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16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34050 课程中文名称:DSP 原理及应用 I 课程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SP I 学分/学时:36/2 学分 先修课程:《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CU(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数字信号处 理》、《C 语言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生芳 ;课程负责人:生芳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课程性质: DSP 原理及应用 I》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涉及嵌入式软件 编程、嵌入式硬件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算法编程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 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实现能力、信号处理算法实现能力、工程设计实践能力方面 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需要具备较强的单片机硬件电路系统设计及 C 程实践技能以及具备较强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功底。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内实验,使学生掌握 DSP 芯片片上资源使用方法、简单 DSP 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法和常用信号处理算法编程实现方法,培养学生使用 DSP 芯片、分析设 计及调试 DSP 软硬件系统的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 DSP 芯片片上资源的使用方法,包括, DSP 芯片引脚、存储器、 GPIOCPU 定时器、事件管理器、AD 转换器和通信模块;熟练掌握 DSP 软件开发环境 CCS 的使 用方法,初步掌握存储器配置文件的编写方法。 课程目标 2. 针对简单应用实例,能够分析硬件电路,能够看懂软件程序,具备查阅芯 片数据手册和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 课程目标 3. 掌握 DSP 最小系统设计及实现方法并能进行外围存储器扩展;针对简单应 用,能够确定设计方案,能够设计相应硬件电路和编写软件程序,能够调试硬件电路和软件 程序。掌握常用信号处理算法在 DSP 上的实现方法。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 1-3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 课程目标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Apr-2022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34050

课程中文名称:DSP 原理及应用 I

课程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SP I

学分/学时:36/2 学分

先修课程:《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CU(单片机原理及应用)I》、《数字信号处

理》、《C 语言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生芳 ;课程负责人:生芳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课程性质:

《DSP 原理及应用 I》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涉及嵌入式软件

编程、嵌入式硬件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算法编程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

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实现能力、信号处理算法实现能力、工程设计实践能力方面

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需要具备较强的单片机硬件电路系统设计及 C 编

程实践技能以及具备较强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功底。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内实验,使学生掌握 DSP 芯片片上资源使用方法、简单 DSP

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法和常用信号处理算法编程实现方法,培养学生使用 DSP 芯片、分析设

计及调试 DSP 软硬件系统的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 DSP 芯片片上资源的使用方法,包括,DSP 芯片引脚、存储器、GPIO、

CPU 定时器、事件管理器、AD 转换器和通信模块;熟练掌握 DSP 软件开发环境 CCS 的使

用方法,初步掌握存储器配置文件的编写方法。

课程目标 2. 针对简单应用实例,能够分析硬件电路,能够看懂软件程序,具备查阅芯

片数据手册和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

课程目标 3. 掌握 DSP 小系统设计及实现方法并能进行外围存储器扩展;针对简单应

用,能够确定设计方案,能够设计相应硬件电路和编写软件程序,能够调试硬件电路和软件

程序。掌握常用信号处理算法在 DSP 上的实现方法。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 1-3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 课程目标 1

Page 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识 备解决基本电子工程问题能力。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

2-4 能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电子信

息方面的实验、设计及生产途径中遇到的问题进

行分析和改进。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3. 设计/

开发解决方案

3-2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电路系统、单元

(部件),制定其工艺流程。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绪论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本课程学习内容 (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4)TI DSP 产品介绍及芯片选择依

(5)DSP 应用系统设计流程

(1)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

学习方法 (2) 了解 TI DSP 产品及芯片选择依据

(3) 了解 DSP 应用系统设计流程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DSP 内部基本资源

(1) CPU、总线和存储器

(2)时钟和 CPU 定时器

(3)中断系统及复位

(1)了解 CPU 内部结构、总线,掌握存储

器使用方法

(2)掌握时钟控制方法,掌握 CPU 定时器

使用方法

(3)掌握中断系统及复位使用方法

5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 DSP 软件开发基础

(1)集成开发环境 CCS 操作方法

(2)CMD 文件格式及编写方法

(3)DSP C 语言编程方法

(1)熟练掌握 CCS 操作方法

(2)掌握 CMD 文件格式及编写方法

(3)掌握 DSP C 语言编程方法,掌握用结构

体方式操作寄存器方法

3 讲授 课程目标 1

4

4. 通用输入 /输出多路复用器

(GPIO)

(1)GPIO 概述

(2)GPIO 相关寄存器

(3)GPIO 模块程序设计方法

(1)理解 GPIO 结构特点

(2)掌握相关寄存器使用方法

(3)掌握 GPIO 模块编程设计方法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5

5. 事件管理器(EV)

(1)EV 功能概述

(2)通用定时器

(3)全比较单元及 PWM 电路

(4)捕获单元及正交编码脉冲电路

(5)EV 各模块程序设计举例

(1)理解 EV 结构功能

(2)掌握相关寄存器使用方法

(3)理解通用定时器工作方式

(4)理解全比较单元及 PWM 电路工作方式

(5)理解捕获单元和正交编码脉冲电路工

作方式

(6)掌握 EV 各模块编程设计方法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6

6. 模数转换器(ADC)

(1)ADC 概述

(2)ADC 工作方式介绍

(1)理解 ADC 结构与特点

(2)掌握相关寄存器使用方法

(3)理解 ADC 工作方式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Page 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3)ADC 模块程序设计举例 (4)掌握 ADC 模块编程设计方法

7

7. SCI 和 SPI

(1)SCI、SPI 概述

(2)相关寄存器

(3)SCI、SPI 模块程序设计举例

(1)理解 SCI、SPI 结构特点

(2)掌握相关寄存器使用方法

(3)掌握 SCI、SPI 模块编程设计方法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8

8. DSP 应用系统硬件设计

(1)DSP 小系统及外围电路设计

(2)AD、DA 电路设计

(1)掌握 DSP 小系统及外围电路设计制

作方法

(2)掌握 AD、DA 电路设计制作方法

2 讲授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9

9.常用信号处理算法的 DSP 实现

(1)FFT 算法的 DSP 实现

(2)FIR 算法的 DSP 实现

(1)掌握 FFT 算法在 DSP 上的实现方法

(2)掌握 FIR 算法在 DSP 上的实现方法 2 讲授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10

10.课内实验(共做 4 个)

(1)I/O 基本操作实验

(2)基本内存操作实验

(3)CPU 定时器操作实验

(4)PWM 脉冲输出实验

(1)掌握 GPIO 口的使用方法

(2)掌握片上存储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 CPU 定时器的使用方法

(4)掌握通用定时器和全比较单元的使用

方法

8 实验 课程目标 1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课堂采用仿真演示与实物演示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

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

和设计 DSP 软硬件系统及算法程序。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课堂作业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课堂上讲解重点习题和学生错的较

多的习题,并要求学生对做错习题进行订正。

3.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 DSP 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巩

固课堂讲授的内容,包括掌握 DSP 集成开发环境 CCS 使用方法、掌握 DSP 芯片片上资源

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芯片数据手册的能力。要求学生态度认真、原

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做 4 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学生实验后提交完整的实

验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Page 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等部分组成。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平时

作业 40

(1)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每次作业按 4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平时作业

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堂

表现 20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评分,满分 20 分;

平时

成绩 20

实验 40 根据实验完成质量以及实验报告质量评分,满分 40 分。 课程目标 1

期末

试卷

成绩

80

(1)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考核使用 DSP 芯片片上资源的能力、考核分析简单 DSP 电路和程

序的能力,考核设计简单 DSP 硬件系统和编写软件的能力、考核在

DSP 上实现简单信号处理算法的能力。

题型为分析题、计算题、作图题、设计题等。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B0、C0、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平时

作业、实验、期末试卷目标分值,其中 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平时作业目标分值,B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平时作业目标分值,B0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平时作业目标分值,

C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实验目标分值,D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试卷目标分值,

D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试卷目标分值,D0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试卷目标分

值。B、C、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学生平时作业、实验、和期末试卷实际平均得分。其中

B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平时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平时作业学生

平均得分,B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平时作业学生平均得分,C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实

验学生平均得分,D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试卷学生平均得分,D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试卷学生平均得分,D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试卷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

目标

支撑

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

目标

平 时

作业 B01 B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B1+C1+D1)/(B01+C1+D01)

Page 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 C01 C1 1

期 末

试卷 D01 D1

平 时

作业 B02 B2 课程

目标

2 期 末

试卷 D02 D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B2+D2)/(B02+D02)

平 时

作业 B03 B3 课程

目标

3 期 末

试卷 D03 D3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B3+D3)/(B03+D03)

课程

总体

目标

总 评

成绩

B01+C01+D01+B02+D02+B03+

D03

B1+C1+D1+B2+D2+B3+

D3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B1+C1+D1+B2+D2+B3+D3)/

(B01+C01+D01+B02+D02+B03+D03)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周鹏等著. DSP 原理与实践--基于 TMS320F28x 系列[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社,2014.

参考资料:

1. 顾卫刚编著. 手把手教你学 DSP[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2. 艾红, 樊生文编制. DSP 原理及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邹彦. DSP 原理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 http://www.ti.com

5. http://www.deyisupport.com/

九、持续改进

Page 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02333010

2. 课程中文名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sensors

3. 学时/学分:40/2.5 学分

5.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

机原理与应用》

6. 后续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7.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近专业。

8. 执笔人:王洋 ;课程负责人:王洋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

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感器、模电、数电及单片机等知

识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对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数学模型,以及

多种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测量电路、特性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合

理地选择传感器,并结合已学习的模电、数电及单片机等知识进行产品的分析、设计和研发

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深刻理解传感器的含义,掌握一般传感器的数学模型以及特性指标。

课程目标 2. 掌握多种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测量电路、特性及应用等方面的

基本知识。

课程目标 3. 针对具体应用,能够合理选择和应用传感器,能够具有分析传感器电路的

能力。初步掌握应用传感器、模电、数电及单片机等知识进行简单测控系统、产品的设计、

研发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 1-3 掌握电子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解决电子工程问题能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3.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2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电路系统、单元(部件),制定其工

艺流程。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4. 研究 4-2 能够根据实验或设计指标,合理分解系统,确定器件及材料,

选择合适方法与手段实现并达到指标要求。 课程目标 3

Page 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传感器概述

(1) 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 传感器定义与作用

(4) 传感器组成与分类

(5)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 掌握传感器定义与组成

(4) 了解传感器分类

(5) 了解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性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1) 掌握传感器静、动态数学模型及指标。

(2) 掌握线性度,灵敏度,重复性,迟滞

等几种重要静态特性指标的计算。

(3) 掌握传感器动态特性的三种描述模

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

(4) 掌握一阶、二阶传感器的频率特性计

算与选型。

(5) 掌握一阶传感器瞬态响应的计算。

(6) 理解传感器的不失真条件及其推导过

程。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3

3. 电阻式传感器

(1) 应变式传感器

(2) 压阻式传感器

(3) 电位器式传感器

(1) 掌握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与应变计算。

(2) 掌握电阻应变片的温度效应及其补偿

方法。

(3) 掌握测量电桥的工作原理。

(4) 掌握电阻应变片的布片、接桥与计算

方法。

(5) 了解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6) 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7) 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4

4. 电容式传感器

(1) 工作原理及结构类型

(2) 信号调理电路

(3) 容栅式传感器

(4) 电容式集成传感器

(1) 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电容

变化量计算。

(2) 掌握运算放大电路、电桥电路、脉冲

调宽电路等几种常用信号调理电路的工

作原理。

(3) 理解调频电路、双 T 桥电路的工作原

理。

(4) 了解容栅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信号

调理电路。

(5) 了解电容式集成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

信号调理电路。

(6) 了解电容传感器的应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Page 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5

5. 电感式传感器

(1) 自感式传感器

(2)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 (3) 电涡流式传感器

(4) 感应同步器

(1) 掌握自感式传感器工作原理与分类。

(2) 掌握相敏整流电桥的工作原理。

(3) 掌握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4) 掌握差动整流电路和相敏检波电路工

作原理。

(5) 掌握电涡流传感器工作原理与分类。

(6) 了解电涡流传感器的信号调理电路。

(7) 了解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与信号

调理电路。

(8) 了解以上各电感传感器的应用。

4 讲授

1 课程目标

2

6

6. 压电式传感器

(1) 工作原理

(2) 等效电路域信号调理电路

(3) 压电传感器的应用

(4) 声表面波传感器

(1) 掌握正、逆压电效应及压电传感器工

作机理。

(2) 掌握压电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及其特点

(3) 掌握电压放大器和电荷放大器及其特

点、计算和应用。

(4) 了解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超

声波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5) 了解声表面波传感器工作原理与应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7

7. 磁电式传感器

(1) 磁电感应式传感器

(2) 霍尔式传感器

(3) 磁栅式传感器

(4) 磁敏传感器

(1) 掌握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 掌握霍尔效应及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

理、误差及其补偿。

(3) 掌握线性和开关型两种霍尔电路的结

构与应用方法。

(4) 掌握磁栅式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 理解静态、动态磁头工作原理及其相

应信号调理电路原理。

(6) 了解磁敏电阻、磁敏管的工作原理与

磁敏特性。

(7) 了解以上各种磁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8

8. 热电式传感器

(1) 热电偶传感器

(2) 热电阻传感器

(3) PN 结温度传感器

(4) 集成温度传感器

(1) 掌握热电偶的工作原理、三个热电基

本定律及其在热电偶中的应用。

(2) 掌握几种常用的冷端补偿方法。

(3) 了解几种常用热电偶。

(4) 掌握热电阻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5) 了解 PN 结、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

理与应用电路。

(6) 了解以上各种热电传感器的应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9

9. 光电式传感器

(1) 光电器件

(2) 光纤传感器

(1) 掌握光电管、光敏电阻、光敏管和光

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光电特性。

(2) 掌握以上光电器件的常用应用电路。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Page 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3) 光栅传感器

(4) 电荷耦合器件(CCD)

(5) 位置敏感器件(PSD)

(3) 掌握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4) 了解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5) 掌握光栅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6) 了解光栅传感器的辨向、细分电路原

理,了解光栅传感器的应用。

(7) 了解电荷耦合器件与位置敏感器件的

工作原理、信号调理电路及应用。

10

10. 化学传感器

(1) 气敏传感器

(2) 湿敏传感器

(3) 离子敏传感器

(1) 掌握电阻型气敏传感器的特性及其应

用电路。

(2) 了解非电阻型气敏器件的分类与原理

(3) 了解湿敏电阻分类与应用。

(4) 了解离子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11

11. 智能传感器及其应用概述

(1) 智能传感器概述

(2) 机器人传感器概述

(3) 传感器应用技术概述

(1) 了解智能传感器概的组成,了解常用

的模拟放大电路,微机接口电路等硬件模

块,了解常用的标度变换、非线性校正、

误差补偿以及数字滤波等软件修正技术。

(2) 了解机器人中常用的各种感觉传感器

(3) 了解传感器的选择、供电、抗干扰等

传感器的实用应用技术

4 讲授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作业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对于学生做错的习题,在课堂上详

细评讲,并要求学生弄懂,改正。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对各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掌握、记

牢,会用。

3.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传感器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不仅

使学生能够观察、认识和掌握传感器本身的形式、结构和功能,而且能够全面认识、掌握由

该传感器组成的测试系统的方法,包括传感器的连接、信号调理电路的组成、输出电路的形

式等。通过对非电量信号的测量,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传感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传感器

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使学生巩固和掌握测试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的技能。对实验的

要求是态度认真、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选做 3 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每组的实验结果需由任

课老师或实验员验收正确方可算通过。学生实验后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

Page 1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实验、出勤、学习态度等部分

组成。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书面

作业 5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每次作业按 5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书面作业

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出勤 5 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按 5 分制评分。 课程目标 1

平时

成绩 20

实验 10 根据实验完成质量,以及实验报告质量评分,满分 10 分。 课程目标 3

期末

考试 80

(1)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考核 2-9 章。考试题型为计算题、综合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B0、C0、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面

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 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B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D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D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D0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B、

C、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面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其中 B1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D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

均得分,D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支撑环

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Page 1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书面作

业 B01 B1

1

期末考

试 D01 D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1 1

10 10

B D

B D

实验 C0 C 课

2

期末考

试 D02 D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2

0 02

C D

C D

实验 C0 C

书面作

业 B02 B2

3 期末考

试 D03 D3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2 3

02 0 03

B C D

B C D

总评成

绩 01 02 0 01 02 03 B B C D D D

1 2 1 2 3 B B C D D D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 1 2 1 2 3

01 02 0 01 02 03

B B C D D D

B B C D D D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1. 郭爱芳.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 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7.

主要参考书:

1.贾伯年 传感器技术[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黄贤武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

3.刘笃仁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唐文彦 传感器(第 4 版)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童诗白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曾兴雯 高频电子线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

8.张毅刚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Page 1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3020

课程中文名称: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Curriculum design for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sensors

学时/学分:1 周/6 学分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单片

机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等

适用专业:电子工程类专业

执笔人:王洋 ;课程负责人:王洋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是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实践教学环

节。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之后,综合利用所学传感器知识以及电

子、单片机等知识,完成一个传感器应用系统的设计,并可以在实验室实现的过程。学生通

过设计一个实际应用系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的认识和基本

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设计能力的培训,增强学生的电路设计与实践能力,培

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实际技术工作奠定必要

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 1. 巩固和加深对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的认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课程目标 2. 培养根据课题设计要求,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对

于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初步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 3. 通过学生在实验室中搭建电路,对设计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的训练,提高学

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经验。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根据所给课题,查资料,设计传感器应用系

统整体方案,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可行性检

查和完善

(1)掌握传感器应用系统方案设

计的一般流程、方法。

(2)初步实现要求的系统方案。

10

自学

+辅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2 根据设计的总体方案,设计各单元模块电路

(1) 掌握单元模块电路的设计

方法

(2) 根据模块电路的功能,设计

出可实现该功能的模块电

10

自学

+辅

课程目标 2

Page 1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3 根据设计指标,计算出设计电路的相应参数

(1) 掌握电路参数计算的方法

(2) 计算出各模块电路相应的

参数

10

自学

+辅

课程目标 2

4

根据计算的电路参数,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电阻、电容、单片机等功能器件和电子元器

(1) 掌握选择电子器件的方法

(2) 根据计算参数,通过查阅手

册,选择合适的电子器件

8

自学

+辅

课程目标 2

5 画出总体电路原理图,画出 PCB 图

(1) 掌握绘图软件绘制原理图、

PCB 图的方法

(2) 绘制出电路原理图和 PCB

8 训练 课程目标 2

6 在实验室对设计系统进行安装调试

(1) 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仪

器仪表的使用,手工焊接技

术,电路的装配、调试与故

障检测能力

(2) 根据设计电路,安装调试好

系统,实现设计目标

10 训练 课程目标 3

7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1) 掌握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的

方法

(2) 按要求撰写好课程设计报

8 训练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教学方法

(1) 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进行课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

思考和查阅资料自学来获得设计能力的提高。

(2) 课程设计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设计,教师不断巡视指导,适

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

强教学的直观性。

五、课程考核方法

检验课程设计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课程设计考核成绩由各设计部分

成绩按该部分所占总学时的权重进行加权评定:满分 100 分。

CEnn RR

N

nR

N

nR

N

nR ...2

21

1

注:ΣR 课程设计总成绩,N 为课程设计总学时, nnnn ...21、 分别对应课程设计各部分

学时数,R1、R2… Rn 分别对应各部分的考核成绩, CER 各部分“操行考核”总和。

Page 1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各训练项目成绩由“技能考核”、“应知考核”和“操行考核”三个部分构成。

各项指标权重如下:

技能考核(操作技能) 80%

应知考核(训练报告或作业) 20%

操行考核(违规扣分)

考核

依据 建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设计考核(80%)

设计方案完整,可行。输入、输出信号正确,各

模块功能正确,输入、输出信号正确,信号流方

向正确。

1. 设计传感器

应用系统整体方

案,并对设计的

方案进行可行性

检查和完善

应知考核(20%)了解设计课题的输入,输出量。掌握选择的传感

器的原理,由其构成的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技能考核(80%)模块电路完成的功能正确,原理正确。并且尽可

能简洁。 2. 设计各单元

模块电路

应知考核(20%)掌握设计的模块电路的功能,电路原理,电路中

每个元器件的作用。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技能考核(80%)正确计算出电路中的相应参数,包括使用的元器

件参数,需要的输入、输出参数等 3. 计算出设计

电路的相应参数

应知考核(20%) 掌握计算电路参数的方法。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技能考核(80%)根据设计的电路及计算的参数,选择合适的传感

器和电子元器件。 4. 选择合适的

传感器和电阻、

电容等元器件

应知考核(20%)掌握选择传感器的方法,掌握选择电子元器件的

方法。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技能考核(80%) 根据设计的原理图,画出 PCB 图 5. 画出总体电

路原理图,画出

PCB 图

应知考核(20%) 掌握画 PCB 图的技术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技能考核(80%)根据设计电路,在实验室中使用面包板搭建硬件

电路,或者制版并焊接电路板,对系统进行调试 6. 系统进行安

装调试

应知考核(20%)掌握面包板使用方法,掌握电路焊接技术,会使

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表检查电路。

课程目标 3

技能考核(80%) 按模板撰写好课程设计报告 7. 撰写课程设

计报告

应知考核(20%) 掌握撰写好课程设计报告的方法

课程目标 3

六、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Page 1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T01、T02、T03、T04、T05、T06、T07 分

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1-7 项考核依据的目标分值,T1、T2、T3、T4、T5、T6、T7 分别表示总评

成绩中各项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 1 考核依据 1-5 A0=T01+T02+T03

+T04+T05

A=T1+T2+T3

+T4+T5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0

A

A

课程目标 2 考核依据 1-5 B0= T01+T02+T03

+T04+T05

B= T1+T2+T3

+T4+T5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0

B

B

课程目标 3 考核依据 6、7 C0=T06+ T07 C=T6+ T7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

C

C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D0=T01+T02+T03

+T04+T05+T06+T07

D=T1+T2+T3

+T4+ T5+T6+T7课程总体目标达成度=

0

D

D

七、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 郭爱芳.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 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7.

主要参考书:

1.贾伯年 传感器技术[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黄贤武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

3.刘笃仁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童诗白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Page 1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3040

课程中文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CU

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学分/学时:44/2.5 学分

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

后续课程:《嵌入式系统基础》、《DSP 原理及应用》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

执笔人:王冠凌 ;课程负责人:王冠凌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工科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在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和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双语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探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与 能力和电子信息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单片机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本特性、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

课程目标 2. 具有基本的电子信息系统方案设计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创新

意识和

创新设计能力;引导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设计软件进行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分析、设

计,逐

步具有应用先进设计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3. 掌握计算机软件测试及检测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基本训练;

课程目标 4. 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

献能力,并能够使用英文完成作业、试卷,并培养部分口语表达专业英语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Page 1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 3.设计/开

发解决方案

3-1 能够根据电子工程复杂问题需求确定设计

目标和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4.研究

4-2 能够根据实验或设计指标,合理分解系统,

确定器件及材料,选择合适方法与手段实现并达

到指标要求。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5.使用现

代工具

5-1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工

具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10:沟通

10-2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的国际状况有一

定了解,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跨文化背景

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课程目标 4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绪论

(1)介绍单片机的基本特点和应用场合;

2.单片机的内部架构

(1)介绍 51 单片机内部结构;

(2)重点讲述 CPU 架构、存储器架构、I/O 端

口、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

(3)了解引脚功能、工作方式。

1.Introduction

(1)The basic character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ontroller unit.

2.The structure of MCS-51

(1)The internal structure

(2)The structure of CPU and memory, I/O

ports, timer/counter, interrupt system

(3) The pins function and working mode

should be known

(1)了解单片机的基本概念和常

见品牌;

(2)熟练掌握单片机的内部资

源;

(3)掌握单片机内部的基本结构

特点,为后续章节学习建立硬

件基础。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2

3.单片机汇编指令系统和 C51 基础

(1)了解单片机汇编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

令系统

(2)了解单片机 C 语言运用特点

4.汇编/C 语言程序设计

(1)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各自

的特点;

(2)了解汇编的伪指令

(3)熟练掌握汇编语言和 C51 基础程序设计;

(4)掌握子程序设计、查表、关键字查找、数

据极值查找、排序、分支转移、循环以及码

制转换

(1)熟练掌握汇编指令的功能、

使用特点;

(2)明白指令系统是和单片机内

部的资源紧密相连,并可以进

行初步简单的编程;

(3)熟练地掌握常用的汇编语言

程序设计;

(4)熟练地掌握常用的 C 语言程

序设计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Page 1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3.The instruction system of MCS-51

(1)The instruction format, addressing mode

and instruction system of MCS-51

(2) The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

of instructions

4. Assembly program design

(1)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chine language,

assembly language, advanced language

(2) The programming of assembly language

(3) The subroutine program, searching table,

the keyword searching, the maxim and

minimum number searching

(4)The program branching, circulation and

code changing of subroutine.

3

(1)Keil 软件的基本使用和无符号十进制数

加法实验

(2)数据排序实验

(1) The basic usage of Keil software and none

symbol numbers addition

(2) Sorting of the data

(1)初步掌握 Keil 软件的使用,

利用Keil软件的仿真调试功能,

要求学生编写并调试一个双字

节无符号十进制数加法程序,

熟悉指令和代码编译环境。

(3)编写并调试一个排序子程

序,其功能为用冒泡内部 RAM

n 个单元中的无符号二进制数

按从小到大次序重新排列;

4 实验 课程目标 3

4

5.单片机的中断系统

(1)了解单片机中断的原理;

(2)熟练掌握相关寄存器的使用和初始化

5. Interrupts system of MCS-51

(1) The principle of the interrupt system

(2)Program the interrupt subroutine

(1)熟练掌握单片机中断程序的

初始化编程;

(2)掌握中断系统的设计思想。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5

6.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

(1)了解定时器/计数器的架构及工作原理;

(2)了解相关控制寄存器的格式、功能及使用;

(3)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应用举例。

6.The timers and counters of MCS-51

(1)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timers and

counters

(2) The working mode of timers/counters

(3) Related SFRs and application examples.

(1)重点掌握定时器/计数器的几

种工作方式;

(2)熟练掌握定时器/计数器的初

始化编程;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6

7.单片机的串行口

(1)了解串行口的架构及工作原理;

(2)了解相关控制寄存器的格式、功能及使用;

(1)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2)掌握串行 I/O 端口的基本资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Page 1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3)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应用举例。

7.The serial port of MCS-51

(1)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the serial

port

(2) SFRs and application

(3) Serial communication program

(3)熟练掌握的串行通信程序的

应用编程;

7

8.单片机的外部扩展

(1)单片机的外部总线扩展;

(2)单片机的存储器扩展;

(3)简单并行接口的扩展。

8.The external expansion of MCS-51

(1) The expansion of external bus

(2) the expansion of external storages

(3) The expansion of parallel interface.

(1)理解三总线的概念;

(2)熟练掌握典型芯片的使用方

法以及和单片机结合,组成存

储器扩展的设计思想。

(4)熟练掌握单片机的串行和并

行 I/0 端口、常用的外设特点和

使用方法

(5)熟练掌握单片机外围电路设

计和软件编程。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8

9.单片机常用外设

(1)LED

(2)键盘

9.Common external devices

(1)LED

(2)Keyboard

(1)了解和掌握 LED动态扫描和

静态扫描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2)了解和掌握独立式键盘和矩

阵式键盘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9

(3)LED 显示实验

(4)定时器实验

(5)基于 RS232 数据通讯实验

(3) LED displaying

(4) The experiment of Times

(5)Data communication based on RS232

(1)掌握单片机 LED 显示原理,

熟悉采用串行方式实现 LED 显

示软件的设计方法,了解软件

与硬件的调试技术。

(2)编写并调试一个用定时器 T0

的定时中断控制软件计数器计

数程序,使计数器从 0 开始以 1

秒速度加 1 计数,显示器实时

显示计数值

(3)根据串行口的工作原理,编

写通信单片机程序,实现上下

机通信,波特率可变,有一定

合理的通信协议,数据接收可

以显示。

6 实验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相

应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age 2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2) 采用电子教案,双语 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具教学相结合,提高课

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

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进行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综合与仿真,培养

其识别、表达和解决自动控制专业相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每周至少一次进行答疑。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基于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

生掌握单片机系统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修课及本课程的知

识,逐步掌握根据具体检测与控制要求、主要技术性能设计出高性能价格比及先进实用的智

能化测控仪表及系统和方法与技术,为学生电子竞赛、毕业设计和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

步深造打下良好的硬件设计基础。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手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考核的环

节包括课后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

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

课程目标

作业 10 (1)主要考核学生对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每次作业按 1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课堂

表现 10 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态度,互动效果,答题等表现评分,按照 10 分制评分。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实验 10 (1)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

(2)阶段考试成绩以百分计,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课程目标 3

期末

考试 70

(1)卷面成绩 100 分,以卷面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

成绩。

(2)主要考核等内容。考试题型为:分析题、硬件设计题、软件编程题。题型以

分析题、作图题、设计题为主。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4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

法如下:

Page 2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 和 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书面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A、B、C 和 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作

业、课堂表现、实验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作业 A01 A1

课堂表现 B01 B1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D01 D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A1+ B1 +D1)/( A01+ B01+ D01)

作业 A02 A2

课堂表现 B01 B1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D02 D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A2+ B1 +D2)/( A02+ B01+ D02)

课程目标 3 实验 C0 C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C0/C

作业 A03 A3

课堂表现 B01 B1 课程目标 4

期末考试 C03 D3

课程目标 4 达成度(A3+ B1 +D3)/( A03+ B01+ D03)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B+C+D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C+D)/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1.张毅刚.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 3 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陈桂友.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李广弟. 单片机基础(第 3 版) [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4 .MCS51 MICROCONTROLLER FAMILY USER’S MANUAL

九、持续改进

1.教学上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同学们硬件设计能力,提高汇编编程能力。

2.考核方式上继续探索适合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方式,在大作业上多做尝试。

Page 2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02352040

2. 课程体系/类别: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教育实践训练

3. 学时/学分:1 周/1 学分

4.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

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后续课程:《嵌入式系统基础》、《DSP 原理及应用》等等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执笔人:王冠凌 ;课程负责人:王冠凌

二、课程目标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类课程《单片机原理及

应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和自动化工

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

力、提高创新意识以及相关工程问题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

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综合运用单片机基本原理及相

关前续课程的知识,通过搜集阅读相关文献,设计出能够解决指定项目的设计方

案。

课程目标 2. 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单片机,构建系统典型的外围接口

电路,并正确计算元件参数值。编写系统软件流程图,选择熟悉的编程语言(建

议使用 C 语言)编写程序实现系统功能。

课程目标 3. 进行系统软硬件的联调,根据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改电路

结构和参数,甚至修改设计方案,直到实现系统指定的功能。

课程目标 4. 撰写设计说明书,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同时,通过

答辩环节培养学生撰写答辩提纲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3:设计/开

发解决方案。 3-3 能够对电子工程复杂问题进行设计方案优选,体现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 1

Page 2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4:研究。 4-2 能够根据实验或设计指标,合理分解系统,确定器件及材料,

选择合适方法与手段实现并达到指标要求。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5:使用现

代工具。 5-2 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的局限性。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10:沟通。

10-1 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进

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应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应用到撰写报告和

设计文稿中,并能够就相关问题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课程目标 4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布置课题、指导

搜 集 并 阅 读 资

料,系统总体方

案设计

(1)了解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内容、步骤及相关要求;

(2)利用学校数字图书馆下载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3)借阅单片机系统相关设计手册和技术资料。

(4)认真阅读相关文献,整理系统已有的设计方案;

(5)对比研究现有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进行相应评估;

(6)在比较已有方案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1 天 课程目标

1

2 硬件电路设计

(1)绘制系统总体方案框图,并说明框图中各模块功能和

相互关系;

(2)根据系统设计方案,选择适当的元器件,绘制各模块

电路图,并正确计算元器件参数;

(3)用 Proteus 软件绘制仿真用的系统电路图。

1 天 课程目标

2

3 软件程序设计

(1)分析系统功能,构建系统软件整体流程图;

(2)绘制系统各个模块子流程图;

(3)使用 C 语言编写程序代码;

1 天 课程目标

2

4 系统软硬件联调

(1)使用 Proteus 调试系统软、硬件,直到系统功能实现

为止。

(2)有条件的可以调试开发板来实现系统功能。

1 天 课程目标

3

5 撰写设计说明书

并答辩

(1)设计说明书中,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硬件设计、

软件设计、设计体会、参考文献及附录等项目,篇幅不

少于 20 页。附录中应有硬件总原理图、具体代码清单等;

(2)设计说明书应用规定的设计纸书写,加上统一的封面

后装订成册。

(3)要求书写纸质答辩提纲,制作 PPT;

(4)学生自述 5 分钟左右,要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5)至少二位老师参加答辩,每位教师提 1~2 个问题;

(6)安排专人填写答辩记录。

1 天 课程目标

4

五、课程教学方法

按照一个单片机系统的给定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确定系统的总体

Page 2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方案,正确设计硬件系统和软件代码,并使用仿真软件调试完成系统功能。通过

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单片机系统设计的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

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组织形式及要求如下:

1. 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到教室指导两小时以上,以便随时解决

学生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2. 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不在教室,将得不到

成绩,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 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卡。

4. 设计结束必须进行答辩,答辩至少有两位教师参加,并填写答辩记录卡。

六、课程考核方法

学生经过指导完成课程设计的所有设计工作后,撰写写一份设计说明书,

后进行答辩。以设计说明书和在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依据,参考设计过程中

的表现,由指导教师按五级计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其

中:

优秀:设计方案新颖,创新点突出,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规范,内容丰富,

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

良好:设计方案比较新颖,创新点比较突出,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比较规

范,内容比较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

中等:设计方案一般,创新点一般,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欠规范,内容不

够丰富,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勤奋,创新思想不明显。

及格:设计方案不完善,存在一些小错误,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欠规范,

内容一般,在设计过程中不够勤奋。

不及格:设计方案有严重错误,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书不规范,内容严重不

足,在设计过程中不够认真。

本课程设计,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

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课堂

表现 10

(1)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进度和老师讨论问题时的表现。

(2)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综合课堂表现评分,满分为 10 分。 课程目标 4平时

成绩 20

查阅 10 (1)考查学生独立查阅有关文献,综合、收集和正确利用各 课程目标 1

Page 2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文献 种信息的能力。

(2)根据学生独立查阅文献等情况评分,满分为 10 分。

说明

书 30

(1)设计说明书中应该根据查阅的资料给出系统的设计方

案,并说明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设计说明书中电路图结构和参数必须有详细分析和计

算,文字叙述有条理,层次段落要分明,文图都要清晰、工

整。

(3)设计说明书中开发的应用软件流程图必须规范,附录必

须有完整的代码清单。

(4)设计说明书中要有系统仿真结果,或者实物运行的结果。

(5)根据说明书撰写内容和规范性进行评分,满分为 30 分。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设计

成果 40

图纸 10

(1)图纸如实反映设计成果,按照电气原理图国家标准规定

绘制。

(2)根据图纸与设计说明书的吻合度和图纸绘制质量情况进

行评分,满分为 10 分。

课程目标 4

答辩

报告 10

(1)考查学生答辩报告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2)根据学生答辩报告内容和报告过程情况进行评分,满分

为 10 分。

课程目标 4

答辩 40

问题

答辩 30

(1)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思辩能力进行评分,满分

为 30 分。

课程目标 4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

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Page 2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D0、E0 和 F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查阅文献、说明书、图纸、答辩报告和问题答辩

的目标分值,A、B、C、D、E 和 F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查阅文献、

说明书、图纸、答辩报告和问题答辩的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

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 1 查阅文献 B0 B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

B

B

课程目标 2 说明书 C01 C1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1

01

C

C

课程目标 3 说明书 C02 C2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2

02

C

C

课堂表现 A0 A

图纸 D0 D

答辩报告 E0 E

课程目标 4

问题答辩 F0 F

课程目标 4 达成度=0 0 0 0

+

+

A D E F

A D E F

课程总体目

标 总评成绩 100

1 2

+ +

+ +

A B C C

D E F

A B C D E F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00

A B C D E F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张毅刚.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 3 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陈桂友.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张毅刚. 基于 Proteus 的单片机课程的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M]. 北京:人

民邮电出版社, 2012

4 .MCS51 MICROCONTROLLER FAMILY USER’S MANUAL

Page 2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5.魏芬.基于 Proteus 的单片机实验与课程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Page 2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Ⅱ》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02325010 2. 课程体系/类别:学科基础课

3. 学时/学分:40/2.5 学分

4.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

后续课程:《微波技术》和《天线与电波》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及相近专业。

6. 执笔人:张红 ;课程负责人:张红

二、课程目标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电磁学经典

理论课,它不仅是许多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许多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基础和生长点。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物理本质和基本

规律、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电磁问题的分析与求解能力、用电磁理论解决工程

电磁问题的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课程目标 2. 具备电磁场与电磁波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求解能力;

课程目标 3. 具备利用电磁理论解决工程电磁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电磁问题

进行分析与求解。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1 能够根据电子工程复杂问题需求确定设计目标和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4. 研究 4-3 能够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对,电磁问

题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课程目标 1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Page 2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矢量分析 (1)矢量代数、正交坐标系 (2)标量场的梯度、矢量的通量-散度 (3)矢量的环流-旋度、无旋场与

无散场 (4)拉普拉斯运算与格林定理、

亥姆霍兹定理

(1) 掌握矢量基本运算;

(2) 了解矢量微分元;

(3) 掌握标量场的梯度;

(4) 掌握矢量场的散度、旋度;

(5)掌握亥姆霍兹定理。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电磁场的基本规律 (1)电荷守恒定律、真空中静电

场的基本规律 (2)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规律 (3)媒质的电磁特性 (4)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

麦克斯韦方程组 (5)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1) 要求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电流连续性方

程;

(2) 掌握 静电场的散度、旋度方程;

(3) 掌握恒定磁场的散度、旋度方程

(4) 掌握 媒质的电磁参数和物态方程;

(5) 掌握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概念

(6) 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和边界条

件。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静态电磁场 (1)静电场分析——静电场的基

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电位函数 (2)静电场分析——静电场的能

量、导电煤质中的恒定电场分

析 (3)恒定磁场分析——恒定磁场

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矢量

磁位和标量磁位 (4)恒定磁场分析——电感、恒

定磁场的能量

(1) 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方程、电位函数、电

场能量;

(2) 掌握恒定电场基本方程;

(3) 掌握恒定磁场基本方程、矢量磁位、标

量磁位、磁场能量。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4

4.时变电磁场 (1)波动方程、电磁场的位函数 (2)电磁能量守恒定律、唯一性

定理 (3)时谐电磁场

(1) 掌握波动方程的推导;电磁场的位函

数;

(2) 掌握电磁能量守恒定律;

(3) 掌握时谐电磁场的复数表示、复矢量的

麦克斯韦方程、亥姆霍兹方程、能量密度。

10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5

5.均匀平面波在无界空间中

的传播 (1)理想介质中的均匀平面波 (2)电磁波的极化 (3)均匀平面波在导电煤质中的

传播、色散与群速

(1) 掌握均匀平面波在理想介质中的传播

特性;

(2) 掌握极化的概念;

(3) 掌握均匀平面波在导电媒质中的传播

特性。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3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6

6.均匀平面波的反射与透射 (1)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

直入射 (2)均匀平面波对多层介质分界

平面的垂直入射

(1)掌握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直

入射;

(2)了解均匀平面波对多层介质分界平

面的垂直入射特性。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7

1. 位移电流验证实验 2、电磁波感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3、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

4、电磁波的极化实验

1. 理解位移电流概念 2、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作用 3、了解电磁波的空间传播特性;通过对

电磁波波长、波幅、波节、驻波

的测量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电磁波

4、通过实验加深对电磁波极化特性的理

解和认识。

8 实验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

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产品进

行精度设计。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电

磁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课程知识来分析、解决问

题的积极性。要求态度认真、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选做 4 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六、课程考核方法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大作业、实验、出勤,在团队

中表现、学习态度等部分组成。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

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平时

成绩 30

书面

作业 50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每次作业按 5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书面作业

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3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堂

表现 20 根据学生出勤、问题讨论和课堂表现打分,按 20 分制评分。 课程目标 2

实验 30 根据实验完成质量,以及实验报告质量评分,满分 30 分。 课程目标 3

期末

考试 70

(1)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考核电磁场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及电磁场与电磁波问题的基本

基本计算和工程问题的分析解决。

(3)考试题型为分析题、计算题、读图题、设计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 和 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A、B、C 和 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

堂表现、书面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书面作业 B0(=B0=30×50%=15) B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D0 D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0 0

B D

B D

+

+

实验 C0(=30×20%=6) C

书面作业 B0(=B0=30×50%=15) B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D0 D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 0 0

C B D

C B D

+ +

+ +

课堂表现 A0(=30×20%=6) A

书面作业 B0(=B0=30×50%=15) B 课程目标 3

期末考试 D0 D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 0 0

A B D

A B D

+ +

+ +

Page 3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B+C+D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1.谢处方.电磁场与电磁波(第 4 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

主要参考书:

1.王家礼、朱满座等编.电磁场与电磁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邱景辉主编.电磁场与电磁波.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3、徐立勤, 曹伟.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 科学出版社,2006

Page 3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02323050 2. 课程体系/类别:学科基础课

3. 学时/学分:36/2 学分

4.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微

机原理》 后续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相近专业。

6. 执笔人:张红 ;课程负责人:张红

二、课程目标

《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电子测量是现代

科学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从事现代电子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在培养学生具

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

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测量的能力和分析测量误差、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

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深刻理解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参数的测量原理与方

法。

课程目标 2. 掌握测量的误差分析和测量数据处理的能力。

课程目标 3. 熟悉使用电子测量仪器,具有对电子电路和系统测试能力并对测试结果具

有分析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 1-3 掌握电子测量基础知识和电子测量理论的能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1 能够应用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具备处理实验数据

的能力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5. 使用现代

工具

5-1 能够熟悉使用电子测量仪器,对电子电路和系统具有测试能力

并对测试结果具有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 3

Page 3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绪论

(1) 测量的基本概念

(2) 电子测量的内容与特点

(3)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

(4)电子测量方法

(5)计量的基本内容

(6) 本课程地位、作用和要求

(1)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 掌握测量和计量的基本概念,认识两者

之间的关系;

(3) 了解电子测量的特点;

(4) 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

(5)了解各种电子测量方法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2

2.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1) 测量误差的基本原理

(2)测量误差的分类

(3) 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及其估

算方法

(4) 疏失误差的处理

(5)系统误差特征及减小方法

(6) 测量数据的处理

(7)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1) 掌握测量及电子测量仪器的误差表示

方法,以及一次测量 大误差的估计。

(2)掌握测量中的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粗大误差的估计及处理方法。

(3)熟练掌握数学期望值、残差等的计

算,掌握正态分布、平均分布,会熟练计算,

能使用贝塞尔公式,掌握有限次测量的数

据处理方法。

(3)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和分类,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掌握测量

不确定度的评定标准。

10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模拟测量方法

(1)电压测量概述

(2)交流电压的测量

(3)噪声电压的测量

(4)分贝的测量

(5)失真度的测量

(1) 了解模拟电压测量的特点、基本原理、

方法和分类。

(2) 掌握交流电压的表征:峰值、平均值、

有效值、波峰因素、波形因素的概念、换

算;

(3)掌握交流电压的测量原理和计算方

法。

(4) 掌握噪声电压、分贝值和失真度的测

量原理和方法。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4

4.数字测量方法

(1)电压测量的数字化方法

(2)直流数字电压表

(3)多用数字电压表

(4)频率的测量

(5)时间和相位的测量

(1) 掌握数字式电压表的组成原理。

(2)掌握数字多用表的原理,掌握电流、

电压、阻抗变换技术,并能熟练利用其进

行各种量值的测试。

(3)掌握计数法测频、周期原理,会熟

练计算其误差;

(4)掌握计数法测量频率比、时间间隔、

相位差的原理及误差分析。

10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Page 3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5

5.时域测量

(1)示波器分类、特性

(2)模拟示波器构成、原理

(3)多波形显示

(4) 取样示波器

(5)数字存贮示波器

(1)掌握模拟通用示波器组成和工作原

理及其应用;

(2)了解数字存贮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及

其应用。

(3)了解实时取样和等效取样原理。取

样示波器组成原理。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6

6. 频域测量

(1) 引言

(2)扫频分析仪

(3)信号的频谱分析方法

(1)掌握 线性系统的幅频特性、相频特

性的测量原理,

(2)掌握扫频信号源工作原理,频率特

性图示仪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网络分

析的基本概念;

(3)掌握信号分析和信号频谱的概念,

信号分析的内容,频谱分析仪的分类,

(4)了解扫频外差式频谱分析仪、FFT

频谱仪的组成、性能和工作原理。掌握其

测量方法。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7

7. 逻辑分析仪

(1)逻辑分析仪的组成

(2) 触发方式

(3)显示方式

(4)逻辑分析仪的应用

(1) 掌握逻辑分析仪基本组成原理,状

态分析和定时分析,数据捕获与触发跟

踪,多通道数据源的存储、数据显示以及

主要特点、技术指标。

(2)了解逻辑分析仪的应用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8

1. 频率测量工程

2.示波测试技术的运用

3.频域测量技术

(1) 通过用电子计数器精确测量频率、周

期、相位差、频率比等量,进一步掌握电

子计数器的测量原理,并对测量过程中的

各种误差进行分析。认识标准计量源的计

量过程。 。

(2) 利用通用示波器双踪示波和双扫描示

波功能,进一步掌握通用示波器的工作原

理。利用数字示波器正确测量各种量值,

认识数字示波器的的功能和正确使用。

(3) 认识频率特性图示仪的测量原理、

仪器结构。正确使用频率特性图示仪测系

统的频率特性。学会用点频法测量系统的

频率特性。 。

6

0

10

20

30

40

实验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Page 3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

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利用现有仪器,对电子电路

系统进行测量,并整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测量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

握有关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测量方法,仪器操作技能,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并整

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要求态度认真、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

报告工整。

设定 3 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六、课程考核方法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大作业、实验、出勤,在团队

中表现、学习态度等部分组成。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

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书面

作业 50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每次作业按 5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书面作业

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堂

表现 20 根据学生出勤、问题讨论和课堂表现打分,按 20 分制评分。 课程目标 2

平时

成绩 30

实验 30 根据实验完成质量,以及实验报告质量评分,满分 20 分。 课程目标 3

期末

考试 70

(1)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考核电子测量基本概念、误差理论、电压、频率、周期、信号频

谱的测量方法以及电压表、示波器、扫频仪、频谱仪、逻辑分析仪的

工作原理。

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分析题、计算题、作图题、设计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Page 3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 和 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A、B、C 和 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

堂表现、书面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书面作业 B0(=B0=30×50%=15) B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D0 D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0 0

B D

B D

+

+

实验 C0(=30×20%=6) C

书面作业 B0(=B0=30×50%=15) B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D0 D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 0 0

C B D

C B D

+ +

+ +

课堂表现 A0(=30×20%=6) A

书面作业 B0(=B0=30×50%=15) B 课程目标 3

期末考试 D0 D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 0 0

A B D

A B D

+ +

+ +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B+C+D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推荐教材:

林占江.电子测量技术(第 3 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主要参考书:

(1)古天祥.电子测量原理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张大彪.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张永瑞.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第 3 版)[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4)蒋焕文.电子测量[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 (5)陈尚松.电子测量与仪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6)田宜驰.电子测量技术[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Page 3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前沿》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2002

课程中文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前沿

课程英文名称:Frontier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学时/学分:16/1 学分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信息理论与编码》、《通信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微机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

后续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类专业

执笔人:王凤随、瞿成明、娄柯、王洋 ;课程负责人:王凤随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

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电

子信息工程新技术专题这门课是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电子

信息技术的 新发展成果及趋势,提高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工作

和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深入了解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 新技术领域之

间的联系及进一步增强学习专业课和进行专业综合实践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对专业工程实践

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有一定的了解。

课程目标 2. 理解当今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工程行业有哪些 新发展领域,并为自己在

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明确自己努力方向,为自己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

会 6-2 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10. 沟通 10-2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的国际状况有一定了解,至少掌握

一门外语,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课程目标 2

Page 3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物联网领域发展及综述

(1) 物联网概论

(2) 产品电子编码 EPC

(3) 物联网技术基础

(4) 物联网在各行业应用

(1) 理解物联网的概念及含义。

(2) 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技术架构;

(3) 熟悉物联网组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4) 了解物联网应用的广泛性。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2

2.视频压缩与编码技术前沿

(1)视频与图像压缩编码概论

(2) 视频编码评价

(3) 视频编码发展历程

(4)新一代高效视频编码技术及标

(1) 理解图像压缩与编码技术的基本原

理; (2) 掌握视频编码中的基本术语及其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3) 了解视频编码技

术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4)

了解新一代高效视频编码 H.264/AVC、

MVC、HEVC、3D-HEVC 等技术标准的

编码特点及应用领域。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 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

(1) 信息融合概述

(2) 信息融合的主要方法

(3) 信息融合应用

(1) 理解信息融合的概念及含义。

(2) 掌握信息融合的基本技术架构;

(3) 了解在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

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4

4. 目标跟踪技术与应用

(1) 目标跟踪技术概述

(2) 单目标跟踪技术

(3) 多目标跟踪技术

(4) 目标跟踪技术的应用

(1) 理解目标跟踪技术的概念及含义。

(2) 掌握单目标跟踪技术的基本方法;

(3) 了解多目标跟踪技术的一些关键技

术;

(4) 了解目标跟踪技术的主要应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

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作业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资料阅读。针对 4 次讲座报告,要求学生

总结电子信息工程若干 新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自己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自

己努力的方向等。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Page 4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总结报告成

绩,总评成绩以五级分制计,分优秀(90-10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

和不及格(<60 分),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后阅读资料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讨论

情况组成,根据权重给出分数。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

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课后

阅读

课堂

问答

课堂

讨论

50

%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每次作业按 3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书面作业

成绩。

(3) 调研或创意报告的完成情况及评价等。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平时

成绩

40

%

出勤 50

% 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按 30 分制评分。

总结

报告

成绩

60%

(1)报告内容的工作量大小,选题恰当性,叙述完整性。

(2)报告格式的规范性。

(3)报告上交的及时性。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B0、C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面作业、

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 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B02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B0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C01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C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C03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B、和 C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随堂作业(含调研、创意报告)

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其中 B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 代

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

得分,C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C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

试学生平均得分,C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 1 课后阅读

课堂问答

B01 B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Page 4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堂讨论

总结报告 C01 C1

= 1 1

01 01

B C

B C

课后阅读

课堂问答

课堂讨论

B02 B2 课程目标 2

总结报告 C02 C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 2 2

02 02

B C

B C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因为本课程所讲的内容都是 新的电子信息前沿技术,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对学习的

积极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多思考,学会如何跟踪 新的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 

主要参考书:

1.李晓妍.  万物互联‐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0 

2.万帅, 杨付正. 新一代高效视频编码 H.265/HEVC:原理、标准与实现[M].  北京:电子工业

出版社,2014.12 

3.  杨露菁,余华.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北京:北京邮政大学出版社, 2011 

4. 劳伦斯·D·斯通. 贝叶斯多目标跟踪(第 2 版)[M] .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06

九、持续改进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遵循学科的原理,抓住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相

关性,自行组织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先进性就是要求任课教师

不断关注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 新发展动向,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系统性,就是要

求任课教师系统性地组织课程内容,一方面新技术同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相结合,促进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人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新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课程学习

有线索可循。实用性,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

际应用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 

Page 4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3010

课程中文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学分/学时:1 学分/16 学时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

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 II》、《信息理论与编码》、《数字图像处理》、《传感

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I》、毕业设计(论文)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执笔人:王凤随;课程负责人:王凤随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和作用是使学生从专业宏观角度出发,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科专业体系、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基本

知识和技术概念,同时也应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清晰地了解电子技术、信息

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构架,帮助其树

立正确的专业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大学学习方法。为电子信息工程学生了解本专业、热爱

本专业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具有了解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电子信息系统

工程设计方法。

课程目标 2. 了解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特性,以及电子工程、信息化相关产业的基本方

针、政策和法规;积累一些基本的设计、加工和制造等理念,为学生掌握更高级的产品、过

程和系统建造经验做准备。

课程目标 3. 使学生能够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引导学生形成解决工

程问题的思路。

课程目标 4. 能够适应复杂的工程环境,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6. 工

程与社会

6-1 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性,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

规。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7. 环

境和可持续发展

7-1 关注人类面临的挑战,认识地球生态环境和全球变化,理解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与本专业工程实践的关系。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8. 职

业规范 8-2 能够结合工程实践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 课程目标 3

Page 4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 12. 终

身学习

12-1 能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树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并

积极地予以实施。 课程目标 4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

程目标

1

1.绪论

教学内容:电子信息工程的作用和地

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毕业

生去向,及对所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1)了解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2)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体

系。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2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及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方法、中国的工程教育,卓越

工程师培养计划,CDIO 工程教育模式。

(1)了解中国工程教育的背景及发展

战略,熟悉工程师的任务与责任;

(2)了解各门课程主要讲授内容及其

在电子信息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3

3. 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

教学内容:电路基础、低频电子线路、

数字逻辑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一些基

础电子技术理论与知识、电子仿真方法

以及集成电路工艺与发展等

(1)了解电子技术的系统组成;

(2)了解常见的电子元器件。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4

4. 嵌入式系统工程与应用

教学内容:嵌入式系统技术概论以及单

片机技术、DSP 技术、FPGA 技术与 Soc

技术等与嵌入式系统关系以及嵌入式

操作系统与电子设计应用、机器人技术

应用的关系

(1)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5

5. 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

教学内容: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概述、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信号处理技

术及应用、智能科学与信息工程及专业

前景等方面知识的概括性认识。

(1)了解信号处理的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如何学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的理论课和实践环节;

(3)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未来的就

业方向。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具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涉

及到的相关专业知识。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的环节包括课堂表现和期末大

Page 4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作业,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

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课堂表现 40

(1)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回答问题的表现;

(2)出勤和回答问题按 100 分制单独评分, 后折算出该项的成绩乘以

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大作业 60

(1)考查成绩 100 分,以提交考查材料的评价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

所占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计算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计算,具体计算方

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字母 A0 和 B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

现、作业及期末考查的目标分值,A 和 B 则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和大作业实际平均

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堂表现 A0 A 课程目标 1、2、

3、4 大作业 B0 B

课程目标 1、2、3、4 达成度=0 0

A B

A B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 B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A B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1. 叶树江,刘海成.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电子信息学科基础教程研究组.电子信息学科基础教程 2004.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4

3.刘海成等.MCU-DSP 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九、持续改进

根据后续专业内容的变化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Page 4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2100

课程中文名称:专业生产实习

课程英文名称: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学时/学分:3 周(合计 72 学时)/3 学分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

及应用》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执笔人:瞿成明、王冠凌 ;课程负责人:王凤随;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生产实习是理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一个

组成部分。生产实习对于培养学生巩固所学理论,接触了解社会和我国国情,获得生产实际

知识,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开阔视野等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生产实习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 1. 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

学会正确估计自己和他人,提高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课程目标 2.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与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本学科的感性知识和宽

口径范围内专业知识。

课程目标 3. 获得一定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

能。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4 电子设计及工程项目中存在着经济、环境、

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实施中

应予以考虑。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7.环境和可

持续发展

7-1 关注人类面临的挑战,认识地球生态环境

和全球变化,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本

专业工程实践的关系。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 8-3 能够结合工程实践理解基本职业道德的

含义及其影响。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11.项目管理

11-1 理解并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和

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及管理方法,并能在多学科

环境中应用。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Page 4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准备与动员

⑴实习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强调

注意事项

⑵熟悉设计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和

要求

⑶阅读有关企业技术资料,了解实

习企业生产状况

⑷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明确并拟

定生产实习工作计划

⑴熟悉实习任务,明确实习

内容和要求;

⑵拟定出工作计划;

⑶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

4 讲授

训练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2

2. 基于单片机应用系统板的制作与

调试

(1) altium design 软件设计原理图

(2)altium design 软件设计 PCB 图

(3)手工制作线路板

(4) keil 软件设计程序

(5) 焊接、调试线路板

(1) 了解目前常用的仿真软

件及其各自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独立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的能力;

(3) 掌握 altium design 的基

本功能、基本操作,掌握利

用 altium desig进行线路板的

基本流程;

(4) 掌握手工制作线路板的

流程。

(5) 掌握基于单片机的产品

设计调试方法。

44 讲授

训练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3

参观企业整个生产流水线和作业现

场,并请厂领导和技术专家介绍企

业的生产经营及相关情况,主要包

括有: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在相关企

业生产中的发展形势,了解该企业

产品的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了解

该企业产品在研制开发,生产安装、

调试过程中所使用的电子信息类技

术和设备,并对电子信息类技术和

设备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使学生

对实习所在厂(所、公司)的生产、

研制和开发情况有所了解,并增加

对宽口径专业范围内的学科的感性

认识,激发学生热爱专业。

(1)了解工业生产的组织,

管理以及相关工艺流程;

(2)实地查看相关工艺流程

中使用了哪些本专业的技

术、设备和专业思想等;

(3)电子产品,电子信息技

术是如何渗透并融入到工业

生产流程中的。

24

听 讲

座 ,

观,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4 生产实习总结和答辩 ⑴完成生产实习报告撰写;

⑵完成答辩。 1 天

现场

教学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Page 4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要注重实践,学生实践时间较多,多利用时间加强实践环节学习,增强实践动手

能力。

1. 实践训练

(1) 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

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生产实习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适

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生产实习过程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训练工种组合,完成阶段教学任务。

(4) 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

强教学的直观性。

(5) 训练安全第一,对某些工种中高难度的操作技术,由指导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

2. 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生产实习课程中重要的主要授课环节。主要内容为现场解决学生提

出的技术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技术要点,现场讲解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技术基础知识。根

据学生从事生产实习的需要,到现场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技术。

3. 工作日志与总结报告

实习期间,学生需要记录详细的工作日志;实习结束时,学生需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并

接受指导教师的答辩。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手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考核的环

节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总评成绩分为百分制,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

课程目标

实习表现 50

(1)每天至少对每人考核一次;

(2)每次考核按 5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考勤的平

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实习日记 20

根据学生 终上交实习日记评分,满分 20 分,取

各次

实习日记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实习报告 30

(1)考查学生对生产全过程所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2)此环节成绩以百分计,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

占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

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Page 4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字母 A0、B0 和 E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

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目标分值,A、B 和 E 则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

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每天由指导教师评定。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习表现 A0 A

实习日记 B0 B 课程目标 1

实习报告 E0 E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00 EBA

EBA

实习表现 A0 A

实习日记 B0 B 课程目标 2

实习报告 E0 E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00 EBA

EBA

实习表现 E0 E

实习日记 B0 B 课程目标 3

实习报告 E0 E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00 EBA

EBA

课程总体目

标 总评成绩 100 A+B+E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00

EBA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无。

主要参考书:

1. 张毅刚.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C51 编程+Proteus 仿真)(第 2 版)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2015

2. 边立健, 李敏涛. Altium Designer(Protel)原理图与 PCB 设计精讲教程[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九、持续改进

1 企业方面

1.1 建立实习生实习管理制度。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实习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要从战略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认识实习制度,从而制定一套规范、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根据组织的

发展战略,持续、有计划地发掘与储备人才。

1.2 改进管理。企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为实习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2 学校方面

2.1 要时加强实习生管理。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实习动态,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不要

将对实习生的考核简单停留在实习报告上,要选派老师具体深入到实习单位考察实习生的思

想、工作、生活动态,以便实习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联

系,随时了解实习生的动态,及时处理好实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实习的教育指导工作,

Page 4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使实习工作能够持续、有效的开展。

2.2 要重实践。学校要重视起实践的重要性,不要光把教育停留在理论上,让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在校期间要多组织一系列与实习相关的活动,提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些高

等学校可以与学生实习比较集中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建设实习

用房。

3 学生方面

3.1 提升自己的能力。实习生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重实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

力,争取把自己培养成全方位的人才。平时,可以加强交流,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表

达沟通能力等,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主动学习。要树立良好的心态,摆正自己的姿态,虚心向企业的各位同事学习,遇

到问题要主动积极的思考,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填补自己操作能力的空缺。同时,因为没

有经验,所以一定会有挫折和失败,这种时候不能消极,要学会总结和自我调节,积极主动

地面对工作。

Page 5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2090

课程中文名称:专业综合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学时/学分:4 周(合计 学时)/ 学分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

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 原理及应用 I》、《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

理与应用》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执笔人:瞿成明 ;课程负责人: 瞿成明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专业综合实验》是针对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综合实验是

在学生学完《模拟/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 原理及应用 I》、《微弱信

号检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弱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综

合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信息获取与智能处理系统的设计,并可以在实验室实现的过程。

学生通过设计一个实际的信息应用系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各门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

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相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设计技能的训练,增强专业综合实践能

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实际技术工作奠

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专业综合实验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 1. 掌握常用信号处理算法原理,能够针对实际应用,设计 DSP 系统电路图和

选取合适的算法,能够在 MATLAB 平台上对算法进行仿真,能够在 DSP 硬件平台和 CCS

环境下实现算法。

课程目标 2.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选型,使用以及测试等,能够针对实际应用,设计基于

应用需求目标的传感器检测系统,选取合适的匹配电路、放大电路以及定标电路,设计合适

的测试系统,并对系统进行调试和测试等。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4. 研究 4-3 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分析和描述

系统结构及功能,形成结果。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9. 个人和

团队

9-1 能够理解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定位与责任,能

够胜任个人承担的角色任务。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Page 5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DSP 专业综合实验

一、教学内容

(1) 根据所给课题,查资料,设计解决方案和

电路图

(2) 方案和电路图可行性检查

(3) 系统电路图绘制

(4) MATLAB 平台算法仿真

(5) CCS 平台编写代码并在 DSP 硬件平台运

行结果

(6) 验收

二、课题名称:基于 MATAB 和 DSP 平台的

滤波器设计及滤波仿真:

(1) 输入信号的模拟,仿真及保存

(2) FFT 频谱分析系统

(3) FIR 滤波器设计系统

(4) DSP 中 FIR 滤波器的实现

(5) 滤波器在 DSP 平台的滤波实现

(6) 撰写报告

(1) 掌握查阅数据手册和文献

资料的能力

(2) 基本掌握设计简单 DSP 系

统的流程、方法

(3) 掌握 DSP 相关的基本电路

的原理,如 DSP 小系统、A/D

电路、D/A 电路等基本电路

(4) 掌握信号处理基本算法原

理,如相关法、卷积法、FFT、

FIR 滤波器、IIR 滤波器、自适

应滤波器以及这些方法在

MATLAB 环境下的设计。

(5) 掌握确定仿真参数的方法;

掌握不调用 MATLAB 系统自

带函数编写算法仿真程序的方

(6)掌握在 DSP 硬件平台上实

现算法的方法,能够对运行结

果进行解释并给出结论

48 训练 课程目标 1

2

传感器专业综合实验

一、教学内容

(1) 根据所给课题,查资料,设计解决方案并

画出电路图

(2) 方案和电路图可行性检查

(3) 电路搭建

(4) 检测系统调试及基本电子仪器使用方法

(5) 检测系统标定及标定原理

(6) 综合实验报告的撰写

二、课题名称

(1) 路灯节电控制电路设计与调试

(2) AD590 集成温度传感器测量系统的调试

及标定

(3) 热电阻测温系统设计调试与标定

(4) 酒精气体浓度报警控制电路设计与调试

(5) 传感器综合实验总结报告

(1) 掌握查阅数据手册和文献

资料的能力

(2) 基本掌握设计简单传感器

检测系统的流程、方法;

(3) 掌握传感器相关的基本电

路的原理;

(4) 掌握信号采集、处理的原理

(5) 掌握电路调试的方法;

(6)掌握各种电子元器件、测量

仪器的正确使用;

(7)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并给出结论。

48 训练 课程目标 2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实践训练

(1) 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

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专业综合实验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

Page 5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专业综合实验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类实验内容组合,完成阶段教学任务。

(4) 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

强教学的直观性。

2. 作业与实验报告

围绕各类实验内容,除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外,综合实验结束,还要求学生写出训

练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综合实验考核成绩由综合实验各类实

验成绩按该类实验所占总学时的权重进行加权评定:满分 100 分。

CEnn RR

N

nR

N

nR

N

nR ...2

21

1

注:ΣR 综合实验总成绩,N 综合实验课程总学时, nnnn ...21、 分别对应该类实验学时

数,R1、R2… Rn 分别对应该类实验的考核成绩, CER 各类实验“操行考核”总和。

各类实验成绩由“技能考核”、“应知考核”和“操行考核”三个部分构成。

各项指标权重如下:

技能考核(操作技能) 80%

应知考核(训练报告或作业) 20%

操行考核(违规扣分)

考核

依据 建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技能考核(80%)

MATLAB 和 CCS 基本操作;DSP 电路图设计及

绘制;算法参数选择依据;在 MATLAB 环境下

对算法进行编程仿真;在 DSP 硬件平台和 CCS

环境下实现算法并运行结果。

1.DSP 专业综合

实验

应知考核(20%)常用信号处理算法原理;对在 DSP 硬件平台和

CCS 环境下运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

课程目标 1

技能考核(80%)

传感器的选型;信号处理与采集电路的设计;整

体检测系统的构建;检测系统及电路的调试与标

定等。 2.传感器专业综

合实验

应知考核(20%)常用信号采集电路,常用信号电路等设计,显示

电路设计,系统测试与调试等。

课程目标 2

操行

考核 违规扣分

从“训练纪律”、“设备保养”、“安全防护”、“环境

卫生”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Page 5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T01、T02、T03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DSP、

传感器目标分值,T1、T2、T3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DSP、传感器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 1 DSP 综合实验 A0=T01 A=T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

A

A

课程目标 2 传感器综合实验 B0= T02 B= T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

B

B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D0=T01+T02 D=T1+T2 课程总体目标达成度=0

D

D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1. 周鹏等著. DSP 原理与实践.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4.

2. 郭爱芳.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 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07.

3. 张毅刚.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九、持续改进

针对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综合实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结合项目

式教学的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项目式

教学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将实验教学内容项目化,从构思、

设计、实施、运作 4 个方面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社

会责任感。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以突出工程实践应用为特色,切实满足电子信息相关行业对

该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Page 5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1070

课程中文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课程英文名称:High-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学时/学分:48/3 学分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通信原理》、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赵发 ; 课程负责人: 赵发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从事高频电路设计方面

的学习和工作的理论基础,在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和研究方面占有

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目标是掌握高频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基本工

程分析方法。对高频电子线路的实质有深入的了解,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

础。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高频电子线路在无线电通

信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课程目标 2. 掌握线性电路近似法、线性时变电路分析方法、高频电路基本方法、并会

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电路,解决实际电路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Page 5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问题分析 2-4 能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电子信息方面的实验、设

计及生产途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2.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1 能够根据电子工程复杂问题需求确定设计目标和解决方案。

3-3 能够对电子工程复杂问题进行设计方案优选,体现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3. 研究

4-1 能够运用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验工具、仪器和开发环

境,正确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给出结论。

4-2 能够根据实验或设计指标,合理分解系统,确定器件及材料,

选择合适方法与手段实现并达到指标要求。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绪论

(1)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2) 射频前段结构

(3) 无线信道特性

(4)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分类和信

号的特性等,初步建立学习高频电路的基

本思想。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高频电路基础

(1) 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

(2)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

(3) 电子噪声

(4) 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

熟悉高频电路的基本组成;掌握对选

频电路的要求及其分类;了解石英晶体的

特性;重点掌握谐振回路参数(谐振频率、

谐振电阻、品质因素和带宽、矩形系数等)

的计算。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3

3. 高频谐振放大器

(1)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2)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和特

(3)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线路

掌握高频小信号频带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和主要技术指标;理解影响放大器稳定性

的主要因素及克服干扰的方法;熟悉晶体

管谐振放大电路的分类及其参数计算;掌

握高频功率放大器工作类型,以及晶体管

丙类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能量关系,

外部特性;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一些新

技术;重点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运用及

实际馈电线路。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Page 5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4

4. 正弦波振荡器

(1) 反馈振荡器的原理

(2) LC 振荡器

(3) 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

(4) 石英晶体振荡器

掌握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理论,包括

振荡电路产生振荡的基本分类、基本原

理、分析方法与稳频原理;理解互感耦合

式振荡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三端式振荡电

路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准则;了解常

见的寄生振荡现象;重点掌握常用振荡电

路的分类、分析和计算。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5

5. 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

(1) 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

(2) 二极管电路

(3) 差分对电路

熟悉非线性电路的两种基本分析方

法,泰勒级数展开法和线性时变分析法;

掌握一些典型的非线性电路,重点掌握二

极管和差分对频谱搬移电路的分析方法;

了解集成乘法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6

6. 振幅调制、解调及混频

(1) 振幅调制

(2) 调幅信号的解调

(3)混频器

(4) 混频器的干扰

了解调制方式的分类及其解调类型;

理解混频的意义及原理;重点掌握幅度调

制与解调的原理、特性与分析方法及相应

电路。

6 讲授

课程目标 2

7

7. 角度调制与解调

(1)角度调制信号分析

(2) 调频器与调频方法

(3) 调频电路

(4) 鉴频器与鉴频方法

(5) 鉴频电路

了解角度调制、角度解调、限幅电路;

重点掌握调频方法和典型调频电路的分

析原理及方法。

6 讲授 课程目标 2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

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设

计电子系统。

(4)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平时表现。各考核环节所占分

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Page 5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书面

作业 80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每次作业按 1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和作为书面作业成

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平时

成绩 20

平时

表现 20 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按 20 分制评分。

期末

考试 80

(1)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考核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考试题型为分析题、计算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注:各课程根据实际确定平时成绩占比(一般为 20%~40%)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B0、C0 和 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

面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 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

B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C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实验目标值,C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实验目标值,D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D02 代表

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B、C 和 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随堂作业、实验和期末

考试实际平均得分。其中 B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C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实验平均得分,C2 代表支撑

课程目标 2 的实验平均得分,D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2代表支

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Page 5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支撑环

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书面作

业 B01 B1

1

期末考

试 D01 D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1 1

01 01

B D

B D

书面作

业 B02 B2

2

期末考

试 D02 D2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2 2

02 02

B D

B D

总评成

绩 01 02 01 02B B D D

1 2 1 2B B D D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 2 1 2

01 02 01 02

B B D D

B B D D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1. 曾兴雯.《高频电子线路》.第 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3

主要参考书:

2. 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

3. 谢嘉奎.《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 北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清华大学通信教研室.《高频电路》.北京: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九、持续改进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工程教育认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充分认真地分析本课程的现

状,不断研究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归纳,总结课程教学经验,在充分研讨的基

础上不断交流,才能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Page 5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Experiment 学时/学分:16/1 学分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电路分析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等相关课程。

后续课程:《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实验》等相关课程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赵发; 课程负责人:赵发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是通过实验手段,使学生获得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具有直观性、实

践性、综合性,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

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及创

新能力,独立实践、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

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熟悉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案,根据实验要求正确地选用万用表、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常用实验仪器。(支撑毕业要求 4-1)

课程目标 2:根据实验方案正确连接实验电路,准确读取实验数据,并能排

除电路故障。(支撑毕业要求 4-1)

课程目标 3:能准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误差原因,并给出实验结论。(支

撑毕业要求 4-1)

课程目标 4:根据工程要求,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正确地运用实验手段来

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支撑毕业要求 4-2)

Page 6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4-1 能够按照给定的实验方案,选用合理的实验仪器及设

备,搭建实验系统,完成既定实验要求; 课程目标 1、2、3

毕业要求 4. 研究

4-2 掌握实验设计方法,针对复杂工程问题提出的要求,

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 课程目标 4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

掌握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各项

技术参数(电压放大倍数、通频带、

矩形系数)的测试。

2 操作 课程目标

1、2、3

2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实验 测试激励电压、集电极电源电压及负

载变化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2 操作

课程目标

1、2、3、

3 正弦波振荡电路实验

掌握 LC、晶体振荡器原理,掌握静

态工作点、反馈系数、电容对振荡器

幅度以及频率的影响的测试方法。

2 操作 课程目标

1、2、3

4 集成乘法器幅度调制实验

验证 AM 波的相关理论,并能理解调

制信号、载波信号以及调幅波之间的

关系。 2 操作

课程目标

1、2、34

5 调幅波解调实验 验证二极管包络检波和同步检波解

调的相关理论。并能熟悉相关的解调

电路。 2 操作

课程目标

1、2、3、4

6 混频器实验 掌握混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方

法。 2 操作

课程目标

1、2、3、

7 变容二极管调频实验 熟悉变容二极管,并掌握用变容二极

管实现调频波的方法及电路。 2 操作

课程目标

1、2、3、4

8 无线电发射与接收实验 构建调幅、调频系统,掌握系统联调 2 操作 课程目标

Page 6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的方法。 1、2、3、4

五、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集中授课和单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首先讲解实验原理,帮助学生

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讲解实验内容时需强调实验的要点、难点,训练学

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按照实验指

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

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预习报告、出勤、

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部分组成。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

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预习

报告 20

(1)熟悉实验方案,了解需要测量的实验数据及其测量方法; (2)了解实验目标参数值与各测量参数之间的关系; (3)每次预习报告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预习报

告成绩。

课程目标 1、4

出勤 10 (1)根据学生出勤打分,缺勤或早退得 0 分,迟到得 5 分。 (2)每次出勤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出勤成绩。

课程目标 1、2、3、4

操作 50

(1)能正确搭建实验电路; (2)合理选择并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3)能排除实验故障; (3)每次操作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操作成绩。

课程目标 2

平时 成绩

60

实验

报告 20

(1)正确处理数据,根据实验数据推算出目标数据; (2)准确给出实验结论,并分析误差原因,给出进一步改进实

验的建议等; (3)每次实验报告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实验报

告成绩。

课程目标 3

期末 考试

40 根据考试实验的内容,完成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

等部分组成。根据每个环节完成程度综合评分。

课程目标 1、2、3、4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

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Page 6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D0 和 E0 分别

表示总评成绩中预习报告、出勤、操作、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A、B、C、D 和 E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预习报告、出勤、操作、实验报告、期末考

试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 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

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预习 报告

A0(=60×20%=12) A

出勤 B0(=60×10%=6) B

操作 C0(=60×50%=30) C

实验 报告

D0(=60×20%=12) D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期末 考试

E0(=40) E

课程目标 1、4 达成度=000 EBA

EBA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00 ECB

ECB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0 DB

DB

课程总体 目标

总评 成绩

100 A B C D

+E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00

EDCBA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8.1.推荐教材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自制 8.2.主要参考书

1. 曾兴雯.《高频电子线路》.第 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3

3. 谢嘉奎.《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 北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清华大学通信教研室.《高频电路》.北京: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九、持续改进

1. 密切关注高频电子技术发展的新动向,适时增加一些新的实验内容或更

新实验方法;

2. 不断更新实验考核方式。

Page 6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1)AutoCAD》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2011*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1)AutoCAD

课程英文名称: Basic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Software (1) AutoCAD

学分/学时:2 学分/2 周(合计 40 学时)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基础》等

后续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毕业设计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一年级

执笔人:朱世东; 课程负责人:朱世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 1》是一门针对电子通信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以

AutoCAD软件使用为教学内容的专业教育实践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践,掌握AutoCAD

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技巧、了解 AutoCAD 在计算机辅助电气设计领域中的图形处理方法。

对学生进行现代图形图像设计方法的训练,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视

野,提高综合素质,为后续学习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

解其局限性。

课程目标 2. 能够基于相关专业知识,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电气工程图的绘制问题

进行研究,并采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工程中的绘图问题。

课程目标 3. 通过对 AutoCAD 绘图软件的自我探索式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

习的意识,增强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5:

使用现代工具

5-1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工具来解

决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1

Page 6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3 能够对于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严谨的推理,并能够给

出解。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6:

工程与社会

6-1 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性,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基

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课程目标 3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AutoCAD 概述

1.AutoCAD 软件安装环境要求、

系统设置

2.数字化图象处理的基本概念

3.基本操作方法

4.课程意义

(1) 了解 AutoCAD 的功能

(2) 软件的安装方法

(3) 掌握系统设置方法

(4) 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实验一:基本操作一

实验二:基本操作二

实验三:基本操作三

实验四:基本操作四

1、掌握 AutoCAD 基础操作

(1) 图形文件管理

(2) 控制二维视图显示

(3) 特殊线条的绘制

(4) 命令的基本调用方法

(5) 鼠标的使用

(6) 坐标系统

(7) AutoCAD 几个辅助绘图工具

(8) AutoCAD 精准坐标输入法

2、掌握基本绘图命令

(1)点与直线、圆、圆弧、椭圆和椭圆

(2)对象捕捉

(3)追踪与过滤

3、掌握基本编辑命令

(1)改变选择方式

36 上机

训练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6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实验五:综合训练一

实验六:综合训练二

实验七:综合训练三

实验八:课外训练

实验九:考核

(2)改变对象位置

(3)对象的复制

(4)修改对象形状

4、掌握图层与对象属性

(1)图层

(2)对象的属性

5、熟悉高级绘图命令

(1)等分对象

(2)构造线和射线

(3)多线段

(4)矩形和正多边形

(5)圆环和实心圆

(6)多线

(7)样条曲线

(8)修订云线

(9)徒手绘制不规则边

6、熟悉高级编辑命令

(1)阵列

(2)编辑多段线

(3)样条曲线的编辑

(4)修改对象形状

7、了解图快

(1)块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图快的定义

(3)插入图快

(4)图快的分解

(5)图快重新定义

8、掌握图案填充、文字注释和表格

9、掌握尺寸标注

(1)设置尺寸标注类型、样式

(2)尺寸标注的编辑

(3)动作的使用

(4)历史记录的使用

10、了解电气工程图绘制的一般规则

11、 了解电气工程绘图的技术标准

12、熟悉基本电子线路图绘制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为辅,实践训练为主,课内训练为主、课外布置作业训练为辅。

Page 6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1) 工程软件训练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

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工程软件训练实验任务采用难度进阶方式,通过不同实验任务训练组合,完成阶段

教学任务。

(3) 工程软件训练实验任务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课内课外任务可动态微调。

六、课程考核方法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实践表现成绩和实

践考核成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也可由教务系统自动转换成五级分制),平

时实践表现成绩由现场提交的电子版作业、学习态度组成。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

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学习

态度 20

(1)考察训练纪律、是否预习实验指导书;

(2)考察训练中是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3)考察训练是否现场提交电子版作业;

(4)考察课外训练是否按时提交电子版作业;

(5)考勤。

课程目标 3

平时

实践

表现

80

电子

版作

60

(1)考察课内训练是否完成规定的任务;

(2)考察课内训练任务的完成质量;

(3)每次课内电子版作业单独评分。

课程目标 1

实践

考核 20

在规定的训练实践时间内完成操作,现场提交电子版作业,

根据完成规定考核任务的质量综合评分。 课程目标 2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Page 6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学习态

度、电子版作业、实践考核的目标分值,A、B、C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习态度、电子版作

业、实践考核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

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 1 电子版作业 B0(=100×60%=60) B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

B

B

课程目标 2 实践考核 C0(=100×20%=20) C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

C

C

课程目标 3 学习态度 A0(=100×10%=10) A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

A

A

课程

总体目标

总评

成绩 100 A B C+ +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 +

100

A B C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CAX 技术联盟 王辉 李诗洋著.CAD2016 电气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ISBN 编号: 9787121284960

主要参考书:

1.朱世东、孟樱、娄柯、王凤随编.实验指导书

2.刘广瑞、乔金莲著.新编中文 Auto CAD 2007 实用教程/21 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

育规划教材

Page 6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2)-Matlab》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2012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2)

课程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Software Basic Training

学时/学分:2 周(合计 48 学时)/2 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

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

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赵发 ;课程负责人: 赵发;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是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的实践训练教学环节。是一门

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 Matlab 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特性,学习软件的使

用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操作水平。通过学习本门课程,

掌握 MATLAB 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熟练使用相关专业的工具箱,增强实践及分析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

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软件操作及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工程软

件基础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 1.了解 MATLAB 的基本使用,并能利用 MATLAB 解决数学课程中的一些基

本问题。

课程目标 2. 对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的一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通过 MATLAB 针

对信号及图像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

课程目标 3. 通过软件的学习和分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具有严谨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等意识。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问题分

析 2-3 能够对于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严谨的推理,并

能够给出解。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5. 使用现

代工具

5-1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工

具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6. 工程与

社会 6-1 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性,能够基于工程相

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Page 6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基础理论

1. 数组与矩阵的创建 2. 数据与矩阵的运算 3. 向量的基本运算 4. M 文件建立 5. 绘图功能

1.掌握 Matlab 的软件界面和

常用命令;

2.了解 Matlab 软件数据结构

掌握数组与矩阵的创建;

3.了解功能强大的数学函数和

绘图功能;

4. 掌握了解两类 M 文件的编

程方法;

8 训练 课程目标 1

2

信号分析

1. 数组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 2. 实现简单的数字数列 3. 产生简单的数字信号 4. 产生复信号 5. 编写简单的函数

1.熟悉MATLAB数字信号处理

的主要操作命令;

2. 学会简单的短阵输入和数

据读写;

3. 掌握简单的绘图命令;

4. 用 MATLAB 编程并学会创

建函数;

8 训练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3

图像处理

1、图像文件的读取与查询

2、图像的显示

3、图像的运算

4、图像的几何操作

5、图像的旋转和翻转

1.了解 Matlab 软件在数字图

像处理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

2.掌握图像文件的读出与写

入;

3.掌握图像文件的显示、翻转、

缩放、叠加;

4. 掌握黑白和彩色图像在

Matlab 中矩阵存储格式;

8 训练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4

Simulink 仿真

1、创建一个正弦信号的仿真模型 2、产生正弦波、矩形波和锯齿波并用 Scope 模块显示

3、产生 AM 信号以及双边带 DSB 信

4、产生数字调制中的 ASK、FSK 和 PSK信号。

1.掌握 Matlab 的 simulink 工

具箱和常用基本模块;

2.掌握 simulink 模块中 mdl

文件的创建和基本操作;

3. 掌握几种简单的 simulink 模

块仿真的建立。

8 训练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实践训练

(1) 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

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工程软件训练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

Page 7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过程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训练内容组合,完成阶段教学任务。

(4) 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

强教学的直观性。

2. 作业与实践报告

围绕各训练内容,除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外,训练结束,还要求学生写出训练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工程软件基础训练考核成绩由训练各

训练项目成绩按该训练项目所占总学时的权重进行加权评定:满分 100 分。

CEnn RR

N

nR

N

nR

N

nR ...2

21

1

注:ΣR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总成绩,N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课程总学时, nnnn ...21、 分别

对应训练项目学时数,R1、R2… Rn 分别对应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 CER 各训练项目“操行

考核”总和。

各训练项目成绩由“技能考核”、“应知考核”和“操行考核”三个部分构成。

各项指标权重如下:

技能考核(操作技能) 80%

应知考核(训练报告或作业) 20%

操行考核(违规扣分)

考核

依据 建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技能考核(80%)软件安装技能,参数设置技能,仿真设置技能,

仿真报错解除技能。

1.基础理论

应知考核(20%)

软件操作知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掌握,线性电

路课程和本软件结合。

课程目标 1

技能考核(80%) 对软件的仿真及 M 文件的使用。

2. 信号处理 应知考核(20%)

仿真分析能否恰当验证所学信号处理课程中的

重要理论。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技能考核(80%)掌握 MATLAB 对图像的处理,如图像的读写,

图像的显示,图像的翻转等。 3. 图像处理

应知考核(20%) 理解图像处理的一些方法以及应用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技能考核(80%) 对 simulink 的一些常用模块的掌握和运用 4. simulink 仿真

应知考核(20%) 能把 simulink 应用到对应的知识模块中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操行

考核 违规扣分

从“训练纪律”、“设备保养”、“安全防护”、“环境

卫生”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Page 7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T01、T02、T03、T04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

中 matlab 基础理论、信号处理、图像处理、simulink 仿真的目标分值,T1、T2、T3和 T4分

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matlab 基础理论、信号处理、图像处理、simulink 仿真的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 1 MATLAB 基础理

论 A0=T01 A=T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0

A

A

课程目标 2

信号处理

图像处理

Simulink 仿真

B0= T02+T03+T04 B= T2+T3+T4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

B

B

课程目标 3

信号处理

图像处理

Simulink 仿真

C0=T02+T03+T04 C=T2+T3+T4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

C

C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D0=T01+T02+T03

+T04

D=T1+T2+T3

+T4 课程总体目标达成度=

0

D

D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1. 闻新 高吕阳 MATLAB 基础与实例教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02

主要参考书:

1. 沈再阳. MATLAB 信号处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08

2. 高飞 .MATLAB 图像处理 375 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0

3. 李献,骆志伟等 MATLAB/simulink 系统仿真[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08

九、持续改进

在课程学习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会使用 MATLAB 后,也将它用于后续课程的学

习中。在实验指导方面,各种设计软件有其共性,触类旁通,学会使用 MATLAB 是他们掌

握其它设计软件的有用经验。因此,在改进和加强工程软件训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

学方法和改变教学手段。

Page 7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3)-Multisim》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2013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3)

课程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Software Basic Training

学时/学分:2 周(合计 48 学时)/2 学分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电路分析实验》等

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

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执笔人:瞿成明 ;课程负责人: 瞿成明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是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的实践训练教学环节。是一门

以电路与电子技术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软件操作及实践,了解电路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在此

基础上的相关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运行机制,认识电路及电子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是如

何结合在一起的,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技术的工程软件基础训练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软件操作及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分析电路能力的训练,增强实践及分析

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

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工程软件基础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 1. 了解电路及电子的基本知识,常用的电路分析软件库模型,电路仿真软件

的基本操作,初步形成正确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及电子系统进行软件分析和设计的能

力。

课程目标 2. 了解电路模型和电子系统模型的计算机模拟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及电子

系统在设计前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及验证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电路与

电子系统的电路设计及分析方法的设置;了解 CAI、CAD 在电路分析和设计过程中的重要

作用。

课程目标 3. 通过软件的学习和分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具有严谨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等意识。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问题分

析 2-3 能够对于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严谨的推理,并

能够给出解。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5. 使用现

代工具

5-1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工

具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6. 工程与

社会 6-1 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性,能够基于工程相

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7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MULTISIM 基本训练

6. 安装 MULTISIM 软件训练

7. 在 MULTISIM 软件中如何寻找电路模型

8. 在 MULTISIM 软件中如何设计简单电路

9. MULTISIM 软件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

10. MULTISIM 软件分析电路的参数设置

11. 设计一简单电路,并验证基本的电路定

律,如欧姆定律、串并联定律、基尔霍夫

定律等。

(1)掌握软件的安装和基本使用

方法。

(2)掌握软件中电路模型的选择

和使用。

(3)掌握使用软件设计电路的基

本方法。

(4)具备对一般电路进行分析方

法选择和仿真参数设置的能

力。

(5)具备在软件出现仿真报错情

况下正确处理的能力。

4 授课

训练 课程目标 1

2

基本电路分析训练-直流分析

1. 设计电路验证网孔电流法

2. 设计电路验证节点电压法

3. 设计电路验证叠加定理

4. 设计电路验证齐次定理

5. 设计电路验证替代定理

6. 设计电路验证戴维南定理

7. 设计电路验证诺顿定理

8. 设计电路验证互易定理

(1)熟练掌握直流分析的仿真方

法。

(2)掌握电路分析课程中直流分

析的一些重要原理。

(3)具备运用电路课程中所学方

法应用于本软件的能力。

(4)通过对仿真数据的分析反向

验证所学定理的能力。

8 训练 课程目标 2

3

动态电路暂态过程分析

1. 一阶电路暂态过程分析仿真

2. 二阶电路暂态过程分析仿真

3. 电感和电容充放电过程分析仿真

4. 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动态过程仿真

(1)掌握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

(2)能对动态过程曲线进行分

析,并按照自己的设想更改相

关电路参数,以获得预期的动

态电路暂态过程。

8 训练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4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分析

(1)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

法,掌握电源频率对电路响应

的影响。

(2)具有调节电源频率,电路元

件参数,以获取电路谐振状态

的能力。

4 训练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实践训练

(1) 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

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工程软件训练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

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过程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训练内容组合,完成阶段教学任务。

Page 7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4) 教学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

强教学的直观性。

2. 作业与实践报告

围绕各训练内容,除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外,训练结束,还要求学生写出训练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工程软件基础训练考核成绩由训练各

训练项目成绩按该训练项目所占总学时的权重进行加权评定:满分 100 分。

CEnn RR

N

nR

N

nR

N

nR ...2

21

1

注:ΣR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总成绩,N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课程总学时, nnnn ...21、 分别

对应训练项目学时数,R1、R2… Rn 分别对应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 CER 各训练项目“操行

考核”总和。

各训练项目成绩由“技能考核”、“应知考核”和“操行考核”三个部分构成。

各项指标权重如下:

技能考核(操作技能) 80%

应知考核(训练报告或作业) 20%

操行考核(违规扣分)

考核

依据 建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技能考核(80%)

软件安装技能,电路设计技能,电路模型调用技

能,元件参数设置技能,仿真设置技能,仿真报

错解除技能。 1.MULTISIM 基

本训练

应知考核(20%)

软件操作知识,电路分析课程内容掌握,电路分

析课程和本软件结合。

课程目标 1

技能考核(80%)对直流分析的理解,对软件的仿真及各类测量仪

器的使用与设置。 2. 基本电路分

析训练-直流分

应知考核(20%)设计电路能否恰当验证所学电路分析中的重要

理论。

课程目标 2

技能考核(80%)

对电路暂态过程的理解,对软件的暂态分析方法

的掌握,设计电路能否恰当验证电路的相关暂态

过程,如电容、电感的充放电,积分,微分效应

等。 3. 动态电路暂

态过程分析

应知考核(20%)

电路暂态分析方法,软件暂态仿真使用的一些工

具和方法,恰当选择元件参数实现所设想的暂态

过程。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技能考核(80%)正弦稳态电路基本分析方法,串联谐振电路的工

作状态分析,正弦稳态电路仿真方法; 4. 正弦稳态电

路分析

应知考核(20%) 通过对谐振电路的分析,了解谐振状态与哪些因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7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考核

依据 建议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素有关,并能通过仿真数据恰当的反映。

操行

考核 违规扣分

从“训练纪律”、“设备保养”、“安全防护”、“环境

卫生”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T01、T02、T03、T04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

中 MULTISIM 基本训练、基本电路分析训练-直流分析、动态电路暂态过程分析、正弦稳态

电路分析训练的目标分值,T1、T2、T3 和 T4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MULTISIM 基本训练、基

本电路分析训练-直流分析、动态电路暂态过程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训练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 1 MULTISIM 基本训

练 A0=T01 A=T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0

A

A

课程目标 2

基本电路分析训

练,动态电路暂态

过程分析,正弦稳

态电路分析

B0= T02+T03+T04 B= T2+T3+T4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

B

B

课程目标 3

动态电路暂态过程

分析,正弦稳态电

路分析

C0= T02+T03 C=T2+T3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

C

C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D0=T01+T02+T03

+T04

D=T1+T2+T3

+T4 课程总体目标达成度=

0

D

D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1. 黄智伟 基于 NI Multisim 的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分析(第 3 版)[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01

主要参考书:

1. 陈晓平,李长杰. 电路实验与 Multisim 仿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8

Page 7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2. 梁青,等. Multisim 11 电路仿真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

九、持续改进

在课程学习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会使用 multisim 后,也将它用于模拟电子技术

课程的学习中。在实验指导方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设计类实验前,通过仿真来设计实验,

减少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实物实验和仿真实验结果的对比,也指出

了计算机仿真实验的局限性。在人才培养方面,手绘电路设计图或者波形图已经完全被淘汰,

学生必须学会使用恰当的软件工具完成设计。各种设计软件有其共性,触类旁通,学会使用

multisim 是他们掌握其它设计软件的有用经验。因此,在改进和加强工程软件训练方面,还

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变教学手段。

Page 7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4)-Altium Designer》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2014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4)- Altium Designer

课程英文名称:Basic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Software(4)- Altium Designer

学分/学时: 2 学分/ 2 周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CU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毕业设计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娄柯 ; 课程负责人:娄柯;

二、课程目标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4)- Altium Designer》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

它是电路原理图和 PCB 图绘制的入门与实践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原理图设计、层次

化原理图的设计、原理图的后续处理、印制电路板设计、电路板的后期处理、创建元件库及

元件封装等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具有运用 Altium

Designer 软件快速实现电路图阅读和绘制等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掌握电路设计的方法,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

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 1. 了解 Altium Designer 基本功能,掌握 Altium Designer 的原理图绘制基本操

作;

课程目标 2. 掌握元件库的编辑功能、掌握层次原理图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课程目标 3. 掌握掌握 PCB 的自动布线功能,掌握 PCB 的手动布线功能,掌握覆铜和

补泪滴。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点 课程目标

Page 7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 2.问题

分析

2-4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分析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证实解决方案的合理

性。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5.使用

现代工具

5-1 能够理解并掌握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语言及其编译

技术,掌握硬件设计与调试的现代工具,并理解其局限

性。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6.工程

与社会

6-1 能够基于系统观点和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对复杂工

程实践和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合理分析。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绪论

(1) Altium Designer 软件概述及操

作基础

(2) 了解电路板总体设计流程

(3) 熟悉 Altium Designer 的绘图

环境,界面的组成

(4) 熟练掌握状态工具栏中各项

的使用

(1)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 熟悉 Altium Designer 基本功能 2

讲授

实验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2

2. 设计电路原理图 1

(1) 电路设计的概念

(2) 原理图图纸设置

(3) 设置原理图的常规环境参数

(4) 设置图形编辑环境参数

(5) 操作实例 1 绘制看门狗电路

(1) 掌握 Altium Designer 的基本操作练习

(2) 掌握原理图设计方法 6

讲授

实验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 2. 设计电路原理图 2

(1) 元件的 电气连接

(2) 总线的绘制

(3) 放置电气节点

(4) 元器件原理图库设计

(4) 操作实例 2 绘制串行驱动电路

(1) 掌握元件编辑功能

(2) 掌握绘制原理图基本操作

(3) 熟悉一些高级编辑方法

8

讲授

实验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4

4. 层次化原理图的设计

(1) 层次电路原理图的基本概念

(2) 层次原理图的基本结构和组

(3) 层次原理图的设计方法

(4) 自上而下的层次原理图设计

(1) 了解层次电路原理图概念

(2) 掌握层次原理图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3) 掌握自上而下的层次图方法

6

讲授

实验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7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5

5. 印刷电路板设计 1

(1) pcb 编辑器的功能特点

(2) pcb 界面简介

(3) pcb 的设计流程

(4) 电路板 物理结构及环境参数

设置

(5) 设置电路板工作层面

(1) 了解 PCB 编辑器的主要功能

(2) 掌握 PCB 设计流程

(3) 掌握电路板环境参数设置

8

讲授

实验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6

6. 印刷电路板设计

(1) 在 pcb 文件中导入原理图网络

表信息

(2) 元件的自动布局

(3) 元件的手动调整布局

(4) 电路板的自动布线

(5) 电路板的手动布线

(6) 覆铜和补泪滴

(1) 掌握 PCB 的自动布线功能

(2) 掌握 PCB 的手动布线功能

(3) 掌握覆铜和补泪滴

10

讲授

实验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

学的直观性。

(3) 采用上机实验。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 Altium Designer 绘制原

理图和 PCB。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软件实训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

握 Altium Designer 软件基本操作、原理图绘制命令、尺寸标注以及绘制 PCB 图等设计技能,

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态度认真、原理图和 PCB 图绘制方法正确、

尺寸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六、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实验表现、课后作

业和期末上机考核,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实验表现成绩由实验过程、实验

Page 8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结果、出勤,在团队中表现、学习态度等部分组成。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

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

课程目标

实验

表现 20

(1)每天至少对每人考核一次;

(2)每次考核按 2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考核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后

作业 20

(1)每次课后留独立完成图形绘制;

(2)每次考核按 2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作业考核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

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上机

考核 60 (1)根据学生 终上机绘制工程图纸评分,满分 60 分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 表示总评成绩中平时实验

表现、课后作业、上机考核的目标分值,A、B 和 C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平时实验表现、课

后作业、上机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

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验表现 A01 A1

课后作业 B01 B1 课程目标 1

上机考核 C01 C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1 1 1

01 01 01

A B C

A B C

实验表现 A02 A2

课后作业 B02 B2 课程目标 2

上机考核 C02 C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2 2 2

02 02 02

A B C

A B C

Page 8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表现 A03 A3

课后作业 B03 B3 课程目标 3

上机考核 C03 C3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3 3 3

03 03 03

A B C

A B C

课 程 总 体

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1+ A2+ A3+ B1+

B2+ B3+C1+ C2+

C3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 2 3 1 2 3 1 2 3

100

A A A B B B C C C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1]. 高海宾, 辛文, 胡仁喜. Altium Designer10 从入门到精通.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参考资料:

[1]. CAD,CAM,CAE 技术联盟. Altium Designer 16 电路设计与仿真从入门到精通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2]. 王渊峰,戴旭辉. Altium Designer 10 电路设计标准教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九、持续改进

通过了解学生对软件的掌握和使用程度,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和考核方式安

排。

Page 8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5)- Quartus》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2015*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5)Quartus

课程英文名称: Basic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Software (5) Quartus

学分/学时:2 学分/2 周(合计 40 学时)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 语言程序设计》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一年级

执笔人:朱世东; 课程负责人:朱世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工程软件训练 5》是一门针对电子通信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以 FPGA 技

术为教学内容,通过理论和实践,了解现代数字系统设计方法,掌握 EDA 软件(QUARTUS)

的使用,训练项目开发、工程实践技能的专业教育实践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理论联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现代数字系统主流设计方法的训练,增强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为后续学习和从事相关专业

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了解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主流设计平台、设计方法、设计流程,掌握 Quart

us 的使用方法,了解 Modelsim 仿真方法,会用 Verilog 语言对简单的数字系统进行建模、

仿真、调试。

课程目标 2. 能够基于相关专业知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具体的数字系统设计中的工程

问题进行研究,能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 3. 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解决相关数字系统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3 能够对于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严谨的推理,并能够给出解。 课程目标 2

Page 8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 5.

使用现代工具

5-1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工具来解决复杂工

程问题。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6.

工程与社会:

6-1 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性,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

政策和法规。 课程目标 3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FPGA 综述

(1)可编程器件的历史

(2) FPGA 原理

(3) FPGA 的应用领域

2 数字系统的设计

(1)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

(2)数字系统设计思想方法

(3)数字系统设计平台选择

3、FPGA 开发流程

(1)设计输入、综合、布局布线、约束、FPGA

开发仿真

(2)静态时序分析、在线调试、配置及固化

3、硬件描述语言

(1)语言的选择、Verilog 模块的基本结构

(2)三种建模方式、模块例化

(3)语法要素

(4)Verilog 不同抽象级别的描述、可综合不可

综合语法子集

(5)测试模块

4 集成开发软件工具

(1)QuartusII 软件使用

(2)工程实例介绍

(3)Modelsim 软件使用

(4)工程实例介绍

5、常用设计技巧

(1)了解现代数字系统主流设计

平台,掌握 FPGA 原理。

(2)了解现代数字系统主流设计

方 法 、 掌 握 基 于

QuartusII+Modelsim 的 FPGA

数字系统设计流程。

(3)掌握 Verilog 基本语法,三种

建模方式。

(4)测试平台的编写方法。

(5)了解并掌握 FPGA 常用设计

技巧

20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实 实验一:分频器设计 (4 学时) (1)掌握 Quart us 的工程建立、 20 训练 课程目标 1

Page 8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实验二:计数器设计与仿真 (4 学时)

实验三:流水灯设计 (4 学时)

实验四:数码管计数显示设计 (4 学时)

实验五:序列检测器设计 (4 学时)

实验六:按键控制 LED 设计 (4 学时)

编译、调试方法

(2)了解 Modelsim 的工程建立、

编译、调试方法

(3)掌握分频器、计数器、流水

灯、数码管动态显示、状态机

的设计方法

(4)了解数字系统设计流程,软

硬件联合调试方法

(5)训练项目数为 6 选 5

(6)课内课外训练相结合,课内

为主,课外为辅。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

(1) 理论教学要为工程软件 Quart us 和 Modelsim 的实践训练准备必备的理论知识;

(2) 教学手段形式多样,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堂演示、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

形式,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 实践训练

(1) 工程软件训练实验均为设计型实验,实验前提出实验要求,给出设计思想和思路,

不开放源代码,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实验。

(2) 工程软件训练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

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工程软件训练实验任务采用难度进阶方式,通过不同实验任务训练组合,完成阶段

教学任务。

(4) 工程软件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个人责任感和自主学

习的意识。

2. 训练报告

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训练报告(实验报告)。

六、课程考核方法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训练表现和实践能

力考核成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也可由教务系统自动转换成五级分制),成

绩由实践动手能力、电子版实验报告、出勤、训练态度组成。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

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Page 8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学习

态度 20

(1)考察训练纪律、是否预习实验指导书;

(2)考察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

(3)考察是否有迟到早退现象;

(4)考察是否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

(5)考勤。

课程目标 3

平时

表现 50

实验

报告 30

考察电子版实验报告的书写质量和态度;

课程目标 2

实践

能力 50

(1)考察设计性实验中是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2)考察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3)考察完成设计任务的质量,实验结果,现象是否正确;、

(4)每次设计性实验单独打分。

课程目标 1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学习

态度、实验报告、实践能力的目标分值,A、B、C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学习态度、实验报

告、实践能力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 1 实践能力 C0(=50×100%=50) C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

C

C

Page 8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2 实验报告 B0(=50×60%=30) B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0

B

B

课程目标 3 学习态度 A0(=50×40%=20) A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

A

A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 B C+ + 课程总体目标达成度=+ +

100

A B C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王秀琴.VerilogHDL 与数字系统设计入门与应用实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主要参考书:

1.刘靳.VerilogHDL 程序设计与 EDA.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冠.VerilogHDL 与数字电路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康磊.VerilogHDL 与数字系统设计.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Page 8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6)-Proteus》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2016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软件基础训练(6)-Proteus

课程英文名称:Basic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software 6 - proteus

课程体系/类别: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教育实践训练 学分/学时:2 周/1 学分

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

理及应用》

后续课程:《嵌入式系统基础》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

执笔人:王冠凌 ;课程负责人:王冠凌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工程软件基础训练(6)-Proteus》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软件基础训练系列课程中的

一门课程,属于工程实践类课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仿真技术,以提高现代电子

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环节,使学生理解 Proteus 软件的功能

和使用流程,掌握 Proteus 软件的原理图设计方法,掌握各类激励源参数的设置方法、虚拟

仪器的使用方法、Proteus ISIS 图表仿真功能,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中常用的仿真

元件及仪器,掌握基于 MCS51 单片的串行、并行扩展设计,掌握基于 MCS51A/D、D/A 设

计,掌握基于 MCS51 人机界面设计,掌握基于 MCS51 相互通道设计,支撑专业学习成果

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使用掌握 Proteus 软件的原理图设计方法;

课程目标 2. 掌握使用 Proteus 软件对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参数仿真分析;

课程目标 3. 掌握使用 Proteus 软件进行 MCS51 单片机的综合仿真分析与设计。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5-1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

程工具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毕业要求 5:使用现

代工具。 5-2 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的

预测与模拟的局限性。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Page 8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 9:个人和

团队。

9-1 能够理解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定位与责

任,能够胜任个人承担的角色任务。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Proteus 快速入门

(1)了解集成化的电路虚拟仿真软件

Proteus

(2)了解 Proteus VSM 仿真与分析

(3)了解 Proteus ARES 的应用预览功能

(4)掌握 Proteus 软件的安装与运行

2 实验 课程目标 1

2 Proteus ISIS 的原理图设计

(1)了解 Proteus ISIS 编辑环境

(2)掌握 Proteus ISIS 的编辑环境设置、系

统参数设置

(3)掌握一般电路原理图设计

(4)掌握 Proteus 电路绘图工具的使用

2 实验 课程目标 1

3 Proteus 的虚拟仿真工具

(1)理解各类型激励源参数的设置方法

(2)掌握虚拟仪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 Proteus ISIS 图表仿真功能

2 实验 课程目标 1

4 基于 MCS51 单片机的串行、并行

扩展 I/O 口设计

(1)掌握基于 MCS51 单片机的串行扩展

I/O 口 74HC164、74HC165 的硬件方法、

软件编程、调试方法

(2)掌握基于 MCS51 单片机的并行扩展

I/O 口设计 74HC373、74HC245 的硬件方

法、软件编程、调试方法

4 实验 课程目标 1

5 基于 MCS51 单片机的 A/D、D/A

设计

(1) 掌握基于 MCS51 单片机的 A/D

(PCF8591)设计的硬件方法、软件编程、

调试方法

(2) 掌握基于 MCS51 单片机的 D/A

(DAC0832)任意波形发生器的硬件方法、

软件编程、调试方法

4 实验 课程目标 2

6 基于 MCS51 单片机的人机界面设

(1)掌握矩阵键盘状态读取的硬件方法、软

件编程、调试方法;

(2)掌握液晶屏显示的硬件方法、软件编

6 实验 课程目标 2

Page 8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程、调试方法;

(3)掌握数码管显示的硬件方法、软件编

程、调试方法;

7 基于 MCS51 相互通道设计 单片机与 PC 机通信 RS232、RS485 硬件

方法、软件编程、调试方法; 4 实验 课程目标 3

六、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采用实验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针对每项教学内容进行实训。课后练习是教师围绕每项实验教学内容,布置练习

题目,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及要求如下:

1. 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到教室指导两小时以上,以便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所遇

到的问题。

2. 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 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卡。

4. 课堂教学结束且学生完成必要的课后练习后,进行统一上机测试。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学生在每学完软件的一个仿真类型后,都要上机测试一次,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后

完成一个较复杂电路的仿真分析。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所有环切中的表现,按五级计分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

本课程设计,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

课程目标

实验

表现 20

(1)完成课堂实验,分析作业的规范性、软件编程的合理性、功能要求的达成

度,依照实验报告各考核一次;

(2)每次考核按 2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上机

考核 60

(1)独立完成一次实验,并上传实验工程文件,各考核一次;

(2)考核按 6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9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后

作业 20

(1)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并上交工程文件;

(2)每次根据学生上交的工程文件评分,满分 20 分,取各次实验报告平均值作

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

具体计算方 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 和 C0 分别表示总评

成绩中实现表现、上机考核、课后作业的目标分值,A、B 和 C 分别表示实现表

现、上机考核、课后作业的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

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验表现 A10 A1

上机考核 B10 B1 课程目标 1

课后作业 C10 C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1 1 1

01 01 01

+

+

A B C

A B C

实验表现 A20 A2

上机考核 B20 B2 课程目标 2

课后作业 C20 C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2 2 2

02 02 02

+

+

A B C

A B C

实验表现 A30 A3

上机考核 B3 B3 课程目标 3

课后作业 C30 C3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3 3 3

03 03 03

+

+

A B C

A B C

Page 9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

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总体目

标 总评成绩 100

1 1 1

2 2 2

3 3 3

=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A B C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朱清.Proteus 实例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毅刚.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C51 编程+Proteus 仿真)(第 2 版)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2015

3、魏芬. 基于 Proteus 的单片机实验与课程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九、持续改进

1.教学上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同学们硬件设计能力,提高汇编编程能力。

2.考核方式上继续探索适合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方式,在大作业上多做尝试。

Page 9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432120

课程中文名称: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Automotiv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学分/学时:2 学分/36 学时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传

感器技术》

后续课程:《嵌入式系统基础》、《总线技术原理及应用》、毕业设计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三年级

执笔人:朱世东; 课程负责人:朱世东;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是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的一门专业方向课,起着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设

计能力、产品质量检测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使学生掌握汽车各种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

工作特性,培养学生识读汽车电气系统电路图的能力,了解现代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基

础理论、发展趋势,使学生能跟上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的形势,掌握与之相关的新技术、新

设计、新产品,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综合运用

于汽车领域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了解汽车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信号系统、仪表系统、车

身与辅助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典型电路和典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发动机电子控

制系统,具备对汽车电子线路一定的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 2. 初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汽车电子电路典型电路、简单子系统的设计/开发

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4 能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电子信息方面的实验、

设计及生产途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4 电子设计及工程项目中存在着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

康、伦理等制约因素,实施中应予以考虑。 课程目标 2

Page 9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电源系统

(1) 蓄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特

(2) 蓄电池的容量及影响因素

(3) 车用交流发电机的特点和类

(4) 交流发电机的构造、工作原理

和特性

(5) 交流发电机调节器

(6) 电子调节器

(7) 充电指示灯电路;

(1)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 掌握汽车电气系统的特点。

(3) 了解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4) 掌握交流发电机及其调节器的工作原

理。

(5) 掌握充电指示灯电路。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2

2. 起动系统

(1) 概述

(2)电磁操纵强制啮合式起动机的

结构及工作原理;

(1) 了解启动系统的作用、组成与工作原

理。

(2) 掌握电磁操纵强制啮合式启动机的工

作原理。

(3) 掌握具有驱动保护功能的启动机控制

电路。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 点火系统

(1) 汽车对点火系统的要求

(2) 传统点火系的组成、工作原理

与工作特性

(3) 电子点火系概述

(4) 电子点火系工作原理

(1) 了解点火系统的作用、组成与工作原

理。

(2) 掌握电子点火系统电路的工作原理。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4

4. 照明与信号系统

(1) 汽车照明系统

(2) 汽车信号系统

(3) 照明与信号系统典型电路

(1) 了解照明系统的作用、组成与工作原

理。

(2) 掌握闪光器电路。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5

5. 仪表、指示系统、其它辅助电

器装置

(1) 汽车仪表

(2) 指示灯系统

(3) 组合式仪表

(4) 电动刮水器和风窗玻璃洗涤

(5) 电动辅助装置

(6) 汽车低温启动预热装置

(1) 了解仪表系统的作用。

(2) 掌握电流表、机油压力表、水温表、

燃油表、车速里程表、发动机转速表电路

工作原理。

(3)了解指示灯系统。

(4)了解空调系统,掌握制冷系统工作原

理。

(5)掌握电动刮水器电路工作原理。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Page 9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7) 汽车空调系统。

6

6.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基础

(1) 概述

(2)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常用传感

(3) 电子控制器

(4) 执行机构。

(1)了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类型、

趋势。

(2)掌握常用传感器。

(3)了解常用执行机构。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7

7.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1) 点火控制系统

(2) 汽油喷射控制系统

(3) 发动机辅助控制系统

(4) 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

(1) 了解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1) 了解发动机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组成及

工作原理。

(1) 了解汽油喷射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

理。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8

8.实验

(1)汽车电子电路实验

(2)点火控制系统、燃油喷射控制

系统实验

(每个实验 2 学时)

(1) 演示性试验

(2) 加深对典型汽车电子电路原理的理解4 实验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演示性实验使学生直观深入了解有关汽车电器与电子

控制技术方面的典型电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提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考核方法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实验、出勤等部分组成。各考

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Page 9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书面

作业 10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

度。

(2) 每次作业按 1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

作为书面作业成绩。

课程目标 1

出勤 10 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满分 10 分。 课程目标 2

平时

成绩 30

实验 10 根据实验态度评分,满分 10 分。 课程目标 2

期末

考试 70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考试题型为填空题、简答题、分析题、设计题。

课程目标 1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 和 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出勤、书面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A、B、C 和 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出勤、

书面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书面作业 B0 B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D0 D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0 0

B D

B D

+

+

实验 C0 C

课程目标 2 出勤 A0 A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 0 0

C B D

C B D

+ +

+ +

Page 9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B+C+D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1. 蹇小平,麻友良.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

主要参考书:

1.康拉德.莱夫.BOSCH 汽车电气与电子(中文第 2 版 德文第 6 版) [M].北京: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2017..

2.孙仁云,付百学.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第二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Page 9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33100

课程中文名称:嵌入式系统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Embedded system foundation

学分/学时:36/2

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

理及应用》

后续课程: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

执笔人:王冠凌 ;课程负责人:王冠凌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嵌入式系统基础》是工科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和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双语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探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与 能力和电子信息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本特性、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

课程目标 2. 具有基本的电子信息系统方案设计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引导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设计软件进行嵌入式控制系统

的分析、设计,逐步具有应用先进设计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3. 掌握计算机软件测试及检测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基本训练;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3-1 能够根据电子工程复杂问题需求确定设计

目标和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4.研究 4-2 能够根据实验或设计指标,合理分解系统,

确定器件及材料,选择合适方法与手段实现并达

到指标要求。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5.使用现

代工具 5-1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工

具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2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Page 9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1.嵌入式系统概述

1.2.ARM 体系结构

了解ARM体系架构的发展、特点;

掌握普林斯顿结构和哈佛结构、理

解三级、五级流水线技术。理解存

储器格式和数据类型,处理器操作

方式,寄存器,程序状态寄存器,

异常,中断延迟。

(1)了解嵌入式系统定义,发展历程,了解

应用举例,系统特点,系统组成,硬件组

成,软件组成;

(2)熟练掌握三级、五级流水线技术、微处

理器组成,功能模块,中断,寄存器,程

序状态寄存器。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2

2.ARM 指令系统

2.1ARM 指令格式、寻址方式。

2.2ARM 指令集加载/存储指令、

分支指令

2.3ARM 指令集数据处理指令

2.4ARM 指令集乘法指令与乘加

指令

2.5ARM 指令集状态寄存器访问

指令

2.6ARM 指令集异常中断指令

2.7ARM 指令集协处理器指令

2.8 Thumb 指令系统集

(1)熟练掌握掌握 ARM 指令数据处理指

令、乘法指令与乘加指令、状态寄存器访

问指令、异常中断指令、协处理器指令;

(2)了解Thumb指令系统特点与ARM指令

系统优缺点,掌握 Thumb 状态寄存器组

织;了解 Thumb 指令系统集,重点掌握分

支指令、数据传送指令、加载/存储指令、

信号量指令。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ARM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3.1 ARM 汇编的语句格式

3.2ARM 汇编的程序结构

3.3ARM 汇编程序设计举例

3.4ARM C 语言编程基础及混合

编程

(1)掌握 ARM 汇编的语句格式、理解汇编

语言的伪操作、伪指令。初步掌握 ARM

汇编程序结构(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

环程序、子程序)。

(2)了解 ARM 汇编程序方法,通过例程掌

握分支结构设计、循环程序、子程序方法,

ARM C 语言编程基础及混合编程方法。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4

(1) ARM 汇编指令集实验

(2)ARM 汇编分支、结构化程序设

计实验

(3)ARM 汇编和 C 语言混合编程

(1)初步掌握 MDK 软件的使用,利用

MDK 软件的仿真调试功能,要求学生编

写并调试例程,熟悉指令和代码编译环

境,并理解指令的寻址方式。

(2)掌握 ARM 分支程序、结构化程序设计

及调试方法、C 语言程序设计所对应的汇

编程序设计实现方法;

(3)掌握 ARM 汇编程序访问 C 程序变量方

法,汇编程序调用 C 程序方法,C 程序调

用汇编程序方法

6 实验 课程目标 3

5

4、ARM 的硬件结构与接口编程

4.1 S3C2410X 简介

4.2 S3C2410X 的存储器及其控制

(1)了解 S3C2410X 集成的主要片上功能

及其特点、重点掌握并理解 AHB BUS、

APB BUS、理解 S3C2410X 复位后存储器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Page 9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4.3 时钟和电源管理

4.4 DMA

的映射,了解 ARM 系统的硬件设计框图

思想、电源的设计、存储器的扩展等。

(2)了解时钟和电源管理组成结构,掌握 4

种工作模式下电源特点。了解 ARM 的

DMA 工作过程、时序、传输尺寸,掌握

DMA 的相关 36 个寄存器配置的方法。

6

4.5 I/O 端口

4.6 定时器

4.7 异步串口通信

4.8 A/D 转换器

(3)了解并掌握 I/O 编程方法、理解 I/O 复

用功能、输入、输出及内部上拉的设置。

了解并掌握定时器的工作原理、死区发生

器、DMA 请求模式、脉宽调制、预定标

器、寄存器的基本使用、编程时钟。(4)

了解并掌握异步串口通信工作原理、基本

概念(波特率、异步、串行)及编程方法

(工作方式、波特率设置)、理解 ARM A/D

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重要指标的意义

(分辨率、精度、误差、转换时间),掌

握 A/D 转换器编程方法(启动、等待、接

收)及相关寄存器的配置。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7

4.9 ARM 中断

4.10 LCD

4.11 触摸屏

4.12 键盘及 led 显示

(1)了解并掌握 ARM56 个中断源的中断

请求源、模式、优先级、屏蔽、特殊寄存

器的配置及中断编程方法,了解并掌握

LCD 的工作原理、寄存器的基本使用、编

程方法。(2)了解并掌握电阻式触摸屏工作

原理、编程方法。了解并掌握 I2C 工作原

理、ZLG7290 与 ARM 硬件接口及软件编

程方法。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8

(4)GPIO 输入输出实验

(5)定时器实验

(6)UART 通讯实验

(三选一)

(1)掌握 3C2410A 处理器的 I/O 配置方

法,能够使用 GPIO 输入模式读取开关信

号,GPIO 输出控制。 (2)掌握 S3C2410A

的定时器基本设置及定时器中断应用。使

用 S3C2410A 的定时器 0 实现 0.5 秒

的定时并产生中断,每产生一次中断即控

制蜂鸣器的控制 I/O 口状态取反,相当于

每 1 秒钟蜂鸣器响一声。 (3)了解

S3C2410A 处理器的 UART 基本工作原

理及配置操作。能够使用 S3C2410A 处理

器的 UART 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

2 实验 课程目标 3

Page 10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七、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相

应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具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

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进行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综合与仿真,培养

其识别、表达和解决自动控制专业相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每周至少一次进行答疑。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基于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

生掌握单片机系统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修课及本课程的知

识,逐步掌握根据具体检测与控制要求、主要技术性能设计出高性能价格比及先进实用的智

能化测控仪表及系统和方法与技术,为学生电子竞赛、毕业设计和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

步深造打下良好的硬件设计基础。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手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考核的环

节包括课后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

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

课程目标

作业 10 (1)主要考核学生对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每次作业按 1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堂

表现 10 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态度,互动效果,答题等表现评分,按照 10 分制评分。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实验 10 (1)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

(2)阶段考试成绩以百分计,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课程目标 3

期末

考试 70

(1)卷面成绩 100 分,以卷面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

成绩。

(2)主要考核等内容。考试题型为:分析题、硬件设计题、软件编程题和简答题

等。题型以分析题、作图题、设计题为主。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

Page 10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 和 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

书面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A、B、C 和 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作

业、课堂表现、实验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作业 A01 A1

课堂表现 B01 B1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D01 D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A1+ B1 +D1)/( A01+ B01+ D01)

作业 A02 A2

课堂表现 B01 B1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D02 D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A2+ B1 +D2)/( A02+ B01+ D02)

课程目标 3 实验 C0 C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C0/C

作业 A03 A3

课堂表现 B01 B1 课程目标 4

期末考试 C03 D3

课程目标 4 达成度(A3+ B1 +D3)/( A03+ B01+ D03)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B+C+D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A+B+C+D)/100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1.王诚. ARM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开发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文全刚.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于 ARM 体系结构(第 3 版)[M]. 北京: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2

3.刘洪涛. ARM 嵌入式体系结构与接口技术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4 .杜春雷.ARM 体系结构与编程(第 2 版)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九、持续改进

1.教学上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同学们硬件设计能力,提高汇编编程能力。

2.考核方式上继续探索适合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方式,在大作业上多做尝试。

Page 10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432150

课程中文名称: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学分/学时:2 学分/36 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

《信息理论与编码》等相关课程

后续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四年级

执笔人:孟樱; 课程负责人:孟樱;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是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

像通讯、多媒体技术等学科的基础,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任务: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相结合,使学生较深入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基本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了解与各类处理技术

相关的应用领域。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深刻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图像增强、复原、几

何变换和压缩编码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了解数字图像处理中、高级阶段的基本概念。

课程目标 2. 培养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如何把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和实现方法应用于

工程实践中。使其具有综合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工程知识 1-3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

备解决基本电子工程问题能力。 课程目标 1

3.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1 能够根据电子工程复杂问题需求确定设计

目标和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2

Page 10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

(1)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

(2) 图像数字化技术

(3) 图像获取技术

(4) 图像文件格式及类型

(5) 图像的视觉原理

(1) 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研究

对象和应用领域

(2) 掌握图像的采样量化,与图像像素相

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

(3) 理解视觉基础(亮度视觉、色度视觉,

人眼视觉)

(4) 了解数字图像获取的设备工作原理,

结构等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图像的频域变换

(1) 傅里叶变换

(2) 图像变换的通用公式

(3) 离散余弦变换

(4) KL 变换

(5) 离散沃尔什-哈达玛变换

(6) 小波变换

(1) 掌握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余弦变换、

沃尔什-哈达玛变换及其基本性质

(2) 掌握图像变换的通用公式

(3) 了解 KL 变换和小波变换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 图像增强与复原技术

(1) 图像增强与图像复原技术概述

(2) 灰度变换

(3) 直方图修正

(4) 图像平滑

(5) 图像锐化

(6) 伪彩色增强

(7) 图像退化与图像复原

(8) 图像的几何校正

(1) 掌握图像增强技术(空域增强技术,

频域增强技术和伪彩色增强技术)

(2) 掌握图像复原技术(图像退化的基本

模型及图像复原的基本思路和技术)

(3) 理解几何复原的概念 1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4

4. 图像的几何变换

(1) 几何变换基础

(2) 图像的位置变换

(3) 图像形状变换

(4) 图像复合变换

(5) 三维几何变换的投影变换简介

(1) 理解几何变换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几何校正的具体方法和实现

(位置变换、形状变换和复合变换)

(3) 了解三维几何变换的投影变换简介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5

5. 图像的压缩编码

(1) 图像压缩编码基础

(2) 熵编码

(3) 预测编码

(4) 变换编码

(5) 图像压缩编码国际标准

(1) 理解图像压缩编码的概念、可能性和

必要性

(2) 掌握编码理论的基本知识

(3) 了解几种常用的编码原理及其实现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6 6. 数学形态学及其应用 (1) 理解数学形态学基本概念及应用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Page 10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数学形态学概述

(2) 二值形态学

(3) 灰度形态学

(4) 形态学的应用

(2) 了解二值形态学方法

(3) 了解灰度形态学方法

7

7. 图像分割技术

8. 图像特征分析

9. 图像配准及识别

了解数字图像处理中、高级阶段的一

些基本概念,即图像分割技术、图像特征

分析及图像配准及识别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8

8.实验

(1). 正交变换

(2). 图像点运算

(3). 图像平滑

(每个实验 2 学时)

(1) 了解图像变换的意义和手段,熟悉傅

立叶变换和 DCT 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

图像的傅立叶变换方法、性质和应用,熟

练掌握图像离散余弦变换方法及应用

(2) 了解数字图像的点运算方式,掌握数

字图像的二值运算、反色运算和直方图均

衡的算法原理及实现方式

(3) 了解噪声产生的主要来源及常用的噪

声,掌握图像平滑的目的和常用方法:低

通滤波和中值滤波

6 实验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理论分析、理论验证:采用边讲边示范的方式进行,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同

一时空环境下完成。理论分析精选经典内容,贯彻 “少而精”原则;理论验证让学生见到理

论应用到实际的效果,增加认识,易于掌握实践技术。

(2)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直观性。

(3)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

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提高对实际图像应用问

题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实验内容包括:正交变换、图像点运算、图像平滑。按照实验指导书

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和实验等部分组成。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表:

Page 10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课堂

表现 30 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如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等情况。 课程目标 1

书面

作业 20

(1)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取各次成绩平均值作为书面作业成绩。 课程目标 1

平时

成绩 30

实验 50 根据实验完成质量,以及实验报告质量评分。 课程目标 2

期末

考试 70

(1)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考核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图像正交变换的几种典型类型及其基

本性质(傅里叶变换、余弦变换、沃尔什-哈达玛变换等)、图像增强

技术、图像复原技术、图像几何变换方法、图像压缩编码基本理论及简

单实现。

考试题型为分析题、计算题、设计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 和 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

中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 A0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课堂

表现目标值;B0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C0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实验目

标值;D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D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目

标值。A、B、C 和 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实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

得分。其中 A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课堂表现学生平均得分;B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

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C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实验学生平均得分;D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堂表现 A0 A

书面作业 B0 B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D01 D 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0100

1

DBA

DBA

Page 10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 验 C0 C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D02 D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020

2

DC

DC

课程总体目

标 总评成绩 0201000

DDCBA 21 DDCBA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0201000

21

DDCBA

DDCBA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教材:

杨帆 等.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主要参考书:

1.[美]R.C. 冈萨雷斯 P. 温茨著. 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03.

2. 赵荣椿 等. 数字图像处理导论[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

3. 许录平. 数字图像处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4. 杨杰. 数字图像处理及 MATLAB 实现[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5. 王绍霖. 数字图像处理[M].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7.

6. 贾永红. 数字图像处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九、持续改进

本课程应用面广泛,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

还应着重加强数字图像在不同应用领域的运用;加强实验内容在试题中的考察力度,对学生

关于本课程重点内容的掌握大有帮助。

Page 10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3090

课程中文名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学分/学时:1 学分/1 周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信号与系统》、《信息理论与编码》等相关课程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四年级

执笔人:孟樱; 课程负责人:孟樱;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学科基础课《数字图像处理》的重要实践教

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主要任务: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以及就工程问题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综合运用数字图像处理及相关前续课程的

知识,通过搜集阅读相关文献,设计出能够解决指定项目的设计方案。

课程目标 2. 针对设计方案,进行理论分析、程序编写和调试、运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完成特定需求的图像处理功能。

课程目标 3.能够用规范的格式撰写设计说明书,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通过答

辩环节,培养学生撰写答辩提纲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4 能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电子信息方面的实验、设计及

生产途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3.

设计 /开发解

决方案

3-2 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电路系统、单元(部件),制定其工艺流

程。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10.

沟通

10-1 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进行有

效沟通和交流,应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应用到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中,并能够就相关问题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课程目标 3

Page 10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布置课题、指导

搜集并阅读资料

(1)理解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内容、步骤及相关要求;

(2)借阅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软件书籍等资料;

(3)认真阅读相关文献,整理系统已有的设计方案;

(4)对比研究现有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进行相应评估。

1 天 现场

教学 课程目标 1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在比较已有方案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分析系统功能,完成模块划分;

(3)确定编程开发工具。

1 天 现场

教学 课程目标 1

3 软件程序设计

(1)根据设计要求,构建系统软件整体流程图;

(2)编写程序并完成调试;

(3)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1 天 现场

教学 课程目标 2

4 撰写课程

设计说明书

(1)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具体内容、设

计体会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篇幅不少于 20 页。

其中,程序需做适当注释;选多幅图像测试;

(2)设计说明书应用规定的设计纸书写,加上统一的封面

后装订成册。

1 天 现场

教学 课程目标 3

5 撰写答辩提纲,答

(1)要求书写纸质答辩提纲,制作 PPT;

(2)学生自述 5 分钟左右,要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3)至少二位老师参加答辩,每位教师提 1~2 个问题。

1 天 现场

教学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按照一个简单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给定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确定系统设计方

案,正确编写软件程序,完成系统功能。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

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图像处理系统设计的能

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组织形式及要求如下:

1. 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到教室指导两小时以上,以便随时解决学生设计中

所遇到的问题。

2. 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不在教室,将得不到成绩,并且

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 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卡。

4. 设计结束必须进行答辩,答辩至少有两位教师参加,并填写答辩记录卡。

六、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学生经过指导完成课程设计的所有设计工作后,撰写写一份设计说明书, 后进行答辩。

以设计说明书和在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依据,参考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按五

级计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其中:

Page 10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优秀:设计方案新颖,处理的图像及设计说明书规范,内容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

学,有创新思想。

良好:设计方案比较新颖,处理的图像及设计说明书比较规范,内容比较丰富,在设计

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

中等:设计方案一般,处理的图像及设计说明书欠规范,内容不够丰富,在设计过程中

比较勤奋,创新思想不明显。

及格:设计方案不完善,存在一些小错误,处理的图像及设计说明书欠规范,内容一般,

在设计过程中不够勤奋。

不及格:设计方案有严重错误,处理的图像及设计说明书不规范,内容严重不足,在设

计过程中不够认真。

本课程设计,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课堂

表现 10

(1)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进度和老师讨论问题时的表现。

(2)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综合课堂表现评分。 课程目标 3

平时

成绩 20

查阅

文献 10

(1)考查学生独立查阅有关文献,综合、收集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的

能力。

(2)根据学生独立查阅文献等情况评分。

课程目标 1

方案

设计 30

(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2)理论阐述结构完整,符合逻辑性;

(3)程序设计简洁合理。

课程目标 2

设计

成果 50

运行

结果 20

(1)图像选择及运行结果的合理性;

(2)结果分析的合理性。 课程目标 2

答辩

报告 10

(1)考查学生答辩报告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2)根据学生答辩报告内容和报告过程情况进行评分。 课程目标 3

答辩 30 问题

答辩 20

(1)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思辩能力进行评分。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Page 11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D0、E0 和 F0 分别表示总

评成绩中课堂表现、查阅文献、方案设计、运行结果、答辩报告和问题答辩的目标分值。A、

B、C、D、E 和 F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堂表现、查阅文献、方案设计、运行结果、答辩报

告和问题答辩的实际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

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程目标 1 查阅文献 B0 B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

B

B

方案设计 C0 C

课程目标 2

运行结果 D0 D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课堂表现 A0 A

答辩报告 E0 E 课程目标 3

问题答辩 F0 F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0 0 0

+

+ +

A E F

A E F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00

A B C D E F

八、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无

参考资料:

1.[美]R.C. 冈萨雷斯 P. 温茨著. 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M]. 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03.

2.杨帆 等.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3. 赵荣椿 等. 数字图像处理导论[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

4. 许录平. 数字图像处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杨杰. 数字图像处理及 MATLAB 实现[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6. 王绍霖. 数字图像处理[M].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Page 11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九、持续改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设计一个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一般使用 Matlab 软件中固有的图像模块进行编程调试。在今后的设计中,应加强学生自主

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的能力。

Page 11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信号处理 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4010

课程中文名称:数字信号处理 I

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

学时/学分:40/2.5 学分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MATLAB 语言在电子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后续课程:《数字图像处理》、《DSP 原理及应用》、《信息理论与编码》、课程设计、毕

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王世芳 ; 课程负责人: 杨会成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数字信号处理 I》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进一步从事信号与信息

处理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的理论基础,在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和研究

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

现,并能初步掌握和学会运用数字信号处理的两个主要工具——快速傅立叶变换与数字滤波

器,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各种数字信号频谱的计算方法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初步掌握和学会运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具备基本的数字信

号频谱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 2. 理解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具备无限长脉冲响应(IIR)/有限长

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初步设计能力和基本网络结构实现的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 3. 掌握数字信号处理中基本的快速算法(如快速傅里叶变换、快速卷积等),

能够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相关的各类物理现象、材料特性进行研究和实验验证。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4 能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电子信息方面的实验、设

计及生产途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3.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1 能够根据电子工程复杂问题需求确定设计目标和解决方案。

3-3 能够对电子工程复杂问题进行设计方案优选,体现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4. 研究 4-1 能够运用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验工具、仪器和开发环

境,正确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给出结论。

课程目标 3

Page 11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4-2 能够根据实验或设计指标,合理分解系统,确定器件及材料,

选择合适方法与手段实现并达到指标要求。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2. 绪论

(1)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

特点

(2) 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4)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发

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1)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 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

(3) 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离散时间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1) 序列的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和

性质

(2) 周期序列的离散傅立叶级数

及傅立叶变换表示式

(3) 离散信号的傅立叶变换与模

拟信号傅立叶变换之间的关系

(1) 掌握序列傅立叶变换(DTFT)的定义

和性质以及利用性质计算序列 DTFT

(2) 掌握周期序列的离散傅立叶级数及傅

立叶变换的求解方法

(3) 能够区分离散信号的频谱与连续信号

的频谱的异同点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3

3. 离散傅立叶变换(DFT)

(1) 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定义、性质

(2) 利用 DFT 计算连续信号的频

(3) 频域取样及 DFT 的应用

(1) 熟悉和掌握离散傅立叶变换的推导

(2) 熟练掌握离散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并能

够利用性质求解信号的频谱

(3)掌握利用离散傅立叶变换逼近连续时

间信号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克服或减少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4

4. 快速傅立叶变换(FFT)

(1) 直接计算 DFT 的问题和改善

DFT 运算效率的基本途径实序列

的 FFT 算法原理

(2) 按时间抽取(DIT)的 FFT 算

法原理;按频率抽取(DIF)的 FFT

算法原理

(3) FFT 计算线性卷积和线性相关

(1) 熟悉和掌握按时间抽取(DIT)和按频

率抽取(DIF)的 FFT 快速算法原理

(2) 实序列的 FFT 算法原理等,重点掌握

算法原理

(3) 掌握用 FFT 计算线性卷积和线性相关

6 讲授 课程目标 3

5

5. 时域离散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与状态变量分析法

(1) 信号流图表示网络结构

(1) 掌握用信号流图表示滤波器的网络结

(2) 掌握 IIR 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Page 11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2) IIR 基本网络结构

(3) FIR 基本网络结构

(4) 状态变量分析法

(3) 掌握 FIR 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4) 了解状态变量分析法

6

6. IIR 数字滤波器设计

(1) 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2) 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3) 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

换法

(4) 从模拟滤波器低通原型到各

种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变换

(1) 熟悉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

(3) 理解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

的频率变换关系

6 讲授

课程目标 2

7

7. FIR 数字滤波器设计

(1) 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条件和

特点

(2) 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3) 窗函数设计法

(4) 频率采样设计法

(5) IIR 与 FIR 数字滤波器的比较

(1) 熟悉线性相位 FIR 滤波器的特性(2)

掌握不同窗口的特性

(3) 能确定频率采样设计法的主要参数

(4) 理解 IIR 与 FIR 数字滤波器的异同点

6 讲授 课程目标 2

8

1. 离散系统频域分析

2. 离散傅立叶变换

3. 快速傅立叶变换

4. 利用FFT和 IFFT计算线性卷积

5. IIR 滤波器的设计

6. FIR 滤波器的设计

(选作三个)

1 掌握离散系统的频率特性,认识离散时

间系统的频率特性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

2. 学习编制离散傅立叶变换程序;学会用

计算机时间信号的抽样与重构,并用傅立

叶变换程序分析时间抽样信号

3. 了解时间抽选奇偶分解 FFT 算法,掌

握利用 FFT 程序分析确定性时间连续信

号,深入掌握时间抽选奇偶分解 FFT 计算

程序

4. 掌握用 FFT 和 IFFT 计算线性卷积的方

法,学会编制 IFFT 程序,实现用 FFT 程

序计算线性卷积

5. 掌握双线性变换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

法以及实现数字滤波器的具体方法

6. 掌握窗函数变换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

法以及实现数字滤波器的具体方法

6 实验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Page 11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

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设

计电子系统。

(4)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

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要求态度

认真、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选做 3 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实验、出勤。各考核环节所占

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书面

作业 60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每次作业按 1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和作为书面作业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出勤 10 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按 10 分制评分。

平时

成绩 30

实验 30 根据实验完成质量,以及实验报告质量评分,满分 20 分。 课程目标 3

期末

考试 70

(1)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考核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考试题型为分析题、计算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注:各课程根据实际确定平时成绩占比(一般为 20%~40%)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Page 11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B0、C0 和 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

面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 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

B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C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实验目标值,C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实验目标值,D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D02 代表

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B、C 和 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随堂作业、实验和期末

考试实际平均得分。其中 B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C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实验平均得分,C2 代表支撑

课程目标 2 的实验平均得分,D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2代表支

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支撑环

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验 C01 C1

书面作

业 B01 B1

1 期末考

试 D01 D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1 1 1

01 01 01

CB D

B C D

实验 C02 C2

书面作

业 B02 B2

2 期末考

试 D02 D2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2 2 2

02 02 02

CB D

B C D

总评成

绩 01 02 01 02 01 02B B C C D D

1 2 1 2 1 2B B C C D D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 1 2 1 2 1 2

01 02 01 02 01 02

B B C C D D

B B C C D D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1.高西全等. 数字信号处理(第四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王世一. 数字信号处理.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3.王树勋.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及实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2

4.董绍平.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9

5.吴镇扬. 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与实现.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Page 11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九、持续改进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工程教育认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充分认真地分析本课程的现

状,不断研究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归纳,总结课程教学经验,在充分研讨的基

础上不断交流,才能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Page 11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3070

课程中文名称:通信原理Ⅲ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 Ⅲ

学分/学时:3/48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

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

后续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 原理及应用,毕业设计(论文)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3 年级本科生

执笔人:王凤随、赵发;课程负责人:王凤随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通信原理Ⅲ》是一门系统阐述信息传输基本原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通信系

统的建模、分析、设计、仿真和研发能力,是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将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应用于分析通

信系统的能力,针对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系统方案和关键部件设计的能力,在通信技术工程

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现代通信系统仿真开发工具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能够运用数学、物理、电子线路和信号与系统知识描述表达通信系统及信

号特性。

课程目标 2. 能够针对复杂通信系统需求进行关键部件选型,调制、解调、编译码方法

设计,具备开展通信系统工程设计和开发能力。

课程目标 3. 能够应用专业软件仿真和解决通信系统的设计问题,能应用仪器仪表测试

和分析通信系统性能。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常规通

信系统(网络)的模型,并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3.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4 针对通信工程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

分解,明确复杂问题的关键技术点,确定解决方案,并体现出一定

的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5. 使用现代

工具

5-2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

测与模拟的局限性。

课程目标 3

Page 11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

课程目标

1

1. 绪论

(1) 通信的基本概念

(2) 通信系统模型

(3) 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

(4) 信息及其度量

(5) 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1) 了解通信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

语、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2) 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性能指

标;

(3) 熟练掌握信息量、信息速率的计算。

3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随机过程

(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统计

特性

(2) 平稳随机过程

(3) 高斯随机过程

(4) 窄带随机过程

(5)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1) 理解随机过程理论中与本课程密切相

关的一些基本数学分析方法和结论;

(2) 掌握对随机信号进行分析的常用数学

方法和重要结论。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3

3. 信道与噪声

(1) 信道定义与数学模型

(2) 恒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3) 随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4) 加性噪声

(5) 信道容量

(1) 了解信道的定义及其模型、分集接收

技术;

(2) 理解随参信道的传输特性;

(3) 掌握典型恒参信道的传输特性、高斯

白噪声功率谱密度;

(4) 熟练掌握信道容量的计算。

3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4

4. 模拟调制系统

(1) 幅度(线性)调制原理

(2)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 角度(非线性)调制原理

(4)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比

(6) 频分复用(FDM)

(1) 理解 AM、DSB、SSB、VSB、FM 等

基本调制方式的调制解调原理、频谱分析

及抗噪性能分析、频分复用原理;

(2) 掌握基本调制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5

5.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 数字基带传输概述

(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6) 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7) 无码间串扰基带传输系统的

(1) 围绕基带传输的信号设计问题介绍线

路码型设计和消除码间串扰的技术方法;

(2) 掌握常用码型设计方案和无码间串扰

系统的实现方法。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Page 12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

课程目标

抗噪声性能

(8) 眼图

6

6.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1) 二进制数字调制与解调原理

(2)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

声性能

(3)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

比较

(4)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5) 小频移键控(MSK)

(1) 基本二进制和多进制数字调制的方式

和原理、性能特点、抗噪性能分析;

(2) 掌握 ASK、FSK、DPSK、MAQ 等的

基本原理。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7

7.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1) 抽样定理

(2) 脉冲幅度调制(PAM)

(3) 脉冲编码调制(PCM)

(4)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

(5) 增量调制(ΔM)

(6) 时分复用(TDM)

(1) PAM、PCM、DM 等模拟信号数字化

的方案、量化方式与量化信噪比、各数字

化方案的抗噪性能等;

(2) 掌握抽样定理和时分复用原理。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8

实验

必开实验:

(1) AM 调制解调

(2) 数字基带信号

(3) 2PSK 与 2DPSK 调制与解调

(4) PCM 编译码

选开实验:

(1) (7, 4)汉明码编译码器

(2) 帧同步

(3) AM 超外差收音机模型设计

(4) 波形无失真传输的条件

(5) MSK 调制与解调

(6) 七位巴克码译码器

必开实验:

(1) 熟悉仿真环境,掌握搭建 AM 调制、

解调电路的步骤、系统运行方法和分析方

法,观察不同参数下各点信号波形和功率

谱,观察过调制现象;

(2) 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

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掌握

AMI、HDB3 码的编码规则;掌握从 HDB3

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3) 设计、创建和运行 2PSK 与 2DPSK 系

统调制与解调电路,观察在理想无噪情况

和有噪声的情况下解调输出信号波形、眼

图与功率谱,观察噪声对眼图的影响,理

解 PSK 系统的工作原理;

(4) 掌握 PCM 编译码原理,PCM 基带信

号的形成过程及分接过程,语音信号 PCM

编译码系统的动态范围和频率特性的定

义及测量方法;

选开实验:

(1) 设计、创建一个(7, 4)汉明码编译码器,

掌握(7, 4)汉明码编译码的原理;

(2) 掌握巴克码识别原理,同步保护原理,

假同步、漏同步、捕捉态、维持态概念。

8 实验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12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

课程目标

(3) 根据 AM 超外差收音机的原理,设计、

创建一个 AM 超外差收音机系统,计算、

选择各个模块的参数,观察、分析各点的

波形和频谱变化;

(4) 根据 Nyquist 第一准则,设计、创建一

个无失真传输系统,观察、分析各点的波

形和频谱变化;

(5) 创建、运行 MSK 系统调制与解调电

路,掌握差分编码、串并变换、正交调制、

正交相干解调的方法,观察基带信号、差

分编码信号、已调 MSK 信号、解调输出

信号的波形和功率谱并与 ASK、PSK 系统

比较,理解连续相位调制、恒包络调制、

正交调制、 小频移的含义及 MSK 系统

的工作原理;

(6) 设计、创建一个七位巴克码译码器,

掌握七位巴克码译码器的原理。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结合课外学习的教学方法。

(1)本课程通信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数学推导过程既抽象又复杂,同时还要

兼顾理论原理与实际系统的结合。本课程拟采用多媒体 PPT 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增加课堂信息。同时扩展基本原理与实际系统结合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意阐明数学演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和在实际系统中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以使学生

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针对课堂一些典型问题、疑难问题以及应用,安排相应实验教学,有利于将抽象

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加强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这对于

学生下一阶段专业课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实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课外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文献检索和综合整理、以

及 Matlab 等通信系统常用仿真工具的学习和应用,充分理解课堂中讲授的通信相关基本概

念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 Matlab 仿真构建简单通信系统分析平台,加深课堂内容在

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理解。

(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新颖的开放式课后作业,开展案例

学习,通过研讨课环节,对前 3 个环节进行总结。

(5) 课外学习要求:

1)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定律。预习中

认真思考,以便带着问题更主动地听课。

2)课后复习。复习时应阅读参考教材,对相关定理、重要的演算过程自主进行推导、

消化。认真整理课堂听课笔记。

Page 12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3)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以本大纲所列参考资料为主。

4)认真完成所布置的作业,主动进行文献检索整理,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

六、课程考核方法

对课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关注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深度、

实验测试环节的独立性和正确性、研讨课环节的参与积极性进行重点考察。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占 3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

期末成绩占 7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本课程的考核用于检验学生的投入和学习成果。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

况微调,建议分值和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

课程目标

课堂表现 20 (1) 根据课堂出勤、纪律和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2) 满分 20 分。 课程目标 1

作业成绩 30

(1) 一共 6 次作业;

(2) 每次作业成绩采用百分制;

(3) 作业未交记为 0 分。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实验成绩 20

(1) 一共 4 次实验;

(2) 每次实验成绩采用百分制;

(3) 实验未做记为 0 分;

(4) 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 70%和 30%。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平时

成绩 30

期中考试 30

(1) 开卷考试(2 小时);

(2) 考试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3) 期中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期末

考试 70 100

(1) 闭卷考试(2 小时);

(2) 考试题型为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和综合题等。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Page 12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A0、B0、C0、D0 和 E0分别表示总评成

绩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B01 和 B02

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 和课程目标 2 的作业成绩目标分值;C01 和 C02 分别表示支撑课程

目标 2 和课程目标 3 的实验成绩目标分值;D01、D02和 D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

目标 2 和课程目标 3 的期中考试目标分值;E01、E02 和 E0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

目标 2 和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字母 A、B、C、D 和 E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课

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学生平均得分。其中:B1和 B2 分别

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 和课程目标 2 的作业成绩学生平均得分;C1 和 C2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

标 2 和课程目标 3 的实验成绩学生平均得分;D1、D2和 D3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程

目标 2 和课程目标 3 的期中考试学生平均得分;E1、E2和 E3 分别表示支撑课程目标 1、课

程目标 2 和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堂表现 A0 A

作业成绩 B01 B1

期中考试 D01 D1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E01 E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 1 1 1

0 01 01 01

A B D E

A B D E

作业成绩 B02 B2

实验成绩 C01 C1

期中考试 D02 D2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E02 E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 2 1 2 2

02 01 02 02

B C D E

B C D E

实验成绩 C02 C2

期中考试 D03 D3 课程目标 3

期末考试 E03 E3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 2 3 3

02 03 03

C D E

C D E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B+C+D+E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00

A B C D E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 樊昌信. 通信原理(第 7 版).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年 11 月

参考资料:

1. 曹志刚. 现代通信原理(第 1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年 8 月

2. 周炯槃. 通信原理(第 4 版).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 年 8 月

3. [美]John G. Proakis. Communic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2E).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Page 12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2004 年 1 月

4. [加]Simon Hayk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4E).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年 3 月

九、持续改进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讨论、平时考核情况以及学生、教学督导、毕业生问卷反馈等信息,及

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

的达成。

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实验内容将作相应的调整。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

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先进的考核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期末考试将逐步过渡到形

式灵活的半开卷笔试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实践能

力的培养。

Page 12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微弱信号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33040

课程中文名称:微弱信号检测

课程英文名称:Weak Signal Detection

学分/学时:32/2 学分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随机信号处理》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生芳 ;课程负责人:生芳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课程性质:

《微弱信号检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电子电路分析设

计、电子仪器使用、信号处理算法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综合性,在培养

学生电子电路分析设计与仪器使用能力、算法编程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

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需要具备较强的模拟电子电路分析设计与测量技能,

传感器信号分析技能,以及具备较强的数字信号处理和随机信号处理理论功底。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内实验,使学生获得低噪声放大器电路分析及设计、微弱信号

检测仪器原理及使用、微弱信号检测算法原理及实现三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应用微

弱信号检测原理分析设计和测量微弱信号检测电路以及实现微弱信号检测算法的能力,支撑

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随机信号相关基础知识。掌握运算放大器的噪声特性的分析方法,了

解低噪声放大器电路的设计方法。

课程目标 2. 理解锁定放大器和取样积分器的设计原理、组成结构及工作方式,掌握锁

定放大器和取样积分器的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了解应用锁定放大器和取样积分与数字式平

均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程目标 3. 掌握相关检测原理和自适应噪声抵消原理,掌握相关检测算法和自适应噪

声抵消算法的编程实现方法,了解应用相关检测和自适应噪声抵消算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

方法。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

1-3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

备解决基本电子工程问题能力。 课程目标 1

Page 12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 4. 研究 4-1 能够运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验工

具、仪器和开发环境,正确观察、记录和分析实

验数据,给出结论。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

2-4 能够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电子

信息方面的实验、设计及生产途径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分析和改进。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绪论

(1)本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学习

内容和学习方法

(2)随机信号分析相关基础知识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学习内

容和学习方法

(2)掌握随机信号分析相关基础知识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放大器的噪声源和噪声特性

(1)电子系统内部固有噪声源

(2)三极管、场效应管噪声特性

(3)运算放大器噪声特性

(4)低噪声放大器电路设计

(1)理解电子系统内部固有噪声源的特点

(2)了解三极管、场效应管噪声特性分析方

(3)掌握运算放大器噪声特性分析方法

(4)了解低噪声放大电路设计方法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3

3. 锁定放大器

(1)锁定放大器设计原理

(2)锁定放大器组成结构与部件

(3)锁定放大器性能指标与动态协

(4)锁定放大器应用

(1)理解锁定放大器的设计原理

(2)理解锁定放大器组成结构,了解锁定放

大器各部件设计方法

(3)掌握锁定放大器性能指标与动态协调

(4)了解如何应用锁定放大器解决实际问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4

4. 取样积分器

(1)取样积分器设计原理

(2)取样积分器工作方式

(3)取样积分器参数选择

(4)取样积分器应用

(1)理解取样积分器的设计原理

(2)理解取样积分器工作方式

(3)掌握取样积分器参数选择依据

(4)了解如何应用取样积分器解决实际问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5

5. 相关检测

(1)相关检测原理

(2)相关检测算法

(3)相关检测应用

(1)理解相关检测原理

(2)掌握相关检测算法

(3)了解如何应用相关检测算法解决实际

问题

4 讲授 课程目标 3

6

6. 自适应噪声抵消

(1)自适应噪声抵消原理

(2)自适应噪声抵消算法

(3)自适应噪声抵消应用

(1)理解自适应噪声抵消原理

(2)掌握自适应噪声抵消算法

(3)了解如何应用自适应噪声抵消算法解

决实际问题

6 讲授 课程目标 3

7 7. 课内实验

(1)相关检测实验

掌握相关检测算法的编程实现方法和自

适应滤波算法的编程实现方法 4 实验 课程目标 3

Page 12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2)自适应噪声抵消实验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实例演示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

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课堂作业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课堂上讲解重点习题和学生错的较

多的习题,并要求学生对做错习题进行订正。

3.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微

弱信号检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现微弱信号检测算法能力。要求态度认真、原理清楚、

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做 2 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学生实验后提交完整的实

验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实验、课堂表现等部分组成。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平时

作业 50

(1)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每次作业按 5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平时作业

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堂

表现 20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评分,满分 20 分;

平时

成绩 20

实验 30 根据实验完成质量以及实验报告质量评分,满分 30 分。 课程目标 3

期末

试卷

成绩

80

(1)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考核跟随机噪声分析相关的基本知识;考核放大器噪声特性分析

方法、考核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方法;考核锁定放大器和取样积分器的

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使用方法;考核相关检测算法和自适应滤波算

法。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12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考试题型为问答题、分析题、计算题、作图题、设计题等。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B0、C0、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平时

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 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平时作业目标分值,

B0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的平时作业目标分值,B03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的平时作业目标分值,

C0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实验目标分值,D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

D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目标分值,D0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目标分

值。B、C、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平时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其中 B1 代

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平时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平时作业学生平均

得分,B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平时作业学生平均得分,C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实验学

生平均得分,D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2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

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课堂作业 B01 B1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D01 D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 B1 +D1) / (B01+D01)

课堂作业 B02 B2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D02 D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B2+D2) / (B02 +D02)

课堂作业 B03 B3

实验 C03 C3 课程目标 3

期末考试 D03 D3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 B3+C3+D3) / (B03+C03+D03)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B01+D01+B02+D02

+B03+C03+D03

B1+D1+B2+D2

+B3+C3+D3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 B1+D1+B2+D2+B3+C3+D3) / (B01+D01

+B02+D02+B03+C03+D03)

Page 12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高晋占. 微弱信号检测(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资料:

1. 戴逸松. 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及仪器[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

2. 陈佳圭. 微弱信号检测[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3. 曾庆勇. 微弱信号检测[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4. 刘树棠译. 基于运算放大器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第 3 版)[M].西安:西安交

通大学出版社,2004.

5.童诗白,华成英.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6. 林占江. 电子测量技术(第 3 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7. 郑宝玉译.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第 4 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 张贤达. 现代信号处理(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九、持续改进

Page 13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新能源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43030

课程中文名称:新能源技术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New Energy Technology

学分/学时:32/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类专业

执笔人:瞿成明 ;课程负责人: 瞿成明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新能源技术及应用是信息与通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

生获得有关能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对二次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转换与利用, 使

学生在学习信息通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能源技术如何影响信息通信产业以及信息通信一些

新技术和理念又是如何影响能源转换技术的。使得学生能获得较宽广的能源科学技术知识。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能源现状和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掌握太阳能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的构成,了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不同形式的热发电系统,熟悉

太阳能的有关热利用的基本原理,加深对中国风力资源和风力发电基本原理的认识,深化理

解作为分布 广泛的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重点把握生物质发电的基本原理。

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使学生不断了解和熟悉信息通信产业如何影响能源产业,能

源产业的发展又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认识,改变学生的环保理念,使学

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贯彻环境的保护是所有技术产业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让学生意

识到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深刻理解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了解影响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制约因

素,意识到电子信息产业和能源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意识到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

同时,必须兼顾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均衡。

课程目标 2. 理解电子电路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电路技术对能源的二次转

换的广泛影响,建立能源变换和转换领域利用电子电路技术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3. 掌握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的相关概念,了解这三个新能源

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核心组件的构成、电能变换的基本工程框架及种类,掌握 2-3 种新能

源变换技术的具体方法及其工程实现。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Page 13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 3.设计/开

发解决方案

3-4 电子设计及工程项目中存在着经济、环境、

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实施中应

予以考虑。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7. 环境和

可持续发展

7-2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

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绪论

(1) 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4) 能源的含义、分类及历史演变

(5) 中国能源现状,问题与对策

(6) 部分新能源系统的基本组成

(1) 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 掌握能源的含义分类和历史发展;

(3) 熟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以

及面对的主要问题;

(4) 了解新能源系统基本结构。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电源变换与控制技术基础

(1) 电源变换与控制技术概论

(2) 常用的功率电子器件

(3) 功率电子器件的驱动和保护

(4) 功率变换的控制技术

(5) 功率变换电路的基本拓扑。

(1) 掌握电源变换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

理、技术和构架。

(2) 熟悉常用功率电子器件。

(3) 了解功率电子器件的驱动和保护。

(4) 了解功率电子电路的拓扑

(5) 了解变换的控制技术

10 讲授 课程目标 2

3

3. 风能、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

(1) 风、风能、风能利用等概述

(2) 风能和风能发电

(3) 风轮机的基本结构及能量变

换原理、控制策略

(4) 风能机并网发电的并网技术

(5)风力发电经济技术特性评价

(1) 理解风、风能、风能利用。

(2) 掌握风能的量化指标、风能转换成电

能的基本原理以及边界约束。

(3) 掌握风轮机的分类、基本结构、风能

变换原理以及相关制造与安装等工程技

术。

(4)了解风轮机的机械控制和发电机的协

同控制,理解独立发电系统、并网发电系

统的基本架构以及风能-机械能-电能转换

的流程架构及工程实现。

(5)了解风力发电系统并网相关技术及工

程实现约束以及经济技术评价。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4

4.太阳能、光伏发电与控制技术

(1) 太阳能、太能能发电概述;

(2) 太阳能利用分类及工程实现

方式

(3)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及光伏

电池的分类、特性和连接方式;

(4) 独立光伏发电系和并网光伏

(1) 掌握太阳能一些概念及衡量太阳能相

关特性的指标、太能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历

程。

(2) 掌握几类常用的太阳能利用工程形式

(3) 掌握光伏电池的基本发电原理、输出

特性以及连接方式。

(4) 掌握立光伏发电系和并网光伏发电系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13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能量变换原

理、控制策略以及工程实现

(5)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并网技术

的工程问题。

(6)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技术特性

评价。

统的基本结构、能量变换原理、控制策略

以及工程实现。

(5) 了解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并网技术的工

程问题。

(6) 了解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技术特性评

价。

5

5. 生物质能发电与控制技术

(1) 生物质能概念、生物质能存在

形式及开发与利用

(2) 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现状

(3) 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生

物质能制燃料油等技术的工程实

现原理及系统结构

(4) 生物质能并网发电对电网的

影响

(5) 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经济技

术特性评价。

(1) 掌握生物质能概念、生物质能存在形

式及开发与利用

(2)理解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

能制燃料油等技术的工程实现原理及系

统结构。

(3) 了解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现状及今后发

展趋势。

(4) 了解生物质能并网发电对电网的影响

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系统的经济技术特性

评价。

2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

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相关

设计。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作业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外,布置调研和创意报告。针对新能

源利用,要求学生提出实现一些新能源变换和转换项目的可行性调研报告、技术实现创意等。

组织形式及要求如下:

(1)学生可选择教师给定的调研报告题目,或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明确每个人分

工与责任;

(2)通过分析给定项目的工作原理,确定项目需要实现的硬件模块,软件模块,并画出

设计流程图,给出合理的技术指标;这一部分由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3)分配每人完成指定项目的相关任务。

(4)提交并批改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Page 13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出勤,在团队中表现、学习态

度等部分组成。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书面

作业 50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每次作业按 5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书面作业

成绩。

(3) 调研或创意报告的完成情况及评价等。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平时

成绩 40

出勤 50 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按 50 分制评分。

期末

考试 60

(1)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考核教学内容各章节内容。

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分析题、计算题、设计题等。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B0、C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面作业、

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 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B02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B0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C01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C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C03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B、和 C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随堂作业(含调研、创意报告)

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其中 B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 代

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

得分,C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C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

试学生平均得分,C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书面作业 B01 B1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C01 C1

课程目标 1达成度= 1 1

01 01

B C

B C

书面作业 B02 B2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C02 C2

课程目标2达成度= 2 2

02 02

B C

B C

Page 13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书面作业 B03 B3 课程目标 3

期末考试 C03 C3

课程目标 3达成度= 3 3

03 03

B C

B C

课程总体目

标 总评成绩

01 02 03

01 02 03

B B B

C C C

1 2 3

1 2 3

B B B

C C C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 2 3 1 2 3

01 02 03 01 02 03

B B B C C C

B B B C C C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惠晶、方光辉等主编,《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年

主要参考书:

1.赵富鑫、魏彦章主编,太阳电池及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年

2.王长贵、崔容强编著,太阳能,北京:能源出版社,2010 年

九、持续改进

1 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适应当前新时代新能源技术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内容多,涵盖的知识面较广,要求教师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

法进行授课,应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验环节、强化

创新意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加强。

2 灵活的教学方法选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启迪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思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

解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启发他们思考问题的能

力,为什么要对独立的大规模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并网、并网的方式是怎样的、并网的过程中

还需要增加哪些相应的装置。从中认识到太阳能发电大规模、高效率的利用方法。此外,在

讲解上述知识点的过程中,够巩固学到的关于逆变器的知识点培养各种知识点进行融会贯

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比较式教学法。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对新能源的各种发电形式进行互相对比,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恒速恒频与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涉及到的知识点多,理解困难,

学生在学习中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差别等内容不好掌握,有的学生仅了解大概,可以通过

图表比较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直观对比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讨论式教学法。有效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讲解三种太阳能热

发电系统时,提前安排三组学生分别搜集相关资料,搜集包括关于槽式、塔式和碟式太阳能

热发电系统。通过各组学生分别表述可以讨论发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组成部件、

系统功能、应用情况等方面的优缺点。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增加教学过程的

互动性和趣味性。

Page 13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流程式教学法。知识点较多、关联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流程式教学法。这种方法的

特点是先从系统的角度说明问题,再一层层清晰分析,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有分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工艺流程时,结合美国的 H-Power

夏威夷垃圾发电厂实例,采用垃圾发电工艺流程来介绍。通过垃圾发电工艺流程图,可让学

生迅速掌握垃圾发电的基本原理。

Page 13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5020

课程中文名称:信号与系统

课程英文名称:Signals & Systems

学时/学分:72/4.5 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电路分析》

后续课程:《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课程

设计、毕业设计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王世芳 ; 课程负责人: 杨会成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为信号处理与系统设计打下理

论基础,并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专用系统及其处理技术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熟练

运用信号与系统的三个主要工具(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 Z 变换)解决实际工程中

的问题,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变换域分析的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连续

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课程目标 2. 掌握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Z 域分析的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离散时

间信号与系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

1-1 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

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1-2 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

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析 2-1 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

当表述之中。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Page 13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2-4 能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电子信息方面的实验、设

计及生产途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毕业要求 3.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3-1 能够根据电子工程复杂问题需求确定设计目标和解决方案。

3-3 能够对电子工程复杂问题进行设计方案优选,体现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3. 绪论

(1) 信号与系统的定义

(2) 信号的描述、分类、运算

(3)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

(4) 系统模型及分类

(5)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6) 系统的分析方法。

(1) 了解信号的各种分类

(2) 掌握描述信号的各种方法;熟练掌握

波形的各种变换及基本确定信号的函数

波形

(3) 熟练掌握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的定义

和性质

(4) 熟练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 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 0-到 0+状态的转换

(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4)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5) 卷积及卷积的性质

(6) 算子符号表示微分方程。

(1) 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的过程及

步骤

(2) 掌握 0-到 0+状态的转换的意义

(3) 熟练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

定义,并运用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求

解系统的响应

(4) 熟练掌握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的定

义、性质及二者的关系

(5) 熟练掌握卷积的定义及性质,以及利

用卷积的性质求解信号的卷积

(6) 了解算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6 讲授 课程目标 1

3

3. 傅立叶变换

(1) 周期信号的傅立叶级数,典型

周期信号的傅立叶级数;

(2)傅立叶变换的定义与性质,典

型非周期信号、阶跃函数与冲激函

数的傅立叶变换

(3) 周期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4) 抽样信号的傅立叶变换及抽

样定理

(1) 熟练掌握周期信号的傅立叶级数分解

及傅立叶级数的性质

(2) 熟练掌握傅立叶变换的定义以及常用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3) 熟练掌握傅立叶变换的性质;熟练掌

握周期信号傅立叶变换的求解

(4) 熟练掌握抽样信号的傅立叶变换及抽

样定理。

12 讲授 课程目标 1

4 4. 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

的 S 域分析

(1) 熟练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

域 14 讲授

课程目标 1

Page 13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

和性质,拉普拉斯逆变换

(2) 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

S 域电路模型的建立

(3) 系统函数及系统函数零、极点

分布决定时域特性、频域特性

(4) 全通函数和 小相移函数

(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6)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7) 拉普拉斯变换与傅立叶变换

的关系。

(2) 熟练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并能够

利用性质求解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3) 熟练掌握拉普拉斯逆变换的求解方法

(4) 熟练掌握用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系统

的时域电路

(5) 熟练掌握系统函数的概念并能够利用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分析系统时域特

性、频域特性

(6) 掌握全通函数和 小相移函数的概念

(7)掌握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8) 掌握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求解方法。

5

5. 连续时间系统频域分析

(1) 系统的稳态响应与频响

(2) 系统对周期信号的分析方法

(3) 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阶跃响应

(4) 系统满足因果性的条件

(5)不失真传输信号的条件

(6) 调制与解调

(1) 熟练掌握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2) 熟练掌握系统频率响应的概念和求解

方法

(3) 掌握用频谱分析系统对信号的响应

(4) 通过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阶跃响应,掌

握带通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5)掌握系统因果和不失真传输的条件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6

6.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 离散时间序列及典型序列

(2) 离散系统模型、常微分差分方

程的求解

(3) 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样值响

应与卷积和

(1) 掌握离散系统的描述方法

(2) 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3) 熟练掌握卷积和的计算以及时域分析

方法

6 讲授

课程目标 2

7

7. 离散时间系统的 Z 变换分析

(1) Z 变换的定义、收敛区性质

(2) 反 Z 变换计算(

(3) Z 变换与拉氏变换之间的关系

(4) 离散时间系统的 Z 域模型

(5)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1) 熟练掌握 Z 变换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熟练掌握单边和双边正反变换的计算

方法

(3) 熟练掌握离散系统的 Z 变换分析法

(4) 熟练掌握离散时间的系统函数与单位

样值响应的关系

(5)熟练掌握系统函数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8 讲授 课程目标 2

8

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法

(1) 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的概念

(2) 连续与离散系统状态方程和

输出方程的建立

(3) 连续与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

时域/变换域求解

(4)系统的观测性和可控制性

(1) 掌握连续与离散系统状态变量与状态

方程、输出方程的概念

(2) 掌握连续与离散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

方程的建立方法

(3) 掌握用时域和变换域求解系统状态方

程的过程

(4)了解系统可观测性和可控制性的概念

和判定方法。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Page 13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9

1.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2. 抽样定理

3. 二阶有源和无源滤波器

4. 四阶巴特沃斯滤波器

5. 二阶网络函数的模拟

6. 离散系统时域分析

7. 离散系统频域分析

8. 二阶网络状态轨迹的分析

(选作五个)

1 加深对信号分解的过程及信号中所包含

的各次谐波的理解,以及对周期信号傅里

叶级数的分解和如何将各次谐波进行叠

加理解等

2.加深对电信号的采样方法与过程以及信

号恢复的方法,特别是抽样定理的内容以

及频谱的变换

3.了解有源和无源滤波器的区别、种类、

基本结构及其特性,对比研究无源和有源

滤波器的滤波特性

4.了解不同阶数滤波器的滤波效果,以及

滤波器的幅频特性

5.掌握求解系统响应的一种方法——模拟

解法,以及系统参数变化对响应的影响

6.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掌握离

散系统的时域特性

7.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掌握离

散系统的频域特性

8.了解 RLC 电路的状态轨迹,掌握一种同

时观察两个无公共接地端电信号的方法

10 实验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

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设

计电子系统。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本课程一个重要环节,对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

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要求态度

认真、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实验报告工整。

选做 5 个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

Page 14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绩,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实验、出勤。各考核环节所占

分值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书面

作业 60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每次作业按 1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和作为书面作业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出勤 10 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按 10 分制评分。 平时

成绩 30

实验 30 根据实验完成质量,以及实验报告质量评分,满分 20 分。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期末

考试 70

(1)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考核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考试题型为分析题、计算题。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注:各课程根据实际确定平时成绩占比(一般为 20%~40%)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B0、C0 和 D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

面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 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

B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C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实验目标值,C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实验目标值,D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D02 代表

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B、C 和 D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随堂作业、实验和期末

考试实际平均得分。其中 B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C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实验平均得分,C2 代表支撑

课程目标 2 的实验平均得分,D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D2代表支

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Page 14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 C01 C1

书面作业 B01 B1

1 期末考试 D01 D1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1 1 1

01 01 01

CB D

B C D

实验 C02 C2

书面作业 B02 B2

2 期末考试 D02 D2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2 2 2

02 02 02

CB D

B C D

总评成绩 01 02 01 02 01 02B B C C D D 1 2 1 2 1 2B B C C D D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 1 2 1 2 1 2

01 02 01 02 01 02

B B C C D D

B B C C D D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1.郑君里.信号与系统(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管致中.信号与线性系统.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吴湘淇.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

4.芮坤生.信号分析与处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英文版).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A.V.Oppenheim , A.S.Willsky with S.H.Nawab.Singals and Systems (Second

edition).Perntice-Hall,1997

中译: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7.北京交通大学 《信号与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网址:

http://col.njtu.edu.cn/jingpinke/xhyxt/index.htm

8. 东 南 大 学 《 信 号 与 系 统 》 国 家 级 精 品 课 程 网 址 :

http://iroi.seu.edu.cn/web_study/signal/

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号与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网址:

http://210.27.12.83/jpkc/html/ziliao/xhyxt/default.htm

九、持续改进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工程教育认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充分认真地分析本课程的现

Page 14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状,不断研究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归纳,总结课程教学经验,在充分研讨的基

础上不断交流,才能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Page 14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理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23030

课程中文名称:信息理论与编码

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Theory & Coding

学分/学时:36/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字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总线系统原理及应

用》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以及相近专业。

执笔人:瞿成明 ;课程负责人:瞿成明 ;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信息理论与编码》是一门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

传输和处理中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信息系统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

证性,以使信息系统 优化。

学习本课程,应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掌屋信息理论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 Shannon

信息论的本质,以及如何应用信息理论和方法等;学会信道和信源编码一些基本方法,并能

初步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源、信道基本概念,以及对信源和信道进行无失真和限

失真编码的一些基本方法。能深刻理解通信问题的本质,以及能应用信息理论和方法更好地

解决其他各领域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提高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深刻理解信息及其测度的含义,掌握有关信源、信道、信宿的深刻含义以

及在通信系统中,对信息的测度问题。

课程目标 2. 理解在信源、信道等通信系统模型中,自信息量、互信息量、信息熵、平

均互信息量以及信道容量的概念、计算以及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 3. 掌握编码技术的相关概念,联系课程前面两个目标,理解编码的相关理论,

即香农第一编码和第二编码的理论基础所对应的信源压缩编码和信道纠错编码在通信系统

中的地位及意义,掌握 2-3 种信源压缩编码和信道纠错编码的编码方法及其工程实现。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 1-3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 课程目标 1

Page 14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识 备解决基本电子工程问题能力。

毕业要求 2. 问题分

2-3 能够对于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严谨的推理,并

能够给出解。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4. 研究 4-3 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分析和描述

系统结构及功能,形成结果。 课程目标 3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 绪论

(1) 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4) 信息的概念、分类、重要性

(5) 信息的测度问题历史来源,现

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6) 通信系统的基本特征及模型

化。

(1)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 理解信息及其测度的原则;

(3) 了解实现信息测度的基本条件;

(4) 了解通信系统基本结构及如何模型

化。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2

2. 离散信源及其信息测度

(1) 单符号离散信源的模型化

(2) 自信息量、平均自信息量的概

念,计算

(3) 信息熵的表达方式、基本性质

(4) 离散无记忆信源,平稳离散信

源、马尔可夫信源的模型及其信息

熵的表达

(5) 信源剩余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1) 掌握单符号离散信源的数学模型及其

信息测度—自信息量,信息熵。

(2) 理解信息熵的表达及基本性质。

(3) 掌握序列信源的数学模型及其信息测

度-条件熵,联合熵,平均符号熵,极限熵,

实际熵等。

(4) 理解信源剩余度的概念及应用。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 离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1)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模型化

(2) 互信息量的概念、计算及性质

(3) 平均互信息量的概念、计算及

性质

(4) 信息传输率与平均互信息量

(5) 信道容量概念,计算以及数值

迭代算法。

(1) 掌握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概念、数学模

型。

(2) 理解互信息量定义及其物理意义,计

算和基本性质。

(3) 掌握平均互信息量、信道疑义度及噪

声熵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及基本性质。

(4) 理解信息传输率与平均互信息量的关

系,信道容量的概念及其和平均互信息量

的关系。

(5)掌握部分简单信道的信道容量的计算

法方法,理解信道容量的数值迭代算法。

8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4

4. 无失真信源编码

(1) 编码器的结构模型;

(2) 信源编码的基本分类

(1) 掌握编码器的基本结构及其所代表的

物理意义。

(2) 了解一些信源压缩编码的类型

8 讲授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Page 14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3) 变长码的唯一可译定理;

(4) 变长码的信源编码定理

(5) huffman 编码,fano 编码及

shannon 编码的具体编码方法

(3) 掌握唯一可译定理、即时码的树图构

造方法、kraft 不等式及其物理意义,唯一

可译码的判断法。

(4) 掌握平均码长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

以及和信息传输率之间的关系。

(5) 掌握变长信源编码定理。

(6) 理解 shannon 第一定理。

(7) 熟练掌握 huffman 编码,fano 编码及

shannon 编码及平均码长、编码效率的计

算。

5

5. 有噪信道编码

(1) 错误概率与译码准则

(2) 错误概率和编码方法

(3)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4) 差错控制基本形式及纠错码

分类和基本概念

(5)线性分组码

(6)循环码

(1) 理解并掌握译码函数、译码规则以及

错误译码概率,平均错误译码概率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 大后验概率译码准则及

大似然译码准则,并以此准则如何选择

译码规则降低平均错误译码概率。

(3) 了解如何改变信道统计特性大幅降低

平均错误译码概率的方法。

(4) 掌握汉明距离、 小距离以及 小距

离译码准则,编码原则。

(5)理解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6)理解并掌握差错控制,纠错编码等方面

的基本概念,纠错码的分类。

(7)线性分组码及其校验方程,矩阵,生成

矩阵,伴随式及标准阵列译码方法。

(8)循环码的结构及其多项式描述,生成多

项式与生成矩阵,校验多项式和伴随式,

循环码的编、译码器的设计方法及如何实

现。

8 讲授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2) 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

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相关

设计。

(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2. 作业

围绕各章教学重点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

Page 14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

程目标

书面

作业 70

(1)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每次作业按 3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书面作业

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平时

成绩 30

出勤 30 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按 30 分制评分。

期末

考试 70

(1) 卷面成绩 100 分。卷面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考核信源及其信息测度、信道及其信道容量、信源压缩编码、有

噪信道编码以及具体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方法的应用。

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设计题等。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字母 B0、C0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书面作业、

期末考试的目标分值,其中 B0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B02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2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B0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书面作业目标值,C01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C0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C03 代表支撑课

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目标值。B、C 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随堂作业和期末考试实际平均得分。

其中 B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B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书面作

业学生平均得分,B3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3 的书面作业学生平均得分,C1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1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C2 代表支撑课程目标 2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C3 代表支

撑课程目标 3 的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得分。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书面作业 B01 B1 课程目标 1

期末考试 C01 C1

课程目标 1达成度= 1 1

01 01

B C

B C

书面作业 B02 B2 课程目标 2

期末考试 C02 C2 课程目标2达成度= 2 2

02 02

B C

B C

书面作业 B03 B3 课程目标 3

期末考试 C03 C3 课程目标 3达成度= 3 3

03 03

B C

B C

Page 14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总体目

标 总评成绩

01 02 03

01 02 03

B B B

C C C

1 2 3

1 2 3

B B B

C C C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1 2 1 2 3

01 02 03 01 02 03

3B B B C C C

B B B C C C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 --傅祖芸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年.

主要参考书:

1.周荫清.信息理论基础.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年

2.姜丹.信息论与编码.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年

3.朱雪龙.应用信息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

九、持续改进

1 基本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不断创新

信息论与编码的基本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比如熵、自信息、互信息等。对于每个概

念的理解,要由浅入深,深入分析它们的含义及物理意义。比如互信息,互信息量是信源发

出 x 符号,信宿收到 y 符号,流经信道的信息量也是信宿收到的信息量,也是收到 y 符号前

后对信源发出 x 符号不确定的差异,不确定的差异大小就是收到的信息量。一定要注意互信

息不是不确定性,而是不确定性的差。在学习新概念时要经常与已学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与

已有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刻探讨其物理意义的差别,避免知识点之间的混淆 。

2 数学推导与证明应力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加强。

信息论与编码有大量的数学运算和数学推导证明,对于这些运算和证明,须由浅入深,

一步步掌握。比如香农第一定理的证明,可以先从简单的例子引入。如一个离散信源进行编

码,如果考虑符号之间的记忆应该如何编码,不考虑记忆关系应该如何编码,从这两个编码

的过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知:考虑符号之间的记忆关系,那么有些符号序列发生的概率很

小,可以不予编码,需要编码的序列数减少,则每个序列对应的码长也就减小。这就是信源

压缩的思路,把不等概率和记忆关系都考虑进去。接下来严谨的数学证明就比较好理解了。

在证明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定理或公式所表达的物理含义和道理弄明白,知道每个式子或者

符号表示什么含义。

3 相关课程的涉及及交叉学科领域应建议学生加大专业知识面

信息论与编码有一个特色:在信道编码与计算部分涉及大量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

代数、近世代数的知识。如在求解连续信源的差熵,联合熵,条件熵时就会用到大量微积分

的知识,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对求解信息论中的一些问题很有帮助。

“信息论与编码”是一门具有广泛的数学理论与知识,又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课程,两者

缺一不可。对我们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

思维能力,但是缺乏通信、电子等方面的实际工程知识。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要

Page 14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

能解决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工程计算中实际问题的高级理论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无可

置疑,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必然是此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

Page 14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351010

课程中文名称:专业认识实习

课程英文名称:Practice of Cognition

学分/学时:1 学分/1 周

先修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大学物理》、《物理实验》

后续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执笔人:汤红霞; 课程负责人:王凤随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专业认识实习》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已进行过工程训练,并已学完基础课,开

始学习技术基础课时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这一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电气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制造等

行业总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对即将到来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一个轮廓认

识。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 1. 掌握电子信息行业的特性,以及信息化、自动化相关产业的基本方针、政

策和法规。

课程目标 2. 能够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

6-2 能够识别、分析和评价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6-3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的经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应承担的

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国家及公民安全、国家法律及地方法规、文化

建设等责任。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 8-2 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

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相应责任。 课程目标 2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号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推荐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1.准备与动员

(1)实习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强调注意事

(1)熟悉实习任务,明确实习内容

和要求

(2)了解给定仪器设备用途

一天 讲授

自学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Page 15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2)熟悉设计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

(3)阅读有关企业技术资料,了解实习企业

生产状况

(4)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明确并拟定生产

实习工作计划

(3)拟定出工作计划

(4)阅读生产实习指导书

2

2.鑫龙自动化公司实习

(1)了解自动化生产线特点

(2)了解自动化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

(3)了解一般自动化加工设备

(4)了解车间生产组织形式

(1)了解自动化相关术语,认识自

动化在工业生产中重要地位。

(2)认识并了解常用自动化加工设

备的名称和作用。

(3)认识自动化生产一般工艺过

程。

一天 现场

教学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3

3.鑫龙自动化公司实习

(1)了解成套工艺特点

(2)了解成套工艺设备

(3)了解成套车间布局

(5)了解长套车间生产组织形式

(1)了解自动化在成套产品中的地

位和作用

(2)认识一般成套设备名称和作用

(3)认识成套车间布局和生产管理

特点。

一天 现场

教学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4

4.奇瑞汽车总装分厂实习

(1)了解汽车装配工艺工程

(2)了解汽车组成部件

(3)了解自动化装配线的工作过程;

(4)了解现代化装配车间的信息管理技术

应用

(5)了解产品组装品质如何保证

(1)认识现代装配工艺特点。

(2)认识信息技术在现代化装配车

间的应用

(3)认识到团队合作在产品生产的

作用

(4)了解自动化技术在装配生产线

上的应用

(5)现代测量工具在产品生产中的

应用

一天 现场

教学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5 5.撰写实习报告答辩 撰写实习报告

完成答辩 一天

自学

答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五、课程教学方法

1. 指导教师应尽职尽责,每天必须和学生一起进实验室实习并指导,以便随时解决学

生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2. 对学生严格管理,实行签到制,超过三分之一时间不参加实习,将得不到成绩,并

且在实习过程中,分阶段检查。

3. 学生每天要填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天要填写指导记录卡。

4. 实习结束必须进行答辩,答辩至少有两位教师参加,并填写答辩记录卡。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手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考核的环

节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总评成绩分为百分制,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可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建议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的

Page 151: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依据 分值 课程目标

实习

表现 30

(1)每天至少对每人考核一次;

(2)每次考核按 5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考勤的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实习

日记 20

根据学生 终上交实习日记评分,满分 20 分,取各次

实习日记平均值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实习

报告 50

(1)考查学生对生产全过程所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2)此环节成绩以百分计,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

法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字母 A0、B0 和 C0分别表示总评成绩

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目标分值,A、B 和 C 则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实习表现、

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实习表现、实习日记每天由指导教师评定。

课程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实习表现 A0 A

实现日记 B0 B 课程目标 1

实现报告 C0 C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 0 0

A B C

A B C

实习表现 A0 A

实现日记 B0 B 课程目标 2

实现报告 C0 C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 0 0

A B C

A B C

课程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B+ C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A B C

八、建议教材和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

1. 杨杰主编.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 叶树江、刘海成.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九、持续改进

根据学生在认识实习过程中的新需求、企业对我们的要求等,不断调整认识实习的内容,

Page 152: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使得该学习内容能够更好的为后续课程服务。

Page 153: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一、毕业设计(论文)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02353060

2. 课程体系/类别: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教育实践

3. 学时/学分:16 周/15 学分

4.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

系统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C 语言程序设计》、

《DSP 原理及应用》、《工程软件训练基础》、《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所有相

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后续课程:无

5.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6. 执笔人:王凤随 课程负责人:王凤随

二、毕业设计(论文)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

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

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及作用在于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具有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本毕业设计(论文)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

目标 1. 能够运用本专业学习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设计过程

的影响因素,证实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目标 2. 对电子信息工程问题设计过程进行数学建模,掌握工程常用计算方

法,进行计算机软件设计、编程、调试、测试及分析的能力。

目标 3. 具备制订设计方案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能够对仿真、实验等结果进

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目标 4. 具备利用数据库、建模软件等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系统

开发的能力。

目标 5.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工程角度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复杂电

子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目标 6. 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书面方式或口头表达与同行等

Page 154: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目标 7.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表达、

写作及交流能力。

目标 8.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协作和组织

协调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论文)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毕业设计(论文)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点 目标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 2-4 能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电子信息方面的实验、设

计及生产途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目标 1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

方案 3-4 电子设计及工程项目中存在着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

伦理等制约因素,实施中应予以考虑。 目标 2

毕业要求 4.研究 4-2 能够根据实验或设计指标,合理分解系统,确定器件及材料,

选择合适方法与手段实现并达到指标要求。 目标 3

毕业要求 5.使用现代工具 5-1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工具来解决复杂工程

问题。 目标 4

毕业要求 6.工程与社会 6-3 能评价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

解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 5

10-1 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方式进

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应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应用到撰写报告

和设计文稿中,并能够就相关问题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目标 6

毕业要求 10.沟通

10-2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的国际状况有一定了解,至少掌握

一门外语,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目标 7

毕业要求 12.终身学习 12-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学习,在基础知识上具有扩展学

习的能力。 目标 8

四、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与目标的关系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与目标的关系

序号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 要求 对应 目标

1

工程设计类 包括:电子产品的功能设计;

电子产品的总体设计及结构设

计;电子电路的设计;印刷电

路板的绘制;电子产品的控制

模块设计;软件系统设计;信

号与信息处理算法设计;专用

电子设备设计;电子产品的数

据采集系统、测试和监控系统、

控制系统的设计等。

本类课题以工程师的综合训练为主,侧重生产实际工程设

计能力的培养,其基本要求如下: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加工生产

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规程方案。对所

拟定的工艺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及评价,

提出可行性论证报告; 2)能熟练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工艺过程的设计计

算工作; 3)能熟练地掌握工程软件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计算机制图、

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按国家标准正确地完成电子产品

的电路图设计; 4)能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具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外文文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Page 155: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序号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 要求 对应 目标

献及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2

实验研究类 包括;电子信息类新产品、新

设备的研制和开发、性能测试、

误差分析;新工艺理论及其方

法的实验研究;机电一体化设

备、测试仪器和传感器的研制;

各种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

和实验分析;设备、工艺装备

的优化设计;工艺过程的优化

分析;与电子产品、制造相关

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工况

状态估计、系统参数识别、实

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曲线拟合

等。

本类课题侧重于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的训练,其基本要求如下: 1)应能对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正

确的阐述、分析和综合评价; 2)在教师的指导下,并通过团队交流与协作后应能拟定研究

方案和实验技术方案,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实验装

置,并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3)能独立动手完成本课题的主要实验,能正确掌握采集、分

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并能从理论上对实验过程和结

果进行分析论证; 4)能查阅和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按照要求撰写研究论

文; 5)应能编制完成本课题需要的计算机软件。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3

论文类 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原理及

方法;信号的采集、传输、处

理、存储理论及方法;电子产

品应用软件的设计及开发等。

本类课题一般来自教师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子课题,涉及面

较宽,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仿真、计算

机信息处理、计算机图像处理等知识,侧重软件的应用和

开发能力的培养,其基本要求如下: 1)应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中常用的设计方法、计算方法、优化

设计方法、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等; 2)应能对本课题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现状及研究开发意义进

行正确的阐述、分析和综合评价; 3)在教师的指导下,并通过团队交流与协作后应,应能拟定

研究开发软件的目标和总体要求,进行可行性分析、制订

开发计划并进行系统分析,确定软件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

4)确定设计方案,包括软件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以及

处理流程; 5)完成源程序的编码、编译,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6) 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外语水平,能查找和阅读国内外

相关文献资料,按照要求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五、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及管理

(一) 时间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为 16 周(包括 3 周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八学

期,整个工作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时间分配及工作进程如下:

1. 准备与动员阶段

该阶段主要用于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基本不占用学生时间,一般安排在第

七学期末进行。

2. 实际工作阶段

这一阶段是毕业设计的实质性工作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开题报告、资料翻译、方案拟定、设计、计算与研究以及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的撰写等全部工作,计划占用毕业设计时间的 92%。

Page 156: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3. 评阅、答辩与考核阶段

该阶段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及所提供文档进行审阅、评阅及答辩阶段,计

划占用毕业设计时间的 8%。

(1) 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收齐学生的毕业设计全部资料,并在两天之内进

行认真审阅,写出评语,根据评分标准客观地打出指导教师成绩;

(2) 评阅教师在两天之内根据学生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资料、综合写出评阅教

师评语,并打出评阅教师成绩;

(3) 答辩委员会(小组)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辩,写出答辩评语,

并给出答辩成绩;

(4) 终根据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委员会(小组)给出的成绩,按规

定的权重比例给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并考虑各答辩小组的

成绩平衡,保证毕业设计成绩优秀者不超过毕业设计人数的 20%,中等、及格、

不及格不低于 20%。

(二) 管理

指导教师(含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

过程管理与监督,主要内容为:

1. 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并及时下发

给学生。任务书中需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任务、进度要求、

参考文献等,并应提出明确的技术标准和量化要求,包括工作计划或进度、外文

资料翻译、论文字数、图纸及技术指标等;

2. 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标准;

3. 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发现和提出问题;

4. 审定学生论文提纲或设计方案,指导研究方法;

5. 解答学生课题进展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6. 指导学生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7. 每周对学生定时、定点集中指导次数不得少于 1 次,并填写毕业设计(论

文)指导记录卡;

8. 针对实际应用的工程设计类课题,将由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指导;

9. 掌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按要求把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审核、评阅与答辩审查。

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管理过程中,应做到:

1.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认真、严肃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2.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课题(研究)工

作进展,并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日志;

3. 严格遵守纪律,每周在集中指定时间和地点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汇报

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因事或因病不能做到的,要事先向指导教师和学院

Page 157: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系)请假;

4. 节约材料,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

确保安全,离开工作现场时关闭电源、水源;

5. 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认真撰写设计说明书(论文),按时提交指

导教师审阅。

6. 学生无故缺席毕业设计(论文)时间累计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总时数

三分之一的,指导教师有权中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7.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得弄虚作假,不

得抄袭他人成果。出现抄袭、雷同、伪造数据、请人代写等现象,如经查实将按

学生违纪处分办法处理。

六、考核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以检验所支持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

成度。考核的环节包括导师考核(占 30%)、论文评阅人考核(占 30%)和答辩

小组考核(占 40%),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

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

目标

选题 10

知识能力 50

工作态度 10

工作量 10

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

10 导师 考核

30

写作水平 10

(1)选题主要依据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符合度,选题的意义

与价值,选题的难度、深度及广度进行评价; (2)知识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工程图质量或软件编制、仿真成果

的质量,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工程推理、分析能

力,工程设计能力,是否得出有效的结论等进行评价; (3)工作态度包括:学习态度,有效管理时间,拓展知识、团队协作、

终身学习能力; (4)根据设计(论文)完成工作量情况进行评价。 (5)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主要从设计过程有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及

新意等进行评价。 (6)写作水平主要从设计报告书内容充实,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

论述层次、文字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洁,是否按照毕业要求格式

进行撰写等进行评价; (7)导师考核按 10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项成绩之和再乘权重系数作

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选题 10

知识能力 50

工作态度 10

工作量 10

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

10

评阅

人考

核 30

写作水平 10

(1)选题主要依据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符合度,选题的意义

与价值,选题的难度、深度及广度进行评价; (2)知识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工程图质量或软件编制、仿真成果

的质量,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工程推理、分析能

力,工程设计能力,是否得出有效的结论等进行评价; (3)工作态度包括:学习态度,有效管理时间,拓展知识、终身学习

能力; (4)根据设计(论文)完成工作量情况进行评价。 (5)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主要从设计过程有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及

新意等进行评价。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Page 158: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

目标

(6)写作水平主要从设计报告书内容充实,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

论述层次,文字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介,是否按照毕业要求格式

进行撰写等进行评价; (7)评阅人考核按 10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项成绩之和再乘权重系数

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准备情况 10

陈述情况 20

回答问题 60

答辩

小组

考核 40

语言和仪态 10

(1)根据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实物,是否有高质量答辩提纲及演示

文件等进行评价; (2)陈述情况主要针对是否理解掌握设计内容,陈述是否得当,重点

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练、准确,表述是否流畅进

行评价。 (3)是否能够准确回答各相关问题,思维是否敏捷,逻辑是否严密,

以此反映出是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进行评价。 (4)从是否有效应用语音技巧(音量、清澈、抑扬顿挫),仪态端庄是

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举止是否得体等方面进行评价。 (5)答辩小组考核成绩 100 分,以答辩小组的评价成绩乘以其在总评

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 (6)主要考查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六、考核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以检验所支持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

成度。考核的环节包括导师考核(占 30%)、论文评阅人考核(占 30%)和答辩

小组考核(占 40%),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 100 分,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

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

目标

选题 10

知识能力 50

工作态度 10

工作量 10

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

10 导师 考核

30

写作水平 10

(1)选题主要依据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符合度,选题的意义

与价值,选题的难度、深度及广度进行评价; (2)知识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工程图质量或软件编制、仿真成果

的质量,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工程推理、分析能

力,工程设计能力,是否得出有效的结论等进行评价; (3)工作态度包括:学习态度,有效管理时间,拓展知识、团队协作、

终身学习能力; (4)根据设计(论文)完成工作量情况进行评价。 (5)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主要从设计过程有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及

新意等进行评价。 (6)写作水平主要从设计报告书内容充实,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

论述层次、文字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洁,是否按照毕业要求格式

进行撰写等进行评价; (7)导师考核按 10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项成绩之和再乘权重系数作

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选题 10

知识能力 50

工作态度 10

评阅

人考

30

工作量 10

(1)选题主要依据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符合度,选题的意义

与价值,选题的难度、深度及广度进行评价; (2)知识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工程图质量或软件编制、仿真成果

的质量,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工程推理、分析能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

Page 159: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考核 依据

建议 分值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

目标

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

10

写作水平 10

力,工程设计能力,是否得出有效的结论等进行评价; (3)工作态度包括:学习态度,有效管理时间,拓展知识、终身学习

能力; (4)根据设计(论文)完成工作量情况进行评价。 (5)设计(学术)水平与创意主要从设计过程有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及

新意等进行评价。 (6)写作水平主要从设计报告书内容充实,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

论述层次,文字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介,是否按照毕业要求格式

进行撰写等进行评价; (7)评阅人考核按 100 分制单独评分,取各项成绩之和再乘权重系数

作为此环节的 终成绩。

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准备情况 10

陈述情况 20

回答问题 60

答辩

小组

考核 40

语言和仪态 10

(1)根据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实物,是否有高质量答辩提纲及演示

文件等进行评价; (2)陈述情况主要针对是否理解掌握设计内容,陈述是否得当,重点

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练、准确,表述是否流畅进

行评价。 (3)是否能够准确回答各相关问题,思维是否敏捷,逻辑是否严密,

以此反映出是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进行评价。 (4)从是否有效应用语音技巧(音量、清澈、抑扬顿挫),仪态端庄是

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举止是否得体等方面进行评价。 (5)答辩小组考核成绩 100 分,以答辩小组的评价成绩乘以其在总评

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 (6)主要考查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七、目标达成度评价

目标达成度计算包括分目标达成度计算和总目标达成度计算,具体计算方法

如下:

总分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

得分之和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

均值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值计算的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所示。字母 A0、B0 和 C0 分别表示总

评成绩中导师考核、评阅人考核及答辩小组考核的目标分值,A、B 和 C 则分别

表示总评成绩中导师考核、评阅人考核及答辩小组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

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导师考核 A0 A

评阅人考核 B0 B 目标 1

答辩小组考核 C0 C

目标 1 达成度=0 0 0

A B C

A B C

导师考核 A0 A 目标 2

评阅人考核 B0 B 目标 2 达成度=

0 0

A B C

A B C

Page 160: DSP 原理及应用 I》课程教学大纲

目标 支撑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达成度计算示例

答辩小组考核 C0 C

导师考核 A0 A

评阅人考核 B0 B 目标 3

答辩小组考核 C0 C

目标 3 达成度=0 0 0

A B C

A B C

导师考核 A0 A

评阅人考核 B0 B 目标 4

答辩小组考核 C0 C

目标 4 达成度=0 0 0

A B C

A B C

导师考核 A0 A

评阅人考核 B0 B 目标 5

答辩小组考核 C0 C

目标 5 达成度=0 0 0

A B C

A B C

导师考核 A0 A

评阅人考核 B0 B 目标 6

答辩小组考核 C0 C

目标 6 达成度=0 0 0

A B C

A B C

导师考核 A0 A

评阅人考核 B0 B 目标 7

答辩小组考核 C0 C

目标 7 达成度=0 0 0

A B C

A B C

导师考核 A0 A

评阅人考核 B0 B 目标 8

答辩小组考核 C0 C

目标 8 达成度=0 0 0

A B C

A B C

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A+B+C 总目标达成度=100

A B C

八、几点说明

1. 学生毕业实习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展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或者

自行联系。

2.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由指导教师申报,系组织审定,报学院毕业设

计(论文)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于毕业设计前发给学生。

3. 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打印、装订请参阅《安徽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

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九、持续改进

根据后续专业内容的变化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