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研究的皮毛之道...

7
18 跨領域研究的皮毛之道: 幹細胞以及皮毛的再生及演化 PART 1 (小型發育再生研討會演講實錄) 鍾正明院士 陳弘觀 劉麗芳 整理 體表是生物直接跟外界接觸的介面。它負擔保護、感應、溝通、 運動等多樣功能,使生物看起來多彩多姿。例如當春天到了,動物 不能像人類去百貨公司買衣服,它就要能夠換羽毛或毛髮以便吸引 異性。冬天要換長絨毛以保溫。受傷時,也要能夠再生修補,否則 就死亡。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體表器官有特別充沛的再生及修補能力。 過去幾年我們用體表器官作為再生生物學的研究模式,來了解幹細 胞如何適應環境再生乃至於演化的再生之道。 我們是希望從皮毛之道的研究,來探尋生物再生及演化基本 原則,以演化觀點提供立足點,是從事跨領域的研究。體表的組織 例如羽毛、頭髮、角、牙齒、唾液腺、乳腺等等,都算是外胚層器 官。去年我和Mina Bissell,有名的柏克萊研究乳腺的學者,共同 發了一篇CELL[Snap Shot],就是把乳腺跟羽毛放在一起比較, 想讓大家體認這兩個看似極端不同的skin appendages的建構,實有 異曲同工之妙。 從早期脊椎動物的體表來講的話,我們可以用一個空間圖來 顯示各種外胚層器官表像X軸是演化的機制,Y軸是發育出來的器 官型態(Fig.1)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18

    跨領域研究的皮毛之道:幹細胞以及皮毛的再生及演化

    PART 1(小型發育再生研討會演講實錄)

    鍾正明院士陳弘觀 劉麗芳 整理

    體表是生物直接跟外界接觸的介面。它負擔保護、感應、溝通、運動等多樣功能,使生物看起來多彩多姿。例如當春天到了,動物不能像人類去百貨公司買衣服,它就要能夠換羽毛或毛髮以便吸引異性。冬天要換長絨毛以保溫。受傷時,也要能夠再生修補,否則就死亡。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體表器官有特別充沛的再生及修補能力。過去幾年我們用體表器官作為再生生物學的研究模式,來了解幹細胞如何適應環境再生乃至於演化的再生之道。

    我們是希望從皮毛之道的研究,來探尋生物再生及演化基本原則,以演化觀點提供立足點,是從事跨領域的研究。體表的組織例如羽毛、頭髮、角、牙齒、唾液腺、乳腺等等,都算是外胚層器官。去年我和Mina Bissell,有名的柏克萊研究乳腺的學者,共同發了一篇CELL的[Snap Shot],就是把乳腺跟羽毛放在一起比較,想讓大家體認這兩個看似極端不同的skin appendages的建構,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早期脊椎動物的體表來講的話,我們可以用一個空間圖來顯示各種外胚層器官表像X軸是演化的機制,Y軸是發育出來的器官型態(Fig.1)。

  • 19

    在這個二維空間中,若有新的developmental mechanism,就成了evolution novalty,創造出新的phenotype。新的phenotype就會被select ; select的結果動物就會演化,新的物種就會誕生。你可以想像在這個外胚層器官演化史上,每一個箭頭都是一個evolution novelty,就類似一個生物競爭的專利權 ; 你可能需要很多個專利才能做出一個iPhone,大自然的演化也是這樣子的。很多發育上的新步驟,才造成今日的羽毛,它成功的報酬,就是給予有羽恐龍及鳥類更大的生態空間和種族的成功繁盛。

    今天跟大家的介紹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我去年11月有幸去Galapagos Islands,跟各位分享這個旅程的一些照片。第二個部分是我們去年對於鳥的演化研究,被Science選作2014科學十大突破之一。能有這個成果我們也很高興,事實上是出乎意料,靠的是跨領域整合性的研究。第三個部分是有關毛髮器官族群再生〝群體感應〞的行為。這我們最近的研究工作剛刊登在CELL,是陽明的陳志強醫師到我那裏去作的研究,再加上與免疫系統生物的學者切磋討論,依賴的也是跨領域的研究合作。

  • 20

    巨龜島追尋達爾文的足跡

    達爾文是第一個以跨領域研究達到傑出成就的科學家。Galapagos Islands在赤道上,屬於厄瓜多爾(Fig.2)。它比較遙遠,全島屬國家公園,管制也嚴密。行程的安排都要經過嚴格的管制。每個時間在哪一個島上有幾艘船,都有調控,以免影響生物環境。這種船頂多一百人左右的。要參加這種行程就要先飛到厄瓜多爾的首都,再從這裡坐小飛機到巨龜島。

    巨龜群島的奧妙,始於地質學上的特點:在西面島嶼的地層下有一個熱點。地質學上的熱點就是這裡的岩漿往上冒,形成火山。西邊是活躍的火山帶。火山形成之後加上另外一股地殼推動力量來造成特殊地貌。地層從太平洋中央出來後往東西兩邊推。在這兒巨龜群島新生陸塊出生後就被往東推,因此它有地質學上年輕的島(在西邊),也有年老的島(在東邊)。老的島有四百萬年多的歷史。這樣的結果就創造了多樣化的生態地景。再加上一個有特別的原因是這邊有兩個洋流匯合:一個是El nino洋流,從北過來;一個是Humboldt洋流,從南極過來。兩個洋流在這邊撞擊在一起,產生了很特別的海底環境。這多樣及變動的環境和豐富的資源,準備好孕育演化的舞台。

  • 21

    Gala意旨巨大,pagos是烏龜,Galapagos Islands就是〝巨龜島〞的意思。就連巨龜之間,龜甲的形狀也不一樣,有一類得龜殼是domed shape,像鋼盔一樣(Fig.3);另一類是saddleback shape。為什麼會有這兩種形狀的不一樣?這兩種烏龜原是同一來源,但生活環境在不同島上被環境〝塑成〞不一樣的形狀,主要跟水有關。較濕的的島上草多,這種圓殼的烏龜它頭不用抬起頭來,就有草吃。但是那種saddleback的烏龜呢?牠的棲地是地較為乾燥且沒有草地,牠需要吃灌木上的樹葉。誰的頸子伸的長,誰就吃多一點。有這樣的driving force,牠的頸子就越來越長,所以牠就演化出這個saddleback shape的龜殼,以便利頸子伸長。

  • 22

    達爾文文鳥(Finch)在這島上是多見的(Fig.4);但其喙的形狀,則因地(島的生態)而異。例如住沙漠的文鳥喙是比較大以便咬碎堅果,但樹上的文鳥喙就比較尖細,以便啄蟲及漿果。最近瑞典的團隊把這些文鳥基因體都定序了,建立了從基因層次去深入了解這個演化的平台。達爾文那個時候觀察到這麼多不同形狀的鳥喙,慢慢思考及悟出,大小喙是適應生態環境演化的結果。

    幾年以前我們也對造成喙形的分子機轉有興趣。我們於是收集雞跟鴨胚,發現發育中的鳥喙有兩個proliferative zone。在雞胚,它們很快長在一起就關閉了。在鴨的話,它就會一直長,就會有比較長的喙;像這個鸚鵡類的,牠的生長點不是向九點鐘方向長,而是向八點鐘方向,所以喙形就有個曲度。後來我們又發現這是跟BMP4 protein有關係。正常的雞overexpress BMP4它就變大喙;若加Noggin,BMP4 的antagonist,它就只長細微的喙。

  • 23

    這是軍艦鳥(Fig.5),大家可以看到成鳥有很漂亮的羽毛,雄性動物為了取悅雌性可以做出怎樣極端的事情,雛鳥的毛很厚,因為島上風很大,晝夜溫差大,這些不同形狀的羽毛,其實是同一毛囊在不同時期,因幹細胞周遭分子環境(Niche)不同造成的。我們有找到幾個基本的型態發生原則,這些FGF,BMP的訊號,在不同的時空,分子網路會有不同的組成沿著羽軸,造成不同形狀。這個題目我們當然不是用軍艦鳥直接做,但是我們可以用雞來做,我們實驗室工作顯示同一個毛囊的幹細胞,在不同季節,不同性別,不同年紀,可以衍生出不一樣的羽毛。

  • 24

    Blue foot boobies腳很大(Fig.6)。腳蹼在海中游泳方便,但在陸上就顯得就很笨拙。腳那麼大的理由,除了游泳是為了孵蛋,因為表皮可以控制微血管的血流,可以給蛋溫暖,而且是公的幫忙孵。所以公鳥就要像母鳥展示牠的腳很大,可以孵蛋孵很好。Red foot boobies又是另一個品種,所以腳同時有孵蛋及溝通的功能。

    公鳥跟母鳥要先看對眼,看對眼就以喙對舔,牠們的舔舐可能是有點像人類的親吻的功能。我們談到〝看對眼〞也就是mating choice的議題。公孔雀展示羽毛給母鳥看,母鳥的決定也是mating choice。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決定種化(speciation)步驟的起始。關於這方面的研究,老鼠是以嗅覺為主的動物,皮毛的不同較不明顯。而人類跟鳥類都比較以視覺為主的動物。男生跟女生要看對眼,然後大腦裡就發生愉悅的化學反應,你可以說這是愛情的產生,其實也就是種化的開始。

    PART2 –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