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洛 浦 11 - lyrb.lyd.com.cnlyrb.lyd.com.cn/images2/1/2017-09/29/011/20170929011_pdf.pdf · 有月的光芒、味道存在,一切美好的祝福都在。 中秋 ... 完奶奶自创的老歌,一个上下五层,寓意花好月圆

灯下漫笔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编辑:田中够 校对:俊峰 组版:李琮洛 浦 11

自古中秋月最明。中秋月如茶盅,盛着满满一杯思念;似明镜,照着圆圆一圈亲情。品茶叙情,对镜抒情,借月传情,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

当然,中秋月是有寓意的,它的圆满、明朗与秋的成熟与丰收、人们的庆幸与喜悦极相衬。同时,磊落无私的中秋月,对远行他乡的人更眷顾,至少从唐代李白写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始,她就成为中秋的“话饼”,成为许许多多思乡、思亲之人的情感“充饥品”。

月亮是移动的,人走到哪儿,月亮就追随到哪儿。人也是移动的,哪里有月亮,哪里就有情思所在。尤其这中秋月,人们总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比他乡的大、圆而亮,哪怕只是望一眼,甚至仅想一想,心里都很亮堂、温馨。

中秋月,离不开秋风领路。故乡的秋风很勤奋,它每年都如期把月亮带回故乡,带进故乡的山山水水。山中一轮,水中一轮,天上一轮,心上一轮,一样的大,一样的圆,一样的亮。皎洁、细润的月光,一束束、一缕缕,如情感的纤绳牵动着人们无边的思念,把一丝丝情怀回放。

其实,月还是那轮月。古老而年轻的月光,皱而不锈,曲而无折。无论故乡多么沧桑,月光都能踩平思念的路,走到心上。中秋的月亮总是挪着悠然的碎步,从诗和远方走回来,走到萋萋小院,走到田间地头,走到亲朋好友之间。整整一夜,所有人的心情,都从角落里流淌而出,为了一本月色装订的白皮书如期出版而痴心相聚。

印象中,也曾有多个中秋之夜,月亮被细雨藏起。即使如此,看不到月亮,但在人们的心上,一样有月的光芒、味道存在,一切美好的祝福都在。

中秋月,洋洋洒洒,漫天满地的银辉,如玉的晶润、丝的柔滑、雪的轻盈,永远是层饱含情愫的莲花开在心中。

中秋时节,望月,是心思的涨潮;赏月,是心情的放牧;读月,是心事的诠释;听月,是心灵的碰撞;问月,是心理的牵挂;挹月,是心机的涵养;啜月,是心绪的滋润;品月,

是心意的交流。中秋,俯拾不起的月华里,有稻

穗、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葡萄、柿子等沉甸甸的收获在里面。当

你把这些收获含在口里装在肚里,月光马上就凝固成一个

个月饼,叫你品味不尽、留恋一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少时课堂上学习和吟咏的名句。当时,即使在老师情境氛围的引导下,我也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直到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我才真正对“倍思亲”有了深刻的体会。

我的大学时光是在新疆乌鲁木齐度过的。对于未曾出过远门的我来说,乌鲁木齐就像天边的一个梦——那里的天蓝蓝的,天上的云懒懒的,云下的树绿绿的,树中的鸟叫喳喳,空气里散发着水果的清香。不过,真到了这里,远离了亲人,那份孤独寂寞就像千里戈壁上带砂石的风一样,很快吹散了我的梦。试想,诗人王维身处长安,距离他家乡蒲州也不过一二百公里。而我的故乡洛阳,距离乌鲁木齐竟有两三千公里之遥。我西出阳关,只身一人从中原大地来到遥远神秘的祖国边陲,才是真正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呀!虽然当地的同学们待我十分友

善,可是,初来乍到,仍觉得他乡无处为家。清晨,我站在操场上,望着东边那来自家乡的朝阳;傍晚,我立于窗前,想象着家乡烂漫的晚霞。吃饭时,心中会想念家乡的浆面条、羊肉

汤、肉夹馍、胡辣汤;睡梦中,脑海里会浮现黄河的浪花、老城的街道和王城公园的牡丹……

中秋节的晚上,家居本地的同学大都回家团圆了,孤零零的我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毫无头绪地翻看着报纸。当时,“中秋节”那硕大的字样总是出现在眼前,惹得我心烦意乱。走出大楼,望着天空那一轮皎洁的圆月,我不由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时,手机响了起来,是妈妈打来的。她告诉我,今天过节,家人聚在一起都十分想念我。我提起精神,在电话中一一向大家问好。当听筒里传来叔叔家三岁多的小弟用稚嫩的童音唱起的儿歌时,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任由眼泪决堤般落下。

是啊,中秋节是家人围坐一起话团圆的日子。虽然我身处异地,但内心始终眷恋着洛阳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那浓浓的思念,或许就是“倍思亲”的滋味吧。

时光悠悠,岁月绵长。就是这样,自己在思念中有了成长,在思念中变得坚强。

中秋节,家乡有蒸花馍、做枣糕的习俗。不知何时,爸成了盘面的能手。头晚发上的面,

到了第二天,爸会观察气泡的大小、面糊的味道,直到认为合适了,才开始加入适量的碱面,再一点点加入面粉。面团的软硬、酸碱的调配,爸都拿捏得刚刚好。

妈拿出干净的梳子和剪刀,在碗里盛上红枣和花椒籽。一团面被妈揉成长长的一条,再揪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在案板上码成整齐的一排。小时候,我们姐弟会争着报出自己想要的果蔬或动物的名字。妈拿起一个面团,往里面包一个大枣,先揉成大致的馍坯,在我们的惊讶声中,用剪刀剪出兔子的耳朵,用梳子压出逼真的爪子,再把两颗黑黑的花椒籽往兔子的脑袋上一粘,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便跃上了案板。

在我们的啧啧赞叹下,小小的面团经妈的手一揉、一搓、一卷、一捏,该剪的剪,该贴的贴,一会儿工夫,那些猫啊、蝉啊、仙桃、石榴,就把大案板扮成了丰收的乐园。

每当这时,妈就会直起腰歇一小会儿。当我着急地催促她快做枣糕时,妈就会轻松地一笑:“砖都打好了,还怕盖不起楼?”妈把那几个造型稍矮的

“猫、兔、佛手”戏称为“砖”。只见她揪起一大块面,揉得又匀又光,擀成一个大圆饼。我抢着拿出缝衣用的顶针,在饼的边缘,盖出一圈环环相套的圆圈,奶奶说,那叫富贵不断头。“头层基础二层‘砖’,请来大龙护平安,中间填上大红枣,华盖盛开并蒂莲。”哼完奶奶自创的老歌,一个上下五层,寓意花好月圆、五谷丰登的大枣糕也做好了。

这些年,妈一改在上面盘花的俗套,与时俱进地摆出“中秋快乐”的字样,往往逗得孙辈围着满满一桌子花馍和枣糕拍手叫好。

“月是故乡明,糕是妈的好。”佳节又将至,那长长的思念啊,催促我快快回到故乡的怀抱。

去取快递,相熟的快递小哥问我:“今天是什么东西呀?”我说:“月饼。”他明显有些惊讶:“不是吧?这年头只要有钱,哪里买不到月饼,还有人千里迢迢寄月饼?”我不记得这是我第几年给人这样解释了:“我妈非要给我寄的,这是她的习惯!”

我知道,寄月饼大概已经是很多人都觉得“俗气”的方式了,但我的母亲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俗气”的方式。虽然我每年都说不用寄,但每年八月十五前,母亲的月饼都会准时送达。

母亲的月饼是自己做的,豆沙、果酱、五仁……虽然做的没有卖的月饼那么精致,但口感很好。以前在家时,我常在厨房给母亲帮忙,也曾像只馋嘴的小猫一样,偷吃母亲做好的馅料,一边听着母亲的嗔怪,一边贪婪地闻着月饼的香味。

如今,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离母亲太远了,中秋回家已成奢望,母亲做月饼时也帮不上忙,我开始怀念

和母亲一起在厨房里做月饼的时光,也开始想念家的味道。记得有一年回家时,我跟母亲说:“吃不到您做的月饼,就觉得不是中秋节。”从那以后,母亲开始每年给我寄月饼。

母亲把月饼放在铁盒子里,用胶布缠好,再去快递点,千里迢迢地寄过来。最初我嫌麻烦,不让母亲寄,但母亲很坚持:“你在外面买的月饼种类再多,也没有家里自己做的放心。”

我“抗议”过很多次,母亲从来不听,每年中秋节前,还是会准时把月饼寄来。时间长了,我渐渐接受母亲这种

“俗气”的表达爱的方式,也开始在中秋节前翘首期盼着远道而来的月饼。收到月饼后,也很乐意和同事们分享。

同事们都说,我母亲的月饼有一种家常的气息,没有那种甜得发腻的感觉,没有那种油得咽不下去的味道,比市面上的月饼好吃多了!

每逢这时,我总是很自豪,母亲的月饼有一种最最重要的调味料,那就是对我满满的牵挂和爱。

中秋祭月,由来已久。每逢中秋来临,我脑海里总是清晰地浮现出小时候祭月的画面。

清风徐来,夜空深邃洁净,一轮明月缓缓爬上树梢。奶奶搬出方桌,擦拭干净,置于院中。她洗净双手,擦干盘子,放入点心、油饼、枣花馍、苹果、核桃、花生米等。中间一盘必是月饼,爸爸从集市上买回家后,就被奶奶锁进箱子里,那香甜的味道飘出来,钻进我的鼻子里,引得我直咽口水。家人忙碌,我和弟弟只有眼巴巴观望的份儿。

皓月当空,月满西楼,奶奶理好散乱的发缕,点燃三支香,置于香炉,带头祭拜月神!大人双手合十,虔诚叩拜,我和弟弟拿腔作势,煞有介事。许愿完毕,妈妈把月饼切成小

块,一家六口围坐方桌,开始吃月饼。那鲜艳的红绿丝、白亮的冰糖块、黑黑的芝麻粒、脆酥的花生仁,轻轻咬一口,细嚼慢咽,满口香甜。物以稀为贵吧,童年的味道最美。这个时候,爷爷就会指着月亮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月光轻柔地洒满农家小院,凉凉的秋风挟着秋虫的吟唱在耳边响起,温馨而欢愉。

许了啥愿我早已忘记,奶奶轻叹中那一丝惆怅,却印在我的心上。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她始终有个心愿未了。姑姑全家搬到新疆,终不能相见,她只有把满腔心事托付明月,祈盼他们全家安康,早日重返故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姑姑也一定把心思说给明月了吧。

八月,月亮变得沉稳起来,或许是怕惊扰了宫中的丹桂,那香沿着月色弥漫。小村庄睡了,老屋的烟囱也睡了。

谷仓里的谷子相互拥挤着,分不清谁是谁,一个个金黄金黄的。圆溜溜的大豆总也睡不着,相互讨论着田野的风景和远去的大雁,或许还有天边的云。玉米倒是老实,或许是累了,趴在口袋里沉沉地睡了。门后边有几个精致的小袋子,那是为孩子们准备的,他们喝惯了老家的小米,每年都要从很远的城里回来取。母亲从未忘记,他们喜欢家里小米的味道。

风,还是要来的,院子中间那棵枣树需要它。趁着月色再仔细看看那几颗枣子还在不在,那可是父亲特意留下给自己调皮的孙子的。他喜欢看着孙子坐在枣树上吃枣子的样子,尽管越来越看不清树上的影子。孙子的笑声,还是那样清脆,像是自己咬开了一颗枣,甜美刺激着每一根神经。

堂屋前的石榴树还留着,尽管已经严重影响了通行,尽管儿子已经再三说把它砍了,老两口还是舍不得,连剪掉挡在台阶的那一枝也舍不得,枝条上石榴满满,像是一串灯笼,照亮儿子羞涩的笑脸。是酸是甜,儿子知道。

灶台早早地醒了,把黎明烧得通红;院子早早地醒了,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家乡的小路早早地醒了,他们可不想耽误了远归人的行程。

门开了,那是母亲最熟悉的味道,是无法抹去的乳香,留在儿子浅浅的嘴角。只有这个时候,中秋才算开始,开始研磨最真实的味道。

中秋那轮月□灵魂鸟 远道而来的月饼

□焦志昌

飘香枣花馍□黄丁香

那年为“异客”□吴晨歌

中秋的味道□卧龙

难忘儿时祭月□王玉珍

心灵深处

故园漫忆

民俗民情

至爱亲情

生活空间

祭月、赏月,月亮照见游子思乡之深情;蒸枣糕、吃月饼,习俗里盛满人们花好月圆的心愿。又是

一年中秋将至,明月寄托着多少思念、多少祝福,也照亮我们对幸福和团圆的祈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者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