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缆车 - 设计及建造实务守则...- 1 - 第1部 前言 1.1...

34
山顶缆车 设计及建造实务守则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an-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山顶缆车

    设计及建造实务守则

  • i

    山顶缆车

    设计及建造实务守则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机电工程署 2014 年 11 月

  • ii

    目录

    页数

    第 1 部 前言 ……………………………………………………..……1 第 2 部 适用范围………………………………………………….….3 第 3 部 一般设计………………………………………………….….7 第 4 部 材料的强度……………………………………………….….9 第 5 部 行驶速度………………………………………………….….10第 6 部 滚筒、缆辘及鼓 ………………………………………….…11第 7 部 有关缆索的规定………………………………………….…12第 8 部 绞接和缆索终端………………………………………….…13第 9 部 更换缆索………………………………………………….….14第 10 部 驱动装置………………………………………………….….15第 11 部 制动系统………………… .……………………………………….16第 12 部 安全装置和控制电路……………………………………….19第 13 部 遥远监察系统…………………………………………….....22第 14 部 通讯…………………………………………………………...23第 15 部 运输工具………………………………………………….…..24第 16 部 轨道……………..…………………………………………….27第 17 部 轧道尾端缓冲器……………………………………….…..…28第 18 部 车站…………………………………………………………….29第 19 部 安全分析………………………………………………….…...30第 20 部 定期检验………………..…………………………….….…..31

  • - 1 -

    第 1 部 前言

    1.1

    本实务守则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机电工程署署长(下称

    「署长」)根据《山顶缆车条例》(第 265 章)第 14A 条制订。本守则旨就山顶缆车在设计及建造方面的基本事项提

    出建议。

    1.2

    在撰写本文件时,我们参考了下述文件和相关标准:

    ( i) 欧 洲 议 会 及 理 事 会 关 于 设 计 用 以 载 客 的 缆 车 设 备《第 2000/9/EC 号指令》(下称「指令」)

    ( i i) 2000 年 3 月发出的欧洲议会及理事会关于设计用以

    载客的缆车设备《第 2000/9/EC 号指令》应用指南

    1.3

    山顶缆车的设计及建造须符合本港有关法例的规定。所有

    与山顶缆车相关的工程均须符合本港各项有关条例和规

    例,以及有关当局发出的实务守则、设计手册与规格。

    1.4

    山顶缆车系统的所有建筑物、车站和附属结构尤须符合下

    列法例及守则:

    ( i) 《建筑物条例》(第 123 章)、《建筑物(建造)规例》

    (第 123B 章)及屋宇署发出的最新版本《香港风力效应作业守则》;

    ( i i) 《消防条例》(第 95 章)、消防处发出的最新版本《最低限度之消防装置及设备守则》及《装置及设备之

    检查、测试及保养守则》。

    1.5

    有关电力工程须符合下列条例及守则:

    ( i) 《电力条例》 (第 406 章 )。

    ( i i) 机电工程署发出的最新版本《电力(线路)规例工作守则》。

    ( i i i)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或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发出的《供电则例》。

  • - 2 -

    1.6 本实务守则无意禁止在山顶缆车的设计和性能方面加入创新意念和作出改善,惟任何创新和改善方案须完全符合良

    好工程原则。 除非另有规定,如对本守则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可向署长

    查询。

  • - 3 -

    第 2 部 适用范围

    2.1 定义 本港的「山顶缆车」为一条典型的缆索铁道。缆索铁道是

    指沿着地面路轨在斜坡上行走并由缆索拖行,用以运输在运载工具内的乘客或货物的任何工程系统,包括与该系统

    连系的任何机械、设备或机组。(注:本实务守则不会讨论

    由其他有关条例规管的架空缆车或倾斜式升降机 )。

    2.2 限制 本节旨在就山顶缆车的设计及建造提供指引,惟本节任何

    部分皆不能取代本港任何现行标准的规定。署长会不时修

    订本节内容,以配合工程技术的发展。

    2.3 规划 在规划山顶缆车的地点和路线时,须仔细考虑以下因素。

    (a) 交通方便

    任何供市民使用的载客山顶缆车的终站所在位置须有

    足够的接驳公共交通设施。

    (b) 路线

    山顶缆车的路线对环境的影响须减至最少,这包括噪

    音污染、不美观的建筑物以及任何对当地景观造成的

    不良影响。设计缆车的路线时,须适当考虑对附近环

    境(例如植物、道路、桥梁、电缆、溪涧、建筑物和

    斜坡稳固程度等)的影响,并须根据环境保护署在本

    港执行的有关法例,妥善处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此外,亦须就工程细节与有关机构及区内人士进行磋

    商。如工程涉及收地,须遵照本港其他现行法例所规

    定的程序办理。

  • - 4 -

    (c) 紧急车辆通道

    须依照消防处的要求,提供足够的通道,供紧急车辆

    驶往各终站,并须与消防处及机电工程署拟定拯救计

    划,以应付山顶缆车操作期间发生的紧急事故。

    2.4

    (d) 提交计划 任何有意装设山顶缆车的公司或机构须向署长提交与

    该缆索铁道有关的设计、规格、蓝图、安全分析报告

    和计算方法,并须按署长的要求提交其他数据。

    国际标准 山顶缆车的设计及建造须符合适用于缆车设备的国际标

    准,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标准:

    (a) 欧洲标准 EN 12385-8:2002「纲丝缆-安全性-第 8部:供设计用以载客的缆车设备使用的股牵引缆和运

    载 拖 缆 」。 (EN 12385-8:2002 Steel wire ropes –

    Safety – Part 8: Stranded hauling and

    carr ying-hauling ropes for cableway installations

    designed to carry persons)

    (b) 欧洲标准 EN 12927:2004-设计用以载客的缆车设备

    安 全 要 求 - 缆 索 。 (EN 12927:2004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cableway installations designed

    to carr y persons – Ropes)

    (c) 欧洲标准 EN 12929-1:2004-「设计用以载客的缆车

    设备安全要求-一般要求-第 1 部:所有装置的要求」。

    (EN 12929-1:2004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cableway installations designed to carr y persons

    – General requirements – Part 1: Requirements for

    all installations)

  • - 5 -

    (d) 欧洲标准 EN 12930:2004-「设计用以载客的缆车设

    备安全要求-计算方法」。 (EN 12930:2004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cableway installations designed

    to carr y persons – Calculations)

    (e) 欧洲标准 EN 13107:2004-「设计用以载客的缆车设

    备安全要求-土木工程」。 (EN 13107:2004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cableway installations designed

    to carr y persons - Civil engineering works)

    (f) 欧洲标准 EN 13223:2004-「设计用以载客的缆车设

    备 安 全 要 求 - 驱 动 系 统 及 其 他 机 械 设 备 」。 (EN

    13223:2004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cableway

    installations designed to carr y persons - Drive

    systems and other mechanical equipment)

    (g) 欧洲标准 EN 13243:2004-「设计用以载客的缆车设

    备 安 全 要 求 - 驱 动 系 统 以 外 的 电 气 设 备 」。 (EN

    13243:2004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cableway

    installations designed to carry persons -

    Electrical equipment other than for drive systems)

    (h) 欧洲标准 EN 13796-1:2005-「运载工具。第 1 部:夹紧装置、运载车、车载制动器、舱、椅、车架、维修

    车、缆车架」。(EN 13796-1:2005 – Carriers. Part 1: Grips,

    carrier trucks, on-board brakes, cabins, chairs, carriages,

    maintenance carriers, tow-hangers)

    ( i) 英国标准 BS 3810:第 1 至 9 部「物料处理常用词汇」。

    (British Standard BS 3810: Part 1 to 9. Glossar y of

    Terms used in Material Handling)

  • - 6 -

    (j) 欧洲标准 EN 1838-1:1999「紧急照明。处所(戏院及其他某些指明作娱乐用途的处所除外)的紧急照明实

    务守则」。 (EN 1838-1: 1999 Emergency Lighting.

    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emergency lighting of

    premises other than cinemas and certain other

    specified premises used for entertainment)

    (k) 欧洲标准 EN 62305:2006「避雷装置」。 (EN 62305:

    2006.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如本实务守则中的任何守则与适用国际标准之间出现任何

    含糊、歧异或矛盾之处,应以本实务守则所订的规定为准。

  • - 7 -

    第 3 部 一般设计

    3.1 山顶缆车装置及其附属设备的每一部分设计均须考虑乘客、公众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并须符合本实务守则的规定。

    3.2 由于本港的建筑物容易受强风和暴雨侵袭,设计任何外露设备和选择用以建造山顶缆车的物料时须考虑这些因素。

    强风可向任何方向(包括向上)产生作用。一般而言,缆

    车和所有外露设备上的风压 Pw(单位:牛顿/平方米)可按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PW = Vw 2/1.6(牛顿/平方米)

    上式中 Vw 是路线附近的最高预期风速(单位:米/秒)。

    上述经验公式可因应温度或空气密度偏离标准温度 15℃

    和标准空气密度 1.25 千克/立方米的幅度而按比例作出调整。不过,即使不作任何调整,上述数值已可用作大略

    的近似值。运输工具的设计须能在操作时抵受最少 250 牛顿/平方米的风力。

    3.3 地震荷载须假设为等同于结构或路轨总重量的 0.08 倍的地面水平力。

    3.4 在建造山顶缆车前,制造商须向署长提交全套工程绘图,以及设计计算方法。在建造及测试过程中,制造商及试投

    小组亦须提交测试证明书和报告。

    3.5 除 3.4 节所述外,亦须提交总设计图则,显示路线和平面图(须符合比例)以及任何地形特征。此外,还须提交一

    份说明书,说明装置的大小和载客量、操作原理,并对其

    可能使用量作出评估,以帮助决定是否需要安排接驳公共

    交通工具。

    3.6 必须确保在任何操作速度或负载情况下,以及在任何外在因素(如风力)影响下,山顶缆车上的缆索均须由导缆装

    置和承托物保持在正常位置。

  • - 8 -

    3.7 缆辘导轨等均应设计成可以承受任何侧面推力(如适用)。

  • - 9 -

    第 4部 材料的强度

    4.1 材料强度的标准,例如屈服应力、拉力强度、一般应用的

    安全系数等,须根据有关缆索铁道系统或类似系统的现有

    国家/国际标准或守则予以厘定。

  • - 10 -

    第 5部 行驶速度

    5.1 在设计系统的行驶速度时,须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 i) 运输工具的安全和稳定操作; ( i i) 制动系统的操作能力; ( i i i) 轨道的状况; ( iv) 运输工具所受到的静态及动态力;以及 (v) 乘搭山顶缆车时的舒适度。

    5.2 只要符合下列条件,操作速度最高可达到 10 米/秒:

    ( i) 已考虑较高速度带来的所有影响; ( i i) 在合理切实可行的范围内,轨道不能被公众接近;(i i i) 可在整段路程中持续调节操作速度; ( iv) 除了分岔路外,整段轨道均笔直,或者任何弯曲的

    半径(单位:米)均最少为 6 x V2,其中 V 代表操作速度(单位:米/秒);以及

    (v) 运输工具设有适当类型的悬挂装置。

    5.3 在没有乘客的情况下进行测试时,可超越最高操作速度,以检查超速安全装置。上述测试须由合资格及有关的负责

    人员进行,在任何情况下,进行测试时均不得违反安全原

    则。

    5.4 操作速度如高于 5 米/秒,须适当导引及防护拖引缆,以防止拖引缆与邻近的物体表面/对象接触。

    5.5 如运输工具由紧急电源供电,则须适当地降低操作速度,以避免紧急供电系统负荷过重。惟紧急电源须能在一小时

    内使运输工具从路线上任何位置驱动至任何一个终站。 紧急电源可以是紧急发电机或电力公司提供的后备电源。

  • - 11 -

    第 6部 滚筒、缆辘及鼓

    6.1 供拖缆用并具有衬片的缆辘和鼓的最小直径(根据一般缆索直径量度)须如下表所示: 直径

    缆索直径的倍数 外钢丝直径的倍数

    缆辘、牵引鼓

    80 800

    扣紧鼓

    22 ---

    缆辘和鼓如没有衬片,则上述数值须增加至少 25%。

    6.2 具有衬片的滚筒的最大容许偏转为 10%,没有衬片的滚筒

    的最大容许偏转则为 7.5%。

    6.3 在设计两个相邻滚筒之间的距离时,须确保即使滚筒振动,拖缆亦不会与轨道上的枕木接触。

  • - 12 -

    第 7部 有关缆索的规定

    7.1 为提供基本数据以备于操作期间检查缆索时作比较用,建议在开始操作前,用一种电磁测试仪器(钢缆探伤仪)或

    其他可以探测钢丝损伤的非破坏性测试系统,对新缆索作

    出检查。

    7.2 在钢丝的制造过程中必须对钢丝添加润滑剂,任何纤维核心亦须用类似物料浸润。在操作时,须每隔一段指定时间

    为缆索添加润滑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所用润滑剂(最

    好用同一种润滑剂)须彼此兼容,而且不会对缆索可能接

    触到的牵引系统的任何部分产生腐蚀作用,尤其是缆辘和

    驱动轮上的橡胶衬片。

    7.3 缆索一般采用钢丝股缆索类型。就缆索的最大轴向负荷与破断负荷的计算值进行比较时,须使用 8 作为安全系数;但在此情况下,在决定最大轴向负荷时须考虑缆索的摩擦

    阻力(缆索滚筒的阻力)(参看第 10.8 节)。

    7.4 电话及信号缆的安全系数最少须为最大设计轴向应力的3.3 倍。作电话及信号用途的缆索在最坏的操作情况下不得与拖缆接触。

    7.5 缆索的测试及核证

    7.5.1 测试及批核(或拒绝批核)缆索的全部程序,应按

    欧洲标准 EN12927:2004 或其他同等国际标准厘定。

    7.5.2 缆索经测试和获批核后,采购者须向制造商领取证书,其内详细列明缆索的规格以及所含钢丝的强度、

    大小和尺寸稳定性。此外,署长亦可要求进行独立

    检查。

  • - 13 -

    第 8部 绞接和缆索终端

    8.1 拖缆不可进行绞接。

    8.2 运输工具上的拖缆固定装置须容易接近,以便检查和调校。

    8.3 运输工具上卷缆轴类型的扣紧装置的安全系数,在量度缆索的最大牵引力时须为 4。其他类型的扣紧装置须为缆索的破断载荷而设计。

    8.4 应使用有系统的楔牢方法,或最少两个夹扣或在安全方面有同等设计的任何其他系统,将缆索固定在牵引鼓上。这

    些附件须能容易接近,以便检查和拉紧。如鼓的大小许可,

    缆索须先穿过鼓桶或凸缘内的孔,并固定在鼓桶内部或凸

    缘外部。缆索终端最少须能抵受缆索破断载荷的 80%。

    8.5 如须使用末端缆套,必须小心安装末端缆套。因此只可聘请专门从事这项技术(制造缆套和选择正确材料),且能证

    明具有这方面经验的公司进行这项工程,除非山顶缆车公

    司本身雇有合资格的雇员具备进行此项工程所需的适当经

    验。在操作时,应能易于接近缆套以便进行检查。

    8.6 缆套须用白色金属填塞,这种白色金属可用于任何临界温度以下,临界温度会改变钢丝的冶金或机械性能。

    8.7 帽盖内钢丝的分布须使负荷平均,并使缆索离开缆套时不会形成弯矩。

    8.8 安装末端缆套时,须加上横向参考记号,使任何位移情况也可凭肉眼觉察到。

    8.9 末端缆套的强度最少须等同主缆的强度。须保护末端缆套,以防止水或其他任何可能具腐蚀性或可能影响末端缆套完

    整性的物质进入末端缆套。

  • - 14 -

    第 9部 更换缆索

    9.1 如山顶缆车的缆索出现磨损、腐蚀、钢丝破断或损坏等情况,便须更换。以下为须更换缆索的情况:

    (a) 在相等于缆索直径 40 倍的长度内,有效承荷截面的面

    积减少 25%;

    (b) 在相等于缆索直径两倍的长度内,同一条索股中有超过一半的主缆(或相等截面)破断;或

    (c) 缆索的状态或其性能令人对其完整性及操作安全产生怀疑。

    9.2 在计算 9.1 节所叙述有效承荷面面积的减少量时,须注意以下各点:

    (a) 如因钢丝破断导致截面面积减少,则总减少量须为有关长度内所有破断钢丝的截面面积总数。

    (b) 如在有关长度内同一条钢丝出现数处破断,则只需考虑钢丝的截面面积;以及

    (c) 变松和索股变形的钢丝须视为破断的钢丝。

  • - 15 -

    第 10部 驱动装置

    10.1 主驱动装置须能在任何负载情况下操作,并将缆索铁道从静止状态启动至设计范围内任何选定的速度。实际上,选

    定的速度须适当控制,而且应为常数(变化范围限于选定

    值的 ±5%以内)。

    10.2 必须控制最高设计速度,以便在速度超过 +5%时作出显

    示,而在速度超过+10%时会导致跳掣。如有需要亦可使用较低的数值。

    10.3 不论载荷为多少,电动机在启动时须保持平稳而不会突然震动。须根据路轨特征和乘搭缆索铁道的舒适度调节起动

    加速度。

    10.4 主驱动装置的速度控制必须能连续改变。

    10.5 主驱动装置不得使用平坦的皮带和链。

    10.6 电动机必须能驱动缆索以维持 0.3 米/秒或容许检查整条缆索的速度。

    10.7 在计算电动机的必要驱动输出和缆索张力时,一名乘客的重量须设定为 75 千克。

    10.8 如滚筒设有防磨擦轴承,则具有衬片的滚筒的行走阻力须设定为每个滚筒受到最少 3%的负荷,而没有衬片的滚筒

    的行走阻力则须设定为每个滚筒受到最少 1%的负荷。

    10.9 在计算必要驱动输出时,须考虑缆索缆辘的阻力。

  • - 16 -

    第 11部 制动系统

    11.1 如运输工具须以正常方式停止,则须用电力方式制动器减速,并尽量采取固定的减速度以减低运输工具的速度。就

    这方面而言,减速度的数值最少须为 0.2 米/秒 2。减速度须由减速监察电路予以监察。

    11.2 主驱动装置须设有正常制动器和紧急制动器。这两个系统均须能独立停止运输工具,并能在行进的任何一个方向操

    作。一般而言,上述两个系统不得同时运作。

    11.3 设有减速控制装置的正常制动器须设定减速度为 0.6 米/

    秒 2。在运输工具正常停顿后,正常制动器须完全发挥其

    制动作用。在运输工具停顿时,须切断驱动电动机的电源。

    如重力引致的自动减速度超过 0.6 米/秒 2,则制动器无须发挥其制动作用,直至系统停止后,制动器才须全面运作。

    没有减速控制装置的紧急制动器须设定减速度如下:在下

    山方向满载/上山方向空载的最坏路线情况下,最少减速

    度为 0.6 米/秒 2;在上山方向满载/下山方向空载的最坏

    路线情况下,最大减速度为 1.5 米/秒 2。在任何情况下,在入站的正常减速阶段启动紧急制动器时,不论载荷为多

    少,紧急制动器须能在运输工具到达终站的缓冲区前停止

    运输工具。

    11.4 设有主电力驱动电动机的正常制动器须在下列情况下自动运作:

    (a) 速度控制装置被置于中立位置(如安装了速度控制装置);

    (b) 电力方式制动过程近乎完成; (c) 供电停止、中断或电压下跌至低于可容许水平,或供

    电在任何一相发生故障(如为三相电路); (d) 电力需求超过可容许水平; (e) 超出最高可容许行进速度 10%;或

    (f) 第 12 部列出的任何安全装置启动。

  • - 17 -

    11.5 正常制动器须设计成可在运输工具内操作。如有需要,正常制动器的操作须因应荷载而变化。在正常制动情况下,

    正常制动器的制动能力须受控制, 使减速度由 0.3 米/

    秒 2 增至第 11.3 节所述的最高值。

    11.6 正常制动器和紧急制动器须直接运作于驱动轮或附设于驱动轮的制动周边上。制动力须应用于轮或周边上两个对径

    位置。

    11.7 紧急制动器的速度传感器及其自动装置必须直接从驱动轮启动。

    11.8 紧急制动器须能以人手在控制台以机械或电力方式启动。须在下列位置设置紧急停止掣或按钮:

    (a) 控制室内的控制台; (b) 月台上; (c) 运输工具内的控制板; (d) 机房内; (e) 乘客车卡内(如运输工具上没有服务员) (f) 用作检查运输工具的检查坑内。

    如为项目 (b)、 (e)或 (f ),应使用正常制动器或紧急制动器停止运输工具。

    11.9 如发生以下情况,紧急制动器须自动运作:

    (a) 行进速度超出最高容许行进速度 15-20%;

    (b) 运输工具超越驱动车站内的正常停车位置; (c) 正常制动器发生故障;或 (d) 用以保持制动器经常开启的液压或气动回路压力下降

    至低于某规定水平。

    11.10 如出现超速情况,紧急制动器须在行进的两个方向自动操作,并且不受故障影响,即无须依赖由来自主电源或电池

    的电力所运作。紧急制动器的制动力须由锤铊或压缩弹簧

    产生。限速器的准确度须达到 ±5%。限速器不可自动重设。

  • - 18 -

    11.11 在启动紧急制动器后,须切断驱动电动机的电力供应。如用液压或气动回路控制紧急制动器(使制动器保持开启),

    液压或气压须实时完全释放。为免过度减速,紧急制动器

    的操作须推迟。

    11.12 所有制动器的制动力须易于调校。如用液压或气动回路使制动器保持开启,须能监察有关压力。

    11.13 以材料的屈服应力作比较时,制动器部件的最小安全系数须设定为 3.5。

    11.14 在计算制动器的大小和效能时,须适当考虑温度上升的因素。

  • - 19 -

    第 12部 安全装置和控制电路

    12.1 控制室应位于驱动终站,其位置应能提供对路线的最佳视野,并可在控制室内的控制台前清楚看见运输工具入站以

    及乘客上落的情况。不过,亦可使用闭路电视代替上述要

    求。

    12.2 所有控制及安全电路/装置均须用指示灯或有声警报器监察及显示信号。监察运作所需的所有仪器和装置须安装于

    控制室内,且须易于接近。

    12.3 所有仪器和灯均须有清晰标记,以中英文说明其功能。信号灯在亮着时须能清楚看见。如有必要,信号灯可附上发

    声信号。

    12.4 为运输工具内的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提供保障,控制室内须设有人手操作的控制系统,使运输工具的最高速度为 2米/秒。

    12.5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可启动运输工具:

    (a) 两辆运输工具均已发出相应的启动指令; (b) 两辆运输工具均发出「关门」信号;以及 (c) 控制室内的控制台发出相应的「开动」指令。

    12.6 只有在运输工具完全停定后才可改变行进方向。

    12.7 须设置运输工具位置显示器,以显示运输工具的位置(单位:米),并显示拖缆或主牵引鼓(如为绞缆驱动)的偏转

    缆辘计算装置所发出的信号。此外,亦须显示所有车站和

    交汇点的位置。如在不同位置设有两个运输工具位置显示

    器,则须使各显示器同步。运输工具位置显示器须能自动

    更正所显示的位置,以便在运输工具到达终站时,显示为

    开始位置。

    12.8 在控制室须有显示器监察以下情况:

    (a) 驱动器(即主驱动器或辅助驱动器)的状况。须设置联锁使上述两种驱动器不会同时运作;

    (b) 制动器的位置;

  • - 20 -

    (c) 制动瓦的磨损情况,除非已妥善进行定期维修检查以避免制动瓦的磨损超逾其更换值。

    12.9 山顶缆车须设有尾端掣和缓冲器。尾端掣须能自动使运输工具停顿,并改变行进方向。

    12.10 运输工具在进入终站前须逐渐减速,使乘客不致感到不适。须由入站减速电路控制减速情况。

    12.11 可以遥远控制的山顶缆车须设有两个独立的入站监察系统。

    12.12 当运输工具行驶向尾端掣时,其速度未能减低至容许的速度 0.7 米/秒或以下,则入站监察系统须启动安全电路,降低运输工具的速度或使其停顿。

    12.13 入站监察电路启动后,紧急制动器须使运输工具在缓冲器前完全停止。

    12.14 最少其中一个入站监察系统的速度感应装置须由驱动鼓或偏转缆辘直接驱动。必须持续监察速度感应装置的输出信

    号。

    12.15 在尾端掣后须设置能启动紧急制动器的附加安全装置。

    12.16 对于由人手操作的缆索铁道,控制室须设有发声信号,以显示运输工具进入终站。

    12.17 如安全或控制电路出现任何故障,运输工具必须自动停下。在故障修妥前,不得重新启动运输工具。控制室须清楚显

    示任何安全电路的运作,以提供有关故障类别及位置的数

    据。

    12.18 在 11.8 节所述位置安装的紧急停止按钮须用颜色和卷标予以识别。

    12.19 桥式线路

    ( i) 如因控制电路运作欠佳或失灵而引致故障,则在某些

  • - 21 -

    情况下,可容许使用桥式线路绕过电路部件的故障部

    分。此类装置应有正确设计,并在设计文件中清楚说

    明其功能。不过,这类电路只限于由有关的负责人员

    使用,而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违背安全原则。

    ( i i) 只有用锁匙掣才可启动桥式线路。

    ( i i i) 在使用桥式控制线路时,行进速度不得超过 2 米/秒。

  • - 22 -

    第 13部 遥远监察系统

    13.1 必须安装遥远监察系统,以监察拖缆是否沿适当位置导引,以及检查信号电缆是否完整。

    13.2 如行进速度超过 5 米/秒,须用监察电路监察拖缆。

    13.3 传送与山顶缆车安全有关信息的轨道旁和架空信号电缆须由监察电路监察。

    13.4 如监察电路受到干扰、与其他监察电路发生短路或接地,则山顶缆车须停驶。

    13.5 监察电路与地面之间以及电路与电路之间可容许的最高电压为 50 伏特。

    13.6 当拖缆的接地电阻下降至低于 500 奥姆时,监察电路须制停运输工具。

    13.7 第 13.6 节所述运输工具的制停可最多延迟 0.5 秒启动,以便即使出现突然或临时停电、接地或大气效应时,亦不会

    影响运输工具的操作。

    13.8 在最少 500 伏特的测试电压下,监察电路的阻抗不得少于

    20 000 奥姆。

  • - 23 -

    第 14部 通讯

    14.1 轨道较直和短并以人手控制的山顶缆车只须配备一套信号设备。

    14.2 须设置通讯系统,供运输工具驾驶仓内的司机和控制室内的当值技术员通讯之用。在主要供电系统发生故障、使用

    任何制动器、尾端掣跳掣或安全电路启动时,通讯或信号

    设备须继续运作。

    14.3 如使用永久有效型集电器传递信号和指示,须定期检查有关触点或底板是否受到干扰。

    14.4 运输工具须设置广播系统,并确保在运输工具内的任何位置均能听到广播。如运输工具在正常停车地点之间停顿,

    须透过广播系统通知乘客,指导乘客应采取的行动。如运

    输工具上没有服务员,须设置通讯系统,供乘客与控制室

    通讯用。

  • - 24 -

    第 15部 运输工具

    15.1 运输工具结构和载重部件的设计计算方法应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和核实,在分析中须考虑在操作过程中所有预

    计的静态和动态力,包括:

    ( i) 运输工具本身的重量加上其负荷; ( i i) 操作过程中的风力; ( i i i) 乘客上落车时的冲力; ( iv) 正常制动器和紧急制动器的制动力; (v) 运输工具碰撞缓冲器;及 (vi) 轨道制动力。

    15.2 运输工具的所有结构部件须容易接近,以便进行检查及维修。所有内部及外部表面须予以保护,以防止腐蚀。

    15.3 运输工具的外壳须有下列设施,确保为乘客提供最大的保障:

    (a) 运输工具的车厢如设有企位,须设置车身旁板,其高度最高为座位表面以上 0.4 米或地板以上 1.1米。运输工具内和门口附近不应有锋利边缘和尖锐

    的突出部分。车身旁板可用金属或纤维玻璃制造。

    (b) 密闭的运输工具须透过可以开关的窗门或机械通风设备提供足够的通风。窗门须使用不碎物料,例

    如安全玻璃或合成塑料物料;

    (c) 车门必须稳固,只能在蓄意的情况下才能开启。电动门的关闭力不得高于 150 牛顿。门的边缘须垫上软物料。如电力出现故障,门须保持锁上,并须能

    用锁匙从运输工具里面或外面以人手开启。此类锁

    匙只可由有关的负责人员保管;

    (d) 运输工具内如无服务员,则所有开门的机械装置须从外面操作,并不能从里面开启;

    (e) 折门只可向运输工具内部开启。向外开启的门须设

  • - 25 -

    有锁,并只可从外面开启;

    (f) 运输工具的门打开时,不得驱动山顶缆车以运载乘客;

    (g) 须设置紧急逃生门 (其位置不可在正常门口的那一

    边 ),以便在运输工具/系统发生故障时,有足够的逃生途径可以让乘客直接从运输工具逃至轨道

    上;以及

    (h) 须在运输工具两端设置独立的司机车厢。

    15.4 须在所有运输工具上清楚展示每辆运输工具的最高载客量和动荷载 (单位:千克 )。

    15.5 须根据以下方法计算载客量:

    (a) 座位: 座位阔度:0.4 米

    座位间距:0.7 米

    (b) 企位: 每名站立乘客所占的地面面积为 0.25 平方米。

    (c) 如在整段行驶路程中,乘客站立的地面与真正水平线的倾斜度不超过 15°,则可容许乘客站立。

    15.6 设有企位的运输工具须设置足够的扶手等设施。没有服务员的运输工具须设有显示超重的装置,该装置应与启动装

    置联锁。

    15.7 运输工具须设有独立的轨道制动系统,能把运输工具制停及持续保持在轨道上的任何位置。该系统须在出现下列情

    况时自动启动:

    (a) 拖缆故障; (b) 拖缆过度松弛,即拖缆的牵引力低于 3 千牛顿;或

  • - 26 -

    (c) 运输工具超出最高容许速度 30%。

    15.8 运输工具的所有金属部件均须进行等电位接驳,并须有效接地。运输工具内只可使用低压电器。

    15.9 如运输工具有两个车厢,该两个车厢须用双重扣紧装置连接,每个扣紧装置的安全系数最少为 6。每个车厢须各自设有紧急轨道制动器。

    15.10 运输工具的服务员须能在运输工具上的控制台操作轨道制动器。轨道制动器所有部件相对于拉力强度的安全系数最

    少须为 2。

    15.11 须能在运输工具内控制行进方向及速度。停止和减速的指示须凌驾前进的指示。

    15.12 运输工具须装设内部照明装置及大灯,并须接地。地板须使用防滑物料。

    15.13 运输工具须有编号及髹上颜色,以资识别。

    15.14 运输工具控制台上的所有开关、控制器、仪表和灯须有说明其功能的清楚中英文标记。

    15.15 每道车门相对于月台的上下车位置,其水平高度在设计上必须方便长者于上落时,尽量不受障碍。

  • - 27 -

    第 16部 轨道

    16.1 轨道 (包括路轨、道岔、枕木、基座及任何桥梁 )的设计、建造及维修须能令其在最差负载和紧急制动情况下吸收来

    自运输工具的任何力,而不致产生不适当的偏离或永久变

    形。

    16.2 每次使用运输工具的轨道制动器后,须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详细检查轨道,尤其是在轨道制动器作用点两边 50 米范围内的轨道。

    16.3 无论何时,轨道应没有碎屑、泥土和石块,使运输工具行进时畅通无阻,并且不会阻塞轨道沿线的天然排水。

    16.4 轨道须尽量铺直,倾斜角度须尽量保持平均。

    16.5 侧面曲线的半径须尽量大,最少为 6V2(单位:米 ) ,不得

    少于 100 米,V 在上式中是运输工具的速度 (单位:米/秒 )。

    16.6 须设有装置以使拖缆在任何时间均与滚筒保持接触,即使轨道呈凹向形状。

    16.7 须尽量保护轨道,以防未经授权人士接近。

    16.8 须沿整段轨道设置人行通道。如不可行,则须提供妥善方法,让乘客可紧急撤离运输工具。

    16.9 最好在轨道两端设置检查坑,让维修人员可站立于坑中进行工作。为保障坑内工作人员的安全,须设置以下安全装

    置:

    ( i) 坑内须设有紧急停车掣,以启动正常制动器或紧急制动器以停止运输工具;或

    ( i i) 运输工具的控制台须设有主开关,该开关在进行维修工程时须锁上,并由在坑内工作人员保管开关锁匙。

  • - 28 -

    第 17部 轧道尾端缓冲器

    17.1 缓冲器与运输工具的正常停顿位置之间的距离至少须等于使用紧急制动器后的制动距离。

    17.2 缓冲器的能力在设计上须能够吸收运输工具在载重情况下的动能。在计算上述动能及第 17.1 节所述的制动距离时,

    须使用 12.12 节所述的 0.7 米/秒或以下的容许速度。

  • - 29 -

    第 18部 车站

    18.1 驱动及控制设备须安装于特别设计的机房内。其中一个终站须包括一个工场和贮物室。建筑结构及设施须依照《建

    筑物条例》 (第 123 章 )的规定建造。终站大楼的设计须考

    虑所有加于其上的力,包括 3.3 节所述的缆索拉力和地震

    荷载。避雷装置须符合 EN 62305:2006 的规定。

    18.2 车站的设计及规划须确保在乘客最多的时候,入口及出口能保持畅通。乘客的流动应尽可能畅通无阻。须因应一般

    的乘客流量为候车乘客提供足够的有遮盖地方。

    18.3 车站登车月台的阔度最少须较运输工具车身阔 1 米。不过,如车站有工作人员控制乘客,且有额外的候车范围,则登

    车月台的阔度可适当减少。即使中途站的乘客不多,月台

    的最小阔度须为 1.2 米。

    18.4 月台边缘与运输工具门口之间的空隙最好不超过 50 毫米。

    18.5 不得让乘客进入安装了机器或操作设备的任何地方,只可让乘客进入登车和下车的范围。

    18.6 中英文乘客告示 (可使用图形标志 )必须张贴在显眼位置。车站出入口的位置也须清楚标明。

    18.7 公众地方、机房、控制室和维修范围须有足够的天然照明或人工照明。 须设有由可靠电源供电的紧急照明装置,此类电源应符合

    消防处发出的《最低限度之消防装置及设备守则》与《装

    置及设备之检查、测试及保养守则》。

    18.8 消防处处长是有关终站在拟议用途规定方面的批核当局。此外,妥善管理终站 (特别是良好的内务管理 )、有效控制乘客、确保出入口畅通无阻等,对于防火是十分重要的。

    须遵从消防处处长有关这方面的任何规定。

  • - 30 -

    第 19部 安全分析

    19.1 须进行安全分析,以找出系统及其附近范围在设计、建造及投入服务方面的所有安全隐患。有关分析亦须就如何控

    制已知隐患的各项风险提出缓解措施。安全分析的结果须

    载录在安全报告内。

  • - 31 -

    第 20部 定期检验

    20.1 《山顶缆车(安全)规例》(第 265A 章)订明法定人员进行定期检验(包括年度和季度检验)的职责,以确保山顶

    缆车的安全功能。上述规例也订明有关检验的规定。

    20.2 机电工程署督察会全面或局部参与有关检验,以验证由法定人员所进行的测试符合系统供货商所建议的指定程序和

    安全规定。

    CoP cover for simple chinese 2014 NovCoP- 纜車_simple chinese 2014 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