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數位典藏在中小學資訊 教育推廣之運用研究 以美 國記憶之學...

135
美國數位典藏在中小學資訊 教育推廣之運用研究 以美 國記憶之學習網為例 生: 鄭兆喻 指導教授: 白亦方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一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美國數位典藏在中小學資訊

    教育推廣之運用研究—以美

    國記憶之學習網為例

    研 究 生: 鄭兆喻 撰

    指導教授: 白亦方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一月

  • 謝 誌

    論文終於完成了,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六年的研究所生涯,歷經開心、難

    過、掙扎、抉擇,最後還是完成論文,為研究生涯畫下句點,興奮之餘,也真心

    想感謝這一路上陪我走過來的人。

    首先要感謝我的導教授—白亦方老師,感謝白老師在這些年對我的關心與指

    導,除了學業上的授業解惑外,還有生活細節的叮嚀與照顧,尤其在論文撰寫期

    間,感謝老師不厭其煩地逐字逐句修改,非常有耐心地指導我研究中的缺失,且

    總能在我迷惘時為我解惑,儘管在我遇到挫折逃避論文這段期間,也未曾放棄過

    我,仍不斷給予支持與鼓勵。同時亦感謝東華大學的劉明洲老師與淡江大學徐新

    逸老師,仔細地評閱聘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與真誠的鼓勵,讓文章內容更加嚴謹

    與完善。

    感謝同窗好友—佳欣、紋綺、喬偉、志杰、舒嵐、惠卿、為慧的陪伴與鼓勵,

    除了是學習上的好伙伴,亦是課後娛樂的好伙伴,增添我在花蓮求學期間的美好

    回憶;貞如,宿舍同房的知心好友,總能看透我的心思,讓我孤身在異鄉感受到

    如有家人般陪伴;怡珍,在我逃避論文回台北教育實習的好姐妹,在魔鬼訓練營

    這半年來,相互扶持鼓勵,讓我知道我並不是孤單一個人;筱棋,大學的麻吉,

    現在變成我的學弟,感謝求學階段,彼此加油打氣,更在我回花蓮這段期間協這

    打理雜事,讓我得以安心準備口試;健群,謝謝你這一路默默的支持與鼓勵。

    以前曾未想過我會唸到研究所,在求學階段總有貴人拉拔我,讓我進入曾以

    為是遙不可及的研究所,但在論文撰寫方面,總是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更在口試

    審查通過後,發現我當初的理想與實際研究上有很大的落差,遇到了研究瓶頸,

    我選擇收拾行囊不告而別離開了花蓮,回到台北教育實習半年,這段期間我將論

    文鎖在櫃內,將它完完全全脫離我的生活。

    實習這段期間,發現越來越多老師將資訊融入教學,但教學資源多以出版社

    提供的教學光碟為主,我在教學現場也不曾看過教師們使用我國數位典藏資源,

  • 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在沉澱心情後,決定要繼續將論文完成。

    最後,感謝愛我的爸爸、媽媽辛苦養育我,以及哥哥、大嫂、阿姨、姨丈對

    我的關心,因為有你們在背後默默的支持與鼓勵我,我才能無後顧之憂地順利完

    成學位,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

    這篇論文的完成,是我人生的一個里程碑,往後人生路途上尚會遭遇許多困

    難,我會帶著老師們的教導與各位的祝福,勇敢面對挑戰。

    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僅以這本論文現給我的親人、師長、朋友

    兆喻 于 2009 年 1月

  • 美國數位典藏在中小學資訊教育推廣之運用研究

    —以美國記憶之學習網為例

    摘要

    美國圖書館龍頭之國會圖書館於 1991 年起,即開始系統化的收集各項資源

    作為網路教材,建置供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設計或提供自學的線上教學與學習網

    站。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是國家數位圖書館計畫(The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rogram)的其中一項,其主要目的是採取與其他圖書館的合作,徵集過

    去 600 年以來有關美國歷史資訊的各項資料,透過線上的方式將數以百萬計的資

    料呈現出來,教育社會大眾,提供更多的相關知識;其運用的超文本技術,不但

    可以結合文本、影像、聲音、虛擬技術於一體,也可提供觀眾更多元、彈性使用

    的多媒體與虛擬經驗。

    數位典藏在教育的推廣運用儼然成為世界趨勢,我國亦正積極推廣數位典藏

    計畫於中小學課程教學結合運用,建置許多教學資源與素材,期望社會大眾以及

    中小學教師能充分運用該計畫裡的豐富資源,設計相關教學活動。但實際瀏覽與

    使用狀況卻門可羅雀。本研究試從美國記憶發展脈絡中,探討其學習網(Learning

    Page)在教育推廣應用之經驗,藉以了解其於教學活動之應用,以檢視我國此方

    面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可能走向。

    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資料與分析結果,綜合歸納出如下結論:

    一、 美國記憶典藏了自十五世紀至今約有六百年歷史之稀有且特別的資料,其

    內容具有美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價值。計畫迄今美國記憶館藏已提供超過

    900萬件數位物件,以歷史變遷、文化傳承的主題方式,呈現「美國經驗」,

    主題內容和資料量逐年不斷持續增加。為了讓使用者搜尋檢索更便利,亦

    提供多種瀏覽分類方式與線上參考諮詢服務,提供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公眾

    資源。

  • 二、 美國記憶中的學習網,透過數位學習的方式,結合數位圖書館豐富的館

    藏,針對特定主題介紹數位化的典藏品,或將數位資源加值,讓學習系統

    的內容主題,成為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的教材,提供學習者由淺入深的認識。

    三、 學習網為了方便教師參考教案內容,依主題字首,按字母順序排列呈現,

    還有依據McREL 歷史學科的課程標準依其主題、學科或時代分成十三大

    類;每份教案亦標示適用年級、說明教案內容概述、主題分類的教案清單,

    其適用年級範圍很廣,同一個主題可應用在不同年段,教師在課程設計

    時,依年段中的各項目標、標準、指標等規範,便可自行發展課程。

    四、 分析學習網之八十二個教案內容,發現其學科皆以歷史類為主;教學內

    容、媒體素材資料以美國記憶與學習網資源為主,課程設計亦以學習網站

    資源為主軸,同時著重學生自我學習、研究。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針對我國數位典藏發展與後續研究,提出若干

    建議。

    關鍵字: 美國記憶、學習網、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教學活動設計

  •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Promotion for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American Digital Archiving – the Learning Page of American Memor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1991, the leader in the American library syste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began to systematically collect various resources as onlin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 an online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website established for educators to conduct instruction or for self-learning. American Memory is a part of the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rogram, the primary purpose of which is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libraries in collecting various types of information in American history in the last 600 years. Online methods are used to present the millions of sets of data to educate the public and provide more related knowledge. The hypertext technology it utilizes not only combines text, images, sound, and virtual technology, and can be used to provide the audience with more diverse and flexibly utilized multimedia and virtual experiences.

    Digital archiving has become a world trend in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Taiwan is also proactively promoting the digital archival program in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courses and instruction. Much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nd materia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hopes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eachers and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would use the abundant resources to design related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However, such resources have not been heavily utilized, according to actual browsing and usage conditions. This study seeks to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American Memory to evaluate its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educational usage of the Learning Pag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and to examin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for Taiwan.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 and analytical results:

    1. American Memory has archived rare and special data from the Fifteenth Century until the present, over approximately 600 years of history; its content has research value for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Until today, the American Memory archival project has provided over nine million digital items, which present “the

  • American experience” in terms of historical change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topical content and data continue to increase gradually over the years. In order to make searches more convenient for users, it also provides various browsing and classifying methods, as well as an online reference consulting service, to provide a public resource for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2. American Memory’s Learning Page uses digital learning to connect with the abundant archives in the digital library. It introduces the digitized holdings based on specific themes, or adds value to the digital resources, so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learning system can be suitable as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roviding learning that moves from easy to more difficult.

    3. The Learning Page presents the themes in alphabetical order to make referencing instructional projects easier for teachers. It divides the projects into 13 categories in accordance to the McREL curricular standard for history subjects, based on the theme, subject, or period. Each instructional project also shows the suitable grade, explains the content of the project, and provides a list of the projects with the same theme.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grades for which these are suitable; the same theme can be applied in different grades. When teachers design courses, they can develop their own courses in accordance to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rgets, standards, and objectives for each grade.

    4.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Page’s 82 educational units shows that the academics are all focused on history; the instructional content and media materials and data are focused on the American Memory and the Learning Page resources. Course design also revolves around resources from the Learning P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focuses on self-learning and research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e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Taiwan’s digital

    archiving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study. Keywords:American Memory. Learning Page. NDAP.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教育的內涵……………………………………………………….8

    第二節 數位典藏的源起與推動………………………………………………17

    第三節 數位典藏之教學應用…………………………………………………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流程………………………………………………………………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34

    第三節 研究方法………………………………………………………………3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6

    第四章 美國記憶發展歷程與學習網教育推廣應用

    第一節 美國記憶之歷史發展…………………………………………………38

    第二節 學習網之教育推廣……………………………………………………50

    第三節 學習網之教案評析……………………………………………………60

  •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0

    第二節 相關建議………………………………………………………………93

    第三節 啟示……………………………………………………………………97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99

    貳、英文部分…………………………………………………………………105

    附錄一 美國記憶館藏一覽表……………………………………………………108

    附錄二 學習網教案案例內容概要………………………………………………120

    附錄三 個人通訊:Ask a Librarian………………………………………………124

  • 圖 表 目 錄

    圖 3-1 研究流程圖………………………………………………………………..31

    圖 3-2 研究進度甘梯圖………………………………………………………..…32

    圖 3-3 研究架構………………………………….……………………………….35

    圖 4-1 美國記憶網站……………………………………………………..………40

    圖 4-2 美國記憶之典藏內容瀏覽主頁………………………………………..…42

    圖 4-3 美國原住民歷史…………………………………………………………..43

    圖 4-4 芝加哥日報主題頁………………………………………………………..44

    圖 4-5 愛德華‧寇帝斯主題頁…………………………………………….…….44

    圖 4-6 西北太平洋的印地安人主題頁…………………………………..………45

    圖 4-7 奧馬哈印地安音樂…………….………………………………………….46

    圖 4-8 在美國旅行主題頁…………………………………………………..……46

    圖 4-9 美國西部主題頁…………………………………………………….…….47

    圖 4-10 在美國旅行照片說明頁…………………………………………..………48

    圖 4-11 學習網首頁…………………………………………………………….….51

    圖 4-12 新手指引主頁……………………………………………………………..52

    圖 4-13 教案區主頁…………………………………………………………….….53

    圖 4-14 特色與學習活動主頁……………………………………………………..54

    圖 4-15 大型圖像主題呈現…………………………………………………….….54

    圖 4-16 特色展示─美國記憶中的感恩節…………………………………..…….55

    圖 4-17 館藏連結頁…………………………………………………………….….56

    圖 4-18 討論社群頁………………………………………………………….…….56

    圖 4-19 專業發展頁………………………………………………………….…….57

    圖 4-20 教學實務構想快訊頁…………………………………………………..…58

    圖 4-21 學習網之教案區—主題分類………………………………………….….63

  • 圖 4-22 福爾摩沙,我的家…………………………………………………………76

    圖 4-21 休息時間來一場友誼賽照片………. …………………………………....84

    表 2-1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等級…………………...……………………...15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由早期的農業社會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

    二十世紀的資訊時代,再到現今二十一世紀之知識時代,不僅食、衣、住、行、

    育、樂產生變革,資訊科技亦逐漸影響我們的生活。網際網路成為影響人類生活

    最重要的媒體與科技,其以高度連結性,將全球資訊、學術研究、教育、工商業、

    經濟、政治等方面串聯在一起,無形中成為資訊地球村。

    日本未來學家增田米二(Yoneji Masuda)在《資訊地球村》一書中預言資訊

    社會的形貌(游琬娟譯,1994:15-74)。他認為資訊社會是根據:「資訊價值,

    而非物質價值的生產,將是未來社會形成和發展背後的驅動力量」。而資訊科技

    的核心科技是電腦,其具有三大特徵:首先是知識完全具體化;其次是生產知識

    性資訊;最後為資訊網路。透過相互連接的全球資訊空間,資訊經由網路跨越了

    區域界線形成了無遠弗屆的網絡。

    網際網路(Internet)是促成網路化資訊社會的關鍵,有人稱它是本世紀最

    偉大的科技、人類史上第二次文藝復興;它是人類繼印刷術、收音機、電視機之

    後影響全人類文明的第四種新興媒體;它創造世界地球村、資訊地球村,形成虛

    擬圖書館;它結合學術界、商業界、工業界、傳播界、與政府等各行各業;它提

    供不限時間、空間均可傳遞與查詢利用的資訊;它將文字、數字、聲音、影像、

    圖片等各種媒體資訊聚集並提供連接相關資訊的功能。在 1980 年代網際網路開

    始受到重視,並於 1990 年代蓬勃發展,促成劃時代的重要建設—國家資訊基礎

    建設計畫(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 NII)的誕生(王梅玲,2000:

    197),二十世紀末期美國等工業強國亦紛紛投入此計畫,並聯合七大工業強國建

    置全球資訊基礎建設,利用網際網路打造網路化的資訊社會,電腦業、通訊業與

  • 2

    資訊內容業相結合,建立嶄新的數位經濟,在科技、經濟、管理、學習、生活、

    與娛樂各方面帶來許多改變(王美玉,2002:6)。由上述趨勢看來,二十一世紀

    將是新資訊的世紀。

    當資訊科技成為新世紀最重要的發明產物時,全世界幾乎沒有人敢漠視它的

    力量,為了因應網路科技所帶來的衝擊,世界各個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

    日本、新加坡等,相繼提出國家資訊教育計畫,積極建置中小學的網路學習環境,

    以落實資訊教育往下扎根的目標,並開始研究如何應用電腦網路來提昇學生的學

    習成效(林奇賢,1998)。我國政府也積極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TANet

    至中小學計畫」、「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及「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等與網路學習或資訊教育相關的教育政策,藉以建構多元開放的網路

    學習環境,不僅讓教師能彼此分享教學資源,也提供學生更多樣化的學習管道,

    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迎頭趕上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莊文啟,2003:2)。

    根據 Point Topic的報告指出,2004 年底全球寬頻用戶數達 1億 5,050萬戶,

    全年用戶成長數為 5,000萬戶,下半年的成長數則是 2,650萬戶,下半年的成長

    幅度較上半年為高。若依地區分,則亞太地區的寬頻用戶最多,全球佔有率為

    43%,而美洲地區為 29%,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則為 28%。全球寬頻用戶最多

    的國家仍為美國,用戶數為 3,390萬戶;第二名則為中國大陸,其用戶數持續快

    速成長中。Point Topic發言人 Tim Johnson 更預測,2005 年全球寬頻用戶將達 2

    億 1,500萬戶(網路脈動,2005)。

    面對資訊科技急遽的成長,教育改革亦無法將之排斥在外,教育學術界也企

    圖運用網路無遠弗屆之特性於教學。政府積極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教育部所訂

    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強調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鼓勵國小學

    童透過上網來進行學習或蒐集資料,以擴展各類領域的學習,並提昇學生解決問

    題的能力。透過全球資訊網的特性,不僅可以整合各種豐富的多媒體學習資源,

    也能提供一個彈性且多元的學習環境(莊文啟,2003:2)。過去幾年來,全球資

    訊網已在中小學教室中實際運用,將資訊融入課程教學已是一項全球性的趨勢。

  • 3

    目前我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的教育改革中,教師依七大領域進行單領域

    或跨領域教學,並依需要自行設計教學單元,或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利用多

    媒體平台進行教學革新,已成為新世紀的潮流,亦是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所

    須具備的資訊素養能力。

    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與網際網路的普遍應用,「數位革命(digital revolution)」

    自 1937 年於美國展開,而資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至今已引發全球性的「資

    訊數位化」風潮(岳修平,1999:63),更帶動了文物數位化的發展。近十年來,

    國際博物館與圖書館積極推展數位化展示,不單只是將各類文件或物件數位化,

    放在網路上供人取用,還提供以使用者為導向的資源儲存、搜尋、處理與檢索的

    功能,方便大眾透過網路查詢、瀏覽所需要的內容。所以文物資源的數位化,不

    但可使文物的展示不受時空限制,且內容在數位化後也顯得生動有趣,這對於文

    化、教育、以及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是無可限量的。對文化而言,可促進精緻文物

    的普及化欣賞;對教育而言,可增進學習的普遍化與終身化;對經濟而言,可發

    展數位化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也就是達到文化精髓人人共享,並且開創社會教

    育推廣的新形式和多樣化(張真誠、蔡順慈,2003:134)。

    二十世紀後期資訊科技竄起並蓬勃發展,各先進國家之政府、學校與企業,

    紛紛投入人力、資源與經費,著手進行研究有關數位學習的開發計畫,期盼在資

    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世紀,能帶動國家經濟成長和競爭優勢,進而提升全民的生

    活水準。

    隨著數位化風潮的迅速擴展,國內外各個相關研究機構開始致力於建立符合

    現代潮流所需之「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與「數位博物館(Digital

    Museum)」,以期將各項原始資料以數位化的方式保留下來,便於往後各個領域

    的研究人員、學者、教育團體做相關之應用。各國所極力推動的典藏數位化工作,

    如聯合國首先建立世界記憶計畫(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 MWP)、美國

    的美國記憶計畫(American Memory)、日本的全球數位博物館計畫(Global Digital

    Museum)等(王梅玲,2001:109)。上述這些各式各樣的典藏計畫多由圖書館、

  • 4

    博物館等機構主導,將典藏物儲存、展示並推展數位化的工作,並藉由網際網路

    提供查詢檢索內容與學術研究(Gladney, 1998:52),讓數位化的典藏能對文化

    與學習網絡提供更好的素材資源(Smith, 2000),提供中小學教育作為參考教材。

    文化數位化是近年來的趨勢,對於博物館而言,在數位典藏的技術的發展下,博

    物館典藏品的管理有明顯的改變,除了傳統實體文物的展示外,數位博物館的建

    置不但讓珍貴史料得以數位化永久典藏,同時兼具教育學習的功能(陳金奇,

    2003:26)。

    居美國圖書館龍頭之國會圖書館於 1991 年起,即開始系統化的收集各項資

    源作為網路教材,建置供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設計或提供自學的線上教學與學習

    網站。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是國家數位圖書館計畫(The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rogram)的其中一項,其主要目的是採取與其他圖書館的合作,徵集過

    去 600 年以來有關美國歷史資訊的各項資料,透過線上的方式將數以百萬計的資

    料呈現出來(”Library,” 1998:27),並於 1995 年由美國國會圖書館正式推動該

    計畫;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計畫;

    1996 年日本政府進行「次世代數位典藏系統研究與發展專案」等,均是以典藏

    數位化為重點(林銀河,2003:22),我國亦於 1998 年積極推展數位博物館計畫,

    於 2002 年正式成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ject,

    NDAP)」,該計畫其組織架構上主要包含了三個部份,一為機構計畫,二為計畫

    辦公室,三為公開徵選計畫。其中在計畫辦公室下所設的五個分項計畫,分別為

    內容發展、技術研發、訓練推廣、應用服務及辦公室維運分項計畫,用以協助辦

    公室推動相關業務(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當中的訓練推廣工作即

    由教育開始著手推動,將豐富的數位化資訊完整地規劃並建置網頁,期望所建構

    之網站內容可提供教學上的應用,豐富教學內容,亦可成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

    時便於利用的網路資源。

    國科會為呼應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自 2002 年起開辦「數位典藏融入中小

    學教學活動設計比賽」,期望社會大眾以及中小學教師能充分運用國科會主題專

  • 5

    案計畫裡的豐富資源,設計相關教學活動。此外,推動單位亦在全國各區舉辦一

    連串高(職)中小學教師數位典藏教學資源研習班,邀請歷年參加教學活動設計比

    賽得獎教師,分享其教學設計之經驗與實例,並有作品觀摩、小組討論實作及專家

    學者授課等活動,藉由推廣數位典藏至中小學教師社群,希望能將數位典藏的豐

    富資源,進一步加以運用與發揮。數位典藏中所蘊含的大量資源及其教育應用的

    功能,是無庸置疑的,但數位典藏資源的運用在教學現場尚未普及,仍需時間推

    廣與經驗傳承。

    近年來國內有關數位典藏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例如:余禎祥(2000)的蝴

    蝶數位博物館之教案系統設計與實作;陳雪華等(2002)的數位典藏互通性架構

    之探討;宋美珍(2003)的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系統發展簡介;徐代昕

    (2003)的數位典藏互通性架構之建置;吳明德等(2005)的運用數位典藏資源

    融入教學活動;林妙樺(2006)的數位典藏系統入口網站界面可用性評估模式之

    探討,但焦點大都著重在技術層面的探討,對於教育推廣應用的研究仍付之闕如。

    美國在資訊科技研究發展可稱為科技先驅,自 1994 年起,美國國家科學基

    金會(NSF)、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機構(DAPRA)、以及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合資贊助美國境內六所重點大學,從事數位典藏的先導研究(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s)(Ho, Huang & Lee, 2000);其教育改革推動亦因應時代資訊科技的發

    展與師生的需求,建置教學資源中心,結合了學校圖書館與媒體中心,提供豐富

    的教學資源。數位典藏在教育的推廣運用儼然成為世界趨勢,我國亦正積極推廣

    數位典藏計畫於中小學課程教學結合運用,建置許多教學資源與素材,但實際瀏

    覽與使用狀況卻門可羅雀(潘文福,2005:23);王瓊文等人(2007:43)亦提

    出資訊融入教學並無困難,但要將數位典藏融入教材與教學中,難以與課堂教學

    內容與活動以及學習者情境意義網絡產生連結。

    故本研究試從美國記憶發展脈絡中,探討其學習網在教育推廣應用之經驗,

    藉以了解其於教學活動之應用,以檢視我國此方面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可能走向。

  •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美國記憶之發展現況。

    二、探討美國記憶之學習網在教育推廣情況。

    三、美國中小學教師使用美國記憶與學習網資源之教案內容分析。

    四、美國記憶之學習網其教育推廣對我國數位典藏教育推廣的啟示。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問題如下:

    一、美國記憶發展演進情況為何?

    二、美國記憶之學習網其資源如何提供與中小學資訊教育課程結合應用?

    三、從學習網之教案分析美國中小學師生如何應用其資源融入於課程中?

    四、美國記憶之學習網其教育推廣經驗對我國數位典藏有何啟示?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數位典藏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ing)意指長期的儲存、保存及取用原生的數位資

    料或將原始資料數位化後的資料(陳昭珍,2002:37),確保數位資料的可用性、

    持久性、及智慧整合性(陳和琴,2001:3)。數位典藏所含括的範圍很廣,有一

    般機構典藏與民間(私人)典藏,因考量資料取得的便利性與權威性,本研究係指

    機構典藏之數位資料。

  • 7

    二、學習網

    學習網(Learning Page)隸屬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記憶之下,為了讓其網站

    資源加值於教育推廣利用,提供教育人員運用美國記憶網站資源,透過數位網絡

    平台,認識美國國會圖書館,與提供教育工作者教學資源。

    三、教育推廣

    數位典藏機構有收藏、展示、教育活動、學術研究與文化推動等功能,本研

    究所指的教育推廣即教師使用美國記憶與學習網所提供之豐富資料,設計於教學

    活動中,並利用各種形式(如研習活動、研討會等方式)加以推廣利用。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資訊科技的發展,讓電腦與網路成為每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本章擬

    從資訊教育的內涵先行探討,其次針對數位典藏的源起與推動,與數位典藏之教

    學應用,加以論述。

    第一節 資訊教育的內涵

    由於電腦網路與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不但資訊的傳遞變得更多元化也更

    快,連帶也使得現代人每天所接受的資訊,在數量上呈現驚人的成長,人們對學

    習的需求與日俱增(游寶達、劉明宗,2002)。未來邁向資訊數位化的時代,資

    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將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學習型態。

    在資訊化社會裡,資訊素養與基本技能將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必備條件,而應

    用資訊科技以提昇國家整體競爭力,也成為世界各先進國家共同努力的目標。在

    資訊科技的發展下使得教育朝自由化、國際化、及精緻化等目標前進。所以透過

    網路的連結,師生的教學資源跨越了課本文本與國界的侷限,讓溝通的管道更多

    元,資訊的流通更公開,教育也就更符合改革方向(韓善民,1998:16-17)。

    然而資訊科技急遽的成長,教育改革無法將之排斥在外,教育學術界也企圖

    運用網路無遠弗屆之特性於教學上。因此,資訊教育乃是邁向資訊時代的基石,

    資訊教育泛指各級學校與資訊有關之課程、教學、師資及設備等活動或措施;就

    狹義而言,實指各種電腦教育之活動或措施(何榮桂,1999:2)。資訊教育改革

    不僅僅是教材與教法的改革,也包括整個學習管道的拓展與延伸,學習者的角色

    由被動轉換成主動,老師也由知識的提供者轉換為啟發學習的引導者等的改變,

    換言之,就是將學習環境、學習型態及學習心態全面性的改革(韓善民,1998:

    17)。

  • 9

    壹、資訊科技的發展

    人類早期藉由手指、腳趾之便利來計數物品的多寡,及至人類群居團體逐漸

    擴大之後,各種訊息的溝通與記載,便需借助「工具」來表達與傳輸。人類對資

    訊處理的應用,早期是以符號來區分數目大小、多寡、長短、寬窄、深淺、及至

    科學進步,計算工具也隨之快速發展,使得人類對資訊的處理結果,由辨識量多

    寡時代,進步到做質的決策(饒達欽,1991:1-2,1-10)。

    由於知識庫的建構,有助於人類知識的累積與運用,迅速提昇人類的科技文

    明。自 1940 年代「真空管電腦」的發明,歷經 1950 年代第二代的電晶體電腦、

    1960 年代積體電路所組成的第三代電腦,到 1970 年代的超大型積體電路電腦,

    電腦為人類處理大量資料的速度愈來愈快;1980 年代甚至進入多媒體紀元,數

    位化媒體結合了文字、數字、圖形、語音、動畫、空間與視訊等元素,而 1990

    年代網路通訊的發展更讓資訊傳播速度無遠弗界,促成劃時代的重要建設--資訊

    基礎建設計畫(NII)的誕生,整個資訊科技的發展讓電腦與網路成為每個人生

    活的一部份(王梅玲,2000:197;王美玉,2002:6)。

    社會的變遷常由於科技的發明、發展、革新而引起。謝清俊在《資訊科技對

    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文章中將資訊科技定義為:利用電子媒介所發展出來

    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所以舉凡廣播、電視、幻燈片、投影機、電腦、網際

    網路等,都涵蓋在內(引自沈中偉,2004:4)。而資料、資訊、知識是社會現存

    的訊息,能掌握此三者的國家,將是未來的世界的強國,若欲掌握此三者,則有

    待教育之提昇(饒達欽,1991:9-10)。

    網際網路其使用在全世界已成為一股熱潮,在這樣的潮流裡,網際網路的普

    及度與個人使用網路的能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及個人是否進入資訊時代的指

    標。隨著網路發展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網路頻寬及品質逐年改善,除了目前時尚

    的「電子商務」之外,還有「教育領域」,其應用範圍亦有增無減(蔡念中,2001:

    327)。

    目前資訊科技的發達,網際網路和人類的生活已是密不可分,然而全球資訊

  • 10

    網(WWW)的興起更徹底的改變人們的學習模式,不論在學校正式教育或非正

    規的學習活動中,網路科技已逐漸成為各類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應用工具(岳修

    平,1999:63)。

    以電腦為主的資訊科技,自 1945 年問世以來,歷經不斷的改進與普及,再

    結合影音多媒體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促成「資訊時代(information age)」的來臨。

    開放教育受到這股科技熱潮的侵襲,傳統函授、廣播、電視、甚至電話、錄影音

    帶等傳統教學媒體,逐漸讓位給電腦及網路等新媒體。電腦應用在教學上,最早

    是 60 年代延伸至 80 年代「電腦輔助教學」的發展,當時利用電腦發展一些事先

    編撰完成的課程軟體,將教材內容依序呈現給學生個別學習(楊家興,2002:

    77-78)。電腦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其目的在於協助完成各類工作任務。美國

    教育資料系統協會(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Data System, AEDS)於 1978 年第十

    六屆年會中,將電腦在教育上之應用,分為七個部分(引自饒達欽,1991:9-11,

    9-12):

    1. 行政應用

    2. 電腦輔助教學(CAI)

    3. 電腦輔助輔導(CAG)

    4. 電腦輔助測驗(CAT)

    5. 電腦教學設計(CDI)

    6. 電腦輔助教育管理(CMI)

    7. 一般興趣(General Interest)

    上述中,資訊科技在教育界的重大影響為電腦輔助教學(CAI),其源自教

    育工學,由布列西(S. L. Pressy)的測驗機(Testing Machine)、史金納(B. F.

    Skinner)的教學機(Teaching Machine)及編序教學法(Programmed Instruction)

    萌其芽,受到美國聯邦政府資助加以發揚光大;電腦輔助教學在美國各級學校的

    發展,曾經盛極一時,為了有效管理、運用學生的學習資料,還有「電腦管理教

    學(Computer-Managed Instruction, CMI)」的產生。美國學者波克(Alfred Bork)

  • 11

    預言至西元 2000 年時,各級學校和各種學科之教學都將以電腦為主要的學習工

    具,它開啟科技與教育的結合(引自饒達欽,1991:9-12;楊家興,2002:79)。

    但在許多學者的實驗研究證明電腦輔助教學的效用並做實務推廣後,在學校中使

    用電腦輔助教學的熱潮卻在 80 年代後期逐漸冷淡了下來,除了軟硬體設備的價

    格昂貴、操作技術能力的困難外,還有學校教學上的問題(楊家興,2002:79)。

    到了 90 年代,電腦的功能比以前更強且更經濟,加上網際網路的席捲全球,

    電腦化教學運動由「電腦輔助教學」逐漸轉型成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它不

    再要求學生一人一機的個別學習,也不再強調以課程軟體的自學來取代教師的教

    學;相對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提倡每間教室中有一部教學電腦,這部電腦要有

    上網及螢幕投射的功能,由教師來主控電腦及網路,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

    充分利用網上資源,以提昇學習的成效。在這新觀念下,「電腦教室」變成「教

    室電腦」,取代教師的電腦,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或有用的教具,而且更重要的,

    事前安排的課程軟體變成教師學生可隨時取用的即時網上資源(楊家興,2002:

    80)。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主要概念是把電腦及網路,作為師生教學的資源或工

    具。教師及學生可以在課前,從電腦網路中取用參考資源或發佈教學相關訊息;

    上課時教師把電腦網路當成講授簡報的工具,提供更好的課程組織結構,或自由

    連結取得線上的即時資源,學生也可以利用電腦網路來檢索教材資源,或作為教

    學互動的平台,進行線上評量或做課堂中的報告發表;下課後師生用電腦網路做

    通信溝通管道,進行學業研討、蒐集資料、報告編寫等等活動。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的應用,將科技拉回教學的基本面,為電腦化教學運動重新注入一股生命力(楊

    家興,2002:80)。

    科技資訊的進步不僅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推動國家的進步。資訊的發

    展所帶來的震撼力與影響力,在現今的生活中,網際網路與數位媒體已成為資訊

    傳播的主流。

  • 12

    貳、資訊科技對教學的影響

    在網際網路時代,隨著視訊多媒體、電腦網路、遠距教學及電子書等科技大

    量融入學習中,網路的普及加上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不僅帶來數位化的文字資

    料,也讓影音動畫與虛擬實物的數位教材不再是遙遠的夢想,換言之,在網路發

    達的今日,教學不但可以數位化、網路化,更可以虛擬化與智慧化。

    網路上知識的學習通路,打破地球的界限,與實體通路相輔相成,因此網際

    網路無疑是建構學習內容及進程自主化的驅動力。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半造就了

    單向且侷限的思維。網路上的知識學習環境,超鏈結的便利性,則讓使用者得以

    輕易地在彈指間旁徵博引獲得資訊。另外,網路非同步使用的特性,更讓線上學

    習者不一定需要定時、定點進行,進度依個人需求規劃,資訊科技把知識的瞬時

    全球傳播轉變成事實,使大規模的知識生產與共享得以實現(溫明正,2001:25)。

    在國際化、科技化的社會中,培養每個國民具備資訊知識與應用能力,已為

    各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各國紛紛推動相關的資訊教育計畫,以為其國家邁向二十

    一世紀的發展奠基,從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能力著手,更要訓練學

    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力,以發展健全的國民。而

    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規劃亦基於上述理念,針對不同領域學習所需之十大基

    本能力,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中,以期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習得基本資訊知

    識與技能,以為資訊時代教育普及與應用奠定基礎(溫明正,2001:24)。

    教育學者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係指將資訊科技應用於課程與教學中,讓資

    訊科技成為教學、學習、問題解決與傳遞訊息的工具。教師秉持教學理念、教學

    理論,配合學生的特性、需求、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並

    整合最適用之電腦網路科技或教學媒體,落實在教學實踐上,以提昇學習成效(沈

    中偉,2004:4)。

    在資訊和網路科技的發展與轉變下,整個學習型態已今非昔比,學習者和施

    教者所面臨是一種新的教學環境及新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科技發展下產生了所

    謂的「數位學習」。目前數位學習模式可以分為混合式(blended learning

  • 13

    solutions)、課程整合式(curriculum-integrated E-Modules)、同步教學式

    (stand-alone synchronous programs)、非同步教學式(stand-alone asynchronous

    programs)、及電子績效支援系統(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 EPSS1)

    五種(邱貴發,1998;張基成,1999)。

    在整個數位化教學過程中,老師重點不需放在知識的傳授,可以只是作為學

    習過程的協助者、旁觀者、監督者與評估者。學生對於「問題」的疑惑,可以自

    行設法蒐集資料、相互研討、取得共識,而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參考

    教科書的資料,還需要蒐集最新的資訊。同時,在數位環境中,師生可以便利地

    進行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但另一方面,這種方式雖然可以使學生學習獲得知識

    的方法,在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必須付出的精神,也較傳統講授式教學的多。

    數位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不同於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學習者

    由從前被動告知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能夠獨立學習的知識發現者與應用者。在傳

    統的教室裡就像是一座孤島,只要關上教室的門,老師和學生就像在孤島擱淺一

    般,拿到什麼就學什麼(卓秀娟、陳佳伶譯,1997);如今透過網路學習可以擁

    有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並能提供快速學習、自我掌控學習進度、降低學習費

    用、提昇學習品質等等優點。

    根據美國教育傳播與科技學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於 1994 年對教學科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重新提出的正

    式定義是:「教學科技關注學習的過程與資源的設計、發展、運用、管理與評鑑

    的理論與實務」(引自沈中偉,2004:2)。新定義以更廣義的描述「科技」在教

    育上的應用:科技是運用系統化的方法,用於問題的分析、設計、發展、執行與

    評鑑的過程,以解決教學與學習問題,以促進學習效果(沈中偉,2004:3)。

    科技被認為是一種學習工具或教學工具,是教師教學的利器,除了可以吸引

    1 EPSS是一種提供整合性資源的工作輔助與學習支援系統、它可以用來進行工作中學習(on-the-job learning)與適時學習(just-in-time learning)、提供即時點選(on-demand)任務相關資訊、及時幫忙解決工作問題。EPSS通常至少包括四項功能:諮詢(advice)、工具(tools)、資訊(information)、學習(learning)(引自張基成,1999)。

  • 14

    學生注意力之外,也可以提供具體的經驗,使抽象事物的概念更清晰,有助於學

    生更易於了解與促進學習後記憶保留。更重要的是,藉由資訊科技的使用,能夠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思考、問題解決、主動學習、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

    力(沈中偉,2004:3)。

    現今由於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影響,教育學者關注如何把科技當作學習工具,

    視科技為學習伙伴(learning partner),藉由這些工具來建構知識。因此傳統上將

    科技視為老師的角色,學生由「從科技學習(learning from technology)」轉變成

    「運用科技學習(learning with technology)」(沈中偉,2004:3)。

    Dias(1999)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科際整合,即是在教學過程中無間隙

    的融入教學,並以整合科技的方式來輔助與延伸課程學習,讓學生能從事有意義

    的學習活動。學者提出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可分為 0-4五個等級(引自饒世

    妙,2000:12-13;Roblyer, 2003:341),如下表 2-1:

  • 15

    表 2-1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等級

    級別 使用頻率 主導者 其角色與整合方式 使用科技的目的

    等級 0:無 教學中未使用任何的資訊科技,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等級 1:

    分離/低度

    融入

    時常使用,

    但並非每天

    使用

    老師主導 資訊科技為教導學生

    學習資訊科技技能,資

    訊科技與其他課程內

    容沒連結,或連結性很

    低的學習活動之輔助

    工具

    學習各種技能能

    改善效率與作品

    外觀的工具

    等級 2:

    補充/中度

    融入

    例行性使用

    ,幾乎每天

    都使用

    老師主

    導,學生

    會主動使

    科技協助構成一些學

    習活動,師生偶而使用

    資訊科技來教學與學

    習,資訊科技在既有的

    教學活動中視為補充

    的角色

    與等級 1的使用

    方式相同,也運

    用軟體來整理資

    料、問題解決等

    支援,並利用搜

    尋引擎與電子百

    科全書進行研究

    等級 3:

    支援/高度

    融入

    每天使用在

    某些活動類

    型的活動中

    師生共同

    主導

    大部分學習活動中需

    要用到資訊科技,資訊

    科技在教學中扮演著

    支援的角色。科技被用

    來改變一些學習活動

    的性質,是許多活動密

    不可分的一部分

    與等級 1、2的使

    用方式相同,運

    用科技工具來整

    理與分析資料、

    編製簡報,利用

    電子郵件與網際

    網路進行交流

    等級 4:

    整合/最高

    程度融入

    在許多每天

    的例行性活

    動中使用

    學生主導

    ,老師輔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師

    生很自然地使用資訊

    科技來教學與學習,資

    訊科技被延伸地視為

    一項工具、方法、或程

    序,在任何時間、地點

    來尋找問題的解答。科

    技被視為活動的一部

    分,師生依賴科技,沒

    有科技將無法進行

    與等級 1-3的使

    用方式相同,學

    生可選擇適用於

    其他用途的科技

  • 16

    綜觀上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該包含下列三項概念(饒世妙,2000:13):

    1. 資訊科技應與其他學習領域充分整合,整合於課程、教材、教學與學習

    活動中。

    2. 資訊科技應被視為一項必要的教學工具就像教師手中的課本、媒體工

    具、粉筆與黑板,也應被視為學習的工具,就像學生手中的紙、筆、書。

    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焦點是在教學,而不是在資訊科技本身,因此建構

    一個合適的融入環境,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中心是必要的。

    綜合上述,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的迅速進步、成長,逐漸擴及到世界各個角

    落,建構為數位化時代。資訊科技普遍在教學環境中被實際運用,資訊融入教學

    已是全球性的教育趨勢。目前教育進步國家十分重視資訊融入教學,且許多學者

    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敗,其關鍵因素之一為教師的資訊素養。沈中偉(2004:

    4)在《科技與學習》一書中提到: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本質,應以「學習

    為本,科技為用」;在運用科技時以「人文為本,科技為用」。教師在應用資訊科

    技於教學時,應把資訊科技視為教學活動與學習歷程中的方法與工具。在教學活

    動中,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經驗、教學活動設計、創意教學方法與策略等要素,必

    須促使教學多元化,才是重要的關鍵,也才能達到學習成效的提昇。本節所探討

    的資訊融入教學,與本研究數位典藏融入教學活動概念相符,從資訊科技在教學

    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程度,將有助於未來在分析數位典藏於教育上的運用情形。

  • 17

    第二節 數位典藏的源起與推動

    資訊時代的來臨與網際網路的蓬勃,促使人類的生活型態大幅改變,這其中

    包括知識的紀錄、傳遞與利用,無一不被數位化影響,而資訊的數位化與網路化,

    也就成為數位典藏的基礎。所謂數位典藏,以產生過程來定義:是指典藏品以數

    位方式處理(拍攝、全文輸入、掃描),並加以詮釋資料(metadata2)的描述,

    以數位檔案的形式儲存。詳言之,數位典藏係指數位資料以數位形式典藏的過

    程,更精確的解釋為數位物件長期的儲存、維護及檢索取得(accessibility),其

    數位資料中的物件,有些原本因其目的用途即是數位資料媒體(如影片、語音等

    等),有些則是因為典藏而改變成數位化格式(如手稿、照片等等),而數位典藏

    之主要目的即在於確保所有數位資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慧整合性(項潔、

    陳雪華、鄭惇方,2004)。

    數位典藏的範圍相當廣泛,文化資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簡單地來說,凡是

    代表人類文明,具有保存價值的資料,不論資料產生的時間和形式,舉凡文化、

    科學、藝術、音樂、動植物等都應是數位典藏的範圍,此外,典藏資料可成為後

    續研究與應用加值的基本素材,因此在資料的完整性與正確性都必須有極高的要

    求,必須要透過不斷累積與校訂的過程達成數位資產保存之目的(張式軍,2002:

    15)。

    正因科技進步讓資訊傳播的媒介有重大變化,如果未將現在保存的文物與文

    化加以數位化,也許以後的人就很難利用。而數位典藏之目的,就是將人類文明、

    具有保存價值的資料予以數位化並儲存,甚而置於網路上與大眾分享,或者使典

    藏資料成為後續研究、加值應用的基本素材,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取用,頗有

    其時代性的意義(尚安雅,2004:16)。

    2詮釋資料(metadata)的定義一般泛稱為「資料的資料」(data about data),是一種用來定義、辨識電子資源,以及協助資源取用的描述方式,描述資料的相關資料(the in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

  • 18

    壹、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的衍生與現況

    資訊科技的進步與網際網路的普遍應用,帶給二十一世紀的圖書館與博物館

    新的挑戰與機會—圖書與文物數位化發展(張真誠、蔡順慈,2003:133)。數位

    圖書館是以電子形式儲存、檢索與利用各類型的館藏資源。美國數位圖書館協會

    (American 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於 1998 年提出對數位圖書館的定義:數

    位圖書館是擁有相關資源(包含軟硬體設備、網路、專業人士等),以執行如對

    數位形式的館藏進行挑選、組織、提供使用、解譯、傳播、保持完整性、長期保

    存等工作任務的機構,並使這些數位形式的館藏,能提供特定讀者群快速且經濟

    地運用(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1998)。一般傳統「圖書館」其實不具有主動

    性,當使用者對於某些書籍或資料有所需要時,便會主動到「圖書館」找尋所需

    的文書資料。而「數位圖書館」和一般「圖書館」的差別,在於它將一般「圖書

    館」中的圖書及文書資料數位化,並將這些已數位化的物件有組織的收集在一

    起。就一般傳統「博物館」而言,它具有主動性,並保有一些商業色彩,透過活

    動的設計來吸引使用者參觀並購買相關紀念品。「數位博物館」仍保有一般「博

    物館」的主動性及商業色彩,它將已數位化物件有組織的收集起來,透過一些活

    動來吸引大眾參觀該網站,並可在該網站上購買紀念品。「數位圖書館」與「數

    位博物館」的特色在於沒有「時間」、「空間」及「地域」上的限制,任何時間或

    任何地點都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或全球資訊網來瀏覽與找尋所需的資料(余禎祥,

    2000:2)。

    近十年來,國際博物館與圖書館積極推展數位化展示,亦就是將典藏數位

    化,方便大眾透過網路查詢瀏覽所需要的內容。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不但可促進文

    物不受時空限制的展示,亦可讓民眾無遠弗屆的欣賞生動有趣的數位化內容,這

    對於文化、教育、以及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是無可限量的。對文化而言,可促進精

    緻文物的普及化欣賞;對教育而言,可增進學習的普遍化與終身化;對經濟而言,

    可發展數位化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也就是達到文化精髓人人共享,並且開創社

    會教育推廣的新形式和多樣化(張真誠、蔡順慈,2003:134)。

  • 19

    目前美國著名的數位圖書館計畫,首推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國防部/太空總

    署(NSF/DARPA/NASA)所推行之數位圖書館前導行計畫(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此計畫從 1994-1999 年,共選擇了六所大學所提出的計畫進行贊助,

    即俗稱的「六大數位圖書館計畫」。該計畫圓滿完成後,隨後進行「數位圖書館

    前導型計畫第二階段」,主要目標為建立下一代數位圖書館,並在研究基礎上提

    供領導的地位,以期促進全球分散式、網路化資源的使用與鼓勵相關組織對於有

    創意之應用領域,進行開發的工具(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5;余禎祥,

    2000:2-3)。

    此外,美國國會圖書館所主導的國家數位圖書館計畫也是著名之計畫,它經

    歷五年的前導型計畫後,該計畫於 1995 年正式開始將該國會圖書館豐富館藏,

    以編年記事的方式將其數位化,而所數位化的成果則建立起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數位圖書館。它主要希望將所有關於美國歷史與文化的相關素材,經

    過數位化建檔程序加入到該館中。相關素材包括:照片、手稿、罕見史料、地圖、

    歷史人物之原音紀錄及紀錄片等(The Library of Congress, 2005;余禎祥,2000:

    3)。

    「數位圖書館/博物館」與「一般網站」的差別在於前者是有組織的將已

    數位化素材收集在一起,而組織的方式則是透過詮釋資料(metadata),而後者

    卻只是將一個個網頁收集在一起,缺乏組織性的整合(余禎祥,2000:4)。

    「不論何時何地,全球的資訊隨手可得」這樣的便捷境界,在資訊科技推波

    助瀾下,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一直以來,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功能定位在收藏

    保存各種文物、圖書資料;在這波數位革命的浪潮中,資訊科技改變了傳統資料

    型態,改以數位化電子形式呈現,提供更關廣的資訊交流園地。

    貳、國內外數位典藏的現況與發展

    在數位化的趨勢潮流下,世界上資訊大國及重視文化傳統的國家,無不致力

    於發展數位典藏計畫,由國際組織相關的積極行動可以得知,「如何把重要的文

  • 20

    化資產數位化」已成為目前各國的必要課題,以下針對美國、歐洲、加拿大、日

    本、俄國與我國等有關數位典藏的發展概述,探討國際間對於數位典藏的做法(楊

    朝涵,2002;尚安雅,2004;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

    一、國際組織

    1995 年 G7高峰會中,各國領袖共同強調發展全球資訊社會的必要性,因而

    孕生了「全球圖書館(Bibliotheca Universalis)」電子典藏計畫。此計畫之目的在

    於建立先進的基本架構,以便利世界各地已存之數位典藏計畫可以相互連繫,紀

    錄人類寶貴的知識,並讓這些資料藉由網路使人們公開存取。目前這個計畫由法

    國和日本領導,參與的會員包括法國、日本、美國、加拿大、義大利、德國、英

    國、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和捷克等 11個國家級數位圖書館。

    另外,聯合國也推動世界記憶計畫(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藉

    由相關組織來保護並挽救許多瀕臨滅絕的人類文明,其中一個主要的工作就是將

    重要的文明遺產、文書紀錄予以數化位,並妥善維護保存。

    二、美國

    1.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美國國會圖書館自 1982至 1987 年間即進行「光碟先導計畫(Optical Disk

    Pilot Project)」數位館藏的發展,並於 1990 年開始推動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計畫,進行圖書館內文獻、手稿、照片、錄音、影片等典藏品之數位

    化,以及編輯成歷史變遷、文化傳承的主題產品。

    2.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與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機構(DARPA)、航空

    暨太空總署(NASA)合資贊助「數位圖書館先導研究計畫(DLI)」(1994-1998)。

    其在 1998 年年底公佈徵求「數位圖書館國際研究計畫(IDLP)」,除了延續前述

    研究重點並擴大國際間之合作外,特別著重在多國或跨國語文、資料標準或規

    範、智慧財產權以及文化交流與社會影響等研究議題。

  • 21

    三、加拿大

    加拿大數位典藏計畫(Canada's Digital Collections)是由加拿大政府工業部

    (Industry Canada)主持的國家級計畫。此計畫主要是把該國重要的典藏文物資

    料,轉換成資訊高速公路上的數位化展覽品,並提供如課程單元、教室活動、考

    試和遊戲等線上的教學資源。

    該計畫的最大特點是由聯邦青年就業計畫(Youth Employment Strategy)提

    供資金,讓十五至三十歲的加拿大青年,藉由數位化典藏文物資料的工作,學習

    到多媒體的技能。此計畫已嘉惠了二千五百多人。不但使加國青年習得知識工業

    的技能,也使人們能充分利用各檔案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社團及其他來源的

    資料。

    四、歐盟

    羅馬教廷梵蒂崗博物館、巴黎羅浮宮、倫敦英國國家藝廊與大英博物館、圖

    書館等著名機構,都各有其技術支援與研究團隊的數位化典藏計畫。歐洲尚有眾

    多中小型博物館,數位化的工作則多仰賴產業、研究機構與大學支援。

    五、日本

    日本最知名的數位博物館計畫,是由 IBM東京研究所與日本民族學博物館

    合作的全球數位博物館計畫(Global Digital Museum)。該計畫是以博物館教育為

    重點,其內容主要是支援網路上檢索不同的數位典藏資料,互動式的網路瀏覽、

    編輯等,參與的機構還有大英博物館與康乃爾大學。雖然有很多的博物館已將其

    典藏資料建置於網路上,可搜尋不同博物館的典藏資料,尚有另一個創新是讓使

    用者能在網路上以互動式方式將不同博物館的資料加以組合,且能添加紀錄、註

    解。

    1996 年,日本政府貿工部(MITI)也支援資訊技術策進署(IPA)及資訊處

    理與發展中心(JIPDEC)等單位,進行一項為期五年的「次世代數位典藏系統

  • 22

    研究與發展專案」,以數位典藏相關科技與雛形系統為研發核心,以建立下一世

    紀資訊流通中心的數位典藏系統為目標。

    六、俄國

    IBM資助位於聖彼得堡的艾米塔及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進行大型跨文化、跨語言的計畫,其特色在於多媒體的影像處理與檢索,是具有

    多目標的數位典藏計畫。

    七、我國

    自民國八十五年開始「台灣研究網路化」主題計畫可謂是我國數位典藏之濫

    觴。次年引用美國數位典藏構想,於八十七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結合國內

    研究單位與典藏單位,展開「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並於九十一年成立「國科

    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而文建會所推行的「文建會網路文化建設發展計

    畫」,係針對地方收藏做數位文化保存及推展工作。

    綜合上述,許多先進國家,投入人力、資源與經費,著手推動數位典藏的研

    究計畫,期盼在資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不僅保存文物資料,更能藉由網際網路

    的特性,將這些資源廣泛地被應用,發揮更大的效益,有效提昇知識的累積、傳

    承與運用。

    資訊科技的進步促使典藏數位化,並藉此提昇知識的累積、傳承與運用,故

    數位典藏無疑是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環節,從世界各國對於數位典藏的重視與推

    動,也顯見數位典藏的必要性。我國數位典藏引用美國記憶的構想來推動先導計

    畫,美國可謂是推動資訊科技的先驅,故本研究擬從美國記憶與學習網的發展脈

    絡,藉以吸取其經驗概念,檢視未來我國數位典藏的發展方向。

  • 23

    第三節 數位典藏之教學應用

    科技發達的時代,數位典藏成為近幾年發展新趨勢;各典藏單位典藏了許多

    豐富的文物資料,更期望能全面推廣其概念與成果,讓典藏單位、技術研發單位、

    產業界、中小學教師、相關系所師生以及一般民眾,深入了解數位化文化資產的

    意義、執行與使用方式。數位典藏的推廣,從教育上的應用開始著手進行,透過

    活動展覽、研習活動、座談會等方式推廣,可運用這些豐富的資源,與教學活動

    相互結合,不僅提昇教學成效,也成為教師教學上的好幫手。

    壹、數位典藏的推廣應用範圍

    數位典藏的概念在於透過電腦將大筆文史資料數位化,再透過資料庫的建

    檔、搜尋和計算能力,對未來文史工作的發展將有無可限量的助益。數位典藏計

    畫之「典藏」就是把最好的文學、文物、各種寶藏保存起來。曾志朗曾在《數位

    典藏開創文史新境界》演講中(2004:260)提到:「我們從有文字到現在,出版

    了這麼多東西,以前都是存放在圖書館,但是再大的圖書館也放不下這麼多,數

    位化之後,就算再小的圖書館也不會受到空間的侷限。透過數位化把珍藏的東西

    放在不同的位置上,不一定在自己的網路上,將來 grid computer(網格)會成為

    很重要的 storage(儲存),可以把全世界的資源通通放在一起,散佈在各地,隨

    時可以拿到。」

    我國具備文化與歷史上的優勢,在資訊科技基礎建設與網際網路的發展上亦

    相當成熟,對於數位典藏之推動自有足夠的條件;與國際同步進行文化典藏數位

    化的工作,其中有兩項較大的項目--「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和「文

    建會網路文化建設發展計畫」,分別針對國家級典藏及地方文化收藏做數位文化

    保存及推展。這兩項數位文化工作,也代表著台灣人文素質提昇,以及知識經濟

    發展的重視,以下分別介紹(尚安雅,2004:25):

  • 24

    一、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自民國七十九年五月起,國家科學委員會為了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發以及

    科學教育工作,開始推動「迎向新千禧—以人文關懷為主軸的跨世紀科技發展」

    方案。「數位博物館」專案即為此方案中的計畫之一,藉由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

    建立並推動文化、藝術、科技等教育性網站內涵的典範,使一般大眾得以不受時

    空限制,隨時上網檢索或瀏覽並利用其資訊,進而豐富人民生活的內涵與分享終

    身學習的樂趣(陳昭珍,2002:20)。

    自九十年起,為全面將國家重要典藏數位化,並刺激多媒體數位典藏技術與

    產業之發展,國科會將原「數位博物館」計畫發展整合為「數位典藏計畫」,並

    於九十一年一月正式成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ject, NDAP)」,它承襲了「數位博物館」、「國家典藏數位化」及「國際數位圖

    書館合作研究」三個計畫的經驗,依據國家整體發展,重新規劃整合而成。此計

    畫是一個人文與科技並重的計畫,也是目前唯一著重人文內涵的國家型計畫。計

    畫的首要目標是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進而以國家

    數位典藏促進我國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4)。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在組織架構上主要包含了三個部份,一為機構計

    畫,為數位內容的提供者及擁有者;二為計畫辦公室,其下設立分項計畫以協助

    計畫的推動,並建立各種協調、支援、訓練機制以維持計畫運作;三為公開徵選

    計畫。在計畫辦公室下設有五個分項計畫,分別為內容發展、技術研發、訓練推

    廣、應用服務及辦公室維運分項計畫,來協助辦公室推動相關業務(數位典藏國

    家型科技計畫,2004)。

    網路文化建設發展計畫主要針對全國文化、圖書、藝術相關人才、活動與資

    源進行全面性的調查、建檔、數位化,並透過系統與網路的建置,使成為國家文

    化資源的中心及資訊的入口網站;此外,藉由加值、推廣、應用等計畫,使文化

    與全民生活、學習連結在一起,提昇全民生活與學習素質。計畫所有產出,未來

  • 25

    都將匯集至「臺灣數位典藏資料庫」,並分為典藏級、電子商務級、公共資訊級

    三個等級的數位化產品。典藏級檔案,為精密的數位化產品,目前暫不開放;電

    子商務級,可提供業者進行各種商業產業加值;公共資訊級的典藏,將免費開放

    國人使用(陳昭珍,2002:21;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國家典藏的

    數位化,常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資金與時間,亦可有效提昇知識的累積、傳承與

    運用,是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環節。各國推展的各式各樣的典藏計畫多由圖書

    館、博物館等機構進行儲存、展示並推展數位化的工作,將其典藏物數位化,藉

    由網際網路的便利來查詢檢索內容與學術研究(Gladney, 1998: 52),讓數位化的

    典藏能對文化與學習網絡,提供更好的素材資源(Smith, 2000),期以能提供作

    為教學參考教材。

    我國從事數位化工作亦不落人後。在國科會近年來推動「數位典藏」之建構

    下,成果相當豐碩。民國 91 年度共有 28個計畫參與,92 年度有 43個,93 年度

    提高至 60 個,逐年增長。這些計畫將豐富的資訊數位化內容規劃建構並建置網

    頁,期望能藉由加值、推廣、應用等計畫,使文化與全民生活、學習連結在一起,

    提昇全民生活與學習素質(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

    二、文建會網路文化建設發展計畫

    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數位臺灣」項目下的執行工作,其蒐集調

    查全台灣的藝文資源,並進行數位化的建檔工作,使得分散各地的文化資源,藉

    由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整理及網路的傳遞,提供整合性的管理及更廣泛的利用;並

    經由各界創意發揮經濟效益,期望影響並創造本土化的數位文化環境,提供文化

    資料累積與活用的機制。為了打造這個本土化、國際化的數位文化環境,文建會

    文化網路發展計畫針對全國文化資產、圖書、藝術相關人才、活動與資源進行全

    面性網路的建置,建立一個全國文化資源的入口網站(項潔、高世芯,2003)。

    文化網路發展計畫的數位化資料內容,就藝術的形式分有美術、音樂、舞蹈、

    戲劇、文學、建築、電影、古文書、老照片等九類,以數位化後的實體來分,則

  • 26

    有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四種。文建會之所以推行該計畫,係意識到經過長

    時期歷史累積的文化資源,正是文化創作的基礎,此豐富的資源常因天災、人禍、

    蟲患等因素,或隨著時間的消逝,逐漸氧化、侵蝕或遭致無法彌補的破壞。因此,

    先進國家無不積極從事數位化保存工作,希望藉由資訊科技留下歷史文化的永恆

    紀錄,以增強文化資源受到不可抗力侵害時,有資料得以比對修復(尚安雅,

    2004:28)。

    雖然,博物館、美術館、文物館、圖書館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文化資源之典藏、

    展示、教學及研究的最佳機構,但是文化資產除了少部分已被蒐集保存於這些館

    藏處外,尚有大量珍貴資料仍存在於民間各處;這些分散在民間的文化資源,或

    許被私人珍藏,但亦有被棄置在不明顯的角落,無法為全民所共享用實為可惜,

    故規劃一個整合公藏、私藏的全國性文化資料庫,利用網際網路無時空限制的特

    性,來整合多樣的文化資源,是文化建設重要的任務。數位文化拉近了藝術與人

    的距離,網際網路與多媒體讓文化的傳遞不再只是純欣賞的藝術品,而是能夠多

    重應用在生活的種種需求,使得生活與文化不至脫節,傳統藝術亦可得以傳承。

    (項潔、高世芯,2003;尚安雅,2004:28)。

    資訊科技挾帶著它廣而遠的影響力,帶動著人類生活的轉變,將文化資源以

    數位形式保存已成世界的趨勢。這波數位化潮流之中,我國積極建設各項數位文

    化建設工作,其數位化後的產物,要如何推廣、加值、再創新,真正達到數位文

    化融入生活,乃為全球的共同目標。

    貳、數位典藏在教學實務中的角色與定位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其中之訓練推廣工作,即由教育著手推動,希望建

    置出的網站內容可提供教師於教學上的應用,不僅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亦可成為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便利的網路資源。

    伴隨著資訊科技的潮流,政府也大力推動與提昇校園的資訊環境,在 90學

    年度全面實施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中,將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中是一

  • 27

    項重大的變革,強調教師必須結合網路資源、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活動中﹔

    利用網路資訊來進行教學革新已是普遍性的趨勢,現代教師必須積極主動的建構

    設計與教學的能力,才能勝任九年一貫的新課程(洪志嘉,2000)。其中六大議

    題亦將資訊教育列為其一,其目的主要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能

    力,更要養成學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力,以發展

    健全的國民(教育部國教司,2004)。網路資源融入教學,是本世紀教師所必須

    面對的新挑戰與學習能力。利用資訊科技廣泛應用於教材、學習以及教學已成為

    許多教育學者致力的研究,而數位化資源的出現也提供了數位空間來儲放並連結

    學科。

    徐新逸與施郁芬(2004)提出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進行課程發展 ADDIE

    流程,包括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發展(Development)、實施

    (Implement)、評鑑(Evaluation)五個階段,ADDIE是一種教學系統設計(ISD,

    instruction systems design)的模型,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其中包

    含了教學所需要的各種組成,例如教材、教學活動、學習介面、學習評量等。

    ADDIE的五個階段是從分析開始,經過設計、發展、製作與評鑑,最後完成的

    教學系統需要滿足原先設定的教學目標。

    1. 分析階段:必須先建立對於教學系統的瞭解,包括教學目標、學習者的特

    性、學習環境的資源、時程等。

    2. 設計階段:分析階段將教學系統的需求詳列出來,設計階段要試著發展出

    足夠的細節來,讓具體的成品能夠在發展階段開發出來,所謂的成品包括

    教材內容、教學活動、評量方式等。設計階段必須選擇採用的媒體。

    3. 發展階段:依據設計階段的藍圖實際地將教學系統的成員組合起來。

    4. 製作階段:完成教學系統,實際進行教學。

    5. 評鑑階段:評估教學系統的品質與成效。

    在資訊科技的時代,中小學課程強調教師必須結合網路資源、運用資訊科技

    融入於教學活動中,利用網路資訊來進行教學革新已是普遍性的趨勢。數位典藏

  • 28

    計畫創立目標即是將國家重要文物典藏數位化,並不是針對教育現場而設,其中

    訓練推廣的工作即由教育著手推動,期望結合推廣至教育,將其網站匯整建置成

    「數位典藏金銀島」,並依網站學科類型分為五大類:人文藝術、語文、社會、

    自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這些建構出的網站內容可提供教師於教學上的應

    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亦可成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便利的網路資源,但

    是這些資源仍須經過一番吸收與轉化;且目前典藏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的深廣

    度,並非完全的契合相容,對各個階段有其適合主題類型、內容。所以教師在設

    計課程時,除了要掌握課程知識內涵,還要搭配典藏資源的應用,以設計出活潑

    創新的課程。利用資訊科技廣泛應用於教材、學習以及教學已成為目前教學主

    流。以下是數位典藏應用於教學實務上的概況(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4):

    一、教案設計比賽

    國科會呼應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自九十一年起開辦「數位典藏融入中小學

    教學活動設計比賽」,希望充分運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及數位博物館專案

    主題計畫網站的豐富資源,使中小學教學活動增添多元性;並鼓勵社會大眾善用

    資訊科技,運用專案主題網站設計教學活動,豐富中小學教師之教學內容,以達

    集思廣益之效;且藉由比賽,收集優良教案,公佈於網站上,方便教師們參考運

    用,以落實學術回饋社會之目標。而且比賽之優勝作品將舉辦作品發表暨教學觀

    摩會藉此推廣,亦鼓勵全國中小學教師運用優勝之活動設計教案,激發個人在教

    學設計上之創意,以達到學術相互交流之目標。

    二、教師研習

    為增進中小學教師使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及其他網路教學資源

    輔助教學之能力,每年數位典藏訓練推廣計畫在全國各地區舉辦一連串高中職、

    國中與小學教師數位典藏教學資源研習班,邀請歷年參加教學活動設計比賽得獎

    教師,分享其教學設計之經驗與歷程實例,並有作品觀摩、小組討論實作及專家

  • 29

    學者授課等活動,推廣數位典藏於中小學教師社群,希望能將數位典藏的豐富資

    源,更進一步加以運用與發揮。

    三、數位學習網站

    為能推廣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中小學教學,需將數位典藏所產出的網站內容進

    一步轉化,以符合中小學九年一貫的教學理念,作為各領域資訊融入教學的素

    材,成為教師與學生們方便使用的數位學習教材。國科會與教育部推動「數位典

    藏融入九年一貫教學數位學習網站」發展計畫,其主要在將數位典藏主題網站依

    據中小學各領域課程主題,轉化其豐富的數位化內容建置成適合中小學課程使用

    的數位學習網站。由於數位學習網站乃是結合具備數位典藏經驗且熟悉中小學教

    學之專家學者以及中小學教師,運用其專業將數位典藏資源加值轉化而成,因此

    更能切合領域教學及學生程度的需要。具體而言,該計畫之兩大目標如下:

    1. 以數位典藏主題網站為素材,製作適合中小學教學之數位學習網站、教案及

    教材,供教師使用。

    2. 推廣數位典藏應用於中小學教學活動,配合資訊融入各領域教學之教育政策。

    綜合上述,我國數位典藏計畫創立目標是將國家重要文物典藏數位化,並不

    是針對教育現場而設。在訓練推廣部分,期望結合推廣至教育,提供教師豐富的

    資源隨手可得,但仍須經過老師吸收轉化;目前典藏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的深廣

    度,並非完全的契合相容,且各階段有其適用的主題類型、內容,教師在設計課

    程時,除了要掌握課程知識內涵,還須搭配典藏資源的應用,以設計出活潑創新

    的課程。

    科技的發達為人類生活帶來變革,各式科技輔具與新開發軟硬體系統改變了

    學習的型態與效果,知識的來源將不侷限學校課本,尤其網路資訊資訊使知識學

    習的範疇大幅擴增,學習如何應用資訊網路進行學習,已經成為學習的主流趨勢

    (Raisinghani, 2003)。

  • 30

    在資訊科技的時代,為了保存文物資料與使用的方便性,開創了數位化的概

    念。數位典藏計畫有系統的將各典藏機構的文物資料,作一統整與連結,不論在

    技術上的應用,或後端資料的描述與規範,制定統一的標準規格,以方便資料的

    應用連結性,許多國家紛紛投入數位典藏計畫的發展;藉由數位典藏計畫所開創

    出的資源,除了資料內容豐富多樣外,也具有相當的權威性,所以期望這些豐富

    的資源,不再是束之高閣,能便利社會大眾的使用。利用網路資訊進行教學革新

    已是普遍性的趨勢,所以該計畫的推廣主要從教育開始著手進行,將這些資料作

    為教學活動的題材與資源,適切融入課程中,是本研究關切之議題。希望藉由美

    國數位典藏的教育推廣經驗,作為我國數位典藏教育推廣之參考依據。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整理並探討相關文獻,本章主要說明本研究的設計與實

    施方式,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流程,第二節研究架構,第三節介紹本研

    究所採行之研究方法,最後,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其詳細內容如下圖(圖 3-1):

    圖 3-1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題目:研究者針對資訊教育與

    我國數位典藏,思索其中重要議題。

    確定研究問題:了解美國記憶之學習網

    教育推廣情況,分析其教案內容。

    文獻探討:蒐集資訊教育與數位典藏相

    關文獻資料。

    確立分析面向:藉由文獻探討,確立分

    析學習網之教案內容面向。

    資料蒐集與分析:依其面向分析學習網

    之教案內容。

    資料整理與歸納:分類文獻資料並歸納

    美國記憶與學習網推展情況與教育的

    應用。

    撰寫研究論文

    參考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進行

    課程發展 ADDIE 流程,針對學習網所提供的教案,從教案內容與

    其美國記憶與學習網資源融入教

    學層面分析

    1. 分析:分析美國數位典藏提供哪些資源供教學應用。

    2. 設計:分析美國數位典藏其教材內容、教學活動、評量方式

    等。 3. 展示:分析學習網資源與其教案特色與成品呈現方式。

  • 32

    研究流程分為六個階段,時間自 94 年 7月至 97 年 12月止,以甘梯圖呈現

    如下(圖 3-2):

    94 年 95 年 96 年 97 年 實際日期 工作項目

    7月 │ 9月

    10月 │ 12月

    1月 │ 3月

    4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2月

    1月

    │3月

    4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2月

    1月 │ 3月

    4月 │ 6月

    7月 │ 9月

    10月

    │12月

    確定以美國記

    憶之學習網為

    研究主軸與研

    究題目

    蒐集資訊融入

    教學與數位典

    藏之相關文獻 ◎ ◎ ◎ ◎

    確立學習網之

    教案內容分析

    面向

    ◎ ◎ ◎ ◎

    分析美國記憶

    與學習網教學

    資源與學習網

    教案

    ◎ ◎ ◎ ◎ ◎ ◎

    資料整理與並

    依研究目的歸

    納總結 ◎ ◎ ◎ ◎ ◎ ◎ ◎ ◎ ◎ ◎ ◎

    撰寫研究論文 ◎ ◎ ◎ ◎

    圖 3-2 研究進度甘梯圖

  • 33

    一、確定研究題目

    研究者於 93 年 6月至 12月期間,參與了「教育部數位典藏融入九年一貫教

    學數位學習網站發展計畫—社會學習領域」,奠定對數位典藏教育推廣議題的興

    趣。研究者本身對數位典藏與資訊教育有所喜好,從過去參與相關數位學習領域

    之計畫中,體認網路世界雖蘊含著豐富的資源,但要真正便利於教學使用,仍有

    其障礙。自 2002 年起,我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著手於教育推廣,環顧國

    內這方面的相關文獻與研究,多以技術層面為主,應用面部份確實較顯不足,若

    如能從數位典藏推廣發源地—美國,以美國記憶之學習網為例,探討其教育推廣

    之歷程,將有助於我國數位典藏於教育推廣應用之參考。

    二、確定研究問題

    本研究在確定研究題目後,從相關文獻、研習活動中,發現國內目前數位典

    藏在教育推廣上仍有其困境,教師在參與研習活動後,實際運用於教學活動中的

    仍屬少部分;本研究擬從美國記憶與學習網經驗中來探討其發展演進情形,進而

    從教育推廣之運用歷程與成果,來分析學習網之教案內容於教育推廣運用與教學

    課程結合情況。

    三、確立分析面向

    從許多文獻中發現國內外已有不少調查研究,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評鑑有

    關的研究,都偏重在資訊科技融入後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以及影響中小學教

    師運用科技因素探討。本研究分析學習網在教育推廣運用,參考徐新逸與施郁芬

    (2004)提出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進行課程發展 ADDIE 流程,針對學習網所

    提供的教案,從教案內容與其美國記憶與學習網資源融入教學層面,擬定三個面

    向分析,以下分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