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六月六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8-07/15/06/2018071506_pdf.pdf · 6 责任编辑 蒋漫冰 视觉编辑 姚玉甲 组版 马爱贤 校对 周凯

6 责任编辑蒋漫冰视觉编辑姚玉甲

组版马爱贤校对周凯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文化纵横

欢迎赐稿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本版插图王进城

与战争相关的人名

国学堂

闲话“胡同”第一次去北京,看到街道路标上这

个胡同那个胡同的,很是新奇。在全国各大城中,像北京这样把街巷叫胡同的并不多。那么“胡同”这个词从何而来,它的本来意思又是什么呢?这些疑问在心中萦绕多年,近日得闲翻看《中国通史》,才恍然大悟。

北京和西安一样,是著名古都。现在的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蒙古文化对北京的影响很大。其中“胡同”这个词就出自蒙语,历经明清和民国,这个词逐渐被北京人普遍接受,不但保留下来,还得以发展。目前,北京的大小胡同到底有多少个,就是地道的北京人恐怕也未必说得清楚。

目前,绝大部分的学者认为,胡同这个词在蒙语中就是水井的意思。在蒙语中,“水井”一词的发音与“胡同”非常接近。胡同虽起源于元朝,但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口口相传,而真正用文字写在街巷口,那是民国以后的事了。

在长春市,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西

安胡同。在我们西安市,有一个城中村名叫瓦胡同村,村名中虽有“胡同”两字,但与北京的胡同有所不同。据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长安县志》可知,隋唐以前长安、万年两县的村庄里就有名叫瓦胡同的。明天德年间,此地建有砖瓦厂,为和村南杜光寺(南窑)区分,得名“北窑”村。明正德年间,京城的朱郡马来此居住,同来的还有崔姓和于姓的达官贵人,他们在此设立城堡,并将此处改名为“瓦窑胡同”。此地位于高岗龙脉之上,有萧墙城池与外界隔阻。堡内市景繁荣,声色犬马,一派歌舞升平。

据查,在临潼区骊山森林公园附近有一个地名叫骆胡同。这个胡同与北京的胡同文化有无关联,目前尚无定论。

(朱百平)

□采 诗

我国幅员辽阔,很多地方都过农历六月六,传说不一样,习俗也不同。

六月六的传说

传说之一 在晋国时代人们就认定农历六月六这一天是大禹的生日。唐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练纳有羊氏,臆胸拆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裸飨,岁以为常。”这个祭禹的仪式一直到宋朝还在举行着,宫廷将这一天定为“天贶节”。苏轼在《过漆州涂山》一诗中云:“淮南人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日,是日数万人会于山上。”《宋史·真宗纪》中的记载就更形象了,说这一天,“京师断屠宰,百官行香上清宫。”虽说宫廷断屠宰,但民间却可以大杀猪羊,烹而食之。 在民间,六月六也被称为“祭神节”。

传说之二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受灾害,狐偃出京城放粮,女婿想趁狐偃过生日之时,杀死狐偃,为父亲报仇。狐偃之女知道后,星夜赶回娘家报信,让父亲有个准备。狐偃放粮回城,闻之大惊,他深知自己做了坏事,悔恨不已。狐偃不仅不怪自己的女婿,还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后,每年农历六月六日,狐偃都把女婿、女儿接回家里,合家团聚。后来传到民间,逐渐成了女子回娘家的节日,称为“姑姑节”。

传说之三 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途中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便于六月初六这天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翻经节。起初,皇宫于六月六这一天为皇帝晒龙袍。后来在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院子里曝晒衣服。渐渐地,此举成俗。

此外,在扬州有个说法,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遭遇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而晒衣服这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这天有“晒龙袍”之说。

传说之四 宋真宗赵恒是个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要求百姓相信他的所说所做,并定六月六这天为天贶节(“天贶”为古汉语中常用词汇,“上天恩赐”的意思),赵恒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六月六的习俗

看谷秀,虫王节 老北京常说“六月六,看谷秀。”其实,北方大部分地区均流行这句谚语。著名评剧《花为媒》里便有唱词:“六月六,看谷秀……”按节气,六月初

六已近大暑,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多,秋庄稼长势正旺,谷黍纷纷抽穗,老农通过观察庄稼的长势,以卜秋收的丰歉。该日人们祭拜

“虫王”,以防虫灾,保证丰产。河北武安山区农谚云:“六月六,老汉骑驴看谷秀。”山区春谷种得早,六月初就长得齐腰高了,且出穗了,老农们骑上毛驴去看谷子秀穗,以卜丰歉。在云南宣威地区,六月六人们杀猪羊,祭土地庙神,可使“土地不开口,老虎不吃人”。辽宁盖州,六月六有八腊庙会,是驱虫、祈雨的活动。北京善果寺有数罗汉活动,以占卜吉凶。在山东民间,人们农历六月六祭东岳大帝神,举行东岳庙会。

接姑姑,女儿节 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六月六被称作是“接姑姑”的“女儿节”。每逢六月六这天,出嫁的女儿,沐浴更衣,然后领着孩子,携同夫君,兴高采烈地回到娘家小住几日,和父母、姐妹兄弟团圆。娘家人也会拿出最好的食品热情招待。后来,有些地区演变成了“瞧夏节”,此节和“接姑姑”相似,六月六这天,出嫁的姑娘要带着油条回娘家看父母。还有一些边远山区,把六月六叫作“核桃节”,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核桃在六月六前后就有“仁”了,吃起来很香甜。在河南豫西山区,六月六这天,女子回娘家时一定要带些核桃,让父母尝尝。

虽然女儿时常想回娘家,但是什么时候能回,还需要看夫家能否离开,如农忙时节、节日期间,女儿要在婆家干活、帮忙。而农历六月是农闲时期,这就为女儿回娘家提供了条件。六月六,孩子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孩子的前额上印有红记,这是避邪求福的标记。河南妇女六月六回娘家时,要包饺子,敬祖先。另外,甘肃榆中,在农历六月六庙会上,求育的妇女要跪在太白泉边,从水中捞石,然后用红布将石包好,祈求得子。今天看来,这属于封建迷信活动,。

狗生日,晒书节 早在唐朝,民间便流行“六月六,晒红绿。”红绿指的是各色衣裳、被帐,晒过不发霉不生蛀。甘肃合水县俗传:

“六月六,晒丝绸。”据说,这天晒过的衣料被褥,人们穿上或盖上,不会患疮毒之类的疾病。《燕京岁时记》亦载:“京师于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蠢。”皇宫里要晒“銮驾”、龙袍,皇史宬要晒档案、书籍。项维贞《燕台笔录》也云:“六月六日,本非节令,但内府皇史宬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则每岁故事焉。”这一天,佛寺、道观也要举行盛大的

“晾经法会”,僧众要礼佛、诵经,如天气晴朗,僧众们就把所有经典从藏经楼拿出来晾晒。书香门第也应景儿,晒书画叫做“晒书

节”;有钱人家“晒票子”,钱多了也怕发霉啊!富家晒衣服被褥皮货,穷人也得晒一下箱底儿。药店里要晒生熟药材;估衣铺要晒估衣;皮货铺要晒皮货;喜轿铺要晒轿围、桌围、执事旗伞的绣片,以及轿夫的衣服鞋帽;邑庙 城 隍 寝 宫 有

“晒袍会”,开箱晒神衣,为神换新袍,一派繁忙!

更 有 趣 的是,早年没有用来防腐、防霉的物品,人们便根据主观想象,认为六月六的井水可以防霉,凡是酿 造 酱 醋 的 作

坊,皆于六月六的五更初时,抢着到井台汲水,将之储存起来,说是用它做酱造醋不长醭,且质纯味正,为上乘佳品。还有一些地区,每年六月六这天,人们以桐油涂木结构的门窗、柱梁,据说可以防水拒烂。

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特别容易上霉,六月六这天,人们一定要将其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

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明清之际,六月六,皇家銮仪卫在护城河有洗象之举,上驷苑官校在积水潭浴马。民间讲究

“洗狗头”,在就近水泊中给猫狗洗澡,据说在六月六这天,洗过澡的家畜不生虱子,坊间戏称这天为猫狗生日。扬州有“六月六,洗澡白;猫洗澡,狗淘浴”之说。旧时,民间妇女在六月六这天都要大洗长发,可保日后“不腻不垢”。

天贶节,多美食 因为有“六月六不蒸,扬场没风”的俗语,所以家家要蒸馍馍、豆包儿,否则秋收时扬场没风,颗粒不能及时进仓。最时兴吃的是“裹卷”,“裹卷”又叫“顶门棍”,做起来不难,和好面,擀成饼儿,卷上用细盐、花椒面调和好的南瓜丝儿,用笼蒸。熟了,蘸上醋和蒜泥儿吃。

内蒙古中部属高寒农业区,六月六这天,人们以尝新来酬神。“六月六,晒绸布,西葫芦豆角烩羊肉。”早上翻箱倒柜,将红红绿绿的衣物晒满院子。午餐的主食是蒸饼,类似“裹卷”,菜是嫩灵灵的西葫芦和细长的豆角,配上新鲜的羊肉,那是难得的滋补美味;在山东威海,流传“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的俗语,家家户户要吃大肉包子,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辽阳,六月六,人们隆重过“虫王节”——到秀穗的谷地里去焚香祭祀虫王爷,供品是黄米黏饽饽。何为黏饽饽?黄米面内加小豆馅,用菠萝叶包裹成长扁形,很像饺子,当地称“菠萝叶饺子”。一般供三、六、九个黏饽饽,上香也是三、六、九炷,以应吉数。祈祷虫王爷收回它的马(即蝗虫),田里别起虫灾,以保收成。

沪谚云:“六月六,晒得鸭蛋熟。”传言这一天最热,在太阳下曝晒,生鸭蛋能变成熟鸭蛋。人们时兴包菜肉馄饨吃,可免蛀夏。善男信女于此日茹素,叫做

“六月素”。六月六这天早上,在江苏东台县,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掺和糖油制成的糕屑,俗语“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便是例证。扬州人时兴在六月六这天中午包饺子吃,据说这天吃饺子不会蛀夏。

六月六,娱乐多 农历六月六天贶节,还有不少娱乐活动,广东地区有划龙舟活动;在山东地区,人们认为农历六月六是荷花的生日,因此在节日期间,人们赏荷、采莲,市场上则有大量的荷花玩具出售。妇女、儿童还喜欢用荷花的花汁染指甲。

在农历六月六,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苗族“赶歌节”、瑶族“半年节”“晒衣节”、藏族“响浪节”、满族“虫王节”、布依族“六月六”、土族“花儿会”等等。

更有人情味的是,农历六月六这一天还是普天下所有 66岁老人共同的“生日”。凡是岁在 66的老人,不论何月何日生,都要在六月初六这一天过生日。出了嫁的闺女也要在这一天回娘家给父母做寿,礼物是一大块肥肉。故民间有“六十六,吃块肉”的说法,亦含长命百岁之意。

不管各地习俗如何相异,可有一点是相通的,即六月六是个祥和的、清洁的节日。看谷秀穗,祈福丰收,是勤劳农夫的美好愿望;晒霉防潮,洗浴洁身,表达了人们追求健康安宁的心愿。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注文曰

“言教士卒习战,以猛兽之名名之,用威敌也。”这是以猛兽名显示威慑力、同时鼓励战士战胜敌人的取名方法。

古代社会,战争为国之大事,所以执掌军国大事的权贵家族的人名,往往也染上了战争的硝烟。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急剧变化时期,各诸侯国战争频频。公元前619年,狄君“鄋瞒”侵略齐国,接着又派兵进犯鲁国,鲁文公派叔孙得臣御敌。这年冬天十月的甲午日,叔孙得臣终于在咸地打败狄军,并俘虏狄将“长狄侨如”“虺”

“豹”三人。正好他的长子出生,叔孙得臣便以战俘之名为儿子取名为侨如;后来又以战俘之名依次为另外两个儿子命名曰虺、曰豹。

以战俘命名,似乎是一种较为原始而古老的命名之法,在《左传》中我们还可以见到与战俘战役相关的人名。鲁桓公二年曾有这样的记载:早年,晋穆侯夫人姜氏,在“条之战”期间生下太子,因而就取名叫

“仇”;太子的弟弟是在“千亩之战”期间出生,因此就取名叫“成师”。鲁定公八年又有这样的记载:鲁国之臣“苫越”生了儿子,于是就等待发生某种事情之后再取名,恰好这时阳州之战获胜,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叫“阳州”。

早在西周时期,周人就创造了一整套的命名系统。随着封建宗法制的建立,命名不但有礼法在,且还有限制,而且命名被

认为是一国大事,可以影响一国的安定。然而,到了春秋时代,周人的命名礼法似乎已经遭到破坏,比如晋穆侯为儿子命名曰仇、曰成师,就是对传统命名习俗的一种背叛,当然也就遭到了非议。晋大夫师服批评道:“奇怪的是国君竟这样给儿子取名字!因为命名是用来制定义法,产生礼节,并用礼节来完成政治……如果变更礼节和义法,那国家就将要发生乱事。”

笔者还可以举出一些与战争相关人名的例子来,这些虽是后来之事,但是,与晋人、鲁人以战俘、战役命名的习俗仍有传承关系。成吉思汗命名之来由是:其父也速该是蒙古尼伦部首领,他于公元1155年击败塔塔儿人,杀所获战俘两人,其中战俘首领名叫铁木真。此时,也速该之妻适逢生子,于是便以战俘首领之名为其子(成吉思汗)命名曰铁木真,以志武功。

《隋书·豆卢绩列传》云:“豆卢绩字定东,昌黎徒河人也。本姓慕容,燕北地王精之后也。中山败,归魏,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祖苌,魏柔玄镇大将。父宁,柱国、太保。绩初生时,周太祖亲幸宁家称庆,时遇新破齐师,太祖因字之曰定东。”

台湾作家三毛的大名陈平,就和战争有关。在《闹学记》序文里,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曾这样说道:“我的女儿陈平本来叫做陈懋平。‘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在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作为父亲的我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孩子‘和平’的大使命。”

绰号,也叫外号,古已有之。绰号起于号,中国古人有起号的癖好。号是古人的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它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人们可以通过取号而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某种情操。常见的号有居士、山人之类,像李白号青莲居士,朱耷号八大山人。还有取自斋号、室号的,梁启超就称饮冰室主人。古代还有谥号,即死后由朝廷颁赐的荣称,像岳飞的谥号为武穆。死后由门人、后人起的尊号,则称“私谥”,如晋代陶潜的“私谥”是靖节。最复杂的当属皇帝的号了,像清康熙帝, 庙号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年号康熙。

绰号来自民间,因而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其他的号基本消亡时,它却生存下来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魅力。绰号有自己所起和他人命名两种形式,或蕴涵丰富而含蓄,或嬉笑怒骂、诙谐幽默。有史可查的绰号起自汉代,如严延年、郅都、董宣是汉武帝时期的三个酷吏,世称之为

“屠伯”、“苍鹰”、“卧虎”。杨震因博学,被人尊称为“关西孔子”。

绰号的产生,有多种由头。如从形貌看,汉代贾逵身高头长,被称为“贾长头”;从举止看,西汉甄丰好夜间谋议,人称“夜半客”;从行为看,东汉崔烈花 500万钱买官,人称“铜臭”;从爱好看,南明弘光帝喜用蛤蟆制药,丞相马士英好斗蟋蟀,人称

“蛤蟆天子”、“蟋蟀相公”;从著作看,唐骆宾王的诗中多用数字做对,人们因此称他为“算博士”;从学识看,明代程济因博学而获“两脚书橱”的雅号;从谈吐看,南宋赵霈担任谏议大夫却大谈禁杀鹅鸭,因此被人讥为“鹅鸭谏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绰号,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群体绰号。如宋代丁大全、陈大方、胡大昌同时担任谏官,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即明哲保身,不敢进言。于是,时人讽他们三人为“三不吠犬”。明宪宗时更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等群体绰号,真是形象之极啊。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绰号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公案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几乎每个人物都有绰号。而集绰号之大成者,非《水浒传》莫属,在书中,不光一百零八条好汉有精彩的绰号,连一些次要人物也都有绰号,像高俅绰号“位列三公”,想来十分滑稽。不过,《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也就二到四个字,而在另一些古典小说中,绰号的字数却变得越来越长。像《童林传》里童林的绰号是“镇八方紫面昆仑侠”,八个字之多。而新武侠小说也继承了这项传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古龙的《绝代双骄》里的小鱼儿,有一次给自己起了个超长的绰号,结果吓退了那位胆小的武林人士。看来,在武侠的世界里,绰号也是生产力啊。

六月六□李广荣

绰号杂谈□古傲狂生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