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评论· 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

4
404 中国循环杂志 2013 年 10 月 第 28 卷 第 6 期(总第 184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October, 2013,Vol. 28 No.6(Serial No.184) ·专题评论· 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邓文宁,马长生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 作者简介:邓文宁 住院医师 博士 主要从事心内科心电生理方面研究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讯作者:马长生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3)06-0404-0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3.06.002 以华法林为代表的维生素 K 拮抗剂自上世纪 50 年代问世以来一直是唯一和不可替代的口服抗凝药 物,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病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以 预防血栓栓塞事件。虽然华法林的抗栓效果明确、 可靠,但该药物本身及其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 题:华法林代谢易受食物、药物等因素影响,药物起 效、失效时间长;个体对华法林的治疗反应与基因背 景有关;华法林治疗窗口窄,需频繁监测患者凝血功 能来滴定剂量,以最大限度地平衡抗凝效果与出血 风险,从而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多年来,人们 一直致力于更安全有效及更方便的新型抗栓药物的 摘要 虽然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抗栓效果明确、可靠,但其代谢易受食物、药物等因素影响,药物起效、失效时 间长;个体对华法林的治疗反应与基因背景有关;华法林治疗窗口窄,需频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滴定剂量,以最大限 度地平衡抗凝效果与出血风险,从而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相比之下,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具有药代动力学稳定、可固定剂量使用、勿须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与药物及食物等相互作用少、药物安全性 良好等突出优点,本文拟通过复习有关 NOACs 临床试验结果,解读抗凝、抗栓治疗指南的更新要点,为临床规范化 使用 NOACs 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型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心房颤动 研发,新近已先后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 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 班)等新型抗凝药问世,本文拟通过复习有关新型口 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临床试 验结果,解读抗凝、抗栓治疗指南的更新要点,为临 床规范化使用这些药物提供借鉴。 1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相比于华法林,NOACs 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更稳 定(表1),受药物、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小,而且起效 与失效速度快,不需要检查患者凝血指标来调整剂量, 使用更为方便。 华法林 达比加群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生物利用度 90%~95% 6.5% 80%~100% 50% 前体药 蛋白结合率 99% 35% 92%~95% 87% 血浆浓度达峰时间 72~96 小时 2~3 小时 2~4 小时 3 小时 半衰期 34~44 小时 12~24 小时 5~9 小时 6~12 小时 实验室检测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服用剂量 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而定 通常每天两次 每天 1 次 每天 1 次 代谢途径 经 CYP-450 酶系代谢 水解为主,85% 经 肾脏排泄 1/3 直接肾脏排泄; 2/3 肝脏代谢 经酶 CYP3A4;多途径清除:肝 - 肠途径排泄,27% 经肾脏清除 药物相互作用 影响肝脏微粒体 CYP-450 酶系或华法林 - 血浆蛋白 结合的相关药物 P- 糖蛋白抑制剂 影响肝脏微粒体 CYP-450 酶系 的相关药物;P-糖蛋白抑制剂 未发现有意义的相互作用药物 1 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2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中的应用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是房颤治 疗的核心策略之一,因此房颤患者是使用 NOACs 的 主体。迄今,已有多项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 实了 NOACs 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或栓塞性 事件中的疗效及安全性。2009 年,RE-LY 试验 [1] :入 选 18 113 人,随访中位数 2 年,结果显示达比加群 酯抗凝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而总出血并 发症少于华法林。2010 年,ROCKET-AF 试验 [2] 入选 14 264 人,随访中位数 707 天,结果证实利伐 注:CYP:细胞色素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Jan-2021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专题评论· 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 抗栓方案与传统华法林联合抗栓策略相仿。对于高 龄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noacs缺乏循证医学证

404 中国循环杂志 2013 年 10 月 第 28 卷 第 6 期(总第 184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October,2013,Vol. 28 No.6(Serial No.184)

·专题评论·

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邓文宁,马长生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作者简介:邓文宁 住院医师 博士 主要从事心内科心电生理方面研究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讯作者:马长生 Email:[email protected]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3)06-0404-0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3.06.002

以华法林为代表的维生素 K 拮抗剂自上世纪 50

年代问世以来一直是唯一和不可替代的口服抗凝药

物,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病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以

预防血栓栓塞事件。虽然华法林的抗栓效果明确、

可靠,但该药物本身及其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

题:华法林代谢易受食物、药物等因素影响,药物起

效、失效时间长;个体对华法林的治疗反应与基因背

景有关;华法林治疗窗口窄,需频繁监测患者凝血功

能来滴定剂量,以最大限度地平衡抗凝效果与出血

风险,从而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多年来,人们

一直致力于更安全有效及更方便的新型抗栓药物的

摘要 虽然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抗栓效果明确、可靠,但其代谢易受食物、药物等因素影响,药物起效、失效时

间长;个体对华法林的治疗反应与基因背景有关;华法林治疗窗口窄,需频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滴定剂量,以最大限

度地平衡抗凝效果与出血风险,从而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相比之下,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具有药代动力学稳定、可固定剂量使用、勿须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与药物及食物等相互作用少、药物安全性

良好等突出优点,本文拟通过复习有关 NOACs 临床试验结果,解读抗凝、抗栓治疗指南的更新要点,为临床规范化

使用 NOACs 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型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心房颤动

研发,新近已先后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

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

班)等新型抗凝药问世,本文拟通过复习有关新型口

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临床试

验结果,解读抗凝、抗栓治疗指南的更新要点,为临

床规范化使用这些药物提供借鉴。

1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相比于华法林,NOACs 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更稳

定(表 1),受药物、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小,而且起效

与失效速度快,不需要检查患者凝血指标来调整剂量,

使用更为方便。

华法林 达比加群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生物利用度 90%~95% 6.5% 80%~100% 50%前体药 否 是 否 否蛋白结合率 99% 35% 92%~95% 87%血浆浓度达峰时间 72~96 小时 2~3 小时 2~4 小时 3 小时半衰期 34~44 小时 12~24 小时 5~9 小时 6~12 小时实验室检测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服用剂量 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而定 通常每天两次 每天 1 次 每天 1 次代谢途径 经 CYP-450 酶系代谢 水解为主,85% 经

肾脏排泄1/3 直接肾脏排泄;2/3 肝脏代谢 经酶 CYP3A4;多途径清除:肝 -

肠途径排泄,27% 经肾脏清除药物相互作用 影响肝脏微粒体 CYP-450

酶系或华法林 - 血浆蛋白结合的相关药物

P- 糖蛋白抑制剂 影响肝脏微粒体 CYP-450 酶系的相关药物;P- 糖蛋白抑制剂

未发现有意义的相互作用药物

表 1 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2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中的应用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是房颤治

疗的核心策略之一,因此房颤患者是使用 NOACs 的

主体。迄今,已有多项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

实了 NOACs 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或栓塞性

事件中的疗效及安全性。2009 年,RE-LY 试验 [1]:入

选 18 113 人,随访中位数 2 年,结果显示达比加群

酯抗凝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而总出血并

发症少于华法林。2010 年,ROCKET-AF 试验 [2]:

入选 14 264 人,随访中位数 707 天,结果证实利伐

注:CYP:细胞色素

Page 2: ·专题评论· 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 抗栓方案与传统华法林联合抗栓策略相仿。对于高 龄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noacs缺乏循证医学证

405中国循环杂志 2013 年 10 月 第 28 卷 第 6 期(总第 184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October,2013,Vol. 28 No.6(Serial No.184)

沙班预防卒中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且不增加患者出

血风险。2011 年,ARISTOTLE 试验 [3] 入选 18 201 人,

随访中位数 1.8 年,结果表明阿哌沙班预防非瓣膜

性房颤患者卒中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华法林。2011 年,

AVERROES 试验 [4]:入选 5 599 人,平均随访 1.1 年,

比较服用阿哌沙班与因不能耐受或有华法林禁忌而

服用阿司匹林的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因中期随访分析表明阿哌沙班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

林而提前终止。

以上循证医学结果显示,NOACs 预防非瓣膜性

房颤患者卒中或栓塞性事件的疗效至少不劣于华法

林,但安全性更高。最近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的

RELY-ABLE 试验 [5] 的观察对象来于 RE-LY 试验结

束后继续服用达比加群酯的患者(共 5 851 名,继续

随访中位数为 2.3 年),该研究结果显示,继续服用

达比加群酯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及主要出血事件风险

与 RE-LY 试验结果相仿,首次证实了长期使用达比

加群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此外,更长随访时间的

大型注册研究 GLORIA 和 GARFIELD 尚在进行中,

我们期待着这些研究能提供 NOACs 用于非瓣膜性房

颤血栓栓塞性事件预防的“真实世界”资料。

正是基于上述临床试验证据,近年来 NOACs

在房颤治疗指南中的地位一直在不断提升。2010 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治疗指南 [6] 首次引用

了当时已揭晓的 RE-LY 及 AVERROES 研究,但

对 NOACs 用于房颤抗凝治疗未做具体推荐。随着

ROCKET-AF 等试验结果的公布,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 美国心脏协会(AHA)/ 心律学会(HRS)的

2011 年房颤治疗指南更新 [7] 首次推荐:具有卒中或

系统性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且未植入人工心

脏瓣膜或无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瓣膜病,无严重肾功

能不全 [ 肌酐清除率( CrCl)<15 ml/min] 或严重肝

脏疾病(影响基线状态的凝血功能),达比加群可以

做为华法林的替代治疗预防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推荐

级别 I,证据级别 B)。随后,ESC 2012 年房颤治疗

指南更新 [8] 建议:对有抗凝适应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

者,若不宜或不愿使用华法林抗凝且无 NOACs 禁忌

症,则可直接选择任意一种 NOACs 进行抗凝治疗(推

荐级别 I,证据级别 B);甚至将 NOACs 做为首选口

服抗凝药(推荐级别 IIa,证据级别 B)。

2.1 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病的抗凝治疗

指南指出,轻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CrCl:30

~80 ml/min)患者应用 NOACs 的获益 - 风险比与应

用华法林相似,甚至出血风险更低,对这部分患者

应用 NOACs 是安全、合理的,但应加强肾功能监测。

鉴于达比加群 80% 以上经肾脏清除,因此在重度肾

功能不全患者中应用达比加群需减量并增加肾功能

监测频率,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用药剂量也需相应减

少。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指南不推荐 NOACs 用

于合并晚期慢性肾病或需要透析(CrCl<15 ml/min)的

房颤患者。表 2 为 2013 年欧洲心律失常协会(EHRA)

临床实践指南 [9] 中对不同 CrCl 下相应 NOACs 剂量

调整的推荐。

CrCl(ml/min) NOACs

达比加群 阿哌沙班 利伐沙班

≥ 50 150 mg Bid 5 mg Bid 20 mg qd30~50 150 mg Bid 或 110 mg Bid 5 mg Bid 15 mg qd15~30 不推荐 2.5 mg Bid 15 mg qd< 15 不推荐 不推荐 不推荐

表 2 2013 年 EHRA 实践指南中对不同 CrCl 下相应 NOACs 剂量调整的推荐

注:CrCl:肌酐清除率 EHRA: 欧洲心律失常协会 NOACs:新型口服抗凝药

2.2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此类患者常需要同时使用抗血小板与抗凝制

剂,因此在决策治疗方案前应全面科学评估患者的

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2013 年 EHRA 的 NOACs 临

床实践指南 [9] 建议应分以下三种情况区别对待:①房

颤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期停

NOACs,改服阿司匹林加 P2Y12 抑制剂(主要是氯吡

格雷)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待 NOACs 药

效殆尽再加肝素抗凝,最好选择普通肝素或比伐卢定

而非低分子肝素;对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停 NOACs

后可先服阿司匹林,待 NOACs 药效消失再加 P2Y12

抑制剂。若患者需行介入治疗,最好先等 NOACs 药

效消失;若需紧急手术,则需根据患者凝血指标的结

果选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但这一策略缺乏循证

医学证据,仍存争议,故不常规推荐;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PCI)中抗凝最好选择普通肝素或比伐卢定

而非低分子肝素,术后只要能安全停用肝素即可重

启小剂量 NOACs 治疗,但勿需停 DAPT,伴有房颤

的 ACS 患者在病情稳定至 PCI 术后一年内的降阶梯

抗栓方案与传统华法林联合抗栓策略相仿。对于高

龄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 NOACs 缺乏循证医学证

据,指南仍推荐传统华法林联合抗栓的策略。②近

期(<1 年)发生 ACS 患者出现新发房颤:原则上应尽

量避免三联抗栓治疗。应权衡患者发生冠状动脉事

件及房颤卒中事件的风险:若前者风险低而后者高,

尤其还伴高出血风险时,则可单独服用华法林(裸

金属支架为 DAPT 1 个月后,药物支架则为 DAPT

Page 3: ·专题评论· 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 抗栓方案与传统华法林联合抗栓策略相仿。对于高 龄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noacs缺乏循证医学证

406 中国循环杂志 2013 年 10 月 第 28 卷 第 6 期(总第 184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October,2013,Vol. 28 No.6(Serial No.184)

3~6 个月后 ),但单独应用 NOACs 能否兼顾冠状动

脉抗栓治疗尚无证据;反之,若前者风险高而后者低,

则可继续 DAPT 方案抗栓;若两者风险均高,可选

用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或 NOACs)加一种抗血

小板药(首选氯吡格雷)。③稳定型冠心病合并房颤

(ACS>1 年,或择期置入裸金属支架 >1 个月后、药

物洗脱支架 >6 个月):指南指出,虽无专门针对类

似情况的临床研究,但经验显示单用 NOACs 可能效

果优于华法林;对出血风险低而冠状动脉事件风险高

的患者可加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但必须明确告知患

者出血风险可能因此增加。

2.3 心房颤动患者围手术期 / 围导管消融期的抗凝治疗

正在服用 NOACs 的房颤患者若需接受外科手术,

何时停用 NOACs 应由手术本身出血风险决定:对一般

无临床意义出血风险(如拔牙及青光眼手术)或少量出

血风险的手术,术前停用 NOACs 18~24 小时即可;有

大出血风险的手术,停药则至少为48小时。对急诊手术,

应尽可能将手术推迟至最后一次用药后至少 12 小时,

能推迟至用药后 24 小时更佳。除少数即可完全止血的

手术外,一般至少在手术后 48~72 小时后重启 NOACs

的抗凝,期间若有必要,可在术后 6~8 小时且无活动

性出血时开始给予肝素过渡抗凝。关于房颤导管消融

围术期 NOACs 的使用,迄今仅有关于达比加群酯的几

个观察性试验及病例对照研究,故指南未给出十分具

体的建议,仅谨慎指出围手术期肝素过渡并适时重启

NOACs 抗凝是可行的;但同时也指出,与围术期不间

断服用华法林策略相比,停用 NOACs 时间过短且 / 或

无肝素过渡均可导致出血 / 血栓风险的升高。

3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中的抗凝

应用

2012 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表

声明禁止达比加群酯用于机械瓣膜患者的抗凝,其

依据为被迫提前终止的 II 期试验 RE-ALIGN 研究

(ClinicalTrials.gov. 注册号 NCT01505881)。该研究发

现,与服用华法林患者相比,服用达比加群酯患者

发生机械瓣膜相关并发症更多,包括卒中、心肌梗

死及瓣膜血栓形成等。迄今,无研究支持 NOACs 可

用于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

4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静脉血栓栓塞防治中的应用

近年来,众多临床试验评价了 NOACs 在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VTE)事件中抗栓的作用(表 3)。基于

这些研究,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了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及达比加群用于 VTE 的防治;但 FDA 仅批

准了前两药。此外,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第九版抗

栓指南(ACCP-9)[22] 亦就 NOACs 在 VTE 中的抗栓

作了相应推荐:对于将行骨科大手术(如全髋关节置

换术或全膝关节置换术,但不包括髋部骨折手术)的

患者,可用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预防血栓;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可推荐利伐

沙班作为初始抗凝治疗的药物。

NOACs 相关临床试验终点

下肢关节术后 VTE 的预防 急性症状性 DVT 的防治 慢性 VTE 的长期预防

达比加群 RE-NOVATE II 试验 [10](+); RE-COVER 试验 [15](+) RE-SONATE 试验 [18](+);RE-MODEL 试验 [11](+); RE-MEDY 研究 [19](-)RE-MOBILIZE 试验 [12](-)

利伐沙班 RECORD 研究 [13](+) EINSTEIN 研究 [16](+) MAGELLAN 试验 [20](+)阿哌沙班 APROPOS 研究 [14](+) ADOPT 试验 [17](-) AMPLIFY-EXT 试验 [21](+)

注:(+)表示试验结果表明 NOACs 有效且安全;(-)表示 NOACs 疗效 / 安全性欠佳;VTE: 静脉血栓栓塞;DVT:深静脉血栓形成。余注见表 2

表 3 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试验

5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不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冠状动

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虽然大规模的 ATLAS-ACS 2 TIMI 51 试验 [23]

显示在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利伐他班可减

少 ACS 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事件,

但同时出血风险亦增加,患者总体获益不明显。此外,

RE-DEEM 试验 [24] 及 APPRAISE 2 试验 [25] 则分别显

示达比加群及阿哌沙班不能降低 ACS 患者心脏缺血

事件风险,相反还增加患者出血风险。因此 FDA 及

EMA 仍未批准 NOACs 应用于 ACS 的抗栓治疗。

6 新型口服抗凝药与传统抗凝药之间的转换

从传统抗凝药华法林向 NOACs 过渡,需充分

考虑不同种类 NOACs 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

点(见表 1)。其中,当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小于 2

时即可直接开始应用 NOACs;若 INR 大于 2.5,则

需待 INR 降至 2.5(降至 2.0 更佳)以下再考虑开始

使用 NOACs。此外,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抗凝患者可直接过渡到 NOACs 抗凝,但 NOACs 向

华法林过渡时,二者需重叠应用直至 INR 达到目标

值才能停 NOACs,一般需 5~10 天。

Page 4: ·专题评论· 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 抗栓方案与传统华法林联合抗栓策略相仿。对于高 龄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noacs缺乏循证医学证

407中国循环杂志 2013 年 10 月 第 28 卷 第 6 期(总第 184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October,2013,Vol. 28 No.6(Serial No.184)

7 出血并发症的处理

使用 NOACs,患者若存在如下情况时出血风

险增加,应提高警惕:误服过量 NOACs、同时服用

与 NOACs 相互作用的药物或由于肾功能损害等导致

NOACs 相对过量。若怀疑患者服用药物过量,鉴于

多数 NOACs 半衰期为 12 小时左右,在未发生出血

并发症前只需对患者密切观察即可,必要时在误服

后 2~4 小时内可口服活性炭以减少药物吸收。目前

尚无针对 NOACs 有效拮抗剂,对于发生非致命性出

血的患者,除采取局部止血措施外,服用达比加群

的患者可应用利尿剂促进其排泄;其它的治疗措施包

括补液治疗,必要时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或新鲜冰

冻血浆等,合适患者还可考虑应用氨甲环酸和去氨

加压素。此外,达比加群可经血液透析清除,而直

接 Xa 拮抗剂由于血浆结合率高,透析不能显著降低

其血药浓度(见表 1)。若患者发生致命性出血事件,

则可考虑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凝血因子Ⅶ a 制剂,

但目前尚缺乏充分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综上所述,以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

群等为代表的 NOACs 与华法林相比显示出较大优

势,为血栓栓塞性疾病及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NOACs 的问世预示着抗凝抗栓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只要能规范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使其疗效最大化

而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NOACs 有望取代传统的华

法林成为抗凝抗栓治疗的一线药物。

8 参考文献 [1] Connolly SJ,Ezekowitz MD, Yusuf S, et al. 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09, 361:

1139-1151.

[2] Patel MR,Mahaffey KW, Garg J, et al. Rivaroxaban versus warfarin

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11, 365: 883-891.

[3] Granger CB, Alexander JH, McMurray JJ, et al. Apixab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11, 365:

981-992.

[4] Connolly SJ, Eikelboom J, Joyner C, et al. Apixaba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11, 364: 806-817.

[5] Connolly SJ, Wallentin L, Ezekowitz MD, et al. The long-term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of Dabigatra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RELY-ABLE) study. Circulation, 2013, 128:

237-243.

[6] Camm AJ, Kirchhof P, Lip GY,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ur Heart J,

2010, 31: 2369-2429.

[7] Fuster V, Ryden LE, Cannom DS, et al. 2011 ACCF/AHA/HRS focused

updat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11, 123: 269-367.

[8] Camm AJ, Lip GY, De Caterina R, et al. 2012 focused update of the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 update

of the 201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ur Heart J, 2012, 33: 2719-2747.

[9] Heidbuchel H, Verhamme P, Alings M, et al. EHRA practical guide

on the use of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executive summary. Eur Heart J, 2013, 34: 2094-

2106.

[10] Eriksson BI, Dahl OE, Huo MH, et al. Oral dabigatr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RE-NOVATE II*).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non-inferiority trial.

Thromb Haemost, 2011, 105: 721-729.

[11] Eriksson BI, Dahl OE, Rosencher N, et al . Oral dabigatran

etexilate vs. subcutaneous enoxa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he RE-MODEL

randomized trial. J Thromb Haemost, 2007, 5: 2178-2185.

[12] Ginsberg JS, Davidson BL, Comp PC, et al. Oral thrombin inhibitor

dabigatran etexilate vs North American enoxaparin regimen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knee arthroplasty surgery.

J Arthroplasty, 2009, 24: 1-9.

[13] Eriksson BI, Borris LC, Friedman RJ, et al. Rivaroxab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hip arthroplasty. N Engl J

Med, 2008, 358: 2765-275.

[14] Lassen MR, Davidson BL, Gallus A,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pixaban, an oral, direct factor Xa inhibitor, as thromboprophylaxis in

patients follow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J Thromb Haemost, 2007, 5:

2368-2375.

[15] Schulman S, Kearon C, Kakkar A, et al. 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N Engl J Med, 2009,

361: 2342-2352.

[16] Bauersachs R, Berkowitz SD, Brenner B, et al. Oral rivaroxaban for

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 N Engl J Med, 2010, 363:

2499-2510.

[17] Goldhaber SZ, Leizorovicz A, Kakkar AK, et al. Apixab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boprophylaxis in medically ill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11, 365: 2167-2177.

[18] Schulman S. Extended anticoagulation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N

Engl J Med, 2013, 368: 2329.

[19] Schulman S, Kearon C, Kakkar AK, et al. , Extended use of dabigatran,

warfarin, or placebo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N Engl J Med, 2013,

368: 709-718.

[20] Cohen AT, Spiro TE, Büller HR, et al. Extended-duration rivaroxaban

thromboprophylaxis in acutely ill medical patients: MAGELLAN study

protocol.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1, 31: 407-416.

[21] Agnelli G, Buller HR, Cohen A, et al. Apixaban for extende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N Engl J Med, 2013, 368: 699-708.

[22] Kearon C, Akl EA, Comerota AJ,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2012, 141: 419S-494S.

[23] Mega JL, Braunwald E, Wiviott SD, et al. Rivaroxaban in patients with

a recen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2, 366: 9-19.

[24] Oldgren J, Budaj A, Granger CB, et al. Dabigatran v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on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II trial. Eur Heart J, 2011, 32: 2781-2789.

[25] Alexander JH, Lopes RD, James S, et al. Apixaban with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1, 365: 699-708.

(收稿日期:2013-08-26)

(编辑:王宝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