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13
及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序言 吉川幸次郎是日本京都大學繼內藤湖南(18661934) ,狩野直喜(1868 1974)等大師之後的著名的中國學研究者,在日本「中國學」的譜系上講 可稱是一位這個世紀中期以來以廣泛而豐碩的研究業績著稱的學者。他是 近代日本中國文學研究的第一人,並且畢生研究杜甫及其詩文,他所取得 的成就在我國當代學術界尚未有人達到。澤野久雄評價他的杜甫研究是「是 杜甫的詩文研究的同時也是歷史的研究。」 1 著名作家井上靖稱他為「在中 國文學研究方面吉川是世界的楷模。」 2 這一評價不僅得到日本的中國學研 究者的認同,同時也得到國際中國學的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同。中國著名學 者黃侃對吉川的研究態度及他的博識十分讚賞,認為吉川是學者中的學 者。法國的高等研究院教授Janpielu・Dieny也認為吉川比優秀的中國學者還 要優秀。換而言之, 吉川的研究成果是研究中國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 分。 3 吉川之所以在中國文學研究上取得豐碩的成果,成為中國文學研究的第 一人,與其中國文學研究的生涯是分不開的。即與其出生於神戶,就學任 職的京都大學及京都東方文化研究所,留學中國有密切的關係。 一﹒吉川的中國文學研究生涯 吉川幸次郎,1904 年出生在神戶,神戶是日本中國城市之一。到處都 可以聽到廣東語,福建語。這樣的語言環境造就了吉川對中國語敏感的天 1 澤野久雄:「杜甫の隣人」《吉川幸次郎》(桑原武夫 富士正晴 興膳宏)(筑摩書房, 1982 年 3 月),頁 11。 2 何培忠「日本の著名な中國文學者 吉川幸次郎」同上註,頁 127。 3 參照:《吉川幸次郎》(桑原武夫 富士正晴 興膳宏)(筑摩書房,1982 年 3 月)。 323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及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孟 偉

序言

吉川幸次郎是日本京都大學繼內藤湖南(1866~1934),狩野直喜(1868

~1974)等大師之後的著名的中國學研究者,在日本「中國學」的譜系上講

可稱是一位這個世紀中期以來以廣泛而豐碩的研究業績著稱的學者。他是

近代日本中國文學研究的第一人,並且畢生研究杜甫及其詩文,他所取得

的成就在我國當代學術界尚未有人達到。澤野久雄評價他的杜甫研究是「是

杜甫的詩文研究的同時也是歷史的研究。」1著名作家井上靖稱他為「在中

國文學研究方面吉川是世界的楷模。」2這一評價不僅得到日本的中國學研

究者的認同,同時也得到國際中國學的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同。中國著名學

者黃侃對吉川的研究態度及他的博識十分讚賞,認為吉川是學者中的學

者。法國的高等研究院教授Janpielu・Dieny也認為吉川比優秀的中國學者還

要優秀。換而言之, 吉川的研究成果是研究中國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

分。3

吉川之所以在中國文學研究上取得豐碩的成果,成為中國文學研究的第

一人,與其中國文學研究的生涯是分不開的。即與其出生於神戶,就學任

職的京都大學及京都東方文化研究所,留學中國有密切的關係。

一﹒吉川的中國文學研究生涯

吉川幸次郎,1904 年出生在神戶,神戶是日本中國城市之一。到處都

可以聽到廣東語,福建語。這樣的語言環境造就了吉川對中國語敏感的天

1 澤野久雄:「杜甫の隣人」《吉川幸次郎》(桑原武夫 富士正晴 興膳宏)(筑摩書房,

1982 年 3 月),頁 11。 2 何培忠「日本の著名な中國文學者 吉川幸次郎」同上註,頁 127。

3 參照:《吉川幸次郎》(桑原武夫 富士正晴 興膳宏)(筑摩書房,1982 年 3 月)。

323

Page 2: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

賦,培養了他對中國的感情,這對他的人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在研

究中國文學方面對語言的重視程度和所達到的成就的原點就在于此。當時

的日本人十分歧視中國人,吉川被冠上「支那人」的綽號,對此,吉川義

憤填膺。 他說:「是「支那人」難道有什麽過錯嗎。」1這種心情促使他選

擇了中國學專攻。可以說出生環境是他走上了中國文學研究舞臺的第一步。

吉川從小喜歡中國文學,他被中國文學特有的美感和所持有的日常性

所吸引,中學畢業前便以熟讀《論語》、《史記》等,為他畢生的研究打

下了基礎。在吉川進入三高的 1920 年,由於雜誌《支那學》的創刊號上的

論文〈以胡適為中心而掀起的文學革命〉而2心儀青木正兒3的學問,堅定

了他研究中國文學的意志。

吉川選擇京都大學,幷于留學中國後任職于京都大學東方文化研究

所,其理由基於京都大學的嶄新的研究方法。京都大學的學風是反對以朱

子學為依據的漢學傳統,而主張以清朝的實證學的方法為研究基礎的實證

研究。其師狩野直喜的學風更是京都大學中國學的楷模。狩野把自己多年

積累的經驗,細密的讀書方法傳授給了吉川。狩野說:「研究支那文學,只

有一種方法,就是細密的讀書方法。」4吉川把恩師的教誨銘記在心,他說:

「讀書不細嚼慢咽書中每一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就不算是讀過。」5吉川早

期的研究成果〈左氏凡例辨〉、〈春秋正義書後〉、〈戴宏解疑論考〉、

《尚書正義定本》等的研究方法,繼承了京都大學的考證學方法和狩野的

研究方法。他說:「我能在京都大學受教育,感到十分榮幸和幸福,京都大

學的學風是尊重實證,而文學研究則重視在語學。」6在以後的中國學研究

中,特別是杜甫的研究實踐中,經過不斷的努力和總結,他把上述方法孕

育成了自己的不可動搖的獨自的方法論。桑原武夫說:「從經學過渡到文

學,為吉川的中國文學方法奠定了基礎。」7

1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 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20 巻(筑摩書房,1970 年 11 月)。

2 刊登於「支那學」創刊號的青木正兒的文章。青木正兒把胡適的「文學改良趨議」為開端掀

起的文學革命概括成鼓吹白話文學。青木的文章是詳細的介紹了它的起始。 3 青木正兒:(1887~1964)年,山口縣下關市出身,日本昭和初期的中國文學者。狩野直喜最初的

弟子,對於京都支那學的發展來說是被寄於希望的學者之一。 4 「狩野先生と中國文學」 1948 年 《吉川幸次郎全集》 第 17 巻(筑摩書房,1969 年 3 月),頁 247。

5 「留學まで」1974 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22 巻(筑摩書房,1975 年 9 月)。

6 吉川幸次郎「みずからの選択」《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20 巻(筑摩書房,1970 年 11 月),

頁 257。((1956)昭和 31 年 8 月「京大を受ける人のために」、翌年 8 月筑摩「閑情の賦」)。 7 桑原武夫「吉川幸次郎と欲望肯定」《吉川幸次郎》(桑原武夫 富士正晴 興膳宏)(筑

摩書房,1982 年 3 月),頁 240。

324

Page 3: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及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1926 年吉川考入京都大學文學部專攻中國文學,在學中到中國留學三

年。中國留學對吉川的中國文學研究來說,不但是基礎,而且是他獨特的

文學研究方法,理念的形成期。在中國他與志同道合的倉石武四郎1共同勉

學,虛心向各大學教授求教。像錢玄同、朱希祖、馬裕藻等。並拜訪了對

他的文學研究生涯有重大影響的人物黃侃,從黃侃那學到「中國文學不在

發現,在發明」的考證學方法論。

歸國後,他與倉石一起定下了「三個信條」,明確表明了他的中國文

學的研究方法和態度。(一)不穿西裝,穿中國長袍,(二)寫論文用漢

文寫,(三)廢棄漢文的訓讀,用中國語音直讀中國文學。正是由於吉川

的這種思想使他在中國文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他的研究成果

很有獨創性,更貼近中國文學及社會現實。

吉川在神戶的生活環境下邁開了中國文學研究的第一步,在青木正兒

的指引下邁進了中國文學研究的大門,在狩野等教授的指導下學到研究中

國學的方法論,在中國的留學為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並確立了自己的研

究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念。 所以說他在中國文學研究上取得的成果

與其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二﹒中國文學史論

1.文學「任務說」及「前文學史」論

中國文學從《詩經》的問世到現在有著三千年的歷史和龐大的作品。

這龐大的作品組成的文學史,如果用某種價值基準來衡量,那麼,用它的

發展來解釋中華民族的內面的歷史和精神是很難的。但是吉川的研究卻給

了它一個很好的答案。

吉川對中國文學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從先秦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一時

期的文學只是為了政治和倫理而記述的史實及抽象的為倫理而寫的倫理而

已,並不能稱作是文學。而從秦的統一到唐的中葉,文學發生了質的變化。

文學要求要有美的語言,為表達感情而寫詩。這一期的文學則超越了政治

和倫理。雖然這一時期的文學與宮廷,貴族有密切的關係,但是這一時期

文學的表現形式和內容賦予文學重要的「任務」。他說:「文學在語言這一

點上,讓人們對生活的方式進行思考,或者為人們提供一些人生問題。這

1 倉石武四郎: (1897~1975)年新瀉縣出生。狩野直喜的學生。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支那文學科

專攻。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325

Page 4: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

樣的人間經營方式正是文學。」1唐中葉到清末是散文期,文學真正成為了

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文學成為有教養,有知識,有地位的象徵。從在辛亥

革命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文學革命」開始,是大眾文學或口語文學的發

展期。文學開始反應人民大眾的思想。吉川是以中國文學的特色和價值為

基礎,以中國文學的任務為基準來對中國文學的歷史和精神進行研究的。

他認為研究中國文學應該在明確文學的任務的基礎上進行,因為中國文學

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任務也有著相應的變化,而文學的任務也決定了文學的

表現形式和內容。這便是吉川的中國文學的「任務說」。吉川正是根據文

學的任務來研究文學而發現了秦以前和以後的文學的本質區別,提出了具

有獨創性的「前文學史」論。像司馬相如的「賦」是極端要求語言的音律

美的,他認為文學必須要有美的語言,「賦」才可以稱為是文學史的正式

的開始。

「任務說」及「前文學史」論的提出讓人們重新思考文學史的起點問題,

重新思考什麼是文學這個問題,這對於研究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文學是非常

重要的。

2.中國文學史觀

對於文學史觀這一概念的解釋,一般認為是文學的發生,發展,形成

及其變遷的歷史過程和對其原理的基本看法。嚴密的說,十九世紀中葉以

前,在「文學」的概念尚未形成的時代,沒有「文學史觀」這一概念。那

時只有各個領域的史觀,如「詩歌史觀」、「小說史觀」、「戲劇史觀」

等。可是這樣的各個種類的作品皆具備文學的基本屬性,其歷史發展之方

面也呈現出共通的特性,所以在研究各個部門的文學史時,要有超越這個

領域意義的文學理論-即文學史論。

吉川在研究中國文學史時有其獨特的文學史論 。即用中國文學所表現

的人生觀來解釋中國文學史。吉川認為貫穿中國文學的線索是人生觀。中

國文學的各個時期的作品表現出不同的人生觀。黒川洋一終結吉川的講義

說:

在「一つの中國文學史」中,凝縮了吉川對中國文學史的見解。……

1 吉川幸次郎「文學と人生」《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20 巻(筑摩書房,1970 年 11 月),頁

33。

326

Page 5: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及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即在漢代產生的對人生的懷疑,對人間渺小視的悲觀,到了三國六朝

逐漸膨脹,到唐的中期後則退色,而宋以後文學便在樂觀的哲學思想

上發展起來。1

這一觀點以後成了吉川的重要學說。即先秦文學由樂觀的哲學思想支

配,漢魏六朝以後由悲觀的哲學思想支配。盛唐時悲觀思想逐漸減弱,古

代的樂觀思想回復。宋代新的樂觀思想產生,這便是吉川的中國文學史觀。

吉川認為從歷史的開始到現在,中國文學中一直存在人生觀, 只是由於

時代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主要人生觀不同而已。比如《詩經》、《楚辭》

一直都保持著樂觀的人生觀。「最古的文學《詩經》的背後所表現出來的

人生觀是由於人類的善意的本性,對於個人來說,對於社會來說,都是完

全可以得到幸福的人生觀,即樂觀。」2「世溷濁爾莫余知與」3則強烈地

示意著樂觀的思想。到了漢代,文學表現的思想漸變黯淡,更甚著認為人

類只是微小的存在,人類被無法讀解的命運所支配著,所以努力也無濟於

事的思想時常表現在詩歌之中。如項羽的〈垓下歌〉之「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就把這種人生觀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以後三國六朝的

詩被悲哀所淹沒。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可是悲觀並沒有佔據文學主流,唐代李白,杜甫則以樂觀的詩詞使中國文

學從悲觀的陰影中逐漸脫離出來。李白的「將進酒」就表現出了樂觀的人

生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畢有用,千金散盡

還復來。」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對於杜甫,世人認為他是一世憂愁的詩

人。對此吉川則用杜詩中表現出的人生觀來評價杜甫。他認為杜詩是樂觀

的,只是表現的手法不同而已。杜甫是為拯救人類的幸福而生活,而作詩

的。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是杜甫的生活態度的表現。「安得廣

廈千萬間,大貔天下寒士盡歡顏,」吉川認為杜甫是經常把視線集中在人

民身上,從中發現問題。這種思考正是充滿希望的思考,所以他說杜詩中

洋溢著樂觀的思潮。到了宋朝,范仲淹,王安石等政治和文學的大家則與

過去盛行的美文訣別,與儒學、佛學、道學訣別。這種意識轉換,使中國

1 吉川幸次郎述 黑川洋一編「中國文學史の代區分」《中國文學史》(岩波書店,1974 年 10 月),頁

47。 2 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中に現れる人生觀」《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 卷(筑摩書房,1968

年 11 月),頁 105。 3 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の希望と絕望」同上註、頁 106。

327

Page 6: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

文學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即新樂觀的成立的時期。如蘇軾的「人生無離

別, 誰知恩愛重」,「百年不易滿, 寸寸彎強弓」充滿了戰勝悲哀與頹廢的

信心。吉川把唐詩的樂觀和宋詞的樂觀作了對比,他說「唐詩是酒,宋詞

是茶。酒使人興奮,茶給人帶來平靜的快樂。」1宋以後成立的樂觀思潮經

過元、明、及至清被繼承延續著。

吉川的這種認識和分析使他把握了文學史的總體特徵,在他看來無論

文學所表現的內容是悲傷還是樂觀,所要表達的都是作者的思想和人生

觀。而這種人生觀的出發點都是要拯救人類,想要通過努力使人類得以發

展。這種思想超越了各個文學的領域,貫穿了中國文學的整個歷史,這便

是吉川以人生觀論述中國文學發展的所在。

回顧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歷史,早期的中國文學史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到

日本人著作的影響,而近期的著作也缺少史觀。近年有獨特見解的中國文

學史可數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展史》和林庚《中國文學簡史》。2對比二

人的研究,吉川是先用文學「任務說」來分析文學作品的本質特徵,再用

中國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及基本來衡量文學本質及其在各個時代的發展。

吉川的這種分析方法賦予了文學以生命,作者的人生觀體現在文學中,雖

受社會影響,但其本質是中國人的思想。在中國直到章培恒主編的《中國

文學史》才有相類似的觀點,但從時間上看,要比吉川的觀點晚至少三十

年。

而在日本的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中,吉川更是突破了百餘年的老習套,

排除了明治初期到明治三十年代的漢學的偏狹,排除明治三、四十年代的

西洋文學觀念的干擾,並對大正、昭和時期的中國文學史研究取其精髓,

去其糟粕。3從思想、形式、內容、社會、政治、風土的束縛中解脫,去陳

出新,超越歷史,超越時空,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以中國人的思考方式來

解讀中國文學史,成就了一家之言。這也與他的中國文學研究生涯有著直

接而密切的關係。

1 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序章「宋詩の性質」第九節「平靜の獲得」《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3 卷(筑摩書房,1969 年 2 月),頁 41。 2 參照 林庚「朱佩弦先生序」《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8 月),頁 614。

3 參照 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研究史―明治から昭和のはじめまで 前野直彬氏

3と共に」《吉

川幸次郎全集》第 17 巻(筑摩書房,1969 年 3 月)。

川合康三編《中國の文學史観》(創文社,2002 年 2 月)。

328

Page 7: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及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三﹒中國文學的地理環境論

吉川認為區別中國文學和其他國家文學的最大的特徵是「中國文學只

忠實于源於本國的文學的傳統。」1即中國文學不受其他文學的影響而獨立

存在。吉川認為中國文學從文學革命開始追溯約三千年間,沒有受到其他

各國文學的影響。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地形。他說「中國的地形是造成中

國文學與其他國家文學及文化的交流的困難的關鍵所在。」2中國的地形是

北,西,被山和沙漠環繞,而東面環海,遮斷與其他地域的往來。這樣的

地形,形成了中國華夏文化優越性的心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之說,在同一個國度中,中國

人擁有著共同文化的思想根深蒂固。雖然中國從古至今各地有語言的差異

中國文學界也一直有南北論之說,可吉川認為語言的差異並不能說明中國

文化、文學的南北對立。他說:「重要的是這些地方的文化並不是在極力的

強調自己。像德國文化,法國文化那樣的對立現象,最終也沒有在中國存

在過。」3像日本學者藤田豐八、久保天隨的南北論4,林庚的南北文風的

交流論,吉川肯定了南北文學、文化的差異,否定了南北文學、文化的對

立。他說:「在揚子江流域發展起來的南朝文化比較抒情,而在黃河流域發

展起來的北方文化比較言志。這種差異只是表現了文化方向的差異,並不

是文化本質的差異,而且不是有目的性產生的差異。(……)其目的不如說

是作為同一文化而向更優秀方面發展。」5換言之, 在這種地形環境下,中

國文化、文學形式得到統一,同質文化被作為普通的教養得以培植。吉川

的這種中國文學地理環境論的觀點,突破了日本中國文學研究史上占有一

定地位的南北風土論和風土決定論6的束縛,對於中國文學研究史的發展有

著決定性的意義。

1 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の環境」《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 巻(筑摩書房,1968 年 11 月),

頁 278。 2 同上註

3 同上註、頁 280。

4 藤田豊八《支那文學史》南北風土論是他的有力的學說。久保天隋《支那文学史》也贊同南

北風土論的觀點。 5 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の環境」《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 巻(筑摩書房,1968 年 11 月),

頁 282。 6 笹川種郎《支那文學史》的風土決定論可以說是南北風土論的繼承。

329

Page 8: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

吉川認為中國文學區別于他文學的特徵的要因還在于與中國接壤的鄰

國。中國北部的匈奴族,女真族,滿族,原來幾乎都沒有正式的文字,更

沒有創作文學的詞語,甚至就連日本也在漢學及文學方面受中國的影響。

中國處於這種地理環境之中,使文學產生了獨尊性。吉川說:「在四方受保

護的地域以外沒有文學,是經過三千年的考證的。在中國一直存在著一種

意識,即中國語之外沒有另外一種語言,另外一種語言形式或者說文學形

式。」1中國文學鑒於這種獨尊性,使它很難與其他文學產生交流。

綜上所述可見,吉川的地理環境論之道理。即中國的地形使中國與外

界的交通,交流困難,從而使中國文學與外界的文學產生隔絕,並且與中

國接壤之國的文字,文學的落後使中國文學只尊重自國產生的文學,這是

中國文學與他文學的重大區別。

四﹒文人意識及「科舉」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吉川認為中國社會史上非常獨特的現像就是文人意識的形成,即「文

人」與「庶民」區別的意識。「文人」中吉川重點研究了「士」。「士」

是相對「庶」而言的。那麼,什麽是「士」,什麽是「庶」,他們區分的

標準是什麽。吉川認為「士與讀書人是同義詞,這一點是過去中國社會的

特色」2他說:「(讀書人)很多情況下是意味著一種身份,如果階級這個詞意

味著不以世襲為條件的身份,那麼,讀書人也可換言為階級。這是因為讀

了書就標誌著文化與政治的一種身份。不能參與政治的人就是「庶民」,

這是相互對立的概念。」3吉川不僅在此言明了「士」與「庶」的區別,也

指出了它與政治的關係。吉川還在「中國の知識分子」(第二卷),「中國

の讀書人」 (第二卷) 等文中對此做了詳盡的闡述。他分析說,中國的「士」

擁有做官的權利,對文化,文學有著絕對的發言權。他認為「士」,「庶」

的社會現象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以宋為界,中國文學史

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文學史現象,宋以前是「士的文學」的時代,從宋開始

進入「庶的文學」時代,而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中國的「科舉」制度。

「科舉」,中國古代的文科考試,生員通過考試可以成為「士」而任

官。「科舉」考試有「經意」「論策」和「詩賦」三項。其中「論策」考

1 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の環境」《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 巻(筑摩書房,1968 年 11 月)。

頁 287。 2《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2 巻(筑摩書房,1968 年 12 月),頁 104。

3 同上註、頁 398。

330

Page 9: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及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言語能力,「詩賦」考作文能力,都是要求考生的文學能力要達到一定標

準。因此,生員為了「科舉」,爲了成為「士」,從幼時開始暗誦「經書」,

學習「八股文」做法,寫詩作律。吉川認為這種政治制度,社會風氣使得

人們的文學素養不斷提高,也由於「科舉」而使優秀的人才作品輩出於世,

更是由於「科舉」而孕育了新的文學奇跡。比如,宋代以後,隨著「科舉」

制度的完善,而使市民階層的文學意識開始抬頭,市民也真正能夠參與文

學創作,使市民中蓄積的實力得以發揮,從而產生了「戲曲文學」。而且

在戲曲出現后,明代後半葉,又出現了虛構文學小說,這使中國的文學有

了飛躍性的發展。 可以說中國文學史上的近代,現代的璀璨果實是由「科

舉」制度和上述的文人意識造成的。

對於「士」與「庶」的社會現象的分析,張哲俊的≪吉川幸次郎研究

≫1,林庚≪中國文學簡史≫2乃至章培恒的≪中國文學史≫3也有類似的觀

點和看法。可是對其現象的本質及其與文學發展的關係方面的研究,吉川

做的更為深刻。

吉川的學術成就在於他不僅透過「士」與「庶」現象研究其根源,還

在於他能辯證的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分析現象及本質。他認為在中國文學

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是「科舉」制度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和進步。而在

「科舉」制度主導文學的一定階段內,它又阻礙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他說:「如果有沒有那種能力(文學製作的能力)是區分人們身份的尺度

的話,那麼把那種能力與某種規定聯繫起來是非常便利的。在這一問題里

有著一種答案,即儒家的哲學從漢武帝以來到民國革命佔據思想統治的主

導地位。還有,有規格的詩文常常被認為是正統文學的理由。其結果便是

阻礙了思想史,文學史的發展,這是不容否認的。」4吉川認為中國文學陷

於某種定型及規格是與「科舉」有關的,而「科舉」要求定格文學形式,

其結果便是阻礙了文學的發展。

「科舉」是一種政治制度,「士」,「庶」是一種社會現象,雖然它

們和中國文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不能說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決定性

因素。吉川說:「這種體制下的中國的歷史,所有都和這種體制有密切的關

1 張哲俊《吉川幸次郎研究》(中華書局,2004 年 8 月)。

2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8 月)。

3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2007 年 9 月)。

4 吉川幸次郎「中國の知識人」《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2 巻(筑摩書房,1968 年 12 月),頁

411。

331

Page 10: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

係。以我所專攻的中國文學史來說,抒發感情的詩,敘述生活事實的散文,

能夠佔據文學的主導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中國文學的精神強烈要求與事實

密切結合的。」1又說:「支撐這種體制的頂樑柱是中華思想,也不能說與

尊重語言的能力無關。」2吉川認為「士」,「庶」的社會體制和「科舉」

制度是社會現實的體現,而中國文學的精神正是要求與現實息息相關,所

以中國文學史上的現象與文學發展是與這種體制與制度緊密不可分的。而

形成及維持這種體制與制度的正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即拯救人間的只有人

類自己,人間中心主義。

五﹒杜詩是中國文學的典型

吉川最喜歡的詩人是杜甫,他說自己是為了研究杜甫而出生的。作為

日本杜甫研究的第一人,他試圖把杜詩所含有的所有的意義和感動都剖析

出來。他不但重視了杜詩的語言,而且重視了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的內

心世界和人生觀。他尊重中國文化,以中國文學傳統的批評標準,中國人

的人間主義來研究中國文學及杜詩。

中國人的思考問題的基本是只有人類才能拯救人類, 使人類得以發

展,而不是神。中國有「聖人」這一概念,對於「聖人」的解釋是,人類

為了達到理想的目標而在心目中設定的完美的形象,而不是神。在中國被

稱為「聖人」的人有兩位,一是孔子,另一個人就是杜甫。雖然杜詩在日

本的影響不及白居易,而且世人一般認為李杜並稱。可是吉川還是贊同杜

甫的地位更高一些的說法。「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國人都稱他為

詩聖,即詩的聖人。聖人這個詞在中國有著重要的意義,意味著最高和最

完美的人。」3吉川給予杜甫最高的評價,其原因之一,他認為杜甫的詩作

為人類的詩是最完美的,在詩壇上占有著最高的地位。其二,他認為杜甫

是為拯救人類而作詩,他的詩體現了中國人的人生觀和哲學思想,是中國

文學的代表。

杜甫是一位非常具有模寫能力的詩人,這也是他的詩空前絕後的原因

之一。可是僅僅從這方面來認識杜甫,是沒有觸及到杜詩的奧秘的。吉川

1 吉川幸次郎「士人の心理と生活」同上註、頁 471。

2 同上註

3 吉川幸次郎「杜甫について」《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2 巻(筑摩書房,1968 年 6 月),頁

560。

332

Page 11: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及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說「杜甫的眼睛熟視著現象,且常常看穿現象。」1換言之,杜甫以細緻的

對事物的描寫為媒介,洞擦事物的背後所隱藏的感情。杜甫的「倦夜」詩

便是對景物進行緻密描寫的代表作。「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重露成

涓滴,稀星乍有無。」杜甫把涼爽的秋季,窗外的涼竹,自然的月光,還

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凝集在頁面上的露水的變化,晴朗的夜空的美景,淋

漓盡致的揮洒于筆墨之中,使讀者眼中能浮現出杜甫作詩的夜晚的景物。

吉川說杜甫的緻密的描寫「是看穿了自然及事物的事實本質,並經深思熟

慮,精選語言來表現出來的。」2

除了欣賞杜詩描寫的細密性以外,吉川也讚嘆杜詩的飛躍性。他說中

國的文學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學一樣,必須以表白感情為先。「詩者言

志也」便說明了其道理。如果描寫世界是文學的使命之一的話,那麼與言

志的詩相對應的描寫世界的文學便是敘事文學。正如晉陸機所說「詩緣情

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中國文學三千年的歷史,便是在這種理念之上

不斷發展起來的。3關於陸機的敘述,吉川用李善的《文選》注來分析。「詩

用來表達思想意志,所以說緣情。賦用以鋪陳事物,所以說體物。綺靡是

精妙,瀏亮是明白的意思。杜甫在詩的言志的基礎之上吸收了「賦」的體

物手法,即精妙又明白。」4賦是敘述,是描寫。詩是抒情、言志,是感情

的昇華。「賦」旨在緻密的描寫,而「詩」則以感情的飛躍為極致。吉川

不僅解釋了陸機的詩,也評價了杜詩。杜甫的詩既有緻密的描寫,又有言

志的飛躍,可是說是中國文學之精華。吉川強調,杜甫絕不是簡單的吸收,

而是以描寫為媒介,向言志而飛躍。以對事物表面的細密的描寫為媒介,

向事物的本質及無限定的,超越的世界而飛躍。所以杜甫詩中的描寫並不

只是為體現事物,而是為了表現事物背後的世界的象徵和比喻。他的描寫

有著新的意義,是有感情的描寫。

吉川認為杜甫的偉大還在于他能夠把細膩的描寫和無限定的飛躍集于

一身,合二為一,兩者相輔相成。吉川說:「杜詩的緻密的描寫和無限定的

1 吉川幸次郎「杜甫私記」(続稿)同上註、頁 212。

2 吉川幸次郎「中國の言語和辭典」《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2 巻(筑摩書房,1968 年 12 月),

頁 207。 3 吉川幸次郎「中國の文學とその社会」《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 巻(筑摩書房,1968 年 11

月),頁 292。 4 吉川幸次郎「杜甫の詩論と詩」―京都大學文學部最終講義―《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2 巻

(筑摩書房,1968 年 6 月),頁 594。

333

Page 12: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

飛躍兩個方面的相輔關係盡顯其中」。1這種緻密和飛躍的融合,使杜詩具

有了無限定的意義。「倦夜」中的「重露成涓滴」即描寫了事物,也表現

了現象背後的因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觸摸不到的世界。時間的推移的感覺

引起杜甫對人生的感慨。中國的詩時常是隨著悲哀的變化而產生新的感

覺。杜甫的詩正是具有這種特點。最後的兩句「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則抒發出了杜甫的真情。很自然的映入眼簾的自然景觀與寧靜也將被戰爭

所剝奪,由此而產生的的悲哀凝聚成兩句詩、把讀者的思想帶入了不可琢

磨的世界。細密的描寫是被動的,而飛躍是一種主動的描寫手法,緻密為

了突出飛躍。杜甫的詩無論從語言、形式、內容來看,還是其目的來看都

可以說是完美的。

「杜詩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詩的模範,到現在也是。杜甫以後的一千年

間,中國的詩追隨著杜甫,以杜甫為起點」2。吉川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

杜甫的詩在他的一生中不斷的成長著。杜詩隨著杜甫的生活遭遇由描寫真

實事物發展到為命運而憂愁,及至尖銳的頂點。然而隨著杜甫生活的逐漸

安定,杜詩覺醒了自然及人類的善意,為了整個人類的憂愁而詩。到了晚

年,杜詩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抒發著悲壯的感情。吉川說:「杜甫的個人成

長可以說不僅僅是中國的精神成長的縮影,更廣義的說是人類的精神的成

長的縮影。」3那麼, 完全可以說, 杜詩所表現出來的人生觀就是中國文學的

人生觀,杜詩就是中國文學的代表。

結語

吉川的中國學研究的特徵是以考證學為基礎,站在中國人的立場用中

國語來理解中國文學,並深究中國文學的內在本質,再以中國文學的內在

本質來解釋說明中國文學的發展,可以說吉川真正開創了中國文學研究的

先河。對於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吉川以文學的「任務說」為基礎來解釋中國

文學史的發生和發展,由此提出了文學研究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前文

學史」說。對於文學史觀的問題,他以一般人的精神思想感情的表現作為

文學支柱的人生觀來進行分析,跳出了日本中國文學史研究的老習套。在

中國,復旦大學教授章培恆、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的史觀與吉川

1 吉川幸次郎「杜甫の詩論と詩」同上註、頁 617。

2 吉川幸次郎「杜甫について」《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2 巻(筑摩書房,1968 年 6 月),頁

562。 3 同上註

334

Page 13: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1/papers/25.pdf · 「人間尊重の究明―ある自叙伝―」1960年《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0巻(筑摩書房,1970年11月)。

及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論

335

的這一文學史觀類似, 但比吉川的晚了三十年。對於吉川的中國文學論,他

的「中國文學環境論」從文學的產生環境及發展的角度來探討文學並作出

了嶄新的解釋,他的論說獨樹一幟,令人耳目一新,使讀者開拓思路,產

生不同的更深層次的理解。至於杜甫的研究,吉川更是有獨到的見解。他

認為杜詩有兩個方向,即緻密和飛躍,這兩個方向使杜詩得以昇華, 杜詩所

持有的特質即是中國文學的特質,杜詩是中國文學的代表。吉川的研究風

格和成果,可謂是「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參考文獻

1.《吉川幸次郎全集》全 27巻,東京:筑摩書房,1968~1987 年。

2.《吉川幸次郎遺稿集》全 3巻,東京:筑摩書房,1995~1996 年 。

3.《吉川幸次郎講演集》全 1巻,東京:筑摩書房,1996 年。

4.劉大杰:《中國文學発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年。

5.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66 年 11 月。

6.吉川幸次郎述 黒川洋一編:《中國文學史》,東京:岩波書店,1974 年 10

月。

7.桑原武夫 富士正晴 興膳宏:《吉川幸次郎》,東京:筑摩書房,1982 年 3

月。

8.川合康三著:≪《中國の文學史観》≫,東京:創文社,2002 年 2月。

9.連清吉:≪《従螺旋史観看中日文化的発展》≫,台北:台湾學生書局,2002

年 9月。

10.礪波護 藤井譲治:≪《京大東洋學の百年》≫,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

会,2002 年 6月。

11.張哲俊著:≪《吉川幸次郎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8月。

12.張岱年 方克立主編,教育部高教司組編:《≪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北

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月。

13.黄文吉編纂:≪《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1949-1994),台北:萬卷楼図

書有限公司,1997 年 2月。

14.連清吉:≪《日本近代的文化史學家:内藤湖南》,台北:台湾學生書局,

2004 年 10 月。

15.鄭振鐸著:《中國文學史》(上・下),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年 8月。

16.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国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7 年 9月。

17.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8月。

初版は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 1954 年 9月 。

18.銭基博著:《中國文學史》(上・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年 1月。

19.葉嘉瑩著:《葉嘉瑩説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