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聆听邓稼先 - jjjcb.cn一封生命最后时刻的建议书...

1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杨海龙 电话:(010)59594939 邮箱:[email protected] 8 8 传承 文化 周刊 家风 官箴 # # 记忆 他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事业做出了杰出 贡献,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岁月 融进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中…… 或许时间已过太久,大家对这位伟大的科 学家,只能在他的文字传记中领略一二。此 刻,让我们带着崇高的敬意来缅怀这位科学巨 —邓稼先,走进四川梓潼“两弹城”红色 历史博物馆,聆听发生在他身上那些让人“难 以想象”的故事。 一部直通总理的红机 邓稼先旧居在“院士别墅”东南头一片平 房的最前排,三居室里,除警卫室外,一间是 卧室,一间是办公室,白天在机关办公,晚上 在住所办公。邓稼先的办公室里有一张老旧的 油漆斑驳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一部电话,当 时在九院有电话也不足为奇,但桌上这部电话 尤为珍贵,它是 521专线,直通周恩来总理办 公室的电话。如果有什么事情就直接打给周总 理,就不用通过层层领导的批示。这样大大提 高了工作效率,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国家对这 份事业的重视程度。 在卧室靠墙处有一大排书柜,当年这个书 架上有很多专业书籍,邓稼先的最大爱好就是 逛书店,特别喜欢逛外文书店。无论是到北京、 上海还是其他地方,只要有机会他都会首先到 当地的外文书店,仔细翻阅英文版的最新报刊 书籍,只要是工作需要的,他就会买下来。 房间还有一把普通的藤椅,两张破旧的单 人布沙发,一个小茶几,一个五斗柜,一架从 苏联进口的弹簧床,是邓稼先岳父(时任全国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在邓稼先和许鹿 希结婚时送的陪嫁。 邓稼先在这样偏远的山村,在这样简陋的 小院一住就是 14年,当他的妻子许鹿希来看 望他时,也没什么盖的,就只有他平时自己用 的被子。晚上天气凉,办公室主任打招呼,让 警卫员去招待所抱床被子给他们用。邓稼先知 道这个事情后对警卫员说:“小游,那个被子 你快拿去还了,这是公家的。” 一张主动要求的合影 1979年9月13日,在新疆的戈壁滩进行 一次空投氢弹核试验。在试验时,飞机空投失 败,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面。指挥部立即 派出一百多名防化兵搜寻事故现场,都没有找 到核弹的碎片。邓稼先想到其他同志不一定能 准确辨认出核弹碎片,自己又希望获得第一 手的实验数据,找出这次实验失败的原因。 于是决定亲自到试验场勘察情况,遭到现场 人员的强烈反对:“您是院长,您怎么能去 呢?”他却说:“就因为我是院长,所以我必 须去。” 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让邓稼先义无反顾 冲到试验场并最终找到了核弹的碎片,近距离 进行观测研究。通过他的分析,最终确定并不 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飞机在空投时降落伞没 有打开,核弹直接从高空摔落到地上,由于距 离太远摔成了碎片,与核弹的技术研究完全没 有关系,只是操作上出现了失误。查明真相的 邓稼先长吁了一口气,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身 体肯定有事了,他对核弹的放射性危害再清楚 不过了,仅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 鸽子,一旦侵入人体就极易被骨髓吸收,对人 体的伤害就不言而喻。核辐射后果毋庸赘述, 平常不爱拍照的邓稼先,主动要求与赵敬璞副 部长拍了一张合影。至于为什么拍这张照片, 邓稼先没说,或许是不舍这份神圣的事业,舍 不下一同奋斗攻关的战友! 几天后,邓稼先到北京的医院检查结果表 明,他的尿液里有很强的放射性,白血球内染 色体已呈粉末状,肝脏也受到损伤。看到检查 报告,邓稼先深深地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一封生命最后时刻的建议书 1986年5月第2次手术后的第四天,邓稼 先用颤抖的手写条子,让研究院从四川给他送 材料和书籍来,要关于国外核武器进展的资料 及一大批外文杂志。之后,他置生命和健康于 不顾,利用做第3次手术前的两三个月时间, 拼命做完一件事,那就是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 书。这是邓稼先拼尽全力,用尽生命的最后一 点力气,为党和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建议书 拟好后不久,邓稼先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 10年之后,中科院院士于敏,邓稼先的 继承者、九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胡仁宇和时 任九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联名在 1996年7月22日 《光明日报》 上发表了一篇 题为《十年,我们时刻怀念—纪念邓稼先院 士逝世十周年》的文章,文章简明扼要地提到 了这份建议书的内容、作用及其深远意义。文 字不多,但分量却很重。于敏等三位院士说: “十年前,已身患重病的邓稼先以他高度的政 治敏感性和深厚的业务功底,通过对核大国当 时发展水平和军控动向的深刻分析,认为核大 国设计技术水平已经接近理论极限,不需要进 行更多的发展了。因此有可能出于政治上的需 要,改变它们先前坚持的主张,作出目的在于 限制别人发展、维持其优势地位的决策。”文 章同时指出:“核大国这种举动,对他们自己 已不会有什么重要影响,而对于正处在发展关 键阶段的我国,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一严峻的事实便是邓稼先向中央提建议书的 由来。 于敏等三位院士的文章说:“十年之前, 我们的事业正处于十分关键、十分敏感的发展 阶段,如果一旦受到干扰和停滞,就会丧失时 机,产生稼先所指出的‘多年努力,将功亏一 篑’的严重后果,将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巨 大损失……严峻的形势,使稼先万分焦急,他 不顾重病缠身,亲自组织研究讨论,起草给中 央的报告,申述意见和建议。”建议书的首要 意义自然是它关系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 略决策,但是它还有一个特别难能可贵的地 方,就是它提出了中国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 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施。于敏等科学家在文 章中谈到这份建议书具有超常价值的地方时, 强调说“提出了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 议以及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主要目标,并且非 常详细地列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 施。这是一份凝聚着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 和爱国热情,又十分客观、科学的建议书。” 于敏感叹道,“十年来的形势变化,完全证明 了建议书的正确性”。 1986 年 3 月 28 日 , 在 301 医 院 南 楼 5 号 病房16室,邓稼先写给胡思得的便函 :“ 胡:我明天还要动一次小手术,来文我看了两 遍,我觉得可以了。但最后一段要同星球大战 (如激光,FEL,Excimer,电磁轨道) 等‘高 科技’(现在国内新用的专门名词)联系起 来、申述一段,然后由我和老于签名,抬头是 核 工 业 部 , 国 防 科 工 委 (抄 九 院)。 老 邓 3.28。” 这张条子,是邓稼先坐在橡皮圈上 (以 减 缓 压 力 带 来 的 痛 苦) 用 铅 笔 写 成 的 (因 手腕无力,用铅笔写字可以较轻地在纸上滑 行)。尽管此时天气不热,强烈的疼痛让邓稼 先写这张条子时还是写写停停,知书达理的妻 子一直在他身边擦着虚汗。建议书终于完成 了,邓稼先让许鹿希尽快送出。在她抱着这份 材料走出病房前,邓稼先叫住妻子,只说了一 句话:“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全身大面积出血,于 1986年7月29日病逝于北京301医院。他临终 前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99年9月18日,邓稼先被授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滔滔潼江水,巍巍长卿山,矗立于文昌帝乡 梓潼的“两弹城”永远向人们述说着他的故事。 (作者单位:四川省梓潼县纪委监委) 走进“两弹城”红色历史博物馆 聆听邓稼先 ■陈巧 王燕 詹大南的“小气”生活 ■胡遵远 在湖北红安(黄安)革命纪念馆参观 时,我发现了一张郑位三的老照片,特别是 照片下方“1942年3月18日摄于天长龙岗 高邮湖”的一行字映入眼帘时,那种喜出望 外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红安—龙岗”, 刹那间,犹如一道彩虹闪现在天空,让千里以 外的他乡红安与自己的家乡龙岗联系起来, 两个红色老区由此而紧紧地握手、拥抱! 就是这张照片,填补了安徽省天长市 八分校纪念馆新四军二师政委郑位三馆藏 照片之空白;就是这张照片,带我们走进郑 位三在龙岗的生活。 郑 位 三(1902—1975),湖 北 黄 安(今 红安)人,家开中药铺。他的名字缘由一段 故事:他16岁那年夏天,从黄安步行到离 家300多华里的武昌城,投考湖北省甲种 工 业 学 校 (今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前 身),风 餐 露 宿 走了5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因发榜时名列 第三,故将原名郑植槐改为“位三”。 由于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活和紧张工 作 ,郑 位 三 身 体 日 渐 衰 弱 多 病 。 1942 年 初 , 组织上决定让他到龙岗休养。一是龙岗环 境安定,二是抗大八分校在此办学,在养病 休闲时可以帮助指导一些工作。他被安排 在南街中段“张家小店”后面的张宽培家, 张家坐西面东一溜三间房,房间有玻璃窗 户,高大敞亮,适合他养病,闲暇写调查报 告与讲课提纲。此处,离抗大八分校政治 部不远,到那里研究工作很方便,也就两三 分钟时间,过一条街面就到其后门。开始, 人们以为他是一般干部,后来,常见张云 逸、罗炳辉等人到他住处谈工作,才知道他 是一位“大干部”。 1942年夏,也就是郑位三在龙岗期 间,经组织介绍、安排,新四军总部卫生 队蒲云同志来到天长龙岗与郑位三结婚。 蒲云参加过红军长征。当时郑位三已40 岁,蒲云25岁。郑位三在家乡曾经有一 段婚姻。妻子叫曹茂云,为躲避国民党兵 的追杀,在一个山洞中冻饿而死。而今, 面对着新婚的妻子,他向蒲云讲述了自己 的过去。蒲云理解地说:“在革命的历程 中,有这样苦难经历的人太多了。今天你 能坦诚地告诉我这些,我感到很高兴。组 织上也给我作了交待,要我今后主要负责 照顾你的生活。” 郑位三说:“蒲云啊,从今往后我们就 是一家人了。作为丈夫,我应该关心你,爱 护你,但作为党的干部,我要向你提出3个 要求,你必须遵守!这也算是我对你的约 法三章吧。”蒲云微微地点了点头,认真听 着丈夫的约法三章:“第一,公家给我发东 西,若有你一份,你就要,若没有你的,你就 不能向组织伸手,不能搞特殊;第二,若有 领导,同事或下级找我谈工作,你不要在 场,更不要干预我的工作;第三,不能以我 的名义向公家多要东西。” 此后几十年间,他们夫妻一直坚守着 这三条原则。 在严以修身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不忘 初心,信仰至上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俗 话说:“家有贤妻,胜过国有良相”“妻贤夫 祸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培育好家教、 好家风,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带头示范,这也 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贡献。 抗大八分校刚到龙岗,800多学员,急 需操练场地,地主家少爷戴之炎主动献出 良田 100多亩作场地使用(至今,人们还习 惯称那片地为“操场田”)。乡农抗理事会 组织了40位农民,20条耕牛拖着石磙,花 了三天时间把场地整理出来。八分校学员 们激动不已。在一次群众大会上,郑位三 亲自把一块由他题写的“民为邦本”四个 大字的牌匾赠送到乡农抗理事会会长陈善 洪手中,以此表达对老百姓的感激之情。 同时,他在会上对“民为邦本” 的含义 作了透彻的解释。他说:“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有了人民就有了一切,离开人 民就失去一切。”人民是立邦之本,是力 量的源泉,是胜利的保证。他还用生动贴 切的比喻说:“群众好比母亲,小孩没有 母亲就没有奶吃。我们的党和军队没有群 众,就不能生存。” 因为他懂些医道,所以他经常到镇上 “万春堂”“保健堂”“广生堂”“谢博记”等中 药铺去坐坐谈谈,以便了解一些风土人 情。一次,他发现“谢博记”制药房醒目处 挂着一张“制药虽无人见,良心只有天知” 的祖训,通过与药师交谈,得知此店是前清 老店,几代人都是凭天理良心经营药店而 赢得八方民众的信赖。事后,他有所悟,小 镇历史上出过状元和众多的进士、秀才,就 是因为受这里“传统、本分”文化熏陶的结 果。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于是,他在多种 场合盛赞此处人心向善、民风淳朴,从而影 响着抗大学员的健康成长。 在龙岗养病一年多,夫妻二人与房东 相处亲如一家,其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故 事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据郑位三警卫员邱长文回忆,当时,大 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位老”,不是他年龄大, 而是他威望高、资历深、学养丰厚。抗大教 员经常到校部“俱乐部”听他作专题报告, 他说话慢但逻辑性强,是一位军事理论 家。他曾被选为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委 员,全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常委。遗憾的 是 1948 年 起 因 身 体 原 因 退 出 军 界 ,不 再 担 任具体工作,建国后无职级无军衔,却被特 批 享 受 行 政 三 级 待 遇(副 国 级)。 1975 年 7 月27日,郑位三病逝于北京。邓小平为他 主持追悼会,李先念致悼词。 (龚井源 张勤培口述 王保松整理) 郑位三和妻子“约法三章” 郑位三像 足迹 詹大南,安徽金寨人,1915年出生。1931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很多人都说,走进詹大南将军的家,屋内的 陈设十分简单、非常俭朴,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相 信的地步。一台电视机还是十几年前那种旧式的 18英寸彩电;家具没有一件是新的,用的是几 十年前部队配发的营具;将军穿的军用皮鞋鞋面 裂痕都数不清;用的几只大木箱,仍是解放初期 添置的,一只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纸板箱里,装满 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和一本本记载着赫赫战 功的荣誉证。 詹大南将军的一生,就是这样勤俭节约、严 于律己,下面让我们通过将军日常生活中的两则 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了解他艰苦朴素的一生,感 受他的良好家风。 舍不得修房 —“我的房子好得很,补补就行, 不一定要修” 詹大南将军任南京军区副司令期间,有一天 下班回家,刚进院门,他看到一个战士带领着几 个工人在他家忙里忙外,有的修补墙面、有的检 查水管…… 将军轻轻地拍拍那个战士的肩膀,问道: “小鬼,你们在我家‘搞破坏’呀!” 战士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立正回答:“首长 好!我们在按计划给您家维修房子。” 老将军的脸一下子严肃起来,说:“我的 房子好得很,补补就行,不一定要修,要修就 一定不能超支、更不能豪华,能用则用、尽量 节省。” 他放下手中的黄布包,立即对屋内屋外检查 起来。盥洗间的水盆裂了两条缝,工人师傅正准 备更换新的。他一下子按住工人师傅的手,说: “水盆就不要换了,有裂缝,可以用脸盆接水, 既可以发挥脸盆的作用,又便于水的二次利用。” 当他看到工人师傅正在更换浴缸,一下子生 气了,大声叫道:“好好的浴缸动它干啥?简直 胡闹!” 实际上,老将军用的浴缸是 20年前的老式 浴缸,缸沿很高,组织上考虑到老将军战争中腿 部受过伤,行动不方便,想给他换个矮点的浴 缸。 詹大南说:“不用,只要做个木台阶就可 以。以后腿脚不灵便,再换个两级木台阶,慢慢 往上跨,你们不用担心。” 浴缸十分陈旧,釉层早已磨去,表面也是密 密麻麻、凹凸不平,白缸成了灰缸。大女儿詹化 文拿来“清瓷净”,与勤务员一起用清洁球进行 清洗,擦了一个多小时才擦白。他欣赏地说: “这不是很好吗?” 舍不得用煤 —“组织上越是关心,我们就越要 自觉,不能给组织增加负担” 冬天的南京,气温虽然不像北方那样低,但 是湿度大,同样特别寒冷。一直以来,将军家是 用锅炉取暖,燃煤是免费供应的。但是,为了节 省用煤,每到冬天,詹大南将军就将室内温度控 制在12-13℃,并亲自规定和检查勤务员给锅 炉添煤、封火的时间。家人劝他烧锅炉的时间长 一点、让室温升高一些,他总是这样问:“那么 多没有暖气的家庭怎么过冬呀?” 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陈炳德知道这一情况 后,特意找到他说:“老首长,你家里取暖用煤 是充分保证的,暖气烧热一点,不容易生病,对 身体有利啊!” 詹大南说:“这样很好了,我不觉得冷,冷 了有部队发的棉衣、棉被,穿厚一点就行了,你 不用操心。” 回到家后,他对子女们说:“军区对我们历 来照顾得很好,陈司令连我们家用煤的问题都想 到了。组织上越是关心,我们就越要自觉,不能 给组织增加负担。” 子女们说:“就您省这么点煤,能起什么作 用?” 他严肃地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个人的作 用的确很小,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每年就会 节省很多。” 为了减少用煤,他还经常动员家人和公勤人 员上山捡枯树枝,有时还亲自去。他就是这样度 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詹大南像 便使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 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 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清 · 康熙 高以永 ■译文 得到一个官位不引为荣幸,失去一个官 位也不以为耻辱,不要说一个官员无用,地 方的发展全靠官员;穿老百姓的衣服,吃老 百姓的粮食,不要以为老百姓可以欺负,其 实自己也是老百姓。 ■解读 这是清康熙年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永在 任职期间所撰写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朴实 无华,但却蕴含着很深的做人做官做事的哲 理。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当官,既要淡 化“官念”,切不可把官位看得太重,一当 官就荣耀万分,一下台就垂头丧气;又要强 化“官念”,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老百姓 的安居乐业,地方官责任重大,作为官员, 必须要勤政为民、造福一方。高以永以此对 联自省自警,意在告诫自己从政为官,当始 终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做到“为 官一任、造福一方”。 所 谓 “ 郡 县 治 , 天 下 安 ”。 2013 年 11 月 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菏泽市调 研时,同荷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给市、县委书 记们念了这副对联,由此可见总书记的良苦 用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官职大小,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进退去留,都要时刻保 持一颗淡薄名利之心,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 度负责的态度,把自己看成是最普通的人, 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还要高,始终保持昂 扬奋进的状态、务实清廉的本色,在真抓实 干、埋头苦干中抒写一名共产党员的最美姿 态。 (盛 名 整 理)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May-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家风 聆听邓稼先 - jjjcb.cn一封生命最后时刻的建议书 1986年5月第2次手术后的第四天,邓稼 先用颤抖的手写条子,让研究院从四川给他送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杨海龙电话:(010)59594939邮箱:[email protected]

88 传承文化 周刊

家风

官箴

##

记忆

他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事业做出了杰出

贡献,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岁月

融进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中……

或许时间已过太久,大家对这位伟大的科

学家,只能在他的文字传记中领略一二。此

刻,让我们带着崇高的敬意来缅怀这位科学巨

匠——邓稼先,走进四川梓潼“两弹城”红色

历史博物馆,聆听发生在他身上那些让人“难

以想象”的故事。

一部直通总理的红机

邓稼先旧居在“院士别墅”东南头一片平

房的最前排,三居室里,除警卫室外,一间是

卧室,一间是办公室,白天在机关办公,晚上

在住所办公。邓稼先的办公室里有一张老旧的

油漆斑驳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一部电话,当

时在九院有电话也不足为奇,但桌上这部电话

尤为珍贵,它是521专线,直通周恩来总理办

公室的电话。如果有什么事情就直接打给周总

理,就不用通过层层领导的批示。这样大大提

高了工作效率,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国家对这

份事业的重视程度。

在卧室靠墙处有一大排书柜,当年这个书

架上有很多专业书籍,邓稼先的最大爱好就是

逛书店,特别喜欢逛外文书店。无论是到北京、

上海还是其他地方,只要有机会他都会首先到

当地的外文书店,仔细翻阅英文版的最新报刊

书籍,只要是工作需要的,他就会买下来。

房间还有一把普通的藤椅,两张破旧的单

人布沙发,一个小茶几,一个五斗柜,一架从

苏联进口的弹簧床,是邓稼先岳父 (时任全国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 在邓稼先和许鹿

希结婚时送的陪嫁。

邓稼先在这样偏远的山村,在这样简陋的

小院一住就是 14年,当他的妻子许鹿希来看

望他时,也没什么盖的,就只有他平时自己用

的被子。晚上天气凉,办公室主任打招呼,让

警卫员去招待所抱床被子给他们用。邓稼先知

道这个事情后对警卫员说:“小游,那个被子

你快拿去还了,这是公家的。”

一张主动要求的合影

1979年 9月 13日,在新疆的戈壁滩进行

一次空投氢弹核试验。在试验时,飞机空投失

败,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面。指挥部立即

派出一百多名防化兵搜寻事故现场,都没有找

到核弹的碎片。邓稼先想到其他同志不一定能

准确辨认出核弹碎片,自己又希望获得第一

手的实验数据,找出这次实验失败的原因。

于是决定亲自到试验场勘察情况,遭到现场

人员的强烈反对:“您是院长,您怎么能去

呢?”他却说:“就因为我是院长,所以我必

须去。”

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让邓稼先义无反顾

冲到试验场并最终找到了核弹的碎片,近距离

进行观测研究。通过他的分析,最终确定并不

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飞机在空投时降落伞没

有打开,核弹直接从高空摔落到地上,由于距

离太远摔成了碎片,与核弹的技术研究完全没

有关系,只是操作上出现了失误。查明真相的

邓稼先长吁了一口气,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身

体肯定有事了,他对核弹的放射性危害再清楚

不过了,仅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

鸽子,一旦侵入人体就极易被骨髓吸收,对人

体的伤害就不言而喻。核辐射后果毋庸赘述,

平常不爱拍照的邓稼先,主动要求与赵敬璞副

部长拍了一张合影。至于为什么拍这张照片,

邓稼先没说,或许是不舍这份神圣的事业,舍

不下一同奋斗攻关的战友!

几天后,邓稼先到北京的医院检查结果表

明,他的尿液里有很强的放射性,白血球内染

色体已呈粉末状,肝脏也受到损伤。看到检查

报告,邓稼先深深地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一封生命最后时刻的建议书

1986年 5月第2次手术后的第四天,邓稼

先用颤抖的手写条子,让研究院从四川给他送

材料和书籍来,要关于国外核武器进展的资料

及一大批外文杂志。之后,他置生命和健康于

不顾,利用做第 3次手术前的两三个月时间,

拼命做完一件事,那就是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

书。这是邓稼先拼尽全力,用尽生命的最后一

点力气,为党和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建议书

拟好后不久,邓稼先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

10年之后,中科院院士于敏,邓稼先的

继承者、九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胡仁宇和时

任九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联名在

1996年 7月 22日 《光明日报》 上发表了一篇

题为 《十年,我们时刻怀念——纪念邓稼先院

士逝世十周年》的文章,文章简明扼要地提到

了这份建议书的内容、作用及其深远意义。文

字不多,但分量却很重。于敏等三位院士说:

“十年前,已身患重病的邓稼先以他高度的政

治敏感性和深厚的业务功底,通过对核大国当

时发展水平和军控动向的深刻分析,认为核大

国设计技术水平已经接近理论极限,不需要进

行更多的发展了。因此有可能出于政治上的需

要,改变它们先前坚持的主张,作出目的在于

限制别人发展、维持其优势地位的决策。”文

章同时指出:“核大国这种举动,对他们自己

已不会有什么重要影响,而对于正处在发展关

键阶段的我国,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一严峻的事实便是邓稼先向中央提建议书的

由来。

于敏等三位院士的文章说:“十年之前,

我们的事业正处于十分关键、十分敏感的发展

阶段,如果一旦受到干扰和停滞,就会丧失时

机,产生稼先所指出的‘多年努力,将功亏一

篑’的严重后果,将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巨

大损失……严峻的形势,使稼先万分焦急,他

不顾重病缠身,亲自组织研究讨论,起草给中

央的报告,申述意见和建议。”建议书的首要

意义自然是它关系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

略决策,但是它还有一个特别难能可贵的地

方,就是它提出了中国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

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施。于敏等科学家在文

章中谈到这份建议书具有超常价值的地方时,

强调说“提出了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

议以及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主要目标,并且非

常详细地列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

施。这是一份凝聚着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

和爱国热情,又十分客观、科学的建议书。”

于敏感叹道,“十年来的形势变化,完全证明

了建议书的正确性”。

1986 年 3月 28 日,在 301 医院南楼 5号

病房 16室,邓稼先写给胡思得的便函:“老

胡:我明天还要动一次小手术,来文我看了两

遍,我觉得可以了。但最后一段要同星球大战

(如激光,FEL,Excimer,电磁轨道) 等‘高

科技’(现在国内新用的专门名词) 联系起

来、申述一段,然后由我和老于签名,抬头是

核 工 业 部 , 国 防 科 工 委 (抄 九 院)。 老 邓

3.28。”这张条子,是邓稼先坐在橡皮圈上

(以减缓压力带来的痛苦) 用铅笔写成的 (因

手腕无力,用铅笔写字可以较轻地在纸上滑

行)。尽管此时天气不热,强烈的疼痛让邓稼

先写这张条子时还是写写停停,知书达理的妻

子一直在他身边擦着虚汗。建议书终于完成

了,邓稼先让许鹿希尽快送出。在她抱着这份

材料走出病房前,邓稼先叫住妻子,只说了一

句话:“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全身大面积出血,于

1986年7月29日病逝于北京301医院。他临终

前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99年 9月 18日,邓稼先被授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2009年 9月 14日他被评为“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滔滔潼江水,巍巍长卿山,矗立于文昌帝乡

梓潼的“两弹城”永远向人们述说着他的故事。

(作者单位:四川省梓潼县纪委监委)

走进“两弹城”红色历史博物馆——

聆 听 邓 稼 先■陈巧 王燕

詹大南的“小气”生活■胡遵远

邓稼先与赵敬璞的合影照

在湖北红安(黄安)革命纪念馆参观

时,我发现了一张郑位三的老照片,特别是

照片下方“1942年 3月 18日摄于天长龙岗

高邮湖”的一行字映入眼帘时,那种喜出望

外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红安——龙岗”,

刹那间,犹如一道彩虹闪现在天空,让千里以

外的他乡红安与自己的家乡龙岗联系起来,

两个红色老区由此而紧紧地握手、拥抱!

就是这张照片,填补了安徽省天长市

八分校纪念馆新四军二师政委郑位三馆藏

照片之空白;就是这张照片,带我们走进郑

位三在龙岗的生活。

郑位三(1902—1975),湖北黄安(今

红安)人,家开中药铺。他的名字缘由一段

故事:他 16岁那年夏天,从黄安步行到离

家 300多华里的武昌城,投考湖北省甲种

工业学校(今武汉科技大学前身),风餐露宿

走了5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因发榜时名列

第三,故将原名郑植槐改为“位三”。

由于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活和紧张工

作,郑位三身体日渐衰弱多病。1942年初,

组织上决定让他到龙岗休养。一是龙岗环

境安定,二是抗大八分校在此办学,在养病

休闲时可以帮助指导一些工作。他被安排

在南街中段“张家小店”后面的张宽培家,

张家坐西面东一溜三间房,房间有玻璃窗

户,高大敞亮,适合他养病,闲暇写调查报

告与讲课提纲。此处,离抗大八分校政治

部不远,到那里研究工作很方便,也就两三

分钟时间,过一条街面就到其后门。开始,

人们以为他是一般干部,后来,常见张云

逸、罗炳辉等人到他住处谈工作,才知道他

是一位“大干部”。

1942 年夏,也就是郑位三在龙岗期

间,经组织介绍、安排,新四军总部卫生

队蒲云同志来到天长龙岗与郑位三结婚。

蒲云参加过红军长征。当时郑位三已 40

岁,蒲云 25岁。郑位三在家乡曾经有一

段婚姻。妻子叫曹茂云,为躲避国民党兵

的追杀,在一个山洞中冻饿而死。而今,

面对着新婚的妻子,他向蒲云讲述了自己

的过去。蒲云理解地说:“在革命的历程

中,有这样苦难经历的人太多了。今天你

能坦诚地告诉我这些,我感到很高兴。组

织上也给我作了交待,要我今后主要负责

照顾你的生活。”

郑位三说:“蒲云啊,从今往后我们就

是一家人了。作为丈夫,我应该关心你,爱

护你,但作为党的干部,我要向你提出 3个

要求,你必须遵守!这也算是我对你的约

法三章吧。”蒲云微微地点了点头,认真听

着丈夫的约法三章:“第一,公家给我发东

西,若有你一份,你就要,若没有你的,你就

不能向组织伸手,不能搞特殊;第二,若有

领导,同事或下级找我谈工作,你不要在

场,更不要干预我的工作;第三,不能以我

的名义向公家多要东西。”

此后几十年间,他们夫妻一直坚守着

这三条原则。

在严以修身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不忘

初心,信仰至上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俗

话说:“家有贤妻,胜过国有良相”“妻贤夫

祸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培育好家教、

好家风,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带头示范,这也

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贡献。

抗大八分校刚到龙岗,800多学员,急

需操练场地,地主家少爷戴之炎主动献出

良田 100多亩作场地使用(至今,人们还习

惯称那片地为“操场田”)。乡农抗理事会

组织了 40位农民,20条耕牛拖着石磙,花

了三天时间把场地整理出来。八分校学员

们激动不已。在一次群众大会上,郑位三

亲自把一块由他题写的“民为邦本”四个

大字的牌匾赠送到乡农抗理事会会长陈善

洪手中,以此表达对老百姓的感激之情。

同时,他在会上对“民为邦本” 的含义

作了透彻的解释。他说:“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有了人民就有了一切,离开人

民就失去一切。”人民是立邦之本,是力

量的源泉,是胜利的保证。他还用生动贴

切的比喻说:“群众好比母亲,小孩没有

母亲就没有奶吃。我们的党和军队没有群

众,就不能生存。”

因为他懂些医道,所以他经常到镇上

“万春堂”“保健堂”“广生堂”“谢博记”等中

药铺去坐坐谈谈,以便了解一些风土人

情。一次,他发现“谢博记”制药房醒目处

挂着一张“制药虽无人见,良心只有天知”

的祖训,通过与药师交谈,得知此店是前清

老店,几代人都是凭天理良心经营药店而

赢得八方民众的信赖。事后,他有所悟,小

镇历史上出过状元和众多的进士、秀才,就

是因为受这里“传统、本分”文化熏陶的结

果。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于是,他在多种

场合盛赞此处人心向善、民风淳朴,从而影

响着抗大学员的健康成长。

在龙岗养病一年多,夫妻二人与房东

相处亲如一家,其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故

事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据郑位三警卫员邱长文回忆,当时,大

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位老”,不是他年龄大,

而是他威望高、资历深、学养丰厚。抗大教

员经常到校部“俱乐部”听他作专题报告,

他说话慢但逻辑性强,是一位军事理论

家。他曾被选为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委

员,全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常委。遗憾的

是 1948年起因身体原因退出军界,不再担

任具体工作,建国后无职级无军衔,却被特

批享受行政三级待遇(副国级)。1975年 7

月 27日,郑位三病逝于北京。邓小平为他

主持追悼会,李先念致悼词。

(龚井源 张勤培口述 王保松整理)

郑位三和妻子“约法三章”

郑位三像

足迹

詹大南,安徽金寨人,1915年出生。1931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很多人都说,走进詹大南将军的家,屋内的

陈设十分简单、非常俭朴,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相

信的地步。一台电视机还是十几年前那种旧式的

18英寸彩电;家具没有一件是新的,用的是几

十年前部队配发的营具;将军穿的军用皮鞋鞋面

裂痕都数不清;用的几只大木箱,仍是解放初期

添置的,一只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纸板箱里,装满

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和一本本记载着赫赫战

功的荣誉证。

詹大南将军的一生,就是这样勤俭节约、严

于律己,下面让我们通过将军日常生活中的两则

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了解他艰苦朴素的一生,感

受他的良好家风。

舍不得修房——“我的房子好得很,补补就行,

不一定要修”

詹大南将军任南京军区副司令期间,有一天

下班回家,刚进院门,他看到一个战士带领着几

个工人在他家忙里忙外,有的修补墙面、有的检

查水管……

将军轻轻地拍拍那个战士的肩膀,问道:

“小鬼,你们在我家‘搞破坏’呀!”

战士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立正回答:“首长

好!我们在按计划给您家维修房子。”

老将军的脸一下子严肃起来,说:“我的

房子好得很,补补就行,不一定要修,要修就

一定不能超支、更不能豪华,能用则用、尽量

节省。”

他放下手中的黄布包,立即对屋内屋外检查

起来。盥洗间的水盆裂了两条缝,工人师傅正准

备更换新的。他一下子按住工人师傅的手,说:

“水盆就不要换了,有裂缝,可以用脸盆接水,

既可以发挥脸盆的作用,又便于水的二次利用。”

当他看到工人师傅正在更换浴缸,一下子生

气了,大声叫道:“好好的浴缸动它干啥?简直

胡闹!”

实际上,老将军用的浴缸是 20年前的老式

浴缸,缸沿很高,组织上考虑到老将军战争中腿

部受过伤,行动不方便,想给他换个矮点的浴

缸。

詹大南说:“不用,只要做个木台阶就可

以。以后腿脚不灵便,再换个两级木台阶,慢慢

往上跨,你们不用担心。”

浴缸十分陈旧,釉层早已磨去,表面也是密

密麻麻、凹凸不平,白缸成了灰缸。大女儿詹化

文拿来“清瓷净”,与勤务员一起用清洁球进行

清洗,擦了一个多小时才擦白。他欣赏地说:

“这不是很好吗?”

舍不得用煤——“组织上越是关心,我们就越要

自觉,不能给组织增加负担”

冬天的南京,气温虽然不像北方那样低,但

是湿度大,同样特别寒冷。一直以来,将军家是

用锅炉取暖,燃煤是免费供应的。但是,为了节

省用煤,每到冬天,詹大南将军就将室内温度控

制在 12-13℃,并亲自规定和检查勤务员给锅

炉添煤、封火的时间。家人劝他烧锅炉的时间长

一点、让室温升高一些,他总是这样问:“那么

多没有暖气的家庭怎么过冬呀?”

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陈炳德知道这一情况

后,特意找到他说:“老首长,你家里取暖用煤

是充分保证的,暖气烧热一点,不容易生病,对

身体有利啊!”

詹大南说:“这样很好了,我不觉得冷,冷

了有部队发的棉衣、棉被,穿厚一点就行了,你

不用操心。”

回到家后,他对子女们说:“军区对我们历

来照顾得很好,陈司令连我们家用煤的问题都想

到了。组织上越是关心,我们就越要自觉,不能

给组织增加负担。”

子女们说:“就您省这么点煤,能起什么作

用?”

他严肃地说:“话可不能这么说,个人的作

用的确很小,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每年就会

节省很多。”

为了减少用煤,他还经常动员家人和公勤人

员上山捡枯树枝,有时还亲自去。他就是这样度

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詹大南像

邓稼先写给胡思得的便函

邓稼先使用过的红机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

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

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清·康熙 高以永

■译文

得到一个官位不引为荣幸,失去一个官

位也不以为耻辱,不要说一个官员无用,地

方的发展全靠官员;穿老百姓的衣服,吃老

百姓的粮食,不要以为老百姓可以欺负,其

实自己也是老百姓。

■解读

这是清康熙年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永在

任职期间所撰写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朴实

无华,但却蕴含着很深的做人做官做事的哲

理。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当官,既要淡

化“官念”,切不可把官位看得太重,一当

官就荣耀万分,一下台就垂头丧气;又要强

化“官念”,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老百姓

的安居乐业,地方官责任重大,作为官员,

必须要勤政为民、造福一方。高以永以此对

联自省自警,意在告诫自己从政为官,当始

终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做到“为

官一任、造福一方”。

所谓“郡县治,天下安”。2013 年 11

月 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菏泽市调

研时,同荷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给市、县委书

记们念了这副对联,由此可见总书记的良苦

用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官职大小,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进退去留,都要时刻保

持一颗淡薄名利之心,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

度负责的态度,把自己看成是最普通的人,

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还要高,始终保持昂

扬奋进的状态、务实清廉的本色,在真抓实

干、埋头苦干中抒写一名共产党员的最美姿

态。 (盛名 整理)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