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 膠東半島興起 原因 - daoist.org ·...

8
67 弘道 2008 年第 2 期 / 總第 3 5 期 派宗教 全真道膠東半島興起原因 劉鳳鳴 魯東大學膠東文化研究中心 由陝西咸陽人王重陽創立的全真 道發軔於關中,但這只能說是關隴文化 培育出了一顆優異的良種。事實上,膠 東半島才是全真道真正的發祥地,全真 道的興起是膠東半島深厚的道教文化傳 統和道、釋、儒和諧並存的文化氛圍孕 育滋養的結果。 金代密國公金源 撰〈終南山神 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記載:王重 陽,陝西咸陽大魏村人,「美鬚髯,大 目,身長六尺餘寸,氣豪言辯,以此得 眾。家業豐厚,以粟貸貧人,惠之者 半,其濟物之心,略可見矣。」說王重 陽不僅人長得帥氣,言善辯,而且心地 慈善,幫助救濟了大批的窮人,在當地 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有一次,他家被 群寇洗劫一空,他父親告之官府,官衙 不僅追回了被搶的財物,而且抓獲了組 織、帶領搶劫的頭目,查抄了參與搶劫 的「三百餘戶」人家,在官衙準備嚴 懲搶劫人員時,王重陽卻出面說情: 「此乃鄉黨饑荒,譬如乞諸其鄰者,亦 非真盜也,安忍陷於死地?」由於王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Aug-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全真道 膠東半島興起 原因 - daoist.org · 子)、清靜散人孫不二。在全真七子 中,被王重陽視為「一弟一侄兩個 兒」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

67弘道 2008 年第 2 期 / 總第 35 期

派宗教

全真道在膠東半島興起的原因

劉鳳鳴 魯東大學膠東文化研究中心

由陝西咸陽人王重陽創立的全真

道發軔於關中,但這只能說是關隴文化

培育出了一顆優異的良種。事實上,膠

東半島才是全真道真正的發祥地,全真

道的興起是膠東半島深厚的道教文化傳

統和道、釋、儒和諧並存的文化氛圍孕

育滋養的結果。

金代密國公金源撰〈終南山神

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記載:王重

陽,陝西咸陽大魏村人,「美鬚髯,大

目,身長六尺餘寸,氣豪言辯,以此得

眾。家業豐厚,以粟貸貧人,惠之者

半,其濟物之心,略可見矣。」說王重

陽不僅人長得帥氣,言善辯,而且心地

慈善,幫助救濟了大批的窮人,在當地

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有一次,他家被

群寇洗劫一空,他父親告之官府,官衙

不僅追回了被搶的財物,而且抓獲了組

織、帶領搶劫的頭目,查抄了參與搶劫

的「三百餘戶」人家,在官衙準備嚴

懲搶劫人員時,王重陽卻出面說情:

「此乃鄉黨饑荒,譬如乞諸其鄰者,亦

非真盜也,安忍陷於死地?」由於王

王重陽

Page 2: 全真道 膠東半島興起 原因 - daoist.org · 子)、清靜散人孫不二。在全真七子 中,被王重陽視為「一弟一侄兩個 兒」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

弘道 2008 年第 2 期 / 總第 35 期68

重陽出面說情,官衙沒再追究搶劫者的

過錯,因此王重陽在鄉人中的威望更高

了,「里人以此敬仰真人愈甚」。金

正隆己卯(西元 1159 年)夏,王重陽

遇二真人指點,開始修道。第二年,便

「棄妻子」,出家傳道,「於南時村

做穴室居之,名曰活死人墓。後遷居劉

蔣村北寓水中坻」。可他在終南山傳

道的七八年裏,並沒有太大影響,鄉人

對其所傳教義多不理解,「鄉人唯以

害風(王重陽自名王害風)謔,而未

始詢其意」。「大定丁亥(西元 1167

年 ) 四 月 , ( 王 重 陽 ) 忽 自 焚 其

庵……凌晨東邊過關,攜鐵罐一枚,隨

路乞化,而言曰『我東方有緣爾』。

七月,至山東寧海州」1 。

從以上介紹我們可以看出,王重

陽在終南山一帶,不僅威望高,而且能

言善辯。為了傳道,王重陽別妻離子,

捨棄了富裕的家庭生活,寧願住地穴,

住湖中小洲。他使盡了渾身解數,下了

苦功,可周圍的百姓對他並不理解,其

傳教的結果於他的能力和在當地的威望

很不相稱。最後,王重陽只好離開了家

鄉,「東邊過關」,「隨路乞化」,

到膠東半島來傳教。

據〈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

祖碑〉記載,金大定七年(1167 年)七

月,王重陽來到膠東半島後,在寧海州

(當時為膠東三州之一,治所今煙台牟

平區)城區馬鈺家修庵傳道,取名「全

真庵」,關始了他的傳教活動,全真教

也由此而得名。金大定八年(1168年)

八月,王重陽在文登縣(今文登市)建

立了「三教七寶會」;金大定九年(1169

年)四月,在寧海城建立了「三教金蓮

會」;不久,又在福山縣(今煙台福山

區)建立了「三教三光會」,在登州(今

蓬萊巿)建立了「三教玉華會」,在掖

縣 ( 今 萊 州 市 ) 建 立 了 「三教平等

會」。2王重陽在膠東半島傳教與昔日陝

西傳教的尷尬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語

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先後在膠東

半島的登、萊、寧海三州建立了五個全

真道的下層民間組織,號稱「三州五

會」,參加的道眾可能達上萬人。元朝

初年道士秦志安撰寫的〈重陽王真人〉

裏提到:王重陽在去山東之前,曾有真

人 指 點 , 東 方 不 僅 有 「 七 朵 金 蓮 結

籽」,而且「將有萬朵玉蓮芳矣」3,暗

示王重陽的膠東之行,不僅會得到全真

七子,還會得到上萬的全真道信徒。既

然「七朵金蓮結籽」被後來王重陽收取

的七個徒弟「全真七子」所證實,那

麼,「萬朵玉蓮芳」也說明了王重陽在

膠東三州吸收了上萬個全真道的信徒。

元代道士趙道一撰寫的〈王〉裏提到

了「在萊州立平等會,自是運近風動,

與會者千餘人」4,這都說明了當時參加

全真道的信徒很多。「三州五會」的建

立,標誌著全真道結束了以零散道人為

主要教眾的階段,開始進入了有會首、

有一定規模的道教組織、並日益顯示出

自已的教義特點和社會影響的發展時

期。卿希泰先生主編的《中國道教史》

一書這樣評價:「一年之內,在山東半

島沿海一帶便建起了五個全真教的會

社,這對內丹派道教來說,是空前的創

舉。」5

更重要的是,王重陽在膠東這片

Page 3: 全真道 膠東半島興起 原因 - daoist.org · 子)、清靜散人孫不二。在全真七子 中,被王重陽視為「一弟一侄兩個 兒」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

69弘道 2008 年第 2 期 / 總第 35 期

道派宗教

土地上發現、收得了七位弟子,即丹陽

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春子丘處

機、長生子處玄、玉陽子王處一、恬然

子 郝 璘 ( 後 改 名 大 通 , 道 號 廣 寧

子)、清靜散人孫不二。在全真七子

中 , 被 王 重 陽 視 為 「 一 弟 一 侄 兩 個

兒」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

玄被稱為「四哲」,其餘三人被稱為

「四哲之亞」,史稱「北七真」,即

全真七子。王重陽在膠東收得的七位弟

子,為全真道在全國的興起準備好了骨

幹人才。

為 甚 麼 在 鄉 人 中 威 望 甚 高 , 且

「氣豪言辯」的王重陽在自己的家鄉

傳道卻沒有多大影響,英雄無用武之地

呢?為甚麼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膠東半島

卻是道門大開,得到那麼多的百姓擁戴

呢?王重陽為甚麼會在膠東半島發現全

真七子,並把他們培養成為全真教早期

的領袖人物呢?這其中的原因與王重陽

所傳的道教有別於傳統的道教相關。

王重陽所傳的是道教新教,道、

釋、儒三教合一是他的新教立教宗旨及

突出的特點。他在傳教的詩詞中多次闡

明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精神,如〈孫

公問三教〉:

儒門釋戶道相通,

三教從來一祖風。

晤徹便令知出入,

曉明應許覺寬洪。

精神氣候誰能比,

日月星辰自可同。

達理識文清淨得,

晴空上面觀虛空。 6

〈答戰 公問先釋 厚道〉:

釋道從來是一家,

兩般形貌理無差。

識心見性全真覺,

知汞通鉛結善芽。

馬子休令川拔掉,

猿兒莫似浪淘沙。

慧燈放除騰霄外,

照斷繁雲見彩霞。 7

〈 示 學 道 人 〉 :

心中端正莫生邪,

三教搜來做一家。

全真七子

Page 4: 全真道 膠東半島興起 原因 - daoist.org · 子)、清靜散人孫不二。在全真七子 中,被王重陽視為「一弟一侄兩個 兒」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

弘道 2008 年第 2 期 / 總第 35 期70

義利顯時何有異,

妙玄通後更無加。

般般物物俱休著,

淨淨清清最好誇。

亙劫真人重出現,

這回復得跨雲霞。 8

從以上的傳教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王重

陽反復強調的新教,其實質就是三教合

一。王重陽認為「儒門釋戶道相通,

三 教 從 來 祖 風 」 、 「 釋 道 從 來 是 一

家 , 兩 般 形 貌 理 無 差 」 , 所 以 他 要

「三教搜來做一家」。他向學道人宣

示的是,只要「識心見性全真覺」,

學習他的三教合一全真道,便能「妙

玄 通 後 更 無 加 」 , 「 晤 徹 便 令 知 出

入」,甚至能成仙得道,「復得跨雲

霞 」「 晴 空 上 面 觀 虛 空 」 。

可為甚麼陝西終南山一帶在王重

陽創教之始難以接受三教合一的新教

呢?多年來致力於全真道研究的哲學

家、博士生導師牟鍾鑒教授認為,這是

「由於當地教派老化,思想保守,道徒不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終南山一帶為道教樓

觀派重鎮,隋唐時期繁榮昌盛。北宋至

金,教規教制日益嚴密,而教義了無革

新;且一派獨大,缺少教內思想新舊激勵

和比較,不利於新教派的發展」9 。陝西

終南山一帶的教派不願接受新的思想,

當地人的文化傳統又缺乏開放、多元的

觀念,故而對三教合一的新教不易接

受。儘管王重陽在當地有著很高的威

望,又「氣豪言辯」,講話有煽動力,

可鄉人仍「未始詢其意」,不認同他的

說教。

正是在家鄉傳教沒有起色的情況

下,王重陽才「自焚其庵」,東來膠

東傳教。全真後學曾為王重陽到膠東傳

教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說王重陽在

終南山一帶傳教時,曾有真人指點:

「速往東海,丘、劉、譚中有一駿馬,

可以擒之。」1 0 宋金時期,膠東半島

東部海面稱東海,丘、劉、譚顯然指的

是丘處機、劉處玄、譚處端,駿馬指馬

鈺,也就是全真七子中的「四哲」。

還有前面提到的真人指點王重陽:東方

不僅有「七朵金蓮結籽」,而且「將

有萬朵玉蓮芳矣」。這無非是說明王

重陽到膠東傳教是受了真人點化,是神

仙的旨意。言一神化王重陽的說法,反

而低估了王重陽的能力和智慧。王重陽

是飽學之士,「弱冠修進士舉業,籍

京兆府學,又善武略」1 1 ,出家傳道

後,必定也瞭解膠東半島深厚的道教文

化傳統。在家鄉傳教困難重重的窘境

下,知識淵博的王重陽之所以把目光投

向了膠東半島,選擇到膠東傳教,是因

為膠東地區但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傳

統,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而且是

齊魯之鄉,是儒家文化的大本營;同

時,膠東地區的佛教也一直流行,自古

以來就是多種文化和諧並存之地。正是

這樣一種歷史悠久的能夠接受新生事物

的開放性、包容性的文化氛圍,才吸引

了王重陽東來膠東傳播他的新教。

膠東地區有著深厚的道教文化傳

統,先秦時期盛行的方仙道,因秦始皇

Page 5: 全真道 膠東半島興起 原因 - daoist.org · 子)、清靜散人孫不二。在全真七子 中,被王重陽視為「一弟一侄兩個 兒」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

71弘道 2008 年第 2 期 / 總第 35 期

道派宗教

和漢武帝多次東巡膠東半島尋仙求藥,

使膠東地區的方仙道文化有了更為廣泛

的民眾基礎和更為深遠的影響,膠東半

島濃厚的方仙道氛圍和龐大的方士隊伍

是中國道教文化的重要源頭。「神仙

家(即方仙道家)的神仙信仰和方術

皆為道教所承襲,神仙方術衍化為道教

的修煉方術,神仙方士也逐漸衍化為道

士」1 2 。當然,這種「衍化」經歷了

一個較長時間的漸進過程,但方仙道是

道教的重要思想源頭,方士衍化為道

士,已是中國教界的共識。寧海州所轄

崑崳山自古以來就是道教聖地,元代于

欽所撰〈齊乘〉記:「大崑崳山,州

東南四十里嵎夷岸海名山也。秀拔為群

山之冠,仙經云姑餘山。麻姑於此修道

上昇,餘址猶存,因名姑餘,後世以姑

餘崑崙聲相類而訛為崑崙,然今東夷人

止名崑崳,又有小崑崳與之相連。宋政

和六年(西元 1116 年)封仙姑虛妙真

人,重和元年(西元 1118 年)賜號顯

異觀。」1 3 崑崳山現在仍保留有唐宋

時期的「麻姑梳妝閣碑」1 4 。麻姑修

道成仙於崑崳山顯然是傳說,晉葛洪所

撰《神仙傳‧麻姑傳》也記,漢孝恆

帝時麻姑「見東海」、「到蓬萊」,

這至少可以說明麻姑曾修道於膠東半島

崑崳山一帶,也說明在北方道教「太

平道」創立之前的漢恆帝時期,膠東

半島就有了方仙道家的修道活動了。宋

代皇帝多次對崑崳山道觀的敕封,不僅

提升了崑崳山道觀的地位,也必然加大

了崑崳山道觀對外界的影響。宋金時

期,除崑崳山一帶外,膠東地區嶗山一

帶 , 也 有 許 多 香 火 盛 行 的 道 觀 , 如

〈齊乘〉記載「大勞山(指嶗山)有

上清宮,五代末華蓋仙人識趙太祖於側

微,宋人為建此宮」1 5 。〈齊乘〉裏

記載的道觀,顯然都是在當時有很大影

響的,這一點,有著豐富道教知識的王

重陽肯定是非常瞭解的。

膠東地區不僅道教文化發達,漢

魏以後,佛教思想同樣在膠東廣泛流

行,王重陽在膠東傳教的崑崳山一帶就

是佛教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據崑崳山

的無染禪院的漢永康石刻記載,該院建

於東漢前,無染寺當為中國最古老的佛

寺之一16,到唐代,無染寺盛極一時,

為 天 下 名 剎 。 據 唐 代 〈 無 染 院 碑

記〉,當時向無染禪院捐獻香火的人

很 多 , 還 有 不 少 的 新 羅 ( 今 朝 鮮 半

島)人「競舍珍財,同修真像」1 7 。

崑崳山一帶還有許多宋代皇帝敕

賜的寺院,如建於五代時期的牟平玉林

集玉林院塔幢。端拱元年(西元 988

年 ) , 宋 太 宗 接 見 了 玉 林 院 的 住 持

僧,批准了重修請求:「龍顏大悅,

敕賜 存 留」1 8 ;乳 山縣(今 乳山 市 )

黃 山 後 麓 壽 聖 院 有 宋 神 宗 熙 寧 元 年

(西元 1068 年)的「敕賜壽聖黃山院

之碑」1 9 ;宋天 聖 五年 (西元 1 0 2 7

年 ) 建 的 牟 平 坦 埠 村 北 風 山 寺 立 有

「敕賜梵運之院」碑 2 0 ,寺廟的活動

使膠東地區也浸潤了深厚的佛教傳統。

膠東地區的儒學傳統雖然比不上

鄒魯之鄉來得深厚,但也不乏儒學大師

的遺風餘韻。漢代《易》學六大流派之

一「費氏易」的創始者費直是東萊(指

東萊郡,治所今萊州)人,「東萊費直

傳《易》,授琅邪王橫,為費氏學。本以

Page 6: 全真道 膠東半島興起 原因 - daoist.org · 子)、清靜散人孫不二。在全真七子 中,被王重陽視為「一弟一侄兩個 兒」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

弘道 2008 年第 2 期 / 總第 35 期72

古字,號《古文易》」2 1 。東漢經學大

師 鄭 玄 曾 在 東 萊 聚 徒 授 課 , 《 後 漢

書》記載:「(鄭玄)家貧,客耕東

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22 儒學大

師們的駐足,使膠東地區進一步濡染了

孝謹、溫良、恭儉、謙讓等各種儒家倫

理觀念。元代官修的《宋史》記載,

膠東當時的民風是「其俗重禮儀,勤

耕織」,「東人皆樸魯純直,甚者失

之滯固,然專經之士為多」。23說當地

民俗注重禮儀,百姓勤於耕、織,大多

數人都樸實厚道、直爽純拙,有的甚至

過於固執,但學習、鑽研儒家經典的讀

書人很多,這也說明了當時的膠東地區

同樣有著深厚的儒學傳統。

膠東地區正是具有了這樣一種深

厚悠久的道教文化傳統,具有道、釋、

儒和諧並存,包容多種文化的區域氛

圍,加之物產豐富、教育發達、交通便

利等有利條件,才為王重陽創立的新教

在膠東興起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和發

展 空 間 。 「 三 州 五 會 」 皆 冠 以 「 三

教」,既體現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立

教宗旨,又與膠東地區的道、儒、釋三

教和諧並存的文化氛圍相融合。

膠東地區不僅有適宜於三教合一

的全真道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更重要的

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以全真七子為代

表的全真道領袖人物。王重陽在膠東能

夠順利地招收全真七子並非偶然,膠東

地區深厚悠久的道教文化傳統,道、

釋、儒和諧並存的文化氛圍,哺育了全

真七子的成長,全真七子的思想基礎與

王重陽所宣揚的道、釋、儒三教合一的

新教一拍即合,他們或主動、或經王重

陽勤說教化後拜王重陽為師,而且他們

一入教,就發揮了他們優於常人的骨幹

作用,為全真道在膠東地區和全國的興

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七真」之中,雖說馬鈺不是王

重陽所收的第一位弟子,但王重陽最為

賞識和倚重的當屬馬鈺。創教之初,他

也是依靠馬鈺才打開了局面。馬鈺,寧

海州城內人,原名馬從義,字宜甫,豪

門 顯 族 , 「 家 饒 於 財 , 號 ( 馬 半

州)」2 4 。趙道一 選寫的〈馬鈺〉裏

提到:「師在兒時,常誦乘雲駕鶴之

語,及長,為儒而不樂進取。父愛其

財,俾掌庫物,好周濟而無私心,由是

得輕財好施名。」2 5 這說明馬鈺自幼

飽受儒家教育,而且對道教文化也有著

濃厚的興趣,並樂善好施,在鄉親中有

著極好的口碑。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

基礎,所以當素不相識的王重陽來寧海

後,馬鈺就將他邀入家中,殷勤侍奉,

並常聽王重陽談經論道,入教前二人即

稱兄道弟,視為好友。馬鈺還在自家南

園 為 王 重 陽 建 一 道 庵 , 即 「 全 真

庵」,讓王重陽居住,使王為陽在膠

東有了第一個堅實的傳教場所。金大定

八年(1168 年)二月,馬鈺正式拜王

重陽為師,二人才有了師徒關係,但王

重陽仍視馬鈺為兄弟,由此可見王重陽

對馬鈺的尊重和信任。聲望和社會地位

在寧海州首屈一指的馬鈺對王重陽的殷

勤招待,應該說不僅影響到其他富戶群

Page 7: 全真道 膠東半島興起 原因 - daoist.org · 子)、清靜散人孫不二。在全真七子 中,被王重陽視為「一弟一侄兩個 兒」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

73弘道 2008 年第 2 期 / 總第 35 期

道派宗教

體對王重陽的崇拜,而且無形中在廣大

百姓中間給王重陽的新教做了最有力的

宣傳。為富而仁、並在民眾中有著極好

口碑的馬鈺加入全真教,無疑也在群眾

中產生了垂範作用。

全真道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是王

重陽的另一位弟子丘處機。被王重陽視

為兒子的他,是全真七子中年齡最小、

壽命最長、貢獻最大的。丘處機,登州

棲 霞 縣 ( 今 棲 霞 市 ) 人 , 「 祖 父 業

農 , 世 稱 善 門 」2 6 , 「 父 祖 俱 有 賢

行」27 。這說明丘處機童年時就從家庭

得到了積德行善的薰陶。丘處機出生時

已是家道中落,他在〈滿庭芳〉一詩

中提到「幼稚拋家,孤貧樂道」2 8 ,

說明丘處機在拜王重陽為師之前,就好

談仙論道,也正是有了這樣一種家庭背

景和思想信仰,所以當丘處機聽聞馬鈺

家裏來了一位異人後,即慕名而來,拜

師求教。

王重陽的其他五位弟子,寧海州

人譚處端,家境尚好,其父「以濟貧

窘,積善累行」,譚處端十五歲「而

志於學,詠物警策」,「涉獵詩書,

工諸草隸」2 9 ,「為人慷慨,識度不

凡,孝義傳家,甚為鄉里所重」3 0 。

譚處端和丘處機一樣,也是聽聞馬鈺家

裏來了一位異人,而主動拜王重陽為

師,並被王重陽視為侄子。萊州人劉處

玄(114 7 - 1 2 0 3 ),為富家大姓,

「乃祖乃父,世居武官,好陰德,樂推

恩,恤寒餒,惠孤煢」。劉處玄「謹

事孀母,特以孝聞,誓不婚宦,憎化醜

榮,清淨自守,希夷若昏。願世間物,

無足於感其胸中之誠。屢辭故山,欲訪

異人,而慈親盼盼然未之許也」。 31

劉處玄得知王重陽在膠東傳教的情況

後,「竭蹶而趨,香火而迎」3 2 ,自

奉香火拜王重陽為師,時年二十一歲,

同丘處機一樣被王重陽視為兒子。寧海

州 人 王 處 一 , 「 幼 喪 其 父 , 事 母 至

孝,體貌魁梧,為兒童時,不雜嬉戲,

好 誦 雲 霞 方 外 之 語 」 。 3 3 二 十 七 歲

時,王處一見到王重陽後,與母親一同

修道拜師。寧海州人郝大通,「家故

饒 財 , 為 州 首 戶 」 , 「 少 孤 , 事 母

孝」,「讀書喜《易》,研精猶甚,

因 洞 曉 陰 陽 、 律 曆 之 書 , 不 樂 仕

進」。 34 郝大通「深窮卜筮之數,黃

老莊列未嘗釋手,凡遇林泉幽寂之地,

則徘徊而終日忘返」3 5 。自投崑崳山

煙霞洞拜王重陽為師,時年二十九歲。

寧海州人孫不二,七真中唯一的女道

士 , 係 馬 鈺 之 妻 。 孫 不 二 「 禮 法 嚴

謹,素善翰墨,猶工吟詠」3 6 ,馬鈺

拜王重陽為師後,不久她亦從之。

從全真七子的家庭出身和閱歷不

難看出,全真七子多於年少時即飽受儒

學薰陶,崇尚儒家孝道,性格特徵多清

靜淡薄。他們均在不同程度上好談仙論

道,思想基礎和全真教義非常吻合。而

言樣一種思想基礎,正是膠東這片土地

所特有的傳統文化滋養的結果,其思想

信仰為他們加入全真道及以後從事難苦

卓絕的傳教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膠東

半島深厚的道教文化傳統和儒家文化底

蘊深深地浸潤著全真七子,在這種氣氛

中成長起來的全真七子與王重陽一經相

遇,自然會言語相投、心意相合,對其

宣揚教理教義產生認同,如:王重陽和

Page 8: 全真道 膠東半島興起 原因 - daoist.org · 子)、清靜散人孫不二。在全真七子 中,被王重陽視為「一弟一侄兩個 兒」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

弘道 2008 年第 2 期 / 總第 35 期74

注 釋

馬 鈺 第 一 次 「 席 間 談 道 , 多 與 師

(師 ,指 馬 鈺)合 」3 7 ;王 重 陽一 見

到丘處機,「見而愛之,與語終夕,

玄機契合」38;王重陽見到譚處端後,

「大悅,以為仙緣所契,乃召之同衾而

寢,談話親密,勝於故交」39 ,和郝大

通「閑話,往來問答,如石投水」40 。

全真七子對全真教的認同,與王重陽的

鄉人對全真教的多不理解,「未始詢其

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金大定十年(1170 年),王重陽

在返回陝西的路溘然長逝,而此時的全

真道剛剛初具規模,僅在膠東半島有一

定影響,於是,傳教弘教的重任就落到

了全真七子的身上。在王重陽死後的十

多年裏,全真七子為傳教、提高全真教

的社會地位和影響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特別是丘處機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邀,

遠遊雪山西域,獲得了蒙古貴族的支

援,讓其掌管天下道教,致使全真教迅

速繁榮,並流佈全國,實現了王重陽

「欲四海教風為一家」的宏圖大願。

綜上所述,沒有膠東地區悠久、

深厚的道教文化傳統和道、釋、儒三教

和諧並存的文化氛圍,吸引不了王重陽

東來膠東傳播他的「三教合一」的新

教;沒有這樣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也

就誕生不了全真七子;沒有了全真七

子,也就沒有了全真道在全國的流佈與

振興。

1 - 4 、 6 - 8 、 10 、 11 白如祥輯校:《王重陽集》(濟南:齊魯書社, 2005 年),第 321 -

322 頁,第 323 - 324 頁,第 332 頁,第 344 頁,第 9 頁,第 4 頁,第 16 頁,第

333 頁,第 321 頁。5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 9 9 6 年),第三卷。9 牟鍾鑒:《全真七子與齊魯文化》(濟南:齊魯書社, 2 0 0 5 年),第 8 頁。1 2 卿希泰:《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 1 9 9 4 年),第一冊,第 1 4 頁。13 、 1 5 見《四庫全書(4 9 1)》史部地理類。14 、 1 6 - 2 0 張玉強:《中國道教名山崑崳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 0 5 年),

第 133 頁,第 119 頁,第 132 頁,第 135 頁,第 136 頁,第 139 頁。2 1《後漢書‧儒林傳》。2 2《後漢書‧鄭玄傳》。2 3《宋史‧志第三十八》。24 - 26 、 37 趙衛東輯校:《馬鈺集》(濟南:齊魯書社, 2005 年),第 333 頁,第 334

頁,第 333 頁,第 319 頁。27 、 28 、 38 趙衛東輯校:《丘處機集》(濟南:齊魯書社, 20 0 5 年),第 46 2 頁,第

70 頁,第 420 頁。29 - 36 、 39 、 40 白如祥輯校:《譚處端 劉處玄 王處一 郝大通 孫不二集》(濟南:齊

魯書社, 2005 年),第 63 - 64 頁,第 66 頁,第 232 頁,第 235 頁,第 370 頁,

第 434 頁,第 437 頁,第 496 頁,第 66 頁,第 43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