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10
北市醫學雜誌 43期,2007 原 著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 李建明 1,2 、黃素妃 1,3 、陳政友 4 、羅應嘉 2 、林昭光 1,2 、游麗惠 1,5 、潘佩君 6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探討26週健走運動介入,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的 成效。方法:以臺北市大安區更年期婦女為對象,採用Beattie's model為健康促進介入策略概念 進行,方式包括健康宣傳、每日健走萬步、每月專家講座和健康說服與諮詢、簽定承諾、研究 對象彼此間的電話關懷與陪伴運動等。分別在健走運動介入前、中、後進行健康體適能檢測, 包括BMI值、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適能以及跟股骨密度,並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比較介入前中後的成效。結果:自願參加者共56名,以50-59歲佔多數(59 %),參與者 中自覺運動對健康有幫助者佔95 %43 %每週運動頻率至少三次以上,每次運動持續時間30鐘以上者占70 %。完成26週介入活動者24名(42.86 %),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在柔軟度和心 肺適能方面達顯著差異水準(p.05),但跟股骨密度則未達顯著差異(p.05)。結論:未完 26週介入活動婦女,可能是因工作和負責日常家庭事務所導致,未來有待強化健康說服。而 運動介入未涵蓋重量或阻力訓練,亦可能是影響本研究在骨密度、肌力與肌耐力的表現,雖統 計差異未達顯著水準,但各指標之介入成效仍呈現進步現象。本研究未將會導致影響骨密度變 化的營養鈣質攝取列入紀錄分析,建議後續研究加以探討。 關鍵詞:健走運動,更年期婦女,健康體適能,骨密度 北市醫學雜誌 2007; 4(3):235-244 環顧世界公共衛生的歷史洪流與大躍進, 人類壽命、生活品質、兩性平權與健康等問 題,已凌駕在經濟和政治議題之上。故高齡化 時代,在衛生政策、社會醫療保險及健康促進 的提升中可看出相關端倪。西元1986年的渥太 華宣言中也提到期望以健康促進策略,促使民 眾參與在滿足其健康需要的決策過程。Kinne 等人 [1] 1989年指出,促進或維持健康必須藉 由社區組織運作,動員能量與社區資源,以確 立並提出問題來增進區域的擁有感,並以預防 保健服務,藉由時間來達到增進群體健康的成 效。社區介入措施性研究頗多,例如社區健康 促進 [2,3] 、健康危險因子預防 [4] 及社區高血壓防 [5] 等皆屬於衛教介入。 2003 年臺灣地區婦女平均餘命為79.05 [6] ,由於賀爾蒙改變,臺灣婦女停經平均年齡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 2 中華技術學院體育室; 3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4 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5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 6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劃行政中心 受理日期: 2007 1 10 日;接受日期: 2007 2 28 通信作者:潘佩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劃行政中心,臺北市大同區 103 鄭州路 145 31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35北市醫學雜誌 第4卷 第3期,2007

原 著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

李建明1,2、黃素妃1,3、陳政友4、羅應嘉2、林昭光1,2、游麗惠1,5、潘佩君6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探討26週健走運動介入,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的成效。方法:以臺北市大安區更年期婦女為對象,採用Beattie's model為健康促進介入策略概念進行,方式包括健康宣傳、每日健走萬步、每月專家講座和健康說服與諮詢、簽定承諾、研究

對象彼此間的電話關懷與陪伴運動等。分別在健走運動介入前、中、後進行健康體適能檢測,

包括BMI值、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適能以及跟股骨密度,並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介入前中後的成效。結果:自願參加者共56名,以50-59歲佔多數(59 %),參與者中自覺運動對健康有幫助者佔95 %,43 %每週運動頻率至少三次以上,每次運動持續時間30分鐘以上者占70 %。完成26週介入活動者24名(42.86 %),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在柔軟度和心肺適能方面達顯著差異水準(p<.05),但跟股骨密度則未達顯著差異(p>.05)。結論:未完成26週介入活動婦女,可能是因工作和負責日常家庭事務所導致,未來有待強化健康說服。而運動介入未涵蓋重量或阻力訓練,亦可能是影響本研究在骨密度、肌力與肌耐力的表現,雖統

計差異未達顯著水準,但各指標之介入成效仍呈現進步現象。本研究未將會導致影響骨密度變

化的營養鈣質攝取列入紀錄分析,建議後續研究加以探討。

關鍵詞:健走運動,更年期婦女,健康體適能,骨密度

北市醫學雜誌 2007; 4(3):235-244

前 言

環顧世界公共衛生的歷史洪流與大躍進,

人類壽命、生活品質、兩性平權與健康等問

題,已凌駕在經濟和政治議題之上。故高齡化

時代,在衛生政策、社會醫療保險及健康促進

的提升中可看出相關端倪。西元1986年的渥太華宣言中也提到期望以健康促進策略,促使民

眾參與在滿足其健康需要的決策過程。Kinne

等人[1]於1989年指出,促進或維持健康必須藉由社區組織運作,動員能量與社區資源,以確

立並提出問題來增進區域的擁有感,並以預防

保健服務,藉由時間來達到增進群體健康的成

效。社區介入措施性研究頗多,例如社區健康

促進[2,3]、健康危險因子預防[4]及社區高血壓防

治[5]等皆屬於衛教介入。

2003年臺灣地區婦女平均餘命為79.05歲[6],由於賀爾蒙改變,臺灣婦女停經平均年齡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 2中華技術學院體育室; 3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4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5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 6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劃行政中心

受理日期:2 0 0 7年1月1 0日;接受日期:2 0 0 7年2月2 8日

通信作者:潘佩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劃行政中心,臺北市大同區1 0 3鄭州路1 4 5號

31

Page 2: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36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Vol.4 No.3 2007

236 李建明、黃素妃、陳政友、羅應嘉、林昭光、游麗惠

約48-50歲左右 [7]。更年期常見的身心理狀態

改變包括熱潮紅、泌尿系統易感染、憂鬱情緒

等,而研究指出停經婦女易罹患骨質疏鬆症[8,9],因此,更年期婦女在面對生理、心理及社

會壓力調適之時,要如何有效且健康的生活,

首要改善不利健康危險因子,並建構適當的物

質和社會環境,同時積極強化及擴展社區資

源,讓社區婦女或民眾彼此互動、相互支持及

實踐與行動,進而發揮彼此最大共識,不失為

一立竿見影之策略。

更年期婦女之健康促進方式包括飲食與運

動[10],其中規律運動所帶來的身心健康方面的

益處不勝枚舉。Shanglod & Sherman於1998年[11]提出更年期婦女基本的運動處方為每週3~5天,每次持續20~60分鐘的有氧運動,以及每週2~3天的肌力練習,可以改善停經所帶來的血管收縮症狀、憂鬱、肥胖、肌肉及骨密度的

流失;惟婦女在從事運動的過程中,仍有許多

的阻礙。曲天尚在2003年[12]研究發現更年期婦

女的運動階段分布情形,以準備期最多(佔59 %),維持期佔27 %,意圖期佔10 %,行動期和無意圖期最少,各佔2 %,平均每日對身體的活動量為34.36(±2.04)Kcal/kg/day,而且婦女運動行為亦存在著城鄉的差距,臺北市64.3 %、高雄市64.5 %、雲林縣44.9 %嘉義縣45.8 %[13]。

綜合研究發現,社區健康團體及社會支

持網絡,可改善居民不良的健康行為與慢性疾

病的防治,且能督促居民維持正向的健康行為[4]。藉由成立社區健康互助團體,結合衛生資

源,俾使社區慢性病患者進一步改善飲食、運

動、服藥及量血壓等行為[5]。本研究藉由成立

社區健康團體,結合衛生資源,由臺北市大安

區健康服務中心和專家學者共同輔導成立更年

期婦女團體,依據需求採用1991年Beatties's健康促進介入[14],提供都會社區婦女增進身體活

動認知、團體互助及支持、運動態度、習慣與

行為改變的方式,降低危害健康的危險因子,

並對運動介入後更年期婦女的健康體適能、骨

密度的改善情形進行了解,亦可作為都會社區

健康團體的促進參考。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26週健走運動介入前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材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

以居住在臺灣人口最為密集的臺北市大安

區更年期婦女為對象,於95年1月至3月期間,透過健康服務中心自由取閱宣導衛教傳單、社

區電臺廣播、公衛護士家訪宣導,以及醫院門

診轉介方式進行招募。自願參與實驗者共56名。

實驗變項

本實驗採用同一研究對象重複量數

(identical subject with repeated measures)之設計,完成全部的介入活動課程全勤者,

且研究對象必須達到26週持續每日健走萬步以上的累計式運動,並在前、中、後各時間

點的比較。亦即以自願參加臺北市大安區更

年期婦女健康團體的全勤研究對象為自變項

(independent)。完成全部核心活動且全勤者的26週健走運動介入前、後的骨密度與第1週、13週及26週後進行健康體適能檢測,包括BMI值、握力、仰臥起坐、柔軟度及心肺適能的成

效為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s)。

實驗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實驗方法以都會區更年期婦女為

32

Page 3: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37北市醫學雜誌 第4卷 第3期,2007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 237

對象,健康促進概念為介入策略,進行方式包

括健康宣傳、每日健走萬步並記錄個人每次運

動的自覺強度、每月專家講座和健康說服與諮

詢、簽定承諾、研究對象彼此間的電話關懷與

陪伴運動等。完成介入活動且全勤者,分別在

第1週、13週及26週進行健康體適能檢測,系列性觀察介入過程的成效。

1. 健康促進策略

研究對象運用1991年Beatties's model 為介入策略的概念(如圖1所示),從文化人類學方面分為兩個向度,介入的形成(權威、協調)和介入的焦點(個人、集體);並分為四個現

象進行,包括每個月一次的更年期身心健康

保健議題專家講座(含營養、運動、健康體

位、心理衛生等內容),以集會後的專家諮

詢討論、個別經驗分享、研究對象組成的自

助團體相互電話關懷等。針對社區民眾健康

宣傳、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健康說服、利用行

為改變技巧的健康諮詢、學者專家講座及充能

(empowerment)組織支持性的社區更年期婦女團體。

2. 計步器使用與配戴

本研究利用計步器來監視個人的身體活動

量和提昇運動態度與行為,並記錄每日健走萬

步。其主要是計算個人行走的步數,計步器的

記數(tally)利用走路時,人體髖部上下震動所產生之位移,來感應次數[15]。

Gretebeck & Montoye於1992年提出[16]成

人至少必須配戴計步器3–4天的時間來觀察身體活動量,其信度分別為0.73和0.79。因此,每週最基本的參考標準天數,至少必須配戴計

步器4天,較為客觀。Tudor-Locke在2005年[17]

綜合有關以計步器來計算活動量的研究報告,

提出成人初步預計自己的身體活動量的參照效

標,可依行走步數分為5等級:每天行走步數少於5,000步是屬於坐式生活型態(sedentary

權威

協商

個人 群體

健康說服(以學者為中心)

制定法規(大眾傳播、獎賞辦法)

社區發展(心理諮商、充能 empowerment)

個人諮商(社區健康計畫)

圖 1. 1991年Beatties's健康促進介入策略

33

Page 4: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38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Vol.4 No.3 2007

238 李建明、黃素妃、陳政友、羅應嘉、林昭光、游麗惠

lifestyle);5,000-7,499步是屬於消極之運動狀態(low active);7,500-9,999步是屬於相當程度之運動狀態(somewhat active);10,000步以上是屬於積極之運動狀態(active);大於12,500步是屬於精力充沛之運動狀態(highly active)。

3. 骨密度測量

依據WHO所制定的標準,當病患經雙能X光骨密度儀或跟股定量超音波儀測出的T- score 小於-2.5時評估為骨質疏鬆,小於-1大於-2.5時為骨質減少[18]。羅煥鉅等人[19]比較雙能X光骨密度儀與跟骨定量超音波儀測量結果發現統計

上有顯著差異(t=5.943, p<.001),其皮爾森相關係數為0.714(p<.0001),經加權卡帕統計法分析其ㄧ致性達尚可程度(Kappa score=.258, p<.0001)。雖然,跟骨定量超音波儀不能取代雙能X光骨密度儀,但由於本研究在探討運動前後參與者之骨密度值改變情況,而

非確認參與者是否達到骨質疏鬆之診斷標準,

由於定量超音波儀具操作時間短、非侵入性、

無游離輻射與成本較低廉的優點,因此,本研

究以超音波骨密度儀Ultrasound Bone Imaging System(CM 100)測量研究對象右腳腳跟骨之骨密度。

4. 健康體適能檢測

身體組成:本研究以身體質量指數

(BMI)為評量方式,指身體脂肪所佔的百分比。脂肪含量愈高,愈容易罹患慢性疾病。

肌力與肌耐力:研究則以握力及仰臥起坐

為評量方式;指肌群在非最大阻力負荷下收縮

的持續時間或重複的次數。

柔軟度:指關節的活動範圍,以及關節周

圍的韌帶和肌肉的延展能力。本研究採坐姿體

前彎方式進行檢測。

心肺耐力:指人體在某一特定運動強度下

持續活動的能力。本研究以三分鐘登階測驗,

並將測量三次之脈搏數帶入下列公式中(如圖2所示)。

統計分析

1. 以paired-t檢定考驗每日健走萬步26週運動前、後跟骨骨密度之差異情形。

2. 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考驗完成介入活動且全勤者在健走運動26週介入前(第1週)、中(第13週)及後(第26週)其BMI值、握力、仰臥起坐、柔軟度及心肺適能的差異。如達顯著

差異水準,再以杜凱式法(Tukey's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

3. 以SPSS 10.0 Windows版統計軟體處理,顯著差異水準定為α=.05。

結 果

研究對象的參與態度與行為

由表1.得知,自願參與者共56名,年齡以50-59歲佔多數(59 %)、婚姻狀況,在已婚者高達(92 %)、教育水準以大專以上學歷佔多數(47 %),其次是高中職佔(41 %)。最

體力指數=                       ×100運動持續時間(180秒)

〔(脈搏一)+(脈搏二)+(脈搏三)〕×2

圖 2. 三分鐘登階測驗的計算公式

34

Page 5: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39北市醫學雜誌 第4卷 第3期,2007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 239

後完成26週介入活動者24名(42.9 %),此ㄧ結果與曲天尚[12]研究發現更年期婦女運動階段

分布調查情形,以準備期最多(佔59 %),維持期佔27 %,意圖期佔10%,行動期和無意圖期最少,各佔2 %的結果不同。平均年齡52.8±4.1以50-59歲佔多數(59 %)。參與者中自覺運動對健康有幫助者佔95 %、其次是還好及沒有幫助者佔5 %。

完成26週健走運動者對骨密度影響情形表2.得知,更年期婦女26 週的健走運動

前的骨密度為-1.4958±1.5741,健走運動之後測為-1.2250±1.674,介入後差異未達顯著水準(p> .05)。結果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8]發現負重運動(weight-bearing physical activity)是維持健康骨骼正常發展的基本要素不同。

表 1. 研究對象各變項之描述性統計 (N=56)

變項 組別 人數 百分比

研究對象參與態度 完成全部介入者 24 42.9 %未完成全部介入者 32 57.1 %

自覺運動與健康 非常有幫助 24 43 %有幫助 29 52 %還好 3 5 %沒有幫助 0 0 %非常沒有幫助 0 0 %

每週運動頻率 5次(含以上) 11 20 %4次 4 7 %3次 9 16 %2次 14 25 %1次(含以下) 18 32 %

運動持續時間 50分鐘 15 27 %40分鐘 7 11 %30分鐘 17 32 %20分鐘 8 14 %10分鐘(含以下) 9 16 %

自覺運動強度 非常有激烈 0 0 %有點激烈 10 18 %普通 28 50 %強度稍低 13 23 %強度非常低 5 9 %

35

Page 6: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40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Vol.4 No.3 2007

240 李建明、黃素妃、陳政友、羅應嘉、林昭光、游麗惠

完成26週健走運動者對健康體適能影響表3.得知,檢測結果以柔軟度及心肺適能

的差異達顯著水準(p<.05);其餘各組間檢測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p>.05)。顯示本研

究之健走運動介入,可改善停經婦女心肺功能

及柔軟度。

結果與教育部(2007)51-60歲臺閩地區女性健康體適能百分等級常模比較,肌耐力

表 2. 健走運動介入前後對骨密度之比較 (N=24)

項目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Paired-t值

骨密度前測 -1.4958 1.5741

23 -.915後測 -1.2250 1.6794

*p<.05

表 3. 健走運動對健康體適能觀察介入過程之比較

變項統計數量

樣本類別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分析摘要

變異來源 SS df MS F值 事後比較

BMI

第 1週 23.43 2.98 組間 1.080 2 .54

.06 NS第13週 23.28 2.85 組內 562.560 69 8.153

第26週 23.58 2.73 總和 563.640 71

肌力適能

第 1週 22.28 5.89 組間 107.817 2 53.908

2.106 NS第13週 24.87 4.22 組內 1766.229 69 25.598

第26週 24.88 4.92 總和 1874.046 71肌耐力適能

第 1週 7.50 7.98 組間 334.111 2 167.056

2.977 NS第13週 11.75 7.15 組內 3871.833 69 56.144

第26週 12.33 7.31 總和 4205.944 71

柔軟度

第 1週 26.08 11.30 組間 1269.778 2 634.899

7.532*III>III>I

第13週 34.25 7.75 組內 5816.167 69 84.292

第26週 35.58 8.07 總和 7805.944 71

心肺適能

第 1週 53.39 8.17 組間 858.441 2 429.221

4.022* II>I第13週 61.83 7.40 組內 7400.097 69 109.248

第26週 58.17 14.15 總和 8258.538 71*p<.05事後比較:III:第26週,II:第13週,I:第1週。

36

Page 7: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41北市醫學雜誌 第4卷 第3期,2007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 241

在介入前為「2~9普通」,介入後呈現進步為「10~16尚好」(單位:次)、柔軟度在介入前為「22~27稍差」,介入後呈現進步為「34~39尚好」(單位:次)、心肺適能介入前後皆呈現「53.4~60.5普通」,亦與1998國際健康協會(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及國際心臟和血液協會(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s)的基本要素相符。

討 論

現代科技取代人力,生活環境的自動化

與機械化、大眾捷運系統、各式各樣家電用品

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物質和文化水平也日

益提升,所需體力和以往勞動密集社會大不相

同。無形中降低了人們的身體活動量,導致人

體活動機會及空間日益減少,使得坐式生活

形態(sedentary life-style)取代了過去動態的生活方式。由於活動機會減少,使絕大多數人

過著身體活動不足的坐式生活型態和生理機能

提早出現老化衰退現象的雙重打擊,導致現代

人生命健康所面臨的最大威脅,竟然是身體機

能退化性的疾病。為了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生

活,我們付出了健康上相當慘重的代價[20]。健

走運動可以輕易且花費最少之成本來幫助大都

會區忙碌居民增加身體活動量,因此健走運動

是可以鼓勵、倡導的運動行爲。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的參與態度與行

為面向,未完成26週介入活動的婦女,可能需負責家庭事務及工作所導致,有待強化健康說

服並提供更優渥獎賞辦法,未來持續社會支持

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各種社經背景與不同生

活型態的更年期婦女,透過提升社會支持與增

進其自我效能以增加其身體活動是介入之重要

方向。另對骨密度影響情形,曾有學者研究指

出,停經婦女從事身體活動,無有效的促使骨

密度呈現增加現象。但相較不活動的婦女較為

保護現有的骨質量和骨質流失的速度[21,22]。而

骨質密度的增加與機械性壓力的運用有關[23]。

Nelson等人 [24]針對停經後婦女給予每星期2次的高強度肌力訓練運動(high-intensity strength training exercise),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之股骨頸、腰椎及全身的骨密度增加。國內趙明玲等

人[25]對29名中老年人施以以12週中度強度之規律性有氧運動介入,發現骨密度值呈現增加趨

勢。此外,本研究結果發現26週的健走運動介入有助於改善更年期婦女之柔軟度,平均值由

第1週之26.08增加至第13週之34.25公分,以及第26週之35.58公分(p<.05),此一結果與張蓓貞[29]針對社區無規律性運動之中老年人進行

12週的運動介入後,其柔軟度由28.6公分增加為31.5公分(p=.038)之結果相似。

本研究顯示,經26週的健走運動介入,內容未涵蓋以負重的健走、重量訓練以致影響

骨密度、肌力與肌耐力的進步,雖沒有顯著增

加停經婦女骨質的最高量,但可減緩隨年齡增

加而流失的骨量,使骨質密度不致急速下降。

完成26週健走運動者對健康體適能影響部分,更年期婦女從事身體活動或連同飲食控制,維

持穩定的身體組成;另外,身體活動可以增加

心肺適能及減少心血管的危險因子降低心血管

的罹患率。婦女在更年期期間或更年期期後若

從事規律運動,有助於減少健康有關的危險因

子[26]。此研究結果與Jette等人於1996年以居家爲主之運度介入[27]、Lan等人於1998年所進行太極氣功運動成效之研究[28]和張蓓貞[29]等人於

2003年針對中老年人運動介入成效評估有相同正向結果。因此建議相關單位應大力倡導更年

期婦女從事規律運動,如健走運動或健康體適

能等運動行爲,有助於減少健康有關的危險因

37

Page 8: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42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Vol.4 No.3 2007

242 李建明、黃素妃、陳政友、羅應嘉、林昭光、游麗惠

子,提昇更年期婦女之生活品質。

健康與運動的認知、態度與習慣改變,是

否存在城鄉差距 ? 健康環境的可近性與支持性環境,在進行後測時,可進一步了解健康促進

與介入的效益。本研究自願參與者共56名,最後完成26週介入活動者24名(42.9 %),另有32名(57.1 %)未完成介入,未來進行相關健康促進研究,可增加每月的專家講座和健康說

服與諮詢、簽定承諾、研究對象彼此間的電話

關懷與陪伴運動等同儕支持,及研究對象本身

在介入過程的效能期望與結果期望是否與預期

的健康計畫相符,建議後續研究能針對未完成

介入者另案探討。

參考文獻

1. Kinne S, Thompson B, Chrisman N, et 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o enhance the delivery of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Am J Prev Med 1989; 5: 225-229.

2. Doyle E, Smith CA, Hosokawa MC: A process evaluation of a community-based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 for a minority target population. Health Educ Behav 1989; 20:61-64.

3. Schlaff AL: Bos ton ' s Codman Square community partnership for health promotion. Public Health Rep 1991; 106: 186-191.

4. Lefebvre RC, Lasater TM, Carleton MD, et al: Theory and delivery of health programming in the community : The pawtucket heart health program. Preve Med 1987; 16: 80-95.

5. Cooke CJ, Meyers A: The role community vo lunteers in hea l th in te rvent ions :A hypertention screening and follow-up program.

Am J Public Health 1983; 73: 193-194. 6. 行政院衛生署。臺灣地區歷年居民平均餘命年(續)。衛生統計年報,2006。

7. 張玨、陳芬苓、胡幼慧:中老年婦女更年期態度的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1993;12:26-39。

8. ACSM: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 Baltimore, Maryland: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2000.

9. AOA: http//www.osteopathic.org/index.cfm?PageID=you_exerfs (2006/12/17)

10. Lange-Collett J: Promoting health among perimenopausal women through diet and exercise. JAANP 2002; 14: 172-9.

11. Seals DR, Silverman HG, Reiling MJ, et al: Effect of regular aerobic exercise on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m J Cardiol 1997; 80:49-55.

12. 曲天尚:更年期婦女的運動階段、身體活動與知覺運動利益和障礙之探討。臺北醫

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13.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http://www.bhp.

doh.gov.tw/BHP/index.jsp (2007/01/13)14. Beattie, A. Knowledge and control in health

promotion: a test case for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theory’ in Gabe J., Calnan M., Bury M. (eds) (1994)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service, Routledge. 1991.

15. Bassett DR, Strath S: Use of pedometers to assess physical activity. In G.J. Welk (Ed).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p. 163-177). Champaign, IL: Humans Kinetics. (2002).

16. Gretebeck RJ, Montoye HJ: Variability of

38

Page 9: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43北市醫學雜誌 第4卷 第3期,2007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 243

some objective measure of physical activit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992; 24: 1167-1172.

17. Tudor-Locke CE: Cur ren t pedomete r guidelines for adul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Chicago, IL, 2004.

18. Kanis JA: Assessment of the fracture ris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creening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Synopsis of a WHO report-WHO study group. Osteoporos Int 1994; 4: 368-381.

19. 羅煥鉅、王梅芳、黃立宗、郭俞良:跟骨定量超音波儀應用於健康篩檢之適當性評

估。中華放射醫誌 2005;30:213-6。20. 卓俊辰: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

會,1992。21. Dyson KC, Blimkie JR, Davison KS, et al:

Gymnastic training and bone density in pre-adolescent females. Med Sci Sports and Exerc 1997; 29: 443-50.

22. 簡盟月:運動訓練對停經後婦女骨質較低之效果,國立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9。

23. Parfitt AM: The two faces of growth: Benefits and risks to bone integrity. Osteoporos Int 1994; 4:382-98.

24. Nelson ME, Fiatarone MA, Morganti CM, et al: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strength training on multiple 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tic fractures. JAMA 1994; 272: 1909-14.

25. 趙明玲、王雪娥、余秋霖:十二週有氧運動對中老年人跟骨密度之影響。經國學報

2006;23:59-67。26. Miszko TA, Cress ME: A l i f e t ime o f

fitness: Exercise in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an. Clin Sports Med 2000; 19: 215-32.

27. Jette AM, Harris BA, Sleeper L, et al.: A home-based exercise program for nondisabled older adults. J Am Geriatr Soc 1996; 44:644-9.

28. Lan C, Lai JS, Chen SY, Wong MK: 12-month Tai Chi training in the elderly: Its effect on health fitness.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8; 30: 345-51.

29. 張蓓貞、吳麗貞、彭淑美:無規律性運動中老年人運動介入成效評估研究。臺灣衛

誌 2003;22(1):1-9。

39

Page 10: 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 健康體適能之研究job.cust.edu.tw/job/rdc/a/28.pdf · 後,對都會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及健康體適能 之成效情形。

244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Vol.4 No.3 2007

Original Article

Effects of a Fitness Walking Program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Perimenopausal Women

Jane-Minge Lee, M.S.1,2, Su-Fei Huang, M.S.1,3, Cheng-Yu Chen, Ph.D.4, Yang-Chang Lui, M.S.2, Chao-Kuang Lin, M.S.1,2, Li-Hui Yu, M.S.1,5, Dei-Jiun Pan, B.S.6

Background &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metropolitan area after fitness walking proceeding for 26 weeks. Methods: postmenopausal women living in Da-an District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samples. Beattie’s model was used as conducting strategy. Methods for carrying out the program included health advertisement, walking 10,000 steps for fitness daily etc. Tests of health-related fitness were performed prior, between and after the fitness walking program, including BMI, muscle strength, endurance, body flexibility,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Analysis of identical subject with repeated measures was utiliz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onducting process. Results: The majorities (59%) were in the age of 50-59 among totally 56 volunteers. 95% of the volunteers felt exercise is beneficial for health. 43% of the participants exercised at least

three times weekly holding for more than 30 minutes per workout. 24 volunteers (42.86%) completed the 26-week fitness walking program. The test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show that the body flexibility and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had reached the degre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5). Conclusion: Handling household matters might be the reason for those women not finishing the 26-week walking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health concept is needed in the future. The workout program conducted this time did not cover weight-bearing or resistance training, result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bone density, muscular strength and muscular endurance. Although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effects of each index still show in progress. Furthermore, data analyses did not include nutrition intake records that may affect bone mineral density. Follow-up research regarding to this issue is recommended. (Full Text in Chinese)

Key words: fitness walking, postmenopausal women, health-related fitness, bone mineral density

Taipei City Med J 2007; 4(3):235-244

1Ph.D Program,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and Management; 4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5Da-an Health Services Center, Taipei City; 6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Center, Taipei City HospitalReceived: January 10 2007; Accepted: February 28 2007Correspondence to: Pei-Jiun Pan,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Center, Taipei City Hospital, No. 145, Zhengzhou Rood, Datong

District, Taipei 103 , Taiwan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