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10
7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試卷一:必修部分 ) 甲部: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 單元 課題 練習卷 (2012) 2012 2013 2016 樣本試題 有關題目重點 ( ) 夏商周 1. 周代分封 ( )(a) 2016 樣本試題:周公攝政。 2. 春秋戰國的政治 與社會變動 2 ( )(a)(c) 2012春秋霸政的背景;戰國的政治、社 會變動是否促成大一統局面。 2016 樣本試題:商鞅變法如何反映春秋 戰國的社會變動。 ( ) 秦漢 1. 秦漢的統治政策 2 3 1(a, c) 練習卷:秦始皇、漢武帝在管治上的困難 及解決方法;會否「貶秦皇而揚漢武」。 2012漢武帝的統治措施;新經濟政策是 否與民爭利。 2013秦始皇的經濟措施及影響;秦始皇 的經濟措施是否「採取了錯誤的方針和方 法」的「一次失敗的嘗試」。 2. 兩漢戚宦掌權的 政局 ( )(a) 2016 樣本試題:王莽篡漢的背景。 ( ) 魏晉南 北朝 1. 北朝的漢胡融和 2 2013西晉胡人內徙及胡漢雜居概況及影 響;孝文帝漢化是否有助鞏固北魏政權。 2. 東晉及南朝的士 族與寒門 ( ) 隋唐 1. 隋唐治世 1(a, c) 3 ( )(a) 2012杜甫《憶昔》對開元盛世的描述及 評價;開元時期倉儲豐實的原因;「大索 貌閱」是否為了擴大稅基。 2013玄宗至唐末設置節度使對政局的影 響。 2016 樣本試題:隋文帝及唐太宗的施政。 2. 安史之亂與唐代 衰亡 3 練習卷:唐中葉戶口變化的原因和影響; 安史亂後唐國勢不能復振的原因。 2013玄宗至唐末設置節度使對政局的影 響。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Sep-2019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7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試卷一:必修部分 )

甲部: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

單元 課題練習卷

(2012) 2012 2013 2016樣本試題

有關題目重點

(一 )夏商周

1. 周代分封 題 (二 )(a) • 2016樣本試題:周公攝政。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2 題 (三 )(a)(c)

• 2012:春秋霸政的背景;戰國的政治、社會變動是否促成大一統局面。

• 2016樣本試題:商鞅變法如何反映春秋戰國的社會變動。

(二 )秦漢

1. 秦漢的統治政策 2 3 1(a, c)

• 練習卷:秦始皇、漢武帝在管治上的困難及解決方法;會否「貶秦皇而揚漢武」。

• 2012:漢武帝的統治措施;新經濟政策是否與民爭利。

• 2013:秦始皇的經濟措施及影響;秦始皇的經濟措施是否「採取了錯誤的方針和方法」的「一次失敗的嘗試」。

2. 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題 (二 )(a)• 2016樣本試題:王莽篡漢的背景。

(三 )魏晉南北朝

1. 北朝的漢胡融和 2• 2013:西晉胡人內徙及胡漢雜居概況及影響;孝文帝漢化是否有助鞏固北魏政權。

2. 東晉及南朝的士族與寒門

(四 )隋唐

1. 隋唐治世 1(a, c)

3

題 (一 )(a)

• 2012:杜甫《憶昔》對開元盛世的描述及評價;開元時期倉儲豐實的原因;「大索貌閱」是否為了擴大稅基。

• 2013:玄宗至唐末設置節度使對政局的影響。

• 2016樣本試題:隋文帝及唐太宗的施政。

2. 安史之亂與唐代衰亡

3

• 練習卷:唐中葉戶口變化的原因和影響;安史亂後唐國勢不能復振的原因。

• 2013:玄宗至唐末設置節度使對政局的影響。

Page 2: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14

• 分題 (a)要求考生根據資料內容進行分析。★ 資料一顯示劉少奇在「文革」時期被批鬥的情況,考生則須分析劉少奇遭到批鬥的原因。★ 劉少奇被批鬥的原因,並不等同「文化大革命」發生的背景或原因。故此,若考生作答時泛論「文革」的背景,則偏離題旨。

★ 本題可歸類為「分析題」。關於這類題目的解題策略,詳見本書 p.20。

• 分題 (b)同樣要求考生根據資料內容進行分析。★ 考生須辨別兩則資料 (四幅圖片 )與文化大革命在政治、文教方面的影響有何關係,然後結合一己知識加以析論。

★ 如考生分析與資料無關的其他「文革」的影響 (如文教方面,不少知識分子遭到批鬥;甚至是經濟、社會方面等 ),則偏離題旨。

★ 本題可歸類為「分析題」。關於這類題目的解題策略,詳見本書 p.20。

二、2016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必答題 )

• 2016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 50分,改為每題總分 25分。考評局於 2013年 11月公布一份全新的「樣本試題」,現對當中的各道題目進行綜合分析:

樣本試題一 (甲乙部 ):

題號 分數 問題 資料

(a)(i) 2 根據資料一,蕭瑀和唐太宗分別對隋文帝有甚麼評價?試寫出X和 Y所代表的評價。

共 4項文獻:3項照片:1項

(a)(ii) 1 根據資料二,唐太宗對隋文帝有甚麼評價?試寫出 Z所代表的評價。

(a)(iii) 4 有人與資料一和資料二唐太宗的看法不同,以「知人善任」和「節儉」來描述隋文帝。試各援引一項例證支持這兩個說法。

(a)(iv) 6 為甚麼唐太宗經常與朝臣討論隋代的施政得失?試根據資料一和資料二,並援引相關史實,加以解釋。

(b)(i) 1 資料三與哪宗歷史事件有關?

(b)(ii) 1 根據資料三,日軍為甚麼要展示相片中的證據?

(b)(iii) 2 資料三和資料四就誰炸毀南滿鐵路一事,有甚麼不同的記述?

(b)(iv) 8 承上題,有人認為資料四的說法較恰當,試從資料的性質和相關史實,加以解釋。

Page 3: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歷史資料題

範例一:此題為必答題,設問內容涵蓋甲、乙部,佔 25分。

資料一:關於隋朝的一些數據

項目 數據 出處

全國耕地開皇八年(589年):1,940萬頃大業五年(609年):5,585萬頃

《通典.食貨》

全國戶數開皇元年(581年):400萬戶大業五年(609年):890萬戶

官倉儲備

洛陽附近的洛口倉及回洛倉,共有

3,300個地窖,每窖所儲糧食多達

8,000石,合計 2,600萬石。

《資治通鑑.隋紀》

資料二:關於 1950年代土地改革運動的圖片兩幀

圖一 圖二

資料三:改寫自長野郎《中國土地制度的研究》

田制的主要目的在於徵收賦稅。中國以農立國,政府經常整理土地,以增加賦稅收入。

(a) (i) 資料一提及的「開皇」是哪一位皇帝的年號? (1分 )

閱讀數據圖表時,應留意同一時期各項數據所構成的環境,以及其中有沒有重要的變化,或變化的規律;並找出其中具代表性的數字,以便作為作答的論據。

留意圖片中描述的現象,以及附加的說明文字,並聯繫到有關的時代背景,以了解圖片所表達的意思。此外,這兩則圖片是當時的原始資料,尤須留意發佈者的身份或立場。

HKEP

只須直接寫出答案。

這是一則通論性的資料,必須充份理解其含義,以便作答時套用到特定的時代。

28

Page 4: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範例五:比較題 (有限制性的論述題 )

資料一:李鴻章《據實陳奏軍情摺》(1894年 9月 )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自知不逮。」

資料二:蔣介石《我軍退出南京告全國國民書》(1937年 12月 )

「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實寄於全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

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及八年抗日戰爭中,一敗一勝。試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從動員及戰略兩方面,援引史實分析中國在這兩場戰爭中勝敗的因由。 (25分 )

  中國在甲午戰爭以及八年抗日戰爭中一勝一敗。以下

從動員及戰略兩方面,分析中國在兩場戰爭中的表現。

總結全文,重申立場。

由以上論證可見,造成中英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的,

是兩國之間的文化衝突。鴉片問題應視為鴉片戰爭的導火

線,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資料二的說法是較為合理

的。

作答「觀點比較」這一類題目,首先要明確表明立場,然

後逐點作比較說明;除了援引史實支持論證自己的立場

外,亦可駁斥另一種觀點的不足甚或謬誤之處,答案始會

顯得完滿充實。

考生在解題時宜注意以下要點:(1) 理解兩則資料,判明它們與甚麼戰爭有關。

(2) 兩則資料分別涉及的史實或勝負的因素;兩則資料又有沒有共通之處。

引言:稍嫌簡短。

43

答題範例

Page 5: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課題一:秦漢的統治政策

學習重點一 秦始皇的治國思想及其統治政策

秦始皇的興革措施

統一 中國

中國歷史:歷史資料題及論述題  必修甲部  (第二版)

74

Page 6: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甲、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的背景

1. 秦國自商鞅變法起一直採用法家思想治國,使國家富強,終能一統天下,故秦始皇繼續推行法治。

2. 秦始皇相信「任刑重法」可令人民守法,並可防止六國遺民叛亂,使政權得以鞏固。

乙、秦始皇的興革措施

一、確立中央集權政體1. 秦始皇以「皇帝」作為君主專稱,自稱用「朕」,命令稱「制」、「詔」,印鑑稱「璽 」,以提高君威。

2. 中央政府設置「三公」和「九卿」,全由皇帝任免。「三公」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政;「九卿」負責皇室及政府各部門的工作。

3. 地方推行郡縣制:郡設守、尉、監;大縣設令,小縣設長,下設丞、尉,郡縣長官均由皇帝任免。

二、加強監控臣民1. 修訂《秦律》,刑法更為嚴密;要求官吏知法守法,並引導人民遵守律令。

2. 沒收天下兵器,集中於咸陽銷毀,使六國遺民難以作亂。

3. 拆除六國所修築的城廓堡壘,又疏浚壅塞的河川,以防人民據險作亂。

4. 遷徙六國的貴族及豪富到咸陽,置於政府控制之下,防止他們發展地方勢力。

5. 焚燒《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等,並坑殺批評朝政的方士、儒生,箝制人民思想。

三、統一文物制度1. 統一度量衡制度及標準器,度量衡器由政府監製。

2. 統一使用黃金及銅錢兩種貨幣;黃金以鎰為單位,銅錢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

3. 下令「書同文」,由李斯整理文字,寫成小篆範體,通行全國;後程邈又創制隸書。

4. 下令「車同軌」,統一全國車軌的闊度,規定馬車兩輪之間寬六尺,配合修建的馳道,一車可通行全國。

四、發展經濟交通1. 秦始皇沿用「重農抑商」政策,確立土地私有制,鼓勵人民努力耕織。

2. 以咸陽為中心修築馳道和直道,便於策應邊防和控制各地,並促進全國經濟及文化的發展。

3. 疏浚鴻溝,接通濟、汝、淮、泗諸水;開鑿靈渠,溝通湘、灕二水, 聯繫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便利漕運交通。

75

單元二 秦漢

Page 7: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第一題:本題與北朝的漢胡融和有關

資料一:西晉時期各胡族內徙分佈圖

資料二:《晉書》對「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胡族領袖的描述

資料三:摘自北魏時期的墓誌銘

•匈奴族的劉聰:讀通經史,兼能綜覽諸子百家之言,也誦讀過孫武、吳起等人所寫的兵法書。對草書、隸書及寫文章均十分擅長,並寫過《述懷詩》百餘篇,賦頌五十多篇。

•羯族的石勒:雅好文學,就算是在行軍時,也常令儒生讀史書給他聽。

•鮮卑族的慕容寶:崇尚儒學,擅長議論和寫文章。

「⋯⋯廣陵惠王元羽,河南人,皇帝之第四叔父也⋯⋯」

107

單元三  魏晉南北朝

Page 8: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b) 根據資料二,崔羣認為唐朝「治」、「亂」的分界線是在 736年李林甫的當

政,而非 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你同意這說法嗎?試援引相關史實,

抒發你的意見。 (15分)

答題策略:

學生可考慮持哪一種立場比較容易建構你的答案,然後清楚表明立場,並列舉證據加以

支持。留意本題重點並不是問李林甫要對「安史之亂」或唐朝中衰負上甚麼責任。選答「同

意」者,應指出 736年 (李林甫當權,張九齡被罷免 )以後唐朝漸漸出現的各種衰象,以

論證該年標誌着唐朝由盛入衰;答「不同意」者,宜「先破後立」,先論證 736年後唐朝

仍維持興盛的局面,進而說明「安史之亂」才是唐朝由盛入衰的分界線。

第四題:本題與隋唐治世有關

資料一:改寫自林天蔚《隋唐史新論》

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三帝各有為後世稱譽的治績,試參考資料一,援引史

實比較三帝在勤政節儉、關注民生和任用賢能三方面的表現。 (25分)

答題策略:

不能只列舉三帝的政績。應就他們在上述三方面的表現,包括政績和缺點,逐一加以比

較,以見三帝表現之異同及高下。

第五題:本題與隋唐治世、安史之亂與唐代衰亡有關

資料一:改寫自歐陽修等《新唐書.兵志》

資料二:唐天寶時期唐中央及十大兵鎮的擁兵數量簡表

唐中央 十大兵鎮

8萬 48.69萬

建議作答時間 24 分鐘

建議作答時間 40 分鐘

• 隋文帝以勤儉愛民而著名,勤於政事,亦甚關注民間疾苦。• 唐太宗鑑於隋煬帝亡於喪亂、奢侈及驕傲自負,亦勤儉愛民,較隋文帝不遑多讓。• 開元初期的玄宗,由於得位不易,故亦能做到勵精圖治,勤儉愛民。

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全國分為十道,共有 634個折衝府,關內道(關中)佔其261個。

143

單元四  隋唐

Page 9: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一、單元學習重點

課題 學習重點

課題一 宋元的中央集權•宋代的中央集權制• 元代的行中書省制

課題二 明清的君主集權•明太祖、明成祖的君主集權措施及其對政局的影響• 清聖祖、清世宗的君主集權措施及其對政局的影響

課題三 清初的民族政策 •清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響

二、考核重點舉隅1. 本單元內容:

• 宋、元、明、清各朝推行中央集權或君主集權的主要措施或手段;彼此之間的異同得失。

• 清初對漢人推行的統治政策內容及利弊。

• 清初針對不同邊疆民族推行的統治政策的異同得失。

• 清初的君主集權措施及民族政策對清朝的統治有何影響。

2. 跨單元示例:

單元 比較點舉隅

甲部

(一)夏商周•周代的分封制與宋、元、明、清的中央集權或君主集權制比較。

(二)秦漢•秦始皇、漢武帝的中央集權措施,與宋、元、明、清等朝的中央集權或君主集權措施的異同及得失。

(三)魏晉南北朝•東晉南朝的「士族政治」與明清的「君主集權政治」比較。•北魏與清初處理民族問題的異同及得失。

(四 ) 隋唐•唐初以及宋、明、清等朝政治制度的異同及得失。•唐初與清初對待邊疆民族手段之異同及得失。

乙部

(一)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 •清初統治漢人的政策,與辛亥革命成因的綜合分析。

(二)辛亥革命至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清初統治邊疆民族的政策,與民國年間的外蒙及西藏 問題的綜合分析。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至二十世紀末

•明太祖與毛澤東的施政措施比較。•明、清君主集權措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政治 運動比較。

(以上僅為部分示例,同學應多作思考,嘗試將其他不同時期之史事聯繫起來,以提升研習歷史發展或探究

不同史事的技能。)

中國歷史:歷史資料題及論述題  必修甲部  (第二版)

176

Page 10: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出題趨勢分析 · 二、2016 年「樣本試題」題目拆解 ( 必答題) • 2016 年起,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卷一的「必答題」的形式將會改變,由每題總分50

. 中央財困。宋初的中央集權措施,除了地方貧弱外,也使中央財政備受壓力。一方面是冗兵問題。宋初招募大量禁軍屯駐首

都,以維持中央軍力的優勢,而士兵一入行伍,終生為兵,並

無退役制度,這使兵額與日俱增,軍費的支出十分龐大;加上

宋初推行更戍法,使軍隊調遣頻繁,耗費亦不少。另一方面是

冗官問題。宋初重用文士,大開科舉,使大量文人通過科舉入

仕,又設置了許多副職、閒職,官僚機構重疊,以致官員數目

不斷增加,官俸的支出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

(3) 結語:

. 北宋極力削弱地方權力,一切收歸中央;可惜正如資料一所言,

中央集權措施矯枉過正,統制過於嚴密,反而帶來了不少問題,

對北宋中後期的政局發展也產生很多不良影響。

答案重點. 地方貧弱:軍事上,地方只有老弱的「廂軍」,作戰能力低;行政上,以「通判」監察「知州」,削弱行政效率;財政上,稅賦上繳中央,導致無力建設。

. 中央財困:中央集權政策造成「冗兵」、「冗官」等問題,政府財政負擔沉重。

評分準則

內容 /概念 能力表現 得分

. 學生能充分認識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權政策,並能根據題旨及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準確地援引史實,分析中央集權政策如何造成有關的後果,立論具說服力。

.能扣緊題旨;.答案完備,內容豐贍,能有效運用正確及相關的資料;

.表達清晰而具說服力,立論前後一致,顯示學生具批判及分析能力。

9-10

.學生能正確認識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權政策,能根據題旨及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援引史實分析中央集權政策如何造成有關的後果,惜部分論據欠完備,史實稍嫌不足。

.能掌握題旨;.內容切題及大致均衡,答案並無夾雜錯誤材料及 /或重要遺漏;

.表達清晰,條理分明,對相關的問題能加以分析及 /或提出有理據的議論。

7-8

.學生對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權政策有基本認識,尚能根據題旨及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援引史實分析中央集權政策如何造成有關的後果,惟援引史實較為單薄,部分論據矛盾。

.對題旨了解一般;.內容基本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衡;.表達一般,顯示學生嘗試對試題加以議論及 /或分析,但論點或前後不一致,或過分着重史實鋪陳。

4-6

.學生對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權政策只有粗疏的理解,未能善用所提供的資料,亦未能援引適當史實分析中央集權政策如何造成有關的後果;又或不理會題旨,泛論中央集權政策的影響。內容空洞,錯漏亦多。

.對題旨了解不足;.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 /或與題目不相關的資料;

.表達能力薄弱,論點嚴重矛盾。

2-3

.學生對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權政策毫無認識,未能利用所提供的資料,完全沒有援引史實作分析,甚至離題。

.完全誤解題旨;.內容貧乏及 /或不切題;.組織混亂,表現遠離水準。

0-1

論證提問重點之二:中央財困。

結語:總結全文,呼應引言。

單元五  宋元明清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