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文化」政策的語境脈絡: 看台灣文化創意...

20
CVII 從台灣「文化」政策的語境脈絡: 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育成的窘境 Observations of the Predicaments of Training Creative Specialists in Taiwan’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al Policy *楊堯珺 Yang Yao-chun **黃文勇 Huang Wen-yung *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兼任講師 Part-Time lecturer , Dep. of Fine Art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Kun Shan University 隨著 2010 7 1 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公布施行,台灣 的文化政策同時也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回顧台灣的文化政策發展歷程,從 1995-2000 文建會 大力提倡社區總體營造時,提出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到 2002 年「挑戰 2008 國家 計畫」中針對文化藝術核心領域產業化所提出的「文化創意產業」;再到 2009-2013 年「國家六 大新興產業」提出「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並催生「六大文創園區」,將具有生產 文化符號意義的產品都涵納入所謂的「文化」的內涵;檢視台灣自 1995 年後文化政策的發展 樣貌,確實存在對「文化」一詞「語境」詮釋上的模糊與斷裂,並且造成產業界、學術界對「文 化政策」的各自表述。 因此,本文希望藉由梳理 1995 至今的台灣文化政策,對其「文化」解讀的「語境」 (context) 進行解構 (deconstruction) ,論述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育成上所面臨到內在價值與詮釋 (interpretation)的矛盾、衝突和窘境。 關鍵字:文化政策、文化創意產業、創意人才育成、語境、文化詮釋 Abstract On the 1st of July 2010 the Council of Cultural Affaire passed into law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ring about a new dawn for cultural policy. Looking back at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cultural policy of Taiwan: from 1995 to 2000,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e (CCA) was promoting Community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Feb-2020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CVII

    從台灣「文化」政策的語境脈絡:

    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育成的窘境

    Observations of the Predicaments of Training Creative Specialists in

    Taiwan’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al Policy *楊堯珺 Yang Yao-chun **黃文勇 Huang Wen-yung

    *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兼任講師

    Part-Time lecturer , Dep. of Fine Art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Kun Shan University

    摘 要

    隨著 2010 年 7 月 1 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公布施行,台灣

    的文化政策同時也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回顧台灣的文化政策發展歷程,從 1995-2000 文建會大力提倡社區總體營造時,提出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到 2002 年「挑戰 2008 國家計畫」中針對文化藝術核心領域產業化所提出的「文化創意產業」;再到 2009-2013 年「國家六大新興產業」提出「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並催生「六大文創園區」,將具有生產文化符號意義的產品都涵納入所謂的「文化」的內涵;檢視台灣自 1995 年後文化政策的發展樣貌,確實存在對「文化」一詞「語境」詮釋上的模糊與斷裂,並且造成產業界、學術界對「文

    化政策」的各自表述。 因此,本文希望藉由梳理 1995 至今的台灣文化政策,對其「文化」解讀的「語境」(context)

    進行解構 (deconstruction),論述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育成上所面臨到內在價值與詮釋(interpretation)的矛盾、衝突和窘境。

    關鍵字:文化政策、文化創意產業、創意人才育成、語境、文化詮釋

    Abstract On the 1st of July 2010 the Council of Cultural Affaire passed into law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ring about a new dawn for cultural policy. Looking back at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cultural policy of Taiwan: from 1995 to 2000,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e (CCA) was promoting Community

  • CVIII

    Empowerment – with the slogan of “Industrialisation of Culture, Culturalisation of industry” ;

    2002 “Challenge 2008: the Key Plan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directive emerged.

    2009-2013 “Creative Taiw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emerged with a policy of promoting Six New Emerging Industries, which included the creation of: “six major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y Park”. All the products with the cultural meaning (barring the cultural symbol) were all included in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differ in their explana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resents a challenge in defining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policy since 1995.

    This article navigates these waters by reviewing the cultural policies in Taiwan since 1995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word “culture” and its inner values; as well as highlight the various conflicts o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and furthermore the paradox Taiwan is facing training its creative specialists.

    Keywords: Cultural Polic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raining of creative specialist

    一.引言:是文化政策概念自身的模糊,還是政策的含糊?

    黃文勇:我們有一個研討會,主題以「旁觀、參與、介入美學」三個層面延伸出「觀

    賞者、創作者、使用者」為議題談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況。 劉秋兒:如果說文化創意產業被文化綁架,這個邏輯是說不通的,絕對不是文化界綁

    架,因為文化界專門在製造文化產品,產品不管是不是能變成商品,但作品

    也是一種產品,而文化界本來就會生產這種東西,只是不曉得是賣給誰,也

    有可能賣不出去,所以我回應阿勇剛剛說的,這不是邏輯可以說的通的地

    方,文化創意產業不是文化界可以綁架的。 黃志偉:我可以理解(阿勇的說法),因為文化界可以操縱機制的人,介入在這個部份。

    ------------------------------------------------------------------ 黃文勇:我為什麼說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被文化界綁架,以英國為例,他們談的是創意

    產業,就是所謂的產業鏈,亦即工業產業鏈,但是台灣卻把它稱為文化創意

    產業,好像創意產業就一定要有文化才叫文化創意產業。 黃志偉:有沒有可能是翻譯的關係,人家可能是講創意產業的文化? 黃文勇:我們現在談的文化內容的創意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創意產業,三者似乎

    是不一樣的,現在台灣談的文化創意產業,似乎沒有文化就不能談創意產

    業。舉例來說:我做一台車子,算不算是文化創意產業? 劉秋兒:它可能是創意產業,但是它的文化成分似乎比較低。不過其實文化本身就很

    難談。(黃文勇、黃志偉 訪問,2011.3.19)1

    1 三位與談者分別為,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學系 副教授黃文勇;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學系 助理教授

  • CIX

    隨著 2010 年 7 月 1 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公布施行,台灣的文化政策同時也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回顧台灣的文化產業政策發展歷程,至今已邁入第十六

    年,但從 2010 年 11 月 16 日刊登於張大春部落格的《答大學生─關於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2一文,高達六萬人的點閱率,文中張大春對於國內因應政府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增設為數不少以

    「文化創意產業」為名的系所現象,予以嚴厲的批評,隨後即引起廣泛的討論,例如:名製作

    人王偉忠為文回應《不至於狗屁不通吧!》3。然而,不論是上述訪談三人的對話內容,或者張

    大春部落格上網友的回文、討論,不難發現,縱使政府在 2002 年「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政策中,已明確提出「文化創意產業」一詞並與以界定,至今亦屆滿九年,但這九年的

    時間似乎並未讓「文化創意產業」一詞,在業界、學界、藝文各界越澄越清,反而益加模糊、

    曖昧、難懂。是否如同學者王俐容在《文化研究》創刊號上發表的〈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

    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所做的提問,文化政策自身就是一個不穩定的概念? 文化政策4常常被視為一個不穩定與模糊的概念,有時被視為藝術政策(ar ts policy);有時與傳播或是媒體政策的概念重疊。雖然有些學者認為相較於傳播或媒體政策所必須處理的許多媒體工業、經濟與科技的議題,藝術政策也許更為接近文化政

    策的概念,它們同樣關心美學、感性與社會價值性的問題(McGuigan,2001: 124)。這樣的概念隨著文化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 y)5 政策短短數年內從英國沸沸揚揚的擴展到其他國家,如英語系的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美國到亞洲國家後,可能已經大不

    適用。〈王俐容,2005,頁 171〉 亦或所謂的「不穩定」,是因台灣文化政策內涵自身的詮釋問題。而台灣對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文

    化內涵究竟是如何詮釋的?觀察台灣文化政策中,對文化的詮釋和定義,自 1995 年《「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中提出最早的「文化‧產業」一詞開始,台灣的文

    化政策,即不同於由早期文建會承繼自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的「文化資產」概念6,但此時的

    「文化‧產業」卻又與 1994 年文建會所提倡的「社區總體營造」7習習相關,指涉的內涵明顯不同於西方「文化工業」脈絡下的「文化產業」,究竟台灣文化政策對於文化產業內涵的闡釋有

    黃志偉;劉秋兒目前為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 經營者,本身亦為藝術家。 2 張大春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10/11/16/564264.html。 3 轉載於:http://forum.chinatimes.com/default.aspx?g=posts&t=30179。 4 引自原註:Nobuko Kawashima 定義文化政策為「探測政府部門、公共單位、商業單位以及私人工業如何、為什麼去參與文化商品的製造、分配與消費」(Kawashima, 1999:3) 。因此,文化政策不只去探測公共部門的文化藝術活動,也包括了文化機構的政策、策略與組織等問題。Virginia R. Dominguez 指認出四種文化政策的概念。首先,文化政策明顯地連結到政府機構的官方政策(無論是全國性還是地區性)。其

    次,官方文化政策的目的,不只這些文化政策的實踐與模式,更包括了整個政府政策影響下的社會文化

    的結果;第三,關於文化的公共論述(可影響文化政策的部分)存在的範圍包括對待特定議題的重要性、

    同意與不同意態度,以及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第四,外在於政府範圍的各種雜亂無章的實踐中,研究

    者必須指認出文化承載、創新、抵抗的形式(因為它們只存在於特地的時間與地點),以提供了解一個更

    大範圍裡既定機構與權力階層的指標(Dominguez,2000,頁 25)。 5 引自原註:各國對於創意產業的定義並不大相同,簡言之,將各種文化藝術、或是個人創造、技能與才華轉換為市場可接受的商品或產業,即可稱為創意產業或是文化創意產業(台灣多用此種翻譯)。關於台

    灣文化政策常援引的英國創意產業、聯合國文化產業等定義,經筆者彙整為「表二」。(見附錄一) 6 詳見下列網站:台灣大百科全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詞條;文建會,《成立沿革》;國家文化總會,《歷史沿革》。 7 詳見網站: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

  • CX

    什麼樣的變化? 本文主要從 1995 年後三次重要的文化政策更迭中,檢視「文化產業」的意涵是如何置入文化政策,而隨著文化產業意涵的變化,顯示出一種屬於政策的「文化的詮釋權」對於業界、學

    界、藝文各界,特別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育成8上所造成的內在價值與詮釋(interpretation)上的矛盾、衝突和窘境。

    二.「文化產業」如何成為台灣文化政策的一部份?

    黃文勇:所以有趣就是在這裡。 黃志偉:如同你剛剛說的,創意產業裡面有沒有文化內容,如果有,到底它的文化內

    容是哪一種文化內容。我剛剛說文化界是不是在操控創意產業的內容,是因

    為似乎只有文化界才能去領這張認證。 劉秋兒:這部份其實還可以去釐清,是文化界裡面的藝術份子嗎?或許我們應該談的

    是藝術的產業在哪裡?做廣告招牌也是一種文化,如果是這樣,那文化創意

    產業(範疇)實在太大了。 黃文勇:是啊,所以為什麼英國談創意產業,沒有什麼限制,只要創意就可以產值嘛,

    但我現在要談的是台灣冠上文化這兩個字,是不是綁手綁腳? (黃文勇、黃志偉 訪問,2011.3.19)

    藉由上述對談的開展,點出本文中一個關鍵的問題,究竟什麼是「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9)?其內涵?或者更近一步追問,文化自身的多義性是否造成文化政策概念的不穩定?

    1. 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與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一體兩面10 自 1947 年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W.Adorno)及霍克海默(M.Horkheimer)首度使用「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一詞,其意在批評文化資產系列化的再生產,使藝術創作瀕於殆亡,並強調工業現代性的負面部份,無法傳遞深入客體內部的文化,使文化流於模仿、失真,及淺薄的

    標準化(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 譯,2004,頁 34),然而法蘭克福學派並未對「文化工業」的內涵進行更深一層的界定。直到七 O 年代後「文化工業」一詞被廣泛運用,才開始有人對其意涵提出疑義,不過此時的研究者對於「文化工業」的內涵,也僅建立在一種共通的默契上。

    研究者一致認為,「文化工業」,及包含那些被稱之為「文化」,且現代科技能與以進行系列再生產的物品。視像、音樂、聲音仍屬於傳統的文化。結果是,電影、錄

    製音樂「載體」(suppors)(唱片、錄音帶)的生產、雜誌、書籍的出版很快被視為「文化工業」。…但這些內容(contenu)的標準,卻無法完整說明,必須經由某個載體的標準來加以補充(紙張、唱片、磁帶、底片,以及與之相配的器材設備,如電纜、電視機、

    8 本文指的「育成」指涉在台灣文化政策中的人才培育,並不因政策內容而作不同的表述。 9 本文所指「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9)乃出自國政研究報告書,其中指出法國社會學家 Bernard Miège 等人,提出了”cultural industries”,以複數取代單數,比較符合現在我們使用的「文化產業」譯詞。他們

    認為文化產業的運作方式是多元的,並非單一型態。其次,承認文化 商品化會造成藝術的膚淺化,但同

    時也帶來令人激賞的創新方向。事實上,文化產業本來就具有複雜、爭議性與矛盾的本質(劉新圓,

    2009/5/13,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2/5867)。 10 本文政策比較,經筆者匯整為「表一」。(見附錄一)

  • CXI

    衛星,以及從事文化生產的相關物品等)(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 譯,2004,頁34)。

    直到法國社會學家 Bernard Miège 等人,在上述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劉新圓,2009)11,同時描繪出文化產業的輪廓:

    1-1 文化工業需有大額投資。 1-2 文化工業需具有系列生產技術。 1-3 文化工業是以市場為目的,亦即販賣文化之意。 1-4 文化工業是以資本主義模式的勞動者,將文化轉變成文化產品。(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 譯,2004,頁 35) 顯然,若將上述關於「文化工業」的載體性質、大量投資額、系列性生產技術、市場與資

    本主義的勞動模式等,一並考量來理解文化政策,顯然文化政策並非如 Jim McGuigan 所認為,雷同於藝術政策所關心的美學、感性與社會價值性等問題〈王俐容,2005,頁 178。〉,Jean-Pierre Warnier 認為文化政策乃奠基於三個事實:(1)文化產業是經濟領域裡重要的部門;(2 文化產業的領域涵蓋媒體;(3)文化傳統的傳遞是靠過去所繼承的資產。因此,它涉及到三個層面:(1)經濟發展;(2)資訊─傳播的推動及控制;(3)個人社會化及文化和認同資產的傳遞(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 譯,2004,頁 94) 。Jean-Pierre Warnie 的看法,亦接近 Bernard Miège 等人所描繪的文化產業的輪廓。

    2. 1995 年社區總體營造下的「文化‧產業」 台灣的「文化產業」一詞初始於 1995 年 5 月的「『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中,將「文化產業」視為社區總體營造重要相關政策之一,並提出「文化產業化、

    產業文化化」的想法;當時「文化產業」的內涵包括了地方工藝、觀光、聚落古蹟保存、媒體、

    生活藝術、農漁業、企業的文化贊助等等(于國華,2003,頁 46)。接著 1995 年 11 月舉辦的《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上,陳其南更進一步指出,「文化產業」與「文化工業」之間

    的差異性,並強調「文化產業」需結合「社區營造」與「觀光」,鎖定小規模的以手工藝方式生

    產,與地方觀光產業結合的方式,而文化產業的整體內涵乃作為地方性、小規模、手工製造、

    永續方式,創造「在地價值」: 2-1 「文化產業」不等於「文化工業」,…「文化產業」的性質依於賴創意、個別性,

    也就是產品的個性、地方傳統和工匠的特殊性和獨創性,強調產品的生活性和精

    神價值內涵。「文化產業」往往只能小規模的以手工藝方式生產,在過程中注入

    在地人特有的心思和創意。這樣的特色不僅存在於手工藝或是地方特產,也存在

    於地方特有的民俗活動中。 2-2 「文化產業」的產值往往必須依賴「觀光」行為來達成,但是「文化產業」衍生

    的經濟活動不能被簡化為觀光;…相對於「文化工業」的生產線製造,「文化產業」

    必須以社區、地方、區域的生產組織和分工為主導,社區或區域性的統合必須很

    高,透過民眾結構性的分工和合作,共同創造地方價值。

    11 網址:同註 8。

  • CXII

    2-3 「文化產業」是一種內發性的發展,即以地方本身做為思考主體,基於地方特色、條件、人才和地方福祉來發展的產業。

    2-4 「文化產業」必然保護生態和傳統,並且期待永續經營。…「文化產業」強調地方的特色和魅力,追求舒適的生活環境,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也必須要同時維護

    環境景觀和生活傳統,做為不斷經營的資本。(摘自:陳其南,1996,頁 1-9) 顯然,台灣在「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中對於「文化產業化」內涵的詮釋方式,完全泯除文化工業中載體與系列化再生產的概念,抗拒量化生產下的去文化現象,強調手工製作

    中,地方傳統的人文價值與精傳承。而所謂的「產業文化化」則意味著「以文化包裝產業」,

    或是「把產業整合到地方的文化特色之內」: 陳其南也對「文化產業」提出兩組相對的操作方法:「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前者是以文化為核心、發展成為產業的「文化產業」;後者意味著透過「以文

    化做為產業的包裝」、或「將產業整合到地方文化特色之內」。這兩種操作方式,後來

    成為「社區總體營造」處理「文化產業」的基本方式。可以說,「社區總體營造」政

    策得以在數年間受到普遍重視,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產業」,讓面對經濟困境的

    社區看到希望(于國華,2010,頁 3)。 3. 2002 年「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下的「文化創意產業」 至 2002 年,初次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對跨入 21 世紀的台灣,在經濟發展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是低經濟成長率時代的來臨,其次是中國大陸快速發展及其所產生之磁吸效

    應,對國內業界帶來不斷的衝擊,不僅造成國內企業大量外移,面臨廉價市場的挑戰,威脅著

    國內產業的競爭力。再者,台灣內部的經濟結構尚未完成轉型,失業率居高不下(文建會,2003.4,頁 2)。放眼國際上知識經濟帶動的新興產業前景以及全球化激烈的國際競爭,同時,英國、澳洲、加拿大的相關資料亦顯示,文化藝術帶來豐厚的產值、對國民生產毛額有相當的貢獻、並

    提升就業機會、為過剩的國內勞力找到內需的替代機會等等,都使得台灣對於發展文化經濟或

    文化創意產業感到躍躍欲試。〈王俐容,2005,頁 183。〉 故政府在「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12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施政主軸。其中對文化的定義,不再侷限傳統文化,而是讓所有文化

    直接轉換成產業部門,其內涵模糊文化邊界,將所有具有生產文化符號意義的產品都納入,包

    括傳統文化、文化產業、知識經濟及周邊產業等。 台灣的「文化產業」概念,早先由文化建設委員會於民國 84 年「文化產業研討會」中,提出了「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概念,並隨之成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

    但「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畢竟與「文化產業」的界定有所差異,以致於過去對文化產

    業的概念,仍限於傳統、鄉村型的初級產業,例如農產加工、傳統工藝、地方特產的

    狹窄範圍內。 …要發展台灣經濟,不再只靠工業製造,音樂、戲劇、美術設計都可以發揮經濟效益。實際上,最有附加價值的知識經濟類型,即是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生產領域,

    特別是以藝術美學為內容的設計,如將音樂、戲劇、舞蹈、繪畫、雕塑、裝置藝術、

    12 下載網址:http://www.cci.org.tw/cci/upload/market/20100803072559-c9bd2aea9c743ee952356800c1da1c3f.pdf

  • CXIII

    傳統民俗藝術等應用在流行音樂、服裝、廣告與平面、影像與廣播製作、遊戲軟體等

    的設計產業;此外上述產業還可以引伸出相關的展覽設施、經營、策展專業、展演經

    紀、活動規畫、出版行銷、廣告企畫、流行文化包裝等。(文建會,2003.4,頁 2) 此轉折,意味隨著文化政策的改變,文化產業的「文化」內涵亦重新被政策所詮釋,然而有趣的是,執政者面對 1995 年的「社區總體營造」下的「文化產業」其姿態及政策規劃是什麼?換言之,民進黨政府是如何在 2002 年「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中詮釋 1995 年的「社區總體營造」下的「文化產業」?更甚者,從 1995 年到 2002 年政策的變化,其文化語境的變化又意味著什麼?

    三.解讀 1995「文化‧產業」與 2002「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脈絡下「文化」的

    語境

    黃志偉:我覺得我們文化創意產業,一開始好像都針對一些民俗的(東西),例如:馬賽克、皮雕等 DIY 的部份,一開始似乎都是這些,後來才延伸到所謂在地產品。

    劉秋兒:最近豆皮文藝咖啡館收到一份目錄,是優良文化創意產品目錄,由文建會推

    動,希望藉由我們(豆皮文藝咖啡館)幫他們行銷,我一看內容,都是葫蘆、陀螺、中國結之類。

    黃志偉:這些就是他們要的,因為那是一般人的認知。 劉秋兒:所以這個東西(文化創意產業)乾脆就把「文化」拿掉,原本從事設計工作的

    人,就是在做這部份的工作,而且他們並不受限在什麼葫蘆啦、中國結上面。 黃文勇:所以冠上這個「文化」,似乎(將創意產業)綁住了。 劉秋兒:整個亂掉了,不知所云。冠上這個「文化」,讓大家變成不知道要怎麼做,

    好像整個模糊了,又好像變成大家都要作葫蘆、中國結、媽祖一類的才叫文

    化創意產業。 黃文勇:或者是圖騰。 劉秋兒:所以,到底是誰來冠上這個「文化」的名字? 黃文勇:這就是我們想要去探討,想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其實,不一定說是文化界,

    而是被文化綁架。 黃志偉:綁架了「文化」這兩個字。 劉秋兒:我相信談文化創意產業,它一定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指涉的也不只是設計,

    不像我們剛剛講的那樣。 黃文勇:當然,我有份「文化創意產業」國政報告書。其實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不只

    是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舉凡八大藝術都是,但為什麼搞到最後好像只有文

    創產業。(黃文勇、黃志偉 訪問,2011.3.19) 基本上,「挑戰 2008」所提出的主要政策分為十項:(1)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2)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3)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計畫;(4)產業高質化計畫;(5)觀光客倍增計畫;(6) 數位

  • CXIV

    台灣計畫;(7) 營運總部計畫;(8) 全島運輸骨幹整建計畫;(9) 水與綠建設計畫;(10)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從「新故鄉社區營造」的政策內容來看,輔導地方產業文化化,充實地方文化

    館等(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1.6,頁 249-250),此政策,或可視為 1995 年「社區總體營造」的延續(參:2.3.)。但就「文化產業」的內涵來看,則 2002 年「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劃」與 1995 年所陳述的「文化產業」二者間,內容意涵已大相徑庭。 1995 年「文化產業」所陳述的「文化」,乃在「傳統文化」即「地方工藝、聚落古蹟保存」等傳統「文化資產」之上,加入「生活藝術」部分;並強調「以文化包裝產業」,或是「把產業

    整合到地方的文化特色之內」,也就是將文化和藝術活動本身及其產業品作為地方產業來發展, (陳欽春,2009.12,頁 31),且如陳其南所強調的「地方性、小規模、手工製造」等「文化」內涵的詮釋,上述恰好是為了區別/對立於「文化工業」的內涵。但從「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列出的第十項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所強調的「一鄉一特色」、「產業文化

    化、文化產業化」及「地方文化館」等政策來看, 1. 一鄉一特色:「協助地方具歷史性或獨特性之文化工藝產業,發展其經濟利益,

    並藉由個別廠商及集體式輔導,以創造「一鄉鎮(社區)一特色產業」為目標。」 2. 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落實推動「文化產業化」及「產業文化化」,輔導 70

    個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協助 1,120 家地方特色產業業者與工藝創作家,提升創意創新水準,健全其經營管理及行銷能力,增加 340,600 千元收益,以活化地方經濟,共同促進總體經濟之發展。」

    3. 地方文化館:「…台灣地區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及鄉土文化特色,可經由各地方文化主題館充分呈現,進而成為地方文化據點與旅遊資源,使社區居民及外來遊

    客,藉由文化館瞭解地方歷史文物及風土人情,不僅保存台灣文化、提升國民對

    自我文化之認知,亦提昇國內觀光旅遊水準,並為地方帶來就業機會與經濟效

    益。…計畫執行應鼓勵鄉(鎮、市、區)公所結合當地中、小學校、社區發展協

    會、文史社團、藝文團隊、當地民眾等共同推動、經營,並充實居民文化學習活

    動,以塑造鄉鎮文化的活力」。(摘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1/6,頁46) 不僅沒有進一步的釐清「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中「文化」的詮釋語境與政策的姿態為何,

    只見條文中反覆強調如何提高地方整體經濟效益,使文化語境依附「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所涵

    納的「文化工業」意涵,以致於彼此「互文」的政策內容,不僅在學界、業界、藝文界形成各

    自表述的狀態,而文建會編輯發行的「優良創意產品目錄」在內容上,更展現大小通吃、包山

    包海的作法,令人有如霧裡看花。 此外,2002 年的「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政策中,強調全球性的經濟邏輯,及一系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3所提供的文化經濟數據,驅使政策迫切的在文化與經濟間建立直接的產值轉換,

    現今行政院提出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過去「文化產業」相比較,除了擴大產業範圍,更重要的是政府以策略引導帶動產業轉型加值,並且不只從文化的角度

    切入產業,而是將文化直接轉換成產業部門,把文化和設計、創意發展加入國家發展

    13 詳見網站:www.unesco.org。

  • CXV

    政策之中(文建會,2003.4,頁 2)。 然而,不僅「文化與經濟間的必然轉換」令人反思;Jean-Pierre Warnier 即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提供的數據:「強調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關係,但卻未能提供在就業、營業額、家庭文化開支等一系列類同的統計。只有以開發國家能提供這些數據。…但這些數字本身

    也包含了極大的差距。…各國情形也極為殊異」(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 譯,2004,頁 86-90),隨著政府對於將「文化」涵納文化工業意涵後,面對文化全球化的憂心,衍生對於「在地價值」

    的強調,亦令人質疑。 在 2002 年「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中,乃藉由操作「一鄉一特色」、「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及「地方文化館」等的「在地」性格,以面對「文化工業」的內涵,足見政府面對全面

    投入「文化」產業化所要面對「文化」全球化所產生的疑慮。然而事實上,人們所指的文化全

    球化(商品流量的「全球化」),往往只是美、歐、亞洲三角地區,「受到其所屬國家鼓勵的私人產業霸權式支配下的一種大型的文化交融現象,而非整個全球工業化和商品化下文化商品的分

    配。」14(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 譯,2004,頁 86-90) 。因此,對於「一鄉一特色」、「地方文化館」等的「在地」的形塑方式,不僅讓人質疑是否流於媒體化、節慶化甚至是文化刻板

    印象,更甚者亦否為某種「文化全球化」下幻見下的虛構體。 回顧歐洲「文化政策」與「文化資產」和「地方主義」之間的關連性,「文化資產」的現代觀念,其乃源自於 1790 年代後,伴隨歐洲政治汰換所遇到的難題;亦即隨著政權更迭,到底何者屬於象徵舊政權的古蹟,何者屬於祖先的創作?誰來負責辨識這些遺跡?以及人們如何放

    棄它們,卻又不致於切斷這些紀念性建築物的生命源頭?此時期,歐洲正因反啟蒙時期理性而

    興起浪漫主義運動,試圖透過地方語言、數百年遺產、詩詞、夢想等等來尋求平衡,因此,「文

    化資產」的現代觀念遂主導歐洲各地公共機構的文化資產政策。在尋根探源中,追究那些已遭

    遺忘的舊文化的同時,各鄉鎮市地方政府及有心人,各團體和義工致力將舊船隻、鍛鐵工廠、

    舊鹽田改變為博物館,而這種模式,恰好為想要揮別過去,但又不願摧毀它們的情形下,提供

    了一個絕佳的解決之道。同時,透過各式的「懷古商品」的生產亦可支持更多活動的舉辦。

    (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 譯,2004,頁 96-97) 在這概念下,透過教育的加碼15,全力配合國家計畫,使得文化政策既是一種經濟、也是一種政策。在當代科學知識至上的原則下,即便是地方多樣性的文化,也可以透過研究的程序予

    以證實或者註銷,成為所有知識的標準。而在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政策,亦以國家計畫、

    政府補助、人才培育的方式深入各地方,並且強調人才教育,在這過程裡,政府的角色,不免

    使人聯想到一隻別有用心的特洛伊木馬,讓政治正確得以長驅直入到地方傳統/文化的社會結構裡。

    14 Jean-Pierre Warnier 認為,文化物品在全球層級的流通是一項傳播事實,「但就文化全球化的「全球」角度而言,這些文化產品勢必要脫離其背景,並在全球規模的範圍內,依所屬類別相聚集,依其生產與分

    銷來進行量化。」亦即,無論一個全球化商品物,如何被集散,但若要進入到日常生活的認同系統,亦

    即文化產品如被中介者所接受、解碼、再次編碼,則全球觀點毫無所知。 15 台灣社區營造初期,以社區空間改造、地方產業振興和文化藝術活動為基礎,加入社區參與、社區學習和社區空間改造。見: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72。

  • CXVI

    四.台灣文創育成的窘境

    黃志偉:我們來翻轉一下,創意產業文化。 劉秋兒:其實,我剛剛聽阿勇這樣講,我突然覺得,你們設計科全部都是文化創意產

    業嘛,所以我們只是把名字改過,但內容幾乎都一樣,總而言之,復興商工

    就是文化創意產業啊。 黃志偉:復興商工….…產業化已經很久了。 黃文勇:那個部分只是一個,我剛剛提到的就是,這個文化要成為一個產業鏈,第一

    個要有文化資本,當然我們先不去界定什麼是文化資本,但當然一定要有一

    個所謂的資本;另一個就是創意人才,復興商工就是一個創意人才,崑山視

    傳就是創意人才;問題是最後一個所謂的產業鏈結,如何構成這所謂的產

    值?因為我們都有設計的能力,但如何構成一個產業? 劉秋兒:直接的講,設計界全部是文化創意產業界。 黃文勇:當然,就是這樣,這是 output。 劉秋兒:設計界本來就有自己的工作,它本來就有產值,而且它那種產值不是獨立出

    來的產值,比如說廣告設計那也是一種文化創意產業,但它依附在其他產業

    上,比如說,汽車也好、房子、賣衣服等個都是透過平面放送,不管是透過

    表演或是活動。 黃文勇:這是客群化的產值,現在要回到一個大一點的面向,就是說我們公部門沒有

    一個架構式的、方向式的去推。但現在都是從最底層在往上推,如果這是一

    個產業式的機制、條款、法規、策略方向應該由上往下慢慢去處裡、去做,

    但台灣在我的觀察裡,正好是由底層慢慢往上推,因此會很辛苦。所以變成

    雖然大家都可以做,但卻是一群一群、群聚式的,到最後沒辦法去談一個聚

    集式的、大的產值。 回顧台彎教育呼應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情況,自「挑戰 2008」政策施行後,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率先於 2001 年成立「文化事業發展系」以來16,與文創有關的系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籠,而本文開頭引述張大春的文章,即在批評成立於 2006 年的淡江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及其文化創意產業學分學程。而 2009「國家新興產業」提出的「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

    其中「環境整備」17 部分,不僅成立六大文創園區與更將工藝產業、電視內容產業、電影產

    16 國內上有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弘光科技大學、南開科技大學、美和技術學院、勤益科技大學也陸陸續續成立同名學系,此外,屏東 教育大學成立了「台灣文化產業經營學系」、台北教育大學成立「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興國管理學院成立「文教事業管理學系」、南華大學「出版事業

    管理學系」擬改名為「文化事業發展系」、立德大學成立「文化創意學系」、佛光大學成立「文化資產與

    創意學系」,其他性質相關的學系仍有不少。網站:http://www2.kuas.edu.tw/edu/cd/institute/overview.html。 17 針對「環境整備」部分,又分(1)多資金挹注、(2)產業研發輔導、(3)市場流通拓展、(4)人才培育及媒合、(5)產業聚落等發展重點。其中,在產業研發輔導部分,提出「植入文化元素,推動跨界整植入文化元素,推動跨界整合:

    1.汲取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各類跨界元素,融合為蘊含藝術原創精神與實用功能的文創作品,並促成與設計、時尚、創意生活等各產業結合,帶動產業藝文創意化風潮。 2. 促進科技與創意產業跨業合作:研究、彙整與分享文化創意與科技跨界整合的案例,透過

  • CXVII

    業與流行音樂產業等點名為「旗艦產業」,而這「六大產業園區」的設立似乎也為「藝文產

    業創新育成」等科系製造的更多的就業機會: 輔導成立藝文產業創新育成中心:透過補助之方式,依據「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

    助設立藝文產業創新育成中心作業要點」,鼓勵學術單位及專業機構設立藝文產業創

    新育成中心。…整合國內外專業機構與產業資源,以產學合作、開設專業課程、引入

    國際大師、辦理工作坊及座談會等方式,培育具跨界整合能力之中介人才,提升其所

    需之專業技能與知識,…《六大新興產業─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核定版)》,頁 22)

    然而,如同本段開始引述的訪談,台灣原有的高職廣告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等類科,其目的已經是為了培養進入各產業界的人才,此外,諸如的世界新

    聞大學、銘傳大學、淡江大學傳播學系…等均早已在業界締造一定程度的產學鏈結根基,這些

    系所、專業課程本已具有產值,而且面對其與文化藝術的關係、內在價值的判斷上,以「核心

    文化產業」開始,依其對「精神」的仰賴而近一步劃分為核心文化產業與周邊文化產業

    (Hesmondhalgh,引自:劉新圓,2009/5/13,頁 3),不論專業規劃、批判視點均有所長,然而政府的教育政策,為何以「成立新系所」的方式來因應,而非對舊有系所進行課程重劃以及產業

    鏈的強化? 這種藉由「整併」取得的「好處」洽洽相似於,法國第三共和(1871 年至 1940 年)將統一法蘭西民族作為其施政目標,以對抗普魯士推動的德意志民族運動:

    在法國全境推動「公立、免費、義務」的小學教育政策。彼時的公訓暨美術部長費里(J.Ferry,1832-1893)透過推行 1881 年及 1882 年的法案,以期建設一個「全體法國人偉大的民主共和國」。 實際上,它就是一種透過教育,全力配合國家計畫的一種文化政策。在十九及二十世紀的歷史中,它代表一項基本方針。為此,世界各國莫不相繼從學校下手,並訂

    下多項目標:讓所有的幼童均能擁有基本的學習,…;結果便能透過學校管道所傳遞

    的那種文化統一全國(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 譯,2004,頁 97-98)。 這種透過教育管道所傳遞的文化統一全國的方式,既是政治,也是經濟,更是文化的計畫。在當代文化教育政策皆以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下,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及其相關科系」的課

    程地圖中18,亦收編了自 1995 年以降所發展的「社區總體營造」、「數位內容產業」、「影視娛樂業」「創新出版業」、「文化觀光業」及以各族群文化為在地特色…等隨政策而劃出的各式門類與

    新興勢力,面對不同語境的「文化產業」,彼此「互文」的政策內容,新系所的設立不僅模糊文

    創新育成中心或鼓勵民間促成跨領域研發與行銷合作交流之機制。此外,運用數位科技於視覺

    藝術、表演藝術、生活美學及文化藝術資訊等項目上,以帶動美學經濟。(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六大新興產業─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核定版)》,頁 18)

    18 例如:淡江文化創意產業學分學程中設有「創意漢學」;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設有「客家文化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設有「文化研究與產業資源」、「生態保育

    與社區營造」、「創意城市概念與實踐」、「產業經營管理行銷」、「多媒體製作與商品媒介」、「創意空間經

    營實務」等類型課程。從上述學校的課程取向,即可回朔到 1995 年「社區總體營造」、2002 年「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9 年「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等的政策內容。

  • CXVIII

    化邊界,各自表述的文化價值,亦造成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育成 19上內在價值與詮釋

    (interpretation)的矛盾、衝突和窘境。

    五.作為文化政策論述與思考的可能

    從本文所梳理的1995年至2009年台灣文化政策政策語境脈絡,筆者不禁懷疑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一詞的定義真是如政策所提及,乃 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 「文化產業」

    (CulturalIndustries)及英國對於「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之定義訂定(表二),如此單純;又或如國內學者所言,台灣文化政策中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與西方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英國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實乃相通?從文中對文化政策所置放的文化語境脈絡,歸納出下列幾項,或者作為開展文化政策論述與思考的可能: 1. 1995年「社區總體營造」對於「文化資產」與「文化政策」的關注,一方面是為了對立於

    文化工業,但從另一層面來看,政策當中的國家計畫、政府補助、人才培育,是否使的政

    策、經濟、教育合謀,並以政治正確的方式為國家機器,通暢出一條權力運作的輸送帶。 2. 2002年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中,必須對1995年「社區總體營造」下的「文

    化產業」重新詮釋,但2002年「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不僅沒有進一步的釐清,只見條文中反覆強調提高地方整體經濟效益,使文化語境依附「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所涵納的「文

    化工業」意涵,以致於彼此「互文」的政策內容,不僅在學界、業界、藝文界形成各自表

    述的狀態,而文建會編輯發行的「優良創意產品目錄」在內容上,更展現大小通吃、包山

    包海的作法,實令人有如霧裡看花。 3. 再者,2002年「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中,乃藉由操作「一鄉一特色」、「產業文化化、文

    化產業化」及「地方文化館」等的「在地」性格,以面對「文化工業」的內涵,足見政府

    面對全面投入「文化」產業化所要面對「文化」全球化所產生的疑慮。然而,對於「在地」

    的形塑方式,是否流於媒體化、節慶化甚至是文化刻板印象,亦否為某種「文化全球化」

    下幻見下的虛構體。 4. 對於擺盪在各階段文化政策中的「文化」語境,政府的教育政策,是以通過、增設新興的

    「文化創意產業及其相關科系」的方式,而非針對現有科系課程結構進行調整。新系所的

    設立不僅模糊文化邊界,各自表述的文化價值,亦造成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育成20上內

    在價值與詮釋(interpretation)的矛盾、衝突和窘境。

    附錄一

    表一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脈絡分析

    語彙 提出

    時間 原始內涵

    在台

    時間 台灣在地意涵 指涉範圍

    政策目的/強調

    價值 文化定義

    文化工業 1947 學者阿多 1994 a. 文建會大 地方觀光、工 1.1995「文化產 ‧接近社區

    19 本文指的「育成」指涉在台灣文化政策中的人才培育,並不因政策內容而作不同的表述。 20 本文指的「育成」指涉在台灣文化政策中的人才培育,並不因政策內容而作不同的表述。

  • CXIX

    Cultural

    Industry

    →文化產

    業 cultural

    industries

    諾提出,強

    調「大眾文

    化的產品

    乃自上而

    下作為社

    會控制與

    規訊工具

    的支配/管

    理/施給的

    文化」,指

    涉的是傳

    播媒體的

    巨大化力

    量引來了

    文化支配

    與控制的

    擔憂。21

    力提倡社

    區總體營

    造的時

    機,將文

    化與產業

    並置改稱

    「文化產

    業」,強調

    社區營造

    運動和地

    方文化自

    主發展。

    b. 期程

    1995~200

    0

    藝、文化資產保

    護、聚落古蹟保

    存、媒體、生活

    藝術、農漁業

    等。

    業化、產業文

    化化」-「以文

    化包裝產

    業」,或是「把

    產業整合到地

    方的文化特色

    之內」。將文化

    和藝術活動本

    身及其產業品

    作為地方產業

    來發展,或運

    用原有和新開

    發的文化藝術

    活動和產品做

    為誘因,促成

    營造社區與重

    建的計畫,因

    而振興地方。

    2.社區、認同、

    傳統與個別

    性。(文化價值

    與社會價值)

    總體營造

    ─以地方

    傳統的文

    化為主,將

    文化工業

    排除於

    外。文化產

    業依賴創

    意、個別

    性,地方的

    傳統性、特

    殊性,甚至

    工匠或藝

    術家的獨

    創性,強調

    產品的生

    活性與精

    神價值。

    創意產業

    Creative

    Industry

    1997 英國文

    化、媒體暨

    體育部成

    立「創意產

    業專案小

    組」,其定

    義為「那些

    源於個人

    創造力、技

    能與才華

    的活動,這

    些活動有

    2002 英國「創意產業

    策略小組」負責

    人 Micheal

    Seeney 來台,

    掀起「創意產

    業」的浪潮。行

    政院並將「創意

    台灣」(Creative

    Industry)規劃為

    未來施政目標

    與遠景,納入國

    家發展重點計

    21 引自原註:1995 文建會舉辦的「文化。產業研討會」,尚未將「文化產業」專有化,兩者之間仍以句點隔開。當時舉行「中日社區總體營造交流展」,展覽中無論日本的三島町、稻垣村等,或台灣的鹿港、

    三義等,還都以地方自主、地方產業振興為主要介紹內容。請參見:黃世輝(2003)。

  • CXX

    創造財富

    與就業的

    潛力,而潛

    力通過知

    識產權的

    開發和生

    成而實現

    的產業」

    22。

    劃。

    文化創意

    產業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y

    1998 世界銀行

    之報告提

    出:文化為

    當地經濟

    提供新的

    經濟機

    會,並能加

    強社會資

    本和社會

    凝聚力。在

    很多國

    家,文化經

    濟化的新

    形式和新

    概念不斷

    出現和推

    出,因此形

    成了「文化

    產業」。

    2002

    a. 結合世界

    銀行、聯

    合國「文

    化產業」

    與英國

    「創意產

    業」論

    述,以「文

    化創意產

    業」一詞

    出現於

    「挑戰

    2008 國

    家計

    畫」,定義

    為「源自

    創意文化

    積累,透

    過智慧財

    產的形成

    運用,具

    有創造財

    富與就業

    機會潛

    力,並促

    進整體生

    a. 將「文化

    創意產

    業發展

    計畫」列

    入,並與

    十大重

    點投資

    計畫中

    的「新故

    鄉社區

    營造」、

    「水與

    綠建設」

    等計畫

    結合。

    「文化

    創意產

    業發展

    計畫」所

    列 13 項

    產業類

    別,變更

    項目(詳

    見表二)

    b. (1)文化

    藝術核

    a. 開拓創

    意領

    土,結合

    人文與

    經濟發

    展文化

    產業-成

    立文化

    創意產

    業推動

    組織;培

    育藝

    術、設計

    與創意

    人才;整

    備創意

    產業發

    展環

    境;發展

    創意設

    計產業

    及創意

    媒體產

    業。

    b. 文化藝

    ‧政策包含

    社區總體

    營造與知

    識經濟─

    延續地方

    傳文化與

    社區營造

    的脈絡,在

    此基礎上

    將文化產

    業內函納

    入知識經

    濟及周邊

    產業。

    22 此處為筆者譯自原文:those industries which have their origin in individual creativity, skill and talent and which have a potential for wealth and job creation through the gene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 CXXI

    活環境提

    升的行

    業」。

    b. 期程

    2002~200

    7

    心產

    業:精緻

    藝術之

    創作與

    發表;(2)

    設計產

    業:建立

    在文化

    藝術核

    心基礎

    上的應

    用藝術

    類型;(3)

    創意支

    援與週

    邊創意

    產業:支

    援上述

    產業之

    相關部

    門。

    術核心

    領域產

    業化

    2009 a. 2009 年

    提出「國

    家六大新

    興產業」

    政策,提

    出「創意

    台灣-文

    化創意產

    業發展方

    案」

    b. 期程

    2009-201

    3

    a. 旗艦計

    畫-文建

    會負責

    「環境

    整備」與

    「工藝

    產業旗

    艦計

    畫」,新

    聞局負

    責「電視

    內容產

    業」、「電

    影產業」

    與「流行

    音樂產

    業」三項

    1. 強調「環境

    整備」(成立六

    大文創園區)、

    「旗艦產

    業」,落實「創

    意臺灣」。使

    台灣成為亞洲

    文創產匯流中

    心。

    2.經濟、創意

    ‧以知識經

    濟為主─

    模糊文化

    邊界,將所

    有具有生

    產文化符

    號意義的

    產品都納

    入,包括傳

    統文化、文

    化產業、知

    識經濟及

    周邊產

    業。

  • CXXII

    旗艦計

    畫,經濟

    部負責

    「設計

    產業」與

    「數位

    內容產

    業」兩項

    旗艦計

    畫。

    b. 環境整

    備-(1)多

    資金挹

    注、(2)

    產業研

    發輔

    導、(3)

    市場流

    通拓

    展、(4)

    人才培

    育及媒

    合、(5)

    產業聚

    2010 依據上述修

    訂:源自創意或

    文化積累,透過

    智慧財產之形

    成及運用,具有

    創造財富與就

    業機會之潛

    力,並促進全民

    美學素養,使國

    民生活環境提

    升之下列產業。

    2010 年「文化

    創意產業發展

    法」所列 16 項

    產業類別,變更

    項目(詳見表

    二)

    經濟、創意

    註:筆者製作,參考:陳欽春,2009.12,頁 31;王俐容,2005.9,頁 186。

  • CXXIII

    表二 台灣文化創意產與英國創意產業類別比較

    2002 年「挑戰 2008-國家

    發展重點計劃」─「文

    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2010 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法」

    英國創意產業

    主管機關 產業類別 產業類別 主管機關 創意產業的范疇

    (13 類)

    主管機關

    1.視覺藝術 1.視覺藝術 藝術和古玩(Arts

    and antiques)

    2.音樂及表演

    藝術

    2.音樂及表

    演藝術

    3. 流行音樂及

    文化內容

    音樂(Music)

    3.文化展演

    設施

    4. 文化資產應

    用及展演設施

    文化建設

    委員會

    4.工藝 5. 工藝 工藝(Crafts)

    5. 電影 6. 電影 電影和錄像(Film

    and video)

    6. 廣播電

    7. 廣播電視 電視和廣播

    (Television and

    radio)

    新聞局

    7. 出版 8. 出版 出版(Publishing)

    內政部 8. 建築設

    9. 建築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9. 廣告 10.廣告 廣告

    (Advertising)

    11. 產品設計 10. 設計

    12. 視覺傳達

    設計

    設計(Design)

    經濟部

    11. 設計品

    牌時尚

    13. 設計品牌

    時尚

    時尚設計

    (Designer

    fashion)

    英國文化、媒體和

    體育部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CMS,簡稱

    「文體部」)成立

    了「創意產業工作

    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

    互動休閒軟件

    (Interactive

    leisure software)

    12. 數 位 休

    閒娛樂

    14. 數位內容

    1. 在中央為行

    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2.在直轄市為直

    轄市政府;在縣

    (市)為縣(市)

    政府。

    軟件和計算機服

    務(Software and

    computer

  • CXXIV

    services)

    13. 創意生

    15. 創意生活

    教育部:跨領域之藝術

    設計人才培訓

    16.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

    產業

    表 演 藝 術

    ( Performing

    arts)

    1.文化創意產業定義:源

    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

    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

    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

    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

    整體生活環境提升之下

    列產業。

    2. 2002「挑戰 2008-國家

    發展重點計劃」為經建

    會主辦,2009「國家六

    大新興產業」改由文建

    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

    組執行業務。

    1.文化創意產業定義:源自創意或

    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

    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

    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

    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下列

    產業。

    2. 按草案之說明:文化創意產業

    之定義係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對於「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及英國對於「創意產業」

    (Creative Industries)之定義訂

    定。

    英國文體部將創意產業定義為:「那

    些源於個人創造力、技能與才華的活

    動,這些活動有創造財富與就業的潛

    力,而潛力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生

    成而實現的產業」(those industries

    which have their origin in individual

    creativity, skill and talent and which

    have a potential for wealth and job

    creation through the gene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註:1.2010 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依據 99 年 2 月 3 日華總一義字第 09900022451 號令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依姓名筆劃排序) 1. Jean-Pierre Warnier (尚─皮耶‧瓦尼耶)。吳錫德 譯 (2004.2)。文化全球化。台北:麥田出

    版。 2. Richard Caves (理查‧考夫)。仲曉玲、徐子超 譯 (2003.9)。文化創意產業(上)(下)。台北: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3. David Hesmondhalgh。廖珮珺 譯 (2006.1)。文化產業。台北:韋伯文化。 4. Williams Raymond。劉建基 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台北:巨流出版。 5. 財團法人國家藝術基金會 策劃 (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商周出版社。 6. 陳欽春 (2009.12)。文化創意產業及其政策思惟:台灣與韓國的比較。徐斯勤、陳德昇 編。 7. 文化創意產業、品牌與行銷策略,27-52。台北縣:成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論文 1. 王俐容(2005.9)。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創刊號,

    169-195。 2. 劉大和(2007.9)。文化產業中文化如何展開。《民俗曲藝》,期 157,101-144。 3.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台灣經濟研究月刊》,期 5,卷 26, 115-122。 4. 于國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台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今藝術》,期

  • CXXV

    128,46-48。 5.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

    交流展論文集》,4-7。行政院文建會。 6. 陳其南(1996 )。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編。《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

    討會論文集》,1-9。行政院文建會。 7.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手冊。行政院文建會。

    訪談文獻 劉秋兒(2010.03.19)。《勇哥、秋兒、偉仔 談文化創意產業》,黃文勇、黃志偉 訪問。高雄市。

    英文文獻

    1. Jim McGuigan (1996),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 Jim McGuigan (2001), ‘Three Discourses of Cultural Policy’, in Nick Stevenson (eds), Culture

    &Citizenship , pp. 124-137. London: Sage.

    網站資料 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1/6)。《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92.1.6.

    修定版。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570&ex=1&ic=0000015。(2011/3 瀏覽) 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10)。《六大新興產業─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

    98.10(核定版)。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3927&ex=1&ic=0000015 。(2011/3 瀏覽)

    3. 張大春 (2010/11/16)。〈答大學生─關於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張大春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10/11/16/564264.html。(2011/2 瀏覽)

    4. 汪宜儒、李維菁(2010/11/17)。〈王偉忠:不至於狗屁不通吧!〉。《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12010111700119,00.html。(2011/2 瀏覽)

    5. 劉新圓(2009/5/13)。〈國家政策研究報告─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5867。(2011/2 瀏覽)

    6. 國家文化總會(?)。《歷史沿革》。

    http://www.ncatw.org.tw/pub/LIT_6.asp?ctyp=LITERATURE&pcatid=0&catid=1425&ctxid=1766&single=Y。(2011/2 瀏覽)

    7. 行政院文建會。《成立沿革》。http://www.cca.gov.tw/about.do?method=list&id=2。(2011/2 瀏覽)

    8. 行政院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5。(2011/2 瀏覽)

    9. 台灣大百科全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68。(2011/3 瀏覽)

    10. 台灣大百科全書。《社區總體營造》。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72。

  • CXXVI

    (2011/3 瀏覽) 11.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3/4)。《挑戰 2008 國家發展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

    究報告。

    http://www.cci.org.tw/cci/upload/market/20100803072559-c9bd2aea9c743ee952356800c1da1c3f.pdf。(2011/3 瀏覽)

    12.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http://www2.kuas.edu.tw/edu/cd/institute/overview.html。(2011/3 瀏覽)

    13. 于國華(2010)。《台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軌跡:1990-2010》,助理教授之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行政與管理系。

    http://cci.culture.tw/cci/upload/market/20101020154803-d3f3755ffea91028f40d21f3a7121e74.pdf。(2010/2 流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