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需求商機與趨勢分析 –...

56
高齡者工作動機工作生活以社區為基礎的行動研究 劉世南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2016年 10月 21日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Oct-2019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高齡者工作動機與工作生活: 以社區為基礎的行動研究

劉世南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2016年 10月 21日

研究目的

劉世南 3

研究取向 2-1

1. 人本取向

提倡「有活力的老化」,以及「有生產力的老化」,這些促進高齡就業的社會設計中,其中的核心課題,在於掌握

- 高齡者所勝任的工作內容為何?

- 高齡者合適和偏好的工作方式為何?

- 或更根本的提問高齡者經由就業的社會參與所希望滿足的需求為何?

2. 成人發展理論

- 主張高齡化(或稱為老化,ageing),不等於退化(decline);

-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諸多心智功能不是單純的退化,另外還有成長(growth)、轉化(exchange)、重組(reorganization)等發展機制

劉世南 4

研究取向 2-2

3. 混齡工作團體。本計畫反省,當思考高齡者該特定族群的工作供需時,必須放回工作場域的情境脈絡的社會情境脈絡下的互動生態,這種考慮後的行動,在於探討高齡者如何與其他年齡族群共同工作的議題。

4. 工作生活型態。探討高齡者工作動機與行為,應該從整體工作生活型態的描述來分析,才能周全地掌握高齡者的工作需求並予以妥善安排。

劉世南 5

本研究計畫的研究目的

1. 研究目的一:提出工作動機理論模型。接著,根據該理論為基礎而發展設計符合高齡者工作需求的理想工作特性,以及改善的對策,作為該理論的應用實踐。

2. 研究目的二:將這些改善對策發展為導入實際應用的行動方案,以實驗確認其應用效果與價值。最後,本計劃考慮到完善的高齡工作設計,必須同時考慮到工作活動的生活場景。

3. 研究的目的三:根據所發展的台灣未來銀髮族生活型態為基礎,更完整地描述工作生活的型態,以驗證或評估退休後再就業或是志工參與對於提升生活適應、生活滿意與福祉、促進健康與社會參與的實際影響。

研究方法

劉世南 7

研究方法、進行步驟與執行進度

1. Why: 採用方法論契合(methodological fit)分析,以說明所採取以社區為基礎的行動研究方法,符合本研究計畫目的之理由。

2. What: 介紹所選定南北兩社區的特性與選擇依據。

3. How: 根據MIT所發展的社區行動研究之知識創造歷程(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的模型,說明本計劃研究階段規劃的系統性以及進行步驟在流程上的關連;

4. 結合社區中高齡者「工作動機」與「工作生活」的研究方法。

5. We: 說明本計劃與整合團隊的其他計畫之合作的議題以及互動的方式。

劉世南 8

1.採取以社區為基礎的行動研究法之理由

方法論契合分析

(methodological fit)

劉世南 9

2. 研究階段的規劃

主要配合總主持人林萬億老師所提供的整體社區行動研究的規劃,本研究將三年的研究分成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社區訪問調查與社區分析;

- 第二階段為設計社區行動計畫與介入活動

- 第三階段為社區介入方案的評鑑。

以下將說明本研究進行「社區行動研究」(CBAR)之階段規劃的系統性,而主要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組織學習中心」(MIT-OLC)所發展的社區行動研究流程(Seng&Scharmer, 2006)。

他們在MIT-OLC的再設計團隊,界定「學習型社區」(learning community)為:相異團體共同工作以達成育成及維持知識創造的系統。

劉世南 10

3. 社區行動研究的知識創造流程

註:(1)圖中橢圓型表示:社區行動研究中的三項主要活動(研究、能力建立、實踐)

(2)箭頭方向表示:各個活動的目標

(3)圖中正方形表示:社區行動研究活動的累積成果

(4)英文代號則表示:本計畫階段任務

劉世南 11

3.1 本研究的進行步驟與執行進度

第一階段:社區訪問調查與社區分析(2008/08 – 2009/07)

進行步驟 執行進度

A.

高齡者工作

動機理論發展

1. 根據成人發展理論,探討不同工作心理特徵(智能、性格、情感、成就動機、社會互動、職業興趣、自我概念,以及價值觀),呈現發展的改變類型說明不同工作心理特徵,分別作用在工作動機形成機制中不同的歷程,而解釋成人發展工作動機改變的原因

B.

評量方法發展

1. 建立《工作心理特徵評量工具庫》、《工作動機模型調查量表》、《社區工作生活型態調查量表》建立《生活滿意、生活適應量表》,作為社區行動方案介入實驗前測與後測的成效指標。

C.

社區進入

1. 繼續前置作業,實地訪視社區,持續蒐集社區相關的文件。

2. 展開社區民眾與關鍵者,關於工作行為與社區工作生活型態深入訪談。

3. 掌握社區的工作行為及工作生活特性、高齡工作者以及相關的社區成員參與者的知覺、以及對於問題及工具的效用及可行性的理解與評估。

D.

社區調查

1. 根據C階段的社區訪談、深入訪談、文件檔案、會議等資料,結合研究者的構想、文獻,設計適合社區需求與特性,設計與進行調查。

2. 建立社區中參與者(行動者)的能力:增進對問題的自覺及解決能力。

3. 設計調查內容:改編階段2之評量方法,以社區實際問題展開理論方法的應用可行性。

4. 確認調查對象:包括不同年齡族群的工作者,則配對調查主管。

5. 階段驗證「成人發展理論」、「工作動機模型」以及「生活型態模型」。

劉世南 12

3.2 本研究的進行步驟與執行進度

第二階段:設計社區行動計畫與介入活動(2009/08 – 2011/02)

進行步驟 執行進度

E.

發展適合工作原則

與改善對策

1. 根據階段B社區調查所驗證之理論模型,以建立《合適老人工作特徵與原則》,《合適混齡工作團隊原則》。

2. 結合社區的特性求(階段C與階段D),及對應的資源與社區工作機構,以建立《合適老人工作的改善策略》,《合適混齡工作團改善策略》。

3. 支援本組「媒合中心」(銀髮族人才便利中心,志工時間銀行的)的建立人力評量中心與改善策略。

4. 持續開發與維護(1)動態評估系統及(2)互動式資料庫的維護。

F.

社區行動研究方案

確認

1. 擬定本次社區實驗研究的介入行動,主要操作的實驗變項及觀察變項

2. 確認社區中合適與能配合的組織、雇主以及混齡的工作團體

3. 行動方案所需的相關社會資源之開發與整合應用:包括縣政府社會處、勞工處、勞委會職訓局北區與南區就業服務中心(簡稱)、民間人力銀行、民間非營利組織(相關老人福利團體等)。

4. 決定行動方案要參與的關鍵組織、人物、地點、資源(包括社區與社區內的工作組織)。

5. 行動方案草案形成後,將再召開會議徵詢修正意見,以利定案與執行。

6. 經由「媒合中心」,以及B階段調查結果,確認社區中合適的典型個案,作為個案追蹤的研究對象

7. 媒合機制執行與使用行為分析:描述與分析社區介入媒合機制,使用者的行為模型

劉世南 13

3.3 本研究的進行步驟與執行進度

第二階段:設計社區行動計畫與介入活動(2009/08 – 2011/02)

進行步驟 執行進度

G.

類實驗研究

1.根據第C階段所發展的《合適老人工作特徵與原則》與《合適混齡工作團隊原則》為標準,以比較社區中組織及個案不同的工作方式

2.建立與收集對應各工作類型的工作成效,以及動機模型中的績效與效益 。

H.

改善策略導入的社區實驗

1.採用第C階段所發展的改善策略,配合所選定的企業的研究對象,而採取不同的改善策略,進行社區場地的實驗

2.收集對應各改善策略的工作成效,並持續調整方案執行與工作生活型態的整體動態分析

第三階段:社區介入方案的評鑑(2011/03 – 2011/07)

I.

建構完整與典型的工作生活描述

1.經由生活型態的模型,界定研究對象的類型,並選定各種代表性的典型工作生活型態,進行生活情節與生活劇本的分析

2.採用動態互動分析的資料收集,以更細緻底掌握老人工作行為以及影響因素的分析

3.配合其他研究小組(健康照顧、社會參與、經濟安全,交通運輸)作整體生活情節的分析的研究內容

J.

評鑑與報告撰寫

1.彙整第一、第二階段的行動歷程與結果,進行方案執行前與方案執行後的比較,以利掌握方案所產生出的報告

2.提出研究報告,說明此社區行動研究,對於後續推廣、應用與學術知識累積的價值

劉世南 14

4. 本計畫與組內及其他子計畫的互動

研究結果

劉世南 16

1. 工作能力發展:工作智能

1. 流動智能 fluid intelligence (Gf)

與工作記憶、抽象推理、注意力,以及新奇訊息的處理有關,需要刻意地投入心智努力。

2. 結晶智能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Gc)

依賴過去經驗知識的直覺判斷與問題解決,因此不需有意識

地心智投入。 圖1:智能(七項WJ III認知因素)成長曲線

註:圖中,Gf的高峰大約在25歲,之後隨著年紀而退化;Gc的高峰從30歲持續保持到65歲。圖中資料是Woodcoch

等人(2001c)建立在8,800個樣本上的年齡常模,不同智能量表隨著年齡改變的分數分配。

劉世南 17

合適高齡工作特徵與原則

Gf 在20歲左右的能力最高,之後就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退化。這種現象可能就是「老化即是退化」偏見的主要根據。相對的,Gc則是隨著年紀的增加而強化。很明顯可看出Gc的能力,在35歲到65歲依然保持高峰。

「創業家認知模型」的研究也發現,特定領域的專家知識,是創業家能敏銳地辨識創業機會以及有效創業實踐的關鍵能力(劉世南等人, 2009) 。

由於Gf 與Gc在成人發展上分別呈現退化與強化的改變機制,故在需要投入Gf 的工作任務上,(例如航管控制人員、數學物理學家),高齡工作者比起年輕工作者表現較差。相對的,需要Gc 的工作任務,高齡者則較年輕工作者更能勝任。

大部分的工作任務,皆同時包含需要過去經驗與知識(Gc)以及對於新奇訊息的處理(Gf),例如神經外科醫生、財務分析師、醫療工作者、技術工程師,以及建築師。高齡工作者,對這些混合性的任務,將因為Gc 的增長而彌補Gf 的退化;老化不是退化,只要選對工作。

劉世南 18

2. 非能力性工作心理特徵的發展:(1)工作性格

與工作有關的性格,年輕工作者具有較高的外向性(Extrovercism)、神經質(Neuroticism),以及對新經驗的開放態度,而相對地,年長的工作者就較不積極主動、焦慮,比較保守而抗拒改變( Jonesc 和 Meredith, 1996)。

年長者較傾向對工作謹慎盡責(Conscientiousness),以及隨和配合(Agreeableness)。因此在高齡工作者工作的內容設計與工作目標設定上,應該重視配適性格上的轉變( Warr,Miles 及Platts, 2001)。

劉世南 19

2. 非能力性工作心理特徵的發展:(2)成就動機

過去的研究指出,年齡的不同欲求從工作活動中所獲得的成就內容不同。而提出年長者有較高的「生產動機」(generativity motives)。生產動機傾向關愛別人、照顧與慈愛更廣義的社會與年齡族群,以及重視達成目標的過程與合作。相對地,年輕者的成就動機,就較少有這類「老人老,幼人幼」的社會慈愛,強調競爭的目標完成。( McAdams 和 de St. Aubin(1998)延伸 Erickson(1964)社會心理發

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階段論)

本研究發現,生產動機高的年長者,將表現出更高的「組織公民行為」(OCB),而其合作傾向將表現出較高的社會促進(prosocial motive)的社會動機,而年輕者則傾向較高的競爭的自我促進動機(proself motive)。

這種社會動機的差異,「合作取向」合適於收斂性(convergent)的工作任務,例如關於解決導向,人際互動的管理;「競爭取向」有助於重視發散性(divergent)的創意工作。

根據本人最近在團體創新的研究(Liou, 2008a; 2008b)發現可推論,就團體工作的創新功能上,在混合不同年齡的工作團隊上,能兼顧創新歷程中的發散與收斂運作,將有更好的創意表現。

劉世南 20 劉世南 20

個案訪談

歐先生非常關心社區發展,一講到社區及公共設施,他就有一堆的理想及想法跟別人分享:「講到社區,其實我們台灣有好多個社區,你本身就有很多很好的東西,你自己都把他放棄了,在保護一些比以前差的東西,我們台灣最漂亮的社區,現在己經百分之九十…那個單位自己毀掉的,那個單位是全世界最理想的社區,就是台糖社區。…(編碼23.000345-000705) 」

劉女士對於社會服務也不餘力,除了參加愛智志工,

還會固定捐款給慈濟,偶而也會捐法鼓山…(編碼23.000630-000705)

劉世南 21

2. 非能力性工作心理特徵的發展: (3)職業興趣

職業興趣意指對不同工作屬性類別的偏好。早期 Strong(1955)在發展「職業興趣量表」(Strong Vocational Interest Blank, SVIB)時,所進行不同年齡族群的橫截式研究,發現職業興趣具有跨年齡的穩定性。

然而 Kanfer 和 Ackerman(2004)他們懷疑,Strong研究所發現的穩定性可能只存在職業屬性的類型(kinds)上,而非職業屬性的層次(levels)上;職業興趣隨著年齡增長,可能從操作性的執行層次而轉到督導的管理層次上。

另外,Warr (1997; 2001)根據「工作特徵模型」( Job Characteristic Model, JCM)的基礎,分析出不同工作特徵的心理屬性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有顯著的轉型。Warr指出,年長的工作者職業興趣傾向強調身體安全與工作安全,重視薪水的收入以及表現所擅長技能的機會。而相對的在職務的多樣性、回饋性,以及外在賦予的明確工作目標,年長工作者並不特別重視。這些工作特徵(多樣性、回饋性、目標性)正是JCM理論所提倡適用一般人的激勵策略。War 的發現強調出工作的設計必須考慮到年齡的差異,也正是本研究主要的取向。

劉世南 22

個案訪談

甘女士就覺得她可以隨時配合志工排班的時間,並且做年輕人不想做的事情。「我們排班是這樣,你做週一、你做週五、你做週三週四,志工有七八十個嘿。啊開會只來三十二十個人,沒有七八十個都來啦,有的人要上班啊,我這個沒上班的人哦,我排星期六,因為年輕人週六都不想做,我這個沒出去玩的,才排禮拜六…因為種田的比較自由(編碼37.000010-

000120)

劉女士提到當學校缺人代課時,「學校會問我們說你們要不要來幫忙啊,我們很多同事是會去代課…因為沒有事嘛…」 (編碼57.000340-000557)

劉世南 23

2. 非能力性工作心理特徵的發展:(4)情緒

在未來趨勢劇增的服務產業,服務性工作中的情緒勞務(emotion labor)也逐漸成為工作分析的重要心理特徵。

而對於高齡者志工的參與,也多見於社會服務工作。服務工作中的情緒勞務強調付出工作所要求的情緒表達(正面情緒的表達)與情緒調整(負面情緒的控制)。

年長者對與負面情緒的表達較為控制(Gross, Carstensen, Pasupathi, et al., 1997)

原因在於年長者善於使用認知情緒調節的策略因而對於負面情緒表達比較能有效的調節,而表現出較高的正面情緒。 (Blanchard-Fields & Irion, 1998),

劉世南 24

個案訪談

王先生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調解委員,他包辦了發展協會的大小事,有時忙到被老婆說干脆睡協會算了,但即使很忙碌,有時候也很感慨後繼無人可以來接替他的工作,但王先生還是投入心血服務社區十二年了…因為他說:這是一種從無到有的成就感。 (編碼79.000101-

000202)

劉世南 25

2. 非能力性工作心理特徵的發展:(5)自我概念

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人生的時間關照將有所轉換。年長者採人生將近的餘生觀點,而年輕者則從出生出發的成長觀點。這種人生時間座標的轉換,將改變自我概念。由於高齡者Gf 的退化以及Gc 的增長,為了維護正面的自我概念,年長者傾向逃避Gf 類型的任務而轉向Gc 任務以維持表現。Neugarten(1968)。

該自我觀念的轉向,可以解釋 Kubeck等人(1996)所發現高齡工作者在人力資源發展的教育訓練總是成效不良的原因,尤其是對於新科技的學習,強調績效的工作活動。而反而在人際互動與管理活動上則有較佳的表現。簡而言之,自我概念成人發展的轉變,在於從自我發現與自我成長的取向轉為正面自我的保護。

關於自我評價的文化差異,可以推論,互依文化與獨立文化對於負面的自我評價態度不同,也就是對負面評價的反應,前者對於負面評價更為敏感,而反應方式是尋求錯誤的改善;後者則是逃避忽略,而反應方式是自我合理化的自我增強。在本次社區行動研究中,將有利於探討文化社會調節高齡者工作自我概念的轉變,而更完整的反映社會文化的本土性與社區在地性。

劉世南 26

個案訪談

劉女士提到她先生也是教職退休,以前是教電腦的,「他玩電腦跟年輕人不一樣,他不會玩遊戲,是看股票…他自己會組裝電腦,因為他會有興趣啦…他對電腦方面蠻有興趣的,所以有時候偶而會去電腦教室幫忙,電腦公司會請他幫忙修修電腦啊,因為他從年輕就跟電腦產生密切關係嘛…他也常去進修啊(編碼55.000151- 000220) 」

歐先生認為自己善於做規劃,不需要別人經驗指導。他說:「現在公部門認為他很偉大,有什麼社區改造師那種課程和執照,我完全不去上,就像我六十六年來這邊創業嘛,農會有一個事件會,那個指導委員說有什麼需要指導,我說不要給我吵給我破壞就是最好的指導了。…有啦,他只有一件事我需要幫忙,就是貸款,我以前有申請過青年創業貸款。…青年創業貸款年輕人創業的資金啦,我擅長是寫計畫寫書啦,那個全國創業貸款的計書範例就是我寫的(編碼27.002230- 002430)1」。

劉世南 27

2. 非能力性工作心理特徵的發展:(6)價值觀

個人價值觀是指導個人生活資源分配的基礎,尤其在探討高齡者的職場投入或志工參與,從根本上考慮價值觀的年齡改變,將更能掌握整體的社會結構規劃、工作生活型態的安排以及工作任務的設計。

Ryff 和 Baltes(1976)的研究指出,年紀的增加,工作價值將從「工具性價值」(instrumental values)轉換為「目標性價值」(terminal values。這種轉換跟上述的時間觀點的轉變有關。

本研究除了考量傳統的工作價值觀分析的模型,並且進一步考量社會文化的差異,尤其東方社會互依的文化特性,與西方社會的獨立文化特性有何不同。

劉世南 28

工作心理

特徵

年輕工作者 年長工作者 發展

類型

評量

工具

代表研究

流動智能

(Gf)

20歲左右為高峰期 25歲以後逐漸退化 退化 WJ III Cattle(1943, 1987)

結晶智能

(Gc)

尚未發展完成 隨著經驗與知識而增長,45到65為高峰期

增長

WJ III Cattle(1943, 1987)

思考模型 分析性思考 整體性思考(後形式運思方式)

轉換 Nisbett (2003)

Nisbett (2003)

工作性格

外向性

神經質

對新經驗開放

謹慎負責

隨和

重組 Big Five Scale

Jones Meredith(1996)

成就動機 自我成就,自我促進動機高

生產動機增加,社會促進動機增加

轉換 余安邦(1990)

McAdams et. al.(1998)

社會互動目的 在於獲得有價值的訊息以及未來機會;競爭導向

在於獲得情感回饋的資源;合作導向

轉換

情境模擬的互動分析*

Carstensen(1998)

情感 正面與負面情感表達平均

善用情感調節以控制負面情緒表達

轉換

情境模擬的互動分析*

Gross et. al( 1996)

自我概念 自我認識與自我成長

保護正面的自我概念 轉換

Kitayama (1999)

Kanfer & Ackerman(2004)

職業興趣 重視工作多樣性、回饋性與目標性

重視身體與工作上的安全、薪資及既有技能的表現機會

轉換 SVIB Warr (1997; 2001)

價值觀 工具性價值觀 目標性價值觀 轉換 Rokeach 量表

Ryff & Baltes(1976)

工作心理特徵的成人發展類型與評量工具

研究成果 1 評量工具

劉世南 29

研究成果 2: 成人工作動機模型

劉世南 30

1. 工作智能影響努力與績效的函數

圖2A:需要流動智能(Gf)的工作,努力與績效之間的對應函數

圖2B:需要結晶智能(Gc)的工作,努力與績效之對應函數

劉世南 31

適合工作原則與改善對策 2-1

1. 在職務設計上,合適高齡者的工作內容應該減輕需要Gf 的任務特徵,而增加使用Gf任務的比率。

2. 而在鼓勵工作投入的激勵策略上,為了彌補退化的Gf ,可以經由管理的激勵策略鼓勵在Gf 任務上額外努力。

然而根據Higgins等人的「調節焦點理論」(Regulatory Focus Theory)的推論,鼓勵年長者在自己退化功能上加倍努力以彌補不足,這種「勤能補拙」的作法,將影響工作態度將由發揮優點的進取目標 (promotion-focused goal)而轉為彌補缺點的防衛目標(prevention-focused goal),因而打擊高齡者的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而間接降低工作動機。

應用這個進取與防衛的心理機制上,安排與設計依賴Gc的工作內容,高齡者較為豐富的知識與經驗(高Gc)將更能勝任而有所表現,且不需要特別投入已逐漸退化的Gf,因而增進正面的自我概念。

這種發揮優點的進取工作態度,將是高齡工作任務設計較為有效的改善原則。然而Kanfer和Ackerman(2004)他們懷疑,若是要激勵年長者更多的投入以提升Gc 型任務更高的表現,所需要的誘因將相對高於年輕工作者。

劉世南 32

適合工作原則與改善對策 2-2

3. 混齡工作團體的設計。大多數的工作任務都需要豐富的過去經驗(Gc)以及新奇處理與創新(Gf),因此混齡工作團體中,年輕工作者具備較高的Gf,與高齡工作者具備較高的Gc兩者相輔相成,將更有利於執行這類混合任務。

本人回顧團體創意研究指出(Liou, 2008b):在創意點子原創性(originality)上,具名團體(nominal group)優於互動團體(interactive group);而在點子的有用性(usefulness)上,則互動團體優於具名團體。

Beersma等人(2005)的團體談判研究指出,在強調發散的創意作業之中,利己動機(proself motive)的團體表現優於利社會動機(prosocial motive)的團體;而在強調收斂的規劃作業中,則利社會動機的團體優於利己團體。該研究結果的意義在於,高合作動機的團體有助於收斂功能;而高競爭動機的團體則有助於發散功能。

研究者在團體創意行為之文化比較的研究(Liou, 2007;Liou, Nisbett, & Lan, 2006),初步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重視展現獨特的個人主義文化(Individualism),有助於促進形成高分歧的新奇點子,在創意點子產生之發散性表現較佳;而維護和諧的集體主義文化(Collectivism),有助於創意點子的共識凝聚,對創意點子的選擇之收斂表現較佳。

由上述分別在團體的類型(具名團體及互動團體),團體的動機(合作團體及競爭團體),團體的文化(集體主義及個人主義),皆區辨出團體創意歷程中發散及收斂的兩階段運作。

這些結果對於團體創意研究的共同意義在於:有效的團體創意,必須同時兼具促進團體發散及收斂的運作效能。就混齡工作團體的設計,年輕工作者具備較高的Gf、競爭,擅長發散的運作效能,而高齡工作者具備較高的Gc、合作,則擅長收斂的運作效能,因此,混齡工作團體將更有助於表現更好的的團體創意。

劉世南 33

2. 「性格、自我概念、價值」影響績效與效益的函數

性格、自我概念、以及價值在成人發展上的重組與轉化,對於工作動機的影響,主要作用在績效與效益的函數上,

也就是對於工作成果能帶來滿足自己的效益,不同年紀有所改變,而其差異決定在這些偏好(性格、自我概念)與價值的轉換上。 圖2C:績效與效益間的對應函數

成人發展對工作目標的轉換,因此同樣的績效水準,年紀越大心理效益就越小。取自 Kanfer 與 Ackerman(2004)。

劉世南 34

適合工作原則與改善對策

年輕的工作者比較直接認為高程度的工作績效所帶來的外在及內在的報償,例如高薪資、成就感,受到讚賞與肯定,以及升遷,就是值得(高效益)。相對的,年長的工作者,對於超越他人或自己以追求職業成就則興致不高,失敗也較不威脅,迎接及探索新經驗也趨向保守,反而在增進正面情緒以及保護自我概念上較為重視。( Kanfer 和 Ackerman, 2004)

高齡工作者,影響工作動機並不來自於績效成就的水準(也就是傳統計量為重的「技術績效」(technical performance),如銷售量、生產率等 ) 。除了這些技術性績效之外,應該發展適合高齡工作者的績效評量標準。( Borman 和 Motowidlo, 1993)

年長的工作者比較重視環境的建構、協助與教導他人,對於缺乏結構的問題提供見解,這些不直接「得分」(技術績效)的「助攻」,稱為「脈絡績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 (Johnson, 2001)。

例如,年輕的工程師,強調技術表現帶來的直接效益,而資深的工程師則重視專案管理的品質與領導效能。因此針對高齡工作者在性格、自我概念、以及價值的轉變上,應該設計創新不同的績效評估標準,以及開創除了以績效為基礎(performance based)之外,以能力為基礎(competence based)的工作角色。

劉世南 35

3. 「情感及職業興趣」影響努力與效益的函數

對於努力與效益函數關係,也就是更多的努力投入會帶來什麼好處的心理評估。

Kanfer和Ackerman

(2004)指出,年紀越大越不認為努力是值得的。從圖2D中種可看出,相同的努力程度所帶的效益,年紀越大則越小。

圖2D:努力與效益間的對應函數

相同的努力程度,所帶的效益年紀越大則越小。取自Kanfer與Ackerman(2004)

劉世南 36

適合工作原則與改善對策

正面情感追求:年長者較樂於投入能維持正面情緒的活動。由於刻意努力的工作,經常帶來情緒的耗竭,高壓力以及負面情緒,因此努力的魅力,比較不能吸引高齡工作者;他們對工作的價值在於能用最少的努力而獲得最高的代價;前輩做事求高明而非蠻幹(work smart not work hard)。

職業興趣退燒:職業興趣在成人發展的轉變,不在於職業興趣的種類,而在於興趣的強度。年輕工作者比較會追究自己的職業興趣而持續努力對抗逆境,例如年輕的實習醫生,低階軍官的耐操,或是新手店長勤於招攬客戶。

工作動機的管理策略:對於年輕工作者,外在誘因比較能激勵對工作的努力投入,而相對對於高齡者則較沒有激勵效果。對於高齡工作者,比較有效的策略在於降低須要努力的任務安排。例如,結構性的任務,對於年輕工作者容易感到無聊,相對的年長者因為不需刻意努力而駕輕就熟反而歡迎。

劉世南 37

高齡社會的生活型態與工作情境

劉世南 38

邁向高齡社會 - 社會轉化 生活結構

長壽

嬰兒潮

團塊退休

人口轉化

高齡社會

低生育率

P12

P13

P11

國家財政負荷

經濟成長

人力短缺

扶老比/ 1/7-1/2

勞動率

健康照顧

銀髮族

生活形態

個人條件(經濟*健康*社

會, 性別)

人生階段

P31P32

終生學習休閒

社會參與

P33

老人市場

P21

P22

P23

P24

P41

P42P43

養老金 健康照護

花費社福支出

GDP/ 0.35-0.75

1993/7%

2017/13.7%

2003/76

1948/1962

2005/1.18%

銀髮族生活需求

生活類型

社會環境的轉化

生活結構

生活態度

生活機能

生活範圍

前瞻科技的發展

文化價值的遷變經濟全球化

催化因素

保健與照護休閒與學習

就業與社會參與

基本因素

時間 (人生階段)空間 (城鄉差距)

個人(貧富/ 健康/ 家庭與社會)

生活品質

影響因素

本研究理解未來銀髮族生活需求的分析架構

未來趨勢

影響因素

劉世南 39

抗老科技與網路普及 - 創前科技 生活機能

長壽

嬰兒潮團塊退

人口轉化

高齡社會

低生育率

P12

P13

P11

國家財政負荷

經濟成長

人力短缺

延後退休

再入職場

健康照護

銀髮族

生活形態

個人條件(經濟*健康*社會, 性別)

人生階段

P31P32

終生學習休閒

社會參與

P33

老人市場

P21

P22

P23

P24

P41

P42P43

P51

P52

抗老科技

P83

P85

P84

P82

P86

P87

P88

網路應用普及

文化聚落與融合

及時溝通

數位落差

網路市場

W2

W8

W1

都市集中

城鄉距離

貧富差距

G9

G10

G8

G11

W3

W9

W4

W8 W5

W6

W7

銀髮族生活需求

生活類型

社會環境的轉化

生活結構

生活態度

生活機能

生活範圍

前瞻科技的發展

文化價值的遷變經濟全球化

催化因素

保健與照護休閒與學習

就業與社會參與

基本因素

時間 (人生階段)空間 (城鄉差距)

個人(貧富/ 健康/ 家庭與社會)

生活品質

影響因素

本研究理解未來銀髮族生活需求的分析架構

未來趨勢

影響因素

劉世南 40

地球村養生 - 全球化經濟 生活範圍

長壽

嬰兒潮

團塊退休

人口轉化

高齡社會

低生育率

P12

P13

P11

國家財政負荷

經濟成長

人力短缺

延後退休

再入職場

健康照顧

銀髮族

生活形態

個人條件(經濟*健康*社會, 性別)

人生階段

P31P32

終生學習休閒

社會參與

P33

老人市場

P21

P22

P23P24

P41

P42P43

P51

P52

全球化

都市集中

城鄉距離

貧富差距

國際人力競爭

外勞

G3

G12

G5

G2G1

國際婚姻G7

G6

G4

G11

G10

G8

G9

G13

G14

銀髮族生活需求

生活類型

社會環境的轉化

生活結構

生活態度

生活機能

生活範圍

前瞻科技的發展

文化價值的遷變經濟全球化

催化因素

保健與照護休閒與學習

就業與社會參與

基本因素

時間 (人生階段)空間 (城鄉差距)

個人(貧富/ 健康/ 家庭與社會)

生活品質

影響因素

本研究理解未來銀髮族生活需求的分析架構

未來趨勢

影響因素

劉世南 41

嬰兒潮世代之銀髮革命- 文化價值 生活態度

嬰兒潮的成長

世代的認同

銀髮族對老年生涯的人生態度

全球性文化分歧與交流

華人社會的特性

儒家的孝道以及道家的人生哲學

集體主義的文化價值

生活消費的價值追求:品質、品味、品牌、品德

銀髮族生活需求

生活類型

社會環境的轉化

生活結構

生活態度

生活機能

生活範圍

前瞻科技的發展

文化價值的遷變經濟全球化

催化因素

保健與照護休閒與學習

就業與社會參與

基本因素

時間 (人生階段)空間 (城鄉差距)

個人(貧富/ 健康/ 家庭與社會)

生活品質

影響因素

本研究理解未來銀髮族生活需求的分析架構

未來趨勢

影響因素

劉世南 42

生活品質的提升 - 催化因素 就業

長壽

嬰兒潮

團塊退休

人口轉化

高齡社會

低生育率

P12

P13

P11

國家財政負荷

經濟成長

人力短缺

延後退休

再入職場

健康照顧

銀髮族

生活形態

個人條件(經濟*健康*社

會, 性別)

人生階段

P31P32

終生學習休閒

社會參與

P33

老人市場

P21

P22

P23

P24

P41

P42P43

P51

P52

彈性老年認定

多元退休機制

就業能力培養

就業服務創造就業

市場

彈性工作型態

P62

P64

P63

P66

P65

P61

P66

P67

P68

女性就業

鼓勵生育

F1

F2

P66

劉世南 43

長壽

嬰兒潮

團塊退休

人口轉化

高齡社會

低生育率

P12

P13

P11

國家財政負荷

經濟成長

人力短缺

延後退休

再入職場

健康照顧

銀髮族

生活形態

個人條件(經濟*健康*社會, 性別)

人生階段

P31P32

終生學習

休閒

P33

老人市場

P21

P22

P23P24

P41

P42P43

P51

P52

都會化

城鄉距離

貧富差距

G11

G10

G8

G9

社會參與

老人教育 E2

P67

E3E5

E6

健康快樂自由尊嚴

E1E4

E6

就業能力培養

P51

P63

網路應用普及

W5

生活品質的提升 - 催化因素 老人教育

劉世南 44

生活品質的提升 - 催化因素 健康造護

長壽

嬰兒潮

團塊退休

人口轉化

高齡社會

低生育率

P12

P13

P11

國家財政負荷

經濟成長

人力短缺

延後退休

再入職場

健康照顧

銀髮族

生活形態

個人條件(經濟*健康*社會, 性別)

人生階段

P31P32

終生學習休閒

社會參與

P33

老人市場

P21

P22

P23

P24

P41

P42P43

P51

P52

安全防護遠距造護交通服務智慧住宅

休閒旅遊

理財教育

P71

慢性病管理服務與營運體系

機構社區居家緊急照護體系銀髮族生活及育樂

創新服務與營運

P72

P73P74

P75

抗老科技

P81

P83

P85

P84

P82

P86

P87

P88

劉世南 45

長壽

嬰兒潮

團塊退休

人口轉化

高齡社會

低生育率

P12

P13

P11

國家財政負荷

經濟成長

人力短缺

延後退休

再入職場

健康照顧

銀髮族

生活形態

個人條件(經濟*健康*社會, 性別)

人生階段

P31P32

終生學習

休閒

社會參與

P33

老人市場

P21

P22

P23P24

P41

P42P43

P51

P52

都會化

城鄉距離

貧富差距

G11

G10

G8

G9

機會

意願

能力S1

宗教

利他精神

慈善經驗

居住地 婚姻

世代

服務精神

S33

S31

S32S3

S2

S22S23 S21

S11

S12

S25

S13

S4

S5

S24

圖六:老人社會參與

生活品質的提升 - 催化因素 社會參與

劉世南 46

個案

台北縣板橋市 :

(1) 退休中學教師:劉女士;

(2) 退休小學教師:黃女士;

(3)服飾店員工:匡女士;

(4) 退休雜貨店:簡先生/盧女士。

台南縣西港鄉:

(1) 關懷中心領導者:王先生;

(2) 關懷中心領導者:陳先生;

(3) 志工:甘女士;

(4) 環保創意講師:歐先生。

劉世南 47

劉女士 黃女士 匡女士 簡先生/盧女士

基本因素

時間 退休約5年 義工1-2年

自民國51年退休 早期買過檳榔,做過電子作業員、導遊、到日本民宿當煮飯阿姨。現在在賣衣服。

夫妻現階段在為社區服務,晚上當義工巡守隊4年。

空間 家、社團、慈善團體、旅遊

家、學校 家、工作場所 家、社區

個人 貧富:有經濟來源 健康:良好。 家庭與社會:與家庭成員及外部社團有互動。

月退俸 健康:喉嚨乾燥(乾躁症) 家庭與社會:與家庭成員及外部社團有互動。

貧富:貧 健康:糖尿病和心臟有點問題,膽固醇也過高。 家庭與社會:社交主要以工作為主。

很簡約生活 健康:中度殘障;輕度殘障 家庭與社會:網絡少。

催化因素

保健 運動 運動 去醫院看病

休閒 與朋友外出運動、義工

泡溫泉、跑步、打高爾夫、唱歌、爬山、能量氣功、騎腳踏車、五行健康操

健言社 到活動中心去泡茶聊天,散步、和老朋友團去旅行

社會參與

志願性服務 進修學習與志願服務

工作為主 志願服務

北部個案生活型態描述 2-1

劉世南 48

劉女士 黃女士 匡女士 簡先生/盧女士

生活結構 生活習慣:自律

生活習慣:孩子教育和父母照顧為生活重心。

生活習慣:工作 消費:基本開銷

生活習慣簡單 消費:基本開銷。

生活機能 與家人、朋友、社團互動良好

與家人及義工團隊互動多

工作為主 社區交流為主

生活範圍 家、朋友、社團、學校。

家、學校 家、工作 家、社區

生活態度 規律的生活 平安快樂,健康最好

達到業績多賺一點錢

要想得開

生活類型 終身學習又回饋社會型

終身學習又回饋社會型

忙碌型 志工奉獻型

生活品質 滿意度佳。 社區政策觀注者

對生活滿意度沒有不滿意。 自覺為政策受益者。

不滿意目前大環境。 社區政策冷漠者

對環境沒有不滿意,不想去煩腦。 對社區及政策沒有特別想法。

北部個案生活型態描述 2-2

劉世南 49

王先生 陳先生 歐先生 甘女士

基本因素

時間 從事社會服務已12年

做義工做八年 求學時不熬夜準備考試; 工作時想創業、出書、尋求資源 為了創業搬來西港社區 退休時,以地方士紳自居

年輕時嫁來台南、貸款買屋買地耕田、兒女長大獨立門戶,目前獨居,友誼以親朋好友互動為主。

空間 活動中心、家裡 家、社團 家、社區、學校、地方政府 家、鄰居、廟

個人 貧富:有經濟來源 健康:僵直性脊椎炎 、腰酸背痛。 家庭與社會:與家庭成員及外部社團有互動。

兒女奉養 健康:良好,有做運動 家庭與社會:獨居但與家庭成員及外部社團有互動。

貧富:能自我創造經濟來源 健康:良好 家庭與社會:善長領導,且能透過報章新聞創造良好名聲。

很簡約生活 健康:有腰、膝蓋、牙齒問題。 家庭與社會:獨居,以社區舉辦的活動為可能的社會網絡。

催化因素

保健 常運動 老人健康問題可以透過社區自主得到解決 但營造醫療系統與社區之間的交通便利,則政府應有效提供解決

到醫院的交通很重要

休閒 都在幫忙關懷中心、環保義工、氣功、太極拳、有氧歌唱、祥和志工隊

健康舞,體操,課輔。 在家讀書、看時事、養植物、做肥皂、與學校易物、參與社區活動會議、提供場地外借。

在附近走走,跟鄰人串串門子。

社會參與

志願性服務 志願服務 志願性服務、進修學習與政治參與

宗教活動、志願服務

南部個案生活型態描述 2-1

劉世南 50

王先生 陳先生 歐先生 甘女士

生活結構 生活習慣:善長執行

生活習慣:自我規律

生活習慣:生活日出而做

消費:能自製肥皂且販售;與鄰人互贈自家生產的菜或肉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少消費,自產或社區活動中心提供。

生活機能 與鄰居、社區、其他社區或社團互動良好

參與社區發展

環境悠美、安靜;有台休旅車可以去較熱鬧的地方。

自宅對面是自耕田,附近有學校、菜市場、診所、廟、客運站等。

生活範圍 家、社區。 家、社區、學校

在家工作;積極參與社區規劃;南部學校(嘉義、台南、屏東)講課;有出國經驗。

家、鄰居、宗教

生活態度 做好目前的事 自律

健康

順勢而為

求新求變

相信進步的動力:強調理想社區自主性的重要

花費能省則省

宗教為精神支柱

對人生持正面態度,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保持樂觀。

生活類型 回饋社會志工奉獻型

回饋社會志工奉獻型

終身學習又回饋社會型

回饋社會志工奉獻型

宗教休養型

回饋社會志工奉獻型

生活品質 滿意度佳。

能力及權力:本身具執行力,他也樂衷投入。

社區參與:算是社區政策積極參與者

對環境沒有不滿意。

社區參與:自動。

滿意度:對生活強調自在。

能力及權力:本身具專家魅力,其所從事的事被社區及政府支持。

社區參與:算是社區政策積極參與者

對環境沒有不滿意,對不滿意的事也不想去煩腦。

能力及權力:以作物知識為主

社區參與:能參與就參與,並藉此連繫友誼。

南部個案生活型態描述 2-2

劉世南 51

已完成之工作項目與成果(1)

工作項目 工作任務 研究方法 預期產出與效用

A. 評量工具 發展

-「工作心理特徵」測量工具與評量方法發展(如表1) -評量工具標準化:包括年齡常模的建立,以及中文化與本土化的轉譯考量 -修正「描述未來銀髮族生活型態」的量表(劉世南,2007)發展「社區工作生活型態調查量表」

-量表的編製與標準化 -評量方法的組合分析

1.建立《工作心理特徵評量工具庫》。 2.建立《社區工作生活型態調查量表》。 3.建立《社區工作生活動態分析方法》。 4.作為社區調查工具,以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成人發展理論」「工作動機模型」以及「生活型態模型」。 5.提供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成人發展理論」、「工作動機模型」以及「生活型態模型」的研究工具。 6.支援本組「媒合中心」(銀髮族人才便利中心,志工時間銀行的)的建立人力評量中心。 7.作為社區行動方案介入實驗前測與後測的成效指標。

劉世南 52

已完成之工作項目與成果(2)

工作項目 工作任務 研究方法 預期產出與效用

B.

社區調查

- 針對兩個社區特性,設計調查進行方式。

- 調查內容包括:(1)第一階段所發展的《工作心理特徵評量》與《社區工作生活型態調查量表》;(2)工作努力、績效,及效益等工作動機的要素(詳圖2)。

- 調查對象包括:不同年齡族群的工作著,而工作動機三要素,則配對調查主管,作為外部指標以避免「同法偏誤」。

- 問卷調查

- 心理量表測量

- 焦點團體訪談

- 互動式動態分析方法

- 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成人發展理論」、「工作動機模型」以及「生活型態模型」。

- 社區調查結果與理論假設之差距,作為後續社區行動研究深論的議題。

- 社區調查的結果,作為後續社區行動研究(個案分析與場地實驗)研究對象與研究現象的界定與選取。

劉世南 53

已完成之工作項目與成果(3)

工作項目 工作任務 研究方法 預期產出與效用

C.

發展適合

工作原則

與改善對

- 根據階段B社區調查所驗證之理論模型,界定出適合老人工作的特徵與原則。

- 結合社區的特性與需求,及對應的資源與社區工作機構,發展適合老人工作原則之改善策略。

- 根據適合老人工作的原則,結合改善管理策略,包括:教育訓練、工作再設計、激勵策略、工作團體、領導與管理、招募、績效評估與人力資源發展策略等,而發展出改善高齡工作條件的策略。

- 專家會議

- 檔案內容分析

- 建立《合適老人工作特徵與原則》。

- 建立《合適混齡工作團隊原則》。

- 建立《合適老人工作的改善策略》。

- 建立《合適混齡工作團改善策略》。

- 擬定本次社區實驗研究的介入行動,主要操作的實驗變項及觀察變項。

劉世南 54

進行中工作項目與預期成果(4)

工作項目 工作任務 研究方法 預期產出與效用

D.

社區行

動研究

方案確

- 確認社區中合適與能配合的組織、雇主以及混齡的工作團體。

- 經由「媒合中心」,以及B階段的調查結果,確認社區中合適的典型個案,作為個案追蹤的研究對象。

- 媒合機制執行與使用行為分析:描述與分析社區介入媒合機制的行動方案時,使用者的行為模型,並排除阻礙,持續調整方案執行與工作生活型態的相互搭配

- 專家會議

- 檔案內容分析

- 焦點團體訪談

- 社區研究現象與對象的確認

- 確認社區中合適的典型個案,作為個案追蹤的研究對象。

- 媒合機制執行與使用行為分析

E.

類實驗

研究

- 根據第C階段所發展的《合適老人工作特徵與原則》,作為工作特性的標準,以比較社區中,組織以及個案追蹤,不同的工作方式。

- 並收集對應各類型的工作成效,其中包括動機模型中的績效與效益。

- 類實驗研究 - 再驗證及修正本研究所提出的動機模型,

- 由社區實地的類場地研究,進一步規劃與修正改善的策略。

劉世南 55

進行中工作項目與預期成果(5)

工作項目 工作任務 研究方法 預期產出與效用

F.

改善策略導

入的社區實

- 採用第C階段所發展的改善策略,配合所選定的處置企業的研究對象,而採取不同的改善策略,進行社區場地的實驗。

- 場地實驗

- 組織臨床研究法

- 修正《合適老人工作的改善方案》

- 修正《合適混齡工作團改善方案》

G.

建構完整的

工作生活型

- 經由生活型態的模型,選定各種代表性的典型工作生活型態,進行生活情節與生活劇本的分析,

- 整體生活情節的分析可配合其他研究小組的研究內容,例如休閒或是社會生活。

- 動態互動分析 - 代表性的典型工作生活型態,生活情節與生活劇本

H.

評鑑與報告

撰寫

- 彙整第一、第二階段的行動歷程與結果,進行方案執行前與方案執行後的比較

- 提出研究報告,說明此社區行動研究,對於後續推廣、應用與學術知識累積的價值

- 評價研究 - 完成《社區行動方案介入實驗前測與後測分析報告》

- 建立《合適老人工作的改善方案》

- 建立《合適混齡工作團改善方案》

劉世南 56

預期效益與貢獻

本研究的結果的延伸效益,將由下列的預期貢獻:

1. 建立正確對高齡工作者的認識,而提供促進和諧與健康的混齡與跨世代之工作社會生活的方案與政策的規劃。

2. 友善與合理的發展與應用高齡人力資源,以增進高齡社會中的人力發展,安排合理有效的老人教育以及就業媒合機制。界定與描繪高齡社會的生活型態變遷與需求,貢獻熟齡產業的發展以及未來高齡社會前瞻科技研發。

3. 提供特定社會文化以及社區型態,高齡者工作行為以及生活類型,作為後續研究以及應用的理解架構與研究資源。

4. 階段性研究的成果,將形成研究報告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學術論文發表,與相關研究議題的學術社群交流與貢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