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及其《四書蒙引》研究 -...

Download 蔡清及其《四書蒙引》研究 - ntcuir.ntcu.edu.tw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4016/2/CLA100104.pdf · 朱子的《四書章句集註》,今人著述有時做《四書章句集注》,一般簡稱《四書集註》。蔡清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Sep-2019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I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博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彭雅玲 博士

    蔡清及其《四書蒙引》研究

    研究生:王素琴 撰

    中華民國 108年 1月

  • II

  • III

    摘要

    《四書蒙引》在明清廣受重視,為何今人卻並未深入關注研究?刁包說蔡清

    是朱注功臣。這是為何?當時既已有《四書大全》作為科考參考書,蔡清為何還

    要寫《四書蒙引》?基於這些動機,本論文試圖處理四個重點:一、探索蔡清為

    「朱注功臣」的確切意義。二、釐清《四書蒙引》與《四書大全》的關係。三、

    了解蔡清的解經特色。四、重估《四書蒙引》在四書學史上的價值。

    本論文研究蔡清及其《四書蒙引》,發現蔡清為人處事不僅重視力行實踐工

    夫,其《四書蒙引》作為士子的應制書,花了許多篇幅申述評論朱子《四書章句

    集註》,還選取《四書大全》中所收諸家註解評論,其申述評論義理亦多立根於

    實踐工夫,因此本論文藉《禮記‧禮器》所說:「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

    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的理路架構論文。第

    四章談解經之本,第五章丶第六章談解經之文。解經之本談的是蔡清解經重在實

    踐力行;解經之文分兩章論述,第五章是《四書蒙引》和《四書章句集註》論「孝」

    的討論,第六章是《四書蒙引》和《四書大全》論「為學次第」的討論,歸結兩

    章的論述,發現蔡清解經重在實踐力行的工夫,正與第四章「解經之本」相呼應。

    本論文得到以下結論:一、蔡清解經重在實踐,這是《四書蒙引》一書解經

    的特色所在。二、蔡清透過大量訓解《四書章句集註》,使得他成為朱注的功臣,

    透過大量申論《四書大全》這本科考參考書,使得無數的士子深入領會《四書》

    經典的生活實踐內涵,直接地促進了經典的生活化和普及化,今後若研究《四書

    蒙引》,要能掌握蔡清本於儒家重視實踐力行的精神解經,才算是領悟了《四書

    蒙引》的精義,並且,基於這種體認,才能重新評估其在四書學史上的研究價值

    與地位!

    關鍵字:蔡清、朱熹、胡廣、四書蒙引、四書章句集注、四書大全。

  • IV

  • V

    A Study of Cai Qing and his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Abstract

    As a book of high regar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why is Cai Qing’s writing,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Sishu Mengyin), got less attention in

    recent studies? What does Diao Bao’s saying mean that Cai Q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regarding 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

    Why Cai Qing wrote the book yet Encyclopedia of the Four Books (Sishu Daquan) had

    existed in that time? Based on above questio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clarifying the four

    following issues: first, the exact meaning that Cai Q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ce

    person regarding 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tudy of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Sishu

    Mengyin) and Encyclopedia of the Four Books (Sishu Daquan); third, the feature of Cai

    Qing’s way in explaining and annotating the Four Books ; final, the value of Cai Qing’s

    writ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Four Books and its annotation. This study follows Book of

    Rites (Li Ji), which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arrying out the concept in the book.

    In Cai Qing’s writing, the basic idea in annotating the Four Books goes to the practice

    of the saying in the Four Books. Filial piety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Four Books

    are the extending ideas. The extending idea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basic idea, the

    practice.

    It could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First, the feature of Cai Qing’s way in annotating

    the Four Books is the practice, Cai Qing’s effort on annotating 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 makes hi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 VI

    regarding 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 Also, his effort on

    annotating Encyclopedia of the Four Books (Sishu Daquan), the must-read for the

    candidates pursu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lead to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Four Books to numerous intellectuals and made the classics more popular and more

    close to daily lif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Cai Qing’s way in annotating the Four

    Books emphasizing practice is based on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it then could be said

    that one has learned the key of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Sishu

    Mengyin), and the standing of the book then can be reevaluated.

    Keywords: Cai Qing, Zhu Xi, Hu Guang,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Sishu Mengyin), 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

    Encyclopedia of the Four Books (Sishu Daquan).

  • VII

    目錄

    摘要 ................................................................................................................................. I

    A Study of Cai Qing and his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 V

    Abstract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目的 ................................................................................................ 2

    第二節 前賢研究成果述評 ................................................................................ 3

    一、明代四書學 ............................................................................................ 3

    二、蔡清 ........................................................................................................ 9

    三、《四書蒙引》 ........................................................................................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論述步驟 .............................................................. 16

    一、研究範圍 .............................................................................................. 16

    二、研究方法 .............................................................................................. 17

    三、論述步驟 .............................................................................................. 18

    第二章 明代《四書》學的相關問題 ...................................................................... 21

    第一節 明代學風的轉變與《四書》學 .......................................................... 21

    第二節 明代的科舉考試與《四書》學 .......................................................... 23

  • VIII

    第三節 明代《四書》學著作興盛 .................................................................. 26

    一、明代學校教育與《四書》教學 .......................................................... 28

    二、明代《四書》學的著錄概況 .............................................................. 31

    三、明儒自述傳注《四書》著作的宗旨 .................................................. 35

    第四節 明代《四書》的確立、轉折與再確立 .............................................. 39

    一、《四書》學地位的確立 ........................................................................ 39

    二、《四書》學的轉折與再確立 ................................................................ 45

    第五節 小結 ...................................................................................................... 46

    第三章 蔡清其人其書 .............................................................................................. 49

    第一節 蔡清的德行表現 .................................................................................. 51

    一、篤於孝道早慧力學 .............................................................................. 51

    二、為官耿介勇於任事 .............................................................................. 52

    三、推薦後學獎掖後進 .............................................................................. 54

    四、重視學習慨贈校地 .............................................................................. 56

    五、樹立為人為學典範 .............................................................................. 58

    第二節 蔡清的才學表現 .................................................................................. 60

    一、以易學著稱於世 .................................................................................. 60

    二、文章為學林所重 .................................................................................. 62

    第三節 蔡清的著述 .......................................................................................... 65

  • IX

    一、《易經蒙引》 ........................................................................................ 65

    二、《艾菴密箴》、《河洛私見》、《太極圖說》 ........................................ 66

    三、《四書蒙引》 ........................................................................................ 66

    四、《虛齋集》、《蔡文莊公集》 ................................................................ 67

    第四章 解經之本:《四書蒙引》解經立根於實踐 ................................................ 69

    第一節 《四書蒙引》綜述 .............................................................................. 69

    一、成書動機 .............................................................................................. 69

    二、歷代版本 .............................................................................................. 70

    三、撰寫體例 .............................................................................................. 73

    四、後人評價 .............................................................................................. 76

    第二節 蔡清對舉業與時文的批評 .................................................................. 81

    第三節 《四書蒙引》解經重在實踐 .............................................................. 84

    第四節 小結 ...................................................................................................... 97

    第五章 解經之文:《四書蒙引》與《四書章句集註》 ........................................ 99

    第一節 《四書蒙引》是學習《四書章句集註》的重要著作 ...................... 99

    第二節 《四書蒙引》對朱子解經的說明與補充 ........................................ 101

    一、依循朱注,略加說明 ........................................................................ 102

    二、對朱注加以補充訓解 ........................................................................ 103

    第三節 《四書蒙引》對朱子解經的引申與批評 ........................................ 109

  • X

    一、字義訓詁更詳實 ................................................................................ 109

    二、義理詮釋更精微 ................................................................................ 110

    三、對朱注的批評 .................................................................................... 115

    第四節 訓解中加入文章分析 ........................................................................ 121

    第五節 小結:蔡清解「孝」重實踐之理 .................................................... 122

    第六章 解經之文:《四書蒙引》與《四書大全》 .............................................. 125

    第一節 《四書蒙引》的「引註」問題 ........................................................ 128

    一、「大註」與「小註」 .......................................................................... 128

    二、引用先儒用語 .................................................................................... 135

    第二節 《四書蒙引》運用《四書大全》訓解的方式 ................................ 136

    一、引用並完全同意 ................................................................................ 136

    二、引用兼評論 ........................................................................................ 138

    第三節 《四書蒙引》註《四書大全》時作文章示範 ................................ 172

    第四節 小結:蔡清論「為學次第」重實踐之理 ........................................ 176

    第七章 結論 ............................................................................................................ 181

    第一節 本論題論述的重點 ............................................................................ 181

    第二節 《四書蒙引》解經的特色 ................................................................ 183

    一、經典生活化:重視生活實踐 ............................................................ 183

    二、經典普及化:學習朱注之書和應制的參考書 ................................ 183

  • XI

    第三節 《四書蒙引》的價值重估 ................................................................ 184

    第四節 本研究的未來展望 ............................................................................ 184

    附錄(圖片資料) .................................................................................................... 187

    參考文獻 .................................................................................................................... 199

  • XII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科舉制度形成於隋唐,盛行於明清,歷時一千多年,是歷代王朝通過考試來

    選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科舉制度一度衰落於元,「元代的入世途徑雜亂不堪,可

    謂空前絕後。」1但是,「元代科舉雖稱衰落,但以朱熹《四書集註》2為考試的重

    要內容,卻對明清兩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3換言之,雖然科舉制度創始於隋,

    但以《四書》為考試內容,卻是從元代開始,這個措施,和朱子著作《四書章句

    集註》,有很密切的關係。

    朱子(1130-1200)將《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

    《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在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 年),作為一套經書

    刊刻問世。朱子著《四書章句集註》,具有劃時代意義。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

    年)以朱子的《四書章句集註》爲科試範疇,從此以後,中國的科舉考試都在《四

    書集註》的範圍內出題,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

    蔡清《四書蒙引》,是主要參考朱子《四書章句集註》與胡廣等編纂的《四

    書大全》中之訓解,而寫成的最早集解書,4《四書蒙引》一書,包含《大學蒙引》、

    1 李新達:《千年仕進路—古代科舉制度》(臺北市:萬卷樓,2000 年 4 月),頁 40。

    2 朱子的《四書章句集註》,今人著述有時做《四書章句集注》,一般簡稱《四書集註》。蔡清

    《四書蒙引》中分別稱「章句」、「集註」,沒有一起合稱《四書章句集註》的狀況。蔡清在

    《四書蒙引》解〈大學章句序〉時,談到「章句」指的是朱子的《大學章句》、《中庸章

    句》,「集註」指的是朱子的《論語集註》、《孟子集註》,無論是朱子稱「章句」還是「集

    註」,都是朱子的「謙辭」。本論文以蔡清的稱呼為依據,論述時一律使用《四書章句集

    註》·

    3 李新達:《千年仕進路—古代科舉制度》,頁 40。

    4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市:臺灣學生,2009

    年 6 月),頁 18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7%86%B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7%86%B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7%86%B9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E7%AB%A0%E5%8F%A5%E9%9B%86%E6%B3%A8

  • 2

    《中庸蒙引》、《論語蒙引》、《孟子蒙引》四部分,它是明代針對考科舉的經義著

    述。由明代到清代,考《四書》之士子,均以它為重要參考書籍,學者們也一致

    給與蔡清《四書蒙引》很高的讚譽,此書的研究價值不言可喻。令人困惑的是,

    這本在明、清兩代廣受重視的書籍,今人卻很少人予以關注,這引起作者的研究

    興趣。

    〈四庫提要〉提到:「刁包稱朱注為《四書》功臣,《(四書)蒙引》又朱注功

    臣」,5這句話的確切意涵為何?作者認為有釐清的必要。

    當時既有《四書大全》作為考試參考書,蔡清為何又要著述《四書蒙引》?

    蔡清(1453-1508)自述寫作《四書蒙引》的目的,是為了讓讀書人深造於經術,

    更有效的學習《四書》。因此,《四書蒙引》的解經是否能比《四書大全》的解經

    對當時考生更有助益?這也是值得探討的地方。

    基於以上三點,筆者選定蔡清的《四書蒙引》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文本。

    二、研究目的

    前述《四書蒙引‧提要》言:「刁包稱朱注為四書功臣,蒙引又朱注功臣」,

    古人對於「蒙引又朱注功臣」之內涵,僅是評點式的評述,並未見詳細之陳述議

    論,故筆者擬藉由深入探討《四書蒙引》如何解經,來釐清「朱注功臣」此觀點

    之確切內涵。這是筆者研究的第一個目的。

    《四書蒙引》能在已有《四書大全》作為官方考試的參考書下,還被當時世

    人士子所稱譽、看重並參考引用,它和《四書大全》的關係究竟為何?這是筆者

    研究的第一個目的。

    在蔣中正先生(1887-1975)撤守臺灣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四書》還非

    常受重視,「以往高中有門名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重點科目,內容就是四

    5 〔明〕蔡清:《四書蒙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年),第 206 冊,頁 1~2。

  • 3

    書的選讀,而以《論語》與《孟子》為主,聯考必考。」6 現在呢?高中規定選

    讀,但多的是老師讓學生自學,聯考還是說要考,但比重低到可以直接忽視。

    《四書》中有許多人生哲理,可以引導我們更好的處己、待人、行事,因此,

    無論考試是否要考,我們都應予以重視。據陳逢源《臺灣近五十年(1949~1998)

    四書學之研究》表示:「在近五十年來臺灣學者的努力之下,統合漢、宋學注解

    的歧異,調和朱子、陽明學說的不同,確立孔、孟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指標,四書

    已成為傳統文化精髓的代表。」7誠然,「四書已成為傳統文化精髓的代表」這句

    話,足以歸納四書的內容與價值,但是,「基於經學是一門活生生的實踐學問的

    境況——即該學問總將涉及從事者本身人格之模塑,與生命之意義之確立等切身

    問題」,8吾人在以文化精髓的代表看待《四書》的同時,也當注意到各學者詮釋

    《四書》的自我生命意義。《四書蒙引》更詳細的解說《四書》義理,帶領我們

    更深入地領會《四書》中義理的實踐意義,蔡清為學、做人、處事、為文,不尚

    玄虛,著重切己體察踐履的工夫。因此蔡清解經的實踐內涵為何?這是本文研究

    的第三個目的。

    第二節 前賢研究成果述評

    一、明代四書學

    此部分探討明代四書學之相關研究,主要是以今人對此議題的研究為探討範

    圍。

    國內關於明代四書學之博士論文,首先要談的是張曉生的《郝敬及其《四書》

    學研究》,他說:「《四書》的編集和流傳,對由宋至清的學術思想發展有深遠的

    影響。它不但是一部「經學」典籍,同時也是學者表現其學術思想的載體,因此,

    6 黃忠慎:《四書引論》(臺北市:文津,2003 年 3 月),序言。

    7 陳逢源:《臺灣近五十年(1949~1998)四書學之研究》,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

    注》(臺北:里仁,2006 年 9 月),頁 496-497。

    8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2003 年 2 月),頁 3。

  • 4

    對《四書》及其發展歷程進行研究,不僅是《四書》本身義理的發揚,更可以呈

    現一代學術風氣的面貌。本論文即希望藉由對明末儒者郝敬及其學術思想與《四

    書》的研究,探索明末《四書》學的發展,並觀察此一發展對明清之際的學術環

    境產生的影響與意義。」9此論文重點在探索郝敬的學術思想與《四書》的研究,

    以及明末《四書》學的發展。

    簡瑞銓《張岱四書遇研究》說:「我們把張岱的《四書遇》放在中國整個《四

    書》學詮釋史的脈絡中來看,其顯現出的價值與文化意義主要有五點:﹙一﹚在

    義理上,展現以陽明心學詮釋《四書》之成果與面貌。﹙二﹚在治學方法與態度

    上,特重實踐精神,表達出知識份子實現儒家傳統「內聖外王」的願望與途徑。

    (三﹚在學風上,反映當代《四書》學之新面貌。(四﹚在詮釋方式上,呈現活潑

    多采的經典詮釋方式與詮釋平民化之傾向。(五﹚在內容上,保留彙整晚明陽明

    後學的《四書》見解,並突顯個人特色。」「它體現了陽明學注經的面貌,匯聚

    了陽明學者詮釋《四書》的總成果,反映了當代的經學風氣,突顯了自己的著作

    風格。其所建構的無非是想建立以實踐道德精神為導向的《四書》學著作,響應

    當代通經致用的風氣,引領學風。」10此研究發現張岱的《四書遇》,「匯聚了陽

    明學者詮釋《四書》的總成果,反映了當代的經學風氣,突顯了自己的著作風格。」

    這就是作者的研究成果。簡瑞銓《四書蕅益解》談到:在晚明尤其是萬曆前後,

    在四書學方面出現許多以禪解四書的經學著作,蕅益大師的《四書蕅益解》即為

    其中之一,這種儒佛間的互動即是此篇論文研究的動機與範圍。11此論文重點在

    討論儒佛間互動中產生的四書經學著作。

    吳伯曜在《王陽明四書學研究》中說:「隨著陽明學說成為晚明學術思想的

    主流,其《四書》詮釋與主張亦對晚明四書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主要有三方面:

    9 張曉生:《郝敬及其《四書》學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 年),摘要。

    10 簡瑞銓:《張岱四書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年),摘要。

    11 簡瑞銓:《四書蕅益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年),摘要。

  • 5

    (一)朱注在晚明《四書》學中的權威性明顯削減;學者詮釋《四書》更具自信,

    並勇於對朱注提出質疑與批評。(二)改用與研究古本《大學》,成為晚明《大學》

    研究的學風。(三)陽明的《四書》詮釋成為許多晚明《四書》學者的新典範。」

    12作者歸納的這三方面,就是王陽明四書學重要的影響。

    賴國誠《蕅益智旭以佛解儒研究—以《四書蕅益解》及《周易禪解》為中心》

    說:「蕅益大師身為佛教高僧,一生以弘法利生為目標,佛法為其思想核心。觀

    其著作幾乎以佛法為範疇,縱然涉及儒學,亦指歸佛法。就其以儒典為註疏者,

    如《四書蕅益解》及《周易禪解》,觀其內容乃欲以佛解儒,以誘學者入佛為目

    標。大師一生弘揚天臺教義,其學思之準則,以天臺、唯識為鎖鑰,遍開諸佛奧

    義,成為著疏上的特色。」13此論文研究得出:蕅益智旭的《四書蕅益解》及《周

    易禪解》就是以佛解儒的著作。

    王志瑋《《四書》義理詮解中的對話──以明初纂修《四書大全》為考察對

    象》說:「整體而言,《四書大全》雖是透過治統之力來纂修,但其學術內容仍保

    有程、朱之學的內涵。《四書大全》以《四書輯釋》為主要纂修底本,顯示纂修

    儒臣對於材料的選擇,確實眼光獨到,而非清人所批判的草率行事。然而,《四

    書大全》雖藉由官方之力而定於一尊,但對於朱注定本文字的爭論,卻無法有效

    地解決。不過,透過元儒的詮解,則可以看出南宋末年以來的朱子《四書》學發

    展面向,相關詮解確實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同時,纂修儒臣以經學「經─注─

    疏」的體例置入諸儒之說,從中亦能見得諸儒說解對於朱子《四書》義理的細節

    思索。而修身成德之學必然涉及工夫進路的討論,因此本文最末考察在纂修儒臣

    的安排下,諸儒之說如何理解與運用朱熹格物、致知的工夫。諸儒對於朱熹格物、

    致知工夫的運用,不單只是就《大學》八目的脈絡立論,而是將之套用在《四書》

    12 吳伯曜:《王陽明四書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摘要。

    13 賴國誠:《蕅益智旭以佛解儒研究—以《四書蕅益解》及《周易禪解》為中心》(明道大學

    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摘要。

  • 6

    修身為學的工夫上。透過諸儒之說的闡發以及明成祖頒行天下之力,格物、致知

    工夫對明代儒者的學問養成,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由此以見朱子《四書》學、《四

    書大全》的學術價值意義。」14許多學者對《四書大全》持以懷疑批評的態度,此

    論文作者則讚譽其「以經學「經─注─疏」的體例置入諸儒之說」的做法,也對

    其詮解朱子《四書》義理抱持肯定的態度。

    劉信志《周海門之四書詮釋─-以《四書宗旨》為主》表示:「本論文研究

    周海門的四書學,以他的四書學專著《四書宗旨》為主要探討材料,觀察他的四

    書學內容及四詮釋方式與特色,並將他的生平做詳細的考察。」15此論文的第一

    章為緒論,第二章對海門的生平、著作做詳盡的考察,第三章對海門四書學的內

    容做分析,第四章則將海門的詮釋方式及特色列出,第五章為總結,論周海門的

    學術地位及《四書宗旨》的價值,及提出往後可開發的空間。

    陳孟君在《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說:「本論文擬通過晚明『新

    四書學』的新觀點,看正統儒學眼中『離經叛道』的卓吾,如何詮釋儒家代表經

    典─《四書》,進而以《四書評》為中心探討『晚明』新四書學中所蘊含的新思

    潮。」「清廷官修的《四庫全書》中,對陽明末學的排斥,使所謂陽明末學者的

    四書著作未受應有的重視,筆者期待日後能對陽明末學者的四書著作及對晚明新

    四書學有更深入、全盤的研究。」16此論文作者企圖給李卓吾的四書學新的評價。

    陳俊良在《羅近溪《四書》詮釋研究》中表示:近溪之《四書》詮釋,以「見

    心事」、「得口氣」為體貼聖賢之旨的竅門,以「仁、禮兩端」為內在之理路,仁

    為「生生之本體」,禮為「天命」,落實之則為「聖賢格則」,合「仁禮兩端為一

    14 王志瑋:《《四書》義理詮解中的對話──以明初纂修《四書大全》為考察對象》(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 年),摘要。

    15 劉信志:《周海門之四書詮釋─-以《四書宗旨》為主》(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2011 年),摘要。

    16 陳孟君:《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4 年),摘要。

  • 7

    體」之關鍵在「悟得透」、「信得及」。近溪亦要求聖學當下朗現於此「身」,並認

    為不容已地實踐是體仁之下必然的要求,以「孝弟慈」通天下萬世為一體而「聯

    屬天下以成其身」,如此方為「一貫」,始能「了結孔子公案」。又說「近溪的《四

    書》詮釋,對於明道、朱子、陽明、心齋、顏鈞有所繼承發揮,看似有調和朱、

    王之折衷傾向,實則為進一步的發展,能成一家之說。」17此論文對羅近溪的《四

    書》詮釋,研究很全面。

    李俊宏在《鹿善繼《四書說約》研究》表示他的論文「主要探討《四書說約》

    義理思想及詮釋方法與價值」,又說:「鹿善繼《四書說約》共三十三卷 ,不採

    一字一句的訓詁註釋,而是以精要義理闡述。其篇章順序依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所講義理方向以王陽明心學為主。」「鹿善繼是即知即行的實踐家,他雖身在國

    家社稷,心卻在風塵之外。其思想強調心外無理,不是空談心性,是以實踐體認

    所學。」18此論文研究鹿善繼的《四書說約》,發現他能精要闡述義理,又能實踐

    所學。

    蕭詠燮《呂柟《四書因問》之研究》說:「呂柟身為明代中期的理學大家,

    在程朱基礎上透過『理氣』關係的修正,強調『人事中實踐天理』,於心學洪流

    下,建構出一獨特的「實踐之學」。其學於當時幾與陽明中分其盛,對程朱學的

    繼承與發展實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本論文藉由呂柟《四書因問》的探究

    分析,嘗試通過四書詮釋,檢視歷來對呂柟學術內涵之評價。由經學角度印證、

    檢覈其理學思想,釐清其學術旨趣,進而衡定呂柟的學術地位,判斷其學術歸屬。

    同時,以呂柟四書詮釋為核心,透過與朱子、陽明詮釋的參照、比較,從中觀察

    明代中期程朱學的演變,以及四書學的發展趨向。」19此論文以呂柟《四書因問》

    17 陳俊良:《羅近溪《四書》詮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年),摘要。

    18 李俊宏:《鹿善繼《四書說約》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年),摘

    要。

    19 蕭詠燮:《呂柟《四書因問》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Uyw1Ad/search?q=dp=%22%E5%9C%8B%E6%96%87%E6%95%99%E5%AD%B8%E7%A2%A9%E5%A3%AB%E5%9C%A8%E8%81%B7%E5%B0%88%E7%8F%AD%22.&searchmode=basic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Uyw1Ad/search?q=dp=%22%E5%9C%8B%E6%96%87%E6%95%99%E5%AD%B8%E7%A2%A9%E5%A3%AB%E5%9C%A8%E8%81%B7%E5%B0%88%E7%8F%AD%22.&searchmode=basic

  • 8

    為核心,企圖觀察明代中期程朱學的演變,以及四書學的發展趨向。

    柳鳳琴《陳天祥及其《四書辨疑》研究》,此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陳天祥及其《四書辨疑》概述。第三章:《四書辨疑》的學術淵源。第四

    章:陳天祥《四書辨疑》的解經態度和其獨到見解。第五章:陳天祥《四書辨疑》

    的詮解方向。第六章:《四書辨疑》的特色及其影響與評價。第七章:結論。此

    章主要在總結前面各章分析,作歸納整理,重點式說明陳天祥《四書辨疑》一書

    的特色和價值,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20此論文第七章總結前面的研究分析,

    清楚呈現陳天祥《四書辨疑》一書的研究意義。

    吳長憲《周汝登《四書宗旨》之研究》說:「透過本研究,可發現周汝登《四

    書宗旨》呈現了王陽明、王龍溪一脈的《四書》詮釋樣貌,補足二王《四書》著

    述未完足的缺憾;其次,承繼陽明心體為上的精神,具體展現為自由開放、三教

    同旨、漢宋明經說兼採的新《四書》學精神;最後,書中返求己心和要求落實體

    證的工夫,不僅澄清陽明後學空虛狂蕩的誤解,也代表汝登對當時學術風氣反思

    後的兼融主張。」21此論文論述甚有條理,評價也很適當。

    吳伯曜《林兆恩《四書正義》研究》認為:林兆恩的「三教合一」論與「歸

    儒祖孔」說為《四書正義》的思想主軸,而其「心學」思想、本體說與心性說亦

    為《四書正義》重要的思想內涵。而林兆恩在《大學正義》當中,所提出的關於

    《大學》經、傳區分的看法以及其對「格物致知」說的見解,亦為《四書正義》

    的內容特色。此外,晚明四書學著作當中,託名李卓吾著的《李氏書說》,經筆

    者核對證明其為改竄自林兆恩《四書正義》的偽書。22此論文在討論《四書正義》

    年),摘要。

    20 柳鳳琴:《陳天祥及其《四書辨疑》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摘要。

    21 吳長憲:《周汝登《四書宗旨》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摘要。

    22 吳伯曜:《林兆恩《四書正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摘

  • 9

    的內容特色,特別之處在考證託名李卓吾著的《李氏書說》為偽書。

    羅永吉《《四書蕅益解》研究》,說:「本論文的研究,即是針對蕅益大師的

    《四書蕅解》一書,以此書的思想內容為核心,從儒、彿關係的角度,分兩方面

    探討:在內緣研究方面,直接從本書的思想著手,以探索蕅益大師如何以其獨特

    的「現前一念心」的彿教思想,對儒家曲籍《四書》進行注解,而見其義理架構

    上的會通;並進而從益儒典原文與蕅師解文的並排對照,窺見此書的詮釋方法。

    在外緣研究方面,則將此書置於蕅益大師的整體思想中加以定位,並置於儒佛交

    涉史的發展脈絡上來與教界中其他涉及儒釋關係的著作相比較,以凸顯此書在處

    理儒釋關係問題上的全面與圓熟,而見其價值。」23此論文重點在呈顯《四書蕅

    益解》的價值。

    二、蔡清

    下面接著會討論前人研究蔡清《四書蒙引》的研究成果,這裡先討論的是除

    去與蔡清二部經解(《四書蒙引》、《四書蒙引》)有關之研究。

    古人對蔡清的介紹,《明史》、《明儒學案》和《閩中理學淵源考》,可以說是

    很詳盡的了,今人對蔡清的評述,也多見於此三書。《蔡文莊公集》附錄中也有

    古人對蔡清的評述,至於其他散見於四庫全書中的評論,筆者盡力就蒐集所得來

    討論。

    今人討論蔡清的研究資料,如:傅蓉〈明中葉朱學砥柱—蔡清生平學術述

    略 〉,24此文肯定蔡清對朱子之學的傳承之功。這篇論文特別羅列了「有關

    於蔡清的史料記載共有二十五種」 25,可以供後學者研究蔡清時按圖索驥。

    要。

    23 羅永吉:《《四書蕅益解》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摘要。

    24 傅蓉:〈黃宗羲對蔡清的評價 --兼論《明儒學案》對史料的剪裁〉,《新亞論叢》

    (香港:國際教科文,2010 年 8 月),頁 142~150。

    25 傅蓉:〈明中葉朱學砥柱—蔡清生平學術述略〉,《新亞論叢》2010 年,總第 11 期,頁

    142。

  • 10

    白潔尹〈黃宗羲對蔡清的評價--兼論《明儒學案》對史料的剪裁〉,此文研

    究發現:「黃宗羲《明儒學案》中對蔡清的記錄,文字僅取自於蔡清的《虛齋蔡

    先生文集》和艾庵密箴》。蔡清的《易經蒙引》和《四書蒙引》等書的內容,黃宗

    羲卻全不引用收錄。他對於蔡清的認識是由其『語要』和『省身法』切入的,但

    為何只采《虛齋蔡先生文集》和《艾庵密箴》的內容?黃氏在蔡清的敘傳中的結

    語處說道:『傳其學者,有同邑陳琛,同安林希元。其釋經書,至今人奉之如金

    科玉律,此猶無與於學問之事者也。』儘管至明末之士人仍奉蔡清的經書注疏為

    圭臬,但黃宗羲認為蔡清訓釋經書是和學問之事無所關切的。錢穆著《宋明理學

    概述》時,於例言中就有此說法:『大抵兩《學案》(《宋元學案》及《明儒學案》)

    以材料為主,而其書則以各家思想之體系為重。』依照《明儒學案》的選材取捨

    標準和著書關懷,《蒙引》二書雖為蔡清『平生精力盡用之處』,但在黃宗羲看來,

    兩部《蒙引》或僅是講堂上備考的參考資料,並不是其學問和思想體系所在。」

    26這篇研究提供我們思考,《明儒學案》對蔡清的評價,是否有再斟酌的必要。

    趙海峰在其《蔡清哲學思想研究》表示:「蔡清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朱子學者,

    其時正是陽明心學濫觴並逐漸興盛之際,他著書立說,揭露批判心學之弊端,極

    力捍衛朱子學的正統地位,是當時朱子學派的中流砥柱。」「蔡清的哲學思想無

    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有著不同于其他朱子學家的鮮明的時代特色,也不可或

    缺的具有他那個時代的局限性。」27蔡清的哲學思想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不同

    于其他朱子學家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此文論述的重點。

    林振禮〈蔡清生卒年考〉說:「1986 年夏,時為泉州歷史研究會會長陳泗東

    先生為之作序,序中說『蔡清(一四五三至一五零三年)。』若此,蔡清享年為五

    十有一(舊以虛歲計齡)。余閱《文莊公集》卷八張恒《儒林錄》說蔡清於『正德

    26 白潔尹:〈黃宗羲對蔡清的評價 --兼論《明儒學案》對史料的剪裁〉,《新亞論

    叢》(香港:國際教科文,2013 年 12 月),頁 161。

    27 趙海峰:《蔡清哲學思想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年),提要。

    http://eds.lib.ntcu.edu.tw:2358/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10012408.nh&dbcode=CMFD&dbname=CMFD2011http://eds.lib.ntcu.edu.tw:2358/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10012408.nh&dbcode=CMFD&dbname=CMFD2011

  • 11

    戊辰臘月二十三日卒,年五十有六。』正德戊辰則正德三年(西元 1508 年)。據

    此逆推,他當生於 1453 年(景泰癸酉四年)。由此可見,我們所考蔡清生年,與

    陳先生之說相符;卒年則異(相差 5 年),陳先生之說似為筆誤,或另有所據。」

    28依林希元〈南京國子監祭酒贈禮部左侍郎理學名臣諡文莊虛齋蔡先生行畧〉云:

    「言訖,瞑目而逝。時正德戊辰十二月二十三日夜四刻也。是夕有星墮于屋之西

    吻,距所生景泰癸酉,年五十六。」29又依《明史》「命甫下而清已卒,時正德三

    年也,年五十六。」 30可見蔡清卒年五十六是較可信的。

    若一〈蔡清古墓現身大桃花山〉31說的是大陸考古學界發現蔡清古墓在桃花

    山一事。林德民〈蔡清墓及其附属文物〉32則是詳細介紹考古學界如何發現蔡清

    古墓在桃花山,並且又介紹于洛陽橋南蔡襄祠又發現了另一方蔡清墓道碑之相關

    事實。

    何乃川〈閩學後繼蔡清的武夷詩〉33評論蔡清武夷詩的成就。肖滿省〈理學

    視野下的蔡清詩文研究〉表示:「 蔡清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他秉持『詩以道情

    志』、為文『以義理為先』的詩文理論。蔡清的詩文創作也踐行了其宗旨:不注

    重詩文的外在形式,而重視其內涵。蔡清的詩文成就雖然不是很高,卻閃爍著理

    學的光芒,典型地反映了理學家在詩文領域的普遍共性。」34蔡清的詩文著重在

    內涵,不特重藻飾,所以蕭氏評價說他的詩文「成就不是很高」,但是林俊卻說

    蔡清的詩文:「經義趣深理到,論策諸作暢達疏爽,詩文別出體格,掖人心而繫

    28 林振禮:〈蔡清生卒年考〉,《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 年 1 期。

    29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四十二》(濟南市:齊魯書

    社,1997 年),集部第 43 冊,頁 6。

    30 王雲五主編,清‧張廷玉等撰:《明史》(清乾隆武英殿原刊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之 24)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年),第 24 冊,頁 3100。

    31 若一:〈蔡清古墓現身大桃花山〉,《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 年 3 期。

    32 林德民:〈蔡清墓及其附属文物〉,《泉州文博》,2006 年 07 月。

    33 何乃川:〈閩學後繼蔡清的武夷詩〉,《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 年 1 期。

    34 肖滿省:〈理學視野下的蔡清詩文研究〉,《閩江學院學報》2014 年 1 期。

  • 12

    名教,卒澤於仁義道德粹如也。」,35給予很高的評價,因為林俊更看重的是文章

    的內容。

    高原〈論蔡清『氣質之性斯即謂之性』的人性論思想〉說:「蔡清作為明代

    理學向氣學轉化時期的重要人物,在人性問題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創見。蔡清以陰

    陽互根為理,認為理是氣化流行中之條理,將本體之理轉化為氣質之理。他認為

    天地之性只是陰陽五行之理,『陰陽五行之理即便有清濁厚薄』,因此天地之性即

    不是統一的至善之性。陰陽相對而類分,在天也有陰濁之氣,也不全是至善,陰

    濁之氣下落到人便是惡。而人性之所以以善為主,蓋因陽全陰半,陽為主宰,可

    以統攝陰。善之不足即是惡,人性中的惡也是善中之惡。每個人由於稟賦天性(氣

    質)之不同,所具有的善性是有高下之分的。但蔡清並未走向徹底的氣本論,而是

    在理本與氣本之間出現了一些搖擺,然依然不廢其價值。」36蔡清雖然在理本與

    氣本之間出現搖擺,但就他是明代理學向氣學轉化時期的重要人物這點,就已顯

    示他的獨特價值。

    宋野草在〈蔡清思想中的佛道痕跡〉中表示:「儒釋道三教匯通在中國歷史

    上,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生活在此背景下的蔡清,其易學思想深深打上「三

    教匯通」的烙印。本文從蔡清易學思想出發,揭示其中的佛道思想,進而闡明佛

    道影響對于傳統文化的意義。」37筆者以為蔡清的思想含融儒釋道三教,確實是

    受大時代環境的影響,不過他還是自覺的更多的受儒家思想之規範。

    周天慶〈靜虛工夫與明中後期的儒道交涉-以朱熹後學蔡清為例〉評介蔡清

    說:「蔡清為明中後期福建朱子學的代表人物。其工夫論也吸納了道家、道教思

    想,以靜、虛為本,將朱子的工夫論推向深入。這源於儒學自身的發展軌跡以及

    35 〔明〕林俊:〈虛齋集原序〉,(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

    部六,別集類五,第 1257 冊,頁 756。

    36 高原:〈論蔡清「氣質之性斯即謂之性」的人性論思想〉,《周易研究》,2015 年 5 期。

    37 宋野草:〈蔡清思想中的佛道痕跡〉,《 周口師範學院學報 》,2014 年 04 期。

    http://eds.lib.ntcu.edu.tw:2358/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D&sfield=au&skey=%e5%ae%8b%e9%87%8e%e8%8d%89&code=27628960;http://eds.lib.ntcu.edu.tw:2358/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D&sfield=au&skey=%e9%ab%98%e5%8e%9f&code=26405078;http://eds.lib.ntcu.edu.tw:2358/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D&sfield=au&skey=%e5%ae%8b%e9%87%8e%e8%8d%89&code=27628960;http://eds.lib.ntcu.edu.tw:2358/kns55/loginid.aspx?uid=WDVKbWZJd0VLd1dFOExsUEYvM1d6TjRZZmdzRXVpRG5iRGM3QmxmdU4rajVDdUNi&p=Navi%2FBridge.aspx%3FLinkType%3DBaseLink%26DBCode%3Dcjfd%26TableName%3DCJFDbaseinfo%26Field%3DBaseID%26Value%3DZKSGhttp://eds.lib.ntcu.edu.tw:2358/kns55/loginid.aspx?uid=WDVKbWZJd0VLd1dFOExsUEYvM1d6TjRZZmdzRXVpRG5iRGM3QmxmdU4rajVDdUNi&p=Navi%2FBridge.aspx%3FLinkType%3DIssueLink%26DBCode%3Dcjfd%26TableName%3DCJFDyearinfo%26ShowField%3Dcname%26Field%3DBaseID*year*issue%26Value%3DZKSG*2014*04

  • 13

    蔡清個人的學術經歷等多方面原因。但蔡清是在堅持朱子學的立場上吸收道家、

    道教思想內容的。蔡清工夫上的特點表明了朱子理學尤其是閩中理學在明中後期

    的深入與轉向軌跡。」38這裡說道「蔡清是在堅持朱子學的立場上吸收道家、道

    教思想內容的」,初視之議論精當,然蔡清自云:「夫主於靜而動,則動而無動矣。

    是說也,吾得諸《易》」39足見蔡清本人認為自己的學問從《易經》得到的啟發為

    主。

    周天慶〈論明代福建朱子學派的理學史意義〉,說:「以陳真晟、周瑛、蔡清、

    張岳等人為代表的明代福建朱子學派,在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

    義:首先,貫穿於明代中後期學術發展脈絡的中心線索是朱子學派與心學派之間

    的相互辯難,福建朱子學派在與陽明心學頡頏中矯正其弊;其次,明代福建朱子

    學派具有深厚的經學傳統,這成為清代經學興起的重要環節;再次,明代福建朱

    子學派或者凸顯朱子思想中的心學因素,或者吸收陽明心學的心學思想,這蘊蓄

    了修悟並重的工夫路向。」40這裡評價蔡清等明代福建朱子學派學者,「在理學的

    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可說很貼切地指出該派學者的學術價值。

    劉勇〈中晚明理學學說的互動與地域性理學傳統的系譜化進程-以「閩學」

    為中心〉,說:「本文主要探討明代中葉到清初『閩學』傳統的重建情形及其被系

    譜化的過程。全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在指出明初福建朱子學傳播不盛

    的前提下,再現明代『閩學』先驅蔡清及其追隨者的學術活動,並以福建莆田學

    者馬明衡從學於王陽明和江西永豐人聶豹在福建宣講陽明學為例,探討陽明學與

    福建朱子學的學術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對重建『閩學』傳統的影響。第二部分重

    點以中晚明至清初持續出現的多種『閩學』系譜作品為分析對象,從中觀察『閩

    38 周天慶:〈靜虛工夫與明中後期的儒道交涉-以朱熹後學蔡清為例〉,《東南學術》,

    2008 卷 6 期 (2008 / 11 / 01)。

    39 〔明〕蔡清:《虛齋集》,頁 860。

    40 周天慶:〈論明代福建朱子學派的理學史意義〉,《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卷 6 期 (2010 / 11 / 28)。

  • 14

    學』被作為地域性理學傳統而加以系譜化的書寫情形。透過這些討論,本文的主

    旨在於檢討中晚明理學的多元競爭格局對於地域性理學傳統重建的影響,以及建

    立理學系譜源頭的『根基故事』、不同時期的系譜變化與學術思想潮流間的關係、

    理學系譜書寫中建立人際傳承的基本原則等議題。」41這篇論文主要探討「閩學」

    傳統的重建情形及其被系譜化的過程。蔡清是「閩學」學者之一,了解本文議題

    有助於吾人了解蔡清。

    三、《四書蒙引》

    以《四書》為主的相關研究,在國家圖書館的「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

    統」,近十年(西元2008-2017)共有三十五筆博碩士論文;在該館的「臺灣期刊

    論文索引系統」,近十年共有一百五十一筆期刊論文。可見臺灣一直持續有人關

    心這方面的議題。

    臺灣大陸香港三地對蔡清《四書蒙引》的研究,並不多,偶有單篇的論文,

    卻無完整研究該書的。國內目前既無討論蔡清《四書蒙引》的專門書籍,也沒有

    學位論文,單篇論文有彭雅玲的〈論明代朱子學者蔡清的讀經法—以《論語蒙引》

    為例〉,表示:「蔡清繼承了朱熹的漢宋兼採,訓詁傳注與義理探求並重的態度,

    其讀經法大抵教導童蒙從訓詁窺見聖賢經典大義。歸納蔡清讀經法的特色在訓詁

    解義,能博綜群言、稽考疑義,故黃宗羲曾形容《四書蒙引》:『蠶絲牛毛,不足

    喻其細也。蓋從訓詁而窺見大體。』此訓詁縝密精細正好體現了宋代義理之學往

    清代考據之學的過渡。」42此文剖析蔡清的讀經法在教導童蒙能從訓詁窺見聖賢

    經典大義,肯定該書在經學上的價值。

    41 劉勇:〈中晚明理學學說的互動與地域性理學傳統的系譜化進程-以「閩學」為中心〉,

    《新史學》,21 卷 2 期 (2010 / 06 / 01)。

    42 彭雅玲:〈論明代朱子學者蔡清的讀經法—以《論語蒙引》為例〉,《第四屆讀經教育國

    際論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14 年),頁 286。

  • 15

    王素琴的〈試論明儒蔡清的解經特色--以《論語蒙引》中論「孝」篇章

    為例 〉,說:「蔡清確實能深刻掌握朱子學問研究的精髓並後出轉精,可謂青

    出於藍而勝於藍。蔡清這種學術研究的精神與態度,正是他的《四書蒙引》能獲

    得古人與今人共同讚譽、稱引的緣由。」43此文重點在討論蔡清《四書蒙引》與

    朱子《四書集註》詮釋經典之異同,肯定蔡清學術研究的精神與態度。

    大陸學者有在專書中另立一節討論的,如,肖滿省的《蔡清評傳》,在第三

    章第三節蔡清對朱子四書學的繼承與發揮中,評論「蔡清《四書蒙引》之內容與

    特徵」,44「蔡清《四書蒙引》的意義」;

    45又有另立一章評論的,如周天慶的《明

    代閩南四書學研究》,第三章標題為「蔡清:明代閩南四書學的高峰」,46這兩本

    是大陸出版的書籍。大陸在單篇論文與碩博士論文方面,較少見到單獨探討蔡清

    《四書蒙引》的論題。

    周天慶表示:「《四書蒙引》豐富了對『四書』義理的理解」;47「《四書蒙引》

    一書為後來科舉應試的重要參考書籍,在文化教育上具有重要價值。」48《四書

    蒙引》豐富了對《四書》義理的理解,並成為科舉應試的重要參考書籍,深刻地

    影響了應試學子,也對明代文化教育做出貢獻。

    肖滿省談到《四書蒙引》的內容與特徵,說:「詳盡的考証書中的名物度數、

    典章制度、山川形勝、天文曆法等古代文化知識」;49「能在訓詁過程中闡發自己

    43 王素琴:〈試論明儒蔡清的解經特色 --以《論語蒙引》中論「孝」篇章為例 〉,文收

    吳肇嘉主編《儒學研究叢刊》第六輯,(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

    心,2014 年 12 月),頁 294。

    44 肖滿省:《蔡清評傳》(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年 8 月),頁 147~160。

    45 肖滿省:《蔡清評傳》,頁 160~177。

    46 周天慶:《明代閩南四書學研究》(北京市:東方出版社,2010 年 9 月),頁 124~240。

    47 周天慶:《明代閩南四書學研究》,頁 238。

    48 周天慶:《明代閩南四書學研究》,頁 239。

    49 肖滿省:《蔡清評傳》,頁 152。

  • 16

    獨到的見解和對理學的深刻思考」。50蔡清《四書蒙引》運用他訓詁的專長來解《四

    書》,充實了學子古代文化知識,並闡發他個人獨到的見解,在朱註之外,提供

    了更多更豐富的內涵。

    孫寶山〈論蔡清的四書學詮釋〉,表示:「蔡清是明代理學四書學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四書蒙引》對朱子的《四書集註》多有補充和闡發,以彌補《四書

    大全》作為明朝官學課本的不足。他在四書學詮釋方面既注重訓詁,也辨析義理,

    並且精細篤實,不僅繼承了宋以來理學四書學的研究成果,而且還以『從道不從

    賢』的治學態度將其進一步向前推進,對後來理學四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51《四書蒙引》既對朱子的《四書集註》多有補充和闡發,又能彌補《四書大全》

    的不足,這足以奠定蔡清《四書蒙引》在明代「四書學」的地位。

    綜言之,經過諸多學者研究發現,《四書蒙引》在闡揚四書義理、深化文化

    教育、傳承文化知識、提出個人深刻見解等方面,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論述步驟

    一、研究範圍

    本論文主要的研究材料為蔡清的《四書蒙引》、《虛齋集》和《蔡文莊公集》,

    52朱子《四書集註》,黃宗羲(1610-1695)《明儒學案》卷四十六「諸儒學案」上

    四之〈司成蔡虛齋先生清〉,張廷玉(1627-1755)等編《明史》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中之「蔡清傳」,李清馥(生卒年不詳,康熙朝名儒名相李光地

    之孫)《閩中理學淵源考》中卷五十九之「東林蔡氏家世學派」,周天慶《明代閩

    南四書學研究》之第三章「蔡清:明代閩南四書學的高峰」,肖滿省之《蔡清評

    50 肖滿省:《蔡清評傳》,頁 157。

    51 孫寶山:〈論蔡清的四書學詮釋〉《中國哲學史》,2016 年 04 期。

    52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四十二》(濟南市:齊魯書

    社,1997 年 7 月)。

    http://eds.lib.ntcu.edu.tw:2358/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D&sfield=au&skey=%e5%ad%ab%e5%af%b6%e5%b1%b1&code=24110417;http://eds.lib.ntcu.edu.tw:2358/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JFD&sfield=au&skey=%e5%ad%ab%e5%af%b6%e5%b1%b1&code=24110417;http://eds.lib.ntcu.edu.tw:2358/kns55/loginid.aspx?uid=WDVKbWZJd0VLd1dFOExsUEYvM1d6TjRZZmdzRXVpRG5iRGM3QmxmdU4rajVDdUNi&p=Navi%2FBridge.aspx%3FLinkType%3DBaseLink%26DBCode%3Dcjfd%26TableName%3DCJFDbaseinfo%26Field%3DBaseID%26Value%3DZZXShttp://eds.lib.ntcu.edu.tw:2358/kns55/loginid.aspx?uid=WDVKbWZJd0VLd1dFOExsUEYvM1d6TjRZZmdzRXVpRG5iRGM3QmxmdU4rajVDdUNi&p=Navi%2FBridge.aspx%3FLinkType%3DIssueLink%26DBCode%3Dcjfd%26TableName%3DCJFDyearinfo%26ShowField%3Dcname%26Field%3DBaseID*year*issue%26Value%3DZZXS*2016*04

  • 17

    傳》,其他亦有引述一些古人典籍,或今人研究材料。53古人典籍多見於四庫全書

    收錄之書籍,今人研究材料則見於海內外學者個人專著,或「全國博碩文論文資

    訊網」、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中國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庫」、「中國期刊

    網」中學者發表之論文。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文獻研究法,透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可更

    正確而全面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問題,並且在研究中可獲得一些比較資料,進

    而使研究的結果更貼近於事物的全貌。

    在程序上,筆者先廣泛閱讀研究資料,以蔡清的《四書蒙引》、《虛齋集》和

    《蔡文莊公集》為主,輔以朱子《四書章句集註》,胡廣等編之《四書大全》,黃

    宗羲《明儒學案》之〈司成蔡虛齋先生清〉,張廷玉等編《明史》列傳之「蔡清」,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之「東林蔡氏家世學派」,再參酌周天慶之「蔡清:

    明代閩南四書學的高峰」,肖滿省之《蔡清評傳》,再引述一些古人典籍,或今人

    研究材料,以建構本論文之枝幹。

    本論文另外重要的研究方法是經典詮釋法,和綜合、分析、歸納法。以蔡清

    《四書蒙引》之解經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並與朱子《四書章句集註》,胡廣等

    編之《四書大全》等資料對照討論,透過綜合、分析、歸納,使蔡清的解經內容

    更詳盡周密。筆者又運用了比較研究法,以歷時性的比較法來比較《四書蒙引》

    與《四書章句集註》,以共時性的比較法來比較《四書蒙引》與《四書大全》,使

    本論文的研究議題更深入細密。

    《禮記‧禮器》有云:

    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

    53 此論文所定義之古人為民國以前之人,今人為民國以後之人。

  • 18

    無文不行。54

    蔡清註解經典的義理,是「禮之文」,而蔡清在註解經典義理的同時,時時不忘

    強調實踐力行,這孝悌忠信誠信等做人的道理,就是「禮之本」。蔡清做為朱子

    學學者,《四書蒙引》是明清兩代士子的重要應制參考書,他花了許多篇幅申述

    評論朱子《四書章句集註》與《四書大全》,並加入了許多實踐力行的言論,究

    其本源,是企圖革新當時「不務實造於理,而徒務取給於文」的不良風氣,希望

    回歸經典有益於人倫日用的教化作用,故而其申述評論義理有一特色,多立根於

    實踐工夫來闡發。因此本論文藉《禮記‧禮器》的理路架構本論文之第四章丶第

    五章丶第六章。

    透過筆者的研究討論,相信世人對蔡清的《四書蒙引》,將會有更深入的認

    知和了解。

    三、論述步驟

    本論文之論述步驟,大分之有四,首先探討明代《四書》學的確立、轉

    折與再確立;其次深入探究、論述蔡清生平經歷、學思歷程、經術文章等重

    要問題;再其次探討與《四書蒙引》解經相關的一些重要的問題,這是本論

    文著力論述部分,分三章呈現。第四章談「解經之本」,強調《四書蒙引》

    解經立根於實踐,惟有領會此內涵,才能了解《四書蒙引》為何廣受明、清

    兩代學者的推崇與讚譽。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解經之文」,論述《四書蒙引》

    如何解經。第五章比較《四書蒙引》與《四書章句集註》解經之異同,第六

    章比較《四書蒙引》與《四書大全》解經之異同,透過這些異同的呈現,清

    楚的釐清蔡清解經的中心思想,乃在實踐力行,而這種精神的體現,正是儒

    家一貫的實踐精神。透過上述的論述,最後得出結論,《四書蒙引》使得《四

    54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

    年 8 月),頁 449。

  • 19

    書》經典生活化和普及化,這可說是他卓越的貢獻。

  • 20

  • 21

    第二章 明代《四書》學的相關問題

    第一節 明代學風的轉變與《四書》學

    明代學風可以大分為三個階段。蔡清正好在朱學漸次衰微的第二階段。

    明代初年政府雖然組織更易,但學術思想,大抵還是承繼宋、元時期的程朱

    舊說,而政府的舉才考試制度,主要內容還是以程、朱學說為依歸,這是第一個

    階段。自弘治以後,就漸漸變了,初為陳白沙(陳獻章,1428-1500),後為王陽

    明(王守仁,1472-1529)。陳氏以「體認天理」為宗,世人謂之江西學派。王氏

    提倡「致良知」的學說,世人稱為姚江學派。「此兩派約近於陸子,而不與陸學

    盡同,可說是朱學衰敝之後,另闢的一條新門徑。王學出而朱學勢力日衰,自嘉、

    隆而後,篤信程、朱不為遷移的無復幾人了。但朱學卻非絕對消滅,在社會方面

    的勢力還是根深蒂固,且與陽明同時出了呂涇野、羅整菴諸人,而整菴尤為王學

    的勁敵」,1這是學風轉變的第二個階段。萬曆以後,思潮又變,一則因為王學末

    流愈講愈空疏,流弊很多,再則因為國勢日弱,外患日強,王學末流不足以振興

    起廢,於是東林一派應運而出。東林諸子擁護朱學而不同於朱學,是針對王學末

    流所生的反動,他們極力提倡氣節以挽救時弊,這是學風轉變的第三個階段。自

    此以後,程、朱學說仍然延續下去以至於科舉考試廢除。

    綜觀整個明代,程朱學說固然在興盛時,很有聲望,而在衰頹時,也一直都

    有人持續關注。蔡清(1453-1508)生活的時期,在景帝景泰末年到武宗正德初年,

    正是程、朱學說在明代由興盛到逐漸衰微的時期。他所作的《四書蒙引》,是對

    程、朱學說的繼承與發揚,他的子弟與後學,也努力於程、朱學說的繼承與發揚。

    李清馥在《閩中理學淵源考》文莊蔡虛齋先生清學派中說:

    按明代盛時,理學大明。前輩言北方之學,起自澠池曹氏、河津薛氏,南

    1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書店,未註出版年月,據商務印書館 1936 年影

    印),頁 369。

  • 22

    方之學發自康齋吳氏,而閩中則虛齋先生實倡之先。文貞公撰虛齋先生祠

    記曰:「吾閩僻在天末,自朱子以來,道學之正,為海內宗。至明代成化

    後,虛齋先生崛起溫陵,首以窮經析理為事,非孔孟之書不讀,非程朱之

    說不講,其於傳注也,句談而字議,務得朱子當日所以發明之精意,蓋有

    勉齋北溪諸君子得之口授而訛誤者,而先生是評是訂,故前輩遵巖王氏謂

    自明興以來,盡心於朱子之學者,虛齋先生一人而已。自時厥後紫峰陳先

    生,次崖林先生,(按公初藁,尚有淨峰張先生),皆以里閈後進受業私淑,

    泉州經學遂蔚然成一家言。時則姚江之學大行于東南,而閩士莫之遵,其

    掛陽明弟子之録者,閩無一焉。此以知吾閩學者守師說踐規矩,而非虛聲

    浮燄之所能奪,然非虛齋先生其孰開之哉!」今經學久晦,士大夫好尚趨

    向,龎而不純,浮華之徒,轉相夸毗,獨至蒙引存疑淺說通典諸書,則行

    於海內,家習而人尚之,翕如也!故嘗以為吾閩之學,獨得漢儒遺意,明

    章句、謹訓詁,專門授業,終身不背其師言者,漢儒之學也。師心任智,

    滅裂鹵莽者,近代之學也。2

    這裡說道「自明興以來,盡心於朱子之學者,虛齋先生一人而已。」對蔡清致力

    於朱子學說的闡揚發明,可說十分推崇,而「姚江之學大行于東南,而閩士莫之

    遵,其掛陽明弟子之録者,閩無一焉。」又可以看出朱子學說在閩地一直都有人

    傳承發揚,換言之,在姚江之學大行于東南的時期,在閩地,朱子學說一直都沒

    有斷了傳承,而這個發揮最大影響力的人是蔡清。朱子學說因蔡清的致力宣揚,

    以及他的授業弟子或私淑弟子如陳琛、林希元、張岳……等的後繼闡揚,而繼續

    發揮他的影響力。

    2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市:臺灣

    商務印書館,1971 年),《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五十九,頁 5~6。

  • 23

    第二節 明代的科舉考試與《四書》學

    關於科舉制度,張政偉說:「隋末唐代建立的完整的科舉制度,讓大部分官

    員的任用得以藉由公開公平的考試制度產生。科舉制度由隋末(六 0 七)置進士

    科開始至清末(一九 0 五)實行近一千三百年,成為歷朝擇官任人的主要途徑。

    觀察科舉制度考試的方是與科目題數,歷朝略有不同,但是考試內容自唐代以降,

    卻是一致以儒家經典為主。」3明朝政權建立以後,因循元代制度,科舉考試仍以

    程朱學說為主要內容。明代學者高攀龍說:

    恭惟我太祖高皇帝,天縱神聖,作民君師,即位之初,首立太學,拜許存

    仁為祭酒,以司教化。存仁為先儒許謙之孫,謙承朱熹正學,而存仁承上

    命以為教,一宗朱氏之學,令學者非《五經》、《四書》不讀,非濂洛關閩

    之學不講,而天下翕然向風矣。4

    這段話指出當時太學學生研讀的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並且《四書》、

    《五經》的義理詮釋,又以濂、洛、關、閩等宋代理學家的為依歸。在明洪武十

    七年(1384),頒布科舉考試的程式:

    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

    《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

    制義。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

    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

    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

    3 張政偉:〈走出學術的高塔——孔子學說傳承的困境與遠景〉,文收黃忠愼:《四書引

    論》(臺北市:文津,2003),頁 316。

    4 〔明〕高攀龍:〈崇正學闢異說疏〉,《高子遺書》卷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

    二三一,別集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第 1292 冊,頁 440。

  • 24

    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

    出身。狀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鄉試第一

    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云。子、午、卯、酉

    年鄉試,辰、戌、丑、未年會試。鄉試以八月,會試以二月,皆初九

    日為第一場,又三日為第二場,又三日為第三場。初設科舉時,初場

    試經義二道,《四書》義一道;二場論一道;三場策一道。中式後十

    日,復以騎、射、書、算、律五事試之。後頒科舉定式,初場試《四

    書》義三道,經義四道。《四書》主朱子《集註》,《易》主程《傳》、

    朱子《本義》,《書》主蔡氏傳及古註疏,《詩》主朱子《集傳》,《春

    秋》主《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及胡安國、張洽傳,《禮記》

    主古註疏。永樂間,頒《四書五經大全》,廢註疏不用。其後,《春

    秋》亦不用張洽傳,《禮記》止用陳澔《集說》。二場試論一道,判五

    道,詔、誥、表、內科一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5

    由上段敘述可知,明代的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為主,而考試的標準參

    考書,有大部分是以朱注為本,如《四書》、《易》、《詩》等,而《書》以蔡沈的

    《傳》為本,蔡沈是朱子的學生,算來還是朱子的系統。再者,永樂間頒布的《四

    書五經大全》,「基本上是根據元人的著作家以增刪」,6又有學者研究《四書大全》,

    發現該書:「是透過體例的調整,企圖彰顯朱熹在《四書大全》中的宗主性地位。」

    7而《五經大全》中,《周易傳義大全》以元代董真卿的《周易會通》為底本,《書

    5 王雲五主編,〔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清乾隆武英殿原刊本,百衲本二十

    四史之 24)(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年),第 24 冊,頁 725。

    6 林慶彰:〈論明初《四書大全》的纂修意義〉,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

    市:萬卷樓,2012 年 12 月),頁 75。

    7 王志瑋:〈論明初《四書大全》的纂修意義〉,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華文文學系主編:

    《東華漢學》第 18 期(2013 年 12 月),頁 299。

  • 25

    傳大全》以元代董鼎的《書蔡氏傳輯錄纂註》為底本,《詩傳大全》以元代劉瑾

    的《詩傳通釋》為底本。8《周易會通》,欽定〈四庫全書提要〉云:「臣等謹案《周

    易會通》十四卷,元董真卿撰。真卿字季真,鄱陽人。嘗受學於胡一桂,斯編實

    本一桂之纂疏而廣及諸家,初名曰《周易經𫝊》集程朱解,附録《纂註》」,9《書

    傳輯錄纂註》,欽定〈四庫全書提要〉云:「是編雖以蔡沈《集傳》為宗,而《集

    傳》之後續以《朱子語録》及他書所載朱子語,謂之輯錄,又采諸說之相發明者,

    附列於末,謂之《纂注》。自序稱《集傳》既為朱子所訂定,則與自著無異,又稱

    薈萃成朱子之一經,則仍以朱子為主也」,10《詩傳通釋》,欽定〈四庫全書提要〉

    云:「臣等謹案《詩傳通釋》二十卷,元劉瑾撰。瑾字公瑾,安福人,是書大旨在

    於發明朱傳。」,11據此可見,《易》、《書》、《詩》等三經,仍是本諸朱子之系統。

    筆者曾提到明代學風,有三個階段的轉變,這個學風的轉變,所指的是學術

    研究風氣的轉變,在經學考試的內容上,其實一直是以朱子學說系統為主要依據

    的。侯美珍研究明代的科舉與經學說:

    雖然明代科舉特重《四書》,然《五經》義可由士子任選一經,與《四書》

    義同列為首場,其重要性僅次於《四書》義,仍較後場的策論等重要。12

    由此可知,明代科舉,雖然考《四書》、《五經》,但其實《四書》的重要性高於

    《五經》。

    陳逢源談到《四書》成為「人人所共習的範本」,說:

    8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頁 597。

    9 《四庫全書》著錄:《周易會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一,經部(臺北市:臺

    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未註出版年月),頁 110。

    10 《四庫全書》著錄:《書傳輯錄纂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一,經部(臺北

    市: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未註出版年月),頁 271。

    11 《四庫全書》著錄:《詩傳通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一,經部(臺北市:臺

    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未註出版年月),頁 339。

    12 侯美珍:《明代鄉會試《詩經》義出題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2014 年 4 月),頁

    25。

  • 26

    既然五經的價值是經聖人修訂而彰顯,但聖人本身言行卻反而隱沒,本末

    之間,可見五經的體系仍有不夠周全之處,所以朱子提倡《論語》、《孟子》,

    弘揚聖人開示的內涵,彌平儒家體系的縫隙,建構簡潔的為學路徑,回應

    漢、唐以下的學術訴求,自然極具意義。朱熹結集四書後,儒者從學由四

    書而至五經,經學成為既對舉又具進程的概念,一方面使儒家有了新的規

    模,新的內涵,另一方面也使經學更具普遍意義,影響更為深遠,不僅成

    為明、清以來學術的主流,也是人人所共習的範本。13

    《四書》因朱子的極力闡揚,使儒者能由《四書》進而深究《五經》,《四書》成

    為明、清以來學術的主流。

    蔡清的《四書蒙引》,在明代這種科舉特重《四書》的時代,會受到熱切的

    關注,是自然而然的事。(該書受到熱切注意,由時人和他的後生晚輩殷切期盼

    他出書,甚且等不及他完善整理可知,見〈與九峰孫先生書〉)。14《明史》為蔡清

    作傳,提到:「嘉靖八年,其子推官存遠以所著《易經》、《四書蒙引》進於朝,

    詔為刊布。」15從此,《易經蒙引》、《四書蒙引》,也成為科舉考試的參考書。吾

    人今日研究《四書蒙引》,除了瞭解此書對明代士子研究《四書》,有很重要的參

    考作用,並可以看到明代的學術研究,也有深造有得的著作。

    第三節 明代《四書》學著作興盛

    前人論明代學術,大抵以之為經學上的極衰時期。皮錫瑞認為「經學至明為

    極衰時代」,16錢穆也曾說:「講到學術思想,明朝最不行了。如說經學,明朝沒

    13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2006 年 9 月),頁 58~59。

    14 〔明〕蔡清:《虛齋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九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 年),第 1257 冊,頁 795~796。

    15 王雲五主編,〔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原刊本,百衲

    本二十四史之 24)(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年),第 24 冊,頁 3100。

    16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1974 年),頁 289。

  • 27

    有經學的,整個明朝,只有一部經書,值得後來人稱道的,就是明朝中葉梅鷟的

    《尚書考異》」。17皮錫瑞議論的著眼點,在「宋儒學有根柢,故雖撥棄古義,猶

    能自成一家,若元人則株守宋儒之書,而於注疏所得甚淺」、「明人又株守元人之

    書,於宋儒亦少研究」。18錢穆議論的重點,是明人的學術研究既乏根柢,也無新

    創。

    近來明代學術研究,逐漸受到重視。這應該跟以下所提出的觀念有關。林慶

    彰說:「學術思想史的研究,不但要研究學術的高峰時代,對於所謂的積衰時代,

    更應該去研究形成積衰的內外在因素。以經學史的研究來說,如以明代是積衰,

    不值得研究,那試問由元代的道學派經學,是如何轉為清代考證派的經學?」19

    史的研究,需要具有「流變」的概念,是無法跳過某一個階段,而能有通盤了解

    的。

    大陸學者甄洪永研究指出:「從整個明代學術發展來看,明代經學在洪武、

    建文年間仍然保持著篤實的學風。在程朱學派經學發展到正德、嘉靖年間而陷入

    困境的時候,明代學術才發生了突變。」20因此,明代的學術,應該將它看成一

    個變化中的狀態去理解,不應該因為王陽明末學的流弊,就直接以「空疏」21總

    括明代的學術。關於明代經學被目為「空疏」,饒宗頤評論說:

    明代經學一向被人目為空疏,從清人考證學的立場來看,自容易做出這樣

    的評價。須知考證學的目的在求真,著力於文字訓詁上的詮釋,明人則反

    是,他們治經儘量避開名句文身的糾纏,而以大義為先,從義理上力求心

    17 錢穆:《經學大要》(臺北:蘭臺,2000 年),頁 529。

    18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頁 283。

    19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2002 年),頁 2。

    20 甄洪永:《明初經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年),頁 46。

    21 錢穆:《經學大要》,頁 537。錢穆說:「陽明思想是當時一個過偏的思想,於是就變成明

    朝人的學問是空疏的。」

  • 28

    得,爭取切身受用之處,表面看似蹈虛,往往收到行動上預期不到的實效。

    22

    由上可知,明代經學,重視的是學問能切身受用。

    《四書》,是儒學的基礎教材,23從朱熹編出《四書集註》之後,「四書」從南

    宋到清末,在中國的基礎教育上,一直居於核心地位。在明成祖永樂十三年,胡

    廣奉敕撰寫《四書大全》三十六卷,四庫館臣評論這本書說「成祖御製序文,頒

    行天下,二百餘年,尊為取士之制者也」,24四書既和「取士」有這麼密切的關聯,

    那麼,明朝人在《四書》的著述方面,有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呢?

    本小節先就明代教育與《四書》教學相關者加以概述,再以傅武光(1944--)

    所編著《四書總義著述考》(一)25為考察對象,梳理明代儒者在《四書》方面的

    著述情形,26藉以了解他們在《四書》方面的研究狀況,並通過他們的自序,了

    解他們研究的緣由與旨趣,最後提出綜合評述。

    一、明代學校教育與《四書》教學

    明代學校教育,可分多方面談,以下就其與《四書》教學關係切要者加以論

    述:

    22 饒宗頤:〈明代經學的發展路向及其淵源〉,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年),頁 15。

    23 史習江:《中國古代的教育》(臺北:文津,2001 年),頁 212。

    24 傅武光:《四書總義著述考》(一)(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頁 38,為四庫館臣之

    言。

    25 傅武光:《四書總義著述考》(一),該書分:壹、專書之部,二、單篇之部,條列書

    目。本論所討論之書目,為專書之部之五,傳注類之(一)注解之屬的部分。

    26 傅武光:《四書總義著述考》(一)的考證,以朱彝尊《經義考》為主,輔以《四庫全書

    總目》、《遂初堂書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千頃堂書目》、《續修四庫全

    書總目》、《叢書子目類編》等,並旁及歷代忠志、私家評論所記載者。

  • 29

    (一) 中央官學

    在中央官學方面,有兩點要特別提出:

    1.學校的教學內容:明代國子監要開設近三十門課程,如《十三經》、《四書》、《三

    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子書、習字、時文等,劉向的《新序》與《說

    苑》也被列為學生的閱讀書目。27但因「取士」制度的關係,教學內容,還是「以

    四書五經為主」,28尤其是《四書》,更是關注的焦點。

    2.學校淪為科舉的附庸:「明代在體制上把學校教育納入了科舉制度之中」,29當時

    規定凡欲參加科舉考試以取得功名者,必須先進學校取得生員資格,但因應科舉

    的人實際上主要是在家讀書,並不到學校去學習,學校變得有名無實,「學校實

    際變成了科舉考試的預備場所」,30學校的教育目標與教學內容都與科舉考試有直

    接關係,學校徹底淪為科舉的附庸。

    (二) 地方官學

    地方官學與中央官學在組織上或有不同,但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都與中央官

    學近似,教學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較特別的是「社學」這種組織。「元、

    明、清三代通過社學這種組織形式, 把農家子弟組織起來,發揮本地長者的積

    極性,利用農閒時間,灌輸倫理道德,同時啟蒙識字,讀書習字,也兼學一些農

    業生產勞動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常識。」31社學是受地方政府管轄的,接受地方政

    府的督導和經費上的支持。「社學是為民間幼童十五以下而立,設於鄉鎮。」32這

    種教育組織相當於現在的國中階段。

    27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臺北:臺灣商務,1994 年),頁 113。

    28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臺北:文津,2003 年),頁 122。

    29 史習江:《中國古代的教育》(臺北:文津,2001 年),頁 46。

    30 史習江:《中國古代的教育》,頁 46。

    31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頁 121。

    32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育」地位之研究〉,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

    樓,1995 年),頁 225。

  • 30

    (三) 蒙學

    明代實際承擔教育兒童任務的,是私人設立的學塾。學塾有三種形式,一種

    叫坐館或教館(指仕紳聘請教師在家進行教學),一種叫家塾或私塾(指教師在

    自己家內設館教學),一種叫義學或義塾(指地方或個人出錢資助設立小學招收

    貧寒子弟學習,屬慈善性質)。33這時期的學塾有比較固定的教學制度和教學程序。

    學塾中主要進行讀書、習字以及作文三方面的教學,為進入官學、書院以及

    應科舉考試做基礎準備。每一方面的教學,都設立了一定的程序。如讀書,首先

    進行集中識字,當兒童熟記千餘字後,再讀「四書」,34這時,學塾教學的重點在

    於指導兒童跟讀、熟讀和背誦,在此基礎上,教師講學,則著重闡述書中的政治

    思想和倫理原則。

    《四書》之外,明代的蒙學教材,還有前人留下的《三字經》、《百家姓》、

    《千字文》,以及明人新編的《龍文鞭影》、《幼學故事瓊林》、《小四書》等。35種

    類可以說很多樣化。

    (四) 明代的書院

    「書院」的名稱,最早見於《新唐書》:「貞觀中,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繼

    為秘書監,請購天下書,……,及還京師,遷書東宮麗正院,……皆創集賢書院,

    學士通籍出入。」36「(開元)十一年,置麗正院脩書學士;光順門外,亦置書院。」

    37這裡所稱的書院,「是一個兼具某些政治職能的圖書搜集、整理與收藏機構。」

    33 史習江:《中國古代的教育》,頁 50~51。

    34 史習江:《中國古代的教育》,頁 51。

    35 熊承滌:《中國古代學校教材研究》(北京:人民教育,1996 年),頁 276~284。

    36 黃永年分史主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