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文 选 - dangjian.comdangjian.com/djw2016sy/djw2016djrmt/rmt2016wxdzb/... ·...

61
活页文选 XUEXI HUOYE WENXUAN 中央宣传部主管 《党 建》杂 志 社 主 办 2019 总第883 17 2019年5月7日出版 3 46 18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 —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求是》杂志编辑部 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金民卿 五四运动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其当代传承 毛泽东与 《资治通鉴》 32 56 28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活 页 文 选XUEXI HUOYE WENXUAN

中 央 宣 传 部 主 管《党建》杂志社主办

2019

总第883期

17

2019年5月7日出版

3

46

18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

——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求是》杂志编辑部 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金民卿 五四运动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其当代传承

陈 思 毛泽东与《资治通鉴》

32

56

28

共青团员们,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100 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 70 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我们在

这里隆重集会,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

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

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

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

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

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

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

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习近平

3

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

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

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

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

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

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

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

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

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

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

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

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

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

4

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

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

伟力!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

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

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

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

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

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

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

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 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

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历史深刻表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

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

都阻挡不了的!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

大传统。早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青

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

斗’。”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

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

5

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

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历史深刻表明,只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勇于为改

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牺牲,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走向

富强,我们的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

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

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100 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

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

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

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

歌。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

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

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

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

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

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

6

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

景!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

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

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

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

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

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

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

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第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

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

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

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

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

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

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

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

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7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

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第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孙中山先

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一

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那在自己的国

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对

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

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

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

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

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

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

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第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

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鲁迅先生说,青年“所

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

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

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

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

8

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

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

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

时代先锋。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

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

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

得人生快乐的。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

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

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

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

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

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

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

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

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

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

力量的一次次升华。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

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

都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

9

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

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斗不只是响亮

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

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

起、永不气馁。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

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

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

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

迹!

第五,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是苦

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青春虚度无所成,白

首衔悲亦何及。”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

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

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

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

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

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

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

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

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

10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

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

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第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

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

的人格追求。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

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

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

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

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

得更远。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

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

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

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面对美好岁月,要

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

恩社会和人民。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体察世间冷暖、

民众忧乐、现实矛盾,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

事业方向。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

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

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

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

11

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

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信仰和豪情加入了党组

织,并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

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

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共

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

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

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

展。

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

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

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

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

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

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

心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

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

12

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

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

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

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

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信任

是理解的前提。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

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

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

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

和建议。即便听到了尖锐的甚至是偏颇的批评,也要有

则改之、无则加勉,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

真情的知心朋友。青年要向年长者学习,年长者也要向

青年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信任帮助。

我们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

心人。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

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

出援手。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

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

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

成才的重要支点。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

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

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

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

13

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我们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

路人。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

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

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要坚持

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

一,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

时代大势。既要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

开浩瀚天空,也要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

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当青年思想认识陷入困惑

彷徨、人生抉择处于十字路口时要鼓励他们振奋精神、

勇往直前,当青年在工作上取得进步时要给予他们热情

鼓励,当青年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重拾信

心,当青年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要及时指出并帮助他

们纠正,对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时冲动或偏激要多教育

引导,能包容要包容,多给他们一点提高自我认识的时

间和空间,不要过于苛责。要积极鼓励青年到艰苦的一

线吃苦磨练、增长才干,放手让青年在重要领域和重要

岗位上攻坚克难、施展才华,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

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青

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共产党宣言》

14

发表时马克思是 30 岁,恩格斯是 28 岁。列宁最初参加

革命活动时只有 17 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

分别是 22 岁和 28 岁,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时是 22 岁,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是 26 岁。贾谊写出“西汉

一代最好的政论”时不到 30 岁,王勃写下千古名篇

《滕王阁序》 时才 20 多岁。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

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辈出。

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是 28 岁,周恩来参加中国共产

党时是 23 岁,邓小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时是 18岁。杨靖宇牺牲时是 35 岁,赵一曼牺牲时是 31 岁,江

姐牺牲时是 29 岁,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牺牲时是 29岁,邱少云牺牲时是 26 岁,雷锋牺牲时是 22 岁,黄继

光牺牲时是21岁,刘胡兰牺牲时只有15岁。守岛32年

的王继才第一次登上开山岛时是 26 岁,航天报国的嫦

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 33 岁,北斗团队平均年

龄是 35 岁。这样的青年英杰数不胜数!我们要用欣赏

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积极支持他们在人

生中出彩,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绩点赞、喝彩,让青

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

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

量!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

15

要力量。在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中,共青团发扬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为党争取青年人

心、汇聚青年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

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党旗所指就是团旗

所向。共青团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

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保持和增强政

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

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

线,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

青年的职责,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

力、组织力、号召力,团结带领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奋发

有为。

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切党政机

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

体和社会团体,广大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新经济组织

和新社会组织,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给

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发挥青年作用。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

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

16

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

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

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青年朋友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

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

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

衷心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

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

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再过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了。在这里,我代表党

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

(新华社北京2019年4月30日电)

17

有机会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感到十分高

兴。首先,我谨对博科娃女士再次当选教科文组织总干

事,表示衷心的祝贺!对教科文组织为推动人类文明交

流互鉴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诚挚的敬意!

教科文组织诞生于 69 年前,那时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硝烟刚刚散去。面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烈后果,

人类又一次反思战争与和平的真谛。千百年来,人类

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但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

着人类发展历程。此时此刻,世界上很多孩子正生活

在战乱的惊恐之中。我们必须作出努力,让战争远离

人类,让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和平的阳光下幸福成

长。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

*这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总部的演讲。

18

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

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

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只要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了和平理念、扬起了和

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人们希

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

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这就是教科文组织成

立的初衷。

这样一种期待,这样一种憧憬,是我们今天依然要

坚守的。不仅要坚守,而且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

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

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

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自 1945 年成立以来,教科文组织忠实履行使命,

在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

鉴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中国高度重视同教科文组织的

合作,愿意加大参与教科文组织的各项活动。为体现对

非洲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决定把通过教科文组织向包括

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的长城奖学金名额由每

年 25 人扩大为 75 人,我们还将同教科文组织一道把援

助非洲信托基金的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

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

19

动力。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

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

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

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

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

文明华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

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

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

文明创造的成果。

我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

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

现的多样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

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 2000 多年

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动文

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

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

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

20

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

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

之分。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

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

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到过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

琴伊察,也到过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

马尔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

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

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

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

障碍。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

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

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

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

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

果都要珍惜。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

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

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

卜青菜,各有所爱。”

21

中华文明经历了 5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

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

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

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

明。

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

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 138 年和 119 年两次出使西

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

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汉时期,中国的船

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

璃、珍珠等物品。中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

跃期。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 70多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

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

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

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

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

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

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

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

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

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

22

创新。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

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

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

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

《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

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

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

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

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

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

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

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

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

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

向往之。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秦俑,人们称之为“地下的军

团”。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之后说:“不看金字塔,不算

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1987年,这一尘封了 2000 多年的中华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

23

文化遗产。中国还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名

录。这里,我要对教科文组织为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作

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

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

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

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

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

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

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

谁能听之?”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

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

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

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

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

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

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

24

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

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1987 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 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

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

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

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

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拿破仑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

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我们要积极发展教

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

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

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我们要大力发展科

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改造社会,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

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

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

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

类进步助力。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

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

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

25

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

的光荣传统。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

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

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

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

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

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

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

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

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

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

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

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

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

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

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明年是教科

文组织成立 70 周年,我相信,在博科娃总干事领导

26

下,教科文组织一定能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

世界和平谱写新的篇章。

(选自2019年第9期《求是》杂志)

27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夫人,

尊敬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和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

尊敬的各国使节,各位国际组织代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月的北京,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很高兴同各位嘉宾相聚在雄伟的长城脚下、

美丽的妫水河畔,共同拉开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

览会大幕。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

名义,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支持

和参与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

谢!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

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交相辉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9年4月28日,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8

映。我希望,这片园区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能传导至

世界各个角落。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

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

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

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

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

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

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

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

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

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仰望夜空,繁星闪烁。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

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

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山峦层林尽染,

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

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无序开发、粗

29

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

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我们要维持

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

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绿色是大自然的

底色。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

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

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

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

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

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

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

流文化。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

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生态治理必须遵

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

生态系统。只有赋之以人类智慧,地球家园才会充满生

机活力。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

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建设美丽家园是

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

30

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

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

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

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昨天,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闭

幕,在座许多嘉宾出席了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

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

路。这是与会各方达成的重要共识。中国愿同各国一

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让我们从自己、从现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

棒传下去。

我宣布,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

(新华社北京2019年4月28日电)

31

2019年3月24日,蔚蓝的地中海帆影点点、风光旖

旎。在海滨之城尼斯,一部 1688 年法国出版的首部

《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手中。《论

语》这部 2000多年前诞生于中国的儒家经典,在其诞

生千百年后远渡重洋来到法国,深刻影响了伏尔泰、孟

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而今又作为中西文明交往的历史

见证回归祖国。

时空轮回,换了人间,令人慨叹。这一刻,让人们

的思绪不禁回到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在这一被国际舆论视为“具有

历史意义的文明宣言”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人类

文明进步大势,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

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郑重

宣示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中国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

进步开辟了新路径,为绘就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

运共同体画卷凝聚了新共识。这一开新篇的重要演讲,

指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其博大的胸

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求是》杂志编辑部

32

怀,其厚重的大历史观,其卓越的前瞻理念,令人常读

常新,需要学而时习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任何一种文明,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

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

的一条重要规律。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

生,与各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如影随形,为世界和平发展

提供重要动力,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

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

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

刻道理。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

的历史。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遍及世

界;儒家思想源起中国,受到众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

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沿着古丝

绸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天文、历法、医

药、人文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以及养

蚕、陶瓷技术等也由此走向世界……丰富多彩的当代世

界,正是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塑造而成的。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承继、发展、弘扬中华

文明,也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

人民的文明创造,主张同各种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

33

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

反复强调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应该尊重各国各

民族文明,维护文明多样性;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坚

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不要搞自我封

闭,更不要搞唯我独尊,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凝结着

中华民族在长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了我们

党、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

握。

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今中国最优秀的“文明使者”。

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用国

际社会易于接受的话语和表达,用生动鲜活的中国故

事,喻理于事,喻理于情,喻理于史,把中国道路、中

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讲清楚讲透彻。在布鲁日

欧洲学院,他以茶和酒作喻,强调中国主张“和而不

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要携手“促进人类各种文

明之花竞相绽放”;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

开幕式上,他生动阐明“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

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他强调世界因为多彩而美丽,要

加强中非两大文明交流互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他

提出“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

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

34

带”;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他主张“加强不

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

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

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他强调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

互学互鉴的桥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在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他强调,面

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

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才能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

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正是基于对文明交流互鉴规律的全面把握,对当今

世界共同面临的文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习近平总书

记在 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和博鳌亚洲论坛 2015年年会

上,先后两次提出了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大倡

议。如今,在国际社会热烈响应下,这一倡议即将在中

国的文明古都北京成为现实,有力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

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

思想的传播,“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几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中国故事、

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理念也随之越山跨海,走向

世界、走进人心,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共识,让中国的

“朋友圈”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

35

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文明多样性是客观存在

世界因为多彩而美丽。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

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

展提供强大动力。

应该怎样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

总书记从多彩、平等、包容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文明

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

值。习近平总书记从阳光有七种颜色这一人们熟知的自

然现象说起,纵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深刻道理:人类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

进步的动力。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不同

文明各有千秋、各具姿容。正因为如此,人类文明的百

花园才会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今天,世界上有200多

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共同

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人类文明图谱。

这多彩的文明图谱是怎样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

记忆”。这就道出了文明何以多彩的真谛。每一种文明

36

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

来的,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代表着一方文化的

沃土和绿洲,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亚

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

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地区就孕育了众多古老

文明,彼此相得益彰,使人类世界呈现出万千姿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让人类创

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

享有文化滋养,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然而,有的人总

是看不惯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千方百计想去改造、

同化其他的文明,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这

是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往共处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当

今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

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

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正像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

紫罗兰这一种花一样,也不能强迫有着不同文化、历

史、国情的国家都倒向同一种文明,走同一条道路,采

用同一种制度模式。任何想靠强迫手段来破坏文明多样

性、建立单一文明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成

功,相反只会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

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

37

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为什么说文明是平等的?“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

棘。”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

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对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

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对的。同样,世界上不存在十全

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每个国家、每

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和优点,都有其价

值,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在这篇文章中,从代表古

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到带有浓郁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

亚古城撒马尔罕,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所见所历阐

明,“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

态度”。

人类社会每一种文明都彰显着思想之美、生活之

美、创造之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意蕴,都是人类

的精神瑰宝。非要说一种文明比另一种文明优越,并不

符合事实,不可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无论是古代

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

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

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是历史长河中人

类劳动与智慧的积淀,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为地把文明划分为三六九等,搞唯

我独尊、文明歧视那一套,只会制造矛盾与冲突,阻碍

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最终也会伤及自己,导致自身封

38

闭与孤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傲慢和偏见是人类文明交流互

鉴的最大障碍,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

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

实一再启示我们,只有抛弃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打破文

明隔膜的坚冰,秉承平等谦逊、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待各

种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

成果,一种文明才能不断获得发展与进步。

今天,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了

一起,人类命运与共,只有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

吃”的零和思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树

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不同文

明共同发展进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

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纵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系列重要

论述,不难发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开放包

容”、“互学互鉴”是他反复强调的理念和主张。在这篇

文章中,他再次提醒人们: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

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在人类发生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宗教的纷

39

争、族群的对立、文化的冲突挥之不去,有时甚至成为

战乱绵延不绝的根源。特别是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全

球地区热点问题逐渐增多,恐怖主义活动频繁。西方有

人甚至就此提出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的冲

突将成为全球政治的主宰。

“文明冲突”真的不可避免吗?这个世界怎么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人们期待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能够为

解决这个时代之问提供深刻洞见。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章中作出了回答,指

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于文明的包容互鉴,只要

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呼吁人类

社会携起手来,建立文明和谐、和平发展的美好世界。

这一主张超越了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更具

进步意义,深得人心。

不同文明之间有差异,甚至存在矛盾,并不可怕,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理性对待。所谓“文明冲突”之所

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些人把自己的东西视

为“普世价值”,总想着强加于人、改造别人,这样必

然会带来对立、对抗甚至灾难。近年来,一些国家冲突

不断、民众流离失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强行植入

外来制度模式,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这些惨痛

教训再次说明,在不同文明相处的问题上,在道路选

择、制度选择的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是十分有

40

害的。正确的做法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多沟通、多

对话、多协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

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华文明博大包容、兼收并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忠实记录了每一个国家走

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的未来提供了彰往察来的深

刻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宏阔的历史视

野,回顾了中华文明 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生动阐释

了“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的逻

辑,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

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透过历史的长镜头端详中华文明,我们看到的是一

幅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多彩的美丽画卷。汉代,张骞出

使西域,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客商往来印度、斯里兰

卡,海上丝绸之路帆影幢幢;隋唐时期,遣隋遣唐使络

绎不绝,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元代,马可·波

罗一部游记让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明代,郑和扬帆

远航、七下西洋,和平交流的文明佳话至今传续……中

华文明里凝结着不同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基因和

密码。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也曾有过冲突、

41

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

新。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

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

教文化和独特的佛教理论,并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

国、东南亚等地,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源自中

国本土的儒家思想,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现今,面对人类社会遇到的各种难题,世

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文明

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启示。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

程充分表明,只要中外文明交流畅通,中国就能够对世

界作出较大贡献。中国、中华文明如此,其他国家、其

他文明同样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

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

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日益开放的当今世界,

我们应该对人类文明成果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撷百家

之精华,融各方之优长,把握时代大势,着眼民族梦

想,放眼世界未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焕发古老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伴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

流互鉴不断深化,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机制更

加通畅,文化交流成果更加丰硕。

42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

的梦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

的成果,但战争和冲突也从未远去,让世人经历了无数

的苦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文明

交流人类就会彼此隔阂,没有相互尊重人类就难以和平

共处,没有世界和平人类就难以向前发展。

当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

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

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

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

续推进,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的又一个高峰,世界各国

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

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

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

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

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

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

战。

怎样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文

43

明交流互鉴的两个“应该”,指明了解决之道。这就

是,“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

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

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

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

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合则强,孤则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

个世界。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和而不同”才是

最好的相处之道。“和”是多元统一的整体,包含着

“不同”,包含着差异,包含着创新,所以生生不息。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

总是败在思想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这种

可以胜过利剑的思想,为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完善全球

治理和应对 21世纪的各种挑战贡献了中国主张、中国

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就是倡导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

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

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

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这一重大理念,扎根

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呼应着当今时代的律动,有理有力

有效地解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

世界”的根本问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

44

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没有

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人民也不接受“国强

必霸”的陈旧逻辑,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每一步

努力,带给世界的都是机遇而不是挑战。古老的中华文

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焕发了青春,一个真诚信奉文明交

流互鉴、美美与共的社会主义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

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

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推动建设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

的美好未来。

(选自2019年第9期《求是》杂志)

4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

时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

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

运动放到中华民族 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

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

和把握。五四运动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留下

了丰富的思想遗产,深刻影响了中国百年历史进程。从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维度上,以思想史的视

角,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五四运动的精神财富及

其在新时代的传承。

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救亡图存努力的必然

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人为了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

五四运动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其当代传承金民卿

46

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爱国救亡的努力。在抵抗外敌入

侵、捍卫民族尊严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不仅涌现出了

以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英

雄,更有成千上万的爱国将士和广大人民前赴后继、

奔赴国难。这些艰苦卓绝的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捍

卫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坚定意志,谱写了一曲曲爱

国主义的壮歌。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所谓

“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列强在华各项特权、

取消“二十一条”、归还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

项权利等要求。但“和会”不仅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

求,而且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外交

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迅速激发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

学生的强烈反对。5月 4日,北京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前

集会,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

宗舆、章宗祥,强烈要求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北京的学

生运动很快得到其他地区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工人的

支援,形成了一场由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发起,各界人民

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把爱国主

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五四时期留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这

场爱国运动使先进的中国人真正认清了西方列强的本

47

质,逐步摆脱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幻想和依赖,勇

敢地踏上了依靠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追求国

家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新征程。不仅共产主义者

开始把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作为直接斗争任务,孙中山

先生也明确地提出: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

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百年以来,五四爱国精神在一代

代中华儿女中传承弘扬。1924年,恽代英在《自从五四

运动以来》中提出:五四运动是中国以前不曾有的伟大

运动,这个伟大运动是为中国、为四万万同胞的独立与

自由而发动的,是第一次打破一切的干涉压制的政治活

动。1925年,张太雷在《五四运动的意义和价值》中提

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是

一个完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开辟了中国革命

的新纪元。1939年,中国共产党把“五四”确定为青年

节。毛泽东在《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等文章

中,突出强调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出五四运动

就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它“所反对的是卖国

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

民的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历次纪念活

动中,都把爱国放在五四精神的首要位置,五四运动鲜

明地贯穿着爱国主题是我们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

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

48

动”。“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

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对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这场具有中国特点的

思想解放运动发端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它奠定

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发展了新文化运动,

只有在经历了五四爱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后,经过洗

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才开始转向社会主义,才

取得真正效果并长期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五四

运动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中,除了爱国主义,还有追求

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启蒙精神。

新文化运动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思想启蒙的任务。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思想家们对西方列强没有清醒的认

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看作公理的化身,把一战结束

认为是“公理的胜利”,幻想着战胜国列强能够主持公

道尊重中国主权和利益,只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才打碎

了这种幻想。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思想家们所引进的

赖以袪封建主义之蔽的理论工具,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

的思想,当然不能达到袪封建主义之蔽的启蒙目的。近

代以来,虽然中国国势日衰,但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放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鸦片战争之际,林则

49

徐、龚自珍、魏源等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努力实

现国家强盛,抵御外敌入侵;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

等人谋求建立太平天国,实现天下太平、国家兴旺;曾

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力求通过开展洋务引进西

方先进技术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兴”;康有为、梁启超

等维新人士,把西方政治理论引入中国,谋求通过变法

摆脱积弱贫困的局面;孙中山明确提出振兴中华的口

号,他坚信,革命成功以后,经过全民族努力,中国一

定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这个筑梦历程的基本逻

辑,就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理论和制度,对中国

的军事、技术、社会、文化、制度进行改造。对此,

毛泽东曾说过:“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

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

新,只有学外国。”但是,正如政治上的渐变改良屡遭

失败一样,在思想上,他们也找不到适合中国实际的革

命方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

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思想学

术竞相展现,各种新人物、新思潮、新主义异彩纷

呈。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社会改良主义、实验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一股脑涌现在中国思

想领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极其繁荣活跃又混杂无序

50

的状态。这些思想在理论来源、社会基础、时代背

景、阶级实质、实践方向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抱

着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中国人,力图从这些多样化思

想中发掘、借鉴、寻找改变中国命运的“大本大源”。

五四运动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

道路。这次思想解放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国人找到了

马克思主义。一大批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人们,开

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

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

方种种社会弊端。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

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

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

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

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中国人真正找到了进步、民主、科学的真谛,中国人

的思想才真正从封建主义之蔽中、从西方列强之蔽中

解放出来而实现了“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

后,中国人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

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

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

51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

研究,深入揭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要

结合五四运动以来100年的历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倡

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

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同研究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

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

来,使之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

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接续奋斗,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

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

早已摆脱积弱贫困的局面而以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以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

自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中

国人民的集体认同和共同意志。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

52

位,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

刻认识和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大力传承和弘扬五

四精神。

爱国主义是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任

何时候都不能削弱,更不能丢掉。新时代发扬爱国主义

精神,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突出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突出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成就,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当代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

年不忘历史、珍惜现在、发展未来,更好地把爱党、爱

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的

国际地位和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形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

想武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

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以实践创新无止境、理

论创新无止境的精神,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

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

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

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53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牢牢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

展实际,坚持科学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好新

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四个伟大,

以求真务实、顽强斗争的精神坚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

础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

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好推动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

展、社会全面进步。

100 年前,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今天,广大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青

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

望。我们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

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回答好为什么当

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而奋斗,为什么当代青年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

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当代中国

青年运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着力点,激励广大青

年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深入研究当代

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广大青年把树立远大

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让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

54

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

奋斗。

(选自 2019年 4月 30日《光明日报》 作者系中

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55

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持续一生

1912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

中学。教育家符定一注意到了毛泽东,让他学习清代史

学著作《通鉴辑览》,这让毛泽东开始更系统地学习中

国正史,也为他之后研读《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1914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毛泽东开始研读

《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这使他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

历史、传统与智慧。多年以后,投身革命的毛泽东对历

史研究的兴趣不减,无论行军、吃饭,还是扎营的时

候,即使生病卧床,他也手不释卷。同时,毛泽东为提

高军队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文化水平,还号召全党对历史

进行学习。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

共产党员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多次明确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

毛泽东与《资治通鉴》陈 思

56

我们是历史主义者,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这一切,

都源于毛泽东自青年时代对历史研究的重视。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不无钦佩地评价毛泽东:他

“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

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

人”。

对于历史研究,毛泽东一生孜孜以求,他所读历史

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

通鉴》。在他晚年,床头的一部《资治通鉴》被他翻阅

得“支离破碎”,只得用透明胶“缝缝补补”。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

从《资治通鉴》中获得历史经验

毛泽东反复研究学习《资治通鉴》,从中了解中华

民族的历史,更从中获取历史的经验。北宋时期,中国

已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变迁,司马光“专取国家盛

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以近20年的

努力编纂了《资治通鉴》。他的封建专制视角中,也带

有民本史观的先进性。赤子之心,可昭日月。因此,

毛泽东对《资治通鉴》一直有着很高的评价。

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说:“《资治通鉴》这

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

57

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

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举《资治通鉴》中的“礼义

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段话来论述

治吏的重要性,他说:这段话“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

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

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资治通鉴》中的辩证法内涵,也是毛泽东重点研

究的内容。他曾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

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

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

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

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

有’。”

发现《资治通鉴》的治学特点

《资治通鉴》中的政治军事内容多,经济文化的内

容少。关于这个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军事家不

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

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

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

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

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

58

《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

《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通鉴》里写战

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

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

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

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因为秀才有个

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秦始皇怕秀才造

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

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

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

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但

是,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

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离不开秀

才。”

《资治通鉴》记叙并剖析了1362年的历史,其始与

终都有讲究。毛泽东认为:“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

事: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

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

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

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

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

59

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

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

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资治通鉴》写到

五代就停止了,毛泽东认为:“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

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

说的事。所以历代编写史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

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

唯物史观演进与中国传统回溯

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革命实践的历练中经历

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有着救

国救民的宏大志向,但他同时又深受传统儒学思想的影

响。他读过很多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也读过《资治通

鉴》等中国历史书籍。在这之后,梁启超等人的史学思

想,使毛泽东又受到资产阶级进化史的影响。但是,对

于如何挽救当时中国的危亡,民族的未来要往何处去,

毛泽东在当时的知识结构中找不到答案。

五四运动以后,以无产阶级主导的阶级联合逐渐形

成,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对毛泽东的影响也在逐渐加

深,他的政治信仰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20年初,

毛泽东开始组织安源、长沙等地的工人运动,并开始以

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指导革命实践。也正是这一年,

60

毛泽东系统精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自此

成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再未有过丝毫的动摇。

从这时起,毛泽东早年受儒家和资产阶级影响的历

史观,发生了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在之后的革

命实践过程中,他始终贯彻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理念,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全

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全新的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也并未失去其宝贵

的价值。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

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

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

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我们必须尊重

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

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

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

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

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从研读《资治通鉴》到《阶级斗争》再到《社会主

义史》 直至唯物史观趋于成熟的 《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的历史研究不是单行道,而是一条汇聚涓流的大

河。他的历史观向马克思主义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跨越

61

了时空与阶级等界限,将不同思想的光芒兼收并蓄。作

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研究800多年前司马光以封

建统治者为视角所系统记述的政治兴衰和军事得失,他

把总结历史经验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

承历史文化遗产。这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和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

献,让唯物史观自此具有了堂皇的中国气派。

(选自2019年4月24日《学习时报》)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