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儿童诗: 在接续传统中创新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60725_print.pdf ·...

1
3 4 骆 可 可(11 岁) 童心世界 作为中国原创儿童诗诗人代表之一, 金波从1956年发表第一首儿童诗《小篱 笆》至今,数十年的时间里,他已为几代 儿童读者创作了十余部诗集。他素有“诗 人中的诗人”、“最具有现代中国风格,中 国气派的儿童诗人”之名,获得过国内几 乎所有儿童文学奖项,在 1992 年,更是获 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评论者对他的儿童 诗也是一致赞誉,认为他的儿童抒情诗 “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是 美与善的典范;反映和代表了中国当代儿 童诗歌的创作面貌及水准,引领着年轻一 代诗人的儿童诗歌创作”。 通过对金波儿童诗的考察,我们可以发 现,金波最擅长的是以自然物象及其他生活 物象作为起兴和描摹的对象,并在其中融入 自己的情感,营造一种诗歌意境,他走的是 一条颇具中国古典诗歌风范的抒情诗道 路。有论者认为,金波的儿童诗“秉承唯美 典雅的中国诗歌艺术风范,以凝练精粹之语 言,飘逸淡远的诗风尽显中国古代文人诗歌 的风致”,“他在儿童诗歌中接续了古典诗歌 的意境之美,从而给当代的中国儿童诗歌创 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景象”。 现代诗人T.S. 艾略特在其代表性文论 《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诗人,就要具备“传统”的意识,这 种历史的意识不仅要求诗人要理解“过去的 过去性”,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即要将 自古以来的文学看成是一个同时的存在,并 从中找寻到自己的地位。对于“传统”的意 识,几乎在任何一个自觉的艺术家、文学家、 评论家身上都可以看到思想上的一致性。 鲁迅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 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致魏 猛克》)同样地,梁宗岱也以为,若想文艺开 花结果,那就要“接上传统底源头”(《论 画》)。而诗人杨炼则意识到“传统”具有一 种塑造现在和未来的力量,在每一个时代, “传统”都会选择某些诗人作为它的标志和 象征,这对诗人来说应是一种荣耀(《传统与 我们》)。 金波显然是具备这种自觉的“传统”意 识的儿童诗诗人。的确,不管是在意象的选 择上还是在审美意蕴上,金波的儿童诗都有 意向中国古典诗歌靠拢,可以看得出,诗人 试图让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在现代儿童诗中 得到激活。但在金波数量颇丰的诗作中,还 有一部分儿童诗作不管是在表达的方式上, 还是在表达的情趣上,接续的是儿童诗的另 一优良传统—民间儿童歌谣。 金波在儿童诗上接续儿歌的传统,这既 源于他对儿歌深刻的童年记忆,也是他的儿 童诗创作自觉。金波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 的文章中表达过,他之所以走上儿童诗写作 的道路,与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文学启蒙儿歌密切相关。带着这份童年时就产生的 对传统儿歌的亲近,金波在开始儿童诗创作 之后,又有了对儿歌更为理性的看法,并表 现出对传统儿歌的由衷喜爱。他说过:“我 的儿童诗创作,是从童谣和歌词开始的。童 谣是一种‘半格律诗’。童谣的节奏、韵式, 以及结构、句式的安排,都有一定之规。它 锻炼了我对节奏韵律的敏锐感觉。我一直 还认为,把童谣当诗来写,是提高这一文学 样式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次新的起步》) 正是带着这份喜爱和思考,金波在其儿 童诗创作中开始了向传统儿歌的借鉴和吸 收。传统儿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优 胜劣汰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类型,金波的儿童 诗就常常借鉴这些传统儿歌的类型,如《弟 弟有片小果园》《大老哥打猎》对连锁调的运 用,伴随着这种形式,是语言上欢快跳动的 节奏,是音韵上较为严格的押韵,音乐性极 强。而在内容上,金波的这两首诗虽不似传 统儿歌的“无意味之意味”,而是带有强烈的 “讽刺教训”意味,但是它们的讽刺教训,并 不刻板说教,而是与形式带来的欢快跳动相 协调的幽默风趣。 再如《风》对传统问答歌形式的运用,一 问一答,它既告诉了孩子风的一些特点,但 更为重要的是,它引入铃铛的意象,风与铃 铛,形成了具有美感的视觉印象。而风摇铃 铛,发出的“叮咚、叮咚、叮咚”之声,又增添 了脆亮的听觉效果,使得整首诗摆脱了传统 儿歌仅是问答的单调,具备了超乎象外的意 境之美。 传统的摇篮歌类型在金波笔下,由于渗 透进了更多诗人的情感和情思,又富于变 化,使这种传统儿歌获得了新的活力,更具 诗味,也更具儿童趣味。如《噢,快睡》,它不 再是抚儿入睡之歌,诗中的“我”自己就是一 个幼儿,像个小大人,安抚布娃娃入睡,以板 凳当床,以手绢当被,给它唱起摇篮歌。整 首诗洋溢着幼儿特有的稚拙趣味,让孩童沉 浸在类似“过家家”游戏带来的快乐之中。 可以说,这是一首贴近幼儿心理,又自然流 露的天真之歌。 在金波的幼儿诗中,物象歌占据很大一 部分,这些物象歌形式各异,但我们都可以 看到传统儿歌的影子—既有技巧方面的, 也有传统儿歌天然具备的天真快乐之情。 作为文人创作,金波在接续传统儿歌宝贵遗 产的同时,也更多地渗入了童话思维,使之 更贴合儿童心理,对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 造也更加自觉,艺术构思和想象也更加奇 特,如《云》《野牵牛》《小蝌蚪》等诗。 不只是在自己的儿童诗创作中,金波自 觉继承借鉴了传统儿歌的优秀品质,他对想 从事儿童诗创作的其他作家诗人,都一再强 调传统儿歌不可低估的借鉴作用,呼吁他们 阅读传统儿歌、喜欢传统儿歌,将传统儿歌 所表达的儿童观、教育观—充分展示和尊 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认识世界,但不用训 诫、说教的方式,将其内化为自己创作的精 神内核,并且从中学习形式、音韵构造等写 作技巧。金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 的新童诗,得以进入传统,而流传久远。 在接续传统中创新 在接续传统中创新 吴正阳 吴正阳 责任编辑:行超 电话:(010)6538907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文学评论 新观察 新观察 金波儿童诗 金波儿童诗巴尔扎克曾经断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 史。与此类同,神话则可以看作一个民族的密 码。正如我们通过希腊神话,可以依稀看到远 古希腊人对自由、人性的追寻一样,通过中国神 话,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若干我们华夏民族的心 路历程。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并 口耳相传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它 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 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 义的意象”。 从大的角度看,中国神话算得上丰富多彩、 蔚为大观。如果按地域区别,可以划分为西方 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 神话。如果按神话的内容区别,则可分为开天 辟地、人类起源、超级洪水、发明创造等几个大 的板块。在此,我们以后一种划分为例,略作 说明: 开天辟地。所有神话的源头都直接指向同 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原,即世界 是怎么来的。神话作为先民朴素世界观的体现, 它不可能给出一个符合现代科学的理由,只能将世界的生成解释 为神或英雄的伟大功业。在中国神话里,盘古因其开天辟地而成 为最重要的大神。 人类起源。在解释了世界是如何来的这个命题之后,所有神 话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人是如何起源的?同样,我们知道的 所有神话体系都毫不犹豫地将它交付给了那些隐身于天穹的神。 女娲这位人首蛇身的女神,抟土造人的发明者,她是中国神话体系 中仅次于盘古的英雄。并且,她的母性更使先民将她看作自己的 守护神,比冷面的盘古要多一分亲和力。 超级洪水。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神话甚至包括《圣经》这样 的宗教奥义书,都无一例外地记载了一场可怕的超级洪水。这就 使人相信,远古时我们的先人曾真正地经历了一场让他们吃尽苦 头的大洪水,这场洪水是如此之大,以致成为记忆中的一种密码, 一直流传到了我们这里。 发明创造。虽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人民只是一些模糊的 面孔,历史没法记住他们,历史只记住了那些英雄,神话更是如 此。在中国神话体系中,黄帝统治期间似乎是个黄金时代,因为众 多的发明创造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仓颉造字、嫘祖养蚕、杜康酿 酒…… 总之,中国神话作为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 族童年时代面对世界的瑰丽幻想和面对险恶自然环境的顽强抗 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步履蹒跚的足印。 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华夏民族向来都是讲究实际的,骨子 里对神话之类充满幻想的东西总是显得不太热心,就连孔子也说 “不语怪力乱神”,这样,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至少有以下几 个相形见绌的地方: 第一,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希腊神话中,以奥林匹斯山 为中心,天神、海神和冥神各司其职,相互之间有着较为严密的衍 生关系。或者说,希腊神话有一个成型、成熟的系统,但中国神话 却没有。在中国神话里,神仙世界其实也是混乱无序的,有时候甚 至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在远古的传说中,神农、黄帝等人分别统治 着不同方位的天空,后来却冒出一个玉皇大帝,我们搞不清楚神农 等人如何与这位闯入者和平共处。 第二,神话与仙话相互杂糅。与神话不同,仙话主要讲述的 是如何通过修炼而后得道成仙的故事,在希腊神话中没有这种 对应的东西。仙话对神话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是道家的杰作。 比如黄帝,在神话中他是一个半人半神式的英雄,有着多姿多彩 的人物个性。可是在经过改写之后,到了仙话里,黄帝却成了一 个白日骑龙飞升上天的修行者,这使得神话中所蕴藏的精神力 量大打折扣。 第三,中国神话散失严重。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十分丰 富,但经过历史潮水的无情冲刷,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大多只是一 些零碎的片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神话向来没有受到 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神话 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 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个虚幻的始祖以 及他们的发展谱系。 尽管如此,中国神话仍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许多神话故事早就 在民间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一些神话还成为典故和熟语,被赋予 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口头文字的发轫,中国神话故事对中 国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比如《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先秦文 学之大成者,便有不少篇章受到了神话的影响,有的本身就是神 话的翻版。同时,中国神话还直接开启了志怪小说的大门,而志 怪小说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的开端。从这一角度上看,中国神 话功莫大焉。 新书亮相中国童书博览会 幽默,是一个很大很难谈的题目,但又总能吸引很多人 去关注和探讨。这原因,也正在于它之“大”与“难谈”吧。 说到幽默一词,最易让人想起的就是上世纪30年代鲁迅 与林语堂的那场争论。在争论过去60多年后,我也曾经历过 一场小小的争论,那是我的一位文学前辈鲲西先生在我所编 辑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发了一篇小文《林语堂:对外文化的 使者》,他回忆了过去有些名教授看不起林语堂的思想和学 问,但后来林语堂在国际文坛的影响力却谁也不敢低看;同 时也指出,当年林语堂提倡幽默,实质是呼唤向人性回归,以 维护文学的多样性。他对幽默的背景的理解,就与以往诸家 都很不同了。另一位文学前辈曾彦修(严秀)先生则很快写 来反驳文章,我马上刊发,同时自己也写了一篇文章参与讨 论。这其实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争论的延续,这争论今后还会 延续下去,因为它本来就是个说不尽的题目。 在上述的小小争论之前,我还写过一篇《解剖幽默》的短 文,眼界自不可与鲲西、严秀二公比,我谈的是儿童文学中的 幽默。我觉得幽默之不同于讽刺和滑稽,区别在于它的“不 激动”;何以会不激动?我罗列三点,一是高低太过悬殊,二 是出于无奈,三是心情过于快乐。我自己知道,此文只涉及 了幽默中很小的一部分。 因此,在读到李学斌皇皇 15 万言书稿《论儿 童文学幽默效应》时,我之惊讶与欣喜,自不待 言。李学斌是用系统的学理的方式,对幽默概念 进行梳理,力求将过去有关幽默的思考一网打 尽,这是很有学术胆量和气魄的。试看全书目录 以及绪论和第一章,其格局之大,可见一斑。这 里说的格局,还不在于他点到了,或在概括中包 含了哪些方面,而更在于涉及这些方面的论述, 都是顺理成章的,有一定深度并颇具说服力,这 就很不容易。虽然如前所说,谁也不能穷尽幽默 研究,但我们不妨借用现在高校的一个常用 —在今后幽默研究史上,本书至少可以是绕 不过去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的价值并不只在思考和论述的面的广 阔,还在于它的探讨是有自己的重点和特色的, 那就是关于儿童的幽默研究。作者经过细致开 掘,逐层深入,理出了成人幽默与儿童幽默的区 别,诸如:成人幽默是有意识的“假面效应”,儿童幽默则是无意识之“想象倒错”;成 人幽默突出现实效应,儿童幽默着意游戏特征;成人幽默具有复合性,儿童幽默具有 纯粹性……这都是很有创造性的发见。这里的每一条都不是抽象的推论,而是有许 多实例做支撑的。虽然作者的观点还有待讨论和推敲,但这些观点的提出,以及对 于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的深入,无疑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李学斌对于儿童幽默的条分屡析更见精彩。他的这些论证有多年的研究积累 做基础。几年前,我在给李学斌的论文集《沉潜的水滴》写序时,就曾提道:“学斌花 工夫最多,并且也谈得最好的,是‘幽默’。……学斌关于幽默的探讨,多属学术论文 性质,但这些理论在推进时能始终紧扣作品,紧扣文学实例,紧扣具体的艺术感受, 这就不仅使文章好读,也让它更具说服力了。我很爱读这样的文章,老一辈美学家 中,王朝闻先生的艺术分析就曾使我五体投地,其好处即在于,能对细微的艺术感觉 作独到而深透的分析,进而也就通向了对美的规律的寻找。学斌关于幽默的形态的 论述,以及关于幽默的审美接受的发现,我感到,也是颇有价值的。”眼下这部专著 中,他的这一特色就更为鲜明了。现在有些文论著作让人无法卒读,问题就在于从 概念到概念,下笔数万言,与实际的文学并无真正的联系,一旦论者没有了自己的文 学感觉,那论述的可靠性也就令人生疑,可读与否倒还在其次。李学斌是作家,在儿 童文学创作上很有心得,现在做理论研究又能从作品入手,在理论探讨过程中时时 不忘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思考,这样的文艺理论才可能有真正的文学生命力。 近几年里,我已多次读到李学斌的书稿,每次都为他的勤奋感动,同时也为他进 步之快而欣喜。他没有重复自己,一直在向前探索。但最为欣喜的还是这一次。以 前读他的论文论著总有微觉不满之处,或看法上偶有偏激,或论证时稍嫌峻急,但这 本《论儿童文学幽默效应》却让我看到了堪称“沉潜”的功力,感到是在读一部正走向 成熟的学人的用心之作。再往前走,李学斌将会进入另一个境界,我对此满怀快乐 的热望。 7月8日至17日,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北京出版发行业协 会、中国儿童中心、西城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北京儿童阅读周 暨中国童书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本次博览会上,中国少年 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共举办了两场活动,与读者分享新近好书。 “趣味科学图画书·有趣的动物故事”丛书是一套原创性动物 科普图画书,面向5-9岁的小读者。全套共10册,每册分别以河 马、北极熊、狗、袋鼠、大象、骆驼、吼猴、树袋熊、黑猩猩、松鼠为主 角,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蕴 藏着丰富的小知识。在每本书的故事之后,还有“认识动物”、“了 解动物”、“动物大家庭”等内容配合主题进行详细讲解。据悉,中 社总社随后还将出版面向4-7岁儿童的“趣味科学图画书·奇妙的 人体”丛书,面向小学中低年级的“精品科普漫画丛书”,面向小学 中高年级、注重培养动手能力的“创意科学实验室丛书”,面向中小 学生读者的“探秘大自然丛书”,面向少儿摄影爱好者的《用镜头看 世界》等多部图书。 2016年,中国原创绘本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少总社的九色 鹿绘本馆也推出了两本优质中国原创绘本《一辆自行车》《盘中 餐》。两本书的作者分别是两代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奖获奖者于大 武、于虹呈。7月14日,他们来到童书博览会现场,跟孩子们一起 畅谈绘本创作和传统艺术。画家于大武是2000年博洛尼亚插画 展插画奖获奖者,于虹呈是“80 后”,2016 年获得博洛尼亚国际童 书插画展插画奖。两位画家相差近40岁,却同时醉心于原创绘本 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原创绘本在新时代中国的传承。活动现场, 两位画家围绕新作向小读者介绍绘本创作的背后故事,分享两代 绘本创作者学习绘画的童年经历,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厚重情怀。 (行 超) 7 月 10 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 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等共同主办的肖复兴长篇儿童小说《红脸 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高 洪波、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福建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蒋达德、海峡出版 发行集团副总林彬、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 长陈效东以及束沛德、樊发稼、海飞、张之 路、王泉根、刘海栖、刘绪源、陈福民、牛玉 秋、李东华、安武林、刘琼、庄之明、王林等儿 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参加了研讨。 《红脸儿》以散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 绘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大院里几个孩 子之间的友谊和故事。与会者从文学价值、 社会价值、教育意义等不同角度对作品展开 研讨,认为该作蕴涵着作家对自己青少年时 期的回忆。书中年少的主人公以纯真的心 灵,带着正义感和青春迷惑,在成人世界建 设着自己的价值观。作家有意识地将儿时 记忆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实现了“纯真”与 “深刻”之间的艺术平衡,使小说的趣味性和 思想性相得益彰。可以说,《红脸儿》既是作 者的童年自传,也是一代人命运的真实写 照。有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很好地处 理了“成人书写”与儿童认知的分寸感,同时 也在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张弛有度、饶有 新意。 与会者还讨论了作家如何书写自己童 年的话题,认为书写苦难、书写重大事件和 孩子们生活、把虚构和真实结合起来,给作 家写童年增加了难度。肖复兴的《红脸儿》 采用了两套叙事笔墨,为读者搭建了一组彼 此观照的双层艺术空间—儿童世界和成 人世界。前者欢快明丽、天真烂漫,后者则 阴郁苍凉、神秘莫测,在晦明变换的叙述中, 同步激活了同一时代两代人的生活经验和 情感记忆。 对于儿童文学的写作,肖复兴认为,在 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文学要难。原因在于儿 童文学书写的内容和对象一般是儿童,这种 制约使其写作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儿童文 学难写,还在于作者大多已是成年人,与孩 子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年龄差异和代际 矛盾。因此,作家要重视并思考面对童年经 验,提炼出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讲述。他认 为,他所书写的童年和今天孩子的童年年代 背景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各自童年中所包裹 的心是一样的。 (王 杨) 肖复兴《红脸儿》研讨会在京举行 ·第 401 期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金波儿童诗: 在接续传统中创新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60725_Print.pdf · 童诗创作自觉。金波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 的文章中表达过,他之所以走上儿童诗写作

34

骆 可 可(11 岁) 作

■童心世界

作为中国原创儿童诗诗人代表之一,

金波从1956年发表第一首儿童诗 《小篱

笆》至今,数十年的时间里,他已为几代

儿童读者创作了十余部诗集。他素有“诗

人中的诗人”、“最具有现代中国风格,中

国气派的儿童诗人”之名,获得过国内几

乎所有儿童文学奖项,在1992年,更是获

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评论者对他的儿童

诗也是一致赞誉,认为他的儿童抒情诗

“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是

美与善的典范;反映和代表了中国当代儿

童诗歌的创作面貌及水准,引领着年轻一

代诗人的儿童诗歌创作”。

通过对金波儿童诗的考察,我们可以发

现,金波最擅长的是以自然物象及其他生活

物象作为起兴和描摹的对象,并在其中融入

自己的情感,营造一种诗歌意境,他走的是

一条颇具中国古典诗歌风范的抒情诗道

路。有论者认为,金波的儿童诗“秉承唯美

典雅的中国诗歌艺术风范,以凝练精粹之语

言,飘逸淡远的诗风尽显中国古代文人诗歌

的风致”,“他在儿童诗歌中接续了古典诗歌

的意境之美,从而给当代的中国儿童诗歌创

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景象”。

现代诗人T.S.艾略特在其代表性文论

《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诗人,就要具备“传统”的意识,这

种历史的意识不仅要求诗人要理解“过去的

过去性”,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即要将

自古以来的文学看成是一个同时的存在,并

从中找寻到自己的地位。对于“传统”的意

识,几乎在任何一个自觉的艺术家、文学家、

评论家身上都可以看到思想上的一致性。

鲁迅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

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致魏

猛克》)同样地,梁宗岱也以为,若想文艺开

花结果,那就要“接上传统底源头”(《论

画》)。而诗人杨炼则意识到“传统”具有一

种塑造现在和未来的力量,在每一个时代,

“传统”都会选择某些诗人作为它的标志和

象征,这对诗人来说应是一种荣耀(《传统与

我们》)。

金波显然是具备这种自觉的“传统”意

识的儿童诗诗人。的确,不管是在意象的选

择上还是在审美意蕴上,金波的儿童诗都有

意向中国古典诗歌靠拢,可以看得出,诗人

试图让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在现代儿童诗中

得到激活。但在金波数量颇丰的诗作中,还

有一部分儿童诗作不管是在表达的方式上,

还是在表达的情趣上,接续的是儿童诗的另

一优良传统——民间儿童歌谣。

金波在儿童诗上接续儿歌的传统,这既

源于他对儿歌深刻的童年记忆,也是他的儿

童诗创作自觉。金波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

的文章中表达过,他之所以走上儿童诗写作

的道路,与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文学启蒙——

儿歌密切相关。带着这份童年时就产生的

对传统儿歌的亲近,金波在开始儿童诗创作

之后,又有了对儿歌更为理性的看法,并表

现出对传统儿歌的由衷喜爱。他说过:“我

的儿童诗创作,是从童谣和歌词开始的。童

谣是一种‘半格律诗’。童谣的节奏、韵式,

以及结构、句式的安排,都有一定之规。它

锻炼了我对节奏韵律的敏锐感觉。我一直

还认为,把童谣当诗来写,是提高这一文学

样式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次新的起步》)

正是带着这份喜爱和思考,金波在其儿

童诗创作中开始了向传统儿歌的借鉴和吸

收。传统儿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优

胜劣汰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类型,金波的儿童

诗就常常借鉴这些传统儿歌的类型,如《弟

弟有片小果园》《大老哥打猎》对连锁调的运

用,伴随着这种形式,是语言上欢快跳动的

节奏,是音韵上较为严格的押韵,音乐性极

强。而在内容上,金波的这两首诗虽不似传

统儿歌的“无意味之意味”,而是带有强烈的

“讽刺教训”意味,但是它们的讽刺教训,并

不刻板说教,而是与形式带来的欢快跳动相

协调的幽默风趣。

再如《风》对传统问答歌形式的运用,一

问一答,它既告诉了孩子风的一些特点,但

更为重要的是,它引入铃铛的意象,风与铃

铛,形成了具有美感的视觉印象。而风摇铃

铛,发出的“叮咚、叮咚、叮咚”之声,又增添

了脆亮的听觉效果,使得整首诗摆脱了传统

儿歌仅是问答的单调,具备了超乎象外的意

境之美。

传统的摇篮歌类型在金波笔下,由于渗

透进了更多诗人的情感和情思,又富于变

化,使这种传统儿歌获得了新的活力,更具

诗味,也更具儿童趣味。如《噢,快睡》,它不

再是抚儿入睡之歌,诗中的“我”自己就是一

个幼儿,像个小大人,安抚布娃娃入睡,以板

凳当床,以手绢当被,给它唱起摇篮歌。整

首诗洋溢着幼儿特有的稚拙趣味,让孩童沉

浸在类似“过家家”游戏带来的快乐之中。

可以说,这是一首贴近幼儿心理,又自然流

露的天真之歌。

在金波的幼儿诗中,物象歌占据很大一

部分,这些物象歌形式各异,但我们都可以

看到传统儿歌的影子——既有技巧方面的,

也有传统儿歌天然具备的天真快乐之情。

作为文人创作,金波在接续传统儿歌宝贵遗

产的同时,也更多地渗入了童话思维,使之

更贴合儿童心理,对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

造也更加自觉,艺术构思和想象也更加奇

特,如《云》《野牵牛》《小蝌蚪》等诗。

不只是在自己的儿童诗创作中,金波自

觉继承借鉴了传统儿歌的优秀品质,他对想

从事儿童诗创作的其他作家诗人,都一再强

调传统儿歌不可低估的借鉴作用,呼吁他们

阅读传统儿歌、喜欢传统儿歌,将传统儿歌

所表达的儿童观、教育观——充分展示和尊

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认识世界,但不用训

诫、说教的方式,将其内化为自己创作的精

神内核,并且从中学习形式、音韵构造等写

作技巧。金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

的新童诗,得以进入传统,而流传久远。

在接续传统中创新在接续传统中创新□□吴正阳吴正阳

■评 论

■短 讯

责任编辑:行 超 电话:(010)6538907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文学评论

《论儿童文学幽默效应》:

﹃沉潜﹄的功力

□刘绪源

新观察新观察 金波儿童诗金波儿童诗::巴尔扎克曾经断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

史。与此类同,神话则可以看作一个民族的密

码。正如我们通过希腊神话,可以依稀看到远

古希腊人对自由、人性的追寻一样,通过中国神

话,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若干我们华夏民族的心

路历程。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并

口耳相传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它

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

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

义的意象”。

从大的角度看,中国神话算得上丰富多彩、

蔚为大观。如果按地域区别,可以划分为西方

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

神话。如果按神话的内容区别,则可分为开天

辟地、人类起源、超级洪水、发明创造等几个大

的板块。在此,我们以后一种划分为例,略作

说明:

开天辟地。所有神话的源头都直接指向同

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原,即世界

是怎么来的。神话作为先民朴素世界观的体现,

它不可能给出一个符合现代科学的理由,只能将世界的生成解释

为神或英雄的伟大功业。在中国神话里,盘古因其开天辟地而成

为最重要的大神。

人类起源。在解释了世界是如何来的这个命题之后,所有神

话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人是如何起源的?同样,我们知道的

所有神话体系都毫不犹豫地将它交付给了那些隐身于天穹的神。

女娲这位人首蛇身的女神,抟土造人的发明者,她是中国神话体系

中仅次于盘古的英雄。并且,她的母性更使先民将她看作自己的

守护神,比冷面的盘古要多一分亲和力。

超级洪水。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神话甚至包括《圣经》这样

的宗教奥义书,都无一例外地记载了一场可怕的超级洪水。这就

使人相信,远古时我们的先人曾真正地经历了一场让他们吃尽苦

头的大洪水,这场洪水是如此之大,以致成为记忆中的一种密码,

一直流传到了我们这里。

发明创造。虽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人民只是一些模糊的

面孔,历史没法记住他们,历史只记住了那些英雄,神话更是如

此。在中国神话体系中,黄帝统治期间似乎是个黄金时代,因为众

多的发明创造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仓颉造字、嫘祖养蚕、杜康酿

酒……

总之,中国神话作为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

族童年时代面对世界的瑰丽幻想和面对险恶自然环境的顽强抗

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步履蹒跚的足印。

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华夏民族向来都是讲究实际的,骨子

里对神话之类充满幻想的东西总是显得不太热心,就连孔子也说

“不语怪力乱神”,这样,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至少有以下几

个相形见绌的地方:

第一,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希腊神话中,以奥林匹斯山

为中心,天神、海神和冥神各司其职,相互之间有着较为严密的衍

生关系。或者说,希腊神话有一个成型、成熟的系统,但中国神话

却没有。在中国神话里,神仙世界其实也是混乱无序的,有时候甚

至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在远古的传说中,神农、黄帝等人分别统治

着不同方位的天空,后来却冒出一个玉皇大帝,我们搞不清楚神农

等人如何与这位闯入者和平共处。

第二,神话与仙话相互杂糅。与神话不同,仙话主要讲述的

是如何通过修炼而后得道成仙的故事,在希腊神话中没有这种

对应的东西。仙话对神话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是道家的杰作。

比如黄帝,在神话中他是一个半人半神式的英雄,有着多姿多彩

的人物个性。可是在经过改写之后,到了仙话里,黄帝却成了一

个白日骑龙飞升上天的修行者,这使得神话中所蕴藏的精神力

量大打折扣。

第三,中国神话散失严重。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十分丰

富,但经过历史潮水的无情冲刷,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大多只是一

些零碎的片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神话向来没有受到

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神话

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

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个虚幻的始祖以

及他们的发展谱系。

尽管如此,中国神话仍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许多神话故事早就

在民间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一些神话还成为典故和熟语,被赋予

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口头文字的发轫,中国神话故事对中

国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比如《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先秦文

学之大成者,便有不少篇章受到了神话的影响,有的本身就是神

话的翻版。同时,中国神话还直接开启了志怪小说的大门,而志

怪小说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的开端。从这一角度上看,中国神

话功莫大焉。

走进中国神话

□聂作平

■关 注

新书亮相中国童书博览会

幽默,是一个很大很难谈的题目,但又总能吸引很多人

去关注和探讨。这原因,也正在于它之“大”与“难谈”吧。

说到幽默一词,最易让人想起的就是上世纪30年代鲁迅

与林语堂的那场争论。在争论过去60多年后,我也曾经历过

一场小小的争论,那是我的一位文学前辈鲲西先生在我所编

辑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发了一篇小文《林语堂:对外文化的

使者》,他回忆了过去有些名教授看不起林语堂的思想和学

问,但后来林语堂在国际文坛的影响力却谁也不敢低看;同

时也指出,当年林语堂提倡幽默,实质是呼唤向人性回归,以

维护文学的多样性。他对幽默的背景的理解,就与以往诸家

都很不同了。另一位文学前辈曾彦修(严秀)先生则很快写

来反驳文章,我马上刊发,同时自己也写了一篇文章参与讨

论。这其实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争论的延续,这争论今后还会

延续下去,因为它本来就是个说不尽的题目。

在上述的小小争论之前,我还写过一篇《解剖幽默》的短

文,眼界自不可与鲲西、严秀二公比,我谈的是儿童文学中的

幽默。我觉得幽默之不同于讽刺和滑稽,区别在于它的“不

激动”;何以会不激动?我罗列三点,一是高低太过悬殊,二

是出于无奈,三是心情过于快乐。我自己知道,此文只涉及

了幽默中很小的一部分。

因此,在读到李学斌皇皇15万言书稿《论儿

童文学幽默效应》时,我之惊讶与欣喜,自不待

言。李学斌是用系统的学理的方式,对幽默概念

进行梳理,力求将过去有关幽默的思考一网打

尽,这是很有学术胆量和气魄的。试看全书目录

以及绪论和第一章,其格局之大,可见一斑。这

里说的格局,还不在于他点到了,或在概括中包

含了哪些方面,而更在于涉及这些方面的论述,

都是顺理成章的,有一定深度并颇具说服力,这

就很不容易。虽然如前所说,谁也不能穷尽幽默

研究,但我们不妨借用现在高校的一个常用

词——在今后幽默研究史上,本书至少可以是绕

不过去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的价值并不只在思考和论述的面的广

阔,还在于它的探讨是有自己的重点和特色的,

那就是关于儿童的幽默研究。作者经过细致开

掘,逐层深入,理出了成人幽默与儿童幽默的区

别,诸如:成人幽默是有意识的“假面效应”,儿童幽默则是无意识之“想象倒错”;成

人幽默突出现实效应,儿童幽默着意游戏特征;成人幽默具有复合性,儿童幽默具有

纯粹性……这都是很有创造性的发见。这里的每一条都不是抽象的推论,而是有许

多实例做支撑的。虽然作者的观点还有待讨论和推敲,但这些观点的提出,以及对

于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的深入,无疑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李学斌对于儿童幽默的条分屡析更见精彩。他的这些论证有多年的研究积累

做基础。几年前,我在给李学斌的论文集《沉潜的水滴》写序时,就曾提道:“学斌花

工夫最多,并且也谈得最好的,是‘幽默’。……学斌关于幽默的探讨,多属学术论文

性质,但这些理论在推进时能始终紧扣作品,紧扣文学实例,紧扣具体的艺术感受,

这就不仅使文章好读,也让它更具说服力了。我很爱读这样的文章,老一辈美学家

中,王朝闻先生的艺术分析就曾使我五体投地,其好处即在于,能对细微的艺术感觉

作独到而深透的分析,进而也就通向了对美的规律的寻找。学斌关于幽默的形态的

论述,以及关于幽默的审美接受的发现,我感到,也是颇有价值的。”眼下这部专著

中,他的这一特色就更为鲜明了。现在有些文论著作让人无法卒读,问题就在于从

概念到概念,下笔数万言,与实际的文学并无真正的联系,一旦论者没有了自己的文

学感觉,那论述的可靠性也就令人生疑,可读与否倒还在其次。李学斌是作家,在儿

童文学创作上很有心得,现在做理论研究又能从作品入手,在理论探讨过程中时时

不忘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思考,这样的文艺理论才可能有真正的文学生命力。

近几年里,我已多次读到李学斌的书稿,每次都为他的勤奋感动,同时也为他进

步之快而欣喜。他没有重复自己,一直在向前探索。但最为欣喜的还是这一次。以

前读他的论文论著总有微觉不满之处,或看法上偶有偏激,或论证时稍嫌峻急,但这

本《论儿童文学幽默效应》却让我看到了堪称“沉潜”的功力,感到是在读一部正走向

成熟的学人的用心之作。再往前走,李学斌将会进入另一个境界,我对此满怀快乐

的热望。

7月8日至17日,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北京出版发行业协

会、中国儿童中心、西城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北京儿童阅读周

暨中国童书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本次博览会上,中国少年

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共举办了两场活动,与读者分享新近好书。

“趣味科学图画书·有趣的动物故事”丛书是一套原创性动物

科普图画书,面向5-9岁的小读者。全套共10册,每册分别以河

马、北极熊、狗、袋鼠、大象、骆驼、吼猴、树袋熊、黑猩猩、松鼠为主

角,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蕴

藏着丰富的小知识。在每本书的故事之后,还有“认识动物”、“了

解动物”、“动物大家庭”等内容配合主题进行详细讲解。据悉,中

社总社随后还将出版面向4-7岁儿童的“趣味科学图画书·奇妙的

人体”丛书,面向小学中低年级的“精品科普漫画丛书”,面向小学

中高年级、注重培养动手能力的“创意科学实验室丛书”,面向中小

学生读者的“探秘大自然丛书”,面向少儿摄影爱好者的《用镜头看

世界》等多部图书。

2016年,中国原创绘本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少总社的九色

鹿绘本馆也推出了两本优质中国原创绘本《一辆自行车》《盘中

餐》。两本书的作者分别是两代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奖获奖者于大

武、于虹呈。7月14日,他们来到童书博览会现场,跟孩子们一起

畅谈绘本创作和传统艺术。画家于大武是2000年博洛尼亚插画

展插画奖获奖者,于虹呈是“80后”,2016年获得博洛尼亚国际童

书插画展插画奖。两位画家相差近40岁,却同时醉心于原创绘本

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原创绘本在新时代中国的传承。活动现场,

两位画家围绕新作向小读者介绍绘本创作的背后故事,分享两代

绘本创作者学习绘画的童年经历,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厚重情怀。 (行 超)

7月 10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

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等共同主办的肖复兴长篇儿童小说《红脸

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高

洪波、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福建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蒋达德、海峡出版

发行集团副总林彬、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

长陈效东以及束沛德、樊发稼、海飞、张之

路、王泉根、刘海栖、刘绪源、陈福民、牛玉

秋、李东华、安武林、刘琼、庄之明、王林等儿

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参加了研讨。

《红脸儿》以散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

绘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大院里几个孩

子之间的友谊和故事。与会者从文学价值、

社会价值、教育意义等不同角度对作品展开

研讨,认为该作蕴涵着作家对自己青少年时

期的回忆。书中年少的主人公以纯真的心

灵,带着正义感和青春迷惑,在成人世界建

设着自己的价值观。作家有意识地将儿时

记忆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实现了“纯真”与

“深刻”之间的艺术平衡,使小说的趣味性和

思想性相得益彰。可以说,《红脸儿》既是作

者的童年自传,也是一代人命运的真实写

照。有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很好地处

理了“成人书写”与儿童认知的分寸感,同时

也在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张弛有度、饶有

新意。

与会者还讨论了作家如何书写自己童

年的话题,认为书写苦难、书写重大事件和

孩子们生活、把虚构和真实结合起来,给作

家写童年增加了难度。肖复兴的《红脸儿》

采用了两套叙事笔墨,为读者搭建了一组彼

此观照的双层艺术空间——儿童世界和成

人世界。前者欢快明丽、天真烂漫,后者则

阴郁苍凉、神秘莫测,在晦明变换的叙述中,

同步激活了同一时代两代人的生活经验和

情感记忆。

对于儿童文学的写作,肖复兴认为,在

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文学要难。原因在于儿

童文学书写的内容和对象一般是儿童,这种

制约使其写作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儿童文

学难写,还在于作者大多已是成年人,与孩

子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年龄差异和代际

矛盾。因此,作家要重视并思考面对童年经

验,提炼出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讲述。他认

为,他所书写的童年和今天孩子的童年年代

背景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各自童年中所包裹

的心是一样的。 (王 杨)

肖复兴《红脸儿》研讨会在京举行

·第4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