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教育 之影響 ·...

132
契約編號:100-19 國家教育研究院 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教育 之影響 總計畫期末報告 主 辦 機 關:國家教育研究院 研 究 單 位: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人:陳伯璋講座教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協 同 主 持 人:薛雅慈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研 究 助 理:范惠卿(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 研究期程:100 2 25 日至 102 2 24 中華民國 102 5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Aug-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契約編號:100-19

    國家教育研究院

    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教育 之影響

    總計畫期末報告

    主 辦 機 關:國家教育研究院

    研 究 單 位: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主 持 人:陳伯璋講座教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協同主持人:薛雅慈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研 究 助 理:范惠卿(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

    研 究 期 程:100 年 2 月 25 日至 102 年 2 月 24 日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 I

    目次

    目次 .............................................................................................................................................. I 

    表次 ............................................................................................................................................ II 

    圖次 ........................................................................................................................................... III 

    附錄 ........................................................................................................................................... IV 

    摘要 ............................................................................................................................................. 1 

    第一章 研究計畫之緣起 ................................................................................................................ 7 

    第一節 少子女化 ............................................................................................................ 9 第二節 雙薪(雙生涯)家庭的增加成長 .................................................................. 12 第三節 新住民家庭-新臺灣之子現象 ...................................................................... 13 第四節 隔代教養家庭 .................................................................................................. 17 第五節 單親家庭的增加趨勢 ...................................................................................... 19 

    第二章 研究目的 ........................................................................................................................ 21 

    第三章 名詞釋義 ........................................................................................................................ 21 

    第四章 研究架構、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 .......................................................................................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圖 ...................................................................................................... 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 ...................................................................................... 24 第三節 預期效益 .......................................................................................................... 27 第四節 研究進度 .......................................................................................................... 28 

    第五章 研究進度 ........................................................................................................................ 29 

    第一節 總計畫召開之整合會議 .................................................................................. 29 第二節 總計畫針對重要名詞釋義進行文獻蒐集與統整 .......................................... 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5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與結論 ...................................................................................... 51 第二節 建議 .................................................................................................................. 61 

    參考文獻 ..................................................................................................................................... 83 

    附錄 ........................................................................................................................................... 87 

  • II

    表次 表 1-1 臺灣 1988-2004 年間家庭型態變遷 ............................................................................. 8 表 1-2 祖孫 2 代家庭成長概況 ............................................................................................... 17 表 4-1 家庭型態變遷對幼兒園教育之影響雙向細目圖 ....................................................... 24 表 4-2 本研究第一年進度甘梯圖(民國 100 年 3 月至 101 年 2 月止) ................................ 28 表 4-3 本研究第二年進度甘梯圖(民國 101 年 3 月至 102 年 2 月止) ................................ 28 表 5-1 本研究有關家庭型態變遷的相關名詞釋義一覽表 ................................................... 39 

  • III

    圖次 圖 1-1 臺灣家庭型態比例 ....................................................................................................... 10 圖 4-1 研究架構圖 ................................................................................................................... 23 

  • IV

    附錄 附錄一整合會議紀錄 .............................................................................................................. 87 

  • 1

    摘要 本整合型研究旨在探究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教育之影響。根據五個子

    計畫的實證調查及訪談結果,本研究在結論上歸結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四種家

    庭型態(單親家庭、雙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新住民家庭)在實證上的變遷面

    貌;第二部分:幼兒園生態(幼兒園教保人員、家長、課程教學、及園所經營)四

    個面向的探討為焦點,歸結出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各項生態的影響情形。

    一、本研究結果發現所歸結的第一部分結論為:

    (一)四種家庭型態表現在家長期望部分呈現較為共通性(無顯著差異)的結

    果:家庭型態並不能有效預測家庭功能,如以系統論的角度看待家庭,家庭功能

    的發揮比家庭結構的完整更加重要。因此我們應以更寬廣的家庭系統和家庭功能

    觀點去看待家庭與幼兒,才能避免對不同家庭型態幼兒持著刻板印象。

    (二)四種家庭型態之實證結果有所差異的部分:

    第一、雙薪家庭:雙薪家庭的增加是隨著工業化加速及女性就業增加的必然

    結果,而教保服務人員對雙薪家庭之幼兒表現及親職角色等方面,都是持最正面

    的看法,惟雙薪家庭家長需要的協助是親職時間的補充,這部分未來應從就業政

    策及工作權益著手。

    第二、新住民家庭:家庭型態變遷中的新住民家庭經常出現教養態度不一致

    的情形,且父職參與程度普遍低落,因此新住民家庭需要協助的部分是親職角色

    知能的充實。

    第三、隔代教養家庭:家庭型態變遷中的隔代教養家庭,教保服務人員對其

    價值觀較趨於負向,相較於其它家庭型態,隔代教養家庭家長呈現一致性低的親

    職角色扮演,因此隔代教養家庭最需要教師的協助,未來應朝改善師資品質,為

    幫助隔代教養家庭的首要之務。

    第四、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由於在親職時間、經濟負擔、精神負擔等層面都

    由單方家長肩負重任,在幼兒園方面宜顧及單親家庭托育時間的需求提供彈性服

    務,並提供社福資源。

    二、本研究歸納結論的第二部分為: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整體幼兒園生態之

    影響,分述如下:

  • 2

    (一)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學習表現之影響:整體而言,當前我國之幼兒

    園中的弱勢家庭比例並不低,各家庭型態幼兒的學習表現以「自主管理」層面最佳,

    「自我表達」層面最弱。顯示未來我們應加強整體幼兒在「自我表達」上的練習。

    (二)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教師之影響: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家庭型

    態之價值觀,及需求知覺,教保服務人員對於雙薪家庭的價值觀較其他三類家庭都

    來得正向,顯示教保服務人員認為在這四類家庭當中,雙薪家庭所擁有的條件最能

    使家庭內的成員獲得好的表現,而隔代教養家庭在教保服務人員心中是最需要注意

    與關照的一種家庭型態。整體而言,私立幼兒園的園所及教師對雙薪、單親、隔代

    教養及新住民家庭之需求知覺高於公立幼兒園,或許是私立幼兒園在較有招生壓力

    的情境下更顧客導向,因此能敏銳地知覺不同家庭幼兒及家長之需要。

    (三)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家長教養期望、教養態度與親職角色之影響:

    整體而言,在家庭型態變遷趨勢下,儘管各類家庭型態在對幼兒成就期望與安排

    課外學習有程度及考量上的不同,在教養期望部分呈現了較一致的情形。幼兒園

    應注意並滿足各種家庭對於孩子「正向發展與獨立」的期望。

    (四)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課程與教學之影響:整體而言,各類家庭

    型態的幼兒家庭生活經驗各異,但幼兒園的教學卻將幼兒的學習經驗齊一化,忽

    略多元性及個別化的需求。

    (五)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經營之影響:整體而言,在家庭型態變遷

    中,少子女化是人口變遷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幼兒園經營者也因此倍感壓力。

    由於家庭型態變遷中,不同家庭型態主要照顧者對幼兒園之需求略有差異,幼兒

    園因應策略對不同型態家庭需求之預測情形亦有所不同,未來幼兒園經營更須對

    變遷中的不同家庭型態有所覺察而有所因應。

    本整合型研究之建議分為三個部分:一、對幼兒園實務現場的建議;二、對

    教育政策-新頒布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的建議;以及三、對社政

    單位及家庭政策上的建議三大部分:

    一、對幼兒園實務現場的建議:

    (一)因應家庭型態變遷,應提升師資及教保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能。

  • 3

    (二)因應家庭型態變遷,應強化親職教育及家長協助。

    (三)因應家庭型態變遷,幼兒園應規劃適性且多元的課程及教學。

    (四)因應家庭型態變遷,幼兒園宜多角經營且規劃提供多元的服務。

    二、對教育政策-新頒布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的建議

    (一)新頒布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在實施面宜強化幼兒園建立與

    社區、家庭夥伴關係之功能與角色。

    (二)積極落實「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理念。

    三、對社政單位及家庭政策上的建議。

    (一)研擬並推動弱勢家庭協助方案,以健全弱勢家庭教育功能,進而改善弱勢

    家庭幼兒學習表現。

    (二)關注隔代教養家庭幼兒的學習動力與需求,適時提供輔導與協助。

    (三)提高「全國幼兒園幼生管理系統」資料登錄的完整性與準確性,以確實掌握

    各家庭型態幼兒的就學狀況,進而據以為相關政策或方案研擬的參考依據。

    (四)落實國家發展計畫當中各項家庭相關政策,強化家庭功能的意義。

    (五)針對不同型態的家庭提供協助,首要任務是隔代教養家庭。

    (六)建置家庭資源中心或強化社區家庭教育中心,以提供多元家庭的需求及整

    合性的多元服務。

    (七)隨著家庭教育中心社區化的推展大量培訓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與志工,以順

    利推展親職教育。

    (八)深耕兩性教育,以提升父職參與。

    (九)擴大弱勢家庭的經濟支援。

    (十)政府宜詳加規劃托育服務與家庭照顧「二合一」的複合式方案。

    關鍵字:學習表現、家庭型態、雙薪家庭、新住民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單

    親家庭

  • 4

    Abstract

    In Taiwan, the types of family become diverse more and more because of the society

    changes huge in decades. Generally, before preschool educators in Taiwan teach children,

    they try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family background first. Educators refer the backgrounds

    to arrange the educational goals and to prepar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ir students. In the

    same way, the perspectives and values preschool educators hold for difference types of

    family will guide educators to interpret children’s behaviors and performances in certain

    ways, and effect children’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ontents moreover.

    There are five purposes in this research:

    Firs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types on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outcomes.

    Second, to inquire what perspectives and values preschool educator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consider when they fac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from various types of

    family.

    Third, to investigate parental expectation, parenting styles, and parental roles of

    parents with young children under social changes

    Fourth, to review and analyze the expectations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rom

    low-fertility family, dual-income family, new immigrants, intergenerational child-rearing

    family and single-parent

    Finally, to investigate impact of the preschool operation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domestic family pattern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about 20% children in the preschool who come from new immigrant

    families, grand-parenting families or single-parent families.

  • 5

    2.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eschool educators and parents, children’s learning

    outcomes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primary caregiver rather tha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amily.

    3. As a whole, learning outcomes of children from dual-income family is often higher

    than children from other families, but learning outcomes of children from

    grand-parenting family is weaker than that of other types of families.

    4. Preschool educators hold the most positive perspectives and values in

    double-income families, and then decease regressively in new inhabitants’ families,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skip-generation families in turn.

    5. In different family types, preschool educators appea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values in three aspects—family statu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performance.

    6. Preschool educators in different seniority and institutions perfor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values between 4 family types.

    7. Preschool educators consider that to maintain healthy family function is the main

    factor of effecting children’s performance.

    8. Parents from all focal types of family have similar expectation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independence”; and skip-generation family and new immigrant

    family have higher expectation on “achievement” than other family types.

    9. To double-income family and single-parent family, “The child wants to learn” is

    the major concern when arrang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hile skip- generation

    family and new immigrant family set priority on “It helps in future academic

    learning”. An interesting finding which is contrary to general impression is that,

    “First runner wins” and “Showing off talents is an honor” are both not on parents’

    list.

  • 6

    10. Utilization of parenting strategy differs depending on family types; with skip-

    generation family and new immigrant family more “adult-centered”, and double-

    income family more “child-centered”.

    11. Parenting styles differ depending on family types. The parenting style of

    double-income family tends to be authoritative; ship-generation family and new

    immigrant family tend to be either permissive or authoritarian; and single-parent

    family also tends to be permissive.

    12. The practice and fulfillment of parental roles differ depending on family types;

    with double-income family scores the highest; ship-generation family the lowest;

    and traditional single-income family higher than skip-generation family only.

    13. Overall speaking, family type in itself alone is not a determinant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difference in parenting expectation, parenting styles or parental

    roles.

    14. The need of primary caregivers with at least bachelor’s degree was higher than the

    primary caregivers with below high school degree in strengthening life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s, and valuing the importance of home-school

    relationship.

    15. The demand of flexible services from primary caregivers of single parent families

    was higher than primary caregivers of double-income families and grandparent

    families.

    16. The need of cultivating for special talents of the new immigrant families was

    higher than double-income families.

    Key words: learning outcomes, type of family, double-income family, new inhabitant

    family, grand-parenting family, single-parent family

  • 7

    第一章 研究計畫之緣起

    近年來,臺灣社會不斷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與考驗,特別是做為社會基本單

    位的家庭,正面臨著失去功能或分解的危機。由於社會快速變遷、人口結構改變

    婦女投入勞動市場以及道德倫理觀念的改變等種種因素,家庭型態也受到些許影

    響而隨之改變。由行政院主計處(2006)的統計資料發現,我國家庭型態仍以父

    母及未婚子女組成之核心家庭所占比重最大,但有略降之現象,相對的,單親家

    庭及祖孫(隔代教養)家庭則有增加的趨勢。

    社會的變遷,必然帶來家庭在結構型態及功能上的改變,亟需調整與因應。

    尤其目前臺灣社會面臨民主化、工業化及都市化、全球化、少子化的衝擊,帶來

    了家庭在家庭結構、人口組成、生活型態、家庭勞務分工、以及兩性關係改變等

    劇烈的家庭變遷,亟需藉由教育功能的發揮,才能做好調整及因應的工作。因此,

    社會變遷與家庭變遷、教育工作關係相當密切。社會變遷、家庭變遷會帶來家庭

    的失調,必須藉由教育的實施才能因應;而起始點-幼兒教育之功能的調適將有

    助於減緩家庭變遷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有鑑於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各項家庭

    變遷議題與幼教課程課題的探討,提供幼教相關單位及關心幼兒教育課程推展的

    學界及實務工作參考應用。

    在家庭變遷趨勢下,目前社會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家庭,例如:少子女家庭、

    雙薪家庭、新住民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單親家庭等。各類型家庭對幼兒園的影

    響為何?是否能協助家長或教師為這些不同類型家庭幼兒提供更合宜的課程與教

    學?這應該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參與介入的課題。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家庭組成型態變遷」研究報告指出(行政院主計處,

    2006):臺灣家庭型態向以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最大,但自

    1988 年至 2004 年間家庭組織型態卻以「夫婦家庭」、「單人家庭」、「祖孫家庭」和

    「單親家庭」為主,且 16 年間增加率高達百分之百以上;其中祖孫家庭亦即「隔

  • 8

    代教養」家庭為 107.3%,「單親家庭」亦高居 100.7%。(表 1-1)

    表 1-1 臺灣 1988-2004 年間家庭型態變遷

    1988 年 2004 年 增減率(%)

    全體家庭(千戶) 4,735.2 7,083.4 49.6

    單人家庭 283.3 704.1 148.6

    夫婦家庭 362.3 1,003.7 177.1

    單親家庭 273.2 548.3 100.7

    祖孫家庭 39.5 81.8 107.3

    核心家庭 2,799.7 3,307.2 18.1

    三代家庭 790.4 1,077.5 36.3

    人口數(百萬人) 20.0 22.7 13.7

    平均戶量(人/戶) 4.1 3.2 -0.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06)

    由於時代的律動,社會的發展,工商的發達,交通的便利,環境的改變,家

    庭的結構,自然而然地產生快速而大幅度的變遷,其中最主要的家庭型態或結構

    變遷,大致包括少子女化、雙薪家庭的增加、新住民家庭的產生、隔代教養家庭、

    單親家庭的增加等五個重大面向,而本計畫將少子女化作為一種變遷的背景趨

    勢,而雙薪家庭、新住民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及單親家庭為近年來主要的四種

    家庭型態變遷面向。在此趨勢下,幼兒教育也面對新的課題,因而在幼兒園必需

    有新的視野與主題:如幼兒的發展與能力、教師的多元文化觀、家長的教養態度

    與期望、幼教課程教學如何有新的主題及創新、幼兒園所的經營管理如何因應變

    遷等,都是當代幼教課程發展所應面臨的挑戰。

  • 9

    第一節 少子女化 近年來,臺灣人口結構的快速變遷,對社會、經濟、教育、家庭各層面造成

    的影響愈來愈受關注。《天下雜誌》(2005)封面故事「少子海嘯:娃娃不見了」曾

    引起社會大眾對臺灣少子化現象的廣泛討論,餘波蕩漾至今,少子化現象持續惡

    化。依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我國 2005 年出生人口為 20.5 萬人,僅是 1981 年的

    1/2(內政部兒童局,2006),總生育率為 1.115 人,在全球敬陪末座,不僅遠低於

    全球的平均值 2.8 人,甚至低於強制一胎化的中國大陸 1.6 人。少子女化的人口結

    構趨勢造成的勞動力減少,影響國家經濟整體發展,已隱然成為國家安全隱憂,

    也直接衝擊幼兒教育生態(段慧瑩,2007;林松柏、吳柏林,2006;徐聯恩、彭

    志琦,2006;張孝筠,2006)。而低生育率造成獨生子女增多,孩子成為父母的心

    肝寶貝天之驕子,也因相對教育可用金額增高,父母往往高消費提供最好的物質

    和教育環境,在養育子女與親職教育態度上易有嬌養之虞,所謂的「外傭新弱兒」

    因而產生。少子女化現象對幼兒家長在親職角色和教養態度上的影響值得關注。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6)所發表的家庭組成型態變遷資料,我國家庭型態

    的變遷與歐美國家類似,從 1988 年到 2004 年國內家庭組成形態的演變情形為:

    核心家庭比率下降 12.4%;三代家庭也略降 1.5%;但是夫婦(2 人)家庭和單人

    家庭卻分別成長了 6.5%和 3.9%;單親家庭和祖孫家庭也分別成長了 1.9%和 0.4

    %(如圖 1-1)。由此可見現今社會家庭型態的改變已成趨勢,此對園所經營者的

    意義是什麼?有否影響?為何同樣處於少子化與家庭型態變遷趨勢下,各園所的

    經營成效互有消長?如果能解析其中的影響因素和關鍵策略,是否就能對經營者

    提出有效的具體建議來改善現況?是否就能協助園所對這些不同型態家庭的子女

    提供更好的幫助?這應該是從事幼兒研究者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

  • 10

    圖 1-1 臺灣家庭型態比例 註:引自行政院主計處(2006)

    以「家庭」——組成「社會」的小分子——而例,臺灣社會近年來受到「少

    子化」(即出生率逐年下降)的影響,每個家庭的人口數逐年降低,甚至有許多家

    庭抱持著「不孕」的心態,以減少其生活的負擔。一般家庭為了維持或提升家庭

    的經濟條件,家中成人均須外出工作,而將照顧子女的責任轉由保姆或家中的長

    輩協助看護,以致「雙薪家庭」和「隔代教養家庭」的比例也持續提高(雙薪家

    庭比例已近五成)(行政院主計處,2010)。

    臺灣還因為過去五十年人口結構的快速變遷,對家庭與婚姻的衝擊更為明

    顯。例如,人口自然成長率 1960 年代約千分之三十,1990 年代即降至千分之十左

    右,只經過 30 年從所謂人口「高度成長」轉變成「低度成長」,估計在 2020 年左

    右即可能呈現負成長(經建會,2004)。若從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觀之,

    2004 年已降至 1.18 人。在死亡率變化不大的情形下,臺灣地區半世紀來生育率的

    下降,改變的不僅是人口數量,年齡結構也會有所變化。若將人口區分成 3 個年

    孫 , 1 .2祖 孫 ,

    單 親 , 7 .7單 親 , 5 .8

    單 人 , 9 .9單 人 , 6

    夫 婦 , 1 4 .2

    夫 婦 , 7 .7

    3 代 , 1 5 .2

    3 代 , 1 6 .7

    核 心 , 4 6 .7核 心 , 5 9 .1

    0 %

    2 0 %

    4 0 %

    6 0 %

    8 0 %

    1 0 0 %

    2 0 0 41 9 8 8 年

    核 心

    3 代

    夫 婦

    單 人

    單 親

    祖 孫

    百 分 比

    祖孫, 0.8 祖孫,1.2

  • 11

    齡群,經濟活動人口(15 歲~64 歲)、老人依賴人口(65 歲及以上)和幼年依賴

    人口(15 歲以下),三者的比例已有明顯改變。到 1993 年底時,臺灣的老年人口

    比率已突破百分之七,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

    2003 年臺灣地區幼年人口占 19.8%,經濟勞動力人口占 70.9%,老人人口則占

    9.2%。在此趨勢下「老化指數」(index of aging)從 1963 年的 5.57 人上升至 2003

    年的 46.6 人,也就是說相對於一百個幼年人口老人的數量,三十年間這個指數增加

    為 8 倍。「依賴比」(dependency ratio)在過去 50 年間呈現幼年人口所減少的數量較

    老年人口的增加為多,使得總人口的依賴比(或稱為扶養比)一直在下降,從 1960

    年代超過 90 降至 2003 年的 41,也就是每一百個經濟勞動力人口所扶養的人數;但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趨勢即將因幼年人口減少趨緩而老年人口增加加快的情形下,

    轉而成為上升的趨勢。

    根據內政部主計處(2011)的統計,2010 年 1 月~11 月國內出生 15,406 個新

    生兒,出生率落到新低點的同時也顯示出國內人口老化程度已創下新高。而衛生

    署國民健康局公布的臺灣「老化地圖」,其內容也指出:相對於生育率的持續降低,

    國內人口正以三級跳方式快速老化,比之歐美國家的趨勢--法國 115 年、瑞典 85

    年、美國 73 年的慢慢變老,臺灣卻在 24 年間迅速老去,若未及時因應,國家生

    產力與競爭力將面臨極大危機(張翠芬,2011)。無怪乎總統馬英九(2011)指出:

    少子化是國安問題。顯見少子女化問題對我國帶來之衝擊。

    最新資料又顯示,臺灣少子化情況空前嚴重,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民

    國 99 年臺灣總生育率再創歷年新低點,跌破「一」字大關,民國 99 年新生兒總

    數較前年減少兩萬四千四百廿四人,僅十六萬六千八百八十六人,總生育率更從

    民國 98 年的 1.03 驟降至民國 99 的 0.895;等於平均每位婦女一生僅生 0.895 個

    小孩。平均每對夫妻一輩子生育不到一名子女。民國 98 年臺灣還以 0.01 的差距

    險勝德國,險居全球倒數第二,但民國 99 年跌破 0.9 大關,已經成為全球生育率

    最低的國家!(中時電子報,2011 年 8 月 15 日)

  • 12

    根據該推估報告,臺灣人口會在 2019 年、生育率降至 0.9 時出現總人口負成

    長;民國 99 年雖然臺灣總人口仍有成長,但生育率已降至更低的水準,人口結構

    已經出現警訊。經建會民國 98 年九月提出的臺灣人口推計報告,原本推測在最壞

    的狀況,民國 98 年總生育率還能維持在 0.92 的水準,要到 2020 年才會跌破 0.9

    的關卡;但最新統計卻顯示國人生育意願遠比經建會「低推計」還要低得許多,

    去年一年生育率的跌幅,就達到經建會原本預設十年的水準(中時電子報,2011

    年 8 月 15 日)。可見少子化問題的急速。

    第二節 雙薪(雙生涯)家庭的增加成長

    所謂「雙薪家庭」(double-income family),或稱「雙生涯家庭」或「雙俸家

    庭」或「雙就業家庭」、「雙工作家庭」,是指夫婦倆人均從事有給職工作(包

    括全職或兼職的型態),並共同分擔家計的家庭類型。

    歷年來臺灣家庭型態一向以父母及未婚子女組成之核心家庭所占比重最大,

    但比率由 1988 年之 59.1%逐年下降至 2004 年 46.7%,其次的 3 代家庭也由 16.7

    %略降為 15.2%;反之,夫婦 2 人或單人所組成之小家庭成長速度最快,比率分

    別上升至 14.2%及 9.9%,而單親與祖孫家庭比率亦略增為 7.7%及 1.2%。由於單

    人、夫婦 2 人、單親及祖孫等家庭比例上升,平均每戶人數(戶量)由 1988 年 4.1

    人降為 2004 年 3.2 人。

    雙薪家庭的增加趨勢,對幼兒園造成何種衝擊呢?黃迺毓、柯漱馨、唐先梅

    (1996)指出,雙薪家庭具有下列幾個特質:(一)經濟資源較豐:雙薪家庭收入

    較高,可利用的經濟資源較豐之外,由於女性就業也帶給女性較多的經濟資源和

    較高的家庭權力,並使得家庭及個人有較多的選擇空間及較高的生活品質。(二)

    時間安排的限制:雙薪家庭最大的限制在於時間的安排,由於女性外出工作,使

    得原先可全心全意照顧家庭的人必須花大半的時間在工作上,因此家務的處理也

    是一大頭痛問題。尤其對妻子而言,不但要承受工作上的壓力,回到家後可能還

  • 13

    需花很多時間在家事處理上,因此會造成家庭與工作上的衝突。(三)子女照顧多

    半需要協助:由於女性外出就業,子女的照顧成為一個需要外在資源協助的工作,

    尤其是家中有年幼子女的家庭,社會的保育資源更是不可缺少。社會的保育資源

    包括褓姆、祖父母、幼稚園、安親班等等,因此慎選合適的社會保育資源是雙薪

    家庭重要的一個課題。(四)其他的人口特性:雙薪家庭傾向於有較少的子女數,

    因為子女越多需要投入家庭的時間與精力也越多,所以雙薪家庭的子女數往往較

    其他類型家庭的子女數來的少,甚至有越來越多的頂客族(只結婚而不想生小孩

    的夫妻)出現。由此可知,未來幼兒園如何規劃雙薪家庭成長下所需要的幼兒照

    顧資源體系,幼兒園是否要推出更多元化時間更彈性的經營方式與托育時段,都

    是未來幼兒園面對家庭變遷趨勢要調整的課題。

    第三節 新住民家庭-新臺灣之子現象

    所謂的「新住民家庭」,是指臺灣的本地人與非本國籍(含外籍與大陸)的配

    偶共組的家庭皆屬之。以內政部(2010)的資料顯示,從 2001 年起,每年外籍與

    大陸配偶的人數都超過 21000 人,最高時期更有 54634 人(2003 年)。2009 年外

    籍與大陸配偶人數共有 21914 人,占該年所有結婚對數的 18.71%,將近 1/5(見表

    一)。這些新住民家庭(包含其子女)所面臨的現況是,外籍配偶透過婚姻關係遠

    離原本的故鄉到了新環境,所有的生活習慣、風土民情皆須重新適應,對這些新

    住民而言,文化間的衝擊是他們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被迫著在兩個世界(原生

    社會和臺灣社會)來回穿梭,不僅如此,他們的下一代也需面對家庭與周遭環境

    間的種種差異。這也是近年來政府和教育界特別關注此一社群的原因之一。

    臺灣人口結構變遷所連動的家庭變遷趨勢中最受社會關注的是新住民家庭子

    女的教育問題。自 1990 年代左右,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和推動經濟南向政策以來,

    臺灣外籍配偶的人數逐年攀升,新住民子女就學人數也不斷創新高。根據最新資

    料顯示,新住民子女在中小學就讀人數從 92 學年度的 30,040 人增加到 98 學年度

    的 155,144 人(教育部教育統計,2010)。而六歲以下新住民子女的人數因幼稚教

  • 14

    育非屬國民義務教育的一環,未有精確的統計資料,但由非本國籍生母的新生兒

    數比例亦逐年遞增,由 1998 年的 5%至 2004 年的 13%,亦即每 7 名新生兒就有 1

    名是新臺灣之子(內政部,2004)的趨勢可知,新住民子女將逐漸成為繼閩南、

    客家、1949 年遷臺之中國籍、原住民之後,臺灣之第五大新興的族群(吳瓊洳、

    黃靖茹,2010)。由於多數外籍配偶來自於經濟條件較臺灣落後的大陸及東南亞國

    家,其在語言溝通、認知觀念、生活習慣差異、子女教養方式與態度、支持網絡

    等方面的適應會牽引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問題。外籍配偶與新住民子女人數持續提

    升的趨勢反映的不僅是臺灣族群組成逐漸異質化、多元化的現象,外籍配偶家長

    親職教育的成效對其子女的學業及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也成為學校教育的挑戰。

    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 近十年來每年跨國婚姻超過兩萬對,例如 1998 年有

    22,905 對,占當年臺灣總結婚對數 145,976 之 15.7﹪,2000 年開始驟增至 44,966

    對占 24.8%,也就是每 4 對登記婚姻中有 1 對為外籍通婚;2003 年達到最高峰有

    54,634 位,占總結婚登記對數的 31.9%。鑒於大陸新娘與東南亞新娘人數之激增,

    政府統稱為「新移民」;近年來人數稍微緩和,但 2006 年仍有 23,930 位,占總結

    婚登記對數的 16.8%,即每 6 對登記結婚中有 1 對為外籍通婚。

    對於新住民家庭的兒童而言(近年來此社群的人數逐漸增加,所以社會上另

    總稱為「新臺灣之子」),他們的人數逐年增加,直至 2006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每

    七位國小新生中就有一位(張芳全,2006)。在教育現場的觀察,新臺灣之子的身

    心發展與一般同齡兒童相較之下,比較容易出現發展遲緩的問題,且以語言發展

    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和動作功能障礙居多,因此,教師需付出更多的關注和提供

    更彈性的教學方式,以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洪巧珣,2010)。

    源自 90 年代臺灣社會的「新住民家庭」,外籍配偶比率從 2000 年的 5.12%上

    升至 2006 年的 13.16%;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2003 年 8 月所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

    每 9 對婚姻中就有一對外籍配偶,每 8 個新生兒當中就有一位是外籍媽媽;2004

    年外配所生嬰兒達三萬名,增加幅度高達 12.5%(吳清山,2004)。最近教育部公

  • 15

    告國民中小學「新臺灣之子」已經突破 15 萬人,每年且已 20%的速度在成長之中

    (中廣新聞網,2009 年 5 月 8 日)。

    觀察臺灣的東南亞新娘及大陸新娘現象,乃因為臺灣近五十年來累積較多的

    可婚而未婚男子,其中在臺灣婚姻市場中居於相對弱勢的男子(如社經地位較差、

    年紀偏高或身心障礙者)在開放通婚之初成為了主要的需求者,在仲介業穿針引

    線下「挑」老婆完成終身大事並傳宗接代,而東南亞新娘則多因經濟條件差而選

    擇嫁到臺灣,期待為自己找到長期飯票並改善家庭生活環境。簡言之,一方面是

    因為臺灣婚姻市場失衡產生部分未婚男子的需求,是一種拉力;另一方面,因為

    這些地區和臺灣之間具有「經濟傾斜」現象而產生供給新娘的推力。

    有學者(莫蔾藜、賴珮玲,2004)針對外籍配偶新生兒持續增加的現象提出

    看法,認為此為彌補臺灣社會人口結構空缺的方法。但根據內政部的調查顯示,

    外籍配偶平均生育子女 1.04 人,大陸籍配偶生育子女平均為 0.73 人,都比臺灣婦

    女生育數 1.21 人低,由此顯示我國面臨的少子化問題是所有家庭共同的現象(徐

    聯恩、彭志琦,2006)。目前我國尚未對獨生子女家庭進行相關統計(陳小燕,

    2004),但已有學者呼籲關心獨生子女教育的問題,以免獨生子女成為未來的弱勢

    (陳恆光,2003)。

    新臺灣之子現象影響的幼教生態即是弱勢學童的教育需求問題,以及親職教

    育的需求增加。臺灣的弱勢男子和東南亞的弱勢女子所共同組成的跨國婚姻家

    庭,不僅須面對婚姻調適、子女生養等問題,更需要面對跨文化適應所帶來如風

    俗民情、生活價值觀差異、和語言溝通隔閡等衝擊,加上「買賣婚姻」烙印、雙

    方結婚動機不同,臺灣男子為解決延續後代的壓力,東南亞女子則以經濟為最重

    要考量因素之一,跨國婚姻必然會比同國同種族結合之婚姻家庭容易產生婚姻不

    協調、夫妻關係衝突及養育小孩等問題。因此在幼兒教育上的衝擊便是弱勢學童

    的教育問題,特別是家長的教育弱勢又伴隨著經濟弱勢、隔代教養等多重弱勢的

    處境,幼教課程一方面要考慮弱勢家庭學童的教育需求也要注入多元文化的關

  • 16

    注,在幼兒教育課程的形構上,必需更多元化,課程主題的選擇即應具被多元文

    化教育的觀點。

    有關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的相關議題近年來受到相當的關注。由於外籍配

    偶初來臺灣,必須面臨生活、語言、文化、飲食習慣等各方面的調適,但往往尚

    未適應即需面對接踵而來的子女照顧與養育問題,使其移民適應之路倍增壓力與

    困擾。吳清山(2004)針對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可歸納為

    下列七方面:1. 適應環境困擾,影響子女心智發展;2. 語言溝通障礙,子女學習

    發展受限;3. 缺乏育兒知識,不易勝任母親責任;4. 子女發展遲緩,增加教育子

    女困難;5. 婚姻形同買賣,子女缺乏有利環境;6. 居於經濟弱勢,缺乏自我謀生

    能力;7. 處於文化隔閡,社交範圍相當受限。

    此外,移民親職能力的跨國籍比較研究(Bornstein & Cote, 2004)進一步指出,

    移民女性愈適應接待社會文化,其親職教養態度與方式也會愈接近接待社會;而

    影響移民家長親職參與以及子女教育成就的最重要因素是移民者語言的適應(Coll,

    Akiba, Palacios, Bailey, Silver, DiMartino et al., 2002)。

    以上簡述了臺灣近數十年來的家庭結構與型態的變遷,簡單地說,家庭變遷

    趨勢朝向規模小且孩子少,老人家戶與隔代家戶增多,晚婚現象普遍,離婚率上

    升,單親與新移民家庭也在增加。此現象加上經濟環境不良,除了傳統因老、殘、

    病所致的「窮人家」會增多,仍有不少是結構變遷下所產生的新家庭型態與危機

    家庭,其特質與傳統弱勢不同,成為了「新」弱勢。

    根據新的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臺灣地區的小家庭成長數度最快。小家庭與雙

    薪家庭的產生,使得所謂的「安親兒童」增加。小家庭盛行,以及晚產、少子女,

    使得每個家庭只有一、兩個小孩,父母親願意花錢在子女身上。另外,現在大部

    分的家庭都屬雙薪家庭,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子女,因此,不只托育、安親

    需求逐漸擴大,更因彌補心理擴大了兒童市場。例如兒童課後學習市場,還有兒

  • 17

    童保健市場、還有兒童快樂商機的遊戲市場,根據 IDC(Internet Data Center)最

    新市場研究發現,2005 年臺灣地區線上遊戲市場會員營收達到 2.1 億美元,較

    2004 年成長了 12.1%,為亞太地區除日本、南韓、中國之外,最大的線上遊戲市

    場,這些都足以證明,家庭結構改變對兒童相關的商業消費影響至鉅。

    根據行政院勞委會統計處(2010)之婦女勞動統計顯示,2005 年至 2009 年 25

    歲至 44 歲約有七成至七成六的婦女進入勞動市場,其中 25 歲至 34 歲婦女進入勞

    動市場的比率超過七成甚至達到八成。而最近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分析(行政院

    主計處,2010)亦顯示,已婚女性的就業率達 54.47%,亦即每十對夫妻中有五對夫

    妻是雙薪,而已婚女性因生育離職而後復職的比率也高達 55.48%,即每十對夫妻有

    五對夫妻是雙薪。隨著女性意識抬頭,教育程度不斷的提升,女性就業的比例越來

    越高,自,1979 年至 2010 年增幅高達 22.41 百分點(行政院主計處,2010)。

    第四節 隔代教養家庭

    2004 年臺灣祖孫 2 代家庭計 8.2 萬戶,占總戶數比率由 1988 年 0.8%上升至

    2004 年 1.2%,有 8 成 6 係以祖父(母)輩為經濟戶長,其中戶內成員為 65 歲以

    上祖輩與孫輩皆未滿 18 歲戶數為 2.9 萬戶,占祖孫家庭戶數比例由 1988 年 26%

    上升至 2004 年 35%(行政院主計處。2006)。

    表 1-2 祖孫 2 代家庭成長概況 1988

    (千戶) 2004

    (千戶) 增減率(%)

    戶數 39 82 107.3 祖輩為經濟戶長 35 70 101.4 祖輩至少 1 人 65 歲且孫輩皆 18 歲

    10 29 184.8

    孫輩為經濟戶長 4 12 153.4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 18

    隔代教養的另一問題,不少祖父母本身在經濟方面是為依附者,經濟來源有

    限,加上社會福利並未提供隔代教養祖父母適當的經濟援助,所以祖父母若因需

    教養孫子女而帶來更重的經濟負擔時,對孫子女的日常生活照護及健康方面皆會

    產生很大的影響(Blackburn, 2000)。

    由於在家庭中缺乏與父母的安全依附關係,或由於祖父母的寵愛而易矯情暴

    躁,隔代教養兒童在學校生活極易因此而產生不適應狀態。Blackburn (2000) 的研

    究中指出,隔代教養的孩子有 38%注意力不集中或是過度活躍,其他如學習力不

    足、情緒障礙、發展遲緩等問題也都造成學業適應困擾,顯示祖孫家庭的孫子女

    在認知、閱讀、數學等成就水準都有偏低的現象。換言之,隔代家庭的孫子女在

    社會行為及學業表現方面一般都令人憂慮(Mills, 2001)。再者,由於祖父母年紀

    大,以及缺乏輔導現今學校課業的經驗,常無法有效協助孩童的課業。由上述可

    知,隔代教養兒童在學校的負面情況,與其有較大的學業困難和較低的成就分數有關。

    除了少子女化與新住民家庭子女的激增之外,臺灣近年來的家庭變遷圖像中

    還包括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庭的快速上升。《商業周刊》專題報導「一個臺灣,

    兩個世界」《隔代兒與單親兒趨勢調查》報告(2004)顯示,臺灣單親或隔代教養

    的比例高達 11.07%,每十個小學生就有一個單親或隔代教養兒,其中單親兒童占

    7.88%,隔代兒童占 3.19%。存在比率最高之縣市多為偏遠縣市,且將近九成的級

    任教師認為未來的單親兒會更多(吳月霞,2004)。長年觀察臺灣隔代及單親戶變

    化的研究(薛承泰,2001,2002)發現,單親與隔代兒在九年之間成長達 10%,

    而以家戶別來區分的話,祖孫戶在十年間成長一倍,成長速度之快,令人驚心。

    單親及隔代兒在成長過程中,由於「重要成人」(significant adult)的缺位,較一

    般家庭子女擔負更多成長及教育的風險。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庭雖然不是問題

    家庭,而是弱勢家庭,但因結構上的限制,在面對經濟、生活、教養子女、心理

    情緒、社會適應等問題時,要比核心家庭更易缺乏資源來因應困境,因而導致問

    題的產生(張清富,1995)。面對成長速度如此快速的單親兒與隔代兒,針對單親

  • 19

    與隔代教養家庭對照護及教養幼兒的親職觀之研究實有其急切性。

    第五節 單親家庭的增加趨勢

    從行政院主計處所發布「家庭組成型態變遷」發現,從 1998 年至 2004 年單

    親家庭比率由原 5.8%略增為 7.7%(行政院主計處。2006)。2004 年我國單親家庭

    有 54.8 萬戶,較 1988 年成長 1 倍,其中以父或母為經濟戶長之單親家庭計 31.5

    萬戶,以子女為經濟戶長之單親家庭 23.3 萬戶。戶內有未滿 18 歲子女之單親家庭

    計 16.7 萬戶,其中為以母親為經濟戶長之單親家庭計 12.5 萬戶(占 7 成 5),較 1988

    年增加 5.3 萬戶,而以父親為經濟戶長之單親家庭則微增 2 千戶。

    單親家庭是指由離婚、喪偶、未婚或分居的單親戶長所組成的家庭(薛承泰、

    劉美惠,1998)。由於單親家庭的成因不同,同質性亦不高,因此呈現的問題內涵

    也各有不同。薛承泰(2001)將單親家庭分為「狹義單親戶」、「準單親戶」、「廣

    義單親戶」三種類型。「狹義單親戶」指戶長為未婚、離婚、分居、喪偶等四種常

    見的類型;「準單親戶」指「配偶為戶外人口」即相當於「配偶不在」,以及「同

    居」意指雖為單親但目前和異性同居生活;「廣義單親戶」指「祖孫家庭」即父母

    均不在,而由祖父母與其 18 歲以下未婚孫子女居住的情形,以及「非戶長單親家

    庭」,子女(或子女配偶)為單親,並且有 18 歲以下未婚孫子同住的情形。可見,

    單親家庭可分為真實性的單親家庭,包括未婚懷孕、離婚、喪偶、分居;以及假

    性的單親家庭,包括入監服刑、兩地工作、失蹤等。然而不論成因為何,單親家

    庭由於父或母角色缺位形成的「單擎」結構,在經濟和教養子女方面最容易發生

    困境(廖永靜,2000)。相關研究(薛承泰,1996;鄭麗珍,1998)指出,單親家

    庭子女在發展和適應上易產生問題,如:親子互動差、生活適應不良、人際關係

    支援不良、行為困擾、情緒不穩定、低自我概念、低學業成就與性別角色認同模

    糊等,單親家庭的子女比正常家庭的子女有更高程度的負向發展情形。

  • 20

    在另一方面,因為單親家庭及祖孫家庭比例攀升,教育經費受限。主計處統

    計,2004 年單親家庭為 54.8 萬戶,較 1988 年成長了一倍,其中戶內有未滿 18 歲

    子女的單親家庭,有 16.7 萬戶,而以母親為經濟戶長的,有 12.5 萬戶,占了 7 成

    5。單親及祖孫家庭攀升影響最直接的,就是經濟來源降低,教育資源變少,最明

    顯的,就是就學貸款人口增加,根據統計,單親家庭、祖孫家庭與「收入來源不

    穩定的家庭」成長總數,呈現正相關的關係。整體來看,核心家庭及三代家庭教

    育支出增加,但單親家庭及祖孫家庭教育經費拮据,呈現兩端的變化。幼兒教育

    也面臨 M 型化的發展。

    在教養子女方面,全國性單親生活狀況調查研究(內政部統計處,2002)指

    出:單親家長對其子女管教方面感到有嚴重的問題,其比例高之項目依次為「子

    女行為有偏差」(19.1%)、「不知如何管教」(15.8%)及「無時間管教」(12.8%)。

    此外,有近三成的單親家長表示其感受親子關係很差。至於單親家長對其子女學

    業方面的表現感到嚴重的問題,比例高之項目依次為「無法輔導子女作功課」

    (23.3%)、「子女學業成績太差」(19.5%)、「子女不喜歡讀書」(16.9%)。而認為

    「父母無時間管教」及「子女行為有偏差」之單親家長者近二成八。上述的調查結

    果透露,單親家庭在教養子女上的問題往往與其因生活需要而長期無暇陪伴子女有關。

    雙薪、隔代與單親教養經常有其連帶關係;林松齡的研究指出(1999),母親的

    文化資本和監督角色對子女學習成就和生活適應,比父親的影響更為深遠。以行

    政院「戶口普查」資料顯示(1992),臺灣單親家庭中以「女性」為戶長者占單親戶

    66.6%;林萬億指出(1994):貧窮與經濟不安全,往往造成親子關係的失調、影

    響兒童自我認同較低以及行為失調和反社會化人格等。「貧窮女性化」(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的單親家庭,以及教養寬鬆和補償心理偏向的「雙薪家庭」

    和「隔代教養」,其社經地位不同,個體間物質、價值觀、語言型態,以及成就動機亦

    將有所不同。

  • 21

    第二章 研究目的

    因應上述綜合的家庭型態變遷背景,本研究擬訂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究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學習之影響

    二、 探討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教師多元價值觀之影響

    三、 分析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家長教養期望、教養態度與親職角色之

    影響

    四、 探究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課程與教學之影響

    五、 分析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經營之影響

    六、 根據研究結果,對有關單位(幼兒園、家長、教育與社政單位)提出

    具體的建議。

    第三章 名詞釋義 經過本計畫整合會議充分討論後,本研究將相關的名詞釋義定義如下:

    一、 家庭型態變遷

    本研究所指的家庭型態(types of family)變遷係指的是家庭的類型、結

    構組成上之變遷。而根據近年來社會變遷相關探討的文獻中,對幼兒園將造

    成衝擊或影響的家庭型態變遷面向,主要有雙薪家庭、新住民家庭、隔代教

    養家庭、及單親家庭四個面向。

    二、 少子女化

    人口替代水準未達 2.1人則產生少子化的現象。本研究所指的人口少子

    女化或低生育率(the low birth rate),係指每名婦女平均生育率低於2人下,

    孩子生育越來越少的一種人口或家庭現象。

  • 22

    三、 雙薪家庭

    本研究之「雙薪家庭」(double-income family),或稱「雙俸家庭」或「雙

    就業家庭」、「雙工作家庭」,是指夫婦倆人均從事有給職工作(包括全職

    或兼職的型態),並共同分擔家計的家庭類型。

    四、 新住民家庭

    本研究所指稱的「新住民家庭」,係指由臺灣父親或母親與大陸港澳或

    東南亞配偶組成的家庭。

    五、 隔代教養家庭

    本研究所指的隔代家庭(skip-generation families)或隔代教養家庭。係

    指兒童由父母親長輩養育或照顧的家庭稱之。以照顧時間的長短而言,隔代

    教養型態包括提供臨時性的照顧、短期的照顧、長期的照顧。而以父母親長

    輩的負責程度而言,包括從旁協助、與父母親共同管教者、成為孫子女的代

    理父母等不同程度之型態。

    六、 單親家庭

    本研究所稱之「單親家庭」,係指該戶成員為父或母其中 1 人,以及至

    少有 1 位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單親家庭常被關注面,係指家長一方與小

    孩單獨生活在一起,並且在經濟上和情緒上負擔較多照顧的責任。

  • 23

    第四章 研究架構、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圖

    圖 4-1 研究架構圖

  • 24

    除了以研究架構圖來結構化及確認本整合研究之統整性,本研究亦以雙向細

    目圖,來對家庭型態變遷的面向,及其對幼兒、教師、家長、課程與教學、園所

    經營等幼兒園教育影響層面,不斷地做連結與檢視。如表 4-1 所示:

    表 4-1 家庭型態變遷對幼兒園教育之影響雙向細目圖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

    如前述,本計畫之目標是要從家庭型態變遷的趨勢中,篩選出臺灣未來可能

    出現的重要家庭變遷課題,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啟示,並提出建議。為更清楚瞭解

    哪些重大議題或指標,總計畫又分五個面向的子計畫:幼兒、教師多元價值觀、

    幼兒家長、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幼兒園經營。

    本計畫之整體研究方法採質量並行。子計畫一主要研究方法為次級分析、灰

    色理論、焦點團體訪談、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子計畫二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分

    析法、現場觀察與訪談法、問卷法;子計畫三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焦點

    團體、個別訪談、問卷調查與訪查;子計畫四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與文件的系統

    評述、視覺俗民誌、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訪談;子計畫五主要研究方法為文件資

    料分析、問卷調查法及質性研究法(訪談或實地觀察)等方式進行。

    為達成計畫目標,避免子計畫過於分散缺乏統整,本計畫研究方法,首重「整

    幼兒園教育 影響層 家庭 型態變遷

    幼兒 幼兒學習表現

    教師 多元價值觀

    家長 教養期望

    教養態度

    親職角色

    課程與教學 課程發展 教學與評量

    園所經營

    雙薪家庭

    新住民家庭

    隔代教養家庭

    單親家庭

  • 25

    合」。總計畫必須承擔整合與綜理之任務,而分項計畫除完成分項範疇之議題指標

    研究之外,亦必須與其他分項隨時進行交叉檢查與互補。整合的工作必須從研究

    一開始,立即進行整合努力,不能等到計畫最後完稿階段才進行「整合」。以下為

    有關「整合」之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關於「整合」的方法/步驟:團隊合作、分工並重

    1. 提案時整合:

    在提案形成初期,全體計畫主持人就(1)計畫目的、(2)分項工作內容、

    (3)研究方法,進行初步整合,並與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溝通磋商,目的

    在彼此能確認本研究將如何進行,以及建構共同的研究可達成的期望。

    2. 期初整合:

    計畫核定後,全體計畫主持人應依據提案,參考審查建議,(1)規劃更具

    體之工作項目,(2)釐清研究步驟之細節,彼此協調,預計進行六小時整

    合座談討論。

    3. 期中整合:

    計畫進行約五個月後,應進行期中整合。全體計畫主持人依據初步研究發

    現,進行整合,(1)相互檢視、修正或補充工作項目與內容。預計進行六

    小時整合座談。

    4. 結論整合:

    計畫進行約十個月後,應進行結論整合。全體計畫主持人依據研究成果發

    現,提出分組初步結論,(1)相互檢視、修正或補充,(2)並由總計畫進

    行結論撰述,(3)集體共同確認最終結論。不包括「結論撰述」,預計進行

    八小時整合座談。

  • 26

    5. 計畫進行中之整合與相互檢查:

    各分組並非獨立,各分項在進行研究時,(1)應視實際需要,邀請其他分

    項參與本分項之座談討論,(2)每一分組,需要選擇至少另外一分組,為

    主要的跨組,建立實際的參與關連性。

    二、各分項計畫,參考「系統性綜合評述」(System Review)的步驟進行:審慎且嚴格綜合評述既有研究,並提出新的、有評價性的結論

    本研究為「前瞻性質」,考慮未來的需要而進行相關規劃,但仍然必須建立於有

    效的回顧研究之上,同時,也必須根據已有的(例如:趨勢預測)的知識進行。為

    進行「有效」的研究,本計畫提議參考「系統性綜合評述」(System Review),以下

    簡稱「系統性綜述」的研究步驟進行。所謂的 system review 的研究方法,蒐集已發

    表過的很多零星的研究或實驗報告,審慎選擇、評價,甚至分頭嘗試重新實驗,目

    的在通過科學而審慎的綜合評述,尋求有效度的知識或者建構新的知識或定論。

    各分項首先需要確立「系統性綜述」的目標,或者說,透過綜合回顧、評述

    的過程,最後所欲瞭解的研究問題。家庭變遷趨勢影響幼教生態。其他分項子計

    畫也應透過討論,各自要能確立主要目標。同時,由於文獻良莠不齊,為數可能

    很多,因此也要討論出如何建立共同的篩選的標準。「系統性綜述」的目標建立後,

    必須建構完善的文獻搜尋的過程、資料庫等。搜尋的過程,也要留存紀錄。例如,

    必須確定是否僅限於國內研究,是否也要參考國外的研究材料,如果參考國外,

    有何特別的法則。分析並建立相關研究文獻(「報導」不算)的研究法、研究過程、

    資料屬性等。對於相關文獻,進行審慎的評價,嚴格反省其研究法、前提假定、價

    值立場是否偏誤(偏見),足以影響其研究的有效性,對其加以評價並且申論。

    根據上述評述,進行新的社會變遷趨勢的評述與討論,並能指出目前研究的

    侷限性,以及未來研究的可能,並討論對於課程的可能影響,依照本研究的目的

    建議,提具相關的修訂建議,政策建議。

  • 27

    三、「集思廣益」與「參與」的研究:焦點座談、深入訪談、諮詢

    為避免上述研究過程,受到研究者個人的好惡或者盲點的可能影響,「系統性

    綜述」研究過程,採取「集思廣益」、「擴大參與」的研究立場進行。換言之,為

    達成上述五個步驟,分項計畫項下,應該透過以下方式進行:

    1. 「焦點座談」:為符合研究目的,召集符合研究者所需成員,組成一個小型

    討論團體。

    2. 「深入訪問」:係為深入了解個人生活經驗而進行訪談。

    透過這些方式進行研究並編列預算因應,從「確立研究問題、建立家庭變遷

    趨勢指標」,「蒐集文獻資料」、協助「文獻分析」、協助「文獻評價、反省」、協助

    「提出結論」等。

    本研究計畫實施之主要流程包括:進行系統性綜合評述,以確立臺灣家庭變

    遷趨勢之意義與範疇;舉行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座談,以評估各項發展趨勢的重

    要性;評定課程回應發展趨勢的優先順序;以及撰寫研究報告等。所謂系統性文

    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可說是一種研究趨向,它強調針對特定主題,以

    系統化步驟針對過去研究文獻,進行檢索與定位、研究評估、訊息收集及編碼或

    資料更新等,接續,研究者再就這些訊息,提出綜合性結論,以達研究整合

    (research synthesis)目的。本整合型研究已透過歷次的整合型計畫會議與各

    子計畫進行系統性評述,充份討論進一步形成綜合結論。

    第三節 預期效益

    一、 完成兼顧現實性及前瞻性的臺灣家庭型態變遷趨勢的整合研究。

    二、 透過系統性的研究,歸納各界對臺灣家庭型態變遷趨勢與幼兒園教育生

    態及內涵等未來改革的意見。

    三、 提供兼具理論與實務見解的具體建議,做為未來幼兒園教育規劃的參考。

  • 28

    四、 透過探究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園教育的影響情形,提供未來課綱擬

    訂及配套措施的參考。

    第四節 研究進度

    表 4-2 本研究第一年進度甘梯圖(民國 100 年 3 月至 101 年 2 月止) 月次

    工作項目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1.文獻搜集及分析

    2.訪談大綱之擬訂

    3.焦點團體訪談

    4.個別訪談(教師與家長) 5.第一次期中報告(撰寫與修改)

    6.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 7.第二次期中報告(撰寫與修改)

    表 4-3 本研究第二年進度甘梯圖(民國 101 年 3 月至 102 年 2 月止)

    月次 工作項目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1.文獻搜集及分析

    2.焦點團體訪談

    3.問卷內容之擬訂與修正

    4.問卷調查之進行 5.第三次期中報告(撰寫與修改)

    6.問卷資料整理並進行統 計處理與分析

    7.訪談大綱之擬訂與個別訪談之進行與資料分析

    8.期末報告(撰寫與修改)

  • 29

    第五章 研究進度

    第一節 總計畫召開之整合會議

    如前述所言,本計畫首重「整合」,因此本計畫自去年(2011年)2月底開始執行後,至2013年1月總共舉辦13次整合會議,會議重要決議列舉如下: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時間:100年3月20日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

    第一次 整合會議

    1. 本計畫為期 24 個月,包含三次期中報告與最終期末報告,第一次期中報告須於

    8/25之前送出,因此請各計畫老師於7/15之前繳交期中報告電子檔給惠卿統整。

    第一次期中報告前的開會時間暫定如 下:

    (1)4/28(四) PM 2:00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地點請曼玲老師再與惠卿聯

    絡) (2)5/26(四) AM 9:00 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改為 6/2) (3)6/23(四) PM 2:00 國立嘉義大學(4)7/22(五) PM 2:00 國立臺南大學

    2. 各計畫請於 3/31 前把協同主持人、兼任助理名單給惠卿,以利系統登錄。(惠卿會給檔案)

    3. 各兼任助理登入系統才能請差旅費用,而各子計畫助理是否出席會議,請由各

    計畫決定。 4. 協同、兼任助理的保險費用統一由總計

    畫支付,子計畫僅需支付人事、業務、

    雜支費。 5. 各主持人、協同主持人及兼任助理每月

    的計畫研究費統一從 3/1 開始算起 24 個月。

  • 30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時間:100年4月28日 地點: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

    第二次 整合會議

    1. 有關「文獻探討」上重要內涵與名詞用語的統一。由於本整合型計畫第一年著

    重研究探討,因此在名詞上應力求統

    一,而在「家庭型態變遷」上的用法,

    以及相關文獻、架構、目的、預期目標

    等有關家庭型態變遷內涵的探討,確實

    有不一致的情況。經大家討論的結果,

    請各子計畫在做結語與或是標題時,統

    一用「家庭型態變遷」,以免過於混亂,

    並於下次期中報告前統一用語。 2. 關於「家庭型態變遷」內涵的討論中,

    有關「雙薪家庭」與「雙生涯家庭」,已

    於上次聯席會議中決議統一用「雙薪家

    庭」,另外,有關「少子女化」一詞,基

    本上較不屬於型態,而應歸類是一種背

    景(background)。 (1) 在家庭型態變遷對幼兒園教育之影

    響雙向細目圖中,應注意縱向與橫向

    之關係。細目圖雖是一個架構,但可

    幫助整體計畫更加周密、嚴謹。 (2) 子計畫一、二、三、四,將「少子女

    化」當成是背景(background),而雙薪家庭的趨勢、新住民家庭的產生、

    隔代教養的增加、單親家庭的增加,

    屬於「家庭型態變遷」。 3. 各子計畫在雙向細目圖中,應注意是否

    有重疊性,這也是開聯席會議的重要目

    的之一,其討論之結果如下:(1)子計畫三與子計畫五應該注意在訪談上是否

    有重疊之處。(2)子計畫四利用文獻分析的方式,並針對幼兒生活經驗來探討

    幼兒園課程與教學評量,不做親職方面

    的探討,避免與子計畫三有重疊。(3)子計畫二主要以老師的觀點來看「家庭

    型態變遷」,即主要是以「老師自評」來

  • 31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做研究,而「家庭型態」則是一個重要

    的變項。與其他子計畫鎖定「家庭」來

    做切入有不同。

    時間:100年6月2日 地點: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

    第三次 整合會議

    1. 初步先提出以下四項預期的研究成果,作為政策與將來具體實施的參考:(1)家庭與幼教的結合;(2)教師多元價值觀的改變;(3)親職教育的強化;(4)幼教課程能力的再概念化(以核心素養

    為主要架構)。總計畫也將會在第七次指

    導小組會議中提出。 2. 雙向細目表經由各子計畫討論後,確定

    版本。 3. 與國教院再三確認的結果,各子計畫期

    中報告頁數不以十頁為限,可依實際研

    究成果提出,但必須包含下列之內容。

    各子計畫之報告請於 7/15 日前繳交電子檔給總計畫彙整,撰寫期中報告之內容

    請依照 APA 格式內文細明體字級 12,標題為標楷體字級 16,其章節內容調整如下: 壹、 前言(研究動機、目的) 貳、 文獻分析 參、 研究方法與進度 肆、 初步研究發現與建議事項 伍、 參考資料

    另請總計畫(薛雅慈老師)於六月中旬,

    提供家庭型態變遷之「共通文獻」給各子計

    畫參考。

    時間:100年6月23日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

    第四次 整合會議

    1. 「少子女化」作為背景趨勢,但仍 放入名詞釋義中。

    2. 有關「家庭型態變遷」之共通文獻,由薛雅慈老師先將手邊的資料 mail 給 大家。

    3. 另外,在名詞釋義中,屬一般性名詞界定的就採用總計畫的名詞釋義,而各子

  • 32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計畫的研究對象因有其特殊性,就請各

    子計畫採用操作性定義,並各自詳述。 4. 第五次聯席會議時間更正為8/3(三)下午

    三點。

    時間:100年8月3日 地點:國立臺南大學

    第五次 整合會議

    1. 請於 8/12 之前寄出確定版給總計畫彙整。2. 更正過後的撰寫次序如下:

    (1) 總計畫負責最前面的研究動機、目的、文獻分析、研究方法與進度說

    明等。 (2) 各子計畫內容,將以色紙隔頁的方

    式各自獨立,章節仍以原來規定的

    壹、貳、参、肆、伍來表示。(詳情

    請參考 8/3 開會當天複製的檔案) (3) 總計畫統整研究發現與建議。

    (4) 附錄、附件。

    3. 有關圖表的標示方式,總計畫請以圖A-1、圖 A-2,表 A-1、表 A-2 來表示;子計畫一請以圖 1-1、圖 1-2,表 1-1、表 1-2來表示;子計畫二請以圖 2-1、圖 2-2,表2-1、表 2-2 來表示,其餘依此類推。(詳情請參考 8/3 開會當天複製的檔案)

    4. 各子計畫請於第一頁標明計畫名稱、計畫主持人、協同主持人、助理等參與研究的

    人員名稱。(詳情請參考 8/3 開會當天複製的檔案)

    5. 依據期中報告狀況一覽表討論的結果,請依照以下決議撰寫期中報告內容,使期中

    計畫完整與一致性。

    時間:100年10月27日 地點: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

    第六次 整合會議

    1. 有關第1次期中報告修正說明決議,請詳見附錄A-1會議紀錄內容。

    2. 11/18第六次聯席會議,請各子計畫務必準備書面報告與ppt簡報,並將電子檔mail給總計畫存檔。各子計畫口頭報告時間為20分鐘,討論時間為10分鐘,請各子計畫能

  • 33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夠掌握時間。

    時間:100年11月18日 地點: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

    第七次 整合會議

    1. 請於 11/28 前繳交此次會議進度報告修正版給總計畫,包括報告的 ppt 檔以及 word檔,以利總計畫開會時報告進度。

    2. 各子計畫中若實施問卷調查者應擬出問卷初步架構。

    3. 第 2 次期中報告以後(含)內文中,若研究發現與建議有做過修正的,請於文字下

    方加底線。 4. 第 2 次期中報告的內容不變,包括:(1)前

    言 (2)文獻分析 (3)研究方法與進度 (4)初步研究發現與建議事項 (5)參考文獻。(不需中英文摘要)

    5. 請於 101 年 2/6 前繳交第 2 次期中報告初稿予總計畫彙整。

    6. 有關全臺灣有關雙薪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新住民家庭之總人數、各縣

    市分部人口等資料,總計畫統整後會立即

    送上。 7. 預計第 8次聯席會議時間為 101年 1月 12)

    (四)下午二時,地點屆時會再通知。

    時間:101年1月12日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

    第八次 整合會議

    1. 往後總計畫會統一將各子計畫的資料也寄給大家作參考。

    2. 數據不夠周延,量化研究上會有問題,因此將樣本數選取的問題列為重大議題,另

    外再開會討論。 3. 各子計畫進度詳見會議紀錄內容。 4. 第 9 次聯席會議時間 3/9(五) 上午 10:00

    第 10 次聯席會議時間 5/18(五) 上午 10:00第 11 次聯席會議時間 7/13(五) 上午 10:00

    時間:101年3月9日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

    第九次 整合會議

    1.子一:目前問卷已初步編制完成,4 月中旬完成專家意見座談會,6 月會先發第一波的問卷,預計 9 月初會發最後一次問卷,希

  • 34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望能了解幼兒在入學前與入學後的差異

    性。在樣本選取上希望能在同一所園所中

    找到 4 種不同類型的小孩,但目前問題是,在抽樣上無法找到每個樣本群都是 100位,因此問卷樣本數仍在思考中。

    2.子二:2 月完成問卷的初稿,目前已進入問卷編制的階段,以及專家諮詢會議。目前

    遇到的問題是,因教師多元價值觀概念的

    定義未釐清,在編制問卷時無法呈現各個

    家庭型態的特色、差異,因此在召開專家

    諮詢會議進行相關討論,問卷設計結構與

    項度也根據教師多元價值觀的定義而作調

    整。在卷編制上會將原有的家庭情境刪

    掉,已免誤導答題教師的思考方向。另外

    問卷設計也會依照四個家庭型態的次項

    度,題項大約 40 題,半小時內可完成。日後進行第二次專家諮詢會議後也會依據建

    議與修改來完成預試問卷,待 5、6 月正式施策時預計施策 1000 人。問卷以外的質性資料還會再討論。

    3.子三:目前問卷發展中,預計要在學期結束前完成。問卷樣本數為家長,將家長分為

    四種型態,並依照核心都市、一般都市、

    新興市鎮、傳統產業市鎮、一般鄉鎮、高

    齡化暨偏遠鄉鎮來分級,每一集群(都市

    鄉鎮)取 30-40 人,因此預計樣本數為720-960。

    4.子四:主要為質性研究。進度上也如預期,預計 6 月會將課程的原貌與文件、文獻分析完畢,接下來暑假會開始作新課綱的分

    析與理解,並與研究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5.子五:主要在做幼兒園經營,並探討四種不同家庭形態在幼兒園功能需求上想法的不

    同,家長的基本變相有可能會受到幼兒園

    的規模大小、公私立,或是位於都市內或

  • 35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鄉下。因此會以幼兒園的基本變向、家長

    的基本變相來做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以瞭

    解消費者(家長)在幼兒園需求上有何差

    異存在,另外此量表(幼兒園功能需求的

    量表)也會針對提供者教職員(幼兒園園

    長、老師、行政人員),進而瞭解消費者與

    提供者的想法有無不同。第一年總共歸納

    出 32 個需求(即 32 個題目)並運用李斯特量表填答,且列出範例教大家作答。問卷樣

    本預計家長發 1200 份、老師 400 份、園長200 份。預計 3 月中至 4 月做完信效度後會正式施測;4 月中至 5 月底收回問卷;6 月之後會陸續建檔與統計分析;7 月進行結論。

    6.總結:問卷樣本已有共識,樣本數以接近1000 為理想。預計第十次聯席會議進行問卷與測量工具的討論

    7.由於問卷為現階段的重點,因此決議提前於4/21(六)下午 2:00 於臺北召開第 10 次聯席會議,繼續進行問卷與測量工具的討

    論。(地點另行通知)。原定 5/18 會議取消。8.第 11 次聯席會議改訂於 6/29(五)上午 9:

    30 進行第三次期中報告。(地點另行通知)

    時間:101年4月21日 地點: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

    第十次 整合會議

    1.各子計畫問卷內容如附件一所示,決議後有關問卷內容請依下列順序呈現:問卷前面

    先簡單敘述問卷係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委

    託,並說明填寫問卷的用意。(請參閱附件

    一問卷) 2.除填答者基本資料、問卷內容、填答說明等,其餘部分各子計畫視計畫需求呈現。

    3.第二次審查會議中,兩位委員皆指出,各子計畫對於四種家庭型態的定義有所出入,

    因此請依照總計畫的定義。 (1)雙薪家庭:本研究之「雙薪家庭」(double-income family),或稱「雙俸家庭」

  • 36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或「雙就業家庭」、「雙工作家庭」,是指夫

    婦倆人均從事有給職工作(包括全職或兼

    職的型態),並共同分擔家計的家庭類型。

    (2)新住民家庭:本研究所指稱的「新住民家庭」,係指由臺灣父親或母親與大陸港澳或

    東南亞配偶組成的家庭,亦稱為「新移民

    家庭」。 (3)隔代教養家庭:本研究所指的隔代家庭(skip-generation families)或隔代教養家庭。係指兒童由父母親長輩養育或照顧的

    家庭稱之。以照顧時間的長短而言,隔代

    教養型態包括提供臨時性的照顧、短期的

    照顧、長期的照顧。而以父母親長輩的負

    責程度而言,包括從旁協助、與父母親共

    同管教者、成為孫子女的代理父母等不同

    程度之型態。 (4)單親家庭:本研究所稱之「單親家庭」,係指該戶成員為父或母其中 1 人,以及至少有 1 位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單親家庭常被關注面,係指家長一方與小孩單獨生

    活在一起,並且在經濟上和情緒上負擔較

    多照顧的責任。 4.建議: (1)子計畫一:問卷中的生活自理的部分,應可再新增「需要完全協助才能完成」。二、

    三的問題與與選項填答較不適合。「社會互

    動」中的第 10 題應是兩個不同問題。 (2)子計畫二:題目應加上「型態」兩字。填答者基本資料中性別的部分也應加上 。

    「問卷開始」可省略,在定義中請改為總

    計畫的定義。單親家庭中的題項中多為負

    向題目,對填答者而言會有引導效果。 (3)子計畫三:基本資料中新住民的定義與選項要修正。教養期望可改為排序題。其餘

    部分的題目宜再精簡。

  • 37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時間:101年6月29日 地點:亞洲大學

    第十一次

    整合會議

    1.目前各子計畫均依原定之進度進行中,第三次期中報告請於 8/10 之前 mail 給總計畫彙整。

    2.期末報告請於 101/12/31 之前繳交(最晚期限為 102/1/7)。

    3.第三次期中報告請依照原先的格式撰寫。另內容方面,各子計畫請依回收的進度完成

    初步的分析。 4.各子計畫之研究架構圖(包括需修改研究架構圖者),請於 7/10 前 mail 給總計畫。

    5.第 12 次聯席會議時間 101/10/5(五)下午2:00 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6.第 13 次聯席會議時間 101/12/7(五)下午2:00 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7.第 14 次聯席會議時間預定於期末報告繳交後的 2 月份。

    時間:101年10月5日 地點: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

    第十二次

    整合會議

    1. 修正說明與修改過的內文請於 10/15 之前寄給總計畫彙整。

    2. 詢問國教院後,確認版本如下: 壹、 中英文摘要 貳、 研究動機與目的 參、 文獻分析 肆、 研究方法 伍、 研究結果 陸、 結論與建議 柒、 參考文獻

    時間:102年1月18日 地點: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

    第十三次

    整合會議

    1.各子計畫 ppt 若有修正,請於 1/21 下班前寄給總計畫,再由總計畫轉寄給大家參酌。

    2.研究建議與結論應與研究目的作結合與對應,讓審查委員更易瞭解。

    3.各子計畫在建議方面,應著重文獻參考而歸納出結論,而非只是研究發現。

    4.家庭型態變遷「趨勢」,趨勢在研究中不談,並由總計畫統一在內文中另作說明。

    5.研究中以「教保服務人員」來統稱,子計畫一研究對象是「教師」,應另作說明。

    6.最後請各子計畫在建議方面,應寫對幼兒園

  • 38

    總計畫整合會議 時間/地點

    會議名稱 決議

    教師、家長、政府及社政單位的建議;對

    後續研究的建議。

  • 39

    第二節 總計畫針對重要名詞釋義進行文獻蒐集與統整

    因本整合研究計畫中共通的名詞釋義為:家庭型態變遷、以及其包括的

    面向:少子女化(作為一種家庭型態變遷之背景);以及雙薪家庭、單親家

    庭、隔代教養家庭、新住民家庭等家庭型態。其分別文獻蒐集如下表 5-1 所列:

    表 5-1 本研究有關家庭型態變遷的相關名詞釋義一覽表 家庭型態

    作者(年) 名詞釋義 資料來源 黃迺毓

    (1988) 因社會對每一個制度的運作有不同的規

    範,對家庭種種運作也有所規範,不同的

    種族、文化或社會的價值規準不同,家庭

    型態的分類方式也就不一樣。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市:五南。

    彭懷真

    (2000) 家庭運作有繼承、居住、權威三大要項,

    不同社會有不同的規範,就形成了不同的

    類型。在現實情況,家庭型態依不同分類

    方式而形成各種的家庭樣貌。

    彭懷真(2000)。婚姻與家庭。臺北市:東大。

    江佳韻

    (2011) 家庭型態(types of family)指的是家庭的類型、結構組成。

    江佳韻(2011) 多元家庭型態概念發展之

    課程方案行動研究-以生

    活課程為例。屏東教育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

    家庭型態變遷 作者(年) 名詞釋義 資料來源 趙淑珠、

    蔡素妙

    (2002)

    社會環境在變,家庭也在變,而家庭的變遷

    常常是落在社會外在環境變遷之 後,以一種被動式的角色謀求適應與轉變,

    因此社會典範發生變動、轉移,就會帶動家

    庭的變革。

    趙淑珠、蔡素妙

    (2002)。家庭的意義:大學生的家庭概念

    調查研究。中華輔導學

    報,11,167-189。

  • 40

    家庭型態變遷 作者(年) 名詞釋義 資料來源 Charles(2004)

    雖然家庭一直是提供共同居住、保護、情感

    支持、經濟合作、教育功能、性 與生殖的最主要社會團體,晚進,在資本主

    義高度發展與分化之下,家庭結構逐漸產生

    質的轉變,傳統的家庭結構經歷重大的變革

    Charles, B. (2004). The Concept of The Family: Demographicand Genealogical Perspectives. Sociation Today, 2(2), 1-8.

    行政院主

    計處

    (2006)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 2006 年公布的「家庭組成型態變遷」分析報告中指出,隨 著社會型態愈趨複雜與多元,雖造成家庭結

    構之改變,然對大多數人而言,家庭依然是

    生活的重心。家庭型態大致可分為主幹家

    庭、核心家庭、單親家庭、單身戶及其他家

    庭等類型。

    行政院主計處

    (2006c)。家庭組成型態變遷。2008.12.20 取自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662814133871.pdf

    江佳韻

    (2011) 二次大戰至今,臺灣的社會、經濟環境很明

    顯地從鄉村型的農業社會轉變為高度都市

    化,以資本主義為首的工業社會,大大影響

    人口結構的出生及死亡。個人意識的高漲,

    也逐漸從父權社會體制下意圖追尋另一條道

    路。這樣的社會變化,都直接或間接使家庭

    型態跟著改變。 家庭型態的意涵和分類因著時代的轉變展現

    一個持續改變的歷程。根據不同的分類原

    則,家庭型態也呈現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多

    樣化的走向。從文獻分析,其中有優點也有

    缺點。若就性別的角度來談,現今的民主家

    庭,注入更多「性別平權」的思維。在權力

    分配關係中,由父權走入民主制,學習成為

    一個擁有性別意識的人,是現今社會的趨

    勢。雖然本質上我們還未真正脫離父權社會

    的氛圍之中,但議題的探討,啟發觀念的轉

    變,其成果漸漸展現在平權制、平系家庭和

    友愛家庭的型態之中。然而,我們無法忽略

    因人口結構改變、婚姻自主、價值觀改變及

    個人主義至上可能帶來的家庭危機,例如老

    江佳韻(2011) 多元家庭型態概念發

    展之課程方案行動研

    究-以生活課程為

    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

  • 41

    家庭型態變遷 作者(年) 名詞釋義 資料來源

    人獨居、兩地家庭、單親、繼親或隔代家庭

    等。家庭成員對於親人照護、家人互動、家

    庭功能、家庭角色的分配、孩子的教育問題

    等,都有許多挑戰要面對。

    少子女化

    作者(年) 名詞釋義 資料來源 吳清山、

    林天佑

    (2005)

    「少子化」一詞最早是由日本提出,由於日

    本國家開發程度較高,較早面臨少子化的問

    題,相關研究亦較為深廣,故後來逐漸遇到

    相同問題的中國、臺灣等漢字通行區,便直

    接引入此外來語作為指稱

    吳清山、林天佑

    (2005)。人口少子化。教育研究月刊, 135,155。

    引自洪嘉

    仁、呂秀

    衿、葉素

    華(無日

    期)

    根據教育研究月刊對少子女化的名詞解釋

    「人口少子女化(the low birth rate)係指每名婦女平均生育率低於2人下,孩子生育越來越少的一種現象。」

    洪嘉仁、呂秀衿、葉素

    華(無日期)。我國托

    兒所面臨少子女化社

    會之探討 -以科技公司附設托兒所為例。取

    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25/125-22.htm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

    研究基金

    會(2010)

    「少子化」意謂著生育率的下降。根據內政

    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九十八年出生率降

    為千分之八點二九,意即每位婦女一生生育

    的子女數只有一人,已是全球最低,甚至比

    香港、日本的還低。而就新生兒的人數來看,

    民國九十八年的新生兒只有十九萬一千人,

    比前一年減少了七千多人。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

    究基金會(2010)。少子化、高齡化Q&A。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13/8108

    經建會

    (2011) 我國經建會解釋,若死亡率大約維持在5.7%的水準上下時,人口替代水準未達2.1人則產生少子化的現象。

    梁又菁(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超額

    的成因與因應。國立臺

    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

    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