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12
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龔書章 第一章、十八、十九世紀現代理念的緣起及轉變 第一節、復古主義(Revivalism):重尋古典與傳統的內在本質精神 第二節、啟蒙運動:理性思惟與科學實證 第三節、工業革命運動:機械文明的震撼與工業技術的突破 第二章、工藝與新藝術風格的發展與其自由表現的轉變 第一節、英國美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反歷史形態的自然主義 第二節、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手工藝裝飾與結構元素的結合 第三章、二十世紀初期現代建築的烏托邦精神與抽象美學 第一節、裝飾與罪惡理論(Ornament and Crime):回歸建築元素的本質 第二節、立體主義(Cubism) :新的時間/空間之視覺概念 第三節、格式學派(De Stijl)與新塑型主義(Neo-Plasticism):抽象形式的新風格 第四章、一、二次大戰間的現代建築精神 第一節、德國藝工聯盟(Werkbund):工業生產與工藝的結合 第二節、包浩斯學派(The Bauhaus) :藝術(Art)與工藝(Craft)的結合 第三節、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機能主義的神話 第五章、現代建築大師的理論與作品專論 第一節、勒‧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建築「新精神」的表現形式及其轉變 第二節、法蘭克‧羅‧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 :美國的「草原」神話 第三節、密斯‧凡德羅(Miss Van der Rohe, 1886-1969) :材料技術表現的不朽形式 第四節、阿爾瓦‧奧圖(Alvar Aalto, 1989-1976):自由有機的建築理論 第五節、路易士‧康(Louis I. Kahn, 1902-1974):紀念形式的新挑戰 第六章、1960 年後的當代建築思潮 第一節、地域主義(Regionalism):一個地方場所的回歸 第二節、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本土性與歷史語意的回歸及拼貼 第三節、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多元複雜的差異理論 參考書目 一、 Ludwig Hilberseimer & Kurt Rowland,《近代建築藝術源流》,劉其偉編譯(台北:六合,1982) 二、 現代設計的先驅者─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尼古勞斯‧佩夫斯納 著 王申祐 譯) 三、 現代建築史-一部批評性的歷史(KENNETH FRAMPTON 著 蔡毓芬 譯) 四、 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羅伯.范裘利 著 葉庭芬 譯) 張基義推薦 閱讀建築的十二本書 一、對城市的詩意想像 《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y)/原著: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看不見的城市》是意大利近代最傑出的後現代作家卡爾維諾的超世絕俗之作。城市是一個不確定的符號, 城市存有無窮隱喻轉化而成新符號。用隱喻的方式將五十五個不同的城市紀錄下來,成為《看不見的城市》。 每個城市作片段而零散的描述,刻意要讀者從作者的文字與城市的隱喻中,任意演繹創造「自我」的閱讀經 驗。 二、對城市的歷史關懷 《拼貼城市》(Collage City)/原著:Colin Rowe and Fred Koetter柯林‧羅等 《拼貼城市》是著名的建築理論家柯林 羅(Collin Rowe)城市研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著作。本書所涉足 的範籌包括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現代文學、建築史等,作者以宏大的人文場域來論述現代建築與城市。 書中強調了城市歷史的重要性,城市是歷史的沉澱物,每個歷史時期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三、建築旅行的學習與修練 《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原著:安藤忠雄 「旅行,造就了人。旅行,也造就了建築家。」-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從1965年至1992年遊歷於世界各地,旅 行中留下的想法與記錄轉化為建築成長的動力。並且不斷地在自己的真實生活與內心世界持續著自己的旅 程、並且持續著與自我間之戰鬥狀態。 四、給青年建築人的忠告 - 1 -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Oct-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龔書章

    第一章、十八、十九世紀現代理念的緣起及轉變

    第一節、復古主義(Revivalism):重尋古典與傳統的內在本質精神

    第二節、啟蒙運動:理性思惟與科學實證

    第三節、工業革命運動:機械文明的震撼與工業技術的突破

    第二章、工藝與新藝術風格的發展與其自由表現的轉變

    第一節、英國美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反歷史形態的自然主義

    第二節、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手工藝裝飾與結構元素的結合

    第三章、二十世紀初期現代建築的烏托邦精神與抽象美學

    第一節、裝飾與罪惡理論(Ornament and Crime):回歸建築元素的本質

    第二節、立體主義(Cubism) :新的時間/空間之視覺概念

    第三節、格式學派(De Stijl)與新塑型主義(Neo-Plasticism):抽象形式的新風格

    第四章、一、二次大戰間的現代建築精神

    第一節、德國藝工聯盟(Werkbund):工業生產與工藝的結合

    第二節、包浩斯學派(The Bauhaus) :藝術(Art)與工藝(Craft)的結合

    第三節、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機能主義的神話

    第五章、現代建築大師的理論與作品專論

    第一節、勒‧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建築「新精神」的表現形式及其轉變

    第二節、法蘭克‧羅‧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 :美國的「草原」神話

    第三節、密斯‧凡德羅(Miss Van der Rohe, 1886-1969) :材料技術表現的不朽形式

    第四節、阿爾瓦‧奧圖(Alvar Aalto, 1989-1976):自由有機的建築理論

    第五節、路易士‧康(Louis I. Kahn, 1902-1974):紀念形式的新挑戰

    第六章、1960 年後的當代建築思潮

    第一節、地域主義(Regionalism):一個地方場所的回歸

    第二節、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本土性與歷史語意的回歸及拼貼

    第三節、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多元複雜的差異理論

    參考書目

    一、 Ludwig Hilberseimer & Kurt Rowland,《近代建築藝術源流》,劉其偉編譯(台北:六合,1982) 二、 現代設計的先驅者─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尼古勞斯‧佩夫斯納 著 王申祐 譯) 三、 現代建築史-一部批評性的歷史(KENNETH FRAMPTON 著 蔡毓芬 譯) 四、 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羅伯.范裘利 著 葉庭芬 譯)

    張基義推薦 閱讀建築的十二本書

    一、對城市的詩意想像

    《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y)/原著: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看不見的城市》是意大利近代最傑出的後現代作家卡爾維諾的超世絕俗之作。城市是一個不確定的符號,

    城市存有無窮隱喻轉化而成新符號。用隱喻的方式將五十五個不同的城市紀錄下來,成為《看不見的城市》。

    每個城市作片段而零散的描述,刻意要讀者從作者的文字與城市的隱喻中,任意演繹創造「自我」的閱讀經

    驗。

    二、對城市的歷史關懷

    《拼貼城市》(Collage City)/原著:Colin Rowe and Fred Koetter柯林‧羅等

    《拼貼城市》是著名的建築理論家柯林 羅(Collin Rowe)城市研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著作。本書所涉足

    的範籌包括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現代文學、建築史等,作者以宏大的人文場域來論述現代建築與城市。

    書中強調了城市歷史的重要性,城市是歷史的沉澱物,每個歷史時期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三、建築旅行的學習與修練

    《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原著:安藤忠雄

    「旅行,造就了人。旅行,也造就了建築家。」-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從1965年至1992年遊歷於世界各地,旅

    行中留下的想法與記錄轉化為建築成長的動力。並且不斷地在自己的真實生活與內心世界持續著自己的旅

    程、並且持續著與自我間之戰鬥狀態。

    四、給青年建築人的忠告

    - 1 -

  • 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龔書章

    《建築家的20歲年代》/編著: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 安藤忠雄研究

    1998年任教於東京大學建築系的安藤忠雄,邀請六位活躍於世界舞台的建築大師,談論他們過往的經驗,如

    何對建築產生興趣,用什麼方式學習建築等課題,以及專業生涯最初的困難。六位大師均擁有足以自我貫徹

    的強韌意志及承受被批判的從容態度。為創作自由與現實社會持續戰鬥。

    五、建築初學者的學習聖經

    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Architecture: form, space amd order /原著:Frank DK Ching

    本書堪稱為建築學界的學習聖經,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建築圖文讀本由知名建築作家與教育家Frank DK Ching教

    授編著。書中內容涵蓋了建築理論、歷史、與設計作品。全書以手繪圖解的方式呈現,介紹了點、線、面、

    體、形式、空間、組合、交通、比例、尺度等建築設計的基本要素及基礎概念,並簡要說明建築基本原理,

    旁徵博引古今世界著名建築實例,並概述建築設計的經驗與技巧。

    六、西方建築與建築專業的第一本書

    《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原著:維特魯威VitruviusVitruvius

    《建築十書》由古羅馬建築師和工程師維特魯威所著,是現存最古老且最有影響的建築學濫觴之作。內容涵

    蓋建築師教育、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基本原理、建築構圖原理、西方古典建築型制、建築環境控制、建築材

    料、市政設施等等。本書對西方建築有曠日彌久的貢獻;提供了建築科學的基本內涵與理論,後世建築師的

    教育方法和修養要求,將建築與藝術、城市規劃結合,促使建築成為有學術根基的科學。

    七、現代建築史的經典之作

    《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原著:肯尼斯 弗蘭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

    本書被譽為現代建築史的經典之作,為當今在西方享有盛譽的建築史家與評論家肯尼斯‧弗蘭姆普敦對20世

    紀的建築及其起源作全面性的討論。書中涵蓋了自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主要的建築思潮及流派、建築師

    及代表作。客觀而精闢的論述,使現代建築發展中紛繁複雜的線索變得清晰可循,建築及建築藝術中所蘊含

    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貫穿文中。作者對主流的現代主義建築始終給予客觀、歷史的評論。

    八、 建築創作和理論上的基本論述

    《建構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原著:肯尼斯 弗蘭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

    《構築文化的研究》一書論述建築創作和理論上的基本問題。”建構源自建造形式穩定的持久性的表現力”。建構可以超越一般意義上的工藝規則,實際建築作品中的材料與結構的表達可能是豐富多樣而不拘泥於固定

    規則的。建築Tectonics意義上的本體就是材料和邏輯結構的忠實表達。“

    九、 以人為本的建築關鍵報告

    《建築的模式語言》(A Pattern Language)/原著:克里斯多夫 亞力山Alexander, Christopher

    傑出的建築理論家克里斯多夫 亞力山大撰寫的《建築模式語言》對建築作研究性的總結,以人為本的精神具

    體反映人類對居住合理性的要求。書中精確的描述了城鎮、鄰里、住宅、花園和房間等共253個典範模式,提

    供了各種設計、規劃、施工的人性友善環境規範。書中推崇生態環境保育,城鎮和住宅空間綠化,反對千篇

    一律的建築風格,鼓勵人際交往,強調人、社會和自然環境三者的和諧關係。

    十、 廿世紀大師的濃縮作品全集

    《勒柯比意作品全集》(Le Corbusier 1910-65)/原著:Willy Boesiger,Hans Girsberger

    勒.柯比意是廿世紀最偉大也是最具爭議性的建築師,其大有可觀的理論著作,別創新格的都市設計與富麗

    璀璨的建築作品,深遠的影響我們當代建築型態與都市環境。

    - 2 -

  • 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龔書章

    第一章、十八、十九世紀現代理念的緣起及轉變

    第一節、復古主義(Revivalism):重尋古典與傳統的內在本質精神

    一、源起

    19 世紀企圖從當時盛行的「歷史主義」中解放出來,把藝術形式由模仿的式樣的窠臼解脫,而回

    到中世紀時期去找尋建築的本質-材料、構造與造型構成

    二、建築師/作品

    1. John Ruskin 的高直復古主義(Gothic Revivalism)

    (1) 在「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1849)一書中強調建築的七原則:Sacrifice, Truth, Power, Beauty,

    Life, Memory & Obedience

    (2) 在「Stones of Venice」(英國, 1851)一書的「高直的本質」其中一章中認為:中世紀是最理想

    的時代,而高直式建築(歌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是那個時代的表徵,也是現代建

    築應該復古重尋的時代

    a. 強調尋回中古世紀的技術傳統本質-「生產」不單是為了自身的目的,而是屬於生活的

    一部份,同時維持「工作」與「藝術」的並存關係

    b. 對「手工藝」的歌頌-反對現代建築對工業技術的依賴,而造成對「手工藝美學」的弊

    (3) 英國美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指導者 William Morris (1834 - 1896):努力將

    結合「藝術」與「工藝」的理論,予以現實化

    第二節、啟蒙運動:理性思惟與科學實證

    一、特色

    1. 受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及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之影響:希望透過對真

    理(Truth)與原型(Origin)的追尋,來提出理想式的隱喻成社會處方,形成開放、延展的烏

    托邦

    二、建築師/作品

    1. Laugier(1953)

    (1) 現代主義中「開放平面」的始祖/透明性-影響了 Schinkel,Mies van der Rogh,

    (2) 回歸建築「原始屋架」(The Primitive Hut)理論-還原建築最原始的環宇性面目及其結構形

    2. Boullee

    (1) 回歸簡單樸實的幾何原型及其表現超大尺度的紀念形式,並藉以「光線」來塑造其大自然

    之神秘性及紀念性

    (2) 牛頓紀念堂設計案(A Cenotaph for Newton, 1784)

    第三節、工業革命運動:機械文明的震撼與工業技術的突破

    一、特色

    十八世紀末及十九世紀初,由於工業技術的變革及工業材料,如鋼鐵、混凝土及玻璃的產生,造

    成對建築及土木工程的一大衝擊,亦影響到後來建築所發展的形式,如構架建築、玻璃溫室建築

    或高層建築。

    二、建築師/作品

    1. Paxton 的水晶宮(Crystal Palace, 1851)

    (1) 第一個超大跨矩之溫室玻璃建築構造-透明性建築的最佳典例

    (2) 水平超大跨距發展的重大突破實例

    (3) 快速組立的工業化建築先例─施工 4 個月(傳統建築,一般費時 10 年)

    2. G. Eiffel 的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 1889)

    (1)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現代建築工業技術革命的象徵

    (2) 利用工業生產組件構成一個「機械的展覽品」

    (3) 垂直發展的重大突破實例-如同水晶宮(Crystal Palace, 1851) 突破水平超大跨距發展一般,意

    圖突破了建築的高度限制

    3. Hennebique 的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Concrete, 1892)的發明:對日後塑性造型的建築的啟發

    - 3 -

  • 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龔書章

    第二章、工藝與新藝術風格的發展與其自由表現的轉變

    第一節、英國美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反歷史形態的自然主義

    一、源起

    英國於十九世紀下半,為反對以文藝復興為藝術為傳統的浪漫情結,企圖將藝術形式由模仿的式

    樣解脫出來,以及強烈感受到因工業革命發展太快而產品的「手工藝美學」之精鍊美感消失,企

    圖依循 John Ruskin 的「高直復古主義」(Gothic Revivalism),重回中世紀時期去找尋建築的本質

    二、建築師/作品

    1. William Morris(1834-1496)之理論:「英國美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指導者,

    亦是現代建築的先驅之一,致力於樸實的手工藝「簡化作用」與材料的自然美感

    2. Philip Webb 的紅屋(Red House, 1859): 強調結構求其篤實,建築物與基地及本土文化相契合,

    配以當地材料及手工藝,掀起了「自由建築」(Free Architecture)運動的浪潮

    第二節、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手工藝裝飾與結構元素的結合

    一、源起

    1. 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期,承繼英國「美術與工藝」運動,在比利時發展了一個新的「1900 風

    格」-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其目的係為尋求一種不受一切「歷史主義」束縛的藝術。

    2. 此運動,表達了一種基本的「裝飾性」的傾向-致力摒棄過去的傳統風格,企圖模仿原始的植

    物自然曲線形式,尋求其時代新的裝飾形式。這種注重表面與裝飾間的關係的追求,將建築的

    表層取代以高度華麗形式的藝術表現。明顯地讓世人看到其對「平面性」的表現與突破遠勝於

    「空間性」。

    二、特色:

    1. 自由性格的表現:「反對稱性」,建築主體以動態(dynamic)的流線形式來表現

    2. 裝飾形式-來自洛可可式(Rococo)來自花草之動態和緊張的曲線裝飾

    3. 裝飾材料-於建築的構造元素(Construction Element)-鋼鐵、玻璃之上轉化為自由形式

    三、「新藝術運動」由古典建築引領過渡至現代建築的四大貢獻

    1. 誠實且明顯地表現出其結構性

    2. 可塑性領域之開拓

    3. 成功結合了玻璃與鋼鐵

    4. 流動的空間組合

    第三章、二十世紀初期現代建築的烏托邦精神與抽象美學

    第一節、裝飾與罪惡理論(Ornament and Crime):回歸建築元素的本質

    一、源起

    1. 「裝飾與罪惡」理論(1893),此理論由德國Adolf Loos提出,其觀念極度反對「分離派」所提出

    之裝飾的重要性,而強調建築本身的矩範性、精密度、技術性而形成的「建築原型」。

    二、建築師/作品

    1. Adolf Loos 的 Steiner 住宅(1910):開啟了一系列建築上對於「體的平面」(Plan of Volumes)的實現,

    外型上表現一種高度的抽象語言

    第二節、立體主義(Cubism):新的時間/空間之視覺概念

    一、源起

    19 世紀末,在巴黎有一群前衛的畫家與理論家,認為巴黎的畫家沒有掌握現代生活的特質,於其

    畫作之中,因此創立了立體畫派。而其表現的樣式,則是將物象經分析而再重組,如此建立一個

    「新視覺」的嶄新觀念,影響了二十世紀的繪畫、雕刻以及建築等藝術,並產生一場空前的美學

    革命

    二、特色

    1. 懷疑透視學之視覺意義,強調由多觀點來觀看,並加上時間因素,而成為四度空間(Four

    Dimension)

    2. 同時性(Simultaneity):表現多種時間/多種視點之景像。

    - 4 -

  • 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龔書章

    3. 透明性(Transparency):否定文藝復興時期的遠近法與明暗法,強調空間的延伸與重疊

    4. 拼貼性(Collage):幾何形式的類比、對話與組合

    第三節、格式學派(De Stijl)與新塑型主義(Neo-Plasticism):抽象形式的新風格

    一、源起

    1. 格式學派是由畫家 Mondrian, 建築師 Theo van Doesburg 和 Rietveld 為重心,提出了「新塑型主

    義」。意圖利用其垂直及水平的線條或片狀元素和純粹的色彩來代表與傳統的決裂。其顏色亦

    不再只是裝飾的元素,而且促進了空間的界定。

    二、特色

    1. 「格式學派」的新塑型主義之建築要點:元素的、經濟的(簡化裝飾,而回到元素本身)、機

    能的、動態的(反對稱/破室內外)、反立方體的(片面組合)、反裝飾的(強調材料美感)

    三、建築師/作品

    1. G. Rietveld-紅藍椅子(1918)/Schroder 住宅(1924)

    (1) Rietveld 的傢俱設計及建築利用了正交的水平、垂直元素,以及三原色和灰白,來投射新塑

    型美感於三度空間之中。每一構件均代表一個基本的抽象元素,而組合形成一種在空間上

    的無限組合

    第四章、一、二次大戰間的現代建築精神

    第一節、德國藝工聯盟(Werkbund):工業生產與工藝的結合

    一、源起

    此乃德國的新藝術運動,其以 Muthesius 為中心,強調必須融以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為藍本,結合工

    藝和機械工業產品,而脫離傳統的古典形態,創造一個新時代的樣式。

    二、特色

    1. 結合工藝藝術和工業生產材料

    2. 強調藝術的表現,在於了解結構原理以及材料特性

    三、建築師/作品

    1. Behrens 的 A.E.G.渦輪工廠(1908-1909) :紀念形式之再現及現代化-改革原來古典傳統的厚重語

    第二節、包浩斯學派(The Bauhaus) :藝術(Art)與工藝(Craft)的結合

    一、源起

    德國於 1919 年,創立了包浩斯學院(The Bauhaus, 1919-1932),一個包含設計、建築、與工藝技術的

    學校。此舉的意義,在於明白的指出它的主旨是由彼此疏離許久的「藝術」與「工藝」所結合而

    成。而其訓練的過程包括兩個平行的課程,一個致力於技術與材料的研究;而另一個則是專注於

    造型與設計的學理

    二、特色

    1. 包浩斯的教育宣言中,主張藝術家,手工匠和建築師之間的界線必須淘汰,而結合所有的文化

    藝術及工藝於一體,實現在建築之上。

    2. 其次「工業生產」也成了另一個完成創造的重要工具。尤其 Gropius 強調了解機器(技術)和材料

    本身特性才能取代傳統的手工藝術,成為生活上必要創作成品。成為歐洲的知識重心

    三、建築師/作品

    1. Gropius 的 Dessau 包浩斯學院(1925-1926):第一次大膽地使用玻璃帷幕,表現了空間的穿透性,

    也引導出日後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在現代建築中的普遍手法,繼而也影響了機能主義

    (Functionalism)

    第三節、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機能主義的神話

    一、源起

    漸漸融合了十九世紀初期的不同學派理論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也進而更重視使用的機能性及經濟

    性,而表現一種「機能主義」的強調,亦形成了一個在歐洲、美國普遍使用的形式和語彙,成為

    了所謂的「現代建築」

    二、特色

    - 5 -

  • 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龔書章

    1. 國際樣式之設計原則

    (1) 選擇現代合成材料及工業輕質構造技術

    (2) 以標準模矩設計其格局

    (3) 自由平面的彈性

    (4) 強調「立方體建築」-反手工藝裝飾的「面」與「體」

    (5) 重視使用上的機能組織

    (6) 以非對稱量體的組合取代軸線對稱體的紀念性

    2. 缺點

    (1) 缺乏對於地方/場所的地域性關懷、以及對於文化/人文的適切反映

    (2) 完全的反自然/反歷史/反樣式的態度,致使建築失去對於記憶與情感的表現力

    三、建築師/作品

    1. Neutra 的 Lovell 住宅(1927):「健康的住宅」─以非對稱性的挑懸樓層和透空的鋼骨及大面玻璃

    來表現「國際樣式」,並在抽象的形式與健康的日光/空氣需求中,尋出融合的生活空間

    第五章、現代建築大師的理論與作品專論

    第一節、勒‧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建築「新精神」的表現形式及其轉變

    一、建築理論

    1. 邁向「新建築」宣言:融合古典(Palladio)中之模矩精神及黃金比例與「純粹主義」中的現代機

    械美學集於建築中,形成一種文明的綜合體,建立其建築的「新精神」理論

    2. 「新建築」五原則:引入「自然」的概念

    (1) 底層挑空-主要層離開地面/自然與空間的穿造與滲入

    (2) 自由平面 -Dom-Ino 吊架系統/承重柱與牆分離

    (3) 自由立面-立體主義的層次性/透明性/拼貼性的自由表現

    (4) 水平窗帶-窗戶水平的環繞四周/穿透性的強調/結構系統的合理表現

    (5) 屋頂花園-將公共空間與自然於屋頂結合

    二、主要作品

    1. Savoie 住宅, 1931

    2. 馬賽公寓, 1952

    3. 廊香(Ronchamp)教堂, 1953

    第二節、法蘭克‧羅‧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 :美國的「草原」神話

    一、受影響的學派與建築師

    1. 英國美術工藝術運動-對於手工藝材料和質感的重視

    二、建築理論

    1. 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 :應用「開放平面」於「水平佈局」、以單純建築元素(牆、版、火

    爐)來定義空間、採彈性隔間或屏風定義空間,且不封閉

    三、主要作品

    1. Robie 住宅(1906-1909)& 落水山莊(1936):緊湊格子的和諧性表現長向且低平的屋簷、

    2. Guggenheim 博物館(1934):空間自由流線的流線形量體、自由表現性格的代表作

    第三節、密斯‧凡德羅(Miss Van der Rohe, 1886-1969) :材料技術表現的不朽形式

    一、建築理論

    1. 「表皮與骨架」(Skin and Bones)建築

    2.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宣言 -表現空間清晰性/材料真實性

    二、主要作品

    1. 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1929)

    2. IIT 皇冠廳(1952-1956):「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具體呈現

    3. Seagram 大樓(1958) 現代高層建築基本形式-大空間、大跨距、帷幕牆

    第四節、阿爾瓦‧奧圖(Alvar Aalto, 1989-1976):自由有機的建築理論

    - 6 -

  • 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龔書章

    一、建築理論

    1. 「有機」建築處理手法:自由規劃原則、反機械態度

    2. 形式特色:流動空間的表現風格、以人/自然環境為建築風格主軸

    二、主要作品

    1. Mairea 住宅(1938-1939):結合建築與自然和庭園的對話關係、理性的直線形式與自由曲線的對

    第五節、路易士‧康(Louis I. Kahn, 1902-1974):紀念形式的新挑戰

    一、建築理論

    1. 機能與造型分離:機械系統與結構合一-形成秩序原理

    2. 建築精神化-強調「空間紀念性」與詩性化/精神化空間(空間的層次/光影效果)

    二、主要作品

    1. 加州沙克疫苗研究所(1965):主/副公共空間與實驗室配置的清楚層次

    2. Exeter 圖書館(1969):強調閱覽區與圖書儲藏區的光影明暗對比、清晰的空間層次/機能形體/

    結構系統

    第六章、1960 年後的當代建築思潮

    第一節、地域主義(Regionalism):一個地方場所的回歸

    一、源起

    其運動又稱鄉土主義-有機建築的延續。主要精神乃是結合現代主義運動,有機主義、地方的生

    態及「場所精神」來強調個別地理環境、氣候及特殊本土性對建築的影響,亦將有機的思想大量

    融入,人們的生活居住方式和自然環境,來塑造一個尊重傳統及素民歷史的場所。

    第二節、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本土性與歷史語意的回歸及拼貼

    一、源起

    1960 年左右,由於反對現代主義過度物質化,反人性思想及本土歷史風格的喪失,而提出的一個

    批判性的多樣風貌。其運動的主要論述試著反映當代的異質性文化,而反對現代建築統一的國際

    樣式。企圖依各地的地域文化,歷史傳統的不同情狀,來發展出各個不同的風格。

    二、特色:以拼貼與湊置、扭曲與變形、矛盾與對比、隱喻與嘲諷,來呈現其多變的人文風貌

    三、建築師/作品

    1. Robert Venturi 的「建築的複雜與矛盾」一書(Complexity &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從建築的

    角度來說明,現代建築的單向,一元性法則的謬誤,企圖由建築的多元角度及文化並置性,來

    尋求一個美國文化的豐富面貌及象徵形式。

    2. Charles A. Jencks 的「後現代建築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一書

    (1) 宣告現代建築死亡,而將當代建築歸納為若干大類,企圖利用這些論點來印證後現代主義

    所處環境的多元性及異質化。

    3. 後現代建築師與作品

    (1) Stirling的Staatsgalerie & Chamber Theatre, Stuttgart

    (2) Michael Graves的Portland Public Service Building, 1980-82

    (3) Arata Isozaki, Tsukuba Center Building

    (4) Charles Moore的Piazza D’Italia, New Orleans, 1976

    第三節、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多元複雜的差異理論

    一、源起

    源自於法國文學理論家德希達(J. Derrida)的「解構」用語,其意在對於僵化的「現代主義」單一中

    心性及「後現代主義」的多元但媚俗的歷史主義傾向,提出一個積極的反省運動。其本質上是在

    20 末時代的騷動、徬徨、不安和變革中衍生出的一種虛無、顛覆、前衛性的解放運動。

    二、特色

    1. 在建築上,解構主義運動的特質如下:單一中心思想的破解-去中心的差異性(Diffence)的遊

    牧/邊陲理論、差異性的極致展現-拆散整體性、系統性、多元、無獨立對等的實質關係與中

    介間隙(In Between)

    - 7 -

  • 近代建築概論與賞析

    實踐大學建築系 龔書章

    三、建築師/作品

    1. Peter Eisenman / 建築語言的解構與演練

    2. Frank Gehry

    3. Bernard Tschumi

    4. Daniel Libeskind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