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到“青藤白阳”的味道 -...

1
我认识瑞礼时,他当时是位诗人,常 可在报刊上读到他的诗作。那些诗,一如 其人,温润、晶莹。那时,他在设计室里依 傍大师之侧研习丹青书道, 我在车间里 挥汗如雨抡着十八磅榔头; 他天生红牙 拍板吟残月,我生来铁板铜琶唱大江。 后来,接触到他的书画作品,总觉得 其书其画,似曾相识。 推敲再三,猛然醒 悟:原来他的书画,是他诗化了的书法与 绘画,那些线条、那些色彩,几乎无一不 是他诗作意境的形象体现。 沿着这条思 路如此这般地研读,我终于在徐青藤(徐 渭)、陈白阳(陈淳)那里找到瑞礼书画源 头。 只不过,青藤白阳狂放肆意、旷达随 性些,而瑞礼则气质内敛、笔墨厚朴些。 一个人,能够吟诗作画,已是才情沛 然, 倘若吟诗作画之外还能笔走龙蛇甚 或精擅美文,诗书画文样样精通,这个人 就当得才子之谓, 石瑞礼恰好擅长于诗 书画文,并且无一不精,无一不佳,那么, 说他是江海才子实实不为过也。 明代三 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青藤也是诗书画文 样样精通,他评判自己“书第一,诗二,文 三,画四”,我观瑞礼则应是“诗第一,书 二,文三,画四”的排我如此评判自有讲究。 瑞礼道。 他的诗,无体、体,无状物言志抑描摹风景从对与人生况味 得来的真切体悟, 透出大气 象、大境,画面感与意境美常让同侪折 服;瑞礼的书法虽不至于无一出处但笔力进退有序运腕松弛有度严谨中 洒脱。我多次看瑞礼书法,运笔较 足见胸藏块垒,书道在瑞礼 字有敬畏又由于他心底干净而他的文,其是写景小散文,古典的美意境, 文美得人通体酥软;而瑞礼的画,应沪上写 花鸟派同出一源,追溯青藤、大、石窥见吴昌硕寿上述诸家 “礼保持距离,在“师”与“自我”走。 其实,我书道画窍不通,既不 书法的运势章法, 亦不懂绘画的墨色干 湿我品读书画,意在于观人。 若人,其书画必致憨直态;若人通,其书 必透圆融之气若人耿介,其书画必有倔 重中看人的大大气磅礴中看人的潇洒从烟云飞渡 中看人的落寞怀—— 艺术传递的, 首先 艺术家本身的品瑞礼当传统文人一, 在他身上 凸显传统文人所共有特征。他坦诚 礼相处;明得玻璃人,却容不得一粒砂他一个人的好,却须臾不肯行卑微的人他为人随,性喜安静不沾浊世蝇营狗 但倔强起来是头十人拉不动牛;诗文书画半世有余完全听而,作为文人书画艺术家的他,作品 有憨直有倔强有潇洒豪情,甚至有落寞怀唯独没圆融和圆。 这是我敬重瑞礼的地方! 敬重瑞礼,还名利淡泊对艺术抱守的那份童。他说,我 之于书画,好,源于好,这 一个“ 好生了得。 京城里“ 一个 启功,“ 一个,“ 一个陈大 ,通里也“ 一个石瑞礼。 我们常 说,现在的书画家烟,倘若其人目示曲没 冲淡平的性情,就得了“ 传统山水后的守望者”而备受仰? 石瑞礼崇拜说是一时无二, 相通的人,总会选择艺术之路, 在通艺术高峰跋涉保持姿些时,瑞礼整理了他部分墨画稿书法作品,了一子,他取名 《桂堂稿》 (他的书叫桂堂),我子,头时时。我欢集子里浓郁的生欢集 子里那些传统的线条和传统墨, 享受着那些酣畅淋漓的墨带给我的惊艳 慰藉遗憾的是,我能在子里欣赏美的文, 篇幅。也,当 《桂堂稿稿》 《桂堂稿 编》 时,我能遂愿责任编辑:纪春 校对:费治中 2018 1 15 日 星期一 江海艺象 16 艺术品鉴赏 艺术家推介 平台 我读到“青藤白阳”的味道 —— 石瑞礼诗书画黄俊生 石瑞礼 江海名家 石瑞礼, 斋号天放堂、桂 堂。 早年师从顾乐夫、高冠华二 师。 近十年得林晓先生悉心教 益。 研习书法绘画数十载。 绘画 倾心于中国画(写意花鸟、山 水、人物),水粉油画亦喜。 作品 多次入展和发表。 书法以行书 入手,兼习隶草。 书画作品被藏 家和喜爱者收藏。 诗歌以新诗 为主,又作律句。 有《桂堂墨稿, 诗书画集》付梓出版。 社址:南大道8邮编:226018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传真85529867 官方博:“江海晚报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89 写生课徒图 ( 55×30cm 大桥工人速写 ( 60×57cm 秋菊鸣禽图 ( 100×50cm 含翠摇风 ( 55×30cm 青溪听瀑图 ( 125×100cm 隶书 镜心( 60×60cm 行草 镜心( 50×38cm 简牍镜心 ( 30×48cm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我读到“青藤白阳”的味道 - epaper.ntrb.com.cnepaper.ntrb.com.cn/new/jhwb/page/2/2018-01/15/A16/... · 潘天寿之风,但是又与上述诸家“礼貌” 地保持距离,在“师承”与“自我”中若即

我认识瑞礼时,他当时是位诗人,常可在报刊上读到他的诗作。那些诗,一如其人,温润、晶莹。那时,他在设计室里依傍大师之侧研习丹青书道, 我在车间里挥汗如雨抡着十八磅榔头; 他天生红牙拍板吟残月,我生来铁板铜琶唱大江。

后来,接触到他的书画作品,总觉得其书其画,似曾相识。 推敲再三,猛然醒悟:原来他的书画,是他诗化了的书法与绘画,那些线条、那些色彩,几乎无一不是他诗作意境的形象体现。 沿着这条思路如此这般地研读,我终于在徐青藤(徐渭)、陈白阳(陈淳)那里找到瑞礼书画源头。 只不过,青藤白阳狂放肆意、旷达随性些,而瑞礼则气质内敛、笔墨厚朴些。

一个人,能够吟诗作画,已是才情沛然, 倘若吟诗作画之外还能笔走龙蛇甚或精擅美文,诗书画文样样精通,这个人就当得才子之谓, 石瑞礼恰好擅长于诗书画文,并且无一不精,无一不佳,那么,说他是江海才子实实不为过也。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青藤也是诗书画文样样精通,他评判自己“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我观瑞礼则应是“诗第一,书二,文三,画四”的排序。

我如此评判自有讲究。 瑞礼由诗入行,因诗出道。 他的诗,无论是古体、新体,无论是状物、言志抑或描摹风景、歌咏人物, 都是从对四季时序与人生况味中观察得来的真切体悟, 透出一种大气象、大境界,画面感与意境美常让同侪折服;瑞礼的书法虽不至于无一笔无出处,但笔力进退有序,运腕松弛有度,严谨中显现洒脱。我多次看瑞礼写书法,运笔较快,足见他胸藏块垒,书道在心了;瑞礼对文字有敬畏之心,又由于他心底干净,因而他的散文,尤其是写景的小散文,氤氲着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 文字美得让人通体酥软;而瑞礼的画,应该与沪上写意花鸟画派同出一源,上可追溯青藤、八大、石涛之趣,下能窥见吴昌硕、张大千、潘天寿之风,但是又与上述诸家“礼貌”地保持距离,在“师承”与“自我”中若即若离地行走。

其实,我对书道画艺一窍不通,既不

懂书法的运势章法, 亦不懂绘画的墨色干湿,但我品读书画,意趣在于观人。 若人稳重,其书画必致憨直之态;若人通透,其书画必透圆融之气;若人耿介,其书画必有倔强之劲。 从朴拙厚重中看人的大智若愚,从大气磅礴中看人的豪情潇洒, 从烟云飞渡中看人的落寞情怀———艺术传递的, 首先是艺术家本身的品行情操。

瑞礼当归于传统文人一列, 在他身上凸显传统文人所共有的特征。 他待人坦诚相见,执礼相处;他透明得像个玻璃人,眼里却容不得一粒砂子; 他一辈子记得住一个人的好,却须臾不肯接纳品行卑微的人;他为人随和,性喜安静,不沾浊世的蝇营狗苟,但倔强起来是头十人拉不动的牛;他耽迷诗文书画半世有余, 完全听从内心的呼唤。 因而,作为文人书画艺术家的他,作品里有憨直之态,有倔强之劲,有大智若愚,有潇洒豪情,甚至有落寞情怀,唯独没有通透的圆融和圆滑。 这是我敬重瑞礼的地方!我敬重瑞礼,还有他对名利的淡泊之心,以及对艺术始终抱守的那份童真。 他常说,我之于书画,出自爱好,源于好玩。 殊不知,这一个“玩”字好生了得。 京城里“玩”出一个启功,“玩”出一个王世襄,“玩”出一个陈大章,通城里也“玩”出一个石瑞礼。 我们常说,现在的书画家烟火气太重,倘若其人面目不善,怎能有好面目示人? 如果尤无曲没有冲淡平和的性情,又怎能成就得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后的守望者” 而备受世人敬仰? 石瑞礼崇拜尤无曲可以说是一时无二,精神相通的人,总会选择相同的艺术之路,他们在通往艺术高峰的跋涉中也会保持相同的姿势。

前些时日,瑞礼整理了他部分诗歌、水墨画稿和书法作品,出了一本集子,他取名为《桂堂墨稿》(他的书斋就叫桂堂),我特别喜欢这本集子,置于床头时时赏看。 我喜欢集子里散发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喜欢集子里那些传统的线条和传统的水墨, 更是享受着那些酣畅淋漓的墨色带给我的惊艳与慰藉,遗憾的是,我没能在集子里欣赏到他短小优美的散文, 许是囿于篇幅和体例吧。 也许,当《桂堂墨稿余稿》或《桂堂墨稿编外编》之类出版时,我能遂愿。

责任编辑:纪春 校对:费治中2018年 1月 15日 星期一江海艺象16

艺术品鉴赏艺术家推介平台

我读到“青藤白阳”的味道———石瑞礼诗书画印象 □ 黄俊生

石瑞礼江海名家

石瑞礼, 斋号天放堂、桂堂。早年师从顾乐夫、高冠华二师。 近十年得林晓先生悉心教益。研习书法绘画数十载。绘画倾心于中国画(写意花鸟、山水、人物),水粉油画亦喜。作品多次入展和发表。 书法以行书入手,兼习隶草。书画作品被藏家和喜爱者收藏。 诗歌以新诗为主,又作律句。有《桂堂墨稿,诗书画集》付梓出版。

社址: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 邮编:226018� � �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 � �传真:85529867� � � �官方微博:新浪微博“江海晚报” 发行热线:85118867� � � �广告热线:85118889

写生课徒图(55×30cm) 大桥工人速写(60×57cm)秋菊鸣禽图(100×50cm)

含翠摇风(55×30cm)

青溪听瀑图(125×100cm)

隶书 镜心(60×60cm)

行草 镜心(50×38cm) 简牍镜心(30×4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