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浦 11 - lyrb.lyd.com.cnlyrb.lyd.com.cn/images2/1/2017-09/29/011/20170929011_pdf.pdf ·...

1
灯下 漫笔 2017 9 29 日 星期五 编辑田中够 校对俊峰 组版李琮 11 自古中秋月最明。中秋月如茶盅,盛着满满一杯思 念;似明镜,照着圆圆一圈亲情。品茶叙情,对镜抒情,借 月传情,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 当然,中秋月是有寓意的,它的圆满、明朗与秋的成熟 与丰收、人们的庆幸与喜悦极相衬。同时,磊落无私的中 秋月,对远行他乡的人更眷顾,至少从唐代李白写出“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始,她就成为中秋的“话饼”,成为 许许多多思乡、思亲之人的情感“充饥品”。 月亮是移动的,人走到哪儿,月亮就追随到哪儿。人 也是移动的,哪里有月亮,哪里就有情思所在。尤其这中 秋月,人们总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比他乡的大、圆而亮,哪怕 只是望一眼,甚至仅想一想,心里都很亮堂、温馨。 中秋月,离不开秋风领路。故乡的秋风很勤奋,它每 年都如期把月亮带回故乡,带进故乡的山山水水。山中一 轮,水中一轮,天上一轮,心上一轮,一样的大,一样的圆, 一样的亮。皎洁、细润的月光,一束束、一缕缕,如情感的 纤绳牵动着人们无边的思念,把一丝丝情怀回放。 其实,月还是那轮月。古老而年轻的月光,皱而不 锈,曲而无折。无论故乡多么沧桑,月光都能踩平思念的 路,走到心上。中秋的月亮总是挪着悠然的碎步,从诗 和远方走回来,走到萋萋小院,走到田间地头,走到亲 朋好友之间。整整一夜,所有人的心情,都从角落里流 淌而出,为了一本月色装订的白皮书如期出版而痴心 相聚。 印象中,也曾有多个中秋之夜,月亮被细雨藏 起。即使如此,看不到月亮,但在人们的心上,一样 有月的光芒、味道存在,一切美好的祝福都在。 中秋月,洋洋洒洒,漫天满地的银辉,如玉的 晶润、丝的柔滑、雪的轻盈,永远是层饱含情愫 的莲花开在心中。 中秋时节,望月,是心思的涨潮;赏月,是 心情的放牧;读月,是心事的诠释;听月,是 心灵的碰撞;问月,是心理的牵挂;挹月,是 心机的涵养;啜月,是心绪的滋润;品月, 是心意的交流。 中秋,俯拾不起的月华里,有稻 穗、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葡萄、 柿子等沉甸甸的收获在里面。当 你把这些收获含在口里装在肚 里,月光马上就凝固成一个 个月饼,叫你品味不尽、留 恋一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是少时课堂上学习和吟咏的 名句。当时,即使在老师情境氛围的 引导下,我也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意 境。直到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我才 真正对“倍思亲”有了深刻的体会。 我的大学时光是在新疆乌鲁木齐 度过的。对于未曾出过远门的我来 说,乌鲁木齐就像天边的一个梦那里的天蓝蓝的,天上的云懒懒的, 云下的树绿绿的,树中的鸟叫喳喳, 空气里散发着水果的清香。不过,真 到了这里,远离了亲人,那份孤独寂 寞就像千里戈壁上带砂石的风一样, 很快吹散了我的梦。试想,诗人王维 身处长安,距离他家乡蒲州也不过 一二百公里。而我的故乡洛阳,距离 乌鲁木齐竟有两三千公里之遥。我 西出阳关,只身一人从中原大地来到 遥远神秘的祖国边陲,才是真正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呀! 虽然当地的同学们待我十分友 善,可是,初来乍到,仍觉得他乡无处 为家。清晨,我站在操场上,望着东 边那来自家乡的朝阳;傍晚,我立于 窗前,想象着家乡烂漫的晚霞。吃饭 时,心中会想念家乡的浆面条、羊肉 汤、肉夹馍、胡辣汤;睡梦中,脑海里 会浮现黄河的浪花、老城的街道和王 城公园的牡丹…… 中秋节的晚上,家居本地的同学 大都回家团圆了,孤零零的我一个人 坐在图书馆里,毫无头绪地翻看着报 纸。当时, “中秋节”那硕大的字样总 是出现在眼前,惹得我心烦意乱。走 出大楼,望着天空那一轮皎洁的圆 月,我不由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时,手机响了起来,是妈妈打来 的。她告诉我,今天过节,家人聚在一 起都十分想念我。我提起精神,在电 话中一一向大家问好。当听筒里传来 叔叔家三岁多的小弟用稚嫩的童音唱 起的儿歌时,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任 由眼泪决堤般落下。 是啊,中秋节是家人围坐一起话 团圆的日子。虽然我身处异地,但内 心始终眷恋着洛阳的一草一木、一景 一情,那浓浓的思念,或许就是“倍思 亲”的滋味吧。 时光悠悠,岁月绵长。就是这 样,自己在思念中有了成长,在思念 中变得坚强。 中秋节,家乡有蒸花馍、做枣糕的习俗。 不知何时,爸成了盘面的能手。头晚发上的面, 到了第二天,爸会观察气泡的大小、面糊的味道,直到 认为合适了,才开始加入适量的碱面,再一点点加入 面粉。面团的软硬、酸碱的调配,爸都拿捏得刚刚好。 妈拿出干净的梳子和剪刀,在碗里盛上红枣和花 椒籽。一团面被妈揉成长长的一条,再揪成大小均匀 的剂子,在案板上码成整齐的一排。小时候,我们姐 弟会争着报出自己想要的果蔬或动物的名字。妈拿 起一个面团,往里面包一个大枣,先揉成大致的馍坯, 在我们的惊讶声中,用剪刀剪出兔子的耳朵,用梳子 压出逼真的爪子,再把两颗黑黑的花椒籽往兔子的脑 袋上一粘,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便跃上了案板。 在我们的啧啧赞叹下,小小的面团经妈的手一 揉、一搓、一卷、一捏,该剪的剪,该贴的贴,一会儿工 夫,那些猫啊、蝉啊、仙桃、石榴,就把大案板扮成了 丰收的乐园。 每当这时,妈就会直起腰歇一小会儿。当我着 急地催促她快做枣糕时,妈就会轻松地一笑:“砖都 打好了,还怕盖不起楼?”妈把那几个造型稍矮的 “猫、兔、佛手”戏称为“砖”。只见她揪起一大块面, 揉得又匀又光,擀成一个大圆饼。我抢着拿出缝衣 用的顶针,在饼的边缘,盖出一圈环环相套的圆圈, 奶奶说,那叫富贵不断头。“头层基础二层‘砖’,请来 大龙护平安,中间填上大红枣,华盖盛开并蒂莲。”哼 完奶奶自创的老歌,一个上下五层,寓意花好月圆、 五谷丰登的大枣糕也做好了。 这些年,妈一改在上面盘花的俗套,与时俱进地 摆出“中秋快乐”的字样,往往逗得孙辈围着满满一 桌子花馍和枣糕拍手叫好。 “月是故乡明,糕是妈的好。”佳节又将至,那长 长的思念啊,催促我快快回到故乡的怀抱。 去取快递,相熟的快递小哥问 我:“今天是什么东西呀?”我说:“月 饼。”他明显有些惊讶:“不是吧?这 年头只要有钱,哪里买不到月饼,还 有人千里迢迢寄月饼?”我不记得这 是我第几年给人这样解释了:“我妈 非要给我寄的,这是她的习惯!” 我知道,寄月饼大概已经是很多 人都觉得“俗气”的方式了,但我的母 亲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俗 气”的方式。虽然我每年都说不用 寄,但每年八月十五前,母亲的月饼 都会准时送达。 母亲的月饼是自己做的,豆沙、 果酱、五仁……虽然做的没有卖的月 饼那么精致,但口感很好。以前在家 时,我常在厨房给母亲帮忙,也曾像 只馋嘴的小猫一样,偷吃母亲做好的 馅料,一边听着母亲的嗔怪,一边贪 婪地闻着月饼的香味。 如今,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离 母亲太远了,中秋回家已成奢望,母 亲做月饼时也帮不上忙,我开始怀念 和母亲一起在厨房里做月饼的时光, 也开始想念家的味道。记得有一年 回家时,我跟母亲说: “吃不到您做的 月饼,就觉得不是中秋节。”从那以 后,母亲开始每年给我寄月饼。 母亲把月饼放在铁盒子里,用胶 布缠好,再去快递点,千里迢迢地寄过 来。最初我嫌麻烦,不让母亲寄,但母 亲很坚持: “你在外面买的月饼种类再 多,也没有家里自己做的放心。” 我“抗议”过很多次,母亲从来不 听,每年中秋节前,还是会准时把月饼 寄来。时间长了,我渐渐接受母亲这种 “俗气”的表达爱的方式,也开始在中秋 节前翘首期盼着远道而来的月饼。收 到月饼后,也很乐意和同事们分享。 同事们都说,我母亲的月饼有一 种家常的气息,没有那种甜得发腻的 感觉,没有那种油得咽不下去的味 道,比市面上的月饼好吃多了! 每逢这时,我总是很自豪,母亲 的月饼有一种最最重要的调味料,那 就是对我满满的牵挂和爱。 中秋祭月,由来已久。每逢中秋 来临,我脑海里总是清晰地浮现出小 时候祭月的画面。 清风徐来,夜空深邃洁净,一轮 明月缓缓爬上树梢。奶奶搬出方桌, 擦拭干净,置于院中。她洗净双手, 擦干盘子,放入点心、油饼、枣花馍、 苹果、核桃、花生米等。中间一盘必 是月饼,爸爸从集市上买回家后,就 被奶奶锁进箱子里,那香甜的味道飘 出来,钻进我的鼻子里,引得我直咽 口水。家人忙碌,我和弟弟只有眼巴 巴观望的份儿。 皓月当空,月满西楼,奶奶理好 散乱的发缕,点燃三支香,置于香炉, 带头祭拜月神!大人双手合十,虔诚 叩拜,我和弟弟拿腔作势,煞有介 事。许愿完毕,妈妈把月饼切成小 块,一家六口围坐方桌,开始吃月 饼。那鲜艳的红绿丝、白亮的冰糖 块、黑黑的芝麻粒、脆酥的花生仁,轻 轻咬一口,细嚼慢咽,满口香甜。物 以稀为贵吧,童年的味道最美。这个 时候,爷爷就会指着月亮讲嫦娥奔 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月光轻柔 地洒满农家小院,凉凉的秋风挟着秋 虫的吟唱在耳边响起,温馨而欢愉。 许了啥愿我早已忘记,奶奶轻叹 中那一丝惆怅,却印在我的心上。月 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她 始终有个心愿未了。姑姑全家搬到 新疆,终不能相见,她只有把满腔心 事托付明月,祈盼他们全家安康,早 日重返故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姑 姑也一定把心思说给明月了吧。 八月,月亮变得沉稳起来,或许是怕惊扰了宫中 的丹桂,那香沿着月色弥漫。小村庄睡了,老屋的烟 囱也睡了。 谷仓里的谷子相互拥挤着,分不清谁是谁,一个 个金黄金黄的。圆溜溜的大豆总也睡不着,相互讨论 着田野的风景和远去的大雁,或许还有天边的云。玉 米倒是老实,或许是累了,趴在口袋里沉沉地睡了。 门后边有几个精致的小袋子,那是为孩子们准备的, 他们喝惯了老家的小米,每年都要从很远的城里回来 取。母亲从未忘记,他们喜欢家里小米的味道。 风,还是要来的,院子中间那棵枣树需要它。趁 着月色再仔细看看那几颗枣子还在不在,那可是父 亲特意留下给自己调皮的孙子的。他喜欢看着孙子 坐在枣树上吃枣子的样子,尽管越来越看不清树上 的影子。孙子的笑声,还是那样清脆,像是自己咬开 了一颗枣,甜美刺激着每一根神经。 堂屋前的石榴树还留着,尽管已经严重影响了 通行,尽管儿子已经再三说把它砍了,老两口还是舍 不得,连剪掉挡在台阶的那一枝也舍不得,枝条上石 榴满满,像是一串灯笼,照亮儿子羞涩的笑脸。是酸 是甜,儿子知道。 灶台早早地醒了,把黎明烧得通红;院子早早地 醒了,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家乡的小路早早地醒 了,他们可不想耽误了远归人的行程。 门开了,那是母亲最熟悉的味道,是无法抹去的 乳香,留在儿子浅浅的嘴角。只有这个时候,中秋才 算开始,开始研磨最真实的味道。 中秋那轮月 □灵魂鸟 远道而来的月饼 □焦志昌 飘香枣花馍 □黄丁香 那年为“异客” □吴晨歌 中秋的味道 □卧龙 难忘儿时祭月 □王玉珍 心灵 深处 故园 漫忆 民俗 民情 至爱 亲情 生活 空间

Upload: nguyenhanh

Post on 25-Feb-2018

26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5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洛 浦 11 - lyrb.lyd.com.cnlyrb.lyd.com.cn/images2/1/2017-09/29/011/20170929011_pdf.pdf · 有月的光芒、味道存在,一切美好的祝福都在。 中秋 ... 完奶奶自创的老歌,一个上下五层,寓意花好月圆

灯下漫笔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编辑:田中够 校对:俊峰 组版:李琮洛 浦 11

自古中秋月最明。中秋月如茶盅,盛着满满一杯思念;似明镜,照着圆圆一圈亲情。品茶叙情,对镜抒情,借月传情,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

当然,中秋月是有寓意的,它的圆满、明朗与秋的成熟与丰收、人们的庆幸与喜悦极相衬。同时,磊落无私的中秋月,对远行他乡的人更眷顾,至少从唐代李白写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始,她就成为中秋的“话饼”,成为许许多多思乡、思亲之人的情感“充饥品”。

月亮是移动的,人走到哪儿,月亮就追随到哪儿。人也是移动的,哪里有月亮,哪里就有情思所在。尤其这中秋月,人们总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比他乡的大、圆而亮,哪怕只是望一眼,甚至仅想一想,心里都很亮堂、温馨。

中秋月,离不开秋风领路。故乡的秋风很勤奋,它每年都如期把月亮带回故乡,带进故乡的山山水水。山中一轮,水中一轮,天上一轮,心上一轮,一样的大,一样的圆,一样的亮。皎洁、细润的月光,一束束、一缕缕,如情感的纤绳牵动着人们无边的思念,把一丝丝情怀回放。

其实,月还是那轮月。古老而年轻的月光,皱而不锈,曲而无折。无论故乡多么沧桑,月光都能踩平思念的路,走到心上。中秋的月亮总是挪着悠然的碎步,从诗和远方走回来,走到萋萋小院,走到田间地头,走到亲朋好友之间。整整一夜,所有人的心情,都从角落里流淌而出,为了一本月色装订的白皮书如期出版而痴心相聚。

印象中,也曾有多个中秋之夜,月亮被细雨藏起。即使如此,看不到月亮,但在人们的心上,一样有月的光芒、味道存在,一切美好的祝福都在。

中秋月,洋洋洒洒,漫天满地的银辉,如玉的晶润、丝的柔滑、雪的轻盈,永远是层饱含情愫的莲花开在心中。

中秋时节,望月,是心思的涨潮;赏月,是心情的放牧;读月,是心事的诠释;听月,是心灵的碰撞;问月,是心理的牵挂;挹月,是心机的涵养;啜月,是心绪的滋润;品月,

是心意的交流。中秋,俯拾不起的月华里,有稻

穗、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葡萄、柿子等沉甸甸的收获在里面。当

你把这些收获含在口里装在肚里,月光马上就凝固成一个

个月饼,叫你品味不尽、留恋一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少时课堂上学习和吟咏的名句。当时,即使在老师情境氛围的引导下,我也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直到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我才真正对“倍思亲”有了深刻的体会。

我的大学时光是在新疆乌鲁木齐度过的。对于未曾出过远门的我来说,乌鲁木齐就像天边的一个梦——那里的天蓝蓝的,天上的云懒懒的,云下的树绿绿的,树中的鸟叫喳喳,空气里散发着水果的清香。不过,真到了这里,远离了亲人,那份孤独寂寞就像千里戈壁上带砂石的风一样,很快吹散了我的梦。试想,诗人王维身处长安,距离他家乡蒲州也不过一二百公里。而我的故乡洛阳,距离乌鲁木齐竟有两三千公里之遥。我西出阳关,只身一人从中原大地来到遥远神秘的祖国边陲,才是真正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呀!虽然当地的同学们待我十分友

善,可是,初来乍到,仍觉得他乡无处为家。清晨,我站在操场上,望着东边那来自家乡的朝阳;傍晚,我立于窗前,想象着家乡烂漫的晚霞。吃饭时,心中会想念家乡的浆面条、羊肉

汤、肉夹馍、胡辣汤;睡梦中,脑海里会浮现黄河的浪花、老城的街道和王城公园的牡丹……

中秋节的晚上,家居本地的同学大都回家团圆了,孤零零的我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毫无头绪地翻看着报纸。当时,“中秋节”那硕大的字样总是出现在眼前,惹得我心烦意乱。走出大楼,望着天空那一轮皎洁的圆月,我不由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时,手机响了起来,是妈妈打来的。她告诉我,今天过节,家人聚在一起都十分想念我。我提起精神,在电话中一一向大家问好。当听筒里传来叔叔家三岁多的小弟用稚嫩的童音唱起的儿歌时,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任由眼泪决堤般落下。

是啊,中秋节是家人围坐一起话团圆的日子。虽然我身处异地,但内心始终眷恋着洛阳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那浓浓的思念,或许就是“倍思亲”的滋味吧。

时光悠悠,岁月绵长。就是这样,自己在思念中有了成长,在思念中变得坚强。

中秋节,家乡有蒸花馍、做枣糕的习俗。不知何时,爸成了盘面的能手。头晚发上的面,

到了第二天,爸会观察气泡的大小、面糊的味道,直到认为合适了,才开始加入适量的碱面,再一点点加入面粉。面团的软硬、酸碱的调配,爸都拿捏得刚刚好。

妈拿出干净的梳子和剪刀,在碗里盛上红枣和花椒籽。一团面被妈揉成长长的一条,再揪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在案板上码成整齐的一排。小时候,我们姐弟会争着报出自己想要的果蔬或动物的名字。妈拿起一个面团,往里面包一个大枣,先揉成大致的馍坯,在我们的惊讶声中,用剪刀剪出兔子的耳朵,用梳子压出逼真的爪子,再把两颗黑黑的花椒籽往兔子的脑袋上一粘,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便跃上了案板。

在我们的啧啧赞叹下,小小的面团经妈的手一揉、一搓、一卷、一捏,该剪的剪,该贴的贴,一会儿工夫,那些猫啊、蝉啊、仙桃、石榴,就把大案板扮成了丰收的乐园。

每当这时,妈就会直起腰歇一小会儿。当我着急地催促她快做枣糕时,妈就会轻松地一笑:“砖都打好了,还怕盖不起楼?”妈把那几个造型稍矮的

“猫、兔、佛手”戏称为“砖”。只见她揪起一大块面,揉得又匀又光,擀成一个大圆饼。我抢着拿出缝衣用的顶针,在饼的边缘,盖出一圈环环相套的圆圈,奶奶说,那叫富贵不断头。“头层基础二层‘砖’,请来大龙护平安,中间填上大红枣,华盖盛开并蒂莲。”哼完奶奶自创的老歌,一个上下五层,寓意花好月圆、五谷丰登的大枣糕也做好了。

这些年,妈一改在上面盘花的俗套,与时俱进地摆出“中秋快乐”的字样,往往逗得孙辈围着满满一桌子花馍和枣糕拍手叫好。

“月是故乡明,糕是妈的好。”佳节又将至,那长长的思念啊,催促我快快回到故乡的怀抱。

去取快递,相熟的快递小哥问我:“今天是什么东西呀?”我说:“月饼。”他明显有些惊讶:“不是吧?这年头只要有钱,哪里买不到月饼,还有人千里迢迢寄月饼?”我不记得这是我第几年给人这样解释了:“我妈非要给我寄的,这是她的习惯!”

我知道,寄月饼大概已经是很多人都觉得“俗气”的方式了,但我的母亲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俗气”的方式。虽然我每年都说不用寄,但每年八月十五前,母亲的月饼都会准时送达。

母亲的月饼是自己做的,豆沙、果酱、五仁……虽然做的没有卖的月饼那么精致,但口感很好。以前在家时,我常在厨房给母亲帮忙,也曾像只馋嘴的小猫一样,偷吃母亲做好的馅料,一边听着母亲的嗔怪,一边贪婪地闻着月饼的香味。

如今,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离母亲太远了,中秋回家已成奢望,母亲做月饼时也帮不上忙,我开始怀念

和母亲一起在厨房里做月饼的时光,也开始想念家的味道。记得有一年回家时,我跟母亲说:“吃不到您做的月饼,就觉得不是中秋节。”从那以后,母亲开始每年给我寄月饼。

母亲把月饼放在铁盒子里,用胶布缠好,再去快递点,千里迢迢地寄过来。最初我嫌麻烦,不让母亲寄,但母亲很坚持:“你在外面买的月饼种类再多,也没有家里自己做的放心。”

我“抗议”过很多次,母亲从来不听,每年中秋节前,还是会准时把月饼寄来。时间长了,我渐渐接受母亲这种

“俗气”的表达爱的方式,也开始在中秋节前翘首期盼着远道而来的月饼。收到月饼后,也很乐意和同事们分享。

同事们都说,我母亲的月饼有一种家常的气息,没有那种甜得发腻的感觉,没有那种油得咽不下去的味道,比市面上的月饼好吃多了!

每逢这时,我总是很自豪,母亲的月饼有一种最最重要的调味料,那就是对我满满的牵挂和爱。

中秋祭月,由来已久。每逢中秋来临,我脑海里总是清晰地浮现出小时候祭月的画面。

清风徐来,夜空深邃洁净,一轮明月缓缓爬上树梢。奶奶搬出方桌,擦拭干净,置于院中。她洗净双手,擦干盘子,放入点心、油饼、枣花馍、苹果、核桃、花生米等。中间一盘必是月饼,爸爸从集市上买回家后,就被奶奶锁进箱子里,那香甜的味道飘出来,钻进我的鼻子里,引得我直咽口水。家人忙碌,我和弟弟只有眼巴巴观望的份儿。

皓月当空,月满西楼,奶奶理好散乱的发缕,点燃三支香,置于香炉,带头祭拜月神!大人双手合十,虔诚叩拜,我和弟弟拿腔作势,煞有介事。许愿完毕,妈妈把月饼切成小

块,一家六口围坐方桌,开始吃月饼。那鲜艳的红绿丝、白亮的冰糖块、黑黑的芝麻粒、脆酥的花生仁,轻轻咬一口,细嚼慢咽,满口香甜。物以稀为贵吧,童年的味道最美。这个时候,爷爷就会指着月亮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月光轻柔地洒满农家小院,凉凉的秋风挟着秋虫的吟唱在耳边响起,温馨而欢愉。

许了啥愿我早已忘记,奶奶轻叹中那一丝惆怅,却印在我的心上。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她始终有个心愿未了。姑姑全家搬到新疆,终不能相见,她只有把满腔心事托付明月,祈盼他们全家安康,早日重返故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姑姑也一定把心思说给明月了吧。

八月,月亮变得沉稳起来,或许是怕惊扰了宫中的丹桂,那香沿着月色弥漫。小村庄睡了,老屋的烟囱也睡了。

谷仓里的谷子相互拥挤着,分不清谁是谁,一个个金黄金黄的。圆溜溜的大豆总也睡不着,相互讨论着田野的风景和远去的大雁,或许还有天边的云。玉米倒是老实,或许是累了,趴在口袋里沉沉地睡了。门后边有几个精致的小袋子,那是为孩子们准备的,他们喝惯了老家的小米,每年都要从很远的城里回来取。母亲从未忘记,他们喜欢家里小米的味道。

风,还是要来的,院子中间那棵枣树需要它。趁着月色再仔细看看那几颗枣子还在不在,那可是父亲特意留下给自己调皮的孙子的。他喜欢看着孙子坐在枣树上吃枣子的样子,尽管越来越看不清树上的影子。孙子的笑声,还是那样清脆,像是自己咬开了一颗枣,甜美刺激着每一根神经。

堂屋前的石榴树还留着,尽管已经严重影响了通行,尽管儿子已经再三说把它砍了,老两口还是舍不得,连剪掉挡在台阶的那一枝也舍不得,枝条上石榴满满,像是一串灯笼,照亮儿子羞涩的笑脸。是酸是甜,儿子知道。

灶台早早地醒了,把黎明烧得通红;院子早早地醒了,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家乡的小路早早地醒了,他们可不想耽误了远归人的行程。

门开了,那是母亲最熟悉的味道,是无法抹去的乳香,留在儿子浅浅的嘴角。只有这个时候,中秋才算开始,开始研磨最真实的味道。

中秋那轮月□灵魂鸟 远道而来的月饼

□焦志昌

飘香枣花馍□黄丁香

那年为“异客”□吴晨歌

中秋的味道□卧龙

难忘儿时祭月□王玉珍

心灵深处

故园漫忆

民俗民情

至爱亲情

生活空间

祭月、赏月,月亮照见游子思乡之深情;蒸枣糕、吃月饼,习俗里盛满人们花好月圆的心愿。又是

一年中秋将至,明月寄托着多少思念、多少祝福,也照亮我们对幸福和团圆的祈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