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斑斑 以道自任 良训传家 - jjjcb.cn ·...

1
2019 年 12 月 20 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易舜 电话:(010)59598065 邮箱:jjblszk@163.com 6 6 史鉴 文化 周刊 以道自任 良训传家 —中州大地访范仲淹及其后代足迹 ■易舜 青史斑斑 西汉的监察法规: 《六 条 问 事》 ■王伟 闲话冬至 ■蔡相龙 我国古代的监察立法,最早见之于史料比较 成熟且有系统性的法令当属西汉武帝时的《六条 察 郡 之 法》(又 称 《六 条 问 事》 ), 我 们 俗 称 为 “汉六条”。 “汉六条”以前,我国古代的监察立法处于初创 和形成阶段,以国王发布的诰、命、训、誓等为主, 比较零散和粗糙。 早在上古三代,就出现了治官之法,并孕育了监 察立法的萌芽。及至春秋战国,随着社会关系的重 构,“治吏”已然成为了监察立法的重要内容。战国 时 齐 相 邹 忌 制 定 了 《七 法》 以 督 奸 吏 。 秦时有对行政监察和司法监察的用律,虽然零散 缺乏系统性,但有关察吏的规定已成为秦律的重要部 分,显示了秦王朝以法治吏的大略和我国历史上法 制文明的进步。不断发现的秦简让我们能够在千年 之后进入到秦国司法的现场。睡虎地秦简《语书》 载:“今且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 论及令、丞。有且课县官,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 者,以令、丞闻”。这是秦国南郡向所属各县发出 的一个文件,郡上将派人来各县“案行”,对不从 律法者,将其绳之以法,对令、丞也要论处,还要 考核各县官吏,哪个县里多有违犯律法而令、丞不 予查处者,将对令、丞绳之以法。 汉初,监察立法沿秦制,以汉律和诏令为主。惠 帝三年 (公元前192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不法 事,有:辞讼者、盗贼者、铸伪钱者、狱不直者、繇 赋不平者、吏不廉者、吏苛刻者、逾侈及弩力十石以 上者、作非所当服者,凡九条”。上述九条我们称之 为《监御史九条》,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成 文监察法规,它约束的地方区域限于三辅,也就是京 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虽然惠帝颁行的 《监 御 史 九 条》 并 没 有 达 到 预 期 目 的 , 但 它 为 “ 汉 六 条”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汉六条”的产生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高祖初 年实行分封制,紧接着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 到恢复,同时也使地方豪强势力坐大,以致景帝时发 生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直接促使了汉代第一 次较为广泛的立法活动。 到汉武帝时,我国古代的监察立法迎来了一个新 阶 段 。 元 封 元 年 (前 110 年), 武 帝 撤 销 了 在 各 郡 设 置的监察御史,四年后将全国分为冀、幽、并、兖、 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等十三部 州,即十三个监察区,各设部刺史一人作为派往地方 的监察官。为了做到“有法可依”,又在《监御史九 条》 的 基 础 上 制 定 颁 发 了 《六 条 察 郡 之 法》, 又 称 《六条问事》,即本文所称的“汉六条”。 “汉六条”的具体内容是: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 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 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 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 石裂,妖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苛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比下,阿附豪强,通行货赂, 割损政令也。 《六 条 问 事》 的 针 对 性 很 强 , 它 以 地 方 二 千 石 的 高官及其子弟为主要监察对象,其次是地方强宗豪 右。监察的具体事项也很明确,主要是针对二千石不 奉诏书,聚敛为奸,赏罚无度,选拔不公,阿附豪 强,还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等。 为了防止刺史滥用职权,在执法环节上亦有严格 的要求,如不许管《六条问事》以外的事,不许其监 察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汉书》 记载:“诏书旧典,刺 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 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关于“非条所问,即不省”的规定落实,还有一 事相佐。《汉书 · 朱博传》载,朱博升任冀州刺史,他 本是武官,“不更文法”。等到当了刺史巡视部属时, 官民数百人拦路自行投诉。属官建议他暂时留在这个 县登记讯问各个自行投诉的人,事情办完了再出发, 其实属官的目的是来试探朱博。朱博心里明白,派属 官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 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 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 事。”黄绶、墨绶指的是系官印的丝带,官员品级不 同,丝带颜色也不同。刺史不受理县丞、县尉之事, 只受理两千石以上官员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 只有《六条问事》言及者才得受理。朱博这一判决发 落,四五百人都离去了,如同神明。官吏百姓大为震 惊,没想到朱博有如此之强的应变才能。 《六 条 问 事》 是 西 汉 监 察 立 法 的 重 要 成 果 , 它 所 包含的基本规范和所确立的原则,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 条 问 事》 实 施 后 , 对 地 方 官 吏 和 豪 强 的 压 制 取 得 了较明显的成效,也使我国封建监察制度在西汉中后 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 面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范园仰先贤 古人有云:“生在苏杭,葬于北邙。” 这是古人对生前身后的理想栖居之地的选 择。唐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唐代即已如此,宋代这 里仍是许多名载青史的大人物的长眠之所。 范仲淹本是苏州吴县人,宋仁宗皇祐 四 年 (1052 年) 五 月 在 赴 任 途 中 卒 于 徐 州,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县万安山尹樊 里,如今这里在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 村的地界内。 当我们来到范园时,已是下午四点 了。初冬的田野,不复有金黄的喜悦,予 人一丝萧瑟的意绪。范园就坐落于这一大 片田野中,如果将视野放大,范园前有伊 河,后有万安山,前者是孕育河洛文化的 母亲河之一,后者处北邙山之巅,山川形 胜,更底蕴厚重。 走过范园的正门,一座四柱三间的石 牌坊映入眼帘。“高山仰止”四个大字刻写 在中央,其旁两柱镌刻对联一副:“嵩少青 山高道德,涧瀍碧水洁萍蘩。”古人常以山 比德,嵩山、少室山更显范公道德之高 尚,涧瀍二水为洛水支流,在水中洗净萍 蘩,正可用于祭祀我们崇敬的先贤。 牌坊之后是一段神道,引导我们进入 范文正公祠。“谥 之 美 者 , 极 于 文 正 ”, 文 正乃赠予文官最崇高的谥号,有宋一 代,群星灿烂,而谥文正者不过司马 光、范仲淹、王曾几人。范文正公祠入 口悬挂《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祠中 塑范仲淹像,像上悬挂“以道自任”的 匾额。 祠后便是墓园,范仲淹与母亲谢氏、 长子范纯祐长眠于此。讲解员告诉我们, 围墙后面还有许多范仲淹后代的墓,如范 仲淹另外三子纯仁、纯礼、纯粹及从子纯 诚等。围墙内三座墓的分布位置,民间有 “扯儿背孙”的说法,谢氏肩上背着孙子纯 祐,右手拉着儿子仲淹,冰冷的墓地立时 呈现出了一派家的温暖。 范仲淹的早年经历颇为曲折,两岁失 怙,母亲谢氏改嫁长山朱氏,子从父姓, 这时世界上并没有范仲淹,只有一个朱 说 。 宋 真 宗 大 中 祥 符 八 年 (1015 年), 登 上进士榜的也是朱说,而不是范仲淹。不 忘祖宗,这是国人共有的信仰,不能认祖 归宗,是抱憾终身、遗恨千古之事。据富 弼为范仲淹所作墓志铭记载,在考取进 士、踏上仕途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真宗 天 禧 元 年 (1017 年), 时 范 仲 淹 权 集 庆 军 节度推官,朱说改姓为范,名仲淹,并 且上达于有司,获得了官方的承认。(另 有说法认为范仲淹恢复范姓的时间是在 宋仁宗天圣六年,即1028年,此时范仲 淹服母丧毕,有曾巩《隆平集》等史料 为据。) 范仲淹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情 深。范仲淹未中第前在应天书院求学四 年,母亲思念远行的游子,“率常殒泣,几 至丧明”。范仲淹日后尝告诉诸子:“吾贫 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 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 亲不在矣。”子欲养而亲不待,范仲淹的内 心充满了愧疚。在弥留之际,他只希望 “与母坟同域”。 范仲淹本苏州人,继父为长山人,何 以葬于洛阳?讲解员告诉我们,按古代礼 制,范母改嫁朱氏,不能葬于范氏祖茔, 范仲淹恢复了本姓,亦不能葬于朱氏祖 茔。范仲淹生前即考虑到了这点,要使母 子永远同聚,只能另寻地方。此外,唐朝 贤相姚崇的经历也有可能启发了范仲淹。 姚崇问母亲死后是否与父亲合葬在一起, 姚母云:“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 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耶?” 这一回答颇有名士风度,不拘泥于礼,而 独重一个情字。姚父死后葬于陕西,姚母 死后葬于河南,姚崇死后亦葬于其母身 边。范仲淹敬重姚崇,择葬地于姚崇墓附 近,实际上姚崇墓距范园不过三四百米。 不知不觉,我们在范园已经待了一个 小时。当我们走出范园时,夕阳西斜,一 片稀薄的红色覆盖了大地。 范寨村中传家训 从范园回来后,我读了一遍《宋史》 卷三百一十四,这一卷可说是范仲淹的家 族传记,一共讲述了范仲淹和范仲淹的四 子纯祐、纯礼、纯粹、纯仁和纯仁子正平 六人的生平。此前我曾选读过这一卷中范 仲淹出将入相的段落,却未曾注意到他的 家事,这一回,我尤其留心他的家事。 范仲淹早年的经历对他影响至深,他 本 人 是 个 孝 子 , 传 家 注 重 孝 道 。《宋 史》 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 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 食,仅能自充。”这条记载可与上文提到的 范仲淹对诸子的教诲相印证,而更值得我 们注意的是孝与廉这两种品质紧密相连。 《宋 史》 载 纯 祐 “ 事 父 母 孝 , 未 尝 违 左 右 , 不应科第”;纯仁虽应科第,于宋仁宗皇祐 元年 (1049年) 考中进士,但不愿远离父 母,朝廷授官武进知县,“以远亲不赴”, 改任长葛知县,仍不往,父亲问他:“汝昔 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回答 道:“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 近,亦不能遂养焉”,直到父亲谢世后,纯 仁才出仕。 在今天的中州大地上,聚居了许多范 氏后人,范园所在的许营村,范姓占村中 人口的七八成。我们第二天来到的范寨 村,距范园大概有四十分钟车程,这里如 今归属登封市颍阳镇。在村委会一间不大 的范仲淹家风文化传承室中,地方志工作 者和村中长者向我们展示了范氏族谱,说 明了范寨村与范仲淹的联系。 根 据 村 中 长 者 保 存 的 民 国 八 年 版 《范 氏族谱》载,范寨村聚居的范氏后人,“乃 儒林房讳仲钧之裔,与文正公同一曾祖, 乃文正公四服兄也”。范仲钧曾任官儒林 郎,在族谱中被尊称为儒林公,范仲钧与 范仲淹均为仲字辈,上溯三代,两人的曾 祖父同为范梦龄。这是第一重关系。范仲 钧有二子,长子纯诚,二子纯贶,根据范 纯诚的墓志铭载,纯诚九岁时父亲去世, 侍母甚勤,“孝谨俊辩,有成人之风,文正 公见而奇之”,之后纯诚母亦谢世,此时纯 诚尚未成年,纯贶更为幼小,“文正公自西 帅入赞机务,道由偃师,遂携而教养之”, 从此纯诚、纯贶都由范仲淹抚养长大,乃 仲淹从子,纯诚、纯贶死后葬于范园。由 上文可知,纯诚年少时居偃师,族谱记载 “传至六世,良臣公始由洛迁登,居于颍 阳”,也就是范寨村。这是第二重关系。 展开范氏族谱,每一代人的名字中都 有一个相同的字,“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 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地方志工 作者告诉我这就是范仲淹在宋仁宗皇祐三 年 (1051年) 八月纂家史、拟家训、创家 谱时所定的二十个字辈,到明朝时,又再 续了“君章征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 允厚,时遵道晋隆”二十个字,现在已经 传到了厚字辈。 在传承室中,我看到了范氏家族的 《家训百字铭》,果然以孝开头,全文如下: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此铭通俗易懂,易懂却不易为,幸运 的是,范氏后人有范仲淹这样一位楷模可 以学习。 建起这间传承室的是市里派来的扶贫 干部,在村中驻点时,他们发现范寨村在 经济上并不很穷,可是在思想上穷,扶贫 先扶志,有一回,村中一个娃娃不经意说 起范寨村民是范仲淹的后人,言者无心, 听者有意,扶贫干部遂开始挖掘范仲淹精 神资源,希望以此激励村民。 在治家方面,范仲淹最使我敬佩的是 他创办了义庄,置田产以收租,接济族中 鳏寡孤独,他自述:“吾吴中宗族甚众,于 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 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 饥寒者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 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 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当 初,范仲淹在苏州办义庄时,曾对纯诚 说:“非汝莫办吾事”,将义庄交给他打 理。 在从范寨村回郑州市区的路上,我忽 然想到今日之扶贫与范仲淹办义庄有共通 之处,范仲淹超越了核心家庭的利益,担 当起了赡养整个宗族的责任,而扶贫则要 为亿万百姓谋福利。 范仲淹身后获赞“以道自任”,这道经 天纬地、通古贯今。 (郑州市纪委、登封市纪委对本文亦有 贡 献) 冬至,又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 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在古代,冬至可 是个热闹的节日,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 三千年。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而清 宫中最重要的三个节日,分别是冬至、 春节、万寿节 (皇帝诞辰之日)。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很有哲学思考,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 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这一 天,在九州大地,白昼最短,黑夜最 长,一些地方的人们还有“守夜”的传 统,要比平时睡觉迟些,听着窗外北风 呼啸,一家人围炉夜话,其乐融融。因 为,从冬至起,就开始数九寒天,只待 过了小寒、大寒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 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国古代对冬至这个节气是十分重 视的,不仅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对 待,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周 礼》 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祭祀祈福,其目的是祈求消除瘟疫,减 少荒年饥饿。《汉书》 记载:“冬至阳气 起,君道长,故贺。”冬至乃阴阳二气自 然转化的关键节点,当鼓瑟吹笙,以示 庆贺。唐宋时期,冬至与岁首并重,《东 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 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 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 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 节。”官府放假,祭天祀祖,亲朋以美食 相赠,相互拜访,好像今天的春节一般。 说起我国传统节日,总有美食相 伴,冬至也不例外。北方有吃饺子、馄 饨的风俗,南方则有吃米团、长线面的 习惯,从全国范围来看,饺子是冬至餐 桌的“头号主角”。 常听老人们讲:“冬至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关于饺子,还有一个 动人的传说。话说东汉时期,医圣张仲 景从长沙返还南阳途中,正赶上寒风刺 骨的冬天,他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 心中十分难受。张仲景经过反复琢磨, 终于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 起名为“祛寒娇耳汤”。他将大锅支起, 将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 耳朵模样,大火沸水煮熟,为穷人开始 舍药治病,人们吃了“娇耳”,感到浑身 发暖,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就这 样,“娇耳”慢慢流传开来,演变成了广 受中国人民喜爱的食物 —饺子。据 传,张仲景是冬至那天去世的,所以, 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从文 化内涵上看,原来是不忘张仲景“祛寒 娇耳汤”之恩。 冬至是一年当中很寒冷的时节,但 若去品读古人关于冬至的诗词,却发现 一种不约而同的温暖。诗圣杜甫漂泊在 夔州时,闲来无事,唤儿饮酒,写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 句子,虽然此时还冷风刺骨,但冻不翻 诗人飞出的想象,“岸容待腊将舒柳,山 意冲寒欲放梅。”随着天气的好转,希 望家与国都能有新的气象。某一年冬至 夜里,同样在异乡的白居易抱膝灯前, 惟有孤影伴身,他很是想家,但他偏不 说,只是淡淡一句,“想得家中夜深 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样翻出一 层,更显深沉感人。王安石写冬至,不 改政治家本色,“都城开博路,佳节一 阳生。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看 到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良辰美 景。 诗人笔端的冬至,每一个字都在呼 吸新鲜空气,是细腻又敏感的。晚唐诗 人韩偓诗中有这样四句,“四野便应枯 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冰莫向河源 塞,阳气今从地底回。”一个“绿” 字,一个“开”字,仿佛替天地舒展了 眉眼,阳气潜萌,一切都在为万物复苏 做着铺垫。明代诗人张炜心中的冬至, 更显玄思,“阴逢剥处自阳复,否到极 时须泰来。霜剪草茸寒欲断,日烘梅粉 暖全开。”一个“剪”字,一个“烘” 字,让人觉得晴光普照,花色分明,美 好的日子值得期待。 是啊,冬至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上图:范仲淹像 下图:清岁寒堂《范文正公全集》书 影,本页展示的是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 阳 楼 记》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如今 冬至虽然不再是个重要节日,但冬至吃饺 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本图选自《年节习 俗考全图》。 兰台钩沉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Jul-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青史斑斑 以道自任 良训传家 - jjjcb.cn · 官民数百人拦路自行投诉。属官建议他暂时留在这个 县登记讯问各个自行投诉的人,事情办完了再出发,

2019年 12月20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易舜电话:(010)59598065邮箱:jjblszk@163.com

66 史鉴文化 周刊

以道自任 良训传家——中州大地访范仲淹及其后代足迹

■易舜

青史斑斑

西汉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

■王伟

闲 话 冬 至■蔡相龙

我国古代的监察立法,最早见之于史料比较

成熟且有系统性的法令当属西汉武帝时的 《六条

察郡之法》(又称 《六条问事》),我们俗称为

“汉六条”。

“汉六条”以前,我国古代的监察立法处于初创

和形成阶段,以国王发布的诰、命、训、誓等为主,

比较零散和粗糙。

早在上古三代,就出现了治官之法,并孕育了监

察立法的萌芽。及至春秋战国,随着社会关系的重

构,“治吏”已然成为了监察立法的重要内容。战国

时齐相邹忌制定了 《七法》以督奸吏。

秦时有对行政监察和司法监察的用律,虽然零散

缺乏系统性,但有关察吏的规定已成为秦律的重要部

分,显示了秦王朝以法治吏的大略和我国历史上法

制文明的进步。不断发现的秦简让我们能够在千年

之后进入到秦国司法的现场。睡虎地秦简 《语书》

载:“今且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

论及令、丞。有且课县官,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

者,以令、丞闻”。这是秦国南郡向所属各县发出

的一个文件,郡上将派人来各县“案行”,对不从

律法者,将其绳之以法,对令、丞也要论处,还要

考核各县官吏,哪个县里多有违犯律法而令、丞不

予查处者,将对令、丞绳之以法。

汉初,监察立法沿秦制,以汉律和诏令为主。惠

帝三年 (公元前192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不法

事,有:辞讼者、盗贼者、铸伪钱者、狱不直者、繇

赋不平者、吏不廉者、吏苛刻者、逾侈及弩力十石以

上者、作非所当服者,凡九条”。上述九条我们称之

为 《监御史九条》,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成

文监察法规,它约束的地方区域限于三辅,也就是京

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虽然惠帝颁行的

《监御史九条》 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它为“汉六

条”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汉六条”的产生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高祖初

年实行分封制,紧接着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

到恢复,同时也使地方豪强势力坐大,以致景帝时发

生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直接促使了汉代第一

次较为广泛的立法活动。

到汉武帝时,我国古代的监察立法迎来了一个新

阶段。元封元年 (前 110年),武帝撤销了在各郡设

置的监察御史,四年后将全国分为冀、幽、并、兖、

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等十三部

州,即十三个监察区,各设部刺史一人作为派往地方

的监察官。为了做到“有法可依”,又在 《监御史九

条》 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 《六条察郡之法》,又称

《六条问事》,即本文所称的“汉六条”。

“汉六条”的具体内容是: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

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

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

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

石裂,妖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苛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比下,阿附豪强,通行货赂,

割损政令也。

《六条问事》 的针对性很强,它以地方二千石的

高官及其子弟为主要监察对象,其次是地方强宗豪

右。监察的具体事项也很明确,主要是针对二千石不

奉诏书,聚敛为奸,赏罚无度,选拔不公,阿附豪

强,还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等。

为了防止刺史滥用职权,在执法环节上亦有严格

的要求,如不许管 《六条问事》以外的事,不许其监

察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汉书》记载:“诏书旧典,刺

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

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关于“非条所问,即不省”的规定落实,还有一

事相佐。《汉书·朱博传》载,朱博升任冀州刺史,他

本是武官,“不更文法”。等到当了刺史巡视部属时,

官民数百人拦路自行投诉。属官建议他暂时留在这个

县登记讯问各个自行投诉的人,事情办完了再出发,

其实属官的目的是来试探朱博。朱博心里明白,派属

官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

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

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

事。”黄绶、墨绶指的是系官印的丝带,官员品级不

同,丝带颜色也不同。刺史不受理县丞、县尉之事,

只受理两千石以上官员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

只有 《六条问事》言及者才得受理。朱博这一判决发

落,四五百人都离去了,如同神明。官吏百姓大为震

惊,没想到朱博有如此之强的应变才能。

《六条问事》 是西汉监察立法的重要成果,它所

包含的基本规范和所确立的原则,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条问事》 实施后,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压制取得

了较明显的成效,也使我国封建监察制度在西汉中后

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

面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范园仰先贤

古人有云:“生在苏杭,葬于北邙。”

这是古人对生前身后的理想栖居之地的选

择。唐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唐代即已如此,宋代这

里仍是许多名载青史的大人物的长眠之所。

范仲淹本是苏州吴县人,宋仁宗皇祐

四年 (1052 年) 五月在赴任途中卒于徐

州,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县万安山尹樊

里,如今这里在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

村的地界内。

当我们来到范园时,已是下午四点

了。初冬的田野,不复有金黄的喜悦,予

人一丝萧瑟的意绪。范园就坐落于这一大

片田野中,如果将视野放大,范园前有伊

河,后有万安山,前者是孕育河洛文化的

母亲河之一,后者处北邙山之巅,山川形

胜,更底蕴厚重。

走过范园的正门,一座四柱三间的石

牌坊映入眼帘。“高山仰止”四个大字刻写

在中央,其旁两柱镌刻对联一副:“嵩少青

山高道德,涧瀍碧水洁萍蘩。”古人常以山

比德,嵩山、少室山更显范公道德之高

尚,涧瀍二水为洛水支流,在水中洗净萍

蘩,正可用于祭祀我们崇敬的先贤。

牌坊之后是一段神道,引导我们进入

范文正公祠。“谥之美者,极于文正”,文

正 乃 赠 予 文 官 最 崇 高 的 谥 号 , 有 宋 一

代 , 群 星 灿 烂 , 而 谥 文 正 者 不 过 司 马

光、范仲淹、王曾几人。范文正公祠入

口悬挂 《岳阳楼记》 中的千古名句:“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祠中

塑范仲淹像,像上悬挂“以道自任”的

匾额。

祠后便是墓园,范仲淹与母亲谢氏、

长子范纯祐长眠于此。讲解员告诉我们,

围墙后面还有许多范仲淹后代的墓,如范

仲淹另外三子纯仁、纯礼、纯粹及从子纯

诚等。围墙内三座墓的分布位置,民间有

“扯儿背孙”的说法,谢氏肩上背着孙子纯

祐,右手拉着儿子仲淹,冰冷的墓地立时

呈现出了一派家的温暖。

范仲淹的早年经历颇为曲折,两岁失

怙,母亲谢氏改嫁长山朱氏,子从父姓,

这时世界上并没有范仲淹,只有一个朱

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登

上进士榜的也是朱说,而不是范仲淹。不

忘祖宗,这是国人共有的信仰,不能认祖

归宗,是抱憾终身、遗恨千古之事。据富

弼为范仲淹所作墓志铭记载,在考取进

士、踏上仕途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真宗

天禧元年 (1017年),时范仲淹权集庆军

节度推官,朱说改姓为范,名仲淹,并

且上达于有司,获得了官方的承认。(另

有说法认为范仲淹恢复范姓的时间是在

宋仁宗天圣六年,即 1028 年,此时范仲

淹服母丧毕,有曾巩 《隆平集》 等史料

为据。)

范仲淹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情

深。范仲淹未中第前在应天书院求学四

年,母亲思念远行的游子,“率常殒泣,几

至丧明”。范仲淹日后尝告诉诸子:“吾贫

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

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

亲不在矣。”子欲养而亲不待,范仲淹的内

心充满了愧疚。在弥留之际,他只希望

“与母坟同域”。

范仲淹本苏州人,继父为长山人,何

以葬于洛阳?讲解员告诉我们,按古代礼

制,范母改嫁朱氏,不能葬于范氏祖茔,

范仲淹恢复了本姓,亦不能葬于朱氏祖

茔。范仲淹生前即考虑到了这点,要使母

子永远同聚,只能另寻地方。此外,唐朝

贤相姚崇的经历也有可能启发了范仲淹。

姚崇问母亲死后是否与父亲合葬在一起,

姚母云:“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

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耶?”

这一回答颇有名士风度,不拘泥于礼,而

独重一个情字。姚父死后葬于陕西,姚母

死后葬于河南,姚崇死后亦葬于其母身

边。范仲淹敬重姚崇,择葬地于姚崇墓附

近,实际上姚崇墓距范园不过三四百米。

不知不觉,我们在范园已经待了一个

小时。当我们走出范园时,夕阳西斜,一

片稀薄的红色覆盖了大地。

范寨村中传家训

从范园回来后,我读了一遍 《宋史》

卷三百一十四,这一卷可说是范仲淹的家

族传记,一共讲述了范仲淹和范仲淹的四

子纯祐、纯礼、纯粹、纯仁和纯仁子正平

六人的生平。此前我曾选读过这一卷中范

仲淹出将入相的段落,却未曾注意到他的

家事,这一回,我尤其留心他的家事。

范仲淹早年的经历对他影响至深,他

本人是个孝子,传家注重孝道。《宋史》

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

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

食,仅能自充。”这条记载可与上文提到的

范仲淹对诸子的教诲相印证,而更值得我

们注意的是孝与廉这两种品质紧密相连。

《宋史》 载纯祐“事父母孝,未尝违左右,

不应科第”;纯仁虽应科第,于宋仁宗皇祐

元年 (1049年) 考中进士,但不愿远离父

母,朝廷授官武进知县,“以远亲不赴”,

改任长葛知县,仍不往,父亲问他:“汝昔

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回答

道:“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

近,亦不能遂养焉”,直到父亲谢世后,纯

仁才出仕。

在今天的中州大地上,聚居了许多范

氏后人,范园所在的许营村,范姓占村中

人口的七八成。我们第二天来到的范寨

村,距范园大概有四十分钟车程,这里如

今归属登封市颍阳镇。在村委会一间不大

的范仲淹家风文化传承室中,地方志工作

者和村中长者向我们展示了范氏族谱,说

明了范寨村与范仲淹的联系。

根据村中长者保存的民国八年版 《范

氏族谱》载,范寨村聚居的范氏后人,“乃

儒林房讳仲钧之裔,与文正公同一曾祖,

乃文正公四服兄也”。范仲钧曾任官儒林

郎,在族谱中被尊称为儒林公,范仲钧与

范仲淹均为仲字辈,上溯三代,两人的曾

祖父同为范梦龄。这是第一重关系。范仲

钧有二子,长子纯诚,二子纯贶,根据范

纯诚的墓志铭载,纯诚九岁时父亲去世,

侍母甚勤,“孝谨俊辩,有成人之风,文正

公见而奇之”,之后纯诚母亦谢世,此时纯

诚尚未成年,纯贶更为幼小,“文正公自西

帅入赞机务,道由偃师,遂携而教养之”,

从此纯诚、纯贶都由范仲淹抚养长大,乃

仲淹从子,纯诚、纯贶死后葬于范园。由

上文可知,纯诚年少时居偃师,族谱记载

“传至六世,良臣公始由洛迁登,居于颍

阳”,也就是范寨村。这是第二重关系。

展开范氏族谱,每一代人的名字中都

有一个相同的字,“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

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地方志工

作者告诉我这就是范仲淹在宋仁宗皇祐三

年 (1051年) 八月纂家史、拟家训、创家

谱时所定的二十个字辈,到明朝时,又再

续了“君章征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

允厚,时遵道晋隆”二十个字,现在已经

传到了厚字辈。

在传承室中,我看到了范氏家族的

《家训百字铭》,果然以孝开头,全文如下: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此铭通俗易懂,易懂却不易为,幸运

的是,范氏后人有范仲淹这样一位楷模可

以学习。

建起这间传承室的是市里派来的扶贫

干部,在村中驻点时,他们发现范寨村在

经济上并不很穷,可是在思想上穷,扶贫

先扶志,有一回,村中一个娃娃不经意说

起范寨村民是范仲淹的后人,言者无心,

听者有意,扶贫干部遂开始挖掘范仲淹精

神资源,希望以此激励村民。

在治家方面,范仲淹最使我敬佩的是

他创办了义庄,置田产以收租,接济族中

鳏寡孤独,他自述:“吾吴中宗族甚众,于

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

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

饥寒者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

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

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当

初,范仲淹在苏州办义庄时,曾对纯诚

说:“非汝莫办吾事”,将义庄交给他打

理。

在从范寨村回郑州市区的路上,我忽

然想到今日之扶贫与范仲淹办义庄有共通

之处,范仲淹超越了核心家庭的利益,担

当起了赡养整个宗族的责任,而扶贫则要

为亿万百姓谋福利。

范仲淹身后获赞“以道自任”,这道经

天纬地、通古贯今。

(郑州市纪委、登封市纪委对本文亦有

贡献)

冬至,又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

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在古代,冬至可

是个热闹的节日,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

三千年。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而清

宫中最重要的三个节日,分别是冬至、

春节、万寿节 (皇帝诞辰之日)。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很有哲学思考,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

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这一

天,在九州大地,白昼最短,黑夜最

长,一些地方的人们还有“守夜”的传

统,要比平时睡觉迟些,听着窗外北风

呼啸,一家人围炉夜话,其乐融融。因

为,从冬至起,就开始数九寒天,只待

过了小寒、大寒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

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国古代对冬至这个节气是十分重

视的,不仅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对

待,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周

礼》 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祭祀祈福,其目的是祈求消除瘟疫,减

少荒年饥饿。《汉书》 记载:“冬至阳气

起,君道长,故贺。”冬至乃阴阳二气自

然转化的关键节点,当鼓瑟吹笙,以示

庆贺。唐宋时期,冬至与岁首并重,《东

京梦华录》 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

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

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

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

节。”官府放假,祭天祀祖,亲朋以美食

相赠,相互拜访,好像今天的春节一般。

说起我国传统节日,总有美食相

伴,冬至也不例外。北方有吃饺子、馄

饨的风俗,南方则有吃米团、长线面的

习惯,从全国范围来看,饺子是冬至餐

桌的“头号主角”。

常听老人们讲:“冬至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关于饺子,还有一个

动人的传说。话说东汉时期,医圣张仲

景从长沙返还南阳途中,正赶上寒风刺

骨的冬天,他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

心中十分难受。张仲景经过反复琢磨,

终于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

起名为“祛寒娇耳汤”。他将大锅支起,

将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

耳朵模样,大火沸水煮熟,为穷人开始

舍药治病,人们吃了“娇耳”,感到浑身

发暖,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就这

样,“娇耳”慢慢流传开来,演变成了广

受中国人民喜爱的食物——饺子。据

传,张仲景是冬至那天去世的,所以,

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从文

化内涵上看,原来是不忘张仲景“祛寒

娇耳汤”之恩。

冬至是一年当中很寒冷的时节,但

若去品读古人关于冬至的诗词,却发现

一种不约而同的温暖。诗圣杜甫漂泊在

夔州时,闲来无事,唤儿饮酒,写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

句子,虽然此时还冷风刺骨,但冻不翻

诗人飞出的想象,“岸容待腊将舒柳,山

意冲寒欲放梅。”随着天气的好转,希

望家与国都能有新的气象。某一年冬至

夜里,同样在异乡的白居易抱膝灯前,

惟有孤影伴身,他很是想家,但他偏不

说,只是淡淡一句,“想得家中夜深

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样翻出一

层,更显深沉感人。王安石写冬至,不

改政治家本色,“都城开博路,佳节一

阳生。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看

到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良辰美

景。

诗人笔端的冬至,每一个字都在呼

吸新鲜空气,是细腻又敏感的。晚唐诗

人韩偓诗中有这样四句,“四野便应枯

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冰莫向河源

塞 , 阳 气 今 从 地 底 回 。” 一 个 “ 绿 ”

字,一个“开”字,仿佛替天地舒展了

眉眼,阳气潜萌,一切都在为万物复苏

做着铺垫。明代诗人张炜心中的冬至,

更显玄思,“阴逢剥处自阳复,否到极

时须泰来。霜剪草茸寒欲断,日烘梅粉

暖全开。”一个“剪”字,一个“烘”

字,让人觉得晴光普照,花色分明,美

好的日子值得期待。

是啊,冬至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上图:范仲淹像

下图:清岁寒堂 《范文正公全集》 书

影,本页展示的是范仲淹的千古名篇 《岳

阳楼记》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如今

冬至虽然不再是个重要节日,但冬至吃饺

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本图选自 《年节习

俗考全图》。

兰台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