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行 超 电话:(010)65001102 电子信...

1
童年精神是让童年大放 童年精神是让童年大放 异彩的最本质的精神力量 异彩的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属于儿童文学审美世界中最 属于儿童文学审美世界中最 原点 原点的部分 的部分也是最富创造 也是最富创造 最难抵达的部分 最难抵达的部分 体现了 体现了 作家的整体素养和能力 作家的整体素养和能力畅销书对出版社起着巨 畅销书对出版社起着巨 大作用 大作用但如果出版社过于依 但如果出版社过于依 赖畅销书 赖畅销书会对儿童文学创作 会对儿童文学创作 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出版 比如出版 社过分追逐畅销作家 社过分追逐畅销作家会导致 会导致 重复出版 重复出版 作家写作质量下 作家写作质量下 也容易忽视对于新人新作 也容易忽视对于新人新作 的挖掘和培养 的挖掘和培养3 5 少儿文艺 少儿文艺 责任编辑:行 电话:(010)65001102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 年 11 月 27 日 星期一 第11期 (总第 86 期) 中青年儿童文学名家青岛论坛 中青年儿童文学名家青岛论坛写好 写好 中国童年精神 中国童年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关键标尺 是儿童文学的关键标尺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托塞利小夜曲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我会泡上一杯香茗,选 一张曲风轻柔的唱片,调低功放的音量,把身体 陷进书房的沙发里,找一个让自己觉得舒适的 姿势闭目养神。我让大脑尽可能地呈现一片空 白,只让连绵的乐音萦绕在耳际。 赶上天儿好的时候,我会打开窗子透透气, 看着绣有暗花的纱帘在微风中摇曳,还有那远 处高楼窗口中溢出的点点昏黄,不禁把我的思 绪又一次扯回到了儿时那些难忘的记忆中。 上世纪60年代,楼房应该算是京城里的稀 罕物了。由于太过稀缺,以至于对大多数的孩 子来说,住楼房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庆幸的是, 父母的居所是在楼房里的。搁在现在来看,他 们当时的居所算得上是京城黄金地段的顶级物 业了,其位置就在朝阳门内大街的北侧,是一栋 暖灰色的 5 层楼建筑。据说这栋楼的设计是参 照了苏联的建筑风格,每一层楼的层高很高、墙 壁很厚,窗户呈细长状,阳台虽不大但很精巧。 这栋楼现在还在,虽然周边盖起了不少新楼,但 它的丰韵犹存,看得出当时建造时是下了一番 功夫的。每逢路过此地,如时间允许的话,我都 会停下车去看看它。我对它的留念是因为这栋 建筑里的家,这里有我太多无法忘怀的童年记 忆,而这种生活经历又是当时很多同龄人体验 不到的。 父亲的家在5楼,一间大屋子既是卧室也 是父亲的书房,屋外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虽 然面积不大,但被妈妈收拾得干净整洁,特别是 妈妈每次清洗完毛巾,都会淋上些花露水,所以 卫生间里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厨房的隔壁还 有一扇门,门鼻上永远挂着一把黄铜锁。这个 房间我从来没有进去过,父亲曾说过,这间房是 属于另外一家人的,但好奇心常常驱使我把头 贴在锁眼儿上,瞪大眼睛往里瞧。 我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平时住在东直门内 的一座四合院里,只有到了星期六晚上,父母才 会接我到他们的居所去住。姥姥家与父母家强 烈的反差,让我每次进了父母的家门,都会产生 强烈的新鲜感。姥姥的家是古老陈旧的,而父 母家则处处透着新奇和光鲜。记得每回到父母 的居所,我都会盯着窗帘看上好一会儿。那是 一条印有五颜六色鹦鹉图案的窗帘,画面充满 了异国的热带风情,每当窗帘随着微风轻轻摆 动时,那些鹦鹉仿佛也活了起来。父亲的书桌 靠在细长的窗子下,让我感到神奇的是,这书桌 里居然有灯。父亲说这叫拷贝台,只要打开灯, 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稿纸下面的那些草稿上的线 条了,这个奇妙的桌子总会让我兴奋好一阵子, 不糟蹋完几张白纸我是不肯罢休的。父亲坐的 椅子,是张椅背上有一圈黄铜钉子帽儿的皮椅 子,虽然看起来古旧,可坐上去却很舒服。书桌 旁是那张铺着暗红色格子布的矮腿桌子,桌子 上面放了一部大大的收音机。收音机很漂亮, 有着古铜色、带有暗纹的木质外框,镀金的旋钮 在灯光下闪着耀眼的光亮。收音机旁边安置了 一台橡木色的电唱机,这两件东西可是父亲的 宝贝疙瘩。 熟悉父亲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爱好,一是 买书,二是买唱片。记得那时父亲的书柜里一 多半是书,剩下的位置就都留给胶木唱片了。 距父亲书桌一米开外,安置了一张双人床,当时 床上铺的那条床单让我记忆深刻。那是一条洁 净的、有着淡粉及浅蓝色条纹的床单,让我觉得 新奇的是,那床单抚摸起来竟有凹凸的手感。 我常用手掌去快速地摩擦床单,喜欢手掌接触 床单时的那种轻轻跳动且微痒的感觉。妈妈说 那床单是用一种叫“泡泡纱”的布料做的,由于 喜欢这条床单的缘故,让我对有凹凸手感的布 料或纸张一直有着深深的好感。 父母的居所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乐园,既充 满神奇和情趣,又不乏温馨和快乐。 记得那时,每个周六的傍晚,父亲会准时到 姥姥家来接我。我会早早地做好准备,等候着 父亲。当我牵着父亲的手,登上24路公共汽车 时,心早已飞回了那座神密园。 母亲已经备好了晚餐,那香味儿在楼道里 就可以闻到。母亲最拿手的几道菜几乎每周都 要轮番上场,有糖醋里脊、红糟肉丝、油焖虾、蛋 卷烩白菜……特别是她做的鸡油饼,是迄今为 止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食。 晚餐后父亲会带我到阳台上去看风景。站 在5层楼上往下看,行人与车辆小得如同玩具, 这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住平房的孩子没法感 受到的。我趴在阳台的栏杆上,望着街道上往 来的车辆和穿行的人流,仿佛自己站在了一个 巨人的肩膀上。那时的汽车也是稀罕物,非闹 市区是不常能见到的。看着这么多的各式汽车 亮着车灯,从远处鱼贯地驶过,真是非常过瘾。 小时候我很喜欢听发动机的轰鸣声,也爱闻汽 油的味道,举目远望,隐约能看见远处的几栋楼 房,小小的窗口里闪动着暗黄色的灯光,颇有些 神秘的色彩。 母亲催促我要上床睡觉了,我把头埋在软 软的枕头里,闻着被子散发出的幽香,竟没有一 点睡意。父亲关闭了房间里的吊灯,只留下了 一盏有着墨绿色灯罩的床头灯。他拧开收音机 的开关,漂亮的指针和刻度表缓缓地亮起。他 又掀起电唱机上的透明盖子,熟练地从唱片套 里取出唱片放在唱机上,随后轻轻地把唱臂放 在唱片的外沿儿,轻柔的乐音似一股暖流淌进 了我的耳朵。父亲抱着双臂在书柜前思量片 刻,然后打开柜门,快速地取出一本书,转身来 到我的床边。 “惟惟,今天咱们讲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的 故事吧……”父亲讲故事的方式很特别,他不大 会照着书本去念文字,而多是给我讲故事的大 意,重点是引导我学会根据画面来复述故事。 他鼓励我去发现细节,即使我的复述已经游离 出故事很远了,但父亲从来不会打断我。他会 耐心地听我讲完故事,然后拍拍我的头,笑着说 一声: “这火车也开得太远了吧!” 随后就是一家人欢愉的笑声。有时为了逗 他们开心,我会存心把故事编得面目全非,看着母 亲捂着肚子笑弯了腰,心里竟有些小小的得意。 这就是父亲给我的启蒙教育,这既不专业、 也不系统的教育方式,却让我受益了大半辈子。 他教导我的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活学活用的 学习方法,想必也会伴我走到人生的尽头。 唱针滑到了唱片的尽头,父亲抚摸着我的 头说: “时间不早啦,今天就玩到这儿吧。” “爸爸,我还想听那首曲子,听完一定睡觉。” 爸爸很听话地又取出一张唱片放在唱机 上,随着悠扬的乐曲,我缓缓地闭上了早已有点 睁不开的眼睛……多年以后我方知道,儿时每次 伴我入眠的那首曲子的名字—托塞利小夜曲。 直至现在,当我心情躁动、无法入睡时,我 都会听听这首曲子。当这熟悉不过的旋律飘进 耳朵,心情很快就能平复下来,神奇得难以置 信。我曾很长时间不解个中的原因,直到有一次 翻阅儿时的相册,看着照片中年轻的父母呵护我 的样子,看着他们充满了爱的眼神,我才突然觉 悟。我想,只有父母那如山一般的朴实深沉的 爱,才能让孩子感觉到一辈子的踏实和满足。 图/文:缪 10月26日,在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的热烈 氛围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年会在青岛召 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与会,共同探讨了儿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写作、中 国传统文化对儿童文学的滋养、书写童年精神和 文学原乡、儿童文学创作观念的新变以及出版市 场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双重影响等话题。 走进生活深处写作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经典又常新的话 题。在考察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成就时,李东华 发现,儿童文学作家在试图表达厚重的历史、时代 经验时,经常把笔下的任务放置于具体的时代中, 让他们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用生活细节 而非空泛的演绎来支撑人物的行动逻辑。她认 为,越来越多的作家更加自觉地选择了朝向经典 品质的写作,立足于深厚生活体验,兼具世界眼光 的创作将为书写好中国式童年开辟更多可能性。 “我也能写甜蜜温馨的文字,但我总是觉得还 有生活得更艰难的孩子,我想寻找那些蜷缩在黑 暗中挣扎的童心。”作家韩青辰的这份渴望源于她 作为警营记者的身份,多年来,这一身份带领她一 次次走进生活的深处,看见各种各样极端的生命, 或者崇高,或者罪恶,其中最令她难忘和难以面对 的就是战友的牺牲。同事的孩子在父亲牺牲后的 变化让她倍感痛心,由此写出了《因为爸爸》,“我 写过的 50 多本作品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为什 么?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太渴望用文字呼唤、修补、 重建更为美好、安详的生活”。 提起童话,人们经常会为其中瑰丽的想象所 打动,有评论家把童话比作一只幻想鸟,不停向上 飞翔。但作家陈诗哥认为,幻想是童话的手段,但 童话的本质仍与现实、与哲学有密切关系。童话 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生活,这并不是说童话干预、改 变现实,而是通过一种童话精神对现实进行内在 的转化。在童话创作中,他追求在日常生活里书 写非日常之奇,也在非日常之奇里书写日常生活 的本质,在他看来,加强童话与哲学、与现实的关 系,应该是加强了童话的骨骼和肌肉,让它如大鹏 般展翅高飞。 立足传统书写中国故事 除了以深入生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为基 础,要讲好中国故事,立足传统、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汲取养料也不可或缺。作家赵菱认为,优 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饱含智慧,顽强地凭借生活经 验一代代相传,融入我们的血液,不需要费心寻 找。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数值得挖掘的宝藏,大 到浩如烟海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小到每个人小 时候都耳熟能详的童谣、传说、戏曲等,都蕴含着 传统文化特有的丰富韵味,比如很多儿歌都显示 出幽默、幻想、童真和荒诞等儿童文学特征。赵 菱心中的中国故事还具有特有的文化、风俗和地 域色彩,传统的手工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 地展现了中国艺术之美,每一个工艺背后都有一 个精彩的故事,她把这种传统的馈赠带到自己的 作品中,“我感觉到,不管艺术形式怎么改变,人 们对文学作品中传达的真善美的追求是不会变 的,历经时间的淘洗而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更值得我用一生去探索、去研究、去传承和 弘扬”。 在传统文化的诸多形式之中,幻想类的文学 和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并且颇具特色 的资源。崔昕平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童话和 神话资源,认为这两种深厚的文化资源都未得到 应有开发,由此呼吁儿童文学的寻根之旅,呼吁开 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原创幻想文学路径。她认 为,中国本土丰富的幻想资源及其所传递的传统 文化价值观念,加之原始思维与童心思维的天然 亲近,与儿童文学的艺术追求有诸多共通之处。 民间童话和神话中对原始野性精神的张扬,对神 奇瑰丽、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对返璞 归真的民族属性的承继,是一笔宝贵的创作财 富。但在漫溯传统文化精神之源、以当代作品传 递古风新韵的艺术实践中,也需要创作者对传统 文化资源的深研精读;同时不违背文学创作初衷, 在情感表达与精神气韵上追求与神话艺术资源的 相通相映、自然圆融,警醒简单臆断式的解读以及 可能由此造成的文化戕害。 今年,作家萧袤出版了三册《山海经童话》,其 创作灵感和很多角色原型都直接来自于《山海 经》,为儿童读者提供了扎根传统文化的新奇的阅 读体验。萧袤说,《山海经童话》是他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致敬之作。他认为《山海经》就是一座文学 的富矿,而自己就是辛苦开矿并从中提炼宝石的 人。萧袤把写作过程比喻成“面粉发酵”,他从经 典文学作品和当代儿童生活中收集“面粉”、“水”、 “糖”或“盐”,而传统文化就像“酵母”,经过创作过 程的积累和发酵,最终成为有营养的“粮食”。在 创作过程中,萧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与顿悟。为 了激发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萧袤在写作 时甚至有意向“民间故事”靠拢,用民间说故事的 口气、方式来讲新的故事。 童年精神和文学原乡 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的主题。对于儿 童文学来说,“中国精神”就独特表达为展现童年 维度的“中国童年精神”。李利芳认为,“童年精 神”是一个“核”,凝聚了作家对童年问题的所有发 现、思考与判断。童年精神是让童年大放异彩的 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显示“童年”自身的存 在,而且将这种存在延伸、辐射到社会其他领域, 产生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属于儿童文学审美世界 中最“原点”的部分,也是最富创造性、最难抵达的 部分,体现了作家的整体素养和能力。李利芳说, “中国童年精神”来源于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也是 指导、引领、彰显儿童文学艺术水准最关键的标 尺,是儿童文学维度文化自信的源泉。作家陆梅 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儿童文学如何彰显一 种更自信的童年精神”这一问题。她正在创作的 一部小说中的“作家妈妈”经常思考为孩子写作的 问题,这也是陆梅自己在创作中常常追问的:“为 孩子写作的动力在哪里”?她认为,作家要在内心 深处知道自己的来处,了解先行者的足迹,才可能 建立自己的坐标。作家为孩子写作,也在为辽阔 的心灵世界写作,立足于此,才是有筋骨、有道德、 有温度的写作,作家才有能力做强烈个人化的表 达,进而彰显独特深刻壮阔的中国童年精神。 每个写作者的创作都源于心灵的召唤,是为 了寻求精神的寄托而创作,儿童文学作家也不例 外。作家书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在书写故 —让他的精神有所寄托的文学的原乡。毛芦 芦认为,文学原乡是中国文学的永恒母题,作家的 写作愈是最深地回到灵魂的原乡,愈是能抵达别 人的精神家园。她认为,在儿童文学领域,文学原 乡更多地表现为童年时代留在作家心中的记忆。 她谈到自己给农民工孩子讲故事的经历,以及这 些鲜活经历对自己创作的滋养,认为写作者要抵 达文学的原乡,就要不断地去汲取生活的营养,同 时要集中全部的精气神,避开自己的写作弱点,发 挥自己的写作优势,朝着目标坚定前行。 书写童年,离不开回忆。作家张吉宙用3年 时间创作的 3 部长篇儿童小说《青草湾》《燕明刀》 《孩子剧团》都与童年回忆有关,有的是自己的,有 的是历史年代中的孩子们的。通过这些回忆,张 吉宙发现很多故事就藏在岁月的褶皱里,而写作 就是一次次重返故乡和历史,以文学的方式让回 忆和历史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将远去的笑声、歌 声以及成长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从岁月的深处抖 落出来,展现给今天的孩子。 儿童文学创作观念的新变 当下中国社会对于少年儿童人格塑造和精神 需求的高度重视,对儿童文学提出更高的期待,客 观上也提供了宽阔舞台。同时,儿童文学作家队 伍老中青梯队完整,且不断有优秀成人作家和新 生力量的加入,作家在创作中的不断探索求变,为 中国儿童文学带来了充满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发 展。其中,儿童文学文本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引人 关注。刘琼认为,可以从文化观、儿童观和技术观 三个方面来看待这种对于文本风格的美学探索。 首先是不忘本来、开放、开明的文化观。文化观是 文学作品的灵魂,它是人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表 达,文化观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于“人”的认知。 塑造什么样的人,提倡什么样的价值,体现了文学 写作的境界,也决定了将塑造什么样的儿童,有什 么样的未来;其次是辩证、健康、相对成熟的儿童 观。儿童观事关儿童成长教育的理念观念,近年 来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观方面有特别明显的 探索;第三是古典和现代两种风格并行的技术 观。刘琼认为,近年来,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风格 的写作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自觉,用中国式讲法 讲述中国童年,识别度大、表现力更强;同时,也有 作家的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风格,在文本的实 验性和开创性上有所突破。 赵霞谈到,多元的艺术传统构成了写作的重 要资源,但写作者也面临挑战,要在一种主题下写 出新经验,并将其推向新的艺术和精神高度。对 于儿童文学的艺术发展来说,这种向“新”的追寻 不可或缺,因为文学本身既是在传统的承继中、也 是在新变中不断走向艺术的高处和深处。儿童文 学应当思考如何从传统中突围,写出具有当代性 的“震撼的撞击”。赵霞谈到,从传统中突围的写 作探索的核心意义有二:一是故事层面,为传统的 话题提供新的、更具当代性的艺术和阅读的经验; 二是在文学的情感和思想层面,应该将创作提升 到关于世界、人生的更通透深邃的认识、理解和体 验,拯救某类模式化的传统书写。 市场是把“双刃剑” 新世纪以来,儿童图书繁荣发展,出现了“黄 金十年”,市场的繁荣推动了一批优秀作家、优秀 作品和畅销作品的涌现。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 也认识到,市场的繁荣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 一些隐忧。刘海栖提到了“畅销书的陷阱”,他认 为畅销书对出版社起着巨大作用,但如果出版社 过于依赖畅销书,会对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一些负 面影响,比如出版社过分追逐畅销作家,会导致重 复出版,作家写作质量下降,同时,也容易忽视对 于新人新作的挖掘和培养。他说,出版社在儿童 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希望出版社能 够把目光放长远,有做长线产品的战略眼光,投入 更多的力量去关注新人,关注现在还不太被重视 而应该被重视的产品,这样儿童文学会走得更好 更远。 董宏猷说,同样是文学领域,成人文学始终将 纯文学的文学品格作为主要价值判断标准,不同 取向的作家们自得其所,文学品格的大旗始终高 高飘扬。但一段时间内,在儿童文学领域, “童书” 的概念无形中取代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商业化 运作的属性和规律与文学创作本身的价值与规律 混淆不清。童书出版与文学创作形成了对话错 位,随之而来的便是儿童文学应该坚守的文学品 格的淡化和流失。他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党中央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遏制和扭转了出版界只讲经济效益不讲 社会效益的不良趋势。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原创 作品逐渐成为出版的主流,儿童文学的文学品格 与审美标准逐渐得到尊重与弘扬。 论坛上,作家、评论家翌平、王林、徐妍等还分 别就英语世界青少年文学的发展与流变、近年来 儿童小说的题材开掘以及如何塑造当下新型儿童 形象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Sep-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责任编辑:行 超 电话:(010)65001102 电子信 …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5B171127_Print.pdf · 动时,那些鹦鹉仿佛也活了起来。父亲的书桌

“ 童年精神是让童年大放童年精神是让童年大放

异彩的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异彩的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它它

属于儿童文学审美世界中最属于儿童文学审美世界中最

““原点原点””的部分的部分,,也是最富创造也是最富创造

性性、、最难抵达的部分最难抵达的部分,,体现了体现了

作家的整体素养和能力作家的整体素养和能力。。

畅销书对出版社起着巨畅销书对出版社起着巨

大作用大作用,,但如果出版社过于依但如果出版社过于依

赖畅销书赖畅销书,,会对儿童文学创作会对儿童文学创作

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出版比如出版

社过分追逐畅销作家社过分追逐畅销作家,,会导致会导致

重复出版重复出版,,作家写作质量下作家写作质量下

降降,,也容易忽视对于新人新作也容易忽视对于新人新作

的挖掘和培养的挖掘和培养。。

35少儿文艺少儿文艺责任编辑:行 超 电话:(010)65001102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第11期 (总第86期)

■视 点

中青年儿童文学名家青岛论坛中青年儿童文学名家青岛论坛::

写好写好““中国童年精神中国童年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关键标尺是儿童文学的关键标尺□□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王王 杨杨

托塞利小夜曲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我会泡上一杯香茗,选

一张曲风轻柔的唱片,调低功放的音量,把身体

陷进书房的沙发里,找一个让自己觉得舒适的

姿势闭目养神。我让大脑尽可能地呈现一片空

白,只让连绵的乐音萦绕在耳际。

赶上天儿好的时候,我会打开窗子透透气,

看着绣有暗花的纱帘在微风中摇曳,还有那远

处高楼窗口中溢出的点点昏黄,不禁把我的思

绪又一次扯回到了儿时那些难忘的记忆中。

上世纪 60年代,楼房应该算是京城里的稀

罕物了。由于太过稀缺,以至于对大多数的孩

子来说,住楼房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庆幸的是,

父母的居所是在楼房里的。搁在现在来看,他

们当时的居所算得上是京城黄金地段的顶级物

业了,其位置就在朝阳门内大街的北侧,是一栋

暖灰色的5层楼建筑。据说这栋楼的设计是参

照了苏联的建筑风格,每一层楼的层高很高、墙

壁很厚,窗户呈细长状,阳台虽不大但很精巧。

这栋楼现在还在,虽然周边盖起了不少新楼,但

它的丰韵犹存,看得出当时建造时是下了一番

功夫的。每逢路过此地,如时间允许的话,我都

会停下车去看看它。我对它的留念是因为这栋

建筑里的家,这里有我太多无法忘怀的童年记

忆,而这种生活经历又是当时很多同龄人体验

不到的。

父亲的家在 5 楼,一间大屋子既是卧室也

是父亲的书房,屋外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虽

然面积不大,但被妈妈收拾得干净整洁,特别是

妈妈每次清洗完毛巾,都会淋上些花露水,所以

卫生间里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厨房的隔壁还

有一扇门,门鼻上永远挂着一把黄铜锁。这个

房间我从来没有进去过,父亲曾说过,这间房是

属于另外一家人的,但好奇心常常驱使我把头

贴在锁眼儿上,瞪大眼睛往里瞧。

我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平时住在东直门内

的一座四合院里,只有到了星期六晚上,父母才

会接我到他们的居所去住。姥姥家与父母家强

烈的反差,让我每次进了父母的家门,都会产生

强烈的新鲜感。姥姥的家是古老陈旧的,而父

母家则处处透着新奇和光鲜。记得每回到父母

的居所,我都会盯着窗帘看上好一会儿。那是

一条印有五颜六色鹦鹉图案的窗帘,画面充满

了异国的热带风情,每当窗帘随着微风轻轻摆

动时,那些鹦鹉仿佛也活了起来。父亲的书桌

靠在细长的窗子下,让我感到神奇的是,这书桌

里居然有灯。父亲说这叫拷贝台,只要打开灯,

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稿纸下面的那些草稿上的线

条了,这个奇妙的桌子总会让我兴奋好一阵子,

不糟蹋完几张白纸我是不肯罢休的。父亲坐的

椅子,是张椅背上有一圈黄铜钉子帽儿的皮椅

子,虽然看起来古旧,可坐上去却很舒服。书桌

旁是那张铺着暗红色格子布的矮腿桌子,桌子

上面放了一部大大的收音机。收音机很漂亮,

有着古铜色、带有暗纹的木质外框,镀金的旋钮

在灯光下闪着耀眼的光亮。收音机旁边安置了

一台橡木色的电唱机,这两件东西可是父亲的

宝贝疙瘩。

熟悉父亲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爱好,一是

买书,二是买唱片。记得那时父亲的书柜里一

多半是书,剩下的位置就都留给胶木唱片了。

距父亲书桌一米开外,安置了一张双人床,当时

床上铺的那条床单让我记忆深刻。那是一条洁

净的、有着淡粉及浅蓝色条纹的床单,让我觉得

新奇的是,那床单抚摸起来竟有凹凸的手感。

我常用手掌去快速地摩擦床单,喜欢手掌接触

床单时的那种轻轻跳动且微痒的感觉。妈妈说

那床单是用一种叫“泡泡纱”的布料做的,由于

喜欢这条床单的缘故,让我对有凹凸手感的布

料或纸张一直有着深深的好感。

父母的居所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乐园,既充

满神奇和情趣,又不乏温馨和快乐。

记得那时,每个周六的傍晚,父亲会准时到

姥姥家来接我。我会早早地做好准备,等候着

父亲。当我牵着父亲的手,登上24路公共汽车

时,心早已飞回了那座神密园。

母亲已经备好了晚餐,那香味儿在楼道里

就可以闻到。母亲最拿手的几道菜几乎每周都

要轮番上场,有糖醋里脊、红糟肉丝、油焖虾、蛋

卷烩白菜……特别是她做的鸡油饼,是迄今为

止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食。

晚餐后父亲会带我到阳台上去看风景。站

在5层楼上往下看,行人与车辆小得如同玩具,

这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住平房的孩子没法感

受到的。我趴在阳台的栏杆上,望着街道上往

来的车辆和穿行的人流,仿佛自己站在了一个

巨人的肩膀上。那时的汽车也是稀罕物,非闹

市区是不常能见到的。看着这么多的各式汽车

亮着车灯,从远处鱼贯地驶过,真是非常过瘾。

小时候我很喜欢听发动机的轰鸣声,也爱闻汽

油的味道,举目远望,隐约能看见远处的几栋楼

房,小小的窗口里闪动着暗黄色的灯光,颇有些

神秘的色彩。

母亲催促我要上床睡觉了,我把头埋在软

软的枕头里,闻着被子散发出的幽香,竟没有一

点睡意。父亲关闭了房间里的吊灯,只留下了

一盏有着墨绿色灯罩的床头灯。他拧开收音机

的开关,漂亮的指针和刻度表缓缓地亮起。他

又掀起电唱机上的透明盖子,熟练地从唱片套

里取出唱片放在唱机上,随后轻轻地把唱臂放

在唱片的外沿儿,轻柔的乐音似一股暖流淌进

了我的耳朵。父亲抱着双臂在书柜前思量片

刻,然后打开柜门,快速地取出一本书,转身来

到我的床边。

“惟惟,今天咱们讲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的

故事吧……”父亲讲故事的方式很特别,他不大

会照着书本去念文字,而多是给我讲故事的大

意,重点是引导我学会根据画面来复述故事。

他鼓励我去发现细节,即使我的复述已经游离

出故事很远了,但父亲从来不会打断我。他会

耐心地听我讲完故事,然后拍拍我的头,笑着说

一声:

“这火车也开得太远了吧!”

随后就是一家人欢愉的笑声。有时为了逗

他们开心,我会存心把故事编得面目全非,看着母

亲捂着肚子笑弯了腰,心里竟有些小小的得意。

这就是父亲给我的启蒙教育,这既不专业、

也不系统的教育方式,却让我受益了大半辈子。

他教导我的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活学活用的

学习方法,想必也会伴我走到人生的尽头。

唱针滑到了唱片的尽头,父亲抚摸着我的

头说:“时间不早啦,今天就玩到这儿吧。”

“爸爸,我还想听那首曲子,听完一定睡觉。”

爸爸很听话地又取出一张唱片放在唱机

上,随着悠扬的乐曲,我缓缓地闭上了早已有点

睁不开的眼睛……多年以后我方知道,儿时每次

伴我入眠的那首曲子的名字——托塞利小夜曲。

直至现在,当我心情躁动、无法入睡时,我

都会听听这首曲子。当这熟悉不过的旋律飘进

耳朵,心情很快就能平复下来,神奇得难以置

信。我曾很长时间不解个中的原因,直到有一次

翻阅儿时的相册,看着照片中年轻的父母呵护我

的样子,看着他们充满了爱的眼神,我才突然觉

悟。我想,只有父母那如山一般的朴实深沉的

爱,才能让孩子感觉到一辈子的踏实和满足。

图/文:缪 惟

10月 26日,在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的热烈

氛围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年会在青岛召

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与会,共同探讨了儿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写作、中

国传统文化对儿童文学的滋养、书写童年精神和

文学原乡、儿童文学创作观念的新变以及出版市

场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双重影响等话题。

走进生活深处写作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经典又常新的话

题。在考察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成就时,李东华

发现,儿童文学作家在试图表达厚重的历史、时代

经验时,经常把笔下的任务放置于具体的时代中,

让他们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用生活细节

而非空泛的演绎来支撑人物的行动逻辑。她认

为,越来越多的作家更加自觉地选择了朝向经典

品质的写作,立足于深厚生活体验,兼具世界眼光

的创作将为书写好中国式童年开辟更多可能性。

“我也能写甜蜜温馨的文字,但我总是觉得还

有生活得更艰难的孩子,我想寻找那些蜷缩在黑

暗中挣扎的童心。”作家韩青辰的这份渴望源于她

作为警营记者的身份,多年来,这一身份带领她一

次次走进生活的深处,看见各种各样极端的生命,

或者崇高,或者罪恶,其中最令她难忘和难以面对

的就是战友的牺牲。同事的孩子在父亲牺牲后的

变化让她倍感痛心,由此写出了《因为爸爸》,“我

写过的50多本作品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为什

么?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太渴望用文字呼唤、修补、

重建更为美好、安详的生活”。

提起童话,人们经常会为其中瑰丽的想象所

打动,有评论家把童话比作一只幻想鸟,不停向上

飞翔。但作家陈诗哥认为,幻想是童话的手段,但

童话的本质仍与现实、与哲学有密切关系。童话

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生活,这并不是说童话干预、改

变现实,而是通过一种童话精神对现实进行内在

的转化。在童话创作中,他追求在日常生活里书

写非日常之奇,也在非日常之奇里书写日常生活

的本质,在他看来,加强童话与哲学、与现实的关

系,应该是加强了童话的骨骼和肌肉,让它如大鹏

般展翅高飞。

立足传统书写中国故事

除了以深入生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为基

础,要讲好中国故事,立足传统、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汲取养料也不可或缺。作家赵菱认为,优

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饱含智慧,顽强地凭借生活经

验一代代相传,融入我们的血液,不需要费心寻

找。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数值得挖掘的宝藏,大

到浩如烟海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小到每个人小

时候都耳熟能详的童谣、传说、戏曲等,都蕴含着

传统文化特有的丰富韵味,比如很多儿歌都显示

出幽默、幻想、童真和荒诞等儿童文学特征。赵

菱心中的中国故事还具有特有的文化、风俗和地

域色彩,传统的手工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

地展现了中国艺术之美,每一个工艺背后都有一

个精彩的故事,她把这种传统的馈赠带到自己的

作品中,“我感觉到,不管艺术形式怎么改变,人

们对文学作品中传达的真善美的追求是不会变

的,历经时间的淘洗而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更值得我用一生去探索、去研究、去传承和

弘扬”。

在传统文化的诸多形式之中,幻想类的文学

和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并且颇具特色

的资源。崔昕平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童话和

神话资源,认为这两种深厚的文化资源都未得到

应有开发,由此呼吁儿童文学的寻根之旅,呼吁开

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原创幻想文学路径。她认

为,中国本土丰富的幻想资源及其所传递的传统

文化价值观念,加之原始思维与童心思维的天然

亲近,与儿童文学的艺术追求有诸多共通之处。

民间童话和神话中对原始野性精神的张扬,对神

奇瑰丽、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对返璞

归真的民族属性的承继,是一笔宝贵的创作财

富。但在漫溯传统文化精神之源、以当代作品传

递古风新韵的艺术实践中,也需要创作者对传统

文化资源的深研精读;同时不违背文学创作初衷,

在情感表达与精神气韵上追求与神话艺术资源的

相通相映、自然圆融,警醒简单臆断式的解读以及

可能由此造成的文化戕害。

今年,作家萧袤出版了三册《山海经童话》,其

创作灵感和很多角色原型都直接来自于《山海

经》,为儿童读者提供了扎根传统文化的新奇的阅

读体验。萧袤说,《山海经童话》是他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致敬之作。他认为《山海经》就是一座文学

的富矿,而自己就是辛苦开矿并从中提炼宝石的

人。萧袤把写作过程比喻成“面粉发酵”,他从经

典文学作品和当代儿童生活中收集“面粉”、“水”、

“糖”或“盐”,而传统文化就像“酵母”,经过创作过

程的积累和发酵,最终成为有营养的“粮食”。在

创作过程中,萧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与顿悟。为

了激发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萧袤在写作

时甚至有意向“民间故事”靠拢,用民间说故事的

口气、方式来讲新的故事。

童年精神和文学原乡

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的主题。对于儿

童文学来说,“中国精神”就独特表达为展现童年

维度的“中国童年精神”。李利芳认为,“童年精

神”是一个“核”,凝聚了作家对童年问题的所有发

现、思考与判断。童年精神是让童年大放异彩的

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显示“童年”自身的存

在,而且将这种存在延伸、辐射到社会其他领域,

产生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属于儿童文学审美世界

中最“原点”的部分,也是最富创造性、最难抵达的

部分,体现了作家的整体素养和能力。李利芳说,

“中国童年精神”来源于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也是

指导、引领、彰显儿童文学艺术水准最关键的标

尺,是儿童文学维度文化自信的源泉。作家陆梅

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儿童文学如何彰显一

种更自信的童年精神”这一问题。她正在创作的

一部小说中的“作家妈妈”经常思考为孩子写作的

问题,这也是陆梅自己在创作中常常追问的:“为

孩子写作的动力在哪里”?她认为,作家要在内心

深处知道自己的来处,了解先行者的足迹,才可能

建立自己的坐标。作家为孩子写作,也在为辽阔

的心灵世界写作,立足于此,才是有筋骨、有道德、

有温度的写作,作家才有能力做强烈个人化的表

达,进而彰显独特深刻壮阔的中国童年精神。

每个写作者的创作都源于心灵的召唤,是为

了寻求精神的寄托而创作,儿童文学作家也不例

外。作家书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在书写故

乡——让他的精神有所寄托的文学的原乡。毛芦

芦认为,文学原乡是中国文学的永恒母题,作家的

写作愈是最深地回到灵魂的原乡,愈是能抵达别

人的精神家园。她认为,在儿童文学领域,文学原

乡更多地表现为童年时代留在作家心中的记忆。

她谈到自己给农民工孩子讲故事的经历,以及这

些鲜活经历对自己创作的滋养,认为写作者要抵

达文学的原乡,就要不断地去汲取生活的营养,同

时要集中全部的精气神,避开自己的写作弱点,发

挥自己的写作优势,朝着目标坚定前行。

书写童年,离不开回忆。作家张吉宙用3年

时间创作的3部长篇儿童小说《青草湾》《燕明刀》

《孩子剧团》都与童年回忆有关,有的是自己的,有

的是历史年代中的孩子们的。通过这些回忆,张

吉宙发现很多故事就藏在岁月的褶皱里,而写作

就是一次次重返故乡和历史,以文学的方式让回

忆和历史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将远去的笑声、歌

声以及成长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从岁月的深处抖

落出来,展现给今天的孩子。

儿童文学创作观念的新变

当下中国社会对于少年儿童人格塑造和精神

需求的高度重视,对儿童文学提出更高的期待,客

观上也提供了宽阔舞台。同时,儿童文学作家队

伍老中青梯队完整,且不断有优秀成人作家和新

生力量的加入,作家在创作中的不断探索求变,为

中国儿童文学带来了充满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发

展。其中,儿童文学文本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引人

关注。刘琼认为,可以从文化观、儿童观和技术观

三个方面来看待这种对于文本风格的美学探索。

首先是不忘本来、开放、开明的文化观。文化观是

文学作品的灵魂,它是人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表

达,文化观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于“人”的认知。

塑造什么样的人,提倡什么样的价值,体现了文学

写作的境界,也决定了将塑造什么样的儿童,有什

么样的未来;其次是辩证、健康、相对成熟的儿童

观。儿童观事关儿童成长教育的理念观念,近年

来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观方面有特别明显的

探索;第三是古典和现代两种风格并行的技术

观。刘琼认为,近年来,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风格

的写作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自觉,用中国式讲法

讲述中国童年,识别度大、表现力更强;同时,也有

作家的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风格,在文本的实

验性和开创性上有所突破。

赵霞谈到,多元的艺术传统构成了写作的重

要资源,但写作者也面临挑战,要在一种主题下写

出新经验,并将其推向新的艺术和精神高度。对

于儿童文学的艺术发展来说,这种向“新”的追寻

不可或缺,因为文学本身既是在传统的承继中、也

是在新变中不断走向艺术的高处和深处。儿童文

学应当思考如何从传统中突围,写出具有当代性

的“震撼的撞击”。赵霞谈到,从传统中突围的写

作探索的核心意义有二:一是故事层面,为传统的

话题提供新的、更具当代性的艺术和阅读的经验;

二是在文学的情感和思想层面,应该将创作提升

到关于世界、人生的更通透深邃的认识、理解和体

验,拯救某类模式化的传统书写。

市场是把“双刃剑”

新世纪以来,儿童图书繁荣发展,出现了“黄

金十年”,市场的繁荣推动了一批优秀作家、优秀

作品和畅销作品的涌现。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

也认识到,市场的繁荣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

一些隐忧。刘海栖提到了“畅销书的陷阱”,他认

为畅销书对出版社起着巨大作用,但如果出版社

过于依赖畅销书,会对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一些负

面影响,比如出版社过分追逐畅销作家,会导致重

复出版,作家写作质量下降,同时,也容易忽视对

于新人新作的挖掘和培养。他说,出版社在儿童

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希望出版社能

够把目光放长远,有做长线产品的战略眼光,投入

更多的力量去关注新人,关注现在还不太被重视

而应该被重视的产品,这样儿童文学会走得更好

更远。

董宏猷说,同样是文学领域,成人文学始终将

纯文学的文学品格作为主要价值判断标准,不同

取向的作家们自得其所,文学品格的大旗始终高

高飘扬。但一段时间内,在儿童文学领域,“童书”

的概念无形中取代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商业化

运作的属性和规律与文学创作本身的价值与规律

混淆不清。童书出版与文学创作形成了对话错

位,随之而来的便是儿童文学应该坚守的文学品

格的淡化和流失。他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党中央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遏制和扭转了出版界只讲经济效益不讲

社会效益的不良趋势。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原创

作品逐渐成为出版的主流,儿童文学的文学品格

与审美标准逐渐得到尊重与弘扬。

论坛上,作家、评论家翌平、王林、徐妍等还分

别就英语世界青少年文学的发展与流变、近年来

儿童小说的题材开掘以及如何塑造当下新型儿童

形象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