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16
-1-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 1986 年 12 月 8 日,国务院批转有关通知,天津被列入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通知附件对天津的历史和城区特点作了这 样的介绍:“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交通枢纽。 从金、元时起,由于漕运兴盛促进商业繁荣而发展起来。明 代在此设卫建城,进一步奠定了古城的基础。保存的文物古 迹有天后宫、文庙、广东会馆等。革命遗址有大沽口炮台、 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津曲艺等。现存的过去各国租界地的外国式建筑和清末民国 初年的别墅式建筑和街道,如同一个近代‘建筑博物馆’,很 有特色。” 仔细解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除 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应该涵概两个方面的 内容:以“天津卫城”为中心的传统城区和老三岔河口以下沿 海河东西两岸分布的“九国租界”。在天津的传统城区中,又 可细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大直沽、宫南宫北和北大关(估衣街、 针市街一带),被认为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点;二是明清天 津卫城(俗称老城厢),是天津城市的发源地和传统文化的中 心区;三是清末民初袁世凯规划建设的“河北新区”(今中山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Mar-2021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1-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

1986 年 12 月 8 日,国务院批转有关通知,天津被列入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通知附件对天津的历史和城区特点作了这

样的介绍:“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交通枢纽。

从金、元时起,由于漕运兴盛促进商业繁荣而发展起来。明

代在此设卫建城,进一步奠定了古城的基础。保存的文物古

迹有天后宫、文庙、广东会馆等。革命遗址有大沽口炮台、

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津曲艺等。现存的过去各国租界地的外国式建筑和清末民国

初年的别墅式建筑和街道,如同一个近代‘建筑博物馆’,很

有特色。”

仔细解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除

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应该涵概两个方面的

内容:以“天津卫城”为中心的传统城区和老三岔河口以下沿

海河东西两岸分布的“九国租界”。在天津的传统城区中,又

可细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大直沽、宫南宫北和北大关(估衣街、

针市街一带),被认为是天津城市 早的聚落点;二是明清天

津卫城(俗称老城厢),是天津城市的发源地和传统文化的中

心区;三是清末民初袁世凯规划建设的“河北新区”(今中山

Page 2: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2-

路两侧),可谓天津乃至全国城市近代化的实验区;四是过去

长期被忽略的铃铛阁、永丰屯、西沽乃至堤头等“卫星城”。

以上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天津城市之“源”。

天津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学者研究,大体上可对天津城市聚落形成作如下概

括:今天津城区范围内, 早聚落在河东大直沽一带,金代之

直沽寨、元代之海津镇,都坐落在这里。此后,随着漕运的兴

起,原三岔河口(小直沽)和南运河畔(北大关估衣街一带)

也日益繁荣。到明永乐二年(1404)设卫筑城,天津城市进入

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天津卫城地处海河三岔河口西南,建城时城东、城北皆已

形成聚落。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聚落特点,使天津卫城建成

后,虽然很快发展成为天津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其商贸

中心则长期麇集于北门外和东门外一带(只有北门里和东门里

一度曾十分繁荣)。同时,由于东面受阻于海河,南、东两面

临近开洼,因此天津传统城区以卫城为中心,长期呈现出向西

北发展的趋势。

在天津早期的“卫星城”中,距离 近的铃铛阁地区率先

入卫。铃铛阁地区形成聚落不晚于明初,今铃铛阁中学西侧的

王家大院,相传因“燕王赐地”而兴,明清两带几经重建、扩

建保留至今。明万历七年(1579),稽古寺始建,其藏经阁飞

Page 3: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3-

檐四出,椽端系铜铃百余,清风吹拂,声声悦耳,“铃铛阁”

遂名声大噪。天津古谚云:“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

阁。”至少在民谚形成的明代,铃铛阁已经被看成是天津卫的

一部分了。

重建的天津鼓楼

永丰屯在今红桥区双忠庙大街一带,原名张官屯,约形成

于明永乐年间(1404—1424)。明代实行军屯制度,天津运河

两岸有七十二屯,其中距天津卫 近者即张官屯。明弘治六年

(1493)在天津城外增添五集,其中即有张官屯的永丰集。永

丰集坐落于西大湾子,原为运河故道,为南北贸易集散地。后

来永丰集名气远远超过张官屯,于是这里就被人们称为“永丰

屯”。该地的吕祖堂,早年还曾有别名叫“永丰屯祠”。至少清

Page 4: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4-

代乾嘉时期,永丰屯已融入天津城区,当时这里人文荟萃,文

化相当发达,几可与城里相抗衡。

西沽地靠北运河,相传成村于明初,是天津七十二沽之一,

也是目前惟一保持着历史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沽”。

关于西沽的 早记载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当时天津兵备

道造渡船,在西沽等地设渡口。崇祯十二年(1639),西沽始

建炮台。清顺治间,西沽村爆发反清起义,表明这里已相当繁

荣。康熙三十三年(1694),皇帝巡视到达西沽。此后,乾隆

也曾多次巡幸,游赏桃花堤等处,并有《西沽两首》传世。道

光二十六年(1846)刊印的《津门保甲图说》,西沽已被纳入

天津“西北城角”。近代以来,西沽融入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

西沽武库的设立、虹桥的建成、华昌火柴公司的创办以及北洋

大学堂的迁入,使西沽地区盛极一时。如今,西沽已成为天津

后一片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历史街区。清末民初的里巷格局

依旧,街巷肌理完整,除名人旧居外,尚存各类遗址遗迹和传

统四合院数十处。西沽既是天津运河城市聚落的 后孑遗,也

是完整体现大城市聚落发展历程—因地立村、扩村成镇、由镇

入市—的难得标本。

堤头与西沽隔北运河相对,明永乐间即有人定居,清中叶渐

入繁华。因是清代漕粮必经之处,故出现有养船的大户人家。清

末,北洋警务学堂等在堤头相继建立,大大促进了这里融入城市

的步伐。堤头的发展历程与西沽近似,但因地理位置原因,整体

Page 5: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5-

上一直落后于西沽。在《津门保甲图说》中,“天津城区”尚没有

堤头的位置,直至民国间,这里才大体完成融入天津城区的步伐。

进入 20 世纪,袁世凯在其掌控下的天津,实施了一系列

学习西方的近代化改革措施,被统称为“北洋新政”。新政的

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规划建设了“河北新区”。这一规划的实

施,使天津传统城区向西北发展的势头受到遏制,转而越过海

河向东北方向发展,从而奠定了今日天津中心城区的基本格

局。在开发河北新区的同时,袁世凯还曾打算开发旧市区北部,

即子牙河西沽洼地区,并计划从新车站修一道岔通至西沽对

岸,在该地段建设货栈、码头等设施,形成与河北新市区联片

的格局,但这一设想未能实现。

天津特殊的城市发展历程,造就了天津独特的历史文化名

城的格局。综合起来看,特点大致有三:

第一,天津传统城区崛起迅速,城市地位不断提高。天津

由卫而州、由州而府,由府而市,其递升过程之快,在中国大

约只有上海能够媲美。

第二,“九国租界”全世界独一无二,不仅数量上未有其

匹,而且奥、意、比三国租界,都是举世唯一的。租界虽然是

天津城市的一段屈辱历史,但无论是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

受欺凌的历史见证,还是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建筑文化

遗产,都值得我们万分珍视。

第三,“河北新区”的开辟,既可以看成是天津传统城区

Page 6: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6-

的延续和发展,也可以看成新的历史条件下,天津城市近代化

的自觉变革与实验。这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也不多见。

老城厢:天津城市原初的“根”

天津聚落肇始自金元时期。在今大直沽附近,金代设有直

沽寨,规模约相当于一处较大的渔村;元代中叶改设为海津镇,

其地位进一步加强。明代永乐二年(1404),天津设卫筑城,

修建门楼,挖护城河,天津城市遂具规模。2003 年 10 月 18

日,就在天津卫城即将迎来十甲子诞辰之际,该地区 后一片

明清传统街区被宣布推平,老城厢连同其里巷胡同彻底消失。

天津卫城的格局一如传统的中国县城,中间有沟通南北东

西的十字街,向外延伸可通四乡大道,十字街中心建有鼓楼。

官衙、仓廒、文庙、武庙、卫学、集市等重要设施,都建在卫

城之内。随着南运河、北运河漕运的兴盛,天津的商品集散功

能不断加强。从清初起,一系列重要的行政机构移设天津:顺

治元年(1644),清政府在济宁州置河道总督,同年即移驻天

津;康熙元年(1662),户部河西务关迁津(改称天津钞关),

公署在天津城内;康熙十六年(1677),长芦盐运使司也从沧

州移驻天津城内。这些措施,使得天津成为北方税检大关和盐

漕二务总汇之地,城市的行政、商业等功能不断提升。同时,

天津作为“卫城”的军事建制,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天津的

城市发展。因此,雍正三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同年升

Page 7: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7-

为直隶州),建制上正式由军事序列进入到地方政权序列。雍

正九年(1731)升为天津府,天津城市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发展

时期。清代的天津城基本沿袭了明代布局,由穿越鼓楼的十字

街将城厢划为四块,十字街两侧配以胡同里巷,道光二十六年

(1846),天津城厢内形成了“大街四,小街四,里巷一百有

六”的格局。

《长芦盐法志》中的天津府城图

四合院是除了行政等公共设施之外的主要建筑。天津的四

合院岁不如北京那样精致和有名,但受江淮一带合院式住宅影

响,仍有着独具的特色。清代,随着天津城不断发展,大宅门

也明显增多,如著名的乡祠卞家、高台阶华家、鼓楼东姚家、

Page 8: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8-

东门里权家、只家胡同童家、二道街李家等。天津老城划分为

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西南角四个居住小区,由于自然形

成的态势,建筑风格、道路形成和居住格局各有不同,东北角

和东南角多为商贾富户,建筑宏伟,院深宅大,庙宇也多,西

北角则次之,西南角又次之,因此民间素有“北门富、东门贵、

南门贱、西门贫”之说。

天津老城历来官署林立、商贾云集、古风醇厚,是天津地

域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所凝结的人气、文气和商气,使

老城成为天津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1860 年后

天津被迫开埠,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老城厢在整体布局

上也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

占天津,天津老城遭到巨大破坏。随后,根据《辛丑条约》天

津城墙被拆毁,老成作为行政和商业中心的功能日益衰弱。后

来经“壬子兵变”和两次“直奉战争”,老城迭遭战乱,有产

者认为居住在这里,生命和财产都难以得到保障,遂纷纷避居

租界,老城逐渐沦为平居住区乃至贫民居住区。

据统计,目前天津老城厢残存的 1949 年前建筑遗存尚有

近二十处。这里既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也有

毫无身份的“幸存者”。正是凭着“残存于地面以下的墙基”

和这近二十处遗存,作为天津城市的“根”—天津卫故城可以

说仍然顽强地存在着。

Page 9: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9-

九国租界:被迫开放与多元建筑文化

1840 年起,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

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列强通过这些条约,在中国众多城市

设立了租界,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天津是世界上租界

多的城市,先后有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九国

租界。这种被迫的开放,造成了天津城区独一无二的特点和特

殊的近代发展历程。当时,西方流行各种冠以复兴名义的建筑

形式,如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乃至现代主义建筑,以及带有各

地方特点的欧美种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在天津都得到广泛发展

和运用,使得天津建筑形成多元包容的特点。与此同时,世界

建筑的发展和新材料、新技术的传入,也使中国传统建筑发生

深刻变化。特殊的城市历史,为天津留下了一大批特殊的建筑

遗存。

天津租界始设于 1860 年。咸丰十年(1860),《中英续增

条约》签订,规定“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准许英国

人“在此居住贸易”。第二天,法国与清廷也签订了《续增条

约》:“直隶之天津府,克日通商,与别口无异。”同年,在海

河西岸紫竹林村以南一带,划定为英租界;紫竹林村以北一带,

划定为法租界;不久,美国又在英租界之南划出美租界。中日

甲午战争(1895 年)之后,德国、日本在津也强划了租界。

1900 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俄、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

也先后强占了租界地,至此天津遂有九国租界。光绪二十八年

Page 10: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10-

(1902),美、英两国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天津

由九国租界变成“八国租界”。

天津九国租界区域划分示意图

Page 11: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11-

租界区的开辟,使得天津的城市中心区,以海河为轴线迅

速向东南方向拉长约五公里,基本奠定了今日天津城区的发展

格局。在天津租界区,各国当局各自为政,分别进行了不同程

度的规划建设。

天津租界的规划以紫竹林地区的英租界为 早。租界划定

后,英军工兵上尉戈登,即着手对英租界区域进行规划,采用

方格状的路网,并以路为界,把区内分为十个街区。沿河坝路

(今台儿庄路)、海河岸开辟码头和堆栈,在维多利亚道(今

解放北路)安排租界的行政、官署、金融、贸易等机构。由于

开发较早,因此 初的美国、瑞典、加拿大、芬兰、挪威、日

本等国领事机构,也都设于英租界内。

由于各国租界的标高较低,除原有的村庄外多是水塘、洼

地,而且皆濒临海河航道,因此在建设步骤上各国租界大致相

同:先建设码头、河堤,进而规划路网和市政设施,划分建设

地段,接着填土垫地(先是就近取土,后来利用海河挖泥吹填),

再进行各种建设。在八国租界中,规划比较好的地段包括英租

界的维多利亚花园(今解放北园)一带、法租界的霞飞广场(今

中心公园)、意租界的马可波罗广场和日租界的“井”字街区

等,这些区域的规划建设都有着浓郁的宗主国特色。位于英租

界推广界的今五大道一带,则成为高级的花园别墅式居住区。

此外,俄租界的规划也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但由于 1917

年“十月革命”后很快收归中国,因此其相应建设并没有完成。

Page 12: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12-

天津租界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重要桥头堡,也是威胁京

都的“基地”。表面上看,“开埠”“通商”这些词十分中性,

但实际上却无法掩盖其本质上的不平等关系,所谓“开埠”与

“通商”,就是把侵略行为加以合法化与公开化。租界地成了

帝国主义国家的“国中之国”,他们享有自治权、司法权等,

对中国主权造成极大践踏。他们在租界内开设洋行、银行等,

成为经济侵略的吸血管道,同时又倾销廉价商品、军火,甚至

毒品等,戕害中国人民。

天津租界区域的建筑,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留下的一笔特

殊文化遗产。虽然已经遭受现代建设的强烈冲击,但“九国租

界”的基本格局仍然依稀可见。原奥、俄、比租界地区的历史

建筑虽然现存有限,但作为天津历史上“九国租界”格局的见

证,仍然值得我们珍视。

河北新区:中国城市近代化的缩影

今河北区中山路两侧,清末民国以来,取代天津老城成为

天津市的行政中心。它肇始于清末袁世凯的“河北新区”规划,

民国期间这一规划大体上得到延续。因此某种意义上,河北新

区可说是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实验区,也是中国城市近代化的

一个缩影。

从 1860 年天津开埠以来,天津行政中心就体现了向河北

转移的趋向,直隶总督衙门、三口通商大臣衙门和海军公所等,

Page 13: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13-

都偏移出老城而集中在三岔河口一带。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开始推行“北洋新政”。鉴于

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临近俄、意、奥三国租界,中国官民

出入不便,袁世凯决定建设天津新车站(今天津北站),并大

力开发金钟河以北地区,以与城东南海河两岸的租界区抗衡。

此时的天津租界地已经成为城市的中心部分,而天津老城厢已

没有多少发展空间,可供进行大规模城市设施建设和发展现代

工业的较大地块,只有河北新区一带 为理想—毗邻海河和铁

路,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这给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

件。

河北新区,既可以看成是袁世凯北洋新政的一部分,也是

北洋新政的“试验田”。该规划地块北至新开河,南至金钟河

(现金钟河大街),东至铁路,西至海河。在河北新区的规划

区内,原本以农业用地和荒地为主,所以市政建设相对容易很

多。首先是作为基础设施的道路,就采取了棋盘式的布局,以

从天津新车站到直隶总督府(今金钢花园)的大经路(今中山

路)为区域的主干道(中轴线),与其平行的向北依次为二、

三、四、五、六、七、八马路,向南依次为二、三、四、五、

六经路;与大经路垂直方向为纬路,在大经路以北的路段从海

河开始分别以《千字文》中的“天、地、元、黄、宇、宙、日、

月、辰、宿、吕、律、调”等来命名。

Page 14: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14-

天津河北新区示意图

袁世凯在兴建河北新区的时候,始终抱有一种与租界相抗

衡的态度,因此对于新车站和大经路的修建非常重视,甚至到

了亲自监工的地步。在道路建设的同时,袁世凯开始在轴线两

侧兴建政府衙署和各种大型公共建筑。1903 年,又建起开启

式铁桥—金钢桥,取代了原来的窑洼浮桥,使天津的新、旧两

个城区连为一体。大经路,很快就成为天津繁华的新市街。除

直隶总督衙门外,直隶省公署、交涉使署、天津海关监督署、

Page 15: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15-

长芦盐运使署以及财政厅、实业厅等省、市级机关均先后迁入

新区。进入民国,河北省政府、天津市政府等亦均设置在此。

清末民初一段时期内,天津河北新区,尤其是靠近金钢桥附近,

成为天津市新的政治中心。此外,在大经路两侧还分布有大量

工业、教育和商贸设施等,户部造币厂、北洋女师范学堂、北

洋法政学堂、教育品陈列所以及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

均集中在这一区域。

随着各种设施的建设发展,市政配套逐渐健全,河北新区

的就业机会也大量增加,吸引周围人口迁入这本来人烟稀少的

地带。随着人气的提升,加上比较好的外部环境,河北新区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天津已发展成为中国

北方 大的工业和经济中心,河北新区的建设对此可以说是功

不可没。1928 年 6 月 11 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

天津被正式确定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

1937 年日军全面侵华,河北新区作为天津重要的政治中

心和交通要冲,在战争中几乎成为一片焦土,河北新区的辉煌

从此一去不返。1945 年光复之后,天津工商业的发展仍处于

停滞状态。1949 年新中国成立,天津租界地由于在战争中损

失较小,成为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起步区,而河北新区在

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各方面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百余年来,河北新区虽然经过 1937 年日本轰炸、1976 年

唐山地震以及近十年来的拆迁改造,地面历史建筑遗存已所剩

Page 16: 由寨到市:天津城区的形成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wenjin/01.pdf望海楼遗址、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觉悟社、平津战役前 线指挥部等。传统文化艺术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

-16-

无几,但街道肌理保存依然相当完好,以《千字文》命名的各

条街道也依然未变。户部造币厂旧址、北站天桥、扶轮中学、

云贵会馆旧址、北宁公园、北宁铁路医院旧址、津浦大厂、冈

纬路教堂等建筑遗存,仍见证着河北新区当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