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挚爱颂家乡 让泉诗韵 -...

1
2018 12 26 星期三 3 电 话 :总 编 办 :2182812 新闻部:2182867 专刊副刊部:2182835 晨刊部:2182122 记者部:2182809 2182806 摄影部:2182833 网络部:2182129 群工发行部:2182820 法律顾问:马 广告中心: 2175666 2175600 15755009999 办公室: 3025757 校对出版部: 2182138 新闻研究室: 2182830 广告许可证:皖滁工商广字 002 马鞍山钢晨印务公司印刷 本报地址:滁州市会峰大厦(会峰西路)555号 239000 让泉诗韵 我离开凤阳二十年有余,每回家乡,虽与宫开理相聚,但 均是饮酒闲侃,言不及文。以前我只知开理写过不少纪实文 学、民间故事,以及散文、杂文,今读开理《凤阳赋》《凤阳鼓楼 赋》《小岗赋》诸作,俨然辞赋家手笔,不禁为之惊喜—今非 昔比,开理已非二十年前之开理也。 赋,是一种古老的文体。起源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赋 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行文介于两者之间。由于赋讲究文 采、韵律,要求文字凝练,篇幅以少胜多,对于惯用白话文写 作的今人,涉猎者甚少。但开理却知难而上,一朝开了头,便 接二连三,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读其作品,可见他读过古 代诸多的辞赋名篇,悉心研究,有备而来,故出手水平很高。 其《凤阳鼓楼赋》发表在《中华辞赋》,《小岗赋》发表在人民 网和《安徽商报》,可以为证。 观其多篇作品,皆注重文采、韵律,讲究文字的节奏感和 气势,有诗歌之韵味,古文之隽永,读之语调铿锵,朗朗上 口。文字洗练,构思精巧,几无冗词赘句。《凤阳赋》开篇写 道:“恒哉凤阳:江淮分水之梁,居皖东之北麓,俯淮北平原而 望,西接八公之峰,东与嘉山接壤,南面群山逶迤,北有淮水 莽莽。”“古哉凤阳:地老天荒,初为钟离子国,弱惧兵匪豪强, 立国于濠水之畔,都建于月明湖上。屡遭战火洗劫,左右旋 武其常, 东接此属吴地,西侵再为楚疆。”寥寥数行,便概括 写出了凤阳的地理方位和悠久历史。如果说《凤阳赋》偏重 于叙事,《凤阳鼓楼赋》则侧重于对景物的描写:“夫鼓楼之 伟:制度宏大,规模雄壮,气势磅礴,直刺穹苍。檐牙高琢兮 勾心斗角,闪闪荧光兮琉璃瓦当,桅楼叠翠兮玉柱峭立,雕梁 画栋兮鸿蒙迭障。栋宇百尺兮层檐三覆,琼绝尘埃兮龙盘中 央。”“谯楼之伟,雄拔峭峙,气势礴磅,雅朴苍奇,伟岸轩昂, 朝夕荟蔚,幽邃古苍,野逸淡远,心游洪荒,龙飞凤舞,气动韵 藏。”其《九天赋》,几乎通篇写景,用文字绘出了一幅凤阳新 农村的美景图。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 写景,借景抒情。开理无疑抓住了这一特点。 开理对凤阳的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且能在写作时灵活运 用,使得作品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读《凤阳赋》与《凤 阳鼓楼赋》可以使读者了解凤阳的悠久历史与时代变迁;读 《小岗赋》则可以使读者了解小岗村改革开放前后之对比、之 巨变。他除在文中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凤阳的历史脉络,并且 杂以典故传说,使得文章内容充实,生动可读。读这些作品, 会使你感到作者对家乡满腔的真情挚爱,同时觉得作者是一 部囊括凤阳古今故事的活辞典。我家乡有文物工作者因熟 谙凤阳历史而被誉为“土地神”,开理无疑也可当此之誉。 开理不仅写家乡,并且涉笔他地,其作品有《相山赋》《雁 荡山新赋》《旌德一偶》等。其中《相山赋》被当地政府拟刻石 于相山。可见上述作品皆为用心之佳作。 读开理诸赋,觉得也有不足之处。诗词歌赋,讲究“赋比 兴”,北宋诗评家黄彻说得浅显易懂:“赋者,铺陈其事;比者, 引物连类;兴者,因事感发”(《诗人玉屑》),开理的作品”赋、 比”具备,而“兴”则有所欠缺。杜牧之《阿房宫赋》、范仲淹之 《岳阳楼记》、苏轼之《赤壁赋》等,其结尾处一两节,皆属“因 事感发”,从而显示出作者的识见与精神境界,突出了文章的 思想性。若将这些文章的结尾部分删去,其文便大为减色。 此外,夸张比喻要有新意,有分寸。《凤阳鼓楼赋》中形容鼓楼 之高,其“撕白云擦汗,摘星月银光”之句,使我不由得想起大 跃进诗歌形容稻谷堆之高的名句“扯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 阳吸袋烟”。《凤阳赋》结尾处之“江河做墨,写不完凤阳况世 之精华;长空做纸,书不尽凤阳美丽之华章”一语,亦觉太 过。按此说,若再写滁州、写安徽、写中国时,还以何做墨,以 何做纸呢? 我非辞赋家,对辞赋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从一个读者 和写作者的角度,谈一点宫开理诸赋的读后感。不揣浅陋, 姑妄言之。 真情挚爱颂家乡 —宫开理《凤阳赋》诸作读后 □梅桑榆 清流漫谈 本版责编 本版责编Email:qingliuwenxue@ Email:qingliuwenxue@126 126.com .com □禹茜茜 一树落枣乘着风的滑滑梯,争先抢后的,躲进姐姐的 背篓里 满村饿瘦了的月光,狡黠的嚼碎红枣,吐出一个核 又一个核 砸乱了山姥姥,用风与叶针织冬袄的节奏 姐姐空着背篓,抓一把石头上整齐的纹路 贴在自己的额前 树影便惊得婆娑了 拔下一颗牙齿 又一颗牙齿 犁熟了金黄的麦田 给乡间的别墅,贴上雪白的瓷砖 落下一根长发 又一根长发 竖起来,是电线杆 是发射台 是月桂树 …… 是姐姐的碑 冬天到了,肃杀的大地一片冷峻。生活在这个 季节里,每日与冷风寒雨打交道,时不时会跺跺脚、 哈哈手,有时还想喊几嗓子吆喝几声,也算是振奋一 下,温暖了身体,增加了热量。特别是那些吆喝声, 在冬日的乡村里犹如靓丽的风景漂浮在大大小小的 村庄,给冬天寂寞的乡村带来几份不安分的因素。 这样的吆喝声,演绎成乡村特有的叫卖声,多姿多 彩,很有乡村气息。 记忆中,这样的乡村吆喝声从清晨延续到黄 昏。那时,天还蒙蒙亮,就听见“破铜烂铁拿来卖,换 针换线”,“有鸡毛鹅毛拿来卖”,随后就能听见货郎 “咚咚”摇摆的鼓声。中午前后,那些“磨剪子喽,戗 菜刀!”也是一声接着一声喊遍全村。午饭以后,有 爆米花的,有补锅的,此起彼伏,多少次吆喝声中,我 赶紧拿着废品去换糖吃。吆喝声中走来大人和孩 子,问寒问暖,不一会功夫,吆喝引起的喧哗顿时在 静静的乡村沸腾起来。 后来,消失了许多老的乡村吆喝声,新的乡村吆喝 声又在兴起。货郎挑昔日走村串户下了岗,取而代之 的是乡村小店。但那些乡村手艺人一天也没有放弃对 乡村的吆喝。每日里, “卖豆腐喽!”、 “卖豆芽喽!” “卖馓 子喽!” “卖糖球喽!” ....... 不绝于耳,声声新鲜。 昔日里,听惯了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不同的“男 高音”,有时一听调子就知道谁谁来了,是哪个地方 来的都知道。因为在吆喝声和买卖声中,熟悉了那 些吆喝人。不买不卖没关系,围观也热闹,唠几句也 亲切,偶尔三两天听不见这样那样的吆喝声,反而觉 得心里空荡荡的,似乎生活中少点什么没做。那些 声调悠扬清脆响亮的吆喝声,让冬日的乡村一时间 热闹起来。 其实,冬日乡村的吆喝叫卖声也包含着艺术创 造的成分,不是简单的吆喝。这吆喝里有创作的个 性;有百姓熟悉的场景;有热情奔放的乡情乡音;也 有写实和夸张的元素。不管怎样,原生态的乡村吆 喝声总是那么亲切有魅力。随处可闻,多见不怪,时 时传递冬的情怀,时时体味冬的气息。别无所想,你 只有敞开胸怀,用心呵护这个美好的季节了。 贫瘠的生活年代,冬日的乡村吆喝是为生计吆 喝,是为填饱肚子奔走。在一年又一年的吆喝声中, 乡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的乡村吆喝声慢慢升 腾成红火的日子,从而燃起了冬日的激情,也为生命 的曙光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现在的冬日,乡村不再是灰色的记忆,乡村里道 路宽敞、庭楼凉台、假山喷泉、花园洋房随处可见。 昔日的吆喝声也逐渐演变成美好生活的缩影。“有修 电脑的吗?”“有修电视机的吗?”“有破烂卖吗?”“有 修太阳能热水器的吗?”吆喝声中不再是吃的话题。 而今的乡村吆喝声,到处充满着憧憬和美好期待,每 一声吆喝声里,都让我们从中体味生活中蕴含浓郁 的情趣,轻敲着春天的大门,向着小康大道奋进。 久远的冬日乡村吆喝,远远近近地走来,从贫穷 走向富裕,从旧生活走向新时代。一份吆喝一份惊 喜,一份吆喝一份收获。无论生活的重负与压力如 何,也许你会在冬日里生出莫名的忧郁和懈怠,但吆 喝声中你一定会受到启发,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 推着你前行。高兴之余,我们拍拍手、弯弯腰、深呼 吸、踢踢腿,大声吆喝抒发感情。为冬天吆喝,为自 己的故乡那一隅村落吆喝。美丽的乡村等着你,多 几声吆喝,多几声喝彩,为乡村增加活力和生机,让 这美妙的吆喝声,能够穿透雾霾,直达春天的彼岸。 冬日乡村的吆喝 □成祖耀 □王德亮 1966~1968间年毕业于安徽财政学校的老三届同 学,如今均已古稀之年,阔别 50 载,且分住安徽全省各 地;近日,当年的老同学济济一堂、喜聚滁州;适逢改革开 放40周年,我有幸受邀参加,会间不乏感人情景。回到 淮北后,心情实难平复,学填词记之。 喜声咽, 琅琊山下情重悦。 情重悦, 花鼓惊彻, 神州田舍。 三届学子共潮烈, 四海老骥同心结, 同心结, 婵娟永恋, 芳华怎别。 忆秦娥 · 滁州会友 菱溪物语 灵湫微言 心语微澜 /摄 我爱喝茶,却并不像茶客僧道那样喝出境界;一把山里 红的碎叶末,照样泡出乡野的清甜滋味。我爱养花,早不是 三两天的事,而是自小到如今一直如此;却也并不能像园艺 师那样缠枝刈干地栽出技巧。我只是喜欢手脚沾泥地把树 呀花呀草呀栽入泥土里的那种踏实感,并且觉得,与花相伴 与土相亲,我才活成了自己。 所以,我想有个小院。院子不必大,但要有比较多的泥 土,可容我栽上喜欢的树、喜爱的花。我的院子必是四时都 有花香的,树隐着屋,花缠成墙,风回小院门上也垂着花;走 在小院中,随处会有花靥如笑撞入我的眼、有花爪调皮地要 挠挠我的头、摸摸我的脸。 我也要挖一方小池,好安置几棵莲花,游曳几尾红鱼;还 要留一小块菜地,种一丛萝卜青菜、栽几棵辣椒茄子、挂一架 豆藤瓠瓜,花花果果、红红绿绿的,可口也悦目呀!住在这样 花草菜蔬环围的所在,亲近着泥土,心才有归处,人才有家的 感觉。 建屋为住所,我们喜欢用的词是“安家”:有了物质的“屋” 可安身,又有相亲相爱的家人同处,才是安居;居而有自己的 乐趣,又居出自己的趣味,便为安心了,这才是安家的真境 界。十年前搬家时绣过一幅十字绣,就冲着那上有话说得好: “家是一个温馨而甜蜜的字眼, 在家可以撒娇,也可以打鼾; 可以舒展筋骨,也可以栽培志趣; 可以毫无顾忌地回归天性……” —家是要能让自己栽培志趣的,我的志趣就是能够与 更多更美的花为伴。在我看来,拥挤的蜗居、空旷的豪宅,都 不叫家。 家既然首先是安身的,那做饭的厨灶、睡觉的卧室,便是 家的基本元素。但是,人不仅仅是光靠吃饭睡觉而活着的, 会友的客厅、读书的雅舍,最好也齐全。 但是,这还不够! 我的家,要有一座小院;小院里,鲜花满墙。花向阳而生, 我逐花而居。一方天空下,院中的墙上有花有香有一阵风,室 内的桌上有书有茶有一支笔,心里的海上有涛有鸥有一片云。 在这样的花花世界里,我才是心安意得的。我养护着 花,但不干扰花的成长,每一朵花都有她自己的想法。她的 小脚想往哪爬就往哪爬,她想长成啥样子我都由着她—我 只要她开花就好。我也由着花宠爱我:静坐闲窗下,花影扶 疏,花香流溢;或者在小院晃悠,花色明媚入眼,花香时时入 息;最好不过,裹一条薄毯子,在秋日的艳阳下喝茶或小睡、 在冬日的暖阳中发呆或打盹、在春日的午后安静地回忆一件 往事或一个人……花开由我来赏,花落由她入泥。我的小院 似海,在花香中浮弋;我的心则似舟,在花海里浮沉—小院 的每一缕光阴都可以由我虚掷,任我辜负,让我珍藏。 我也可以像陶潜那样,门虽设而常开,时不时地临清流, 登东皋,对着南山白云扯开嗓子喊几声;或者像杜甫那样,花 径不扫蓬门不开,偶尔隔着篱笆墙叫来邻人,醉几杯家酿;像 闲居的王安石那样也不错,门迎青山排闼、绿田水护,院中花 木自栽,时不时独骑老驴独看山…… 闲居小院,有花伴我;走出小院,我则如花。 当然,小院与花,不单单明媚我。家中必须要有一个他, 至少要有一个娃:不必他多帅多有财,须得眼中心里只认定 我是他的人间绝色貌美无双;不求娃前途有多远大,必须要 健康平安心情如花。我也会把梅子腌成脯,把桂花酿成酒, 把玫瑰做成糕,小炒几个菜蔬,请朋友来花前分享;或者就请 他们一起来挖地松土洒种子除草捉虫子好了!这么接地气 地劳作,活得痛快淋漓,活得删繁就简。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一种士人, 把自己安置在简陋的衡门小院,不追逐众人的追逐,活得舒 展而自由。我也很想有一座小院—我会把她打理得鲜花 满墙,我的小院时光总是浸着温润含着浅笑染着花香的。我 住在我的小院里,远别江湖,任岁月洪荒汹涌,白天只管与花 相对,晚上只管梦枕花香。 小院花为墙 □路云飞 □石泽丰 一场雨卸下人间的寒 树枝在空中比划 大雁南飞的苦旅 墙角处 梅花斜逸 雪顺着雨造访大地 乡村头枕山丘 生愣愣地数落孤寂 一年还剩多少日子 抵达儿女的归期 留守的母亲 独自 跨过七十四岁生日门槛 在这个冬天,她把 一粒取暖的炭火 当作远方儿女的祝福 天气冷了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Aug-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清 流清 流3

电 话 :总 编 办 :2182812 新 闻 部 :2182867 专 刊 副 刊 部 :2182835 晨 刊 部 :2182122 记 者 部 :2182809、2182806 摄 影 部 :2182833 网 络 部 :2182129 群 工 发 行 部 :2182820法 律 顾 问 :马 小 广 告 中 心 :2175666 2175600 15755009999 办 公 室 :3025757 校 对 出 版 部 :2182138 新 闻 研 究 室 :2182830 广 告 许 可 证 :皖 滁 工 商 广 字 002 号 马 鞍 山 钢 晨 印 务 公 司 印 刷

本报地址:滁州市会峰大厦(会峰西路)555号邮 政 编 码 : 239000

●让泉诗韵●

我离开凤阳二十年有余,每回家乡,虽与宫开理相聚,但均是饮酒闲侃,言不及文。以前我只知开理写过不少纪实文学、民间故事,以及散文、杂文,今读开理《凤阳赋》《凤阳鼓楼赋》《小岗赋》诸作,俨然辞赋家手笔,不禁为之惊喜——今非昔比,开理已非二十年前之开理也。

赋,是一种古老的文体。起源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行文介于两者之间。由于赋讲究文采、韵律,要求文字凝练,篇幅以少胜多,对于惯用白话文写作的今人,涉猎者甚少。但开理却知难而上,一朝开了头,便接二连三,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读其作品,可见他读过古代诸多的辞赋名篇,悉心研究,有备而来,故出手水平很高。其《凤阳鼓楼赋》发表在《中华辞赋》,《小岗赋》发表在人民网和《安徽商报》,可以为证。

观其多篇作品,皆注重文采、韵律,讲究文字的节奏感和气势,有诗歌之韵味,古文之隽永,读之语调铿锵,朗朗上口。文字洗练,构思精巧,几无冗词赘句。《凤阳赋》开篇写道:“恒哉凤阳:江淮分水之梁,居皖东之北麓,俯淮北平原而望,西接八公之峰,东与嘉山接壤,南面群山逶迤,北有淮水莽莽。”“古哉凤阳:地老天荒,初为钟离子国,弱惧兵匪豪强,立国于濠水之畔,都建于月明湖上。屡遭战火洗劫,左右旋

武其常, 东接此属吴地,西侵再为楚疆。”寥寥数行,便概括写出了凤阳的地理方位和悠久历史。如果说《凤阳赋》偏重于叙事,《凤阳鼓楼赋》则侧重于对景物的描写:“夫鼓楼之伟:制度宏大,规模雄壮,气势磅礴,直刺穹苍。檐牙高琢兮勾心斗角,闪闪荧光兮琉璃瓦当,桅楼叠翠兮玉柱峭立,雕梁画栋兮鸿蒙迭障。栋宇百尺兮层檐三覆,琼绝尘埃兮龙盘中央。”“谯楼之伟,雄拔峭峙,气势礴磅,雅朴苍奇,伟岸轩昂,朝夕荟蔚,幽邃古苍,野逸淡远,心游洪荒,龙飞凤舞,气动韵藏。”其《九天赋》,几乎通篇写景,用文字绘出了一幅凤阳新农村的美景图。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开理无疑抓住了这一特点。

开理对凤阳的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且能在写作时灵活运用,使得作品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读《凤阳赋》与《凤阳鼓楼赋》可以使读者了解凤阳的悠久历史与时代变迁;读

《小岗赋》则可以使读者了解小岗村改革开放前后之对比、之巨变。他除在文中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凤阳的历史脉络,并且杂以典故传说,使得文章内容充实,生动可读。读这些作品,会使你感到作者对家乡满腔的真情挚爱,同时觉得作者是一部囊括凤阳古今故事的活辞典。我家乡有文物工作者因熟谙凤阳历史而被誉为“土地神”,开理无疑也可当此之誉。

开理不仅写家乡,并且涉笔他地,其作品有《相山赋》《雁荡山新赋》《旌德一偶》等。其中《相山赋》被当地政府拟刻石于相山。可见上述作品皆为用心之佳作。

读开理诸赋,觉得也有不足之处。诗词歌赋,讲究“赋比兴”,北宋诗评家黄彻说得浅显易懂:“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者,因事感发”(《诗人玉屑》),开理的作品”赋、比”具备,而“兴”则有所欠缺。杜牧之《阿房宫赋》、范仲淹之

《岳阳楼记》、苏轼之《赤壁赋》等,其结尾处一两节,皆属“因事感发”,从而显示出作者的识见与精神境界,突出了文章的思想性。若将这些文章的结尾部分删去,其文便大为减色。此外,夸张比喻要有新意,有分寸。《凤阳鼓楼赋》中形容鼓楼之高,其“撕白云擦汗,摘星月银光”之句,使我不由得想起大跃进诗歌形容稻谷堆之高的名句“扯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凤阳赋》结尾处之“江河做墨,写不完凤阳况世之精华;长空做纸,书不尽凤阳美丽之华章”一语,亦觉太过。按此说,若再写滁州、写安徽、写中国时,还以何做墨,以何做纸呢?

我非辞赋家,对辞赋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从一个读者和写作者的角度,谈一点宫开理诸赋的读后感。不揣浅陋,姑妄言之。

真情挚爱颂家乡——宫开理《凤阳赋》诸作读后

□梅桑榆

●清流漫谈●

本版责编本版责编::张张 瑜瑜Email:qingliuwenxue@Email:[email protected]

□禹茜茜

一树落枣乘着风的滑滑梯,争先抢后的,躲进姐姐的

背篓里

满村饿瘦了的月光,狡黠的嚼碎红枣,吐出一个核

又一个核

砸乱了山姥姥,用风与叶针织冬袄的节奏

姐姐空着背篓,抓一把石头上整齐的纹路

贴在自己的额前

树影便惊得婆娑了

拔下一颗牙齿

又一颗牙齿

犁熟了金黄的麦田

给乡间的别墅,贴上雪白的瓷砖

落下一根长发

又一根长发

竖起来,是电线杆

是发射台

是月桂树

……

是姐姐的碑

姐 姐

冬天到了,肃杀的大地一片冷峻。生活在这个季节里,每日与冷风寒雨打交道,时不时会跺跺脚、哈哈手,有时还想喊几嗓子吆喝几声,也算是振奋一下,温暖了身体,增加了热量。特别是那些吆喝声,在冬日的乡村里犹如靓丽的风景漂浮在大大小小的村庄,给冬天寂寞的乡村带来几份不安分的因素。这样的吆喝声,演绎成乡村特有的叫卖声,多姿多彩,很有乡村气息。

记忆中,这样的乡村吆喝声从清晨延续到黄昏。那时,天还蒙蒙亮,就听见“破铜烂铁拿来卖,换针换线”,“有鸡毛鹅毛拿来卖”,随后就能听见货郎

“咚咚”摇摆的鼓声。中午前后,那些“磨剪子喽,戗菜刀!”也是一声接着一声喊遍全村。午饭以后,有爆米花的,有补锅的,此起彼伏,多少次吆喝声中,我赶紧拿着废品去换糖吃。吆喝声中走来大人和孩子,问寒问暖,不一会功夫,吆喝引起的喧哗顿时在静静的乡村沸腾起来。

后来,消失了许多老的乡村吆喝声,新的乡村吆喝声又在兴起。货郎挑昔日走村串户下了岗,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小店。但那些乡村手艺人一天也没有放弃对乡村的吆喝。每日里,“卖豆腐喽!”、“卖豆芽喽!”“卖馓子喽!”“卖糖球喽!”.......不绝于耳,声声新鲜。

昔日里,听惯了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不同的“男高音”,有时一听调子就知道谁谁来了,是哪个地方来的都知道。因为在吆喝声和买卖声中,熟悉了那些吆喝人。不买不卖没关系,围观也热闹,唠几句也亲切,偶尔三两天听不见这样那样的吆喝声,反而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似乎生活中少点什么没做。那些声调悠扬清脆响亮的吆喝声,让冬日的乡村一时间热闹起来。

其实,冬日乡村的吆喝叫卖声也包含着艺术创造的成分,不是简单的吆喝。这吆喝里有创作的个性;有百姓熟悉的场景;有热情奔放的乡情乡音;也有写实和夸张的元素。不管怎样,原生态的乡村吆喝声总是那么亲切有魅力。随处可闻,多见不怪,时时传递冬的情怀,时时体味冬的气息。别无所想,你只有敞开胸怀,用心呵护这个美好的季节了。

贫瘠的生活年代,冬日的乡村吆喝是为生计吆喝,是为填饱肚子奔走。在一年又一年的吆喝声中,乡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的乡村吆喝声慢慢升腾成红火的日子,从而燃起了冬日的激情,也为生命的曙光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现在的冬日,乡村不再是灰色的记忆,乡村里道路宽敞、庭楼凉台、假山喷泉、花园洋房随处可见。昔日的吆喝声也逐渐演变成美好生活的缩影。“有修电脑的吗?”“有修电视机的吗?”“有破烂卖吗?”“有修太阳能热水器的吗?”吆喝声中不再是吃的话题。而今的乡村吆喝声,到处充满着憧憬和美好期待,每一声吆喝声里,都让我们从中体味生活中蕴含浓郁的情趣,轻敲着春天的大门,向着小康大道奋进。

久远的冬日乡村吆喝,远远近近地走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旧生活走向新时代。一份吆喝一份惊喜,一份吆喝一份收获。无论生活的重负与压力如何,也许你会在冬日里生出莫名的忧郁和懈怠,但吆喝声中你一定会受到启发,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着你前行。高兴之余,我们拍拍手、弯弯腰、深呼吸、踢踢腿,大声吆喝抒发感情。为冬天吆喝,为自己的故乡那一隅村落吆喝。美丽的乡村等着你,多几声吆喝,多几声喝彩,为乡村增加活力和生机,让这美妙的吆喝声,能够穿透雾霾,直达春天的彼岸。

冬日乡村的吆喝□成祖耀

□王德亮

1966~1968间年毕业于安徽财政学校的老三届同

学,如今均已古稀之年,阔别50载,且分住安徽全省各

地;近日,当年的老同学济济一堂、喜聚滁州;适逢改革开

放40周年,我有幸受邀参加,会间不乏感人情景。回到

淮北后,心情实难平复,学填词记之。

喜声咽,

琅琊山下情重悦。

情重悦,

花鼓惊彻,

神州田舍。

三届学子共潮烈,

四海老骥同心结,

同心结,

婵娟永恋,

芳华怎别。

忆秦娥·滁州会友

●菱溪物语●

●灵湫微言●

心语微澜 苗 青/摄

我爱喝茶,却并不像茶客僧道那样喝出境界;一把山里红的碎叶末,照样泡出乡野的清甜滋味。我爱养花,早不是三两天的事,而是自小到如今一直如此;却也并不能像园艺师那样缠枝刈干地栽出技巧。我只是喜欢手脚沾泥地把树呀花呀草呀栽入泥土里的那种踏实感,并且觉得,与花相伴与土相亲,我才活成了自己。

所以,我想有个小院。院子不必大,但要有比较多的泥土,可容我栽上喜欢的树、喜爱的花。我的院子必是四时都有花香的,树隐着屋,花缠成墙,风回小院门上也垂着花;走在小院中,随处会有花靥如笑撞入我的眼、有花爪调皮地要挠挠我的头、摸摸我的脸。

我也要挖一方小池,好安置几棵莲花,游曳几尾红鱼;还要留一小块菜地,种一丛萝卜青菜、栽几棵辣椒茄子、挂一架豆藤瓠瓜,花花果果、红红绿绿的,可口也悦目呀!住在这样花草菜蔬环围的所在,亲近着泥土,心才有归处,人才有家的感觉。

建屋为住所,我们喜欢用的词是“安家”:有了物质的“屋”可安身,又有相亲相爱的家人同处,才是安居;居而有自己的乐趣,又居出自己的趣味,便为安心了,这才是安家的真境界。十年前搬家时绣过一幅十字绣,就冲着那上有话说得好:

“家是一个温馨而甜蜜的字眼,在家可以撒娇,也可以打鼾;可以舒展筋骨,也可以栽培志趣;

可以毫无顾忌地回归天性……”——家是要能让自己栽培志趣的,我的志趣就是能够与

更多更美的花为伴。在我看来,拥挤的蜗居、空旷的豪宅,都不叫家。

家既然首先是安身的,那做饭的厨灶、睡觉的卧室,便是家的基本元素。但是,人不仅仅是光靠吃饭睡觉而活着的,会友的客厅、读书的雅舍,最好也齐全。

但是,这还不够!我的家,要有一座小院;小院里,鲜花满墙。花向阳而生,

我逐花而居。一方天空下,院中的墙上有花有香有一阵风,室内的桌上有书有茶有一支笔,心里的海上有涛有鸥有一片云。

在这样的花花世界里,我才是心安意得的。我养护着花,但不干扰花的成长,每一朵花都有她自己的想法。她的小脚想往哪爬就往哪爬,她想长成啥样子我都由着她——我只要她开花就好。我也由着花宠爱我:静坐闲窗下,花影扶疏,花香流溢;或者在小院晃悠,花色明媚入眼,花香时时入息;最好不过,裹一条薄毯子,在秋日的艳阳下喝茶或小睡、

在冬日的暖阳中发呆或打盹、在春日的午后安静地回忆一件往事或一个人……花开由我来赏,花落由她入泥。我的小院似海,在花香中浮弋;我的心则似舟,在花海里浮沉——小院的每一缕光阴都可以由我虚掷,任我辜负,让我珍藏。

我也可以像陶潜那样,门虽设而常开,时不时地临清流,登东皋,对着南山白云扯开嗓子喊几声;或者像杜甫那样,花径不扫蓬门不开,偶尔隔着篱笆墙叫来邻人,醉几杯家酿;像闲居的王安石那样也不错,门迎青山排闼、绿田水护,院中花木自栽,时不时独骑老驴独看山……

闲居小院,有花伴我;走出小院,我则如花。当然,小院与花,不单单明媚我。家中必须要有一个他,

至少要有一个娃:不必他多帅多有财,须得眼中心里只认定我是他的人间绝色貌美无双;不求娃前途有多远大,必须要健康平安心情如花。我也会把梅子腌成脯,把桂花酿成酒,把玫瑰做成糕,小炒几个菜蔬,请朋友来花前分享;或者就请他们一起来挖地松土洒种子除草捉虫子好了!这么接地气地劳作,活得痛快淋漓,活得删繁就简。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一种士人,把自己安置在简陋的衡门小院,不追逐众人的追逐,活得舒展而自由。我也很想有一座小院——我会把她打理得鲜花满墙,我的小院时光总是浸着温润含着浅笑染着花香的。我住在我的小院里,远别江湖,任岁月洪荒汹涌,白天只管与花相对,晚上只管梦枕花香。

小院花为墙□路云飞

□石泽丰

一场雨卸下人间的寒

树枝在空中比划

大雁南飞的苦旅

墙角处

梅花斜逸

雪顺着雨造访大地

乡村头枕山丘

生愣愣地数落孤寂

一年还剩多少日子

抵达儿女的归期

留守的母亲 独自

跨过七十四岁生日门槛

在这个冬天,她把

一粒取暖的炭火

当作远方儿女的祝福

天气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