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你 - epaper.cqwb.com.cn€¦ · 江环湖地区的三角梅已经超过了25万株。...

1
今年5月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了万州城区 长江两岸三角梅迎风怒放的盛况。绵延十多公里的花 海,有的悬挂如飞瀑,有的翻滚似波涛,有的高扬像一面 面招展的旗帜。三角梅开满城红,一下子吸引了全城市 民的目光、脚步、心绪。闲暇时刻,人们无一例外地向着 江边聚集,向着红色的三角梅聚集。 万州,本来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山城。三峡工程建成 蓄水后,长江在万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因此, 原来的山城万州,也一下子羽化为湖城万州了。这还不 算,以湖泊为中心,南北滨江大道为环线,山城万州,居然 也从此进入了从来不可想象的环城时代。偌大的湖水, 碧蓝如玉,烟波淼淼,静若处子,翩若惊鸿,让人总也看不 厌、看不够。令人想起范仲淹“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 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句子来。每到夜幕降临,“到江边去 看水”便成了市民们最赏心悦目的消闲去处。 万州人的心里一直有一种黄葛树情结,出门在外,最 放心不下的就是门前的那棵黄葛树。有的人宁愿舍弃一 些家什,也要带走一棵小黄葛树苗移栽他乡,从此命名为 “思乡树”。黄葛树永远是万州人心中最美丽的乡愁。城 市的管理者们深深懂得市民对黄葛树的这份依依不舍之 情,在老城搬迁的最后时刻,不仅将它们一一移栽到南北 滨江大道上,而且依次编号,记录在案。当高峡平湖成为 现实之后,市政部门又联合当地媒体,将每一棵移栽后的 黄葛树档案制成卡片,挂在树上,方便市民前来寻找自家 门前的那棵黄葛树。一时间,大街小巷流淌着市民们浓 浓的温馨故事。 有青山作证,有绿水相伴,有黄葛树寄托乡愁,万州 人过上了山清水秀的日子。几年前,原中央歌剧院院长、 著名作曲家王世光来到万州采风,一下飞机,他便登上观 景台,俯瞰湖城,赞不绝口地说道:“没想到万州原来这么 美”。在陪伴他泛舟平湖之时,对湖城万州的宜居环境他 连说了若干个“好”字。回到北京,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 创作,王世光倾情用五线谱写成、由万州本地词作者谭德 成作词的歌曲《百里三峡美如画》。在谈到创作构想时, 王世光说:“如果说《长江之歌》是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聚 焦,那么《百里三峡美如画》就是我对长江的情感聚焦。 《百里三峡美如画》可以看着是我创作的《长江之歌》的姊 妹篇。”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对万州“一江碧水、两岸 青山”赞不绝口、流连忘返之时,万州人心里却总感觉有 点美中不足。因为每年5月到10月期间,长江水位有一 个高达 40 米左右的消落带。 于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摆在了城市建设者面前,那 就是如何将万州建设成一座美丽城市,打造三峡库区最 美度假旅游区。建设者们在思索,文化学者们在思索,市 民们也在苦苦思索—还必须在色彩上丰富,必须为城 市增色! 那么,万州城到底增什么色呢? 万州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早在清 末民初,便涌现了保路运动先锋刘声元等仁人志士。为 了新中国的建立,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儿女更是前赴后继, 在万州大地上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 鬼神的英雄壮歌。据统计,在下川东地区共有5000多名 烈士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在重庆渣滓洞白 公馆牺牲的革命烈士中,万州籍和在万州工作被捕牺牲 的革命烈士就有 50 余人。 很快,大家的心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红色。对, 在红色的土地上,传承红色的基因!按照这个思路,市政 部门开始筛选,最后终于聚焦到了三角梅身上。园林专 家告诉我们,三角梅的花语是:“热情,坚韧不拔,顽强奋 进。”于是,在城市的绿化中开始引种三角梅作点缀。在 引种中,园艺专家们发现,三角梅作为万州城市的绿化美 化,简直美妙绝伦。不仅花期极长,至少可以开八九个月 时间,而且极少土壤就能扦插成活,生长旺盛,不需精心 管护。既宜攀爬,也宜垂吊,一旦结簇抱团,便可开成红 色海洋。 大规模种植三角梅的时机到了,万州启动了滨江环 湖花带建设,大面积种植三角梅。首期建设历时8个月, 栽种2万余株,长3公里,分两段进行。一段为万一中至 万安大桥外侧消落带和拦河坝,另一段为和平广场至袁 家墩外侧消落带及长江大桥内侧堡坎。随后,园林工人 们又启动了第四期建设工程,在金陵路内侧沿线、长青路 沿线、长江大桥桥头护坡、万川大道沿线、长江大桥南桥 头公园沿江一侧等13处,栽植三角梅约20万余株,总长 约20公里,实施面积达到2.2万多平方米。其间,园林工 人们还进行了绿化节点的改造升级和补植补栽,整个滨 江环湖地区的三角梅已经超过了 25 万株。 三角梅是阳光的赞美诗,只要阳光充足,三角梅便会 长开不败。进入5月以来,万州天气连日放晴,阳光普 照,处在城市中心的长江两岸,25万株三角梅仿佛一夜怒 放,满城红遍。市民们突然发现,就在我们的身边诞生了 一个绵延 10 多公里的红色花潮景区。 花团锦簇,波翻浪涌,淋漓尽致。热烈似火海,奔放 似火花,跳跃似火焰。那颜色红得让你炫目,睁不开眼; 那气势红得让你震颤。紫红、朱红、桃红、玫红、大红,酽 酽的、稠稠的,一波滚过一波,一浪压过一浪。当此之时, 所有的语言和比拟都显得笨拙和苍白。报纸辟出专栏跟 踪报道,文艺家们不厌其烦地采风创作,很多市民手机的 壁纸、电脑的桌面和社交账号的头像,也陆续换上红色的 三角梅。最忙的是那些摄影发烧友,他们扛起长枪短炮, 只顾咔嚓咔嚓,没有最好,只求更好。年老者往往守着一 株、一片、一带,不慌不忙,以绿水为背景,以青山为背景, 以对岸的灯火为背景,以林立的高楼为背景,以湖里的轮 船为背景,以空中的飞鸟为背景。不论白天,还是夜里, 近,远,正,侧,俯,仰,一定要拍出不同的角度里,三角梅 不同的风姿。而年轻者总以为他们有的是时间,前行的 脚步从来不肯停下,他们相信更好的风景总在前方。有 时候,他们甚至下到湖里,用镜头去感受一望无际的味 道。在他们眼里,那开放的不是花,是勾人的魂,是万州 城市的新地标。 环湖两岸的三角梅种植,也带动了市民对三角梅的 消费,市政部门也专门印发了10多万册关于三角梅的种 植技术。来自花卉市场的消息说,全城一年卖出三角梅 达10万多株。至于周末,前来度假的则更是络绎不绝, 一位20多年前来过万州的上海老大妈,在南滨路上一边 欣赏,一边录像,她要把万州的美景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让他们看个够,赏个饱。 夜幕降临,北滨路的音乐广场播放着《红梅赞》的喷 泉音乐: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 云天外……虽然红梅和三角梅并无关联,但市民们却风 趣地说:不管是红梅,还是三角梅,反正它们都姓梅,都属 于红色基因家族。 因了三峡工程建设,万州从山城蝶变为湖城;因了持 久开放的三角梅,万州又从湖城蝶变为花城。 一江碧水,两岸青 山,三角梅开,四方宾 来。万州,一座山清水 秀美丽之城,正焕发出 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万州 区文化委) 人/ 文/ 情/ 怀 重庆创作 A07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王楚 责校 罗文宇 王楚 晒稿会网址:http://www.cqcb.com/vote/2018wbsgh/views/index.php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重庆市渝中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让生活 下来 两江 在小城的黄葛树下,我 碰到了她,她并不认识我, 或者是并不记得我。我们 一同在一个小面摊吃面。 她仍然精神,一身农村老太 太特有的打扮,朴素而干 净。我去时她正在吃面,吸 得哧溜哧溜地响。 “老板,把她的面条钱 一起给了。”我坐下,手指了 下她对老板说。她抬起头吃惊地看我,我对她微微一 笑。她不明就里,眼神里有疑惑,嘴里说着:“哎呀,那 怎么好意思,不用不用,我自己给。”终究没有抢赢我, 老板已收了我的钱。我知道她对我一点印象也没有, 或者说从来没记过我。我是个并不健谈的人,所以并 不和她交谈,虽然我知道她还算健谈。 吃完面,她起身离开,对我说谢谢,又悄悄问老板 我是谁,那神情里有一些忐忑,还有一些可爱。此时 我鼓起勇气说:“我认得你,你照顾了那么多老人,很 了不起。”她腼腆地笑了,心中应该多少有些明白。 她不是别人,正是全国劳模、全国敬老好儿女李 淑娥。当然她的荣誉不止这些,没有人能说得清李淑 娥到底帮助过多少人,谁都知道她是个热心肠。哪家 没有吃的,她送粮送肉;哪家缺少穿的,她送衣送裤; 哪家的老人无人照顾,她就如亲生儿女一样服侍。 我对于她的熟悉,却是因为听过她的几场报告, 编辑过她的几篇报道,当然看有关她的新闻也不少。 仅仅这样的接触,感动与敬佩却永久地生长在了心 里,即使人们对她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去。 多年前的一天,我们一群人听一个农村老太太站 在台上讲她的故事。我记得我坐在第一排,我多次和 她的眼神对视过。她不像一个演说家,也不像一个报 告者,那时的她更像一个心里包着许多心事的小媳 妇,只想痛痛快快讲出心中的情绪。她讲她如何收养 一个没人要、生活不能自理的傻丫头的故事;讲如何 伺候忠县涂井乡敬老院一群行动不便的、眼睛看不见 的、性格古怪的老人们的心酸;讲有时候被家人和个 别村民误解的委屈……讲着讲着,眼泪就刷刷地下来 了,手上的纸巾擦也擦不完,于是跑到门外面擤鼻子 擦眼泪。此时,台下的上百听众也早已泪眼朦胧,唏 嘘不已。她向我们唠叨了两个小时,台下的听众安安 静静地听了两个小时。讲完后走下讲台,她整个人好 像从某种困境里走出来一样,有些恍惚,我们泪眼看 着她渐渐消失在演讲厅门口。 那时候,李淑娥是忠县涂井乡敬老院的“家长”。 她种三亩地,每年养十头猪、四头牛,保持“一家人”的 粮钱收入。保证敬老院的老人每天早晨一个鸡蛋,能 常吃到肉。她每天给敬老院里的老人做饭、喂饭、洗 衣、洗澡。那时候,她自己真正的家却常常被她“遗 忘”。她和丈夫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境并不 富裕。儿女们对于母亲对家庭的“冷落”难免有怨言: “妈,您脑袋里那些过时的‘零件’早该换了,现在谁不 想把自己的家庭搞富起来呀,哪像您那样,有点钱就 去帮助别人。”儿女们没有说错,她不但拿了自家的钱 去给别人救急,还把政府奖励给她的奖金也捐了出 去。就儿女们知道的,她有一万元捐给了玉树地震灾 区,一万元捐给了村里的贫困老人。她听着儿女的抱 怨,并不解释,只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我换‘零 件’,只有等我死后才行。你们也要多做好事,那些困 难的乡亲们只有靠大家帮助带动,才能过和我们一样 的日子。” 我不知道她脑子里是什么“零件”,当我把父母接 来我家后,我切身体会到了伺候老人的艰辛。我的母 亲身体不好,慢性病多,但总归生活能自理,伺候着也 劳神费力。我在想,李淑娥几十年如一日伺候几十位 老人,其中还有生活不能自理的,管吃喝拉撒,管矛盾 调解,管生老病死,该有多么艰难。所以,当你听她在 台上毫无雕琢地讲述时,真的是内心最直白的表达。 如今年过七十的她,仍然不肯放弃照顾老人的职责, 把她的儿媳叫来一起照顾着三十多位老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 事。”我不由得想起了这句话。 我与她并没有多少交集,可我时不时会想起她, 不是因为她是“名人”,更多的时候我把她看着一位默 默无闻的“英雄”。是的,就是“英雄”。当她在台上被 鲜花簇拥的那一刻,她脸上的笑容里有骄傲与自豪, 但更多的时候,她的笑容是展现在乡村敬老院的老人 们面前,里边包含的是真诚与踏实。无论人们记得不 记得她,关注不关注她,她永远是那个一辈子做好事 的李淑娥。 (作者单位:忠县广播电视台) 如今年过七十的她,仍然不肯放弃照顾老人的职 责,把她的儿媳叫来一起照顾着三十多位老人。 我记得你 三角梅开万州城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角梅开,四方宾来。万州,一 座山清水秀美丽之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风/ 景/ 独/ 倪红艳 梅万林

Upload: others

Post on 15-Jun-2020

3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我记得你 - epaper.cqwb.com.cn€¦ · 江环湖地区的三角梅已经超过了25万株。 三角梅是阳光的赞美诗,只要阳光充足,三角梅便会 长开不败。进入5月以来,万州天气连日放晴,阳光普

今年5月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了万州城区长江两岸三角梅迎风怒放的盛况。绵延十多公里的花海,有的悬挂如飞瀑,有的翻滚似波涛,有的高扬像一面面招展的旗帜。三角梅开满城红,一下子吸引了全城市民的目光、脚步、心绪。闲暇时刻,人们无一例外地向着江边聚集,向着红色的三角梅聚集。

万州,本来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山城。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长江在万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因此,原来的山城万州,也一下子羽化为湖城万州了。这还不算,以湖泊为中心,南北滨江大道为环线,山城万州,居然也从此进入了从来不可想象的环城时代。偌大的湖水,碧蓝如玉,烟波淼淼,静若处子,翩若惊鸿,让人总也看不厌、看不够。令人想起范仲淹“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句子来。每到夜幕降临,“到江边去看水”便成了市民们最赏心悦目的消闲去处。

万州人的心里一直有一种黄葛树情结,出门在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门前的那棵黄葛树。有的人宁愿舍弃一些家什,也要带走一棵小黄葛树苗移栽他乡,从此命名为

“思乡树”。黄葛树永远是万州人心中最美丽的乡愁。城市的管理者们深深懂得市民对黄葛树的这份依依不舍之情,在老城搬迁的最后时刻,不仅将它们一一移栽到南北滨江大道上,而且依次编号,记录在案。当高峡平湖成为现实之后,市政部门又联合当地媒体,将每一棵移栽后的黄葛树档案制成卡片,挂在树上,方便市民前来寻找自家门前的那棵黄葛树。一时间,大街小巷流淌着市民们浓浓的温馨故事。

有青山作证,有绿水相伴,有黄葛树寄托乡愁,万州人过上了山清水秀的日子。几年前,原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作曲家王世光来到万州采风,一下飞机,他便登上观景台,俯瞰湖城,赞不绝口地说道:“没想到万州原来这么美”。在陪伴他泛舟平湖之时,对湖城万州的宜居环境他连说了若干个“好”字。回到北京,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创作,王世光倾情用五线谱写成、由万州本地词作者谭德成作词的歌曲《百里三峡美如画》。在谈到创作构想时,王世光说:“如果说《长江之歌》是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聚焦,那么《百里三峡美如画》就是我对长江的情感聚焦。《百里三峡美如画》可以看着是我创作的《长江之歌》的姊妹篇。”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对万州“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赞不绝口、流连忘返之时,万州人心里却总感觉有点美中不足。因为每年5月到10月期间,长江水位有一个高达40米左右的消落带。

于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摆在了城市建设者面前,那就是如何将万州建设成一座美丽城市,打造三峡库区最美度假旅游区。建设者们在思索,文化学者们在思索,市民们也在苦苦思索——还必须在色彩上丰富,必须为城市增色!

那么,万州城到底增什么色呢?万州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早在清

末民初,便涌现了保路运动先锋刘声元等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儿女更是前赴后继,在万州大地上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据统计,在下川东地区共有5000多名烈士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牺牲的革命烈士中,万州籍和在万州工作被捕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50余人。

很快,大家的心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红色。对,在红色的土地上,传承红色的基因!按照这个思路,市政部门开始筛选,最后终于聚焦到了三角梅身上。园林专家告诉我们,三角梅的花语是:“热情,坚韧不拔,顽强奋进。”于是,在城市的绿化中开始引种三角梅作点缀。在引种中,园艺专家们发现,三角梅作为万州城市的绿化美化,简直美妙绝伦。不仅花期极长,至少可以开八九个月时间,而且极少土壤就能扦插成活,生长旺盛,不需精心

管护。既宜攀爬,也宜垂吊,一旦结簇抱团,便可开成红色海洋。

大规模种植三角梅的时机到了,万州启动了滨江环湖花带建设,大面积种植三角梅。首期建设历时8个月,栽种2万余株,长3公里,分两段进行。一段为万一中至万安大桥外侧消落带和拦河坝,另一段为和平广场至袁家墩外侧消落带及长江大桥内侧堡坎。随后,园林工人们又启动了第四期建设工程,在金陵路内侧沿线、长青路沿线、长江大桥桥头护坡、万川大道沿线、长江大桥南桥头公园沿江一侧等13处,栽植三角梅约20万余株,总长约20公里,实施面积达到2.2万多平方米。其间,园林工人们还进行了绿化节点的改造升级和补植补栽,整个滨江环湖地区的三角梅已经超过了25万株。

三角梅是阳光的赞美诗,只要阳光充足,三角梅便会长开不败。进入5月以来,万州天气连日放晴,阳光普照,处在城市中心的长江两岸,25万株三角梅仿佛一夜怒放,满城红遍。市民们突然发现,就在我们的身边诞生了一个绵延10多公里的红色花潮景区。

花团锦簇,波翻浪涌,淋漓尽致。热烈似火海,奔放似火花,跳跃似火焰。那颜色红得让你炫目,睁不开眼;那气势红得让你震颤。紫红、朱红、桃红、玫红、大红,酽酽的、稠稠的,一波滚过一波,一浪压过一浪。当此之时,所有的语言和比拟都显得笨拙和苍白。报纸辟出专栏跟踪报道,文艺家们不厌其烦地采风创作,很多市民手机的壁纸、电脑的桌面和社交账号的头像,也陆续换上红色的三角梅。最忙的是那些摄影发烧友,他们扛起长枪短炮,只顾咔嚓咔嚓,没有最好,只求更好。年老者往往守着一株、一片、一带,不慌不忙,以绿水为背景,以青山为背景,以对岸的灯火为背景,以林立的高楼为背景,以湖里的轮船为背景,以空中的飞鸟为背景。不论白天,还是夜里,近,远,正,侧,俯,仰,一定要拍出不同的角度里,三角梅不同的风姿。而年轻者总以为他们有的是时间,前行的脚步从来不肯停下,他们相信更好的风景总在前方。有时候,他们甚至下到湖里,用镜头去感受一望无际的味道。在他们眼里,那开放的不是花,是勾人的魂,是万州城市的新地标。

环湖两岸的三角梅种植,也带动了市民对三角梅的消费,市政部门也专门印发了10多万册关于三角梅的种植技术。来自花卉市场的消息说,全城一年卖出三角梅达10万多株。至于周末,前来度假的则更是络绎不绝,一位20多年前来过万州的上海老大妈,在南滨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录像,她要把万州的美景带回去给家人欣赏,让他们看个够,赏个饱。

夜幕降临,北滨路的音乐广场播放着《红梅赞》的喷泉音乐: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虽然红梅和三角梅并无关联,但市民们却风趣地说:不管是红梅,还是三角梅,反正它们都姓梅,都属于红色基因家族。

因了三峡工程建设,万州从山城蝶变为湖城;因了持久开放的三角梅,万州又从湖城蝶变为花城。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角梅开,四方宾来。万州,一座山清水秀美丽之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万州区文化委)

人/ 文/ 情/ 怀

重庆创作A07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王楚责校 罗文宇 王楚

晒稿会网址:http://www.cqcb.com/vote/2018wbsgh/views/index.php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重庆市渝中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让生活 下来慢 两江

在小城的黄葛树下,我碰到了她,她并不认识我,或者是并不记得我。我们一同在一个小面摊吃面。她仍然精神,一身农村老太太特有的打扮,朴素而干净。我去时她正在吃面,吸得哧溜哧溜地响。

“老板,把她的面条钱一起给了。”我坐下,手指了

下她对老板说。她抬起头吃惊地看我,我对她微微一笑。她不明就里,眼神里有疑惑,嘴里说着:“哎呀,那怎么好意思,不用不用,我自己给。”终究没有抢赢我,老板已收了我的钱。我知道她对我一点印象也没有,或者说从来没记过我。我是个并不健谈的人,所以并不和她交谈,虽然我知道她还算健谈。

吃完面,她起身离开,对我说谢谢,又悄悄问老板我是谁,那神情里有一些忐忑,还有一些可爱。此时我鼓起勇气说:“我认得你,你照顾了那么多老人,很了不起。”她腼腆地笑了,心中应该多少有些明白。

她不是别人,正是全国劳模、全国敬老好儿女李淑娥。当然她的荣誉不止这些,没有人能说得清李淑娥到底帮助过多少人,谁都知道她是个热心肠。哪家没有吃的,她送粮送肉;哪家缺少穿的,她送衣送裤;哪家的老人无人照顾,她就如亲生儿女一样服侍。

我对于她的熟悉,却是因为听过她的几场报告,编辑过她的几篇报道,当然看有关她的新闻也不少。仅仅这样的接触,感动与敬佩却永久地生长在了心里,即使人们对她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去。

多年前的一天,我们一群人听一个农村老太太站在台上讲她的故事。我记得我坐在第一排,我多次和她的眼神对视过。她不像一个演说家,也不像一个报告者,那时的她更像一个心里包着许多心事的小媳妇,只想痛痛快快讲出心中的情绪。她讲她如何收养一个没人要、生活不能自理的傻丫头的故事;讲如何伺候忠县涂井乡敬老院一群行动不便的、眼睛看不见的、性格古怪的老人们的心酸;讲有时候被家人和个别村民误解的委屈……讲着讲着,眼泪就刷刷地下来了,手上的纸巾擦也擦不完,于是跑到门外面擤鼻子擦眼泪。此时,台下的上百听众也早已泪眼朦胧,唏嘘不已。她向我们唠叨了两个小时,台下的听众安安静静地听了两个小时。讲完后走下讲台,她整个人好像从某种困境里走出来一样,有些恍惚,我们泪眼看着她渐渐消失在演讲厅门口。

那时候,李淑娥是忠县涂井乡敬老院的“家长”。她种三亩地,每年养十头猪、四头牛,保持“一家人”的粮钱收入。保证敬老院的老人每天早晨一个鸡蛋,能常吃到肉。她每天给敬老院里的老人做饭、喂饭、洗衣、洗澡。那时候,她自己真正的家却常常被她“遗忘”。她和丈夫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境并不富裕。儿女们对于母亲对家庭的“冷落”难免有怨言:

“妈,您脑袋里那些过时的‘零件’早该换了,现在谁不想把自己的家庭搞富起来呀,哪像您那样,有点钱就去帮助别人。”儿女们没有说错,她不但拿了自家的钱去给别人救急,还把政府奖励给她的奖金也捐了出去。就儿女们知道的,她有一万元捐给了玉树地震灾区,一万元捐给了村里的贫困老人。她听着儿女的抱怨,并不解释,只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我换‘零件’,只有等我死后才行。你们也要多做好事,那些困难的乡亲们只有靠大家帮助带动,才能过和我们一样的日子。”

我不知道她脑子里是什么“零件”,当我把父母接来我家后,我切身体会到了伺候老人的艰辛。我的母亲身体不好,慢性病多,但总归生活能自理,伺候着也劳神费力。我在想,李淑娥几十年如一日伺候几十位老人,其中还有生活不能自理的,管吃喝拉撒,管矛盾调解,管生老病死,该有多么艰难。所以,当你听她在台上毫无雕琢地讲述时,真的是内心最直白的表达。如今年过七十的她,仍然不肯放弃照顾老人的职责,把她的儿媳叫来一起照顾着三十多位老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我不由得想起了这句话。

我与她并没有多少交集,可我时不时会想起她,不是因为她是“名人”,更多的时候我把她看着一位默默无闻的“英雄”。是的,就是“英雄”。当她在台上被鲜花簇拥的那一刻,她脸上的笑容里有骄傲与自豪,但更多的时候,她的笑容是展现在乡村敬老院的老人们面前,里边包含的是真诚与踏实。无论人们记得不记得她,关注不关注她,她永远是那个一辈子做好事的李淑娥。

(作者单位:忠县广播电视台)

如今年过七十的她,仍然不肯放弃照顾老人的职责,把她的儿媳叫来一起照顾着三十多位老人。

我记得你

三角梅开万州城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角梅开,四方宾来。万州,一座山清水秀美丽之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风/ 景/ 独/ 好倪红艳

梅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