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總監 ntt-tifa · 從街頭跳進世界劇場 . 總監的話 1 〔搶先看〕 20 睽違13...

21
16 2019 12專訪總監 邱瑗總監的三支箭 NTT-TIFA 歌劇院2019 台灣國際藝術節 節目資訊搶先看 駐館藝術家 名單公布 王連晟 莊志維 陳奕陵 林孟寰 臺中新風土 歌劇院 vs. 中區再生 藍舞男孩 NTT-TIFA 登場 從街頭跳進世界劇場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Dec-2019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6 2019|1|2|

專訪總監

邱瑗總監的三支箭

NTT-TIFA

歌劇院—2019台灣國際藝術節節目資訊搶先看

駐館藝術家

名單公布王連晟 莊志維 陳奕陵 林孟寰

臺中新風土

歌劇院 vs. 中區再生

藍舞男孩NTT-TIFA登場從街頭跳進世界劇場

總監的話

1

20 睽違 13 年的獨奏會 首度踏出臺北演出 關於齊瑪曼「無菜單料理」的二三事

22 獻給女兒的現代寓言

喬埃.波默拉《小紅帽》 回到童話 探究家庭結構

〔世藝之窗〕

24 喧囂中的表藝重鎮

日本新國立劇場

〔臺中新風土〕

27 藝文風華的今與昔

臺中新地景 舊城區新面貌

34 No More Far Far Away 臺中國家歌劇院 其實不遠

36 Meet the Artists! 與第 2屆「駐館藝術家」相遇!

發行單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臺中國家歌劇院 發行人|邱瑗

編輯顧問|吳家恆

製作統籌|汪虹 黃本婷 鄭巧琪 林珈安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 101號 官網| www.npac-n�.org信箱| service@npac-n�.org讀者與廣告服務專線| (04) 2251-1777

〔搶先看〕 4 島嶼末世寓言

跨國合作驚喜呈現

回歸音樂初衷

宓多里與台灣絃樂團詮釋經典之作

〔封面故事〕

5 街舞,從街頭跳進黑盒子

6 舞破藩籬 顛覆想像 藍舞男孩 從街頭跳進世界劇場8 跨界 激盪更多火花 臺灣街舞與現代、芭蕾舞的相遇與融合

10 街舞文化在臺灣

街頭 就是我的舞台

〔NTT-TIFA〕

12 2019 NTT-TIFA 邀您一起共享 青春16 自稱看不懂樂譜,但是對音樂的直覺超強

簡文彬眼中的編舞家馬汀.薛雷夫 與《馬勒第七號》

編輯製作|臺灣赫斯特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暨發行人|王士平

編輯總監|葉小綺

特約主編|錢麗安

主編|林婕馨

美術設計|黃志勳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號 8樓 電話| (02)7747-1688印刷|順立印商業設計有限公司

本刊版權所有 . 翻版必究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NTT POST》

CONTENTS

中華民國 108年 1月出刊

6 16

no.16

22

約好訪談的這天,是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尋常

的一天。從八點多進辦公室之後,就是一連串的會議、

處理公文。到了傍晚,她挪出半小時的時間,談一談這半年

的「總監生涯」;結束之後,還有別的公事要處理。

從事劇場、樂團行政工作多年,邱瑗習慣穿著一身黑衣,坐

在辦公桌,從身後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暮色中百貨公司的五

彩霓虹,還有臺灣大道上的川流車燈,襯得邱瑗白皙的臉龐

格外明顯。

軟硬體齊發 打造跑車級表演藝術堡壘

談起歌劇院的種種,方才的疲憊像融冰一般消失了,或許是

歌劇院在短短兩年中所開創的局面鼓舞了她,從硬體建設的

耗時波折,人力的建制,到今天,臺中國家歌劇院一年推出

大小節目近五十檔、超過三百場次的演出,開幕至今參觀人

次已超過四百五十萬。「歌劇院從無到有,設備、人員的基

本配備都到位了,我覺得王文儀總監很了不起。」

「文儀總監為歌劇院的節目和營運方式做了定位。」邱瑗深

有所感,「歌劇院第一任總監王文儀讓大家對歌劇院驚豔,

讓臺中人認同臺中國家歌劇院,這是很棒的基礎。」

「大家認識了歌劇院以後,內在就要開始充實了。今天我穿

得很漂亮,但我是不是也該把肌肉練一練,把美麗的衣服撐

起來!」邱瑗認為臺中國家歌劇院目前所處的階段就是要練

內在的基本功,服務要夠精準,針對不同的節目需求、不同

的觀眾屬性,去思考服務方式是不是也應該有所不同。「我

認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北中南的三個場館中,歌劇院是精

緻的。它夠機動、夠靈巧,活動力就要更大。因為我們小,

所以我們的扭力要更大。」

專訪歌劇院藝術總監 邱瑗

傾聽.包容.體貼文 /編輯部

機動性、彈性及應變力

團隊的機動性、彈性跟快速應變的能力,是邱瑗希望帶給歌

劇院的改變,而這樣的改變在劇院是可行的。邱瑗以車子為

例來分析:衛武營量體大,是個新上路的 16輪大貨卡;兩廳院像是多車體聯結車頭,帶動整個表演藝術產業多年;而

已經 Break-in的歌劇院可以是扭力強大的跑車!

邱瑗以自身在歌劇院演出的經驗為例。之前,她擔任國家交

響樂團 (NSO) 執行長的時候,有幾次跟著樂團到歌劇院演出,歌劇院規劃了專用通道,供演職人員出入,這在管理上

有其需要,但是團隊撤場時得先到 B1,穿過地下停車場過道,再走上樓梯,從演職人員專用出入口離場。演出者辛苦

了一整天,還得繞道出場,難免心裡嘀咕。

邱瑗到任之後,請技術部以不影響安全管理為原則,重新制

定演職人員動線,「我只告訴同仁,如果能從使用者角度思

考,就會有溫度,使用者就會感動。我沒有大刀闊斧的要求

大家改變什麼,我只講一個觀念,後面就是同仁自己調整對

待團隊的態度和方法,變得更加體貼團隊。」

當然,邱瑗也點出,使用歌劇院的團隊也必須彼此體諒,從場

館立場設想,拿出專業的態度和做事方法。很多團隊是第一次

使用歌劇院,在演出之前,歌劇院會邀請演出單位來開技術協

調會。如果不能前來開會,歌劇院可以用視訊會議的方式來解

決。「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更貼心,就是提供第一次來場館的

團隊一份 SOP,提供一份幫助團隊新手上路的手冊。」

因為邱瑗在團隊待了很久,很清楚團隊的需求和盲點,「團

隊需要跟觀眾站在一起,才有觀眾。所以我也從觀眾的身上

學到很多。我一方面要面對演出者,這些藝術家多有自己的

填問卷 抽大獎

16

3

總監的話

2

羅 密 歐. 卡 士 鐵 路 奇

拉斐爾藝術合作社《美國 民主》

堅持;另一方面我又要面對觀眾,得『討好』購票者。我得

在這之間學會傾聽、調整自己,因為這樣,我學會如何跟觀

眾說話、如何跟媒體說話、如何了解藝術家的需求。」

邱瑗特別提到心理學家吳靜吉、雲門舞集林懷民和現任衛武

營藝術總監簡文彬給她的提點。邱瑗初到 NSO的時候,吳靜吉跟她說:「藝術家如果不怪,就不是藝術家了,所以你

要包容,你要傾聽。」簡文彬在卸下NSO音樂總監職務時,向才擔任執行長一年的邱瑗說:「我希望妳能對團員多體貼

一點,讓他們安心。」

國際藝術節.音樂劇.巨人系列:打開藝術視野

歌劇院每年春天的重頭戲就是國際藝術節 (NTT-TIFA),特色是新概念的輸入、跨領域的創作,讓大家看到一些精采的表演藝術展

演。暑假是音樂劇與全家共享的親子節目,像偶戲、肢體劇場、

手作或是兒童及青少年工作坊,甚至樂齡的工作坊,讓大家有更

多的管道來認識表演藝術或歌劇院。秋天則是巨人系列,著重在

經典作品、大師展演。

其他的單檔節目則會鼓勵或配合國內團隊的巡演,此外還開放百分

之五十左右的檔期給團隊申請租用,讓大家一起來活絡這個空間。

音樂是一門抽象的藝術,門檻較高;如果能愛上抽象的音樂,那

麼對於具象的戲劇,或是相對具象的舞蹈,更能心領神會。表演

藝術的領域分界已經越來越模糊了,我會以我在音樂上的專長,

讓更多的觀眾藉由對音樂的興趣,引介到其他的表演藝術領域。

中部平台:打造中部文化小聯盟

我相信,把餅做大,大家就都有飯吃!在我上任之後,立刻著手

「中部平台」的建立。「中部平台」是歌劇院和其他場館的串聯,

包括節目的共享、劇場技術人員的交流、人員訓練,還有地方場

館更新的專業諮詢,這些都需要有經驗的專業劇場人員協助。

有些中部場館,像是臺中中山堂,即將或已經編列場館優化的專

案預算,歌劇院可以提供專業上的建議、評估,讓劇場更具實用

性與發展性。劇場若是限於編制,只有管理者而沒有專業技術人

員,我們可以藉由「NTT 學苑」的學員實習計畫來搭配,讓地方場館的營運更加完整。

NTT學苑:培育在地專業藝術人才

「NTT學苑」是歌劇院培訓劇場營運所需的各類型人才。目前由文化部提供科技專案預算,從 107年開始進行「劇場自動化操控系統」的專業人員培訓,一年兩個梯次。未來歌劇院仍會持

續進行劇場人才培訓,並併入歌劇院的常態工作項目。

「NTT學苑」聚焦在專業技能上,十分目標導向,希望對症下藥,學以致用,而且可以現學現用。除了舞監、燈光、舞台、視

聽等技術人員之外,藝術行政、劇場前台服務與管理項目的人才

培養,都會納入「NTT 學苑」的相關課程。

我希望「NTT學苑」訓練出來的學員,日後不僅成為歌劇院的優質軟體,也可以轉介到其他場館成為全職人員,甚至磨練出參

與國際製作的能力。

林懷民則是讓她知道「說故事」的重要:「妳做行銷,妳要賣

NSO,妳要賣票,妳就要說故事。不會說故事,什麼都沒辦法做。」邱瑗記在心裡,看別人怎麼說故事。這三個人,一人

一句,讓她在樂團任職的 12年,一直在練習、一直在學習。

邱瑗來到臺中,帶的東西不多,住進新住處,要燒水煮飯,

連瓦斯爐都點不著。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她帶了很多東西

──她帶著很多人的祝福與提點,帶著在不同團隊處理各種

狀況的經驗來到臺中國家歌劇院。她的人生會因歌劇院而更

加豐富,她也自我期許,歌劇院會因為她而變得更好。

藝術總監的三支箭

文/邱瑗

管理,若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 就會有溫度了。

豐富觀眾的藝術視野

活絡中部藝文場館

培育在地藝文人才

美國伊利諾大學音樂、戲劇雙碩士

擔任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長達 12年現為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16

©

張惠雯

STREETDANCE

54

島嶼末世寓言 跨國合作驚喜呈現當社會推理寫實碰上音樂劇,懸疑氣氛碰上動聽旋律,會擦撞出怎樣火花

呢?曾兩度代表臺灣參加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的 C MUSICAL,繼影集式音樂劇《不讀書俱樂部》系列、獨角音樂劇《焢肉遇見你》後,這

次跨國與韓國劇場新秀導演韓奎晶 (Kyu Jeong Han) 合作,共同編製全新野心之作《傾城記》。

某座城市發生縱火案,網路上風聲鶴唳、謠言四起,人際間的信任瀕臨崩

壞,學生在街頭發起抗爭。這時,一名身處中年危機的保險理賠專員,意

外認識一名被人追殺的女子,他的生活也因這次相識而橫生波瀾,但他很

快他發現,這名女子竟是縱火案的死者。謎中謎,案外案,當平凡小人物

在日益黑暗的時代,如溫水煮青蛙一樣逐漸對危機感到麻痺,當人與人不

再真誠對話,理性思維被憤怒蒙蔽,我們又該如何打破偽神的謊言,找到

時代的出口?

以強烈寓言色彩托出現代人生存現況,又以音樂劇形式貼近觀眾心理,戲

劇元素的結合令人耳目一新。暴雨將至,圍城將傾,該回頭,還是繼續前

進?《傾城記》如一本燒腦的社會寫實派推理小說,逼你自己去找答案。

回歸音樂初衷 宓多里與台灣絃樂團詮釋經典之作

台灣絃樂團首次與東方小提琴奇蹟、被譽為「新世代海飛茲」的宓多里

(Midori) 合作,攜手演出:

巴赫: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BWV1042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BWV1052R貝多芬:升 C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 131

巴赫與貝多芬是古典音樂的里程碑,也是演奏家窮其一生鑽研不盡的經

典,在音符的背後,有著極為深厚的精神境界,藝術修為不同,也有不同

的詮釋。

美籍日裔小提琴家宓多里在兩歲便展現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便獲得小提琴教母狄蕾 (Dorythy DeLay)、祖克曼 (Pinchas Zuckerman)、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等大師的讚賞,11歲時更受祖克曼之邀擔任紐約愛樂管弦樂團新年音樂會神祕嘉賓,從此一鳴驚人。宓多里如今在多所大學

擔任客座或名譽教授,也創立基金會,推廣音樂。從當年的音樂神童到今

天的大師,宓多里琴弓下的巴赫與貝多芬會展現什麼面貌,與台灣絃樂團

的合作會碰撞出什麼火花,格外令人期待。

1/11 Fri. 19:30 1/12 Sat. 19:301/13 Sun. 14:30

中劇院

1/10 Thu.19:30

大劇院

搶先看

街舞,從街頭跳進黑盒子

封面故事

你可能在臺中公園、臺中市政府周邊,或是臺北西門町、兩廳

院迴廊、板橋火車站地下一樓見過這些人的身影,對著鏡子、

落地玻璃窗揮汗舞動,渾身迸發著青春與活力,這樣的舞蹈,

有個模糊的統稱:街舞。

這個在 1970年代,源自美國移民小鎮的舞蹈形式,在半世紀間席捲全世界,成為全球年輕人的共通語言,至今不衰。所

到之處又融合當地風土民情與藝術特質,長出繽紛多彩的形

式樣貌;表演的場域也從街頭擴張至劇場,結合不同的藝術

形式,展現其自由多變的彈性。

藉由這回臺中國家歌劇院邀請英國街舞團體「藍舞男孩」 (Boy Blue) 演出,讓我們一起重新發現/認識街舞的多樣化,以及在臺灣的街舞。

16

76

《黑.白.灰》予人荒蕪之感,這是很少在舞台上見到的,一種精練至極之感,舞蹈直指核心。

─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這是 《黑.白.灰》Blak Whyte Gray在 2017年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演出後,獲得的評論之一。

《黑.白.灰》是英國近年來快速崛

起的知名嘻哈街舞團體藍舞男孩的第

一個長篇作品。這個 2001年成立於東倫敦的街舞團體,把嘻哈街舞特有

年代,紐約市政府在此闢建高速公

路,車輛不再進入這一區,加上當

時政府採取「善意的忽視」(Benign Neglect) 政策,導致布朗克斯的經濟快速衰退,失業、治安惡化、公

共建設停滯。夏季時,屋內悶熱又

沒電,居民只得到街上乘涼,有人

搬出錄音機放音樂,有人開始跳舞,

開起露天 Party,布朗克斯原本就是移民的大本營,處處可見年輕人挾

其拉丁美洲、非洲移民的豐厚樂舞

文化,展現創意、互相較量的尬舞

(Battle),這種從街頭長出來的舞蹈形式便被稱為街舞 (Street Dance)。

原本被視為邊緣性次文化的嘻哈文

化,因其「敢現真我」作自己的舞蹈

特質,以及音樂中所敘述的皆為生活

的真實樣貌,很快便形成風潮,席捲

全球,銳不可當。

嘻哈文化有四大要素:Emceeing (饒舌 )、DJ、Breaking (霹靂舞 ) 以及Graffiti (塗鴉 ),前兩者饒舌與 DJ在美國娛樂文化的推波助瀾下,早已商

業化並擴散成世界主流音樂的一環;

塗鴉文化也跨出街頭,成為藝術拍賣

會上競標的展品;舞蹈上,也從當初

的 Breaking發展出更多不同的風格,像是 Popping (震感舞 )、Locking (鎖舞 ),乃至於 90年代後的 Voguing、House、Dancehall、Waacking、Krump等不同舞風。

用街舞 驚豔世界舞壇

藍舞男孩是由肯瑞克.桑迪與麥可.

雅頌泰共同創立。兩人分掌音樂與編

舞,在街舞還被歸類為街頭舞蹈或

是舞會活動的年代,便以嘻哈文化

為基底,融入現代舞蹈、劇場等元

素,開創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2007年創作 Piped Piper,演出形式大膽新穎,不但廣獲好評,還拿下

當年勞倫斯.奧利佛獎附屬劇院傑

出 成 就 獎 (Laurence Olivier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n Affiliate Theatre),自此打開歐陸劇場大門,受邀至各大藝術節與劇院演出;

2009年受邀成為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駐館藝術家,這也是第一個以街舞

形式進入英國最具指標性藝術殿堂的

團體。2012年,藍舞男孩受邀參與倫敦奧運開幕式編舞與演出,更一舉

登上世界舞台。

《黑.白.灰》 舞說人生共通性

由3部短篇舞作組成的《黑.白.灰》,在嘻哈街舞的脈絡下,藍舞男孩以精

細複雜而抽象的手法,既融入又模糊

了嘻哈與當代舞蹈各種舞風的分界,

並透過 3人舞、8人群舞,以及獨舞的呈現方式,展現打破界線後令人耳

目一新的新舞風。英國《衛報》藝評

家羅伊 (Sanjo Roy)也對此一大膽嘗試給予「再次將街舞劇場的發展向前推

進」的盛譽。

在第一部〈白〉中,透過 3位被束縛的舞者,傳遞人們在苦無機會實踐

夢想時受困、壓抑等複雜身心感受;

〈灰〉則以 8位舞者,演繹透過不斷質疑、打破陳規的勇氣,最終由〈白〉

的混沌與麻木中覺醒的過程。末了的

〈黑〉談的則是關於超脫自我與自由

的誕生。3部短篇能看到舞者炫技的舞姿,獨到的肢體運用與掌控,更可

看到藍舞男孩將舞蹈、音樂與空間的

結合與轉化。

肯瑞克‧桑迪 Kenrick 'H2O'Sandy19歲才展開舞蹈生涯,如今是英國街舞、商業與劇場領域頂尖編舞家與舞者,同

時跨足電影、電視,2017年,肯瑞克.桑迪因對舞蹈藝術的傑出貢獻榮登英國

女王新年榮譽榜,並獲頒大英帝國員佐

勳章 (MBE),也被 Time Out London雜誌和英國文創機構醫院俱樂部 (Hospital Club) 提名為創意產業最具影響力及創意100人之一。

麥可‧雅頌泰 Michael 'Mikey J' Asante生於東倫敦,身兼製作人、作曲家、歌

手、舞者和 DJ,13歲時在一場舞蹈排練中,跟當時在場觀賞的肯瑞克‧桑迪

一拍即合,與一群朋友共同組成「矩陣

舞集」(Matrix)。

2019NTT-TIFA藍舞男孩《黑.白.灰》

3/23 Sat. 14:303/24 Sun. 14:30

中劇院

封面故事

舞破藩籬 顛覆想像藍舞男孩 從街頭跳進世界劇場文 /錢麗安

你看過別人跳街舞嗎?你喜歡還是討厭街舞?不論對街舞的印象為何,來自英國的藍舞男孩

都將顛覆你的想像,讓你對街舞改觀!從街頭到劇場,藍舞男孩打破街舞的傳統形式,躍上

國際,成為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的「駐館」藝術家,並將登上臺中國家歌劇院的舞台!

的爆發力與動作能量,與現代舞、非

洲舞風結合,不僅打破一般人對於嘻

哈街舞只在街頭演出的印象,更揉雜

出兼具詩意與自由、奔放且難以歸類

的新風格,受到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林肯中心藝術節等競相邀演,還獲得

英國劇場界最高榮譽勞倫斯.奧利佛

獎 (Laurence Olivier Award) 最佳新舞作獎提名。

提起嘻哈街舞,得先從發源地美國紐

約市布朗克斯 (Bronx) 談起。1970

©C

arl Fox

「純粹的身體之詩,非常過癮。」

─英國《舞台雜誌》The Stage

©C

arl Fox

©Benji Reid

©Benji Reid

16

98

傍晚時分,小事製作的排練室裡,幾

個年輕人時而跳躍時而翻滾,隨著鏗

鏘有力的音樂一遍遍排練,編導楊乃

璇用手指一指其中幾個大男孩說:「他

們都是街舞底的。」

街舞發展至今不到半世紀,已經從邊

緣性格的次文化,成為全球年輕人共

通的語言,從街頭跨向劇場,與其他

藝術形式結合,發展出更多元的形

貌。那麼在臺灣呢?《大劇報》走訪

了 2位受傳統舞蹈訓練、同時也熱愛街舞的舞者/編導鍾長宏與楊乃璇,

以及 2位出身街舞,先後加入許芳宜的藝術家計畫,從而接觸現代舞與芭

蕾的舞者鍾志文與劉力瑋,看兩種截

然不同的身體訓練與表演方式,如何

跨界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

身體使用大不同

「最大的差異是身體的使用方式。」

鍾志文從大學開始跳 Popping,後來加入許芳宜的藝術家計畫,發現同樣

是身體的運用,但街舞、現代舞與古

典芭蕾卻有不同的基礎動作及協調技

巧。「街舞的身體使用方式受到音樂

影響的關係,通常動作組成比較碎且

斷,有很多微妙的身體細部拆解、控

制與律動;芭蕾與現代舞則有很多長

而延續的動作,一個看似很單純的動

作也可以做到很長很滿。」

兩者的身體重心也不同,芭蕾重心在上

半身,舞者的身體永遠要往更高更遠伸

展,而多數街舞的重心都偏下半身,

「嘻哈動作很頹廢,肢體多是彎腰駝

背,需要重心很低,很像猩猩在走路,

完全不要站直。」劉力瑋笑說,現代舞

與芭蕾則完全相反,核心要往上提,因

此剛接觸現代舞時覺得非常困難。但這

種「扎根感」卻深受許芳宜讚賞,認為

剛好可以與科班訓練出身的舞者互補。

「在美感的呈現也完全不同。」剛結

束希臘與美國芭蕾舞工作回臺的鍾長

宏說,芭蕾是以氣質優雅為主,身體

訓練的肌力偏重線條性與空間性,目

的在於讓身體更自由自在地舞動,且

跳動的空間更大,音樂的要求也比較

重視旋律性;街舞音樂的律動感很重,

著重在表達舞者跟音樂的契合度,並

展現身體的音樂性,在音樂的律動中

去表達創意。

音樂,是主角還是配角?

音樂的主從位置,則是街舞舞者初接觸

現代舞與芭蕾的另一道關卡。鍾志文表

示,街舞與音樂是相生相息,舞者必須

具備從音樂獲得動作靈感的能力,不間

斷地即興演出,是用身體詮釋音樂;但

現代舞「講究的是呼吸,音樂的角色是

協助、不是支配。」楊乃璇說,曾有街

舞朋友好奇問她:「沒有音樂的時候,

你們到底在聽什麼,怎麼記動作節拍,

為何沒有音樂還可以跳?」彼此交流後

才恍然大悟:街舞是因應不同時期的音

樂而生,但現代舞不同。「現代舞的出

現是為了反叛芭蕾舞,帶有很強的反叛

性格,拋棄古典音樂、拋棄被故事控

制。街舞當然也是反叛的,但從音樂產

生的邏輯來說,完全不同於現代舞。」

街舞進劇場的挑戰

街舞講究即興、創意,即便是同一首

音樂、同一位舞者演出,可能每次的

演出都不相同,「街舞所使用的身體

比較短、碎而快速,可以在很短時間

內給很多有趣的東西,但如果要做一

小時的作品,到後面就會越來越無

聊。」鍾志文說,如何把這些較為細

碎的結構改變,跨界取材其他藝術的

特質就很重要。

例如,2018年他與聚合舞 (Polymer DMT) 做了一部獨舞《未解,懸》Unsolved,先後在德國埃森與臺北華山烏梅酒廠演出,「因為我跳

Popping,因此試著從 Popping的身體技巧為出發編舞,輔以當代表演的

方式加以變化和延伸,整整跳了一小

時,身體非常疲累,但卻是非常有趣

的跨界經驗。」

「現在很多街舞舞者開始嘗試跟現代

舞或芭蕾結合,變成混血舞者,但我

覺得這還不算很成功的融合,只是技

巧上的搭配或是用當代表演的方式將

街舞技巧呈現出來。」鍾志文進一步

解釋說,更完整的融合應該是必須至

少精通兩種以上舞蹈風格與技術,才

能讓身體真正將不同的舞蹈精髓吸

收、融合、轉換,也就是1+1=1。「像是巴西有位很厲害的現代舞者奧

利維拉(Gustavo Oliveira),同時也是一位很厲害的武術者,在看他的演出

時,會驚訝於看到的到底是現代舞還

是巴西武術,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新

的舞蹈、一個新的身體語言,既非現

代也非武術,而是融合在身體裡的自

然流露。」

除了身體運用的轉化,環境也是一大

考驗。「街舞是大家玩在一起,進劇

場可能要穿著得體。」鍾長宏表示,

如果講究即興、與觀眾互動的街舞要

進劇場,不能只思考舞作在舞台上如

何呈現,而必須全盤重新規畫。例

如,表演者跟舞可能占 30%,編舞與場地占 30%,來看的觀眾可能占30~40%,如何讓觀眾感受到這個空間裡的氣氛,就需要動腦筋。

相較於歐美早在20年前就開始思索、實驗街舞與其他藝術的結合,臺灣在

近十年才開始摸索嘗試,這也是楊乃

璇成立小事製作的初衷,「作為一個

中介吧!」她說,唯有長期提供一個

讓不同藝術可以相遇的機會,才可能

在經年累月的碰撞中,慢慢激盪出令

人心眩的藝術火花。

在歐美,街舞和現代舞、芭蕾的跨界

融合始於 20多年前;在臺灣,近十年來,也開始融合出新的藝術表現。

透過 4位不同舞蹈訓練背景的舞者與編舞家,一探臺灣的街舞跨界現況。

跨界 激盪更多火花臺灣街舞與現代、芭蕾舞的相遇與融合

封面故事

2018 年鐘志文的獨舞作品《未解,懸》 ,就是以街舞的身體技巧為出發,融入當代舞蹈的方式加以變化和延伸。

16

文 /錢麗安 照片來源 /聚合舞 Polymer DMT 攝影 /林育全

1110

美國和日本是 80 年代末街舞文化輸入臺灣的兩大來源。美國是許多街舞

風格的發源地,透過蓬勃發展的影視

唱片產業,街舞行銷全球;日本則因

地緣關係與文化接近性,許多臺灣的

舞者會特地前往日本學習街舞,對臺

灣的街舞文化也有深遠的影響。

日本、美國輸入的街舞文化

二戰後,日本由美國託管,大量美軍

駐紮在日本各大重要港口與城市,而

軍人休假時會到舞廳跳舞,帶來了許

多當時美國流行的舞蹈風格,而日本

舞者也發展出一些特有的風格。

「Soul Dance」是近年由日本傳入臺灣的一種風格。在美國,「Soul 」一詞原指一種「態度」,不向困苦生活

低頭,依然樂觀、享受、活在當下,

放下仇恨,分享喜悅的情懷。由於街

舞源自中下階層在派對的娛樂,他們

沒有錢、教育程度不高,對芭蕾舞、

交際舞等精緻文化接觸不多,他們也

有自己的音樂、舞蹈,能在派對中和

親朋好友一起享受,這種在派對上跳

的舞統稱作「Party Dance 」,它不是一種定義明確的風格,內涵會隨舞

者、族群、所屬團體、音樂而有所區

別,並持續受到當時的流行文化、移

民的拉丁文化、黑人文化所影響。

「Party Dance 」是街舞文化的核心精神,這種感覺與精神在傳入日本後,

為了要讓沒有派對文化的日本舞者能

夠跳出這種感覺,日本就有人發展出

一套系統化的練習方式,被稱作「Soul Dance 」,吸引了許多臺灣的舞者學習並融合其他的舞風,臺灣也有致

力於推廣此風格的街舞活動 Style Of Old School (SOOS)。

源於美國 風靡全世界

過去談到街舞,常常離不開嘻哈文化

的範疇,日本是最早以街舞 (Street Dance) 來統稱 Hip hop 所有舞蹈類型的地方,因此「街舞」一詞也廣為

臺灣舞者所採用。

在美國,這些不同的舞風,依其發生

年代、地區、音樂類型,有著更細緻

的區分,街舞中許多動作的由來都有

歷史意義,有的甚至直接以創始者的

名字命名。

許多初代參與街舞風格形成的舞者眼

中 ,嘻哈舞蹈和街舞其實並非同義詞。嚴格來說,發源自美國東岸紐約

布朗克斯區的 Breaking (霹靂舞 ) 是原創的嘻哈舞蹈,而 Popping (震感舞 )、Locking (鎖舞 ) 則是屬於 Funk Style,發源自美國西岸。

1980 年代以後,隨著商業化、全球化的腳步,美國東西兩岸的舞蹈類型

在文化工業大量生產、複製、傳銷之

下,有了密切的交集,在電視節目、

電影、知名廠牌的廣告中都可以見到

各種舞風元素的拼接、挪用、重造,

同時這樣的文化特色,隨著資本主義

擴張的步伐,向全球放送,各個地區

也都出現了不同的舞風。

臺灣專業街舞賽事與媒體

臺灣街舞文化發展至今,有許多不同

體系吸納街舞的養分,在不同領域開

出花朵。以街舞賽事來說,臺大盃是

臺灣最具指標性的排舞(兩人以上、

經過排練的街舞)比賽, 從 1995 年由臺大熱舞社學生主辦的街舞比賽,

不以營利為目的,提供臺灣街舞人一

年一度展示創作的舞台。 2007年開放不限學生參賽後,規模年年擴大,

如今有超過 70 組隊伍,20,000 名觀

看人次,每年的得獎隊伍、耳目一新

的創意、精緻的排舞作品都引起廣泛

討論與關注,許多知名舞者都曾在臺

大盃舞台上綻放光芒。

以往,舞廳文化、青少年群聚也常讓

臺灣社會對街舞有所誤解,而臺灣街

舞圈的歷史與資訊也隱晦不明,多半

依靠老師、前輩間的口耳相傳,不同

舞風之間壁壘分明,缺乏系統性、全

面性的整理與記錄,也導致許多歷

史、經驗、文化傳承出現斷層。

但今天已經出現街舞媒體,讓街舞文

化中的資訊更加透明、流通,透過活

動、賽事、舞者、音樂、團體等不同

面向,整合街舞圈的資訊、追溯歷史、

記錄發展,將街舞重新連結回臺灣社

會發展的脈絡。而政府、藝人、商業

大量使用街舞文化元素,使得臺灣社

會對於街舞文化有所改觀。舞者不只

在街舞賽事中發光,電視上、 OTT 平台中也都有以舞者為主角的選秀節

目。歐美國家有選秀節目,例如:

《 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America's Got Talent》,也有去年由中國大陸製播的《熱血街舞團》與

《這!就是街舞》,台灣舞者田一德

在《這!就是街舞》拿到總決賽亞軍。

跨界、混種 揉練多元身體風格

臺灣的街舞文化吸納不同來源的舞種元

素,展現出包容的彈性,也提供了多元

表達,再造詮釋的空間。去年,國家兩

廳院規畫了「他們在兩廳院尬舞-雲門

2 x 高中舞社」活動。兩廳院的迴廊上,因為大片玻璃門而形成的鏡牆,是許多

臺北高中社團練習街舞的首選之地,而

那一天兩廳院打開了大門,過去在門外

辛勤練習的高中生進入門內,和雲門 2 的年輕舞者交流尬舞。

身體有其慣性,也有其可塑性。打破

街舞舞風之間,打破街舞與現代舞、 芭蕾舞之間的框架,讓舞動身體的純

粹衝動、想望脫韁而出,舞蹈才能成

為一種真正屬於身體的語言。

這些地方,可以看到街舞!

街舞文化在臺灣

街頭 就是我的舞台 文 / 林麗珊 圖片提供 / timing

每逢假日,兩廳院迴廊、捷運地下街、板橋車站 B1⋯⋯總能見到一群又一群的年輕人,隨著各種音樂反覆操練肢體,揮汗飆舞,讓人

忍不住跟著打起節拍。但你知道在臺灣流行的街舞源自哪裡?有哪

些特色?臺灣有專業的街舞比賽嗎?哪裡看得到精采街舞呢?

封面故事

Breaking霹靂舞也被稱作地板舞,常以單手撐地或頭

頂頂地,來做各種高難度的體操動

作。跳這類型舞蹈的青少年,也被稱

做 B-Boy、B-Girl。

Popping震感舞台灣多譯為機械舞,源於表演者經常模仿機器人的動作與型態而得名,

但其實機械舞僅為其中一部分。表演者經常於音樂節拍上,運用身體

各處的肌肉做出快速收縮與放鬆,使得視覺上產生震動的效果。

Voguing著重於身體線條的表現,舞者以時而優美、時而剛強的各種姿態,搭配音樂形塑出類似模特兒的樣貌。

Waacking著重於手部的轉動,以及手臂的延伸配合,以展現兼具力與美的味道。

Locking鎖舞著重於上半身動作,以複雜的手部動

作如旋轉等以呈現快速的運動感,並

以突然停住、突然開始舞動等快慢速

度差變化,創造強烈的戲劇張力。

Dancehall源自於牙買加,現在俗稱雷鬼(Raggae),

動作狂野且深具爆發力,充分挑戰舞者胸

部、腰腹到腿部的協調性。

臺中:中山堂周邊、臺中市政府新市政大樓前廣場。

臺北:國家兩廳院、臺北國父紀念館、臺北捷運雙連站

地下街、圓山花博爭艷館外通道、板橋車站 B1、臺北捷運西門站。

高雄:高雄市立文化中心。

臺東、宜蘭、臺南等地舞者較多集中在大學及舞蹈

工作室場地,包括東華大學、羅東高中、宜蘭大學、

成功大學。

臺大盃街舞大賽,已經成為國內最大專業街舞賽事,許多優秀的街舞舞者都曾在此綻放光芒。

16

13

2019 NTT-TIFA

12

春天 NTT-TIFA,夏天音樂劇,秋天巨人系列,臺中國家歌劇院

啟用至今兩年,維持了這樣一個「季

節規律」。今年的 NTT-TIFA是第 3次,以「保持新鮮,就是青春」為主

題,要傳遞一種大膽、敢於多元嘗試

的精神。

臺中觀點 國際團隊薈萃

NTT-TIFA呈現了很多新的表演形式。其中有一些,可能臺北的觀眾看過,

而對臺中的觀眾來說,像是街舞、肢

體劇場,則是第一次看到。但是,近

幾年有些受矚目的新形態表演模式不

在臺北演出,反而會在臺中首登台。

這是我所期待的,相信也是許多臺中

觀眾對歌劇院的期待:我希望 NTT-TIFA的節目展現了多樣的面貌,讓大家有所選擇,發現自己喜歡的節目。

我也希望大家會發現,歌劇院跟臺北

兩廳院選節目的方向似乎有些不同,

進而覺得臺中的觀點是有趣的。

以我這些年的觀察,臺北會選擇比較

成熟的團隊、成熟的議題。臺中有古

典音樂的傳承,但沒有現代舞與劇場,

包袱較小,在節目選擇的空間就比較

大。剛冒出頭的、沒見過的,也都勇

敢的選。拿《小紅帽》來說,這是個

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但卻是以成年

人的觀點來解釋,有一種歷經滄桑的

苦澀,這在臺北也比較不容易看到。

青春、大膽、多元

從今年 NTT-TIFA的舞蹈節目,很可以看出青春、大膽、多元的特色。將在

3月演出的嘻哈「藍舞男孩」,融合劇場的街舞形式,一成立就擄獲媒體

青睞,也受到國際表演藝術界的矚目。

英國劇場《在遺忘之後》肢體劇場,

在臺北受限於劇場規模與形式不太有

機會看到,這可就是 4月底歌劇院中劇場的舞台焦點。

德國萊茵芭蕾舞團和荷蘭舞蹈劇場 (NDT 1)是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現代舞團!NDT 1是一個議題性很強的舞團;萊茵芭蕾舞團則是芭蕾走向當代之路

線,又出人意外的選擇主題性也很強

的馬勒第七號交響曲,近乎是以「舞

蹈對抗(對話)交響」的人性演繹之

作,是歌劇院第一次以交響樂團現場

伴奏舞蹈的演出。

德國萊茵芭蕾舞團與樂團都隸屬德國

萊茵歌劇院,用整首馬勒的作品來創

作是有跡可循的。簡文彬曾為萊茵歌

劇院終身駐院指揮,對這個舞團是熟

悉的。這次的演出,我相信對國立臺

灣交響樂團會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

一般來說,交響樂團有自己的音樂慣

性,讓交響樂團為歌劇或舞劇伴奏,

需要很大的演繹彈性。很多來臺的國

際指揮都很驚訝於臺灣交響樂團─不

論是國家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

團或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都非常有彈

性、可塑性高!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歌

劇院樂團,所有在臺灣的交響樂團都

得肩負歌劇和舞蹈的伴奏而養成的彈

性。期待我的老朋友簡文彬與他熟悉

的兩個團隊—德國萊茵芭蕾舞團與國

立臺灣交響樂團—的演出。

NDT 1這次帶來的 4支舞作,或優雅流暢,或狂烈迷幻,風格是很不一樣

的。負責洽談舞碼的節目部同仁柏潔曾

是舞者,在挑選舞作上有獨到的想法。

即使是同一個舞團在臺巡演,她選出來

的作品就是不一樣。這是臺中國家歌劇

院厲害的地方。節目部同仁各有不同專

業,有舞者、有音樂人、出身傳統戲曲

背景,對「防守區域」非常熟悉,所以

能挑出精采的節目。這也更增加了我對

NTT-TIFA節目的期待,之前身為觀眾是如此,現在身為歌劇院的總監,更會

支持同仁,讓他們放手大膽去做!

三館共製 陪優秀創作者走更長遠的路

此外,像是鄭宗龍的《毛月亮》、黃

翊的《長路》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

館共製。三館共同投入力量,讓這兩

個製作有更多的資源,做出更不一樣

的東西,也為他們的國際舞台鋪一條

更開闊的路。

鄭宗龍以雲門 2藝術總監的身分,帶領舞團在臺灣各地上山下海,累積了

豐富的演出經驗,同時也跨足海外,

進行演出與國際合作,編舞的風格也

越見成熟。黃翊「玩」了與機械人庫

卡共舞、與影子共舞的《地平面以

下》,這次他要玩「時間」!「不論

你要或不要,時間,都會將你抽高,

令你盛放、凋零。」黃翊如是說。

跟著鋼琴大師 發現歌劇院新聲音

今年 NTT-TIFA唯一一場音樂演出,就是齊瑪曼的獨奏會。大家都知道他

很挑剔,彈得很棒,每個音都像一朵

朵開在琴鍵上的花。齊瑪曼對鍵盤的

觸感是非常細膩的,他對曲目規劃也

有自己的邏輯與安排。他是唯一沒辦

法「被點歌」的演出者,場館沒辦法

規範他的曲目。他給什麼曲目,我們

都心甘情願,只因他的音樂是那麼值

得期待的。

我也不諱言,外界對於歌劇院的音響

有些批評。但伊東豊雄早就設想,如

果要在歌劇院演出音樂節目的話,就

要把演出者放在防火幕之前的樂池區

域,這樣就會呈現好的聲響。

最近歌劇院針對反響板的使用也發展出

一些更細緻用法,可依照演出編制的不

同,而有不同的組裝方式。在齊瑪曼到

歌劇院之前,技術部同仁會先做測試,

讓齊瑪曼有足夠的時間熟悉音場,調整

他的演奏方式與反響板的裝置。以他如

此挑剔的耳朵,我相信音場過了他這一

關,大家對音樂更會有感。

凸凸廳有太空夢 親子齊探險

歌劇院開幕季,我到臺中演出、看節

目;現在,我常駐臺中工作、看演出。

觀察到從看熱鬧、隨機的觀眾到如今

已經開始有了群聚,我親眼目睹了一

個劇場如何改變在地觀眾群的樣貌。

我也一直強調,歌劇院是一個民眾可

以親近、樂於親近的場館,大家沒事

就進來走走。

今年的 NTT-TIFA除了 10檔節目、共22場演出外,還有《2061宇宙掉了一顆牙》的展覽,是從郭奕臣和林小

杯共同創作一本童書《宇宙掉了一顆

牙》而來的,會有外太空觀察的相關

資料,也會有「藍曬」的工作坊,適

合小朋友參加。歡迎大家來歌劇院看

NTT-TIFA,走一走,玩一玩。

文 / 邱瑗

NTT-TIFA邁入第 3年,從第 1年的「青春起步奏」,第 2年的「連結未來 X提問當代」,今年則以「保持新鮮,就是青春」為主軸,邀請大

小觀眾帶著好奇、探索、新鮮的開放

態度,一起走入歌劇院,透過 10檔節目、1檔展覽,跟著當代藝術創作者透過不同形式,體驗、享受多元、

大膽、開放的各種藝術饗宴。

2019 NTT-TIFA邀你一起共享 青春

保持新鮮,就是青春

16

©

張惠雯

《馬勒第七號》 7 德國萊茵芭蕾舞團 Ballett am Rhein Düsseldorf Duisburg 3/9 sat. 14:30 3/10 sun. 14:30 大劇院

《黑.白.灰》Blak Whyte Gray 藍舞男孩 Boy Blue 3/23 sat. 14:30 3/24 sun. 14:30 中劇院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鋼琴獨奏會 Krystian Zimerman Piano Recital 4/6 sat. 19:30 大劇院

《小紅帽》Le Petit Chaperon Rouge 路易霧靄劇團 Compagnie Louis Brouillard 4/13 sat. 14:30 19:30 4/14 sun. 14:30 中劇院

《黑色微光》The Black Light 飛人集社劇團 Flying Group Theatre 4/20 sat. 14:30 19:30 4/21 sun. 14:30 中劇院

《在遺忘之後》The Nature of Forgetting 重現劇團 Theatre Re 4/27 sat. 14:30 19:30 4/28 sun. 14:30 中劇院

《毛月亮》22° Lunar Halo 鄭宗龍 X 雲門2 CHENG Tsung-lung X Cloud Gate 2 4/27 sat. 19:30 4/28 sun. 14:30 大劇院

《長路》A Million Miles Away 黃翊工作室+ HUANG YI STUDIO+ 5/18 sat. 19:30 5/19 sun. 14:30 中劇院

《未來處方箋》Existential Feelings 奇巧劇團 × 臺灣豫劇團 ChiChiao Musical Theatre× Taiwan Bangzi Opera Company 6/1 sat. 14:30 6/2 sun. 14:30 中劇院

荷蘭舞蹈劇場 NDT 1四舞作 Shut Eye×The Statement ×Woke Up Blind× Bedroom Folk Nederlands Dans Theater 1 6/15 sat. 19:30 6/16 sun. 14:30 大劇院

《2061宇宙掉了一顆牙》郭奕臣裝置藝術特展 Promise 2061 5/1 wed. ~ 6/2 sun. 每日 11:30-20:00 凸凸廳

免費入場

2019 NTT-TIFA節目資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9

4

3

21

6

5

8

10

7

©G

ert Weigelt

©

李佳曄

©C

arl Fox

©Rahi Rezvani

©

林育全 (

主視覺設計暨攝影)

©Bartek Barczyk

©Victor Tonelli, H

ans Lucas©

黃翊工作室+

︵概念素材,非最終演出畫面︶

©

林小杯

© D

anilo Moroni

©

飛人集社劇團

17

2019 NTT-TIFA

16

文 /盧家珍 攝影 / Gert Weigelt

一位是從 1996 年起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長達 22年,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的簡文彬;一位是改造德國萊

茵芭蕾舞團,當代最成功編舞家之一的馬汀.薛雷夫,今年兩人再

度攜手,共同演繹鮮少被演奏的馬勒第七號交響曲所編創的現代芭

蕾作品《馬勒第七號》。在演出前,我們透過簡文彬,來認識這位

頻頻獲獎、為芭蕾找到當代獨特語彙的編舞家。

「享譽歐洲的瑞士編舞家

馬 汀. 薛 雷 夫 (Martin Schläpfer) 將首度率領德國萊茵芭蕾舞團,獻上勁道十足、毫無冷場的現

代芭蕾舞作《馬勒第七號》。薛雷夫

以整首交響曲編舞,將舞台成為世界

縮影,加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藝術總監簡文彬,指揮國立臺灣交響

樂團現場演奏,舞與樂的雙重享受盡

在《馬勒第七號》。」

這是節目冊的宣傳文字,對於臺灣觀

眾來說,芭蕾和音樂家馬勒 (Gustav Mahler) 是十分新鮮的組合。雖然改編馬勒作品為芭蕾舞作品,薛雷夫並

不是第一位,但看在老搭檔簡文彬的

眼裡,他卻希望觀眾能夠用心感受,

看看薛雷夫是如何以舞蹈與社會連

結,展現靈魂深處的關懷。

音樂直覺感受力強大的編舞家

「馬汀.薛雷夫與林懷民老師,是我

遇過音樂直覺感受力最強大的兩位編

舞家。」簡文彬說,他們都強調自己

看不懂五線譜,但是當他們聽到音

樂,就能快速地抓到脈絡和發展,甚

至還能預測下一個音是什麼,「簡直

是天才!」

2002年,簡文彬和國家交響樂團演出《托斯卡》,邀請林懷民擔任導

演,第一次見識他在音樂情緒和張力

的超級感受力;2012年,簡文彬在萊茵芭蕾舞團又在薛雷夫身上看到相

似的情景,他們一起合作改編了布拉

姆斯 (Johannes Brahms)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盧托斯瓦夫斯基 (Witold Lutoslawski) ,自稱看不懂樂譜,

但是對音樂的直覺超強

簡文彬眼中的編舞家馬汀.薛雷夫與《馬勒第七號》

以及馬勒的古典音樂作品,每次選擇

要使用哪個演出版本時,薛雷夫對樂

團的詮釋總有很強的直覺,讓音樂與

肢體能夠切合得天衣無縫。

簡文彬認為,薛雷夫翻轉了萊茵芭蕾

舞團的形象,不使用傳統命題式的舞

劇架構,單純使用音樂和舞蹈來表現

他的主張。在他的帶領下,古典芭蕾

裡的所有階級也被打破,舞團沒有首

席,也無當家花旦,在他的作品中沒

有很明確的男主角、女主角,每位舞

者在每個段落都是必要的存在,每個

角色都有自己的發揮機會。

「他編舞的態度十分開放,認為每個

人都有不同的特質,所以他從不要求

大家一定要跳得一般高,或是動作要

整齊劃一,但必須對音樂要有感受和

馬汀.薛雷夫 Martin Schläpfer 德國萊茵芭蕾舞團藝術總監,2010年上任,一年後便獲德國舞蹈雜誌 Tanz「年度最佳編舞家」榮銜。薛雷夫創作的舞碼超過 60部,淬鍊出特色獨具的現代芭蕾美學,是當代最有創造力、最成功的編舞家及芭蕾導演之一。曾獲

德國浮士德獎最佳編舞、瑞士舞蹈獎 (Swiss Dance Award)等多個重要獎項,將於 2020年出任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總監。

簡文彬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1996年起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長達 22年;1998至 2004年為日本太平洋音樂節駐節指揮;2001至2007年為國家交響樂團 (NSO) 音樂總監,2006年樂團 20週年時推出華語地區首次自製之華格納《尼貝龍指環》四部曲;2014至 2016年擔任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2014年 9月獲頒第 18屆國家文藝獎。

16

19

2019 NTT-TIFA

18

反應,若只死記動作,他可是會罵人

的!」這樣活潑有機的編舞思維,其

實與古典芭蕾的制式紀律大相逕庭,

「也因為這樣,去年 6月他在各方壓力下,不得已編了支傳統的古典芭

蕾經典《天鵝湖》,結果評價反倒不

佳。」簡文彬笑道。

在舞作中表達對社會的關懷

在簡文彬眼中,薛雷夫不僅和林懷民

都屬於「直覺敏銳」的編舞家,他們

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大環境的關

懷。林懷民關注歷史和社會脈動,薛

雷夫則關心地球和歐洲動態,而《馬

勒第七號》就是一齣探討族群疏離感

的作品。

薛雷夫以馬勒第七號交響曲的五個樂

章,編成一個多小時的舞作,把舞台

化為整個世界的縮影,舞者時而穿著

靴子、足尖鞋或芭蕾舞鞋,時而赤足,

他一手打造的世界如夢似幻,不同的

交錯場景看似合乎邏輯,卻又相互衝

突。在馬勒交響曲的恢弘結構中,以

肢體盡現人生的艱難。

馬勒曾說:「我算是三種層面上的無

家可歸:一是作為奧地利人中的波西

米亞人,二為德國人中的奧地利人,

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我像極了一位

永恆的外來入侵者,到頭來也無處可

去。」簡文彬認為,馬勒本身就是爭

議性的人物,在哪裡都覺得自己是異

鄉人,薛雷夫選擇了馬勒的作品來訴

說族群問題,也是恰如其分。

簡文彬眼中的馬勒加芭蕾

那麼,身為指揮的簡文彬,又是從什

麼角度來看馬勒第七號交響曲和芭蕾

的組合呢?

簡文彬笑說,馬勒是作曲家,又擔任

過指揮和藝術總監,他的作品「非常

知道指揮要什麼」,大家都很愛指揮

馬勒,對樂團而言也是一種樂器極限

的挑戰,每每演出後都能達到一定的

爽度(成就感)。

不過,在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中,第七

號交響曲卻是較少露面的作品。「馬

勒有『終樂章作曲家』之稱,意謂所

有菁華集中在最後一個樂章。」簡文

彬說,但是第七號交響曲卻一反常

態,把菁華都集中在第一樂章,呈現

「頭重腳輕」的狀態,因此很多指揮

不敢輕易處理這首交響曲,怕在最後

樂章轉不回來。

然而加入了舞蹈後,簡文彬認為剛好讓

樂曲有了平衡的契機,當最後的音樂分

量變得輕鬆時,舞台上的芭蕾適度補足

了情緒上的空白,提供了一種新的欣賞

角度;而他也透過合作過程有了重新思

考的機會,並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

情緒性很強的,音響很重要,這些單

聲道的錄音,現在聽起來沒辦法滿足

我的需求。」

而針對「情緒性」要求,簡文彬也有

話要說。正因為薛雷夫對音樂的敏銳

度驚人,他總是能聽到錄音中的細微

音響,例如三角鐵清脆敲擊聲,或是

低音提琴的撥奏聲,這時他會感動的

說:「對!我就是要這個聲音,剛好

搭配舞者的情緒和動作。」此時,臉

上「三條線」的簡文彬必須花力氣告

訴他,三角鐵和低音提琴到了現場演

出時,就只有「叮」和「咚」的微弱

瞬間,和喇叭播放出來的音響是完全

不一樣的。

「當然,我還是會尊重他的想法,看看

樂團有何方式可以透過演奏來放大情緒

的部分,例如用鐵琴補足三角鐵的不

足。」簡文彬說,和樂團排練前,他會

先去舞團看看,了解舞劇的張力在哪

2019 NTT-TIFA 德國萊茵芭蕾舞團《馬勒第七號》

3.9 Sat. 14:30 3.10 Sun. 14:30

大劇院

裡?樂團可以怎麼協助舞者們發揮?什

麼地方可以多留一點空間?都可以做一

些調整,若是破壞太多原本的音樂架

構,他才會和薛雷夫重新討論。

在簡文彬的觀察中,薛雷夫創作時,

總是在尋找一種能讓他浸淫其中,並

埋首工作的音樂。他不需要具體的敘

事結構,而將重心放在當代人們生活

中的奮鬥上。這樣獨樹一格的特色,

讓簡文彬每次指揮時都有一種新鮮感。

「有的人創作是在探索自己,有的人

創作是為了表達主張,薛雷夫很明顯

是後者。」簡文彬建議大家在觀賞《馬

勒第七號》時,不要有太大的包袱,

也不必做太多研究,不妨打開自己的

感官,看看薛雷夫是如何運用舞蹈傳

達他的想法,或許在音樂的碰撞之

下,將會有更多的感動。

式,讓將來單獨演出《馬勒第七號》交

響曲時,能展現全新氣象。

編舞家與指揮的磨合

相較於國內舞蹈演出多半使用預錄的

音樂,歐洲則習慣由樂團現場伴奏。

對音樂一向有高標準要求的薛雷夫,

對指揮也很挑。簡文彬雖然與他合作

多年,兩人在工作上難免有磨合過

程,有時基於立場不同,還會出現「打

槍」的畫面。

「通常我們合作的 SOP就是——挑選錄音版本→看舞蹈彩排→討論音樂

如何搭配→樂團排練→合演。」簡文

彬以選定音樂版本為例,通常他會從

自己的音樂經驗出發,推薦一些不

錯的版本,但他所蒐集的大多是在

1960年代之前的錄音,1970年後的不到 1/5,偏偏這些版本經常被薛雷夫全盤推翻,還打槍說:「我的舞蹈

16

2120

2019 NTT-TIFA

自從 2006年來臺舉辦獨奏會之後,一轉眼,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竟讓我們盼了 13年,才等到他再度帶著獨奏樂曲來臺。這場

音樂會未演先轟動,未公布曲目,卻

仍令人深切期待;對此,我們可以預

先知道什麼呢?

為什麼那麼少來臺灣?

齊瑪曼喜歡自己開車,在歐洲旅行演

出,對他而言是非常快樂的事。日本

有穩定可靠的鋼琴技師,到哪裡演奏

都不用擔心。臺灣也是他喜愛的地

方,可惜無法說來就來──齊瑪曼演

奏都帶自己的鋼琴擊弦裝置與鋼琴技

師。臺灣氣候溼熱,防潮規畫與運輸

路線都要再三考量,增加了演出的困

難,尤其只為了一場演出。這次齊瑪

曼來臺將首次在臺北以外的城市演

出。日後,我們或許能更常見到他在

臺灣的身影。

齊瑪曼現在還帶自己的鋼琴演奏嗎?

為什麼他越來越少錄鋼琴獨奏作品?

齊瑪曼本來的確帶自己的鋼琴演奏。

但自從某次美國海關在未知會他的情

況下,僅覺「有疑」就銷毀他的鋼琴

之後,齊瑪曼現在只帶他自行研發的

擊弦裝置。即使錄音作品都有極高水

準,要充分領會他的藝術,還是只能

靠現場聆聽。原因之一是齊瑪曼音色

豐富細膩,錄音難以捕捉,之二就在

於這擊弦裝置。他演奏不同作品,會

使用不同裝置。其中最大的差異,在

於泛音與音質性格。

我聽過他用暱稱「拉赫曼尼諾夫」的

裝置排練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正式

演出時則換成更適合古典作品的「舒

伯特」,果然有微妙又獨一無二的色

澤變化。齊瑪曼最新的鋼琴獨奏錄

音,舒伯特 A大調和降 B大調鋼琴奏鳴曲,用的正是「舒伯特」裝置。

錄音雖好,若和現場相比,那獨特的

質樸泛音效果,能在一個音的強弱中

做性格變化的處理,終究無法忠實呈

現。為何齊瑪曼不太願意錄製鋼琴獨

奏作品,這正是原因。

「我的鋼琴就是我。」不少人質疑,

齊瑪曼的神奇演奏,其實來自他的鋼

琴,但他卻不以為意,反而將之視為

讚美。就我聽齊瑪曼在大師班上的示

範演奏,他一樣能在別的鋼琴上奏出

極為美麗的音色,功力精深無庸置

疑。說到底,設計擊弦裝置是他的愛

好與研究。為了實現心中的音樂,即

使只是增加一點效果,就算要耗費大

量時間金錢,齊瑪曼也在所不惜。

為何不先公布曲目?為何常常改曲目?

齊瑪曼不見得「都不事先公布曲目」。

至少在 2010年至 2016年這段時間,他的獨奏會都有明確規畫。然而,這

也是他只演奏舊曲目,未演奏新曲目

的時期。這次來臺未公布曲目,或許

表示我們能聽到他帶來新作。

齊瑪曼不只常在音樂會前一個月才

公布曲目,甚至公布後的曲目仍可

能變動。但無論如何,這都有他深思

熟慮的理由。比方說,2008年他在歐洲巡演排出布拉姆斯四首鋼琴作品

(Op.119),在德國演出竟全部更換,到英國才演奏。「我對第一首譜上一段

樂句的分句始終不了解,越想越不對。

樂譜上明明這樣標,但我總覺得那不

是布拉姆斯!」只因為那一句無法說

服自己,齊瑪曼就無法演出,只好換

成莫札特或貝多芬。「到了英國,我

立即請經紀人幫我去大英圖書館調布

拉姆斯手稿。果然,我是對的!現今

樂譜版本這句都印錯了!布拉姆斯的

標記和我想的一模一樣!」當心中困

惑得到解答,齊瑪曼也終於將布拉姆

斯四首鋼琴作品搬上舞台。

但即使之前不曾公開演出,並不表示

他不曾鑽研。同樣在 2008年的獨奏會,齊瑪曼首次公開演奏《貝多芬第

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就是相當「即

興」的決定。「我對此曲無比崇敬,

一直覺得無法演奏。但今年 1月,我偶然發現我正好到了貝多芬寫作此曲

的年齡。突然間,我能把貝多芬當成

同輩,和這部作品自然溝通,並且透

過它來表現自己。」決定雖晚,但那

幾場演出之精湛,果然證明他準備了

30年。

這就是齊瑪曼無法預定曲目,甚至臨

時更動的原因。其實類似理由,顧爾

德在 32歲退出演奏舞台時就已經說過。在「無菜單料理」已非罕事的時

代,對於嚴謹虔誠的齊瑪曼,或許就

讓我們信任他的堅持,期待這位音樂

的絕頂大廚,帶來何等不凡的成果。

睽違 13年的獨奏會 首度踏出臺北演出

關於齊瑪曼「無菜單料理」的二三事文 /焦元溥 攝影 / Bartek Barczyk

2019 NTT-TIFA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鋼琴獨奏會

4.6 Sat. 19:30

大劇院

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鋼琴家之一的齊瑪曼,終於在樂迷翹首盼望

13年後,3度來臺舉辦獨奏會,這也是他首度在臺北之外的場地演出。與齊瑪曼相識的樂評人焦元溥從坊間傳言道出他對演出的

種種堅持,窺看大師背後的音樂思考。

16

2322

2019 NTT-TIFA

《小紅帽》 Le Petit Chaperon Rouge 是 大 家 耳 熟 能

詳的童話。17世紀,法國作家佩羅 (Charles Perrault) 用這部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創造出一部充滿寓意的文

學作品。透過這部以悲劇收尾的警世

寓言,讓小朋友瞭解不應該輕信陌生

人的甜蜜話語 1。19世紀之後,許多創作者都嘗試改寫這部童話,讓它衍

生出許多不同的意涵,無論是格林兄

弟略帶殘酷色彩的美滿結局 2、描繪

糜爛社會風氣的動畫短片《熱辣小紅

帽》 Red Hot Riding Hood、或是充滿女性主義的現代詮釋 3。然而,這

些不同的改編版本多半只是更動情

節,變換其中的符號涵義。

法國「作者/導演」(auteur-metteur en scène) 波默拉 (Joël Pommerat) 的《小紅帽》則完全不同。他用人性

關懷的角度,描繪天真的小女孩如何

鼓起勇氣,獨自邁向未知的成長旅

程。透過精簡的筆觸和寫意的呈現,

這部演出拉近了成人與孩童之間的距

離,凸顯出童話老少咸宜的特色。

為摯愛展開的創作

2003年,波默拉的事業正處高峰,忙碌的劇場創作使他無暇他顧,忽略

了照顧家庭,儘管他想讓女兒孰悉自

己的工作,也遭到她的拒絕;有時在

家寫作時甚至會斥責吵鬧的女兒,使

得父女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觀察著

只能獨自玩耍的愛女,波默拉想起了

母親的童年往事:為了上學,母親每

天得揹著書包,獨自越過荒郊曠野。

這條漫漫長路讓他想起小紅帽穿越森

林、前往外婆家的那段旅程,也使他

開始擔心女兒未來要面臨的考驗。他

不禁自問:當一個孩子離開家庭的保

護傘,他要怎麼獨自探索外面未知的

世界?於是,他從母親的經歷出發,

鼓起繼續往前的勇氣。當她遇見大野

狼,她也不顯得怯懦,反而直率地表

達自己的意見。透過小女孩心境上的

轉變,波默拉描繪出孩子想要探索世

界的衝動,也透露出他們怎麼克服心

中的不安。對他來說,「這部童話的

主要核心就是欲望與恐懼。這兩者是

一體兩面的。這部戲透過扮演讓孩子

學習到如何面對膽怯,讓他們掙脫恐

懼的束縛,使他們能夠勇敢地迎向陌

生的事物,面對可能的危險──這些

是每個人的必經過程。」

寫意、奇幻的劇場美學

《小紅帽》的演出極為精煉,卻充滿

奇幻的效果。波默拉刻意運用一些特

殊音效,凸顯舞台意象與聲音的分

歧,引發觀眾的好奇心,讓他們一步

步融入故事之中:說書人娓娓道來又

充滿壓迫感的語調、噔噔作響的聲音

讓人覺得光腳走路的母親穿了高跟

鞋、她扮演怪獸的誇張動作與恐怖音

效⋯⋯這些特殊的呈現手法呼應了小

女孩內心的感官接收,也使演出跳脫

童話的刻板印象。它們營造出一種詭

異感,讓人想要一探究竟,卻又能賞

奇析疑。

儘管舞台上沒有任何寫實布景,波默

拉運用細膩的光影變化鋪展劇中幽暗

且詭譎的氛圍:家中冷冽又疏離的氣

氛、森林裡的婆娑樹影、大野狼給人

的神祕感等。《小紅帽》的聲光效果

塑造了引人入勝的舞台美學,也延伸

了觀眾的無限想像。此外,導演也用

一人分飾多角強調角色的曖昧性:男

演員同時扮演說書人與大野狼,飾演

小女孩的演員也扮演外婆,媽媽則在

劇末變成長大的小紅帽。這種多重演

繹將缺席的父親納入故事之中,也凸

顯了女生變為女人的成長歷程,以及

跨越世代的傳承性。

自 2004年首演之後,《小紅帽》迄

今已演出近千場,更榮獲莫里哀戲劇

獎 (Nuit des Molières) 的最佳青年戲劇。透過這齣精緻小品,波默拉希望

觸動每個世代的觀眾,讓他們重新發

現貫穿童話與現實的人性價值,如同

波默拉所言:「童話描繪了人與人之

間的基本關係,它無法忽略家庭這個

議題。(⋯)我認為自己得偶爾回到童話之中,去探究家庭這個微型的結構,

以深入瞭解並描繪何謂人性 4。」

2019 NTT-TIFA 路易霧靄劇團《小紅帽》

4.13 Sat. 14:30, 19:304.14 Sun. 14:30

中劇院

還記得 2015年《仙杜拉》、2017年《小木偶》讓大小觀眾一起陶醉在奇幻動人的故事氛圍中不想結束嗎?今年,歐陸最受矚目的導演喬

埃.波默拉與路易霧靄劇團,將 3度來臺,演出引發他為女兒編創的童話三部曲中的首部曲《小紅帽》,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在波默拉

手中,會變化出何種面貌?

並透過女兒的視角,挖掘出隱藏在熟

知童話中的深層意涵:單純的小孩對

孤獨有什麼感受?他們如何面對長大

的欲望與恐懼?

迎向未知的恐懼與勇氣

戲一開始,若即若離的母女關係令人

想起現代家庭的親子危機。小女孩的

母親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只能偶爾陪

伴女兒玩耍。然而,波默拉筆下的小

紅帽不是個無辜的受害者,而是個異

想天開的好奇寶寶,儘管忙碌的母親

沒空照顧她,她仍可自得其樂的玩

耍,甚至想把時間當成生日禮物,送

給媽媽。當她獨自去探望外婆時,不

但想像自己有影子作伴,也被途中種

種新鮮的事物所吸引。

波默拉以幽默、生動的筆觸刻劃小女

孩如何展向一場未知的冒險:她一下

子陷入莫名的焦慮之中,一下子又

獻給女兒的現代寓言

喬埃.波默拉《小紅帽》 回到童話 探究家庭結構文 /王世偉 圖片提供 / Elizabeth Carecchio

1在佩羅的版本中,誤入歧途的小紅帽最後仍躲不過悲慘的命運,被狼給吃掉。

2格林兄弟改寫了原來佩羅的版本,讓獵人成為拯救小紅帽與外婆的關鍵人物。然而,在故事後續,他們描繪了小紅帽與外婆再度碰到一隻野狼。但她們不像之前那麼單純。趁著野獸不注意,兩人聯手將牠推入熱水中,活活燙死。

3《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三百年的演變》,凱瑟琳.奧蘭斯汀著,楊淑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 《喬埃.波默拉的童話三部曲 劇本書:小紅帽.小木偶.灰姑娘》,王世偉、賈翊君 譯,臺中,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2017。

16

2524

New National Theatre

Tokyo

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位在澀谷區(しぶやく),接近

新宿車站。澀谷車站的五叉路口被稱為「全世界最

大的交叉路口」,龐大的行人流通量蔚為奇觀。這一區因

為是山手線的重要轉運站,百貨公司、時裝、飲食等休閒

設施密集,繁華興旺,引領流行風騷。

雖然座落在喧囂之中,但是走近主要的入口,眼前的高牆、

水池拉出簡潔的水平與垂直線,馬上就與熱鬧的大街有了

區隔,心情也隨之沉靜下來,彷彿進入另一個空間。這是

新國立劇場的空間規劃給人的第一個驚奇:它處於紅塵之

中,又出於紅塵之外;既開放,散發出一種寧靜,吸引人

走進去,但又不受塵囂侵染。

3表演場館 4大類節目 每年 300場次 觀賞逾 20萬人次

新國立劇場是由柳澤孝彥所設計,這位去年過世的建築師

也是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設計者。

一走進去,就是一個寬闊的樓梯,每隔幾階,就有一方平

台,訪客可以稍作喘息,也可以環顧四周。階梯的兩旁

有兩列人偶,身上穿著新國立劇場最近幾年製作的歌劇戲

服,讓看戲的觀眾轉換心情,也標舉了這座建築物的性質。

新國立劇場由「公益財團法人新國立劇場運營財團」負責

營運,節目分為歌劇、芭蕾、舞蹈、戲劇 4類,3位藝術總監分別負責歌劇、舞蹈與戲劇,直屬於理事長,並受

監事與評議員會節制,任期 4年,可以連任。年度的演

出季從 10月開始,到次年 7月結束,期間推出約 300場次的演出,分散在歌劇院 (Opera Palace Tokyo)、中劇場 (Playhouse) 與小劇場 (The Pit) 進行,每年欣賞演出的人次超過 20萬。

3處表演場館容納的觀眾人數,中劇院比小劇院多一倍,歌劇院也比中劇院多一倍,3館齊開,總共可容納約 3300名觀眾欣賞演出。每逢演出,常常可見觀眾身著和服,盛

裝出席。

東京新國立劇場

新國立劇場New National Theatre Tokyo しんこくりつげきじょう

東京都澀谷區本町 1-1-1

年表

1966 通過法案,確認興建新國立劇場1980 館址選定在澀谷區本町1986 經過競圖,採用建築師柳澤孝彥的設計1992 開始動工1995 正式命名為「東京新國立劇場」1997 舉行啟用典禮1998 成立歌劇研修所2001 成立芭蕾研修所2005 成立演劇研修所

文 /編輯部 圖片提供 /東京新國立劇場

世藝之窗

柳澤孝彥設計1997年開幕

在東京寸土寸金的鬧區,一座設備完善,功能齊全的劇場

專為演出歌劇、舞蹈、戲劇而設計。

開幕 20年來,已經成為東京重要的表演場館,也為培養了許多藝術家,活躍於日本與世界舞台。

喧囂中的表藝重鎮

16

2726

每年推 10部作品新作通過考驗 可變常備劇

新國立劇場是所謂的 repertory theater,也就是說,它有若干常備劇目,由固定劇團定期更換劇目。新國立劇場每

年推出 10部製作,其中 6部是「常備劇目」,以此作為劇院營運的基底,建立觀眾的熟悉感,累積歌手對作品的

純熟度,也可健全劇院財務。此外,新國立劇場每年推出

4部新製作,其中 3部可能是購自國外,或是跟日本國內、外的歌劇院場館共製,1部是委託日本作曲家創作的歌劇。新製作通過觀眾考驗,日後也有可能進入常備劇目。

東京有為數可觀的優秀樂團,都可以成為新國立劇場合作

的對象,所以新國立劇場沒有駐館管弦樂團,但是設有

芭蕾舞團 (The National Ballet of Japan) 與合唱團 (New National Theatre Chorus) ,除了提供劇場演出所需,也積極參與其他場館的演出計畫。

歌劇欣賞計畫 培養年輕世代

培養年輕觀眾與訓練人才也是新國立劇場的營運重點。目前,新國立劇場針對高中生進行歌劇欣賞計畫,針

對兒童推出芭蕾欣賞計畫,目的在培養年輕一代的藝術欣賞能力。

新國立劇場自 1998年起,陸續成立歌劇、芭蕾與演劇研修所,挑選有心從事表演藝術、且有能力與潛力的年輕人。歌劇研修所提供 3年的課程,以培養具有純熟舞台表演能力的歌者為目標;芭蕾研修所以國際水準為標準,對學員施以嚴格訓練;演劇研修所提供全面的訓練,包括肢體、日語、歌舞(西方與日本舞蹈)等

各種表演技巧。這三個研修所為新國立劇場培養了許多藝術新血,也有不少年輕藝術家活躍於世界級的歌劇

院、芭蕾舞團。

A 中劇場 Playhouse1,010席中劇場舞台前方的圓弧區可以作為樂池,

也可以作為舞台的延伸,讓台上台下更接

近。舞台前緣與最後一排座椅的距離,最

短只有 25公尺。中劇場主要演出戲劇與舞蹈,但也適合演出各種型態的當代藝術

表演。

B 中劇場門廳觀眾可在這個寬敞、有圓柱的空間交談、

等候,或是享用餐點飲料。

C 排練層位在地下 2層,有 19個排練室,其中包括 2間歌劇排練室,2間戲劇排練室,1間芭蕾排練室。

D 會合點約在這裡碰面,可以拿到新國立劇場和其

他東京重要場館的演出資訊。

E KID ROOM: DO-RE-MI新國立劇場也提供托兒的服務。

F 資訊中心位在 5樓,可觀賞多媒體資料、使用參考書籍、查閱新國立劇場過往的節目單。

G 屋頂花園

H 歌劇院 OPERA PALACE Tokyo 1,814席歌劇院是根據歐洲劇場的標準構築的,適

合演出有大型布景的歌劇與芭蕾舞劇,樂

池可容納 120人編制的管弦樂團。歌劇院的牆壁與天花板以厚實的橡木覆蓋,以營

造漂亮的音響;殘響在 1.4∼ 1.6秒,與臺中國家歌劇院相近。

I 歌劇院門廳寬敞空間,壯觀的圓柱,整面的玻璃牆,

在此也販售餐點飲料。

J 空中花園與水池從歌劇院門廳往外望,一覽清澈池水與扶

疏花木,心曠神怡。中場休息可進入空中

花園。

K 主要入口鄰近街邊,便利且開放,新國立劇場的態

度,從入口就展現出來。

L Maestro Restaurant這間義大利餐廳位在 3樓,在演出前後,都提供與演出主題相關的特製餐點。

M 售票口與服務台鄰近主要入口,除了售票之外,也提供演

出節目與場館資訊。

N 小劇場門廳窗外有一座小水池,提供餐飲販售服務。

O 小劇場 The Pit 358~468席,依舞台深度而定有獨立出入口,未與歌劇院、中劇院連通。

舞台位置可視演出需要而調整,或是在前

方,或延伸,或讓舞台被觀眾所包圍,可以

讓劇場工作者的想像與創意在此盡情馳騁。

A

B

CD

E FG

HI

J

K

L

MN

O

世藝之窗16

29

臺中新風土

28

想像一下,如果時間回到 130年前的 1889年 1月,

你站在臺中舊車站前的廣場,面對著臺灣大道的方

向,今天你眼前所見的一切都還不存在。不僅如此,環顧

四周,背後的臺中車站也不存在,縱貫鐵路還要再過個幾

年,才會開始興建。

130年前的臺中市中區,還是一片河川漫流的沼澤地,要

說人煙,大概只有在今天的臺中公園附近一帶有漢人聚

落。但此時的世界局勢,已經是風雲詭譎,就連臺灣中部

的荒野,也可以感受到變化將起的氣息。清廷感到臺灣中

路防衛不足,選定在橋仔頭(現今中興大學一帶)建城,

作為臺灣府府治所在。1885年的清法戰爭,北臺灣的基

隆、淡水受到法國艦隊攻擊,臺灣的防衛重心北移,省城

改設在臺北。但是,臺中天生麗質,條件優越,在 1895

年的時代變動中仍迎來發展契機。

全臺物流中心 造就臺中繁華

日本人治臺之初,便以連接基隆港與打狗港(高雄港)的

西部縱貫鐵路為重要建設,並於 1900年在中部規畫一個

棋盤走向的新城市,並選定在原有漢人聚落旁、東南約一

里處興建火車站。

不管是唐代長安、18世紀日耳曼的曼汗,甚至推至古希臘

羅馬,都有方格狀的城市。這種規畫便於管理,也展現建

造者的動員能力、測量技術。據聞日本人規畫臺中城市的

測量點,就在臺中公園的兩座小丘。這裡的土墩是清代的

炮台所在,也是「大墩」地名的由來。

臺中是臺灣第一個因都市規畫而生的城市,也是西部主要

城市中唯一不濱河海的。鐵路所帶來的便利,讓臺中在短

臺中新地景 舊城區新面貌

臺中城內大事紀

1881 臺灣仍由福建管轄,時任福建巡撫的岑毓英感到臺灣中路防衛不足,命臺灣兵備道

劉璈調查

1885 清法戰爭爆發,法國艦隊占基隆,攻滬尾(淡水),臺灣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1887 劉銘傳勘察全臺,決定臺中橋仔頭為臺灣省省會及新臺灣府府治所在

1889 築城工程自夏天開始,費用由彰化、苗栗、雲林、臺灣(臺南)四縣分攤。

1891 築城工程停工1894 臺灣巡撫邵友濂將省會移到臺北府1895 甲午戰後,日軍 5月底從東北角的澳底登

陸,8月底入臺中1896 臺灣總督府設臺中縣(範圍包括今天的苗

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

1905 臺中車站落成,鐵路局部營運1908 西部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在臺中公園舉

行「縱貫鐵道全通式」

1913 臺中州廳完成,由森山松之助設計1926 舉行中部臺灣共進會1963 美軍進駐清泉崗空軍基地

今天提到臺中,會想到國家歌劇院,會想到臺中舊城區在這幾年的改變。

歌劇院與中區,成了臺中的新地景。《大劇報》將會從歌劇院的藝文視角,以初識的悸動,

重新看待這座城市,它的藝文風華、迷人魅力與它的過往⋯⋯

短 30年間,從《台灣日日新報》形容的「臺灣最不健康

之地」,變成臺灣的「物流中心」;地處島嶼中段的位置,

是南來北往必經,方便貨物匯集。加上中部物產豐富,也

可透過臺中集散,因而造就了臺中的繁榮。

日治時期最重要的青果菜市場,就在臺中。後車站還有酒

廠、帝國糖廠,甚至水泥廠,都帶動了經濟產業的活絡。

1926年,殖民政府舉辦了「中部臺灣共進會」,其中的目

的之一,展售中部地區的物產。結果舉辦 10天,居民只

有 3萬多人的臺中,湧入了將近 80萬人次的外來客!

一座追求時髦、愛好藝文的城市

鐵路是近代文明的象徵,在 19世紀的俄國小說裡,不時

會看到那些被時代變化拋在後面的小角色,苦苦追趕火車

或搭不上火車都成為一種象徵。但是因鐵路而興的臺中,

向來都是一座追求時髦新潮的城市。日治時期,更因為遠

離政治軍事中心的臺北,思想更為奔放,從文化協會在臺

中的活動、中央書局的開設,以及農民、婦女、左翼各種

運動的活躍,都可以看到臺中的「潮」。

發起「中區再生基地」的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蘇睿弼梳理

臺中文史,對此頗有所感:「當時臺中的文化活動比臺北

還多!臺灣最早的現代舞演出是文化協會邀來的朝鮮舞蹈

家崔承喜;臺灣最早的土地資本集中,也在臺中。臺中人

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很高。」

以謝雪紅為例,她出生彰化貧寒人家,臺中的繁華,讓她

有能力成為一個經濟獨立的「摩登女性」。她在美商日營

的シンガ (Singer) —ミシン會社─也就是「勝家縫紉機公

司」─找到銷售員的工作,騎著自行車遠到豐原、清水、

潭子,賣縫紉機、提供服務,教人洋裁。

到了二戰後,情形仍然如此。美軍駐紮臺中清泉崗基地,

帶來了麵包、可樂、牛排、雜誌、音樂。臺灣最早的旋轉

餐廳──新天地餐廳也在臺中,泡沫紅茶發源地在臺中。

藝文風華的今與昔

文 /編輯部

©

飛虎空中攝影

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工務課設計之「臺中驛」於 1917年完成,外觀風格屬辰野式建築,相當大氣。現為國定古蹟,未來將規畫為鐵道博物館。

16

3130

臺中新風土

蘇睿弼的結論是,「很多新事物,都在臺中!」

很多老臺中人,對於昔日的繁華,記憶猶深。臺中市副市

長張光瑤,家族在舊城經營百貨行,記得逢年過節,人潮

從火車站漫溢到自由路、中正路(今臺灣大道)。店裡也

是擠滿了人,連店員要收錢找錢,也是把鈔票捏成一團,

丟給收銀櫃台;櫃台再把要找的錢捏成一團,丟回去。很

多上過成功嶺的人也不會忘記,每逢放假,舊城區滿坑滿

谷穿著綠色軍裝的大男生,有如蝗蟲過境,大肆採購消費

的景象。

舊城的空洞化與再生

但是,從 80年代後,中區的榮景開始褪色,關鍵在於臺

中人口增加的速度,趕不上農地解編、市區重劃的速度,

造成人口與人潮從中區移出,舊市區的沒落,也就成了

必然。

全臺灣地價最貴的「地王」,曾經落在臺中市中區,高

達一坪 300萬,當時臺北地價最高的西門町還瞠乎其後。

「戰後中區最繁華的時候,曾高達將近 12萬人!」東海

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蘇睿弼引述數字,「但是目前戶籍

設在中區的人口約有 1萬 8千人,實際居住的大概只有

一半。」而地價也落到一坪 30萬,只有十分之一,這幾

年才又止跌回升。

專訪蘇睿弼教授

問:中區再生基地在 2016年成立,在臺中中區再造扮演什麼角色?

蘇:中區再生基地是因為市政府的研

究計畫而成立,第 2年就自行經營,並在 2018年 6月更名為「中城文化再生協會」。過去幾年,中區再生基

地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空屋的調查與媒

合,因為臺中舊市區有全臺密度最高

的閒置空屋,我們希望引入新的經營

者,也帶動資本的流動。現在,協會

除了延續此工作,也設定一個目標:

每年都要參與一棟老房子的整修、改

造或經營。

我們還希望能促進不同世代之間的交

流,因為城市的重生,光靠一個世代

是不夠的,需要有經驗傳承與資源分

享。所以我們以五、六年級生為主,

往下支持七到九年級,往上連接二到

如何振興中區,成了市政府一直苦思的課題,胡志強前市長

曾提出「百億救中區」。問題是,「日本人規畫的臺中,並

不是以車行本位的城市。」專門經營臺中地方文史書籍的後

驛冊店負責人蔡承允指出。「街道狹窄,不利停車。80年代

經濟發展之後,汽車普及,人們到中區的意願就更低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要重振中區,除非是透過大規模拆屋、拓

街、招商,重新規畫,否則難以改善交通─這些年也的確

有這樣的呼聲。但由於產權的分散,這種「再造」在現實上

不太可能,而且拆掉舊屋也不符合社會對文

化資產與古蹟的期待。所以目前臺中市政府

透過民間力量進行活化,讓許多空屋得以翻

修重整,恢復進駐使用,是目前比較可行的

方式。

加上臺中市政府的「大車站計畫」、「綠柳

川整治」的計畫,廓清舊車站前的廣場,整

治綠川、柳川,並增添親水設施,都有助於

改善舊城區的環境,讓這裡再度成為人們樂

於前來、有「社區感」的地方。不僅如此,

舊城區也是臺中最有「歷史感」的地方,人

文薈萃雖已成過往,但是留存下來的文史資

料、耆老記憶,從蛛絲馬跡中或許可讓過往

的風華歷史顯影。

四年級。社區刊物《大墩報》也會繼

續出版,發掘社區議題,引發社群關

注,這也是一種公民意識的實踐及參

與。

問:參與的都是哪些人呢?

蘇:有一些是之前跟再生基地合作的

建築工作者,也有老師,有地主。好

些是臺中長大的,年紀較大了之後,

又回到臺中。成員間有比較緊密互

動,甚至還有地主把新屋的一樓提供

出來,給年輕人使用,由協會出面招

募團隊。

舊市區是一個適合分享的場域,空間

很緊湊,很容易知道彼此在做什麼,

經過也會打個招呼。舊臺中城是個很

緊湊的城市,從臺中車站到市場大約

800公尺,從臺中公園到臺中州廳大約1.2公里,完全是個適合步行的範圍。

問:這跟現代都市的概念完全不同!

蘇:對,因為現代都市是以汽車為考

量,所以馬路要夠寬。在討論中區再

生的時候,很多居民就認為,中區沒

落是因為車子進不來,若要再生,就

要把房子拆掉,把路拓寬。但我們認

為,緊湊就是舊市區的特色。譬如宮

原眼科重新出發,就讓大家看到房子

不拆,也可以做得很好。

蘇睿弼 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2013年發起「中區再生基地」,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建築系,擔任助理教授。

大正町範圍大約為現今自由路二段處,仍可見當時臺中的招牌玲蘭花造型路燈在兩側。

綠川因河岸景色綠映清翠而得名(左圖),從日治時期起即是臺中市主要地景之一;今日綠川(右圖)正慢慢找回原有的美麗。

©

黃基峰

©RIN

G YEH

©蘇睿弼

臺中新車站外觀有如蝴蝶展翅,是臺灣首座開放式建築的火車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6

臺中舊車站

33

臺中新風土

32

臺中舊車站 從日治時期留存至今,臺灣最漂亮的車站之一。「過去這裡人來人往,卻可能沒多少人停留認識它

的美。」在卸下車站功能與鐵路高架化工程後,車站與周

遭腹地重新規畫為廣場。漫步舊城區,很適合以百年車站

為起點。

臺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 1號

綠川 臺中原本是沼澤地,所以河川是臺中的特色,帝國糖廠、臺中酒廠都設在綠川沿岸,而河岸旁的千越大樓以

前是製冰廠。隨著水岸空間的整治,沿著綠川水岸散步,

就成了愜意之事。

中區再生基地 原本是第一銀行臺中分行,為 1960年代的代表性銀行建築,從建築設計、空間規畫與設點位置

可推敲出日治與中華民國政經菁英世代交替的過往。當年

1、2樓是銀行交易與行政空間,3、4樓為第一銀行員工招待所,在當時是相當豪華的建築設計觀念。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 69號 週一 ∼ 週五 9:00~18:00

全安堂(太陽餅博物館)全安堂是臺中鉅富盧家的

宅院與藥房,保存至今,狀況仍然良好。曾面臨拆除的命

運,但是在熱心人士奔走下而獲完整保留,又有年輕團隊

進駐活化老建築,轉型為太陽餅博物館。這也是中區唯一

留存的辰野式樣街屋,典型特徵是外牆的紅磚白飾帶。

臺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 145號 週一 ∼ 週日 8:00~21:00

彰化銀行總行及行史館 彰化銀行為臺灣最早由民間籌資設立的銀行,建築典雅精細,氣勢宏偉。至今仍為彰銀總

行營業部所使用,屋況維護極佳。2樓為彰化銀行行史館,參觀須預約。

臺中市中區自由路二段 38號 週一 ∼ 週五 9:00~15:30

中央書局 中央書局創始於 1927年,曾是中臺灣引進最新漢和書籍、匯聚全臺作家與國內外藝術家發表與展演、

為知識青年引領新思潮的文化場域。自 90年代歇業後,中央書局將於 2019年 5月,在中區原址重新出發。 臺中市中區臺灣大道一段 235號 開幕日期與營業時間,依店家公告。

臺中州廳 臺中州廳與臺北州廳(今監察院)、臺南州廳(今國立臺灣文學館)於1912年同時由臺灣總督府起建,是唯一從未更換用途的州廳。外觀精緻華美,中庭草地、

作為會議與聚會空間的兩座室內會議廳以及馬薩式屋頂裡

的貓道,都是相當精采的空間。

臺中市西區民權路 99號 週一 ∼ 週日 8:00~17:00

臺中文學館 原先為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群,經整理活化,留下6座完整日式檜木造宿舍建築,與在地文學脈絡結合,成為臺中文學館的主題展屋,周邊規畫為文學公園,園區內

還有一棵老榕樹。

臺中市西區樂群街 38號 公園全天開放;文學館 9:00~17:00

1

2

3

4

5

6

7

8

300公尺步行 5分鐘

250公尺步行 3分鐘

150公尺步行 2分鐘

50公尺步行 1分鐘

150公尺步行 2分鐘

400公尺步行 6分鐘

800公尺步行 10分鐘

綠川

中區再生基地

全安堂 (太陽餅博物館)

彰化銀行總行及行史館

中央書局

臺中州廳

臺中文學館

©RIN

G YEH

©

中央書局

16

1

2

3 4

5

67

8

臺灣大道一段

臺灣大道三段

中華路一段

民權路

臺中舊車站

中央書局臺中州廳

臺中文學館

臺中國家歌劇院

綠川

中區再生基地

全安堂(太陽餅博物館)

彰化銀行總行及行史館

柳川

繼光街

自由路一段 自由路二段

三民路二段三民路一段

臺中醫院

第二市場

東協廣場

市府路

平等街

中山路

民生路

四維街

平等街

大誠街

市府路

規畫於 20世紀初的臺中城,就其面積與街道設

計,是以步行為設想。這幾年,中區再造,重獲

生機,漫步其間,可尋訪昔日風華,也有新商家

帶來的新面貌。中區的變化、中區的文史資源,

「中城文化再生協會」理事長蘇睿弼教授瞭若指

掌,由他帶路,來一趟臺中舊城的散步吧!

臺 中 舊 城 散 策 帶路人 / 蘇睿弼

步行時間及上列開放時間僅供參考,實際狀況依個人步行速度及各地點官方公告為準。

從臺中車站、中區一帶往返臺中國家歌劇院,交通十分便捷,一條臺灣大道連

接了歌劇院與中區許多條公車路線,車班頻繁,市政府又提供了刷卡搭乘 10公里免費的優惠,在 20分鐘之內,就可以從中區抵達歌劇院,方便又環保。

攝影 /黃基峰 插畫 /KIN LEE

34 35

No More臺中國家歌劇院

高鐵 47min +公車 20min 

臺鐵 2h15min +公車 20min

其 實 不遠 

臺鐵 ┼ 公車 高鐵臺中站出票口

往 出口 6到第 11月台乘 161號公車到臺中國家歌劇院站

高鐵 ┼ 公車出臺中車站步行到

臺灣大道上「臺中車站」公車站牌

搭抵達「新光/遠百」站公車

下車沿著惠來路到歌劇院

歌劇院在 2016年開幕時,很多臺中以外的藝文愛好者聞風而至,但是之後未必常來。交通是主因:歌劇院離臺中高鐵站 8 公里,離臺鐵臺中站 6公里。如果沒有方便頻繁的大眾交通,從車站坐計程車來看表演,來回又要增加好幾百元。

但是,這個狀況在兩年來已經大有改善。臺中高鐵站的161號公車,直達歌劇院門口,只需 20分鐘。從剛完工的臺鐵臺中站,走到臺灣大道上的公車站,步行 10分鐘,超過 10條公車專用道,也只要花個 20分鐘,就可以抵達「新光/遠百」。 臺中市公車「10公里之內免費」,上下車都須刷卡,到歌劇院不花半毛錢。

高鐵 45min +公車 20min 

臺鐵 3h +公車 20min

1 歌劇院地下停車場 汽 248(殘障車位 6)

2 永新停車場 汽 65 市政北六路、河南路三段

距離 100m,步行 1min3 惠順停車場 汽 157 機 200

市政北六路、河南路三段

距離 100m,步行 1min4 朝富停車場 汽 175 機 524

市政北六路 236號對面空地 距離 350m,步行 5min5 紅谷停車場 汽 114 機 1045

河南路三段 49號 距離 550m,步行 8min

6 惠新停車場 汽 198 機 561 

市政北七路、惠來路二段

距離 400公尺,步行 5min7 惠安停車場 汽 92

惠來路二段、市政北六路

距離 350m,步行 5min

到歌劇院車子停哪裡?

8 市政大樓附屬地下停車場 汽 493 機 800 

臺灣大道、文心路、惠中路(地下二層)

距離 800m,步行 11min9 市政大樓附屬平面停車場 汽 256 機 154

臺灣大道、文心路、惠中路

距離 800m,步行 11min10 惠國停車場 汽 120 

惠中三街 3號 距離 800m,步行 11min11 市政公園停車場 汽 899 機 400 惠中路、文心路(地下二層)

距離 750m,步行 10min 12 惠來停車場 汽 430 機 161

市政北一路、惠來路

距離 450m,步行 6min

新光三越站臺中國家歌劇院站 新光 / 遠百站 iBike

高雄臺北

如果是開車前來,在歌劇院步行 15分鐘的範圍內,共有 10個以上停車場,提供超過3,000個停車位。只是每逢假日,附近有 3個百貨公司,人潮擁擠,建議搭乘大眾運輸

系統,免去塞車排隊之苦。如果再搭配 iBike(半小時之內免費),更可以在看演出的前

後,悠閒穿梭在林蔭之間,到 300 公尺外的蔦屋書店或吳寶春麥方店看看,十分愜意。

臺中國家歌劇院離臺北兩廳院 150公里,離高雄衛武營 200公里;雖然北高這兩個場館都有捷運通達,但是歌劇院的交通便利性在這

一年來也大幅提升,停車位多,周邊的綠地、餐廳、購物商城,歌

劇院周邊已經形成迷人的遊藝空間。

Far Far Away

圖中標示為搭車最短時間,不包含等車時間。另步行時間僅供參考,實際狀況依個人步行速度為準。

36

培育人才,支持藝術創作,是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重要任務之一。2017年,歌劇院推出「駐館藝術家計畫」,邀請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

法,並公開甄選出導演王靖惇、視覺跨域創作者顏寧志,擔任第一屆

的駐館藝術家。有了場館資源為後盾,駐館藝術家得以放手創作發展;

同時,歌劇院也扮演平台的角色,為駐館藝術家安排座談、工作坊、

劇場導覽、校園講座、演出等活動,擴大民眾接觸藝術的層面。

歌劇院邀請科技藝術家王連晟、莊志維,及編劇林孟寰、繪本作家包

大山,擔任第二屆駐館藝術家,將持續以扶植/共創的夥伴關係,鼓

勵跨領域藝術創作,也讓藝術走入人群中,豐富你我的藝文生活。

編劇 林孟寰(大資)

臺中人,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劇本創作碩士。曾

任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團長,現為劇場編導與

影視編劇,著有《彩石遺事》、《美村路上》,

舞台作品有《野良犬之家》等二十餘種,以

及電視劇《原來 1家人》與《通靈少女》等。電視劇《通靈少女》入圍臺灣電視金鐘獎迷你劇

集項目最佳編劇。2018年舞台劇《同棲時間》入選「Road to Tokyo Tokyo Festival」,在日本東京演出。

數位藝術創作者 王連晟

作品兼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裝置作品常以裝置群形式數量的

方式呈現於空間內,以達到一種特異有別於日常生活的身體感知;而

聲音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影像,與即時運算的聲音演出。近年來

致力於程式演算、影像與聲音製作契合,作品曾獲台北數位藝術表演

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西班

牙現代影音藝術節、法國里昂國立音樂中心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科技藝術創作者 莊志維

1986年生於臺中,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和交通大學建築所,擅長運用光和空間創造互動裝置,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

相互關係,追尋跨領域之間的糅合,呈現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美學。

2014年獲選至東京 Tokyo Wonder Site創作駐村。作品曾獲 2013高雄獎,2015年獲臺北美術獎,2018年獲《Taiwan Tatler》雜誌選為Generation T新銳。

插畫工作與創作者 陳奕陵(包大山)

於 2015年取得英國布萊頓大學插畫學系碩士學位。以簡單可愛的插畫與手寫文字的風格在文具市場受到矚目,「熊超人」一角受到年

輕族群喜愛。合作對象類型多元,有台北當代藝術館、臺中市政府

文化局、飛人集社「超親密小戲節」活動主視覺,亦曾與暢談文化

合作兒童繪本。

王連晟、莊志維、林孟寰、陳奕陵,

4位分屬科技藝術、編劇、繪本創作的藝術工作者將從今年起擔任國家歌劇院的駐館藝術家,

我們的藝文生活將會出現他們的身影!

Meet the Artists!

與第 2屆駐館藝術家 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