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19
内内内内内内内 99-L0095 内内内内 内内内内 1 内 O O 内内 内1内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内部资料准印证 99-L0095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1 二 O O 八年 第 1 期

Page 2: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目 录 会议信息

第二届数值代数和科学计算国际会议………………………………………… 2第七届全国有限元会议………………………………………………………… 5

第六届全国现代科学计算研讨会第三届西部地区计算数学年会第二届海内外华人青年学者计算数学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

… 7第四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征文首轮通知………………………………… 8

会议纪要首届陕西省计算数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召开…………………………………… 9

科技要闻华人数学家聚杭州 共迎华人数学界顶级盛会………………………………… 10第 4 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召开 7 华人数学家获“华人菲尔兹奖”………… 11清华学生在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获首届“新世界数学奖”……………… 12数学家丘成桐寄语青年学子:培养崇高理想抱定赤子之心………………… 132008 年数学界迎新年茶话会在京举行………………………………………… 16国际数学联盟将设立“陈省身奖”包括一枚奖章和 50 万美元奖金,将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 182007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 18

1

Page 3: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会议信息

第二届数值代数和科学计算国际会议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11.2-11.5,2008)

THE SECO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ALGEBRA ANDSCIENTIFIC COMPUTING

(NASC08)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November 2 (Sun.)–5 (Wed.), 2008

(First Announcement)(Webpage: http://lsec.cc.ac.cn/˜ NASC06/)

NASC i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numerical algebra group starting from 2006. The conference highlights recent advances in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numerical algebra. The aim of the conference is to gather numerical algebra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experts to exchange ideas and discuss future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of these closely related fields. The topics of NASC08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solution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equations; least-squares problems; computations of eigenvalue problems; parallel computations; constructions and analyses of preconditioners;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structured matrices; and applications of numerical algebraic techniques and algorithms.

An important event during the conference is the award of the Applied Numerical Algebra (ANA) Prize which is awarded to the two best papers by young Chinese scientists working on numerical algebra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INVITED KEYNOTE SPEAKERS:Peter Arbenz (ETH Zurich, SWITZERLAND)Rafael G. Bru, (Valenc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PAIN)

2

Page 4: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Raymond H. Cha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Iain S. Duff (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 UK) (To be confirmed)Walter Gander (ETH Zurich, SWITZERLAND)Chun-Hua Guo (University of Regina, CANADA)Howard C. Elma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USA)Andreas Frommer (Uppertal University, GERMANY)Ken Hayami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JAPAN)Lev A. Krukier (Rostov State University, RUSSIA)Franklin T. Luk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Volker Mehrmann (TU Berlin, GERMANY)James G. Nagy (Emory University, USA)Maya G. Neytcheva (Uppsala University, SWEDEN)Lothar Reichel (Kent State University, USA)Andrew J. Wathen (Oxford University, UK)

CONFERENCE CHAIRS:Iain S. Duff (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 UK)Zhong-Ci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SCIENTIFIC COMMITTEE:Michele Benzi (Emory University, USA)Raymond H. Cha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Zhimi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Iain S. Duff (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 UK)Howard C. Elma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USA)Ken Hayami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JAPAN)Lev A. Krukier (Rostov State University, RUSSIA)Tian-Gang Lei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Wen-Wei Lin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TAIWAN)Franklin T. Luk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Volker Mehrmann (TU Berlin, GERMANY)Esmond G. Ng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USA)Michael K. 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Lothar Reichel (Kent State University, USA)Zhong-Ci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Jia-Chang Su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Andrew J. Wathen (Oxford University, UK)

ORGANIZING COMMITTEE:

3

Page 5: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Yong-Zhong So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Chair) )Zhong-Zhi Ba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Jin-Ru Che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Hua Dai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Qi-Kui Du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Wen-Yu Su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Li Wa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INSTRUCTION TO AUTHORS:Persons who wish to submit a paper should send an extended abstract to the

contacting address given below before June 15th, 2008. The extended abstract should be a Latex file of 1–2 pages in double spaced A4 papers printed with Latex.

Authors of all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noticed by July 15th, 2008.Contacting Address:

Mr. Xi Yang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O. Box 2719, Beijing 100080, ChinaEmail: [email protected]

SPONSORSHIP: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State Key Laboratory on Scientific/Engineering ComputingThe Chinese Mathematical SocietyThe High-Performance Scientific Computation Research Project

PROCEEDINGSThe proceedings will be published as a special issue in the journal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Papers in the proceedings will be refereed by the usual review procedure of the journal.

REGISTRATION:The registration fee for the conference is US$200, which should be paid in

cash at the conference. It includes lunches during the conference, a banquet, and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Special registration fee for students is US$100. Please complete the attached registration form and sent it to

4

Page 6: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Prof. Ms. Li Wang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ChinaEmail: [email protected]

IMPORTANT DATESJune 15th, 2008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extended abstractsJuly 15th, 2008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November 1st (Sat.), 2008

RegistrationNovember 2th (Sun.)–5th (Wed.), 2008Conference NASC08REGISTRATION FOR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SC08Title: Prof/Dr/Mr/MsName: (First) (Middle) (Last)Mailing Address:Email :Fax: Tel:Title of Talk:Abstract: Enclosed / will be sent before June 15th 2008.Hotel Preference: Single/Double

第七届全国有限元会议(第一轮通知)

由中国计算数学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有限元会议”将于2008年9月26—29日(25日报到,会议报告和考察时间共4天)在长沙市召开(赞助单位:计算数学学会、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本次会议将以有限元理论及其应用为主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旨在提高国内有限元方法方面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现将有关会议事宜通知如下:

5

Page 7: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1. 征文范围:有限元方法的理论、应用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2. 征文要求:请提交一页 A4 纸的论文摘要(1000 字以内,包括图表,其中论文标

题:3 号宋体;作者、作者单位、联系方式、EMAIL 地址:四号楷体;摘要正文:小四号宋体),鼓励电子投稿(word or Latex file)。

3. 论文摘要和会议回执联系人: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谢资清教授 E-mail: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电话:13786146580

4. 重要日期:会议报名和提交论文摘要截止日期 2008 年 9 月 1 日。5. 会务费用:代表 800 元/人,学生 400 元/人。6. 会议组织委员会

会议主席:石钟慈组织委员会:陈传淼、谢资清、张智民、许学军

会议组织委员会2008年1月

会议回执姓 名 性 别 年 龄 职称/职务

单位名称 联系电话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E-mail 是否提交论文论文题目回程日期 回程交通 飞机、火车(硬卧、软卧)备 注

第四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征文首轮通知本届会议是根据第三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的建议,并受中国力学学会爆炸

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委托,由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现在开始征文。

6

Page 8: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一、征文范围和内容本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庐山、2000),第二届全国计算

爆炸力学会议(武夷山、2002)和第三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青岛、2006)的继续和深入。计算爆炸力学是一门集计算数学、爆炸力学及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常规兵器和尖端武器的研制、安全防护、工程爆破和爆炸加工等国防和民用领域中,计算爆炸力学提供了虚拟型号研制、虚拟设计制造、虚拟实验等必要的研究手段。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在交流和总结计算爆炸力学领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同时,注重与计算数学、计算物理、计算力学及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新的计算方法,注重多尺度、强非线性动力学现象的研究,使我国的计算爆炸力学研究取得更辉煌的成绩,迈向更高的水平。本次会议征文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会议投稿格式 .doc )(1)爆炸与冲击问题的计算方法研究;(2)穿甲、破甲等毁伤过程的数值模拟;(3)空气、水中和岩土中的爆炸问题的数值模拟;(4)复杂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5)多尺度计算方法研究;(6)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与确认;(7)前处理、可视化与驾御式计算技术研究;(8)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开发和商业软件的应用及二次开发;(9)其它相关问题研究。

二、论文格式要求: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 6 页,按照《北京理工

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会议结束后,将择优选取 40-50篇优秀论文拟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中文版增刊上(2008 年 11 月左右出版,EI收录)发表。为了便于编辑,请使用 Word格式排版论文和相应的图形文件。论文的保密审查由作者本单位自行处理,会议不再作保密审查,作者本人应对此负全部责任。

三、征文投稿的日期要求: 1、2008 年 4 月 1 日前提交 500 字左右的论文摘要或全文供审稿用;2、2008 年 6 月 1 日前通知作者是否录用;3、2008 年 7 月 1 日前作者必须将按规定格式的论文电子文档寄到组委会;4、2008 年 8 月 10-12 日在青海湖开会(具体地点将在第二轮通知中发布);5、为了方便与您联系,请附上您的电子邮件地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或手机号

码。四、联系方式

7

Page 9: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联系人:宁建国 教 授 联系电话: 010-68912762王 成 副教 授 (接受作 者 提 交 的 摘 要 和 文 章 ) 联 系 电 话 : 010-

68912762

E-mail:[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第四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组委会(代章)          二 00 七年十二月五日

第六届全国现代科学计算研讨会第三届西部地区计算数学年会

第二届海内外华人青年学者计算数学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为了活跃西部地区计算数学学术研究气氛,加强西部地区从事计算数学研究的人员与全国现代科学计算的专家学者乃至海外华人从事计算数学的青年学者的联系和交流,提高和发展西部地区计算数学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将于2008年7月21日-24日(会议报告和考察时间共4天)在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举办上述会议,现将有关会议事宜通知如下:1.征文范围:计算数学理论,数值模拟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2、征文要求:提交 1 页(至多 2 页)A4版面的论文摘要(包括标题、作者、作者单地

址和 EMAIL 地址),用 PDF 电子文件发送给会议联系人3.重要日期:会议报名和提交论文摘要截止日期2008年5月15日4.会议承办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会议纪要5.联系人(国内):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 邮编:650093  蔡光程教授: E-Mail: [email protected] 或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邮编:710049侯延仁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6.联系人(海外):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邮编:710049何银年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8

Page 10: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三会”筹委会2007 年 12 月

首届陕西省计算数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召开为了向陕西省计算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帮助研究生

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术交流能力,陕西省计算数学学会于 2008 年 1 月 5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康桥大厦召开“陕西省计算数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暨首届陕西省计算数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会议到会理事 20 人,研究生 15 人,有 9 位在读研究生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研究生的报告充满了热情和自信,与会理事给于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就有关学术观点和写作水平给于了有益的建议和指导。通过这次会议,研究生们展示了自己研究水平, 提高和锻炼了学术交流能力。与会理事和研究生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理事会决定以后每 2 年举办一次这样的会议,而且会议规模可以更大一些,参加的人员更多一些。

陕西省计算数学学会2008年1月5日 何银年撰稿

9

Page 11: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科技要闻

华人数学家聚杭州 共迎华人数学界顶级盛会2007 年 12 月 17 日 18:51

东方网 12 月 17 日消息:来自世界各地的逾千名数学家 16 日陆续抵达杭州,以参加即将于 17 日在此间举行的全球华人数学界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第四届华人数学家大会(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hinese Mathematicians)。

新华社记者 16 日在组委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也是三年一届的华人数学家大会继首届在北京举办以来,再度在内地举办。根据报到人员的情况,目前至少有超过 1200 名的华裔数学家,和物理、数学、生物等领域的 30余名世界顶级非华裔科学家到会,并共同参与这个为期 6 天的盛会。

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由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和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晨兴集团主席陈启宗于 1998 年共同发起,每 3 年举办一次,前三届先后在北京、台北和香港举行。17 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将颁发被誉为华人数学界最高奖的晨兴数学奖和晨兴应用数学奖。另外大会还将颁出陈省身奖和 ICCM 国际合作奖,以表彰对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的华人数学家和为支持中国数学发展和培育华人数学家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

丘成桐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除传统奖项外,本届大会还将首度为华人大学生颁奖,并新设立一个面向全球华人中学生团队的数学奖。

大会将于 17 日晚颁出首届面向全球华人大学生的“新世界数学奖”。凡是 2004年-2007 年间完成的数学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或学士学位论文的华人大学生,都可以参与这个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评奖,论文课题涵盖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金融数学、生物数学等。丘成桐表示,希望通过此项奖项,“选拔出一批具有发展潜质和创新思维的未来数学家。”

此外,大会还将宣布新设立“泰康中学生数学奖”,面向全球奖励大约 10个中学生数学团队。丘成桐表示,与传统数学竞赛不同,它的评奖将着重“注重创新与实践,并鼓励团队精神”。

除了颁奖仪式外,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还将举行“人类基因工程公众演讲”、“二十一世界高等教育论坛”、“中学数学教育论坛--欧洲与美国的经验”、“女数学家论坛”等一系列精彩报告和论坛。芝加哥大学校长 Robert Zimme,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香港中 文大 学校长刘遵义,哈佛大 学哈佛学 院院 长Benedict Gross,哥伦比亚大学文理学院院长 Henry Pinkham 和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等一批知名高校的管理者将围绕数学教育、高校学生培养等作主题发言。

10

Page 12: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另外,作为华人数学家大会的“传统项目”,数学家大会将会有 12 位杰出数学家被邀请作讲座,30多位数学家作一小时报告,另外还有近 200 位数学家在 40个数学专题分组中作特邀报告。包括美国国家数学委员会成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伍泓熙,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家 Jill Mesirov等在内的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则将通过学术交流和演讲的形式,探讨当今数学的最新发展,探索未来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4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召开 7华人数学家获“华人菲尔兹奖”

2007 年 12 月 17 日 17:42:5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 12 月 17 日电(记者 张乐)全球华人科学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

的顶级盛会—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简称 ICCM)17 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球的 7 位为世界数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人数学家荣获有“华人菲尔兹奖”美誉的晨兴数学奖。

作为大会最重要内容的晨兴数学奖 17 日上午颁发。来自澳洲国立大学数学及应用中心的汪徐家教授以其对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和 Hessian测度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贡献,以及对仿射微分几何领域中一组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卓越解决荣获 2007年晨兴数学金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全球著名统计学家范剑青教授荣获晨兴应用数学金奖。他将数学有机地运用于统计学的社会实践之中,嫁接起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桥梁。该奖项旨在表彰他在非参数建模及推断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晨兴数学奖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菲尔兹奖是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该奖项面向 45岁以下,在基础数学及拥有数学方面杰出成就的华人数学家设立。评审委员会由哈佛大学教授、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以及其他 8 位非华裔的顶级数学家组成,以确保获奖成果的水准和评奖过程的公正和客观。

刘秋菊、季理真、金石、陈俊全、田野等 5 位科学家分别荣获了晨兴数学银奖,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及海峡两岸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大会主席、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对 7 位获奖者高度评价,称他们“在各自的研究范畴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取得的成就可引证中国数学家过去十年的整体进展。”

大会还颁出了陈省身奖和 ICCM 国际合作奖。郑绍远和王慕道两位科学家因为其对数学研究和在推动数学发展的公职服务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陈省身奖,曾 7 次造

11

Page 13: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访中国,并培养了至少 13 位优秀华人学生的数学家赛利·欧逊,因为其为促进数学在大中华地区的发展而荣获 ICCM 国际合作奖。大会对他们“毕生致力不倦地推广数学”给予高度评价。

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由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和香港实业家陈启宗于 1998年共同发起,每 3 年举办一次,前三届先后在北京、台北和香港举行。目前,它已成为全球华人数学界最为重要的会议。它极大地丰富了华人数学家之间的交流,也为提升华人数学家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丘成桐表示,数学研究无分疆界,华人数学家与非华裔数学家合作,对中国的数学发展至为重要。大会将为全球华人数学家及华人与非华裔数学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12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华人数学家 17 日会聚杭州,共同参加此次盛会。大会还吸引了包括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及学院院长的参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超过 30 位数学和与数学领域有着密切联系的物理、生物、统计等领域领先科研机构的首脑、专家也前来赴会并发表公众演讲。

清华学生在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获首届“新世界数学奖”

【新闻中心讯 记者文清】12 月 17 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首度颁发了“新世界数学奖”。法国第十一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郑维喆获得博士论文金奖,清华大学陈汐获得博士论文银奖,从清华大学考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江智获得硕士学位银奖。

“新世界数学奖”是面向全球华人数学领域的大学生学位论文奖,由新世界集团发起,用以发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数学人才。奖项共设有博士学位论文奖、硕士学位论文奖、大学生数学科研奖三个组别,各设金银奖。评审委员会分为两部分,首阶段委员会由十六名国内华人数学学者组成,选出高水平的参赛论文,第二阶段由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及六名海外数学学者组成的七人评审委员会作最后甄选。

“首届新世界数学奖”评奖范围是在 2004 年—2007 年间完成的数学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或学士学位论文,论文课题涵盖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金融数学、生物数学等。共评出 2 名博士论文金奖,4 名博士论文银奖,1 名硕士学位金奖,5 名硕士学位银奖,10 名学士学位金银奖。

12

Page 14: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郑维喆 1999 年考入清华大学基科班,2004 年考取法国第十一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项目赴法攻读博士学位;陈汐 1999 考入清华大学基科班,2003 年起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江智 2001 年考入清华大学基科班,2004 年经清华大学数学系推荐考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每三年举行一届。首届“新世界数学奖”颁奖典礼作为一连6 天的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的重要揭幕活动之一,共有来自全球的 20多名年轻华裔数学论文获奖者及 200多名国际数学界的嘉宾参与。新世界集团董事总经理郑家纯博士及丘成桐教授出席、主持了活动。(编辑闻晓)

数学家丘成桐寄语青年学子:培养崇高理想抱定赤子之心“中国经济发达了,表明大家都能安居乐业,这正是发展中国基础科学的最好

机会。2000多年前,希腊人在他们生活舒适时,打下了科学的基础,影响了整个人类科学的历史,中国到了现在的程度,应当也有这样的机会。机遇在我们手上 ,在国家安居乐业时,应当看得长远一些,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最近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表达了对中国数学现状的看法,并向青年学者提出建议。他说:“无论是作数学还是作其他学问,都应抱着一份赤子之心,用真诚的心去追求并热爱这个学问,爱到觉得一辈子都可以花功夫去钻研。没有这份热情,很难将学问作到第一流,这是第一点。中国部分数学家对数学的热情不够,对虚名和利看得重了一些,缺少为作学问而作学问的态度。我们应该培养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但只有热情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水平,要提高素质。提高素质一方面是培养

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向大师学习,包括古代的和现在的大师。因此,看著名数学家的传记有很大好处。再一方面就是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谈到如何培养青年学生的数学兴趣时,丘成桐向《科学时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 20 世纪 60 年代中,在香港培正中学上学,中学数学老师的能力都很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主要是黄逸樵老师。他很懂讲课,喜欢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尤其是古代数学家的故事,讲得有条有理、引人入胜,所以,我的兴趣慢慢就培养起来了。另外,我也很喜欢看数学历史的书,看许多课外书籍,了解做题目是什么样子,兴趣慢慢就很大了。”

13

Page 15: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因家境贫寒,中学时,丘成桐买不起书,就到图书馆和书店去看书,数学家华罗庚的书让他受益良多:“我们那时的书很少,主要看祖国大陆出版的书,因为大陆的书很便宜,我至少读了 15 本华罗庚先生的书,如《数论分析》和《数论导论》等,这些书的内容都漂亮极了。也看了陈明哲写的一些小册子。所以,我比课程早一个学期做完所有的习题,听数学课成为一种享受。”

中学时的丘成桐在班里并非名列前茅,数学成绩也不是最好,“但我比同班同学想得都深,书也读得更多”。在读了大量数学书的同时,他也考虑书中的难题,“当这些难题都解决后,我开始创造自己认为有挑战的题目,由个人去创造问题,这成为此后我研究事业中最关键的环节”。

数学外,真正对丘成桐前途有影响的是中国文学和历史。他的父亲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哲学教授,从小学五年级时就引导他读中国诗词、古文和古典小说,“其中,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一段文章让我觉得做学问是自己一辈子的志愿”。曹丕写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苦味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丘成桐建议年轻学子从小注重培养气质,“有了好的气质,才能够有兴趣去做大学问。但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花很多工夫慢慢培养。”

他同时强调了家长和老师的重要性:“有不少中学老师和家长吓唬他们数学很难,让他们不敢学。我父母没有吓唬过我,老师也很好。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无论老师与家长都很重要。”

“好物理中往往有好的数学问题”中学毕业后,丘成桐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开始接触到真正作数学研究的

老师,特别是刚从伯克利毕业的斯蒂芬·沙拉夫博士,对丘成桐大加赞赏,两人合写了一本有关常微分方程的书。

还有一位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布劳迪博士,“他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他找来一本高深的数学著作,然后要求学生在书中找错误,并提出改正方法,这是让我们不要盲目依赖书本的良方,同时也训练了我对书本上的定理采取存疑的态度”。

大学三年级时,在沙拉夫的大力推荐下,丘成桐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数学博士,从此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

在成长过程中,丘成桐建议大家去看和听不同学科关注的问题,再从大家关注的问题中找出好的方向。“我常常看物理的问题,好物理中往往有好的数学问题需要解决。”

14

Page 16: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1974 年,刚到斯坦福大学任教的丘成桐参加了一个几何大会,有位物理学家应邀就广义相对论发言。这时他对物理还不算在行,但这位物理学家提及有关相对论的一个几何问题让他一见倾心,由此解决了广义相对论中著名的正质量猜想。他在1976 年还完成了复几何中最重要的卡拉比猜想的证明,这个难题的证明对最近微分几何、代数几何、超弦理论的发展都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从大自然中产生的问题往往是最有意思的,”丘成桐说,“就像国画一样,宋元以前的画就比较接近大自然,因此就比较有创见。明朝以后的许多画家就临摹,有创见的想法就少一些。只临摹大师的画是不够的,还要直接去了解大自然。数学也一样,应该直接去了解大自然中的美。所以,我们会从物理或工程学中的问题去发现数学问题,从中吸收很多养分,这是古代学者学不到的,因为他们没有接触到这方面的专家。在现在的物理和工程中,我们看到了从前没法想象的许多新现象。”

“所以,提高素质,一方面是了解古代大数学家,一方面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像写小说,很多都是虚拟的,数学家是可以做这个事情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很好,再去证明它,看它能走多远。觉得很好的,我们也可以去发展,几个方面共同发展,就能找出比较好的成果来。”

“要培养一个崇高精神”谈到中国数学的现状,丘成桐说:“我觉得现在有一种趋势,希望赶快将学问

搞好,能够对社会有贡献,但我们不能这么短视。比如,我们对宇宙、对星球演变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对社会、对工程有好处的,可是,对大自然的了解是人类的基本愿望,对大自然的认识可以让人类对自身的起源、对物质的组成、空间的结构、函数的结构等有所了解,这有长远和重要的意义。可是,往往有人讲这些东西不重要,认为这些东西对目前的中国社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我想这是错误的观点,这些是对人生、对人类前途都会有很深厚影响的工作。”

丘成桐认为,政府确实支持了长远的研究,但还不够。“我觉得政府应当鼓励年轻人要有崇高理想,不要太短视,因为我们看不清楚什么学问才对社会有好处,基本的科学不可能很快看出其用场,要有长远的看法。”

“对人类的未来、对宇宙的形成、物质的发生的起因等抽象问题,从长远来讲,这类学问会对社会的整个结构和人类文化的结构产生影响。当年的量子力学,研究时并不知道它有任何用处,相对论产生之初看起来对人类的贡献也没有那么重要,最后,这些学问对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的整个结构。这种重要的研究可能刚开始时看不出其重要性,可是,我们总晓得它有重大的意义,应该鼓励这种学问。”

15

Page 17: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丘成桐强调:“我们总是有分工,有些人做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工作,这值得鼓励;有些人要作有长远影响力的问题,这也需要鼓励。很多纯数学的问题对长远来讲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培养一个崇高的思想。”

2008 年数学界迎新年茶话会在京举行2008 年数学界迎新年茶话会于元月二十四日上午在京举行。本次茶话会是第四

次由中国数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元基金领导小组共同举办。茶话会由中国数学会秘书长王长平教授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秘书长简怀玉教授共同主持。

茶话会上首先由中国科协书记处冯长根书记致词。他首先代表科协向全国数学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随后他谈到和谐的社会和学术环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最后他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对数学的认识 , 并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中国数学工作者取得更多成绩。随后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院士代表中国数学会向全国从事数学教育、数学研究和数学普及工作的同志致以新年的问候。随后他提到中国数学会作为全国数学工作者之家,为中国的数学发展营造了一个和谐发展的学术环境。另外,他还提到中国数学是世界数学的一部分,中国数学工作者在世界数学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接着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的理事长李大潜院士也致了新年贺辞。讲话中他特别提到胡锦涛总书记节前到吴文俊院士家问候,是对全国数学工作者的关怀和鼓励;另外他还介绍了 2007 年 7 月 16 日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Z)举行的第 6 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的情况,此次大会上首次颁发了苏步青奖。另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杰副主任也致了新年贺辞,讲话中他介绍了国家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的情况。

在随后的自由发言中,周毓麟院士谈了自己对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认识,及数学的各个分支之间及它们与相关学科和谐发展的看法。万哲先院士在发言中也特别谈到了当前全国数学工作者面临的两大任务:赶超国际数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和为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服务。丁伟岳院士谈了自己对科学基金及和谐环境对中国数学发展作用的看法。田刚院士在发言中谈到了恢复高考对中国科技三十年来快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和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肖杰教授分别代表中国数学会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的挂靠单位致了贺词,张立群

16

Page 18: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教授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也致了贺词。他们同时表示各自单位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中国数学的发展。

在茶话会上,来自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参会者先后代表各自所在的地区(的数学会)和单位(的数学院系)致了新年贺辞。其中包括:张伟平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洪家兴院士(复旦大学),侯自新教授(南开大学)、史宁中教授(东北师大)、叶向东教授(中国科技大学)、保继光教授(北京师大)、朱熹平教授(中山大学)、李安民教授(四川大学)、乔建永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陈杰城教授(浙江大学)、何炳生教授(南京大学)、高宝升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维克教授(上海交大)、李庆中教授(首都师大)、杨国孝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康庆德教授(河北师范大学),修乃华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江松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陈永川教授(南开组合中心)、柴钊女士(中国科学出版社)和李艳馥女士(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另外,还有包括丁夏畦院士、林群院士、石钟慈院士、陈翰馥院士、崔俊芝院士和严加安院士在内的近八十名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了茶话会。

国际数学联盟将设立“陈省身奖”包括一枚奖章和 50 万美元奖金,将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

(转自新华社,张建新 薛飞)一项国际数学大奖“陈省身奖”正在筹备之中。该奖项的设立用以纪念 20 世纪

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享誉世界的“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2007 年 12 月 3 日是陈省身先生逝世 3周年纪念日。陈省身之女陈璞在出席纪念

活动时透露,筹划中的“陈省身奖”(英文名为 Chern Medal)包括一枚奖章和 50

万美元的奖金,将在 4 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该奖项一经设立,将是国际数学联盟负责的第一个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大

奖。创办于 1897 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办,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

学科学学术会议。陈省身生前曾 3 次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发表学术演讲,并促成大会 2002 年首次在中国举办。陈省身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他一生培养了一大批世

17

Page 19: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界级科学家,包括杨振宁、廖山涛、吴文俊、丘成桐等。

2007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闵恩泽吴征镒两院士获奖;胡锦涛颁发奖励证书

 作者:李斌 顾瑞珍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8-1-8 10:36:10

中共中央、国务院 1 月 8 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鲜花吐艳,灯火辉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上午 10 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 2007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 9409 工程”项目代表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主持大会。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 200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闵恩泽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会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 200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代表。会上,颁布了 200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7 年度国家自然

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 39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 51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0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 255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9 项,二等奖 235 项;授予 4 名外籍科学家和 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闵恩泽简介闵恩泽(来源:中国工程院)

18

Page 20: 全球逾千华人数学家会集杭州共迎lsec.cc.ac.cn/lcfd/2008/2008-1.doc  · Web view本次会议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稿件,每篇论文含图表为6页,按照《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的格式编排(具体见附件)。

闵恩泽(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46 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 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60 年代开发成功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均建成工厂投入生产。70-80 年代领导了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的研制、开发、生产和应用。1980 年以后,指导开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化学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包括非晶态合金、负载杂多酸、纳米分子筛以及磁稳定流化床、悬浮催化蒸馏等,已开发成功己内酰胺磁稳定流化床加氢、悬浮催化蒸馏烷基化等新工艺。90 年代,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的主持人,进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化纤单体已内酰胺成套绿色制造技术的开发,已经工业化,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指导开发从农林生物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物柴油及化工产品的生物炼油化工厂,再推向工业化。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征镒简介吴征镒(来源:中国科学院)

吴征镒(1916.6.-),植物学家。原籍江苏仪征,生于江西九江。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 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纬 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主编的200 万字《中国植被》是植物学有关学科及农、林、牧业生产的一部重要科学资料;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用物质的形成和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主编了若干全国性和地区性植物志。最近,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区;还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 多期 — 多域”的理论。

1955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