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西安增添 -...

1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www.xiancn.com 5 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 陈文岩 视觉编辑 姚玉甲 组版 陈文岩 校对 田生智 人工智能 AlphaGo 战胜了世界围棋排名第一的中国选手柯洁;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在世界上首次 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我国首颗 X 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发射成功……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发 展日新月异,几乎每隔几天都有重大科技新闻出现,描绘科技发展的“黑科技”、“硬科技”、“深科技”等新词 汇让普通读者摸不着头脑。 “黑科技”、“硬科技”、“深科技”这些新名词到底说的是什么,他们之间又有什么 异同?记者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给您详细解惑。 诞生于西安、广泛被科技界和社会接受和使用的名词“硬科技”,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推 进,也让科教资源丰富的大西安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拿得出 手的“硬实力”!对于“硬科技”与西安的关系,第一个提出“硬科技”理念的中科创星创始 合伙人米磊,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对记者说道: “西安是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硅谷的!” “目前,全球有 100 多家世界 500 强企业落 户西安,法国安盛、美国伊顿、普利司通、力成半 导体等项目先后在西安安家投产; IBM、三星、华 为、中兴等硬科技企业纷纷在西安落户建厂。 此外,西安各类科技创业园区数量已位居全国 前列,‘构建科技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 平台、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 系的创新创业载体’已被写入了西安市‘十三 五’规划纲要,大量的科技创业者在西安的开放 沃土上耕耘收获。目前,西安高新区形成了以 半导体、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 产业链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一代信 息技术产业链;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已形成了 汽车制造、能源装备、特种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产 业链,在工业 4.0 时代占据了制高点。”谈到西安 的硬科技发展,米磊这样向媒体介绍。 谈到如何塑造西安硬科技品牌,市科技局 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下一步我市将成立硬 科技发展联盟、召开硬科技创新大会、设立硬科 技专项支持资金、发布硬科技发展评价报告、建 设硬科技特色小镇,强化国内外机构的战略合 作,建立集科技资源统筹、战略智库规划、国际 前沿技术研发、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创业投 资与孵化为一体的硬科技创新发展机制。倡导 “大国工匠”精神,率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 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在人工智能、生命 科学、光电芯片、智能制造等方向形成突破,塑 造西安科技“硬科技”的新品牌。 “硬科技”在西安光机所提出后,除了在西 安备受重视,大西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咸新区 也把“硬科技”作为“追赶超越”的重要抓手。 2016 12 月,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在西咸新 区揭牌; 2017 1 20 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正 式对外发布“硬科技”小镇建设规划。今年以 来,随着西工大无人机小镇、西部科技创新港项 目的开工, 3D 打印小镇的选址,西咸新区开启 “硬科技”时代,成为西咸新区下一个追赶超越 的风口。 “国家竞争要靠‘硬实力’,‘硬科技’对应 ‘硬实力’。我认为硬科技是具有实体性、核心 性、自主性和原创性的技术,具有较高技术门槛 和技术壁垒。我们已经在‘硬科技’下延伸出了 ‘硬科技小镇’这样一个实体出来,关于硬科技 的系统性研究也已经在逐步释放给公众。现在 百度搜索‘硬科技小镇’这个关键词,有 60 多万 条,大部分都指向了西咸新区。”西咸新区管委 会副主任王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沣西新城硬科技小镇以“科技 成果转化基地”为整体定位,将涵盖人才培训、 研发试验、中试应用、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孵化 办公、工业生产和创业服务等“硬科技”产业的 全链条业态,让“硬科技”在这里“安家”。目前, 已有包括中科创星、中航工业、赛迪研究院等一 批“硬科技”企业聚集于此。待 2018 年小镇全面 建成投入使用后,或将吸引上千家“硬科技”企 业入驻。小镇将实行高校、地方政府、投资公司 多方合作建设机制,发挥陕西科教优势鲜明、军 工产业聚集的优势,积极吸纳社会资源,积极融 入“一带一路”建设。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产业 化基地项目投资 10 亿元以上,将于 2018 年底建 成。建成后,将成为西工大新兴学科方向的培 育平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平台、科技成果的转 化平台、社会影响力的展示平台和陕西在“一带 一路”建设方面的新亮点。中国西部科技创新 港是教育部与陕西省合作共建、西安交大与西 咸新区联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的 国家级项目,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未来将 建设成为一个集科研、教育、转孵化和综合服务 配套四大板块和 23 个研究院、研究中心,拥有校 区、园区、社区功能集成的智慧学镇。规划用地 5000 多亩,建设面积 360 万平方米。建成后将 吸引至少 500 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每年新增 发明专利 1000 件以上、转化技术 500 件以上。 “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大西安已经站在了 ‘硬科技’的风口,即将翱翔。”王飞说。 记者 杨斌鹄 西安在发展硬科技方面有什么优势,一直 是第一个提出“硬科技”理念的中科创星创始合 伙人米磊和大力推动硬科技在大西安发展的陕 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研究的重要问 题。最近,在他们两个合写的《深度解读:领跑 全球的硬科技是这样的》文章中,他们提出大西 安发展硬科技有几个重要优势。 首先,科技资源优势稳居全国前列。“十二 五”期间,陕西各类科研机构达到 1176 家,各类 高等院校 116 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2 个,国家 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个,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 用网入网仪器设备总量超过 8000 套;西安交通 大学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成为首批 15 个国家 创新中心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组建的“高端 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在陕两院院士 64 人,国家 “千人计划”人选 173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专家 1832 人。而陕西省的绝大部分科技资源 都聚集在大西安区域。 其次,园区、基地和平台承载能力显著增 强。目前,西安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 名靠前,西咸新区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 陕西科技控股集团、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成 功组建,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西安光机所光电 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中兴通讯最大的智能终 端生产基地落户西安。大西安地区已经形成了 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 院“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 和西安光机所“开放办所、专业孵化、择机退出、 创业生态”的创新模式(简称“一院一所模式”), 成为全国范例。“一院一所模式”推动科技成果 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 转化难题,实现了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保持院 所创新动力的双赢。西安光机所还成立了国内 首个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投资孵 化平台—中科创星,截至目前已经投资孵化 130 多家“硬科技”企业,包括人工智能、光子 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 同时,西安在航天、军工、人工智能、通讯、 光子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走在了国内前沿。 在航空航天领域,航天九院 771 所研制的中央处 理单元,保障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航天员 和地面间的数据传输。航天六院承担着部分长 征系列运载火箭、空间实验室、飞船上各种主推 力,姿、轨控发动机,热控分系统及生命保障系 统泵阀等动力系统的研制任务。九天微星利用 太阳同步低轨( 600 公里—800 公里高度)小型通 信卫星或星座(卫星群)组成空间动态链路,实 现高速通信太空网络。在人工智能领域,驭势 科技依靠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 达、嵌入式高性能服务器等零部件实现无人驾 驶。在光子制造领域,奇芯光电自主研发了全 球唯一高折射率差、低损耗、低成本及三维大规 模光电子集成技术,多功能、多通道光通讯核心 器件,实现了超大容量、超高密度光传输。在工 业技术领域,陕鼓动力攻克了高效节能特大型 轴流压缩机和 TRT 装置的核心技术,大型能量 回收透平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 创;华电集团启动建设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 芳烃工业试验装置,使我国煤制芳烃大型产业 链基本成型。在生物医疗领域,西北大学“一种 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荣获 2016 年中国 专利金奖;西安新通药物的肝靶向化学 1.1 类新 药甲磺酸帕拉德福韦,成为世界首个乙肝靶向 治疗新药。目前,陕西已超前部署多项重大前 沿技术,成立北斗、 3D 打印、机器人、大数据与云 计算等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基础 研究重大贡献奖,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 干“硬措施”,推动这些前沿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我曾将美国硅谷的发展史与西安做过对 比:硅谷崛起的要素如科教资源优势、科技企业 孵化、创新生态雨林等,西安并不匮乏,甚至远 远优于硅谷。相信随着‘硬科技’在西安的发 展,西安是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硅谷的。”米磊告 诉记者。 硬科技 为大西安增添 为大西安增添 大西安具备“硬科技”发展的良好生态 大西安已经站在了“硬科技”的风口 硬科技 硬科技 VS VS 黑科技 黑科技 VS VS 深科技 深科技 硬科技 2016 6 3 日,李克强总理在调研视察国家 “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中科创星展位时,中科创 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向总理解释了硬科技理念, 总理表示:“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你 的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 “硬科技”理念是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 率先提出的。中科创星将“硬科技”( Hard & Core Technology )定义为: “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 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 技。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属 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长期研发投 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技术门 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是对人类经济社 会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是推动世界 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谈到“硬科技”的特点,米磊告诉记者,首先,硬 科技是难以被山寨的高精尖科技。 “‘硬科技’是以人 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 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是能对人类产生深远 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这种原创技术需要长期 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 技术壁垒,难以被山寨。”米磊说。 有人喜欢用硬科技和“互联网+”进行比较。米 磊说,“互联网+”像外家功夫,硬科技像内家功夫, “练外家功夫初期进步飞快,后期进步慢。而内家功 夫不同,虽然初期进步缓慢,但如果基础打得好,后 期进步神速。2007 IPhone 诞生,到 2009 年左右, 智能手机的数量已突破了一亿。智能手机作为新的 硬件和基础设施,数量足够大就会形成移动互联 网。现在所有市值过百亿美元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几乎都是在 2009 年到 2010 年成立的,如微信、 Uber 等。然而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要想再做移 动互联网创业,几乎不可能达到像微信那么高的市 值了。现在,谷歌的两个创始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 都投入到硬科技,包括基因技术、谷歌 X 实验室里的 无人汽车、互联网气球、 GoogleFiber 等。包括股神 巴菲特,投资大佬孙正义、徐小平、李开复等,资金也 开始频频转投硬科技领域。由此观之,我认为现在 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基本已经过去了,从全球创投界 的风向来看,下一个风口一定是硬科技。”米磊介绍。 认识上的共鸣,加上简单、传神、好传播,“硬科 技”的概念经米磊提出后,迅速被社会广泛接受和使 用。2016 年,由多家科研单位、科技孵化器、海外团 队、创投机构共同打造的“硬科技创新联盟”在北京 成立。 黑科技 如今在科技界,要说最时髦炫酷的词语莫过于 “黑科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网络上、媒体上经常 看到“黑科技”这个名词,但什么是“黑科技”,估计能 搞清楚的人并不多。 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应先了解事物的来源。 记者了解到,黑科技是个外来词,首次出现在由日本 作家贺东招二的科幻小说改编而来的动漫《全金属 狂潮》中。剧情发生在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期以现 实世界为蓝本的半架空世界,当时冷战还没有结束,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明争暗斗,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 的军事行动,但是在不为人知的幕后,各国的情报人 员正进行着残酷异常的间谍战。两个超级大国对 抗,军事对峙促进了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东方和西 方几乎同期掌握了一种被称为“ARM SLAVE”的人 形机动兵器技术。因为其在背后秘密进行,又超越 当时科技的真实水平,被命名为黑科技。 百度百科对“黑科技”的解释为:最早来源于日 本动漫《全金属狂潮》的术语,是指远超越现今人类 科技或知识所能及的范畴,缺乏目前科学根据并且 违反自然原理的科学技术或者产品。现在日常生活 中,我们常说的黑科技更多的是指网络的新名词,即 指高科技泛滥之后演变出来更强大或者更先进的技 术以及创新、软硬件结合等,也包括基于现有技术的 改进升级和改进产品的使用体验等。同时黑科技也 泛指生活中一切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新硬件、新 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今年 3 月份,一本由来自硅谷一线的 15 位作者 合著的科技著作—《黑科技》问世,这本书向我们 显现了 21 项将会改变我们未来生活、使人脑洞大开 的前沿科技。作者当中有前谷歌 X 实验室成员、苹 果下一代输入技术硬件工程师、 NestLabs 资深传感 器工程师、致力于让人类活得更健康的斯坦福医学 博士后……他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向我们展示了, 在未来,哪些黑科技会让现在看起来不可能的奇异 事件变成现实。 FutureLabsFL 未来实验室的创始人胡延平,为 《黑科技》一书做了《黑科技地图:浮现中的未来星 球》的前言,他认为,新世界的变化正在 9 个“维度” 发生,可以透过 9 度理论观察未来:能量密度、数据 密度、连接密度、感知尺度、网络尺度、材料尺度、计 算速度、移动速度、融合速度。9 度渐进、突变甚至 跃迁,正在让创新从奔腾走向沸腾,技术使得 IT 物种的催生变得像代码编程一样简单和快,创新本 身的特性、形态和规律也变得不同以往。 “这不是一场知识大爆炸,也不只是一场信息 大爆炸,而是一场技术驱动的创新大爆炸,我们已 经进入代际更替意义上的新一轮创新周期。不同 部分并非孤立,而是紧密联结互相催化,共同催生技 术、产品、企业、产业、组织、经济、社会乃至人本身的 渐变创新与突变进化,催化全球范围内新 IT 不同于 传统 IT 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这就是人工 智能、 VR-AR-MR、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大 数据、云计算、无人机、个人飞行器、可穿戴设备、物 联网、天空互联网、生物信息、金融科技、 3D 打印、智 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世界范围内二十多个智慧 科技关键细分领域,黑科技频频涌现的原因。”胡延 平介绍。 目前,形形色色的黑科技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 活,科技资源丰富的西安创造的“黑科技”也频频出 现。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 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成功将煤炭化学能直接高效转 化为氢能,从源头上根除了硫化物、氮化物等气体污 染物以及 PM2.5 等粉尘颗粒物的生成和排放,实现 了煤炭能源的高效、洁净、无污染转化和利用;航天 六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攻克了我国新一代大 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和核心技术 80 余项,开 创了我国液体动力领域的多个第一,使我国新一代 三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拥有了 绿色环保新动力;航天四院的“智慧气象”实现防灾 减灾技术,通过气象火箭、气象雷达、地面和机载播 撒装置、作业安全指挥系统等技术,实现人工影响天 气作业;碑林区环大学产业带的企业中科拓达农业 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可以喝的农药、可以吃的肥料 —勃生肥,不含化学合成物,生产过程也没有“三 废”产生,避免了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实现了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平衡;西安交通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的全世界首例前臂再造耳成功移植到患 者头部技术,创造了第四代耳再造技术,同时结合 3D 打印技术,使得再造耳部的细节更加逼真;四医 大西京医院利用计算机辅助 4D 打印生物可降解材 料填充物,为患者成功实施乳腺癌切除和乳房重建 手术…… 深科技 深科技是英文“Deep Technology”的直译,一般 认为就是高科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的前沿科学技术。1995 年,由大卫·罗森博格撰文 并刊登在 10 月号《连线》杂志上的一篇《深科技》的 文章提出,并给出比较权威的定义。他认为科技本 身什么也不是,“深科技”只有将技术的使用者与生 态背景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同步才变得有意义。 Deep Technology 这个词,我们认为译为‘硬科技’可 能更加准确一些,如果说深层生态学指引人的是如 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世界进步,那么,深科技应该强 调如何拓展人类的视野、如何与自然共存共生,而硬 科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世界进步。”米 磊说。 目前国内有一家科技内容生产商 DeepTech 科技,以深科技命名,他们主要着眼于 1-5 年内具备 大规模商业化潜力的科学和技术。日前,他们已完 成总计 1400 万元人民币 Pre-A 轮融资,领投方是中 科创星。米磊表示: DeepTech 经过一年的运作,已 形成稳定粉丝群体与行业影响力,是领先的硬科技 媒体。DeepTech 围绕前沿技术、科学家、从业者,做 内容、服务和社群。“硬科技时代已来临,我们看好 DeepTech 内容及服务的价值与未来发展前景。中 科创星与 DeepTech 从概念到内涵完全吻合,希望在 建立硬科技生态、服务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业者的 道路上共同探索。”米磊说。 搞清楚了它们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可以得出结 论:硬科技、黑科技、深科技,都是当今科技革命时代 前沿的科学技术的代名词,不同的名词和概念只是 从不同角度对科技的一种理解和划分,它们不是非 此即彼的关系。一种技术可能既是硬科技、黑科技, 也是深科技,只有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时,才能分成不 同的种类。总的来说,硬科技更侧重于硬件技术,黑 科技更强调其前沿性和在普通大众眼中的“魔幻 性”,而深科技则更侧重于在技术应用中对于未来社 会的深刻影响。 记者 杨斌鹄 硬实力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资料图片) 实景 VR 游戏 (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 摄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19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为大西安增添 - 数字报首页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6/20/07/2017062007_pdf.pdf · 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研究的重要问 题。最近,在他们两个合写的《深度解读:领跑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www.xiancn.com 5专题报道责任编辑陈文岩视觉编辑姚玉甲

组版陈文岩 校对 田生智

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了世界围棋排名第一的中国选手柯洁;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在世界上首次

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我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发射成功……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发

展日新月异,几乎每隔几天都有重大科技新闻出现,描绘科技发展的“黑科技”、“硬科技”、“深科技”等新词

汇让普通读者摸不着头脑。“黑科技”、“硬科技”、“深科技”这些新名词到底说的是什么,他们之间又有什么

异同?记者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给您详细解惑。

诞生于西安、广泛被科技界和社会接受和使用的名词“硬科技”,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推

进,也让科教资源丰富的大西安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拿得出

手的“硬实力”!对于“硬科技”与西安的关系,第一个提出“硬科技”理念的中科创星创始

合伙人米磊,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对记者说道:“西安是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硅谷的!”

“目前,全球有 100多家世界 500强企业落户西安,法国安盛、美国伊顿、普利司通、力成半导体等项目先后在西安安家投产;IBM、三星、华为、中兴等硬科技企业纷纷在西安落户建厂。此外,西安各类科技创业园区数量已位居全国前列,‘构建科技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已被写入了西安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大量的科技创业者在西安的开放沃土上耕耘收获。目前,西安高新区形成了以半导体、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链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已形成了汽车制造、能源装备、特种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产业链,在工业4.0时代占据了制高点。”谈到西安的硬科技发展,米磊这样向媒体介绍。

谈到如何塑造西安硬科技品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下一步我市将成立硬科技发展联盟、召开硬科技创新大会、设立硬科技专项支持资金、发布硬科技发展评价报告、建设硬科技特色小镇,强化国内外机构的战略合作,建立集科技资源统筹、战略智库规划、国际前沿技术研发、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创业投资与孵化为一体的硬科技创新发展机制。倡导

“大国工匠”精神,率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光电芯片、智能制造等方向形成突破,塑造西安科技“硬科技”的新品牌。

“硬科技”在西安光机所提出后,除了在西安备受重视,大西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咸新区也把“硬科技”作为“追赶超越”的重要抓手。2016年12月,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在西咸新区揭牌;2017年1月20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正式对外发布“硬科技”小镇建设规划。今年以来,随着西工大无人机小镇、西部科技创新港项目的开工,3D打印小镇的选址,西咸新区开启

“硬科技”时代,成为西咸新区下一个追赶超越的风口。

“国家竞争要靠‘硬实力’,‘硬科技’对应‘硬实力’。我认为硬科技是具有实体性、核心性、自主性和原创性的技术,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我们已经在‘硬科技’下延伸出了

‘硬科技小镇’这样一个实体出来,关于硬科技的系统性研究也已经在逐步释放给公众。现在百度搜索‘硬科技小镇’这个关键词,有 60多万条,大部分都指向了西咸新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沣西新城硬科技小镇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整体定位,将涵盖人才培训、研发试验、中试应用、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孵化办公、工业生产和创业服务等“硬科技”产业的全链条业态,让“硬科技”在这里“安家”。目前,已有包括中科创星、中航工业、赛迪研究院等一批“硬科技”企业聚集于此。待2018年小镇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后,或将吸引上千家“硬科技”企业入驻。小镇将实行高校、地方政府、投资公司多方合作建设机制,发挥陕西科教优势鲜明、军工产业聚集的优势,积极吸纳社会资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产业化基地项目投资10亿元以上,将于2018年底建成。建成后,将成为西工大新兴学科方向的培育平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平台、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社会影响力的展示平台和陕西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新亮点。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教育部与陕西省合作共建、西安交大与西咸新区联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的国家级项目,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未来将建设成为一个集科研、教育、转孵化和综合服务配套四大板块和23个研究院、研究中心,拥有校区、园区、社区功能集成的智慧学镇。规划用地5000多亩,建设面积 36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吸引至少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每年新增发明专利1000件以上、转化技术500件以上。

“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大西安已经站在了‘硬科技’的风口,即将翱翔。”王飞说。

记者杨斌鹄

西安在发展硬科技方面有什么优势,一直是第一个提出“硬科技”理念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和大力推动硬科技在大西安发展的陕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研究的重要问题。最近,在他们两个合写的《深度解读:领跑全球的硬科技是这样的》文章中,他们提出大西安发展硬科技有几个重要优势。

首先,科技资源优势稳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陕西各类科研机构达到 1176家,各类高等院校11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入网仪器设备总量超过 8000套;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成为首批15个国家创新中心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组建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在陕两院院士 64人,国家

“千人计划”人选17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32人。而陕西省的绝大部分科技资源都聚集在大西安区域。

其次,园区、基地和平台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西安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靠前,西咸新区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陕西科技控股集团、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成功组建,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西安光机所光电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中兴通讯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落户西安。大西安地区已经形成了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和西安光机所“开放办所、专业孵化、择机退出、创业生态”的创新模式(简称“一院一所模式”),成为全国范例。“一院一所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实现了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保持院所创新动力的双赢。西安光机所还成立了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投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截至目前已经投资孵化了 130多家“硬科技”企业,包括人工智能、光子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

同时,西安在航天、军工、人工智能、通讯、光子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走在了国内前沿。在航空航天领域,航天九院771所研制的中央处理单元,保障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航天员和地面间的数据传输。航天六院承担着部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空间实验室、飞船上各种主推力,姿、轨控发动机,热控分系统及生命保障系统泵阀等动力系统的研制任务。九天微星利用太阳同步低轨(600公里—800公里高度)小型通

信卫星或星座(卫星群)组成空间动态链路,实现高速通信太空网络。在人工智能领域,驭势科技依靠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嵌入式高性能服务器等零部件实现无人驾驶。在光子制造领域,奇芯光电自主研发了全球唯一高折射率差、低损耗、低成本及三维大规模光电子集成技术,多功能、多通道光通讯核心器件,实现了超大容量、超高密度光传输。在工业技术领域,陕鼓动力攻克了高效节能特大型轴流压缩机和 TRT装置的核心技术,大型能量回收透平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创;华电集团启动建设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使我国煤制芳烃大型产业链基本成型。在生物医疗领域,西北大学“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荣获 2016年中国专利金奖;西安新通药物的肝靶向化学1.1类新药甲磺酸帕拉德福韦,成为世界首个乙肝靶向治疗新药。目前,陕西已超前部署多项重大前沿技术,成立北斗、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硬措施”,推动这些前沿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我曾将美国硅谷的发展史与西安做过对比:硅谷崛起的要素如科教资源优势、科技企业孵化、创新生态雨林等,西安并不匮乏,甚至远远优于硅谷。相信随着‘硬科技’在西安的发展,西安是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硅谷的。”米磊告诉记者。

硬科技为大西安增添为大西安增添

大西安具备“硬科技”发展的良好生态

大西安已经站在了“硬科技”的风口

硬科技硬科技VSVS黑科技黑科技VSVS深科技深科技

硬科技2016年 6月 3日,李克强总理在调研视察国家

“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中科创星展位时,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向总理解释了硬科技理念,总理表示:“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你的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

“硬科技”理念是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率先提出的。中科创星将“硬科技”(Hard & CoreTechnology)定义为:“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是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谈到“硬科技”的特点,米磊告诉记者,首先,硬科技是难以被山寨的高精尖科技。“‘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是能对人类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这种原创技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山寨。”米磊说。

有人喜欢用硬科技和“互联网+”进行比较。米磊说,“互联网+”像外家功夫,硬科技像内家功夫,

“练外家功夫初期进步飞快,后期进步慢。而内家功夫不同,虽然初期进步缓慢,但如果基础打得好,后期进步神速。2007年 IPhone诞生,到 2009年左右,智能手机的数量已突破了一亿。智能手机作为新的硬件和基础设施,数量足够大就会形成移动互联网。现在所有市值过百亿美元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是在 2009年到 2010年成立的,如微信、Uber等。然而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要想再做移动互联网创业,几乎不可能达到像微信那么高的市值了。现在,谷歌的两个创始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硬科技,包括基因技术、谷歌X实验室里的无人汽车、互联网气球、Google、Fiber等。包括股神巴菲特,投资大佬孙正义、徐小平、李开复等,资金也开始频频转投硬科技领域。由此观之,我认为现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基本已经过去了,从全球创投界的风向来看,下一个风口一定是硬科技。”米磊介绍。

认识上的共鸣,加上简单、传神、好传播,“硬科技”的概念经米磊提出后,迅速被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2016年,由多家科研单位、科技孵化器、海外团队、创投机构共同打造的“硬科技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

黑科技如今在科技界,要说最时髦炫酷的词语莫过于

“黑科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网络上、媒体上经常看到“黑科技”这个名词,但什么是“黑科技”,估计能搞清楚的人并不多。

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应先了解事物的来源。记者了解到,黑科技是个外来词,首次出现在由日本作家贺东招二的科幻小说改编而来的动漫《全金属狂潮》中。剧情发生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以现实世界为蓝本的半架空世界,当时冷战还没有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明争暗斗,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是在不为人知的幕后,各国的情报人员正进行着残酷异常的间谍战。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军事对峙促进了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期掌握了一种被称为“ARM SLAVE”的人形机动兵器技术。因为其在背后秘密进行,又超越当时科技的真实水平,被命名为黑科技。

百度百科对“黑科技”的解释为:最早来源于日本动漫《全金属狂潮》的术语,是指远超越现今人类科技或知识所能及的范畴,缺乏目前科学根据并且违反自然原理的科学技术或者产品。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黑科技更多的是指网络的新名词,即指高科技泛滥之后演变出来更强大或者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创新、软硬件结合等,也包括基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升级和改进产品的使用体验等。同时黑科技也泛指生活中一切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今年 3月份,一本由来自硅谷一线的 15位作者合著的科技著作——《黑科技》问世,这本书向我们显现了21项将会改变我们未来生活、使人脑洞大开的前沿科技。作者当中有前谷歌X实验室成员、苹果下一代输入技术硬件工程师、NestLabs资深传感器工程师、致力于让人类活得更健康的斯坦福医学博士后……他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向我们展示了,在未来,哪些黑科技会让现在看起来不可能的奇异事件变成现实。

FutureLabsFL未来实验室的创始人胡延平,为《黑科技》一书做了《黑科技地图:浮现中的未来星球》的前言,他认为,新世界的变化正在 9个“维度”发生,可以透过 9度理论观察未来:能量密度、数据密度、连接密度、感知尺度、网络尺度、材料尺度、计算速度、移动速度、融合速度。9度渐进、突变甚至跃迁,正在让创新从奔腾走向沸腾,技术使得 IT新物种的催生变得像代码编程一样简单和快,创新本身的特性、形态和规律也变得不同以往。

“这不是一场知识大爆炸,也不只是一场信息大爆炸,而是一场技术驱动的创新大爆炸,我们已经进入代际更替意义上的新一轮创新周期。不同部分并非孤立,而是紧密联结互相催化,共同催生技术、产品、企业、产业、组织、经济、社会乃至人本身的渐变创新与突变进化,催化全球范围内新 IT不同于传统 IT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这就是人工智能、VR-AR-MR、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个人飞行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天空互联网、生物信息、金融科技、3D打印、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世界范围内二十多个智慧科技关键细分领域,黑科技频频涌现的原因。”胡延平介绍。

目前,形形色色的黑科技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科技资源丰富的西安创造的“黑科技”也频频出现。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成功将煤炭化学能直接高效转化为氢能,从源头上根除了硫化物、氮化物等气体污染物以及PM2.5等粉尘颗粒物的生成和排放,实现了煤炭能源的高效、洁净、无污染转化和利用;航天六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攻克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和核心技术80余项,开创了我国液体动力领域的多个第一,使我国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拥有了绿色环保新动力;航天四院的“智慧气象”实现防灾减灾技术,通过气象火箭、气象雷达、地面和机载播撒装置、作业安全指挥系统等技术,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碑林区环大学产业带的企业中科拓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可以喝的农药、可以吃的肥料——勃生肥,不含化学合成物,生产过程也没有“三废”产生,避免了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平衡;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全世界首例前臂再造耳成功移植到患者头部技术,创造了第四代耳再造技术,同时结合3D打印技术,使得再造耳部的细节更加逼真;四医大西京医院利用计算机辅助 4D打印生物可降解材料填充物,为患者成功实施乳腺癌切除和乳房重建手术……

深科技深科技是英文“Deep Technology”的直译,一般

认为就是高科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1995年,由大卫·罗森博格撰文并刊登在 10月号《连线》杂志上的一篇《深科技》的文章提出,并给出比较权威的定义。他认为科技本身什么也不是,“深科技”只有将技术的使用者与生态背景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同步才变得有意义。

“Deep Technology这个词,我们认为译为‘硬科技’可能更加准确一些,如果说深层生态学指引人的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世界进步,那么,深科技应该强调如何拓展人类的视野、如何与自然共存共生,而硬科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世界进步。”米磊说。

目前国内有一家科技内容生产商DeepTech深科技,以深科技命名,他们主要着眼于1-5年内具备大规模商业化潜力的科学和技术。日前,他们已完成总计 1400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领投方是中科创星。米磊表示:DeepTech经过一年的运作,已形成稳定粉丝群体与行业影响力,是领先的硬科技媒体。DeepTech围绕前沿技术、科学家、从业者,做内容、服务和社群。“硬科技时代已来临,我们看好DeepTech内容及服务的价值与未来发展前景。中科创星与DeepTech从概念到内涵完全吻合,希望在建立硬科技生态、服务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业者的道路上共同探索。”米磊说。

搞清楚了它们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硬科技、黑科技、深科技,都是当今科技革命时代前沿的科学技术的代名词,不同的名词和概念只是从不同角度对科技的一种理解和划分,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种技术可能既是硬科技、黑科技,也是深科技,只有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时,才能分成不同的种类。总的来说,硬科技更侧重于硬件技术,黑科技更强调其前沿性和在普通大众眼中的“魔幻性”,而深科技则更侧重于在技术应用中对于未来社会的深刻影响。

记者杨斌鹄

硬实力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资料图片)

实景VR游戏(资料图片)记者王旭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