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email protected] ⊙林欣誼 處女作後消失文...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0813日/星期六 開卷 21 責任主編/李金蓮 編輯/周月英 請來聽聽,曾經在高雄成長的作家郝譽翔,如何成為一名創作者? 郝譽翔 今天讓岡山無限溫慰 【作家撒野˙文學迴鄉】系列講座之 6 預告 我的小鎮小村旅行 劉克襄 【作家撒野‧文學迴鄉】系列講座第7場,827 日(六)下午2時,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樓演講室 講題/我的故鄉,我的寫作 時間/813日(六)下午213:45~14:00小型音樂欣賞)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岡山文化中心分館4主辦/ 國立臺灣文學館、中國時報 協辦/高雄市立圖書館岡山文化中心分館 洽詢專線/07-6262-620 #25022508 ★現場備有新鮮好玩好用的小禮物喔! 9/14 (三),幾米到古坑 (我想為你做一本書) 查詢: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 帶著《彼岸的女人》現身 ⊙林欣誼(本報記者) 人物 處女作後消失文壇 8 張耀升 2003 年,28歲的張耀升推出第 一部小說集《縫》(木馬) ,以精鍊文字描繪人心的深淵暗處,令 人驚豔。但隨後,他很快消失於文壇, 傳說他封筆了,也有人說他去了遠方流 浪。近日,他帶著最新長篇作品《彼岸 的女人》(本事)現身,他說:「我從 沒想過『我要不要寫』,而是『我想不 想寫』。大部分時候,我並不想寫。」 比起初出道時,張耀升更壯了些,染 色的髮也長了些,神情自信充滿衝勁, 因為新的生涯正在展開。一年前,他從 中興大學台文所畢業,到日本旅行了3 個月,現在的身分除了作家也是導演, 幾天前剛拍完一支MV,接下來還將投 入紀錄片等拍攝計畫。 「我本來的夢想就是拍電影,不是寫 小說。」這樣說著的張耀升,同時還是 個很會算命的人。只是他自嘲算自己的 命盤總有盲點,沒想到追尋夢想的過程 繞了許多路:大學從東海統計系休學重 考入中興外文系,因為當時外文系是許 多懷抱電影夢的人棲身的地方;研究所 自政大英文所肄業,轉考中興台文所, 碩士論文寫的卻是楊德昌電影研究,今 9月又將進入台藝大電影所就讀。這 期間,他曾在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和中研 院工作,還有一陣子是重金屬搖滾樂團 吉他手。 用電音搖滾和大悲咒催生新作 因熱愛電影,張耀升寫小說常從視覺 出發,「像帶著攝影機拍攝我的演員。 」而真正拍片時,「因為不懂不足的很 多,也刺激我試著把這些技法用在寫作 上。」新作《彼岸的女人》結合各種看 似通俗的元素,講述一則揉雜宗教、藝 術、鬼魅、愛與罪的故事。小說主角是 個獨居山中的雕刻藝術家,他在每一尊 木雕觀音像中,都看見死去妻子的面孔 ,因而懷疑家中鬧鬼。這時,一名女孩 闖入他的生活,小說就在兩人連綿的性 愛交歡中,交織著兩人各自的身世,最 後導向震撼的結局。 對張耀升來說,嚴肅的小說不必然無 聊。《彼岸的女人》情節戲劇化、文字 好讀,「但在戲劇化的同時要維持深度 ,經營人物內在。如果小說每500字就 死一個人,但每個人死了讀者都沒有感 覺,那就是失敗的。」 習慣邊聽音樂邊寫作的張耀升笑說, 小說創作一開始需要動力,後面則需要 耐力。所以他寫《彼岸的女人》前半部 時聽電音搖滾「化學兄弟」,後來則聽 了大半年的《大悲咒》。 暌違8年才交出新作,張耀升決定重 回文壇了嗎?他大笑:「沒有這種說法 ,因為我從沒想要進入。」但能夠再次 提筆,他確實是解開了一些結。去年取 得「雲門流浪者計畫」補助,前往日本 3個月旅行,是最大的轉捩點。 只寫自己想寫的 「出國離開習慣的環境,讓我放開許 多限制,回到最初寫作的動機。」他坦 言出書踏入文壇後,發現自己與這個圈 子的人不太一樣。他不想照前輩「提醒 」的維持一定的創作量、規律出書;也 不滿意台灣的文學讀者就像一群同人誌 裡的封閉小圈圈;加上就讀台文所時, 對文學評論界感到失望,於是在日本旅 行時,他決定作一場「實驗」。 「我以一天時間寫完一篇小說,投稿 台灣某文學獎。我知道時間很趕寫得很 不好,但我設定了近年『政治正確』的 台灣性題材。果然,我得了首獎。」張 耀升以這項實驗「證明」了文學獎和評 論的不可靠,從此他終能拋開外界一切 ,「自己寫自己想寫的,覺得好就好。」 《彼岸的女人》初稿就在日本寫成,回 台後又修改了近一年。原本安排的結局 比新書的版本更殘酷,「一路陰暗到底」 。經過與編輯來回討論,他一步步釐清 自己的想法,也接受建議修改了結局, 「我不是不能接受別人意見的作者,雖然 寫作很孤獨,但這次與編輯們討論,感 覺更像拍電影的團隊工作,我很喜歡。」 最勾人好奇的是,他在小說結尾落下 了一行:「獻給我早夭的女兒,張妮可 。」對此他神祕地說:「這句話我不能 解釋,只能說,所有在小說裡出現的文 字,都是小說的一部分。」 重拾電影夢,找回寫作初衷 張耀升回憶第一次感受到文學的力量 ,是在國中時。那時他就讀必須住校的 私立中學,因為發現室友會偷看他的日 記,便開始在日記裡編織同學們都很不 喜歡室友、只是表面假裝跟他要好的情 節。室友看了大受刺激,之後不管朋友 們再怎麼解釋他都不相信,「因為他覺 得只有日記才是真的。那是我第一次認 知到『文體』的力量,日記就是一種絕 對被相信的文體。」 這個壞心眼的舉動,魔幻般地讓張耀 升看見文學的光芒。後來他只得繼續在 日記編織同學們漸漸喜歡上室友的故事 ,作為彌補。大學時第一次得到全國學 生文學獎,鼓舞他繼續寫作。沒想到繞 了一大圈,現在張耀升不僅回到了年少 時最愛的電影,也找回寫作的初衷。 對他而言,創作可以是拍片、寫作或 甚至種花做菜。他帶點不以為然地說: 「我不相信有什麼不得不寫的衝動,就 像在長途巴士上想要拉肚子時,你能夠 不忍嗎?忍也是一種體驗,沒有了那種 體驗,可能性會變少。」 因此現在,他不急著想多久出下一本 書、多久拍出下一部片的問題。他會隨 著節奏自然走下去,就像他熱愛的算命 ,為的不是預知下一個精確的可能,「 而是想了解潛藏在生命表層底下,暗暗 伏流的東西。」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May-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0年8月13日/星期六 開卷21

責任主編/李金蓮 編輯/周月英

請來聽聽,曾經在高雄成長的作家郝譽翔,如何成為一名創作者?

郝譽翔 今天讓岡山無限溫慰

【作家撒野̇ 文學迴鄉】系列講座之6 預 告

我的小鎮小村旅行劉克襄【作家撒野‧文學迴鄉】系列講座第7場,8月27日(六)下午2時,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樓演講室

講題/我的故鄉,我的寫作

時間/8月13日(六)下午2時 (13:45~14:00小型音樂欣賞)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岡山文化中心分館4樓

主辦/ 國立臺灣文學館、中國時報

協辦/高雄市立圖書館岡山文化中心分館

洽詢專線/07-6262-620 #2502、2508★現場備有新鮮好玩好用的小禮物喔!

9/14(三),幾米到古坑(我想為你做一本書)

查詢: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

本 系 列 最 後 一 場

帶著《彼岸的女人》現身

⊙林欣誼(本報記者)書 人物

處女作後消失文壇8年張耀升2003年,28歲的張耀升推出第

一部小說集《縫》(木馬)

,以精鍊文字描繪人心的深淵暗處,令

人驚豔。但隨後,他很快消失於文壇,

傳說他封筆了,也有人說他去了遠方流

浪。近日,他帶著最新長篇作品《彼岸

的女人》(本事)現身,他說:「我從

沒想過『我要不要寫』,而是『我想不

想寫』。大部分時候,我並不想寫。」

 比起初出道時,張耀升更壯了些,染

色的髮也長了些,神情自信充滿衝勁,

因為新的生涯正在展開。一年前,他從

中興大學台文所畢業,到日本旅行了3個月,現在的身分除了作家也是導演,

幾天前剛拍完一支MV,接下來還將投

入紀錄片等拍攝計畫。

 「我本來的夢想就是拍電影,不是寫

小說。」這樣說著的張耀升,同時還是

個很會算命的人。只是他自嘲算自己的

命盤總有盲點,沒想到追尋夢想的過程

繞了許多路:大學從東海統計系休學重

考入中興外文系,因為當時外文系是許

多懷抱電影夢的人棲身的地方;研究所

自政大英文所肄業,轉考中興台文所,

碩士論文寫的卻是楊德昌電影研究,今

年9月又將進入台藝大電影所就讀。這

期間,他曾在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和中研

院工作,還有一陣子是重金屬搖滾樂團

吉他手。

用電音搖滾和大悲咒催生新作

 因熱愛電影,張耀升寫小說常從視覺

出發,「像帶著攝影機拍攝我的演員。

」而真正拍片時,「因為不懂不足的很

多,也刺激我試著把這些技法用在寫作

上。」新作《彼岸的女人》結合各種看

似通俗的元素,講述一則揉雜宗教、藝

術、鬼魅、愛與罪的故事。小說主角是

個獨居山中的雕刻藝術家,他在每一尊

木雕觀音像中,都看見死去妻子的面孔

,因而懷疑家中鬧鬼。這時,一名女孩

闖入他的生活,小說就在兩人連綿的性

愛交歡中,交織著兩人各自的身世,最

後導向震撼的結局。

 對張耀升來說,嚴肅的小說不必然無

聊。《彼岸的女人》情節戲劇化、文字

好讀,「但在戲劇化的同時要維持深度

,經營人物內在。如果小說每500字就

死一個人,但每個人死了讀者都沒有感

覺,那就是失敗的。」

 習慣邊聽音樂邊寫作的張耀升笑說,

小說創作一開始需要動力,後面則需要

耐力。所以他寫《彼岸的女人》前半部

時聽電音搖滾「化學兄弟」,後來則聽

了大半年的《大悲咒》。

 暌違8年才交出新作,張耀升決定重

回文壇了嗎?他大笑:「沒有這種說法

,因為我從沒想要進入。」但能夠再次

提筆,他確實是解開了一些結。去年取

得「雲門流浪者計畫」補助,前往日本

的3個月旅行,是最大的轉捩點。

只寫自己想寫的

 「出國離開習慣的環境,讓我放開許

多限制,回到最初寫作的動機。」他坦

言出書踏入文壇後,發現自己與這個圈

子的人不太一樣。他不想照前輩「提醒

」的維持一定的創作量、規律出書;也

不滿意台灣的文學讀者就像一群同人誌

裡的封閉小圈圈;加上就讀台文所時,

對文學評論界感到失望,於是在日本旅

行時,他決定作一場「實驗」。

 「我以一天時間寫完一篇小說,投稿

台灣某文學獎。我知道時間很趕寫得很

不好,但我設定了近年『政治正確』的

台灣性題材。果然,我得了首獎。」張

耀升以這項實驗「證明」了文學獎和評

論的不可靠,從此他終能拋開外界一切

,「自己寫自己想寫的,覺得好就好。」

 《彼岸的女人》初稿就在日本寫成,回

台後又修改了近一年。原本安排的結局

比新書的版本更殘酷,「一路陰暗到底」

。經過與編輯來回討論,他一步步釐清

自己的想法,也接受建議修改了結局,

「我不是不能接受別人意見的作者,雖然

寫作很孤獨,但這次與編輯們討論,感

覺更像拍電影的團隊工作,我很喜歡。」

 最勾人好奇的是,他在小說結尾落下

了一行:「獻給我早夭的女兒,張妮可

。」對此他神祕地說:「這句話我不能

解釋,只能說,所有在小說裡出現的文

字,都是小說的一部分。」

重拾電影夢,找回寫作初衷

 張耀升回憶第一次感受到文學的力量

,是在國中時。那時他就讀必須住校的

私立中學,因為發現室友會偷看他的日

記,便開始在日記裡編織同學們都很不

喜歡室友、只是表面假裝跟他要好的情

節。室友看了大受刺激,之後不管朋友

們再怎麼解釋他都不相信,「因為他覺

得只有日記才是真的。那是我第一次認

知到『文體』的力量,日記就是一種絕

對被相信的文體。」

 這個壞心眼的舉動,魔幻般地讓張耀

升看見文學的光芒。後來他只得繼續在

日記編織同學們漸漸喜歡上室友的故事

,作為彌補。大學時第一次得到全國學

生文學獎,鼓舞他繼續寫作。沒想到繞

了一大圈,現在張耀升不僅回到了年少

時最愛的電影,也找回寫作的初衷。

 對他而言,創作可以是拍片、寫作或

甚至種花做菜。他帶點不以為然地說:

「我不相信有什麼不得不寫的衝動,就

像在長途巴士上想要拉肚子時,你能夠

不忍嗎?忍也是一種體驗,沒有了那種

體驗,可能性會變少。」

 因此現在,他不急著想多久出下一本

書、多久拍出下一部片的問題。他會隨

著節奏自然走下去,就像他熱愛的算命

,為的不是預知下一個精確的可能,「

而是想了解潛藏在生命表層底下,暗暗

伏流的東西。」

︵張鎧乙/攝︶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0年8月13日/星期六22開卷

責任主編/李金蓮 編輯/周月英

塑膠的性質和組成分子是相當多樣

的,而它與人類的關係,也是多

面向的。在國光石化環評時,環保界和

石化界的爭論,在台灣社會激起了漣漪

。環保人士強調石化產業對環境社會的

危害,包括惡化全球暖化,造成空氣、

水、土的污染,危害海洋生態,與農民

爭奪已經不足的水資源,同時影響周遭

居民的健康與生計等。石化業者則強調

該產業為台灣貢獻了多少的產值、帶來

了多少就業機會,同時石化產品為人類

生活帶來了多少便利,尤其是塑膠,因

此台灣不能沒有石化產業。雖然該案已

經落幕,環保人士似乎贏得了勝利,但

只是制止了石化業的進一步擴張,石化

業仍日日夜夜生產了各式塑膠產品,攻

占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不僅難以擺脫

,在塑化劑風暴時,更有學者指出,由

於塑膠的氾濫,造成了塑化劑無所不在

,讓我們每天都暴露在這種會干擾荷爾

蒙運作的毒性物質威脅中。

 該怎麼看待人類與塑膠的關係?《塑

膠:有毒的愛情故事》為我們帶來了深

刻的解讀,釐清這一段剪不斷、理還亂

的愛恨情仇。作者弗蘭克不枉其歷史與

新聞專業,透過大量閱讀、考證、訪談

,加上其敏銳的觀察以及清晰思路,匯

編了一個個迷人的真實故事,帶領讀者

回到過去,了解塑膠產品如何出現並攻

克市場、取代其他材質,滲透到我們的

生活。書中同時融會各界看法,客觀地

呈現塑膠所產生的危害及其價值,探尋

人類如何與塑膠發展出更健康的關係。

 雖然塑膠已如空氣般彌漫在人們生活

之中,然而多數人對塑膠的知識仍是挺

缺乏的。即使是專家,也可能只是明白

塑膠的特性與應用,而未能了解塑膠的

其他面向。本書除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

,帶領讀者認識幾種常見塑膠的技術層

面之外,並透過一些塑膠產品的身世,

深刻剖析塑膠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意涵

,其資料之豐富、面向之完整,足以為

社會各界填補可能的知識缺漏,更有利

於大家對如何重塑與塑膠的關係達成共

識。

 譬如透過椅子,作者讓我們看到有些

設計師是如何迷戀塑膠,想辦法利用它

的多變特性來設計具有藝術價值的椅子

;而有些設計師看重的則是塑膠如何可

以便宜地為普羅大眾帶來實用便利。透

過躺在保溫箱的早產兒,作者讓我們了

解有些塑膠如PVC,看起來是在助人,

其實是在害人。透過打火機,作者讓我

們看到了遍布海灘、漂浮在海上以及進

入黑背信天翁腸胃的塑膠垃圾與碎片,

點出了人類對塑膠的誤用與濫用:把可

耐久的塑膠應用在使用生命短暫的一次

性產品,然後任憑其在環境中無法分解

,帶來生態浩劫。

 人類要如何減少塑膠所帶來的危害?

目前的減量與回收政策,比如限用甚至

禁用塑膠袋,以及寶特瓶等塑膠包裝的

回收,是否足以解決問題?作者對此也

做了詳細的探討,結果發現不能只是用

紙袋來取代塑膠袋,或者把寶特瓶丟到

回收桶就認為沒問題了。我們還要改變

我們的消費行為、改變對物質使用的態

度,我們必須揚棄隨用即丟的文化、減

少不必要的消費,並且重塑一個體認到

資源有限性的政治文化與經濟制度。誠

如作者於文末所言:「我們不需要拒絕

物質生活,但是必須重新發現物質的價

值……。」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Plastic:A Toxic Love Story蘇珊‧弗蘭克

(Susan Freinkel)著,

達娃、謝維玲譯,

野人文化公司,

360元;社會

新 書 布告 ⊙陳彥明/輯

認清始末 書 評 ⊙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重塑關係

■十年DingDong(李建廷)攝,大藝出版,450元,攝影集

 這本書的背後有個深

情的故事,十年來作者

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記

錄,留下與她共度的快

樂、美好與傷悲,並允

諾還要共度更多美好的十年。影像對讀者的另一層意

義在於,沒有昂貴的攝影器材、不用高深的知識技巧

,只要有愛與熱情,就能捕捉讓人動容的影像。

■下屆總統誰當選?經濟學家說了算!馬克‧史庫森著,朱道凱譯,臉譜出版,320元;經濟

 金融危機讓人對自由市場的經濟

學理論信心崩盤,作者則強調經濟

學7大原則,捍衛自由放任制度的

價值。全書從個人金融、企業管理、

國家內政、國際問題及預測未來5個角度切入,稱經濟學力量若能導

向正途,將能解決許多困難,「連下

一屆總統是誰都預測得準!」

■海盜船上的經濟學家彼得‧里森著,傅西西譯,行人文化,300元;經濟

 綠林好漢龍蛇雜處,要打家劫舍

還要濟弱扶貧,需要有效的管理方

法。本書剖析17、18世紀橫行大洋

的海盜,從其推選領袖、設立法規

、刑求、徵才以及平等無歧視等作

為,應證自由經濟理論的運作模式

。這些殺人越貨的暴徒雖非正人君

子,卻是經濟學家的前輩。

■送給孩子的字張大春著,新經典文化,280元;文化

 繼《認得幾個字》之後,作者再次

以親子互動、說文解字方式,敷陳

個別中文字的根源及演釋。童言稚

語看似無心,實則常點在文化義理

的關鍵處,戳刺一般人認知上輕忽

不求甚解處。透過孩子們在認字過

程中的問答應對,本書既是作者保

留家庭記憶,也是他多年來致力漢

文化傳承的例證。

■末日酒店黃碧雲著,大田出版,250元;小說

 睽違7年後的中篇小說,依舊充

滿黃碧雲式的晦澀語法。學者稱這

是「一篇始於空間而終於時間」的

小說,透過位於澳門,經歷過戰爭

、火災和種種劫難,繁華過也荒涼

過的末日酒店,探索語言、記憶、

時間,以及作者自己的隱密回歸。

封面及內頁插圖皆出自作家之手。

■以詩之名席慕蓉著,圓神出版,350元;詩集

 首部詩集《七里香》出版距今30年,席慕蓉的詩作總數不過400首。新詩集收錄了2005年以降的新作

及部分舊作,輯成描摹草原壯闊豪

情的〈英雄組曲〉,以及超克不能

以母語寫詩的遺憾,刻記詩人一步

步踏遍原鄉,親身觸摸感受故土的

〈以詩之名〉等。

(美聯社資料照片)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華民國100年8月13日/星期六 開卷23

責任主編/李金蓮 編輯/周月英

周寫貓耳朵

喵吼~是誰這麼帥,害這期《聯合

文學》賣到缺貨?不知道貓耳朵

在說什麼?快去書店瞄一下。

 老字號文學雜誌《聯合文學》近來努

力「扭轉形象」,不僅文案風格年輕化

,封面也越來越活潑。先前曾找來清純

女孩穿高中制服躺地板入鏡,這一期更

直接把型男推上架,雖然不是金城武(

金城武會寫小說嗎?),但保養得宜風度

翩翩的酷兒作家紀大偉,吸睛程度同樣

破錶啦。

 紀大偉從去年回台後就豔光四射……

喔不,是活力四射。在政大台文所課堂

上教學認真、課堂下賣力帶讀書會,座

談活動也不少,舊作《膜》(聯經)、《感

官世界》(聯合文學)還接連重印上市。

 據說這期「同志文學」專題,聯文總

共為紀大偉拍了好幾組照片,最後選用

的臉部特寫,一點《麥田捕手》的憤青

姿態,外加幾分成熟韻味,乍看還以為

是哪個高人氣男模咧。果然雜誌才剛上

市,網路上就熱鬧轟傳,有人忙著揪人

團購、有人寫內容導覽、有人拿著封面

喜滋滋合照,還有人趁亂告白,噗~。

貓耳朵躲在書店角落,目睹熟女、潮弟

一個個走過,隨手把《聯文》當《GQ》拎了去櫃台結帳,嘴角還帶一抹笑,

神祕透了。不過就算熟女潮弟真的拿了

《GQ》,他們也躲不過紀大偉。因為

他老兄連這期《GQ》也上了,穿得帥

帥的談單身漢生活。咪啊紀大叔,你會

不會太搶手了啊?

 「同志文學」是個又大又老的梗,但

《聯文》的型男封面策略顯然有一定成

效。雖然雜誌中一篇〈誰要讀同志文

學?〉( bit.ly/ppaFsp)意外踩到雷

,不少人提出質疑,同志出版社基本

書坊還因此發表了略帶委曲的聲明(

bit.ly/nIWLj4)。不過吵吵鬧鬧才有戲

,越多人討論同志文學,等於多開了幾

扇關注認識酷兒文化的窗口。所以同志

們,大家繼續豔光四射……喔不,活力

四射吧!

奧斯陸和烏托亞島屠殺事件發生3周之後,媒體的熱情早已冷卻,但

斯堪地那維亞才慢慢從驚嚇之中回過神

來,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審視自己。

近年來聲譽日隆又洞悉人性的北歐犯罪

小說家,自然也成為各界諮詢的對象:

這麼突然的暴力,究竟為了什麼?

 北歐犯罪小說向來具有非常強烈的現

實批判性格,不少作家也都曾在小說中

討論過這股日漸蔓延的極右勢力,挪威

的暢銷作家安娜‧侯特(Anne Holt)、尤‧奈斯博,以及瑞典的賀寧‧曼凱

爾,便是其中著墨較深的幾位。屠殺事

件之後,他們也各自提出自己的觀察,

讓人看到了一個深情而深思的斯堪地那

維亞……。

他是我們之中的一個

 侯特也許是這整起事故

最有資格的評論家之一:

她不但是執業律師,更一

度出任挪威警察與司法部

長。從1993年開始動筆以來,幾乎年年

都有作品推出。在她眼裡,「犯罪小說

是一面鏡子」,正是「反映社會的最佳

文類」。

 侯特表示,在低犯罪率的挪威,一般

民眾的確對犯罪痛惡至極。不過像安德

斯‧布雷維克這樣的兇手,卻是一種新

型態的極右派:受過良好教育、外語流

利,而且拜網路之賜,根本不必暴露自

己或與同謀公開聚會。這樣奉公守法的

公民,根本不可能進入警方的雷達。換

句話說,加強監控或安全措施,並不能

夠解決問題。

 侯特語重心長分析道:媒體把布雷維

克妖魔化的作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

布雷維克確實是我們之中的一個」,他

是在挪威的文化之中,「從害羞有禮的

男孩,變成冷酷的怪物。」如果挪威這些

天來表現得像是一個充滿關愛的團結國

家,那麼「為什麼早在7月22日之前,

布雷維克會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呢?」

 在侯特犀利而超越的觀點之下,恐怖

分子的「養成」,其實和一個社會對弱

勢族群或個人的排擠不無關係:社會正

是任何暴行的共犯。儘管布雷維克罪有

應得,但她還是強調:「他曾經是個不

一樣的人。」

歷史陰影與失去的純真

 極右保守勢力抬頭,其

實還碰觸到了挪威人不大

願意正視的過去陰影。二

次大戰期間,挪威在不設

防的中立狀態下,輕而易舉地被納粹據

為己有,不少挪威人並未起而反對希特

勒,甚至還加入納粹黨衛軍。然而在德

軍敗象漸露之際,之前的「中間選民」

紛紛成為正義的一方,轉而將所有罪責

都推到納粹分子的頭上。這段不堪回首

的往事,也讓奈斯博寫出了《知更鳥的

賭注》(漫遊者)這本「挪威有史以來

最佳犯罪小說」。

 上個月底,英國《衛報》刊出奈斯博

的文章〈挪威失去的純真〉。他以七分

感傷三分揶揄的語氣,道出挪威人從自

我感覺良好的世界公民,一變而為驚弓

之鳥的幽微心境:15萬奧斯陸人走上街

頭悼念亡魂的場面,與2月時10萬挪威

人參加奧斯陸世界滑雪錦標賽頒獎典禮

的盛況,二者之間的對比和相似一樣驚

人。即便是最厭惡「國家自我吹捧、國

旗、堂皇演說和群眾聚集」的人也不得

不承認,它們的確意味著「這個社會的

理念與價值」。這些象徵性的活動表明

了「我們拒絕向恐懼投降」、「我們有

意志」,然而,「已經沒有路可以回到

往日時光了。」

 事發之後,奈斯博曾問女兒怕不怕,

女兒則以他跟她說過的話回說:「會呀

,不過如果你不怕,你就不能夠勇敢。」

沒有人生而邪惡

 長期從事國際社會運動的瑞典犯罪小

說天王曼凱爾,日前也與德國《明鏡》

雜誌展開一場針鋒相對的

訪談。當記者問道,布雷

維克是不是個瘋子時,曼

凱爾援引德國思想家漢娜

‧鄂蘭關於納粹罪行的思索說:「邪惡

必須從環境和條件才能加以解釋,而不

是從它殘酷的本質」,畢竟「沒有人是

生而邪惡的。」

 至於事發之後,挪威首相毅然允諾以

「更多的民主、開放和寬容」來面對這

場危機,這樣的作法是否妥當?曼凱爾

則回答:「這齣悲劇的結果,只能是一場

更密集的社會對話。」如果只因為布雷

維克就拒絕與右翼黨派對話,那將是一

場錯誤。因為只有在「討論之中才會有

動,而隔絕卻只會出現惰性。討論和聆

聽──用對話來找出解決之道。這才是

我們從啟蒙時代所傳承的精神。」

 北歐當然不是刻板印象中的烏托邦,

不過三位作家卻如出一轍,並不急著將

過錯推諉給單一的兇手,反而質疑這個

自詡以平等主義為基礎的社會,並沒有

善盡照顧或教養的責任。無論在任何逆

境下,依然相信人性本善,絕對不輕言

放棄任何一個人,即便他是兇手。或許

,這才是最令人肅然起敬的北歐精神。

挪威屠殺事件震驚全球,驚嚇過後各方紛紛追問:暴力究竟從何而來?

向來具有強烈現實批判性格的北歐犯罪小說家,分別發表了他們的看法。

北歐作家vs布雷維克

⊙郭光宇世界 書 房

犯罪小說是一面鏡子

國際 書 市極短訊

●印度轄下動亂頻仍的喀什米爾,將於

9月16至18日在斯利那加(Srinagar)舉

辦「秋季文藝節」,由亞洲最大的文藝

節慶──齋浦文藝節的主辦單位策畫。

印度作家也是承辦人的戈卡勒(Namita Gokhale)表示,這是一場「關於文學

的非政治對話。我們將討論英語、烏爾

都語和喀什米爾文學。」

 穆斯林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喀什米爾,

文學傳統可以上溯至14世紀,不過礙於

譯介過少,外界並不熟悉。近20年來,

由於分離主義動亂的影響,越來越多的

喀什米爾作品也出現了英文版。至於文

藝節是否能夠成為常態,則有待觀察。

大叔比正太更殺 酷兒作家豔光四射

(路透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