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金融篇 商商品期貨 港窒步品期貨 港窒步上上海搶灘海搶灘 · 際「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對本報說。 新加坡上海佔先機 他指出,中國市場對商品期貨產品有重大實

歡迎讀者提供本版意見,請電 2565 4288或傳真2811 1926

  「香港,醒醒!」系列,經本報採訪商界領袖、政府高層和學者後,分不同主題刊出,探討本地競爭力遇到的局限,周邊城市的爭逐。文章將在未來一個多月,每逢周一至周五刊出;本周二起連續四天是金融篇。 港交所在主板市場,儼如一隻招財大貓,但它本來

有另一個寶貝,曾好景一時,後來卻冷落了,那就是創業板。美國的納斯達克和倫敦的第二板AIM,都是在科技創新、吸引新資金的世代,異軍突起。香港的創業板,能不能修好翻新,再成聚寶盆呢?

預告

記者︰劉德斌、曾廣標、曾世明、蕭亮思 編輯︰何碧茜、梁嘉麒

A13 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金融篇(之三)

  究竟中央政府給予支持和方便香港搞商品期貨,好處是甚麼? 期交所前主席、鷹達集團主席梁家齊指出,目前上海的市場,絕大部分是內地交易商買賣,沒多少海外參與。  不過,要開放給國際投資者,目前並不可行,原因是海外交易商與內地交易商,在財政實力上根本不成比例。

內地期貨市場 屬塘水滾塘魚  他說:「有中國證監會官員私下表示,全國期貨交易商的資本加起來,可能還及不上一家高盛,試問現在有何條件開放市場。」  沒有國際交易商,內地期貨市場屬於「塘水滾塘魚」,自己人買賣,價格亦受國際市場大力牽制,例如上海期銅交易量已逼近倫敦金屬交易所(簡稱LME),但產品定價上一直被倫敦牽着走。  一旦市場在香港,一眾國際交易商便可以加入,看好與看淡的外資亦可「對賭」,從而分散內地交易商的風險。    梁家齊建議,若要真正打造一國際市場,香港與內地有關單位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合作建造同一平台,把各方利益「捆綁」一起,「有錢齊齊搵」,這有利中國搶回在亞洲區的時段,增加交

易的定價能力,不用在倫敦或紐約場上,蝕底給人家。這種可扭轉現時全部由LME、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和在倫敦的國際石油交易所(IPE)主導金屬和石油定價的局面,符合國家戰略利益。   所謂「利益捆綁」的模式,內地已有先例︰計劃推出內地股市指數期貨產品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內地城市多方爭持的情況下,最終由國務院決定,上海、鄭州和大連3個商品交易所,與上海和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共同出資,在上海設立相關產品。

國際交易商幫襯 中港有錢齊齊搵

  2003年底,財力薄弱的倫敦交易所(LSE)每股值3.7英鎊。當時港交所(0388)董事局內,有人主張把多年巨額滾存盈餘,買入倫敦交易所股票,但反對者眾,結果那筆錢全派給股東。今天回望,是走了寶。

3年前買入 賺逾40億  倫交所股價過去3年間勁升至12.7鎊,升幅達2.4倍。港交所當年派掉特別利息的18億元,已可購入倫交所逾15%股權,帳面今時可獲利逾40億元。  走寶不單是金錢,還有倫敦交易所這個名牌子。以今日倫敦金融城重拾青春的成功,香港若一早取得倫交所股權,金融中心地位便固若金湯,不怕其他城市來競爭。  主張收購者,正是考慮到利用英、港兩地建立的交易所策略聯盟,令兩地成為大型國企境外上市的不二之選。  不過,港交所當時的主流意見,直至現在還是一貫,就是鎖住內地大型國企在港上市,避免它們流失至海外市場。香港要集中做好股市集資,其他不必費神。  由港交所前主席李業廣,至行政總裁周文耀的領導層,都努力推動這個策略。去年底至今,建設銀行(0939)、中國銀行(3988)和工商銀行(1398)等多隻大型國企銀行股,單在本港已成功集資數百億至逾千億元,毋須另行在紐約、倫敦集資,做到「肥水不流別人田」。如此驕人成績,港交所領導層引證策略奏效(不過李業廣最近口風不同,見上文)。

居安思危 宜多建支柱  但主張香港金融中心需要多建支柱的一派,敲起「居安思危」的警號:作為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像紐約和倫敦,不會單靠一根支柱;況且,內地經濟高速發展,為本地金融市場帶來很多機會,不去多元化,自己丟了寶,人家便會撿了走。  歸根到柢,這涉及進一步推高金融地位的戰略選擇問題:鞏固強項,維持成功方程式;抑或造闊基礎,五臟俱全,製造「聚群」(cluster),成行成市。  搞商品期貨,不僅同樣碰上這個思量,也像擴展人民幣業務(見昨日報道)一樣,需向北京中央政府爭取大政策。

當年走寶

沒買倫交所

明日︰創業板

「亞洲最終會有市場成為主導的商品交易中心,競逐仍在進行中,情況並未像西方市場

(如紐約、倫敦)般大局已定……日本、中國、新加坡、印度和杜拜都已在研究(發展商品期貨市場),部分已有商品買賣,香港是落後了。」國際「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對本報說。

新加坡上海佔先機  他指出,中國市場對商品期貨產品有重大實際需求,在石油和其他主要商品期貨交易上,中

國參與者相信已穩佔第二、三,甚至是最大的買賣盤來源。  不過,羅傑斯認為,新加坡和上海等鄰近市場,已佔先機,盡管兩者未搶得明顯優勢,香港若有決心,仍可迎頭趕上;只是,他懷疑港府是否有此決心。  他又認為,香港要發展商品期貨市場,必須具備知識和專業性,方能吸引專業投資者。

羅傑斯︰亞洲搞期市 香港有得追

業業界專訪

  身兼港府「十一五」峰會一個專責工作小組成員的港交所(0388)前主席李業廣對本報表示,本港發展商品期貨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得到中央在政策上的支持。

工行順利上市 游說好時機  「四大油商是(石油期貨)主要用家,

他們想來港做也做不到。若國家有政策批他們來,我們即時可以做到(石油期貨產品)。」

  李業廣相信,如果內地的產油商以及用家,來

港作期油買賣,自然可以吸引外國的交易商參與。  李業廣直言,上一次於2003年研究開展期油計劃遇阻,是中央未有批出政策,今次特首必須向中央爭取。 他續稱,石油期貨跟金融期貨產品不同,涉及實物交收,但本港既無供應商,亦沒有用家,難建交收的倉庫,這同樣需中央政策配合。  李業廣稱,本港研發商品期貨產品,只是爭取中國境外買賣部分,並不與內地交易所構成威脅,以免因給人「搶生意」的印象而遭抗拒。

李業廣︰做境外買賣 沒跟上海爭

上海現時為全球第二大期銅市場,買賣的期貨包括銅、銀、橡膠和燃料油,當地計劃建立銅倉庫,處理交收;圖為當地銅管廠房。

  正當港府9月提出建議,研究有沒有機會在港再做商品期貨生意時,英國LME行政總裁Simon Heale去年底在上海已表明計劃在當地興建倉庫,應付期銅交收。明顯地,上海行先一步了!其實,上海現時買賣的期貨,還有鋁、橡膠以及燃料油。

倫敦擬滬建倉庫 交收期銅  在香港的官員和港交所(0388)仍躊躇未敢前行之際,上海期貨交易所高層近日已公開表示,正研究發展石油、汽油等一系列能源期貨,鋅和鋼等一系列金屬期貨,以及一系列化工期貨。這正反映上海推動金融業的萬丈雄心。  港交所前董事羅嘉瑞對本報表示,香港不單要做旺股市,更應發展一系列的金融產品和市場,總之「樣樣都有」。 他認為商品期貨一定有得做,不是為了現在,而是為整個金融業的未來。  他補充說︰「內地有實質需要,生產商和用家不是香港人,無所謂,國際的期貨市場買賣也不是當地人。」  另一名熟悉期貨人士亦同意,「若本港市場再不把握僅餘的機會,待LME在上海的銅倉庫建成後,香港參與的窗口便會迅速關閉!」  事實上,上海過去一直找香港的期貨專家幫忙,趁機在當地建立市場。反觀,港交所的一貫策略是壯大股市這現貨市場,其他則不要分神,

故對重建商品期貨提不起勁。

李業廣指是時機爭大政策  港府4年前在特首董建華任內,爭取內地石油期貨上碰壁,猶如「童年陰影」,因而不敢向中央多提,這解釋為何外界視政府決心不足。  一位熟悉港府的知情人士對本報說,對搞商品期貨前景不樂觀。他說︰「商品期貨交易當中,最多是期油,佔75%,這方面上海做了(已在籌備中)。當年與上海談過,但上海卻傾向獨自發展。」 不過,最近連行政會議成員、港交所前主席李業廣,也一改過去口風,主張特首可向中央爭取大政策,包括商品期貨。 既然上海現已「開了檔」,難道叫停人家?怎樣「有得做」?

共建平台 利益捆綁屬出路  「中國的石油進口量達1億噸,已成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但在期油定價上卻全無影響力。」李業廣指,若國際化的期貨產品在港買賣,便符合中國爭回商品定價「話事權」的國策。  期交所前主席梁家齊提出了與內地「共建平

台、利益捆綁、榮辱共享」的辦法。他說,香港有的獨特優勢而上海不及而又需要的,是已確立的國際金融中心條件—能讓外國投資者參與,尤其銀行體制高效率,風險管理良好,「出事」率低,可為巨額合約提供有效的現金結算和風險管理,正是上海等內地市場需要的(見另文)。  至於與商品期貨相關連的實物交收安排,香港用不着爭來做,大可以讓內地的城市搞倉庫處理。  談到涉及向中央爭取政策,游說上海摒棄本地市場短期利益,與本港市場合作雙贏時,本地政商界私下均承認,存在不少問題。  羅嘉瑞強調,一定要拼命爭取;另一位金融業前輩一針見血地說:「爭不一定有;不爭一定無。」  據了解,有關的構想,已向港府「十一五」峰會專責工作小組成員反映,該小組由中銀香港(2388)副董事長兼總裁和廣北出任召集人。

讀 者 若 對「香 港 , 醒 醒 !」系 列 有 任 何 意 見 , 請 電 郵 至[email protected]

  這是一個早已發生卻鮮為人知的事實—兩年前,中國在銅的期貨交易量,已令上海搖身一變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僅次於老牌金屬期貨市場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簡稱LME)。  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在銅的期貨交易成交金額,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  香港又怎樣?證券和期貨交易所六年前合併上市後,就再沒有商品期貨買賣了!

排名 交易所 成交合約(億張)

1 韓國交易所

2 Eurex

3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9 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

12 印度國家股票交易所

17 大連商品交易所(DCE)

18 台灣期貨交易所(TFE)

19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29 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

31 鄭州商品交易所(ZCE)

32 新加坡交易所

35 香港交易所(HKEX)

去年環球期貨交易所成交排名*

*按期貨及期權交易量計 **全是金融期貨 資料來源︰國際期貨業協會

專家倡中港合作拓商品期貨

產品

美元為交易單位國際性商品

交收指定大連等接近內地用家的城市,建立倉庫應付實物交收

結算

在港利用銀行體系作現金結算及風險管理

中港商品交易所建議運作模式

合資成立全新中、港商品交易所

上海期貨交易所

大連商品交易所

鄭州商品交易所港交所

外資商品期貨經紀

中外商品供應商

中國商品用家

參與者

25.93

12.49

10.90

2.05

1.32

0.99

0.93

0.79

0.34

0.28

0.26

0.26**

中 國 交 易 量 合 計為1.61億張,剛排在紐約之後。

註:截至2005年底

* 其他產品包括天氣、木材、肥料、塑膠、及商品指數等衍生產品

資料來源:國際期貨業協會

商品 金

股票指數:40.80億張 (41%)

利 率:25.37億張 (26%)

個別股份:23.57億張 (24%)

貨幣:1.66億張 (2%)

農產品:3.31億張 (3%)

能源:2.75億張 (3%)

非貴金屬:0.98億張 (1%)

貴金屬:0.55億張 (1%)

其他*:0.02億張 (0.02%)

商品期貨佔全球期貨總成交8%

商品期貨 港窒步商品期貨 港窒步上海搶灘上海搶灘「爭不一定有 不爭一定無」「爭不一定有 不爭一定無」

股市獨大

股市獨大

雖然上海期銅交易

量,已逼近倫敦金屬交易所︵見

圖︶,但後者仍主導定價。

專 版 香 港 經 濟 日 報 A12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香 港 經 濟 日 報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