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2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 第一章 教育心理 学概述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应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避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 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的这种原则被称为( )原则。(2008 年)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 D.教育性 2、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撰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发表于( ) 年。(2008 年) A.1868 B.1897 C.1903 D.1921 3、1903年( )撰写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2010) A.华生 B.斯金纳 C.桑代克 D.杜威 二、填空题 4、学生因素主要从( )与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了教学。(2006) 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 )。(2006、2007) 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与( )的作用。(2007) 7、教育心理学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通常有实验室实验法和( )实验法。(2008)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 )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 科学。(2009)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应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避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

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的这种原则被称为( )原则。(2008 年)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

D.教育性

2、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撰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发表于( )

年。(2008 年)

A.1868

B.1897

C.1903

D.1921

3、1903 年( )撰写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2010)

A.华生

B.斯金纳

C.桑代克

D.杜威

二、填空题

4、学生因素主要从( )与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了教学。(2006)

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 )。(2006、2007)

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与( )的作用。(2007)

7、教育心理学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通常有实验室实验法和( )实验法。(2008)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 )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

科学。(2009)

Page 2: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9、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八阶段学习过程,具体分为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

忆、概括、作业和( )。(2011)

三、简答题

10、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010)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四个:客观性原则、发展性

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四个研究原则容易出选择题。教育性原则是指研究

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是四个原则

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的研究必须按本来面貌加以研究,必须实事求

是。发展性原则是把心理现象看成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要密切关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发挥理论对实际的指

导作用。

2、答案:C。【 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 1903 年出版了第一本《教

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成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被认为是

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此知识点经常会考。

3、答案:C。 解析】:略

4、答案:群体差异

5、答案:课堂社会环境

6、答案:控制

7、答案:自然

8、答案:学与教

9、答案:反馈

10、【 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

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age 3: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第二章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小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使用相关的实物教具,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

( )。(2005)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哪个时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2006)

A.学前期

B.学龄期

C.青年期

D.成年早期

3、埃里克森认为下列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 (2007)

A.学前期

B.学龄期

C.青年期

D.成年早期

4、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的( )阶段表现最为明显。(2009)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

小或者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2010)

A.关键期

B.发展期

Page 4: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C.转折期

D.潜伏期

6、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处于( )。(2011)

A.0—2

B.2—7

C.7—11

D.11—15

二、填空题

7、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 )的过程。(2005、2009)

8、认知方式可分为沉思型和( )。(2006)

9、认知方式可分为场依存型和( )。(2007)

10、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2008)

11、儿童已有发展水平和在他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 ) 。

(2010)

12、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为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 )。(2011)

三、判断题

13、在认知风格中场独立要比场依存好些。(2005)

14、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就怎么也学不好外语了。(2006)

15、小学生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2007)

16、场独立比场依存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更高。(2008)

四、简答题

17、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0)

18、简述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类型。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

Page 5: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1)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的认知活动仅局限于感知运动,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

发生相互作用。表现为儿童刚刚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智力已先于语言发展,到后期有了表象,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其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

我中心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推理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已经摆脱了具体事务的束缚,能把内容与

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思维特征是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经常使用实物教具,则是因为儿童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

有了一定的抽象概念,但是还需要具体实物的支持。

2、【答案】C。

解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婴儿期(0-1.5 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3.学前期(3-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30)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50)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 岁以后)完善对绝望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A。【 解析】:关键期最早是由动物学家劳伦兹提出的。儿童心理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技能的发展存在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

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

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例如,2—3 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5 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Page 6: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6、【答案】B

7、【答案】心理自我

8、【答案】冲动型

9、【答案】场独立型

10、【答案】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1、【答案】最近发展区

12、【答案】差异性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14、【答案】错误。 解析】:人类的行为学习与动物完全依赖于本能的学习

不同,有的能力经过补偿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发展。

15、【答案】正确。 解析】:有些小学生在高年级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且

小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只是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持。

16、【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是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的

方式,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决定学习或问题解决水平高低。

17、 解析】: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8、 解析】:

(1)感官--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2)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3)直觉--思考型

(理解型学习者);(4)直觉--感受型 (自我表达型学习者)。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奥苏伯格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2005)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机械的发现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接受学习

2、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2006)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Page 7: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B.认识同化的过程

C.知识构建的过程

D.信息加工的过程

3、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

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出这一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为( )。 (2007)

A.泛化

B.消退

C.获得

D.分化

4、构建主义理论强调( )。 (2010)

A.情景学习

B.接受学习

C.潜伏学习

D.机械学习

5、在托尔曼的迷宫实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存在,只不过未表现出

来。也就是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2011)

A.操作性行为

B.辨别学习

C.潜伏学习

D.获得[page]

二、填空题

6、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 )。(2006)

7、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可能性的手段,都可以称为( )。

(2008)

8、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 )。 (2011)

9、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性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

有效。(2009)

三、判断题

10、只需采用惩罚就可以消除一个人的不良行为。(2006)

11、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2010)

Page 8: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四、简答题

12、为了促进学生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则?(2006)

13、简述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2011)

14、简述教学中如何应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2009)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A。 解析】: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

的其他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射。

4、答案:A。 解析】:构建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

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不同的人由于原来的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

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产出新的经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支架式学习、情

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

5、答案:C

6、答案:操作性行为

7、答案:强化

8、答案:准备率

9、答案:正确。 解析】: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时应该同

时培养新的适应性行为,所以两者的结合效果会更好。

10、答案:错误。 解析】:惩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适应性行

为,因此两者结合会更有效。

11、答案:错误。 解析】: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会引起行为变化,但

不能称之为学习。

12、 解析】: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page]

13、 解析】:

(1)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Page 9: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14、 解析】: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2)构建主义强调已有经验、主动构建、自我发展。(或者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

任一方面阐述)

(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A.支架式教学。即搭“脚手架”,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

过程中的脚手架。B.情景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

景教学。C.探究学习。强调在做中学、探究式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构建知识的过程。

D.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互相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

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过程。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2005)

A.马斯洛

B.韦纳

C.班杜拉

D.阿特金森

2、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2006)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需要层次论

D.强化理论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2008)

A.生理与安全

B.社交与尊严

C.求知和审美

D.自我实现

4、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内部的、( )因素。(2009)

A.稳定、可控

Page 10: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B.不稳定、可控

C.稳定、不可控

D.不稳定、不可控

5、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2011)

A.奥苏泊尔

B.斯金纳

C.班杜拉

D.韦纳

二、填空题

6、对于成败归因理论,归因的三个维度有内外性、稳定性与( )。 (2005、2007)

7、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 )。(2006)

8、成就动机理论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和( )。(2008)

9、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活动的主观判断称为 ( )。

(2008)

10、将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2001)

三、判断题

11.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2005)

四、简答题

12、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2009)

13、分析归因理论,并结合实际论述这一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启示。(2007)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

呈现倒“U”型,也即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对于

顺利完成任务都是不利的。应该根据任务难度设定恰当的动机水平。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

律,当学习任务较为简单时,学习动机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

动机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Page 11: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3、答案: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

及强弱关系分为高低不等的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答案:B。 解析】: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将归因因素分为三个维度和六个

因素。三个维度是:内外部因素、稳定非稳定因素、可控非可控因素。六个因素是:能力、

难度、努力、运气、身体状况和外部环境。

5、答案:C。 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

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

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先行因素就是通

常所说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

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

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

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

6、答案:可控性归因

7、答案:自我强化

8、答案:避免失败

9、答案:自我效能感

10、答案:斯金纳

11、答案:错误。 解析】:因为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还有许多主客观条件

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12、 解析】: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呈现倒“U”

型,也即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对于顺利完成任务

都是不利的。应该根据任务难度设定恰当的动机水平。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学习任

务较为简单时,学习动机水平较高,学习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

动机较低,学习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

13、 解析】:

(1)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对

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

Page 12: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历年真题再现file.zgteachers.com/d/file/20160612/201606121465704465651545.pdf · 13、【答案】错误。 解析】:认知风格无好坏之分。

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

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2)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

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

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

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

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

学生进行正确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