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教育局文件 - wfjyxxg.com ·...

49
— 1 — WFCR20160050001 潍坊市教育局文件 潍教字〔2016〕3 号 潍坊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潍坊市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属各开发区文教局(教管中心、教管办),有 关直属学校: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 综合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中小学教 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结合我 市实际,市教育局分别制定了潍坊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学管理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Sep-2019

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

WFCR—2016—0050001

潍坊市教育局文件

潍教字〔2016〕3号

潍坊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潍坊市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属各开发区文教局(教管中心、教管办),有

关直属学校: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

综合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中小学教

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结合我

市实际,市教育局分别制定了潍坊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学管理

— 2 —

基本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贯彻落

实,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组织好学习研讨活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根据本《规范》,

认真组织学校广大教师参与学习、研讨,使每一位教师能内化于

心、外化于行,指导好教学实践,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制订学校教学基本规范。各学校要根据本《规范》要求,

结合各自实际,分学科、分年级制订各自的教学规范,并建立年

度修改完善机制,每学年组织教师研讨修订一次。

三、深刻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原则。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

开有效的教学活动,实施立德树人,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要把提高校长对教学的领导权和调动

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调整教

学关系,推进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深化课程改革,以满足学生

个性学习成长需要作为衡量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尊重和扩大教

师的教学自主权,依靠教师推动教学变革。

四、加大考核力度。要把《规范》作为教育教学督导考核的

重要内容,以踏石留印的精神狠抓落实,久久为功。

本规范自 2016年 2月 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 2018年 1月 31

日。

潍坊市教育局

2016年 1月 20日

— 3 —

潍坊市高中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加快转变质量提

高方式,推动我市高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

成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构建“轻负担、高质量”的

教育教学新生态,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特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

的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加强和改进德

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条 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尊

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

服从和服务于教书育人,着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四条 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科学的质量观,保障学生平等

的受教育权利,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树立以生为

本、以学定教的现代教学观,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从重教

书走向重育人,实施面向个体的教育,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

第五条 本规范包括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课外

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督导考核等,是高中教学管理工作

— 4 —

的基本要求,是评估高中学校办学水平、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重

要依据,是高中教学管理的基本底线。

第二章 课程管理

第六条 规划学校课程方案。课程开发的多样性与学生个性选

择性体现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学校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和学校教学实际,科学规划

学校课程体系,制定并落实学校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

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第七条 全面落实国家、地方课程方案。学校要按照课程标准

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不得以任何名义缩减规定的

课程、课时。要严格落实艺术、体育、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

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重视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

教育、人生规划等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施。根据高中学生寄宿实

际,科学安排学生闲暇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

全面健康成长。

第八条 加强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学校要开发实施以学科

拓展提升课程、兴趣特长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为

主要内容的学校课程体系,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以社团为主要形

式的活动课程实施。搞好以教学设计、课例、学案、课件、习题、

教学研究案例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支持教师开发校

— 5 —

本课程,鼓励教师承担学校特色课程教学和学生社团指导等工作。

第九条 建立选课走班教学机制。要尊重学生课程选择权,满

足学生课程选择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将学生个性特长和人生

规划相结合,指导学生科学进行课程选修。探索以学科教室为载

体的走班教学运行模式,建设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选课走班教学

管理制度。

第十条 加强课程评价与管理。要建立和完善以课程开发、课

程实施效果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价机制和以学分、学生成长记录

为主要方式的学生综合评价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全面落实到位。

第三章 教学管理

第十一条 建立完善教学管理机构。校长要牢牢把握教学改革

的主动权、领导权,推进扁平化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

性与创造性。探索科学高效的年级教学管理和学科教研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部门、年级组(部)、教研组(备课组)等线面融合、条块联

动,确保教学管理有序高效运行。

第十二条 建立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会由教师和教学管

理人员组成,兼顾所有学科任课教师,一线教师不少于 50%。委

员会负责讨论决定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中长期规划、教师专业

发展、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

第十三条 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特

— 6 —

点,制订落实《教学例会制度》《教学督导视导制度》,分析探讨

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制定《学科教学常规》

《实验课教学规范》《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作业设置与批阅规范》《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规范》《现代教学手

段应用规定》等规章制度,完善教学管理重大事项公开制度,使

教学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第十四条 建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制订教师中长期专业

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措施、考核标准和办法等,确保

计划的引领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完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相

对应的业务档案,包括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进修培训、业务

考核、奖惩等情况,把业务档案作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引导教

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估教师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据。加强与

名校、名师的沟通交流,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实现高端引

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第十五条 建立完善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据国家和省有

关规定,制订《学校教学事故鉴定与处理办法》,对造成学生学业

损失或身心伤害的教学事故予以追究。

第十六条 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支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

校民主管理、课堂教学活动,设立课堂开放日,监督学校教育教

学行为;每学年为家长开设不少于 8课时的家庭教育课程;支持

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对学校、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

— 7 —

第十七条 规范教材和教辅材料管理。执行国家和省中小学教

材教辅材料发行使用管理规定,不得推荐选用国家和省定目录之

外的教材和教辅材料。教辅材料由学校选用工作委员会从目录中

按照每科一套的原则向学生推荐,学生自愿购买。学校或教师不

得以任何理由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

第四章 教学实施

第十八条 科学制订教学计划。

1.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分层次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教

学计划包括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教学计划。

2.学校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计划或学期教学计划,旨在对

学校主要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做出统筹安排。教研组(备

课组)教学计划包括本学科各年级各项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具体

安排。

3.教师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本

学期课程教学任务、学段间及年级间教材内容衔接,熟悉教材编

写意图、特点、整体结构及具体教学内容,明确各章节在教材中

所处的地位及联系,拟定课时计划、教学措施,不得盲目追求教

学进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科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第十九条 认真细致进行备课。

1.搞好学情会商。以教研组、备课组和班级教师群体的形式,

— 8 —

经常组织学情会商,做到对学情把握到位,确保教育教学的针对

性强,效果良好。

2.认真备课。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实施单元备课基础

上的课时备课。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其它资源,分析学生的认

知基础和情感基础,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预测学生的认知障

碍等。教学目标设计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可达成;

突出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层次性、

递进性和指向性;重视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通过预设认知冲

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作业、课外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层次性和差异性;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组

织形式等。

3.规范教案撰写。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

点、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

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禁止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

的内容,禁止抄袭现成教案和课件。

4.加强备课管理。备课管理要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习惯,克

服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度依赖。坚持个体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

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个性备课,规范落实集体备课。要把重点备

课与一般备课相结合、规范教案与特色教案相结合,使备课成为

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和备课组有效的教研活动。备课

检查要重点考察教师的教案设计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

— 9 —

第二十条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1.要树立“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创新”的课堂教学理

念,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营造积极互动、平等对话

的课堂文化。

2.制定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各种课型的功能

定位,坚持循序渐进实施教学,努力构建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主线

的课堂。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点拨和指导,

及时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重视学生课堂上的自主整理和消化吸

收,落实“堂堂清”。建立教师“每日答疑制度”,创新教师答疑

方式,实现“日日清”。

3.在尊重教学教学个性的前提下,重视建立被全体教师认同

的课堂教学理念,形成学科课堂有效教学基本的教学流程,以利

于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课堂教学应坚持立德树人,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坚持

既教书又育人,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辩证思

维方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预设

与生成的关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习,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演示与示范的指导,尊重学生

经验,促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与教材文本的连接,实现知识与

— 10 —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5.课堂评价要以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行为的变化作为

主要标准,关注教学的针对性、学科的特殊性和目标达成的全面

性。要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课堂教学的拓展。

第二十一条 积极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1.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全面提升教育信息

化基础支撑能力,在宽带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无线网

络全覆盖;依托信息技术加快各学科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逐步配

备师生用教学终端;加大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力度,为师生使用优

质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2.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根据需要广泛应用已较为成熟的各类信息技术、设备和

工具,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依托信

息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信息

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能力,推动形成“课堂用、经

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应用

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

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依

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记录,逐步

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学生学习过

— 11 —

程;逐步探索 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提升学生

学习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十二条 加强实验教学。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开齐开

足开好实验课,禁止以讲实验、画实验、看视频等代替学生动手

做实验。指导教师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

验,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开展课外

实验活动,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校每学年要补充、

更新实验器材和药品,保证实验教学需要,逐步实现学科教室建

设和实验室建设的有机结合。

第二十三条 切实规范作业管理。

1.加强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

和深度,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

需求;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2.合理布置作业。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布置作业,注意

作业的适切性和层次性。作业难度和题量要适当,意图要明确,

形式要灵活。要加强学科作业总量的控制和协调,禁止布置机械

重复、照抄照搬的作业,禁止利用练习册和各种教辅材料不加选

择直接布置作业。学校要通过学情调查等手段,控制作业数量,

提高作业质量,建立课外作业数量和质量与学业成绩相联系的考

— 12 —

核制度。

3.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书面作业要全批

全改。要使用明确、实用的批改符号,增加激励性评语,保证批

改的正确率。

4.加强反馈矫正。要指导教师及时反馈作业批阅结果,对学

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分析,共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

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反馈中的

应用。

第二十四条 坚持教学反思制度。

1.教师要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考试、

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剖析、总结教学

得失。

2.开展教学反思。借助录播教室等现代技术手段,以学科听

评课为主要形式,实施复盘式、切片式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

究活动,研究课堂实施,关注教学细节,提升课堂效益。

第二十五条 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1.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制定不同

阶段的《学生学习常规》,引导学生掌握预习、上课、作业、记笔

记、复习整理的方法。

2.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持之以恒的学习

态度,促进学生获得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

— 13 —

3.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应利用导学案等进行引导和指导,

在教案中也应有所反映。预习与复习所用的时间应计入学生的作

业量。

第二十六条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1.教师要提前候课,站立讲课。上课衣着得体,举止文明、

亲切、自然、大方。上课讲普通话,语言要精炼、准确、生动、

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板书清楚,书写工整,用字规范,布局合

理,重点突出。

2.上课关闭手机,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

拖堂。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缺课。禁止酒后上课。

3.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

4.引导教师走下讲台。利用一切课堂练习机会,加强课堂巡

视、问题发现和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规范使用学科语言回答学

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第五章 课外指导

第二十七条 制定课外指导计划。学校要在学年初制定并公布

学年或学期课外指导计划。各年级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并公布年级

课外活动计划。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努力为学生提供动脑、动

口、动手的机会,最大限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合作精

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14 —

第二十八条 加强学生课外指导。学校要本着“实际、实用、

实效”的原则有计划、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扬长补弱的帮扶。指导

学生科学处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关系,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

合。

第二十九条 开展学生课外活动。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

求,学校要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室,积极引导、

指导学生自主组建艺术、体育、科技、文学、奥赛等社团。定期

开展体现、发展学生才艺的多样活动,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读

书节等。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

时。

第三十条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活动要体现自主管理的

原则,但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活动性质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

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扎实有效的落实学生课外活动。学校要采

取激励性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指导的成效。

第六章 教学评价

第三十一条 确定评价内容范畴。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及特点,

明确学业评价周期、内容,充分体现学科性质,制定学业质量评

价办法,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三十二条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在教育行政

部门的监督和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测,定

— 15 —

期进行有关教育教学质量的数据采集、科学测评与分析,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对全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控。教

学评价倡导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

结合,学业成绩与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基于学科特点,鼓励采

用模块检测、实验操作、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利用信息技

术手段,充发挥评价的诊断、矫正和激励作用。

第三十三条 建立科学命题机制。学校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

制定基于课程特点的命题指导意见,并建立严格的试题审查、督

导机制,确保试题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

区分度。考试命题要依据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突出与社会、生活

的联系,注重考查“双基”和知识覆盖面,强化能力立意,重点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等。

第三十四条 严格规范日常考试。普通高中模块考试(学分认

定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学校要控制考试频度,每个学科每个单

元原则上可进行一次测验,学科单元测验由任课教师或教研组具

体组织。要规范日常考试的组织流程,严肃教师监考纪律,加强

学生考风考纪建设,努力创设“诚信、规范、有序”的考试文化。

第三十五条 认真实施学业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提问、小组

讨论、质疑和作业考查以及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了解学生平

时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通过单元检测、模块检测等,全面了

解和总结阶段教与学的情况。高中模块学习成绩以学分记入学生

— 16 —

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

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第三十六条 做好阅卷与诊断讲评。考试结束后要及时阅卷,

阅卷要认真细致,并进行统计分析,全面诊断教与学的情况。要

精心设计并上好讲评课,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根据学

生考试暴露的问题,及时组织二次过关和个性化辅导,及时巩固

学习成果。

第三十七条 科学使用考试结果。学校和教师要对考试结果进

行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不断改进教育

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评卷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成

绩统计与分析,反思日常教学的得与失。学生考试成绩要及时准

确地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不得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奖惩教

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

第三十八条 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中要改变单纯

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办法,做到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

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劳动实

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

长。

第七章 教学研究

第三十九条 规范教学研究活动。建立健全教研组、备课组定

— 17 —

期研究制度,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等机构职责,构建起对话、合

作、反思、共享的学习研究文化。加强对学科教学重要问题的研

究,每学期确立研究主题,倡导沙龙论坛式、头脑风暴式等研究

形式。

第四十条 加强校本研究。学校要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以

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素质为中心,以研究课标、教材和教法

为重点,全员参与、行动跟进、全程反思,通过研究和实践的统

一,挖掘科研潜能,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

师专业素养。

第四十一条 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学校要建立研究课、公开课

制度,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究课,齐鲁名师、特级教师、

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每学期要上一堂示范课。健

全听评课制度,积极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同课异构等教学

研讨,鼓励校际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

学研讨、教学竞赛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管理干部要

以走课巡课、推门课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调研与督查,并重视

调研后的反馈、交流和行为跟进。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和家长进课

堂活动,关注常态课堂的教学效益。

第四十二条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倡合作研究,积极撰写教

学札记、案例、论文、论著等,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要本着基

于问题解决和“从一线中来,到一线中去”的原则,引导教师针

— 18 —

对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小课题行动研

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八章 督导考核

第四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监督高中学校贯彻执行

国家和省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并负责督促落实本规范

的实施。对违反教育法规、政策的行为,要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

任。

第四十四条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每年开展一次高中教学专

项督导,确定督导的目标体系和反馈机制,并将督导成绩纳入学

校考核,与校长职级挂钩。

第四十五条 县(市、区)教研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专家

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情况和教师教学常规执行情

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并形成指导意见供学校参考。

第四十六条 实施规范底线管理,本规范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底

线,对未按要求落实、违反相关规定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当

年不能参与教学类评优树先。

— 19 —

潍坊市初中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我市初中教学

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构建“轻负

担、高质量”的初中教育教学新生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

定,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

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加强和改进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条 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遵

循学科教学规律,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

从和服务于教书育人,着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四条 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科学的质量观,保障学生平等的

受教育权利,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树立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的现代教学观,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从重教书走

向重育人,实施面向个体的教育,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内生动力。

第五条 本规范包括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课外指

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督导考核等,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

— 20 —

基本要求,是评估学校办学水平、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课程管理

第六条 完善课程方案。根据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办学特色

和学校实际,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应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

评价、课程管理等。

第七条 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开

齐、开足、开好课程,不得随意增加或缩减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

课程、课时,保障艺体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和传统

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人生规划等地方课程的开设质量。

要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每周参加课外艺术活动 2次,

掌握两项健身锻炼的体育技能与一项艺术技能。

第八条 开发校本课程。制订校本课程建设方案。支持教师进

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整合与实施,鼓励教师科

学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国家课程的师本化、生本化实施;支持教

师开发艺体类、实践类、素养类等特色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

发展需求,鼓励教师承担学校特色课程教学和学生社团指导等工

作;学校要重视法治教育、书法教育、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等课程的实施,重视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九条 加强实验教学。学校要建设标准化学科实验室,制订

— 21 —

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和使用办法。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深

化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不断加强实验教学规律研究,制定系统的、

符合实际的实验教学指导意见。

学校要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实验

课程的基础上,促进实验教学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

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学校要积极探寻对学生进行

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的方式方法。

提倡学校探索实验室与学科教室一体化建设,为学生提供知

识学习过程和动手实践过程相融合的优良学习环境,把学习和探

究过程融为一体。

第十条 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尊

重教师专业自主权,鼓励教师在各级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

化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建设包括教学配套资源、

教师生成资源(微课、教学设计、课件、课例、评测练习等)和

校本教研资源(说课案例、观评课报告、教学研究案例等)等为

内容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区域教研部门可定期组织优秀资源评选或推介,实现区域资

源共享。

第十一条 建立选课机制。学校要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

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搭建学生课程选修平台,设立自主选课

学习日,尊重学生课程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22 —

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采用合理选课方式,保障选

课有序有效进行;实施动态评价,形成选课长效机制。及时对学

生进行选课指导,保障选修课在学生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 教学管理

第十二条 完善学校教学管理机构。打破传统的管理机构模

式,突出管理创新,建立符合现代学校发展的管理机构,探索扁

平化管理等机构建设新模式。设立以课程服务、学生成长、教师

发展为核心,以信息化、教学研究等为支撑的教学管理部门;充

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作用,促进课程实施质量,保障学生健康

成长。

第十三条 建立完善学校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会由教师和教

学管理人员组成,兼顾所有学科任课教师,一线教师不少于 50%。

委员会负责讨论决定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中长期规划、重大教

育教学决策,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参与和监督教师岗位聘任、职

称评聘、绩效考核等。

第十四条 构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应当制定教师中

长期专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措施、考核标准和办法

等,确保计划的引领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

学校建立完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对应的业务档案,作为规范

教师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估教师工作的有效手

— 23 —

段和重要依据。

教师根据学校规划制定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包括个人发展的

阶段、中期、长期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学习实践计划。

第十五条 规范教材和教辅资料管理。执行国家和省中小学教

材教辅材料发行使用管理规定,不得推荐选用国家和省定目录之

外的教材和教辅材料,配套练习册通过政府采购随教材发行。学

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

严禁以学生会、班委、家委会等名义统一订购教辅材料,严

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允许范围以外的教辅材料,不得在省定教辅

材料之外的任何教辅材料上布置作业或作为作业批改。

严格执行公示制度,每学期开学前,各学校要将推荐选用的

教材教辅材料品种、版本、数量、定价等通过学校网站、宣传栏

等方式向家长和社会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 严格控制学生课业负担。学校建立完善学生作业设

计、布置、检查、总量控制和质量监控机制。语文、数学、英语、

物理、化学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 1.5 小时,其他学科不留书

面课外作业。禁止利用练习册和各种复习资料不加选择直接布置

作业。住宿制学校晚自习结束时间不晚于 21:00。

第十七条 建立完善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据国家和省有

关规定,制定《学校教学事故鉴定与处理办法》,分级分类界定教

学事故,加强督导检查,对因教师教学过失造成学生学业损失或

— 24 —

身心伤害的教学事故予以相应级别的追究,作为保障学生健康成

长的红线,促进正常教学秩序的形成。

第十八条 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支持、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监督

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开发家长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弥补学校教育不足;每学年为家长开设不少于 8课时的家庭教育

课程;支持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对学校、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

支持家委会对学校及教师行为进行监督。

第十九条 建立完善教育教学公开制度。利用学校网站、公示

栏、公共信息平台、致家长的信、校讯通或区域教育网站等多种

渠道,落实学年、学期教学工作十大公开:教学管理制度公开、学

校课程方案公开、学科教学计划公开、学科评价方案公开、课外

活动方案公开、教师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情况公开、教师教学活

动评价方案公开、学校考试安排公开、学生节假日安排公开、学

生作业和作业量公开。

第二十条 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根据工作职责和学科特点,制定落实《教学例会制度》

《教学督导视导制度》,分析探讨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及时掌握

教学动态。

制定《学科教学常规》《实验课教学规范》《教师课堂行为规

范》《学生课堂行为规范》《作业设置与批阅规范》《现代教育技术

— 25 —

应用规定》等规章制度,使教学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第四章 教学实施

第二十一条 科学制订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分级制订教学计划,包括学校、教研组(备

课组)和教师个人三级教学计划。学校教学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和学

期计划,旨在对学校主要教学安排、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做出统

筹安排。教研组(备课组)学期教学计划包括:本学科各年级教学安

排、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等具体安排。教师学期教学

计划包括:学科内容体系的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及教

学任务的确立,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措施制订及课外实践活动设

计。

第二十二条 加强备课管理。

完善备课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相关制度、监督检

查相关机制,要坚持规范教案与特色教案相结合,坚持个人备课

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重视集体备课,让集体备课成为常态。

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其他资源,分

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预测学

生的认知障碍等。教学目标设计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

可达成;课堂训练、课堂检测、课外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

— 26 —

性、差异性;重视教学活动的合理预设;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力求“教、学、评”一致。

规范教案撰写。教案应包括课题、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

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

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突出

教、学活动设计,体现学习过程的自主与合作,体现与课堂教学

的一致性。

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区域或学校网络平

台,进行网上备课,提高自身技术素养的同时,进行网上资源共

享,开展网上备课研讨。

第二十三条 建设现代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突破模式束缚,改造教学流程。突出学生主

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

课堂,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策略,力争形成具有学校

特色和教师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学科德育,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

学之中。关注人文学科中人文元素的挖掘,关注自然科学学科中

科学精神、思辨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尊重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式学习,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演示与示范的指导。重视

— 27 —

学生生活、学习经验与教学内容的链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落实差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

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运用,实现学生学习的深化与拓展。重视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学法体验,关注学生学科学习能

力的培养。课堂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行为的变化

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关注课堂文化形成。坚持把学生独立思考品质的培养放在课

堂教学的重要位置,营造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基于

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式,逐步形成平等、关爱、互动、创新的课

堂文化。

探索课堂新形态。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

新形态,鼓励教师基于技术手段实施小组一案、甚至一人一案的

个性化教学模式,最大化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

基于技术应用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师生技术素养,适应未来教

学变革。

第二十四条 恰当运用教学辅助手段

合理运用挂图、标本、录音、投影、录像等教学工具与媒体

辅助手段。重视实验操作,理化生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

出率达到 100%,禁止“以讲代做”。

学校要不断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装备的更新与完善,定

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师要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 28 —

开展教学,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

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尝试运用

信息技术推送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资源,提供一对一师生交流平

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第二十五条 规范作业设计与管理

作业设计与布置。树立科学作业观,作业设计应符合学科课

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提倡作业设计层

次性,作业布置可分为必选与自选;创新作业内容和方式,禁止

布置机械重复、照抄照搬的作业,禁止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鼓

励运用云平台推送个性化或可选择性作业。

作业批改与反馈。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使用明确、实用

的批改符号,运用激励性评语。学校要根据学科实际确定批改方

式与要求,注重作业批改的实效性,禁止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

业。提倡教师作业批改有记录,对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要做归

因分析,共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通过

平台推送的作业,要保障师生互动的及时性,评价反馈的有效性。

第二十六条 培养学生学习素养

关注学生学习心理。让学生养成自觉参与、持之以恒的学习

态度,获得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

— 29 —

重视学习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准备、预习、

听讲、思考、探究、自习、作业、复习习惯。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搭建学生学法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不

断反思、体验的过程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注技术素养培养。鼓励学校提供硬件支持,搭建网络平台,

培养学生运用技术获取资源、选择资源支持学习的能力。

第二十七条 规范教师课堂行为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候课,站立讲课。上

课衣着得体,举止文明、亲切、自然、大方。上课讲普通话,语

言要精炼、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板书清楚,书写

工整,用字规范,布局合理,重点突出。

上课关闭手机,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拖

堂。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缺课。禁止酒后上课。

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

第二十八条 坚持教学反思与总结

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考试、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剖析、总结教

学得失。引导教师撰写教学随笔,交流教学心得和感悟,提升教

师专业素养。

第五章 课外指导

二十九条 制定课外指导计划。结合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30 —

确定学年(或学期)各年级的学生课外活动规划。教师根据学校

规划结合学科特点,确定个人学年(或学期)课外指导内容,并

纳入个人学期教学计划。

三十条 加强学生课外指导。学校要帮助学生科学处理课堂学

习与课外学习和实践的关系,支持学生自主策划课外活动。指导

学生按计划参加安全、健康、有序的课外活动;学校要有加强学

生节假日、双休日学习、生活、阅读及实践活动指导与调控的具

体措施,促进学生活动与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三十一条 学生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结合学校学生节、

会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申报组建艺术、体育、科技、文学、社会

等兴趣小组和专业社团。学校要搭建学生展示平台,做好课外活

动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优秀社团、小组的培养。学校要引

导学生利用各种校外资源,广泛开展读书交流、自然观察、社会

考察、科学探究、参观游学等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

第三十二条 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制定“全员育人导师

制”活动实施方案。导师要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心理疏

导和生涯引导;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召开家长会,了解学生的

学习和生活环境、习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对学生学习与

生活指导的实效性。

第六章 教学评价

第三十三条 制定学业质量评价方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制

— 31 —

定学业质量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目标、内容、方式及时间,保障

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三十四条 采用科学测量方法。根据评价目的,采用不同的

测量方法。鼓励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

景测验、成果展示、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测量方式,充分

发挥评价的诊断、矫正和激励作用。

第三十五条 提高教师命题能力。学校要建立命题、审题制度,

加强教师考试命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师根据不同测量方式命制相

应试题的能力。试题要严格依据国家学科课程标准,要加强与社

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基础上,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

等方面的能力,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

区域教研部门要定期组织试题命题质量评价或研讨活动。

第三十六条 严格规范日常考试。学科测验由任课教师或教研

组进行命题(也可采用学生自主命题)并组织实施,每个学科每个

单元可进行一次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作为阶段性考试,由学校

命题并组织进行。期中考试一般安排在学期中间;期末考试一般

安排在学期末放假前一周。

第三十七条 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倡导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

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

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特长测试相

— 32 —

结合。

需通过考试进行测量学业成绩的课程,实行无分数评价,以

等级形式呈现学生该课程的学业水平;考查科目、自选内容、特

长测试等结果可采用优秀、合格、不合格或学分等形式进行呈现,

学校也可根据测试目的,采用相应的结果呈现方式。提倡学校探

索形成有效的学分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考试

科目和考查科目测试等各类测试的成绩均能纳入统一评价体系之

中。

第三十八条 做好阅卷诊断讲评。考试结束后及时阅卷,并进

行统计分析,全面诊断教与学的情况。精心设计并上好测试讲评

课,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实效性,认真实施矫正教学,巩固学习

成果,提高学习能力。采用网上阅卷的学校,要建立学生账号制

度,及时反馈评测结果,准确矫正学生学习,合理改进教师教学。

第三十九条 合理使用考试结果。学校和教师应对考试结果进

行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反思矫正日常

教育教学的得失,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考试成绩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应单独反馈给学生,并及时

准确地记入学生成长(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不得按学生考试成绩

对教师和学生排列名次,不得作为评价、奖惩教师和学生的主要

依据。

第四十条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活

— 33 —

动记录、阶段评测成绩、标志性成果等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

资料,不断丰富学生成长记录,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

组成部分。

第七章 教学研究

第四十一条 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

法规、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引导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改革新

进展,提高科学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十二条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要以优化教学管

理、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以研究课标、教

材和教法为重点,突出建立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议课制度、

教学反思制度、课题集体研讨制度等,并认真组织实施。

加强以学情会商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采取多种方式,科

学采集数据,研究反馈形式,聚焦学生成长。

第四十三条 开展基于问题研究的教研活动。教研组或备课组

每周组织基于教学真实场景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须有研究问题、

参与人员及分工、教研过程、教研结论、问题解决措施及问题解

决追踪等,每学期每位教师担任活动主讲不少于一次。

第四十四条 开展基于听评课的教研活动。学校要建立健全听

评课制度,教导处定期组织跨学科、跨年级听评课活动,教研组

或备课组需定期组织学科听评课活动,鼓励开展同校和校际间的

— 34 —

同课异构等听评课活动。不同年龄段、不同角色的教师进行相应

数量的听评课,注重听评课数量,关注听评课质量,做好听课笔

记和评议记录,加强与教师的交流研讨,做到听了要评,评了要

改。积极借鉴课堂观察等先进工具,提高听评课实效性。

第四十五条 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研讨活动。深入开

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上好“技术优化教学”

研究课,开展晒课、观课、评课、研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年至

少上好一个研究课。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期要上一堂研讨

课,齐鲁名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

年要上一堂示范课或观摩课。

区域教研部门要适当进行评价引领。

第四十六条 开展基于教学实际的课题研究活动。学校引导教

师熟知课题研究方法与流程,鼓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针对

教学问题积极开展小微课题研究,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

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倡合作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札记、案例、论

文、论著等。

区域教研部门要适时组织好评价和推介工作。

第八章 组织保障

第四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监督中小学校贯彻执行

国家和省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并负责督促落实本规范

— 35 —

的实施。对违反教育法规、政策的行为,要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

任。

第四十八条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每年开展一次教

学专项督导,确定督导的目标体系和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学业水

平抽样监测、分析、反馈与跟踪指导机制,并将督导成绩及学生

学业水平发展情况纳入学校考核,与校长职级挂钩。

第四十九条 县(市、区)教研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专家

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情况、教师教学常规执行情

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并形成指导意见供学校参考。

第五十条 实施规范底线管理,本规范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底

线,对未按要求落实、违反相关规定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当

年不能参与教学类评优树先。

— 36 —

潍坊市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育人质

量,促进我市小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形成生动活泼、品质卓越

的小学教育发展新局面,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特制订本

规范。

第二条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

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加强和改进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条 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遵

循学科教学规律,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学校的一切

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书育人,着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四条 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科学的质量观,保障学生平等的

受教育权利,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树立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的现代教学观,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从重教书走

向重育人,实施面向个体的教育,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内生动力。

第五条 本规范包括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课外指

— 37 —

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督导考核等,是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

基本要求,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底线,是评估学校办学水平、考核

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课程管理

第六条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学校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学校

育人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科学规划课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

课程体系。制定并落实学校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第七条 全面落实国家、地方课程。根据国家、地方课程方案,

开全课程、上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深入实施潍坊市“中

小学英语提升工程”。重视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

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课程。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

每名学生练就两项受益终生的体育项目和一项愉悦身心的艺术爱

好,拥有一个服务社会的社区岗位。

加强实验课程管理,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开齐开足开好

实验课,指导、鼓励学生课外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自主设计实验能力。

第八条 大力开发学校课程。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学

校周边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鼓励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少先队活

— 38 —

动等纳入校本课程。倡导学校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开发特色育人课

程,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落实教育理念,

彰显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

第九条 支持开展课程整合。学校要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

的实施路径。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支持教师对国家、地方、学

校课程进行学科内、跨学科的整合,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课程的整体育人效果。

第十条 建立自主选课机制。尊重学生课程选择权,设立选修

课,探索选修课的运行、保障机制,赋予学生展示和发展独特个

性的权利。

第三章 教学管理

第十一条 完善学校教学管理机构。建立以校长为核心,教学

管理部门、年级组(部)、教研组(备课组)等相互协调、整体

推进的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教学管理有序高效运行。

第十二条 建立完善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教师和教

学管理人员组成,兼顾所有学科任课教师,一线教师不少于50%。

委员会负责讨论决定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中长期规划、重大教

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

第十三条 健全学校教学督查视导制度。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

定期检查和总结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根据需要调整和完善教学实

— 39 —

施方案,确保计划有效落实。校长定期参加学科集体备课等教研

活动,经常深入课堂观课,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加强教学指导。

第十四条 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制订教师中长期专业发展

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措施、考核标准和办法等,并结合学

校教师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培养途径,确

保计划的引领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

展规划,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第十五条 健全教师成长档案。包括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

进修培训、业务考核、奖惩等情况,把业务档案作为规范教师教

学行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估教师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

要依据。

第十六条 规范教材和教辅资料管理。执行国家和省中小学教

材教辅材料发行使用管理规定,不得推荐选用国家和省定目录之

外的教材和教辅材料,配套练习册通过政府采购随教材发行。学

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

严禁以学生会、班委、家委会等名义统一订购教辅材料,严

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允许范围以外的教辅材料,不得在省定教辅

材料之外的任何教辅材料上布置作业或作为作业批改。

严格执行公示制度,每学期开学前,各学校要将推荐选用的

教材教辅材料品种、版本、数量、定价等通过学校网站、宣传栏

等方式向家长和社会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 40 —

第十七条 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学校要建立学生作业设计、

布置、检查、总量控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

庭作业,其他年级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小时,其

他学科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可选择的作业;禁

止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禁止利用练习册和各种复习资料不加选

择直接布置作业。

第十八条 建立完善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据国家、省、

市有关规定,制订《学校教学事故鉴定与处理办法》,对学生造

成学业损失或身心伤害的教学事故予以追究。

第十九条 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支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

校民主管理、课程教学活动,监督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每学年为

家长开设不少于8课时的家庭教育课程;支持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

对学校、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

第二十条 完善教育教学公开制度。在学校网站、公示栏或区

域教育网站等实行学年、学期教学工作十大公开:教学管理制度公

开、学校课程方案公开、学科教学计划公开、学科评价方案公开、

课外活动方案公开、教师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情况公开、教师教

学活动评价方案公开、学校考试安排公开、学生节假日安排公开、

学生作业和作业量公开。

第二十一条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段学科特

点,制定《学科教学常规》《实验课教学规范》《教师课堂行为

— 41 —

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规范》《体育与健康教学规范》《现代教

学手段应用规定》等规章制度,使教学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第四章 教学实施

第二十二条 科学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学校、教研组

(备课组)和教师教学计划。

学校教学计划旨在对学校主要教学安排、教学改革、教研活

动等做出统筹安排;教研组(备课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本学科

本年级教学安排、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教师教学计划以学期

为单位制订,内容须涵盖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要研究课程

标准和教材,明确本学期课程教学任务、学段间及年级间教材内

容衔接,熟悉教材编写意图、特点、整体结构及具体教学内容,

明确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联系,拟定教学进度、教学措

施,不得盲目追求教学进度。

第二十三条 探索有效的备课方法。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单

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其他资源,分

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预测学

生的认知障碍等。教学目标设计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

评、可达成;课堂作业、课外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差

异性;重视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学生

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

— 42 —

规范教案撰写。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作业设

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鼓励教师借鉴优秀网络资源进

行电子备课与课件制作。禁止抄袭现成教案和课件。

第二十四条 深入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坚持立德树人,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

主体地位,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因材施教。实施启发式、

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学

生动手操作、制作、演示与示范的指导,禁止以讲实验、画实验、

看挂图、看视频等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尊重学生经验,加强实

践,打通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教学流程再造,突破固有模式束缚,着力解决教师机械

讲解、学生被动听课的问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突出学科特点。基于标准,吃透教材,

目标明确,环节简约。注重课堂反馈,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

行为的变化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关注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课

堂教学随机抽查调研和督查制度,切实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第二十五条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学校要积极创设、不断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教师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标准》,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探索信

— 43 —

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信息化。要依据教学需

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力戒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照搬到屏幕和以

教学课件代替板书等现象。

第二十六条 规范作业管理。树立科学作业观,作业设计应符

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

和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

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要使用明确、

实用的批阅符号,增加激励性评语,保证批改的正确率。禁止给

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批改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反

映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并做归因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

指导,加强矫正性教学。鼓励教师面批作业。

第二十七条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师要提前候课,站立讲课。

上课衣着得体,举止文明、亲切、自然、大方。上课讲普通话,

语言要准确、精炼、生动、富有启发性;板书清楚,书写工整,

用字规范,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上课关闭手机,不得迟到早退,

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拖堂。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得随意调

课、缺课。禁止酒后上课。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

第二十八条 坚持教学反思。教师要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

学设计、课堂教学、考试与监测、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学活

动进行反思,剖析、总结教学得失,并及时改进。

— 44 —

第二十九条 规范学生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一日常

规》,重视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关

注学生学习心理,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参与、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获得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预习、上课、作业、

记笔记、复习整理的方法。扎实推进以读经典书、说普通话、发

标准音、写规范字为核心的“四项基本功锻造工程”, 为学生终

身发展奠基。积极落实潍坊市中小学阅读能力提升工程,有计划

地组织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五章 课外指导

第三十条 加强学生闲暇教育研究。科学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

活动安排,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

第三十一条 制定课外指导计划。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纳入

学校、教师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

计划。

第三十二条 加强学生课外指导。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学科拓

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处理好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关系,培养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十三条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艺术、体

育、科技、文学等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图书

— 45 —

馆、科技馆、博物馆、自然与人文环境等资源,广泛开展读书交

流、自然观察、社会考察、科学探究、参观游学等自主学习和实

践活动。支持学生自主策划课外活动。

第三十四条 积极开展家庭访问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习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断提高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指

导的实效性。

第六章 教学评价

第三十五条 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

综合考查学生全面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又要

关注学生品德发展和身心发展水平,切实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

诊断和改进功能。

第三十六条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依据国家、省、市《关于开

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认真组织实施综

合素质评价,将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艺术素养等反

映学生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及课程领导力、学业负担、教师教学方

式、师生关系、家庭教育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评价

的主要内容。

第三十七条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整体规划学业质

量评价内容、方式方法、周期以及结果呈现、质量反馈等,保障

教学评价的科学实施。教研部门每学年对学生学科素养与发展水

— 46 —

平至少进行一次抽样监测与评估,科学抽取样本,及时诊断反馈。

第三十八条 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倡导定性评价与定量

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

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特

长测试相结合。要尊重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鼓励采

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景测验、成果展示、

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评价方式。

第三十九条 严格规范日常考试。学科单元测验由任课教师或

教研组进行命题(也可采用学生自主命题)并组织实施,每个学

科每个单元可进行一次测验。小学不组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

般安排在学期末放假前一周,由学校自主命题。严禁各地统一组

织周考、月考以及其他形式的统一考试。

第四十条 加强考试命题研究。学校要加强考试命题研究,建

立命题审题制度,教研部门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命题研讨活动,

要对学校和教师命题进行管理和指导。各类考试命题要严格依据

国家课程标准,突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创新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等综合能力,切实发挥命题考试对学科教学和学生发展的

引领作用。

第四十一条 科学呈现评价结果。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

国家课程考试科目一般以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ABCD)

— 47 —

四个等级的形式呈现;考查科目一般分为合格、不合格。鼓励积

极探索学生学习地方、学校课程的有效评价方式。

第四十二条 做好阅卷诊断讲评。考试结束后及时阅卷,并进

行统计分析,全面诊断教与学的情况。精心设计并上好测试讲评

课,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实效性。依据结果反思矫正日常教学的

得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十三条 合理使用考试结果。学生考试成绩不得以任何形

式公开,应单独反馈给学生,并及时准确地记入学生成长(综合

素质评价)档案。不得按学生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排列

名次,不得作为评价、奖惩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

第七章 教学研究

第四十四条 创建校本研究文化。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根

本,以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素质为中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活动,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构建校本教研流程,突出抓好集

体备课、课堂观察(听评议课)、教学反思、课题研讨等校本教

研活动,确保每次活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逐步构建起对话、

合作、反思、共享的校本研究文化。

加强以学情会商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采取多种方式,科

学采集数据,研究反馈形式,聚焦学生成长。

第四十五条 科学设计研究内容。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

— 48 —

策法规、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关注教育教学改革新进展。

坚持行动学习和行动研究,以研究课标、教材和教法、学法为重

点,加强对学科教学重要问题的研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

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

第四十六条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要健全课堂观察(听评

课)制度,不满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评课20节以上,三

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每学期听评课15节以上,校长和学校业务领导

每学期听评课30节以上。做好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加强与执教

教师的交流研讨。鼓励同校和校际之间开展同课异构等课堂研讨

活动。

深入开展课例研究。要按照“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

活动要求上好研究课,开展晒课、观课、评课、研课活动。每位

教师每学年至少上好一节研究课。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期要

至少上一节研讨课,齐鲁名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

人和骨干教师每年至少上一节示范课或观摩课。

第四十七条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要建立基于问题解决的

行动研究机制,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和提炼问题,针

对教学问题积极开展小微课题研究,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

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倡合作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札记、案例、论

文、论著等。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展评

活动,保障研究实际效果。

— 49 —

第八章 督导考核

第四十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监督学校贯彻执行国家、

省、市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并负责督促落实本规范的

实施。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每年开展一次教学工作专项督导,

确定督导的目标体系和反馈机制,对违反教育法规、政策的行为,

要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并将督导成绩纳入学校考核,与校长

职级挂钩。

第四十九条 县(市、区)教研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校教

学常规管理情况和教师教学常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并形

成指导意见供学校参考。

第五十条 实施规范底线管理,对未按要求落实、违反相关规

定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当年不能参与教学类评优树先。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潍坊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6年1月22日印发

校对: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