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概說 - 公職王 ·...

20
第一章 刑事訴訟法概說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Feb-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第一章

    刑事訴訟法概說

  • 2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 第一章 刑事訴訟法概說

    3

    第一章 刑事訴訟法概說

    基礎題型

    刑事訴訟法效力 ★★☆☆☆ 試說明下列各種情形,是否有我國刑事訴訟法適用。

    我國人民甲,在美國加州,將英國人 A 打成輕傷。

    德國人乙,在日本東京,將我國人民 B 殺死。

    日本人丙,在法國巴黎,偽造我國之新台幣。 【91 三等監獄官改編】

    解 析 審題時,如發現案件所涉及的人、事、地、物(法益),不在我國領域內,

    便應意識到本題考點在於刑法、刑事訴訟法的效力。而刑事訴訟法的效力,大

    致上同於刑法的效力。 圖說: 下圖為我國刑事訴訟法(刑法)效力之示意圖,實心的部分,是我國刑事

    訴訟法效力所及的部分,白色的部分,為我國刑事訴訟法效力所不及。而右邊

    的圓,代表的是在我國領域犯罪,左邊的圓,則是在外國犯罪。依刑法第 3 條規定,在我國領域內犯罪者,原則上為刑事訴訟法效力所及,例外是:軍審

    (軍審法第 1、5 條)立委言論免責權(憲法第 73 條)國際法上享有治外法權之人。如有此三種情形,縱使在我國犯罪,也不適用刑事訴訟法。而如果

    在外國犯罪,原則上為刑事訴訟法效力所不及,例外於我國人在國外犯刑法第

    5、6、7 條之罪,或外國人在國外犯刑法第 5、7 條之罪時,為我國刑事訴訟法效力所及。

  • 4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刑事訴訟法效力範圍

    原則上效

    力不及之

    原則上效

    力不及之

    我國人在國外

    犯刑法第 5、6、

    7 條之罪;外國

    人在國外犯刑

    法第 5、7 條之

    原則上效

    力及之

    原則上效

    力及之

    軍審(軍審法第

    1、5 條) 立委言論免責權(憲

    法§73) 國際法上享有治外法

    權之人

    擬 答

    分數 題號

    (作答請從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的犯罪,則綜合屬人原則、保護原則、及世界法原則(第 5 條至第 8

    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不論國籍,原則上有其適用;對於領域外

    我國刑法效力範圍,原則上依屬地原則(刑法第 3 條、第 4 條),對於

    條)判斷之。又刑事訴訟法為程序法,目的在於實現刑法,因此刑事

    訴訟法的效力範圍與刑法之效力範圍大致相同,如為我國刑法效力所

    及,亦為刑事訴訟法效力所及。

    在外國犯罪

    在我國犯罪

  • 第一章 刑事訴訟法概說

    5

    規定,輕傷罪之法定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非第 7 條之重罪,

    按「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

    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

    罰者,不在此限。」刑法第 7 條定有明文。本件甲在美國將英國人

    A 打成輕傷,是在我國領域外犯罪,依我國刑法第 277 條第 1 項之

    此外又無刑法第 5 條,第 6 條及第 8 條之適用。本件甲之行為不適

    用我國刑法,也無我國刑事訴訟法之適用。

    德國人乙,在日本東京,將我國人民 B 殺死:

    期徒刑之罪(刑法第 271 條第 1 項),依刑法第 8 條之規定,本件

    刑法第 8 條規定:「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

    國人民犯罪之外國人,準用之。」準用第 7 條之結果,外國人在中

    華民國領域外對中華民國人民犯罪,且所犯為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

    期徒刑之罪者,有我國刑法之適用。經查,德國人乙在東京殺死我

    國人民 B,而殺人罪依我國刑法,屬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

    德國人乙殺 B,有我國刑法之適用,亦有刑事訴訟法之適用。

    日本人丙,在法國巴黎,偽造我國之新台幣:

    按「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下列各罪者,適用之:五、偽造

    貨幣罪。」(刑法第 5 條第 5 款)本條是基於保護我國法益而設,屬

    於保護原則之明文。本件日本人丙在法國偽造我國新台幣,新台幣

    為通用貨幣,經核丙之行為構成刑法第 195 條之偽造貨幣罪,依刑

    法第 5 條第 5 款之規定,丙之行為有我國刑法之適用,亦有刑事訴

    訟法之適用。

    我國人民甲,在美國加州,將英國人 A 打成輕傷之行為,無我國刑

    事訴訟法之適用:

  • 6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 第二章

    訴訟主體、訴訟關係人

  • 8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 第二章 訴訟主體、訴訟關係人

    9

    第二章 訴訟主體、訴訟關係人

    基礎題型

    刑事訴訟法效力、土地管轄、相牽連案件、牽連管轄 ★★★☆☆ 甲住所設於臺中市,乙住所設於高雄市,二人相約前往日本觀光旅遊,回程搭

    乘中華航空公司班機從東京起飛返回臺灣,飛航中甲對空服員 A 之服務態度不

    滿,因而口出穢言辱罵 A,乙見 A 並無道歉之意,竟以紅酒潑 A,因 A 閃躲,

    紅酒潑中乘客 B,飛機降落桃園機場後,機長通報航空警察隊將甲、乙二人以

    共同觸犯公然侮辱罪逮捕,A 於警訊時表示對甲、乙二人犯行提出告訴,試問

    本案何法院有管轄權? 【101 鐵路高員三級政風】

    解 析 本題主要考點在於相牽連案件的管轄權問題,同學面對此種涉及「數個被

    告」或「數個案件」的管轄權判斷問題時,第一步是先將「每一被告的每一案

    件」的管轄權判斷出來;第二步再依本法第 6 條、第 7 條,將所有案件牽連起來。題目如此二步驟分解,答題脈絡清楚,不容易出錯,閱卷老師也較易讀。

    中華民國航空器

    甲案件:台中 桃園

    乙案件:高雄 桃園

    依第 6 條: 台中、高雄、桃園都有管轄權

  • 10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擬 答

    分數 題號 (作答請從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法院案件之分配不容恣意操控,應為法治國家所依循之憲法原則:

    我國憲法基於訴訟權保障及法官依法獨立審判,亦有相同之意旨。

    學理上所稱的法定法官原則,是指法院案件的分配,應依事先訂定

    之一般抽象規範,將案件客觀公平合理、隨機分配於法官,以避免

    司法行政機關依主觀好惡恣意指派法官,以間接影響判決結果,我

    國刑事訴訟法上法院的管轄規定,即在於透過事先訂定的一般抽象

    規則,分配案件,以落實法定法官原則。而本題涉及何一法院對於

    甲、乙犯行有管轄權問題,以及刑事訴訟法效力問題,以下分述。

    甲乙共同所犯的公然侮辱犯罪事實,有我國刑事訴訟法之適用:

    按「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

    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刑法第 3 條定有明文,經查,本件甲、乙在中華民國之班機內犯公

    然侮辱罪,依刑法第 3 條之規定,以在我國領域內犯罪論,是甲乙

    的案件有我國刑法之適用,又刑事訴訟法為程序法,目的在於實現

    刑法,因此刑事訴訟法的效力範圍與刑法之效力範圍大致相同,因

    此本件甲乙犯行有刑事訴訟法之適用。

    本件甲乙共犯公然侮辱,得由台中、高雄或桃園地方法院管轄:

    按「地方法院於刑事案件,有第一審管轄權。但左列案件,第一

    審管轄權屬於高等法院:一、內亂罪。二、外患罪。三、妨害國

    交罪。」(刑事訴訟法第 4 條),本件甲乙共犯公然侮辱罪,並非

    第 4 條所列應由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之案件,因此本件由地方法

    院管轄第一審。

    復按「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

    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機內犯罪者,船艦本籍

    地、航空機出發地或犯罪後停泊地之法院,亦有管轄權。」(本法

    第 5 條),查本件甲之住所地在台中市,因此甲之案件得由台中地

    方法院管轄;而乙住在高雄市,故而甲之案件亦得由高雄地方法

    院管轄。又甲乙是在我國籍的航空機內犯罪,且犯罪後,飛機停

  • 第二章 訴訟主體、訴訟關係人

    11

    土地管轄、相牽連案件、牽連管轄、管轄恆定 ★★★★☆ 甲住居所在臺中,有販賣毒品前科。某日住居所在桃園之乙向甲購買毒品甲基

    安非他命,相約在桃園火車站交貨完畢。乙攜帶該毒品至臺北市某夜店施用,

    適逢警察臨檢,查出上情,將甲、乙均移送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起訴。試問臺

    北地方法院對於甲、乙是否均有管轄權?請敘述理由詳加說明。假若乙嗣因車

    禍死亡經臺北地方法院為不受理判決,該法院可否就甲之部分續行審理判決?

    其理由為何? 【103 三等書記官】

    解 析 本題主要考點之一仍在於相牽連案件的管轄權問題,還記得前面提到的

    解題順序嗎?簡言之,將被告一一列出,再將犯罪事實一一列出,然後依序

    作答的方法,在本題亦有適用。關於土地管轄,本法第 5 條定有明文,茲以圖示如下:

    泊在桃園機場,依本法第 5 條之規定,桃園地方法院對於甲乙之

    案件均有管轄權。

    末按,「有左列情形之一者,為相牽連之案件:二、數人共犯一罪

    或數罪者。」、「數同級法院管轄之案件相牽連者,得合併由其中

    一法院管轄。」本法第 7 條第 2 款、第 6 條第 1 項分別定有明文。

    經查甲乙是刑法第 309 條第 1 項、第 2 項公然侮辱罪的共同正犯,

    合於刑訴訟第 7 條第 2 款之規定,屬相牽連案件,據此,台中、

    高雄、桃園地方法院對於甲、乙之案件,均有管轄權。

    本件甲乙共同犯公然侮辱罪,台中、高雄、桃園地方法院皆有管轄

    權(本法第 4、5、6、7 條)。

  • 12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土地管轄圖示:(以下地點,與被告或犯罪事實有關聯,所以都有土地管

    轄權,但請注意,本題僅用到「犯罪地」、「住居地、所在地」)

    犯罪地(行為

    地、結果地)

    住所地、居所

    地、所在地

    船艦本籍地、航

    空機出發地或犯

    罪後停泊地

    擬 答

    分數 題號 (作答請從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本題涉及土地管轄、牽連管轄,及管轄恆定之認定,以下論述之:

    台北地方法院對甲乙之毒品案件,均有管轄權:

    台北地院對乙之持有毒品罪有管轄權:

    本件乙之行為為持有及施用安非他命,屬於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之施用二級毒品罪及持有二級毒品罪。

    依刑事訴訟法第 5 條第 1 項,犯罪地或被告住居所、所在地法

    院均有管轄權,又所謂犯罪地者,是指犯罪行為地及犯罪結果

    地而言。本件乙之施用及持有二級毒品行為之行為地是在台

    北,因此台北地方法院對乙之毒品犯罪有管轄權。

    台北地院對甲之販賣毒品罪案件,有管轄權:

    按「數同級法院管轄之案件相牽連者,得合併由其中一法院管

    轄。」、「第六條所規定之案件,得由一檢察官合併偵查或合併起

    訴」、「有左列情形之一者,為相牽連之案件:二、數人共犯一罪

    或數罪者。」本法第 6 條第 1 項、第 15 條、第 7 條第 2 款分別定

    有明文。經查,甲住居台中,因此台中地院有管轄權,又甲乙交

    付毒品之地點是桃園,桃園地院亦有管轄權,有問題者是,甲之

    案件是否可為台北地院管轄?於此,本法第 7 條第 2 款明定「數

    人共犯一罪或數罪者」,其所指「共犯」,依實務見解,認為包括

    任意共犯及必要共犯在內,而販賣毒品者,與購買並持有毒品者,

  • 第二章 訴訟主體、訴訟關係人

    13

    實務大補帖 最高法院 102 年度台上字第 3464 號判決:「法院之管轄,乃裁判權之分配,

    即法院對具體之一定案件所得行使裁判權之界限。而法院管轄權之發生係以

    先有審判權為前提,必也普通法院先有審判權,始得審究應由何一法院管轄。

    又刑事案件依刑事訴訟法第五條第一項規定,固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

    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但數同級法院管轄之案件相牽連而未繫屬於數法院

    者,自得依刑事訴訟法第六條第一項之規定,由其中一法院合併管轄,此為

    法定管轄之擴張。而關此管轄之有無,固以起訴時為準,但起訴時雖欠缺管

    轄權,倘在法院未為管轄錯誤之判決前,復適法取得管轄權,則原管轄權之

    瑕疵即因此治癒,不得認法院無管轄權。以檢察官就相牽連案件中無管轄權

    部分之案件起訴為例,倘於起訴後法院判決前,隨即將相牽連而有管轄權部

    分之案件追加起訴,則此時應認其已補正先前案件管轄權之欠缺,而得對相

    牽連之兩案合併審判;且相牽連之兩案既經為合併管轄,並予受理在案,則

    經審理結果,縱認原有管轄權部分之案件應為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

    法院仍應就合併管轄之他案續行審理,不得認原適法取得管轄之他案因此喪

    失其管轄權。」

    是屬對向犯、必要共犯,因此亦可依本法第 7 條第 2 款之規定定

    其管轄,而因乙的部分,為台北地院管轄,甲之販賣罪基於牽連

    管轄,亦得由台北地院管轄。

    小結:本件台北地方法院對甲、乙之案件均有管轄權。

    台北地方法院得就甲之犯罪續行審理:

    本件台北地方法院對甲之案件,是基於本法第 7 條第 2 款及第 6 條

    之牽連管轄而來,而原有固有管轄權之部分,來自於乙之案件,今

    乙之案件因乙的死亡,而諭知不受理判決,對於甲之部分,是否影

    響其因牽連管轄而來的管轄權?就此,最高法院 102 年度台上字第

    3464 號判決認為,相牽連之兩案既然合併管轄,並予受理在案,則

    經審理結果,縱認原有管轄權部分之案件應為無罪、免訴或不受理

    之判決,法院仍應就合併管轄之他案續行審理,不得認原適法取得管

    轄之他案因此喪失其管轄權。本件台北地法院得就甲之犯罪續行審理。

  • 14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土地管轄、相牽連案件 ★★★☆☆ 居住在臺北的甲前往臺南、高雄旅遊;在臺南時,竊取路邊機車代步,一路騎

    往高雄。甲準備返回臺北時,通知高雄友人乙,表示機車在臺南竊得,並將機

    車贈與乙,乙聞之竟也欣然接受。爾後,乙騎乘該台機車前往臺南時,遭遇臨

    檢,當場人贓俱獲,案件隨即進入司法程序。試問:臺南地方法院對於甲竊盜

    機車、乙收受贓物的案件,有無管轄權? 【105 原民特考法警】

    解 析

    本件管轄權問題,看似簡易,惟牽涉二個爭點:

    刑事訴訟法第 5 條第 1 項「所在地」是否包含非任意的所在地?亦即,被強制處分拘束人身自由的被告所在地,是否包含在內?

    第 7 條第 4 款「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物各罪者。」前段條文簡稱為「本罪」,後段「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物各罪」,

    簡稱為「贓物各罪」,一般認為「贓物各罪」為「本罪」的相牽連案件;但

    「本罪」並非「贓物各罪」的相牽連案件。亦即:

    本罪—X→贓物各罪

    贓物各罪—✔→本罪

    台南

    甲在台南竊機車

    (行為地)

    乙騎贓車在台南被逮捕

    (所在地)

    相牽連案件?

  • 第二章 訴訟主體、訴訟關係人

    15

    擬 答

    分數 題號

    (作答請從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地」之認定,以下分述之:

    個案件均有管轄權,涉及相牽連案件之認定,以及土地管轄中「所在

    本題甲竊盜機車、乙收受贓物,為二個案件,台南地方法院是否對二

    台南地方法院對甲之竊盜犯行,有管轄權:

    刑事訴訟法(下稱本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

    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所稱「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

    如:逮捕地、羈押地),應非此處的所在地;惟實務見解多認

    台南地方法院對乙之收受贓物犯行,有管轄權:

    所在地之認定:

    依本法第 6 條第 1 項之規定,被告所在地之法院有管轄權,關

    於「所在地」為何,學者有認為,被告因被強制而所在之地(例

    為,不問被告所在原因為何,均為所在地,因此被告出於自由

    意志而所在之地,或者遭強制處分之所在地,均屬之。又基於

    管轄恆定原則,被告所在地是指被告起訴當時所在地而言,且

    合併由其中一法院管轄。本條所稱相牽連案件,係指下列情

    以起訴時為準(最高法院 104 年度台上字第 646 號判決)。

    依實務見解,本題乙被起訴時,如果其所在之地在台南,台南

    地方法院即有管轄權。

    牽連管轄:

    本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數同級法院管轄之案件相牽連者,得

    形:一、一人犯數罪者。二、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者。三、數

    地及結果地。本題中,甲住居台北,在台南行竊得手,甲之竊盜犯

    罪地在台南,故而台南地方法院有管轄權。

  • 16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法官迴避 ★★★☆☆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17 條規定,推事曾參與前審之裁判者,應自行迴避。所謂

    「前審」,其含義如何?試就有關學說以及實務見解,分析之。

    【98 薦任警察行政】

    解 析 法官迴避制度來自公平審判原則,法官如參與過前審裁判者,難保其能在

    現在繫屬的審判中保持中立客觀,從此角度出發,「前審」的意義可能有二種:

    前一次審判(拘束說)。下級審(審級說)。我國實務採第說,即認為所

    稱前審,是指下級審而言,如果前一次的審判,是同級審(例如:再審),同

    一個法官即使參與前一次的審判,也不用迴避,僅在法官參與下級審的審判,

    又在上級審遇到同一案件,此時始應迴避。而第說認為,前審是指「前一次

    審判」,包括下級審、同級審,其實此說較符合條文的文義解釋,也較符合迴

    避制度的目的,因為縱使法官曾參與的審判是同級審,也有導致法官偏頗的可

    能,也有迴避的必要。以下以圖解表示二說的基本內容。最後,即使讀者在考

    場上沒有看過相關的學說爭議,也可從「迴避制度的目的」出發,思考「前審」

    可能的解釋。

    人同時在同一處所各別犯罪者。四、犯與本罪有關係之藏匿人

    犯、湮滅證據、偽證、贓物各罪者(本法第 7 條)。而依上開第

    7 條第 4 款之規定,「有關係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偽證、贓

    物各罪」為「本罪」之相牽連案件;反之,「本罪」並非為贓物

    各罪的相牽連案件。

    南地方法院對乙之收受贓物案件,亦有管轄權。

    關係之贓物犯行(乙),為竊盜罪案件的相牽連案件,因此,台

    本題中,台南地方法院對甲之竊盜案件有管轄權,而與竊盜有

  • 第二章 訴訟主體、訴訟關係人

    17

    前審?

    審級說

    拘束說

    曾參與下級審審判者應迴避

    曾參與同級審審判者應迴避

    曾參與下級審審判者應迴避

    擬 答

    分數 題號 (作答請從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憲法第 16 條規定人民有訴訟權,旨在確保人民有受公平審判之權

    利;而公平審判原則的內涵,則是法官的無偏頗性或中立性,如果

    法官無法處於中立第三人角色,確保審判公正,即應迴避。刑事訴

    訟法第 17 條設有法官自行迴避事由,第 18 條設有聲請迴避事由,

    從各該事由觀之,均在於避免影響法官之公正。本法第 17 條第 8 款

    規定:推事曾參與前審之裁判者應自行迴避,本款規範目的在於,

    法官如曾與前審裁判者,難期法官能在後審的審判中維持中立客

    觀。而關於「前審」的涵義,學說與實務基於不同的理論依據,存

    有爭議,論述如下:

    審級說:

    此說認為,前審應係指「下級審」而言,大法官釋字第 178 號解

    釋理由書認為,法曾參與前審之裁判者,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

    職務,乃因法官已在下級審法院參與裁判,在上級審法院再行參

    與同一案件之裁判,當事人難免疑其具有成見,而影響審級之利

    益。從而該款所稱法官曾參與前審之裁判,係指同一法官,就同

    一案件,曾參與下級審之裁判而言,並應包括「前前審」之第一

    審裁判在內。

    拘束說:

    此說認為,前審應指「前一次審判」而言,包括下級審及同級審

    在內,如曾參與前一次審判者,均應迴避,此說論者的理論基礎

    是裁判自縛性,法官曾參與前一次審判者,不論是否為下級審,

  • 18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實務大補帖 釋字第 178 號解釋理由書:「按刑事訴訟法為確定國家具體刑罰權之程序法,

    以發現實體真實,俾刑罰權得以正確行使為目的,為求裁判之允當,因有特

    殊原因足致推事執行職務有難期公平之虞時,特設迴避之規定。其第十七條

    第八款所定:推事曾參與前審之裁判者,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乃因

    推事已在下級審法院參與裁判,在上級審法院再行參與同一案件之裁判,當

    事人難免疑其具有成見,而影響審級之利益。從而該款所稱推事曾參與前審

    之裁判,係指同一推事,就同一案件,曾參與下級審之裁判而言。惟此不僅

    以參與當事人所聲明不服之下級審裁判為限,並應包括『前前審』之第一審

    裁判在內。至曾參與經第三審撤銷發回更審前裁判之推事,在第三審復就同

    一案件參與裁判,以往雖不認為具有該款迴避原因,但為貫徹推事迴避制度

    之目的,如無事實上困難,該案件仍應改分其他推事辦理。」

    強制辯護、實質辯護 ★★★★☆ 甲因涉嫌殺人未遂,被檢察官提起公訴。審判期日前,法院已合法通知甲選任

    之辯護人 A 到場,A 卻因可歸責於己之事由,並未於審判期日到場。審判長認

    為本案證據不足,為免耗費司法資源,乃當庭指定公設辯護人 B 為甲進行辯護。

    審理後,審判長隨即宣示辯論終結,其後亦宣判有罪。請詳述本案之程序是否

    合法?如果宣判無罪,結果有無不同? 【103 地特四等法律廉政改編】

    或為同級審,基於裁判自縛性,其前審裁判即不應由同一個法官

    審查。

    結論:

    法官迴避制度在於避免法官無法維持中立第三人之角色,在於避免

    法官偏頗,如法官曾參與前一次審判者,難期法官於後審中能無偏

    見地審判,從公平審判原則的基本精神,應以拘束說較為可採,學

    生採之。

  • 第二章 訴訟主體、訴訟關係人

    19

    解 析 辯護人的功能,在於協助被告,使其獲得確實有效之保護、發揮防禦權之

    功能。近年國考若考到辯護人者,經常涉及「實質辯護」的考點,考生務必掌

    握此一考點。而實質辯護理念雖隱含在刑事訴訟法條精神,但考生必須從學說

    及實務見解的闡釋,才能對此一概念有完整的理解。

    擬 答

    分數 題號 (作答請從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本法對涉犯重罪之被告,或其他立法者認為有辯護必要之案件,設有

    強制辯護的規定(刑事訴訟法第 31 條),此辯護且必須是實質辯護;

    而保障被告與律師之間的充分溝通亦屬實質辯護之內涵,本件主要爭

    點即在於此,以下論述之:

    本件甲被訴之案件為強制辯護案件,不因被判無罪而不同:

    本件甲涉犯殺人未遂,被檢察官提起公訴,而殺人未遂為最輕本刑

    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案件,屬本法第 31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強制辯

    護案件,需有辯護人到場為被告辯護,審判始為合法,又雖然甲之

    案件最後被判決無罪,但依我國實務見解,如案件經:起訴書所

    引用法條屬強制辯護案件;或法院判決所引用之法條屬強制辯護

    案件;法院審理後認為屬於強制辯護案件等情形,即屬強制辯護

    案件。因此本件甲之案件須有辯護人在場為之辯護始為合法。

    甲之選任辯護人 A 無故不到庭,審判長在審判期日當庭指定公設辯

    護人 B 為甲辯護,並在當日庭期終結辯論,判決甲有罪,其判決違法:

    按憲法第 16 條規定人民有訴訟權,旨在確保人民有受公平審判之權

    利,依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刑事被告應享有充分之防禦權,包括

    選任信賴之辯護人,俾受公平審判之保障。而辯護人若未予被告實

    質辯護,與未予辯護無異。本件甲涉犯強制辯護案件,審判長雖在

    辯護人 A 無故不到庭時,指定 B 為其辯護,但未予 B 和甲有充分溝

    通的機會,也未予 B 充分準備辯護的時間,因此 B 無法提供甲「實

    質」的辯護,與未經辯護無異,而本件為第 379 條第 7 款應用辯護

    人之案件,本件法院判決甲有罪,實有違本條款之規定,為判決當

  • 20 3Q 刑事訴訟法 解題書

    實務大補帖 (早期見解)最高法院 79 年度台上字第 338 號判決:「刑事強制辯護制度,

    所以保護被告之利益,維持審判之公平而設,而法院認為應諭知無罪之案件,

    被告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庭者,得不待其陳述逕行判決,刑事訴訟法

    第三百零六條亦有特別規定,原審審判期日,被告及其辯謢人均經合法傳喚

    無正當理由不到庭,認為該案件應諭知無罪,經檢察官一造辯論而適用該條

    逕行判決,顯已善盡保護被告之利益及維持審判之公平,雖其辯護人未經到

    庭辯護,仍難指為違法,若謂此項訴訟程序違背法令而撤銷原判決發回更審,

    非特徒增訟累毫無實益,亦與強制辯護制度原在保護被告利益之旨有違。」

    (近期見解)最高法院 92 年度台上字第 4731 號判決:「刑事強制辯護制度,

    係以保護被告之利益,維持審判之公平而設,上開應強制辯護之殺人未遂罪,

    原判決既認不成立犯罪,而不另為無罪之諭知,則該項訴訟程序違法,並未

    損及被告利益之保護,顯於判決無影響」。

    然違背法令。

    甲之選任辯護人 A 無故不到庭,審判長在審判期日當庭指定公設辯

    護人 B 為甲辯護,並在當日庭期終結辯論,但因甲嗣後受有無罪判

    決,對甲並無不利,程序雖有違法,但不影響於原判決,故不得上

    訴第三審:

    本件雖仍屬強制辯護案件,而審判長當庭指定公設辯護人為甲辯

    護,在辯護人準備時間不足的情況下言詞辯論並結案,但因法院最

    後判決甲無罪,從結果論,對甲並無不利,最高法院早期曾認為,

    此種情形,法院已善盡保護被告之利益及維持審判公平,因此並未

    違法。然而最高法院後來於 92 年度台上字第 4731 號判決改變見解,

    認為刑事強制辯護制度,在於保護被告利益,維持審判公平。上開

    應強制辯護的殺人未遂罪,原判決既認不成立犯罪,而不另為無罪

    之諭知,則該項訴訟程序違法,並未損及被告利益之保護,顯於判

    決無影響。亦即,最高法院較新的見解認為其程序仍有違法,僅係

    因於判決無影響而不得上訴第三審,管見採之。本件程序雖有違法,

    但不影響於原判決,故不得上訴第三審。

    /ColorImageDict > /JPEG2000ColorACSImageDict > /JPEG2000ColorImageDict > /AntiAliasGrayImages false /Crop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MinResolution 150 /Gray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GrayImages false /GrayImageDownsampleType /Average /GrayImageResolution 300 /GrayImageDepth -1 /GrayImageMinDownsampleDepth 2 /Gray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Filter /DCTEncode /AutoFilter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AutoFilterStrategy /JPEG /GrayACSImageDict > /GrayImageDict > /JPEG2000GrayACSImageDict > /JPEG2000GrayImageDict > /AntiAliasMonoImages false /Crop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Min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MonoImage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Depth -1 /Mono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Filter /CCITTFaxEncode /MonoImageDict > /AllowPSXObjects true /CheckCompliance [ /None ] /PDFX1aCheck false /PDFX3Check false /PDFXCompliantPDFOnly false /PDFXNoTrimBoxError true /PDFXTrimBoxToMedia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SetBleedBoxToMediaBox true /PDFXBleedBoxToTrim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 (None) /PDFXOutputConditionIdentifier () /PDFXOutputCondition () /PDFXRegistryName () /PDFXTrapped /False

    /CreateJDFFile false /Description >>> setdistillerparams> setpage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