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春品甘露 - 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rb/page/2018-04/15/08/2018041508...投稿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西安日报》 体育专副刊部 肖雪收

投稿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西安日报》体育专副刊部 肖雪 收

邮 编 : 710068邮 箱 : [email protected]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品 www.xiancn.com88 责编肖雪视觉编辑张淼组版杨艳校对艾芩

鉴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晨起品关中

摄影部:88216583 理论评论部:88216530 总编室:88216352时政新闻部:88216120 经济社会部:88216223 科教文卫部:88216529 体育专副刊部:88215983

每周头条

○刘剑锋

在洛南乃至商洛众多的庙会中,说到影响之深远、规模之宏大、声威之赫然、气氛之热烈、人们向往之急迫的,莫过于兑山庙会。

兑山地处洛南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海拔1200米,又名九龙山。登临山顶,四面山峦如聚,坡塬山谷间屋舍点点。古籍中曾描写九龙山胜景“雄阜高横,邑之大观”,据载这里自古便有“三山八刹十二景”,但“三山八刹十二景”为何者,已不可知。

北魏时拒阳县治设于武谷川,即今古城镇。大业十一年即公元 615年,县治由武谷川移到今洛南县城所在地。兑山正当拒阳县治西,按照八卦方位定于兑方,因名兑山。因山分九脉,犹如九条游动的龙,而中峰兀立,故又叫九龙山。传说太上老君云游至此,见山势奇伟、云雾浩渺,以为圣地,便决定在此建庙布道。但此为凡山,如何供得起祖师爷,建庙时崖壁訇然陷塌,山势也随之倒退。这情形恰被东海龙王看到,遂命九子前去支撑,才稳住倒退之山,

因而取名“退山”。但洛南人发音“退”、

“兑”不分,后演变为“兑山”。山上古有广禅寺,也叫“广禅山”,又因周围之山势犹如九把锁,兑山也称九锁山。《洛南民国续志》载:“九锁山,又名九龙山,又称兑山。在县南十五里,有蟒岭北来至鹿池川,峰峦突起,曰九锁山。……山顶有泉,蓄为池,虽大旱不涸。……唐时道教极盛,上建有老子庙、广禅寺。先后有张真人、孙真人修道于此。”

宋人王易简客居长安时曾游历洛南,写下《九锁山十咏》,节选部分如下:

“风烟谷口亭,岩穴神仙宅。迳回閟天光,云湿滴乳液。”

“宝盖遥当空,篝火忽奇迹。不见菇芝人,残枰弃黑白。”

“华阳隐邃道,元盖浮尘寰。紞紞天鼓鸣,烂烂岩屋斑。”

诗中“谷口亭”亦称谷口街,即洛河边柴峪沟口的峪口街,是连接陕南六百里商於道和关中潼关道这两条“国道”之潼商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从谷口街南涉洛河,过茶房,经兑山的隘口,蜿蜒南去,直至丹凤县龙驹寨水旱码头。

于兑山之上,西望书堂山,东眺文显山,川塬交错,山重水复。远眺而群山涌

流,天远地阔,浩然苍茫。兑山之下,沟谷纵驰间,田畴陌陌,山岚袅袅,而村舍俨然里,细路萦回,溪流婉转。

风光旖旎之地有寺有庙,必有庙会。“三月三,上兑山;九月九,兑山走。”千

百年来,洛南春季秋季的这两个日子属于久负盛名的庙会,洛南人没有人会错过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登兑山的日子。

每年这个时候,通往兑山的道路从344国道脱岭处甚至自国道开始,车辆便已密密匝匝排成长阵,车拥人挤,如潮水般,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远眺高高的兑山,人若群龙,漫山潮行,鞭炮之声、人群之喧,哄哄然响彻云天。登上兑山,人皆扶老携幼,红男绿女,摩肩接踵。弥漫的尘烟之中,各色百货、小吃摊点杂然而陈,琳琅满目。庙宇塔炉之间,香火弥天,鞭炮声震云天,此起彼伏。戏台之上,吹拉弹唱,戏台之下,人群簇拥。而满山杂树间,红绸飘动于袅袅香火烟尘中……正因庙会规模宏大,喧嚣热闹,每年这个时候,山上山下都不得不部署大量警力,疏导交通、维护秩序。

在洛南,人们仿佛总怕错过每年这难得的热闹,常常在头一天天色未暗之时便

奔走相告,相约而行,因而,兑山的喧哗与鼎沸从先一天晚上就已经开始,从山下盘山路一直到兑山顶上,灯火游动,若火龙游弋。

在这样的日子,善男信女们可朝圣祭拜、求子求福或感恩还愿,而更多的人或一睹易于平时的热闹,或春日里一览桃花灼灼、寸草绵绵之美景,或秋日里感受地远天高、山菊灿灿中的清爽怡然之情调,或体验洛州一种特别的风情,或纯粹来此健身休闲、一洗疲倦的日子……一年中的这两个日子,成为洛南独有的一种风情,一种充溢着人们饱满而鲜活的情愫的民俗。

兑山一年之中的两次庙会起于何时已无可考,但自古以来便香火相继,人相往来,络绎不绝。时至今日,其规模其热闹景象已达空前,且愈演愈盛。但兑山上庙宇建筑粗糙简陋,环境脏乱无序,已难以适应愈来愈盛的庙会之势。于是,一个利用景区旅游资源,打造以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结合避暑度假、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带动美丽乡村发展的“兑山朝圣区”项目正在规划中。

想必有一天,兑山将以另外一种风貌而穿越时空。

○赵刚 文/图

时间过得飞快!印象中,“中国年·最西安”系列年俗文化活动似未完全结束,春姑娘已降临长安,头戴鲜花冠,身穿绿叶裙,手舞杨柳扇,绽放着生命的气息,昂扬着青春的神采。在万紫千红的风景线中,中共西安市委党校院内几株花木映入我的眼帘:但见它高约二、三米,在翠绿欲滴的卵形树叶的映衬中,一朵朵繁花恰似一枚枚鲜嫩的粉色荷包,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呼吸一口,顿觉神清气爽。尤其令我怦然心动、过目难忘的是,这些清雅脱俗的粉衣仙子们,居然一反众花仰首挺胸、争芳斗艳之态,而是弯曲下垂,如此,人们便可轻而易举看清其容颜。不与百花争艳丽,只留清气满乾坤,好一副谦谦君子之风!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走近它——垂丝海棠。

垂丝海棠生性强健,性喜阳光,不耐阴寒,易栽培繁殖,是我国特有的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据明代《群芳谱》载:海棠有四品,

皆木本,分别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垂丝海棠大多生长于海拔 50-1200米的丛林或山溪边,分布在江浙、滇皖、川陕等地。每年三、四月为盛花期,红花满枝,纷披婉垂,柔蔓迎风,垂英凫凫,如秀发遮面的淑女,脉脉深情,风姿怜人。宋人杨万里诗云:“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风搅玉皇红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懒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当。”形容垂丝海棠鲜红的花瓣搅红了天界,闪烁着紫色的花萼若紫袍,柔软下垂的粉瓣如春醉的少妇,玉肌泛红,娇弱乏力,其姿色更胜桃杏。宋人曾丰亦赋诗赞之:

“春风场里一婵娟,情性脂韦气力绵。外不自持如醉者,中无他兼若羞然。避风皇后身倾靡,承露仙人手覆悬。正恐梅知固相聘,含香自嗅不容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诚然,仅从仪容风姿观之,垂丝海棠尚不足以艳压群芳,但其丰富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则远非大部分同类所能及。据《中华本草》载,垂丝海棠性味淡苦、性平,煎汤内服,用量 6-15克,则具“调经和血,治红崩”之功效(孕妇忌服);而在九、十月间,当大部分花木花谢叶凋之时,垂丝海棠却迎来

生命的又一次辉煌,一串串酷似樱桃、晶莹剔透、红黄机映、酸甜可口的果实高悬枝间,怡然吟唱着生命的赞歌。

观花木如察人物。那些谦逊恭谨、德才兼备者,无论职务高低,无论财富多寡,亦无论住宅是否宽敞、穿戴是否名贵,总会被人高看一眼、敬重几分;而那些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妄自尊大者,尽管巧语花言大吹大擂,但又能迷惑几人、得意几时呢?显然,融风采与品格于一体的垂丝海棠当属人见人爱的花中君子,为君子点赞,我心悦诚服。

春风场里一婵娟

○白来勤

在灞桥,每遇红白喜事,主家都以糊汤臊子面作为待客的早餐,俗称“早面午席”,即早晨吃臊子面,午餐为酒席大餐。经过多年的发展,灞桥臊子面已然成为陕西饮食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形成了“薄筋光、煎糊汪、五光十色醇鲜香,不仅吃面更喝汤”的显著特色。

“薄筋光”指面条的制作,由有力气的村妇或面点师将拌有碱水且醒好的面团用力擀匀,最后成为如纸张般薄厚、如韭菜叶一般宽窄的面条,俗称“韭叶面”。擀完面讲究手光案板光擀杖光面叶更光。有人称赞这面是:

“搋光醒好手感绵,擀薄切细像丝线。下到锅里牡丹绽,吃到口中香又荃。”

“糊”是说灞桥臊子面的“汤”即“臊子”与别处不同。关中西府及长安等地的臊子均为清汤,尤其西府的臊子以酸著称,一般吃面不喝汤或很少喝汤,如乾州、扶风的“涎水面”即如此。而灞桥地区的汤则为打了粉芡(淀粉)的糊汤臊子,不以吃面为主而以喝汤为主,汤多面少,面成了陪衬,如外地人说的“胡辣汤浇面”连吃带喝。

“煎”是指臊子汤在锅中翻腾浪滚,趁热吃下,使人大汗淋漓、通经活络。“汪”即臊子汤要用大肉汤、鸡汤熬制而成,肉肥汤汪、油多味长。“五光十色”是指臊子头和打臊子的配菜,色泽鲜亮、搭配成趣,臊子头一般用时蔬炒制,或萝卜白菜或冬瓜茄子,亦或花白土豆配以黄花木耳、海带香菇、口菇笋块、葱姜蒜末和肉丁豆腐。打臊子时将臊子头放入鸡汁肉汤之中,勾芡使之黏稠,再撒入肉丁、韭菜、菠菜、香菜和过油豆腐丁、白豆腐丁,色香味美俱全的臊子就基本告成。

“醇”即调料味美讲究,“鲜”即用菜新鲜色靓,至于“香”嘛,除了说整体口感外,则是在打成的臊子面里滴入芝麻香油提味。

另外,灞桥臊子面吃时一般不调盐,待客时也不在桌上放盐碟,只放酱醋辣子碗。这是因为打臊子时一般放的盐都较重,不须另外放盐,也寓意“有缘”,因为在灞桥方言中“盐”与“缘”同音,这是在新婚或定亲喜宴中尤其讲究的口彩,也是宾客们对主家的祝福。

说起灞桥臊子面,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唐贞观年间,蝗灾肆虐,赤地千里,京畿长安,六料不收。灞河东岸有位乐善好施的韩员外施粥舍饭赈济灾民,到了儿子结婚之时却捉襟见肘,拿不出粮食来了。为了将婚事办圆满、让来宾们吃饱吃好,婚宴掌勺的白行厨施展出“面不够、汤来凑”的绝活,爁炒出美味可口的香荃臊子头,烹调出勾芡肉汤臊子汁,虽然面条不多,却人人吃得碗净钵光,肚圆之后口留余香,连称大饱口福。适逢太宗皇帝微服出巡,尝过臊子面后龙颜大悦,当场夸赞韩员外的善行懿德,敕封韩员外官职,还赐御酒贺韩公子新婚之喜,更褒奖厨师的精湛厨艺,临了还将厨师带入宫中传授技艺。后来白行厨告老还乡,将宫廷秘制御膳的方法与民间礼席的技艺结合,研发出具有白鹿原、浐灞河地域特色的臊子面,并在民间四事八节的礼席中推出,从此该礼面名闻朝野。

灞桥糊汤臊子面

○文远

又到了春茶上市的季节,茶友在朋友圈里不断发新茶的照片,对我这种茶瘾颇大的人来说无疑是诱惑。周末无事,约上三位老友一起到秦岭转转,到茶友在山中租的农家小院“蹭茶”。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快到中午了,总算到了茶友的小院,两口子热情地招呼我们。他爱人正在忙活着午饭,随行的卡妹连忙打起下手,茶友则从屋里取出亲戚从四川寄来的新茶,招待我们。

茶极其纤细,还卷着。将热水注入杯中,像曼妙女郎般翩翩起舞,然后沉下去。汤色泛黄清亮,香气扑鼻。迫不及待品一口,倒没有别的绿茶那种涩苦,而是齿颊留香,片刻回甘生津。忙问是什么茶,答曰:“蒙顶甘露”,产于四川雅安境内的蒙山山顶。接着聊起它的采制工艺,茶友边为我们续水边介绍,甘露采用三炒三揉制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炒到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匀称,茶香显露。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做形”工序是决定外形品质特征的重要环节,其操作法是将三揉叶投入锅中,用双手将锅中茶叶抓起,五指分开,两手心相对,将茶握住团揉四到五转,撒入锅中,如此反复数次,待茶叶含水量减至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时,略升锅温,双手加速团揉,直到满显白毫,再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足干,匀拼大堆后,入库收藏。

“关于甘露还有传说呢。”茶友笑言,这引起我们的兴趣,鼓动他讲讲,茶友啜了口茶娓娓道来。相传很久以前,青衣江有位鱼仙,因厌倦水底的枯燥生活,遂化成一个美丽的村姑来到蒙山,遇见一个名叫吴理真的青年,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几颗茶籽,赠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吴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相亲相爱,共同培育茶苗。只见鱼仙解下肩上的白纱披肩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但好景不长,鱼仙私自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鱼仙留下了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披肩,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岁,因思念鱼仙投古井而逝。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他所种的茶便被称为甘露茶。

说话间饭已做好,我们赶紧帮忙端菜,都是乡间菜肴。席间,推杯换盏,谈笑风生。饭后,大家围坐一起,茶友重新沏上甘露。“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卡妹吟诵起这首诗,第一次听此诗,好奇问之。卡妹笑曰:“这是宋朝文彦博的《烹蒙顶新茶作》,甘露的香郁让我突然想起这首诗。”不知不觉太阳慢慢西落,带着赏春品茗带来的好心情,告别茶友夫妇返城。

春品甘露

○彭浦 文/图

我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这种由汉字、篆刻及印章石组成的传统印章艺术,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直到今天,收藏传统印章仍然是某些人的一大嗜好,其中更蕴含着很大的学问,质地名贵而又雕刻精美的印章,是金石收藏者梦寐以求的佳品。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青铜器应用已初具规模,人们用泥做成印范,剔出印文,浇铸铜液,待冷却后打掉印范,制成印章。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

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不喜

“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这些别称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

明清两代的印章艺术是中国篆刻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明代的文彭,篆刻风格笔势飞动、秀美飘逸,擅长于“方寸之地”咏物抒情,开创了中国印学史上第一个流派——吴门印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明清两代涌现出很多篆刻名家,明代除文彭外还有何震、朱简、归昌世、李流芳等;清代有黄

经、许客、陈曼生、赵之谦、吴昌硕等。时至近代,邓尔雅、乔大壮、邓散木、钱瘦铁、齐白石等均是篆刻名家。

印章一般有“名章”与“闲章”之分。新中国刚成立时,齐白石老人怀着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用雄浑苍劲的刀法,分别以阴文和阳文刻出“毛泽东印”两方印章,托人送至中南海,这便是名章。一般在书画作品上,艺术家们盖过名章后,往往还会加盖一两方闲章。如当年国画大师陈半丁作完画,总爱加盖那颗“不值两文”的闲章。画与印章彼此衬托,似红花配绿叶,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几分飘逸古拙的韵味,这就是闲章的魅力!

收藏印章,有人以石为主,有人以印为主。印章石料的品种很多,如青田石、寿山石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品种,它们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清代民间就流传有

“一两田黄三两金,昌化鸡血石无价”的说法。像寿山三彩黄、寿山朱砂以及寿山荔枝冻等,都是寿山石中值得收藏的品种。还有昌化鸡血石、田黄等,也是传统印章中的经典品种。而看重藏印的行家,主要从篆刻的艺术角度出发,名家手笔当然是最重要的。另外如果手工精细老到,就算是无名氏制作,价值也不会低。很多藏印的行家本身就是书画名家,他们在收藏中多是为了研究古文篆刻,从中体会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乐趣。也因此,一枚被书画名家使用过的印章,其收藏价值会更高一些。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西泠印社、北京匡时等一些著名拍卖行早就在国内开创了篆刻印章拍卖专场,然而作为一个新的市场板块,篆刻印章一开始并不像其他藏品一样受买家青睐。直到 2012年,以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为代表的一批大拍卖行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重新把篆刻印章纳入主流板块体系,并陆续开设篆刻印章专场,它才逐渐成为收藏热点。自2013年春拍以来,篆刻印章的强势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部分专场成交率均在80%以上,而帝王的印玺一直是印章专项拍卖中价格最高的。如在 2013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枚清乾隆御制白玉交龙钮“自强不息”宝玺以6670万元的天价成交;在 2013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一枚重239克的田黄上品“清吴昌硕刻/来修齐田黄章”,以1380万元高价成交;在2014年浙江西泠印社春拍上,一枚清代的“田黄石松鼠葡萄纹方章”以920万元成交,另一枚同年代的“田黄石素方章”以609.5万元成交;在2017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枚清代的“赵之谦刻/青田石自用印章”又以1207.5万元的高价成交。

收藏印章,以真品、精品、完整品为上。自明清以来,印家层出不穷,印作数不胜数,只要符合上述三项标准,无论是否名家之作,都值得收藏。对于藏者来说,以精为主,以广为辅,先广后精,只有逐步积累经验,在掌握相当的文史鉴赏知识后,才会由低到高,渐渐走向成熟。

漫话印章收藏

禅茶清音

花鸟雅好

三月三 上兑山

长安花木

垂丝海棠

精彩的皮影戏赢得阵阵喝彩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庙会上的静板书表演 (首席记者李明 摄)

寿山石印章 清乾隆御制白玉交龙钮“自强不息”宝玺 吴昌硕刻“来修齐田黄章”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