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持驗傳記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tb.hfu.edu.tw/files/news/13_e4479fa6.pdf ·...

41
1 《法華經》持驗傳記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 *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 林志欽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一、前言 天台宗的開宗祖師慧思(515-577)與智顗(538-597)因為修行法華 三昧而獲得證悟,此三昧成為了本宗最重要的三昧根基,也是歷代最普遍 實踐的懺法。當今亦有大力弘揚法華三昧者,如千華寺住持法藏法師。 1 於法華三昧之行法,筆者已著有〈《法華經》修行法門與慧思法華三昧之修 證與創立〉 2 一文詳述之。而法華三昧在歷代的實踐證悟情形,筆者已針對 天台宗史傳與高僧傳部分進行研究,而有〈天台宗史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 踐情形初探〉 3 與〈高僧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 4 二文發表。本文是 繼此之後,繼續就歷代所輯,關於持誦修行與弘揚《妙法蓮華經》(簡稱 《法華經》)之傳記事蹟的《法華經》持驗傳記,探討所記載的法華三昧 之實際修行實踐情形,以更全面而完整地了解與掌握。 * 本研究屬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MOST 105-2410-H-156-009)成果之一部 份,感謝科技部之研究經費補助。 1 請參見釋法藏,〈從天台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 發表於慈光禪學 研究所主辦,2001 年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2001 10 1 ) 。釋法藏,〈天 台禪法的特質:兼論《法華三昧懺儀》之修持〉,《慈光禪學學報》創刊號, 1999 10 月,頁 53-832 林志欽,〈《法華經》修行法門與慧思法華三昧之修證與創立〉,《圓光佛學 學報》第 20 期,2012 12 月,頁 55-1343 林志欽,〈天台宗史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初探〉,台灣宗教學會主辦, 「台灣宗教學會 2015 年會華人宗教在臺灣與世界學術研討會」,2015 6 14-15 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 4 林志欽,〈高僧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台灣宗教學會主辦,「2016 臺灣宗教學會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2016 7 1-2 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ul-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

    《法華經》持驗傳記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 *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

    林志欽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一、前言

    天台宗的開宗祖師慧思(515-577)與智顗(538-597)因為修行法華

    三昧而獲得證悟,此三昧成為了本宗最重要的三昧根基,也是歷代最普遍

    實踐的懺法。當今亦有大力弘揚法華三昧者,如千華寺住持法藏法師。1對

    於法華三昧之行法,筆者已著有〈《法華經》修行法門與慧思法華三昧之修

    證與創立〉2一文詳述之。而法華三昧在歷代的實踐證悟情形,筆者已針對

    天台宗史傳與高僧傳部分進行研究,而有〈天台宗史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

    踐情形初探〉3與〈高僧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 4二文發表。本文是

    繼此之後,繼續就歷代所輯,關於持誦修行與弘揚《妙法蓮華經》(簡稱

    《法華經》)之傳記事蹟的《法華經》持驗傳記,探討所記載的法華三昧

    之實際修行實踐情形,以更全面而完整地了解與掌握。

    * 本研究屬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MOST 105-2410-H-156-009)成果之一部份,感謝科技部之研究經費補助。 1 請參見釋法藏,〈從天台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發表於慈光禪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2001年 10月 1日)。釋法藏,〈天台禪法的特質:兼論《法華三昧懺儀》之修持〉,《慈光禪學學報》創刊號,

    1999 年 10 月,頁 53-83。 2 林志欽,〈《法華經》修行法門與慧思法華三昧之修證與創立〉,《圓光佛學學報》第 20 期,2012 年 12 月,頁 55-134。 3 林志欽,〈天台宗史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初探〉,台灣宗教學會主辦,「台灣宗教學會 2015 年會—華人宗教在臺灣與世界學術研討會」,2015 年 6 月14-15 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 4 林志欽,〈高僧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台灣宗教學會主辦,「2016 年臺灣宗教學會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2016 年 7 月 1-2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

  • 2

    本文所探討的內容,同樣包括實踐法華三昧之人物、所修行的法門、

    其證悟結果、證悟之情形,與最終階位或臨終往生境界。

    二、《法華經》持驗傳記關於法華三昧法門之實踐記載

    現存《法華經》持驗感應類之傳記著作,計有唐代惠詳撰《弘贊法華

    傳》、唐代僧祥撰《法華傳記》5、南宋宗曉(1151-1214)編《法華經顯應

    錄》(1198) 6、高麗了圓錄《法華靈驗傳》、清代周克復《法華經持驗紀》

    等五種。此五種持驗感應之傳記,記述有關法華三昧者,計有:《弘贊法華

    傳》4 條、《法華傳記》6 條、《法華經顯應錄》13 條、《法華靈驗傳》1 條、

    《法華經持驗紀》25 條,共計 49 條。 7

    三、《法華經》持驗傳記之記載情形

    (一)《弘贊法華傳》之記載

    《弘贊法華傳》記載有慧思(515-577)、智顗(538-597)、智璪(556-638)

    三人曾行「法華三昧」或「法花三昧」(二詞意同)。另法誠亦可說是行法

    華三昧。

    1.慧思

    《弘贊法華傳.釋慧思》與《續高僧傳.釋慧思傳》所述內容主要事

    蹟相同,亦頗有差異之處。除有些敘事之時間順序不同外,《弘贊法華傳》

    說慧思於三十歲時誦《法華經》遇水淹及身體浮腫,以作誓言若與此經有

    緣即令水退與身體康復;以及俗人侵擾砍伐其誦經處之林木即感癩病,祈

    5《法華傳記》書末附有圓智記載之「唐僧祥公,不知其氏族。……」(CBETA, T51, no. 2068, p. 97, a4-12) 6《法華經顯應錄》卷 1:「慶元戊午仲春初吉 宗曉謹序。」(CBETA, X78, no. 1540, p. 24, a11) 7 依據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集成」資料庫搜尋所得。所收集之典籍包括《大正大藏經》2373 部 8982 卷、《卍續藏經》1230 部 5066 卷、《嘉興大藏經》285 部 1659 卷、《正史佛教資料類編》、《藏外佛教文獻》1-9 輯,與《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

  • 3

    請慧思而後痊癒,此二事為《續高僧傳》所無。 8

    《弘贊法華傳》言慧思於三十歲立志誦《法華經》,於當地停留十年專

    心持誦。其誦經時,閉目便見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來為其說法。有時見

    遠近之山陵均平坦而無高低。止息念頭而專注誦經,則《法華經》七卷之

    文字都親眼目睹歷歷在目。後於一年夏安居時,行「法花懺」(法華懺),

    唯行與坐而不臥。夏安居結束時,感歎三個月之苦行而無所獲,將放身倚

    靠繩床時,「豁然開朗,心意明徹,證入法門」。此時猶不敢自信而試讀《大

    智度論》之初卷,即能了悟而一不遺忘,並識言下之深意。如是讀通一百

    卷之《大智度論》,且能背誦,明了其義。《續高僧傳》言慧思「霍爾開悟

    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捨、除入便自通徹,不由他

    悟。」9與此處《弘贊法華傳》所說相印證,即是指慧思悟得法華三昧後,

    於《大智度論》所說的「大乘法門」,隨讀即知,一念即能明白通達,如《大

    智度論》所說之「十六特勝」10、「背捨」(八背捨)11、「除入」(八勝處)12

    等自己即能通徹解悟。此後慧思於誦念《法華經》之餘,多講《大智度論》

    及《法華經》。後移居南嶽衡山花蓋峯下,立寺行道。期間慧思感知而發掘

    出己前世埋藏之遺骨,並言其之前已二生居於此峯之下誦《法華經》,亦捨

    身於此。二生前之遺骸已消亡,現存所見為前生之遺骸。其所居之菴舍曾

    被人焚毀,該人乃得癘疾,經向慧思歸依懺悔,重建草屋之後,慧思仍續

    於之繼續持經。其人不久疾病即痊癒。慧思又夢見數百位梵僧告知其先前

    所受之戒律不夠殊勝,之後若遇清淨之僧眾,應該再祈請師僧三十二人授

    8 詳見林志欽〈《法華經》修行法門與慧思法華三昧之修證與創立〉,《圓光佛學學報》第 20 期,2012 年 12 月,頁 81-83。 9《續高僧傳》卷 17 (CBETA, T50, no. 2060, p. 563, a11-13)。 10 《大智度論》雖無「十六特勝」之名,但有其實,即卷 11〈1 序品〉所言:「出入息中復有十六行:一、觀入息,二、觀出息,三、觀息長息短,四、觀

    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者、受諸心行,九、作喜,

    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散壞,十四、觀離

    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CBETA, T25, no. 1509, p. 138, a10-15) 11《大智度論》釋「八背捨」參見卷 2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15, a2-p. 216, a3)。 12《大智度論》釋「八勝處」參見卷 2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16, a3-b29)。

  • 4

    戒。此後慧思更加努力精進苦行,因此引發宿命通,得見之前三生所行之

    道事。又夢見彌勒菩薩與阿彌陀佛說法開悟其知見。又夢見跟隨彌勒菩薩

    及其眷屬一同於龍華法會。慧思內心思維,其在現今釋迦牟尼佛末法時代,

    而能受持《法華經》,現又得遇彌勒菩薩,因此感傷悲泣而後「豁然覺悟」,

    轉而更加精進。其又造金字《法華經》,裝於琉璃寶函之中。又講此《法華

    經》(按:慧思亦造有金字《大品般若經》。 13此二經為慧思最為重視之經

    典。)於後在答覆弟子智顗對《大品般若經》一心具萬行之意的疑問時說,

    《大品般若經》此處所說仍然是次第之意,還不是《法華經》的圓頓之旨。

    其當時於夏安居時,即是在苦思此意,而後於深夜「一念頓發諸法」(一悟

    百悟,之前所知之諸法均頓時顯現而通達其意),此即其親身體證《法華經》

    13《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卷 1:「方得就手,報先心願,奉造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部,并造瑠璃寶函盛之。」(CBETA, T46, no. 1933, p. 787, c19-21)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卷 1:「為護正法發此願,故造金字《般若經》。為護眾生及己身,復造金字《法華經》。」(CBETA, T46, no. 1933, p. 792, a7-8)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卷 1:「思師造金字《大品經》竟。」(CBETA, T50, no. 2050, p. 192, a22-23) 《續高僧傳》卷 17:「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華》,琉璃寶函,莊嚴炫曜。」(CBETA, T50, no. 2060, p. 563, b1-2)

  • 5

    所言圓頓之境界(「一色一香無非佛法」,一切法皆是究竟之佛法)。14此即

    是前述悟得法華三昧之情況。此傳又言,慧思有許多神異事蹟,包括如意

    神通(或名身如意通、神足通)之變身或大或小、藏身不見;或身有異香、

    奇色;或是各種祥瑞等。臨終時大集門人連日說法,苦切呵責。並言若有

    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三昧、方等懺法、常坐三昧(一行三昧)、常行三昧

    (般舟三昧)者,其將供給一切所需而助之,否則即將遠去。因無人應答,

    慧思即屏除眾人,靜念而俄然命盡。眾人皆聞異香滿室,其身頂暖而身輕,

    顏色如常。 15

    2.智顗

    在智顗傳部分,為取自《續高僧傳》,而從六千四百多字刪略為一千兩

    14《弘贊法華傳》但言:「吾昔夏中苦節思此,後夜一念頓發諸法。吾既身證,

    不勞致疑。」(CBETA, T51, no. 2067, p. 22, a24-25)括號中所說,為筆者之詮釋。「一色一香無非佛法」取自智顗詮釋《法華經》之《妙法蓮華經文句》卷 8〈釋法師品〉:「咸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色一香無非佛法。」(CBETA, T34, no. 1718, p. 112, a28-b1) 《法華經》之要旨即是一切法皆歸佛法。《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

    道。……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

    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

    已成佛道。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度,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CBETA, T09, no. 262, p. 8, b25-p. 9, a27)

    另,智顗詮釋圓頓之理,言「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如《妙法蓮華經玄義》卷 1:「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CBETA, T33, no. 1716, p. 683, a6-7)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 1:「開權顯實者,一切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眾生情隔於妙耳。」(CBETA, T33, no. 1716, p. 690, b10-12)《摩訶止觀》卷 1:「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CBETA, T46, no. 1911, p. 1, c23-25)

    按:智顗《維摩經玄疏》卷 1 言:「故經云:始從得道到泥洹夜,若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CBETA, T38, no. 1777, p. 521, b4-6)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 3:「《大品》亦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CBETA, T46, no. 1912, p. 231, c28-29)但查《大品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並無此說法,應是智顗取意而創此

    言。 15 參見《弘贊法華傳》卷 4 (CBETA, T51, no. 2067, p. 21, c12-p. 22, b16)。

  • 6

    百多字。 16《弘贊法華傳.釋智顗》言,智顗七歲喜至佛寺,僧人口授其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遍即得」。十八歲出家,潛居大賢山誦《法華經》

    及《無量義經》、《普賢觀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等,二十日不到,

    即三部究竟。又從慧思學止觀。慧思每歎言,往昔與智顗在靈鷲山同聽《法

    華經》,因此宿緣,今又來相聚。慧思即教導智顗「普賢道場」(依《法華

    經.普賢菩薩勸發品》,專誦《法華經》之修法)及四安樂行。智顗乃修行

    法華三昧,才經三夜,誦至《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想藥王菩薩之

    苦行,至「是真精進」 17一句,「解悟便發」,見自身與慧思同在靈鷲山七

    寶淨土,聽佛說法。慧思言此境界是法華三昧前方便。之後於天台山寺北

    華頂峯獨修頭陀行,遇大風拔木、雷霆震吼、魑魅千群吐火大叫之恐怖情

    境,及身心煩痛如被火燒,與已過世之雙親頭枕其膝上而陳苦哀求之情景,

    智顗皆安忍不動於心,因此降伏此強軟兩種魔境,而有西域神僧出現,稱

    讚其「制敵勝怨乃可為勇」。最後智顗臨終之時,乃面向西方稱唸阿彌陀佛、

    般若、觀音菩薩,令眾唱《法華經》之經題,並贊頌《法華經》為法門之

    父母,慧解由此而生,所言佛陀教化之本迹意義弘大,微妙難測。弟子問

    其所證之位,智顗答言,若其不帶領僧眾,必能達六根清淨之位(圓教十

    信位),今為他損己,只證得內凡之圓教五品弟子位。言訖端坐如入定而逝。

    智顗入滅後,傳說曾七次如生前之現身天台山寺,一次回佛壟山,並問語

    弟子。眾人皆見,良久方逝。 18

    3.智璪

    智璪為天台大師智顗之弟子,收錄其傳記者除本書《弘贊法華傳》外,

    有唐代道宣(596-667)《續高僧傳》、唐代僧祥撰《法華傳記》、南宋志磐

    《佛祖統紀》、元代曇噩(1285-1373)《新脩科分六學僧傳》(以下簡稱《六

    16《弘贊法華傳.釋智顗》除刪略文字外,自《續高僧傳.釋智顗傳》之「陳宣

    帝下詔」(CBETA, T50, no. 2060, p. 565, a27)以下至「命學士智越」(CBETA, T50, no. 2060, p. 567, a25)大段文字,乃代之以此言:「自後廣流禪慧,學者如林。當時名匠伏膺相繁。陳隋二代帝主后妃咸受歸戒,供施殷積。」(《弘贊法華傳》卷

    4 (CBETA, T51, no. 2067, p. 22, c19-21)) 17《妙法蓮華經》卷 6〈23 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CBETA, T09, no. 262, p. 53, b11-12)。 18 參見《弘贊法華傳》卷 4 (CBETA, T51, no. 2067, p. 22, b17-p. 23, a20)。

  • 7

    學僧傳》)與明成祖《神僧傳》。《續高僧傳》19所記最早。20《佛祖統紀》21

    所述文字與《續高僧傳》不同,內容亦簡約許多,但重要事蹟所說皆同。

    關於法華三昧之行有二事:就學於智顗時,教之修法華三昧(法華懺),至

    第二個七日之初夜時,禮懺完畢,將坐禪床時,見九頭龍從地涌出,上昇

    虛空。隔日稟白智顗,告之是表示九道眾生聽聞《法華經》,將來能破無明

    地入法性空之象徵。後又於寺中行懺(法華懺) 22時,有惡鬼於三七二十

    一日中,夜夜來擾亂,智璪坦然無懼,不為所動。至行法將成時,乃見一

    青衣童子稱讚「善哉」後即不見。又,之後智璪曾在乞食時,吃下施主誤

    煮之毒椹(蕈) 23,其他人都中毒而嚴重上吐下瀉,智璪卻毫無異樣。唯

    臨終時,《續高僧傳》只說「以貞觀十二年卒於寺。」24《佛祖統紀》則說

    「唐貞觀十二年,無疾正坐入滅。」 25

    唐代的《弘贊法華傳》之智璪傳,文與《續高僧傳》同,除幾個字的

    出入外,唯略掉智璪服雙親之喪後染病,數年醫藥無效,後專念祈求月光

    菩薩十數日後,得菩薩夢中治病稍癒;及上述誤煮毒椹而無異樣等二事。

    以及隋煬帝禮遇天台僧團代表智璪及為寺造牆、齋僧、施物之事。 26因此

    《弘贊法華傳》的智璪傳應是取自《續高僧傳》。如是,《弘贊法華傳.釋

    19《續高僧傳》卷 19 (CBETA, T50, no. 2060, p. 585, b12-p. 586, a9)。 20《續高僧傳.釋智璪傳》之記載,請參見林志欽〈高僧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

    情形〉,台灣宗教學會主辦,「2016 年臺灣宗教學會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2016 年 7 月 1-2 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 21《佛祖統紀》卷 9 (CBETA, T49, no. 2035, p. 197, c13-p. 198, a7)。 22《佛祖統紀》但說是「嘗往寶林寺行懺。」(CBETA, T49, no. 2035, p. 197, c21-22)《續高僧傳》言為「往寶林山寺行法華三昧。」(CBETA, T50, no. 2060, p. 585, c3)推之應即是行法華三昧之法華懺。法華懺即是修行法華三昧。智顗著有《法華三

    昧懺儀》一書,將之進一步儀軌化,為後世行此懺法之依據,又稱為「法華懺法」、

    「法華懺」、「法華懺悔」等。 23 《續高僧傳》卷 19:「主人誤煮毒[25]椹。」(CBETA, T50, no. 2060, p. 585, c20-21) [25]椹=蕈【宋】【元】【明】【宮】。 24《續高僧傳》卷 19 (CBETA, T50, no. 2060, p. 586, a8-9)。 25《佛祖統紀》卷 9 (CBETA, T49, no. 2035, p. 198, a6-7)。 26 參見《續高僧傳》卷 19 (CBETA, T50, no. 2060, p. 585, b12-p. 586, a9)、《弘贊法華傳》卷 4 (CBETA, T51, no. 2067, p. 23, a21-b26)。

  • 8

    智璪》所述即如上段所述,修法華三昧見九頭龍從地涌出,上昇虛空。智

    顗詮釋為代表九道眾生聽《法華經》,將能破無明入法性空;以及行法華三

    昧為惡鬼所擾而不為所動,終得一青衣童子稱讚「善哉」。 27

    4.法誠

    《弘贊法華傳》法誠之傳記中未有其修「法華三昧」之言,但《續高

    僧傳》言其:「法華三昧翹心奉行,澡沐中表,溫恭朝夕,夢感普賢勸書大

    教。」28宋代宗鑑《釋門正統》亦言其「奉訓誦《法華》,行三昧,夢普賢

    勸書大教。」29以傳記所言內容觀之,可說是修法華三昧,故本文亦述之。

    《弘贊法華傳》有兩處言法誠,與《續高僧傳.釋法誠傳》內容差異頗大。

    其首先於第一卷言「圖像」處說到法誠少小出家,山居持誦《法華經》超

    過萬遍。並依《法華經》造多寶佛塔一所、法華堂一所、法花臺一所。於

    臺上置《法華經》,周旋禮懺。又造禪室,於中習定。 30後於卷八「誦持」

    章言法誠童子出家,拜神僧僧和為師,僧和令其從學於禪林寺相禪師,學

    習定學。不過數載,即深得其堂奧。後遇超公,虛受其教。此時主要以誦

    《法華經》為業。曾經心力疲累耗竭,將廢棄受持時,即作「觀音行道」

    (唱誦觀世音菩薩名號?)以祈求護祐。滿三七二十一日時(法華三昧懺

    法即是以此為期,故知所行即是法華三昧),忽然見佛像前有一穿白衣之巨

    人(應即是觀世音菩薩),持藥令其服用,此後即心力加倍,讀誦不斷。每

    年夏安居誦(《法華經》)五百遍、六齋日誦七遍。略計十年近一萬多遍。

    常聽見空中作樂,誦完經才停息。曾有一位常供養法誠之居士,家中長幼

    十多人突然遭逢重病危急而向法誠求救。法誠乃引其至法華堂內,在二神

    像畫前,請神為其除病。後患者皆見二神以手平撫之,即立即痊癒。又有

    人欲加害法誠,於夜間前往其處時,見門內有火猛烈,即慚悔而逃。 31法

    27 參見《弘贊法華傳》卷 4 (CBETA, T51, no. 2067, p. 23, a21-b26)。 28《續高僧傳》卷 28 (CBETA, T50, no. 2060, p. 688, c29-p. 689, a2)。 29《釋門正統》卷 7 (CBETA, X75, no. 1513, p. 346, b23-24)。 30 參見《弘贊法華傳》卷 1 (CBETA, T51, no. 2067, p. 13, b23-27)。 31 此事在《續高僧傳》則是說法誠之師僧和,而非法誠。《續高僧傳》卷 28〈釋法誠傳〉:「事沙門僧和。和亦鄉族所推,奉之比聖。嘗有人欲害,夜往其房,見

    門內猛火騰焰昇帳,遂即退悔。」(CBETA, T50, no. 2060, p. 688, c16-18)

  • 9

    誠臨終時,忽然有疾,自知即將離世,乃願生兜率天彌勒淨土。之後言有

    童子在門外相迎,即將離去。口出光明,照耀屋宇,又聞異香濃郁,端坐

    而逝。 32

    (二)《法華傳記》之記載

    《法華傳記》為唐代僧祥所撰。依其序言,為僧祥「撰集耳目見聞。……

    更探所得新舊製撰諸宗記傳等,錄而出之。」 33其記載行法華三昧者,有

    慧思、智顗、智璪、法誠、僧法等五人。

    1.慧思

    《法華傳記》慧思傳之傳末註言「出傳中。」 34若比較現存唐代以前

    之其他六種慧思傳記,前五種慧思 1.《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35、2.灌頂

    (561-632)《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36、3.道宣(596-667)《續高僧傳.釋

    慧思傳》37、4.道宣《大唐內典錄》38、5.惠詳《弘贊法華傳.釋慧思》39,

    皆與《法華傳記.釋慧思》頗有出入。故所言「出傳中」所出自之傳記為

    何,未可知。或許該傳已佚失。最後一種為湛然(711-782)的《止觀輔行

    傳弘決》 40(以下簡稱《弘決》)。比較《法華傳記》與《弘決》二書之先

    後,由於《法華傳記》之作者僧詳的生卒年及成書之年代不詳,以書中所

    引用之典籍和提及之年號與人物推測,可能是與《弘決》同時代而稍早之

    作品。 41《弘決》所言慧思之傳記,前半與《法華傳記》幾近全同;後半

    32 參見《弘贊法華傳》卷 8 (CBETA, T51, no. 2067, p. 37, a29-b24)。 33《法華傳記》卷 1 (CBETA, T51, no. 2068, p. 48, c18-23)。 34《法華傳記》卷 3 (CBETA, T51, no. 2068, p. 59, b13)。 35《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CBETA, T46, no. 1933, p. 786, b27-p. 792, b5)。 36《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CBETA, T50, no. 2050, p. 191, a24-p. 197, c29)。 37《續高僧傳》《續高僧傳》卷 17(CBETA, T50, no. 2060, p. 562, c6-p. 564, a17)。 38《大唐內典錄》卷 5(CBETA, T55, no. 2149, p. 283, c27-p. 284, a8)。 39《弘贊法華傳》卷 4(CBETA, T51, no. 2067, p. 21, c12-p. 22, b16)。 40《止觀輔行傳弘決》卷 1(CBETA, T46, no. 1912, p. 148, c24-p. 149, a18)。 41 參見林志欽〈《法華經》修行法門與慧思法華三昧之修證與創立〉,頁 76,註 53。

  • 10

    述學禪定到悟法華三昧,與《續高僧傳.釋慧思傳》大抵相同而互有詳略。

    因此《弘決》之慧思傳可能是參照《續高僧傳》與《法華傳記》二書彙整

    而成者。 42或是《法華傳記.釋慧思》與《弘決》皆另參取當時所見另本

    之傳記而今失傳者,故《法華傳記》有註「出傳中」,《弘決》最後亦言:「傳

    中不云『七載方等』 43,應是著傳者所聞不同。」44若說《法華傳記.釋慧

    思》是取自《弘決》者,則較難說明其最後言:「位至六根淨。」45則是《弘

    決》所無者。

    《法華傳記.釋慧思》較簡略,主要敘述慧思與《法華經》的因緣。

    傳記言慧思兒時見同輩誦《法華經》,身心喜樂,向他人借經之後,獨自在

    空塚中看之。因無人教授而日夜悲泣。後移至古城,鑿穴居止,白日乞食,

    夜晚不眠而向經流淚,頂禮不休。其年夏季多雨,穴中蒸氣潮濕,致使慧

    思全身浮腫,無法行動。慧思仍堅忍對經禮拜,心力愈強,忽然覺得浮腫

    消失平服。後夢到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前來,撫摸慧思頭頂而後離去。因

    此慧思對《法華經》全經文字原不認識,乃自然了解。頭頂被普賢菩薩所

    撫摸之處則自然隆起,猶如肉髻。在十年之中,慧思持誦《法華經》不斷。

    又悟法華三昧,對大乘法門之境界明了。所證之位至六根清淨。 46

    2.智顗

    《法華傳記》之智顗傳末則註言:「出別記。」47比較《法華傳記.釋

    42 參見林志欽〈《法華經》修行法門與慧思法華三昧之修證與創立〉,頁 84。 43《弘決》所言指所註釋之《摩訶止觀》卷 1:「南岳德行不可思議,十年專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大小法門朗然洞發。」(CBETA, T46, no. 1911, p. 1, b20-22) 44《止觀輔行傳弘決》卷 1 (CBETA, T46, no. 1912, p. 149, a17-18)。 45《法華傳記》卷 3 (CBETA, T51, no. 2068, p. 59, b13)。 46 參見《法華傳記》卷 3 (CBETA, T51, no. 2068, p. 59, a29-b13)。 47《法華傳記》卷 2 (CBETA, T51, no. 2068, p. 57, a14)。

  • 11

    智顗》 48之內容,前半文字 49與《續高僧傳.釋智顗傳》 50相同而較精簡,

    應即是取自《續高僧傳》。所述內容前面所言《弘贊法華傳》皆已說到,唯

    於慧思十八歲出家之後言「二十受具戒」51(二十歲受具足戒),方說其潛

    居大賢山誦經;又於修行法華三昧引發解悟,見自身與慧思同在靈鷲山七

    寶淨土處,之後多了「八萬菩薩、萬二千聲聞」 52一起聽佛說法而已。此

    外,在慧思說智顗所證是「法華三昧前方便也」53之後,《法華傳記》夾註

    了一段問答,為道宣詢問天神,慧思與智顗往昔在靈鷲山同聽《法華經》,

    不知昔者是誰?講經合於佛意否?天神答言,慧思與智顗均是遊方菩薩,

    本是古佛,慧思是觀音菩薩,智顗是藥王菩薩。過去諸佛時與今日講《法

    華經》,均深會佛旨。 54

    《法華傳記.釋智顗》後半自「在瓦官八載」起至傳末, 55所言非現

    存其他傳記所有,依其文末「出別記」之言,或許是出自已佚失之傳記。

    所言為智顗講《法華經》之神奇感應事蹟。智顗至陳朝首都金陵瓦官寺弘

    法八年,講《法華經》時,王侯停朝而來聽聞法會。智顗從最初〈序品〉

    講至文殊菩薩答問完時,佛於靈鷲山說法之法會景象現於空中。三五人見

    天降妙花,長一尺多,顏色鮮白,有三十多似蓮花之葉,現在空中而不墮。

    講至〈見寶塔品〉時,聽眾有人夢見瓦官寺三變為淨土,佛的分身在於八

    48《法華傳記》卷 2(CBETA, T51, no. 2068, p. 56, c15-p. 57, a14)。 49《法華傳記》卷 2(CBETA, T51, no. 2068, p. 56, c15-p. 57, a4)。 50《續高僧傳》卷 17(CBETA, T50, no. 2060, p. 564, a18-b29)。 51《法華傳記》卷 2(CBETA, T51, no. 2068, p. 56, c18)。 52《法華傳記》卷 2(CBETA, T51, no. 2068, p. 56, c25)。 53《法華傳記》卷 2(CBETA, T51, no. 2068, p. 56, c26-27)。 54 參見《法華傳記》卷 2 (CBETA, T51, no. 2068, p. 56, c27-p. 57, a1)。依道世(?-683)所著《法苑珠林》言,道宣將去世當年,曾感應護持佛法之四王天中的南天王之子二人及一部將,三位天神來至其處。道宣乃向其提問並加筆記,從二月

    至六月,共記錄三千八百條,分成十篇,即為《道宣律師感應記》十卷。參見《法

    苑珠林》卷 10 (CBETA, T53, no. 2122, p. 353, c22-p. 354, b19)。又,另現存有《道宣律師感通錄》(CBETA, T52, no. 2107, p. 435, a25-p. 442, b18)亦是道宣問天神之紀錄。 55《法華傳記》卷 2 (CBETA, T51, no. 2068, p. 57, a4-14)。

  • 12

    方;有人見普賢菩薩自遠而來。傳記又言智顗自以身血寫經。智顗入滅後,

    弟子灌頂曾夢見智顗在兜率天彌勒內院。 56

    3.智璪

    《法華傳記.釋智璪》57比對《續高僧傳.釋智璪傳》,文字全同,只

    有描述其十七歲以前,「璪受經之歲言無虛發,行不慚人。」58《法華傳記》

    添加為:「璪受法華經之歲,言無虛發,行不慚人。」59以「經」之一字即

    是「法華經」。又,《續高僧傳》言其「行法華懺悔。」 60《法華傳記》添

    加為:「行法華懺悔并誦經。」61另有加一「矣」字,無關緊要。此外,即

    是省略兩三句無關宏旨之言。62因此,《法華傳記.釋智璪》既是取自《續

    高僧傳.釋智璪傳》,二者文字相同,本文於前敘述《弘贊法華傳》之智璪

    傳處即已敘其內容,即不再重述。

    4.法誠

    《法華傳記.釋法誠》亦是取自《續高僧傳.釋法誠傳》 63,文字全

    同。其中《續高僧傳》言其「勗講《法華經》以為恒任。」64《法華傳記》

    作:「勗誦《法華經》以為恒任。」65而《續高僧傳》之其他四個版本亦皆

    56 參見《法華傳記》卷 2 (CBETA, T51, no. 2068, p. 56, c15-p. 57, a14)。 57《法華傳記》卷 3(CBETA, T51, no. 2068, p. 60, c22-p. 61, b14)。 58《續高僧傳》卷 19(CBETA, T50, no. 2060, p. 585, b14-15)。 59《法華傳記》卷 3 (CBETA, T51, no. 2068, p. 60, c25-26)。 60《續高僧傳》卷 19 (CBETA, T50, no. 2060, p. 585, b25-26)。 61《法華傳記》卷 3 (CBETA, T51, no. 2068, p. 61, a7)。 62 所省略者,為以下引文中,以『』括之並畫底線之兩段文字:《續高僧傳》卷19:「又,『隋大業元年,駕幸江都,璪銜僧命出參,引見內殿。御遙見璪,即便避席,命令前坐,種種顧問。便遣通事舍人盧正方,送』璪還山。為智者設一千

    僧齋,度四十九人出家,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又為寺造四周土

    牆。『大業六年,又往楊州參見,仍遣給事侍郎許善心送還山。』」(CBETA, T50, no. 2060, p. 585, c26-p. 586, a4) 63《續高僧傳》卷 28 (CBETA, T50, no. 2060, p. 688, c15-p. 689, b15)。 64《續高僧傳》卷 28 (CBETA, T50, no. 2060, p. 688, c21)。 65《法華傳記》卷 4 (CBETA, T51, no. 2068, p. 65, b20-21)。

  • 13

    做「講《法華經》」66,故應以「講《法華經》」為準而無差異。又,《續高

    僧傳》言「誠之誦習也,一夏法華料五百遍。」67《法華傳記》作:「誠之

    誦習也。一夏法華科五百遍。」 68《續高僧傳》之「料」字應即是「科」

    字之誤。此外,《法華傳記.釋法誠》略去了《續高僧傳.釋法誠傳》兩段

    文字,內容為法誠請人書寫八部《般若經》,造華嚴堂,請筆工殊勝之學士

    張靜寫經,法誠每日燒香供養,並專注所書,務使無遺漏,因此感得異鳥

    飛入堂中徘徊鼓舞。後造畫千佛,鳥又飛來。又在山路巖崖,均寫經偈。

    另段為法誠夜夢周旁一古佛龕中有古佛像,前往開啟果然得古龕像,並修

    理其剝壞處。 69

    《法華傳記》所記法誠修行法華三昧及臨終往生相關之事,法誠童年

    出家禮僧和為師,教之誦《法華經》,即以此為常課。又向相禪師學習禪定。

    後隱居於藍谷修法華三昧,因此夢感普賢菩薩勸其書寫「大教」,法誠以所

    言「大教」即是大乘《般若經》。 70又於露地手寫《法華經》,因有事離開

    而未收,適逢暴雨,餘物皆濕,唯所寫之經與桌案乾而未濕。又一次攀松

    樹而跌落山谷,未落至谷下,「不覺已登高岸,無損一毛。」71(此猶如《法

    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言:「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72)晚年一日忽感生病,自知將捨生而願生兜率天彌勒淨

    土。之後法誠聽到弦歌之聲,告訴侍者言,九品往生確實證驗,有童子在

    門外久候相迎,即將離世(即是在天樂聲中,天童迎接往生淨土)。在叮嚀

    眾人之後,口出光明照耀室內,並聞異香芬芳而至,乃端坐而逝。法誠誦

    66《續高僧傳》卷 28:「勗[29]講法華經以為恒任。」(CBETA, T50, no. 2060, p. 688, c21) [29]講=誦【宋】【元】【明】【宮】。 67《續高僧傳》卷 28 (CBETA, T50, no. 2060, p. 689, b12-13)。 68《法華傳記》卷 4 (CBETA, T51, no. 2068, p. 65, c15)。 69 參見《續高僧傳》卷 28:「於即入淨行道。……皆其筆也。」(CBETA, T50, no. 2060, p. 689, a3-24)及《續高僧傳》卷 28:「又青泥坊側有古佛龕。……自誠開發。」(CBETA, T50, no. 2060, p. 689, a28-b3) 70《法華傳記》卷 4:「夢感普賢勸書大教。誠曰:大教,大乘也。諸佛智慧,所謂般若。」(CBETA, T51, no. 2068, p. 65, c1-2) 71《法華傳記》卷 4(CBETA, T51, no. 2068, p. 65, c5-6)。 72《妙法蓮華經》卷 7〈25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CBETA, T09, no. 262, p. 57, c23-24)。

  • 14

    習《法華經》,每夏安居讀誦五百遍,餘時每日亦兼讀兩遍,略計十年共讀

    誦了一萬多遍。 73

    5.僧法

    唐代僧法行法華三昧之事,在《法華傳記》卷 8 言「絳州孤山西河道

    場僧」中說到。唐代永徽(650-)年中,有二僧同房而住,一名僧行,修

    三階佛法(曾流行於隋唐之三階教),一名僧法,行法華三昧。兩人相約,

    先過世者須告知另一人其所生之處。之後僧行先去世,僧法經三年還等不

    到僧行前來告知所生之處,便於堂上觀音像前斷食立誓,祈求有所感應。

    經足不出戶斷食五天後,在夜裏夢見有一位沙門告訴他,抓取其衣角,即

    將見到僧行所生之處。僧法遵行之後,須臾即到地獄之中。其間猛火熾烈

    無法親近,鐵網七重覆蓋其上,鐵門四面牢牢關閉,許多犯戒、不修身心

    之沙門在其中受苦。帶僧法來的沙門詢問防守的羅剎,此處是否有沙門僧

    行,羅剎回答有,但不可見之。經沙門請求,羅剎即以劍鋒戳一黑炭,告

    知此即是僧行。僧法見黑炭流淚涕泣,表示希望見到僧行生前之形貌,羅

    剎唱聲「活!」之後,僧行即現生前之樣貌,但是身體燒爛。僧行告知僧

    法言,其昔日貢高,恣意犯戒,請僧法救其離苦。僧法問如何救之,僧行

    即言,要為其造《法華經》,一日可完成。僧法表示,一日完成有困難,僧

    行言,其痛苦無法忍受,一剎那都難過,若非僧法勇猛精進一日完成,如

    何能讓其苦息。羅剎聽聞後呵責僧行,將之投入地獄。僧法隨沙門離開地

    獄後夢醒。當天即捨衣鉢之資,雇用四十位書生,於一日寫完《法華經》,

    供養禮拜。當日夜晚,僧法又夢見上次所見之沙門前來相告,僧行已脫離

    地獄之苦,最近生於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 74

    73 參見《法華傳記》卷 4 (CBETA, T51, no. 2068, p. 65, b14-c18)。另請參見林志欽,〈高僧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三、高僧傳之記載情形」之「(一) 《續高僧傳》之記載」。 74 參見《法華傳記》卷 8 (CBETA, T51, no. 2068, p. 86, c5-p. 87, a2)。又,僧法之傳,於《續高僧傳》、《宋高僧傳》、《佛祖統紀》、《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均

    無。《續高僧傳》卷 1 有「太學博士江泌女僧法者。」(CBETA, T50, no. 2060, p. 426, a28)、《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 2:「太學博士江泌女僧法者。」(CBETA, X77, no. 1522, p. 81, a17-18)均非此同一人。其他現存僧傳唯有宋代非濁(?-1063)所集《三寶感應要略錄》卷 2 (CBETA, T51, no. 2084, p. 847, a12-28)有文字近同之

  • 15

    (三)《法華經顯應錄》之記載

    南宋宗曉編《法華經顯應錄》為「徧加討覈大藏,三朝僧傳及內外典

    章,隱顯畢收,新舊竝列,總二百三十九事。」 75所言「三朝僧傳」即是

    梁朝慧皎(497-554)《高僧傳》、唐代道宣《續高僧傳》、宋代贊寧(919-1001)

    《宋高僧傳》。書中傳記絕大部分均有註明出處,或是宗曉親自所聞。

    《法華經顯應錄》中,記述行法華三昧者,有 1.慧思、2.智顗、3.玄

    光、4.智璪、5.普明(法京)、6.法嚮、7.法誠、8.楚金、9.道遵、10.智覺(永

    明延壽)、11.可誴、12.持法、13.慧忍等,共 13 人。

    1.慧思

    《法華經顯應錄》註明其慧思傳記出自「唐《續高僧傳》」76,但《續

    高僧傳.釋慧思傳》約有 2380 字,《法華經顯應錄》之慧思傳記僅有 550

    字,除了節錄外,文字出入亦多,應亦經過改寫。傳中記敘慧思幼時夢見

    梵僧勸令出家,即出家入道,立志日唯一食。「十年專誦《法華》,七載常

    行方等,九旬常坐脩一行三昧。由茲精進之功,徹見三生行道事蹟。」77即

    十年專誦《法華經》,七年常行方等三昧,九十日常坐修一行三昧。而此段

    文字非《續高僧傳》所有,應是取自智顗《摩訶止觀》:「南岳德行不可思

    議,十年專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大小法門朗然洞發。」78

    或是《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

    證。」79但是依二者之文字,「七載方等」並非即是行方等三昧,參酌《南

    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從年二十至三十八恒在河南習學大乘。」 80應該

    是指學習大乘較為可能。「九旬常坐」亦非修一行三昧,而是夏安居三個月

    傳記,可能即是取自《法華傳記》。 75《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24, a1-2)。 76《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26, c23)。以下《法華經顯應錄》諸師傳記之出處,均根據書中所言,不再特別加註。 77《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26, c2-4)。 78《摩訶止觀》卷 1 (CBETA, T46, no. 1911, p. 1, b20-22)。 79《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卷 1 (CBETA, T50, no. 2050, p. 191, c16-17)。 80《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卷 1 (CBETA, T46, no. 1933, p. 787, b1-2)。

  • 16

    之修法華三昧,因此而有「一時圓證」。「徹見三生行道事蹟」即是引發宿

    命通,見己前三世修行之事。依原來《續高僧傳》所記是:「誦《法華》等

    經三十餘卷,數年之間,千遍便滿。……自斯已後,勤務更深,剋念翹專,

    無棄昏曉,坐誦相尋,用為恒業。由此苦行,得見三生所行道事。」 81因

    此《法華經顯應錄》此處所說應有誤。其繼續言之後慧思向慧文禪師學習

    禪法,於夏安居時攝心修行,結束時感慨無所證悟,在放身倚壁而背尚未

    靠至牆壁時,「豁然開悟法華三昧及餘大小法門。」82此開悟之說法應亦是

    根據上述《摩訶止觀》所言「一時圓證,大小法門朗然洞發。」原《續高

    僧傳》之說法則是:「霍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

    背捨、除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 83之後慧思造金字《般若經》與《法

    華經》,並講說二經。後再到南嶽,知地下古寺之遺跡,及前世坐禪之地與

    被賊斬首過世後之枯髏。曾往瓦官寺,遇雨而不濕,履泥而不汙。有時現

    身或大或小,或藏身不現。瓶中之水常滿,有如天童侍奉補水。回答人之

    提問言,其位居十信位。臨終之日集合門人說法,因無人回應其如有十人,

    願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三昧,當供給所需,如果沒有,即將離去之詢

    問,即斂念唱言有眾聖相迎而終。眾人皆聞異香滿室。曾蒙普賢菩薩摩頂

    而生肉髻。 84

    2.智顗

    《法華經顯應錄》智顗傳出自「〈別傳〉及天台十二所道場記」 85。所

    言「別傳」即是灌頂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天台十二所道場記」為

    灌頂述之《天台智者大師十二所道場記》一卷 86,今已不存。《景德傳燈錄》

    81《續高僧傳》卷 17 (CBETA, T50, no. 2060, p. 562, c12-21)。 82《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26, c6)。 83《續高僧傳》卷 17 (CBETA, T50, no. 2060, p. 563, a11-13)。 84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26, c1-23)。 85 《法華經顯應錄》卷 1:「凡諸事蹟詳于〈別傳〉及天台十二所道場記。」(CBETA, X78, no. 1540, p. 27, b16-17) 86 圓仁《入唐新求聖教目錄》卷 1:「天台智者大師十二所道場記一卷(灌頂述)。」(CBETA, T55, no. 2167, p. 1086, c16) 圓仁之另書《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錄》則作「汀述」:「天台智者大師十二所道場記一卷(汀述)。」(CBETA, T55, no. 2165, p. 1075, b25)。

  • 17

    言,智顗「居天台山二十二年,建造大道場一十二所。」 87《宋高僧傳》

    中提及此記:「貞元初入天台山中,有隋智者蘭若一十二所,懸記之

    曰:……」 88書名唯見於日僧圓仁(794-864)、圓珍(814-891)至中國求

    法之目錄,前者作「天台智者大師十二所道場記」如上述,後者作「天台

    十二所道場記」 89。

    依《法華經顯應錄》之記述,智顗七歲至伽藍,蒙僧口授〈普門品〉,

    一次即通利。二十歲剃髮受具足戒,即到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歷二十日,三部完畢。續至大蘇山禮慧思為師,慧

    思見而嘆曰:昔日在靈山同聽《法華經》,今日因宿緣又前來相會。慧思即

    授智顗普賢道場、四安樂行。智顗晝夜苦修,經二七十四日,誦《法華經》

    至藥王菩薩捨身,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之處,智

    顗「心懸苦行,豁然入定,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

    清風之游太虗。」90即是心中懸念藥王菩薩之苦行,身心豁然空寂而入定,

    並因此而發總持(陀羅尼),如光照幽暗而明了《法華經》,似風過虛空而

    無礙通達諸法相。慧思印證智顗所入之定為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之總持

    為初旋陀羅尼。並言即使文字法師千羣萬眾,亦無法窮盡其思辯。 91後智

    顗承慧思之囑咐,至金陵瓦官寺弘法八年,講《法華玄義》等。之後隱居

    天台山,有時在東南峰經行,或在方丈室誦《法華經》而入三昧。眾魔惡

    鬼前來擾亂,智顗於定中不動其心。曾講誦《法華經》,感得普賢菩薩乘白

    象現前。 92晚年有疾將逝之日,命弟子唱《法華經》而自作讚語。又言若

    87《景德傳燈錄》卷 27 (CBETA, T51, no. 2076, p. 432, c28-p. 433, a1)。 88《宋高僧傳》卷 10 (CBETA, T50, no. 2061, p. 768, c23-25)。 89《福州溫州台州求得經律論疏記外書等目錄》卷 1 (CBETA, T55, no. 2170, p. 1094, b25)、《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卷 1 (CBETA, T55, no. 2172, p. 1099, c6)、《智證大師請來目錄》卷 1 (CBETA, T55, no. 2173, p. 1105, a10)。 90《法華經顯應錄》卷 1(CBETA, X78, no. 1540, p. 27, a12-13)。《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作:「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

    達諸法相,似長風之游太虛。」(CBETA, T50, no. 2050, p. 191, c28-p. 192, a1) 91 此出自《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卷 1:「思師歎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

    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CBETA, T50, no. 2050, p. 192, a5-8) 92《法華經顯應錄》卷 1 言智顗:「一時講誦《法華》,感普賢乘白象躡駕于前。」

  • 18

    不領導眾人必能達六根清淨位,為度他而損己故,退居五品弟子位。最後

    言其師友及觀世音菩薩皆來迎之,言已趺坐而逝。遺身安奉於靈塔,每年

    皆開塔供養,最後開封時卻不見其遺身。 93

    3.玄光

    《法華經顯應錄》玄光傳出自《宋高僧傳》而較簡略。玄光為高麗僧,

    至中國衡山向慧思求法。慧思授以四安樂行。玄光稟而行之,不久即證法

    華三昧。慧思印可所證真實不虛。將返高麗傳法時,乘船於海上,見彩雲

    降至,空中有聲言,天帝召其至龍宮說親證之法門。由青衣人帶領入龍宮

    說法七日,再回船上,船伕言船無法前進,半天而已。玄光返國弘法,弟

    子一人證火光三昧,一人證水光三昧。 94

    4.智璪

    智璪傳出自《續高僧傳》,內容已敘之於前,不再重述。 95

    5.普明(法京)

    《法華經顯應錄》普明(舊名法京,生卒年不詳)傳出自「續靈瑞集」96,

    即是宋代元頴所著《法華續靈瑞集》,現已不存。97此傳言普明舊名「法京」,

    年少時聚沙為塔,以蒿艾草為殿,合掌稱佛。忽遇僧勸其往天台山出家,

    (CBETA, X78, no. 1540, p. 27, a21-22)此非《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所有,或許是出自《天台智者大師十二所道場記》。 93《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26, c24-p. 27, b17)。 94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28, a17-b7)。 95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29, b5-22)。 96《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30, b23)。 97《法華經顯應錄》卷 1:「法華則有《靈瑞集》。……今《靈瑞》一集世有二本,有單題《靈瑞》,有《續靈瑞集》。單題靈瑞者,內列六十事,不載纂集之

    人。唯嘉祐中有楊曦者為之序。此本舊有,近再刊鋟。……《續靈瑞集》者,迺

    大觀中吳興元頴法師增新續舊,開為十科。……無何板籍久亡,往往不及見者

    多矣。」(CBETA, X78, no. 1540, p. 23, c10-19)《法華經顯應錄》卷 2:「大觀中,吳興有法師元頴,傳宗佛隴,義學宏深,余甞見師教典目錄,著述甚多,內有

    所謂《法華續靈瑞集》,世未之見,後徧求,果得之。其文兩卷,以所錄一百餘

    人選為十科。」(CBETA, X78, no. 1540, p. 49, b16-19)

  • 19

    該地有「初依菩薩」 98說法化世。普明即前往為智顗弟子。智顗笑言,其

    是因宿願力之故,今得相遇。智顗教其誦《法華經》,兼修懺法。後隨侍智

    顗到廬山,要行法華三昧時,見一僧告知其法名不佳,應改名「普明」,因

    此即改此名。晚年所居之處缺水,想念之,即於石上出現流泉。又曾鑄做

    盧舍那佛像,感得異人施金後即隱而不見。又曾在林中現身高數十丈,為

    灌頂親眼所見。 99

    6.法嚮

    法嚮傳亦是出自《續高僧傳》。法嚮十六歲出家即勤苦修行,通誦《法

    華經》。晚年立法華堂,行智顗所著之法華三昧,二十一日精進,「大獲靈

    瑞」。曾有老虎為患,日計數十件,居民道俗為之設禳災大齋,老虎卻入堂

    咬去一人。法嚮隨後喚住老虎,言今為其設齋,可放此人。虎即放之。自

    此以後,諸虎皆聚集,法嚮以杖扣其頭而為說法。從此老虎即不再為害。100

    7.法誠

    法誠傳亦出自《續高僧傳》,但簡要許多。法誠幼年出家,師事僧弘,

    奉師訓以誦《法華經》為業,又行法華三昧。曾夢普賢菩薩勸其寫大乘教,

    即請人寫《般若經》八部,又寫《華嚴經》,感得異鳥飛舞於置經之桌案。

    其於露地親手寫《法華經》,因事他往而未收,後遇暴雨,但經案未受波及,

    其餘之物皆被水漂溺。壽終前生疾病,志願上生兜率天,言有童子相迎,

    即將往生。言畢口出光明,異香滿室,恬然坐化。法誠誦《法華經》,每夏

    安居誦五百遍,其餘日子亦每日誦兩遍,十年略計誦一萬多遍。 101

    8.楚金

    《法華經顯應錄》楚金傳係整合《宋高僧傳》與《法華續靈瑞集》之

    98《妙法蓮華經玄義》卷 5:「五品之位,理雖未顯,觀慧已圓,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堪為世間作初依止。……若六根似解,……猶是第一依止。若

    始終判者,五品、六根為初依。」(CBETA, T33, no. 1716, p. 736, c4-19)即是以圓教五品弟子、六根清淨位為初依菩薩。智者大師智顗位居五品。 99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30, b12-23)。 100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39, b16-23)。 101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1 (CBETA, X78, no. 1540, p. 39, b24-c10)。

  • 20

    楚金傳記。《法華經顯應錄》言:「師事跡,《大宋高僧傳》依飛錫之碑,《靈

    瑞》載岑勛之記,釆訪不同,互有存沒。今併二文以成全美。」 102傳記言

    楚金(698-759)七歲出家,禮藏經之後,信手取經而得《法華經》,即誦

    此經。受具足戒之後,曾於靜夜詠讀《法華經》,至〈見寶塔品〉,身心寂

    靜,忽然看見寶塔(多寶佛塔)現前,釋迦牟尼佛之分身遍滿虛空。從此

    不出禪房,讀誦《法華經》六年。並立誓建此寶塔以答此靈瑞感應,即有

    施主前來而能完成建塔。楚金在築塔基之處,每夜持誦,大眾忽然聽到天

    樂之聲,且異香馥郁。又感通玄宗皇帝夢見法名,下有金字(楚金之下字

    即為金)。皇帝上朝時詢問,果有此事,因此賜下五十萬錢及一千疋絹,以

    助建塔,並御書多寶佛塔之匾額。塔成行懺,即感五色雲繞於塔上。 103楚

    金再約集僧七人,晝夜塔於下誦經。每至春秋,集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

    道場之內感得之舍利尤多。一日畫普賢菩薩像,筆鋒感得舍利十九顆。又

    刺指血寫《法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等。並以黃金書寫《法華

    經》三十六部以鎮寶塔。又寫千部予眾人受持。最終右脇而臥,安然逝世。104

    9.道遵

    道遵(715-784)傳記出自《宋高僧傳》,亦較簡略。本傳開始有無法

    辨識之多字,後言「一心三觀」,比對《宋高僧傳》,應即是道遵「後學天

    台一心三觀法門」105。之後言其廣寫《法華經》。後建看經院,州將韋元甫

    等上奏而獲詔名「法華道場」。江東共建有十七所,皆道遵之力。並召集十

    四人常持《法華經》。又鑄盧舍那佛像,建多寶佛塔,造阿彌陀佛像,寫天

    台三大部(《妙法蓮華經文句》、《妙法蓮華經玄義》、《摩訶止觀》)置道場。

    後於靈巖寺行法華三昧,忽然見大光明上照於天,道遵自身在光中。他日

    問於荊溪湛然,湛然言,此是智慧光明從心流出,豈非是專一心志之所致?

    又於靈巖寺入「法華道場」(即修法華三昧),目睹自身在空中坐。先證知

    102《法華經顯應錄》卷 2 (CBETA, X78, no. 1540, p. 44, c15-16)。 103 此處《法華經顯應錄》有字無法辨識,乃作:「塔事□□□□□懺,即感五色雲氣團於塔上。」(CBETA, X78, no. 1540, p. 44, c1-2)筆者參考《法華經持驗記》卷 1:「塔成,有五色雲籠塔上。」(CBETA, X78, no. 1541, p. 77, c3-4)並推測文中之「□□□懺」為行懺法,或許即是行法華懺。 104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2 (CBETA, X78, no. 1540, p. 44, b14-c16)。 105《宋高僧傳》卷 27 (CBETA, T50, no. 2061, p. 879, a19-20)。

  • 21

    此者,知此事是滌清煩惱垢之相。 106

    10.智覺(永明延壽)

    智覺(904-975)即是永明延壽禪師。《法華經顯應錄》言:「師事跡《大

    宋僧傳》、《僧寶傳》、《寶珠集》竝委載。以宮(官)錢市放生用見《東坡

    大全》。」107「大宋僧傳」即是《宋高僧傳》。「僧寶傳」即宋代惠洪(1071-1128)

    撰《禪林僧寶傳》。「寶珠集」為南宋陸師壽撰《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今不存)。

    本傳言智覺自幼知敬佛乘,二十歲習誦《法華經》,六十日而畢,時有

    羊跪而聽之。為稅務官時,見魚蝦即買來放生,並盜用官錢作放生用。事

    發之後被判死刑,錢王派人視之,言若其怕死即殺之,否則即放之。因智

    覺臨刑而色不變,即遭赦免,後即依翠巖禪師出家。曾於國清寺行法華三

    昧,夜見神人持戟而入,言其久種淨業方到此。又於半夜行道時,普賢菩

    薩前供養之蓮華忽然在手,因此想起自己終身常誦《法華經》與廣利眾生

    的二個心願,但同時又樂於禪定之寂靜,終究無法決定何者為佳。於是便

    製作二個鬮,一為「一心禪定」,另一為「誦經萬善莊嚴」,誠心禱告佛像,

    若是於此二途,有一項其能實踐功成者,則讓他七次都抓到該鬮。結果七

    次都拈得「誦經萬善」之鬮。從此智覺即一心專修淨業(往生淨土之業)。

    後誦經三載。並曾於禪觀中,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水灌入其口,從此發「觀

    音辯才」。智覺勤奮精進,「日行一百八事」。平生誦《法華經》一萬三千多

    部。臨終前,焚香告知眾人,趺坐而逝。 108

    11.可誴

    可誴七歲出家,誦通《法華經》。後日課佛書,閒時閱讀外典。修淨土

    之業,讀大藏經一遍,修法華懺九年。一日生病而召集弟子言,其大事將

    至,而平生精進修行未曾犯戒,若真得道,死時必有異相。數日後,忽於

    其床腳上生出一枝白色芝草,紋如蓮華。可誴見而言曰,其居處現此象,

    表示去時已至。即書寫一偈:「無經可誦,無佛可念,今日臨行,大家證驗。」

    106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2 (CBETA, X78, no. 1540, p. 44, c17-p. 45, a6)。 107《法華經顯應錄》卷 2 (CBETA, X78, no. 1540, p. 46, c15)。 108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2 (CBETA, X78, no. 1540, p. 46, b21-c15)。

  • 22

    即趺坐而逝。有賢者讚嘆其「經看一大藏教,懺摩九載熏修,巳(已)證

    法華三昧,白蓮平地生秋。實紹興十六年也。」 109

    12.持法與 13.慧忍

    持法與慧忍(生卒年不詳) 110為姊妹,姊五歲妹三歲時,有人誦《法

    華經》,姊妹聽之即了解,從此即能談實相之義。後兩人一起出家,同修法

    華三昧。忽然有一比丘尼,自號空姑,言詞與容貌甚為奇特,前來與其共

    宿,而每到半夜即身放光明顯赫,如此經三年而後離去。問之二人皆笑而

    不答。有識者言,依經所說,即是普賢菩薩。 111

    (四)《法華靈驗傳》之記載

    《法華靈驗傳》為了圓所錄,其序言提到,其是由唐代慧詳撰《弘贊

    傳》(即《弘贊法華傳》)、宋代宗曉撰《現(顯)應錄》(即《法華經顯應

    錄》)、高麗真淨撰《海東傳弘錄》等三種傳記中,抄錄其中最為奇特之事

    所成。112本書提到行法華三昧者,唯玄光一人。玄光傳末註言此傳出自《法

    華經顯應錄》。此傳所記前已述及,不再重述。 113

    (五)《法華經持驗紀》之記載

    《法華經持驗記》為清代周克復所編,是取「累朝古德名賢事驗足徵

    信者」編輯而成。 114所記載行法華三昧者,有 1.慧思、2.玄光、3.智顗、

    4.僧照、5.大善、6.慧成、7.慧威、8.智璪、9.智晞、10.法誠、11.智威、12.

    無畏、13.玄朗、14.道遵、15.楚金、16.妙行、17.持法、18.慧忍、19.遵式、

    20.祖韶、21.有嚴、22.處咸、23.中立、24.道琛、25.傳記、26.廣承,共 26

    109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2 (CBETA, X78, no. 1540, p. 51, b8-23)。紹興十六年為西元 1146 年。 110 持法與慧忍生卒年不詳,但《法華經顯應錄》卷 2 傳記末有:「雖一行禪師亦復欽敬。梁肅為作行狀云。」(CBETA, X78, no. 1540, p. 54, c15)唐代梁肅(753-793)為之作傳,應是同時代人。 111 參見《法華經顯應錄》卷 2 (CBETA, X78, no. 1540, p. 54, c8-15)。 112 參見《法華靈驗傳》卷 1 (CBETA, X78, no. 1539, p. 2, b6-10)。 113 參見《法華靈驗傳》卷 1 (CBETA, X78, no. 1539, p. 10, a10-22)。 114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62, c10-14)。

  • 23

    人。此等傳記,除慧思、智顗、楚金稍長外,均頗簡短。本書為清代周克

    復所作,在南宋宗曉《法華經顯應錄》(1198)以前已有傳記者,包括 1.

    慧思、2.玄光、3.智顗、8.智璪、10.法誠、14.道遵、15.楚金、17.持法、18.

    慧忍等,至此書時,已年代久遠,且本文前已述及較早之傳記所言,故不

    再重述。故以下即就《法華經持驗紀》所載,1.僧照、2.大善、3.慧成、4.

    慧威、5.智晞、6.智威、7.無畏、8.玄朗、9.妙行、10.遵式、11.祖韶、12.

    有嚴、13.處咸、14.中立、15.道琛、16.傳記、17.廣承等 17 人述之。

    1.僧照

    隋代僧照(生卒年不詳)禮慧思為師,所教授者無不領解。後以慧思

    之命而行法華三昧。以消業障。行法將成時,見普賢菩薩乘白象王,放光

    為其證明。又感「普門大慈」(觀世音菩薩)為其說法。於是頓悟玄旨,辯

    才無礙。僧照於僧眾之中,苦行與禪定皆為第一。 115

    2.大善

    隋代大善(生卒年不詳)年幼即於林野常誦《法華經》。後參慧思,得

    開觀慧,實踐法華三昧,所入最深。最後趺坐而逝。七天內天降天花,異

    香凝結。曾有縣令為證大善有慈悲三昧力,率領左右對一羣遭獵人所圍之

    鹿同聲唸「南無大善禪師」,羣鹿即騰空而出。(按:此事蹟過於神奇,姑

    且保留之。) 116

    3.慧成

    隋代慧成(生卒年不詳)誦通《法華經》、《維摩詰經》、《勝天王般若

    波羅蜜經》等,之後見慧思,令其修法華三昧,修行三年後,「魔業禪鬼頓

    爾散絕」(業障與魔鬼之擾均消逝)。後造寺時,一夜江水漲而能獲得梁木。

    有一人突然氣絕,死而復甦,說其被抓至閻王之處,見到慧成上殿說,此

    人功德未了,希望能赦免之,閻王即頂禮之後,依所言而釋放其人。又有

    一律師,半夜抓一蝨子投於地上,天明時慧成告之,夜晚有一施主(指此

    隻蝨子)可憐被凍。該禪師即慚愧並永以為戒。此事顯示慧成之神通感知

    115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71, c11-15)。 116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71, c16-22)。

  • 24

    能力。 117

    4.慧威

    隋代慧威(生卒年不詳)118年少時從學慧思,修行法華三昧,「專思玄

    寂」,因此而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無論聽聞人畜禽鳥之聲,常能

    知其意。之後又引發如意神通,飛天踏水如履平地。密行異於常人。 119

    5.智晞

    隋代智晞(556-627)童年出家,至天台山向智顗學,稟受禪門要訣,

    加修禪定。常行法華三昧。一日欲伐山林造經臺,夜夢山神送疏文,表示

    盡捨林木供其作經臺。有僧欲前往該山峰頂禪坐,智晞以其道力微弱而山

    神剛猛勸阻之,該僧仍然前往,後被山神現形驅趕而出。智晞曾至阿育王

    寶塔禮八萬四千拜。後端坐說法,弟子問其將往生何處,智晞答言,如其

    夢中所見,當往生兜率淨土。往生時如入禪定,空中有絃樂聲,良久方息。120

    6.智威

    唐代智威(?-680)十八歲將結婚之前,遇到梵僧告知,其前身是陳

    朝官居僕射的徐陵。當時聽聞智顗講說《法華經》後,曾立下五願:一、

    臨終能保持正念。二、不墮入三惡道。三、生於人道。四、童真出家。五、

    當不墮流俗之僧。今日為何卻要違背昔日之誓言?智威聽聞後有所感悟,

    即前往國清寺出家,禮灌頂為師,聽受心法而定慧俱發,證法華三昧。後

    欲知其弘法勝地在何處,即投擲錫杖,誓言錫杖所停之處即是其住所。其

    錫杖乃自國清寺飛五百里,飛到蒼嶺的普通山。但是其地太過狹隘,無法

    容納廣眾。於是智威再將錫杖擲往空中,飛到軒轅煉丹山。智威即在此地

    白晝講經,夜間坐禪,手寫經典。其每次登座說法,即有紫雲蓋頂,鳥雀

    馴服在旁。智威每日往返八十里到另地,齋僧說法,眾人皆說其有神足通。

    117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71, c23-p. 72, a6)。 118 此慧威非唐代天台宗七祖(不言龍樹則為六祖)慧威(634~713)。 119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72, a15-18)。 120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72, c11-20)。

  • 25

    後端坐而化,異香七日不散。 121

    7.無畏(善無畏)

    唐代無畏(即是善無畏 122,637-735)為中印度人,十三歲讓出國位

    而出家。遇殊勝招提為師,證得法華三昧。後講法多有異相。乘商船遊諸

    國,「密修禪誦」,口放白光。中印度大旱,無畏暗自祈禱,不久見觀世音

    菩薩在日輪(太陽)之中,手執水瓶注水於地。後前往中國,以駱駝載經

    典,駱駝沉入河中,無畏亦隨之入河,到龍宮三夜,為其說法。出龍宮時,

    所載經典均未濕。至長安後,翻譯經典。曾遇大旱,以咒語祈雨後大雨如

    注。又曾下雨過久,以呪雨令雨停。 123

    8.玄朗

    唐代玄朗(673-754)自幼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聞說天台宗盛弘止

    觀,即拜慧威為師,修法華三昧。修頭陀行,隱居山中四十多年。曾於殿

    壁繪觀世音菩薩、賓頭盧跋羅墮闍之像,焚香斂念,感得五色神光照耀全

    室,道俗共見。 124

    9.妙行

    唐代妙行精通天台教觀,於泰山結草為衣,拾果為食,行法華三昧,

    感得普賢菩薩現身證明。後於一夕見琉璃地,佛(阿彌陀佛)與二菩薩(觀

    世音與大勢至菩薩)立於空中。之後有一天再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寶地,

    即告訴左右說,其未作觀而能見到寶地,往生極樂世界之期已到,當日即

    右脅臥而往生。 125

    121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75, c10-24)。 122 《宋高僧傳》卷 2:「釋善無畏,本中印度人也,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之後,梵名戍婆揭羅僧訶,華言淨師子,義翻為善無畏。一云輸波迦羅,此名無畏,亦

    義翻也。」(CBETA, T50, no. 2061, p. 714, b8-11) 《玄宗朝翻經三藏善無畏贈鴻臚卿行狀》卷 1:「三藏沙門輸婆迦羅者,具足梵音應云戍婆誐羅僧賀,唐音正翻云淨師子,以義譯之名善無畏。」(CBETA, T50, no. 2055, p. 290, a7-9) 123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76, b22-c10)。 124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76, c11-17)。 125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1 (CBETA, X78, no. 1541, p. 78, c18-22)。

  • 26

    10.遵式

    宋代遵式(964-1032)至天台國清寺,於普賢菩薩像前燃一指供養,

    誓傳天台教觀。於智顗忌日時,燃頂誓言力行四種三昧(含法華三昧)。回

    天台後,苦學至吐血,仍毅然行道。滿四十九天時,忽然猶如夢見觀世音

    菩薩垂手自其口中取出數蟲,又以指注甘露水入其口,其感覺身心清涼,

    宿疾頓時痊癒。曾講《法華經》。建日觀庵作為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之法。常

    行法華三昧,以九十日為期,多有感應。建光明懺堂(行金光明懺法)時,

    每架一木一磚,必誦大悲呪七遍。 126

    11.祖韶

    宋代祖韶十九歲誦通《法華經》。後向慈雲遵式學天台,盡得奧旨。只

    以實踐法華三昧為常課。曾修金光明懺法一百晝夜。行至將近五十日時,

    忽然見前方滿是旌幢,引導者呼為「大辨尊天」。祖韶作禮之後,天神言「師

    傳通大乘,利益弘多。」言畢即消失。又曾夢見文殊菩薩摩其頂,示其五

    無生之義。醒後覺得五臟開朗如吃冰雪。 127

    12.有嚴

    宋代有嚴(1021-1101)十四歲時向神照學習天台教觀。後隱居山中行

    法華三昧。若遇水災旱災,以持誦禳災即生效。其母罹患眼疾,有嚴對觀

    世音菩薩觀想日精摩尼手, 128其母即夢見有嚴舉日站在前方,睡醒眼睛即

    見光明。有一日,有嚴於定中見天神告知其淨業已成。又夢見水池中生大

    蓮華,四周有天樂。即作「西歸自餞」一文示眾人。七日後趺坐而逝。所

    葬之塔上有光如月,經三夜才消失。 129

    13.處咸

    126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2 (CBETA, X78, no. 1541, p. 82, c13-p. 83, a1)。 127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2 (CBETA, X78, no. 1541, p. 83, a24-b5)。 128《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言以觀世音菩薩大悲呪

    治病之法:「若為眼闇無光明者,當於日精摩尼手。」(CBETA, T20, no. 1060, p. 111, a10-11) 129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2 (CBETA, X78, no. 1541, p. 83, b6-12)。

  • 27

    宋代處咸(1016-1086)受具足戒後,以三年讀完藏經。後受學於神照,

    深悟其教旨而開始弘傳天台教觀,常修法華三昧。臨終前召集眾人,預告

    往生淨土日期。該日至時,趺坐而寂。 130

    14.中立

    宋代中立(?-1115)二十歲出家。後繼承神智之講席,宣講(天台)

    止觀。修法華三昧懺法七年。行法將圓滿時,有一天於禪觀中見一大船,

    眾人欲坐皆無法乘坐,只有中立坐在其中前行。自此後,中立「辨慧泉涌」。

    中立誦《法華經》超過一萬部。禳災救旱無不靈驗。 131

    15.道琛

    宋代道琛(1086-1153)十八歲受具足戒,以圓照為師。後於禪定中見

    四明尊者(知禮 960-1028)坐在禪榻上深談法相,自此心地豁然開朗。曾

    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菩薩放光,慧辨能力愈強。有久病者,道琛為其說

    法施食,病多痊癒。一日召集眾人誦《觀無量壽佛經》,日夜不絕。眾人聞

    異香滿室。道琛言:佛來接我。即沐浴更衣,令眾人誦《法華經.安樂行

    品》,尚未誦完,道琛即已坐化。遺身置於龕中,超過一個月仍容貌如生。132

    16.傳記

    明代傳記為妙峰弟子,隱居三十餘年,每日誦《法華經》為業,誦達

    九千七百多部。後力修法華三昧懺法,歷經九年,每獲瑞應。臨終前念佛

    三千聲,唱《法華經》經題多次,面西合掌而逝。至次日早晨,頂門猶暖,

    異香久久方歇。 133

    17.廣承

    明代廣承字紹覺,二十歲受學於大覺,深究天台、華嚴諸宗,善於機

    辯。後依翠峰出家受戒。雲棲大師見所著之淨土文,讚其為義虎。廣承勤

    130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2 (CBETA, X78, no. 1541, p. 83, b13-18)。 131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2 (CBETA, X78, no. 1541, p. 83, c23-p. 84, a6)。 132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2 (CBETA, X78, no. 1541, p. 84, b6-12)。 133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2 (CBETA, X78, no. 1541, p. 87, c20-p. 88, a4)。

  • 28

    修懺法,證入法華三昧,自此以後閱讀諸經典,皆渙然冰釋,通解其義。

    為眾講經歷年不怠。後無疾而終。 134

    四、實踐法華三昧之人物及其證悟情形

    (一)實踐法華三昧之人物

    上述五種現存持誦《法華經》而得成就感應類之傳記:《弘贊法華傳》、

    《法華傳記》、《法華經顯應錄》、《法華靈驗傳》、《法華經持驗紀》,記述實

    踐法華三昧者,有《弘贊法華傳》4 人慧思、智顗、智璪、法誠;《法華傳

    記》5 人慧思、智顗、智璪、法誠、僧法;《法華經顯應錄》13 人慧思、智

    顗、玄光、智璪、普明(法京)、法嚮、法誠、楚金、道遵、智覺(延壽)、

    可誴、持法、慧忍;《法華靈驗傳》1 人玄光;《法華經持驗記》26 人慧思、

    玄光、智顗、僧照、大善、慧成、慧威、智璪、智晞、法誠、智威、無畏、

    玄朗、道遵、楚金、妙行、持法、慧忍、遵式、祖韶、有嚴、處咸、中立、

    道琛、傳記、廣承。扣除重複者外,共有 31 人:慧思、智顗、玄光、僧照、

    大善、慧成、慧威、智璪、智晞、普明(法京)、法嚮、法誠、智威、僧法、

    無畏、玄朗、楚金、道遵、妙行、持法、慧忍、智覺(延壽)、遵式、祖韶、

    有嚴、處咸、中立、可誴、道琛、傳記、廣承。各書提到諸僧一覽表如下:

    134 參見《法華經持驗記》卷 2 (CBETA, X78, no. 1541, p. 88, a18-22)。

  • 29

    表一、《法華經》持驗傳記所載修行法華三昧者一覽表(依年代先後排序)

    書名

    僧名

    弘 贊 法

    華傳 法 華 傳

    記 法 華 經

    顯應錄 法 華 靈

    驗傳 法 華 經

    持驗紀

    1 慧思 ● ● ● ●

    2 智顗 ● ● ● ●

    3 玄光 ● ● ●

    4 僧照 ●

    5 大善 ●

    6 慧成 ●

    7 慧威 ●

    8 智璪 ● ● ● ●

    9 智晞 ●

    10 普明 ●

    11 法嚮 ●

    12 法誠 ● ● ● ●

    13 智威 ●

    14 僧法 ●

    15 善無畏 ●

    16 玄朗 ●

    17 楚金 ● ●

    18 道遵 ● ●

    19 妙行 ●

    20 持法 ● ●

    21 慧忍 ● ●

    22 智覺 ●

    23 遵式 ●

    24 祖韶 ●

    25 有嚴 ●

    26 處咸 ●

    27 中立 ●

    28 可誴 ●

    29 道琛 ●

    30 傳記 ●

    31 廣承 ●

  • 30

    此 31 人中,有 17 位為天台宗史傳所載。135其餘 14 位,慧成向慧思學

    法華三昧。智晞與普明為智顗弟子。玄朗為天台祖師慧威弟子。遵式為天

    台祖師義通弟子。僧法之師承不明。善無畏為密宗祖師。智覺為淨土宗與

    法眼宗祖師。祖韶為天台宗祖師遵式弟子。處咸為天台宗神照本如弟子。

    中立為天台宗尚賢與神智之弟子。 136可誴、傳記之師承不明。廣承之宗派

    不明,但曾深究天台,故亦可歸屬天台。因此,屬天台宗者,有慧成、智

    晞、普明、玄朗、遵式、祖韶、處咸、中立、廣承等 9 人。師承宗派不明

    者有:僧法、可誴、傳記等 3 人。非天台宗者為善無畏、智覺等 2 人。綜

    之,此 31 人有 26 人屬天台宗;宗派不明者 3 人;非屬天台宗者僅 2 人。

    (二)實踐法華三昧之證悟情形

    以上所述 31 位實踐法華三昧者,其修行與證悟之情形彙整如下表二:

    135 此處所言「天台宗史傳」為:〈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智者大師別傳註〉、《天台九祖傳》、《釋門正統》、《佛祖統紀》、《續佛祖統紀》。參見林志欽

    〈天台宗史傳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情形初探〉,台灣宗教學會主辦,台灣宗教學

    會 2015 年會—華人宗教在臺灣與世界學術研討會,2015 年 6 月 14-15 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另,法誠為《釋門正統》所載,參見《釋門正

    統》卷 7 (CBETA, X75, no. 1513, p. 346, b23-c5)。 136《釋門正統》卷 6:「中立……治平中試經受具,依廣智。廣智異之曰:年少新學,能辨析如此。廣智卒,師神智(監文)。」(CBETA, X75, no. 1513, p. 333, b9-11)

  • 31

    表二、《法華經》持驗傳記所載法華三昧之實踐與證悟一覽表(依年代先後

    排序)

    修證 僧名

    修行法門 證悟結果 證悟情形描述 最終階位/臨

    終願求

    1 慧思

    兒時向《法華

    經》流淚頂禮不

    因濕熱而全身

    浮腫得平復

    所證位至六

    根清淨十信

    位。 靜念後言有

    眾聖相迎而

    終。異香滿

    室,頂暖身

    輕,顏色如

    常。

    夢賢菩薩騎六

    牙白象前來摩

    對《法華經》全

    經自然了解。 頭頂自然隆起

    如肉髻。

    三十歲專誦《法

    華經》十年

    誦經時閉目便

    見釋迦佛、彌勒

    菩薩來說法。 有時見山陵平

    坦。 《法華經》文字

    歷歷在目。

    行法華懺 證法華三昧

    一念頓發諸

    法,讀《大智度

    論》即能了悟與

    不忘。 知前二世誦《法

    華經》與埋骨

    處。

    更加精進苦行 引發宿命通

    得見之前三生

    所行之道事。 夢見彌勒菩

    薩、阿彌陀佛說

    法、隨彌勒菩薩

    於龍華法會。感

    傷悲泣後豁然

    覺悟。

    具如意神通。 有異香奇色。 各種祥瑞。 天童侍奉補水。

    2 智顗 七歲僧人口授 一遍即得 證得內凡五

  • 32

    修證 僧名

    修行法門 證悟結果 證悟情形描述 最終階位/臨

    終願求

    〈觀世音菩薩

    普門品〉 品弟子位。 臨終面向西

    方稱唸阿彌

    陀佛、般若、

    觀音菩薩,令

    眾唱《法華

    經》經題,贊

    頌《法華經》

    為法門之父

    母。 言其師友及

    觀世音菩薩

    皆來迎之,趺

    坐如入定而

    逝。 入滅後七次

    現身天台山

    寺,一次回佛

    壟山,並問語

    弟子。 靈塔開封不

    見遺身。 灌頂夢見智

    顗在兜率天

    彌勒內院。

    十八歲後誦《法

    華經》、《無量義

    經》、《普賢觀

    經》

    二十日不到即

    三部究竟

    修行法華三昧 三夜或十四日

    後證法華三昧

    前方便

    見自身與慧思

    同在靈鷲山聽

    佛說法。 明了《法華

    經》,無礙通達

    諸法相。

    峰頂獨修頭陀

    降伏強軟兩種

    魔境,西域神

    僧讚其為勇

    講《法華經》

    佛於靈鷲山說

    法之景象現於

    空中。 天降妙花於空

    中不墮。 聽眾夢見瓦官

    寺變為淨土,

    佛分身在八

    方。 有人見普賢菩

    薩自遠而來。 感得普賢菩薩

    乘白象現前。

    3 玄光 行四安樂行 證法華三昧 天帝召至龍宮

    說親證之門

    4 僧照 行法華三昧

    見普賢菩薩乘

    白象王放光證

    明。 感觀世音菩薩

    為其說法。於

    是頓悟玄旨,

    辯才無礙

  • 33

    修證 僧名

    修行法門 證悟結果 證悟情形描述 最終階位/臨

    終願求

    5 大善 年幼即常誦《法

    華經》。 實踐法華三昧。

    趺坐而逝,七

    天內天降天

    花,異香凝結

    6 慧成

    誦通《法華

    經》、《維摩詰

    經》、《勝天王般

    若波羅蜜經》

    等。 修法華三昧。

    三年後魔業禪

    鬼散絕。 其後造寺時感

    得梁木。 死而復甦者言

    見慧成為其向

    閻王求赦。 覺知蝨子受

    凍。

    7 慧威 修行法華三昧

    得解一切眾生

    語言陀羅尼

    聽聞人畜禽鳥

    之聲常能知其

    後又引發如意

    神通

    飛天踏水如履

    平地。密行異於

    常人。

    8 智璪 修法華三昧

    見九頭龍從地

    涌出上昇虛空

    代表九道眾生

    聽《法華經》,

    將能破無明入

    法性空

    心靜不為惡鬼

    所擾,得一青

    衣童子稱讚善

    9 智晞 常行法華三昧

    往生兜率淨

    土。往生時如

    入禪定,空中

    有絃樂聲良

  • 34

    修證 僧名

    修行法門 證悟結果 證悟情形描述 最終階位/臨

    終願求

    久方息

    10 普明 誦《法華經》。 兼修懺法。

    居處缺水,想

    念即現流泉。 鑄做盧舍那佛

    像,感得異人

    施金。 現身高數十丈

    11 法嚮

    通誦《法華

    經》。 行法華三昧二

    十一日。

    大獲靈瑞。 令虎放人,為

    虎說法而不再

    為害

    12 法誠

    持誦《法華經》

    十年近一萬多

    遍。 禮懺《法華

    經》。 修法華三昧。

    行法華三昧時

    心力疲累,祈

    求觀音護祐,

    見白衣巨人持

    藥令服,即心

    力加倍讀誦不

    斷。 夢感普賢菩薩

    勸其書寫大乘

    經典。 誦《法華經》

    時常空中作

    樂。 請人寫《般若

    經》、《華嚴

    經》,感得異鳥

    飛來。 露地寫《法華

    經》,遇雨未

    濕。 跌落山谷而未

    傷 請神為人治

    病。 人欲加害見房

    內猛火而愧逃

    上生兜率天

    彌勒淨土,天

    樂聲中,天童

    迎往。口出光

    明,異香滿

    室,端坐而逝

  • 35

    修證 僧名

    修行法門 證悟結果 證悟情形描述 最終階位/臨

    終願求

    13 智威 聽受心法而定

    慧俱發

    證法華三昧。 投擲錫杖飛五

    百里。 登座說法紫雲

    蓋頂,鳥雀在

    旁。 有神足通。

    端坐而化,異

    香七日不散

    14 僧法

    行法華三昧

    斷食誓求感

    應,夢至地獄見

    友僧

    雇人書寫《法

    華經》供養禮

    拜,救友離苦

    生天

    15 善無畏

    (修法華三昧) 證得法華三昧

    密修禪誦

    講法多有異

    相。 口放白光。 大旱祈雨,見

    觀音菩薩注水

    於地。 入河到龍宮三

    夜說法。出而

    經典未濕。 以咒語祈雨或

    令雨停。

    16 玄朗

    修法華三昧

    修頭陀行

    繪觀音菩薩、賓

    頭盧跋羅墮闍

    之像,焚香斂念

    感得五色神光

    照耀全室

  • 36

    修證 僧名

    修行法門 證悟結果 證悟情形描述 最終階位/臨

    終願求

    17 楚金

    誦《法華經》

    身心寂靜,見

    多寶佛塔現

    前。 見釋迦牟尼佛

    分身遍虛空。 誓建寶塔,施

    主來助。 感天樂與異

    香。 感皇帝夢見其

    法名。 感得許多舍

    利。

    右脇而臥,安

    然逝世 行懺(法華三昧

    懺法)

    感五色雲繞於

    塔上。 感得許多舍

    利。

    畫普賢菩薩像 筆鋒感得舍利

    十九顆。 刺指血寫《法華

    經》、《佛說觀普

    賢菩薩行法經》

    以黃金書寫《法

    華經》三十六

    部。又寫千部予

    眾人

    18 道遵

    學一心三觀。 廣寫《法華

    經》。 常持《法華

    經》。

    行法華三昧

    見大光明上照

    於天,自身在

    光中

    湛然解為專一

    心志所致,智慧

    光明從心流出 目睹自身在空

    中坐 先證者以為是

    滌清煩惱垢之

  • 37

    修證 僧名

    修行法門 證悟結果 證悟情形描述 最終階位/臨

    終願求

    19 妙行

    行法華三昧 感得普賢菩薩

    現身證明

    右脅臥往生

    極樂世界

    見琉璃地,阿

    彌陀佛與二菩

    薩立於空中。 見西方極樂世

    界寶地。

    20 持法

    誦《法華經》 聽即了解,能

    談實相義

    修法華三昧

    據言為普賢菩

    薩者來與共宿

    三年,每半夜

    即身放光明顯

    21 慧忍 (同上) (同上)

    22 智覺

    習誦《法華經》 時有羊跪而聽

    臨終前焚香

    告知眾人,趺

    坐而逝

    行法華三昧

    夜見神人持戟

    而入,言其久

    種淨業方到

    此。 普賢菩薩前供

    養之蓮華忽然

    在手。

    一心專修淨業

    誦經三載

    禪觀中見觀音

    菩薩以甘露水

    灌入其口,從

    此發觀音辯才

    勤奮精進,日行

    一百八事

  • 38

    修證 僧名

    修行法門 證悟結果 證悟情形描述 最終階位/臨

    終願求

    23 遵式

    行四種三昧(含

    法華三昧)

    如夢觀音菩薩

    垂手自其口中

    取出數蟲,又

    以指注甘露水

    入其口,其感

    覺身心清涼,

    宿疾頓時痊癒

    常行法華三昧 多有感應

    24 祖韶

    誦通《法華

    經》。 實踐法華三昧

    為常課。

    修金光明懺法

    一百晝夜

    見前方滿是旌

    幢,天神言其

    傳通大乘利益

    弘多

    夢見文殊菩薩

    摩頂,示五無

    生之義,醒後

    覺得五臟開朗

    如吃冰雪

    25 有嚴

    行法華三昧

    趺坐而逝。 所葬之塔上

    有光如月經

    三夜

    以持誦禳水旱

    災 禳水旱災有效

    應 為母眼疾對觀

    音菩薩觀想日

    精摩尼手

    母夢見其舉日

    在前,睡醒眼

    睛即見光明

    於定中見天神

    告知其淨業已

    成。 夢見水池中生

    大蓮華,四周

    有天樂。

    26 處咸 常修法華三昧 預告往生淨

    土日期,趺坐

    而寂

  • 39

    修證 僧名

    修行法門 證悟結果 證悟情形描述 最終階位/臨

    終願求

    27 中立

    修法華三昧懺

    法七年

    於禪觀中見一

    大船,眾人無

    法乘坐,只有

    其坐在其中前

    行。自此後辨

    慧泉涌。

    誦《法華經》超

    過一萬部 禳災救旱無不

    靈驗

    28 可誴

    誦通《法華

    經》。 修淨土之業。 讀大藏經一遍。 修法華懺九年。

    臨終前生異

    相,於床腳生

    白色芝草,紋

    如蓮華。 趺坐而逝。

    29 道琛

    定中見四知禮

    坐禪榻深談法

    自此心地豁然

    開朗

    集眾誦《觀無

    量壽佛經》日

    夜不絕,異香

    滿室。 佛來接引。 令眾人誦《法

    華經.安樂行

    品》而坐化。 遺身超過一

    個月仍容貌

    如生。

    行法華三昧 感得普賢菩薩

    放光,慧辨能

    力愈強

    為久病者說法

    施食,病多痊

    30 傳記

    每日誦《法華

    經》三十餘年達

    九千七百多部。 修法華三昧懺

    法九年

    每獲瑞應

    面西合掌而

    逝。 次日早晨頂

    門猶暖,異香

    久久方歇。

    31 廣承 勤修懺法 證入法華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