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观鸟简史 - epaper.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20-05/03/a08/bjbqb20200503a08.pdf ·...

1
主编/陈新 编辑/张楠 美编/左小榕 责校/董一凡 下载北京头条 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一张进入自然剧场的门票 北京雨燕南飞,可以到多远? 08 青睐汇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每 30 个英国人中 就有一位观鸟者 4月3日晚8点,大伙期待的观鸟课 堂准时开讲。郭耕把他长年观鸟、爱鸟的 体会浓缩成一部“简史”搬上课堂。中英 文、古词、诗曲交替插入讲解,或吟或唱,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观鸟,缘起何时? 早在 1602 年,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 出现过 Birding 一词。遗憾的是,当年的 Birding 是猎鸟的意思。那个时代没有望 远镜,即便是博物学家,也只能靠猎鸟来 研究鸟。而今,莎士比亚的后人也摒弃了 打鸟的陋习。18世纪晚期,观鸟起源于 英国和北欧,目前英国观鸟协会有100万 名会员。也就是说,英国平均每30个成 人里就有一个人是观鸟者。 郭耕强调,观鸟与笼养鸟的行为针锋 相对。他先抛出一个冷知识—大家都 知道圣诞节的代表性动物是驯鹿,殊不知 还有一只鸟。哪种鸟呢?“知更鸟,俗称夜 莺,英文叫 Robin,学名叫欧亚鸲。图片中 有个小黄胸的就是知更鸟。” 2020 年 1 月,郭耕的新著《知耕鸟》面 世,他打趣自己的书名是“倒装句,意思是 ‘郭耕所知道的鸟’”。 知更鸟是英国国鸟,郭耕也对英国有 着难忘记忆。有一次他去英国出差,住在 伦敦郊区的一片树林子里。“住下后,同去 的人颇有怨言,说好不容易才来次英国,还 住在郊区林子里。我可是高兴极了,为什 么呢?可以观鸟儿啦!”他现在还记得,当 时的地陪是一个从中学就在英国读书的华 人,他说,“我第一次带你们这样的团!几 乎所有的团都是到白金汉宫、天文台、大英 博物馆去,你们这些人去的,却都是一些观 鸟点。” 那次郭耕去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瘦桥湿地。 “对我来说很生疏的地方,是 我们的麋鹿专家推荐我去的。在湿地的进 口处看到一尊雕塑,是彼得·斯科特。大家不 一定知道他,但是彼得·斯科特的父亲可是一 个大名鼎鼎的人,罗伯特·斯科特—英国 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彼得·斯科特也是一 个观鸟者,但他更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世界自 然基金会的主席,他创建了瘦桥湿地,就连英 国BBC的自然频道也是他创立的。” 很多人都把 1996 年的香港观鸟赛作 为中国民间观鸟的起步,实际上1995年在 北戴河就有了一个国际观鸟比赛。郭耕 当时随着首都师范大学的高武教授一起 参加了当年的活动,留下难忘记忆。“我记 得一位英国的化学博士马丁也热情地随 着我们的中国队一起去观鸟。在山上看 到有人在那里张着粘鸟网时,马丁勇敢地 走过去,对那人说,‘我爱你们中国的鸟, 你们应该更爱。’”马丁蹩脚的中文语调被 郭耕模仿得惟妙惟肖。 观鸟盛行美国 源于一位画家的推动 观鸟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说起 观鸟的兴盛,首先要说起一位叫奥杜邦的 人。他从小就特别沉迷于绘画,后来成为 19世纪著名画家,用画笔记录了500多种 鸟,出版了《美洲鸟类》《鸟类传记》,而且 获得了与美国总统共进晚餐的殊荣。 郭耕边讲边放图例, “画面上就是奥杜 邦以及他画的普通秋沙鸭。大家注意看他 画的鸟跟中国国画的风格迥然不同,他画的 鸟就像照片一样。观鸟者经常说鸟谱跟照 片,到底哪个好?其实难分伯仲,都有优 势。画鸟,有时可以更突出鸟的特点。” 在奥杜邦的组织下,19 世纪初,美国 成立了保护协会,也由此推动了美国观鸟 旅游的兴起。据调查,美国的观鸟者占人 口总数的 30%。2018 年,美国有 4500 万 人的观鸟市场,为经济做出的贡献达到 1070 亿美元。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美国的观鸟 者比较集中在白领或者知识阶层,比如医 生、律师,甚至一些官员。郭耕向大家介 绍了一部电影—《观鸟大年》。“从中也 不难看出,美国人观鸟的劲头儿,可以说 是如醉如痴。” 如今,美国观鸟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 参与高尔夫、垂钓的总人数,仅次于园艺 爱好者。 朱鹮在中国大地上复兴 郭耕继续发图讲故事,“来到麋鹿苑跟我们合 影的这位老爷爷是谁呢?他是朱鹮爷爷—刘荫 增。”上世纪 80 年代朱鹮在地球上几近灭绝,当时 在中科院动物所的刘荫增走遍万水千山,最终在 陕西秦岭南麓的洋县发现了濒临灭绝的朱鹮。值 得一提的还有被称为朱鹮之父的李福来。他把仅 存的朱鹮小种群给繁殖起来了,经过就地保护、迁 地保护的共同努力,使朱鹮在中国大地上复兴,现 在全世界已经有几千只了。 郭耕告诉大家,朱鹮的保护也要得益于陕西 秦岭当地的老百姓。因为朱鹮是一种大型涉禽, 需要在水田觅食,又需要在大树上筑巢。而秦岭 深山中的老百姓有守祖训、不允许砍伐林木的风 俗,“即便是大炼钢铁的年代,也拒绝砍伐,于是这 些青冈林就成了朱鹮的巢穴。” 人类的嘴,不要变成动物的坟 为什么爱鸟?鸟太重要了,鸟是免费的、持续 的、美丽的、无害的生态大军。郭耕把多年的观鸟 体会总结为三段式:一是能看到,二是能认得,三 是能拍下。他发图笑言,“我非常喜欢有情节的照 片,一只翠鸟旁边正好有一个放学归来的学生。 暖色调这幅是在麋鹿苑北大门拍到的一只红隼, 它手里抓到了一只小老鼠,看到了吧,我们可爱的 鸟不是在吃虫子,就是在抓老鼠。” 北京有大河大山大川,湿地林地草地,观鸟环 境得天独厚。郭耕指出,北京有500种鸟,但是一 年四季不走的留鸟只有1/4,只占26%。另一大半 是候鸟,雨燕、杜鹃是北京比较有名的夏候鸟,只 有夏天才能见到。 在4月的爱鸟周,郭耕“拍品”颇丰,猛禽 雀鹰、陆禽斑鸠、攀禽啄木、鸣禽乌鸦统统 被摄入镜头。他同时告诫大家,“北京 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大家都知道 的果子狸,在南方广泛分布,向北一 直延伸到北京地区都应当有自然分 布,遗憾的是这些年几乎找不到 了。但愿人类的嘴,不要变成动物 的坟。” 课上,郭耕唱起了自编的《吉祥 三宝之笼中野鸟》版。歌中一唱一答, 小鸟一家的笼中命运让人怅叹。“两年前 我在黄海之滨看了一种鸟叫勺嘴鹬。没想到 它在全世界的数量也就几百对儿了。为什么越来 越少?因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它在北极的 巢区已经变成了一片汪洋,生态环境的 破坏使它的数量急转直下。” “世间万物这么美好,我们其实 可以选择一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生活方式。”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观鸟为好? 北京到哪儿观鸟呢?郭耕说,只 要是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有荒野的地 方,都会有鸟。天坛公园为什么成为很 多观鸟爱好者的胜地?虽然天坛缺山缺水, 但它的林子是“乔、灌、草立体的”,所以鸟的种类 很多。特别是天坛位于城市中心,鸟从高空飞过, 没有合适地方可以降落,只能落在公园里。 一天中什么时间观鸟好呢?郭耕答道:“晨昏 为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太阳初升或者 是还没升起的时候,鸟是最活跃的。” 郭耕总结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来拍摄最多 的鸟,像普通翠鸟、苍鹭、白头鹎、戴胜、黑翅长脚 鹬……都是一些比较呆萌、色彩艳丽的鸟。他不 禁想起自己在怀柔宽沟拍鸟的情景,“那天早上我 起得非常早,先看到一只大环颈雉,用余光又发现 了前方有一只野兔子,它们都在向我走来。我就 像一个木桩子那样,停住,等,当它们都进入镜头 中,赶紧按下快门。哎呀,得到了一个鸟兽和谐的 画面。” 有问有答,满满都是对鸟的爱 原定一个小时的课程在热烈的提问、回答中, 不知不觉已经超时四十分钟。 会友“小王子”说,自家 8 岁的孩子跟她一 起听讲座,听得津津有味。孩子想问几维鸟为 什么没有翅膀?看到小朋友提问,郭耕很高 兴, “几维鸟是新西兰的国鸟,它是最小的一种 走禽,是夜行性鸟,吃虫子,因此它进化得没有 了飞翔能力,只有一个翅膀根,是一种不飞翔 的鸟。” 不少会友表示,在长安街沿线见到很 多乌鸦,对此感到好奇。郭耕则说, “乌鸦 是北京的冬候鸟。冬季城市中心有光 亮,有垃圾,而且相对背风暖和一些,所 以它们都到城市来躲着。而到了夏天, 它们就到山区、林区和农村去了。” 课程结束后,会友暖香阁主说, “听郭 老师讲鸟、讲生活、讲自然、讲诗意,真是超级 享受。”会友史清表示,“郭老师声音里就能听 出,满满都是对鸟的爱。”会友刘园园翻出英国 朋友送的小册子,感叹,“英国人真的是爱鸟! 希望我也能慢慢走近鸟的世界。”会友冯颖梅表 示, “年轻时不会,但现在无比喜欢观鸟。” 会友“乡村生活”“老红木”,把日常拍摄 的鸟实时分享出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 学习心得。 更多会友不禁感叹,经此一疫,人类 的确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去敬畏自然、 珍惜生命,把创建美好生态环境的理 念根植于心。 文/本报记者 李喆 供图/郭耕 在英语国家中,观鸟还有一些术语, 比如说特别热衷的、不怕艰险沉溺其中 的观鸟人,被称为 Twitcher,听起来发音 像“推车”。还有一种观鸟者,叫 Birder, 中文可以翻译成“鸟人”,是介于“推车” 和门外汉之间的观鸟爱好者。他们善于 认鸟种、识鸟点,能帮助“推车”找到稀罕 鸟,也常常带着门外汉观鸟。郭耕自言, “我觉得我的角色就是一个‘鸟人’。”还 有一种人是“佛系”观鸟,随缘,享受过 程。郭耕又打趣, “我觉得我也属于佛 系观鸟,能见到就高兴。” 还有一个角色叫“菜鸟”, 就是门外汉,或者是新加入 的。但“菜鸟”在观鸟者中有 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观鸟初 学者;另一个是指常见的 鸟,比如小麻雀、喜鹊等等。 郭耕由衷地赞美鸟类,“它们的歌 声,任何歌手、音乐家都很难比拟。它们 的美丽也是任何画家都难以描摹的。”他 边放凤头䴙䴘的视频边说,“看它们的婚 礼舞,美妙绝伦。如果学会了观鸟,就相 当于获得了一张进入自然剧场的门票, 而且是终身免费的。” 中国古人不观鸟吗?郭耕脱口而 出,“我们的古人当然也观鸟了,两个黄 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 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流传 至今的诗词,都是古人观鸟的见证。每 当在野外观鸟,我都不觉沉浸在唐诗的 曼妙气氛中。每当捧读唐诗,我的脑海 中又总会幻化出户外观鸟时燕语莺声 的情景。” 也因此,郭耕把对观鸟和唐诗的爱 好合二为一,出了本《鸟语唐诗 三百首》,“封面也是我拍的一张照 片,这个画面我扣了一个意境,孟子见 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 者亦乐此乎?孟子曰:贤者而后 乐此,不贤者闻此不乐也。除 了感受古代哲学家的自然 观,也能看出古人观鸟的 姿势,立于沼上,是在湿地 环境。” 郭耕讲得很动情, “不 辞故国三千里,还认雕梁 十二回。哎呀,古人不但观 鸟,看看,还发现了鸟的迁徙 规律。”也因此,人们按照鸟类 迁飞的类别,把鸟类分成留鸟、候 鸟、旅鸟、迷鸟。 看到英国国鸟是知更鸟,立刻有人 好奇地问中国国鸟是什么?郭耕放上图 例,徐徐递进,“大家看,红腹锦鸡、丹顶 鹤、中华凤凰……连神话中的凤凰都出 来了,到底哪个是国鸟呢?莫衷一是。 只能说红腹锦鸡是中国的准国鸟,为什 么这么说呢?有一次开大运会,各国参 赛队用鸟来举牌,当时中国队出现时,牌 子上是红腹锦鸡。宝鸡市的名称,就是 因为秦岭之下盛产红腹锦鸡。中国有两 种锦鸡,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近两个 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大量引进中国的红 腹锦鸡,成了他们的园林鸟类。就像蓝 孔雀在中国的园林中很多,红腹锦鸡在 欧美国家也不少。” 会友老红木立刻发上一张红腹锦鸡 的图片求性别,郭耕迅速科普,“这只是 雄性。多数的鸟类,特别是一夫多妻的, 都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性二态,或者体二 态的差别:雄性异常艳丽,而雌性相对低 调。这对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 是保命的事儿。有人说雄性美是为了吸 引雌性,好,但是有没有想过雌性为什么 必须不美?为了安全。很多鸟类一年中 有一个月的时间要抱窝孵卵,一动不 动。如果花枝招展的,就暴露目标了,容 易让天敌发现,就没命了。” “推车”、鸟人、菜鸟 雌性不美,是为了保命? 说起来,世界上的鸟类一共有1万 多种,有 3/4 会迁徙。中国鸟类有 1445 种,迁徙的鸟类也有五六百种之多。迁 徙的候鸟,还分夏候鸟和冬候鸟。 那动物学家怎么研究鸟的迁徙规 律呢?郭耕如数家珍,“比较原始的方 法是给鸟戴上指环。指环上有符号,有 人捡到以后,就按照指环上的地址写个 信,说在哪里发现的。依此得出这种鸟 的迁徙路径。随着科学的发达,我们给 鸟戴上了卫星定 位器。所以这两 年有了惊人的发 现,比如说著名的 北京雨燕,我们总说 它冬天飞南方去了,雨 燕的南方有多南?戴 上卫星定位器,终于 发现,它飞到了非洲 南部。” 青睐·云课堂 时间:5 月 5 日(周二)20:00 至 21:00 方式:线上视频课程 汪曾祺是20世纪中国文坛极其重要的、多体兼擅的 作家,其创作生涯跨越现、当代,以逾 500 万字的作品参 与并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半个多世纪。在汪曾祺百年诞 辰的2020年,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 早带我们再一次走进汪曾祺的文学世界。 扫码即可查看报名方式: 汪曾祺诞辰百年, 我们随他的文字返乡 青睐云课堂·疫期第 14 期【预告】 红隼 摄于南海子 冠鱼狗,摄于怀柔 鹿黑翅长脚鹬, 摄于长子营湿地 郭耕 青睐云课堂第四期的观鸟课还没开讲,就吊起了不少人的胃口。怎么回 事?原来,身为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嘉宾郭耕老师开讲前也没 闲着,把他在爱鸟周以来拍摄的许多鸟类小视频在线发布、分享,一时间,答疑的、 求教的,课群里不亦乐乎。 大家都有个明显的感受,虽然疫情扰人,然而大自然依然绚丽多姿。有人 说, “昨天有两只鸟来我家筑巢,原来是斑鸠呀!”不少人分享拍到的珠颈斑鸠,憨 态可掬,拍者自豪地说, “石景山老山那儿就能拍到!”还有人感叹自己就住在房 山,却不知道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前些日子到访过自家门口!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Aug-2020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一课观鸟简史 - epaper.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20-05/03/A08/bjbqb20200503A08.pdf · 课上,郭耕唱起了自编的《吉祥 三宝之笼中野鸟》版。歌中一唱一答,

主编/陈新 编辑/张楠 美编/左小榕 责校/董一凡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一张进入自然剧场的门票

北京雨燕南飞,可以到多远?

08 青睐汇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一课观鸟简史,重新定位我们自己

每30个英国人中就有一位观鸟者

4月3日晚8点,大伙期待的观鸟课堂准时开讲。郭耕把他长年观鸟、爱鸟的体会浓缩成一部“简史”搬上课堂。中英文、古词、诗曲交替插入讲解,或吟或唱,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观鸟,缘起何时?早在1602年,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

出现过Birding一词。遗憾的是,当年的Birding是猎鸟的意思。那个时代没有望远镜,即便是博物学家,也只能靠猎鸟来研究鸟。而今,莎士比亚的后人也摒弃了打鸟的陋习。18世纪晚期,观鸟起源于英国和北欧,目前英国观鸟协会有100万名会员。也就是说,英国平均每30个成人里就有一个人是观鸟者。

郭耕强调,观鸟与笼养鸟的行为针锋相对。他先抛出一个冷知识——大家都知道圣诞节的代表性动物是驯鹿,殊不知还有一只鸟。哪种鸟呢?“知更鸟,俗称夜莺,英文叫Robin,学名叫欧亚鸲。图片中有个小黄胸的就是知更鸟。”

2020年1月,郭耕的新著《知耕鸟》面世,他打趣自己的书名是“倒装句,意思是

‘郭耕所知道的鸟’”。知更鸟是英国国鸟,郭耕也对英国有

着难忘记忆。有一次他去英国出差,住在伦敦郊区的一片树林子里。“住下后,同去的人颇有怨言,说好不容易才来次英国,还住在郊区林子里。我可是高兴极了,为什么呢?可以观鸟儿啦!”他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地陪是一个从中学就在英国读书的华人,他说,“我第一次带你们这样的团!几乎所有的团都是到白金汉宫、天文台、大英博物馆去,你们这些人去的,却都是一些观鸟点。”

那次郭耕去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瘦桥湿地。“对我来说很生疏的地方,是我们的麋鹿专家推荐我去的。在湿地的进口处看到一尊雕塑,是彼得·斯科特。大家不一定知道他,但是彼得·斯科特的父亲可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罗伯特·斯科特——英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彼得·斯科特也是一个观鸟者,但他更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主席,他创建了瘦桥湿地,就连英国BBC的自然频道也是他创立的。”

很多人都把1996年的香港观鸟赛作为中国民间观鸟的起步,实际上1995年在北戴河就有了一个国际观鸟比赛。郭耕当时随着首都师范大学的高武教授一起参加了当年的活动,留下难忘记忆。“我记得一位英国的化学博士马丁也热情地随着我们的中国队一起去观鸟。在山上看到有人在那里张着粘鸟网时,马丁勇敢地走过去,对那人说,‘我爱你们中国的鸟,你们应该更爱。’”马丁蹩脚的中文语调被郭耕模仿得惟妙惟肖。

观鸟盛行美国源于一位画家的推动

观鸟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说起观鸟的兴盛,首先要说起一位叫奥杜邦的人。他从小就特别沉迷于绘画,后来成为19世纪著名画家,用画笔记录了500多种鸟,出版了《美洲鸟类》《鸟类传记》,而且获得了与美国总统共进晚餐的殊荣。

郭耕边讲边放图例,“画面上就是奥杜邦以及他画的普通秋沙鸭。大家注意看他画的鸟跟中国国画的风格迥然不同,他画的鸟就像照片一样。观鸟者经常说鸟谱跟照片,到底哪个好?其实难分伯仲,都有优势。画鸟,有时可以更突出鸟的特点。”

在奥杜邦的组织下,19世纪初,美国成立了保护协会,也由此推动了美国观鸟旅游的兴起。据调查,美国的观鸟者占人口总数的30%。2018年,美国有4500万人的观鸟市场,为经济做出的贡献达到1070亿美元。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美国的观鸟者比较集中在白领或者知识阶层,比如医生、律师,甚至一些官员。郭耕向大家介绍了一部电影——《观鸟大年》。“从中也不难看出,美国人观鸟的劲头儿,可以说是如醉如痴。”

如今,美国观鸟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参与高尔夫、垂钓的总人数,仅次于园艺爱好者。

朱鹮在中国大地上复兴

郭耕继续发图讲故事,“来到麋鹿苑跟我们合影的这位老爷爷是谁呢?他是朱鹮爷爷——刘荫增。”上世纪80年代朱鹮在地球上几近灭绝,当时在中科院动物所的刘荫增走遍万水千山,最终在陕西秦岭南麓的洋县发现了濒临灭绝的朱鹮。值得一提的还有被称为朱鹮之父的李福来。他把仅存的朱鹮小种群给繁殖起来了,经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的共同努力,使朱鹮在中国大地上复兴,现在全世界已经有几千只了。

郭耕告诉大家,朱鹮的保护也要得益于陕西秦岭当地的老百姓。因为朱鹮是一种大型涉禽,需要在水田觅食,又需要在大树上筑巢。而秦岭深山中的老百姓有守祖训、不允许砍伐林木的风俗,“即便是大炼钢铁的年代,也拒绝砍伐,于是这些青冈林就成了朱鹮的巢穴。”

人类的嘴,不要变成动物的坟

为什么爱鸟?鸟太重要了,鸟是免费的、持续的、美丽的、无害的生态大军。郭耕把多年的观鸟体会总结为三段式:一是能看到,二是能认得,三是能拍下。他发图笑言,“我非常喜欢有情节的照片,一只翠鸟旁边正好有一个放学归来的学生。暖色调这幅是在麋鹿苑北大门拍到的一只红隼,它手里抓到了一只小老鼠,看到了吧,我们可爱的鸟不是在吃虫子,就是在抓老鼠。”

北京有大河大山大川,湿地林地草地,观鸟环境得天独厚。郭耕指出,北京有500种鸟,但是一年四季不走的留鸟只有1/4,只占26%。另一大半是候鸟,雨燕、杜鹃是北京比较有名的夏候鸟,只有夏天才能见到。

在4月的爱鸟周,郭耕“拍品”颇丰,猛禽雀鹰、陆禽斑鸠、攀禽啄木、鸣禽乌鸦统统

被摄入镜头。他同时告诫大家,“北京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的果子狸,在南方广泛分布,向北一直延伸到北京地区都应当有自然分布,遗憾的是这些年几乎找不到了。但愿人类的嘴,不要变成动物的坟。”

课上,郭耕唱起了自编的《吉祥三宝之笼中野鸟》版。歌中一唱一答,

小鸟一家的笼中命运让人怅叹。“两年前我在黄海之滨看了一种鸟叫勺嘴鹬。没想到

它在全世界的数量也就几百对儿了。为什么越来越少?因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它在北极的

巢区已经变成了一片汪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它的数量急转直下。”

“世间万物这么美好,我们其实可以选择一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观鸟为好?

北京到哪儿观鸟呢?郭耕说,只要是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有荒野的地

方,都会有鸟。天坛公园为什么成为很多观鸟爱好者的胜地?虽然天坛缺山缺水,

但它的林子是“乔、灌、草立体的”,所以鸟的种类很多。特别是天坛位于城市中心,鸟从高空飞过,没有合适地方可以降落,只能落在公园里。

一天中什么时间观鸟好呢?郭耕答道:“晨昏为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太阳初升或者是还没升起的时候,鸟是最活跃的。”

郭耕总结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来拍摄最多的鸟,像普通翠鸟、苍鹭、白头鹎、戴胜、黑翅长脚鹬……都是一些比较呆萌、色彩艳丽的鸟。他不禁想起自己在怀柔宽沟拍鸟的情景,“那天早上我起得非常早,先看到一只大环颈雉,用余光又发现了前方有一只野兔子,它们都在向我走来。我就像一个木桩子那样,停住,等,当它们都进入镜头中,赶紧按下快门。哎呀,得到了一个鸟兽和谐的画面。”

有问有答,满满都是对鸟的爱

原定一个小时的课程在热烈的提问、回答中,不知不觉已经超时四十分钟。

会友“小王子”说,自家8岁的孩子跟她一起听讲座,听得津津有味。孩子想问几维鸟为什么没有翅膀?看到小朋友提问,郭耕很高兴,“几维鸟是新西兰的国鸟,它是最小的一种走禽,是夜行性鸟,吃虫子,因此它进化得没有了飞翔能力,只有一个翅膀根,是一种不飞翔

的鸟。”不少会友表示,在长安街沿线见到很

多乌鸦,对此感到好奇。郭耕则说,“乌鸦是北京的冬候鸟。冬季城市中心有光亮,有垃圾,而且相对背风暖和一些,所以它们都到城市来躲着。而到了夏天,它们就到山区、林区和农村去了。”

课程结束后,会友暖香阁主说,“听郭老师讲鸟、讲生活、讲自然、讲诗意,真是超级享受。”会友史清表示,“郭老师声音里就能听出,满满都是对鸟的爱。”会友刘园园翻出英国朋友送的小册子,感叹,“英国人真的是爱鸟!希望我也能慢慢走近鸟的世界。”会友冯颖梅表示,“年轻时不会,但现在无比喜欢观鸟。”

会友“乡村生活”“老红木”,把日常拍摄的鸟实时分享出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更多会友不禁感叹,经此一疫,人类的确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去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把创建美好生态环境的理念根植于心。 文/本报记者 李喆

供图/郭耕

在英语国家中,观鸟还有一些术语,比如说特别热衷的、不怕艰险沉溺其中的观鸟人,被称为Twitcher,听起来发音像“推车”。还有一种观鸟者,叫Birder,中文可以翻译成“鸟人”,是介于“推车”和门外汉之间的观鸟爱好者。他们善于认鸟种、识鸟点,能帮助“推车”找到稀罕鸟,也常常带着门外汉观鸟。郭耕自言,

“我觉得我的角色就是一个‘鸟人’。”还

有一种人是“佛系”观鸟,随缘,享受过程。郭耕又打趣,“我觉得我也属于佛系观鸟,能见到就高兴。”

还有一个角色叫“菜鸟”,就是门外汉,或者是新加入的。但“菜鸟”在观鸟者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观鸟初学者;另一个是指常见的鸟,比如小麻雀、喜鹊等等。

郭耕由衷地赞美鸟类,“它们的歌声,任何歌手、音乐家都很难比拟。它们的美丽也是任何画家都难以描摹的。”他边放凤头䴙䴘的视频边说,“看它们的婚礼舞,美妙绝伦。如果学会了观鸟,就相当于获得了一张进入自然剧场的门票,而且是终身免费的。”

中国古人不观鸟吗?郭耕脱口而出,“我们的古人当然也观鸟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流传至今的诗词,都是古人观鸟的见证。每当在野外观鸟,我都不觉沉浸在唐诗的曼妙气氛中。每当捧读唐诗,我的脑海中又总会幻化出户外观鸟时燕语莺声的情景。”

也因此,郭耕把对观鸟和唐诗的爱

好合二为一,出了本《鸟语唐诗三百首》,“封面也是我拍的一张照片,这个画面我扣了一个意境,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闻此不乐也。除了感受古代哲学家的自然观,也能看出古人观鸟的姿势,立于沼上,是在湿地环境。”

郭耕讲得很动情,“不辞故国三千里,还认雕梁十二回。哎呀,古人不但观鸟,看看,还发现了鸟的迁徙规律。”也因此,人们按照鸟类迁飞的类别,把鸟类分成留鸟、候鸟、旅鸟、迷鸟。

看到英国国鸟是知更鸟,立刻有人好奇地问中国国鸟是什么?郭耕放上图例,徐徐递进,“大家看,红腹锦鸡、丹顶鹤、中华凤凰……连神话中的凤凰都出来了,到底哪个是国鸟呢?莫衷一是。只能说红腹锦鸡是中国的准国鸟,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次开大运会,各国参赛队用鸟来举牌,当时中国队出现时,牌子上是红腹锦鸡。宝鸡市的名称,就是因为秦岭之下盛产红腹锦鸡。中国有两种锦鸡,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近两个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大量引进中国的红腹锦鸡,成了他们的园林鸟类。就像蓝孔雀在中国的园林中很多,红腹锦鸡在欧美国家也不少。”

会友老红木立刻发上一张红腹锦鸡的图片求性别,郭耕迅速科普,“这只是

雄性。多数的鸟类,特别是一夫多妻的,都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性二态,或者体二态的差别:雄性异常艳丽,而雌性相对低调。这对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保命的事儿。有人说雄性美是为了吸引雌性,好,但是有没有想过雌性为什么必须不美?为了安全。很多鸟类一年中有一个月的时间要抱窝孵卵,一动不动。如果花枝招展的,就暴露目标了,容易让天敌发现,就没命了。”

“推车”、鸟人、菜鸟

雌性不美,是为了保命?

说起来,世界上的鸟类一共有1万多种,有3/4会迁徙。中国鸟类有1445种,迁徙的鸟类也有五六百种之多。迁徙的候鸟,还分夏候鸟和冬候鸟。

那动物学家怎么研究鸟的迁徙规律呢?郭耕如数家珍,“比较原始的方法是给鸟戴上指环。指环上有符号,有人捡到以后,就按照指环上的地址写个信,说在哪里发现的。依此得出这种鸟的迁徙路径。随着科学的发达,我们给

鸟戴上了卫星定位器。所以这两年有了惊人的发现,比如说著名的北京雨燕,我们总说它冬天飞南方去了,雨燕的南方有多南?戴上卫星定位器,终于发现,它飞到了非洲南部。”

青睐·云课堂

时间:5月5日(周二)20:00至21:00方式:线上视频课程汪曾祺是20世纪中国文坛极其重要的、多体兼擅的

作家,其创作生涯跨越现、当代,以逾500万字的作品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半个多世纪。在汪曾祺百年诞辰的2020年,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带我们再一次走进汪曾祺的文学世界。

扫码即可查看报名方式:

汪曾祺诞辰百年,我们随他的文字返乡青睐云课堂·疫期第14期【预告】

▲红隼摄于南海子

▲冠鱼狗,摄于怀柔

草鹭,摄于麋鹿苑

▲震旦鸦雀,摄于卢沟桥

黑翅长脚鹬,摄于长子营湿地

郭耕

青睐云课堂第四期的观鸟课还没开讲,就吊起了不少人的胃口。怎么回事?原来,身为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嘉宾郭耕老师开讲前也没闲着,把他在爱鸟周以来拍摄的许多鸟类小视频在线发布、分享,一时间,答疑的、求教的,课群里不亦乐乎。

大家都有个明显的感受,虽然疫情扰人,然而大自然依然绚丽多姿。有人说,“昨天有两只鸟来我家筑巢,原来是斑鸠呀!”不少人分享拍到的珠颈斑鸠,憨态可掬,拍者自豪地说,“石景山老山那儿就能拍到!”还有人感叹自己就住在房山,却不知道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前些日子到访过自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