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飞过的瞬间 › xwzx › hzmt › 2015_4502 › zgsyj › zgsyj201501_1 ›...

3
世界窗 WINDOW OF THE WORLD 中国摄影家 2016 年 2 月 72 73 天使飞过的瞬间 从《爱尔文·奥拉夫作品集 II》谈其近作 Moment When the Angel Fly by - Erwin Olaf Current Work through His " Erwin Olaf Works II" 文/南无哀 Text by Namo Ai Photos by Erwin Olaf 摄影媒介介质美感的探索推到了极致, 为摄影建立起了依托于摄影的媒介介 质和工艺技术的美学概念,“形质之美” texture)是其核心观念。国内译文 一般将这个词译为“质感”(这个译 法并不适合这一阶段这帮人的实践), 似乎是王瑞先生率先将之译为“形质 之美”,深合笔者之意。正是在解决 了“形质之美”的问题之后,爱德华 · 韦斯顿才在 1920 年代轻松地说,现在 拍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怎么拍; 因为对他而言,在“形质之美”的基 础上,无论拍什么都是艺术品,包括 最不为人注意的那些物件,比如海边 俯拾皆是的海螺壳、菜市场随意丢弃 的白菜帮。奥拉夫对画面“形质之美” 的极致追求,让人感觉他似乎更接近 经典摄影的美国传统。 在创作观念上,奥拉夫直言,都 很简单,多取自自己的生活经历,比 如经常出差住酒店,而酒店的房间很 舒服,光线柔和;人在旅途,就不由 得有点想入非非,会想到如果是一个 单身美女住在这样的房间,会产生哪 干。比如他拍摄的《皇室血案》(Royal Blood,此处为一语双关,另一语义是 皇室血统)系列,以过去 200 多年间 死于非命的欧洲王室成员为素材(美国 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也在列,但她 是一个例外,她没有丧命,只因肯尼 迪被刺杀溅了一身血),从法国大革 命时期毙命断头台的玛丽王后(1793 年)、被用锥子刺杀的茜茜公主(1898 年),到因车祸香消塞纳河畔的英国王 妃戴安娜(1999 年)等,画面中惨白 泛红的背景、吸血鬼似的红色眼影、身 体上皮翻筋露的伤口,营造出让人非吐 即晕、血腥唯美的视觉效果,以摄影形 式再现电影中的恐怖美学,一时很出风 头。但和前辈盖 · 伯丁(Guy Boudin1928-1991,法国)、赫尔姆特 · 牛顿 Helmut Newton1920-2004,澳大 利亚/德国)、彼得 · 林德伯格(Peter Lindburg1944-,德国)这些时尚摄 影老炮儿的稳重大气相比,奥拉夫的闹 猛显得夸张、粗糙、轻狂,那种过多过 滥使用数字技术调出来的色彩和气氛 显得幼稚。《文心雕龙 · 辨骚》里说: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把这两句略作改变:“酌奇而失其真, 玩华而坠其实”,来评价那时候奥拉夫 的作品,有几分贴近。 重新认识奥拉夫是在最近几年。 大致在 2008 年之后,奥拉夫的摄影有 一个转变,他是那种典型的以商业摄 影赚钱来反哺个人艺术创作的摄影师, 2008 年之后,他结合了精致的商业摄 的“形质之美”(texture)阶段。摄 影术发明后 100 年的进展,大致可用 四句话来概括:法国人发明了摄影术 并将之导入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德国 人接通了新视觉运动为依托的视觉探 索,英国人贡献了关键的摄影技术进 步(19 世纪两种最重要的摄影工艺湿 版和干版都是英国人发明并率先使用) 和贵族味儿的画意主义品位,美国人 造出柯达胶卷并贡献了摄影成为艺术 链条之关键一环的“形质之美”的技 术美学概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 洲人在忙着将摄影捆绑在现代主义艺 术的火车上,玩超现实主义等游戏; 而老实巴交的美国摄影家如爱德华 · 斯顿、安塞尔 · 亚当斯等则在践行实用 主义,也就是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于摄影而言,什么样的照片是一张好 照片?这里“好照片”的标准是以作 为艺术标准的绘画为参照的:在他们 心中,“好照片”大体相当于一幅好 的绘画作品,也就是一件好的艺术品。 F64 小组那帮人使劲儿折腾,看似要摆 脱画意摄影的朦朦胧胧,实际上把对 影元素的个人摄影项目不断推进,为 众多博物馆、画廊所看好,向来艺术 眼光挑剔的美国光圈出版社连续推出 了《爱尔文 · 奥拉夫作品集》之一、之 二(Erwin OlafVolume I&II), 让 人 对他的近作有了新认识。 仔细看他近年个人作品的几个系 列,比如《锁孔》(Keyhole)、《旅 馆》(Hotel)、《肖像》(Portrait)等, 似有判若两人之感:商业摄影中那些 恶狠狠憋足劲儿闹腾的元素和观念, 在这些作品中全无踪迹,呈现出来的 是当代摄影中少见的极为滋润的图像。 这种滋润来自于奥拉夫对光的独到理 解和把握。画面中,柔和的光线滋润 着场景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然 后,更加柔和的光线再从这些人的皮 肤和物品表面溢出,去汇合那散溢在 空中的同伴一起合唱,那种细微精致 如天才乐师的最后一击,音已绝而乐 未止,的确非绝顶高手而不能为。 这种滋润感指向一种摄影美学传 统,让笔者想起摄影史的一个重要节 点,就是上世纪初曾有一个探索照片 十年前就留意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1959-,荷兰)。那时正 值摄影介质的新旧换代,胶片摄影回光 返照,在释放着最后的影响力;而数字 处理技术比如 Photoshop 已经开始了 野心勃勃的征程,奥拉夫发布的很多广 告和时尚摄影作品都大胆使用数字技 术合成、修图、调整背景或者制造色彩, 很前卫,很无厘头,甚至有点非道德主 也就是说,只要能吸引眼球,就 《锁孔》系列,2011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 《旅馆》系列,巴黎,2010。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天使飞过的瞬间 › xwzx › hzmt › 2015_4502 › zgsyj › zgsyj201501_1 › ...泛红的背景、吸血鬼似的红色眼影、身 体上皮翻筋露的伤口,营造出让人非吐

世界窗 WindoW of the World中国摄影家 2016 年 2 月

72 73

天使飞过的瞬间从《爱尔文·奥拉夫作品集 II》谈其近作

Moment When the Angel Fly by - Erwin Olaf Current Work through His "Erwin Olaf Works II"文/南无哀 Text by Namo Ai Photos by Erwin Olaf

摄影媒介介质美感的探索推到了极致,

为摄影建立起了依托于摄影的媒介介

质和工艺技术的美学概念,“形质之美”

(texture)是其核心观念。国内译文

一般将这个词译为“质感”(这个译

法并不适合这一阶段这帮人的实践),

似乎是王瑞先生率先将之译为“形质

之美”,深合笔者之意。正是在解决

了“形质之美”的问题之后,爱德华 ·

韦斯顿才在 1920 年代轻松地说,现在

拍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怎么拍;

因为对他而言,在“形质之美”的基

础上,无论拍什么都是艺术品,包括

最不为人注意的那些物件,比如海边

俯拾皆是的海螺壳、菜市场随意丢弃

的白菜帮。奥拉夫对画面“形质之美”

的极致追求,让人感觉他似乎更接近

经典摄影的美国传统。

在创作观念上,奥拉夫直言,都

很简单,多取自自己的生活经历,比

如经常出差住酒店,而酒店的房间很

舒服,光线柔和;人在旅途,就不由

得有点想入非非,会想到如果是一个

单身美女住在这样的房间,会产生哪

干。比如他拍摄的《皇室血案》(Royal

Blood,此处为一语双关,另一语义是

皇室血统)系列,以过去 200 多年间

死于非命的欧洲王室成员为素材(美国

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也在列,但她

是一个例外,她没有丧命,只因肯尼

迪被刺杀溅了一身血),从法国大革

命时期毙命断头台的玛丽王后(1793

年)、被用锥子刺杀的茜茜公主(1898

年),到因车祸香消塞纳河畔的英国王

妃戴安娜(1999 年)等,画面中惨白

泛红的背景、吸血鬼似的红色眼影、身

体上皮翻筋露的伤口,营造出让人非吐

即晕、血腥唯美的视觉效果,以摄影形

式再现电影中的恐怖美学,一时很出风

头。但和前辈盖 · 伯丁(Guy Boudin,

1928-1991,法国)、赫尔姆特 · 牛顿

(Helmut Newton,1920-2004,澳大

利亚/德国)、彼得 · 林德伯格(Peter

Lindburg,1944-,德国)这些时尚摄

影老炮儿的稳重大气相比,奥拉夫的闹

猛显得夸张、粗糙、轻狂,那种过多过

滥使用数字技术调出来的色彩和气氛

显得幼稚。《文心雕龙 · 辨骚》里说: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把这两句略作改变:“酌奇而失其真,

玩华而坠其实”,来评价那时候奥拉夫

的作品,有几分贴近。

重新认识奥拉夫是在最近几年。

大致在 2008 年之后,奥拉夫的摄影有

一个转变,他是那种典型的以商业摄

影赚钱来反哺个人艺术创作的摄影师,

2008 年之后,他结合了精致的商业摄

的“形质之美”(texture)阶段。摄

影术发明后 100 年的进展,大致可用

四句话来概括:法国人发明了摄影术

并将之导入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德国

人接通了新视觉运动为依托的视觉探

索,英国人贡献了关键的摄影技术进

步(19 世纪两种最重要的摄影工艺湿

版和干版都是英国人发明并率先使用)

和贵族味儿的画意主义品位,美国人

造出柯达胶卷并贡献了摄影成为艺术

链条之关键一环的“形质之美”的技

术美学概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

洲人在忙着将摄影捆绑在现代主义艺

术的火车上,玩超现实主义等游戏;

而老实巴交的美国摄影家如爱德华 · 韦

斯顿、安塞尔 · 亚当斯等则在践行实用

主义,也就是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于摄影而言,什么样的照片是一张好

照片?这里“好照片”的标准是以作

为艺术标准的绘画为参照的:在他们

心中,“好照片”大体相当于一幅好

的绘画作品,也就是一件好的艺术品。

F64 小组那帮人使劲儿折腾,看似要摆

脱画意摄影的朦朦胧胧,实际上把对

影元素的个人摄影项目不断推进,为

众多博物馆、画廊所看好,向来艺术

眼光挑剔的美国光圈出版社连续推出

了《爱尔文 · 奥拉夫作品集》之一、之

二(Erwin Olaf,Volume I&II), 让 人

对他的近作有了新认识。

仔细看他近年个人作品的几个系

列,比如《锁孔》(Keyhole)、《旅

馆》(Hotel)、《肖像》(Portrait)等,

似有判若两人之感:商业摄影中那些

恶狠狠憋足劲儿闹腾的元素和观念,

在这些作品中全无踪迹,呈现出来的

是当代摄影中少见的极为滋润的图像。

这种滋润来自于奥拉夫对光的独到理

解和把握。画面中,柔和的光线滋润

着场景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然

后,更加柔和的光线再从这些人的皮

肤和物品表面溢出,去汇合那散溢在

空中的同伴一起合唱,那种细微精致

如天才乐师的最后一击,音已绝而乐

未止,的确非绝顶高手而不能为。

这种滋润感指向一种摄影美学传

统,让笔者想起摄影史的一个重要节

点,就是上世纪初曾有一个探索照片

十年前就留意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1959-,荷兰)。那时正

值摄影介质的新旧换代,胶片摄影回光

返照,在释放着最后的影响力;而数字

处理技术比如 Photoshop 已经开始了

野心勃勃的征程,奥拉夫发布的很多广

告和时尚摄影作品都大胆使用数字技

术合成、修图、调整背景或者制造色彩,

很前卫,很无厘头,甚至有点非道德主

义—也就是说,只要能吸引眼球,就

《锁孔》系列,2011。 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

《旅馆》系列,巴黎,2010。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

Page 2: 天使飞过的瞬间 › xwzx › hzmt › 2015_4502 › zgsyj › zgsyj201501_1 › ...泛红的背景、吸血鬼似的红色眼影、身 体上皮翻筋露的伤口,营造出让人非吐

世界窗 WindoW of the World中国摄影家 2016 年 2 月

74 75

费琳娜的肖像,《旅馆》系列,巴黎,2010。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 伊尔玛的肖像,《旅馆》系列,米兰,2010。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

Page 3: 天使飞过的瞬间 › xwzx › hzmt › 2015_4502 › zgsyj › zgsyj201501_1 › ...泛红的背景、吸血鬼似的红色眼影、身 体上皮翻筋露的伤口,营造出让人非吐

世界窗 WindoW of the World中国摄影家 2016 年 2 月

76 77

种情形?于是暧昧情色也就不请而

至—这就是《旅馆》系列创作想法

的来源:画面中的女性大露春光,似

乎在等待,又似乎有所思,“要还是

不要”成了一个问题;这样的欲言又

止犹抱琵琶正是人性的细微之处。他

也经常从电视剧中吸取灵感,并说越是

糟糕的电视节目越是可看:越是糟糕,

越是给人以启发。在场景与人物造型

上,奥拉夫对欧洲绘画传统(从文艺

复兴时期的卡拉瓦乔到现代主义)和

当代电影的借鉴(从 1940 年代末意大

利新浪潮时期的威斯康蒂到后来的情

色大师费里尼)是显而易见的。比如

早期欧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

是外面的人通过锁孔向房间里偷窥,

来表现悬疑情节和人类天生的偷窥欲

(英语中有 Peeping Tom 的短语),

奥拉夫的《锁孔》系列,可以说是直

接接上了这个传统:画面中的人物,

多是面向墙壁或避开镜头的半身像,

效果正如同透过锁孔所见。而他近作

画面中的那些人物,没有笑颜大开的,

全都静若止水眉头略皱身子僵硬,一

副中世纪绘画中常见的忧郁表情。约

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

1945,荷兰)在《中世纪的衰落》中

说中世纪生活条件差,人人身上有病

痛,因为一时治不好,痛苦的表情乃

是生活中常见;而且从教堂到神父、

教士,天天都在提醒你生下来就有罪,

时刻要小心魔鬼诱惑下地狱,所以那

时候的人生几无乐趣可言,人们怎能

不忧郁?当然,奥拉夫作品中的忧郁

不是说人生略无乐趣,而是指向当代

人的孤独和疏离,近在咫尺却了无沟

通,甚至没有沟通的兴趣和可能。

作为一位引领时尚潮流的摄影师,

奥拉夫直言自己和互联网保持距离;他

认为如果成天只盯着互联网上那些一

闪而过的东西,会很快才思枯竭,因为

网上的那些创意,每一个都被别人拍了

至少 20 次以上;“一个摄影家,他的

身份应该是从艺术史的序列中来寻找

支点”,奥拉夫说。他尝试将用哈苏相

机飞思数字后背拍摄的数字文件转成

胶片,“没有什么比慢慢地冲印出一张

银盐胶片更好的感觉了”,他感叹。

看上去奥拉夫在回归传统。的确,

这位领潮 20 年的摄影师正在慢下来,

寻找一种慢调的拍摄方式和创作节奏,

来对抗人们习惯已久的快速瞬间性摄

影—虽然他拍摄的仍然是瞬间,但“那

恰好是一个有天使飞过的瞬间”。在《爱

尔文 · 奥拉夫作品集 II》中,评论家、

英国布雷顿大学摄影文化学教授弗兰西

斯 · 霍奇逊(Francis Hodgson)如此写道。

责任编辑/段琳琳

《爱尔文 · 奥拉夫作品集(第二卷)》(Erwin Olaf, Volume II),ISBN: 978-1-5971-298-7,光圈

出版社(Aperture),2014。更多信息:Thames & Hudson 北京代表处柳小姐:13801292178 或 [email protected]

《FALL》系列,静物,2008。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

《肖像》系列,柏林,2012 年 4 月 1-22 日。摄影:爱尔文 · 奥拉夫(© Erwin Olaf), courtesy Thames & Hu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