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9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May-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Page 2: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前言

全球暖化造成的高溫影響是氣候變

遷研究所關注的重要議題,IPCC第5

次評估報告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簡稱AR5)中強調氣候的持續

變暖主因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

加所造成,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簡稱

WMO)研究指出自1850年以來,近年

全球氣溫變化已明顯增加。在電力系

統中,高溫除將造成需求端用電的上

升外,對電力供給各環節亦帶來不同

程度的衝擊影響。本期雙週報內容首

先回顧近年全球氣溫變化趨勢,進而

探討因氣候變遷帶來之高溫對電力供

需造成之影響,並研析國外研究成果

與因應作為,提供我國參考借鑑。

✲ 氣候變遷導致之高溫現象

近期WMO(2014a)在針對全球氣

候狀態聲明中指出,2014年將可能成

為目前有史以來最暖的一年,尤其是

在海洋表層溫度;北極海冰範圍已低

於其長期平均值,最小值更已破歷年

來第六低紀錄,南極海冰範圍則達到

創紀錄的新高。根據2014年1月至10

月份NOAA NCDC, NASA GISS 與 英

國Met Office及東英吉利大學氣候

氣候變遷導致之高溫現象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00°C上升約0.57±0.10°C;

對比過去10年(2004-2013年)的平

均溫度變化亦高上升約0.09°C,按此

趨勢估計2014年將可能成為有記錄以

來最熱的一年。

自1850年至2013年長期趨勢來看,

全球平均氣溫相對於1961年至1990年

的變化水準皆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圖1

實線皆為平均值表示,黑色為英國

Met Office資料,灰色區域為其95%

信賴區間;紅色為NOAA NCDC資料;

藍色為NASA GISS資料) 。

資料來源:WMO(2014b)

圖2進一步排序各年全球平均氣溫,更

清楚顯示2000年後全球平均氣溫的相

對變化。

圖1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趨勢

Page 3: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 高溫對供電系統之衝擊

高 溫 對 電 力 系 統 之 衝 擊 根 據

Mideksa and Kallbekken (2010) 所

進行的回顧分析,指出氣候變遷對於

電力系統的影響可分為需求面與供給

面衝擊,而供給面衝擊又可再細分為:

氣候變遷對於火力電廠之衝擊、對於

再生能源電能供給之衝擊,及對於電

力輸送之衝擊。影響類別整理如表1。

✲ 高溫對電力需求端之影響

一般而言,因天氣過冷或過熱均會

導致用電需求增加,用電需求與氣溫

之關係可以一函數方式呈現(如圖3) 。

高溫與電力供需

資料來源:WMO(2014b)

圖2 1850年至2013年間前50全球平均氣溫排序

圖 2 為 1850 年 至

2013年間全球陸地

與海洋表面溫度最

高的前50年排序。

右上插圖則顯示自

1850年以來全球溫

度排序,長條圖高

度表示其95%的信

賴區間。

氣候衝擊因子 需求面影響 供給面影響

火力發電 再生能源 電力傳輸

氣候變遷造成之氣溫變化

因氣溫變化而改變冷氣與暖氣需求

• 因環境溫度改變,降低發電廠熱轉換效率

• 因冷卻水溫度升高,強迫火力發電機組停機

因環境溫度改變,減少大氣結冰發生頻率

因環境溫度改變,使傳輸線路損失程度改變

表1 氣候變遷造成之氣溫變化對供電系統之衝擊

資料來源:Mideksa and Kallbekken (2010),本雙週報整理。

Page 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近期國外研究多著重於高溫氣候因

子與用國家整體電量需求關係之研究

與探詢,Ali et al. (2013) 推估巴基斯

坦2011年至2020年間,每月總電力消

耗量與每月平均溫度函數,結果顯示

二者為正相關,相關係數為0.412。

Kavousian et al. (2013) 分析美國

1,628 戶家計單位之智慧電表 (smart

meter) 資料,顯示氣候、住宅位置、

住宅面積為三項影響家計單位用電量

最重要的變數。Taseska et al. (2012)

則進行馬其頓共和國 2009 至 2030 年,

溫度變化與用電需求變化之研究。並

設計經濟成長、經濟成長且具有氣候

風險衝擊、及氣候風險衝擊下採取調

適策略情境,分別評估家計部門、商

業部門之用電需求變化。亦有研究在

IPCC 氣候變遷架構下,以 HDD 與

CDD 指標進行用電量推估與氣候變遷

衝擊之關聯性分析。

De Cian et al. (2013) 進行跨國家

資料比較與推算,推估OECD 國家之

家計單位能源使用 (電、油、氣) 情況

與季節氣溫變化之關係,實證資料指

出高緯度國家 (如加拿大) 將因氣候變

遷而減少能源消耗、中緯度國家 (如義

大利) 將於夏季大量需求電能而春冬季

減少油與氣的使用、低緯度國家 (如墨

西哥 ) 則春夏季之能源需求大增。

Klein et al. (2013) 從電力供給、電力

需求及氣候三面向切入,分析 21 個歐

洲國家電力部門對氣候變遷敏感度。

結果指出挪威為敏感度最低的國家,

因挪威有穩定的水力發電資源,且因

為氣溫升高,使得暖氣需求降低,大

幅減少冬季用電量。Dowling (2013)

則指出氣候變遷對於歐洲能源部門之

衝擊,需求面的影響將大於供給面影

響、南歐的影響將大於北歐的影響。

除國家層級能源需求與氣候變遷關

係模擬外,近年各國已將研究重點轉

為區域性氣候變遷模擬工作。已有多

篇文獻指出,氣候變遷與用電需求之

間的關係,其實具有區域異質性。

Auffhammer and Aroonruengsawat

(2011)分別模擬高溫對於美國加州16

個氣候區電力消費函數之衝擊,結果

指出不同氣候區之反應函數具異質性,

顯示區域評估之重要性。

資料來源:Ahmed et al. (2012)

圖3 氣溫與用電量需求關係

Page 5: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Lee et al. (2013) 推估南韓各行政

區域,2001年至2010年間,每月平均

用電量與每月平均氣溫之關係,結果

顯示隨行政區規模大小而有不同軌跡,

並建議氣候變遷因應需降階至行政區

規模。Blazquez et al. (2013) 進行

2000 至 2008年間西班牙 47 個省的用

電模式分析,相關變數如價格、收入、

氣候條件,氣候條件與用電模式等均

具有顯著關聯性。澳洲也有地區性研

究,且因夏季炎熱,故研究通常著重

於夏季冷氣用電需求與氣候變遷之關

係。Seo et al. (2013) 估計澳洲昆士蘭

東南部的冷氣電力需求,結果顯示若

2013年至2030年間平均溫度上升攝氏

1度,則昆士蘭東南部冷氣電力消耗將

比 2005 年增加 80%。Ahmed et al.

(2012) 估計澳洲新南威爾斯地區人均

用電量與溫度之關係,推論結果為

2030年、2050年、2100年,該地區

夏季人均用電量將會提升 1.36%、

2.72%、6.14%。

✲ 氣溫改變對火力發電之影響

環境氣溫影響火力發電廠(包括燃

煤、燃氣、核能等)之發電效率,因電

廠發電時,會產生廢熱,除汽電共生

可再利用廢熱外,火力電廠均需要透

過冷卻水處理廢熱。因此,環境溫度

上升,將使冷卻水量減少或冷卻水溫

度上升,間接影響火力電廠發電效率。

若發電廠採用水冷式機組,則會受

到 冷 卻 水 量 與 冷 卻 水 溫 影 響 ,

Linnerud et al. (2009) 估計,冷卻水

溫度每上升攝氏 1 度,核能機組發電

效率降低 0.8%、煤氣機組發電效率降

低 0.6%。舉例而言,2006 年熱浪襲

擊歐洲,冷卻水位不足即導致德國、

法國、西班牙之電力公司強制停止部

分核能機組,時間長達一個星期。

Rubbelke and Vogele(2011)分析歐

洲核能國家面臨水資源缺乏情況下,

核能電廠將如何受到衝擊。舉例而言,

法國大多數時間均為電力淨出口國,

僅有當熱浪來襲時,可能導致核能機

組停機。此時,則需由英國進口電力,

因英國之核能機組大多設置於海岸邊,

相對不會有冷卻水位過低之情況發生。

此外,空氣溫度亦影響電廠發電效

率,若發電廠採用閉循環式冷卻系統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雖

結合冷卻塔 (cooling tower) 可避免水

蒸散,大幅減少冷卻水用量,但透過

水與空氣接觸之散熱方式,將因空氣

溫度上升而影響散熱效率。然因技術

水準、地理區位、區域氣候特徵不同,

計算高溫對於發電機組之衝擊,建議

仍應以實際量測資料為準。以河水做

為冷卻水之機組易發生冷卻水位不足;

採用海水做為冷卻水之機組,則應考

量高溫導致冷卻水溫上升之問題。

Page 6: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 氣溫改變對再生能源之影響

對於再生能源之衝擊,以高緯度國

家之風力發電為例。在北海斯堪地那

維亞半島區域,風力發電機因受到大

氣結冰影響,風力在此種環境下較難

推動扇葉,使得發電效率低落。

Laakso et al. (2006) 首次研究斯堪地

那維亞半導大型風機面臨氣候變遷之

影響,結果顯示全球暖化可能減緩大

氣結冰現象,使得大型風機之發電效

率 提 高 。 Pryor and Barthelmie

(2013)已著手北歐地區外風機可能受

到的極端氣候影響,也包括大氣結冰

現象的分析。

✲ 氣溫改變對電力傳輸之影響

根據IEEE標準 738 (IEEE Standard

for Calculating the Current-

Temperature Relationship of bare

Overhead Conductors) ,指出電力

輸送於高溫環境中進行,輸電效率將

受到影響。

紐約PJM公司亦響應IEEE之研究,

指出環境溫度將影響電力傳輸線路隔

絕效果、加速絕緣材質劣化,增加線

路損失。Forbes and Cyr (2010) 針對

PJM 公司特高壓傳輸線路 (500 kV) 進

行氣候因子評估,實證結果指出環境

溫度升高,將增加特高壓輸電線路壅

塞之機率。

Sathaye et al. (2013) 分析高溫如

何影響加州地區電力系統,在 IPCC 的

A2 與 B1 氣候情境下,預估加州原本

的電力基礎建設需負荷額外 38% 之尖

峰容量與額外 31% 之輸電容量,突顯

未來電力因溫度升高而有大幅成長。

但此研究仍係以電力需求增加,去推

估對於電力輸配系統之額外負擔。

✲ 結語

本期雙週報回顧近年全球平均氣溫

上升趨勢,並針對高溫對於電力供需

之衝擊進行國際文獻回顧,高溫除對

於需求面之衝擊較為顯著,已有許多

文獻進行評估與相關實證結果外,對

於能源供給面之衝擊,均多僅限於單

一設備設施之損失衡量,尚未進行全

面性之盤點與分析統計。

因溫度因子之變動幅度較小與緩慢,

且易受到區域天氣狀態及地形地物所

影響,目前國內溫度變化之相關氣候

科學數據仍在進行降尺度中,且可能

較難納入細部設定如都市結構、建築

環境等來推估都市熱島效應之影響,

此部分仍有賴更進一步之研究與分析,

作為長期調適策略規劃之參考基礎。■

Page 7: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參考資料】: 1. Ahmed, T., Muttaqi, K.M., Agalgaonkar, A.P.,

2012. "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electricity demand in the State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Applied Energy 98,P.376-383.

2. Auffhammer, M. and Aroonruengsawat. A., 2011. " Simulat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Prices and Population on California’s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Climatic Change. 109, p.191-210.

3. Blázquez, L., Boogen, N., Filippini, M., 2013. "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demand for Spain : new empirical evidence using aggregated data ,“Centre for Energy Policy and Economics, CEPE working paper ; 82 .

4. De Cian, E., Lanzi, E., and Roson, R., 2013. "Season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nd energy demand," Climatic Change 116, p.805-825.

5. Dowling, P., 2013 "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uropean energy system ,“ Energy Policy 60, p.407-417.

6. Forbes, K. F., and Cyr, O. C. St., 2010, “An anatomy of space weather's electricity market impact: Case of the PJM power gri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ts 500 kV transformers ,“ Space Weather Volume 8, Issue 9.

7. IEEE, 2007. “IEEE Standard for Calculating the Current-Temperature of Bare Overhead Conductors,“Available at :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s/abs_all.jsp?arnumber=4085389&tag=1

8. Kavousian, A., Rajagopal, R., and Fischer. M., 2013. "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Using smart meter data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climate,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appliance stock, and occupants' behavior ," Energy 55, p.184-194.

9. Laakso, T., Makkonen, L. and Holttinen, H. 2006. "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icing of large wind turbines. “ In: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celand, June.

10. Linnerud, K., Mideksa, T. K., and Eskeland, G. S., 2011. "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nuclear power supply ,“ Energy Journal 32, p. 149-168.

11. Mideksa, T. K. and Kallbekken, S., 2010.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lectricity market: A review," Energy Policy, 38, p.3579-3585.

12. Pryor S.C. and Barthelmie R.J. 2013. “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wind energy to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events.,“ Climatic Change 121 P.79-91.

13. Rübbelke, D. T. G., and Vögele, S, 2011. " Distributional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he Power Sector: Who Gains and Who Loses?,“CEPS Working Paper No. 349.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1884227.

14. Sathaye , J. A., Dale, L. L., Larsen, P.H., Fitts, G.A., Koy, K., Lewis, S. M., de Lucena, A. 2013 " Estimating impacts of warming temperatures on California's electricity system ,"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3, P.499-511.

15. Seo, S., Wang, C., Grozev, G., 2013. " Cool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duction effect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outh E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59, P.408-416.

16. Taseska, V., Markovska, N., Callaway, J. M., 2012. "Evalu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energy demand ," Energy 48, p.88-95.

17. WMO (2014a) “WMO’s provisional statement on the Status of the Global Climate in 2014,” Press Release No. 1009 available on: http://www.wmo.int/pages/mediacentre/press_releases/pr_1009_en.html

18. WMO (2014b) “WMO Statement on the Status of the Global Climate in 2013,” Press Release No. 985 available on: http://www.wmo.int/pages/mediacentre/press_releases/pr_985_en.html

Page 8: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國際新聞

✲新聞摘要:

聯合國減災署 (UNISDR) 發布

「2015全球減災評估報告指出」指出,

全球每年因地震、海嘯、熱帶氣旋、

與洪水等自然災害造成的年平均損失

(average annual losses, AAL)高達

3,140億美元,並預計未來此一災損

金額將逐年增加,呼籲若無法減輕此

一災害風險,將無法實現永續發展。

若將這些災害損失由全球人口平

均分攤,則全球每位工作年齡(15歲-

64歲)人口每年需承擔近70美元的損

失,這相當於生活在全球貧窮線以下

的個人兩個月的收入。

報告中同時強調,將減輕災害風

險視為是一種良好的投資,作為在氣

候變遷中創造永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若能在災害風險管理策略上每年投資

60億美元,將可以產生3,600億的總

收益,相當於每年新增加平均損失

(AAL)減少20%以上。

此一投資金額僅相當於未來15年

在基礎建設(城市發展、土地使用、

能源供給系統)方面每年6兆美元投資

的0.1%。報告指出此一投資將有助

於許多國家達成消除貧困、改善健康

與教育、永續且公平的成長目標。

✲新聞標題:聯合國減災署(UNISDR)發表2015全球減災評估報告

✲新聞日期:2015/3/04

✲資料來源:UN News Centre

Page 9: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01.pdf · 研究單位數據平均,初步估算發現, 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相對1961年至 1990年的14

第一期 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計畫雙週報

2015/03/06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2段27號29樓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雙週報刊登內容為能源局104年度「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研析」委辦計畫成果提供,不代表能源局立場。部分內容係整理各來源之相關資料,雖已於編輯過程盡量保留及註明資料來源, 惟仍恐有所漏失,故讀者若意欲進一步引用、摘錄時,請特別注意,以免侵犯各資料來源之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