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烈士:抛家舍业 矢志革命...2007/04/10  ·...

1
责任编辑:陈明/校对:侯金梅/组版:吴猛 ANSHUN DAILY 副刊 7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胡博,又名丕基,1914 年 9 月出生于贵州省 安顺县东郊头铺村一个农村殷实之家。胡博尚 在襁褓中时,父亲胡锦章外出经商不幸为劫匪所 害,母亲胡周氏含辛茹苦凭借祖业抚育着四个女 儿和幼小的胡博,家道渐趋衰微。 幼年丧父的遭遇养成了胡博自立好强、勤学 善思的个性。由于家居农村,使他比较了解农民 的悲惨景况,并逐渐感到世道黑暗、人间不平,少 年时就产生了“一定要改良这不合理的社会”的 强烈愿望。 1930 年,胡博考入贵阳一中高中部,高中毕 业后,考上重庆某大学。大学期间,他受到革命 思想的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于 1933 年开始参 加革命活动。1935年初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他在广东、香港、四川各地 从事革命活动。在地下斗争生活中他结识了重 庆地下党员谢坤,并与之结为夫妻,并肩从事革 命活动。 1940 年 10 月 ,蒋 介 石 掀 起 第 二 次 反 共 高 潮,反动统治下的四川一片白色恐怖。胡博不幸 被捕。党组织立即设法营救,由胡博的妻子谢坤 等人组织越狱。结果胡博越狱脱险,谢坤则在这 次行动中不幸牺牲。 为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捕,胡博辗转回到贵 州,在贵阳隐蔽活动。失去组织联系的胡博,艰 难地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他不断地以“胡墨三” “雨石” “铁夫”等笔名,撰文投稿《新华日报》等报 刊,揭露黑暗现实,抨击蒋介石国民党破坏抗日、 发动内战的反动罪行,以其锋锐的笔为武器,坚 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1941年初,胡博到距头 铺约一里有众多儿时玩伴的麒麟屯开展革命活 动,随着接触人员的增多,胡博的家成了活动中 心。由于他没有正式的职业,又要聚众活动,所 费之需均由家出,胡博开始瞒着母亲变卖田产, 为开展地下活动提供经费。 1942年初,胡博先后结识了中共安紫边区 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张恒兹、刘英泰,满怀信心地 重新投入了党领导下的地下革命斗争。 1943年,胡博偕新婚妻子吴光琴来到紫云 县,以重庆《新华日报》驻黔特派记者的身份,开 始在紫云进行活动。在紫云活动的同时,胡博的 足迹遍及长顺、镇宁、普定、关岭等地,为边区地 下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 1944 年,胡博参加了安(顺)、紫(云)、长 (顺)边区党的领导工作,与刘英泰负责筹组地下 武装。为了革命大业,胡博说服母亲,将近年来 变卖后仅存的田地房产出卖,所得资金尽付于革 命斗争之需。胡家偌大一份产业,就这样为胡博 “败”尽,年迈寡居的母亲只得寄居出嫁了的女儿 家,晚景十分凄凉。 1945年夏,胡博因在紫云的频繁活动引起 敌人怀疑而转移到安顺。由于胡博将全部精力 投入革命事业,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他 1944年底出生的儿子鹰儿染病夭亡,不久岳母 又去世。胡博将悲痛埋在心底,一如既往地为党 工作着、奔波着。可失去了爱子和母亲的吴光琴 已不堪跟随胡博继续过那种四处奔波、颠沛流离 的生活,在屡劝胡博顾一顾家而无效后,忍痛与 胡博离婚,外出谋生。此时,他们的小女儿文儿 出生尚未及百日。家破、子亡、妻离,一连串的打 击落在胡博头上。但胡博想到的是党的事业高 于一切,化悲痛为力量,将襁褓中的女儿寄养于 一苗胞家,又开始了他那四处奔走的斗争生活。 1946年春起,他与地下党员郑德霖以紫云 板当为据点,暗中联系各方革命进步武装,奔走 于紫云县的克混、小牛场和长顺县的云盘等地, 加上安顺方面刘英泰、紫云方面张恒兹的工作, 安紫长边区正在逐步形成一支统一的革命武装 力量。11月,郑德霖率部进入克混,胡博随之赶 往,下旬,在克混正式成立“紫云县工农革命游击 大队”,郑德霖任大队长,胡博任党代表。 1948年2月,胡博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安顺, 参加在城北小学(当时边区领导小组负责人刘 英泰在此任校长)举行的边区领导小组扩大会 议。1948年3月1日,国民党宪兵特务闯入安 顺县城北小学,时值胡博正在刘英泰处,结果刘 英泰被诱捕,胡博因女教师报信得以越墙脱险, 他拖着越墙跌伤的腿连夜赶到麒麟屯,通知吴 万鑫等人做好应变准备,烧毁了有关党的机密 文稿,对各有关人员作了妥善安排,这才星夜潜 往外地隐蔽。 胡博离开安顺后,取道普定,来到兴仁县,开 展地下革命活动。不久经人介绍来到毕节,他与 杨榕等人一起分析黑暗社会的本质,用革命的真 理启发他们的觉悟,胡博又一次把自己当作火 种,在异乡的热血青年中点燃了焚烧旧世界的火 焰。一段时间后,胡博化名犹敬之,来到云南镇 友县头屯乡开展革命活动。1948年8月,胡博 返回毕节,与杨榕等人聚议后,带领刘应康、陈文 鼎等人借受聘教书为名,作为第一批赶往头屯。 但是,国民党云南省镇雄县政府获悉了胡博的活 动情况,就在胡博等人赴头屯路经一个名凉水沟 的地方时,被镇雄县保警队截捕,刘光中亦在迎 等来人途中被捕。一行数人一起关押于镇雄县 城内原二府衙门土牢中。胡博清醒地意识到自 己已经暴露,但他却不顾自身的安危,极力地为 同志们辩解开脱,希望以一己的牺牲换来同志们 的安全与自由。在狱中,胡博语重心长地嘱咐: “一定要坚持革命信念,坚信黑暗就要结束,黎明 就在前头”。 1948年11月12日,遍体鳞伤的胡博被押解 到毕节,再遭皮鞭拷打、电刑逼供、非人折磨后, 敌人仍一无所获,恼恨畏惧凶残的敌人终于在 1949年3月一个黑沉沉的深夜,在毕节城郊娃 娃塘边将胡博杀害。胡博35岁的生命,化作一 颗璀灿夺目的流星,划破了故国黎明前的夜空。 (中共安顺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撰稿:罗 基仁) 胡博烈士:抛家舍业矢志革命 血管里流过军人的血 骨子里刻下军魂 是母亲盼你归来的泪水 是大河喘急奔流的呻吟 是乡亲期盼摔脱贫困的呐喊 坚定你回乡的行程 当你带着故土炽热的情感 迈着军旅垂炼盘石般的脚步 戴着军功章走进村委 从此,你把自己 托付给这块生养的土地 治穷要有主心骨 发展更需领头人 就像母亲需要儿子 党旗下,你高昂头颅 一头担起责任,一头肩起良心 你用行动感动乡亲 你用人格净化环境 你像清泉流进农户心里 是高原山风的音符 又一次撞击你激烈的心跳 当一颗拳拳之心 投入故乡母亲的怀抱 前面的路已不再迷茫 你坚守军人的雷厉风行 无数次走进农家的庭院 你想读懂这片深爱的土地 在风里,在雨里 你的脚步老百姓最熟悉 在山里,在水里 你的身影老百姓心里最美丽! 扶贫攻坚,奋勇当先 治山治水,整村推进 项目拉动,产业支撑 你的情怀,换来山村的巨变 诱人的山果,醉人的荷堤 成群的鸡鹅,飘香的稻穗 还有买不到的民心 下雨了,你会看一看 乡亲的房屋漏不漏雨 天冷了,你会摸一摸 农家的房屋暖不暖和 走村串户,情系乡亲 问寒问暖,扶贫帮困 农家的庭院,乡亲的病榻 被洪水淹没的村舍 你带领乡亲泥泞中摔脱贫困 艰难中迎来新生 你用心血书写大地的诗章 你用汗水装扮家乡的美景 你的付出 换来全村的幸福与安宁 老百姓说你是一座山 因为你撑起了大山的脊梁 老百姓说你是一片绿 因为你覆盖了家乡的土地 青山为你作证 大河为你歌鸣 老百姓心里,你是主心骨! 你更是一个兵! “青春只有一次。有的岁月静好,有的 负重前行;有的放飞自我,有的心系家国。 ‘初心’在成长过程中不总是一马平川、阳光 明媚。我定将它细心呵护,直至长成参天大 树。”阳春三月,伍可向党组织递交的入党申 请这样写道。 皮肤从白净到黝黑、衣着从名牌到杂 牌、身份从大学生到驻村工作队网格长、心 情从衣食无忧到每天为 31 户贫困户操心, 短短半年时间,丙贡村这个深度贫困县的深 度贫困村,将伍可从邻家大男孩磨砺成农村 壮小伙。 初到村时,伍可踌躇满志。自以为走访 了几次农户、问了几个问题,就对百姓了如 指掌了,动辄质疑村干部的工作方法。群众 工作找不到“切入点”;对少部分仍习惯用柴 火烧水、做饭的村民,打心里抗拒……“这种 日子,为什么他们能过一辈子,我却几分钟 都待不下去?” 伍可的种种“无法接受”,将群众推得远 远的。“还没我儿子大,能带领我们脱贫致 富?”“城里人来农村,就是图个新鲜,呆不了 多久的!”不少村民认为伍可少不更事,有困 难都不找他,遇见了都是淡淡地打个招呼。 “想做好农村工作,就要忘记舒适的过 往,摆正心态,成为群众中的一员。”不想再 继续尴尬的伍可不停地说服自己、“教训”自 己,“做不好群众工作,处理不好群众纠纷, 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基层干部。” 改变,从和群众坐在柴火边共用一个茶 缸喝水开始。伍可虚心向长者请教,主动与 人交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经常反思自己 的不足。 90岁高龄的房大爷有三个儿子,几年 来,老人无人照顾。伍可叫拢房家兄弟和亲 朋好友,先听诉说、听解释,再讲法律、讲孝 义, “苦口婆心”3 小时后,三兄弟签署了共同 赡养老人的协议。 “小伍,咱们村的土地什么时候开始流 转呀”“咱们村准备发展的产业有哪些呀 ……”这事过后,村民们对伍可开始信任起 来,伍可的办公桌前也渐渐热闹起来了。“事 情很多、很杂,不过,‘咱们村’这三个字,我 喜欢!”伍可玩味道。 可是,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复工复产 ……这个忙碌的春天,日复一日的高速运 转,让伍可感到身心疲倦,力不从心,渐渐郁 郁寡欢起来。“凭什么都是 20 多岁,有的人 在都市挥霍青春,而我却在农村担责?”对比 半年前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伍可产生了厌 战情绪。 “为什么不能出去打工,为什么要把我 们关在村里?”“不许我们出去打工挣钱,咱 就上他们家吃喝去,什么时候准我们打工, 我们就什么时候走。”……村民们的不满情 绪更是刺激着他。 “我也是父母手里的宝贝、老师眼里的 优生、朋友心中的哥们,凭什么要受这么多 委屈?”伍可打起了“退堂鼓”。 “被误解是常事,因为工作无法做到每 个人都十分满意,只要我们多点耐心和思 考,工作总会做通的。”随着第一书记的声音 在耳边想起,年近花甲的村主任站在水窖里 修水管冷得直哆嗦的画面、已近古稀之年的 老支书一下一下戳键盘报材料的场景又一 一浮现在伍可眼前。 “这些天我到底怎么了?老同志们都能 无怨无悔地奉献,我却因为一点困难就想当 逃兵。”伍可又一次“教训”着自己。深入各 村民组摸排调研、协调安全饮水工程、组织 输送贫困户“点对点”省外就业……工作在 持续向好开展着。 “……可可,你好久回家嘛,妈都快两个 月没见你了,是不是又变瘦变黑了?” “妈,难说啊,眼下工作抽不开身呢,”伍 可又安慰母亲,“不过妈你放心,你儿子瘦是 瘦了点,黑是黑了点,但比以前精神多了,嘿 嘿……” “在这个忙碌的春天,村里悄悄发生了 变化,我也悄悄‘长大’。群众满意,就是我 最大的满足。”伍可说。 东风唤醒杏花开, 古道亭旁故人栽。 最是清明成追忆, 三杯水酒祭君来。 当年诸葛会周郎,羽扇纶巾卫汉疆。 借得东风三万里,直教孟德拜云长。 遥观赤壁忆周郎,仗剑弹琴卫楚襄。 火烧连船三百里,阿瞒自此恐帆樯。 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 象。天气暖洋洋的,一缕缕春风拂到脸 上,像是母亲温柔的手,给自己轻轻抚 摸。花儿灿烂地绽放,桃红李白,争奇斗 艳,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让这片暖暖的 景色温暖了涩涩的眼睛,心情无比轻松 愉悦。 春天那么神采奕奕,到处鸟语花 香。一条小溪缓缓而流,蜂蝶四处翻飞, 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人呢? 看着眼前美景,眼睛渐渐犯困,那一两声 鸟鸣也提不起精神,像是一声声呢喃的 耳语,轻轻地催眠。昏昏欲睡,自己仿佛 随着春天进到如梦如幻的世界里了。 眼前的书本渐渐模糊起来,清晰的 字变得像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头不知不 觉低下来,慢慢摆到桌面,不一会儿,就 进入甜蜜的梦乡。想强打精神,做点事 情,全身却软绵绵的。看看身边的人,有 些人的眼睛也是那样迷离,似乎睡觉没 有醒来的样子这大概就是让人无法抵挡 的春困吧。 走出去吧,离开那暖气融融的房间, 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清新的空气钻进 鼻孔里,钻进肺部,像是注入一股清凉的 饮料,叫醒了每个细胞。头脑不再那么 昏沉沉了,眼前的一切亮起来,那么清 晰,那么明朗。一棵树的嫩芽都看得那 么清楚,那浅黄的颜色清晰可见,花瓣片 片,层层叠叠,娇小的蜜蜂钻来钻去,圆 圆的身子沾满细密的花粉。一口新鲜的 空气让春困逃得远远的。 伸伸腿,弯弯腰,左三圈右三圈,做 个运动吧!冬天凛冽的寒风让我们身体 紧紧缩在厚重的衣服里,身子的有些部 位已经麻木了。春天暖洋洋的气温让细 胞们渐渐活跃起来,血液纷纷涌向身体 各处。大脑的血液一下子少了很多,变 得昏昏沉沉,没有先前那样灵活,不愿再 思考问题了,就想好好休息一下。伸个 懒腰,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运动,让血液均 衡起来。甩一甩头,让昏睡的细胞醒起 来。眼前的小草变得越来越清晰,连叶 子的雨滴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思路渐渐 流畅起来,脑子好像灌进丰富的营养。 摘几把青青的菜吧,还有新鲜的果 蔬,最好到野外运动时采上几把野菜,弄 点清淡的菜谱。一个漫长的冬季,油油 的火锅,大鱼大肉,早已把我们的胃弄得 像冬眠一样。过多的油脂让我们的肠胃 也像包裹了一层厚厚的衣服,感觉不到 春天那种清妙的变化。肠胃停止了轻快 的蠕动,我们对食物也似乎失去了足够 的兴趣,这些油腻的食物让我们反胃,恶 心。春天真是万物生机勃勃时候,漫山 遍野的野菜青翠诱人,摘一把,或者清 炒,或者煮汤,都是那样清甜可口,像是 春天的清脆的鸟鸣声唤醒了麻木的肠 胃。肠胃醒了,头脑也醒了,整个人感觉 清爽无比。 急着吃野菜,不用跑到山坡上,只要 在房前屋后或者菜园边转一转,就可以 看到满地长着的红背菜和百花菜。这两 种野菜是最喜欢挨近人的。红背菜容易 长,只要有一些肥料,多浇些水,便一丛 一丛地长。春天长出的嫩叶最是可口, 割了一茬,过两天又长得茂盛;采回家, 洗干净,炒煮都不错,益血增津。百花菜 则长在阴凉潮湿之处,可以长成比红背 菜高的一丛,肆意长着,枝繁叶茂。叶子 青得透亮,采下鲜嫩芽叶,打个清甜的汤 或者跟滚水里过一遍,就可以津津有味 地吃了;咬上一口,甜味慢慢漾开,令人 回味无穷。野菜也会使人胃口大开,精 神百倍。 爬上山吧,到野外走走吧,那里有新 鲜的空气,那里有潺潺的小溪,不要总闷 在密闭的房子里,尽管春风有些料峭,可 能感觉有点不舒服,但把那浑浊的空气吹 走,把昏沉沉的头脑吹醒,让烦人的春困 远远走开,让每个头脑都清醒清晰,让每 个人看上去都那么精神气爽。 第一次闻到见到却没有吃上面包是在三十 五年前的儿童节上。 头天放学前,班主任爆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 —明天要在儿童节活动现场烤面包,机器要拖 到现场来。班主任说面包里有鸡蛋,比馒头松软 得多。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大家都瞪大了眼睛注 视着班主任,然后开始左顾右盼,面面相觑。老 师又说了些其他的话,最后我只记住了这句话 —“馒头 5分钱一个,面包 4毛钱一个”。 我来到乡中心小学的操场。好家伙!操场 上已经密密麻麻站满了人,全乡所有村小的学生 都来了。节目我无心观看,我的眼睛盯着舞台侧 面的面包机,它已经开始工作了。一排一排的面 团被送进机器的嘴巴。不一会儿,有奇异的香味 飘来,大家开始伸长了脖子转向那个方向。那香 味完全不同于馒头的麦香,不掺杂一丝丝蒸汽的 寡淡,干香浓烈!当机器的嘴巴再次张开时,吐 出几个排列得整整齐齐的“馒头”,这“馒头”比我 吃过的馒头大了整整一倍。果然是蓬松的样子, 有着金黄的颜色,又好似涂了蜡一样地润泽,透 着诱人的光亮。 我却握着妈妈给的1毛钱,向卖馒头的摊子 走去…… 原来,头天下午,当我兴冲冲撞开家门时,母 亲正守着一只害瘟的猪叹气。父亲刚从秧窝田 里插秧回来,他两腿的泥还没来得及洗,就匆匆 去请兽医了…… 挨近晚上,猪怕是保不住了。我知道自己 此时不该提出如此过分的请求,但班主任对面 包的描述简直像馋虫一样在刺激我的唾液和想 象力。我终于鼓起勇气:“……妈,明天我想在 学校买面包吃……”“面包?啥子东西喔?”母亲 一脸的茫然。“和馒头差不多,老师说的比馒头 好吃得多。”我一说起来,就抑制不住兴奋。“好 多钱?”母亲怯怯地问。“一个……4 毛……”我 吞吞吐吐。平时我吃的馒头才 5 分钱一个。馒 头,我得两个才能吃饱。我知道父母是疼爱我 的,但在现在的情形下,我知道提这样的请求是 多么的不适时宜。我赶紧补充“面包……我就 只吃一个……”。 母亲没有立即回答我。父亲的暴脾气一下 子就炸了, “猪儿都要死了!你还想这个……” 我的脸刷地红了,一股莫名的委屈涌上心 头,泪水不争气地喷涌而出。我把筷子重重地拍 在桌子上,腾地站起来,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出门时,母亲塞给我 1 毛钱,母亲说: “二娃,饭要吃饱,一个面包你吃不饱的,我们不 和别人比这个啊,本来还有几块钱的,昨晚给猪 打针了……”母亲眼圈红红的,他担心着肥猪,更 担心着我。我的眼睛也一红,又委屈又好像突然 明白了什么…… 那一天,我闻到了也看到了却没有吃上最香 最美的面包,那是三十五年前的故事。那一年的 儿童节,我读小学三年级。 春来人不困 □韦秀琴 《山居》 乡刀客 乡刀客 兵支书 □陶兴明 三十五年前的面包 □宋扬 在这个春天 悄悄长大 □王江松 七绝 · 赤壁再怀古 郝旭光 杏花 □下天山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胡博烈士:抛家舍业 矢志革命...2007/04/10  · 责任编辑:陈明/校对:侯金梅/组版:吴猛 ANSHUNDAILY 副 刊 7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胡博,又名丕基,1914年9月出生于贵州省

责任编辑:陈明/校对:侯金梅/组版:吴猛 ANSHUN DAILY 副 刊 7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胡博,又名丕基,1914年9月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县东郊头铺村一个农村殷实之家。胡博尚在襁褓中时,父亲胡锦章外出经商不幸为劫匪所害,母亲胡周氏含辛茹苦凭借祖业抚育着四个女儿和幼小的胡博,家道渐趋衰微。

幼年丧父的遭遇养成了胡博自立好强、勤学善思的个性。由于家居农村,使他比较了解农民的悲惨景况,并逐渐感到世道黑暗、人间不平,少年时就产生了“一定要改良这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愿望。

1930年,胡博考入贵阳一中高中部,高中毕业后,考上重庆某大学。大学期间,他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于1933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5年初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7年到1939年,他在广东、香港、四川各地从事革命活动。在地下斗争生活中他结识了重庆地下党员谢坤,并与之结为夫妻,并肩从事革命活动。

1940年 10月,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反动统治下的四川一片白色恐怖。胡博不幸被捕。党组织立即设法营救,由胡博的妻子谢坤等人组织越狱。结果胡博越狱脱险,谢坤则在这次行动中不幸牺牲。

为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捕,胡博辗转回到贵州,在贵阳隐蔽活动。失去组织联系的胡博,艰难地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他不断地以“胡墨三”

“雨石”“铁夫”等笔名,撰文投稿《新华日报》等报

刊,揭露黑暗现实,抨击蒋介石国民党破坏抗日、发动内战的反动罪行,以其锋锐的笔为武器,坚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1941年初,胡博到距头铺约一里有众多儿时玩伴的麒麟屯开展革命活动,随着接触人员的增多,胡博的家成了活动中心。由于他没有正式的职业,又要聚众活动,所费之需均由家出,胡博开始瞒着母亲变卖田产,为开展地下活动提供经费。

1942年初,胡博先后结识了中共安紫边区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张恒兹、刘英泰,满怀信心地重新投入了党领导下的地下革命斗争。

1943年,胡博偕新婚妻子吴光琴来到紫云县,以重庆《新华日报》驻黔特派记者的身份,开始在紫云进行活动。在紫云活动的同时,胡博的足迹遍及长顺、镇宁、普定、关岭等地,为边区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

1944年,胡博参加了安(顺)、紫(云)、长(顺)边区党的领导工作,与刘英泰负责筹组地下武装。为了革命大业,胡博说服母亲,将近年来变卖后仅存的田地房产出卖,所得资金尽付于革命斗争之需。胡家偌大一份产业,就这样为胡博

“败”尽,年迈寡居的母亲只得寄居出嫁了的女儿家,晚景十分凄凉。

1945年夏,胡博因在紫云的频繁活动引起敌人怀疑而转移到安顺。由于胡博将全部精力投入革命事业,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他1944年底出生的儿子鹰儿染病夭亡,不久岳母

又去世。胡博将悲痛埋在心底,一如既往地为党工作着、奔波着。可失去了爱子和母亲的吴光琴已不堪跟随胡博继续过那种四处奔波、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屡劝胡博顾一顾家而无效后,忍痛与胡博离婚,外出谋生。此时,他们的小女儿文儿出生尚未及百日。家破、子亡、妻离,一连串的打击落在胡博头上。但胡博想到的是党的事业高于一切,化悲痛为力量,将襁褓中的女儿寄养于一苗胞家,又开始了他那四处奔走的斗争生活。

1946年春起,他与地下党员郑德霖以紫云板当为据点,暗中联系各方革命进步武装,奔走于紫云县的克混、小牛场和长顺县的云盘等地,加上安顺方面刘英泰、紫云方面张恒兹的工作,安紫长边区正在逐步形成一支统一的革命武装力量。11月,郑德霖率部进入克混,胡博随之赶往,下旬,在克混正式成立“紫云县工农革命游击大队”,郑德霖任大队长,胡博任党代表。

1948年2月,胡博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安顺,参加在城北小学(当时边区领导小组负责人刘英泰在此任校长)举行的边区领导小组扩大会议。1948年3月1日,国民党宪兵特务闯入安顺县城北小学,时值胡博正在刘英泰处,结果刘英泰被诱捕,胡博因女教师报信得以越墙脱险,他拖着越墙跌伤的腿连夜赶到麒麟屯,通知吴万鑫等人做好应变准备,烧毁了有关党的机密文稿,对各有关人员作了妥善安排,这才星夜潜往外地隐蔽。

胡博离开安顺后,取道普定,来到兴仁县,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不久经人介绍来到毕节,他与杨榕等人一起分析黑暗社会的本质,用革命的真理启发他们的觉悟,胡博又一次把自己当作火种,在异乡的热血青年中点燃了焚烧旧世界的火焰。一段时间后,胡博化名犹敬之,来到云南镇友县头屯乡开展革命活动。1948年8月,胡博返回毕节,与杨榕等人聚议后,带领刘应康、陈文鼎等人借受聘教书为名,作为第一批赶往头屯。但是,国民党云南省镇雄县政府获悉了胡博的活动情况,就在胡博等人赴头屯路经一个名凉水沟的地方时,被镇雄县保警队截捕,刘光中亦在迎等来人途中被捕。一行数人一起关押于镇雄县城内原二府衙门土牢中。胡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但他却不顾自身的安危,极力地为同志们辩解开脱,希望以一己的牺牲换来同志们的安全与自由。在狱中,胡博语重心长地嘱咐:

“一定要坚持革命信念,坚信黑暗就要结束,黎明就在前头”。

1948年11月12日,遍体鳞伤的胡博被押解到毕节,再遭皮鞭拷打、电刑逼供、非人折磨后,敌人仍一无所获,恼恨畏惧凶残的敌人终于在1949年3月一个黑沉沉的深夜,在毕节城郊娃娃塘边将胡博杀害。胡博35岁的生命,化作一颗璀灿夺目的流星,划破了故国黎明前的夜空。

(中共安顺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撰稿:罗基仁)

胡博烈士:抛家舍业 矢志革命

血管里流过军人的血骨子里刻下军魂是母亲盼你归来的泪水是大河喘急奔流的呻吟是乡亲期盼摔脱贫困的呐喊坚定你回乡的行程

当你带着故土炽热的情感迈着军旅垂炼盘石般的脚步戴着军功章走进村委从此,你把自己托付给这块生养的土地

治穷要有主心骨发展更需领头人就像母亲需要儿子党旗下,你高昂头颅一头担起责任,一头肩起良心你用行动感动乡亲你用人格净化环境你像清泉流进农户心里

是高原山风的音符又一次撞击你激烈的心跳

当一颗拳拳之心投入故乡母亲的怀抱前面的路已不再迷茫你坚守军人的雷厉风行无数次走进农家的庭院你想读懂这片深爱的土地

在风里,在雨里你的脚步老百姓最熟悉在山里,在水里你的身影老百姓心里最美丽!扶贫攻坚,奋勇当先治山治水,整村推进项目拉动,产业支撑

你的情怀,换来山村的巨变诱人的山果,醉人的荷堤成群的鸡鹅,飘香的稻穗还有买不到的民心

下雨了,你会看一看乡亲的房屋漏不漏雨天冷了,你会摸一摸农家的房屋暖不暖和

走村串户,情系乡亲

问寒问暖,扶贫帮困

农家的庭院,乡亲的病榻

被洪水淹没的村舍

你带领乡亲泥泞中摔脱贫困

艰难中迎来新生

你用心血书写大地的诗章

你用汗水装扮家乡的美景

你的付出

换来全村的幸福与安宁

老百姓说你是一座山

因为你撑起了大山的脊梁

老百姓说你是一片绿

因为你覆盖了家乡的土地

青山为你作证

大河为你歌鸣

老百姓心里,你是主心骨!

你更是一个兵!

“青春只有一次。有的岁月静好,有的负重前行;有的放飞自我,有的心系家国。

‘初心’在成长过程中不总是一马平川、阳光明媚。我定将它细心呵护,直至长成参天大树。”阳春三月,伍可向党组织递交的入党申请这样写道。

皮肤从白净到黝黑、衣着从名牌到杂牌、身份从大学生到驻村工作队网格长、心情从衣食无忧到每天为31户贫困户操心,短短半年时间,丙贡村这个深度贫困县的深度贫困村,将伍可从邻家大男孩磨砺成农村壮小伙。

初到村时,伍可踌躇满志。自以为走访了几次农户、问了几个问题,就对百姓了如指掌了,动辄质疑村干部的工作方法。群众工作找不到“切入点”;对少部分仍习惯用柴火烧水、做饭的村民,打心里抗拒……“这种日子,为什么他们能过一辈子,我却几分钟都待不下去?”

伍可的种种“无法接受”,将群众推得远远的。“还没我儿子大,能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城里人来农村,就是图个新鲜,呆不了多久的!”不少村民认为伍可少不更事,有困难都不找他,遇见了都是淡淡地打个招呼。

“想做好农村工作,就要忘记舒适的过往,摆正心态,成为群众中的一员。”不想再继续尴尬的伍可不停地说服自己、“教训”自己,“做不好群众工作,处理不好群众纠纷,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基层干部。”

改变,从和群众坐在柴火边共用一个茶缸喝水开始。伍可虚心向长者请教,主动与人交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

90岁高龄的房大爷有三个儿子,几年来,老人无人照顾。伍可叫拢房家兄弟和亲朋好友,先听诉说、听解释,再讲法律、讲孝义,“苦口婆心”3小时后,三兄弟签署了共同赡养老人的协议。

“小伍,咱们村的土地什么时候开始流转呀”“咱们村准备发展的产业有哪些呀……”这事过后,村民们对伍可开始信任起来,伍可的办公桌前也渐渐热闹起来了。“事情很多、很杂,不过,‘咱们村’这三个字,我喜欢!”伍可玩味道。

可是,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复工复产……这个忙碌的春天,日复一日的高速运转,让伍可感到身心疲倦,力不从心,渐渐郁郁寡欢起来。“凭什么都是20多岁,有的人在都市挥霍青春,而我却在农村担责?”对比半年前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伍可产生了厌战情绪。

“为什么不能出去打工,为什么要把我们关在村里?”“不许我们出去打工挣钱,咱就上他们家吃喝去,什么时候准我们打工,我们就什么时候走。”……村民们的不满情绪更是刺激着他。

“我也是父母手里的宝贝、老师眼里的优生、朋友心中的哥们,凭什么要受这么多委屈?”伍可打起了“退堂鼓”。

“被误解是常事,因为工作无法做到每个人都十分满意,只要我们多点耐心和思考,工作总会做通的。”随着第一书记的声音在耳边想起,年近花甲的村主任站在水窖里修水管冷得直哆嗦的画面、已近古稀之年的老支书一下一下戳键盘报材料的场景又一一浮现在伍可眼前。

“这些天我到底怎么了?老同志们都能无怨无悔地奉献,我却因为一点困难就想当逃兵。”伍可又一次“教训”着自己。深入各村民组摸排调研、协调安全饮水工程、组织输送贫困户“点对点”省外就业 ……工作在持续向好开展着。

“……可可,你好久回家嘛,妈都快两个月没见你了,是不是又变瘦变黑了?”

“妈,难说啊,眼下工作抽不开身呢,”伍可又安慰母亲,“不过妈你放心,你儿子瘦是瘦了点,黑是黑了点,但比以前精神多了,嘿嘿……”

“在这个忙碌的春天,村里悄悄发生了变化,我也悄悄‘长大’。群众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伍可说。

东风唤醒杏花开,古道亭旁故人栽。最是清明成追忆,三杯水酒祭君来。

一当年诸葛会周郎,羽扇纶巾卫汉疆。借得东风三万里,直教孟德拜云长。

二遥观赤壁忆周郎,仗剑弹琴卫楚襄。火烧连船三百里,阿瞒自此恐帆樯。

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天气暖洋洋的,一缕缕春风拂到脸上,像是母亲温柔的手,给自己轻轻抚摸。花儿灿烂地绽放,桃红李白,争奇斗艳,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让这片暖暖的景色温暖了涩涩的眼睛,心情无比轻松愉悦。

春天那么神采奕奕,到处鸟语花香。一条小溪缓缓而流,蜂蝶四处翻飞,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人呢?看着眼前美景,眼睛渐渐犯困,那一两声鸟鸣也提不起精神,像是一声声呢喃的耳语,轻轻地催眠。昏昏欲睡,自己仿佛随着春天进到如梦如幻的世界里了。

眼前的书本渐渐模糊起来,清晰的字变得像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头不知不觉低下来,慢慢摆到桌面,不一会儿,就进入甜蜜的梦乡。想强打精神,做点事情,全身却软绵绵的。看看身边的人,有些人的眼睛也是那样迷离,似乎睡觉没有醒来的样子这大概就是让人无法抵挡的春困吧。

走出去吧,离开那暖气融融的房间,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清新的空气钻进鼻孔里,钻进肺部,像是注入一股清凉的饮料,叫醒了每个细胞。头脑不再那么昏沉沉了,眼前的一切亮起来,那么清晰,那么明朗。一棵树的嫩芽都看得那么清楚,那浅黄的颜色清晰可见,花瓣片片,层层叠叠,娇小的蜜蜂钻来钻去,圆圆的身子沾满细密的花粉。一口新鲜的空气让春困逃得远远的。

伸伸腿,弯弯腰,左三圈右三圈,做个运动吧!冬天凛冽的寒风让我们身体紧紧缩在厚重的衣服里,身子的有些部位已经麻木了。春天暖洋洋的气温让细胞们渐渐活跃起来,血液纷纷涌向身体各处。大脑的血液一下子少了很多,变得昏昏沉沉,没有先前那样灵活,不愿再思考问题了,就想好好休息一下。伸个懒腰,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运动,让血液均

衡起来。甩一甩头,让昏睡的细胞醒起来。眼前的小草变得越来越清晰,连叶子的雨滴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思路渐渐流畅起来,脑子好像灌进丰富的营养。

摘几把青青的菜吧,还有新鲜的果蔬,最好到野外运动时采上几把野菜,弄点清淡的菜谱。一个漫长的冬季,油油的火锅,大鱼大肉,早已把我们的胃弄得像冬眠一样。过多的油脂让我们的肠胃也像包裹了一层厚厚的衣服,感觉不到春天那种清妙的变化。肠胃停止了轻快的蠕动,我们对食物也似乎失去了足够的兴趣,这些油腻的食物让我们反胃,恶心。春天真是万物生机勃勃时候,漫山遍野的野菜青翠诱人,摘一把,或者清炒,或者煮汤,都是那样清甜可口,像是春天的清脆的鸟鸣声唤醒了麻木的肠胃。肠胃醒了,头脑也醒了,整个人感觉清爽无比。

急着吃野菜,不用跑到山坡上,只要在房前屋后或者菜园边转一转,就可以看到满地长着的红背菜和百花菜。这两种野菜是最喜欢挨近人的。红背菜容易长,只要有一些肥料,多浇些水,便一丛一丛地长。春天长出的嫩叶最是可口,割了一茬,过两天又长得茂盛;采回家,洗干净,炒煮都不错,益血增津。百花菜则长在阴凉潮湿之处,可以长成比红背菜高的一丛,肆意长着,枝繁叶茂。叶子青得透亮,采下鲜嫩芽叶,打个清甜的汤或者跟滚水里过一遍,就可以津津有味地吃了;咬上一口,甜味慢慢漾开,令人回味无穷。野菜也会使人胃口大开,精神百倍。

爬上山吧,到野外走走吧,那里有新鲜的空气,那里有潺潺的小溪,不要总闷在密闭的房子里,尽管春风有些料峭,可能感觉有点不舒服,但把那浑浊的空气吹走,把昏沉沉的头脑吹醒,让烦人的春困远远走开,让每个头脑都清醒清晰,让每个人看上去都那么精神气爽。

第一次闻到见到却没有吃上面包是在三十五年前的儿童节上。

头天放学前,班主任爆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明天要在儿童节活动现场烤面包,机器要拖到现场来。班主任说面包里有鸡蛋,比馒头松软得多。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大家都瞪大了眼睛注视着班主任,然后开始左顾右盼,面面相觑。老师又说了些其他的话,最后我只记住了这句话——“馒头5分钱一个,面包4毛钱一个”。

我来到乡中心小学的操场。好家伙!操场上已经密密麻麻站满了人,全乡所有村小的学生都来了。节目我无心观看,我的眼睛盯着舞台侧面的面包机,它已经开始工作了。一排一排的面团被送进机器的嘴巴。不一会儿,有奇异的香味飘来,大家开始伸长了脖子转向那个方向。那香味完全不同于馒头的麦香,不掺杂一丝丝蒸汽的寡淡,干香浓烈!当机器的嘴巴再次张开时,吐出几个排列得整整齐齐的“馒头”,这“馒头”比我吃过的馒头大了整整一倍。果然是蓬松的样子,有着金黄的颜色,又好似涂了蜡一样地润泽,透着诱人的光亮。

我却握着妈妈给的1毛钱,向卖馒头的摊子走去……

原来,头天下午,当我兴冲冲撞开家门时,母亲正守着一只害瘟的猪叹气。父亲刚从秧窝田里插秧回来,他两腿的泥还没来得及洗,就匆匆去请兽医了……

挨近晚上,猪怕是保不住了。我知道自己此时不该提出如此过分的请求,但班主任对面包的描述简直像馋虫一样在刺激我的唾液和想象力。我终于鼓起勇气:“……妈,明天我想在学校买面包吃……”“面包?啥子东西喔?”母亲一脸的茫然。“和馒头差不多,老师说的比馒头好吃得多。”我一说起来,就抑制不住兴奋。“好多钱?”母亲怯怯地问。“一个……4毛……”我吞吞吐吐。平时我吃的馒头才5分钱一个。馒头,我得两个才能吃饱。我知道父母是疼爱我的,但在现在的情形下,我知道提这样的请求是多么的不适时宜。我赶紧补充“面包……我就只吃一个……”。

母亲没有立即回答我。父亲的暴脾气一下子就炸了,“猪儿都要死了!你还想这个……”

我的脸刷地红了,一股莫名的委屈涌上心头,泪水不争气地喷涌而出。我把筷子重重地拍在桌子上,腾地站起来,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出门时,母亲塞给我1毛钱,母亲说:“二娃,饭要吃饱,一个面包你吃不饱的,我们不和别人比这个啊,本来还有几块钱的,昨晚给猪打针了……”母亲眼圈红红的,他担心着肥猪,更担心着我。我的眼睛也一红,又委屈又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

那一天,我闻到了也看到了却没有吃上最香最美的面包,那是三十五年前的故事。那一年的儿童节,我读小学三年级。

春来人不困□韦秀琴

《山居》□□瀑瀑乡刀客乡刀客 作作

兵支书□陶兴明

三十五年前的面包□宋扬

在这个春天悄悄长大

□王江松

七绝·赤壁再怀古□郝旭光

杏花□下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