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12
出版社:台大地理 608 室(NTUGeog 608) 出版日期:2015 年 8 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話:02-3366-3733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ntumapbook.blogspot.tw/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出版社:台大地理 608 室(NTUGeog 608)出版日期:2015 年 8 月總編輯:黃倬英美學主編:黃丞瑀電話:02-3366-37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網址:http://ntumapbook.blogspot.tw/

Page 2: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關於封面照片:

背景影像為運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統計模式分析1995

年Landsat TM

與辦2014

OLI

影像疊和影像所產生的第二主成分影像(PC 2)

,其中亮度越高的地區表示在這20

年中變化越多的地方。

影像版權:

黃倬英

2015

Page 3: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4 5

Map 5 綠,大漢溪 16

Map 6 世外桃源般的社區──新店區青山鎮 18

Map 7 流蘇不流蘇──林口特定區 20

參考文獻 /參考網頁 22

Contents

前言 6

Map 1 都市內的綠化:以大安森林公園及敦化南北路為例 8

Map 2 不容小覷的大自然──後村堰的黃粱一夢 10

Map 3 二重疏洪道:悠活之前的故事──水患與遷村的血淚痕跡 12

Map 4 臺北盆地的綠地變化──都市發展與人為綠地的建置 14

Page 4: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6 7

前言

地理學是研究自然環境及人文現象的之間的關係,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PS)、 遙 測(Remote Sensing) 與 全 球 定 位 系 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的普及化,使得地理科學更加的有趣。我從 2012 年開始教遙測學,每年教材大幅度的替換與更新,主要試圖在有限的時間之內(約6 週),能設計出一個讓學生能夠運用空間分析技術,將自然與人文做整合的小計畫,於是在不斷的試誤(trial and error)中,mapbook 的想法終於在 2015年誕生。

製作 mapbook 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在課程的一開始,我隨機安排 3 位學生成 1 組,我會提供每組學生 2 個不同時期 1995 Landsat TM 與 2014 OLI 的大台北地區表面反射率資料,這些資料是經過複雜演算法所衍生出具研究品質(research grade)的資料(Huang et al. 2013),學生們之後會學習不同的影像分類(image classification)與植生指標(vegetation)的運算方法。除此之外,每組學生會攜帶 GPS,花整整一週的時間,在研究樣區蒐集 100 個地真(ground truth)資料來做分類的驗證,其目的是產生出準確的大台北地區不同時期地表分類資料,以便做區域土地使用改變的分析。

在學期的最後一週,我要求每組找出3 組地表變化明顯的地區,並試圖說明其在過去 20 年變化的原因,而同學相互票選,除了自己組之外,選出 5 組最好的故事,同學所投出票最高的 5 組,配合我與兩位助教(王雪卿與胡愷庭)的「專家」意見,選出年度 mapbook 經典,再藉由我的編輯與黃丞瑀的美工編輯,製作成大家今天所看到的mapbook。

今年總共有 51 組作品參賽,學生的自願(非強迫)投票率達到 76.5%,最後共有7組作品出線,錄取率不到 14%,可以說是相當的競爭,今年的作品相當的精彩,參賽的同學除了台大地理大二到大四的學生外,也有台師大地理系的大學部學生以及中國與德國的交換生。今年的主題相當的多元,包含了都市綠化(Map 1、4)、流域管理(Map 2、 5)、居住正義(Map 3)、土地開發(Map 6)與人為發展對於本土物種的衝擊(Map 7)。

在欣賞同學優秀的作品之前,請先瞭解到,為了避免重複的資訊一再呈現,所以地圖圖例並未在每張圖中,而是在此說明(括弧內數字是指紅、綠、藍色階的數值):水體 (0,0,255)、森林 (0,102,0)、草原 (grass and crop) (255,255,0)、土壤 (221,217,195)、建築物 (50,50,50),另外指北針與比例尺(一個像元[pixel]30公尺)也未展現。 2015 年夏于 北海道 旭岳

Page 5: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8 9

Map 1都市內的綠化:以大安森林公園及敦化南北路為例

大安森林公園大安森林公園位於台北市的大安區,屬

於大台北的精華地段之一,自日治時期就已被著手規劃。其實,台北市內的公園規劃最早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1900 年時,日本總督府頒布「台北市內城區計畫」,包含都市內的土地利用。1932 年,日本政府在隨後頒布的「大台北市區計畫」中,將台北市內規劃 17 座公園,將其自編號 1 編至編號 17。其中,大安森林公園被列為七號公園。然而,沒多久後,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得日本政府在台北都市內的計畫延宕,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光復後,過去被日本政府列為公園預定地的地區有些繼續做公園規劃,有些則利用於其他用途,而七號公園則屬於被保留下來的土地。然而,即便如此,從光復至1980 年代左右,台北市政府都沒有在七號公園的規劃土地上有實際的公園興建行動,而當中也經歷幾次爭議,如興建大型體育場及觀音像的去留。最終,在考慮到周邊的道路無法負荷大量車潮,及台北市缺乏遊憩綠地後,七號公園決議以森林公園的形式規劃與設計,正名為「大安森林公園」。最終,大安森林公園於 1994 年 3 月 29 日對外開放,成為台北市民休閒、遊憩的場所。

地景上,初完工的大安森林公園(1995)還不見大型樹木或蓊鬱的森林,可見(h)(網頁:不詳),而監督式分析中將其歸為土壤、裸露地,如 (a)。然而,過了二十年後,樹木多已長成茂密的樹林,如 (i) 從空照圖上(網頁:不詳),地面上的草地多已被樹冠層所覆蓋,形成大台北市中蓊鬱的森林公園(2014),監督式的分析中,也已清楚地將其歸為草地,見 (b)。

敦化南北路敦化南路於 1957 年興建,自 1957 至

1988 年止,逐步往南延伸。由八德路至仁愛路、信義路至四維路,最後由和平東路至基

隆路。其中,當敦化南路開通至仁愛路時,與東西向的仁愛路串聯起來,成為連結松山機場與總統府的兩條大道。當初,於 1954年,高玉樹先生當選台北市長,在位期間,有不少開路、拓路及修路的作為。其中,敦化南路及仁愛路的林蔭便是他當時的規劃。為了從松山機場接待國賓至總統府時,能展現國家門面,高玉樹先生於 1958 年將敦化北路、經仁愛圓環及仁愛路拓寬為 60公尺、增加鋪設安全島並且種植大量林蔭,將松山機場至總統府的兩條主要道路規劃成林蔭大道,作為國際迎賓大道。

地景上,儘管林蔭大道的設計早於 1958年就已開始,然而,就 1972 (e)(網頁:哲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 1981 (f) 的空拍圖可以觀察到(網頁:關於台北的曾經),當時敦化南路上的行道樹仍以小樹或幼苗為主,仍可見到中間安全島上的草地或裸露地。小樹要生長至作為林蔭的茂密程度往往需數十年以上,因此,在 1995 年的監督式分析中,尚未見到林蔭被分別出來,該區土地利用幾乎以建物概括以及少數的土壤,見(a)。然而,再經過二十年後,監督式分析已可以將南北向的敦化南北路林蔭大道分別出草地,見 (b) 實線橢圓形處,為都市地景中的帶狀綠地,如 (g)(網頁:哲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的 2014 年空照影像。

顏媺涵、林鴻揚、廖晧宇

大安森林公園

敦化南北路

1972 年

1981 年

2014 年

大安森林公園

敦化南北路

大安森林公園

敦化南北路

( a )

( b )

( c )

( d )

( e )

( f )

( g )

( i )

( h )

Page 6: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10 11

Map 2不容小覷的大自然──後村堰的黃粱一夢

沿著大漢溪河濱自行車道騎到鶯歌樹林一帶 (e),可以遇到路邊有個像水閘門一樣的建築物,再往大漢溪的方向望過去,還能夠看見一段毀壞的廢棄攔河堰,彷彿某種文明的遺跡一般,靜靜的橫躺在樹林、鶯歌間的大漢溪河床上 (f)。倘若繼續走上堰體直到大漢溪旁,會發現河床比堰體深了很多,岸邊一片奇岩怪石,有如小型峽谷,令人不禁發出讚嘆。但同樣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如此獨特的景觀旁邊,為何除了警示牌外就沒有任何告示了呢 ? 在這背後是否有甚麼不為人知的秘密還是一段早已被遺忘的歷史記憶呢 ?

事實上這個攔河堰叫做「後村堰」而且還曾經風光一時過。後村堰原為自由溢流堰,於左岸設有一座 15 公尺寬之沖刷道閘門及灌溉取水口,位於新北市樹林區及鶯歌區交界(c),座落於大漢溪中游,也就是樹林垃圾焚化廠前方。由自來水公司投資興建於 1978年,主要功能為攔蓄其上游石門水庫及鳶山堰之放流水,提供附近地區農田灌溉之水源,後來集水區擴大 (d),附近約有 13 公頃的私有農地遭淹沒。1994 年 (a 影像年份 1994),樹林市公所開始在後村堰水域舉辦龍舟賽。除此之外,由於豐水期的滿水位面積更可達90 公頃左右,不少民眾到此玩風浪板、充氣獨木舟,甚至在夏天飆水上摩托車、汽艇等,成為各種水上休閒活動的重要地點。

然而好景不常,2004 年艾利颱風侵襲北台灣,造成後村堰被大水沖毀,樹林區柑園橋上游至後村堰近百公尺長的右岸堤防也崩塌了。原本水利署第十河川局於 2005 年初耗資新台幣 3000 多萬元築堤修復,可是不到半年又因為馬莎颱風的洪水造成後村堰再度毀損。原本政府打算再花費新臺幣 1 億 5000萬元修復,但因附近居民抗議自來水公司興建之初占用私有地做攔河堰卻不發補償金,並且由於後村堰無法再提供集水功能 (b 影像年份 2014,寬廣水面已不復見 ),附近居民也紛紛棄農轉工,使其原本灌溉的效用盡失,

因此政府與地方民意代表達成共識,解除後村堰附近的自來水保護區之開發限制,並承諾將計劃拆除後村堰。

說到這好像還有一個未解之迷,就是為何會形成像峽谷般的河道呢 ? 經查原因大致如下:堰址附近出露之岩盤以砂岩、頁岩互層為主,原河床有深厚卵礫石覆蓋層,但1980 年代以前有人為採砂影響,又有石門水庫囚砂影響,大漢溪長期呈現輸砂量偏低情形。由於上游輸砂量偏低造成下游河床覆甲層嚴重流失,加上下游河道降低導致過堰水流沖刷力大增,遇上砂頁岩交替出現之岩盤便會產生差異侵蝕,形成一道道深溝之小型峽谷,最大落差達八公尺。加上後村堰被沖毀後大漢溪水文改變,河道偏向右岸,向下侵蝕的力量加深,才造成河床中岩層裸露的情況。事實上,這樣的情形正在全台各地同步上映,而且有越來越精采的趨勢。不論如何,對於後村堰而言,昔日的繁華已成過往雲煙,趁這水利遺跡還沒消失前,趕快到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 16.4K 看一看吧 !

洪嘉鴻、何威廷

Page 7: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12 13

Map 3二重疏洪道:悠活之前的故事──水患與遷村的血淚痕跡

圖 (a) 為 2002 的空拍圖,將二重疏洪道範圍外之建物區刷暗,強調二重疏洪道範圍;右岸是規劃為環狀自行車道後的樣貌,與左岸農園形成反差。

揭開二重疏洪道的血腥面紗今天的二重疏洪道又稱為大台北都會公

園。於 2010 動工,於 2012 完工;坐落於北區正中央,這一片綠地是讓蘆洲、新莊、三重一帶近年房價節節攀升的一大原因,也是溼地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吸引了許多賞鳥遊客,美麗的綠地成為市民周末一同踏青的好場所(網頁:二重疏洪道);然而,美麗的疏洪道背後竟是犧牲千人權益的成果。

過去的二重疏洪道並非無人居住,約三百年前乾隆時期漢人至此開墾,人口最多時高達千人,當地居民超過九成九都姓陳,居民網絡密切,就連清、重工業時期人口外移最嚴重的時候,當地幾乎沒有人願意搬離;但在 1963 年政府為了拓寬淡水河道,將淡水河口的獅子山炸毀,認為這是唯一治濬、快速排水的方式;然而位於關渡溢口獅子山在地理位置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颱風季節時能在短短一兩天將倒灌的海水排出,因此在政府通過這項決案時居民馬上上前抗議,最後仍失敗了。在炸毀獅子山後,海水天天倒灌,土質鹽化,使治洪問題變本加厲、迫在眉睫。

政府的計謀,地圖上消失的血緣與記憶

於是政府決議於 1984 年以治洪緊急名義廢村,全村被迫遷到蘆洲(李文吉、李明當,1986),改建疏洪道;當時動員村上近千人聯署,然而政府態度卻是以血腥武裝鎮壓,甚或冠上罪名逮捕抗議人士(網頁:重現蘆堤上村落-洲後村:村落的抗爭)。

為了平息居民的憤怒,二重疏洪道啟用後開放給原居民做「市民農園」使用,或是對外徵給其他人使用,從 (b)、(d) 可看出,綠色區域較為破碎,與 (c)、(e) 均勻的綠地明顯不同。

不過政府後又於 2002 年計畫「二重疏洪道環狀自行車道」,將右岸皆納入徵收規

劃,當時因為左岸仍留下開放繼續作農地使用,因此並無大規模抗議活動;從空照圖(a)可看出又案被夷為平地,綠地消失,左岸仍保持破碎濃的樣貌;落成後皆由水利署負責管轄。

然而,市政府卻在 2013 年實施「河川高灘地綠美化場所」計畫,強制徵地,於是農民僅剩的左岸農地也全被收歸公有;農民向水利署陳請盼能要回土地,然而,水利署請向經濟部回復「於法無據」回收土地,亦即為過去的市民農園無法律聲明具有效力,合理化市政府的疏洪道綠化工程;於 2014 年全面剷除進行整修。

還原歷史,找回過去的記憶二重疏洪道過去因歷經戒嚴時期,造成

當地人的居住權益被忽視;然而近幾年卻又藉由分段徵收,分散抗議聲音,再加上當地人幾乎離開,徵收過程變得更順利;還原歷史,揭發政府以蠶食鯨吞本該屬於洲上聚落的土地如此行徑,今天坐落於二重疏洪道的綠地所背負的洲上村民心聲,不該被時間沖淡,必須讓更多人知道。

圖 (b) 及 (c) 是二重疏洪道分別在 1995 年以及 2015 年的 NDVI 值,紅色顏色較深者,代表植被較為茂密;由圖可知 2015 年的二重疏洪道的植被多了不少。

圖 (d) 與 (e) 則是二重疏洪道在 2005 年以及2015 年的空拍圖。圖(d) 中可以看見裸露及施工地;而在 2015 年時的圖 (e) 中則大幅減少、植被也更加茂密。 陳冠廷、田梓伶、鄭梓辰

(a)

( b ) ( c )

( d ) ( f )

Page 8: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14 15

Map 4臺北盆地的綠地變化──都市發展與人為綠地的建置

隨著都市發展以及人口增加,都市區域急速擴張,破壞了原有的綠地蓋建築物,造成居住環境惡化等環境問題。近十幾年來,因為全球暖化以及相關的環境研究發展,環境議題開始被重視,包含許多民間環保團體以及擁有環保意識的民眾,其後也被各國政府視為不可忽視必須改善的問題。

臺北盆地位在臺灣的北部 (c),由於都市發展,造成盆地內的綠地遭到嚴重的破壞,早期受到民間團體以及民眾們對環境議題展開行動所帶來的壓力,因此政府為了改善都市環境,開始建設公園綠地以及整治河堤綠地等等。例如本地圖提到將原是洪水宣洩區的二重疏洪道整治為大臺北都會區內的城市公園,即是都市綠化的一個例子。

但即便再怎麼努力增設綠地區,跟都市發展所造成的綠地破壞程度比起來,可能還是有一段差距。以下就來看到底臺北盆地的綠地變化趨勢是如何。a 圖和 b 圖分別為1995 年臺北盆地的 NDVI 圖和 2014 年臺北盆地的 NDVI 圖,圖上顏色愈綠表示綠度愈高,並據此看出臺北盆地綠地的覆蓋狀況,可以發現兩圖對比下來,1995 年的綠地覆蓋程度確實比起 2014 年要高,很多原本有大塊綠地的地方,再 2014 年都已被破壞消失。

若以數據分析,提取資料中 1995 年和2014 年的 NDVI 值大於 0.4 的各點(NDVI 值大於 0.4 較具大片植被代表性),將各 NDVI值的點個數依據各自的 NDVI值畫成長條圖,觀看 a、b 圖上看到的綠地減少趨勢是否有反映在此統計出的長條圖中。結果發現確實1995 年長條圖 (d) 的分布上有多出 2014 年(e) 非常多高於 1000 點的 NDVI 值,這些點個數在 2014 年減少許多,反映出在這段期間確實綠地有一定程度的減少。

透過綠地分布的比較以及 NDVI 值點個數的分析,發現兩者都呈現綠地有下降的趨勢。顯示出臺北盆地在都市發展擴張下確實被犧牲了不少的綠地,雖然看了 a、b兩張圖綠地減少的程度之後令人感到即使現在增設

公園綠地的行為有點亡羊補牢之感,但即便如此還是要重視綠地的存在,因為人為綠地的建置是在都市發展下很重要且必須被考量的一項措施,不僅僅是由於維護環境的重要性、增進都市美觀等等,更重要的是由於綠地對於都市人的功能性使然。

公園綠地有助於提升都市民眾的休閒效益。蘇美玲等(1999)指出,公園綠地能提供各種年齡層以及不同性別、職業的人各項正向的效益,例如在知能成長效益部分,可提供老年人在公園活動並促使知識與技能增進,並達到結交新朋友與自我肯定的效果;在親近自然效益部份,因為都市公園易達性高、免付費的特質,能使得生活較為忙碌的都市人能夠機動性的使用綠地,達到休閒的效果。另外公園綠地還能帶來提振精神的效益,綠地所帶來的休閒效果能提升精神方面的效益,例如增進生活樂趣、恢復活力、回想往事、自我體悟等。換句話說,休閒綠地幫助人能在生活和工作上維持動力,而其他效益還包括身心保健和親友交誼等。

本地圖反映出 1995 年到 2014 年間臺北盆地的綠地分布狀況改變以及綠地減少的趨勢,藉由此 Map 我們能清楚的看見都市發展下綠地被破壞的情況以及程度。並且這項事實所造成的綠地建置、保護等行動也是有跡可循的,由於人們環保意識的抬頭,意識到綠地不足以及綠地對都市的重要性,許多民間環保組織乃至於個人都參與了力爭增加都市綠地的行動,才驅使政府推行綠地建置,維護都市綠地環境等等,而不是一味都市建地的擴張,吞噬更多的綠地。

陳冠廷、田梓伶、鄭梓辰

Page 9: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16 17

Map 5

綠,大漢溪

踏上鹿角濕地的土壤,優養化的臭水撲鼻而來…隨著汙水走過濕地,才發現乾淨的水在出口靜待。

看著這次的遙測作品,回想走過台北的無數個角落,經歷了新店溪、基隆河,台北都市藍帶,曾許因為沁涼的溪流,為這趟旅程帶來更清新的回憶。但是,回到實驗室重新比對二十年前的新店溪上游的大漢溪後,快速的變遷,不禁令人多停留了幾秒…

光禿的溪畔、綠化的河岸。誰,驅動著?

廢水、垃圾,大漢臭水溝比對 1995 年的大漢溪河畔,如 (a),當

時的大漢溪畔絕對不如現在長滿許多經過綠美化工法設計的悠然草皮,而是光禿禿的灰白影像。

事實上,過去的大漢溪上游,因為有許多養豬戶及農戶,排放了無數的氮肥、養豬廢水進到大漢溪中,造成大漢溪嚴重的優養化,綠藻叢生、魚蝦翻肚、惡臭四溢;再加上過去林口焚化爐尚未興建,處理垃圾以「垃圾掩埋法」為主,而大漢溪上游就被認為是最合適的地方,因此大漢溪曾經被認為是北部最骯髒的廢水溝。然而,2000 年,源於居民追求居住環境的公共衛生,時任台北縣長──周錫瑋,下令綠美化大漢溪。

川流不息,生命起源 濕地再造,現地淨水 為了解決上游嚴重的汙水問題,縣

政府與高灘地工程處合作,希望以「近自然工法」將乾淨的溪水還給大漢溪,因此當局著手設計一連串的人工濕地,從新店溪的五股、華江,到大漢溪的浮洲、鹿角溪等,透過沉降池、漫地流等自然淨水法去除過去上游排放的大量廢水。當筆者走進鹿角溪濕地的那刻,撲鼻而來的是惡臭的氮肥味充斥著溪水,但是來到濕地的出口時,映入眼簾的

卻是清澈透明的溪水。然而,十五年過後的今天,如 (b),大

漢溪畔已經有許多的綠帶伴隨著藍帶,但是當筆者再次踏入鹿角濕地之時,仍然可以聞到上游廢水的臭味,這也說明了,大漢溪的治理,還很漫長…

除了生態工法之外,為避免汙染進入溪川,教育才能達到根除汙水的目標,因此高灘工程處不斷舉辦自然生態活動,希望透過生態教育,教育民眾:「河川,是生命之源,而非廢棄之地。」

(a)1995 年,大漢溪衛星圖

(b)2014 年,大漢溪衛星圖

(c)2014 年,大漢溪遙測影像圖紅色 [Red](233,27,0) 為建物→草地

Geographic Coordinate UTM WGS84 zone51

林芊、 王逸峰、Maike Jenny Obenhaus (Germany)

Page 10: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18 19

Map 6世外桃源般的社區──新店區青山鎮

民國 68 年(1979)9 位地主委託永鴻公司開發大臺北華城,結合 8 大建設公司共同開發「青山鎮」、「石上清泉」、「歐洲印象」、「華城特區」、「禾豐特區」、「華固華城」與「秀岡山莊」(圖 (f))。

「青山鎮」別墅社區,利用坡地特性及天然地理條件,創造的別墅群落青山鎮,並且有「青山湖」,面積1.5公頃的青山湖(如:圖 (g))( 也扮演收集雨水的功能,避免過多雨水流往山下,造成下方的土石坍塌。

沿路有多個管制哨,每個社區還有各自的管制亭,戒備森嚴,受到許多名流親睞(網頁:蘋果日報)。從原本每坪 50 萬漲到70、80 萬,70、80 坪的房子,總價 5000 萬起跳,相較台北市同等價位的房子,居住品質可是好很多,其中有近半數買方是為了康橋學區而來,因而造就「青山鎮」在房產界相當搶手(網頁:好屋網)。

2009 年 8 月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率先搶下區內 4 萬餘坪土地後,同年年底中華成長三資產管理與華固建設也分別以債權承受及搶標方式取得區內 2萬餘坪與 2000 餘坪的土地,皆預計推出別墅案。

分析觀察青山鎮鄰近新店溪,在大台北地區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內,周圍仍有不少林地屬於未開發,若延續房價一頭熱的現象,繼續開發,對於環境有可能造成過多壓力。

羅駿朋 林宗翰 黃子雁

(a) 為 1995 年的監督式土地利用分區(b) 為 2014 年的監督式土地利用分區。(c) 為目前新北市新店區的行政位置(d) 為青山鎮社區的空照圖,非常整齊的建築排列 (h),其與新店捷運站的關係如 (e)。

Page 11: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20 21

Map 7流蘇不流蘇──林口特定區

自 1970 年代以來,全臺灣,尤其是北部地區的房地產價格逐漸飆昇,即使經過物價指數的調整,整體平均仍由 1981 年的 6.2萬元/坪,上漲至2014年的66萬元/坪(許易民 2008)。對於臺北市而言,這樣有利可圖的情況使得建商的供給量大大地增加,許多原本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便成為其投資的對象(蔡佩蓉 2014)。林口區,便是最佳的例子。

根據新北市都市發展局的資料,林口區大規模的開發,始於 1970 年,政府為了紓解雙北過多的人口,便選定了這塊位於臺北與桃園間,空間較平坦的臺地 (a) 進行新市鎮計畫,這個計畫隨後演變為林口特定區計劃。不過,林口特定區計劃的推行並不順遂,在 2003 年以前,整個特定區就如 (b) 所見一般,大部分為已經由政府重劃過的「裸露地」(soil或grass) ,但卻少有建築物的出現。這是因為林口臺地雖說地勢平坦,但其身為臺地,與周圍的交通較不便利(王國材、王傳芳 1994);且臺地周圍侵蝕溝多,地形較不平坦,建案會受到坡度的限制;再加上氣候潮濕多雨,易起大霧。這些因素均使得其不太適合為人居住,許多建商因而放棄此地。

然而,在 2003 年以後,隨著新北市政府的三合一土地標售,林口的房地產投資開始回溫,無論是預售、成交量都大幅地上漲,連帶地也帶動周圍的鄉鎮市區,如桃園市的龜山區的房地產市產。此外,隨著機場捷運的興建,交通不利的情形也得以改善(張培義、黃顯祖、沈文修 2011)。因而,便如(c)所見,在 2014 年時,林口臺地,尤其是市區的部分,許多土地利用方式已由裸露地,亦即土壤轉變為建築物(黃色)。而在近年來建築綠化的趨勢下,許多開發案配置了諸多綠地,如公園等等,而建築物本身亦會著花園之類的設施。如此一來,草地(綠色)的比例也增加了。

特別的是,近年來林口特定區的綠地都配有著滯洪池 ( 郭顏慧、陳韋宗 2014),其目的為使洪水停滯,不向地勢低的地方逕流,造成洪害。而根據宋德仁的資料,滯洪池本身的植被若再加上夜間照明等適當的設施,將可使其成為林口特定區的特色,而這或許能更增加當地的發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林口特定區的建物與綠地雖然於 2003 年後逐漸增加,且有著綠地,特別是以草地為主的滯洪池,然而,這樣的演變無疑也代表著當地的特有原生種植物—流蘇 (d) 的消失。流蘇,學名為Chionanthus retusus,屬於落葉型喬木,其生長區域位於低海拔,在臺灣的原生分布區域則為新竹香山、桃園角板山與桃園市、新北市交界的林口臺地。流蘇的花為白色,花期為 4 月,俗稱為 4 月雪,再加上樹形優美,因而成為園藝景觀中常見的植物 ( 張文亮 2012)。這樣的用途使其常被盜伐,野生的族群現今已十分稀少。

林口特定區雖說身為流蘇的原生地,其開發對流蘇有何影響卻見不到相關學術文獻的記載,可是,遙測影像,特別是花期時與非花期時的比對,可以彌補這樣的空缺。(e)、(f) 便是 Landsat ETM+ 兩張衛星影像的比較 ( 均為 NIR 波段 ),其中,非花期 (e影像日期 2001/08/13) 的影像的亮度確實較花期的影像 (f 影像日期 2015/04/14) 低,地理分布也有差異,或許可由其中看出流蘇分布的區域及其變動情形。

楊皓宇、陳政崴、付一璟(中國)

( a ) ( b )

( c )

( d )

( f )( e )

Page 12: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總編輯:黃倬英 美學主編:黃丞瑀 電 …homepage.ntu.edu.tw/~choying/mapbook2015.pdf · 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及1981 (f) 的空拍

22

參考文獻:

Huang, C., Chai, C.W., Chang, C., Huang, J.C., Hu, K.T., Lu, M.L., & Chung, Y.L. (2013). An integrated optical remote sensing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perturbation research.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6:2434–2444.王國材(1994)運輸網路佈置對都市發展型態影響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李文吉、李明當(1986)當一個村落從地圖上消失。人間雜誌 4:18–31。張文亮(2012)四月雪白染枝頭—流蘇。自然科學愛觀察週刊 5: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55714151203407張培義、黃顯祖、沈文修 (2011)臺北捷運與價值工程。價值管理 17:16–28。許易民(2008)臺灣房地產業景氣循環之影響與對策。綜合規劃研究 327–346。蘇美玲、林晏州(1999)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 12:61–86。

參考網頁:

二重疏洪道: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9%87%8D%E7%96%8F%E6%B4%AA%E9%81%93不詳:1.bp.blogspot.com/-GpCJfuLgeMo/UCIa4T-jjFI/AAAAAAAAAq4/tg2GiLf5ZqA/s1600/17_c_303.jpg好屋網:http://news.housefun.com.tw/jill/article/39276791857林口 17 座滯洪池 變身公園: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20156林口國宅段 開價衝 4字頭: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00918/32821469/重現蘆堤上村落-洲後村:村落的抗爭:http://nas01.lcps.ntpc.edu.tw/~cyberfair/2014/1-5.html哲生的超時空影像之旅: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posts/10152551630819531關於台北的曾經:taipeisomethings.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9988.html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070719/3652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