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委员会致力就预防学生自杀提出全面 ... ·...

115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Feb-2020

3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序言

    在香港及世界各地,自杀均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其

    中一个主要原因。不过,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委员会)是因应在本年 3 月

    及 4 月期间所发生的多宗学生自杀事件而成立。委员会以

    及五个工作小组的成员以防止悲剧重演为共同目标,在过

    去六个月不辞劳苦地工作。委员会识别学生自杀的多种因

    素,以及就预防自杀在知识及服务上的不足。我们致力排

    除障碍及加强现有系统,以更全面方式应对学生自杀。具

    体而言,学校需要支援以腾出时间及空间去关爱他们的学

    生;家庭及青少年需要更多有关精神健康需要及求助方法

    的知识;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系统亦有需要填补不足之

    处。总的来说,学生自杀并非单靠教育界的努力便能解决。

    要预防学生自杀,实有赖社会各界羣策羣力。

    我们因此呼吁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重要的是,以

    学生为中心,汇集各方力量,特别是政府、学校、家庭及

    媒体,以加强在个人、人际及社会层面的措施。最终目标

    是建立一个有紧密联系的支援网络,让凝聚力渗透整个社

    会,以加强每位成员面对人生挫折的抗逆力,以及建立着

    重认识和接纳的关爱文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所有

    人明白,预防自杀,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现状

    带来改变。

  • 虽然委员会致力就预防学生自杀提出全面建议,鉴

    于议题所涉范围广泛而复杂,加上时间紧迫等因素,委员

    会需要克服的挑战相当巨大。尽管如此,为社会带来改变

    的强烈渴求,以及扶助莘莘学子的热诚,为我们燃起了迎

    接挑战的希望。任何复杂的问题都不会有简单的解决办

    法。然而,我们深信并强调,各种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单一

    措施,当一并推行,便足以产生强大的抗逆力和积极能量。

    我们有信心只要能一起肩负重任,牵头推行各项措施,并

    持之以恒,定必可以更有力预防自杀悲剧发生在我们珍爱

    的青少年身上。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主席

    叶兆辉教授

    *****

  •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

    最终报告

    目录

    页次

    序言

    摘要 i-xii

    第一章:引言

    背景 1

    本报告的目的 4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的组成 4

    各工作小组的组成 5

    委员会的工作进度 5

    第二章:全球及本地分析

    蒐集近期学生自杀的数据 7

    分析一:自杀率 8

    分析二:自杀方式及计划 10

    分析三:性别和级别 11

    分析四:自杀的连锁效应及传染性 13

  • 分析五:危险因素 15

    (a) 中学及小学 17

    关注范畴

    (i) 精神健康 18

    (ii) 心理因素 19

    (iii) 关系问题 20

    (iv) 适应困难 20

    (b) 大专院校 21

    小结 22

    第三章:讨论

    讨论

    (i) 精神健康 23

    (ii) 学校 29

    (iii) 青年/大专院校 35

    (iv) 家庭 38

    (v) 传统媒体/社交媒体 42

    小结 44

    第四章:建议及结语

    建议 45

  • (i) 加强对学校及大专院校学生的支援 48

    (ii) 加强对家庭的支援 56

    (iii) 加强传统及社交媒体的角色 59

    (iv) 推广多元升学及就业途径 62

    (v) 其他与教育制度相关的意见 63

    结语 64

    参考文献 66

    附录

    附录 I: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进度报告 70

    附录 II:委员会会议的讨论重点 86

    附录 III:与预防自杀相关及支援学生精神和发展需要

    的现有服务

    87

    附录 IV:其他国家预防自杀的政策和做法 94

    鸣谢

  • i

    摘要

    为应对在2015/16学年接连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

    教育局于 2016年 3月 10日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为

    成立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委员会),其工作包括:(1)

    根据最新所得的资料,并参考全球研究结果,分析香港近

    期学生自杀的个案并尝试了解可能成因;( 2)就如何加

    强现时与防止学生自杀有关的服务提出建议;以及( 3)

    建议预防学生自杀的措施。

    2. 委员会由 21名社会不同界别的人士组成,包括了

    公共卫生专家、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社工、教师、校

    长、家长、青年和政府人员。委员会主席为香港大学香港

    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教授。

    为更深入探讨各个范畴,委员会成立了五个工作小组,分

    别就精神健康、学校、家庭、媒体,以及青年/大专院校

    五方面进行聚焦讨论。委员会就过去三个学年累积的71宗

    中、小学和大专学生自杀个案和相关的资料(包括死因裁

    判法庭、警务处、卫生署、社会福利署(社署)、教育局、

    学校和其他相关的报告)作出了分析。

    3. 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并涉及多种成因。

    是次研究显示,学生自杀行为是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影响而

    成,包括精神健康问题、心理因素、家庭关系和适应问题、

    朋辈关系问题、学校适应问题和学习压力。这些分析结果

  • ii

    和国际研究的结果相若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2014年 ]。

    4. 此外,研究中心的本地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学生

    自杀可能触发年轻人仿效自杀行为。数据显示, 2016年 1

    月至 4月的四个月内共发生了 18宗个案,而 2016年 5月至 8

    月的四个月内则有 4宗。委员会感谢媒体作有关报道时,

    适当地响应呼吁,而随着媒体报道的明显改善,自杀率在

    最近四个月亦急剧下降。

    5. 委员会建议的措施旨在处理现有服务的不足之处,

    并照顾儿童和年轻人的需要。根据世卫的指导原则,委员

    会从「普及性」、「选择性」、「针对性」这三方面提出

    了多项建议,以照顾不同人口组别和风险群组的需要。具

    体而言,预防措施必须涵盖下述不同层面的支援服务:(i)

    对象为全港学生的普及性预防策略;(ii)对象为较高风险学

    生的选择性预防策略;及 (iii)对象为有自杀风险学生的针

    对性预防策略。

    6. 为了落实各项改善措施,社会中各持份者的承担

    与领导至为重要。我们应持续审视有关系统、监察和评估

    防止学生自杀的策略,以制定有效和聚焦的措施。以下各

    段列出委员会深入讨论各关注事项后所作出的建议。

    一 . 加强对学校及大专院校学生的支援

    普及性层面(支援一般学生)

  • iii

    i . 为确保学生能得到更佳支援,我们应该提升学生、教

    师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他们对精神健康的认

    知,并改善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致力减

    低导致学生抗拒求助的负面标签,同时缔造一个能支

    援和鼓励学生发展适应能力的环境。各项建议实践措

    施包括:

    (a) 各界别应加强协作,以综合形式在校园推广学生

    的精神健康。举例来说,建基于卫生署为鼓励公

    众参与更多推广心理健康工作而筹办的「好心情

    @HK」计划平台,卫生署联同教育局在2016/17

    学年推出了「好心情@学校」计划。计划旨在提

    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推广的参与,营造正面文化和

    以接纳的态度看待求助,并提升有效应对困境的

    知 识 。 学 校 可 向 优 质 教 育 基 金 申 请 不 多 于

    150,000元,以推行与「好心情@学校」计划相

    关的活动。

    (b) 学校须继续加强校本「健康校园政策」,促进和

    维持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健康,并向他们

    灌输正面的价值观及培养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技

    巧,以面对个人成长的挑战,从而提高学生应

    对逆境的适应力和抗逆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

    健康。此外,现时不同部门有各项计划/方案,

    以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教育

  • iv

    局应与各政策局/部门及学界携手,检视及整

    理这些资源,同时协助学校充分运用这些资源

    和增加学习机会。

    (c) 学校的价值教育须加强有关精神健康、心理健康

    和生死教育的元素,以提升学生对精神健康事

    宜的认识,并透过消除负面标签,培养学生以

    正面态度看待求助。大专院校亦应透过通识教

    育或同类课程向学生传递有关课题。

    (d) 营造正向、关爱与支持的校园文化以配合学生的

    全人发展是重要的。具体而言,学校须继续在

    校园生活的不同层面给予学生充份机会以取得

    成功经验,并建立学懂欣赏个人长处和差异的

    文化。此外,委员会鼓励学校继续定期检视现

    行学与教的模式和家课及评估政策,以确保这

    些政策及措施能照顾有不同能力、需要及才能

    的学生。政府亦应继续提供额外资源,让学校

    得以发展学生的强项和能力,及照顾个别差异。

    (e) 学校应继续与家长建立紧密沟通,并加强现行

    的沟通渠道,让家长就校本政策和措施,例如

    家课及评估政策等,提出建议及查询。学校及

    /或家长教师会亦宜向家长提供培训,加强家

    长对学生学习及发展需要的了解。家长培训主

    题可包括有效的管教技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 v

    的策略及多元升学就业出路等。学校可善用每

    年的「家庭与学校合作活动计划」资助津贴或

    教育局于2016年3月发出的「家庭与学校合作活

    动计划」特别津贴,各自按校本情况及学生的

    不同需要举办各式各样的家校活动。

    ii. 加强支援学生面对学习环境及学习阶段的转变是十

    分重要的。各项建议实践措施包括:

    (a) 教育局须加强现时学校转交学生相关资料予新

    学校的机制,让学生升读的学校能够更清楚了解

    其成长及支援需要,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过渡期出

    现的适应问题。学校方面亦应继续加强家长教育,

    让家长明白持续介入的重要性,从而同意转交资

    料的安排。

    (b) 教育局应鼓励学校在为中一及中四学生推行的

    衔接课程中,加强关注学生的心理社交适应和调

    适能力,加入自尊感、解难技巧、压力管理、正

    面情绪和正向人际关系的课题。

    (c) 应鼓励大专院校在学期内安排一段休息和放松

    的时间(例如阅读周或阅读期)。学系人员及舍

    监亦应主动协助新生适应新环境。

    选择性层面(支援有较高风险学生)

    iii. 教育局应为学生身边的人包括教师、朋辈、大学人员

    及家长提供「守门人」训练,以加强及早识别及支援

  • vi

    有风险的学生。鉴于现时的年轻人比较倾向与朋友分

    享他们的不安及感受,因此建议为年青人提供「守门

    人」培训,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应对朋辈的自杀讯息,

    以及协助他们识别有需要协助的朋辈。

    iv. 教育局应进一步优化有助识别高危学生的甄别工具、

    指引及资料,以帮助前线教育人员和家长进行预防学

    生自杀的工作。大专院校方面,建议利用有效渠道(例

    如透过电子方式完成问卷调查)为新生进行健康筛查,

    以便及早识别高危学生或有精神健康病历的学生。

    v. 为确保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能获得适时及合适的

    治疗和支援,政府须加强转介学生接受医院管理局

    (医管局)评估服务的安排,把学校及教育心理学家

    征求家长同意转介学生接受精神科评估及允许医管

    局把报告转交学校及教育心理学家作跟进的做法常

    规化。大专院校亦应让被识别为有需要接受辅导的新

    生得到专业人士的跟进和支援。

    针对性层面(支援有自杀风险的学生)

    vi. 为确保有需要的学生能得到适时及合适的精神健康

    支援服务,政府有必要加强医疗、教育和社会服务之

    间的协调。为此,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领导及与

    教育局、医管局及社署合作,于 2016/17学年开展一

    项为期两年的「医教社同心协作先导计划」,设立一个

    包括医护、教育及社会福利界别专业人士的校本跨专

  • vii

    业平台。委员会建议视乎先导计划的成效,考虑优化

    服务及把服务恒常化。

    vii. 各大专院校宜确保被识别为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学生

    可方便地在校园或邻近医疗机构/医院获得精神科

    及心理辅导服务。此外,院校宜考虑为有需要的学生

    在校园提供全日紧急精神健康服务(例如24小时电话

    热线)。

    资源支援

    viii. 为了在普及性、选择性及针对性三个层面推行上述建

    议的专业工作,教育局应给予学校额外资源,以在学

    校推广精神及心理健康教育。

    ix. 大专院校应考虑调配更多来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及其他方面的资源,以加强推广精神及心理健康、甄

    别服务、「守门人」训练,以及为高危学生提供的跟

    进支援。

    二 . 加强对家庭的支援

    普及性层面

    x. 建议社署主导并有系统地统筹、计划和提供家庭生活

    及家长教育,让各政府决策局及非政府机构可合力填

    补服务的不足之处(如接触隐蔽家长)和照顾家长的

    需要。

    xi. 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及综合服务中心应考虑安排外展

  • viii

    教育计划,以照顾不同阶层家庭的需要,包括难以接

    触或隐蔽的家长,以及为糊口而忙于工作的清贫家庭,

    从而鼓励他们参与家庭生活及家长教育。

    xii. 家长教育应扼述建立健康家庭生活及有效管教技巧

    的具体方法,并处理部分家长对子女的不合理期望及

    过高要求。教育局辖下的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

    应积极推广由玛丽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中心制

    订并得到参与学校正面响应的《快乐孩子约章》。

    xiii. 建议政府考虑推广某月为家庭月(例如参考联合国每

    年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集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之

    力,每年宣扬有意义的主题,如家庭内的正面沟通等。

    xiv. 教育局应为学校就如何加强中学生与家长的正面沟

    通的有效做法安排更多分享机会。政府亦可考虑进行

    研究,例如在二十一世纪,特别是数码产品普及化的

    年代,促进家长与子女有效沟通的方法。

    选择性层面

    xv. 教育局应为家长提供「守门人」训练,加强他们对学

    生精神健康问题及网络欺凌征兆的敏感度。

    xvi. 建议卫生署辖下母婴健康院加强为家长、有需要的家

    庭和准父母的服务,如向家长介绍正面亲职技巧的教

    育计划,和为在管教方面遇到困难的父母提供的个别

    辅导。

    xvii. 建议社署安排更多推广,宣传由综合家庭服务中心、

  • ix

    综合服务中心及精神健康综合小区中心为处于危机

    的个人和家庭所提供的深入辅导和支援服务,协助有

    需要的家庭寻求协助。社署亦应考虑简化转介程序,

    使有需要的家庭能及时获得服务。

    针对性层面

    xviii. 建议社署广泛宣传在家庭支援计划下,特别为有高风

    险家庭成员或有成员患有精神病的家庭以及与社会

    关系疏离的家庭所提供的外展服务,以便有需要的家

    庭及时获得协助。

    三 . 加强传统及社交媒体的角色

    普及性层面

    xix. 建议政府善用社交媒体举办和宣传推广精神健康的

    活动,例如与Facebook或YouTubers合作,宣扬「好心

    情@学校」计划所宣扬的正面讯息。

    xx. 跨界别协作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借助致力防止自杀工

    作的组织的力量及相关研究。举例而言,研究中心可

    协助推动传媒从业员及新闻系学生,携手宣扬以恰当

    及符合专业操守的方式在媒体上报道自杀,并提倡遵

    守《自杀新闻报导及网络信息发布实用手册》内的原

    则和指引。

    选择性层面

    xxi. 应教导青少年社交媒体礼仪,以防止出现网络缠扰和

  • x

    欺凌,以及带出如何正确响应在社交媒体上报道的自

    杀讯息。为此,Facebook、大学和其他非政府机构伙

    伴协力出版了《有困难,我撑你》手册,就如何协助

    受情绪困扰或有自杀倾向人士提供指引。应向青少年

    以及广大市民推广该手册。

    xxii. 由于网上外展服务受到现今青少年欢迎,经评估其成

    效后,应探讨和支援有关服务。

    xxiii. 应继续进行和支持跨界别合作。举例而言,研究中心

    可联同相关专业人士,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继续开

    发网上预防自杀工具,让用户在发现任何朋友有自杀

    倾向或出现自毁行为时,可以报告个案并取得有关如

    何提供支援的资讯。研究中心亦可以继续运用社交媒

    体支援较高风险年轻人的良好做法,将相关信息推广

    至广泛社区,并持续进行研究了解较高风险年轻人使

    用社交媒体的模式,以便能适时安排介入。

    四 . 推广多元升学及就业途径

    xxiv. 政府应加强宣传多元出路及资历架构,帮助家长及学

    生认识生涯规划的最新情况,从而作出符合学生能力、

    兴趣和志向的选择。

    xxv. 学校应继续在课程规划和学习活动中融入职业探索

    的元素,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探索多元出路和重返校

  • xi

    园的途径。教育局应联同学校及持份者继续加强生涯

    规划教育,协助学生作出更充分准备,探索多元的升

    学和就业途径,并与家长分享相关信息。

    五 . 其他与教育制度相关的意见

    xxvi. 委员会从71宗个案分析的数据和资料显示,学生自杀

    的可能成因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精神病、人际关系

    及个人问题、家庭不和、学业困扰等),与教育系统

    并无明显和直接关系。个案经过实证分析,虽然结果

    并无显示学生自杀的成因是源于教育制度,但委员表

    示,检视教育制度的有关部分,加强支援和保护学生

    及青少年免受自杀风险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为加

    强对学生及青少年支援的关键:

    (a) 应协助学生及青少年提升处理压力的能力,让他

    们在中、小学阶段累积得来的知识、技巧、信念

    和价值观等,能有效预备他们应对大学生活或面

    对中学毕业后的挑战;

    (b) 学校是让年轻人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限制、

    以及发展个人潜能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学时的成

    就感不只是来自学术表现,也可以从多方面的校

    园生活中建立。因此,教育制度整体上应重视非

    学术范畴的成就;以及

    (c) 学生在不同范畴的天赋和能力应得到认同、赞许

  • xii

    和发展。

    委员会建议教育局考虑检视教育制度的有关部分,适

    当地支援和处理学生及年轻人的发展及不同需要。

    结语

    7. 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并非详尽无遗。委员会的目标

    是要就突发的接连学生自杀事件提供适时而有效的应对

    措施,以处理自杀模仿行为并响应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迫

    切关注。此外,委员会就改善学童的抗逆力和心理健康方

    面,提出以实证为本的建议。其中,重建学生的支援系统

    以增强他们与家庭、朋友和社区的连系感是重要的。自杀

    问题关乎社会的所有人,各人都应作出承担和担当领导的

    角色,并为较高风险的人士做守门人。社会亦应持续审视

    有关系统,并监察和评估防止学生自杀的策略。有关预防

    自杀的策略和支援服务亦需要有持续的检讨以响应社会

    的急促变化。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各持份者及所有社会

    人士的协作,定能为预防学生自杀找到更全面的对策,并

    缔造互相关爱的环境支援学生的心理健康。

  • 1

    第一章:引言

    背景

    1.1 自杀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一大课题。全球及本地的流

    行病学研究发现,自杀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错综复

    杂的因素影响,包括精神病、滥用药物,以及其他生理、

    家庭及环境因素。年轻人自杀同样是多项不同层面的因素

    相互影响的结果,当中牵涉医疗制度,以及社会、社区、

    人际关系和个人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2014 年 ]。

    1.2 由于自杀行为本质上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故在研究

    及预防自杀时,不但需要作出全面检讨及策略性规划,亦

    有赖各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以至广大市民等持份者通

    力合作。

    1.3 鉴于 2015/16 学年发生了多宗学生自杀事件,教育

    局在 2016 年 3 月 10 日与多个不同教育及专业团体的代表

    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即时应对措施。下列措施随后即时落

    实:

    (i) 举行分区研讨会,就预防及初步应对学生自杀方面

    加强家长及教师的意识及技巧

    教育局于 2016 年 3 月 18 日以「识别及协助有情绪

    困扰的子女」及「家长如何提升子女的正面能量」

    为题,举行了一场家长研讨会。出席家长对研讨会

  • 2

    有正面的评价。在大约 600 名参加的家长当中,约

    90%认为研讨会内容实用。2016 年 4 月,教育局又

    以「提升学生情绪智能,加强生命成长韧力」为题,

    举行了四场分区教师研讨会,出席的学校人员约共

    1200 名。讲者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校长

    及教师,他们分享了预防自杀、生命教育及正向心

    理学的知识。参加者大多认为研讨会内容全面而务

    实,切合其需要。

    (ii) 透过校本支援及讲座,让教师掌握更多知识和技

    巧,以识别并帮助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教育局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辅导人员会视乎需要,与

    校本教育心理学家和学生辅导组协作,为遇上特殊

    或紧急情况的学校提供额外支援。提供校本教育心

    理服务的办学团体和教育局的教育心理学家,亦为

    学校人员举办讲座,以加强他们对学生自杀问题的

    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需技巧,识别出现自杀

    警号的学生,并加深了解求助途径。2016 年 3 月

    至 8 月期间,举行了大约 750 场校本讲座,约覆盖

    87%的全港公营中、小学。

    (iii) 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编制资讯锦囊,以便及早识别

    有情绪问题的学生并协助他们寻求专业支援

    「提升生命韧力」小锦囊已于 2016 年 6 月至 7 月

    期间派发予学校。小锦囊共有三款单张,分别为学

  • 3

    校、家长和学生编写,上面的简便资讯,能帮助学

    校人员和家长及早识别有情绪问题的学生并寻求

    适时支援,同时有助学生提高应对逆境的韧力。

    (iv) 向学校提供额外资源促进家校合作

    为了让学校有额外资源推行措施促进家校合作,藉

    此支援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教育局在 2016

    年 3 月向全港所有公营中、小学发放一笔 5,000 元

    的「家庭与学校合作活动计划」特别津贴,以资助

    学校的家长教师会以校本方式举办家长讲座或活

    动,协助家长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子女的

    沟通、照顾子女的情绪和压力问题,以及其他在成

    长和学业方面需要关注的事项。

    (v) 向学生提供生命教育,把重点放在压力与应对措

    施,以及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育局在 2016 年 3 月中致函各校,鼓励学校按情

    况和需要,通过各种校本活动加强生命教育。我们

    又建议学校安排生命教育课,与小五、小六及中学

    生重点讨论压力与应对措施、正面的价值观和态

    度,以及向他们提供有关求助的资料。相关教材已

    上载教育局网页供学校参考和使用。

    (vi) 成立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

    除向学生、家长及学校提供上述措施和支援外,教

  • 4

    育局亦于 2016 年 3 月 30 日成立防止学生自杀委员

    会(委员会),负责以实证为本的方法探讨学生自

    杀身亡个案的可能成因,以及制订措施防止小学、

    中学及大专学生自杀。

    本报告的目的

    1.4 委员会于 2016 年 7 月 22 日向教育局局长提交了进

    度报告,旨在提出若干初步建议供 2016/17 学年展开时落

    实。该进度报告夹附于附录 I,而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和委员

    名单则载于进度报告的附件内。

    1.5 本报告为最终报告,内容以委员会的工作为基础,

    并有三大目的: (1)根据最新可得数据的分析结果,并参考

    世界各地的研究,探讨香港近期学生自杀个案的可能成因;

    (2)指出现行预防自杀相关服务有待加强的地方;以及 (3)提

    出防止学生自杀的措施。委员会希望通过各决策局和部门

    之间的紧密合作,并借助不同专业人士和持份者的力量,

    能提出一系列全面的建议。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的组成

    1.6 委员会有 21 名成员,主席为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

    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教授,副主席

    为教育局副秘书长(三)。其他成员来自社会各界,包括

  • 5

    校长、教师、家长、公共卫生专家、精神科医生、心理学

    家、社会工作者、青年,以及政府决策局及部门人员。委

    员会辖下设有秘书处,以支援和协助委员会的工作。

    各工作小组的组成

    1.7 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及时间的限制,委员会成立了

    五个工作小组,分别就精神健康、学校、家庭、媒体,以

    及青年/大专院校五方面进行聚焦讨论,就预防学生自杀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每个工作小组由两名委员以召集人身

    份率领。除委员外,召集人另提名和邀请有关界别的专家

    /持份者加入工作小组,务求委员会所讨论的问题和作出

    的建议适切到位且切实可行。除 21 名委员外,共有 37 人

    加入五个工作小组,提供宝贵意见。

    委员会的工作进度

    1.8 2016 年 4 月至 10 月间,各工作小组召开会议,讨

    论所属范畴下防止学生自杀的措施并提出建议。委员会在

    其后的个别会议亦讨论由五个工作小组所提交的建议。委

    员会共举行了六次会议。每次会议的讨论焦点载于附录 II。

    1.9 为进一步蒐集不同持份者的意见,委员会主席及代

    表曾与研究学生自杀议题的部分立法会议员和团体多次会

    面。其他曾会面的团体,包括青年事务委员会、香港社会

  • 6

    服务联会的家庭及社区服务组、家庭议会辖下的家庭核心

    价值及家庭教育推广小组委员会,以及政制及内地事务局

    所举办的儿童权利论坛。委员会亦邀请了 Facebook 要员和

    多名 YouTubers 参与工作,藉此征询他们的意见和探讨合

    作的可能性。

  • 7

    第二章:全球及本地分析

    2.1 参考世卫报告《预防自杀:全球要务》(2014年 ) 1内

    提出的主要因素后,委员会认为分析全球及本地自杀行为

    的数据和资料,有助理解自杀成因及辨识可予改善的范畴,

    这对防止学生自杀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本报告分析了近

    期的学生自杀个案,并检讨了本港在防止自杀和支援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的现有服务(附录 III)。

    蒐集近期学生自杀的数据

    2.2 教育局会就中、小学生怀疑自杀个案为学校提供专

    业支援,以处理有关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对于每名怀疑自

    杀身亡的学生,教育局会填写一份「儿童及青少年自杀资

    料表」及根据学校及学校社工(如适用)资料、教育心理

    学家介入及善后支援工作的报告、以及教育局专业人员的

    观察等,汇集成《儿童及青少年怀疑自杀身亡报告》。就

    大专学生而言,大部份院校(包括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教资会)拨款资助的大学及其他大专院校)已设立专责

    单位,向学生提供专业辅导和相关服务。

    1 世卫报告《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 (201 4 年 )内提出的主要因素分别为: ( i ) 蒐集数据,并根据本地研究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防止自杀策略; ( i i ) 致力推动跨界别参与(例如卫生、教育、就业、司法、房屋、社会福利

    及社交媒体); ( i i i ) 清楚界定投入、产出和可测量的成果,以及就介入的成效进行持续评估;

    以及 ( iv) 协调策略,在不同层面(即普及性、选择性及针对性)照顾不同人口组

    别和高危群组的需要。

  • 8

    2.3 目前的分析主要根据教育局从以下两方面所取得

    的资料: (i)教育局就已知的38宗在中、小学发生的学生自

    杀身亡个案提交的《儿童及青少年怀疑自杀身亡报告》和

    填写的「儿童及青少年自杀资料表」,以及 (ii)教资会拨款

    资助的大学及其他大专院校提供的33宗大专学生自杀个案

    资料。就过去三个学年(即 2013/14、 2014/15、 2015/16学

    年)可供分析的个案合共71宗 2。

    2.4 除教育局和大专院校所提供的资料外,我们亦向死

    因裁判法庭、警方、卫生署和社会福利署(社署)蒐集额

    外数据。在这些政府部门的协助下,委员会希望深入探讨

    导致自杀身亡的情况,并找出案发前各项相关的事件和可

    能曾经出现的警号。

    2.5 大专院校就 33宗院校的自杀个案所提供的资料十

    分有限,因此,有关个案的关注范畴并未有纳入统计分析

    当中,以免影响整体学生自杀分析的准确性或引致误解。

    分析一:自杀率

    全球情况

    2.6 检视世卫死亡率数据库的资料,在2012年世界各地

    约有 80.4万人自杀身亡,全球年龄标准化自杀率为每 10万

    2 分析所用的数据并不完整,仅以记录上的现有资料而非教育局的进一步调查为根据。大专院校的个案包括 21 宗就读教资会资助大学及 12 宗就读其他大专院校的学生。而由大专院校所汇报导致自杀身亡的可能因素,是院校根据所得

    资料作出的判断,或者引述传媒报道所得。

  • 9

    人中有11.4人(男性为15.0人,女性为8.0人)。15岁以下组

    别的自杀率最低(世卫,2014年)。至于15至29岁的青少

    年群组,自杀人数占该年龄组别整体死亡人数的8.5%,而

    自杀是该年龄组别的第二大死因(世卫,2014年)。

    2.7 青少年中,虽然女性企图自杀的比率较男性高两至

    三倍,男性以致命方式自杀身亡的情况却较普遍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2000年 ]。在英国,15岁至29

    岁年轻男性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有9.1人,而女性则为每

    10万人中有2.5人。在澳洲,年轻男性和女性的自杀率分别

    为每10万人中有17.5人和6.5人(WHO,2012年)。这两个

    例子突显出在已发展国家,年轻男性自杀率通常较高。女

    性自杀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女性在精神健康出现问

    题时,较愿意坦诚地向人诉说,并寻求协助(Oliver et al.,

    2005年;WHO,2000年)。

    本地情况

    2.8 委员会留意到香港的自杀率低于已发展国家,包括

    韩国、日本、美国和澳洲(世卫,2014年)。研究中心进

    行的本地研究显示,香港的自杀率在2003年为最高,之后

    呈下降趋势。年龄标准化自杀率由 2003年每 10万人中有

    14.7人,分别跌至2012年及2013年每10万人中有9.4人和8.9

    人。此后,自杀率相对稳定(2014年有9.2人及截至2015年

    9月有 9.3人)。统计数字又显示本港男性自杀率一直高于

    女 性 自 杀 率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CSRP),2015年a]。

  • 10

    2.9 教育局就已知自杀个案所集得的资料显示,过去30

    年中、小学生的自杀个案数字持续下降。小学生自杀个案

    的减幅尤其明显,由1990年代的37宗减至2000年代的16宗,

    而2011年至今只有4宗。分析过去30年(即由1991年至2016

    年)本地学生自杀的按月累计数字,可见自杀个案全年均

    有发生,整体上没有个别月份属于自杀高峯期。

    分析二:自杀方式及计划

    自杀方式

    2.10 世卫(2014年)指出,限制自杀工具的可及性是极

    为有效的预防自杀策略。因此,各方应努力研究香港最常

    见的自杀方式,继而制订针对性措施。香港过往曾经推行

    的有效措施,世卫已记录于其文件中(2014年) 3。

    2.11 本地调查显示,过去30年的规律呈现一致性,由高

    处跃下是香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2015年自杀身亡的个案

    当中,由高处跃下占54.1%,而上吊、烧炭、服毒及其他方

    式分别占24.1%、13.8%、4.7%及3.4%。2014年15岁至24岁

    的青少年自杀个案当中,大部分轻生者选择从高处跃下

    (61.2%),而上吊、烧炭及其他方式分别占22.4%、8.2%

    3 限制自杀方式的本地例子包括: (1) 加设屏障,防止铁路自杀

    香港铁路公司(港铁)由 2002 年起在月台设置幕门,作用是分隔月台和路轨,防止乘客故意跳进或意外堕进路轨范围。设置幕门后,港铁站铁路自杀个案的轻生者由 1997 年至2001 年的 38 人大幅减少至 2003 年至 2007 年的 7 人。

    (1) Yip et al.(2010 年)发现,把袋装炭从杂货店货架取下,并要求有意购买的顾客先向店员查询,可发挥阻碍作用。此安排实行后的 12 个月内,当区的烧炭自杀率大幅减少 66.7%。

  • 11

    及8.2%(CSRP,2015年b)。

    2.12 71宗分析个案中,50宗有提供自杀方式的资料。在

    这50宗自杀个案中,38宗(76%)属于从高处跃下,9宗(18%)

    属于上吊。这个趋势与研究中心的报告吻合:从高处跃下

    (61.2%)是香港15岁至24岁组别中最常用的自杀方式,随

    后是上吊(22.4%)(CSRP,2015年b)。

    自杀计划

    2.13 根据儿童死亡个案检讨委员会(检讨委员会)2015

    年发表有关2010年至2011年儿童死亡事故的第二份报告,

    大多数18岁以下的自杀儿童(74.3%)均曾在企图自杀前以

    口头表示╱以自杀意图作威胁等不同方式表达自杀的想法,

    或曾有尝试轻生的记录。一项本地调查显示,轻生者当中,

    50.7%曾以暗示或明确方式透露其自杀计划,16%在有迹可

    寻的自杀念头出现后 24小时内去世, 14%在一天至七天内

    去世,10%在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内去世,11.3%在一个月至

    两个月内去世;另外,有23.3%的轻生者在行动前两个月或

    更长时间已萌生自杀念头(Chen et al.,2006年)。上述结

    果显示,为表示有自杀念头及计划的学生实时提供介入及

    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分析三:性别和级别

    2.14 表1显示71宗自杀个案按学年和性别划分的数字。

  • 12

    表 1:按学年和性别划分的个案数字

    学年 中小学 大专院校

    总计 男性 女性 小计 男性 女性 小计

    2013/14 5 5 10 7 2 9 19

    2014/15 5 4 9 7 3 10 19

    2015/16 14 5 19 6 8 14 33

    总计 24 14 38 20 13 33 71

    注:学年是指由每年 9 月至翌年 8 月的 12 个月内

    性别

    2.15 在71宗自杀个案中,44宗(62%)为男性,27宗(38%)

    为女性。男女比例情况与英国、澳洲等已发展国家相若。

    在这些国家,年轻男性的自杀率高于年轻女性。具体而言,

    38宗中、小学生自杀身亡个案涉及24男(63%)和14女(37%)。

    男性多于女性的情况在2015/16学年尤为显著,男女比例为

    14(74%):5(26%)。至于2013/14及2014/15学年的两性

    比例,则较为平均。在大专学生方面,过去三个学年的33

    宗自杀个案涉及20男(61%)和13女(39%),与全球自杀

    身亡个案中男性多于女性的趋势一致。

    级别

    2.16 2013/14至2015/16学年录得的38宗中、小学生自杀

    个案,轻生者就读小六至中六,年龄介乎10岁至20岁。在

    这 38宗个案中,有 24宗( 63%)涉及高中学生,而涉及小

  • 13

    学生的两宗个案,轻生者均就读小六,正值学生处于过渡

    阶段或为日后出路作准备,以及某些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病

    期。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16学年,中一和中四学生的自

    杀个案数目有所上升;这两个级别正是学生面对如何适应

    新环境的关键阶段。2013/14学年并无录得中一学生自杀个

    案,中四学生则有一宗;2014/15学年录得中一、中四学生

    自杀个案各有一宗;但2015/16学年共有三名中一学生及五

    名中四学生自杀。

    2.17 在33宗大专学生自杀个案中,轻生者的年龄介乎17

    岁至30岁,他们就读的院校、修读的科目和修课的级别均

    有所不同。

    分析四:自杀的连锁效应及传染性

    自杀连锁效应

    2.18 自杀连锁效应指在相当短时间内,有时更在特定地

    域内接连出现自杀行为或发生自杀事件(Centre for Suicide

    Prevention, 2013年)。本地统计数字显示,香港曾出现学

    生接连自杀事件,在1993年1月、1996年10月、1997年6月、

    1999年10月、2000年9月及2006年2月,均在同一个月内发

    生 5宗学生自杀身亡个案。研究中心亦发现,在 2002年至

    2014年间,共有7次25岁以下年轻人接连自杀事件。

  • 14

    传媒报道的传染性

    2.19 过去许多研究都试图了解自杀连锁效应及传染性

    的现象。国际研究一致发现,传媒关于自杀的报道,可导

    致自杀模仿行为(例如Bollen & Phillips,1982年;Phillips

    & Carstensen , 1986 年 ; Gould et al. , 2014 年 ;

    Niederkrotenthaler et al.,2010年)。一宗自杀事件后新增

    的自杀个案数目,已证实与传媒报道的广泛性、时间和显

    著程度成正比(Gould et al.,2003年)。报章内具渲染性

    的标题,加上刊登于显著位置,与其后自杀率大幅上升的

    情况亦有关系(Gundlach & Stack,1990年;Gould & Lake,

    2013年;Hassan,1995年;Wasserman,1992年)。委员察

    觉到特定人口子群,例如年轻人,可能较容易有自杀模仿

    行为(WHO,2008年)。

    2.20 除新闻报道的广泛性及显著程度外,Gould & Lake

    (2013年)又发现,在一些传媒比较接受自杀而这些行为

    被美化或浪漫化的国家,全国自杀率会较高。相反,在传

    媒着重报道自杀的负面后果,并从精神病理学及异常行为

    的角度看轻生者及其行为的国家,则全国自杀率较低。

    2.21 研究中心进行的本地研究亦有类似发现,接连自杀

    事件往往在传媒广泛及煽情报道期间发生。研究中心最近

    蒐集所得由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的数据显示,传媒报道

    学生自杀的广泛性与学生自杀身亡的数字,存在一定关系。

    特别是在2016年3月,传媒报道最为广泛及显著,而当时就

    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07262/

  • 15

    出现了学生接连自杀的事件。当各界同声促请媒体正视情

    况后,我们发现传媒已明显减少广泛或煽情报道,与此同

    时,学生自杀身亡个案亦骤减,由2016年1月至4月的18宗

    减少75%至2016年5月至8月的4宗。

    2.22 尽管如此,委员会留意到,本地媒体过往侧重报道

    较年轻人士的自杀而较少报道年长者自杀(Fu, Chan & Yip,

    2011年)。委员会担心,对于较易受模仿效应影响的年轻

    人,传媒报道上不全面及失衡的情况,可能会触发他们仿

    效自杀行为。此外,过于简化自杀成因,即把自杀归咎于

    单一因素,或会令高风险的年轻人相信自杀可解决其问题。

    针对传媒报道自杀的本地研究显示,报章所述的自杀成因

    往往并不准确(Cheng & Yip,2012年)。

    2.23 总的来说,传媒以负责任的态度报道自杀,向大众

    灌输有关自杀风险的讯息,并提倡以正面的态度应对问题,

    将大大有助减低自杀传染性所造成的伤害和带来的风险

    (Gould,2001年;WHO,2000年)。

    分析五:危险因素

    2.24 委员会明白,一如国际研究结果所示,本地学生自

    杀行为是复杂现象,涉及多种成因及因果关系。在大多数

    情况下,无单一压力因素足以解释一宗自杀事件。相反,

    多项危险因素累积起来并产生相互作用,会增加一个人的

  • 16

    自杀倾向。与此同时,保护因素可平衡危险因素,提高个

    人的抗逆力。故此,自杀涉及个人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间

    复杂的互相影响。

    全球情况

    2.25 世卫于 2014年提出更有系统的方法为危险因素分

    类,并采用较近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自杀。世卫解释,这些

    危险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自杀行为,但也可以通过影响个人

    患精神疾病的风险,间接影响自杀行为。这些因素相互影

    响,并可同时存在。危险因素从最外围的医疗系统,经过

    社会、社区和各种关系,逐层影响位于中心的个体。

    2.26 除制定策略来应对危险因素外,加强保护因素亦有

    助提升个人的抗逆力和联系感,从而防止自杀。

    世卫(2014 年)识别的危险因素:

    医疗系统——例如获取医护服务的障碍

    社会——例如容易获得自杀工具、媒体的不当报道、与求助行为有关的负面标签

    社区——例如天灾、文化变迁与流离失所带来的压力、歧视、创伤或受虐

    关系——例如孤立感和社交支援不足、人际/家庭关系的冲突、不和或丧亲、受虐经历

    个人——例如曾企图自杀、精神病、绝望感、慢性痛症、过度或长期受压、家人曾自杀、遗传及生理因素

  • 17

    本地情况

    2.27 委员会知悉,就现有样本进行的研究显示,个人的

    内在及人际关系问题均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个人问题

    来自一般压力、学校适应问题、绝望感和抑郁情绪,而人

    际关系问题则主要由于家庭支援不足、与父母难以沟通及

    与朋辈关系欠佳。该些因素主要可归纳为四大关注范畴:

    (i)精神健康; (ii)心理因素(萌生自杀念头及负面思想);

    (iii)关系问题(朋辈和家庭方面);以及 (iv)适应困难(学

    习和家庭方面)。

    (a) 中学及小学

    2.28 下图表(表二)显示38宗中、小学自杀个案中涉及

    关注范畴的百分率。

    世卫(2014 年)提出的保护因素:

    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密切的关系和家人的支持对青少年和长者而言,是强大的保护因素

    宗教或精神信仰——有凝聚力和互相扶持的社区,彼此有相同的价值观

    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健康——例如平稳的情绪、乐观的态度、良好的自尊感和自我身份、良好的自我效能意

    识、有效的解难技巧及压力管理、在困境中愿意求助、

    选择恒常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 18

    表二 . 38宗中、小学自杀个案中各项关注范畴分布

    (甲 ) 各关注范畴的个案百分率分布

    1. 精神健康 18%

    2. 心理因素 63%

    自我伤害行为及萌生自杀念头 负面思想

    34% 45%

    3. 关系问题 87%

    家庭关系 朋辈关系

    74% 42%

    4. 适应困难 82%

    学习适应 家庭适应

    58% 53%

    (乙 ) 关注范畴数目的个案百分率分布

    1. 一项关注范畴 3%

    2. 两项关注范畴 52%

    3. 三项关注范畴 37%

    4. 四项关注范畴 8% 注:超过 97%的中、小学个案涉及多个关注范畴,而关系及适应问题占

    最高的百分率。

    关注范畴

    (i) 精神健康

    2.29 Norquist and Magruder(2008年)指出原来在超过

    90%的自杀身亡个案中,轻生者生前均患有一种或多种精

    神病。但在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年轻人当中,只有10%至15%

    曾接受过精神健康服务(WHO,2010年)。至于本地的研

  • 19

    究样本,在合共38宗个案中,只有7宗(18%)生前已被诊

    断为患上精神病,例如早期思觉失调、抑郁症和焦虑症。

    我们有理由相信,本港部分自杀个案涉及未经发现的精神

    健康问题。

    2.30 目前中、小学的自杀个案数字亦显示出性别与精神

    病之间有重要关连 4。在患有精神病的自杀身亡个案中, 5

    人(71.4%)为女性,2人(28.6%)为男性。这数字似乎与

    多项研究的发现吻合,即患有精神病(例如抑郁症)的男

    性通常没接受过诊断和治疗(Caliyurt,2008年)。大概女

    性较倾向于寻求协助,而男性则不愿打开心扉向医护专业

    人员倾诉。

    2.31 根据所得资料,有16宗(42%)中、小学自杀个案

    在自杀前曾获得某种方式的辅导或医疗服务。他们获提供

    的支援务,包括由辅导老师、学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学家进

    行辅导,以及由医疗界人士(例如医务社工、临床心理学

    家及精神科医生等)提供服务。综合家庭服务中心亦曾为

    其中数宗个案提供支援。

    (ii) 心理因素

    2.32 在38宗中、小学自杀个案中,约有24宗(63%)的

    学生受心理因素影响。当中 13人( 34%)曾自残、萌生自

    杀念头或企图自杀, 17人( 45%)存在负面想法,例如对

    人生普遍看法负面、感到莫大压力和无助,以及感到人生

    4 性别与精神病之间证实有重要关连(卡方检定 χ2 (1) =4.41, p = .036)。

  • 20

    没有意义。教育局获得的资料显示,虽然在38宗个案中,

    有9人(24%)据称担心学业问题,但只有5人(13%)的学

    业成绩未如理想,其余各人的学业成绩均达到一般或优良

    水平。值得留意的是,学生的实际学业成绩与自杀并无明

    显关连。然而,个人对学业成绩的主观感受和看法,或许

    是与自杀行为有关的一项更为重要的风险因素。

    (iii) 关系问题

    2.33 有 33宗( 87%)中、小学自杀个案涉及关系问题。

    具体而言,在 38宗个案中, 16宗( 42%)涉及朋辈关系,

    例如与朋辈相处有困难及男女关系出现问题,28宗(74%)

    涉及家庭关系,例如家庭不融洽、与父母不和、与家人欠

    缺沟通、缺乏家人支援等。 10宗( 26%)来自单亲、离婚

    或再婚的家庭。

    (iv) 适应困难

    2.34 在38宗中、小学个案中,31宗(82%)显示有适应方

    面的问题。具体而言,22宗(58%)的适应问题与上学有关

    (例如最近转读新校、留级、缺课),而显示与家庭有关

    的适应问题的个案则有 20宗( 53%)(例如家庭欠债或陷

    于财困、父母有重病或情绪问题、与在内地工作或居住的

    父母聚少离多)。

    2.35 38宗中、小学个案显示,家庭关系问题与家庭相关

  • 21

    适应问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连 5。有 20宗( 52.6%)涉及家

    庭相关适应问题,而其中18宗同时涉及家庭关系问题,只

    有2宗据称不涉及家庭关系问题。有家庭相关适应问题的学

    生,较容易有家庭关系问题。由此可见,家庭相关适应问

    题不但与家庭关系有关连,而且对家庭关系有影响。

    (b) 大专院校

    2.36 由于缺乏充足的数据,因此未能针对33宗大专学生

    个案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不过,根据所得的有限资料,

    仍能发现大专学生个案也受以上关注范畴所影响,包括患

    上精神病(主要是抑郁症)、出现学校适应问题(例如未

    能融入大学生活)、家庭问题(如来自离婚家庭或欠缺足

    够家庭支援)以及与朋辈相处出现问题。除上述以外,在

    大专学生个案中,亦过半数呈现不同类型的压力,如对健

    康状况的忧虑、财务困扰、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整体生

    活压力。部分个案亦曾表达自杀念头或曾出现自毁行为。

    多元成因

    2.37 总括而言,37宗(97%)中、小学自杀个案呈现复

    杂问题,涉及多于一个上述关注范畴,而 17宗( 45%)呈

    现两个以上的关注范畴。至于大专院校个案,自杀问题亦

    涉及上段所述的不同可能因素,包括精神健康问题、学习

    和工作压力、学校适应问题、家庭适应和关系问题等。这

    5中小学自杀个案显示,家庭关系问题与家庭相关适应问题有密切关连(卡方检定 χ2 (1) = 5.8, p

    =.027)。

  • 22

    些统计数字显示,自杀成因涉及多项因素,与其他国家的

    研究结果一致。

    小结

    2.38 从过去30年的本地数据观察到,学生自杀个案数目

    持续下降,而过去亦曾有学生接连自杀。一如全球各地的

    情况,委员会发现学生自杀的成因涉及多项因素,亦存在

    性别差异。委员同意务须正视已识别的各项风险因素。根

    据上述研究结果和数据分析,并经检视其他国家一些防止

    自杀的成功实例(见附录 IV)后,委员就防止学生自杀表

    达意见和关注,详情载于下一章。

  • 23

    第三章:讨论

    讨论

    3.1 根据71宗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学生自杀个案分析显

    示,学生的自杀行为由多项互相影响的因素造成。该些因

    素包括精神健康问题、心理因素、家庭关系和适应问题、

    朋辈关系问题、学校适应问题及学业压力。此外,研究中

    心的研究显示,传媒对学生自杀的报道可能是引致青少年

    作出仿效自杀行为的原因之一。上述主要研究结果已先后

    在工作小组和委员会作出汇报及讨论。委员会在讨论期间,

    除讨论和参考工作小组的意见外,亦讨论与委员会代表会

    面的机构和持份者等所提出的意见。自杀行为的问题复杂,

    下文将按 (i)精神健康、 (ii)学校、 (iii)青少年/大专院校、

    (iv)家庭、及 (v)媒体作为主题简介现况,陈述和总结各委员

    的讨论要点。

    (i) 精神健康

    现况

    3.2 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一直通过普查问卷和面谈,为

    定期前往学生健康服务中心的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社交/

    精神健康筛检及评估。学生经检查后,如怀疑有心理社交

    /精神健康问题,会按情况获转介予学生健康服务的临床

    心理学家、学校社工、非政府机构或医管局辖下的专科诊

  • 24

    所等,以便进一步跟进和处理。卫生署将继续因应学生的

    需要,加强学生健康服务。

    3.3 医管局设有由多个专科的医护人员组成的跨专业

    团队,成员有医生(包括儿科及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

    学家、护士、言语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和医务社工,为有

    需要的儿童及青少年(包括有自杀念头的儿童及青少年)

    提供及早识别、评估及诊治服务。医管局的跨专业团队会

    视乎儿童及青少年的临床需要,提供一系列的适切治疗及

    训练,包括住院护理、门诊服务、日间康复训练及社区支

    持服务,务求增强他们的沟通、社交、情绪管理、解决问

    题和学习与生活技巧,亦会提供有关症状的知识给家长及

    照顾者,以加强他们对症状的认识和明瞭病人接受治疗的

    需要。鉴于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6,

    医管局近期已扩充五个医院联网的跨专业医护人员团队,

    以照顾儿童及青少年的特定需要。

    3.4 教育局与医管局辖下「思觉失调」服务计划的七个

    分区中心已经达成共识,学校可在有需要时直接联络所属

    的分区服务中心,迅速向专家寻求意见、评估及支援服务。

    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由医护专业人员,包括精神科

    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及医务社工提供治疗和复康支援,而

    学校则配合提供学习上的支援。为加强学校人员支援有精

    神健康问题的学生的专业能力,教育局亦与医管局携手合

    6 对于紧急个案,患者除了可使用 24 小时急症服务外,医管局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务可于两星期内安排紧急预约。此外,医院管理局精神健康专线亦提供 24 小时热线咨询服务。

  • 25

    作,定期为学校辅导人员举办多项有关不同精神病(包括

    思觉失调和抑郁症)的分区主题研讨会和工作坊。

    3.5 为促进各界别在处理有精神健康需要学生方面的

    沟通和协作,一项为期两年名为「医教社同心协作计划」

    (先导计划)于 2016/17学年展开。通过建立一个由医护、

    教育和社会福利专业人员及家长/监护人组成的校本跨专

    业沟通平台,为目标学生制订关怀支援计划,以及协调/

    提供所需服务,以加强支援学校内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

    政府会根据先导计划的成效评估,探讨计划下各项服务长

    远的未来路向。

    委员会的讨论

    推广校园精神健康

    3.6 委员认为各方应通力合作,以更有系统和综合的方

    式,使现行各项计划(例如卫生署的学生健康服务和教育

    局的精神健康课程)互相紧扣。同样,不同界别(例如医

    疗机构、学校、家庭、社福机构和媒体)亦应加强沟通,

    并齐心协力,提升全港市民整体的精神健康。此外,部分

    委员特别指出,消除负面标签在推广精神健康方面是重要

    一环,能有效营造正面和包容的环境。消除负面标签的讯

    息,可通过全港宣传运动、按个别需要和优次所订的校本

    计划,以及政府电视宣传短片等推广。为确保社会上有更

    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可取得有关资源和资料,部分委员

    建议教育局透过YouTubers和Facebook,以宣传相关资源和

  • 26

    资料。

    及早识别及介入

    3.7 香港的心理剖析研究(Chen et al., 2006年)显示,

    80.1%的本地轻生者都患有某种精神病,这数字只是比

    Cavanagh et al.在2003年经系统性检视后得出的86%-97%稍

    为低。 Chen et al.的心理剖析研究亦显示,本地轻生者中,

    只有47.9%的个案生前曾接受精神科服务。根据我们研究的

    38宗中、小学个案的结果,在自杀前被识别为有某种精神

    病者只占 18%,这显示对高危学生的识别和支援工作仍有

    改善空间。由于大部分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尽管极少主动

    寻求专业援助,仍会显示出若干自杀征兆或向其他人透露

    其自杀计划,委员指出及早识别和介入在预防自杀方面是

    十分重要的。如能透过学校、大专院校、家庭及社交媒体

    的合作,效果将会更为显著。就此,委员认为向朋辈及教

    师提供「守门人」培训或精神健康急救课程,从而及早识

    别高危学生和提供适时支援,至为重要。不同工作小组的

    成员提出,设立机制甄别高危的学生,以便尽早提供支持,

    亦同样重要。此外,部分委员指出,除了甄别有自杀风险

    的学生,机制亦需要尽早识别有情绪或心理困扰而没有自

    杀风险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早期支持,以提高他们整体的

    心理健康。

    提供精神健康服务

    3.8 委员指出,目前医管局的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社

  • 27

    区支援计划(儿情计划)就隐性个案向学校提供支援。尽

    管如此,由于人手有限,儿情计划的服务范围只限于有焦

    虑和抑郁的儿童及青少年。同样,在第3.5段所提及的先导

    计划,亦在建立校本平台的第一阶段时,只能首先处理医

    管局已知的个案。委员认为应检视儿情计划,务求促进儿

    情计划与先导计划之间的协调与资源运用。

    3.9 有委员提出,先导计划并非为支持自杀个案而设,

    而是旨在支持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委员建议扩展以先

    导计划作蓝本的服务范围,在医疗、社会服务和教育界别

    的额外人手支持下,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虽然如此,在应

    对风险最高的自杀个案方面,医管局的服务仍有改进空间。

    医管局可考虑建立由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社工及

    物理治疗师组成的跨专业团队,以加快为在校学生提供外

    展服务。透过此项服务,有望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提供即

    时和直接的评估和转介支持服务。有委员认为,该由受过

    相关训练的人士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风险评估。这种

    模式是否适用于香港,有待相关决策局/部门进一步商讨。

    资源上的支持

    3.10 为确保学校能提供有效的精神健康支持,部分委员

    建议向学校增拨资源,让教师有空间与包括医护、教育及

    社会服务界别专业人士在内的跨专业团队合作,并在校内

    推行精神健康教育。就此,亦有其他建议,例如在每区设

    立一个处理精神健康个案的联络点,以便学校在需要时咨

  • 28

    询意见。委员注意到,除了人手限制及给予学校的资源分

    配外,仍需更多就该模式功效的讨论。

    3.11 委员留意到有意见认为班级和教师的比例应加以改

    善,让教师有更多的空间关顾学生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

    是,应让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建立深入的关系,加深对

    学生的了解。有意见认为老师的工作量及密集的课程可能

    是主要障碍。

    3.12 此外,委员亦知悉有意见认为,为稳定学校的学生

    辅导服务以提供学生较佳支援,应该以一校一社工的安排

    取代现行提供给小学的学生辅导服务津贴。就此,教育局

    指出,会继续留意有关事宜和寻求可改善之处,包括改善

    辅导服务的稳定性。

    3.13 及时的精神科服务对患有精神病的学生有很大帮

    助,因此能有效防止自杀。委员关注医管局辖下儿童和青

    少年精神科服务的轮候时间太长,并促请医管局改善现有

    服务,亦可研究在精神健康系统内加入私家精神科医生及

    儿科医生。部分委员建议采取临时措施,资助有需要的学

    生向私家精神科医生寻求服务,或与香港精神科医学院探

    讨能否有精神科医生以较低诊金提供义务精神科服务。此

    外,部分委员建议政府提供类似「医疗券」的安排,资助

    轮候医管局服务的病人向私家精神科医生求诊。然而,食

    物及卫生局(食卫局)和医管局指出,儿童和青少年精神

    科服务需要全面及跨专业的支持,而私营服务未能轻易作

  • 29

    此类安排。两局均认为涉及私家精神科医生的建议在现阶

    段并不可行。

    (ii) 学校

    现况

    3.14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局联同学校因应各自

    校情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学校亦可参考课

    程发展处编订的不同学习领域课程指引或科目课程指引,

    灵活地运用课时发展其他学习经历的活动。自2009年实施

    新学制后,高中学生现时只需参加一次公开考试。当局在

    2012年至2015年间检讨了新学制,所提出的各项建议将分

    阶段实施,以优化新学制。建议措施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

    压力和教师的工作量,从而稳定学校生态,以利教师专注

    教学和辅导学生,同时维持整体课程架构和公开考试评级

    机制 7。从问卷调查结果可见,学校对有关措施给予正面评

    价。

    3.15 有部分学校已修改他们的教学时间表,以确保学生

    面对的学习压力不会过大。经过调整后,学校观察到学生

    的表现有所改善。这些良好的做法应得到提倡和认同。

    3.16 至于衔接问题,目前的研究数据显示,在38宗中、

    7新学制检讨的建议包括:增加课时弹性,让学校及教师按学生需要及校情善用课时;精简、

    优化或更新课程内容,减轻师生工作量;厘清课程内容的深广度,让师生更能掌握课程内容

    和要求;优化大部分科目的校本评核安排,减少实施校本评核的科目,以减轻师生工作量,

    让他们能更有效地完成校本评核,等等。

  • 30

    小学自杀个案中, 24宗( 63%)涉及高中班级,而两宗在

    小学发生的个案均涉及小六学生。此外,在 2015/16学年,

    涉及中一及中四学生的自杀个案有所增加。现时大部分学

    校每年均会为中一学生安排衔接课程。然而,我们在2016

    年年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约三成学校会在课程中涵盖

    压力管理/精神健康的内容。委员建议在此方面作改善。

    3.17 中六毕业生人数预期会持续减少,将由2016年约57

    200名下降至2022年约42 700名。在2014年《施政报告》公

    布后,政府提出一系列的倡议,为高中毕业生提供更宽更

    广的本地及境外升学途径,这些倡议应可减少高中毕业生

    的压力,当中包括-

    (i) 逐步将教资会资助的高年级学士收生学额再增

    加1 000个,即由每年4 000个增至5 000个;

    (ii) 推出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资助每届

    约1 000名学生修读选定范畴的自资学士学位课

    程,以配合本港的人力需求;

    (iii) 推出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资助通过内地部

    分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升学的有经济需

    要学生。

    3.18 除检讨新学制外,教育局亦因应社会人士的关注而

    检讨了全港性系统评估(系统评估)。系统评估旨在评估

    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基本能力是课程的一部分。系统评估

  • 31

    是一项低风险评估,它不会提供学生的个人成绩。基本能

    力评估及评估素养统筹委员会就系统评估进行详细检讨,

    并于 2016年 2月提交检讨报告 8。现时,教育局正推行小三

    试行研究计划。

    委员会的讨论

    正面学习经验

    3.19 有意见认为,学校营造正面且愉快的学习环境,帮

    助学生更有效应付压力是重要的。委员认为学校筹划和推

    行校本计划,推广与人分享、正面思维和享受生活的讯息,

    同时装备学生面对挑战的能力等,亦是同样重要。其中一

    项拟议计划是「学校休整日」。有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活动举隅,可参考教育局与卫生署联合举办的「好心情@

    学校」计划所提供的资源材料。至于「休息和反思」的方

    式,委员认为宜由学校自行决定,前提是能让师生有机会

    在繁忙的时间表中,抽出时间和空间休息及反思,以照顾

    身心健康。

    适应学校生活

    8 可到以下网址,参阅基本能力评估及评估素养统筹委员会全港性系统评估检讨报告 :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tsa/fullreport.pdf 报告重新肯定设立系统评估的理念和价值,认同系统评估的数据具有回馈学与教的功能。就

    部分社会人士关注的过度操练问题,基本能力评估及评估素养统筹委员会已提出一系列改善

    措施及建议在 2016 年小三推行试行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旨在就试卷及题目设计所提出的改善建议作出验证、试行不同的报告形式、加强为学校提供专业支援项目和显示系统评估的低风

    险性质。有关计划已在本学年开展,并透过不同渠道,包括焦点小组、问卷调查、工作坊和

    个案研究等,搜集了各持份者的意见,并予以考虑和跟进。相关的响应将适当地予以采纳,

    以改善系统评估的安排。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tsa/fullreport.pdf

  • 32

    3.20 高小、中一及高中这几个级别,刚好是学生过渡至

    新学习阶段或为日后出路作准备的时期,因此有需要加强

    学校的衔接课程,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3.21 有委员亦指出,各教育阶段之间沟通不足;若能加

    强沟通,应有助学校和院校更好地支持有需要的学生。针

    对部分学生和家长不接受让其个人机密资料在学校间传递,

    委员认为有需要教育他们有关及早识别和介入的重要性。

    多元升学途径

    3.22 部分委员认为,学生在完成中三课程后如有多元出

    路,将大大减轻他们的压力程度,因为欠缺出路会令学生

    感到没有希望。委员明白现时有很多出路选择,而且有各

    种计划协助学生作出选择 9。虽然实际上不同能力和兴趣的

    学生在高中学年有各式各样的升学和就业途径供其考虑,

    但部份家长及学生似乎对这些选择欠缺全面认识。另一方

    面,部分家长不接受升读大学以外的升学和就业选择,增

    加了学生的压力。因此,委员相信需要更详细的讨论以找

    出可改善之处,例如加强推广多元智能的认受性和对不同

    职业的认知。委员建议学校在课程规划和学习活动中融入

    职业探索的元素,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探索多元出路和重

    9 每年由香港辅导教师协会及教育局共同出版的《中学毕业生升学辅导手册》详细列出中学毕业后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元路向。此外,教育局组织的商校合作计划为学生提供工作相关经验,

    鼓励及引导学生按他们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志向,以及参考不同学科范畴及各个专业的信息

    作出决定。为配合推广职业及专业教育及培训,教育局由 2016/17 学年起会全额资助应用学习课程,以照顾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兴趣。此外,中学毕业生亦可按个人志向和能力,选择其他

    升学途径,例如毅进文凭课程、基础课程文凭、职专文凭、学徒训练计划及在香港开办的非

    本地课程等。学生亦可选择到内地或外地升学。

  • 33

    返校园的途径。教育局应联同学校继续推动生涯规划教育

    并与社区内的持份者加强职场体验计划,协助学生作出更

    充分准备,探索多元的升学和就业途径,并与家长分享相

    关信息。以上建议与政府于2014年6月成立的推广职业教育

    专责小组提出的建议一致。专责小组已于2015年7月提交报

    告 10,政府在2016年《施政报告》宣布,全盘接纳专责小组

    提出的27项建议。

    3.23 委员讨论过,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文凭试)成绩

    之外,大专院校应同时承认学生在社会服务、体艺发展等

    范畴的其他学习经验,务求收生制度更具弹性。部分委员

    认为,大专院校在收生方面不应过于着重公开考试成绩,

    学生如在体育、音乐、社会服务及其他文化活动等非学术

    范畴表现杰出,他们亦应符合大学联合招生办法下校长推

    荐计划的资格,或应为他们给予考虑。委员认为大学应采

    纳及广泛宣传各种升读大专院校的途径,收生结果亦应公

    布让学校、家长及学生知晓。

    检讨教育制度

    3.24 委员会发现38宗中、小学自杀个案中,有9名学生

    ( 24%)曾表示在学习上遇到相当大的压力,部分大专院

    校个案亦曾透露这方面的困扰。大多数的个案同时亦面对

    其他方面的适应问题。委员明白学生自杀的成因涉及多项

    因素,而且根据现有数据和数据,教育系统所造成的学习

    10有关报告可参阅:http://www.cspe.edu.hk/taskforce/tf/chi/tf.html

    http://www.cspe.edu.hk/taskforce/tf/chi/tf.html

  • 34

    压力与学生自杀之间,并无明显和直接关连。尽管如此,

    部分委员认为处理学生生活上的压力是重要的,教育局应

    考虑把检讨教育制度以减轻学生负担列为长远措施。另有

    建议认为应设立高层次咨询委员会全面检讨教育制度,特

    别是识别可能存在过大压力的地方,并在咨询后提出预防

    及补救的措施。

    3.25 部分委员认为取消系统评估可减轻学生的压力。委

    员知悉系统评估的检讨已展开,如以上第 3.18段所述,有

    关研究计划正在跟进中。

    3.26 针对高中的修学年期,有意见认为高中阶段可更具

    弹性,例如容许学习期由三年延长至四年,而科目亦可分

    作单元和分段依次学习。这些改动影响深远,业界应详细

    讨论。

    3.27 有关教育制度检讨方面,部分委员认为,虽然香港

    的教育环境一般被视为压力较大,但本地学生的自杀率却

    一直低于多个教育文化竞争性较小的国家,例如芬兰及澳

    洲。由于学业压力并不必然导致较高的自杀率,故在分析

    自杀成因时不宜过分强调压力。相对于压力本身,更应关

    注的是,青少年难以应付压力并缺乏社交支援。

    3.28 同时,教育制度作为一个较长期并相对稳定的体系,

    无法解释学生自杀情况的短暂波动。部分委员认为,需要

    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再搜集实际数据,才能确证最近的学

    生自杀个案和香港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关系。

  • 35

    3.29 教育局一直对教育制度进行持续检讨,提倡为所有

    学生缔造愉快学习环境,从而减轻其学业压力。部分委员

    建议教育局应更积极鼓励学校分享和推广有关学与教策略、

    家课及评估政策的良好做法。

    (iii) 青年/大专院校

    现况

    3.30 随着本港公帑资助和自资界别不断发展,现时适龄

    人口中约有 46%的青少年可接受学位教育。即使只计算公

    帑资助的学士学位课程,接受学位教育的比率亦由2005/06

    学年的约 18%,上升至 2015/16学年的约 26%。连同副学位

    课程,约有七成青少年可接受专上教育。

    3.31 由于收生人数日渐增加,大专院校现时通过以院校

    为本的模式,因应学生的需要提供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持。

    为加强学生和员工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并鼓励互助支持,

    大专院校会经常举办有助推广精神健康和消除负面标签的

    活动,并通过社交媒体(例如Facebook)传达相关教育信

    息。部分院校会举办校园活动,例如「联校大专生精神健

    康大使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协助识别高危同学,并给予

    支援。大专院校亦通过友伴同行计划,安排高年级学生照

    顾新生,帮助他们适应新学习环境。

    委员会的讨论

  • 36

    及早识别高危学生及安排介入

    3.32 委员理解到本地的专上院校享有高度自主调配公共

    和私人资源,包括为学生提供的精神健康及支持服务,他

    们的建议将在以下详述。

    3.33 经检视现时专上院校所提供的支持后,委员认为院

    校宜增拨资源和加强支援以照顾学生的需要,从而及早识

    别有需要的学生并安排介入。委员认为,及早识别高危学

    生并安排介入,对入读大专院校的新生和高年级生同样重

    要。大学人员(例如院校的教学人员、学术顾问/导师、

    社监、朋辈导师等)应接受培训,以担当「守门人」的角

    色及/或接受精神健康急救课程的培训。

    适应、辅导服务的模式和普及程度

    3.34 委员指出,鉴于某些大专院校的收生人数众多,而

    精神健康资源不足,故有迫切需要增加获得精神科服务的

    渠道,让学生可更方便地寻求紧急精神科支持和持续介入

    服务。委员认为,应通过不同途径传播精神科服务的信息,

    以让有需要的学生得悉。

    3.35 有关检讨教育制度方面,讨论时有委员提出,专上

    学生未能妥善应付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学以至

    整个教育制度只强调学业成绩和应付考试,而忽略了个人、

    社交及职业方面的发展。委员认为长远而言,教育制度应

    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并协助中学生自我装备,顺利过渡

  • 37

    至专上教育及之后的阶段。

    3.36 委员亦认为,专上学生往往需要应付来自各方面的

    压力,包括学业、人际关系、各种角色及所承担的职责(例

    如学会干事身份)等。专上学生亦因面对社会的一些困境,

    和应付来自社会及家庭的不同期望,而感到困扰。例如,

    大学生往往被视为「社会的未来领袖」,但他们对将来却

    看不到希望。因此,委员认为须透过制订推广精神健康的

    预防措施和检视现行教育系统的某些相关部分,扭转社会

    所崇尚的价值观,以减轻学生所面对的压力。

    3.37 委员会认为有关大学的支持计划未获广泛推行,而

    且规模亦不足以照顾学生的需要。有意见称有个别学生初

    次约见辅导员后,需轮候一段长时间才可获第二次约见。

    此外,辅导人员亦未必能腾出空间推行精神健康推广计划。

    3.38 有委员认为大专院校应推行/持续实行措施以帮

    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例如设立阅读周,让学生有空间和

    时间处理个人、社交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和压力。

    增加公帑资助学士学位课程学额及年轻人的参与

    3.39 部分委员察悉,升读大学及专上课程的机会已逐步

    改善。但为减轻文凭试对学生所构成的压力,有意见认为

    有关方面应提供更多公帑资助学士学位课程学额。另有意

    见认为青年政策可进一步加强,以缔造青年友善的社会环

    境,鼓励年轻人更多参与社区事务。因此,除现有渠道和

  • 38

    平台供年轻人表达意见外,亦建议设立一个组织,例如有

    实权的青年议会。就此,委员知悉民政事务局及青年事务

    委员会提供各式各样的渠道,供年轻人表达意见。民政事

    务总署辖下的十八区民政事务处亦已获增拨资源,建立并

    加强其青年网络。为提供更多机会让年轻人表达意见及参

    与小区事务,政府亦安排年轻人适当地加入咨询及法定组

    织出任委员。

    (iv) 家庭

    现况

    3.40 家庭议会提供一个跨界别、跨政府部门的平台,供

    研究与家庭有关的政策并在社区推广和谐家庭文化。家庭

    议会亦和社区不同界别协作,以改善家庭的功能和创造一

    个更家庭友善的环境。

    3.41 现时共有65间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及2间综合服务中

    心,由社署及受资助的非政府机构营办,以「儿童为重、

    家庭为本、社区为基础」作为服务方向,并在「方便使用、

    及早识别、整合服务和伙伴关系」的指导原则下,为有需

    要的个人和家庭提供一系列预防、支援及补救性的服务。

    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辅导以协助求助者适应在角色、经济

    地位及日常生活上的转变,提升他们处理问题及压力的能

    力,转介他们接受相关服务如心理辅导服务、家庭生活教

  • 39

    育、加强抗逆力及解难技巧的支援小组,以及为有需要的

    家庭安排外展服务等。由综合家庭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

    心、保护家庭及儿童服务课、以及于精神科服务的医务社

    会服务单位共同推行的「家庭支持计划」,会针对有风险

    而抗拒求助的家庭,包括有成员怀疑受到家暴或患有精神

    病,以及与社会关系疏离的家庭,提供外展服务及转介家

    庭接受各种合适的支援服务。这些服务单位亦会招募及培

    训义工,包括本身曾经历及克服家庭问题及危机的人士,

    让他们可以接触及鼓励相关家庭接受合适的服务,以期让

    问题在恶化前得到处理。

    3.42 此外,教育局、卫生署、以及由社署及不同非政府

    机构资助的22个家庭生活教育服务单位,均会为其服务范

    围内的家庭提供家长教育及支持,使家长能够保障其子女

    的福祉,而提供家长教育的非政府机构(如家长学院)亦

    可协助学校举办此类课程。

    委员会的讨论

    家庭生活及家长教育

    3.43 委员会察悉,从38宗中、小学生自杀个案所见,家

    庭相关适应问题与家庭关系两者之间,有密切关连。换言

    之,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元素。有委员表示,子女

    如年幼时与父母关系疏离,日后的自杀风险则会较高。由

    于正面管教有助父母与子女建立亲密关系,增进感情,委

    员因此建议更广泛推广和提供家庭生活及家长教育,特别

  • 40

    是当中的正面管教方法。为推展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建立

    一个有理论支持并以实证为本的框架,涵盖发展、预防及

    补救三个层面,以照顾在态度、知识和技巧三方面处于不

    同发展阶段的家庭。

    3.44 地区以至全港层面的家庭生活及家长教育规划工

    作应由政府一个决策局/部门负责统筹,务求充分发挥跨

    界别(包括政府决策局/部门及非政府机构)的协作,并

    切合家庭的有关需要。

    3.45 根据部分委员观察所得,补救性及个案跟进工作已

    占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工作的一大部分,因此,该些中心没

    有余力加强家庭生活及家长教育。委员认为应在家庭生活

    及家长教育方面投放更多资源和人力,藉此在普及性层面

    加强家庭照顾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能力。

    家庭友善政策及做法

    3.46 有机构与部分委员会面时曾建议政府落实更多家

    庭友善的政策及做法,例如标准工时、特别事假、弹性上

    班时间、育儿假等,让在职家长有更多时间陪伴子女,照

    顾他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委员认为从38个中、小学

    自杀个案的分析,可以观察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单亲、

    离婚/丧偶或再婚的家庭,委员认同一个家庭友善的环境

    确实能促进亲子关系。然而,部分委员认为标准工时等的

    议题已超出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建议把讨论焦点继续放在

    防止学生自杀的核心措施上。

  • 41

    培训「守门人」

    3.47 部分委员报告,他们曾遇过怀疑有精神健康问题并

    需要接受精神科评估的学生。然而,由于有关家长对精神

    健康问题的征兆认识不足,故此不同意转介,以致延误了

    学生接受适当治疗的时间。委员建议为家长提供更多「守

    门人」培训。

    为高危家庭提供援助

    3.48 部分委员指出,如家长有精神健康问题或曾企图

    自杀,其子女必须获得支援,以加强他们的抗逆力,应付

    来自家庭和生活上不如意事的压力。综合家庭服务中心、

    综合服务中心、保护家庭及儿童服务课和精神科医务社会

    服务部,在这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为高危家庭和青少年

    提供支援。对于有需要但不愿求助的家庭,委员建议广泛

    推广上述服务单位合办的家庭支持计划,以便及早介入,

    包括协助成员有家庭暴力倾向或怀疑有精神病的家庭,以

    及与社会关系疏离的家庭。

    3.49 部分委员建议向子女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家庭提供经

    济援助,让家人能够全心全意照顾有需要的子女而无须担

    心生计。

    多元升学途径

    3.50 有研究(例如Ang & Huan,2006年)显示,儿童/

    青少年对自身的期望及其他人(例如家长)对他们的期望,

    http://www.swd.gov.hk/doc/Subv_SAMPLE%20FSAs%202015/Other%20Services/DO1-c_F.pdf

  • 42

    都会造成学业压力。委员强调,必须协助家长了解应让子

    女在学业以外发展其他兴趣,同时明白到对子女所抱的期

    望要符合其发展阶段且合理;这样,学校与家长便可共同

    努力,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就此,学校应为家长提供不

    同升学途径的信息,例如透过学校举办的职业讲座,并协

    助家长接受多元出路,从而让家长协助子女因应其能力、

    兴趣和志向作出理智的选择和规划。

    (v) 传统媒体/社交媒体

    现况

    3.51 现时,研究中心和Facebook及其他非政府机构正协

    力发展网上防止自杀计划。 此外,社署已将一项网络互动

    服务外判给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透过专题网站为受

    自杀念头 /行为所困扰的人士提供信息和支援服务。社署亦

    委托了三间非政府机构,分别于2011至2015年进行网上青

    年外展工作先导计划,而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也正赞

    助此三间非政府机构于2015年11月开始新一轮为期三年的

    网上青年外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