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59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 伯裘書院 2018 2019 人文歷史科 中二級教學資料冊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班別: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Aug-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

伯裘書院 2018 ndash 2019

人文歷史科

中二級教學資料冊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班別 (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

目 錄

1 時間線 P3-4

2 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國地圖 P5

3 課程簡介 P6 4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 P7-29

a) 東方---宋元明朝 b) 西方---文藝復興 c) 總結東西方文化

5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 P30 ndash P59

a) 西方---三大革命 b) 東方---清朝 c) 西學東漸的影響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

中國歷史朝代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代的東西方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於中一中二及中三級教授

中一 導言 a) 歷史的學習

b) 課程簡介

第一章遠古至中古時期

單元一 人類的起源 a) 人類的進化與生活

b) 石器時代---香港

單元二 文明起源河流文化---a) 西方---尼羅河文化古埃及

b) 東方---黃河文化商周

c) 總結東西方文明

單元三 帝國的興衰a) 西方---希羅時代

b) 東方---秦漢隋唐

c) 總結東西方帝國

中二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a) 東方---宋元明

b) 西方---文藝復興

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單元五 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 東方---清

C) 西學東漸的影響

中三 第三章二十世紀

單元六 國際紛爭及危機a) 西方---第一二次世界大戰

b) 東方---辛亥革命到國共內戰

c) 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峙---冷戰

單元七中國及香港的發展與現代化a) 中國中共建政到改革開放

b) 香港成長與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7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

中一的時候同學都認識了上古時期的歷史從人類的起源文明的誕生以及

帝國的興衰了解到東方與西方世界的發展各具特色時至今日有些遠古時期

的歷史文明已失落了有些則保留至今中古時期起人類歷史的發展又是怎樣

中古時期 The Middle Ages(公元 476-1453)是歐洲歷史的其中一個階段約於公元

五世紀末羅馬帝國瓦解開始直至十五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滅亡而結束為期一

千多年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王國互相攻伐社會秩序非常混亂而封建

社會及宗教思想便是主宰中古歐洲的兩大系統然而這漫長的「黑暗時代」隨

著「文藝復興」的出現而結束也為世界近代歷史揭開序幕

同一時間東方世界的中國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衰落於公元 907 年滅亡中

國隨即進入了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年)其後更經歷了宋朝(960-1279

年)元朝(1279-1368 年)及明朝(1368-1644 年)三朝相比起西方世界中古時

期的中國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也站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宋元明三朝建立的時期正正是歐洲的中古時代究竟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如

何打開了近代世界的序幕我們先看看東方世界的中國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8

單 元 四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A) 東 方 ---宋 元 明 朝

上 一 學 年 的 後 章 節我 們 透 過 學 習 唐 朝 的 歷 史了 解 過 東 方 帝 國 興

衰 的 關 鍵 唐 朝 滅 亡 後 中 國 的 歷 史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的 呢

1 宋朝(960-1279)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不止令地方勢力不斷坐大唐朝滅亡後中國進

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07-960 年)中原以外地區外族不斷威脅中土各

朝其中後 周 一 朝 君 主 世 宗 整 頓 軍 紀 重 用 文 臣 訂 立 制 度 文 治

武 功 都 很 可 觀為 天 下 統 一 奠 定 了 基 礎世 宗 死恭 帝 年 幼 繼 位接

到 外 族 契 丹 和 北 漢 聯 兵 入 侵 的 報 告命 趙 匡 胤 領 禁 軍 抵 禦軍 隊 行 至

驛 站 陳 橋將 士 把 一 襲 黃 袍 加 在 匡 胤 身 上擁 立 他 為 天 子史 稱 為「 黃

袍 加 身 」 趙 匡 胤 隨 即 帶 兵 回 京 逼 恭 帝 退 位 改 國 號 為 宋 定 都 汴

京 是 為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以 將 領 身 份 奪 取 政 權 史 稱 「 陳 橋 兵 變 」

由 於 唐 亡 後 外 族 勢 力 不 斷 擴 大宋 朝 的 版 圖 只 集 中 於 中 國 東 南 一 帶

亦 是 中 國 歷 朝 版 圖 小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9

I 宋太祖中央集權政策

a 背景

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據地稱雄的還有不少其後太祖平定了荊南後蜀南

漢和南唐至傳位至太宗時中國才統一起來宋太祖即位之後便採取「強

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勢力以防重蹈唐未藩鎮割據

的覆轍又採用「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人遏制軍人也防止軍人模仿

自己以軍人身份擁兵奪權

b 內容

強幹弱枝政策內容

1 收兵權 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資深將領的軍權又把地方上精

壯的士兵集中在京師老弱的留守地方

2 收政權 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兩地方長官知州是行政長官但有關

州內的事情知州和通判都可獨自呈報中央兩者互相監察

3 收財權 除了必需的經費外各州的稅收都要運送京師

重文輕武政策的內容

1 重文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及格即授官職增加文人做官的機會軍隊也用

文人做統帥

2 輕武政策 用游民囚犯當兵士兵要在手背或臉上刺字武將不能擔任

高軍職

C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改善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與武人專權的流弊

2 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

負面影響

1 地方經濟貧乏軍事力弱不僅無力建設也難以抵禦外敵

2 軍人地位低軍隊士氣低沉對外作戰勝少敗多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

目 錄

1 時間線 P3-4

2 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國地圖 P5

3 課程簡介 P6 4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 P7-29

a) 東方---宋元明朝 b) 西方---文藝復興 c) 總結東西方文化

5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 P30 ndash P59

a) 西方---三大革命 b) 東方---清朝 c) 西學東漸的影響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

中國歷史朝代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代的東西方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於中一中二及中三級教授

中一 導言 a) 歷史的學習

b) 課程簡介

第一章遠古至中古時期

單元一 人類的起源 a) 人類的進化與生活

b) 石器時代---香港

單元二 文明起源河流文化---a) 西方---尼羅河文化古埃及

b) 東方---黃河文化商周

c) 總結東西方文明

單元三 帝國的興衰a) 西方---希羅時代

b) 東方---秦漢隋唐

c) 總結東西方帝國

中二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a) 東方---宋元明

b) 西方---文藝復興

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單元五 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 東方---清

C) 西學東漸的影響

中三 第三章二十世紀

單元六 國際紛爭及危機a) 西方---第一二次世界大戰

b) 東方---辛亥革命到國共內戰

c) 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峙---冷戰

單元七中國及香港的發展與現代化a) 中國中共建政到改革開放

b) 香港成長與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7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

中一的時候同學都認識了上古時期的歷史從人類的起源文明的誕生以及

帝國的興衰了解到東方與西方世界的發展各具特色時至今日有些遠古時期

的歷史文明已失落了有些則保留至今中古時期起人類歷史的發展又是怎樣

中古時期 The Middle Ages(公元 476-1453)是歐洲歷史的其中一個階段約於公元

五世紀末羅馬帝國瓦解開始直至十五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滅亡而結束為期一

千多年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王國互相攻伐社會秩序非常混亂而封建

社會及宗教思想便是主宰中古歐洲的兩大系統然而這漫長的「黑暗時代」隨

著「文藝復興」的出現而結束也為世界近代歷史揭開序幕

同一時間東方世界的中國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衰落於公元 907 年滅亡中

國隨即進入了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年)其後更經歷了宋朝(960-1279

年)元朝(1279-1368 年)及明朝(1368-1644 年)三朝相比起西方世界中古時

期的中國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也站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宋元明三朝建立的時期正正是歐洲的中古時代究竟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如

何打開了近代世界的序幕我們先看看東方世界的中國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8

單 元 四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A) 東 方 ---宋 元 明 朝

上 一 學 年 的 後 章 節我 們 透 過 學 習 唐 朝 的 歷 史了 解 過 東 方 帝 國 興

衰 的 關 鍵 唐 朝 滅 亡 後 中 國 的 歷 史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的 呢

1 宋朝(960-1279)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不止令地方勢力不斷坐大唐朝滅亡後中國進

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07-960 年)中原以外地區外族不斷威脅中土各

朝其中後 周 一 朝 君 主 世 宗 整 頓 軍 紀 重 用 文 臣 訂 立 制 度 文 治

武 功 都 很 可 觀為 天 下 統 一 奠 定 了 基 礎世 宗 死恭 帝 年 幼 繼 位接

到 外 族 契 丹 和 北 漢 聯 兵 入 侵 的 報 告命 趙 匡 胤 領 禁 軍 抵 禦軍 隊 行 至

驛 站 陳 橋將 士 把 一 襲 黃 袍 加 在 匡 胤 身 上擁 立 他 為 天 子史 稱 為「 黃

袍 加 身 」 趙 匡 胤 隨 即 帶 兵 回 京 逼 恭 帝 退 位 改 國 號 為 宋 定 都 汴

京 是 為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以 將 領 身 份 奪 取 政 權 史 稱 「 陳 橋 兵 變 」

由 於 唐 亡 後 外 族 勢 力 不 斷 擴 大宋 朝 的 版 圖 只 集 中 於 中 國 東 南 一 帶

亦 是 中 國 歷 朝 版 圖 小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9

I 宋太祖中央集權政策

a 背景

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據地稱雄的還有不少其後太祖平定了荊南後蜀南

漢和南唐至傳位至太宗時中國才統一起來宋太祖即位之後便採取「強

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勢力以防重蹈唐未藩鎮割據

的覆轍又採用「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人遏制軍人也防止軍人模仿

自己以軍人身份擁兵奪權

b 內容

強幹弱枝政策內容

1 收兵權 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資深將領的軍權又把地方上精

壯的士兵集中在京師老弱的留守地方

2 收政權 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兩地方長官知州是行政長官但有關

州內的事情知州和通判都可獨自呈報中央兩者互相監察

3 收財權 除了必需的經費外各州的稅收都要運送京師

重文輕武政策的內容

1 重文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及格即授官職增加文人做官的機會軍隊也用

文人做統帥

2 輕武政策 用游民囚犯當兵士兵要在手背或臉上刺字武將不能擔任

高軍職

C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改善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與武人專權的流弊

2 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

負面影響

1 地方經濟貧乏軍事力弱不僅無力建設也難以抵禦外敵

2 軍人地位低軍隊士氣低沉對外作戰勝少敗多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

中國歷史朝代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代的東西方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於中一中二及中三級教授

中一 導言 a) 歷史的學習

b) 課程簡介

第一章遠古至中古時期

單元一 人類的起源 a) 人類的進化與生活

b) 石器時代---香港

單元二 文明起源河流文化---a) 西方---尼羅河文化古埃及

b) 東方---黃河文化商周

c) 總結東西方文明

單元三 帝國的興衰a) 西方---希羅時代

b) 東方---秦漢隋唐

c) 總結東西方帝國

中二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a) 東方---宋元明

b) 西方---文藝復興

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單元五 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 東方---清

C) 西學東漸的影響

中三 第三章二十世紀

單元六 國際紛爭及危機a) 西方---第一二次世界大戰

b) 東方---辛亥革命到國共內戰

c) 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峙---冷戰

單元七中國及香港的發展與現代化a) 中國中共建政到改革開放

b) 香港成長與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7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

中一的時候同學都認識了上古時期的歷史從人類的起源文明的誕生以及

帝國的興衰了解到東方與西方世界的發展各具特色時至今日有些遠古時期

的歷史文明已失落了有些則保留至今中古時期起人類歷史的發展又是怎樣

中古時期 The Middle Ages(公元 476-1453)是歐洲歷史的其中一個階段約於公元

五世紀末羅馬帝國瓦解開始直至十五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滅亡而結束為期一

千多年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王國互相攻伐社會秩序非常混亂而封建

社會及宗教思想便是主宰中古歐洲的兩大系統然而這漫長的「黑暗時代」隨

著「文藝復興」的出現而結束也為世界近代歷史揭開序幕

同一時間東方世界的中國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衰落於公元 907 年滅亡中

國隨即進入了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年)其後更經歷了宋朝(960-1279

年)元朝(1279-1368 年)及明朝(1368-1644 年)三朝相比起西方世界中古時

期的中國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也站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宋元明三朝建立的時期正正是歐洲的中古時代究竟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如

何打開了近代世界的序幕我們先看看東方世界的中國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8

單 元 四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A) 東 方 ---宋 元 明 朝

上 一 學 年 的 後 章 節我 們 透 過 學 習 唐 朝 的 歷 史了 解 過 東 方 帝 國 興

衰 的 關 鍵 唐 朝 滅 亡 後 中 國 的 歷 史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的 呢

1 宋朝(960-1279)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不止令地方勢力不斷坐大唐朝滅亡後中國進

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07-960 年)中原以外地區外族不斷威脅中土各

朝其中後 周 一 朝 君 主 世 宗 整 頓 軍 紀 重 用 文 臣 訂 立 制 度 文 治

武 功 都 很 可 觀為 天 下 統 一 奠 定 了 基 礎世 宗 死恭 帝 年 幼 繼 位接

到 外 族 契 丹 和 北 漢 聯 兵 入 侵 的 報 告命 趙 匡 胤 領 禁 軍 抵 禦軍 隊 行 至

驛 站 陳 橋將 士 把 一 襲 黃 袍 加 在 匡 胤 身 上擁 立 他 為 天 子史 稱 為「 黃

袍 加 身 」 趙 匡 胤 隨 即 帶 兵 回 京 逼 恭 帝 退 位 改 國 號 為 宋 定 都 汴

京 是 為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以 將 領 身 份 奪 取 政 權 史 稱 「 陳 橋 兵 變 」

由 於 唐 亡 後 外 族 勢 力 不 斷 擴 大宋 朝 的 版 圖 只 集 中 於 中 國 東 南 一 帶

亦 是 中 國 歷 朝 版 圖 小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9

I 宋太祖中央集權政策

a 背景

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據地稱雄的還有不少其後太祖平定了荊南後蜀南

漢和南唐至傳位至太宗時中國才統一起來宋太祖即位之後便採取「強

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勢力以防重蹈唐未藩鎮割據

的覆轍又採用「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人遏制軍人也防止軍人模仿

自己以軍人身份擁兵奪權

b 內容

強幹弱枝政策內容

1 收兵權 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資深將領的軍權又把地方上精

壯的士兵集中在京師老弱的留守地方

2 收政權 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兩地方長官知州是行政長官但有關

州內的事情知州和通判都可獨自呈報中央兩者互相監察

3 收財權 除了必需的經費外各州的稅收都要運送京師

重文輕武政策的內容

1 重文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及格即授官職增加文人做官的機會軍隊也用

文人做統帥

2 輕武政策 用游民囚犯當兵士兵要在手背或臉上刺字武將不能擔任

高軍職

C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改善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與武人專權的流弊

2 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

負面影響

1 地方經濟貧乏軍事力弱不僅無力建設也難以抵禦外敵

2 軍人地位低軍隊士氣低沉對外作戰勝少敗多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

中國歷史朝代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代的東西方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於中一中二及中三級教授

中一 導言 a) 歷史的學習

b) 課程簡介

第一章遠古至中古時期

單元一 人類的起源 a) 人類的進化與生活

b) 石器時代---香港

單元二 文明起源河流文化---a) 西方---尼羅河文化古埃及

b) 東方---黃河文化商周

c) 總結東西方文明

單元三 帝國的興衰a) 西方---希羅時代

b) 東方---秦漢隋唐

c) 總結東西方帝國

中二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a) 東方---宋元明

b) 西方---文藝復興

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單元五 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 東方---清

C) 西學東漸的影響

中三 第三章二十世紀

單元六 國際紛爭及危機a) 西方---第一二次世界大戰

b) 東方---辛亥革命到國共內戰

c) 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峙---冷戰

單元七中國及香港的發展與現代化a) 中國中共建政到改革開放

b) 香港成長與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7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

中一的時候同學都認識了上古時期的歷史從人類的起源文明的誕生以及

帝國的興衰了解到東方與西方世界的發展各具特色時至今日有些遠古時期

的歷史文明已失落了有些則保留至今中古時期起人類歷史的發展又是怎樣

中古時期 The Middle Ages(公元 476-1453)是歐洲歷史的其中一個階段約於公元

五世紀末羅馬帝國瓦解開始直至十五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滅亡而結束為期一

千多年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王國互相攻伐社會秩序非常混亂而封建

社會及宗教思想便是主宰中古歐洲的兩大系統然而這漫長的「黑暗時代」隨

著「文藝復興」的出現而結束也為世界近代歷史揭開序幕

同一時間東方世界的中國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衰落於公元 907 年滅亡中

國隨即進入了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年)其後更經歷了宋朝(960-1279

年)元朝(1279-1368 年)及明朝(1368-1644 年)三朝相比起西方世界中古時

期的中國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也站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宋元明三朝建立的時期正正是歐洲的中古時代究竟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如

何打開了近代世界的序幕我們先看看東方世界的中國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8

單 元 四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A) 東 方 ---宋 元 明 朝

上 一 學 年 的 後 章 節我 們 透 過 學 習 唐 朝 的 歷 史了 解 過 東 方 帝 國 興

衰 的 關 鍵 唐 朝 滅 亡 後 中 國 的 歷 史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的 呢

1 宋朝(960-1279)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不止令地方勢力不斷坐大唐朝滅亡後中國進

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07-960 年)中原以外地區外族不斷威脅中土各

朝其中後 周 一 朝 君 主 世 宗 整 頓 軍 紀 重 用 文 臣 訂 立 制 度 文 治

武 功 都 很 可 觀為 天 下 統 一 奠 定 了 基 礎世 宗 死恭 帝 年 幼 繼 位接

到 外 族 契 丹 和 北 漢 聯 兵 入 侵 的 報 告命 趙 匡 胤 領 禁 軍 抵 禦軍 隊 行 至

驛 站 陳 橋將 士 把 一 襲 黃 袍 加 在 匡 胤 身 上擁 立 他 為 天 子史 稱 為「 黃

袍 加 身 」 趙 匡 胤 隨 即 帶 兵 回 京 逼 恭 帝 退 位 改 國 號 為 宋 定 都 汴

京 是 為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以 將 領 身 份 奪 取 政 權 史 稱 「 陳 橋 兵 變 」

由 於 唐 亡 後 外 族 勢 力 不 斷 擴 大宋 朝 的 版 圖 只 集 中 於 中 國 東 南 一 帶

亦 是 中 國 歷 朝 版 圖 小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9

I 宋太祖中央集權政策

a 背景

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據地稱雄的還有不少其後太祖平定了荊南後蜀南

漢和南唐至傳位至太宗時中國才統一起來宋太祖即位之後便採取「強

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勢力以防重蹈唐未藩鎮割據

的覆轍又採用「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人遏制軍人也防止軍人模仿

自己以軍人身份擁兵奪權

b 內容

強幹弱枝政策內容

1 收兵權 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資深將領的軍權又把地方上精

壯的士兵集中在京師老弱的留守地方

2 收政權 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兩地方長官知州是行政長官但有關

州內的事情知州和通判都可獨自呈報中央兩者互相監察

3 收財權 除了必需的經費外各州的稅收都要運送京師

重文輕武政策的內容

1 重文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及格即授官職增加文人做官的機會軍隊也用

文人做統帥

2 輕武政策 用游民囚犯當兵士兵要在手背或臉上刺字武將不能擔任

高軍職

C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改善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與武人專權的流弊

2 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

負面影響

1 地方經濟貧乏軍事力弱不僅無力建設也難以抵禦外敵

2 軍人地位低軍隊士氣低沉對外作戰勝少敗多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

中國歷史朝代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代的東西方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於中一中二及中三級教授

中一 導言 a) 歷史的學習

b) 課程簡介

第一章遠古至中古時期

單元一 人類的起源 a) 人類的進化與生活

b) 石器時代---香港

單元二 文明起源河流文化---a) 西方---尼羅河文化古埃及

b) 東方---黃河文化商周

c) 總結東西方文明

單元三 帝國的興衰a) 西方---希羅時代

b) 東方---秦漢隋唐

c) 總結東西方帝國

中二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a) 東方---宋元明

b) 西方---文藝復興

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單元五 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 東方---清

C) 西學東漸的影響

中三 第三章二十世紀

單元六 國際紛爭及危機a) 西方---第一二次世界大戰

b) 東方---辛亥革命到國共內戰

c) 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峙---冷戰

單元七中國及香港的發展與現代化a) 中國中共建政到改革開放

b) 香港成長與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7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

中一的時候同學都認識了上古時期的歷史從人類的起源文明的誕生以及

帝國的興衰了解到東方與西方世界的發展各具特色時至今日有些遠古時期

的歷史文明已失落了有些則保留至今中古時期起人類歷史的發展又是怎樣

中古時期 The Middle Ages(公元 476-1453)是歐洲歷史的其中一個階段約於公元

五世紀末羅馬帝國瓦解開始直至十五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滅亡而結束為期一

千多年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王國互相攻伐社會秩序非常混亂而封建

社會及宗教思想便是主宰中古歐洲的兩大系統然而這漫長的「黑暗時代」隨

著「文藝復興」的出現而結束也為世界近代歷史揭開序幕

同一時間東方世界的中國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衰落於公元 907 年滅亡中

國隨即進入了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年)其後更經歷了宋朝(960-1279

年)元朝(1279-1368 年)及明朝(1368-1644 年)三朝相比起西方世界中古時

期的中國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也站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宋元明三朝建立的時期正正是歐洲的中古時代究竟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如

何打開了近代世界的序幕我們先看看東方世界的中國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8

單 元 四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A) 東 方 ---宋 元 明 朝

上 一 學 年 的 後 章 節我 們 透 過 學 習 唐 朝 的 歷 史了 解 過 東 方 帝 國 興

衰 的 關 鍵 唐 朝 滅 亡 後 中 國 的 歷 史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的 呢

1 宋朝(960-1279)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不止令地方勢力不斷坐大唐朝滅亡後中國進

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07-960 年)中原以外地區外族不斷威脅中土各

朝其中後 周 一 朝 君 主 世 宗 整 頓 軍 紀 重 用 文 臣 訂 立 制 度 文 治

武 功 都 很 可 觀為 天 下 統 一 奠 定 了 基 礎世 宗 死恭 帝 年 幼 繼 位接

到 外 族 契 丹 和 北 漢 聯 兵 入 侵 的 報 告命 趙 匡 胤 領 禁 軍 抵 禦軍 隊 行 至

驛 站 陳 橋將 士 把 一 襲 黃 袍 加 在 匡 胤 身 上擁 立 他 為 天 子史 稱 為「 黃

袍 加 身 」 趙 匡 胤 隨 即 帶 兵 回 京 逼 恭 帝 退 位 改 國 號 為 宋 定 都 汴

京 是 為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以 將 領 身 份 奪 取 政 權 史 稱 「 陳 橋 兵 變 」

由 於 唐 亡 後 外 族 勢 力 不 斷 擴 大宋 朝 的 版 圖 只 集 中 於 中 國 東 南 一 帶

亦 是 中 國 歷 朝 版 圖 小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9

I 宋太祖中央集權政策

a 背景

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據地稱雄的還有不少其後太祖平定了荊南後蜀南

漢和南唐至傳位至太宗時中國才統一起來宋太祖即位之後便採取「強

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勢力以防重蹈唐未藩鎮割據

的覆轍又採用「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人遏制軍人也防止軍人模仿

自己以軍人身份擁兵奪權

b 內容

強幹弱枝政策內容

1 收兵權 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資深將領的軍權又把地方上精

壯的士兵集中在京師老弱的留守地方

2 收政權 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兩地方長官知州是行政長官但有關

州內的事情知州和通判都可獨自呈報中央兩者互相監察

3 收財權 除了必需的經費外各州的稅收都要運送京師

重文輕武政策的內容

1 重文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及格即授官職增加文人做官的機會軍隊也用

文人做統帥

2 輕武政策 用游民囚犯當兵士兵要在手背或臉上刺字武將不能擔任

高軍職

C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改善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與武人專權的流弊

2 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

負面影響

1 地方經濟貧乏軍事力弱不僅無力建設也難以抵禦外敵

2 軍人地位低軍隊士氣低沉對外作戰勝少敗多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6: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代的東西方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於中一中二及中三級教授

中一 導言 a) 歷史的學習

b) 課程簡介

第一章遠古至中古時期

單元一 人類的起源 a) 人類的進化與生活

b) 石器時代---香港

單元二 文明起源河流文化---a) 西方---尼羅河文化古埃及

b) 東方---黃河文化商周

c) 總結東西方文明

單元三 帝國的興衰a) 西方---希羅時代

b) 東方---秦漢隋唐

c) 總結東西方帝國

中二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a) 東方---宋元明

b) 西方---文藝復興

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單元五 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 東方---清

C) 西學東漸的影響

中三 第三章二十世紀

單元六 國際紛爭及危機a) 西方---第一二次世界大戰

b) 東方---辛亥革命到國共內戰

c) 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峙---冷戰

單元七中國及香港的發展與現代化a) 中國中共建政到改革開放

b) 香港成長與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7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

中一的時候同學都認識了上古時期的歷史從人類的起源文明的誕生以及

帝國的興衰了解到東方與西方世界的發展各具特色時至今日有些遠古時期

的歷史文明已失落了有些則保留至今中古時期起人類歷史的發展又是怎樣

中古時期 The Middle Ages(公元 476-1453)是歐洲歷史的其中一個階段約於公元

五世紀末羅馬帝國瓦解開始直至十五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滅亡而結束為期一

千多年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王國互相攻伐社會秩序非常混亂而封建

社會及宗教思想便是主宰中古歐洲的兩大系統然而這漫長的「黑暗時代」隨

著「文藝復興」的出現而結束也為世界近代歷史揭開序幕

同一時間東方世界的中國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衰落於公元 907 年滅亡中

國隨即進入了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年)其後更經歷了宋朝(960-1279

年)元朝(1279-1368 年)及明朝(1368-1644 年)三朝相比起西方世界中古時

期的中國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也站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宋元明三朝建立的時期正正是歐洲的中古時代究竟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如

何打開了近代世界的序幕我們先看看東方世界的中國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8

單 元 四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A) 東 方 ---宋 元 明 朝

上 一 學 年 的 後 章 節我 們 透 過 學 習 唐 朝 的 歷 史了 解 過 東 方 帝 國 興

衰 的 關 鍵 唐 朝 滅 亡 後 中 國 的 歷 史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的 呢

1 宋朝(960-1279)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不止令地方勢力不斷坐大唐朝滅亡後中國進

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07-960 年)中原以外地區外族不斷威脅中土各

朝其中後 周 一 朝 君 主 世 宗 整 頓 軍 紀 重 用 文 臣 訂 立 制 度 文 治

武 功 都 很 可 觀為 天 下 統 一 奠 定 了 基 礎世 宗 死恭 帝 年 幼 繼 位接

到 外 族 契 丹 和 北 漢 聯 兵 入 侵 的 報 告命 趙 匡 胤 領 禁 軍 抵 禦軍 隊 行 至

驛 站 陳 橋將 士 把 一 襲 黃 袍 加 在 匡 胤 身 上擁 立 他 為 天 子史 稱 為「 黃

袍 加 身 」 趙 匡 胤 隨 即 帶 兵 回 京 逼 恭 帝 退 位 改 國 號 為 宋 定 都 汴

京 是 為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以 將 領 身 份 奪 取 政 權 史 稱 「 陳 橋 兵 變 」

由 於 唐 亡 後 外 族 勢 力 不 斷 擴 大宋 朝 的 版 圖 只 集 中 於 中 國 東 南 一 帶

亦 是 中 國 歷 朝 版 圖 小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9

I 宋太祖中央集權政策

a 背景

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據地稱雄的還有不少其後太祖平定了荊南後蜀南

漢和南唐至傳位至太宗時中國才統一起來宋太祖即位之後便採取「強

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勢力以防重蹈唐未藩鎮割據

的覆轍又採用「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人遏制軍人也防止軍人模仿

自己以軍人身份擁兵奪權

b 內容

強幹弱枝政策內容

1 收兵權 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資深將領的軍權又把地方上精

壯的士兵集中在京師老弱的留守地方

2 收政權 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兩地方長官知州是行政長官但有關

州內的事情知州和通判都可獨自呈報中央兩者互相監察

3 收財權 除了必需的經費外各州的稅收都要運送京師

重文輕武政策的內容

1 重文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及格即授官職增加文人做官的機會軍隊也用

文人做統帥

2 輕武政策 用游民囚犯當兵士兵要在手背或臉上刺字武將不能擔任

高軍職

C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改善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與武人專權的流弊

2 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

負面影響

1 地方經濟貧乏軍事力弱不僅無力建設也難以抵禦外敵

2 軍人地位低軍隊士氣低沉對外作戰勝少敗多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7: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7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

中一的時候同學都認識了上古時期的歷史從人類的起源文明的誕生以及

帝國的興衰了解到東方與西方世界的發展各具特色時至今日有些遠古時期

的歷史文明已失落了有些則保留至今中古時期起人類歷史的發展又是怎樣

中古時期 The Middle Ages(公元 476-1453)是歐洲歷史的其中一個階段約於公元

五世紀末羅馬帝國瓦解開始直至十五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滅亡而結束為期一

千多年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王國互相攻伐社會秩序非常混亂而封建

社會及宗教思想便是主宰中古歐洲的兩大系統然而這漫長的「黑暗時代」隨

著「文藝復興」的出現而結束也為世界近代歷史揭開序幕

同一時間東方世界的中國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衰落於公元 907 年滅亡中

國隨即進入了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年)其後更經歷了宋朝(960-1279

年)元朝(1279-1368 年)及明朝(1368-1644 年)三朝相比起西方世界中古時

期的中國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也站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宋元明三朝建立的時期正正是歐洲的中古時代究竟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如

何打開了近代世界的序幕我們先看看東方世界的中國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8

單 元 四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A) 東 方 ---宋 元 明 朝

上 一 學 年 的 後 章 節我 們 透 過 學 習 唐 朝 的 歷 史了 解 過 東 方 帝 國 興

衰 的 關 鍵 唐 朝 滅 亡 後 中 國 的 歷 史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的 呢

1 宋朝(960-1279)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不止令地方勢力不斷坐大唐朝滅亡後中國進

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07-960 年)中原以外地區外族不斷威脅中土各

朝其中後 周 一 朝 君 主 世 宗 整 頓 軍 紀 重 用 文 臣 訂 立 制 度 文 治

武 功 都 很 可 觀為 天 下 統 一 奠 定 了 基 礎世 宗 死恭 帝 年 幼 繼 位接

到 外 族 契 丹 和 北 漢 聯 兵 入 侵 的 報 告命 趙 匡 胤 領 禁 軍 抵 禦軍 隊 行 至

驛 站 陳 橋將 士 把 一 襲 黃 袍 加 在 匡 胤 身 上擁 立 他 為 天 子史 稱 為「 黃

袍 加 身 」 趙 匡 胤 隨 即 帶 兵 回 京 逼 恭 帝 退 位 改 國 號 為 宋 定 都 汴

京 是 為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以 將 領 身 份 奪 取 政 權 史 稱 「 陳 橋 兵 變 」

由 於 唐 亡 後 外 族 勢 力 不 斷 擴 大宋 朝 的 版 圖 只 集 中 於 中 國 東 南 一 帶

亦 是 中 國 歷 朝 版 圖 小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9

I 宋太祖中央集權政策

a 背景

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據地稱雄的還有不少其後太祖平定了荊南後蜀南

漢和南唐至傳位至太宗時中國才統一起來宋太祖即位之後便採取「強

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勢力以防重蹈唐未藩鎮割據

的覆轍又採用「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人遏制軍人也防止軍人模仿

自己以軍人身份擁兵奪權

b 內容

強幹弱枝政策內容

1 收兵權 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資深將領的軍權又把地方上精

壯的士兵集中在京師老弱的留守地方

2 收政權 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兩地方長官知州是行政長官但有關

州內的事情知州和通判都可獨自呈報中央兩者互相監察

3 收財權 除了必需的經費外各州的稅收都要運送京師

重文輕武政策的內容

1 重文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及格即授官職增加文人做官的機會軍隊也用

文人做統帥

2 輕武政策 用游民囚犯當兵士兵要在手背或臉上刺字武將不能擔任

高軍職

C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改善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與武人專權的流弊

2 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

負面影響

1 地方經濟貧乏軍事力弱不僅無力建設也難以抵禦外敵

2 軍人地位低軍隊士氣低沉對外作戰勝少敗多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8: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8

單 元 四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A) 東 方 ---宋 元 明 朝

上 一 學 年 的 後 章 節我 們 透 過 學 習 唐 朝 的 歷 史了 解 過 東 方 帝 國 興

衰 的 關 鍵 唐 朝 滅 亡 後 中 國 的 歷 史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的 呢

1 宋朝(960-1279)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不止令地方勢力不斷坐大唐朝滅亡後中國進

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907-960 年)中原以外地區外族不斷威脅中土各

朝其中後 周 一 朝 君 主 世 宗 整 頓 軍 紀 重 用 文 臣 訂 立 制 度 文 治

武 功 都 很 可 觀為 天 下 統 一 奠 定 了 基 礎世 宗 死恭 帝 年 幼 繼 位接

到 外 族 契 丹 和 北 漢 聯 兵 入 侵 的 報 告命 趙 匡 胤 領 禁 軍 抵 禦軍 隊 行 至

驛 站 陳 橋將 士 把 一 襲 黃 袍 加 在 匡 胤 身 上擁 立 他 為 天 子史 稱 為「 黃

袍 加 身 」 趙 匡 胤 隨 即 帶 兵 回 京 逼 恭 帝 退 位 改 國 號 為 宋 定 都 汴

京 是 為 宋 太 祖 趙 匡 胤 以 將 領 身 份 奪 取 政 權 史 稱 「 陳 橋 兵 變 」

由 於 唐 亡 後 外 族 勢 力 不 斷 擴 大宋 朝 的 版 圖 只 集 中 於 中 國 東 南 一 帶

亦 是 中 國 歷 朝 版 圖 小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9

I 宋太祖中央集權政策

a 背景

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據地稱雄的還有不少其後太祖平定了荊南後蜀南

漢和南唐至傳位至太宗時中國才統一起來宋太祖即位之後便採取「強

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勢力以防重蹈唐未藩鎮割據

的覆轍又採用「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人遏制軍人也防止軍人模仿

自己以軍人身份擁兵奪權

b 內容

強幹弱枝政策內容

1 收兵權 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資深將領的軍權又把地方上精

壯的士兵集中在京師老弱的留守地方

2 收政權 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兩地方長官知州是行政長官但有關

州內的事情知州和通判都可獨自呈報中央兩者互相監察

3 收財權 除了必需的經費外各州的稅收都要運送京師

重文輕武政策的內容

1 重文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及格即授官職增加文人做官的機會軍隊也用

文人做統帥

2 輕武政策 用游民囚犯當兵士兵要在手背或臉上刺字武將不能擔任

高軍職

C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改善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與武人專權的流弊

2 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

負面影響

1 地方經濟貧乏軍事力弱不僅無力建設也難以抵禦外敵

2 軍人地位低軍隊士氣低沉對外作戰勝少敗多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9: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9

I 宋太祖中央集權政策

a 背景

宋太祖即位的時候據地稱雄的還有不少其後太祖平定了荊南後蜀南

漢和南唐至傳位至太宗時中國才統一起來宋太祖即位之後便採取「強

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勢力以防重蹈唐未藩鎮割據

的覆轍又採用「重文輕武」政策重用文人遏制軍人也防止軍人模仿

自己以軍人身份擁兵奪權

b 內容

強幹弱枝政策內容

1 收兵權 太祖以「杯酒釋兵權」方式解除資深將領的軍權又把地方上精

壯的士兵集中在京師老弱的留守地方

2 收政權 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兩地方長官知州是行政長官但有關

州內的事情知州和通判都可獨自呈報中央兩者互相監察

3 收財權 除了必需的經費外各州的稅收都要運送京師

重文輕武政策的內容

1 重文政策 宋代科舉考試及格即授官職增加文人做官的機會軍隊也用

文人做統帥

2 輕武政策 用游民囚犯當兵士兵要在手背或臉上刺字武將不能擔任

高軍職

C 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改善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與武人專權的流弊

2 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

負面影響

1 地方經濟貧乏軍事力弱不僅無力建設也難以抵禦外敵

2 軍人地位低軍隊士氣低沉對外作戰勝少敗多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0: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0

II 宋朝滅亡

由於宋一朝外族勢大加上宋朝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之策令整個宋朝在軍事

上都成積弱之勢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攻陷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

妃皇族等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宋臣迎立欽宗弟趙構即位於應天是

為高宗史家將由太祖至欽宗定都汴京的宋朝稱為「北宋」由高宗開始的政權

稱為「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一度收服失地擊退金兵可惜 後無功而還及後蒙古

勢力坐大酋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其子窩

闊台更滅了金南宋理宗時鐵木真孫子忽必烈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元是為元

世祖元軍順長江東下進圍臨安擄宋恭帝及太后北去宋臣文天祥陸秀夫

張世傑等人擁立於福州擁立端宗元兵追擊端宗南逃至香港九龍途中病死

帝昺繼位不久文天祥在海豐被俘陸秀夫負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突圍出海遇

颱風溺死公元 1279 年元朝的軍隊 後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兩

宋以來中國境內多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III 宋朝的輝煌

貿易繁盛

儘管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然而宋朝的對外貿易卻頗為繁盛我們可以從北宋

著名歷史文物---《清明上河圖》畫卷得悉此畫卷反映了公元十二世紀世界上數

一數二的大城---北宋京城開封的熱鬧場面以及宋代的民俗和文化 汴河是北

宋漕運的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儘管宋

朝版圖細小在經濟貿易方面卻是東方世界甚至整個世界 為繁盛之地

文化鼎盛

除此之外由於宋朝重文輕武文化成就也不惶多讓「宋詞」成為中國文化上

的一個佼佼者著名詞人有蘇東坡柳宗元等亦下開宋明理學的之局令中國

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1: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1

2元朝(1271-1368)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元 朝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首 個 入 主 中 原以 外 族 身 份 統 治 漢 人 的 政 權十 三

世 紀 初 蒙 古 族 崛 起 於 漠 北民 風 勇 悍經 過 多 年 征 戰建 立 了 一 個 橫

跨 亞 歐 的 大 帝 國元 朝 疆 域 遼 闊民 族 眾 多是 中 國 歷 史 上 版 圖 大

的 朝 代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2: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2

I元朝的高壓政策

A 背景 元 朝 為 小 數 民 族其 數 目 不 及 漢 人加 上 其 文 化 也 較 漢 人 落 後為 了

有 效 統 治 一 個 龐 大 的 多 民 族 帝 國以 維 護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地 位元 朝 便

實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高 壓 統 治 措 施

B 內容

1 嚴定等級蒙古人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民族分化統治的政策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 高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

第三等漢人原本在金國統治下的漢人

第四等南人南宋境內的漢族地位 低

2 限制仕途各部門的長官通常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擔任漢人南人一般只能

擔任副官科舉取士蒙古人色目人列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左榜不但試

題較深取錄的人數亦較少

3 軍事監控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各地監視漢人不准漢族人民私藏武器

學習武藝打獵集會及夜行

4 司法不公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打不准還手否則就是犯法漢人或南人

打死蒙古人要判死罪蒙古人打死漢人或南人則只流放北面邊境充軍了事

5 經濟掠奪蒙古人強佔漢人的農田為牧場或將田地分封給貴族鹽茶

酒醋由政府專賣賦稅繁苛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3: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3

II元朝滅亡

由 於 元 朝 實 施 高 壓 統 治加 上 以 外 族 身 份 入 主 中 原早 以 不 得 民 心

入 主 中 原 後蒙 古 人 習 於 逸 樂軍 力 大 不 如 前政 治 愈 趨 敗 壞元 政

府 後 期 更 濫 發 鈔 票造 成 通 貨 膨 脹貨 幣 嚴 重 貶 值民 生 經 濟 因 而 崩

潰元 末 天 災 頻 仍政 府 不 但 不 賑 災只 強 徵 平 民 以 修 黃 河 水 患結

果 致 各 地 民 變 四 起

元 未 群 雄 四 起其 中 以 朱 元 璋 具 勢 力朱 元 璋 年 輕 時 孤 苦 無 依曾

入 皇 覺 寺 為 僧元 末他 隨 郭 子 興 起 兵屢 立 戰 功很 受 郭 子 興 器 重

郭 子 興 死 後朱 元 璋 代 領 其 眾先 擊 敗 南 方 群 雄然 後 命 手 下 率 師 北

伐 公 元 一 三 六 八 年 朱 元 璋 即 位 於 應 天 改 國 號 明 年 號 為 洪 武

是 為 明 太 祖 他 將 元 順 帝 逐 返 塞 北 元 朝 滅 亡

III 元朝的輝煌

帝 國 龐 大

元 朝 國 祚 只 有 八 十 九 年然 而 它 對 中 國 甚 至 世 界 歷 史 的 發 展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響元 朝 為 中 國 歷 朝 中 版 圖 為 龐 大 的 朝 代其 民 族 在 元 統 治 下

集 處 融 合豐 富 了 中 華 民 族 的 內 涵元 朝 鼎 盛 時 期統 治 了 從 東 亞

到 中 亞西 亞 及 東 歐 的 土 地這 個 龐 大 帝 國又 被 稱 為「 蒙 古 帝 國 」

由 於 蒙 古 大 軍 佔 領 了 多 個 西 方 城 市歐 洲 君 主 均 十 分 恐 慌故 將 元 朝

這 種 軍 事 擴 張 稱 為 「 黃 禍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則 稱 為 「 蒙 古 西 征 」

中 外 交 流

元 朝 版 圖 橫 跨 歐 亞驛 站 遍 佈 全 國加 強 了 東 西 世 界 的 交 流兩 地 商

人 往 來 不 絕令 絲 綢 之 路 更 為 繁 盛其 中 意 大 利 人 馬 可 孛 羅 可 謂 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十 七 歲 時 跟 隨 父 親 和 叔 父經 絲 路 到 達 蒙 古 帝 國他

在 中 國 遊 歷 了 十 七 年到 過 西 南 部 的 雲 南 和 東 南 地 區其 友 寫 下 著 名

的《 馬 可 middot孛 羅 遊 記 》 記 述 了 他 在 東 方 的 見 聞 激 起 了 歐 洲 人 對 東 方

的 熱 烈 嚮 往對 以 後 新 航 路 的 開 闢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而 中 國 的 四 大

發 明造 紙火 藥印 刷 及 指 南 針 技 術 相 繼 傳 入 歐 洲東 西 方 的 文 化

交 流 直 接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之 門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4: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4

3明朝(1368-1644)

明太祖建國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改國號明年號為洪武是為明太祖

漢人再次掌管政權由於明太祖幼年對元統治留下痛苦記憶他即位後即減輕農

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又改革元朝留下的弊政懲治貪官污吏又廢除

元代的苛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I 明太祖的君主集權措施

A 背景 明太祖出身寒微生性極端猜疑由平民變成君主鞏固皇位便成了他在位

的首要任務他即位後乘勢推行了嚴厲的君主集權政策將國家的權力集

於君主一身與宋之中央集權不同宋朝將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而明朝

則是將權力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這種管治方式稱為「君主集權」制度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5: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5

B 內容

恢復封建 明太祖仿傚周朝行封建制度大封子孫二十餘人為王以屏藩(保衛)

皇室諸王可以自行任用官吏並且擁有軍隊封建制度的實行

直至明成祖登位才被取消

廢除宰相 為了將權力收於己身太祖以謀反罪將丞相胡惟庸處死並規定以

後不得設立丞相政務分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

理而「六部」則直接聽命於皇帝秦漢以來行之一千餘年的宰相

制度從此廢除

信任特務 太祖亦加強政府對民間的監控命令錦衣衛偵察臣民的私隱捕殺

叛國之人錦衣衛一般由皇帝的親信及武將擔任成為皇帝的私人

特務直接聽命於君主錦衣衛更可以自行逮捕審訊及處決不

需經過一般司法程序

凌辱朝臣 明太祖實行「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責大臣他的侄兒大都督朱文正

工部尚書薛祥等都被杖死太祖以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

殘酷手段朝臣和皇帝對話必須下跪太祖往往因小事杖打大臣

以達鞏固君權之效

大殺功臣 太祖藉胡惟庸謀反一案殺了三萬多人後來又指大將藍玉圖謀

不軌殺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兩次黨獄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太

祖大殺功臣避免他們篡奪自己及其子孫的皇位

興文字獄 太祖 忌諱別人揭其身世所以他批閱大臣奏章往往斷章取義

羅織成罪加以殺害如當時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替人作《萬壽表》

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

罵他做過賊將之處死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其府作《正旦賀表》

內有「睿性生知」一句「生」被讀作「僧」同樣被處死藉以加

強君主的崇高地位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6: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6

II明朝滅亡原因

明太祖厲行君主獨裁雖然皇權得以加強但對明代政治卻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太祖大封宗室為王死後惠帝繼立他欲削除藩王的勢力引起其皇叔燕王朱隸

反叛燕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舉兵南下得到宦官密告京師虛實攻

陷了南京惠帝於紛亂中失蹤燕王即帝位遷都北京是為成祖史稱「靖難

之變」明朝自成祖以後國勢漸走下坡明朝由 1368 年建立至 1644 年結束

國祚 276 年其滅亡原因如下

1明 宦 禍

明太祖立國之初訂明不准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因得宦官的幫助而登帝位於是宦

官得以被重用出任使節統帥監軍等要職又設「東廠」命宦官主持宦

官逐漸取得勢力加上自太祖廢相後皇帝一人不能應付一切所以給予身旁的

宦官干政的機會明代除太祖及成祖外君主大多昏庸他們沉迷享樂不理政

事讓宦官批閱奏章 後大權便落在宦官手裡熹宗時的宦官魏忠賢自稱為

九千歲權傾朝野達七年之久他動輒株殺朝臣令明朝政治變得黑暗

2明 黨 爭

明中葉以後皇帝荒廢政務宦官專權朝政腐敗一些讀書人奮起抨擊

正直的朝臣亦多和應成立東林黨宦官為了保持自己的權位聯合趨炎附勢的

朝臣予以反擊造成黨爭自此朝廷分為東林黨及非東林黨兩鼓勢力非東

林黨人得宦官相助大肆逮捕及辱殺東林黨人朝廷忠勇人才盡失明政治愈加

腐敗

3明 民 變

明自中葉以後宦官禍國黨爭激烈政治已日趨腐敗加上賦稅繁重

錦衣衛制度又令人民長期生活於惶恐之中導致民怨沸騰到了思宗崇禎元年

一年無雨乾旱成災陝西爆發大饑荒人民無以為生唯有四出搶掠戍兵又

因政府欠軍餉而譁變政府唯有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地方紛紛成立

反明力量希望將明朝推倒明朝國勢已岌岌可危

4 明 外 患

明 末 時 期處 於 黑 龍 江 一 帶 的 滿 族 勢 力 不 斷 坐 大努 爾 哈 赤 統 一 了 蒙

古 及 北 方 各 部建 立 了 後 金後 改 國 號 為「 清 」勢 力 擴 展 至 明 邊 界

對 明 朝 這 個 漢 族 政 權 虎 視 眈 眈明 思 宗 末 年清 兵 大 舉 南 下趁 明 民

變 四 起 之 時 入 侵 中 國 後 成 功 以 外 族 身 份 建 立 政 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7: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7

明亡

明末高迎祥首先聚眾起事自稱「闖王」企圖推翻明朝政權其後張獻

忠李自成相繼崛起互相呼應後來高迎祥被官兵擒殺李自成繼稱「闖王」

他帶兵攻破潼關入西安不久便攻陷北京明思宗見大勢已去出走紫禁城

在煤山自縊而死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軍吳三桂聞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

俘擄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敗死滿清入關後不肯退兵

期後更大舉南下擊破各地反抗勢力明朝 終滅亡

III 明朝的輝煌

明朝的君主集權統治在政治上令中國陷入了二百多年的專制與黑暗文字獄與

廠衛更阻礙了人民的思考空間令中國在思想方面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然而明

朝卻有一件事件充份展現了其國力及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

七下西洋

1405 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

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鄭和七下西洋均從蘇

州劉家港出發直至 1433 年四月回程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鄭和曾到訪過

三十多個國家 遠達至非洲莫桑比克的貝拉港

明朝的航海及造船技術藉著鄭和的七次遠洋得以展現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

始還要早可稱為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明朝的國威也自此遠播至南洋各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8: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8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B)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

在上一章節我們了解過中古時期的東方世界中國所經歷的三個朝代的興衰

以及各自在世界歷史上的發展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看

看歐洲的情況吧

1 中古時期的歐洲(The Middle Ages 476-1453)

自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後歐洲便進入了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整個

中古時期歷時約一千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史

學家稱這個時代為「黑暗時期」究竟這一千年的西方世界是什麼因素令其處

於黑暗的局面呢

封建制度下的中古歐洲

君主

教士

貴族

騎士

平民

農奴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19: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19

1 稱為「黑暗時期」的原因

A 封建社會封建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歐洲各國君主統治下的人被分為若干

等級君主擁有全國土地他會賜封土地給貴族以換取他們的效忠教士

貴族及騎士地位也比平民為高平民只能在君主或貴族的領地或莊園耕種

並向他們繳納稅項及服勞役甚至成為農奴

B 教會權力高中古時期歐洲政局混亂人民依賴宗教寄託羅馬天主教在歐

洲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人民相信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可決定人死後

去向教皇是教會的領袖在「君權神授」的普遍思想下教會擁有崇高地位

甚至君主的權力均需透過教會承認及賦予教會亦大肆宣揚「禁慾主義」將

人的欲望壓抑因此教會操控了歐洲當時的政治經濟教育及藝術等發

展人民只有事事遵循教會而行

C 十字軍東征1096-1291 年羅馬天主教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先後十一次

遠征中東地區與伊斯蘭教展開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以「十字」為標誌

因此稱為「十字軍」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

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君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加上十字軍到處搶掠

偷盜甚至焚毀土地歷時二百多年不僅使歐洲長期陷入戰亂之中亦加劇

了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

D 黑死病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

約於 1340 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

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故歐洲人稱其為黑死病(Black death)瘟疫爆發期

間中古歐洲約有百份之三十的人死亡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0: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0

2 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1490-1620)

歐洲進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 (Dark Ages)這一千年中歐洲經歷了黑死病及戰

爭的洗禮封建社會及教會的絕對權力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古希羅

的知識被教會牢固的保管著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黑暗時期」一般

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只因所有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哲學等均在教會控制之下「神」的地位崇高人民只追求死後「上天堂得永

生」因此沒有人重視人的價值直至中古末期即 1490 年左右歐洲無論在藝

術文學科學及建築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這個翻天覆地的巨變時期史學

家稱為「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意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法文中的 Renaissance 即為「復興」

和「再生」之意歐洲人希望將被黑暗時期所封閉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再度

展現以回復昔日歐洲文明的光輝文藝復興是一場有關藝術文學自然科學

和建築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運動為歐洲帶來了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

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文藝復興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為歐洲上千年

的黑暗時代劃上句號

a為什麼文藝復興始於意大利

i) 政治方面 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後封建制度逐漸破壞居民成自由民

ii) 經濟方面佛羅倫斯威尼斯等都是當時歐洲經濟中心當地商人(麥廸奇家

族)熱衷於藝術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iii) 文化方面古羅馬人遺留了大量藝術及文化遺跡意大利文藝氣息濃厚活

版印刷機的發明亦加速了知識的傳播

iv) 宗教方面十字軍東征各地君主收回教會土地作戰爭經費教會權力下降

v) 社會方面黑死病令歐洲人口大量死亡面對死亡的無能為力歐洲人流行

起「活在當下」的思想人的價值得以提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1: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1

b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人文主義(humanism)

文藝復興期間人們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因而導致「人

文主義」的興起「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

人必須以理性思考而非只盲目相信一些既有的概念或教條

文藝復興三巨匠

達文西 米高安哲盧 拉斐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其中達文西米高安哲盧及拉

斐爾合稱為「文藝復興三巨匠」他們的繪畫與雕刻作品均與中世紀時期的風格

大相逕庭其作品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將人的真實面貌透過繪畫及雕刻呈

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的表達他們三人把文藝復興運

動推向高峰表達了他們對人性及人生的理解將人真實地呈現出來

要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我們可以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A 藝術B 文學C

科學D 建築深入理解人文主義的特徵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2: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2

A 藝術方面

i) 繪畫

中古時期畫家繪畫的對象多以宗教為題材用色和繪畫技巧不講求寫實而文

藝復興時期畫家的繪畫技巧則有很大突破他們的作品講求寫實用色及光暗處

理也很講究畫中人的面容和肌肉都畫得極具真實感而文藝復興畫家更懂用數

學原理「透視法」作畫增加了作品的空間感與立體感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繪畫

的對象仍有宗教色彩但與中世紀畫作相比已加入了強烈的「人」的因素

ii) 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 享負盛名的要算是米高安哲盧其作品與文藝復興畫

家一樣強調以細緻與寫實手法表達準確地描繪了人體與空間其作品表現了

強烈的情感與真實感與中古時期的雕刻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多是裸體

原因是作者希望將人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即所為「人文主義」所著重對「人性」

的表達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沒穿衣服希望將一直被忽視的「人」真實地呈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3: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3

B 文學方面

文藝復興出現前文學作品多以拉丁文寫成寫作題材和雕刻繪畫一樣多

環繞宗教中古時期教會勢力龐大奉行禁慾主義所以文學藝術均是用作宣傳

教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則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作主題用自己慣用的語言

並以寫實手法表達文學作品不再只專於宗教轉而留意身邊的事物以及描寫

人物為主強調「人」的價值和才能比宗教更重要並主張人必須以理性思考

而非只盲目相信既有的概念或教條人開始對現實作出反思例如作品會批判社

會的敗壞及宗教的虛偽亦有對愛情作出細膩描繪流露出人與生俱來的情感

以下是三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

《神曲》通過對詩人漫遊地獄天堂的過程對遇到的百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映

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及政治狀況充份表達了人文主義這嶄新思想

《十日談》對於現實生活愛情人的智慧和才幹都有深刻細膩的刻劃同時亦

對於當時的帝王貴族教會等等勢力的黑暗面加以揭露諷刺及批判當中對

男女間露骨的描繪更是對禁慾主義作出了極大的挑戰

《羅密歐與朱麗葉》對人性的愛與恨都有深刻的描繪這都是中世紀時期禁慾主

義下不受重視甚至不能宣之於口的話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人被

許多人認定是世界文學史及戲劇史上 傑出的詩人及劇作家

但丁 《神曲》但丁以第一人稱記述自己 35 歲時誤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

徵罪惡)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一隻母狼(象徵貪慾)一

隻獅子(象徵野心)一隻豹(象徵逸樂)他在呼救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

魂突然出現對他說「你不能戰勝這三隻野獸我指示你另一條路徑」於是

便帶領但丁穿過地獄煉獄然後把他交給當年暗戀的情人貝亞德的靈魂帶

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

薄伽丘 《十日談》

「照我看天主應該懲罰這班人一個都不饒hellip那裡的修士沒有一個談得上

甚麼聖潔虔敬helliphellip那班人只知道奸淫貪欲吃喝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麗葉「羅密歐啊羅密歐為什麼你偏偏是羅密歐呢否認你的父親捨棄

你的姓名吧也許你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

姓凱普來特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4: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4

C 科學方面

I) 天文學及物理學

中古時期歐洲的科學知識依然停留於古希臘時期及被教會所主宰令西方的科

學文明一度停滯不前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則透過反覆的實驗與細緻的觀

察推翻了古希羅時期的傳統知識甚至挑戰教會對大自然的既有看法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論」都衝擊了當時的舊有觀念

令科學方面出現突破性發展

II) 醫學與解剖學

在醫學和解剖學方面維塞利亞斯及達文西打破了宗教的規範對人體構造作出

徹底的探究當時的教會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神懲罰人的罪但受人文主義影

響醫生開始質疑宗教及古希羅學說其中維塞利亞斯於 1543 年寫成《人體的

構造》他詳細介紹了解剖學並親手繪畫人體骨骼和神經的插圖找出人生病

的真正原因被稱為「解剖學之父」而達文西為了解人身體結構和肌肉紋理

希望能造出和真人相像的作品不惜解剖屍體作深入了解他的解剖手稿亦保存

至今他倆對人類在醫學及科學方面發展均有巨大的貢獻

十五世紀的教會「地球是固定的太陽在運動這在《聖經》已有記載」

哥白尼「根據我多年來以天文學儀器的反覆觀察太陽是不動的而是地

球及其他星體圍繞太陽轉動

十五世紀的教會「上帝是完美的正如《聖經》中那樣記載」

伽利略「《聖經》永遠不會說謊但是自然也永遠不會說謊如果聖經和

自然之間發生矛盾我們應該重新審讀《聖經》看看我們是否真正的了

解」這是伽利略在嘗試不同的運動實驗後作出的結論

十五世紀的教會「人的身體是神聖的不容解剖一切關於人體的奧秘都

是屬於上帝的」

維塞利亞斯「只有通過人體的觀察和研究才能對疾病有所認識」

他通過解剖屍體從而對人體各部份有深入了解否定了古希臘醫生蓋倫的

治病方式

達文西曾經在筆記中寫著『要了解人類的動作必須從了解肢體開始』

他們先是秘密的解剖後來才逐漸公開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盧都曾經在友

人的幫助下得以解剖屍體一窺人體奧秘達文西甚至前後解剖了多至三

十具的男女屍體並且作了詳盡的筆記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5: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5

D 建築

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高尖塔尖拱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是中古時期教堂的特色稱為「哥德

式建築」其莊嚴宏偉的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當時教會的權力以及展現其頂尖

的建築技術與知識然而教會的貪腐與斂財行為使人們開始對教會反感人們開

始懷念古羅馬與古希臘的一切並批評哥德式教堂的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

原則的建築技術甚至認為那是不文明與野蠻的表現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高度不再成為焦點反而加入了不少古希羅時期的建

築特色例如山牆及希臘柱是古希臘的建築特色圓柱圓拱頂及拱門則是古羅

馬的建築特色除了古希羅的建築特色新元素如牛眼窗及紅磚牆都是文藝復

興建築常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打破了中世紀教堂的權力象徵人文主義

的崛起為歐洲建築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創造出另一種獨有的建築風格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6: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6

C 文藝復興的影響

I) 奠下現代文明基礎

中世紀以來歐洲在文化上裹足不前而文藝復興在藝術文學

科學及建築上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影響不但改變了歐洲當時的

面貌及社會發展對於整個西方世界甚至人類發展均有具大

的影響為現代文明奠下了基礎

II) 導致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17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得以建立對教會這個中古時期

壟斷權力的組織作出質疑與批判由於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

日趨腐敗教廷為了增加財富竟然向人民出售「贖罪劵」

以至 1517 年德意志修士馬丁路德在當地教堂門上貼上

「九十五點論証」力陳天主教會的罪狀其後更另組新教

自此基督教便分為羅馬天主教(舊教)及基督教(新教)

III) 開啟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又稱為「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令歐洲的科技

進步神速15 世紀到 17 世紀時期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

航海家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着新

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

人發現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哥倫布便於 1492 年

發現了美洲大陸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既有觀念

VI) 推動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17-18 世紀

經過了文藝復興運動人類開始重視「人」的價值到了

十八世紀人文主義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歐洲人開始著重

理性分析宣揚人人均享有平等自由等「與生俱來」的權

利人民更開始爭取他們認為應該擁有的同時批判專制君

主的統治奠定西方思想發展的方向

總結

文藝復興的出現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也令歐洲的藝術文學科學及建築等

出現新的發展人們開始質疑教會主宰一切的生活人的價值得以提升文藝復

興的出現也標誌著歐洲千多年中古時代的結束為近代世界掀起序幕

馬丁路德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7: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7

單元四近代世界的序幕C) 總結東西方文化

在 這 單 元 裡 我 們 分 別 了 解 過 東 西 方 在 中 古 時 期 各 自 的 發 展

東 方 世 界 自 唐 朝 以 後 經 歷 了 宋 元 明 三 朝 而 1644 年 中 國 再 一

次 出 現 由 外 族 建 立 的 政 權 ---清君 主 集 權 亦 成 為 了 中 國 近 代 的 政 治 模

式而 西 方 世 界歐 洲 自 西 羅 馬 帝 國 滅 亡 後則 進 入 了 長 達 千 年 的 黑

暗 時 期教 會 權 力 極 大人 民 長 期 被 封 建 社 會 中 的 地 主 及 貴 族 剝 削

文 化 方 面 上 古 時 期 東 西 文 明 各 自 有 所 發 展 然 而 到 了 中 古 時

期歐 洲 文 明 發 展 掌 管 在 教 會 手 裡人 民 思 想 被 壓 抑直 至 中 世 紀 末

文 藝 復 興 的 出 現令 西 方 文 明 得 到 重 生而 東 方 世 界宋 朝 的 貿 易 及

文 化 繁 盛元 朝 的 軍 事 擴 張及 明 朝 的 航 海 技 術 均 令 東 方 世 界 的 文 明

發 展 超 越 西 方四 大 發 明 更 是 中 古 時 期 東 方 世 界 成 為 世 界 文 明 領 導 的

鐵 証然 而 自 明 代 中 期 開 始中 國 的 文 明 發 展 卻 陷 入 了 只 重 經 典 學 說

而 不 重 科 學 研 究 的 窘 局

鄭 和 下 西 洋 蒙 古 西 征 馬 可 孛 羅 東 遊 十 字 軍 東 征 以 及 大 航

海 時 代這 些 都 打 破 了 東 西 方 世 界 地 域 上 及 文 化 上 的 隔 閡東 方 的 四

大 發 明西 方 的 文 藝 復 興都 將 人 類 歷 史 發 展 帶 往 另 一 個 階 段共 同

打 開 了 近 代 世 界 的 序 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8: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8

文藝復興時期---詞彙錦囊

1 Dark Ages 黑暗時期

2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3 Rebirth 再生

4 The Middle Ages 中古時期

5 Priest 教士

6 Noble 貴族

7 Knight 騎士

8 Slave 奴隸

9 Humanism 人文主義

10 Gothic 哥德式

11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2 Michelangelo 米高安哲盧

13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29: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29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

單元五帝國主義的東來a) 西方---三大革命 b)東方---清朝

西方世界自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來思想日趨解放加上期後的大航海時

代(1419-1513)宗教改革(1517)和啟蒙運動(17-18 世紀)出現令歐洲的舊有制度

不斷地受到衝擊人民開始要求更多的保障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令 17 及 18 世紀

的西方爆發了一系列的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亦為西方文明強大奠下基礎

至於東方世界雖然宋元明朝各自擁有輝煌的成就然而明代自中葉起科技發

展處於停滯狀態清代以後政治僵化人民思想落後保守東方世界因而積弱

更開始被西方國家所入侵歐洲的帝國主義東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0: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0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西方三大革命

何為帝國主義(Imperialism)

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意指通過奪取領土或在奪取了的領土上

建立經濟或政治霸權以建立一個跨地域的帝國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與大航

海時代打好基礎歐洲各國無論在科技及國力上都能獨當一面到了十九世

紀歐洲國家以英國為首積極建立殖民地(colony)以尋求海外市場及資源

而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自然成為歐洲列強的爭奪目標究竟是什麼原因及

條件令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會產生帝國主義答案就是---工業革命

1905 年英國的殖民地分佈情況

何為革命(Revolution)

一般而言革命是指由下而上的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革命可在

不同的範疇出現人們摧毀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希望推動社會的發展

政治方面革命可分為流血及不流血當人民對現存的政權感到不滿企圖以激

烈或暴力的手段將其推翻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或政治體制這種大規模的人

民運動便稱為「革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1: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1

1 工業革命 1760(Industrial Revolution)

A 何謂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指生產模式的變革大約於 1750 年至 1900 年期間當時歐洲

國家在工業科技交通農業和商業等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更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這時期西方的工農業生產開始採用機器代替人力交通及通訊技

術得以改良而醫學也有新的發現這場經濟和社會變革歷時數十年稱

為「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前 工業革命後

B 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有何關係

工業革命前人力是主要的勞動力很多製成品均是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因此

數量不多然而工業革命後機器生產令製成品及工業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數目劇

增列強紛紛向資源豐富的非洲及亞洲尋找市場及資源為了方便取得資源歐

洲國家便憑著先進的軍事武器佔領海外土地紛紛築起經濟與政治的殖民霸權

帝國主義遂向東方進發因此工業革命是因而帝國主義則是果

C 英國工業革命 1760

首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卻擁有

優良的港口有利物資和產品輸送而本土又蘊含豐富煤鐵資源

充足的能源及金屬材料有利於發展機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戰亂

頻生工匠紛紛逃到英國給當地帶來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英國

的手工業和採礦業已取得領先地位加上她海軍強勁先後在非洲

美洲及印度建立殖民地為英國工業提供了資源及市場因此英

國工業比歐洲工業發展幾乎快了一百年亦令英國成為了世界擁有

多殖民地的國家享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2: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2

D 工業革命起因

i) 人口增長 十八世紀時歐洲社會已從中古時期的戰亂及疾病中恢復過來

人口持續增長對農工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生產

技術的改良亦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ii) 科技革新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精神得以提倡英國政府於 1624 年已開始鼓

勵發明和創造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例如蒸氣機和紡織飛梭的發

明均為工業革命奠定重要基礎

iii) 封建崩潰 封建社會崩解貴族享有的特權逐漸消失自由貿易的觀念開始

普及平民享有貿易自由令工商業發展更蓬勃商人為了賺取

利潤積極發展及改良機器及生產模式促成工業革命的出現

iv) 貿易發展 新航海時代造就地理大發現歐洲國家紛紛在美洲非洲及亞洲

建立殖民地直到十八世紀殖民地為歐洲各國帶來資源和市場

刺激了世界貿易亦大大鼓勵了工業技術的發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3: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3

E 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成就

1 工業及能源發展---蒸汽機與石油

2 交通運輸---蒸氣船蒸汽火車及汽車

3 通訊科技---電報與電話

4 醫學---X 光與麻醉劑

我是誰

我改良了蒸汽

機為工業革

命提供了穩定

的動力

我是誰

我被喻為世界

上 偉大的發

明家其中的代

表作便是電燈

蒸汽機 石油井 蒸氣船

蒸汽火車 電話 電報機

首次使用麻醉劑脫牙 世界首張 X 光片 首部單汽缸內燃汽車

我是誰

交流電X 光

收音機等都是

由我發明的可

惜我的貢獻長

久被人遺忘了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4: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4

F 工業革命的影響

I) 工業城鎮興起 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

出現都市化趨勢工業城

市發展迅速導致設施不

足貧民區內生活環保惡

II) 社會階層出現變化 資產階級中產階級

工人階級崛起由於生

活及工作待遇差工人

紛紛組織運動爭取權益

III) 各種新思想興起 要解決工人和社會問

題新思想相繼興起其

中以共產主義鼓勵工人

發動革命建立新政府

IV) 開拓海外市場 列強為開拓市場及尋找

資源爭相向外擴張在

海外建立殖民地非洲亞

洲成為主要爭奪對象

V) 歐洲勢力來華 列強相繼向亞洲擴張不

少國家淪為殖民地地大

物博資源豐富的中國成

為列強爭奪的對象

G 結論

工業革命於十八世紀首先在英國出現繼而傳播至歐洲各地雖然工業發展為

歐洲帶來了環境與社會的種種問題也帶來了經濟及政治的大變動然而卻令歐

洲在世界上獲得壓倒性優勢列強藉尋找市場和資源將勢力擴展到亞洲使亞洲

多國均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主義的東來令東方世界出現巨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5: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5

2 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Independence War) 1776

自哥倫布於 1492 年發現美洲後歐洲列強先後在美洲建立殖民地而英國於

1763 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政權統治了歐洲移民到美洲的白人與土著印第安

人但美洲人其後渴望獨立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將英國人趕出北美

洲究竟是什麼原因驅使美洲人發動革命渴望獨立

A 美國革命背景

i) 啟蒙運動影響經歷了文藝復興西方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人文

主義」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產生了突破性的發展其中

法國三大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及孟德斯鳩提倡人應有「與

生俱來」的權利包括人權民主與自由他們的思想

傳入北美並深受歡迎喚醒北美民眾爭取獨立

ii) 對英統治不滿英國於 1763 年後漸漸收緊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管

治總督可隨意解散地方議會另外英國對北美殖民

地經濟活動諸多限制例如美洲生產貨品只可出口英

國加上 1764 年英國提高美洲各種稅項北美居民因

此深感不滿希望將英人趕出北美洲自行獨立建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6: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6

B 獨立戰爭 1775-83

爭取美洲獨立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想法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法案通過

後美洲人民不希望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思想日漸坐大英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

間的戰爭於 1775 年 4 月開始隨著戰爭的延續和解的希望逐漸消失完全獨

立已成為殖民地的目標1776 年 7 月 4 日美洲人民於費城召開「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邦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宣言發表後北美十三洲人民的鬥志

大受鼓舞紛紛為爭取北美獨立而戰1781 年英軍投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83 年北美十三洲統一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C《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由亞當斯富蘭克林傑佛遜李文斯頓及謝爾曼(後世所稱之五人

小組)所起草其中傑佛遜在《獨立宣言》原稿中還留下用嚴厲口吻譴責奴

隸制度及奴隸貿易的詞句奴隸制度是「向人性本身進行殘酷戰爭」它侵犯

了黑人「 神聖的生命和自由權利」《獨立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

家名義宣佈人民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宣言比法國的「人權宣言」要早

30 年可說是第一個的人權宣言

D 美國革命的意義

美國革命充分展現了 18 世紀西方世界對於民主及自由的追求而民主與自由

正正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而這價值的展現卻先於歐洲在美洲出現

美國獨立大大影響了當時的歐洲政治狀況令歐洲的專制統治者無可避免要面

對日後一連串革命浪潮的衝擊令歐洲甚至世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專制及

外族政權統治陸續受到衝擊

獨立宣言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 大陸會議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7: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7

B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789

歐洲各國自文藝復興後科技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卻仍然保守政

治權力由教會轉移至君主手中歐洲大部份民族都是被外族以高壓手段所

統治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自然科學迅速發展人們對社會宗教國家

和日常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見解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啟蒙思想家強調

的個人自由及反對專制統治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想1789 年法國人民在路

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下在巴黎巴士底監獄爆發動亂 後演變成革命人

民推翻君主專制政體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A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i) 政治方面波旁王朝專制獨裁路易十四後之君主累積龐大債務路易十

六與其皇后瑪利安東尼生活驕奢人民對統治者極度不滿

ii) 社會方面社會階級地位不平等三級議會中教士及貴族決議權遠高於平

民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人民對這種封建社會極之痛恨

iii) 經濟方面國內政治經濟情況壓抑工商業發展不平等的稅捐制度政府

財政改革失敗人民生活困苦

iv) 思想方面啟蒙運動自由民主思想與自由主義學說激發人民推翻專制

政權

v) 其他方面美國獨立革命成功激勵法國人民起來

反抗專制統治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8: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8

B 經過

1789 年 5 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議會代表平民的第三級議會認為

平民是國家的大多數應享有比貴族及教士更大的投票權要求遭到拒絕6 月

第三級代表被拒於國會門外人民走到鄰近的網球場集會立誓法國不定憲法決

不解散這便是著名的《網球場宣言》宣佈成立「國民議會」路易十六企圖派

軍隊解散國民議會消息傳至巴黎民眾於 7 月 14 日攻擊收押政治犯的巴士底

監獄這亦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8 月 26 日國民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權利上彼此平等

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人人享有言論思想出版和宗教自由

全國公民都有權參與制定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結果

國民議會廢除了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但仍保留君主制度但君權卻受

到憲法限制國民議會採用藍白紅三色作為法國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

「博愛」的革命精神法國大革命雖然成功地組成了國民議會及頒布憲法然而

路易十六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受到限制於是人民再次爆發革命1792 年國民大

會成立取代國民議會宣佈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 年 1 月路易十

六被人民送上斷頭台處死自此法國便陷入了「恐怖時期」成千上萬的人被推

上斷頭台處決當中包括了無辜的百姓直至 1794 年 7 月政權落入軍人拿破

崙波拿巴之手恐怖時期正式結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39: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39

D 法國革命的影響

1 結束法國的專制政治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將專制的波旁王室推翻建

立了法國第一共和雖然其後帝制再被恢復但君

主權力卻從此受憲法所限制

2 傳播革命重要信念法國大革命傳播了兩個重要思想自由主義與民族主

義這兩個主義隨後散播到歐洲多國激發起革命浪

潮對歐洲歷史影響至鉅

3 開啟近代世界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發生巨變不少新興的民族國家

如德國意大利相繼成立古老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

及鄂圖曼帝國先後瓦解確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

4 廢除了貴族及宗教特權封建時期社會階級分明宗教與貴族皆擁有特權

法國大革命後這兩個階級的權利遭大大削減社會

漸趨公平

5奠定現代政制模式 法國大革命人民成功地由下而上推翻專制政權打破

了上千年來歐洲「君權神授」的概念奠下了現代世界

將民主視為核心價值的基礎紛紛將建立民主政府視為

目標

總結

法國大革命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別是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個信念成為歐

洲往後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中心思想無論對歐洲的政治版圖文化

的發展均造成深遠影響十九世紀的歷史可說是在法國大革命帶領下開始的

狄更斯 雙城記

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描述法國大革命時代

的長篇歷史小說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

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透過革命中一個家庭的遭遇譴責革命的残

暴同時揭露了革命前貴族對工人階級的残

酷行徑書的開卷語

ldquo那是 好的時代那是 壞的時代rdquo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成為經典名句

民族主義 同一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的人效忠同一個民族的政權

自由主義所有人生來也是自由和平等的並應擁有言論出版集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0: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0

補充資料

1 法國共和與帝國

法國大革命後人民成立第一共和但不久便陷入了混亂局面不少人無辜被

送上斷頭台歐洲各國恐怕革命之火入侵於是成立「反法聯盟」組成軍隊進

攻法國第一共和亦號召軍隊對抗其中拿破崙波拿巴在一個志願軍團當上了

中校1793 年 12 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

國艦隊他從此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拿破崙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後威

信越來越高成為了法國人的新英雄

1799 年 10 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11 月 9 日拿破崙發動了

「霧月政變」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他推行了多項政治司法行政

立法經濟及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 著名並影響至今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當天晚上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均由拿破崙親自參與及作 終

確定《拿破崙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均有重要影響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法蘭西共和

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成為法國人的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此後他便南征

北伐建立起跨越歐亞非的「拿破崙帝國」並頒布拿破崙法典使自由平等

博愛思想得以散落歐洲各地

《拿破崙加冕圖》

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在

巴黎聖母院加冕但當日他卻

違反歐洲傳統帶著獵狗迎接

羅馬教皇還在教皇的手上搶

下皇冠給自己及皇后戴上

這意味著拿破崙認為這皇冠

不是上帝賜的(君權神授)而

是他以血汗換來的這使教皇

非常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1: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1

2 滑鐵盧之役---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拿破崙在歐洲建立了版圖龐大的拿破崙帝國後向東面擴張攻打俄國然而卻敵

不過俄國寒冷的天氣 終被俄軍擊敗拿破崙於 1814 年 4 月 6 日宣佈退位

並被反法聯盟流放於厄爾巴島法國恢復了波旁王室統治過了不久他決定趁

法國人民對路易十八不滿而逃回法國1815 年 2 月 26 日晚他率領他隨行士兵

乘船逃離厄爾巴島至 3 月 20 日再一次登上他的皇帝寶座

歐洲列強得知拿破崙回到法國便率領大軍直攻法國1815 年 6 月 17 日拿破

崙率領大軍到達滑鐵盧戰場拿破崙的兵力和火炮都比英軍多所以戰事對拿破

崙大軍非常有利

上午 11 時 30 分滑鐵盧戰役開始拿破崙先後攻擊英國威靈頓將軍的左翼和

右翼可惜並不成功拿破崙又嘗試炮火攻擊但始終未能突破威靈頓的防線

下午 3 時 30 分 拿破崙命內伊將軍突破威靈頓的中央防線經多次嘗試後取得

一定成績這時普魯士援軍來到戰場但拿破崙的援軍卻遲遲未到到了晚上

拿破崙作 後一擊他把 8 個軍營交給內伊作 後作戰可是 終都失敗了在

這埸戰役中 雙方都傷亡慘重法軍損失了 4 萬人英軍損失了 15 萬而普軍

則喪失了 7000 人

舉世聞明的「滑鐵盧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a) 拿破崙軍隊所各披靡但卻被俄軍打敗你認為他敗在那裡

b) 拿破崙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傳到歐洲各地然而又將戰火帶給歐洲你

怎樣評價他在歷史上的角色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2: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2

帝國主義的東來---詞彙錦囊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

2 AGE OF DISCOVERY 大航海時代

3 IMPERIALISM 帝國主義

4 COLONY 殖民地

5 GREAT BRITAIN 大英帝國

6 REVOLUTION 革命

7 INDEPENDENCE WAR 獨立戰爭

8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獨立宣言

9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

10 ENLIGHTENMENT 啟蒙運動

11 NATIONALISM 民族主義

12 LIBERALISM 自由主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3: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3

第二章中古至近代時期

單元五帝國主義東來東方清朝(1644-1911)

上 一 章 節 我 們 看 過 近 代 西 方 世 界 經 過 三 大 革 命 後 產 生 的 巨 變

那 東 方 的 中 國 發 展 又 是 怎 樣 呢

明 朝 滅 亡 後 滿 族 以 邊 境 民 族 入 主 中 原 統 治 一 個 地 廣 人 多 文

化 發 達 的 國 家清 朝 國 祚 長 達 二 百 多 年而 同 樣 是 外 族 政 權 的 元 朝 國

祚 卻 只 有 八 十 九 年這 實 在 有 賴 清 初 幾 位 君 主 能 靈 活 運 用 高 壓 和 懷 柔

兩 種 政 策 奠 定 長 期 統 治 的 基 礎 所 致

清 朝 原 屬 女 真 族 又 稱 滿 族 起 源 於 東 北 一 帶 由 努 爾 哈 赤 統 一

各 部 落 後 勢 力 開 始 坐 大順 治 帝 是 滿 清 入 關 後 首 任 君 主期 後 繼 位 的

三 位 君 主 分 別 是 康 熙 帝 (清 聖 祖 ) 雍 正 帝 (清 世 宗 )及 乾 隆 帝 (清 高

宗 ) 這 三 位 君 主 在 位 之 時 是 清 朝 鼎 盛 的 時 期 史 家 稱 之 為 「 康

雍 乾 盛 世 」 然 而 乾 隆 以 後 清 朝 卻 屢 次 遭 受 西 方 的 軍 事 衝 擊 令 中

國 在 各 方 面 均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變 化就 讓 我 們 看 看 清 朝 的 歷 史 發 展 吧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4: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4

一清初的統治

I清初統治政策

A)高 壓 政 策

1 屠 殺 人 民 進 行 多 次 大 屠 殺 (「 揚 州 十 日 嘉 定 三 屠 」 ) 並 派 八

旗 兵 駐 守 全 國 重 要 地 點

2 興 文 字 獄 嚴 禁 人 民 集 會 結 社 以 言 入 罪 令 漢 人 懾 其 統 治

3 薙 髮 留 辮 強 迫 漢 人 跟 隨 滿 人 習 俗 朝 廷 頒 下 「 留 頭 不 留 髮 留

髮 不 留 頭 」 命 令 如 不 跟 隨 者 斬

4 圈 佔 土 地 滿 人 可 隨 意 佔 領 漢 人 土 地 作 畜 牧 之 用

B)懷 柔 政 策

1 優 待 降 將 對 於 明 朝 降 將 非 常 優 待 和 尊 重 如 封 明 朝 將 軍 吳 三 桂

為 雲 南 「 平 西 王 」

2 為 思 宗 發 喪 將 明 思 宗 行 天 子 葬 禮 安 葬 於 明 十 三 陵

3 除 明 苛 稅 將 明 朝 苛 稅 廢 除 康 熙 年 間 更 宣 佈 「 永 不 加 賦 」

4 開 科 取 士 劃 一 科 舉 取 士 漢 人 與 滿 人 有 同 樣 做 官 的 機 會

5 停 止 圈 地 康 熙 年 間 取 消 清 初 圈 地 政 策

II清初的外交政策

A)閉 關 鎖 國 政 策

中 國 歷 朝 以 來均 以「 天 朝 大 國 」自 居這 是 由 於 中 國 地 大 物 博 根

本 不 需 要 依 賴 對 外 貿 易 便 可 自 給 自 足故 清 朝 君 主 應 西 方 國 家 要 求 進

行 貿 易都 是 懷 著「 嘉 惠 遠 人 」的 心 態 加 上 中 國 人 自 視 文 化 高 尚

對 外 國 人 視 之 為 「 蠻 族 」 故 清 政 府 並 無 任 何 外 交 觀 念

B) 十 三 行 貿 易 (公 行 貿 易 )

西 方 自 工 業 革 命 後對 尋 求 海 外 市 場 及 尋 找 資 源 變 得 殷 切西 方 列 強

紛 紛 要 求 與 地 大 物 博 的 中 國 進 行 貿 易而 清 政 府 設 立「 公 行 制 度 」只

讓 外 國 商 人 於 廣 州 的 十 三 行 進 行 貿 易並 且 要 遵 守 十 三 行 內 的 連 串 規

則 外 國 商 人 在 中 國 活 動 受 到 限 制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5: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5

二鴉片戰爭 1839-42(第一次中英戰爭)

鴉 片 戰 爭 不 僅 對 於 中 國 歷 史 甚 至 在 世 界 歷 史 上 也 是 一 場 重 要 的 戰

爭 這 是 近 代 世 界 第 一 場 東 西 對 壘 的 戰 役 1839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與 清 開 戰 究 竟 鴉 片 戰 爭 因 何 爆 發

一 場 戰 爭 的 開 展通 常 非 朝 夕 之 事因 為 戰 爭 所 動 用 的 資 源 及 造 成 的

後 果 是 無 法 估 計所 以 國 家 不 會 貿 貿 然 便 爆 發 戰 爭戰 爭 的 爆 發通

常 擁 有 三 個 元 素 分 別 為 1 遠 因 2 近 因 3 導 火 線

a戰爭背景

1遠 因 a 通 商 限 制 乾 隆 年 間 只 開 放 廣 州 一 地 對 外 貿 易 並

規 定 外 商 必 須 通 過 「 公 行 」 進 行 買 賣 更 要 遵

守 繁 瑣 規 則 例 如 外 國 女 仕 不 得 入 城 等 等 令

信 奉 自 由 貿 易 的 英 商 不 滿

b來 使 受 辱 英 國 曾 多 次 派 遣 特 使 來 華 要 求 清 政 府

開 放 中 國 市 場 卻 無 功 而 回 例 如 乾 隆

時 期 馬 甘 尼 來 華 乾 隆 誤 以 為 他 來 賀 壽 並

要 他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道 光 時 期 律 勞 卑 被 趕

出 中 國 後 猝 死 於 澳 門令 英 國 深 感 受 辱

c 鴉 片 輸 入 中 國 對 英 商 進 口 的 棉 紡 織 品 興 趣 不 大

反 而 中 國 的 茶 葉 絲 綢 等 大 受 外 國 歡 迎

導 致 白 銀 源 源 從 外 國 輸 入 中 國 其 後 英 商 發

現 鴉 片 有 利 可 圖 為 了 扭 轉 貿 易 逆 差 英

國 東 印 度 公 司 便 在 印 度 鼓 勵 種 植 鴉 片 用

走 私 的 方 法 輸 入 中 國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6: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6

2近 因 虎 門 銷 煙 英 商 大 量 輸 入 鴉 片 對 中 國 造 成 很 大 影 響 吸 食 鴉

片 不 但 損 害 健 康 敗 壞 社 會 風 氣 對 國 家 經 濟 的

打 擊 尤 為 嚴 重當 時 清 朝 延 官 員 分 成 兩 派「 弛 禁 」

代 表 許 乃 濟 建 議 不 許 官 員 和 士 兵 吸 食 以 及 在

國 內 自 行 種 植 鴉 片 而 「 嚴 禁 」 代 表 林 則 徐 主

張 嚴 禁 吸 食 及 販 賣 鴉 片 後 道 光 帝 支 持 嚴 禁

1839 年 派 林 則 徐 做 欽 差 大 臣 到 廣 東 查 禁 鴉 片

並 於 虎 門 將 全 部 鴉 片 銷 毀 以 茶 葉 賠 償 英 商

3導 火 線林 維 喜 事 件1839 年英 國 已 派 軍 艦 進 駐 香 港 島九 龍 尖

沙 咀 居 民 林 維 喜 被 英 國 水 手 毆 斃林 則 徐 要

查 辦 疑 犯英 軍 官 及 外 交 官 義 律 不 肯 把 兇 手

交 出林 則 徐 下 令 驅 逐 澳 門 的 英 國 人中 止

與 英 國 貿 易 雙 方 開 會 數 月 未 能 達 成 共 識

英 國 國 會 決 定 派 兵 攻 打 中 國

b 戰爭經過 公 元 1840 年 英 軍 由 印 度 到 達 中 國 林 則 徐 嚴 陣 以 待 但 英 軍

北 上直 達 大 沽道 光 帝 在 慌 亂 中 下 令 罷 免 林 則 徐另 派 琦 善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談 判琦 善 與 英 方 代 表 議 訂 停 戰 的 約 條 款涉 及 割 讓 香 港賠

償 煙 價 等但 兩 國 政 府 都 不 接 受道 光 帝 罷 免 琦 善派 兵 到 廣 州 與 英

軍 交 戰英 國 再 派 砵 典 乍 率 艦 東 來擊 敗 清 軍再 北 上 攻 陷 幾 個 沿 海

城 市 直 入 長 江 英 軍 集 結 南 京 城 外 中 國 被 迫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c 結果南京條約

公 元 1842 年 中 英 兩 國 簽 訂 《 南 京 條 約 》 其 主 要 內 容 有

1 開 廣 州 廈 門 福 州 寧 波 上 海 五 處 為 商 埠 並 准 許 英 人 居 住

和 設 立 領 事 館

2 割 讓 香 港 島 予 英 國

3 賠 償 英 國 軍 費 煙 價 等 款 項 共 二 千 一 百 萬 兩 白 銀

4 英 國 享 有 領 事 裁 判 權

5 英 國 享 有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7: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7

三英法聯軍之役 1856-60(第二次中英戰爭)

a戰 爭 背 景

1 修 約 問 題 鴉 片 戰 爭 後 廣 州 及 其 他 四 口 岸 全 面 對 外 開 放 然 市

民 卻 拒 絕 英 國 人 入 廣 州 城 市 民 得 到 清 政 府 的 支 持

南 京 條 約 簽 署 後 其 他 西 方 列 強 也 想 分 一 杯 羹《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及 《 中 法 黃 埔 條 約 》 相 繼 簽 訂 並 有 十 二

年 修 改 一 次 的 條 文 英 國 援 引 片 面 惠 國 條 款 要 求

清 廷 修 約 被 拒 絕 埋 下 了 戰 爭 伏 線

2 亞 羅 號 與 馬 神 父 事 件 1856 年 廣 東 水 師 搜 查 走 私 商 船 亞 羅 號

發 現 該 船 在 香 港 註 冊 的 執 照 已 經 過 期 於

是 拘 捕 了 船 上 十 二 名 水 手 相 方 發 生 爭

執 英 國 以 中 國 官 員 侮 辱 其 國 旗 為 由 派 軍

艦 炮 轟 廣 州

另 外 法 籍 神 父 馬 賴 未 經 許 可 潛 入 廣 西

西 林 縣 傳 教 被 西 林 縣 知 縣 逮 捕 處 死 法

國 要 求 懲 兇 賠 償 被 中 國 拒 絕 法 國 以 保 護

教 會 為 名 與 英 國 聯 合 出 兵 侵 華

b戰爭經過

英 法 聯 軍 於 1857 年 攻 陷 廣 州 繼 而 北 上 次 年 攻 佔 天 津 要 求

清 廷 簽 訂《 天 津 條 約 》公 元 1859 年英 法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以 至 首 都 北

京咸 豐 皇 帝 與 皇 后 逃 往 熱 河 避 暑 山 莊後 來 死 在 那 裡英 法 軍 隊 大

肆 搶 掠 並 且 火 燒 清 廷 御 花 園 ---圓 明 園 公 元 1860 年 聯 軍 逼 清 廷

簽 訂 《 北 京 條 約 》 戰 爭 才 結 束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8: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8

d 結果及影響

英 法 聯 軍 直 逼 北 京當 時 的 咸 豐 帝 帶 同 皇 后 及 太 子以 避 暑 之 名 出 走

熱 河聯 軍 迫 使 恭 親 王 奕 訢 出 面 代 表 議 和除 了 完 成《 天 津 條 約 》的

換 約 外 還 加 訂 了 中 英 中 法 的 《 北 京 條 約 》 以 為 《 天 津 條 約 》 作

補 充 續 增 的 條 款 包 括

1 開 天 津 為 商 埠

2 割 讓 香 港 九 龍 半 島 以 南 給 英 國

3 將 已 充 公 的 天 主 教 教 堂 和 財 產 發 還 法 國 傳 教 士 可 以 在 各 省 任 意

租 買 田 地 建 造 教 堂

4 對 英 法 兩 國 賠 款 各 增 至 800 萬 兩 白 銀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對 清 朝 而 言 是 一 個 沉 重 打 擊除 了 喪 失 大 片 土 地工 程

浩 大 及 藏 品 珍 貴 的 圓 明 園 被 燒 成 敗 瓦歷 朝 文 物 被 搜 掠 一 空咸 豐 帝

更 病 死 於 熱 河年 僅 六 歲 的 同 治 帝 繼 位由 慈 安 及 慈 禧 太 后「 垂 簾 聽

政 」 英 法 聯 軍 長 駒 直 進 清 朝 心 臟 地 帶 ---北 京 顯 露 了 中 國 在 軍 事 上

已 被 西 方 拋 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49: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49

四洋務運動 1860-95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清 朝 廷 軍 事 技 術 的 落 後 表 露 無 遺一 些 較 開 明 的 官

員 遂 於 1860 年 起 推 行 改 革 以 學 習 西 方 的 「 船 堅 炮 利 」 為 目 的 希

望 在 軍 事 上 反 勝 西 方從 而 達 至「 師 夷 長 技 以 制 夷 」之 效這 個 改 革

運 動 稱 為 「 洋 務 運 動 」

a背景

1內 憂 外 患內 憂 方 面1850 年洪 秀 全 於 廣 東 成 立 拜 上 帝 會

後 成 立 太 平 天 國 (1850-64) 建 都 南 京 歷 時 十 五

年 之 久 外 患 方 面 兩 次 鴉 片 戰 爭 的 失 敗 清 部 分

官 員 痛 定 思 痛 因 此 決 定 「 富 國 強 兵 」

2 親 身 體 驗 在 太 平 天 國 事 件 上 外 國 人 組 成 了 「 常 勝 軍 」

與 清 的「 湘 」「 淮 」兩 軍 一 起 擊 敗 太 平 軍 部 分

清 廷 官 員 在 過 程 中 目 睹 外 國 軍 隊 訓 練 嚴 格武 器

精 良 軍 事 力 強 遂 產 生 學 習 西 方 的 念 頭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0: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0

b改革內容

1 領 導 人 物 以 恭 親 王 奕 訢 為 主 地 方 上 以 曾 國 藩 李 鴻 章 張 之

洞 等 為 骨 幹

2 軍 事 方 面 a 興 辦 兵 工 廠 造 船 廠 製 造 槍 炮 船 艦

b 聘 請 外 國 教 官 以 西 法 練 兵

c 修 築 旅 順 軍 港 和 威 海 衛 軍 港 建 立 北 洋 艦 隊

3 教 育 方 面 a 開 設 同 文 館 培 養 通 曉 外 語 的 翻 譯 人 才

b 大 量 翻 譯 西 方 科 技 書 籍 推 廣 西 學

c 創 辦 機 器 船 政 等 學 堂 培 養 專 門 人 才

d 派 學 生 到 外 國 留 學

4 經 濟 方 面 a 創 輪 船 招 商 局 經 營 航 運 辦 礦 務 局 開 採 煤 礦 設 電

報 局 修 築 鐵 路 營 造 有 利 發 展 的 環 境

b 鼓 勵「 官 督 商 辦 」實 業 例 如 織 布 廠 及 紡 紗 廠 等

c結果

洋 務 運 動 始 於 1860 年 及 至 1894 年 清 政 府 與 當 時 同 樣 經 歷 了

西 化 運 動 (明 治 維 新 )的 日 本 開 戰結 果 戰 敗洋 務 運 動 因 此 被 視 為

失 敗 告 終 究 竟 洋 務 運 動 為 何 失 敗

e 失敗原因

1 觀 念 錯 誤清 朝 官 員 以 為 西 人 除 船 堅 炮 利 外並 沒 有 其 他 專 長

故 只 選 擇 性 地 學 習 西 方 的 軍 事 及 工 業 技 術未 能 在 政

治 經 濟 教 育 各 方 面 作 治 本 的 改 革

2 守 舊 派 反 對 英 法 聯 軍 之 役 後 同 治 帝 年 幼 繼 位 大 權 遂 落

入 慈 禧 太 后 之 手 她 與 朝 中 頑 固 守 舊 派 對 洋 務 運

動 百 般 阻 撓慈 禧 甚 至 挪 用 海 軍 的 經 費 來 修 建 頤 和

園 以 賀 其 六 十 大 壽 令 甲 午 一 戰 因 欠 彈 藥 而 戰 敗

3 內 部 腐 敗 清 政 府 缺 乏 完 善 的 制 度 貪 污 濫 用 的 流 弊 叢

生 地 方 與 地 方 之 間 互 不 協 調 令 改 革 事 倍 功 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1: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1

五中日甲午戰爭 1894-95

a 戰爭背景

在 中 國 展 開 洋 務 運 動 的 同 時 日 本 於 1868 年 亦 推 行 明 治 維 新 改

革經 濟 迅 速 發 展國 力 大 增遂 萌 向 外 擴 張 的 野 心首 先 侵 略 的 目

標 就 是 朝 鮮 和 中 國日 本 強 行 干 預 朝 鮮 事 務企 圖 解 除 朝 鮮 與 中 國 的

藩 屬 關 係 公 元 1894 年 朝 鮮 發 生 內 亂 中 日 兩 國 同 時 派 兵 平 亂

亂 事 平 定 後日 本 不 肯 撤 兵並 突 襲 中 國 運 兵 船又 攻 擊 中 國 駐 軍

甲 午 戰 爭 於 是 爆 發

b 經過

戰 爭 開 始 後清 軍 連 戰 失 利清 陸 軍 不 久 便 退 出 朝 鮮海 軍 方 面

清 延 派 出 李 鴻 章 的 北 洋 艦 隊 應 戰在 戰 事 初 期 表 現 不 俗一 度 敗 退 日

軍然 而 後 期 在 黃 海 遭 到 挫 敗日 軍 佔 領 朝 鮮 後乘 勝 渡 過 鴨 綠 江

攻 陷 旅 順大 連 後 山 東 的 威 海 衛 也 告 失 守北 洋 艦 隊 全 部 覆 滅

c 結果

清 廷 無 法 抵 抗 只 得 向 日 本 求 和 簽 訂 了 《 馬 關 條 約 》 其 內 容 要

點 如 下

1 中 國 承 認 朝 鮮 獨 立 自 主

2 賠 償 日 本 軍 費 二 億 兩 白 銀

3 割 遼 東 半 島 (其 後 因 法 俄 德 反 對 而 歸 還 )台 灣 及 澎 湖 列 島 給 日 本

4 增 開 商 埠

5 日 本 可 在 各 通 商 口 岸 設 立 工 廠

d影響

《 馬 關 條 約 》 是 另 一 條 不 平 等 條 約 對 清 朝 影 響 非 常 深 遠 由 於

日 本 可 在 中 國 設 廠列 強 持 著 各 自 的「 片 面 惠 國 待 遇 」而 紛 紛 效 法

嚴 重 打 擊 中 國 的 工 商 業 發 展 列 強 多 次 因 戰 勝 而 獲 得 土 地 和 大 量 賠

款更 刺 激 了 他 們 在 中 國 爭 奪 利 益 的 野 心此 後 數 年列 強 紛 紛 強 借

港 灣 劃 分 勢 力 範 圍 使 中 國 陷 入 了 「 列 強 瓜 分 」 的 局 面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2: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2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3: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3

六戊戌維新(百日維新)1898

1895 年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戰 敗 後 中 國 便 陷 入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1895-99)直 至 1898 年光 緒 帝 支 持 變 法 (改 革 )希 望 全 面 西 化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不 再 落 後 於 人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a背景

1 亡 國 危 機 中 日 甲 午 戰 爭 清 朝 不 敵 鄰 近 島 國 日 本 震 撼 了

中 國 上 下 及 西 方 世 界 馬 關 條 約 更 令 中 國 落 入 被

列 強 瓜 分 之 局 當 時 一 些 知 識 份 子 深 信 清 政

府 唯 有 像 日 本 般 全 面 西 化 才 可 解 亡 國 之 危

2 知 識 分 子 提 出 當 《 馬 關 條 約 》 簽 訂 的 消 息 傳 至 北 京 正 在 京

師 參 加 科 舉 考 試 的 康 有 為 及 梁 啟 超 聯 同 各 省

應 試 舉 人 聯 名 上 書 光 緒 帝要 求「 拒 和遷 都

變 法 」 康 梁 等 人 又 創 辦 了 「 強 學 會 」 大 力

宣 傳 改 革

3 光 緒 支 持 同 治 帝 於 1875 年 因 病 早 逝 咸 豐 與 同 治 帝 均 無 子

嗣 慈 禧 太 后 遂 選 道 光 帝 三 歲 孫 子 自 己 妹 妹

的 兒 子 為 君 主是 為 光 緒 帝光 緒 於 1889 年 大 婚

後 親 政 但 大 權 仍 在 慈 禧 手 裡 他 希 望 擺 脫 慈 禧

有 一 番 作 為故 接 納 康 梁 等 人 的 上 書推 行 改 革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4: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4

b 改革內容

公 元 1898 年 光 緒 帝 接 納 康 有 為 梁 啟 超 等 人 的 變 法 主 張 起

用 維 新 人 士 策 劃 新 政康 梁 提 出 速 變並 在 一 百 日 之 內 頒 佈 了 二 百 多

項 改 革 朝 政 的 命 令 史 稱 「 戊 戌 維 新 」 或 「 百 日 維 新 」

1 政 治 方 面 i 裁 減 冗 員 (多 餘 的 政 府 機 構 和 官 員 )

i i 撤 消 或 合 併 政 府 的 機 關

i ii 廣 開 言 路 鼓 勵 官 民 上 書 言 事

iv 澄 清 吏 治 精 簡 律 例

2 軍 事 方 面 i 採 取 西 方 軍 制 用 新 法 訓 練 海 陸 軍

i i 裁 減 冗 兵

3 經 濟 方 面 i 設 立 礦 物 鐵 路 總 局 農 工 商 總 局

i i 編 制 國 家 財 政 預 算 公 佈 每 年 收 支

i ii 取 消 旗 人 由 國 家 供 養 的 特 權

iv 倡 辦 實 業 促 進 生 產

4 文 化 方 面 i 改 革 科 舉 廢 除 八 股 文 改 試 策 論

i i 籌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在 地 方 設 立 新 式 學 堂

c結果

變 法 開 始 時 慈 禧 太 后 派 親 信 掌 管 首 都 軍 權 並 對 光 緒 帝 諸 多 掣

肘維 新 派 急 於 求 成對 皇 帝 詔 令 的 效 力 估 計 過 高很 多 保 守 派 官 員

對 新 政 反 感在 執 行 時 予 以 抵 制當 慈 禧 得 悉 光 緒 帝 大 肆 進 行 改 革

便 有 意 廢 掉 光 緒 帝 光 緒 帝 曾 密 召 袁 世 凱 護 駕 但 袁 世 凱 卻 投 向 慈

禧慈 禧 重 奪 政 權囚 禁 光 緒 帝 於 瀛 台取 消 一 切 維 新 政 令追 捕 維

新 派史 稱「 戊 戌 政 變 」康梁 逃 亡 海 外譚 嗣 同 等 六 名 維 新 人 士 (戊

戌 六 君 子 )被 捕 處 斬

d影響

百 日 維 新 雖 然 失 敗 但 期 間 所 引 入 的 各 種 制 度 和 學 術 使 國 人 眼

界 大 開而 戊 戌 政 變 後保 守 大 臣 重 新 掌 政仇 外 心 理 加 劇慈 禧 更

對 外 國 人 恨 之 入 骨政 治 更 趨 腐 敗更 多 知 識 份 子 明 白 到 依 賴 朝 廷 進

行 改 革從 而 令 中 國 變 得 強 大 幾 無 可 能唯 有 推 翻 滿 清 政 權才 是 中

國 唯 一 的 出 路 於 是 紛 紛 加 入 反 清 的 革 命 行 列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5: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5

七義和團八國聯軍 1900

a 義和團的崛起

義 和 團 本 名 義 和 拳 是 民 間 的 秘 密 組 織 起 源 於 山 東 本 是 反 清

組 織列 強 入 侵 以 來人 民 深 受 割 地 賠 款 的 痛 苦加 上 來 華 的 外 國 傳

教 士 漸 多產 生 文 化 差 異 及 衝 突民 間 仇 外 情 緒 日 增義 和 拳 便 以「 反

清 滅 洋 」為 口 號 到 處 破 壞戊 戌 政 變 後慈 禧 痛 恨 洋 人想 找 機 會 報

仇 便 允 許 拳 民 入 京 稱 讚 他 們 為 「 義 民 」 改 名 義 和 團 以 「 扶 清

滅 洋 」 為 口 號 國 人 紛 紛 加 入

b 八國聯軍入京

義 和 團 本 是 民 間 宗 教 組 織 拳 民 聲 稱 刀 槍 不 入 慈 禧 及 官 員 深 信

不 疑義 和 團 在 朝 廷 默 許 下大 肆 破 壞 及 焚 燒 教 堂又 殺 害 傳 教 士 及

教 民 (基 督 徒 )外 國 軍 隊 欲 入 京 城 平 亂同 時 慈 禧 向 英法美日

俄德意奧 八 國 宣 戰八 國 組 成 聯 軍 攻 陷 大 沽 再 佔 領 天 津 後

攻 破 北 京 紫 禁 城 史 稱 「 八 國 聯 軍 之 役 」 清 軍 不 堪 一 擊 慈 禧 蒼 惶

逃 至 西 安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6: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6

c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八 國 聯 軍 開 戰 不 久 李 鴻 章 及 劉 坤 一 即 宣 佈 所 管 轄 的 江 東 及 江 西

省 獨 立 史 稱 「 東 南 互 保 」 慈 禧 出 走 後 李 鴻 章 代 表 朝 廷 向 八 國 議

和 經 商 討 後 終 簽 訂 《 辛 丑 條 約 》 其 內 容 如 下

1 賠 款 中 國 向 列 強 賠 償 白 銀 四 億 五 千 萬 兩 以 關 稅 鹽 稅 抵 押

2 設 使 館 區 北 京 使 館 區 由 外 國 駐 兵 防 守 行 政 由 外 國 人 管 理

3 限 制 國 防 中 國 拆 毀 大 沽 口 及 由 北 京 至 山 海 關 沿 途 的 炮 台 山

海 關 鐵 路 沿 線 外 國 得 派 兵 駐 守

4 干 涉 內 政 懲 辦 支 持 義 和 團 的 官 吏 永 遠 禁 止 各 種 仇 外 組 織 對

反 抗 外 國 人 的 府 縣 停 止 文 武 科 舉 考 試 五 年

d 影響

1 喪 失 主 權 辛 丑 條 約 中 列 強 可 在 北 方 要 地 常 駐 軍 隊 這 無 疑 是

令 清 政 府 失 去 了 領 土 的 自 主 權 嚴 重 打 擊 了 清 的 統 治

威 信

2 國 防 盡 失 辛 丑 條 約 中 要 求 清 政 府 拆 毀 大 沽 至 山 海 關 炮 台 令 北

京 一 帶 的 軍 事 要 塞 中 門 大 開 中 國 的 抵 禦 能 力 幾 近

乎 零

3 經 濟 受 創 辛 丑 條 約 賠 款 數 目 巨 大 連 利 息 近 十 億 兩 銀 清 政 府

根 本 無 力 償 還 以 至 要 以 關 稅 鹽 稅 作 抵 押 經 濟 的

自 主 權 變 相 亦 落 入 外 國 人 之 手

4 地 位 受 挫 清 政 府 多 次 的 戰 敗 只 被 視 為 軍 事 落 後 然 而 義 和 團

到 處 殺 戮 及 聲 稱 能 刀 槍 不 入 行 為 愚 昧 暴 戾 各 國 開

始 蔑 視 中 華 民 族 對 於 中 國 的 形 象 及 威 望 造 成 致 命 的

打 擊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7: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7

八晚清改革 1901-11

a 背景

八 國 聯 軍 入 侵 首 都 北 京所 簽 訂 的《 辛 丑 和 約 》對 中 國 打 擊 甚 大

清 政 府 管 治 儼 如 明 存 實 亡不 少 人 開 始 投 向 革 命 組 織加 上《 東 南 互

保 》反 映 地 方 勢 力 坐 大朝 廷 保 守 派 明 白 到 如 不 改 變 則 有 亡 國 之 虞

因 此 主 動 提 出 變 法1901 年在 慈 禧 太 后 的 默 許 下清 政 府 進 行 改 革

改 革 比 1898 年 的 戊 戌 變 法 更 廣 更 深

b內容

1 行 政 方 面 1901 年 設 外 交 部 取 消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六

部另 建 11 個 新 部 門裁 減 冗 員取 消 不 必 要 的 衙 門

2 憲 政 改 革1905 年 派 遣 大 臣 到 外 國 考 察 當 地 憲 法並 於 1911 年 宣

佈 召 開 國 會 成 立 內 閣

3 經 濟 改 革 於 各 省 設 立 農 業 及 工 業 學 院 成 立 企 業 開 辦 銀 行

修 建 鐵 路 1911 年 推 行 鐵 路 國 有 化

4 法 律 改 革1906 年 建 立 新 司 法 制 度禁 止 虐 囚 逼 供成 立 司 法 部

5 軍 事 改 革1903 年 訓 練 新 軍成 立 軍 事 學 院派 遣 軍 官 留 學 海 外

6 教 育 改 革 設 立 大 中 小 學 1905 取 消 科 舉 推 行 新 學 制 使 用 中

西 混 合 課 程 派 數 千 名 學 生 留 學 海 外

7 社 會 改 革 1902 容 許 滿 漢 通 婚 頒 布 婦 女 可 不 纏 足 1906 年 宣 佈

全 國 禁 食 鴉 片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8: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8

c 結果

晚 清 改 革 是 清 政 府 的 第 三 次 改 革 其 改 革 內 容 可 說 是 當 中 全 面

的特 別 是 憲 法 的 制 度無 疑 是 清 政 府 在 政 治 上 的 一 大 進 步可 惜 清

政 府 遲 遲 未 有 頒 布 憲 法1911 年 成 立 的 內 閣滿 州 人 佔 多 數被 譏 為

「 皇 族 內 閣 」 貪 污 情 況 又 未 有 改 善 改 革 不 獲 民 眾 支 持 加 上 資 金

不 足缺 乏 人 才1908 年 慈 禧 光 緒 帝 相 繼 去 世年 僅 三 歲 的 溥 儀 繼 位

人 們 不 再 對 立 憲 存 有 幻 想紛 紛 轉 而 支 持 孫 中 山 為 首 的 革 命 派隨 著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辛 亥 革 命 成 功晚 清 改 革 也 隨 著 清 的 覆

亡 而 告 終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

Page 59: 伯裘書院 - data.pakkau.edu.hkdata.pakkau.edu.hk/~maposhan/F2 人史1819.pdf ·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6 課程簡介 本校初中人史科的特色,是將傳統的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歷史科結合,將遠古至現

中二級 人文歷史科

59

總結單元五西學東漸的影響

18 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便進入了近代世界中古時期歐洲的發展一度

停滯不前反而東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及經濟上均出現鼎盛之局然而當人類進

入近代世界東西方發展出便現了重大變化

西方世界自經歷三大革命後儼如脫胎換骨工業革命使西方世界進入機械

時代亦直接令西方國家對資源及市場的需求大增令列強不再只待於既有國

土繼而向非洲及亞洲擴張美國革命及法國大革命則令歐洲政治產生巨變「民

主」的理念漸成西方的核心價值三大革命所建立的「民主」與「科學」亦是

西方成為世界領導的兩大基石

至於東方世界中國自明朝開始政治越趨專制科舉制度的框框與中國儒

家文化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的覊絆清朝雖以外族入主中原然而大多的制度都是

沿用漢人舊制在「重文化而輕技藝」這根深蒂固的概念下中國在科技上的發

展自然遜於西方綜觀清代自康雍乾三朝後君主質素平庸加上西方來華的

衝擊使中國的落後與腐敗表露無為而在多次的戰敗後中國分別作出多次改

革作回應直接或間接地令以天朝大國自居的中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東西世界

的分界線亦因為帝國主義東來而變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