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

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10 2 45 卷 第 1 期  3 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66071 本文于 2009 2 26 日收到 ,修改稿于同年 7 29 日收到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2009CB219505)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 ( KZCX2 2YW2 229)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 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MSGL070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联合资助。 ·地震地质 · 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中的作用 王秀娟 3 ①② 吴时国 王大伟 马玉波 姚根顺 ①③ 龚跃华 ( ①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266071 ; ②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10300 ; 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23 ; ④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东广州 510760) 王秀娟 , 吴时国 , 王大伟 , 马玉波 , 姚根顺 , 龚跃华. 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中的 作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 1) :122128 摘要   多边形断层是由未固结沉积物脱水使得体积收缩而在平面上呈现多边形形状 ,且具有微小断距 、分布密集 的张性断层。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中新世 —上新世地层中 , 利用三维地震相干切片可以发现小规模流体运移通 道———多边形断层。同样在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也能发现多边形断层、底辟和同相轴下拉的管状构造 ,距海 底双程走时 250ms 300ms 位置存在强的似海底反射层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简称 BSR) 。利用约束稀疏 脉冲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表明 ,多边形断层上部地层的管状构造和模糊反射区为低声波阻抗异常和低频率异常 , BSR 上为高声波阻抗和高频率异常。多边形断层、管状和底辟构造破坏了琼东南盆地裂后热沉降阶段巨厚的泥岩 地层的封闭性 ,使大量流体垂直和近似垂直向上运移 ,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提供了充足气源 。 关键词   多边形断层 气源  天然气水合物  琼东南盆地 1 引言 多边形断层是指在平面上呈多边形、并具有微 小断距的张性断层系 [1] 。在国外的一些盆地和琼东 南盆地等许多深水盆地的新生代地层中都发现了这 种小断距的张性断层 [26] 。多边形断层一般发育于 细粒黏土岩或页岩中 ,偶见蒸发岩和细砂岩中 [79] 由于泥质泥岩的渗透率低 , 流体在沉积层中渗透和 扩散十分慢 ,气体渗漏主要受断裂和断裂背斜构造 的控制 ,流体以不同速率向海底渗漏 [10 ,11] 。流体在 沉积柱中运移比较明显的区域位于多边形断层发育 的海底麻坑 、泥火山 、冷泉和地震烟囱区 [ 12 ,13 ] 海底沉积物中的热成因气体一般由较深部位产 生并运移到海底 [11] 。在泥岩地层中 , 由于地层渗透 率相对比较低 , 在多边形断层形成时 , 流体就可以 沿着该断层向上运移。例如 , 非洲刚果盆地浊流河 道内的热成因流体就是沿着气烟囱和多边形断层 向上运移到海底 , 该多边形断层一般位于海底较浅 (0800m) 、断距较小 (5 30m) 、平均间距为100500m 的密集正断层区 [4] 。大量流体运移到水合物 稳定带 ,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天然气水 合物。水合物与地层孔隙胶结 ,降低地层渗透率 ,碍流体继续向上运移 ,大量流体聚集在水合物层下 , 形成一个平行于海底且与海底反射极性相反的反射 同相轴 。 本文结合琼东南盆地深水油气勘探采集的三维 地震资料和二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 利用三维相干 时间切片技术、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属性分析技术 , 获得地层的声波阻抗和瞬时频率剖面 , 研究裂后热 沉降阶段 ( 晚中新世至今) 流体运移的控制过程以及 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水合物成藏中的作用 。 2 区域地质背景 琼东南盆地属于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 , 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接合部位。 研究区位于琼东南盆地内部 , 地处莺歌海盆地东南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Nov-2019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10 年 2 月 第 45 卷  第 1 期  

3 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66071本文于 2009 年 2 月 26 日收到 ,修改稿于同年 7 月 29 日收到。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 (2009CB219505)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 ( KZCX22YW2229)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MSGL070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联合资助。

·地震地质 ·

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中的作用

王秀娟 3 ①② 吴时国①  王大伟①  马玉波①  姚根顺①③  龚跃华④

( ①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266071 ; ②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10300 ;

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23 ; ④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东广州 510760)

王秀娟 ,吴时国 ,王大伟 ,马玉波 ,姚根顺 ,龚跃华. 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中的

作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 1) :122~128

摘要  多边形断层是由未固结沉积物脱水使得体积收缩而在平面上呈现多边形形状 ,且具有微小断距、分布密集

的张性断层。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中新世—上新世地层中 ,利用三维地震相干切片可以发现小规模流体运移通

道———多边形断层。同样在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也能发现多边形断层、底辟和同相轴下拉的管状构造 ,距海

底双程走时 250ms 和 300ms 位置存在强的似海底反射层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简称 BSR) 。利用约束稀疏

脉冲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表明 ,多边形断层上部地层的管状构造和模糊反射区为低声波阻抗异常和低频率异常 ,

BSR 上为高声波阻抗和高频率异常。多边形断层、管状和底辟构造破坏了琼东南盆地裂后热沉降阶段巨厚的泥岩

地层的封闭性 ,使大量流体垂直和近似垂直向上运移 ,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提供了充足气源。

关键词  多边形断层  气源  天然气水合物  琼东南盆地

1  引言

多边形断层是指在平面上呈多边形、并具有微

小断距的张性断层系[1 ] 。在国外的一些盆地和琼东

南盆地等许多深水盆地的新生代地层中都发现了这

种小断距的张性断层[2~6 ] 。多边形断层一般发育于

细粒黏土岩或页岩中 ,偶见蒸发岩和细砂岩中[7~9 ] 。

由于泥质泥岩的渗透率低 ,流体在沉积层中渗透和

扩散十分慢 ,气体渗漏主要受断裂和断裂背斜构造

的控制 ,流体以不同速率向海底渗漏[10 ,11 ] 。流体在

沉积柱中运移比较明显的区域位于多边形断层发育

的海底麻坑、泥火山、冷泉和地震烟囱区[ 12 ,13 ] 。

海底沉积物中的热成因气体一般由较深部位产

生并运移到海底[ 11 ] 。在泥岩地层中 ,由于地层渗透

率相对比较低 ,在多边形断层形成时 ,流体就可以

沿着该断层向上运移。例如 ,非洲刚果盆地浊流河

道内的热成因流体就是沿着气烟囱和多边形断层

向上运移到海底 ,该多边形断层一般位于海底较浅

(0~800m) 、断距较小 (5~30m) 、平均间距为100~

500m 的密集正断层区[4 ] 。大量流体运移到水合物

稳定带 ,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天然气水

合物。水合物与地层孔隙胶结 ,降低地层渗透率 ,阻

碍流体继续向上运移 ,大量流体聚集在水合物层下 ,

形成一个平行于海底且与海底反射极性相反的反射

同相轴。

本文结合琼东南盆地深水油气勘探采集的三维

地震资料和二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利用三维相干

时间切片技术、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属性分析技术 ,

获得地层的声波阻抗和瞬时频率剖面 ,研究裂后热

沉降阶段 (晚中新世至今)流体运移的控制过程以及

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水合物成藏中的作用。

2  区域地质背景

琼东南盆地属于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 ,

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接合部位。

研究区位于琼东南盆地内部 ,地处莺歌海盆地东南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45 卷  第 1 期 王秀娟等 :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中的作用 123    

部、越南半岛东部、海南岛南部和西沙隆起西部 ,受

三个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 ,构造条件复杂 ,是一个由

十个凹陷组成的超压盆地[14~15 ] 。盆地分为三个主

要构造带 ,分别为由崖北 ( D7) 、松西 ( D6) 、松东

(D5)三个凹陷组成北部裂陷带 ,由乐东 (D1) 、崖南

(D8) 、陵水 (D2) 、松南 (D3) 、宝岛 (D4) 五个凹陷组

成中央裂陷带以及由北礁 (D9)和华光 (D10) 两个凹

陷组成的南部裂陷带 (图 1) 。中央裂陷带和南部裂

陷带陆坡深水区已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部分油

气勘探 ,但是至今尚未进行深水钻探。

琼东南盆地在沉积演化中可分为裂谷断陷期和

裂后热沉降期两个演化阶段。中央裂陷带主要凹陷

( 乐东、陵水、宝岛和松南等) 在古近纪始新世和渐

图 1  研究区位置图及凹陷分布

新世崖城组和陵水组以及新近纪中新世时形成的烃

源岩均具有较强生烃潜力 ,生烃强度最高达 114 ×

108 m3 / km2 。可见该区的烃源物质非常发育 ,生烃

强度较大 , 具备了良好的烃源条件[ 15 ] 。断陷期断

裂发育 ,可以为流体运移提供良好通道。裂后热沉

降阶段断裂不发育 ,中新世上部和上新世浅海相及

半深海相泥岩非常发育 ,其泥岩厚度一般均大于

1000m。这种低渗透率泥岩地层阻止了深部流体向

上运移 ,不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但发育于细粒

沉积物中的多边形断层可以为流体继续向上运移提

供良好通道。

3  多边形断层识别

琼东南盆地裂后热沉降阶段断裂不发育 ,但沉

积了巨厚的泥岩地层[15~16 ] ,那么大量的烃类气体是

如何运移到水合物稳定带 ? 据国外大量的三维地震

资料揭示 ,在泥岩和页岩地层中存在大量多边形断

层 ,它们具有以下特征 : ①断层位于某一个层段 ; ②

断层是非构造成因 ,在地层内随机形成 ; ③断层断距

小、间距小、分布密度高且覆盖面积广 ; ④断层是张

性的 ; ⑤倾角大 ; ⑥在平面上呈多边形分布。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三维地震资料进行

相干分析[17 ]发现 ,研究区存在大量高倾角、小断距

密集的断层。

图 2 为局部三维工区在双程走时 2980ms 处的

相干时间切片 , 白色为1 , 表示相邻道相关性好 , 说

图 2  局部三维工区在双程走时 2980ms 处的相干时间切片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4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2010 年  

明相邻道岩石物性相似、沉积环境稳定 ;黑色为 0 ,

表示相邻道相关性差 ,说明相邻道岩石物性相差比

较大。从水平切片上看 ,图中白色区域中存在大量

呈多边形、相关性差的区域 ,即多边形断层 ;黑色区

域的多边形断层可模糊看到 ,但不易识别。图 3 为

穿过三维工区的二维测线和相应位置处的三维测

线。图 2 中相关性差 (左上角)的区域为图 3 中地震

剖面杂乱反射区 ,而相关性好 (左下角) 的区域为图

3 中地震剖面连续反射区。从图 3a 的二维地震剖

面中只能识别出规模较大的断层 ,而在图 3b 所示的

三维地震剖面中则可轻易识别大量小断距、高倾角

的断层。

图 3  多边形断层在二维 0102 测线 (a)和三维 (位于相同位置测线) (b)地震剖面对比

剖面位置见图 2。多边形断层在三维剖面成像清楚 ,虚线为 2980ms 相干时间切片位置

4  流体垂向运移与似海底反射层(BSR)

  聚集流体 (focused flow) 运移是深水沉积盆地

中一种普遍现象。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多波束资料

可识别出小规模流体运移。流体可以沿着不同通道

侧向和垂向运移 ,如断裂、底辟、麻坑、多边形断层、

烟囱、管状通道、不整合面及侵蚀面等[5 ,18 ,19 ] 。地层

孔隙中含有少量气体使沉积层声波阻抗迅速降低 ,

在地震剖面上呈现亮点、暗点、平点和频率降低等振

幅异常 ,表现为下拉、上拱、不连续性、杂乱反射和局

部凹陷的异常类型[20 ] 。

图 4 为多边形断层、管状及底辟构造在不同地

震属性剖面上的反映。其中图 4c 为测线 0101 反演

的声波阻抗剖面 ,反演时取λ= 9 , p = 1 , q = 2。从地

震剖面上看 ,在距海底双程走时 250ms 位置存在一

个极性与海底反射相反、近似平行于海底的 BSR ,

且 BSR 不连续 (图 4a) 。BSR 上出现空白反射 ,

BSR 下出现异常不连续强反射 ,该异常可能是由于

地层中含有气体使地层声波阻抗降低 ,上、下地层存

在波阻抗差而形成的。多边形断层多分布在高频、

连续反射、强振幅地层中 (图 4a) 。而在中等频率、

杂乱反射、弱振幅地层中 ,存在一个底辟构造。从声

波阻抗看 ,在多边形断层分布区 ,声波阻抗未发生明

显变化 ,而在底辟构造位置的声波阻抗却存在低阻

抗异常。局部断距较大的多边形断层上部发育有管

状构造 ,该位置为低阻抗区 (图 4c) 。从瞬时频率剖

面看 ,在底辟、管状构造区均出现低频率异常 ,表明

该地层中含有流体 (图 4d) 。多边形断层、管状构

造、底辟为该区大量流体垂向运移提供通道 ,大量流

体运移到水合物稳定带 , 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45 卷  第 1 期 王秀娟等 :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中的作用 12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6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2010 年  

形成水合物。在底辟、管状构造周围 ,出现强 BSR ,

而其顶部位置 ,BSR 相对不明显。

5  讨论

5. 1  多边形断层成因

多边形断层形成于沉积物早期压实作用阶段 ,

是沉积物未固结时因脱水使得体积收缩形成的 ,一

般位于海底以下 500~600m 深处[21 ] 。多边形断层

形成主要受岩石物性、矿物成分及含量、构造应力和

成岩作用等影响[4 ,7 ,22 ,23 ] ,一般发育在泥岩、页岩等

细粒沉积物中 ,粗粒沉积物颗粒间的黏度较大 ,限制

了孔隙间的收缩或破裂。如挪威海岸 Storegga 地

区 ,多边形断层发育在 Kai 组地层 ,由于 Naust 组中

沉积物的颗粒比较大 ,而未能穿入其上覆的 Naust

组地层。密集的多边形断层把烃类气体输送到上覆

的 Naust 组 ,使大量气体聚集在该地层中 ,形成了天

然气水合物[22 ,24 ] 。

琼东南盆地的多边形断层发育于中新世的梅山

组上部和黄流组下部、上新世莺歌海组 —更新世乐

东组之间的地层。目前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还没有

钻井资料 ,但从陆坡区的 Ya352121 井来看 ,上新世

地层中存在多套厚度达百米以上的泥岩地层 ,该泥

岩层为下部烃类气体提供良好盖层。海底以下双程

走时 600ms 左右处的泥岩地层中出现多边形断层 ,

其厚度约 1000m ,断距较小为 5~30m。测线 0101

剖面的北部未见多边形断层 ,但存在一个明显的模

糊带 ,该模糊带位于乐东凹陷局部隆起区的上部地

层 ,模糊带下部为杂乱反射区 (图 4a 和图 4b) 。该

杂乱反射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一个海底滑坡前

缘[25 ] 。海底滑坡区沉积物颗粒一般比较粗、孔隙度

较大 ,流体可以沿着孔隙向上渗漏 ,该地区一般不发

育多边形断层。

5. 2  流体垂向运移

从前人对琼东南盆地 —西沙海槽浅表层 127

样品的酸解烃分析来看 ,甲烷含量为 10. 7~243. 5

μL/ kg , 碳同位素δ13 C 为 - 43. 8 ‰~ - 26. 6 ‰且

C1 / (C2 + C3 )为 10~30 ,表明该地区为热成因气

体[26 ] 。热成因气体是深部气体向上运移的结果 ,大

量流体可以沿多边形断层、底辟、管状通道向上运移

到海底。中新世以前 ,琼东南盆地处于断陷期 ,断裂

比较发育 ,烃类气体沿着断裂向上运移。中新世后 ,

琼东南盆地处于热沉降期 ,断裂不发育。巨厚的泥

岩地层圈闭大量流体 ,当多边形断层形成时 ,流体被

大量排驱 ,压力减小 ,脱水收缩逐渐减小最终停止 ,

多边形断层封闭。随着下部流体的继续运移 ,如果

多边形断层内压力再次聚集 ,在多边形断层内可以

形成新一期的多边形断层[4 ] 。不同时期形成多边形

断层的过程类似底辟、火山的幕式喷发过程 ,是地层

泄压的结果 ,为流体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每一期

多边形断层的形成都可以为水合物提供丰富的气

源。如果海底存在多边形断层 ,流体可以沿着断层

渗透到海底 ,在海底形成凹痕 ,大规模流体渗漏可形

成海底麻坑、冷泉[4 ,5 ,13 ,27 ] 。

底辟 构 造 是 流 体 运 移 的 另 一 种 重 要 通

道[10 ,28~30 ] ,底辟形成释放大量流体 ,在合适的温度

压力条件下就可以形成水合物。水合物既可以在泥

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成藏 ,也可以存在其外围的海

底沉积物中。琼东南盆地细粒沉积物尽管形成了大

范围的多边形断层 ,但在多边形断层封闭后 ,仍然是

一个良好盖层。深部流体继续向上运移 ,如果多边

形层内能量不足以形成新一轮多边形断层 ,后期聚

集的流体将不能沿多边形断层运移 ,而从其他薄弱

带中以底辟构造形成释放 (图 4) 。

管状构造是封闭系统流体运移的另一种重要通

道 ,在地震剖面上多呈圆柱形或陡锥形 ,是地层受强

破坏的反映[32 ] 。多边形断层形成时释放大量流体 ,

流体沿着管状构造向上运移。

5. 3  BSR 特征分析

温压条件控制水合物稳定存在的范围 ,南海北

部 BSR 多位于底辟、断裂坡折带、泥火山、气烟囱、

冷泉等发育区[11 ,32 ,33 ] ,其上出现振幅空白[ 34 ] 。根据

水合物稳定带厚度计算公式 ,利用海底温度、热导

率、热流和温度压力条件可以计算水合物稳定带厚

度。在 L1 和 L2 位置 (图 1) 实测海底温度分别为

3. 074 ℃和4. 284 ℃,实测平均温度值为3. 679 ℃。南

海北部实测水温值与海水深度之间拟合公式[35 ]为

ln D = - 113361 ×ln T + 210339 (1)

其中 : D 为水深 , 单位为 km ; T 为海底温度 , 单位

为 ℃。0101 地震剖面上 BSR 处水深约为 1200m ,

利用式 (1) 计算的海底温度为 3. 88 ℃,与实测温度

平均值 3. 679 ℃接近 ,故我们取两个实测温度平均

值计算水合物稳定带厚度。

琼东南盆地热传导率相对较高 ,我们分别利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45 卷  第 1 期 王秀娟等 :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中的作用 127    

ODP184 航次 1148 井的拟合公式[36 ] 和莺 —琼测井

的热导率平均值 2. 0W/ (m K)来计算。BSR 位置深

度的地层温度利用文献[37 ]的公式

1TBSR

= 3179 ×10 - 3 - 2183 ×10 - 4 log ( P) (2)

其中 : T 为 BSR 处温度 ,单位为 K; P 为静岩压力 ,

单位为 MPa。

稳定带厚度 ( Z) 与热流 ( H) 、海底温度、BSR 处

温度及热传导率之间的关系为

Z = kTBSR - Tsea

H(3)

  琼东南盆地热流比较高 ,约为 79 mW/ m2[38 ] 。

利用 1148 井和莺 —琼测井测量热导率计算的 BSR

稳定带厚度分别为 246. 2m 和 298. 1m。

0101 测线位置的深水区海底双程走时 400ms

内平均速度为 1650m/ s ,而底辟顶部 BSR 位于海底

以下双程走时为 240ms ,底辟周围的 BSR 位于海底

以下双程走时为 310ms ,计算出 BSR 深度分别为

198m 和 255. 75m。BSR 位于海底之下 255. 75m

处 ,是由于底辟第一次活动时 ,携带大量流体在底辟

周围形成了水合物。底辟的再次活动破坏了形成水

合物的温压环境 ,而这次活动范围相对比较小 ,使局

部 BSR 上移到 198m 处。BSR 形成后又发生了小

规模的流体泄压 ,使底辟顶部的 BSR 呈不连续

(图 4a和图 4b) 。在底辟、多边形断层发育、流体垂

向运移活跃区 ,BSR 为强振幅 ,若流体垂向运移不

明显区域 ,BSR 振幅相对比较弱。BSR 振幅与下伏

地层的游离气有关[39 ,40 ] ,如布莱克海台过 994 井地

震剖面上未见 BSR ,但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 ,从

估算的游离气饱和度剖面看 ,未见地层中含有游离

气[41 ] 。由于地层中含有游离气 ,纵波速度急剧降低

出现阻抗差 ,BSR 下出现强振幅反射[42 ,43 ] , 强振幅

反射表明水合物层下封闭游离气。

6  结论

多边形断层发育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细粒沉

积物中 , 位于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 , 其厚度约

1000m ,断距较小约 5~30m。多边形断层区地震反

射具有频率高、连续性好、强声波阻抗的特点。地层

反射相对较杂乱区 ,多边形断层不发育 ,但发育底辟

构造 ,底辟内部呈现低频率、不连续的弱反射区 ,由

于底辟内含有大量流体 ,其顶部会出现低声波阻抗

异常。底辟上部出现局部强振幅异常 ,表明地层圈

闭了部分流体 ,强振幅异常上部再次呈现出圆柱状

弱反射、顶部强振幅异常 ,为底辟再次活动的反映。

底辟的多期活动使琼东南盆地 BSR 呈现不连续的

阶梯的层状分布 ,底辟顶部 BSR 埋深相对较浅 ,约

为 200m ,底辟周围 BSR 相对较深 ,约为 250m。多

边形断层形成时期 ,对深部油气成藏是一种破坏作

用 ,但大量烃类气体由于多边形断层形成被排驱到

上部或相邻砂岩地层 ,为水合物形成提供丰富气源。

多边形断层多存在于细粒的泥岩地层 ,当其处于封

闭期时 ,对深部油气是一种良好盖层 ,有利于油气聚

集成藏 ,该时期不利于水合物形成。

参 考 文 献

[ 1 ]  Cartwright J A. Episodic basin2wide hydrof racturingof overpressured Early Cenozoic mudrock sequencesin the North Sea Basin. M arine and Pet roleum Geol2og y , 1994 , 11 (5) : 587~607

[ 2 ]  Cartwright J A and Lonergan. Volumetric contractionduring the compaction of mudrocks : a mechanism for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2scale polygonal fault sys2tems. B asin Research , 1996 , 8 :183~193

[ 3 ]  Hansen D M , Shimeldb J W , Williamsonb M A ,Andersena H L . Development of a major polygonalfault system in Upper Cretaceous chalk and Cenozoicmudrocks of the Sable Subbasin , Canadian Atlanticmargin. M arine and Pet roleum Geology , 2004 , 21 :

1205~1219[ 4 ]  Gay A , Lopez M , Cochonat P and Sermondadaz G.

Polygonal fault s2furrows system related to early sta2ges of compaction2upper Miocene to recent sediment sof the Lower Congo Basin. B asin Research , 2004 ,

16 :101~116[ 5 ]  Gay A , Lopez M , Berndt C , Séranne M. Geological

controls on focused fluid flow associated with seafloorseep s in the Lower Congo Basin. M arine Geology ,2007 , 244 :68~92

[ 6 ]  吴时国 ,孙启良等.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多边形断层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石油学报 ,2009 ,30 (1) :22~26

[ 7 ]  Dewhursta D N. Cartwright J A , Lonergan L . Thedevelopment of polygonal fault systems by syneresisof colloidal sediment s. M arine and Pet roleum Geolo2gy , 1999 , 16 : 793~810

[ 8 ]  Victor P , Moretti I. Polygonal fault system andchannel boudinage :3D analysis of multidirectional ex2tension in analogue sandbox experiment s. M arine

and Pet roleum Geolog y ,2006 ,23 :777~789[ 9 ]  Paola N D , Collettini C , Trippetta F , Barchi M R ,

Minelli G. A mechanical model for complex fault pat2terns induced by evaporate dehydration and cyclicchanges in fluid pressure. J ournal of S t ructural Ge2olog y , 2007 , 29 :1573~158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8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2010 年  

[10 ]  Heggland R. Gas seepage as an indicator of deeperprospective reservoirs : a study base on exploration3D seismic data. M arine and Pet roleum Geology ,

1998 ,15 :1~19[11 ]  陈多福 ,冯东等.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演化特征及对

形成水合物的影响.沉积学报 ,2005 ,23 (2) :323~328[12 ]  Leythaeuser D , Schwark L and Keuser 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geochemical effect s of secondary pet ro2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 arine and Pet ro2leum Geology , 2000 , 17 :857~859

[13 ]  陈多福 ,陈先沛等. 冷泉流体沉积碳酸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学报 ,2002 ,20 (1) :34~40

[14 ]  李纯泉 ,陈红汉 ,张树林. 琼东南盆地压力场及其演化特征. 新疆石油地质 ,2002 ,23 (5) :389~391

[15 ]  何家雄 ,陈胜红等. 南海北部边缘莺 —琼盆地油气资源前景及有利勘探方向分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4) :492~498

[16 ]  王秀娟 ,吴时国 ,董冬冬等. 琼东南盆地气烟囱构造的特点及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8 (3) :75~78

[17 ]  Bahorich and Farmer. 32D seismic discontinuity forfault s and st ratigraphic features : The coherencecube. The L eading Ed ge , 1995 , 14 :1053~1058

[18 ]  Berndt C. Focused fluid flow in passive continentalmargins. Philos. T rans R S oc A , 2005 , 363 : 2855~2871

[19 ]  Brown A. Evaluation of possible gas microseepagemechanisms. A A PG B ull , 2000 , 84 :1775~1789

[20 ]  Schroot B M , Klaver G T , Schüt tenhelm R T 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expressions of gas seepage tothe seabed 2 examples f rom the Southern North Sea.M arine Pet roleum Geology , 2005 , 22 :449~515

[21 ]  Cartwright J A , Dewhurst D. Layer2bound compac2tion fault s in fine2grained sediment s. Geo S oc A m

B ul letin , 1998 , 91 (8) :1242~1257[22 ]  Hustoft S , Mienert J , Bünz S , NouzéH. High2resolu2

tion 3D seismic data indicate focused fluid migrationpathways above polygonal fault systems of the mid2Norwegian margin. Marine Geology , 2007 , 245 : 89~106

[23 ]  Hansen D M , Cartwright J . The three2dimensionalgeometry and growth of forced folds above saucer2shaped igneous sills. J ournal of S t ructural Geology ,

2006 , 28 : 1520~1535[24 ]  Bunz S , Mienert J , Berndt C. Geological controls on

the storegga gas hydrate system of the mid2Nor2weigian continental margi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 etters , 2003 , 209 : 291~307[25 ]  王大伟 ,吴时国等. 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

的地震特征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09 ,29 (3) : 69~74

[26 ]  祝有海 ,吴必豪等.南海沉积物中烃类气体 (酸解烃)特征及其成因与来源.现代地质 ,2008 ,22 (3) :407~414

[27 ]  陈忠 ,颜文等. 南海北部大陆坡冷泉碳酸盐结核的发现 :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的新证据 . 科学通报 ,2006 ,

51 (9) : 1065~1072[28 ]  Xu N , Wu SG , Shi BQ ,L u B , Xue L Q , Wang XJ ,J ia

Y. Gas hydrate associated with mud diapirs in south2ern Okinawa Trough. M ar Pet rol Geol , 2009 , 26 :143~148

[29 ]  Milkov A V. Worldwide dist ribution of submarinemud volcanoes and associated gas hydrates. M arine

Geolog y , 2000 , 167 : 29~42[30 ]  Ginsburg G D , Milkov A V , Soloviev V A , et al.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at the Haakon Mosbymudvolcano. Geo2M arine L etters , 1999 , 19 : 57~67

[31 ]  Cartwright J , Huuse M , Aplin A. Seal bypass sys2tems. A A PG B ulletin , 2007 , 91 (8) : 1141~1166

[32 ]  王宏斌 ,张光学 ,梁劲等. 南海北部陆坡构造坡折带中的天然气水合物. 沉积学报 ,2008 , 26 (2) : 283~293

[33 ]  张光学 ,祝有海 ,梁金强等 . 构造控制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及其特征. 现代地质 ,2006 ,20 (4) :605~612

[34 ]  刘学伟 , 李敏锋 , 张聿文等. 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响应研究 ———中国南海 HD152 测线应用实例. 现代地质 , 2004 , 18 (1) :33~38

[35 ]  王宏斌 ,黄永样等. 南海北部陆坡坳隆断裂带中水合物赋存的温压场环境. 现代地质 ,2006 ,20 (1) :103~108

[36 ]  Wu S G , Wang X J , How Kin Wong , GuangxueZhang. Low2amplitude BSRs and gas hydrate concen2t rat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Sea. M ar Geop hys Res , 2007 , 28 (2) : 127~138

[37 ]  Dickens G R , Quinby2hunt M S. Methane hydratestability in seawater. Geophys Res L ett , 1994 , 21 :

2115~2118[ 38 ]  Shi X B , Qiu X L , Xia K Y , Zhou D .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heatflow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 ournal

of A sian Earth Sciences , 2003 ,22 :265~277[39 ]  Hyndman RD , Davis E. A mechanism for the forma2

tion of methane hydrate and seafloor bottom simula2ting reflectors by vertical fluid expulsion. J Geophys

Res , 1992 , 97 (B5) :7025~7041[40 ]  Singh SC , Minshull TA , Spence GD. Velocity st ruc2

ture of a gas hydrate reflector. Science , 1993 , 260 :

204~207[41 ]  L u S , McMechan GA. Estimation of gas hydrate and

f ree gas saturation , concentration , and dist ributionf rom seismic data. Geophysics , 2002 , 67 :582~593

[42 ]  Wood W , Ruppel C. Seismic and thermal investiga2tions of hydrate bearing sediment s on the Blake RidgeCrest : a synthesis of ODP Leg 164 result s. Proc. O2cean Drill. Prog ram. Final Rep , 2000 , 164 : 253~264

[43 ]  Holbrook W S , Gorman A R , Hornbach M et al.Seismic detection of marine methane hydrate. T he

L eading Ed ge ,2002 ,21 :686~689

(本文编辑 :冯杏芝)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10 年 2 月 第 45 卷  第 1 期  

作 者 介 绍

马召贵 博士研究生 ,1978 年生 ; 2006 年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毕业 ,现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资源与信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油藏综合地球物理实验与技术。

邬世英 博士研究生 ,1978 年生 ; 2000 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 (华东)自动化专业 ,2005 年获该校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 ,2008 年始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攻读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 ,并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中心从事提高地震信号分辨率和 3D3C VSP 速度建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崔汝国 高级工程师 ,1969 年生 ; 1991 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 ,2007 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工作 ,参加了国家 863 项目“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工作 ,现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陆 斌 助理研究员 ,1973 年生 ; 1997 年本科毕业于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2004 年获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学位 ; 2006 年至今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随钻地震信号处理研究工作。

夏洪瑞 高级工程师 ,1950 年生 ;1975 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数学专业。现在江汉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从事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李合群 高级工程师 ,1963 年生 ; 1983 年毕业于石油物探学校地震资料解释专业 ,1993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函授)勘查地球物理专业 ,2002 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 ,获硕士学位 ;目前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工作。长期从事地震数据处理及信号类处理方法研究工作 ,先后从事过静校正、相位校正、反褶积、F X/ F K域预测、复杂山地地震数据处理、各项异性、地层 Q 吸收补偿等方面的研究。

黄 饶 博士研究生 ,1983 年生 ; 2004 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现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资源与信息学院 ,主要从事储层预测及 AVO 正、反演研究。

秦 臻 博士 ,1978 年生 ; 2001 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获学士学位。2004 年获江汉石油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2008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地球物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目前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 ,方向为地球物理正演和波阻抗反演。

王月英 博士 ,1977 年生 ;2001 年毕业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物探专业 ,2004 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2007 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9 年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资源与信息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现在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石油工程学院油藏工程系任教 ,主要从事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研究。

霍元媛 工程师 ,博士 ,1982 年生 ;2004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09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地球物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石油天然气储层预测领域的研究工作。

李录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52 年生 ;1978 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物探专业 ;曾出版专著或教材三十部 ,获多项国家级、省 (部)

级科技进步奖。现在成都理工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方法、复杂地表及复杂地下速度建模和成像方法、现代信号非线性处理方法等。

井西利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64 年生 ;1988 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球物理勘查专业 ,获学士学位 ,1993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 ,2001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专业 ,获博士学位。现在燕山大学从事地震波传播理论及计算方法研究工作。

苏 劲 博士研究生 ,1982 年生 ; 2004 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7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环境科学专业 ,获理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

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信息技术研究工作。曾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论文多篇。

轩义华 工程师 ,1978 年生 ; 2007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获博士学位。现在中海石油 (中国) 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工作 ,主要从事地震反演、储层预测方面的研究。

张志让 高级工程师 ,1965 年生 ; 1988 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物探专业 ,2008 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石油地质专业博士学位。曾从事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成像、岩性反演及油藏描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在中外专业杂志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现任北京恒泰艾普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质综合研究及其管理工作。

谭锋奇 博士研究生 ,1984 年生 ; 2005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 ,后在该校攻读地球物理测井专业硕士学位 ,2007 年始在该校资源与信息学院直接攻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为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刘俊峰 高级工程师 ,1966 年生 ; 1989 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物探系地球物理勘查专业。现于中国地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并在大庆油田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勘探评价部从事石油地震勘探技术研究。

毛志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62 年出生 ;1982 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矿场地球物理专业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 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 ,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6~1998 年在石油大学 (北京) 应用地球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8 年至今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任教 ,主要从事岩石物理基础及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和技术科研及教学工作。

张红贞 工程师 ,1967 年生 ;2008 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 ,获海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能源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质。长期从事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工作。

刘朋波 博士研究生 ,1981 年生 ; 2004 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2007 年获长江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 ;现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为地震储层预测和复杂油藏描述。

王秀娟 副研究员 ,1976 年生 ; 2000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3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 ,获硕士学位 ;200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专业 ,获博士学位。自 2006 年留所工作 ,主要从事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

许怀智 工程师 ,1976 年生 ; 2000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获学士学位。2000~2006 年在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塔里木勘探事业部和研究院库尔勒分院从事地震资料综合研究工作 ;现为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研究生。

肖 锋 讲师 ,1977 年生 ; 1999 年本科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 ; 2004年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2009 年获得吉林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重磁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以及固体地球物理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吴小羊 1983 年生 ;2005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地球物理专业 ,获学士学位。现正攻读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油气地震勘探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

赵长海 博士 ,讲师 ,1979 年生 ;2003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3~2009 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 2009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地球物理高性能计算。

张元鹏 1978 年生 ;2001 年毕业于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 ,获学士学位。目前为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曾就职于北京军区后勤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Ⅷ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0  

Progradation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 i2cance in Shiwu fault depression ,Songl iao Basin. LiuPeng2bo1 ,2 , Pu Ren2hai1 ,2 and Liu Juan2xia3 . OGP ,2010 ,45( 1) :115~121

Four set s of p rogradation reflection whichcame f rom NW , North and SE were found f romt he Huoshiling formation to Shahezi Formationst rata in Shiwu fault dep ression deep belt . By care2f ully interp reting t he dist ribution and t heir rela2tionship of the duo leaves inside every progradingbody and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sandstone thick2ness forward modeling , it is believed t hat the firstset of p rogradation reflection which is f rom steepslope is underwater gravity flow cause , t he ot hert hree set s of p rogradation reflection are t urbiditefan cause , every duo leave sandbody is about 10 to15 meters thick and every progradation reflectionsandbody is about 40 to 50 meters t hick. The t ur2bidite fan sand bodies are embedded in t he darkmudstone , east side of t he deep depression raisedup , t he dramatic faulting activities did not affectdeep p rogradation reflection bodies too much , sot he excellent source2reservoir2seal assemblage andlit hology reservoirs might develop .Key words : Shiwu fault dep ression , p rogradingbody , forward modeling , t urbidite fan , lit hologyreservoir1.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Nort hwest University , Xi’an City , Shaanxi Prov2ince , 710069 , China2. Geology Depart ment , Nort hwest University , Xi’an City , Shaanxi Province , 710069 , China3. Exploration &Develop ment Instit ute , DagangOilfield Branch Company of Pet roChina , DagangDist rict , Tianjin City , 300280 , China

The role of polygonal faults in fluid migration andgas hydrate reservoir forming in Southeast HainanBasin. Wang Xiu2juan1 ,2 , Wu Shi2guo1 , Wang Da2wei1 , Ma Yu2bo1 , Yao Gen2shun1 ,3 and Gong Yue2hua4 . OGP ,2010 ,45( 1) :122~128

The dehydration of unconsolidated sediment smade t he sediment s shrink , t hen t he polygonalfault s were formed , t hey were t he densely dist rib2uted tensional fault s wit h small fault t hrows. Int he Miocene to Pliocene st rata in the deep waterzone of Southeast Hainan Basin , t he small2scalefluid migration channels which act ually were thepolygonal fault s were found on t he 22D high reso2lution seismic coherence slices. Meanwhile t he po2lygonal fault s , diapir and event p ulldown t ubular

st ruct ures were found on t he 22D high resolutionseismic sections , and t he st rong BSR ( BottomSimulating Reflector) exist 250ms to 300ms belowt he sea floor . The CSSI (Const rained Sparse SpikeInversion) and seismic at t ribute analysis show t hatt ubular st ruct ures and f uzzy reflection zone in t hest rata above t he polygonal fault s have low imped2ance anomaly and low frequency anomaly , whilet he BSR shows high impedance anomaly and highf requency anomaly. The polygonal fault s , diapirand event p ulldown t ubular st ruct ures broke t heclosure of the ext remely t hick mudstone st rata dur2ing t he post2fault t hermal subsidence period inSout heast Hainan Basin , t he st ruct ures made alarge amount of fluid migrate upwards vertically ornearly vertically , p roviding sufficient gas sourcefor t he gas hydrate formation.Key words : polygonal fault , gas source , gas hy2drate , Sout heast Hainan Basin1.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and Environ2ment , Instit ute of Oceanology , China Academy ofSciences , Qindao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266071 ,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Marginal Sea Geology , ChinaAcademy of Sciences , Guangzhou City , Guang2dong Province , 510301 ,China3. Hangzhou Geology Instit ute , Research Instit uteof Pet 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 ment of Pet2roChina , Hangzhou City , Zhejiang Province ,310023 , China4.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 Guang2zhou City , Guangdong Province , 510760 , China

Jurassic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oil & gas geologyconditions for Washixia Depression in Tarim Basin.Xu Huai2zhi1 , Zhang Yue2qiao2 , Wang Gui2zhong3 ,Liu Xing2xiao3 , Zhou Cheng2gang3 and Lu Peng2cheng3 . OGP ,2010 ,45( 1) :129~135

Based on geological outcrop sections , seismicdata and drilling data , t he J urassic st ruct ural evo2lution history , st ruct ural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and oil & gas geology conditions in Washixia De2pression were analyzed in t his paper , t he followingunderstanding was reached : t he J urassic st ruct uralevolution in Washixia Depression were divided intot hree stages , t hey were Early J urassic fault dep res2sion stage , Middle J urassic depression stage andlate J urassic shrinkage stage. Five important se2quence boundaries were identified ( including twoof first class boundaries , one of second classboundary and two of third class boundaries) ,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