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

27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19)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劉定焜 * 、尤雅慧 ** 摘 要 一、前言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方法 四、實證結果 五、結論與建議 摘 要 近幾年來,全球企業購併活動愈趨頻繁。因此,影響企業購併的動機為何?購併後 的綜效是否達到預期的成效?是值得予以深入討論的議題。過去文獻多數針對企業可能 合併的原因予以闡述與解釋,然而運用實證模型與資料,對購併的動機進行深入的分析 與探討之研究並不多見,並且往往將金融產業排除在樣本之外。此外,過去文獻亦未針 對企業購併後所產生之績效進行評估。因此,本文以金融產業為研究對象,除進一步將 購併變數區分為財務變數與非財務變數,建構臺灣金融產業 2001-2007 年的 panel data 外,並運用 logistic 迴歸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分析金融產業購併之動機,藉 以分析購併變數對金融產業購併的影響。最後,本文進一步採用因素分析方法(factor analysis )之主成份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比較購併後金控公司的子銀 行,與非購併的本國銀行其經營績效的差異,並評估金控公司購併後是否能產生綜效。 實證結果顯示購併動機呈現多元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顯著動機為:官股持有比率、市 場景氣、負債比率、資本適足率以及流動準備比率。此外,根據因素分析法估算各銀行 之績效分數,績分排名前十名的銀行中,隸屬金控公司的子銀行共佔八家,說明金融機 構整併已產生購併綜效。 一、前言 隨著整體經濟環境的變遷、資訊科技的發達以及世界各國積極推動自由化與國際化 的趨勢下,邁向全球化發展成為企業的目標,而購併活動是達成此目標與提升競爭力的 媒介。金融產業亦隨著這股購併潮流展開改革活動,從 1997 年起全球主要國家的金融 *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 **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班畢業生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Oct-2019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19)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劉定焜*、尤雅慧**

    摘 要

    一、 前言

    二、文獻探討

    三、 研究方法

    四、 實證結果

    五、 結論與建議

    摘 要

    近幾年來,全球企業購併活動愈趨頻繁。因此,影響企業購併的動機為何?購併後

    的綜效是否達到預期的成效?是值得予以深入討論的議題。過去文獻多數針對企業可能

    合併的原因予以闡述與解釋,然而運用實證模型與資料,對購併的動機進行深入的分析

    與探討之研究並不多見,並且往往將金融產業排除在樣本之外。此外,過去文獻亦未針

    對企業購併後所產生之績效進行評估。因此,本文以金融產業為研究對象,除進一步將

    購併變數區分為財務變數與非財務變數,建構臺灣金融產業 2001-2007 年的 panel data外,並運用 logistic 迴歸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分析金融產業購併之動機,藉以分析購併變數對金融產業購併的影響。最後,本文進一步採用因素分析方法(factor analysis)之主成份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比較購併後金控公司的子銀行,與非購併的本國銀行其經營績效的差異,並評估金控公司購併後是否能產生綜效。

    實證結果顯示購併動機呈現多元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顯著動機為:官股持有比率、市

    場景氣、負債比率、資本適足率以及流動準備比率。此外,根據因素分析法估算各銀行

    之績效分數,績分排名前十名的銀行中,隸屬金控公司的子銀行共佔八家,說明金融機

    構整併已產生購併綜效。

    一、前言

    隨著整體經濟環境的變遷、資訊科技的發達以及世界各國積極推動自由化與國際化

    的趨勢下,邁向全球化發展成為企業的目標,而購併活動是達成此目標與提升競爭力的

    媒介。金融產業亦隨著這股購併潮流展開改革活動,從 1997 年起全球主要國家的金融

    *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 ** 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班畢業生

  • (2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業者率先合併,例如: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較著名的購併案件有:美國花旗銀行與

    旅行業合併為花旗集團、德國德意志銀行購併美國信孚銀行、瑞士信貸銀行購併第一波

    士頓銀行,以及日本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與日本興業銀行合併成金融控股公司,這

    些是早期的銀行合併案。1998 年美國多數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紛紛尋求夥伴合併,顯示綜合銀行的經營型態似乎成為未來銀行界的經營方向。金融業期望藉由重組與整合的

    購併,擁有更充分的資金及更多樣化的金融商品以提高服務品質、提升經營效率與增加

    競爭能力。 臺灣早期成立銀行的管制和規定甚嚴,至 1990 年後陸續將各項金融管制措施解

    除,讓銀行業務自由化,同時放寬銀行設立標準,使新銀行設立更加容易。由於上述的

    變革,頓時銀行家數大增,市場呈現接近飽和狀態。因金融機構家數過多,各金融機構

    的業務競爭加劇,為了招攬客戶業者紛紛降低授信門檻,放款金額增加而產生許多呆

    帳,除影響銀行整體承擔風險的能力,亦使銀行營業獲利降低。為了改善惡性競爭情

    況,金融機構勢必經一番整併,以確保金融機構的健全發展。因銀行業存在下列困境:

    高逾放比且持續攀升、銀行信用緊縮、銀行資本適足率偏低、銀行家數過多,過度競

    爭、銀行獲利能力不足與缺乏創新。所以為了與世界接軌,並跟上先進國家的腳步,臺

    灣必須積極進行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改革,金融機構的整併、金融機構大型化與多角

    化經營策略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臺灣政府在 2001年進行第一次金融改革。 金融產業是帶動臺灣經濟發展重要的一環,也是帶動經濟起飛的重要命脈。一國經

    濟的優劣關係著民生生活與政府一切的政策,金融產業的發展與經濟成長環環相扣。隨

    著臺灣加入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開放國外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使臺灣金融機構面臨與大型外商銀行的競爭,因此臺灣金融業須加緊步伐

    進行改革和整合。為提供金融業同業間合併的依據,政府於 2000 年 11 月 24 日完成「金融機構合併法」,於 2001年 6月 27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法」,作為金融業跨業經營的基礎準則。這兩項金融相關法律的立法,目的是期望金融控股公司藉由合併產生一

    加一大於二的綜效,並結合銀行業、保險業與證券業不同市場的互補功能,擴大金融機

    構的經營規模,使合併後的金控公司能達到規模經濟。金控公司結合銀行業、保險業與

    證券業三種產業,亦能有助於業務多角化而達到範疇經濟的效益。期望合併後的金融控

    股公司發揮更強的競爭力與發揮金融機構綜效,以提升經營績效並促進整體金融市場的

    健全發展。 然而,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之間不能僅為了購併而購併,應該要了解主併公司

    和被併公司間購併的原因。過去文獻多數針對購併可能的原因使用理論說明及假說解

    釋,鮮少使用實證模型與資料進行實證分析。此外,過去文獻也未針對購併後的銀行與

    未購併的銀行進行績效評估。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探究銀行購併背後的動機,購併應該

    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其背後的動機才是我們應該深思熟慮之處。期提供政府及相關單

    位為日後成立金融機構或金控公司考量和評估的依據。而購併後企業的經營績效能否達

    到預期的目標,購併之後是否可以產生綜效,以及購併後的金控公司其子銀行的經營績

    效與未購併一般銀行的經營績效是否有差異,是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的議題。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21)

    二、文獻探討

    (一)金控公司合併法與相關規範

    為了因應全球企業合併的趨勢,各國金融機構積極整合,我國政府也提出相關法律

    規範,藉以提升金融產業競爭力,強化整個金融體系,在 2000 年底實施「金融機構合併法」,規範金融機構同業間的合併,制定合併程序及條件,以保障金融機構整合後的

    權益。「金融機構合併法」中所訂定的金融機構為銀行業、證券及期貨業、保險業與信

    託業機構,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機構。其中,銀行業包括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會

    信用部、漁會信用部、票券金融公司、信用卡業務機構及郵政儲金匯業局。證券及期貨

    業包括證券商、證券投資信託事業、證券投資顧問事業、證券金融事業、期貨商、槓桿

    交易商、期貨信託事業、期貨經理事業及期貨顧問事業。保險業為保險公司和保險合作

    社。 「金融機構合併法」立法的目的為促使各類金融機構合併,亦即銀行業與銀行業的

    合併、保險業與保險業、證券業與證券業合併,以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並允許外國金

    融機構得以合併本國金融機構,以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經營管理能力。但是在整合的過程

    中,遭遇各種複雜的問題導致實行效果不彰,加上金融機構合併法主要是規範同業合

    併,無法達到範疇經濟的成果,因此政府更積極推動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2001 年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希望跟進世界金融先進的國家,開放金融業跨業經營及綜合經

    營的體制並訂定 2001 年為金控元年,鼓勵金融機構轉型為金融控股公司。在「金融控股公司法」實施前,銀行業、保險業及證券業各自有相關遵行的法律只能分開經營,

    「金融控股公司法」實施後,金控公司結合銀行、保險及證券,宛如大型百貨公司一

    般,讓客戶有一次購足的便利。 臺灣金融控股公司成立的法律依據為「金融機構合併法」和「金融控股公司法」,

    其中以「金融控股公司法」為主要核心。從 2001 年實施的「金融控股公司法」至今已有六年多的時間,以二次金改的目標而言,金控公司家數需減為 7 家,才能達到金融市場中的最適規模,可見未來的金融市場裡,金控公司的合併將是下一波風潮。

    (二)企業購併動機之國內外相關文獻。

    王冠琁(1999)採用羅吉斯迴歸模型找出影響銀行購併的因素,並針對銀行股價和本益比兩個依變數進行多變量迴歸分析與影響自變數的探討。結果顯示,影響銀行購併

    其他金融機構(信用合作社)的顯著因素為銀行的「存款成長率」,銀行存款率越高表

    示有有可能購併其他銀行。吳安妮(1992)有別以往問卷和個案分析的方式來探究併購動機,而以蒐集財務報表為研究資料,著重併購動機的理論基礎,對併購的動機予以檢

    測。實證結果,95%信賴區間下,合併後第一年公司的獨占能力與市場佔有率對併購決策有顯著的正相關,合併公司的銷貨收入與租稅減免利益大於非合併公司,可見追求規

    模經濟與租稅利益為併購動機。在 90%的信賴區間下,合併後第一年公司的銷貨收入,與合併第二年的市場佔有率,都與併購決策呈正相關,合併後第一年合併公司的市場佔

  • (2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有率大於非合併公司,顯示併購動機為提高市場佔有率。 劉和昌(2003)研究對象為 1997 到 2000 年臺灣 48 家上市上櫃銀行,銀行分為合

    併銀行與非合併銀行。變數選用 CAMEL 評等模型,包含資本適足性、資產品質、管理能力、獲利能力以及流動性等五大類,採用 logit 模型做合併因素之分析,結果顯示當資本適足性、獲利性和流動性方面有較佳表現時成為合併銀行的機率大。吳政隆

    (1999)研究被購併證券商財務特質,使用民國 80年的第一筆購併案到民國 87年底的未上市(櫃)證券商為樣本,以樣本購併前一年到前三年的財務資料,作為無母數統計

    檢定和羅吉斯迴歸模型的基礎。無母數統計檢定的結果發現:被購併證券商的特質中企

    業規模、負債比率、財務槓桿、總資報酬率、股東報酬率和營收成長率顯著地小於未被

    購併證券商。羅吉斯迴歸模型結果:企業規模、總資產報酬率和股東報酬率顯著地與假

    設預期相同,因而使得企業規模假設、獲利能力假設和管理當局績效假設得以成立。 邱杏茹(2001)研究民國 86 年 1 月至 87 年 12 月,曾進行購併活動之銀行及被購

    併之信用合作社為研究對象,並採用無母數、T 檢定及平均數統計方法,先分析影響本國銀行購併之因素,再進一步了解被購併者的財務特質。結論為購併因素與購併意願之

    關係為追求規模經濟、追求管理效率、追求完整性的服務網及金融環境等四因素,對銀

    行購併意願確有顯著性影響。追求市場占有率、管理人追求個人利益與法令規範等三因

    素,對於銀行購併意願並沒有顯著性影響。被購併者的財務特質:研究結果發現被購併

    信用合作社的規模、淨利、放款多樣化顯著小於購併銀行,即規模、淨利與放款多樣化

    較小的金融機構被購併的機率較大。黃逸定(2003)探討國內金融業在民國 90 年底至91 年中的購併行為。將整體金融業區分為購併未購併及被購併兩組,藉由其在財務及非財務特徵中所顯示出之差異加以分析。研究之實證結果為公司負債比率較低、規模較

    大及部分行業中獲利能力較強、成長性較高之公司較容易成為金控公司之購併目標。 黃鈴木(2001)以臺灣上市電子類主併公司為研究對象,利用羅吉斯迴歸模型檢測

    財務面之企業合併動機,財務資訊選取以民國 88 年 12 月 31 日為截止點,利用關鍵性的財務指標探討企業進行合併時所考慮的因素。實證研究發現企業進行合併時,企業合

    併與公司規模為正相關,顯示企業大者恆大的趨勢;管理效率、槓桿比率、資產週轉

    率、資本支出率、有效稅率、市場股份週轉率與企業合併為正相關。這些企業合併動機

    因素將影響公司資源配置,且在企業策略的指引下,持續保有公司核心競爭力,進而維

    持公司的獲利績效。 Hannan and Rhoades(1987)研究德州 1,046 家銀行被購併的機率,以多 Logistic

    regression 將購併類型分成三個選項:銀行不會被購併、會被與觀測銀行相同市場的銀行購併與會被與觀測銀行不同市場的銀行購併,探討銀行被合併的機率。研究結果市場

    占有率、資本占資產比、銀行設立環境這三項變數與不同市場銀行購併的機會有顯著關

    係;資本占資產比、市場集中度與相同市場銀行的購併機會有顯著關係。Moore(1997)以多元 Logistic regression探討銀行財務績效與購併機率的關係,研究對象為美國 21,907 家銀行,並採用 1993 及 1994 兩年的資料。研究結果顯示財務不佳的銀行被購併的機率較大,受限於資金無法提供放款的這類小銀行,被購併的機率大,購併後的

    新銀行績效佳;承作小企業放款的這類小銀行,被購併的機率小而購併後的綜效亦小。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23)

    Avkiran(1999)分析澳洲貿易銀行合併後效率的情形,研究期間為 1986 年至 1995年,選取的效率為操作效率、員工生產率、獲利績效與相對的平均效率。結果顯示銀行

    解除管制之後的期間,效率會提升,主併銀行比目標銀行更有效率,但是合併之後,主

    併銀行的效率不一定會一直維持某個水準。 企業購併動機相關文獻之整理,請參考表 1。過去探討模型實證的文獻大多使用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探討購併動機,研究企業不限金融產業,證券商及電子產業也予以探討。因此,本文亦使用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探討購併動機。國內文獻缺乏較長期間對購併議題的研究,本研究選取 2001-2007 年共 7 年之研究期間,有別於過去文獻只選取 2-3 年的研究樣本。因本文研究期間較長,不侷限於某時點或受某事件的影響,實證結果應具有較佳之準確性與可信度。

    表 1 企業購併動機相關文獻彙整

    作者 研究期間、樣本 研究方法 實證結果 Moore (1997)

    1993-1994年 美國銀行

    多元 Logistic regression 財務不佳及受限於資金無法提供放款的銀行,被購併的機率

    大,購併後銀行績效佳。 吳政隆 (1999)

    1991-1998年 未上市(櫃)證券商

    無母數統計檢定和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證券商企業規模愈小、獲利能

    力愈差和管理當局的經營績效

    愈不好時,該證券商被其它證

    券商購併的可能性就會愈高。 黃鈴木

    (2001) 1999年止

    臺灣上市電子公司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企業合併與公司規模、管理效

    率、槓桿比率、資產週轉率、

    資本支出率、有效稅率、市場

    股份週轉率呈現正相關。 黃逸定 (2003)

    2001-2002年 購併與未購併金融

    Probit model

    負債比率較低、規模較大及獲

    利能力較強、成長性較高之公

    司較易成為金控公司之購併目

    標。租稅優惠對金控公司購併

    決策不具顯著效果。合併前已

    存在之股權關係對金控公司購

    併決策上具顯著效果。 劉和昌

    (2003) 1997-2000年

    臺灣上市上櫃銀行 Logit model 當資本適足性、獲利性和流動

    性方面有較佳表現時成為合併

    銀行的機率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銀行經營績效之相關文獻

    蔡耀宇(2003)運用因素分析法,選取適當的財務變數,估算出各銀行經營績效的

  • (2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得分,根據得分依序排名,對於各銀行的排名分類為公營民營的比較以及加入金控與非

    加入之比較。實證結果發現經營績效排名得分前 8 名之銀行均屬於金融控股公司旗下銀行子公司。排名前段之銀行經營績效表現較為平穩波動性最小。公營行庫民營化後之銀

    行,其經營績效並不理想。李喬銘(2004)以本國上市上櫃 35 家銀行為研究對象,進行經營績效與效率之研究,就其各年度同時採用因素分析法與資料包絡分析法,兩種實

    證分析之排名所產生的差異性進行探討。以資料包絡分析法來探討臺灣銀行業之經營效

    率,並以據此所得之相對效率排名與因素分析法所得之績效排名加以比較及分析。結果

    顯示,兩種研究方法所得到的銀行經營績效排名,只有 50%的正相關。 黃湞鈺(2003)採用因素分析方法萃取出財務性指標,作為衡量銀行間經營績效差

    異的方法,綜合考量全體銀行績效比較分析,研究範圍以 90 年底在臺灣地區營業已滿三年的銀行為樣本,以年資料進行研究。並依據銀行成立時間的先後做為劃分標準,將

    銀行的經營型態劃分為 15 家新銀行與 17 家舊銀行兩類,分別以 t 檢定與無母數統計的Mann-Whitney-Wilcoxon 檢定法,比較兩者在經營績效上的差異。實證發現,新銀行的短期經營績效與舊銀行的短期經營績效並沒有明顯差異。舊銀行的長期經營績效與新銀

    行的長期經營績效並沒有明顯差異。在全體樣本銀行的經營績效表現上,只有中信銀與

    台新銀的經營績效表現較好,其餘銀行的經營績效表現較不穩定。蔡靜宜(2000)研究信用合作社將其資產概括讓與商業銀行之合併型態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探討合併後之

    效益。根據實證結果得到之結論,被併之信用合作社,規模無法與商銀相當,但合併前

    後商銀之財務結構確實有顯著改變。總體而言,商銀合併信用合作社後所帶來獲利以及

    市場佔有率的提昇,經研究之實證結果顯示,確實可使主併商銀相對其他銀行有較佳的

    績效與提昇競爭力。 陳睿夷(2004)探討金融控股公司購併動機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個案分為台新

    銀行、建華銀行及玉山銀行,研究期間為 2001 年至 2003 年,針對國內金融機構之環境,追蹤合併後之經營績效。研究採取五項經營績效指標,分別為資本適足性指標、資

    產品質指標、經營能力指標、獲利能力指標及流動性指標,並檢視是否達到預期的綜

    效。結果發現,個案銀行皆一致認為成立金控後,對財務指標有所影響。在資本適足率

    與流動性指標上表現呈現負成長。在資產品質、經營能力與獲利能力指標方面,大都呈

    現正成長,故由以上分析顯現銀行加入金控公司後對其經營績效正面影響較大。林子超

    (2003)以 ROA、ROE 與獲利率三項常用的指標建構衡量金控公司績效的總指標。以多變量統計分析分法之迴歸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了解金控公司所屬特性與績效的關連

    性。結果顯示銀行及保險類型的金控績效優於證券類型的金控,金控公司績效表現與資

    產、資本及股東權益皆呈一定程度的正向關係。 Bacon(1994)以農村電力合作社 1,000 家非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分為被購併與

    非購併公司兩類,不考慮稅、多角化程度及市場信號的影響,針對購併時間點、公司規

    模、顧客多寡、總收益與設立地點進行分析。研究方法為區別分析及 logits 回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購併前一年被購併公司有較低的收益、效率、債務利息及流動資產,未購

    併的公司需要花費較多的營運費用,合併公司比未合併公司有較少的現金部位,本研究

    支持合併動機與預期效率是相關聯的。Bhattacharya, et al.(1997)探討印度銀行在公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25)

    營、民營與外商三種不同的股東權益對於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樣本為 1986 年至1991 年 70 家商業銀行,使用資料包絡法評估經營效率。結果顯示公營的商業銀行平均的績效較好且平均變異也較低,外商銀行初期效率最低,研究期間的最後兩年效率有明

    顯上升。 Gardner(1984)以美國成立滿三年且由少數民族經營的銀行為研究對象,期間為

    1978 到 1981 三年。應變數為衡量獲利能力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及資產報酬率,自變數有八項財務指標及非財務變數的管理者學歷和經歷,以多元迴歸模型檢定應變數與自變數

    之間是否有顯著性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僅以財務變數建立的模型,具有 50%以上的解釋能力,備抵放款損失/營業費用與融資放款/總放款額,此兩項比率對股東權益報酬率及資產報酬率皆有顯著的影響。加上非財務變數的管理者學經歷,模型的解釋能力可以

    提升至 60%,可見管理者的特質與銀行的獲利能力是有顯著影響的。Miller and Noulas(1996)探討大規模銀行之獲利性規模市場佔有率與地理環境對技術效率的影響。研究樣本為 1984年至 1990年資產規模大於十億美元的銀行共有 201家,以資料包絡法求出效率值並評估銀行的經營績效。研究結果顯示規模報酬的變異性小於純粹技術效率的變

    異性,大部分的銀行有規模過大的現象,呈現規模報酬遞減的狀態,規模較大及獲利性

    較佳的銀行有較低的純粹技術效率。 經營績效相關文獻整理於表 2,文獻中可發現探討經營績效之實證方法有許多模型

    表 2 經營績效之相關文獻 作者 研究期間、樣本 研究方法 實證結果 林子超 (2003)

    2001-2002 年 14 家金控公司

    迴歸及單因子變異數 銀行及保險類型的金控績效優

    於證券類型的金控,金控公司

    績效表現與資產、資本及股東

    權益皆呈一定程度的正向關

    係。 黃湞鈺

    (2003) 15 家新銀行與 17家舊銀行

    因素分析法 t檢定

    無母數統計

    1. 短期經營績效新銀行與舊銀行沒有明顯差異。2. 舊銀行與新銀行的長期經營績效沒有明

    顯差異。3. 全樣本銀行的經營績效表現,中信銀與台新銀的

    經營績效表現較好,其餘銀行

    的經營績效表現較不穩定。 蔡耀宇

    (2003) 1999-2003 年 上 市(櫃)銀行 31 家與金控公司 14家

    因素分析法 經營績效排名前 8 名之銀行均屬於金控公司旗下銀行。排名

    前段之銀行經營績效表現較為

    平穩,波動性最小。公營行庫

    民營化後之銀行,其經營績效

    並不理想。

  • (26)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作者 研究期間、樣本 研究方法 實證結果 陳睿夷

    (2004) 2001-2003 年台新銀行、建華銀行及玉

    山銀行

    問卷調查與分析 個案銀行皆認為成立金控後,對財務指標有所影響,在資本

    適足率、流動性指標上表現呈

    現負成長,在資產品質、經營

    能力與獲利能力指標方面,大

    都呈現正成長。由以上分析顯

    現銀行加入金控公司後對其經

    營績效正面影響較大。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可以運用,各種模型的結果亦具合理性,其中因素分析法及統計方法較常使用。本

    文根據文獻,以因素分析法探討經營績效。本研究選取的變數為 2001-2007 年 CAMEL評等制度中的財務變數,再加上有別於過去文獻未納入探討的非財務變數。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 Logistic 迴歸模型分析臺灣地區銀行購併之因素,藉由討論購併動機分析購併因素對金控公司併購行為的影響。進一步以因素分析法探討與比較經由購併後成立

    金控 公司之旗下子銀行,與非金控公司的本國銀行其經營績效的差異。以下分別對

    Logistic模型及因素分析法進行說明:

    (一)Logistic 迴歸模型

    Logistic 迴歸模型中應變數設為 Y,Y=1 代表合併成金控公司的銀行,Y=0 代表未合併的一般銀行。Logistic迴歸模型可適用於這類非屬量變數的屬質變數。Logistic迴歸模型利用累積密度函數,將解釋變數的數值轉變為機率值,為了確保機率估計值落在

    0 與 1 之間,採用累積標準常態分配函數進行數值轉換,用來轉換累積機率分配函數的為 Logistic分配函數。Logistic機率函數可以表示如下:

    ⎥⎦

    ⎤⎢⎣

    ⎡−+=

    ∑=

    ii

    i xbP

    23

    1exp1

    1

    (1)

    將(1)式分子和分母乘上 exp(z),可得到:

    )exp(1

    )exp()exp(1

    1z

    zz

    p+

    =−+

    = (2)

    上式公式經過轉換可得: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27)

    )exp()exp(1

    23

    1i

    ii xbzp

    p ∑=

    ==+

    (3)

    (3)式等號兩邊取自然對數,可求得機率函數與自變數之間的關係式:

    ∑=

    ==+

    23

    1)

    1ln(

    iii xbzp

    p (4)

    根據以上公式套入本研究變數,則 Logistic迴歸分析模型如下:

    623219118171722110 ZZZXXXY βββββββ +⋅⋅⋅++++⋅⋅⋅+++= (5) 可以簡化為:

    Kk

    jii

    i ZXY ∑∑==

    ++=6

    1

    17

    10 βββ (6)

    其中 Y 為應變數,Y=1 代表合併成金控公司的金控子銀行,Y=0 為未合併的一般銀行。 iβ 為財務變數的係數, iX 為財務變數, i=1,…,17。 jβ 為非財務變數的係數, kZ 為非財務變數,j=18,...,23,k =1,…,6。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是一種相依分析技術,包含減少因素個數(維度),以簡化資料的技巧,

    主要目的是以較少的維度表現原先的資料結構,又能保存原資料結構所提供的大部份資

    訊。因素分析是以少數幾個潛在變數及特定因素組成的線性組合,能將許多個變數所形

    成的相關係數矩陣以少數的因素來解釋。在因素分析的模型裡,要設法找到 1F ,2F ,…, mF 等因素,得到以下式子:

    imimiii FfFfFfX ε++++= ...2211 (7) 若以矩陣的方式表示,則為:

    11 1 ××× +⋅= × pmpp eFfX fm (8)

    其中, iX 為原始資料的變數,i=1,…,p, p=23。 ijF 為第 j 個共同因素 jF 在第 i個變數下的權重,也是就負荷量。 1F , 2F ,…, mF 為共同因素, iε 代表第 i 個因素的獨特因素。 因素模型需包含下列假設假設:首先, if 共同因素之間互為獨立, if 的共變數矩

    陣為 1,即變異數皆為 1,但共同因素都是獨立的,所以Cov ( if , jf )=0,其中ji ≠ 。此外, iε 之間互為獨立,且 iε 平均數為 0,變異數為 iϕ 。最後,共同因素與獨

    特因素間也是獨立的,即Cov ( if , iε )=0,其中 ji ≠ 。而因素模型中參數的估計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method)、主要因素法(principal factor method)及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三種,本研究採用較多文獻使用的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以 1 置入原相關係數矩陣之對角上作為共同性之數值,也就是將共同

    性設為 1,而不對共同性另作估計,係用來觀察變數的不相關線性組合。第一成份有最

  • (2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大變異數,其所解釋的變異量即屬第一個主成分所有,分離後所剩餘的變異量經第二個

    方程式的線性合併,可以抽離出第二個主成分。依此類推,隨後的成分可以解釋的變異

    數愈來愈小,直到無法抽取共同變異量為止,而且這些成份之間是不相關的。 因素分析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將許多變數中關係密切的變數挑選出較有代表性的因

    素,組成較少的幾個重要因素來描述所有變數之變異數,以達到化繁為簡的目的。然而

    究竟要萃取多少共同因素才最為恰當並無定論,原則上以愈少因素而能解釋各變數之變

    異數的能力愈大愈好,參考 Kaiser的標準,選取特徵值大於 1的共同因素。原始因素負荷量矩陣不易被解釋,可能出現某一變數在數個因素都有相當的負荷量,將萃取出的因

    素作旋轉,使轉軸後的因素負荷矩陣可以容易解釋,讓因素的意義更明顯。轉軸的方法

    以直交轉軸的最大變異法(varimax)較常使用,每個因素轉軸的特徵值(解釋變異)會有些差異,但是解釋變異量的總和是不變的。 每個因素群中會有代表各因素的指標,以因素負荷量的大小作為選取指標的標準,

    本研究使用直交轉軸之最大變異法進行因素轉軸,轉軸後選取各共同因素之因素負荷量

    絕對值大於 0.6 之變數,作為各因素群中的指標。因素分析為縮減變數的方法,在經過因素分析的萃取與轉軸之後,會產生新的因素,對新產生的因素進行命名,命名時應以

    各因素中負荷量較大的變數其共同現象命名,也必須涵蓋原始變數的意義。 透過因素分析的結果,計算因素中各指標所佔的權重,先依各因素的特徵值

    (eigenvalue),算出因素權重,再依因素中各指標的負荷量(loading)計算該指標在因素中的權重,公式如下:

    100/6

    1

    ×⎟⎠

    ⎞⎜⎝

    ⎛= ∑=i

    iii EEF (9)

    其中, iF 為第 i個因素所佔之權重, iE 代表第 i個因素的特徵值。

    ij

    ijijij FllW ×⎟⎟⎠

    ⎞⎜⎜⎝

    ⎛= ∑

    =1

    22 / (10)

    其中, ijW 表示第 i個因素中第 j個指標所對應的權重, ijl 則為第 i個因素中第 j個指標之因素負荷量。將因素分析萃取後各因素的指標值依照表 3 予以標準化,使各指標在相同的基準下比較。各家銀行每季標準化後的指標值乘上各指標所對應的權重,加總

    後得到各家銀行經營績效的分數,依據得分數值由大到小依序排名。 表 3 指標分數標準化計算公式

    指標值性質 計算公式 符號代表意義 指標值愈大愈好

    δμ−x

    指標值愈小愈好 ( )1−×−δμx

    指標值太小太或小皆不好 ( )1−×−δμx

    x:樣本原始觀察值 μ:平均數 δ:標準差

    資料來源:李羽涵(2007)。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29)

    (三)資料來源

    本研究期間為 2001 年第一季到 2007 年第三季,共 27 季。研究對象分為兩類:12家金控公司旗下之子銀行與 24家本國一般銀行,共 36家樣本銀行。為了增加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排除以投資銀行為發展型態且偏票券業的國票金控;及排除以工業銀行為

    主,服務對象跟一般銀行不同的開發金控。金控公司子銀行整理於表 4。非金控公司的本國一般銀行,排除服務對象及業務性質跟一般銀行不同的臺灣工業銀行與中國輸出入

    銀行;新竹國際商業銀行,被英商渣打銀行所購併成為外商銀行,因本研究不討論外國

    銀行購併因此予以排除。本研究資料來源包含:臺灣經濟新報資料庫(Taiwan Economic Journal,簡稱 TEJ)、中央銀行統計資料,以及中央銀行金融機構監督管理處季報資料。

    (四)變數說明

    本研究所選取的變數包含財務變數與非財務變數兩大類,財務變數為銀行業財務報

    表分析中的財務比率和財務指標,非財務變數則有外部經濟、內部環境、政府政策及官

    股持有比率等指標,並探討這些變數對購併動機的影響。以下為針對變數之說明。

    1.財務變數

    表 4 金控公司與旗下子銀行彙整 金控公司 (成立日期)

    金控旗下子銀行 金控其它子公司

    華南金控 (90.12.19)

    華南商業銀行 華南永昌綜合證券、華南金資產管理、華南金創業投資、華南產物保險、華南票券金融、華南永

    昌投信、華南金管理顧問 富邦金控 (90.12.19)

    台北富邦銀行 富邦保險、富邦人壽、富邦證券、富邦投信、富邦行銷、富邦金控創投、富邦創投管理顧問、富

    邦資產管理 國泰金控 (90.12.31)

    國泰世華銀行 國泰人壽保險、國泰世紀產物保險、國泰綜合證券、國泰創業投資、怡泰管理顧問、怡泰貳創業

    投資、怡泰創業投資 玉山金控 (90.12.31)

    玉山銀行 玉山綜合證券、玉山證券投資信託、玉山保險經紀人、玉山創業投資

    元大金控 (91.2.4)

    元大銀行 元大證券、元大證金、元大投信、金復華投信、元大期貨、元大投顧、元大創投、元大國際資產

    管理、元大國際財顧 兆豐金控 (91.2.4)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兆豐票券金融、兆豐保險代理人、兆豐資產管理、兆豐交銀創業投資、兆豐產物保險、兆豐證

    券、兆豐國際證券投資信託 台新金控 (91.2.18)

    台新銀行 台新創業投資、台新資產管理、台新行銷顧問、台新票券、台新證券

  • (3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金控公司 (成立日期)

    金控旗下子銀行 金控其它子公司

    新光金控 (91.2.19)

    新光銀行 新光人壽、新光證券、新光投資信託、新光保險經紀人

    永豐金控 (91.5.9)

    永豐銀行 永豐金證券、永豐信用卡、大華投信、永豐財務顧問、永豐人身保險代理人、永豐財產保險代理

    人、永豐租賃 中信金控 (91.5.17)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中國信託保險經紀人、中國信託綜合證券、中國信託創投、中國信託資管理、中國信託票券

    第一金控 (92.1.2)

    第一銀行 一銀證券、建弘投信、第一金融資產管理、第一創業投資、第一管理顧問、第一財產保險代理

    人、第一英傑華人壽 日盛金控 (91.2.5)

    日盛銀行 日盛證券、日盛國際產險代理人、日盛投資顧問、日盛期貨、日盛期貨經理、日盛人身保險代

    理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財務變數選取的依據是參考下列銀行評估指標:根據美國聯邦金融機構調查評議會

    的統一金融機構評等制度(CAMEL rating),將銀行的評鑑條件分為五個層面,分別為資本適足性(capital adequacy)、資產品質(asset quality)、管理能力(management)、獲利能力(earnings)、流動性(liquidity)等五大類。以及銀行管理理論中的經營原則:獲利性、流動性、效率性、安全性以及成長性。加上回顧過去文獻,參考學者所使

    用的財務指標。根據上述三點銀行評等之標準,本研究以 CAMEL 制度為基礎,並參考銀行經營原則和過去文獻,以資本適足性、資產品質、流動性、獲利性、效率性、成長

    性與管理能力,等七個構面建構 17 項財務指標,做為分析購併動機的財務指標。本研究選取的財務指標: (1)資本適足性。

    資本為股東權益或淨值,資本適足性針對資產與負債說明,為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

    風險性資產可能造成的損失及償付之債務,以保障存款人及債權人的利益。代理變數

    有,資本適足率(X1)=自有資本/風險性資產。銀行的資本大部分為淨值或股東權益,銀行的資產為放款,屬於風險性資產,資本適足率可以衡量銀行承受風險的能力與

    資本品質的好壞。以及負債比率(X2)=負債總額/資產總額。負債比率為顯示銀行舉債資金占銀行全部資產的比例,用來衡量銀行償債能力與資本結構的健全性。 (2)資產品質。

    銀行主要的資產為放款,資產品質的好壞多以放款指標來評鑑。如果超額放款,會

    使資產品質惡化呆帳增加影響銀行的信用。因此,銀行必須謹慎審核授信品質、貸款及

    放款,才能有效的管理銀行資產。代理變數,逾放比率(X3)=逾期放款/放款餘額。逾放比率是判斷銀行放款品質的主要指標。催收款比率(X4)=催收款毛額/放款餘額。上述逾期放款,再歷經三個月仍未繳交本息,或銀行應在清償期屆滿六個月內仍未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31)

    繳款,即轉入催收款科目。因為放款後本息無法收回,銀行要承擔壞帳的損失,所以催

    收款比率愈高,表示銀行的資產品質愈差。備抵呆帳覆蓋率(X5)=備抵呆帳/逾期放款。俗稱「呆帳覆蓋率」,數字愈高,表示銀行承受損失能力愈高,國際先進國家標準

    是 40%。如果要評估一家銀行承受風險的能力,可以觀察其「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的覆蓋率」,當覆蓋率愈高,表示銀行承受力愈好,能忍受較多環境的衝擊(雷盈, 2009)。 (3)流動性。

    流動性指標衡量銀行持有的資金轉換成現金的快慢程度。銀行須準備流動資產或現

    金以備客戶的隨時提領,或發生問題時緊急的需求,資產流動性對銀行整體經營效率有

    很大影響。代理變數,流動準備比率(X6)=流動準備資產/提列流動準備之負債餘額。中央銀行為健全金融機關之營運,規定銀行提列準備金,銀行所收受存款餘額應提

    列流動準備。目前流動準備由中央銀行洽商財政部訂定,金融機關各種存款總額不得低

    於 7%。銀行必須提列一定比率的流動準備金,以因應客戶提款的需求,保持資金的流動性與穩定性。流動準備比率愈高流動性愈高,而流動性風險愈小。存放比率(X7)=放款餘額/存款餘額。存放比率為衡量銀行流動性風險的重要參考指標。存放比率值通

    常小於 1,比率愈高表示銀行的流動性愈低,其流動性風險愈高。 (4)獲利性。

    獲利性為企業衡量收益的指標,企業能否持續經營,獲利性指標是關鍵因素,金融

    機構當然也不例外。銀行的主要獲利為貸款和存款的利息差額及各項手續費,除了要運

    用客戶的存款,也要為貸款客戶準備資金,來往的資金如何管理攸關銀行獲利的高低。

    銀行獲利高低也意味客戶對銀行的信心,獲利高的銀行客戶愈安心,銀行才能成功的經

    營。代理變數,稅前淨利率(X8)=稅前淨利/營業收入。稅前淨利率也稱為稅前純益率。衡量每一單位營業收入的獲利能力,此比率愈高每單位的營收愈高,表示獲利能力

    佳亦有助於經營績效之表現。淨值報酬率(X9)=稅後淨利/平均淨值。淨值為股東權益總額,淨值報酬率又稱為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每一單位的平均淨值可以產生多少單位的稅後淨利,可衡量股東所創造的獲利能力。淨值報酬率愈高,表示銀行獲利能

    力佳。總資產報酬率(X10)=稅前淨利/平均總資產。衡量平均一單位的總資產可以獲得多少單位的淨利。資產報酬率為衡量銀行是否充分利用資產以創造獲利的指標,不

    論銀行的資產是舉債而來或是自有資金,銀行利用其所有資產從事生產活動,所得的報

    酬率表現在稅後淨利上。因此,資產報酬率衡量銀行的營運績效是否達到最佳資產運

    用。每股盈餘(X11)=稅後淨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股價代表市場上認定公司的價值,股價的高低牽動公司的價值,但是股價包含太多混合的價值,應以淨利計算的

    每股盈餘衡量公司價值較為客觀。 (5)效率性

    代理變數,營業費用率(X12)=營業費用/營業收入淨額。每一元營業收入花費在營業費用的比例。營業費用率愈低,表示銀行支出謹慎、創造收益愈高與管理效率愈

    好。反之,此比率愈高,顯示濫用支出、成本提高與效率不佳。金融業務成本率

    (X13)=金融業務成本/營業收入。每一元的營業收入用於金融業務成本的比重。金融業務成本率愈低,銀行負擔成本愈少經營績效較佳。

  • (3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6)成長性

    成長性與銀行未來發展是正面的相關,成長性指標為衡量各項業務成長的狀況。代

    理變數,營收成長率(X14)=(本期營收-上期營收)/上期營收。營業收入為銀行獲利來源之一,營收成長率愈高,表示銀行成長趨勢愈大有助於未來發展。存款成長率

    (X15)=(本期存款-上期存款)/上期存款。存款為外部資金來源中資金成本較低者,低資金成本的來源越多,對銀行的獲利幫助越大,故存款成長率若較其他金融機構

    高,表示對低資金成本來源的吸引力越大、越穩定,有助於利潤及獲利能力的提昇。本

    研究參考王冠旋(2000)研究,將存款成長率納入研究變數。放款成長率(X16)=(本期放款-上期放款)/上期放款。放款金額通常為銀行業最重要的資產之ㄧ,是收

    入的來源同時也是信用遭受損失的來源,放款成長率越高表示資產收入增加,也代表著

    需承擔信用損失的風險越高。 (7)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顯示銀行的經營效率,金融機構除了追求收益外,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可以

    做好內部稽核,減少員工作業疏失,進而使銀行損失減少的。代理變數,每人營業利益

    (X17)=營業利益/員工人數。營業利益除以員工人數,計算每一員工所創造的營業收益。每人營業利益愈高,表示銀行管理效率佳,具有良好管理能力。

    2.非財務變數

    為了增加本研究的準確性以及有別於一般僅採用財務性變數的文獻,本文將非財務

    變數納入實證模型。非財務變數包含市場景氣、銀行規模、網路效果、政府政策、分散

    風險效果及官股持有比率,等 6項衡量購併動機的指標。以下為這些衡量指標的說明: (1)市場景氣

    代理變數,臺灣加權股價指數(Z1)。市場景氣反應一國在某一時期經濟活動盛衰的情況,景氣的循環是長期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活絡時期與低迷時期交互變動的現象。

    股票市場乃總體經濟中的主要資本市場,股價指數變動與經濟體中各活動部門之變動息

    息相關,而股價指數正是衡量市場景氣的指標之一,經濟活絡時景氣好則股價指數相對

    較高。加權股價指數凸顯整個市場大盤的漲跌,可客觀的衡量市場景氣。臺灣加權股價

    指數計算方式係以民國五十五年之股票市場市值為基期,基期指數設為 100,扣除特別股、全額交割股及上市未滿一個月之股票外,其餘皆包含在其樣本中。 (2)銀行規模

    代理變數,員工人數(Z2)。以銀行總員工人數衡量銀行的規模大小,總員工人數越多表示銀行有較大的規模,藉此探討銀行規模大小是否對購併產生影響。 (3)網路效果

    代理變數,銀行家數(Z3)。以金融機構的營業據點視為一個點,點與點相連的線稱為網路,網路效果是指各營業據點之間資訊的活絡性與知識的交流性,對於銀行效率

    有提升的助益。銀行家數愈多可以連結的網路愈密,活絡性愈大經營效率亦愈佳。 (4)政府政策

    代理變數,金融控股公司法(Z4)。為探討政府政策及相關法律規範對金融機構購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33)

    併是否造成影響,本研究以金控法通過前後作為一代理變數。政府在民國 90 年 6 月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希望跟進世界金融先進國家,藉由金融業跨業經營及綜合經營

    的體制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並訂定 2001 年為金控元年,並鼓勵金融機構轉型為金融控股公司。本研究將金控法未實施的當季及當季之前設為 0,金控法實施後的下一季之後假設為 1。 (5)分散風險

    金控或非金控(Z5)。代理變數,銀行加入金控公司後,系統風險將受影響,且風險與成本呈正相關(黃美瑛,2005),本研究以金融業務成本除資產總額,作為衡量成本的變數。金控公司亦為多角化經營的產業,多角化效果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風險,因

    此,本文從成本角度探討金控與分散風險的關係。 (6)官股持有比率

    代理變數,政府官股持有比率(Z6)。若政府機構持股超過 50%的銀行稱為「公營銀行」,若低於 50%則為「民營銀行」。而民營化,指的是將官股持股比例降到 50%以下。目前臺灣金融機構官股持有比率超過 50%只有臺灣銀行、土地銀行與中國輸出入銀行,其它如合作金庫銀行、臺灣企銀與高雄銀行,雖然仍有公股色彩,但持股比率皆低

    於 50%。為了增加研究的準確性,本研究設虛擬變數探討官股持有比率對購併的影響,將持有官股比率為 40%以上的銀行設為 1,官股持有比率 40%以下的銀行設為 0。 變數說明與基本統計量整理於表 5。在財務變數與非財務變數中,本研究皆納入成

    本因素之考量,如財務變數中效率性指標的「金融業務成本率」與非財務變數中以成本

    角度衡量的「分散風險」變數,藉以探討相關成本因素是否為影響購併動機的變數。

    四、實證結果

    (一)購併動機之實證結果

    本研究以 Logistic 迴歸模型選取購併動機變數,實證結果顯示影響銀行購併動機的因素有:財務變數中的資本適足率、負債比率、備抵呆帳覆蓋率、流動準備率、稅前淨

    利率、每股盈餘、金融業務成本率、營收成長率、每人營業利益以及放款成長率,與非

    財務變數中的市場景氣、銀行規模、網路效果與官股持有比率。實證估計結果請參見表

    6,茲將具顯著性之購併動機敘述如下:

    1.財務變數

    (1)資本適足性

    資本適足性中資本適足率對銀行購併具顯著正向影響;負債比率對銀行購併亦具顯

    著正正向影響。資本適足率愈大表示銀行自有資本愈多,資本多欲擴大營運規模,藉由

    向外擴充買下其他金融機構(Jesen, 1986)成為購併者。因此,資本適足率愈大的銀行購併其他金融機構的可能性愈大。這符合購併理論中,大鯨魚吃小蝦米以大吃小之合

    併。負債比率愈高,銀行的資金來源需要依靠外來資金的程度愈高,負債比率高的金融

  • (3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機構,在資金管理方面較弱需要外界資金協助,屆時會有其他金融機構以大吃小方式進

    行購併,負債比率較低的銀行可提供資金援助,進一步購併銀行得到擴大規模的優勢,

    因此,負債比率愈高的金融機構成為購併目標的機率愈大。

    表 5 變數說明與基本統計量 變數類型 變數類型說明 衡量指標 變數代號 平均數 (標準差)

    資本適足率 X1 10.38% (30.68%) 資本適足性 負債比率 X2 94.15% (4.39%) 逾放比率 X3 5.50% (5.87%)

    催收款比率 X4 5.67% (5.67%)

    資產品質

    備抵呆帳覆蓋率 X5 39.95% (28.56%) 流動準備比率 X6 18.35% (9.49%) 流動性指標 存放比率 X7 80.30% (9.42%) 稅前淨利率 X8 -9.00% (92.09%) 淨值報酬率 X9 -13.71% (104.03%)

    總資產報酬率 X10 0.003% (3.36%)

    獲利性指標

    每股盈餘 X11 -0.30 (3.92) 營業費用率 X12 29.99% (11.37%) 效率性指標

    金融業務成本率 X13 79.57% (89.32%) 營收成長率 X14 0.32% (24.58%) 存款成長率 X15 7.46% (13.21%)

    成長性指標

    放款成長率 X16 5.96% (15.01%)

    財 務 變 數

    管理能力 每人營業利益 X17 -89.28 (1714.22) 市場景氣 加權股價指數 Z1 6089.09 (1279.49) 銀行規模 員工人數 Z2 3269.26 (2236.75) 網路效果 分行家數 Z3 75.20 (49.52) 政府政策 金融控股公司法 Z4 0.90 (0.30) 分散風險 成本/資產 Z5 0.01% (0.02%)

    非 財 務 變 數

    官股持有比率 政府官股持有率 Z6 0.12% (0.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資產品質

    資產品質方面,備抵呆帳覆蓋率對銀行購併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備抵呆帳覆蓋率愈

    大,表示銀行表示銀行承受力愈好,能忍受較多環境的衝擊,因此購併其他金融機構之

    意願與能力也愈高。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35)

    表 6 實證模型估計結果 變數 估計係數 標準差

    常數項 -59.461 16.77 X1 0.205* 0.106 X2 0.555*** 0.121 X3 -0.184 0.154 X4 -0.194 0.124 X5 0.016** 0.007 X6 0.079*** 0.023 X7 -0.031 0.021 X8 -0.041*** 0.015 X9 0.009 0.012 X10 0.081 0.16 X11 0.672* 0.407 X12 -0.032 0.0027 X13 -0.044*** 0.017 X14 -0.022*** 0.007 X15 0.012 0.022 X16 0.055*** 0.021 X17 -0.001* 0.001 Z1 0.000*** 0.000 Z2 0.002*** 0.000 Z3 -0.055*** 0.008 Z4 10.608 12.277 Z5 -8.334 43.342 Z6 -9.52*** 1.448

    觀測值 958 註:***、**和*分別代表達 1%、5%和 10%的統計檢定顯著水準。

    (3)流動性

    流動性指標中流動準備比率對銀行購併有顯著正向影響。流動準備比率愈高,則資

    產流動性愈高而流動性風險愈小,可保持整體資金的流動性與穩定性也較有資金能力購

    併。因此,流動準備比率愈高的銀行,購併其他金融機構的機會愈大。 (4)獲利性

    在獲利性指標中,稅前淨利率對銀行購併呈現顯著負向影響;每股盈餘對銀行購併

  • (36)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機率則為顯著正向影響。稅前淨利率愈高,表示成為購併目標銀行的機率愈小,這是因

    為稅前淨利率愈高代表每單位的營業收入愈高,銀行的獲利性佳使銀行有能力購併其他

    金融機構,而不易成為他人的購併目標。每股盈餘愈高,可使購併銀行愈有能力進行購

    併,也會誘發其雄心壯志。而較高的每股盈餘,會吸引目標銀行願意接受股權轉換的購

    併活動(劉定焜,2002),由股東創造的獲利愈多愈有可能購併其他銀行,表示購併銀行比被購併銀行有較高的獲利性(Peristiani, 1993)。 (5)效率性

    效率性指標探討結果顯示,金融業務成本率對銀行購併呈現顯著負相關。金融業務

    成本率被視為成本項目,在每一單位的營收中用在金融業務上的花費成本。因此,金融

    業務成本愈低負擔成本愈少,銀行在營運資金管理上較佳,愈有能力購併其他金融機

    構。因此,金融業務成本率愈低,銀行購併其他金融機構的機率愈大。 (6)成長性

    成長性指標,營收成長率與銀行購併呈現顯著負相關;放款成長率與銀行購併機率

    呈現顯著正相關。營收成長為與整體營運管理相關,營收成長率愈小,銀行營運績效較

    低,需要結合管理綜效較佳的主併銀行,透過有效管理及監督提升整理經營效率。營收

    成長率愈小的銀行,希望銀行購併的機率愈大。放款成長率衡量銀行放款能力提升的程

    度,放款為銀行的資產,假設放款不會有呆帳風險的情況下,放款成長率愈高銀行的資

    產成長亦愈高,使銀行有足夠的資金來購併其他金融機構。因此,放款成長率愈高,銀

    行購併機率愈大。 (7)管理性

    管理性指標中,每人營業利益與銀行購併機率呈現顯著負相關。每人營業利益愈高

    代表銀行營運綜效愈佳,成為購併目標銀行的機率愈小。

    2.非財務變數

    (1)市場景氣

    探討市場景氣的代理變數為加權股價指數,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市場景氣與銀行購

    併為顯著正相關。劉定焜(2002)研究發現購併活動會隨著股票市場景氣和股價飆漲而增加,因為購併公司股價提高引發雄心壯志的企圖,而被購併的目標公司也願意以換股

    方式接受購併。因此,市場景氣與股價高漲,購併銀行的機率也提高。 (2)銀行規模

    銀行規模以員工人數此變數來衡量,員工人數與銀行購併機率呈顯著正相關,表示

    員工人數愈多銀行規模愈大,銀行購併的可能性愈大,當銀行規模大時,進一步擴大營

    業規模的可能性亦增加。 (3)網路效果

    探討網路效果的變數為銀行家數,銀行家數與銀行購併機率呈現負向顯著。當銀行

    據點少網路愈不活絡,愈無法達到網路效果,可能會促使銀行想以購併其他金融機構來

    擴大營業版圖,網路效果較低的銀行,購併其它銀行的機會較大(Focarelli, et al., 2002)。因此,網路效果亦是銀行購併動機之一。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37)

    (4)政府官股持有比率

    政府官股持股比率此變數對於銀行購併機率呈現顯著負相關。本研究以政府持股

    40%以上設定為有官股持有。本研究樣本銀行中,臺灣銀行、土地銀行、高雄銀行與至民國 95 年底的合作金庫,為政府官股持有 40%以上的銀行,這些銀行目前未購併其他金融機構,研究期間也未包含新成立的「臺灣金控公司」,故此項變數實證結果與事實

    相符。因此,政府官股持有比率愈高,銀行購併其他金融機構的機率愈小,說明了政府

    對於購併案件仍有相當的控制能力。 本研究實證結果,政府政策這項變數與銀行購併並無顯著關係。邱幸茹(2000)研

    究發現,政府法令規範,對銀行購併意願沒有顯著性影響;嚴永倫(2003)以問卷調查的研究結果發現,配合政府政策為我國銀行主要考量的併購目標之一。本研究之實證結

    果與邱幸茹研究結果相同,與嚴永倫研究結果相異,造成結果不同可能的原因為研究期

    間、選取樣本多寡及研究方法。本研究實證結果,具有顯著影響的變數中比較其估計係

    數大小,作為判定對銀行購併影響的程度。正向影響最大的變數為每股盈餘,負向變數

    影響最大之變數為官股持有比率。銀行的每股盈餘代表銀行獲利,每股盈餘對於購併影

    響的程度最大,顯示獲利因素為購併銀行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官股持有比率對銀行

    購併負向影響程度最大,官股持有比率最多的對於購併影響的程度最小,與社會事實相

    符,顯示官股持有比率亦為購併銀行最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二)經營績效之實證結果

    1.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法估計之實證結果請參考表 7。因素分析法共萃取出六個因素,分別對每個因素內的指標共同性命名,因素一調整後的解釋變異為 43.37%,特徵值為 6.808,選取因素中因素負荷量大於∣0.6∣的指標有負債比率、稅前淨利率、淨值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每股盈餘、金融業務成本率、每人營業利益與分散風險等變數。根據指標特

    性將因素一命名為獲利性因素。因素二的指標有營收成長率、存款成長率及放款成長

    率,屬於成長性因素,因此命名為成長因素,其調整後的解釋變異為 18.17%,特徵值為 3.083。因素三的指標有銀行規模、網路效果及官股持有比率,命名為規模因素,調整後的解釋變異為 12.99%,特徵值為 2.254。因素四萃取的指標為逾放比率、催款收比率與備抵呆帳覆蓋率屬於放款類別,故命名為放款品質,調整後的解釋變異為

    10.87%,特徵值為 1.794。因素五的指標有營業費用率與政府政策,故命名為管理因素,調整後解釋變異為 8.03%,特徵值是 1.285。因素六指標有流動準備率及存放比率,命名為資產品質,調整後解釋變異為 6.57%,特徵值是 1.072。因素分析結果,所有因素的累積解釋變異可達到 70.85%,具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

  • (3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表 7 因素分析結果

    因素 因素指標 負荷量 特徵值 解釋變異

    (%)

    調整後解釋

    變異 (%)

    因素 命名

    因素一 負債比率 稅前淨利率 淨值報酬率 總資產報酬率 每股盈餘 金融業務成本率 每人營業利益 風險分散

    -0.68 0.957 0.737 0.793 -0.957 0.846 0.887 -0.74

    6.808

    29.6

    43.37

    獲利 因素

    因素二 營收成長率 存款成長率 放款成長率

    0.687 0.866 0.857

    3.083

    13.4

    18.17

    成長 因素

    因素三 銀行規模 網路效果 官股持有比率

    0.873 0.905 0.651

    2.254

    9.8

    12.99

    規模 因素

    因素四 逾放比率 催收款比率 備抵呆帳覆蓋率

    -0.86 -0.872 0.627

    1.794

    7.8

    10.87

    放款 品質

    因素五 營業費用率 政府政策

    0.697 0.63

    1.285 5.59 8.03 管理 因素

    因素六 流動準備比率 存放比率

    0.739 -0.851

    1.072 4.66 6.57 資產品質

    累積解釋變異 70.85%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績效排名

    各因素群內指標值標準化後乘上其對應的權重,得到各個指標分數,將各家樣本銀

    行每季指標分數相加,得到各家銀行的經營績效總分,依據總分數值由大到小排序,可

    得各家銀行排名,績效總分與排名請參考表 8。在總樣本銀行排名,前十名銀行中金控公司旗下的子銀行佔了八家,也就是前十名的銀行中,金控隸屬的銀行佔八成比率,以

    總樣本前十五名來看,金控旗下的子銀行,也佔了六成七,顯示購併後金控公司所屬的

    銀行已產生購併綜效。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39)

    表 8 樣本銀行績效總分排名 名次 銀行 績效分數 名次 銀行 績效分數

    1 台新銀行 9.16 19 臺灣企銀 -0.22 2 合作金庫 8.38 20 聯邦銀行 -0.62 3 永豐銀行 7.67 21 大眾銀行 -1.19 4 土地銀行 6.02 22 華泰銀行 -1.98 5 玉山銀行 5.99 23 三信銀行 -2.29 6 中國信託銀行 5.94 24 高雄銀行 -2.47 7 台北富邦銀行 5.89 25 安泰銀行 -2.51 8 華南銀行 5.83 26 板信銀行 -2.62 9 國泰世華銀行 4.99 27 京城銀行 -3.22

    10 第一銀行 4.95 28 萬泰銀行 -3.54 11 臺灣銀行 4.43 29 台中銀行 -3.71 12 兆豐銀行 4.24 30 日盛銀行 -4.04 13 上海銀行 3.37 31 華僑銀行 -7.06 14 陽信銀行 2.97 32 慶豐銀行 -12.77 15 新光銀行 2.09 33 台東企銀 -15.26 16 彰化銀行 1.49 34 中華銀行 -17.69 17 元大銀行 0.15 35 寶華銀行 -19.98 18 遠東銀行 0.1 36 花蓮企銀 -28.21

    註:底色代表金控子銀行。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子樣本銀行之實證結果

    將 12 家金控公司之子銀行以因素分析法計算績效分數,分別比較金控成立前與金控成立後之績效分數資料整理於表 9。成立金控公司後績效分數較成立金控前績效分數較佳的銀行有:新光銀行、華南銀行、永豐銀行、國泰銀行、元大銀行、玉山銀行及日

    盛銀行等 7家金控公司子銀行。結果顯示,比較個別金控公司成立後有 7家銀行產生合併綜效。購併後的金控公司子銀行與一般銀行之績效分數,經比較後結果顯示確實產生

    購併綜效。而僅針對金控公司成立前後之比較亦顯示產生合併綜效,表示金融機構合併

    確實能帶來綜效,提升經營績效。 進一步將金控旗下子銀行與一般銀行的前十名銀行整理如表 10 及表 11。金控子銀

    行前三名,台新銀行、永豐銀行與玉山銀行,皆為銀行業起家的金控公司隸屬子銀行,

    目前這三家金控公司也是以銀行業為經營主體。一般銀行排名前五名為合作金庫銀行、

    土地銀行、臺灣銀行、上海銀行及陽信銀行。第一名的合作金庫銀行,它曾經是公股銀

    行,現已民營化且官股持有率低於 40%以下,佔居第二、三名的土地銀行與臺灣銀行為百分之百公股銀行,臺灣公營銀行家數並不多,且第一名合作金庫銀行的績效分數與第

    二名土地銀行及第三名的臺灣銀行績效分數差距大,再加上一般民營銀行打破銀行帶給

  • (4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人中規中矩的印象,藉由媒體行銷的方法,推出活潑吉祥物或主打商品吸引客戶,例

    如:首推現金卡的萬泰銀行,也是目前發卡量最大的銀行,讓紅極一時的喬治瑪莉現金

    卡解決它的財務危機(註一)。以及上海銀行的粉紅 pukii 豬、陽信銀行卡通太陽造型、大眾銀行以溫馨微笑結好緣的廣告來行銷。民營銀行有力爭上游的動力,加上廣告行銷手

    法及與同業競爭下所創造的獲利,應該能夠與公營銀行並駕齊驅。因此,公營銀行與民

    營銀行的經營績效的優劣,應要進一步研究才能下定論。

    表 9 金控公司成立前後平均績效分數之比較 金控公司 子銀行

    成立前平均分數 成立後平均分數 購併後減購併前 分數差值

    排名

    日盛銀行 -0.3606 -0.1088 0.2518 1 元大銀行 -0.3014 -0.0651 0.2363 2 永豐銀行 -0.0597 -0.0054 0.0543 3 國泰銀行 -0.0736 -0.0418 0.0317 4 玉山銀行 -0.1044 -0.091 0.0134 5 華南銀行 0.0646 0.0671 0.0025 6 新光銀行 0.081 0.0834 0.0024 7 台新銀行 0.0279 -0.0151 -0.0431 8 第一銀行 0.0509 -0.0246 -0.0754 9 兆豐銀行 0.1775 -0.0522 -0.2297 10 中國信託銀行 0.2784 0.0084 -0.27 11 台北富邦銀行 0.3565 0.0403 -0.3162 12 註:底色代表成立金控後績效較佳的銀行。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表 10 金控子銀行前十名 表 11 一般銀行前十名 名次 銀行 名次 銀行

    1 台新銀行 1 合作金庫銀行 2 永豐銀行 2 土地銀行 3 玉山銀行 3 臺灣銀行 4 中國信託銀行 4 上海銀行 5 台北富邦銀行 5 陽信銀行 6 華南銀行 6 彰化銀行 7 國泰銀行 7 遠東銀行 8 第一銀行 8 臺灣企銀 9 兆豐銀行 9 聯邦銀行 10 新光銀行 10 大眾銀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41)

    將金控旗下子銀行與一般銀行各季績效分數平均後繪出數線圖,由圖 1 可以觀察,從民國 90年至 95年金控子銀行及一般銀行,兩組資料呈現相同趨勢的變化,且金控子銀行與一般銀行之間的差異也維持同一水準,直到民國 96 年出現明顯的變化,金控子銀行為上升走勢,一般銀行則為下降趨勢,合理解釋原因為民國 95年底至 96年,陸續開始公佈經營不善銀行之接管事宜及金融重建基金與存款保險準備金合併運用機制,其

    中本研究樣本銀行之被接管銀行有花蓮企銀及台東企銀,由於經營績效不佳而遭接管,

    應是 96年一般銀行與金控子銀行產生較大落差的原因。

    圖 1 金控子銀行與一般銀行績效分數比較

    金控子銀行與一般銀行績效分數比較

    -0.6-0.4-0.2

    00.20.4

    90 91 92 93 94 95 96

    年度

    一般銀行 金控子銀行

    根據目前金控公司經營主體將樣本區分為保險、銀行、證券三大類。以保險為經營

    主體的為元大金控及日盛金控,以保險為主體的有新光金控、國泰金控與台北富邦金

    控,其餘皆是以銀行為主體的金控公司。根據金控子銀行的資料將此三類分別繪出數線

    圖如圖 2,由數線分析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控公司子銀行,其績效優於以保險業為主體之金控銀行,亦優於以證券業為主體之金控子銀行,顯示以銀行業為經營主體的金控公

    司其隸屬銀行之經營績效,確實比保險業及證券業之金控子銀行績效佳。但無法藉此結

    果判定以保險業(證券業)為主體之金控公司其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之經營績效是否

    優於其金控子銀行。 數線圖上,民國 94 年績效分數最高者是以保險業為主體之金控公司子銀行,因為

    該年度以保險為主體的新光金控,成功發行美金 2.5 億元之海外可轉換公司債,且總資產突破一兆元新台幣,基於此因帶動保險業為主體金控公司之子銀行績效分數上升,使

    得數線上出現唯一由保險業為主體居冠的數線。

  • (4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圖 2 金控經營主體績效分數之比較

    金控經營主體績效分數比較

    -0.10

    0.10.20.30.40.5

    90 91 92 93 94 95 96

    年度

    銀行 保險 證券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根據 logistic 迴歸模型的結果,選取具有顯著性結果的變數為影響銀行購併動機的決定因素,決定銀行購併動機的因素有:資本適足率、負債比率、備抵呆帳覆蓋率、流

    動準備率、每股盈餘、放款成長率、市場景氣以及銀行規模與銀行購併機率呈正相關。

    稅前淨利率、金融業務成本率、營收成長率、每人營業利益、網路效果以及官股持有比

    率與銀行購併機率呈負相關。顯示在資本適足性、資產品質、流動性、獲利性、效率

    性、成長性與管理性這些構面,及市場景氣、銀行規模、網路效果與官股持有比率這四

    項指標為銀行購併動機的主要因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顯著動機為:官股持有比率、市

    場景氣、負債比率、資本適足率以及流動準備比率。 王冠旋(2000)研究指出,存款成長率為銀行購併的唯一因素;劉和昌(2003)研

    究發現資本適足性、獲利性及流動性為銀行購併動機。本研究結果金融機構購併動機是

    呈現多元化的,與劉和昌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多元化的購併動機說明了金融機構購併

    前,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各種購併因素,較具有客觀性。 本研究中,官股持有比率愈小銀行購併機率愈大,此購併動機與目前社會事實相

    符;金融控股公司法代表「政府政策」的法令,對於銀行購併並沒有顯著影響,官股持

    有多寡對於購併有影響能力,而政府政策對購併卻沒有顯著影響,代表政府在實務執行

    與理論政策上具有落差。 依據因素分析方法萃取因素,以這些因素評估績效總分,進而分析購併後金控旗下

    隸屬子銀行與未購併的一般銀行其經營績效是否有差異。結果顯示,所有樣本銀行排名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43)

    前十名的銀行中,金控隸屬的銀行佔八成比率,以總樣本前十五名來看,金控旗下的子

    銀行,也佔了六成七的比率,顯示購併後金控公司所屬的銀行有購併綜效產生。代表銀

    行經過購併後能產生購併綜效,進達到較佳的經營績效。 分析金控公司子銀行與一般銀行的前十名,在金控子銀行前十名中,前三名皆為以

    銀行業起家,目前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控公司,顯示購併後的金控公司以銀行為主體經

    營的整體績效較佳。在一般銀行前十名中,前三名有公營及民營化的銀行,根據研究資

    料比較難判定是否公營的經營績效優於民營,或是民營的經營績效優於公營,這點需要

    進一步予以探討。將金控公司以經營主體分類比較,發現以銀行為主體的金控公司其子

    銀行績效確實較保險業及證券業之金控子銀行績效為佳。

    (二)建議

    1.對金融機構之建議

    臺灣金融機構彼此間的合併案仍不斷在進行中,面對這方興未艾的購併活動,各家

    銀行可能購併其他金融機構成立金控公司,亦可能被其他銀行購併。購併動機除了資本

    適足性、資產品質、流動性、獲利性、效率性、成長性與管理性,及市場景氣、銀行規

    模、網路效果與官股持有比率這些主要指標,其中成本相關的變數為金融業務成本率及

    分散風險兩變數,建議金融機構亦可將購併活動所花費的其它成本與產生的代價,均可

    納入考慮。 在綜效方面,購併後的銀行績效較未購併銀行佳,有能力購併的金融機構往後可以

    成為主併公司,根據購併動機選擇目標公司,來達到經營績效與合併綜效之成果。本研

    究是以國內金融機構購併為主,未來金融機構尋找合併夥伴,也可以考慮國外銀行,在

    世界競爭的環境下採取國際性的購併,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2.對政府主管機構之建議

    由於金控公司是由銀行業、保險業及證券業所組成,具有範疇經濟效益,金控與金

    控間的合併,會使得大者恆大;一般銀行則小者愈小,這樣一來社會民眾與投資大眾將

    選擇金控公司作為財富管理的對象,這對一般銀行將是一項考驗,可能會出現危機面臨

    倒閉的風險。因此,政府主管及相關單位應該先審查目前金融機構經營成效的良窳,適

    時注意金融機構的經營績效,對於體質不良的金融機構給予有效的控管,或是建立一套

    完善的退場制度,讓體質不良、經營不善與經營績效不佳的銀行,開放接管或是倒閉以

    維持整體金融市場的穩定,健全金融業的發展,才能保障社會大眾的利益。

    3.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由於近年來,不只本國金融機構間的合併,亦有外國銀行購併本國銀行的例子,例

    如:英國渣打銀行購併新竹商銀,美商花旗銀行與華僑銀行的合併,荷商荷蘭銀行與台

    東企銀的合併等外國銀行的合併案。建議後續研究可以探討外國銀行購併與本國銀行購

    併兩種不同類型購併有何不同、購併動機是否有差異。

  • (4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本研究經營績效的評估結果,最後四名的銀行分別為花蓮企銀、寶華銀行、中華銀

    行與台東企銀。其中花蓮企銀及台東企銀在 96年 11月使用金融重建基金中的「金融重建基金與存款保險準備金合併運用機制」,目前花蓮企銀由中國信託銀行接管,台東企

    銀由荷蘭銀行合併,還有很多地區農會及合作社這類的金融機構被接管,後續研究亦可

    以針對此議題予以深入探討。

    註 釋

    註一:根據第 363 期(96.12)金融業務統計輯要,現金卡重要業務及財務資訊,萬泰銀行現金卡已動用額

    度 624,822張,未動用額度 491,415張,共 1,116,237張,發卡量總數最大。

    參考文獻

    1. 王冠玹,「臺灣的銀行購併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 88年。

    2. 吳安妮,「臺灣企業併購動機之實證研究」,管理評論,11,民國 80年,1-27頁。

    3. 李喬銘,「本國上市上櫃銀行經營績效之研究-DEA 模式與因素分析法之比較」,世新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 93年。

    4. 李羽涵,「金融預警系統之建立—以臺灣商業銀行為例」,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

    文,民國 96年。

    5. 吳政隆,「被購併證券商財務特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 88年。

    6. 邱幸茹,「影響本國銀行購併因素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 90

    年。

    7. 林子超,「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特性與經營績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論文,

    民國 92年。

    8. 林卓民、鄭婉秀、劉和昌,「臺灣地區銀行合併之因素與績效」,真理財經學報,10,民國 93 年,57-84

    頁。

    9. 林震岩,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民國 95年。

    10. 黃鈴木,「以財務面衡量企業合併動機之實證研究-以臺灣電子業為例」,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未

    出版碩士論文,民國 90年。

    11. 黃湞鈺,「銀行業經營績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 92年。

    12. 黃逸定,「臺灣金融業被購併公司特徵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 92年。

    13. 黃美瑛,「臺灣金控公司之系統風險衡量及效率分析」,競爭政策通訊,10(1),民國 94年,5-12頁。

    14. 陳睿夷,「金融控股公司購併動機與經營績效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

    論文,民國 93年。

    15. 雷盈,「金管會:備抵呆帳率 目標 100%」,經濟日報,民國 98年。

    16. 蔡靜宜,「商業銀行合併信用合作社之效益分析」,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 89

    年。

    17. 蔡耀宇,「臺灣地區銀行經營績效之研究—因素分析法之應用」,世新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

    文,民國 92年。

    18. 劉定焜,「90年代美國產業購併活動之評估研究」,臺灣經濟金融月刊。38(1)民國 91年。81-87。

  • 臺灣金融產業購併動機與購併後綜效之實證研究 (45)

    19. 劉和昌,「臺灣地區銀行合併之因素與績效」,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 92年。

    20. 謝劍平,財務管理-新觀念與本土化,第四版。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 95年。

    21. 嚴永倫,「我國銀行併購案達成併購目標之主要因素分析」,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民國 92年。

    22. Avkiran, N. K., “The evidence on efficiency gains: the role of mergers and the benefits to the public,”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 23, 1999, pp. 990-1013.

    23. Bacon, F. W., Shin, T. S., and Murphy, N. B., “Factors Motivating Mergers: The Case of Rural Electric

    Coopera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Vol. 46, No. 2, 1994, pp. 129-134.

    24. Bhattacharya, A., C. A. Lovell, K. and Sahay, P., “The Impact of Liberalization on the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Indian Commercial Bank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98, 1997, pp. 332-345.

    25. Focarelli D., Panetta, F., and Salleo, C., “Why do banks merge: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tal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Vol. 34, No. 4, 2002, pp. 1047-1066.

    26. Gardner, “Simulation of natural scenes using textured quadric surfaces,” Computer Graphics, Vol. 18, No. 3,

    1984, pp. 11-20.

    27. Hannan T. H., and Stephen, A. R., “Acquisition Targets and Motives: The Cas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69, No. 1, 1987, pp. 67-74.

    28. Jesen, M., “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 Vol. 3, 1986, pp. 323-329.

    29. Miller, S. M. and Noulas, A. 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large bank production,”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 20, No. 3, 1996, pp. 495-509.

    30. Moore R. R., “Bank acquisition determinants: implications for small business credi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 Studies on Financial Industry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April, 1997.

    31. Peristiani, S. “The Effects of Mergers on Bank Performanc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udies on

    Excess Capacity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March,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