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WENYI BAO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3233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6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20112011年年11月月1717日日 星期一星期一

面 面对

新年伊始,记者采访了作家出版社和部分文学期刊负责人。他们表示,新的一年将为读者呈上一份“开年答卷”,展示2011年的全新面貌和重点工作。

“2011年的作家出版社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讲到,该社已经完成“转制改企”工作,将于年初举行挂牌仪式。这个拥有 58 年历史的事业单位将正式转变成企业,踏上新的征程。出版社将致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出版集团,在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影视制作、文化衍生产品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出版社将继续打造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水平的作品,将于2011年推出20至50位作家的一流创作,并做好世界华文作家文库、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英文版的出版工作。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谈到,《人民文学》经过连续两年的扩版,已成为一家每期 208 面的大型文学期刊。为提高版面质量、推动原创文学创作,刊物在新的一年将提高稿酬,力求奉献给读者最优秀的各种体裁小说和非虚构类作品。2011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 90周年和辛亥革命 100周年,《人民文学》将这两大主题列为本年度版面重点工作,编辑部从2010年就开始筹备,将推出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主题作品,相信会受到读者欢迎。2010年10月启动的“人民大地”非虚构写作计划向全国公开征集 12 个写作项目,得到写作者的热烈响应,杂志社从2011年起将加大推广力度,推动作家深入生活、创作出优秀作品。为扶持青年作家,刊物将从2011年1月发起为期半年的“发现未来大家”文学活动,推举有创作潜力的年轻作者。

《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介绍说,2011年是诗刊社继续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影响、扩大发行量的关键一年,杂志社准备抓好几件大事,以点带面,推动诗歌事业向前发展。如诗刊社与苏州张浦镇将共同主办年度诗歌3项大奖的评选活动,并组织诗人深入到诗刊社“中国诗歌创作基地”、长三角改革开放前沿城市采风写作;将开展上、下半月刊“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90周年纪念专号珍藏版”的征稿编辑工作,于 7月份以两本刊物的篇幅同时刊出;为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诗刊社与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将联合举办“伟人孙中山”朗诵诗征稿活动,并陆续从2月份至7月份刊出作品,8月份公布

来稿评选结果,10月份在中山市举办颁奖大会;杂志社还将举办全国青年诗人第27届“青春诗会”活动、第2届“青春回眸”诗会活动、“第二届中国文学高端论坛——诗歌论坛”等。

《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作家》将以稳健的风格、全新的姿态办好文学、纪实、影视 3本旬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推出高品位文学作品,为广泛团结作家、提高凝聚力服务。刊物将认真办好“走进红色岁月”、“辛亥百年”和“新农村”栏目,并继续组织相关文学活动,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在精心组织实施“中国作家北大行”、“中国作家中大行”的同时,将与宝岛台湾的大学和美国著名大学中文专业建立相关联系,为“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做好影视版相关工作,每期推出一部重要影视文学作品,组织10位影视作家深入生活创作;继续推进与鄂尔多斯市的各项合作,评选“鄂尔多斯文学奖”、“郭沫若散文奖”和

“郭沫若诗歌奖”;充分发挥《中国作家》中山创作基地、塔里木油田创作基地、温州鹿城创作基地的作用,组织作家深入生活。

《民族文学》主编叶梅向记者详细列举了刊物在未来一年中的规划举措。她说,除了保证民族文学 4种刊物正常出版,杂志社还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将于上半年分别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家座谈会、全国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家改稿班,下半年将组织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改稿班、少数民族重点青年作家笔会;二是进一步办好“民族文学年度奖”,配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办好以“朵日纳文学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字创作及翻译奖项;三是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扩大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四是继续组织多民族作家到民族文学创作基地深入生活,争取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

《小说选刊》主编杜卫东告诉记者,刊物经过锐意进取,努力改革,2011年第1期实际发行量已突破10万份大关,创造了复刊以来的历史最高点,与改版时相比发行量接近翻倍。为保证 《小说选刊》 可持续发展,杂志社根据对新的文学市场的分析和判断,将在新的一年中拓展纸质刊物印数;为保持好刊物发展的平台,更好地适应未来媒体发展

的需要,刊物还将在 2011 年下大力气加强自己的网站建设,启动数字化媒体出版方案。

《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寒小风向记者介绍,2011年《中国校园文学·中学读本》改版为《中国校园文学·90后》,将大幅提高“90 后”作家作品的发表比例,加强对“90 后”作家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刊物还将坚持对全国各大学、中学文学社的关注以及对文学社优秀作者的扶持,扩充文学社相关栏目版面,着力打造

“校园文学之星”、“特别推荐”、“社团联盟”等重点栏目。刊物将陆续以各种形式推出几个“90 后”作家作品专号。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校园文学·小学读本》 将把“红故事”作为主打栏目推出,主要介绍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的历史故事,我国开国领袖、我党我军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省市区的英雄模范事迹,以鼓励全国中小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不怕困难、勇于牺牲、报效祖国的价值观。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高叶梅说,刊物在 2011 年的重头工作仍然是刊物版面建设。她谈到,据最新统计,长篇小说出版量已达每年3000部,比之两三年前增长有一倍多。长篇小说作者人数的激增和网络写作的促进有关,实际上,网络文学几乎都在以转换为纸质出版物为目的,成为向纸质出版业输送产品的一个庞大的生产基地,这就使原本以为会衰落的纸质出版业越发地红火起来,现在再来讨论和区分网络文学的定义,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但对于专业遴选长篇小说作品的《长篇小说选刊》来说,怎样体现“3000部”这样一个丰富而庞杂的创作态势,又如何为这个时代记录下受后人喜爱的长篇文本,是需要在办刊上更费苦心的。因此,刊物 2011 年工作的重心,还是把抓版面建设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杂志社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增加长篇小说创作的研讨活动,邀请国内的文学编辑和相关研究方向的文艺理论家参加,与作者面对面讨论作品。此外,文化部干部管理学院计划邀请杂志社协助建设长篇小说写作培训方案,双方将共同聘请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为客座教授,这项工作将在元旦后即开始着手筹备,争取“五一”后正式实施。

本报讯 1 月 9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文艺思潮研究所主办的

“著名作家进人大”系列活动之二——“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文学院教授程光炜、姚丹、杨庆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作家阎连科主持。马俊杰代表学校向贾平凹赠送了人大校徽。

与会者高度评价了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新成就,肯定了其倾心打造的新作《古炉》的文学价值与突破性意义。贾平凹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他谈到,“文革”是他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是 50 多年后,他对

“文革”有了全新的认识。“文革”在《古炉》中只是一种背景,书中大量写到人与人的仇恨,因为“文革”就是人性恶的一种总爆发。同时,贾平凹还谈到,为确保人物的鲜活生动,他不想把故事性写得太强,写作时总是尽量去呈现生活,写大量的细节。在历史价值评判上,他认为自己不太喜欢在文学中作历史判断,主要致力于呈现人物的实际生活状态,从而把道德价值评判隐含其中。 (张书群)

贾平凹长篇小说

《古炉》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 近日,由《南方周末》与今日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触·马莉中国当代诗人肖像画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马莉近4年创作的71幅油画作品。其中,“中国当代诗人系列”展出了包括艾青、舒婷等近40幅诗人肖像画。

马莉自1978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写散文,著有诗集、散文集《金色十四行》《白手帕》《怀念的立场》

《温柔的坚守》等,近年来她开始油画创作。2009年春天,马莉在完成了包括“女性与神性组画”和“抽象系列画”之后,着手诗人肖像创作,最先画的是她的诗人朋友梁小斌。从这幅肖像开始,马莉从她认识的诗人中一个个画开去,一发而不可收。这些画作汇集了中国现当代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诗人面孔,从中能看到中国新诗史的变迁。同时展出的“女性与神性组画”、“热爱与宽容组画”和“抽象系列”,则把马莉空间幻构想象的灵异和色彩、变形运用之大胆而纯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颜 慧)

马莉当代诗人肖像展

在京展出

本报讯(记者 胡 军) 由作家出版社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 2011年报告文学高端论坛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新年联欢会1月12日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张锲等与在京的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对2010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状况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大家认为,2010 年报告文学界出现了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非虚构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二是报告文学文体在外延上得以扩充和丰富,许多纪实类作品、口述实录类作品和传记类作品大量出现,有的作品影响很大,且出自许多非专业作者之手;三是报告文学作品走向影视,获得广泛受众;四是影响面大的报刊如《人民日报》等用相当大的版面刊登报告文学作品,有利于报告文学的传播。大家也谈到报告文学面临的问题,诸如报告文学队伍仍然青黄不接,被读者认可的作品不太多,一些优秀的非虚构写作的作者还没有进入队伍。据悉,今年中国作协将举行报告文学创作研讨会,鲁迅文学院将举办报告文学创作班,相信这些举措能促进报告文学的发展。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介绍说,2010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完成了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评选,并启动了首届

“瑞安华富杯”短篇报告文学奖和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奖。为扩大学会影响,扶持地方报告文学创作,学会还在浙江瑞安挂牌建立了全国第一座县级市的创作基地,今后还将有选择地在一些热心报告文学事业的地方创建基地。学会在 2010年还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今年将继续努力,进一步促进报告文学创作繁荣发展。

作家评论家

关注2010年报告文学

本报讯 日前,由中国散文年会组委会、《散文选刊·下》杂志社主办的“2010 中国散文排行榜”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鹿心血》、于坚的《大地深处》、王宗仁的《高原上空的星》分别位列前三名,陈奕纯的《天使一滴泪》、刘庆邦的《不让母亲心疼》、周冬雨的《我有天下最好的继父》、赵钧海的《我的恍惚的农场光阴》、蒋子龙的《冬枣大热之后》、赵畅的《良渚读玉》、贾凤山的《难忘那个大通铺》、高亚平的《豆》、墨白的《我的大哥孙方友》、魏廷屹的《墨隐》、阿成的《德国印象》、陈绪伟的《母亲的本能》等10余篇散文同时入选。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上榜的作品当中,两位新人作者分别是四川宜宾的高三学生魏廷屹和内蒙古的大学生杨瑛,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据悉,2010 中国散文排行榜评选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读者选票3万余张,全部采用“读者投票”的方式,针对当年度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散文,以作品得票总数的高低来决定上榜的名次。最终,共 22篇散文以高票数夺得 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前20名。 (刘 颋)

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

在京揭晓

责任编辑:王 觅 电话/传真:(010)65002492

电子邮箱:wybxinwen@sina.com

文学期刊出版社的2011新谋划□本报记者 武翩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新闻出

版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开好

头、起好步,在深化改革方面继续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

在加快发展方面继续当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坚持一手抓繁

荣、一手抓管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新闻出版强国而不懈奋斗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1月13日召开全体会议,研究

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政治

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主持会议

并讲话。他强调,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精神文

明建设,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标标题题新新闻闻·

前不久,甘肃省作家协会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甘肃省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作家邵振国当选新一届甘肃省作协主席。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邵振国进行了采访。

记者:作为甘肃省作协新任主席,你本人既是作家,之前也是甘肃作协的副主席,你如何看待、评价甘肃文坛的现状?

邵振国:当下甘肃的文学发展状况,我认为是“新时期”以来最好的时候,是创作队伍年轻而可观、取得成就最高的时候。其成就和良好态势的主要标志就是“甘肃小说八骏”。以往,在人们对甘肃的审视中有一个文学事实,即甘肃诗歌比例悬殊地强于甘肃小说。在诗歌艺术的质性上我们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是高平、何来、李云鹏、老乡、林染;其二依然是老乡,老乡又做了第二次高峰的领军诗人,他引领着我们的审美目光和视野可排出这样的成就代表者的名序:老乡、古马、娜夜、高凯、叶舟、人邻、牛庆国、阳飏……但是面对这样的诗歌阵容和成就我要说的是,甘肃文坛“体裁论”的态势已经发生了令人醒目、叹为观止的变化,全国核心文学刊物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质量优异的甘肃小说,譬如《西夏咒》《豺狗子》《两个人的车站》《羊群入城》《姓黄的河流》《西口外》《河套平原》《轻柔之手》《革命切片》《天上的眼睛》《金枝夫人》等等,不可枚数。它们放在全国小说的艺术质性水准上亦属于上乘佳作。这些作品把一支强悍有力的、成果辉煌的青年作家队伍呈现于世人和读者的眼前,坚挺地站立在全国文坛前沿,他们就是叶舟、弋舟、向春、雪漠、王新军、张存学、马步升、史生荣、徐兆寿等,他们的身姿面影,足以证明甘肃的小说无愧于中国当代文学。眼下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以为它是一个在全国也有普遍性的问题,即缺乏对小说美学的“理论认识”和自觉,有待于探向小说地心的深处。这个问题或是以往小说家们不为看重的,也是编辑们择稿时或许不为强调的,但它却是关乎着小说的力度、生命质性及拓展其更深广的艺术天地之可能性的问题。另一点是,我们缺乏更多的青年作家向着全国文坛冲刺的能力和勇气,需要我们发掘和鼓励。

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麦客》成名,到后来的《祁连人》《月牙泉》《日落复日出》及前不久出版的长篇

《若有人兮》,你的写作状态是怎样的?邵振国:请原谅我直言不讳地说:我的创作状态良好而

且正佳。1996年我在《文学评论》发表过一篇创作谈《通向墓地》,指出自己脚下这条蹉跎的路是通向坟墓的。它或许难以理喻,却自信而坚韧。从我发表那篇文章至今天,每年有两个中篇和一两个短篇的区区数量,艰难前行,现在我已接到编辑的通知,2011 年将发表我的两个中篇《麦色》《细雨草地》

和一个短篇《稼穑师道》。我是说,我为我这样晦暗、浅淡的脚步,却有着自信的光色和印迹的脚步,而感觉到走着我那条未尽的精神之路。但原谅我坦率地说,这是一个不很注重和审视“精神”二字的时期,这个时期更关注的是快感和新鲜的叙事。这个问题也就是我的“写作状态”。然而我思索的是,怎样是快感的、新鲜的,贴近我们生活的,而又是堪称精神的作品。这里有一个悖论,好作品即艺术品多不是快捷地反映当下时尚生活的作品,所谓新鲜,就是故事或立意少见,因而可读性强的。而具备了这一品质却并不等于它就是精神的,往往恰如其反。因为一般在精神层面上厚重的东西都不可

能是什么“新鲜”的、“时尚性”的,它需要岁月和意识沉沉地积淀,它就不可能不带有“陈旧”相,那是岁月赋予它的颜色。我不能设想那书写了中世纪的《巴黎圣母院》能够产生于中世纪,只有 19世纪末乃至更晚我们才可能听到雨果传导的那遥远的钟声,被那样一个敲钟人敲响它。它的故事也不可能有什么新鲜,因为它要符合一般的最普遍的人性及其扭曲和嬗变,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时尚性所不具备的。

记者:在《若有人兮》的跋中你写道:“我很珍爱我的这部作品,从 2003 年下半年到 2007 年 3 月,我反复修改了四稿。我觉得它没有什么吸引人的魅力,却苦苦地书写了一个形而上层面的内容。”似乎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你在这部作品中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在文学样式上有什么样的尝试与突破?

邵振国:这部小说试图书写种种人物和普遍的人群作为一个“存在”的样式和处境。我先得承认,我想写的未必我能够诉诸很得力的表现。事实上一些编辑审后问:这是写什么的,我看了两遍也没看出它有什么内容内涵。末了只能退稿。也有编辑说它是他所见到我的最好的作品。拙作主人公史淑芬,她自己也不清楚她是怎么活着的,在她一生将尽的时候她回眸自己的身影脚步,那里没有什么脚印,是的,小说中她没有任何作为,似乎她根本没存在过一样。而与她相矛盾、对立冲突的人,孙志福、马玉凤等,他们的人生感觉又如何呢?竟亦是茫无所归的样子,承受着人生赐予的看似相同的“宿命”,在“存在”这里他们倒是殊途而同归了。我就想写这个,想表达这个,给了他们一个屈原“山鬼”的意境,让他们思索自己的心绪和身影是否真的存在于那一“山阿”之中。同时我在叙述上采用了一些象征、意识流的方法,使不同时空下的内容交替呈出,并诉诸幻象,以凸显人物的心绪状态。

本报讯(记者 胡 军)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 90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中华文化促进会联合田汉基金会等相关部门,以湖南省话剧团为演出班底,将整合全国优秀演职人员复排话剧《万水千山》,计划于今年 3月沿长征走过的省份进行巡演,然后在此基础上在全国其他地区巡演。

首部全景式反映长征的话剧《万水千山》由陈其通创作,首演于 1952年。此次复排导演为陈其通之子陈嘉陡,他说,长征精神已成为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忍不拔的典范,通过话剧的艺术形式会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复排版在原作的基础上,将合并与强化必要的典型人物与典型细节,运用现代科技,整合艺术元素,以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实现气势恢弘的剧场艺术效果,完成史诗般的戏剧表达。

复排话剧《万水千山》出品人、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表示,红军以及他们所走过的万水千山都在昭示我们:哪怕你是一个极平凡普通的人,只要你有信仰,怀抱崇高的理想,你的故事就可能是一个传奇,你的生命就可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图为复排话剧《万水千山》媒体见面会上,王定国、王定烈、黄静波、蒲文清等老红军预祝复排演出成功

自信地走“未尽的精神之路”——邵振国访谈 □本报记者 颜 慧

复排话剧《万水千山》

将沿长征经过省份巡演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