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 伴随着 世纪前进的脚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 经走过了近一年的历程,这是一段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的艰难历程,也是一段艰辛摸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前 进历程。在近一年的课改实验中,实验区的广大教师在毫无经验 可以借鉴,毫无模式可以遵循的情况下,甘于做第一个“吃螃蟹 的人”,做课改的开拓者、排头兵,为搞好课改进行了大量的尝 试和探索。希望他们的这些尝试和探索,能给新加入课改实验的 教师以及广大的读者以启示和借鉴,成为大家在语文课改中的参 谋和助手。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世纪 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 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教育观念滞 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 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 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 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 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 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他们对 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都在呼唤着我们的课程和教育 观念的改革。 同样,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的语文教学 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试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几乎变成了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Oct-2020

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

    伴随着 世纪前进的脚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

    经走过了近一年的历程,这是一段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的艰难历程,也是一段艰辛摸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前

    进历程。在近一年的课改实验中,实验区的广大教师在毫无经验

    可以借鉴,毫无模式可以遵循的情况下,甘于做第一个“吃螃蟹

    的人”,做课改的开拓者、排头兵,为搞好课改进行了大量的尝

    试和探索。希望他们的这些尝试和探索,能给新加入课改实验的

    教师以及广大的读者以启示和借鉴,成为大家在语文课改中的参

    谋和助手。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纪

    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

    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教育观念滞

    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

    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

    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

    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

    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

    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他们对

    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都在呼唤着我们的课程和教育

    观念的改革。

    同样,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的语文教学

    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试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几乎变成了

  • 想。这一状况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淡化了形象感染,弱化了情感熏陶,使本应

    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育,缺失了应有的魅

    力,从而陷入了“形式训练论”的误区。加之教材内容陈旧,教

    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估不够科学,特别是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的

    要求,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耗时多而收效小,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

    低,造成相当多的中小学生不喜欢语文,特别是不喜欢作文。语

    文教育缺失了灵魂,切断了根系,枯竭了泉源,其后果不堪设

    年由“北京文艺”

    发起,随即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的对语文教育的批判,令人颇

    有“误尽苍生是语文”之感,虽然有些文章的言辞过激,甚至抹

    杀了几十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成绩,但却不失为语文教育的一支

    “清醒剂”,促使我们去认真地反思,以便纠正偏差,跟上时代发

    展的脚步。否则,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受损失的不仅是语文教

    学,而是几代人的健康发展。

    年开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育

    带来了转机和希望。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精神的指导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先

    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

    点。“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

    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

    问题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

    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

    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

    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

    这一理念,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

    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渐

  • 基本的思维能力、良

    染。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的主

    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对教学

    内容的独特、多元的反应,于潜移默化中,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生成为学生内在的个人价值观。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地位

    和应达到的目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

    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

    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

    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

    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

    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

    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

    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

    和谐发展。”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从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我们的语文

    教育提出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以往只

    重视少数尖子生或者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观念,真正从全体学生出

    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还

    应转变以往的教学中过于注重语文知识传授的观念,将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

    富的语文知识、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综合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根据课程

    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满足学生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为学生的

    终身学习提供基本的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以往的教学中,

  •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

    教师常常把学生放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则

    按照教师既定的规程,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课堂上基本是教师

    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定学”的观念如果得

    不到改变,学生将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对

    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极其不利。《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稿)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

    性,特别重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它强调学生形成积

    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

    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积极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强调了学

    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

    新的确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

    的传统观念,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的过

    程中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同时,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

    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理

    解和使用教材,才能广泛开发课程资源,

    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

    境,使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

    地去发现、探究、研究,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

    性,设计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们应以学生的语文经验和

    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

    为一体,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

    社会生活的关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

    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

    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将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语文生活的教育意

    义有机地融为一体。

  • 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维度:

    )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重要理念还在于它对语文

    教学评价的改革。它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

    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

    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

    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

    中,往往存在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

    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重结

    果、轻过程的问题。教学评价观念的滞后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

    改革,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

    了全新的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三个

    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过程和方

    )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

    )写作;)识字和写字; 阅读;力。五个方面:

    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它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

    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倡在语文教学的评价中加强形

    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能

    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提倡学校和教师对学生

    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

    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提倡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活

    动,积极鼓励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广大语文教

    师在课改的过程中,应遵循课标的评价理念,多角度、多方面地

    进行语文评价改革的探索,使语文课程评价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和

    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

    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对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

    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粗浅地认为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包括

    整体的教学设想和具体的教学步骤两大部分内容。教学设想涵盖

    了教师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重点把握,它渗透着教师对课文的感

  • 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以课标为依据,确定学生学习某

    一篇课文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根据不同的课文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的

    重点和难点,然后思考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适合的教学方

    式。教学步骤部分,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导入新

    课,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

    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引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强烈愿望。第二层次为课文内容的理

    解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创造

    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教材内容变成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

    容,赋材料以生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

    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灵活采用读、听、看、演、讨论、

    争辩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培养情感。第三层次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此部分内容可视课文内

    容和课堂教学情况灵活设置,重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

    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

    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

    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

    素养。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教学评价方式的改

    变,及时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鼓励,将新的评价

    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活动,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我们新参加课改实验的教

    师引起注意的一点是,课改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要

    改变的是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要

    的,要避免认为课改就是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讲知识的片面理解,

    该授受的知识必然要授受,但要有度,不能拔高,不要过于强调

  • 篇课文作为案

    知识的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提倡在学

    生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

    养。同时,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不是终极

    目的,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

    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还要避免的一种倾向是过于追求课

    堂教学的形式化。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体现学生

    的活动,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一节课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绘

    画,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讨论,看似非常活泼热闹,实际上接触

    教学内容实质的东西并不多,缺乏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的探究,

    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大,这显然是有悖于我们的课改目标的。

    在本书内容的编排中,为了给广大教师以更多的参考,我们

    将现行的三个版本(语文版、人教版、江苏版)的语文教材进行

    了整合。基本以文体为单元选择了三个版本的

    例,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童话科幻作品、说明文及古诗文几

    大类分别进行教学设计的说明。另外,除了这几类语文基本文体

    的教学设计,我们还加入了写作教学设计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两部分内容。写作教学设计是我们实验区教师进行的一种尝试和

    探索。面对长期以来写作指导架空,作文课耗时多、效率低的状

    况,在课改的新形势下,如何用课改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作文教

    学,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学生在过程中学习,过程中发展,如

    何让作文教学真正起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热爱写作的作用是我们进行探索的

    初衷。当然,这种探索才刚刚起步,很不成熟,希望能起到抛砖

    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教师关注我们的作文教学,共同开创作

    文教学的新局面。

    本书的教学设计与以往各版本教案的最大区别在它的灵活

    性、机动性。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

  • ⋯因

    式和范本,我们这本书只是给刚刚接触课改实验的广大教师提供

    一个参考,一个例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广大教师设计

    出更多、更好、更为新颖生动,更有利于实现课标要求的教学设

    计。所以,在我们的附例中,有的只是课堂教学的大体思路,有

    的只是一个课堂教学的片断,有的是教师授课后的反思,有的是

    教师听课过程中的随想,有的是对教材的自我补充和发挥

    为作者都是来自课改一线的语文教师,他们对新课程的教学也还

    停留在尝试和探索的阶段,加之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有限,书中

    会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教育界的专家及各

    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杨红樱)

  • 第一章  让学生感悟

    语文、感悟人生

    关于写人记事类课文的教学设计

    写人记事类文章是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

    极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有益启示。这类文章历来在语文课本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

    置。旧教材在选材上较为陈旧,距离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

    远,缺乏现代生活气息,较难吸引现代学生。依据新课程标准编

    定的新教材在选文上坚持了这样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

    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新教材在选材中密切联

    系学生实际,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例如:语文版的《心

    声》《小巷深处》;人教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

    江苏版《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等都是师生所喜爱的现

    代精品。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及教学呈现出明

    显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在这类文章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

    把分层、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作为主

    要内容,把语文知识分析的越来越抽象,使学习脱离学生的直接

    经验,使原本具有审美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

  • 体验这个游戏带给你的感受。游戏规则:

    魅力。新课程强调在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

    重视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

    学模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

    合。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

    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体理解了这类文章在新旧教材中的差别之后,现结合后面

    所附的具体案例来谈一谈这类文章的教学设计。

    一、深入理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设计课程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标,在此基础上,整体把

    握教材内容,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要本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一原则进行。

    体会文中

    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

    例如,《心声》的教学设想中,目标很明确:

    生动细致的心理、神态、语言描写。

    )培养学生积极负责地表达自体会文中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

    己观点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只要目标明确,即使课堂上出现突发情况教师

    亦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处理,以课标为依据,做到以不变应

    万变。

    二、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兴

    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俗话说:“好的开头是

    成功的一半”,所以在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

    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

    例如,在《我的老师》中第一环节的设计就非常巧妙:首先

    让学生共同做游戏

  • 哪些内容可以说明她“好读书”?

    闭上眼睛,用力堵住两耳(听不到声音最佳),合住嘴,不能发

    分钟。这个情境设置使学生与又聋又哑又失出任何声响,时间

    明的作者(海伦

    海伦

    凯勒)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

    凯勒的敬佩之情,为下文的授课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不同的课型可以制造不同的学习氛围。例如,《忆读书》由

    名人名言、俗语、谜语来导入新课;《空城计》由学生们熟悉的

    小故事或相关知识导入新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创设了一

    个与课文内容很相似的活动氛围,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

    境中;《羚羊木雕》中则设计《实话实说》的栏目现场。教师在

    设计此环节时,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

    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尽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

    境。

    三、注重阅读教学,整体感知课文

    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多以教师分析为主,通常忽略学生阅读

    感知这一环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要重

    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

    和浏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明确阅读目标,指导阅读方法,

    采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方法吸引学生阅读的注意力,提高阅

    读质量。

    《忆读书》设计者是这样做的:让同学们(利用工具书)朗

    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在读完后设计问题抢答,

    心奶奶的读书体会是什么?

    这个环节利用阅读反思,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以提高阅读质量,

    同时要求学生注重知识的整合性。《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学

    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弄清,

  • 四、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深入理解课文

    “我”是被谁救下的?采用的方式是什么? )你如何评价

    “我”、“爸爸”、“杰利”?《羚羊木雕》中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

    们速读课文,考虑回答,“我”选择了什么?“我”的母亲选择了

    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感知课文的情感

    倾向,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与启示,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

    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通过教

    学力求达到“课标”中规定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要求。

    语文是实践性学科,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将

    语文学习活动化,使学生耳、目、口、舌、手并用,通过知行合

    一的方法学习语文。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

    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

    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人物

    例如,《空城计》设计者在学生感知课文后,设计了课本剧

    的形式,调动学生脑、口、耳、手等多种器官,积极参与表演活

    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参与过程中,

    学生主动仔细阅读课文,认真揣摩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

    性格有了深入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心声》的

    设计者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

    思考与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学生们就“程老师上公开课的做

    法”这一问题各抒己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忆读

    书》则采用师生座谈的形式,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交

    流中加深了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感受的体验。教

    师还可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创造性地设计出更多、更容易引起

    学生兴趣的活动形式,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一

  • 五、拓展延伸,提高人文素养

    节课,活动是必要的,但是,泛泛的活动也是不可取的,它必须

    有知识的渗透。其实,任何教学活动都有知识的习得,但习得知

    识的程度,教师应根据课标适度把握。活动的设计必须关注知识

    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应是使学生在活动中灵活地理解知识,全方

    位地发展技能,而不是像过去传统教学那样,生硬地记忆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是相

    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般说,过去的教学是平面的,比较单

    一。只有语文知识部分,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至于能力,则较

    为笼统;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就基本不管了。而今

    课程标准中特别加强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要

    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为指

    导,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教育、人文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

    你对“走一步,再走一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计

    者用如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我”的同学,“杰利”将怎么办?

    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

    取得共鸣,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勇于战胜困难的精

    神。

    《勇气》的教学让学生在直接的思维碰撞中,充分发表自己

    的观点,捍卫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价值取向进行自我判断,充

    分体现了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要求,是对

    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生动教育。

    新课标还对课程评价进行改革,我们教师应明确,评价的目

    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

    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

  • 声》的教学设计《心

    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应做到: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自觉性;

    )要强调差异性评价。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到学生个人的学习

    基础和相应年龄段学习的特点,不能以划一的标准去评价在不同

    发展阶段的不同的个体,要充分注意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通过

    多种评价方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发挥

    我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去感悟语文,

    感悟人生。

    一、教学设想

    体会

    《心声》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通过公开课上李京京

    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

    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尊

    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本着课

    程标准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

    作、勇于创新精神”的理论指导,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结合已有的生活体

    培养学生积极负责地表

    文中生动细致的心理、神态、语言描写。

    验,体会文中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

    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为达到此要求,我选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那么谁来告诉大家,你最大

  • 可直接找到答案;

    的愿望是什么?”

    (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告诉大家自己的愿望)

    【设计说明】由谈论“愿望”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此问题与课文内容有联系,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

    (二)学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课下先预习,使学生们能较熟悉课

    文内容〕

    (三)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讨论课文内容

    问题:

    李京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为什么那么想读课文?

    李京京的心声就是读课文吗?

    对程老师上公开课的做法,你们是如何看的呢?

    小题通过看书即

    【设计说明】问题层层深入,由易到难,老师要逐步引导学

    生不断深入思考问题,逐步把握文章主旨。

    小题则小题则需学生稍作思考;

    需老师提示,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才能解决。故老师应把重点放在

    )问题的讨论。整个过程老师只作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既加深了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创建出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

    (四)拓展、延伸部分

    【设计说明】文中涉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可让学生在

    互相讨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

    注社会、关注生活。

    如果你是程老师,这节课你会怎么上呢?

  • 三、教学实录

    公开课不能只讲求形式,你还能举出一些不重内容、不

    求质量、只讲形式的事例吗?这些事有什么危害?

    〔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答案〕

    ( 五 )作 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懂得了什么道理呢?以“我的

    感受”为题,写一篇短文。

    (设计者  魏江玲)

    课前预习。由于课文较长,让学生在课下先预习课文,不认

    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那么谁来告诉大家你最大的愿

    望是什么?

    起。

    (二)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愿望,有比较远大的,也有当前的。

    《心

    声》里的主人公李京京,他在公开课上的愿望是什么。(带着问

    题再次阅读课文)

    (三)讨论课文

    师:李京京的愿望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在公开课上读一段课文。

    :我的愿望是当一个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我喜欢绘画,我想成为一个令人崇拜的画家。

    :我当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上高中,上大学。

    :我最大的愿望是我们全家能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

  • 师:他为什么那么想读课文?

    的幸福生活。

    “妮儿”。

    和他有一段很相似的经历,所以京京很理解万卡的那种期待、盼

    望的心情,他认为他一定能读好。

    生 (得意地):事实证明他确实读得很好,所有的人都被

    他倾倒了。(一片哄笑)读课文就是他的心声,所以他才那么想

    读课文。

    师:他说京京的心声是读课文⋯⋯

    的前半句话,李京京读的确实生

    (有个同学把手高高举起,我马上示意他发言)

    (急切地):我赞成生

    很好,但不赞成他的后半句话,我认为李京京的心声不是读课文

    那么简单,还有一种对亲情的向往,希望能见到爷爷。

    生 :我同意,李京京非常想跟爷爷一起生活,渴望得到温

    暖,得到幸福,这也是他的心声。

    生 :我认为还是不全面。文中说“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

    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老师不让他念,他就躲到树林里偷偷

    地念。这些还说明李京京非常想把对爷爷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就像面对爷爷说话一样,倾诉盼望之情。

    生 :你们说的都很好,但是你们想想李京京这么想读课

    文,程老师一开始就不同意,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不是还包括希

    望老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意思呢?(学生沉默)

    师:这名同学看问题非常深刻。看来我们对“心声”可以有

    更深的理解。我们想一下,李京京很想读一段课文,但一开始程

    老师却不同意,说他嗓子沙哑,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对程老师

    (抢着说):因为万卡使他想起了在乡下跟爷爷在一起

    :还有万卡的好朋友“奥尔迦”使他想起了他的好朋友

    (镇静地):他们两人的观点应该综合起来,因为万卡

  • 请你

    上公开课的做法,你们是如何看的呢?

    生 (愤愤不平地):程老师在公开课上指定学生读课文,

    让部分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是不公平的。

    (抢答):而且有弄虚作假的样子。

    :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课文中说程老师认真、好强,

    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把公开课交给她完成,说明她的水平确实

    不低,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生 (急切地):优秀不能只听别人说,还要看她平时怎么

    做,程老师的做法就不对。

    生 (平静地):也不能这样说,她为了上好这节课也费尽

    心思,不让李京京读课文是因为他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

    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他也是为了学校、班级的荣誉。

    :她后来走到李京京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

    ⋯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说明她已经感到了懊悔和自责。

    :所以,程老师虽然有一些作法不妥当,但也是可以理

    解的,不过这也反映了公开课只求形式。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我们不能说谁的观点就是正确,谁的观点肯定不对,只要你

    有足够的理由支持你的观点,你就是胜利者。刚才,同学们对程

    老师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那么想想看,如果你是程老师,这

    节课你会怎么上呢?

    生 (果断地):我想我如果是程老师的话,绝不会指定学

    生读课文,我要让他们都有发言的机会。

    生 (平静地):其实指定学生读课文也未尝不可,毕竟是

    区教育局听课,关系到学校的荣誉,但在指定的时候应让每一个

    学生都有机会,然后择优录取。

    生 (不服气地):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听课那天的表现

  • :一些领导干部,只会阿谀逢迎,讨好上级,在领导面

    是最重要的,平时念的好,那时也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念不好,我

    要是程老师就根据听课那天的表现决定,谁表现好就叫谁。

    生 (斩钉截铁地):我要是程老师,就不会指定学生发言,

    我认为听课只要把平时的最高水平发挥出来就可以了,不应该弄

    虚作假。

    师:公开课不能只讲求形式,那么你们还能举出一些不重内

    容、不求质量、只讲形式的事吗?这些事有什么危害?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发言)

    生 :长江大堤有的地方质量不合格,以至于洪峰到来时冲

    垮堤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生 :前一段时间四川虹桥倒塌事件,就是因为不重工程质

    量,给国家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失。

    生 :还有一些地方只重视表面上的经济发展,围湖造田,

    砍伐树木,乱排废水,破坏了生态环境,给子孙后代造成了很大

    的危害。

    前夸夸其谈,却不为老百姓办一点实事、好事。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说的很多

    事情还是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在学习的同时,的确应该多关心我

    们周围的生活,多关心我们的社会,因为你们是社会未来的主

    人。

    我们这篇课文就讲完了,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

    或者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今天的作业就是以“我的感受”为题

    写一篇短文。

    (授课人  魏江玲)

  • 《我的老师》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步骤

    久因病致哑失明,接下来耳朵也聋了。是安妮

    凯勒出生后不

    莎利文老师改变

    了她的命运,领她走进生活的世界,所以海伦对莎利文老师的感

    激是难以言表的。本着课程标准中“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使

    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

    论指导,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设置必要的情境,结合讨论让

    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深入理解

    作者对老师无比的感激与深深的爱意。

    (一)导入(用小游戏导入)

    分钟。

    我们共同做一个游戏,体验这个游戏带给你的感受。游戏规

    则:闭上眼睛,用力堵住两耳,听不到声音最佳,合住嘴,不能

    发出任何声响,时间

    两分钟后学生谈感受。

    教师谈感受,并及时引出本文作者,进入本课话题。

    (以小游戏设置情境,使学生与又聋又盲又哑的作者产生共

    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课题)

    (二)作者简介

    凯勒生活(可以出示文字介绍,或利用多媒体放映有关海伦

    的光盘)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作者送给老师的一首赞歌。作者海伦

  • (三)学生朗读课文

    自查工具书或小组讨论扫除阅读障碍。

    (四)学生就文中的疑难词句质疑,师生讨论解答

    (本课中一些句子理解有一定难度,应先帮助学生疏通文义)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可以设几个问题,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对生活态度的转变

    过程,答案在文内寻找,学生兴趣浓厚,锻炼动脑分析能力。教

    师应采用多种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稍加点拨。设置的问

    题要精练)

    附问题

    沙利文老师来到之前,“我”是什么样的心情?

    老师来到之后,先跟“我”玩什么游戏?“我”的心情有

    无变化?“我”是否从痛苦的黑暗中解脱出来?

    哪个词触发了“我”的心思,唤醒了“我”?“我”的态

    度有没有改变?

    (这三个问题较为简单,可引导学生从书上找出)

    莎利文老师教给了“我”什么呢?

    本文题目是“我的老师”,为什么写“我”的内容比写老

    师的还多?

    莎利文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以上几个问题老师可根据学生发言适当引导,不必太拘泥

    于以上顺序)

    (六)拓展训练(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相结合)

    学习本文我们有何收获?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 三、教学实录(节选)

    (七)作业布置

    生活中谁对你影响最大?(谈你对这些人的感情,题目自拟,

    内容要真实感人)

    注:如果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课文,大约到四、五环节为一课

    时,教师要灵活掌握时间与内容,及时作好调整。

    (设计者  赵艳卿)

    (一)导入

    分钟。

    师:我们共同做一个游戏,体验一下这个游戏带给你的感

    受。游戏规则:闭上眼睛,用力堵住两耳,听不到声音最佳,合

    住嘴,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时间

    (两分钟后教师击掌,游戏结束)

    师:感受如何?

    生 (激动地):哇!老师,我快晕了,憋得我好难受,我

    好像脱离了地球,真可怕!

    生 (同样激动):我快崩溃了,真想大哭一场,真压抑!

    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呢!

    生 (若有所思):老师,这种黑暗中生存的滋味以前从未

    体验过,怎么这么难受,真想大喊大叫发泄一下!

    师(微笑):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这种滋味就是失明、聋

    哑后的感觉,一个人落于这种状况,真是生不如死。可就有一个

    人从这种痛苦的深渊里被一位教师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成了一

    个举世闻名的教育家、作家,她还学会了说话,这个人就是海伦

    莎利文。

    !真有这事吗

    凯勒,那个可敬的教师就是安妮

    生某(惊奇地):哇噻

  • 在游玩中学到了知识,多好!

    (二)拓展训练: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师:学习本文我们有何收获?

    真伟大!

    分钟。题,想想为什么呢?小组可以讨论

    莎利文

    师(肯定地):是啊,从一个又聋又哑又失明的残疾人变为

    能说话的教育家、作家,真是世界上的奇迹。可是安妮

    老师就创造了这个奇迹,你们说这是容易做到的事吗?

    全体学生(摇头):不是。

    师:所以海伦对莎利文教师的感激可想而知,今天我们来共

    同学习海伦写给恩师的作品《我的老师》,这是一首深情的赞歌!

    师:那我们看

    (两分钟后)

    生 :通过海伦的种种转变,突出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老师

    费了很大的劲,老师有耐心,也有爱心。

    生 (果断地):老师可敬,比如,海伦一开始“纳闷和痛

    苦”、“疲倦和寂寞”,后来对生活很乐观,从反面衬托老师对自

    己的影响。

    师(高兴地):反面衬托,课文题目是“我的老师”,写

    “我”来烘托老师,这种写作方法也就是咱们以前提到的侧面烘

    托。那么这位老师好在什么地方呢?

    :有耐心、爱心,对学生好。

    :老师帮助海伦开眼界,给她带来欢乐,给她的生活增

    添了色彩。

    (马上补充):老师使海伦的生活充实而有价值。

    :老师多年如一日照顾她、帮助她,老师很有毅力,她

    :老师不嫌弃海伦,使海伦后来有了乐观的生活态度。

    (羡慕地):老师不让她死记硬背,带她到大自然中,

  •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学习海伦与困难顽强斗争。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精生

    神。

    (激动地):海伦一个残疾人还能克服我们常人难以想

    们钦佩。

    像的困难,我们比海伦健全,想想海伦的事迹,我们身边的困难

    又算什么!

    生 (马上补充):对!海伦的先天条件那么差,还要去求

    知识,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三)作业布置

    师: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影响非常大,生活中谁对你的影响

    最大?谈谈你对这些人的感情,题目自拟,内容要真实感人。

    (授课人  赵艳卿)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论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

    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启迪人

    学习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

    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

    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

    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

    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为达到以上要求,可选用创

    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发言的教学方式。

    :我补充,学习海伦尊敬老师、热爱老师。

    :学习莎利文老师执著的精神,还有她的爱心也值得我

  • 二、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爬过山吗?或者有过什么历险的经历?

    师出示“一个人攀爬在悬崖上”的图画。

    提问:

    你是如何渡过难关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师:画面上的人顺利地爬到了悬崖上,可当他回首眺望时,

    不免有些心惊胆颤。继续向崖顶爬,有些腿软,想下山,实在害

    怕。眼看夕阳西下,谁来帮帮他?

    (让同学们思考片刻,然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大家都非常热心积极地替他想办法,现在我们打开书来

    看看书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

    【这幅画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吸

    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自如、轻松地导

    入新课

    (二)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分析表达

    书中,“我”是被谁救下山的?采用的方式是什么?

    如何评价“我”、“爸爸”、“杰利”这三个人物?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回答,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深

    入了解课文。不仅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

    (三)交流探讨

    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中“我”是如何理解这

    句话的?你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运用这条原则的经

    历?

  • 《忆读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环节是对课文主旨的进一步理解,可通过本环节,锻炼

    其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能力,培养

    同学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投影仪出示问题)

    在下面的两种情况下,你会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杰利”

    将怎么办?

    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环节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联系生活,提出切

    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

    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写一段短文在班内交流。

    【本环节意在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学习作者做生活中的

    有心人,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不断吸收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

    己,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  刘彦芹)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

    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

    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

  • 二、教学步骤

    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

    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

    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

    话,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

    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

    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

    心底之泉水,缓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的目的是: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的语文学习方法。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

    加阅读量。 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

    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

    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

    灵活的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 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名言:

    知识没它传不开。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 (二)阅读理解课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商讨解决。(约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

    分钟)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

    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

    ②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三)师生座谈

    设计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课堂形式可以

    采用圆桌会议来布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也

    有利于在开学之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亲近感)

    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可先带头讲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学生之间交流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引导)

    附课堂发言实例:

    学生 :看了冰心奶奶写的《忆读书》后,我也有了自己看

    法。我想说一说小时候看的第一本连环画《三国演义》,刚一看

    马上就被里面的英雄人物吸引了,关羽、诸葛亮⋯⋯。我最佩服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三气周瑜,借东风大败曹操,真是

  • 《空城计》的教学设计

    让人佩服不已,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看历史故事,对我国的历史

    也就略有了解。

    学生 :我也认为看书比看电视好,书里面写的优美的句

    子、情节,在电视中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只有自己体会。我还记

    得,老师给我们朗诵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那一段景物的

    描写“月光洒在那一片叶子和花上⋯⋯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

    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多美的描写呀!我觉得我的欣赏水

    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是,多读书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上小学学生

    时,妈妈经常给我买各种书籍,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

    话》,还有《小学生作文》,各种报纸杂志,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

    快的提高。五年级时,我的作文还获得全国小学生征文比赛优秀

    奖呢。

    “读书好,多读师:我以冰心先生的话来结束这节课

    书,读好书”。

    (四)作业

    拟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课下准备一下,向同学介绍你看过的一本喜欢的书。(可

    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交流,以学生语言组织、表述的情况及班内

    其他要求借阅的多少来打分)。

    (设计  王伟)

    一、教学设想

    《空城计》这篇课文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本文故事情

  •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节完整、生动,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

    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

    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的

    理论指导,教学本课时,采用课本剧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本课的教

    学任务,达到课标对本课要求的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空城计》。其实这个故事大家

    都知道,那么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由学生较为熟悉小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教学]

    可播放谭鑫培先生演唱的《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录

    音,导入本课。

    (二)阅读理解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读时发现不理解的字词在小组内讨论。

    讨论课文内容

    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

    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作何反应?

    )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你如何理解这三次笑?

    (三)分组编排课本剧,使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进一步揣

    摩人物性格特点

    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分别排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个部分。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各种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神

    态、动作等尽可能充分地表现出人物特点,还可自己制作道具,

    使表演更精彩。

  • 谈一谈写得好不好,请你替司马

    (三)布置作业

    结合你知道的其他小故事,写一篇小短文谈一谈你对诸葛亮

    或司马懿的认识。

    (设计者  张洁  张秋娥)

    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表 演、评 析

    学生分组上台表演《兵临城下》、《临危施计》、《司马中计》、

    《孔明释计》各个部分的内容。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分析剧本

    编排、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设计是否体现了人物性格特点,

    或让导演、演员讲解自己的设计、表演意图,并评出表演好的同

    学。

    【在学生表演及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事

    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表现,还要抓住课文的具体描写加以分

    析,让学生把握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中刻画人物的各种方

    法】

    (二)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换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会成功?如果统帅司马

    成司马昭,孔明还会用空城计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通过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总结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的主题】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可结合你身边发生的

    事或你了解的一些事例谈一谈。

    【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力,培养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可视情况让学生欣赏诸葛亮登楼抚琴时的那段京剧唱词,

    写一段话,回答诸葛亮。

  • 体会 展现”的究”的学习方式下经历了“阅读

    过程。

    (一)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

    说:“兴趣是进入知识殿堂的大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激

    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任何知识只有在学

    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中,在积极深入的思考中才能化为己

    有。学生们大多很喜欢表演的形式,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表演

    欲,为了表演更出色,他们必然会主动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揣

    摩人物形象。表演时,把握住人物形象,就说明他们对课文、对

    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有了深入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思维学科,因此,语文

    教学不只是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础技能,还要注意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在一起探讨剧本,想台

    词、做动作、现表情、制道具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比如“兵

    临城下”剧组通过烘托的表现手法表现诸葛亮的处变不惊。文官

    的扮演者们听得消息后表现得大惊失色,慌作一团,七嘴八舌,

    不知所措。而诸葛亮的扮演者手摇羽扇,眉头紧锁,踱来踱去,

    似在思索。演员的表演惟妙惟肖,把握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

    四、教学随想

    林砺儒先生在《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中指出:语文

    课在中学、小学是富有实践性的学科,它是知识,而同时又是技

    能。学习的时候,要耳、口、手并用,换言之,要通过知行合一

    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课本剧是学生将书本的知识融会贯通后,经

    过加工,创造改编成的小话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

    创作

  • 《羚羊木雕》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三)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语文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课本剧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好

    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他可以选择当导演,也可以选择当演员,可

    以选择剧本创作,也可以选择道具的制作。这都因人而异,因自

    己的喜好而定。在表现时也各有千秋。比如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

    在扮演司马懿时通过眼球在眼眶里的转动来表现司马懿的生性多

    疑。再如爱动手制作的学生把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去掉上面一个

    面,绑上线做成一面古筝道具,为本组表演添色不少。

    总之,课本剧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

    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和综合能力。老师们不妨一试。

    (作者  张洁)

    《羚羊木雕》是一篇关于怎样尊重孩子情感的记叙文。文章

    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深广。在教学中,宜

    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

    引导其情感倾向。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文中,感知课文的情感

    倾向,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与提示,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

    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通过教

    学使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体会文中的心理、语言描

    写,力求达到“课标”中规定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

    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 二、教学步骤

    (二)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应以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为主。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体验创

    造。

    (一)导入教学

    与大家合作完成,谢谢!假如此时你手中有

    嘿!同学们此期的《实话实说》栏目将由我代替崔永元老师

    元钱,那么请你

    分钟内将你手中的 元钱在琳琅满目的人生超市花完,

    请实话实说,你最先选择什么?依次选择什么?并说明选择第一

    样物品的理由。

    师出示大屏幕:

    ① 财 富 (

    ③ 淡 泊 名 利 (

    ⑤ 亲 情 (

    审 美 素 养 (

    (这个活动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适时导入课文。学生自由发言后,师引

    导:请让我们来关注一下文中的“我”选择了什么)

    请同学速读课文,回答文中的“我”选择了什么?“我的

    父母”选择了什么?

    不同的选择导致矛盾的产生,在矛盾产生的过程中谁的

    责任更大些?为什么?

    (请同学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尽可

    能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

    元)

    元)

    元)

    元)

    情 谊 (

    社 会 能 力 (

    信 心 (

    工作有热情(

    元)

    元)

    元)

    元)

  • 《勇气》的教学实录

    一、教学设想

    (三)拓展延伸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与家长发生过矛盾?你采取何种方法

    解决的?

    (四)布置作业

    如果万芳没有追出来(没有原谅“我”,如果生活中没有

    这样宽容的朋友),你如何去挽回我们这段友谊?

    你认为作者会不会挽回这段友谊?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上找出“我”与万芳深厚友谊基础的

    段落,并说明这种写作方法是插叙,正因如此为下文故事情节的

    发展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基础)

    【用讨论式让学生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

    该活跃学生的思想,同时因势利导,引导深入探究,独特的见解

    应予鼓励,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你有没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发生过矛盾?如果有,你

    同父母是怎样处理的?写一段 字左右的话记录下来。

    学完《羚羊木雕》之后,可以设问:你认为万芳的妈妈

    怎样做会更好?(这是开放题,不设答案,可由学生自由漫谈)

    注:对于这两项作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同学们选作。

    (设计者  马丽荣  张肖)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勇气》一课是美国作家狄斯尼

    的作品,其主要情节是在二战期间,一个与部队失去联系的美国

    伞兵在身陷险境的情况下两次求救于一位法国妇女;而法国妇女

  • 的说法,应该是一个美国伞兵两次向法

    在第一次救助伞兵招来杀夫之祸后,面对伞兵的第二次求救,她

    毫不犹豫地再次保护伞兵。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懂得“凶残和

    暴力吓不倒人民,非正义的战争终究会失败”。本着课程标准中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

    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

    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

    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我采用讨论和辩论的形式,让学生逐

    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阐述、捍卫其观点,真正沉浸到本文所创

    设的意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进一步提高思维表达能力。

    二、授课纪实

    师(亲切地):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勇气》(“讨论

    二字旨在使学生感到师生地位的平等),哪位同学告诉大家课文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 :一个法国妇女救美国伞兵的故事

    (学生窃窃私语,似有不同之处)

    生 :我不同意生

    国妇女求救,而法国妇女两次毫不犹豫地救助美国伞兵的故事。

    (教室里发出一声长长的“耶⋯⋯”)

    师(称赞地):从大家的“耶⋯⋯”声里,我已经听出了大

    家的倾向,那么,通过你对故事的理解,你认为题目的“勇气”

    指的是什么?

    :美国伞兵“求生”的勇气和法国妇女救人的勇气。

    :我补充,是美国伞兵两次向法国妇女求救的勇气和法

    国妇女舍生忘死两次救伞兵的勇气!

    师:非常好!你用了一个“舍生忘死”,使我顿时觉得⋯⋯

    (抢答):法国妇女很了不起!

    师:对,她很伟大⋯⋯(有人把手高高举起)你有什么话要

  • :老师,法国妇女确实很伟大,可我不太同意 的

    说吗?

    看法,我看不出美国伞兵身上的勇气,只觉得他是自私!

    师:你很勇敢,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怕招来别人反

    对,你这种勇气也很了不起(及时鼓励)。

    (教室里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师(招手示意安静):看来大家各有各的观点,那好,先请

    同学谈谈他对美国伞兵的看法。

    生 (镇静地):我认为他是自私,为了自己活命,使法国

    妇女的丈夫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来向妇女求救,他没有

    考虑到别人的痛苦。

    生 :我反对。伞兵活下来,很可能会使更多的法国人得到

    幸福,所以,他不自私!

    生 :既然伞兵的到来已经使法国妇女失去了丈夫,那伞兵

    就更应该活下来,替法国妇女报仇,这不是自私,是义务,是责

    任!(掌声)

    生 :我很佩服伞兵,他敢于第二次返回法国妇女家中请求

    帮助,说明他很聪明,他知道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

    生 :我同意。伞兵的勇气是智慧,是临危不乱,这种做法

    和诸葛亮的“空城计”差不多,让人佩服。

    生 (急切地):他怎么能和诸葛亮相比呢?我认为他第二

    次敲开法国妇女家门求救是愚蠢行为。第一次已经被抓,又来第

    二次,这只能说明他不懂得随机应变!(三个学生同时站起来,

    抢着发言,教师示意其中一个先讲)

    生 :我反对。我认为伞兵返回妇女家,恰恰是他懂得随

    机应变,他预料敌人不会再去妇女家⋯⋯

    生 (抢答):这并不能说明伞兵聪明,而是敌人太愚蠢。

    (一片哄笑)

  • (胸有成竹地):既然敢向虎山行,就说明他有打虎的

    (得意地):照这样说,难道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生

    无能吗?司马懿,不是诸葛亮足智多谋,而是司马懿

    生 (急切地):狭路相逢勇者胜。我认为美国伞兵和诸葛

    亮都是勇者。(鼓掌)

    生 (不服气地):我认为伞兵最后获救是侥幸。明明知道

    山上有老虎,还要去上山,不给老虎吃掉才怪呢!除非老虎是傻

    子!

    司马懿

    本领,了解考虑它的习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永远比

    高明!(热烈鼓掌)

    生 :我觉得伞兵获救不是侥幸,是情理之中,因为他做

    的是正义事业,正义必定战胜邪恶!(支持者发出欢呼声)

    生 (奋勇反击):如果真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他的

    第一次求助就应该成功,何必要来第二次?!

    生 (满怀信心地):是“战胜”,不是“不战自胜”,天上

    不可能掉馅饼,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不然怎么

    会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长时间掌声)

    师(感动地):好精彩,真是伶牙俐齿,唇枪舌剑!我们不

    能说谁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谁的观点是荒谬的,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只要你有足够的理由来反驳对方,你就是胜利者(热烈

    鼓掌,为老师,也为自己)。下面我们来谈谈对法国妇女所表现

    出的“勇气”的看法。

    生 (很敬佩地):法国妇女为救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

    丈夫,她这样做是舍小家为大家,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生 :赞成。但是请问各位,如果你是这位法国妇女,你会

    怎么做?

    (斩钉截铁地)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救助伞兵!

    你是女人,不是女神,失去亲人的痛苦你难道没有

  • 人。

    兵的描写比法国妇女多,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不假思索地):这不是详略不当,是反衬,白者更白,

    黑者更黑。

    生 (抢答):不是反衬,是衬托,因为二者都是正面人物,

    就是红花和绿叶的关系,叶绿了,花才显得更红!

    ( ”教室里一片喝彩)

    :我认为

    么是痛苦,更懂得什么叫报仇!

    吗?

    是仇恨!

    日战争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中国人经历这种事太多

    了,我们做得棒棒的!(掌声)

    生 (穷追不舍):不是所有人都有做到这一点的,要不然

    为什么会有叛徒?

    生 (寸步不让):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能因为太阳有黑子,

    你就说太阳是黑的!(热烈鼓掌)

    师(激动地):大家的辩论非常精彩!真是各抒己见,畅所

    欲言。这个故事很感人,大家对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表现出的勇

    气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可是,我有个问题要请教大家,到底谁是

    文章的“主角”呢?

    (自信地):当然是法国妇女啦!她无私奉献,光彩照

    吗?

    生 (抢道):正因为我是女人,不是女神,我才会知道什

    :你难道不害怕伞兵的再次到来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灾难

    (果断地):这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只知道什么

    同学的问题不用讨论,据我所知,中国的抗

    (赞同地):法国妇女崇高伟大!

    (疑惑地):我也是这样看的,可是,课文中对美国伞

  • 三、教学后记

    师(感动地):你非常聪明,一语道破天机啊!在这场舌战

    中,我们大家都明白了好多道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希望大

    家课下以《我的观点》为题,把你对“勇气”的理解整理成文

    字。

    (下课时间到,道别)

    这是一篇情节并不复杂的文字,然而,“讨论与辩论”式的

    教法,使整个授课过程充满了激情,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远远超过

    了我的估计,他们言辞间的辩驳、思想间的碰撞将本文所蕴含的

    意义淋漓尽致地展现开来,产生了一种撼人的力量。难点的处理

    完全摒弃了刻板与教条,自自然然,水到渠成,在其潜意识中,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固有的教学模式所永远无法比拟

    的。如果不是亲临课堂,我根本不会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如此的口

    语表达能力,这些发自内心的言辞是无需修饰的,是最真实的,

    也是最精彩的!看来我的思想还需再解放,以给孩子们一个更为

    广阔的思维空间。

    (授课  董莉田)

  • 第二章  世界,原来如此美丽

    谈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教学设计

    写景状物类文章在中学语文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其内容生

    动,文笔优美,对学生们比较有吸引力。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

    侧重知识考查的影响,在过去很长时间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

    语文知识的传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人

    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现象,往往把一篇篇生

    动优美的抒情状物散文分析得支离破碎,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

    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造成这种情况

    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观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新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力的语文课程。

    为了顺应这一要求,新教材既注重了选文的经典性,又特别

    注重选文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出现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

    学生兴趣的佳作。例如,语文版的《鹤群》、《石榴》,江苏版的

    《夏》,人教版的《山中访友》等,这些文章为我们进行写景状物

    类散文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那么,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进行写景状物类课文

    的教学设计呢?下面,我将结合文后所附案例,谈谈写景状物类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

  • 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

    课文的教学设计,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我们前进的航标。设计之初,我们应认真细致地去学

    习、研究课标,明确学习这类文体要达到的课标要求,然后结合

    教材内容,来确定每篇课文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如《山中访友》

    体会、学习本文写景状物的手

    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

    进行适当的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

    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是体现了课

    标要求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的整合;二是改变了过分注重知

    练的现象;三是实现了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创设适于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只有在极大兴趣的驱使

    下,才能迅速有效地了解课文并掌握知识。因此,在我们的课堂

    上,需创设适合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春》的设计者

    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教师出示残缺的“四季”诗,“游芳草

    饮黄花酒,地, 赏绿荷池。 吟白雪诗。”(答案:

    春、夏、秋、冬)让学生补充完整,并询问学生选择春、夏、

    秋、冬四个字的理由,让他们看到四季的特点,然后请学生发

    言,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这样,学生在不自觉的

    状态下进入了老师特设的情境中,既给学生以展示个性的机会,

    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了这

    课的学习。而《山中访友》的设计者则紧紧抓住文章中“访友”

    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朋友谈起,引发他们对作者所

    拜访的朋友的好奇,让学生于亲切自然的氛围中去探索求知。

    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有三:

    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的有心人;

  • 当然,激发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具体的语文内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创设适合的学

    习、探究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

    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朗读和语言的品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

    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更是理解抒情性散文的桥

    梁。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以讲代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听

    不到琅琅的书声。《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则明确规定学生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将其确定为语文能力

    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

    能通过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

    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朗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

    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春》的设

    计者在这一环节做了这样的尝试:以“老师来了”这句话为例,

    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气表达出的不同感情;再出示以课文为例的

    相关朗读知识,并和学生一起试读例段;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朗

    读知识分析第三段,进行体会和朗读。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让

    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在学生学习朗读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评价,可

    进行口头评价要多鼓励性的评价),也可小组互评;另外,也

    可把学生在老师指导前后的录音作比较,放入成长记录袋。总

    之,进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要贯穿始终。

    散文的语言是非常生动优美,富有韵味的,单靠朗读当然是

    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但这一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

    表现为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味,从每个句

    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到每个词语的妙用推敲,老师讲得口干舌

    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没有学生自己的认知和心理体验过程。

  • 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的外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我们应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创设宽松、和

    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

    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散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去进行感知和品味,

    例如,《夏》的设计者让学生把

    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并给大家谈谈你喜欢的理

    由。学生自己就会感受到文章写景的层次,体会到作者从多角度

    描写景物带给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冲击,融入到作

    者描摹的景物之美中,比听教师的讲解要印象深刻得多,体会丰

    富得多,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拓展延伸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努力建设开放而

    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是封闭而呆滞的,把语文课程囿

    于语文学科知识本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

    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需要。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才需要为

    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

    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

    关系。

    如《夏》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任选一题。①搜集有

    关夏天的诗、文、词语等。②加工制作《夏天印象》的图画。

    用文字描绘夏天的景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作

    业。爱读书,注意积累的可选第①题;爱画的可选第②题;善写

    的可选第③题,给学生的思维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这

    样不仅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又体现了教师在

    教学中的创新精神,而且把语文课延伸到了课本以外的生活,使

    学生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如果仅做到了以上几点,不能算一节符合课改理念的“好

  • 《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课”,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还是个关键。这就要求

    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

    教师在教学中不再以知识权威、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

    导者,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进行。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做学习的主

    人。

    总之,写景状物的课文同其他类型的课文一样,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都要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根据不同的

    课文内容和特点,创新设计教学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机动、灵

    活地运用、修改和完善,才能达到贯彻课改精神,全面提高学生

    素质的目的。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学习并欣赏作品准确生

    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是本课的主要

    教学目标。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

    感,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

    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生则采用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各方

    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

    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步骤

    (一)师生同做手臂操

    引导学生停留在“举手”位置。询问学生是否明白老师的用

  • 乐散文朗读《春》。学生欣赏配

    (二)导入新课

    出示残缺的“四季”诗(游芳草地,赏绿荷池。

    感知课文(三)

    意,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设计说明】树立学生积极、主动发言的信心、勇气,同时

    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师生距离。

    吟白雪诗。),让学生补充完整。(答案:春饮黄花酒,

    夏秋冬)

    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设计说明】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四季之美,培养口语

    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引入本课内容。

    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

    请学生谈谈文章描述的画面。

    【设计说明】环节

    检查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受到“美”的熏陶。环节

    学生“听”的效果,同时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以“老师来了”一句为例,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使学

    生认识到: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引导其领悟《春》

    的感情基调和相应语气。

    “老师来了”)

    (语言环境举例:同学们约我去春游,可时间到了我还没有

    来,正在焦急的等待,这时,我来了。大家高兴的欢呼:“老师

    来了!”如果我们正在上自习课,你的同桌正在做与学习无关的

    事。看到我走过来了,你赶忙悄悄提醒他

    简介朗读知识,并试读例段。

    ( ”表示略长些”表示语意未尽而中途极短暂的停歇,

    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

  • 可使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的准确生动、清

    ”表示前后语意的连贯,“ ”表示重读。)的停顿,“

    引导学生用朗读知识分析第三段,集体进行体会朗读。

    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试读。

    请几名愿意给全班同学朗读的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说明 五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

    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生四人一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互相说说

    喜欢的理由。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对喜欢的句子进行讲解。(教师可伺机

    点评,使学生了解相关的修辞及写作知识,并提示他们可以运用

    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设计说明】环节

    可使教师了解新优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环节

    学生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其勇于表现自

    己,并掌握相关知识。

    春天这么美,这么好,在这大好春光里,我们是不是只

    看看草、赏赏花?引导学生赏析第七自然段,并齐读。

    【设计说明】突出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延展课文

    朱自清先生以散文的形式为我们表现了“春”的美,你

    能不能从其他的文学或艺术形式里找到“春”的影子?

    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

    可从文中引用的诗句导入本环节,提问学生文中引用了什么

    诗句?是谁写的?想不想知道诗中的其他句子?然后出示:《绝

    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