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小说研究观察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1903/22/cb1a... ·...

1
3 4 赵稀方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许培鸿 摄 从《认得几字》到《文章自 在》,台湾作家张大春近几年 来一直在书写与字有关的故 事。新年伊始,他在“理想国” 出版的新书《见字如来》仍然 延续了之前对于汉字的书写。 在近日举行的《见字如来》新 书首发式上,张大春与作家莫 言一起,聊起了汉字,以及与字有关的人。 《见字如来》收录了46篇与字有关的文章, 讲述了46个字的身世,同时张大春在每篇文章 里都加入了解释字意和由词语来历的文字。《见 字如来》的成书过程源自张大春在《读者文摘》中 文版每月一期的专栏,写专栏四五年后,张大春 想将这些专栏文字收录成书。身为出版人的太太 建议他在每篇文章中加入有关生活经验的故事, “所以每一篇文章变成两块,一块是我,一块就是 字。而也的确,每一个字呈现在书里面的时候,它 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思,大致上《见字如来》这个 ‘如来’好像就是指我个人的生命,看到这些字也 好像看到我的过去”, “和我的成长连接在一起”。 张大春说,虽然60多岁的人很难再说成长, 但回首过去,一些人生的经验和际会,常常是和 文字有密切联系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在使用文字 的时候与它直接发生生命或情感联系,而是说当 我们单独看到某个字时,也许会想起认得这个字 的生命阶段,或者这个字曾在某个特殊时刻对人 产生的重大影响,或者应为经常使用它而与某些 生活经验连在一起,唤起记忆。“每个人在使用字 的时候,如果都停下来针对那个字做一番仔细的 回想,说不定那个生命故事和感受是截然不同 的。”张大春举例说,他向来以为自己胆子很大,路 子很野,而且什么都不在乎,但在写《见字如来》的 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胆小的人,容易害怕 或受到惊吓, “原来我不是我想象的那个人”。 “汉字中确实有非常深奥的知识,就像广博 的大海。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斗胆说自己把所有 汉字的来龙去脉、古音今音、古义今义、引申义全 部理解了,由此也可见我们的祖先当年造字的时 候太不容易。”在和张大春讨论了“粥” “鬻”等字源 字音后,莫言发出了以上感慨。他提到《史记》中写 项羽“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蒲松龄也提到“羊 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但在一般人常识中羊是 很善良和软弱的。莫言说,很多字、词的意思也是 来自生活,是古人经过观察而得出的。对此,张大 春认为,很多字或其他象征符号,如果验诸于科学 或者事实,往往与文本中尤其是神话传说中所接 触到的相反。张大春说,中国人特别敬惜文字,做 学问时有一个习惯,如果能在字源学上找到依据, 好奇心就得到满足了,大概是知道世事的答案有 文字做基础。但是字源学不是科学,而往往在博物 的,是自然界很多零散甚至不重要的知识。中国古 代有很多博物学家,有时他们所传递的信息未必 符合今天的知识,而往往符合神话传奇的趣味。这 可能是文化造成的,而未必是科学的。 说到文字的趣味,张大春认为,中国士大夫阶 级常会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文章,有时是欣赏诗词, 有时甚至开一些玩笑,但文章中又似乎附载着许 多生命中的大情调、大情怀,甚至包括对天下的理 念。而在显现个人怀抱之外,大家最重视的“趣”就 是文字的独特性。对于张大春而言,每天在生活里 能有一点点和之前不一样的发现, “日历其所无”, 是他目前认为最难得而且最幸福的趣味。 莫言与张大春还讨论了繁体字和简化字问 题。莫言谈到,文字作为一种工具,在使用和演变 过程中对于更方便的流通、更快速的书写、更有 效率的表达的追求,肯定是一以贯之的,从甲骨 文、篆书一直到后来的草书等,是有规律可循的。 (华 文) 责任编辑:王杨 宋晗 电话:(010)6538907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华文文学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第一个十年:作品赏析、作家评介 1979 年元旦,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在社会各界引 起强烈反响。1979 年 3 月,《上海文学》先后发表聂华苓短篇 小说《爱国奖券—台湾佚事》、於梨华短篇小说《涵芳的故 事》,6 月《当代》创刊号发表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开了 大陆学界对台港澳文学关注的先河。没有改革开放,就难以有 两岸关系的破冰,就没有后续台湾小说的引介与研究。学者黎 湘萍认为大陆的台港澳文学研究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是最 先终结“冷战”思维的新兴学科。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里,台港澳小说研究以作品赏析、 作家评介为主,亦有小说流派研究、作家专论、比较研究、小 说史研究等,陆续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 学研究室选编的《台湾作家小说选集》、封祖盛的《台湾小说 主要流派初探》、陆士清的《台湾小说选讲》、汪景寿的《台湾 小说作家论》、黄重添的《台湾当代小说艺术采光》《台湾长篇 小说论》、王震亚的《台湾小说二十家》等等。上世纪 80 年代 大陆学界的小说研究已有较高水准,获得台湾学者较为客观公 正的评价,陈黎认为“就文学的艺术性之内在研究,黄重添的 《台湾当代小说艺术采光》《台湾长篇小说论》确实是下了功 夫”。 第二个十年:作家论及理论发展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里,台港澳小说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 特色是作家论的深入研究。 黎湘萍的《台湾的忧郁—论陈映真的写作与台湾文学精 神》、刘俊的《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分别是由博士论文而 出版的以小说为主论述作家对象的专著。《台湾的忧郁》导言部 分从文学与历史角度对台湾小说发展进行鸟瞰式勾勒。第一 编“苦难的诗意表现与理性话语”从“最后的乌托邦主 义者”论述陈映真写作的意义,以“台湾的忧郁”概括 陈映真的诗意叙事,以“异端写作的策略”分析陈映真 的理性话语。第二编“苦难之传统母题与台湾形态” 从苦难母题出发探讨陈映真小说的中外文学接受,并 在对前辈作家、同代作家、后辈作家的立体分析与详 细比较中定位陈映真小说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台湾的忧郁》论述对象是陈映真的小说,学者赵园高度肯定这 部著作的浑厚与凝重: “陈映真的问题毕竟是借诸小说形式呈现 的,这也使得‘小说形式’与‘乌托邦形式’的关系成为‘问题’。黎 湘萍于此证明了他的良好的形式感觉、细腻的审美体验和将文 学方法的演进始终展示为台湾知识者的精神历史的能力。”《台 湾的忧郁》兼具诗意与理性,理论观照、历史形象与文本细读多 方兼备地阐释陈映真的小说。除了对陈映真小说系统深入的理 论化探索,黎湘萍对80年代台湾新文化小说、冷战初期两岸小说 等等都有精辟入里的分析。对人及其精神的关注是黎湘萍台湾 文学研究一以贯之的情怀,他善于从作家个案把握时代问题,如 通过吕赫若小说透视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心灵、通过黄春明小说 解析消费社会人的困境等,对台湾小说语言、小说叙事模式的 转变等都有富有理论视野的研究。 刘俊的《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是由其博士论文《论 白先勇及其小说创作》修订而出版。《悲悯情怀—白先勇评 传》共六章,第一章“以人为中心构筑自己的艺术世界”从思 想底蕴、文学观 念、艺 术 特 质 分 析 白 先 勇 个 体 特 征 性 ,接 下 来五章基本以创作发表时间为顺序,以白先勇不同阶段的小 说为焦点分析其文本的思想意蕴与情感特征。刘俊整体把握 小说家白先勇的精神内核,并以“悲悯”一词涵括。丁帆认为, 《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一书“既有宏阔的视域,将作家作 品的研究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的考察,又有精细的透 析,把握住研究对象书写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鞭辟入里 的审察”。 古继堂曾关注台湾小说理论批评的演变,上世纪90年代 出版的《台湾小说发展史》是海峡两岸第一部关于台湾小说的 文学史。除绪论外,全书共有10编,分别为“台湾小说的萌芽 期”、“台湾小说的初步发展期”、“台湾小说的发展期”、“日据末 期与光复初期的台湾小说”、“五十年代乱局中的台湾小说”、 “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大繁荣”、“台湾爱情、婚姻小说潮 的涌起和发展”、“处于低潮中的六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和高阳 历史小说的异军突起”、“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大崛起”、“多 元化的八十年代台湾小说”。该书绪论从中华文学传统定位台 湾小说,并比较台湾小说与大陆小说的异同,随后介绍台湾小 说发展概况。该书基本按照10年为一个阶段的时间顺序,梳 理和概括台湾小说的阶段特征,在具体章节中穿插论述较为重 要的作家作品与小说流派。朱双一的《近20年台湾文学流 —“战后新世代”文学论》从“世代”角度考察 70 年代至 90 年代台湾文学的诸多方面,系统分析了乡土小说、非虚构小说、 都市小说、后现代小说、二二八小说、校园小说、眷村小说、女性 小说、“新人类”小说等等的代表性作家及其文本。90 年代,朱 双一已经注意到彼时台湾小说艺术模式的变革。与此相应,朱 双一对台湾小说题材关注广泛,民间信仰小说、白色恐怖叙事、 少数民族小说等不同类型小说都有所研究。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赵稀方的《小说香港:香港 的文化身份与城市观照》,该书并非文学史式的概述,而是运用 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理论,高屋建瓴,综合把握香港小说的诸 多方面。从小说出发辨析香港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成分,从都市 文化出发辨析大众消费社会与后现代对香港小说创作的影 响。除前言外,《小说香港》分为上下两编。上篇“历史想象”: 第一章“东西之间”主要处理殖民问题与文化认同,第二章“岛 与大陆”处理内在于中国的香港文学与中原心态,第三章“香港 意识”处理香港的本土性及其演变。下篇“本土经验”:第四章 “乡土文学与现代主义”分析刘以鬯小说的商业性批判与舒巷城 等小说都市化问题,第五章“文学的都市性”以施叔青、钟晓阳、 李碧华的小说探讨香港历史与现代性,第六章“大众文化的空 间”处理梁凤仪、亦舒都市言情小说与梁羽生、金庸等武侠小 说。近年,赵稀方将研究视野转向早期香港报刊,挖掘了不少 早期香港报刊小说,并通过报刊史料挖掘更新香港文学研究框 架。赵稀方的早期香港报刊小说研究,打破了一般认识中旧文 学落后守旧的一面,提出旧文学有着延续民族斯文的认同意义 与现代性色彩。 第三个十年:研究成果更丰富 第三个十年研究成果更为丰硕。最为厚重的当属赵遐秋、 金坚范主编的“台湾作家研究丛书”:刘红林的《台湾新文学之 —赖和》、田建民的《张我军评传》、樊洛平的《冰山底下绽 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石一宁的《吴浊流:面对 新语境》、江湖的《乡之魂—钟理和的人生与文学之路》、沈庆 利的《啼血的人生:“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小说世界》、汤淑 敏的《陈若曦:自愿背十字架的人》、赵遐秋的《生命的思索与呐 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萧成的《大地之子:黄春明的小说世 界》、白舒荣的《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朱立立的 《知识人的精神私史: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一种解读》开启了精神 史研究视野,该书以台湾现代派小说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结 构主义文本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社会历史批评,详细解 读台湾作家白先勇、王文兴、王尚义、欧阳子、马森、李永平、七 等生等作家作品。萧成的《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图谱—1920- 1945年台湾小说研究》以台湾日据小说为分析对象,分析台湾 文学与中华文学的关系,分析台湾文学中的“国民性”批判、女 性题材等等。 李娜的博士论文《舞鹤创作与现代台湾》以舞鹤的小说为 主要研究对象,颇受学界关注。李娜以文本细读加田野调查的 方式,呈现舞鹤作品背后的台湾70年代、二二八事件、殖民历 史等等。黎湘萍认为该书昭告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由“文本”细 读出发,又经由田野调查得来的经验来诠释“文本”并突破“文 本”疆域的方法。凌逾的西西研究是这一时期香港小说研究的 精彩一笔。凌逾从后现代跨媒介叙事、女性主义自我赋权叙 事、反传统的小说风格、小说蒙太奇的文体探源等多个角度研 究西西小说,并详尽解读了西西的经典文本《我城》《哀悼乳房》 等。新世纪以来,香港作家也斯、李碧华、周洁茹等人的小说也 为大陆学界所瞩目。基于香港电影过往的繁荣景象,小说与电 影的对照研究是香港小说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文化研究与两岸视野是这一时期台港澳小说研究的重要 特色。樊洛平《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从性别视角与文学史 角度,以10年为一个分期,考察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台湾 女性小说的发展流变,探讨怀乡小说、婚姻小说、留学生小说、 言情小说、眷村小说、酷儿小说等文类的流寓经验、中西文化碰 撞体验、乡土意识与民族意识、多元化社会观感、世纪末想象等 等。两岸视野的台湾小说研究论著有王淑秧的《海峡两岸小说 论评》、赵朕的《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丁帆主编的《中国大 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 大陆的澳门文学研究几乎与澳门回归祖国同步,澳门小说 研究是改革开放第三个 10 年台港澳文学研究的新现象。研究 者关注澳门小说发展概况、澳门小说与澳门文化的关系、澳门 土生葡人小说、过渡期澳门小说、澳门小说的文本实验、澳门爱 情小说、澳门青春题材小说、澳门文学奖小说、澳门小说的祖国 传播、澳门小说家个案研究等等。 第四个十年:研究边界不断扩展 以往的研究多重视小说史建构、小说流派、经典小说家研 究,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台港澳文学的研究边界不断拓展。 张重岗、吴舒洁、周之涵等关注台港澳文学中的保钓小说,对自 比“海外五四”的“失败”的保钓运动及其青年主体给予浓墨重 彩的关注。袁勇麟主编的《陶然研究资料》搜集了关于香港作 家陶然小说、散文的学术论文及访谈资料。新一代年轻学者的 视域转向台港澳小说界的新兴力量,对他们的文学创作给予浓 墨重彩的关注。其中,台湾新乡土小说引起年轻学者的关注, 2013年以来有三篇相关的博士论文,分别是陈建芳的《新的审 美经验的诞生—论台湾新乡土小说》、刘建华的《地方叙事: 台湾“新乡土书写”研究》、郭俊超的《台湾新乡土小说研究》。 台港澳小说与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界的政治环境、经济发 展、文化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初的台港澳小说研究基 本是鉴赏性质的,评论与作品合集。随着80年代末台湾开放 大陆探亲及大陆的台港澳文化热潮,基于了解台港澳文学文化 的因素,文学史性质的小说史纷纷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撰写、 出版。与文学史写作热潮相伴随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 着黎湘萍、刘俊等具有博士学位的新一代研究者以作家个案推 进台港澳文学研究的深化。与九七香港回归、九九澳门回归相 应的,是 90 年代以赵稀方《小说香港》为代表的香港文学研究 的拓展以及澳门文学研究的兴起。新世纪以来,台港澳文学研 究的学科建制基本完备,形成老中青学术梯队,朱立立、李娜 分别以小说流派研究、作家个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推动 学科向前发展。晚近,“80 后”一代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关注 视野较为多元,经典作家小说、新乡土小说、后乡土小说等等都 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综论、作家论、单篇论文,不同 厚度、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大陆的台港澳小说研究 颇为繁盛。 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小说研究观察 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小说研究观察 陈美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邮政编码:100125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零售每份0.70元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Jul-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小说研究观察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1903/22/cb1a... · 字。而也的确,每一个字呈现在书里面的时候,它 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思,大致上《见字如来》这个

34

陈映真

赵稀方

李碧华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许培鸿 摄

见字见字

见见人人

见故事

见故事

莫言张大春对谈

莫言张大春对谈《《见字如来

见字如来》》

■动 态

从《认得几字》到《文章自

在》,台湾作家张大春近几年

来一直在书写与字有关的故

事。新年伊始,他在“理想国”

出版的新书《见字如来》仍然

延续了之前对于汉字的书写。

在近日举行的《见字如来》新

书首发式上,张大春与作家莫

言一起,聊起了汉字,以及与字有关的人。

《见字如来》收录了46篇与字有关的文章,

讲述了46个字的身世,同时张大春在每篇文章

里都加入了解释字意和由词语来历的文字。《见

字如来》的成书过程源自张大春在《读者文摘》中

文版每月一期的专栏,写专栏四五年后,张大春

想将这些专栏文字收录成书。身为出版人的太太

建议他在每篇文章中加入有关生活经验的故事,

“所以每一篇文章变成两块,一块是我,一块就是

字。而也的确,每一个字呈现在书里面的时候,它

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思,大致上《见字如来》这个

‘如来’好像就是指我个人的生命,看到这些字也

好像看到我的过去”,“和我的成长连接在一起”。

张大春说,虽然60多岁的人很难再说成长,

但回首过去,一些人生的经验和际会,常常是和

文字有密切联系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在使用文字

的时候与它直接发生生命或情感联系,而是说当

我们单独看到某个字时,也许会想起认得这个字

的生命阶段,或者这个字曾在某个特殊时刻对人

产生的重大影响,或者应为经常使用它而与某些

生活经验连在一起,唤起记忆。“每个人在使用字

的时候,如果都停下来针对那个字做一番仔细的

回想,说不定那个生命故事和感受是截然不同

的。”张大春举例说,他向来以为自己胆子很大,路

子很野,而且什么都不在乎,但在写《见字如来》的

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胆小的人,容易害怕

或受到惊吓,“原来我不是我想象的那个人”。

“汉字中确实有非常深奥的知识,就像广博

的大海。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斗胆说自己把所有

汉字的来龙去脉、古音今音、古义今义、引申义全

部理解了,由此也可见我们的祖先当年造字的时

候太不容易。”在和张大春讨论了“粥”“鬻”等字源

字音后,莫言发出了以上感慨。他提到《史记》中写

项羽“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蒲松龄也提到“羊

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但在一般人常识中羊是

很善良和软弱的。莫言说,很多字、词的意思也是

来自生活,是古人经过观察而得出的。对此,张大

春认为,很多字或其他象征符号,如果验诸于科学

或者事实,往往与文本中尤其是神话传说中所接

触到的相反。张大春说,中国人特别敬惜文字,做

学问时有一个习惯,如果能在字源学上找到依据,

好奇心就得到满足了,大概是知道世事的答案有

文字做基础。但是字源学不是科学,而往往在博物

的,是自然界很多零散甚至不重要的知识。中国古

代有很多博物学家,有时他们所传递的信息未必

符合今天的知识,而往往符合神话传奇的趣味。这

可能是文化造成的,而未必是科学的。

说到文字的趣味,张大春认为,中国士大夫阶

级常会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文章,有时是欣赏诗词,

有时甚至开一些玩笑,但文章中又似乎附载着许

多生命中的大情调、大情怀,甚至包括对天下的理

念。而在显现个人怀抱之外,大家最重视的“趣”就

是文字的独特性。对于张大春而言,每天在生活里

能有一点点和之前不一样的发现,“日历其所无”,

是他目前认为最难得而且最幸福的趣味。

莫言与张大春还讨论了繁体字和简化字问

题。莫言谈到,文字作为一种工具,在使用和演变

过程中对于更方便的流通、更快速的书写、更有

效率的表达的追求,肯定是一以贯之的,从甲骨

文、篆书一直到后来的草书等,是有规律可循的。

(华 文)

责任编辑:王杨 宋晗 电话:(010)6538907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华文文学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第一个十年:作品赏析、作家评介1979年元旦,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在社会各界引

起强烈反响。1979年3月,《上海文学》先后发表聂华苓短篇

小说《爱国奖券——台湾佚事》、於梨华短篇小说《涵芳的故

事》,6月《当代》创刊号发表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开了

大陆学界对台港澳文学关注的先河。没有改革开放,就难以有

两岸关系的破冰,就没有后续台湾小说的引介与研究。学者黎

湘萍认为大陆的台港澳文学研究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是最

先终结“冷战”思维的新兴学科。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里,台港澳小说研究以作品赏析、

作家评介为主,亦有小说流派研究、作家专论、比较研究、小

说史研究等,陆续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

学研究室选编的《台湾作家小说选集》、封祖盛的《台湾小说

主要流派初探》、陆士清的《台湾小说选讲》、汪景寿的《台湾

小说作家论》、黄重添的《台湾当代小说艺术采光》《台湾长篇

小说论》、王震亚的《台湾小说二十家》等等。上世纪80年代

大陆学界的小说研究已有较高水准,获得台湾学者较为客观公

正的评价,陈黎认为“就文学的艺术性之内在研究,黄重添的

《台湾当代小说艺术采光》《台湾长篇小说论》确实是下了功

夫”。

第二个十年:作家论及理论发展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里,台港澳小说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

特色是作家论的深入研究。

黎湘萍的《台湾的忧郁——论陈映真的写作与台湾文学精

神》、刘俊的《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分别是由博士论文而

出版的以小说为主论述作家对象的专著。《台湾的忧郁》导言部

分从文学与历史角度对台湾小说发展进行鸟瞰式勾勒。第一

编“苦难的诗意表现与理性话语”从“最后的乌托邦主

义者”论述陈映真写作的意义,以“台湾的忧郁”概括

陈映真的诗意叙事,以“异端写作的策略”分析陈映真

的理性话语。第二编“苦难之传统母题与台湾形态”

从苦难母题出发探讨陈映真小说的中外文学接受,并

在对前辈作家、同代作家、后辈作家的立体分析与详

细比较中定位陈映真小说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台湾的忧郁》论述对象是陈映真的小说,学者赵园高度肯定这

部著作的浑厚与凝重:“陈映真的问题毕竟是借诸小说形式呈现

的,这也使得‘小说形式’与‘乌托邦形式’的关系成为‘问题’。黎

湘萍于此证明了他的良好的形式感觉、细腻的审美体验和将文

学方法的演进始终展示为台湾知识者的精神历史的能力。”《台

湾的忧郁》兼具诗意与理性,理论观照、历史形象与文本细读多

方兼备地阐释陈映真的小说。除了对陈映真小说系统深入的理

论化探索,黎湘萍对80年代台湾新文化小说、冷战初期两岸小说

等等都有精辟入里的分析。对人及其精神的关注是黎湘萍台湾

文学研究一以贯之的情怀,他善于从作家个案把握时代问题,如

通过吕赫若小说透视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心灵、通过黄春明小说

解析消费社会人的困境等,对台湾小说语言、小说叙事模式的

转变等都有富有理论视野的研究。

刘俊的《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是由其博士论文《论

白先勇及其小说创作》修订而出版。《悲悯情怀——白先勇评

传》共六章,第一章“以人为中心构筑自己的艺术世界”从思

想底蕴、文学观念、艺术特质分析白先勇个体特征性,接下

来五章基本以创作发表时间为顺序,以白先勇不同阶段的小

说为焦点分析其文本的思想意蕴与情感特征。刘俊整体把握

小说家白先勇的精神内核,并以“悲悯”一词涵括。丁帆认为,

《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一书“既有宏阔的视域,将作家作

品的研究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的考察,又有精细的透

析,把握住研究对象书写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鞭辟入里

的审察”。

古继堂曾关注台湾小说理论批评的演变,上世纪90年代

出版的《台湾小说发展史》是海峡两岸第一部关于台湾小说的

文学史。除绪论外,全书共有10编,分别为“台湾小说的萌芽

期”、“台湾小说的初步发展期”、“台湾小说的发展期”、“日据末

期与光复初期的台湾小说”、“五十年代乱局中的台湾小说”、

“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大繁荣”、“台湾爱情、婚姻小说潮

的涌起和发展”、“处于低潮中的六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和高阳

历史小说的异军突起”、“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大崛起”、“多

元化的八十年代台湾小说”。该书绪论从中华文学传统定位台

湾小说,并比较台湾小说与大陆小说的异同,随后介绍台湾小

说发展概况。该书基本按照10年为一个阶段的时间顺序,梳

理和概括台湾小说的阶段特征,在具体章节中穿插论述较为重

要的作家作品与小说流派。朱双一的《近20年台湾文学流

脉——“战后新世代”文学论》从“世代”角度考察70年代至90

年代台湾文学的诸多方面,系统分析了乡土小说、非虚构小说、

都市小说、后现代小说、二二八小说、校园小说、眷村小说、女性

小说、“新人类”小说等等的代表性作家及其文本。90年代,朱

双一已经注意到彼时台湾小说艺术模式的变革。与此相应,朱

双一对台湾小说题材关注广泛,民间信仰小说、白色恐怖叙事、

少数民族小说等不同类型小说都有所研究。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赵稀方的《小说香港:香港

的文化身份与城市观照》,该书并非文学史式的概述,而是运用

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理论,高屋建瓴,综合把握香港小说的诸

多方面。从小说出发辨析香港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成分,从都市

文化出发辨析大众消费社会与后现代对香港小说创作的影

响。除前言外,《小说香港》分为上下两编。上篇“历史想象”:

第一章“东西之间”主要处理殖民问题与文化认同,第二章“岛

与大陆”处理内在于中国的香港文学与中原心态,第三章“香港

意识”处理香港的本土性及其演变。下篇“本土经验”:第四章

“乡土文学与现代主义”分析刘以鬯小说的商业性批判与舒巷城

等小说都市化问题,第五章“文学的都市性”以施叔青、钟晓阳、

李碧华的小说探讨香港历史与现代性,第六章“大众文化的空

间”处理梁凤仪、亦舒都市言情小说与梁羽生、金庸等武侠小

说。近年,赵稀方将研究视野转向早期香港报刊,挖掘了不少

早期香港报刊小说,并通过报刊史料挖掘更新香港文学研究框

架。赵稀方的早期香港报刊小说研究,打破了一般认识中旧文

学落后守旧的一面,提出旧文学有着延续民族斯文的认同意义

与现代性色彩。

第三个十年:研究成果更丰富第三个十年研究成果更为丰硕。最为厚重的当属赵遐秋、

金坚范主编的“台湾作家研究丛书”:刘红林的《台湾新文学之

父——赖和》、田建民的《张我军评传》、樊洛平的《冰山底下绽

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石一宁的《吴浊流:面对

新语境》、江湖的《乡之魂——钟理和的人生与文学之路》、沈庆

利的《啼血的人生:“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小说世界》、汤淑

敏的《陈若曦:自愿背十字架的人》、赵遐秋的《生命的思索与呐

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萧成的《大地之子:黄春明的小说世

界》、白舒荣的《自我完成 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朱立立的

《知识人的精神私史: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一种解读》开启了精神

史研究视野,该书以台湾现代派小说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结

构主义文本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社会历史批评,详细解

读台湾作家白先勇、王文兴、王尚义、欧阳子、马森、李永平、七

等生等作家作品。萧成的《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图谱——1920-

1945年台湾小说研究》以台湾日据小说为分析对象,分析台湾

文学与中华文学的关系,分析台湾文学中的“国民性”批判、女

性题材等等。

李娜的博士论文《舞鹤创作与现代台湾》以舞鹤的小说为

主要研究对象,颇受学界关注。李娜以文本细读加田野调查的

方式,呈现舞鹤作品背后的台湾70年代、二二八事件、殖民历

史等等。黎湘萍认为该书昭告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由“文本”细

读出发,又经由田野调查得来的经验来诠释“文本”并突破“文

本”疆域的方法。凌逾的西西研究是这一时期香港小说研究的

精彩一笔。凌逾从后现代跨媒介叙事、女性主义自我赋权叙

事、反传统的小说风格、小说蒙太奇的文体探源等多个角度研

究西西小说,并详尽解读了西西的经典文本《我城》《哀悼乳房》

等。新世纪以来,香港作家也斯、李碧华、周洁茹等人的小说也

为大陆学界所瞩目。基于香港电影过往的繁荣景象,小说与电

影的对照研究是香港小说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文化研究与两岸视野是这一时期台港澳小说研究的重要

特色。樊洛平《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从性别视角与文学史

角度,以10年为一个分期,考察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台湾

女性小说的发展流变,探讨怀乡小说、婚姻小说、留学生小说、

言情小说、眷村小说、酷儿小说等文类的流寓经验、中西文化碰

撞体验、乡土意识与民族意识、多元化社会观感、世纪末想象等

等。两岸视野的台湾小说研究论著有王淑秧的《海峡两岸小说

论评》、赵朕的《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丁帆主编的《中国大

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

大陆的澳门文学研究几乎与澳门回归祖国同步,澳门小说

研究是改革开放第三个10年台港澳文学研究的新现象。研究

者关注澳门小说发展概况、澳门小说与澳门文化的关系、澳门

土生葡人小说、过渡期澳门小说、澳门小说的文本实验、澳门爱

情小说、澳门青春题材小说、澳门文学奖小说、澳门小说的祖国

传播、澳门小说家个案研究等等。

第四个十年:研究边界不断扩展以往的研究多重视小说史建构、小说流派、经典小说家研

究,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台港澳文学的研究边界不断拓展。

张重岗、吴舒洁、周之涵等关注台港澳文学中的保钓小说,对自

比“海外五四”的“失败”的保钓运动及其青年主体给予浓墨重

彩的关注。袁勇麟主编的《陶然研究资料》搜集了关于香港作

家陶然小说、散文的学术论文及访谈资料。新一代年轻学者的

视域转向台港澳小说界的新兴力量,对他们的文学创作给予浓

墨重彩的关注。其中,台湾新乡土小说引起年轻学者的关注,

2013年以来有三篇相关的博士论文,分别是陈建芳的《新的审

美经验的诞生——论台湾新乡土小说》、刘建华的《地方叙事:

台湾“新乡土书写”研究》、郭俊超的《台湾新乡土小说研究》。

台港澳小说与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界的政治环境、经济发

展、文化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初的台港澳小说研究基

本是鉴赏性质的,评论与作品合集。随着80年代末台湾开放

大陆探亲及大陆的台港澳文化热潮,基于了解台港澳文学文化

的因素,文学史性质的小说史纷纷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撰写、

出版。与文学史写作热潮相伴随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

着黎湘萍、刘俊等具有博士学位的新一代研究者以作家个案推

进台港澳文学研究的深化。与九七香港回归、九九澳门回归相

应的,是90年代以赵稀方《小说香港》为代表的香港文学研究

的拓展以及澳门文学研究的兴起。新世纪以来,台港澳文学研

究的学科建制基本完备,形成老中青学术梯队,朱立立、李娜

分别以小说流派研究、作家个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推动

学科向前发展。晚近,“80后”一代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关注

视野较为多元,经典作家小说、新乡土小说、后乡土小说等等都

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综论、作家论、单篇论文,不同

厚度、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大陆的台港澳小说研究

颇为繁盛。

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小说研究观察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小说研究观察□陈美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2017014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口

白先勇

刘俊

黎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