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部责编 主编:黄祖松 蒋林 编辑:赵娟 美编:何冬玲...

1
花山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副刊部责编 主编:黄祖松 蒋林 编辑:赵娟 美编:何冬玲 值班电话:0771-569011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4 今年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长子 秦似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中 国现代文学史杂文流派“野草派” 代表作家,近日,由桂林市文化新 闻出版广电局主办,广西桂林图书 馆、广西抗战研究会、桂林抗战研 究会承办的“秦似先生诞辰100周 年专题展暨图书捐赠仪式”在桂林 图书馆举行。 活动内容包括图书捐赠、专题 展、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秦似 家属向桂林图书馆捐赠了秦似生前 著作、手稿等文献。桂林图书馆首 次展出了秦似生前创办的杂文刊物 《野草》和秦似收藏的图书、手稿札 记、来往信函等珍贵资料。展览分 “光影记忆”“著书立说”“手稿札 记”“往返信函”“书法艺术”“ 《野 草》特辑”“回忆秦似”等专题,以 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深入展示了秦 似各个时期的精神风貌。与会广西 文化专家围绕秦似学术成果与文学 思想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认为秦似 对广西抗战文化事业和桂林抗战文 化城做出了特殊贡献。 (杨 白 柳) 这是一群用歌声表 达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的歌者,这是一群透过 器乐奏响生活赞歌的演 奏者,这是一群舞动身 姿演绎壮乡风韵的舞 者。他们满怀对演艺职 业的热爱与敬意,于10 月11日至15日,汇聚 南宁参加每两年一届的 全区性艺术赛事—广 西音乐舞蹈比赛,在这 个已经举办到第九届的 艺术盛会上,在4天12 场激烈的角逐中,尽情 地展示自我,讴歌时 代,赞美人民。 “本次比赛重原 创、推新作,重团队、 推新人,是广西年轻的 艺术精英们一次精彩的 集体亮相。”活动主办 方、自治区文化厅相关 负责人表示,本次比赛 的参赛作品为近两年我 区文艺工作者深入生 活、扎根人民新创作的 歌曲、器乐曲和舞蹈, 原创类作品占参赛作品 总数的70%以上,呈现 出桂风壮韵浓郁、民族 特色鲜明的特点。比赛中,组委会 还邀请区内外专家组成评委会,对 参赛选手进行点评指导,以达到通 过比赛提升创作表演水平的目的, 推动广西音乐舞蹈创作不断繁荣发 展。 壮乡被称为“歌海”,这里的人 们能歌善唱,所见所闻所感都能变成 动人的吟唱。广西歌舞剧院歌手赵嘉懿 声情并茂演绎的歌曲 《起航》,采撷海 上丝绸之路的元素,用音乐的语言描绘 “歌声传四海,友谊结八方,碧海丝路 情,百世仍流芳,梦想新起航,前路更 辉煌”的美好往昔与灿烂未来。取材于 经典彩调剧 《刘三姐》 的小组唱 《三姐 的歌万人和》,生动再现了壮乡热闹非 凡的、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对歌景象。 参赛作品的用心创作、参赛选用 的精心备赛,给声乐组评委、中国音 乐学院声歌系教授陈燕留下深刻印 象:“广西是歌海之乡,有好听的山 歌,有出色的嗓子。作为美声老 师,我一直琢磨着怎么把中国特有 的山歌挖掘出来。这次比赛中有不 少作品,不管是流行的还是美声的 都蕴含着民族特色,让我很心动, 想把它们改编,会非常好听。” 声乐组评委、国家一级作曲 罗怡林向广西歌手建议,在演唱 新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思 考,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对美的 追求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努力把作 品的美感发掘出来。在舞台上除了 要有好的技术,还要有好的表现 力,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品所蕴含 的情感,才能较好地展现一首歌曲。 此次比赛共有 40个器乐类作品 进入决赛,涵盖了独奏、重奏、合 奏等形式,催生了一批具有时代精 神、广西特色的优秀作品,如融入 本土音乐语言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 五 重 奏 《走 山》, 在 舞 台 上 很 有 魅 力。比赛中,无论是管弦还是民 乐,在创作上都有结构完整、构思 新颖的作品呈现。一 些独奏作品在传承中 创新发展,将全新技 法和全新的音乐语言 合理地运用到乐曲 中,展现出作者独特 的想法,产生很好的 效果。 比赛之后,如何将 新创作的作品在学术化 与市场化之间做更好的 平衡,避免束之高阁的 命运,是赛事直面的问 题。器乐组评委、中国 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洪 侠给出好意见:将历年 来的优秀作品录入比赛 的固定曲目库,今后一 些没有约到新作品的选 手可以从该曲库中选择 作品进行演奏参加评 比,这既能让更多优秀 的选手涌现出来,又能 更广泛地传播和弘扬优 秀作品,特别是具有广 西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 “动作好看、配 乐好听、服装好靓、 灯光好炫,4场舞蹈决 赛我都追着看!”观众 张岩兴奋地说。舞蹈 比赛以赏心悦目的视听感受吸引了 众多“舞迷”,4场决赛场场爆满, 摄影发烧友更是早早候场,抢占前 排“最佳拍位”,定格精彩瞬间。 群舞《蛙鼓声声》呈现的是山 清水秀的生态家园中,自然与人文 交相辉映的美景;《风起苗舞》拂动 的是春风吹过苗寨时的美丽情愫; 《海的女儿》从辽阔自由的大海边走 来,她们热情开朗的性格与海滨之 城的无限生机相得益彰;《田间 · 笠》透过晴日遮阳、雨天挡雨的斗 笠,演绎壮族女人的勤劳淳朴和她 们对大地母亲的挚爱深情…… “这些参赛作品都是在熟悉的 生活里提取体会,进行歌颂,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有深沉的爱和表 达,还有对身边点点滴滴细节的关 注,通过智慧、双手仔细打磨,给 我深刻印象。”舞蹈组评委、空政文 工团国家一级编导杨威如是说。 文化部优秀专家卢慧认为,广 西的舞蹈编导把现当代的美学技法 当作支撑作品的一个手段,把现当 代美学和本地民俗文化融合,巧妙 地把地域文化的魅力阐发出来,值 得赞扬。 作为集专业性、综合性、观赏 性、公益性于一身的全区艺术盛 会,比赛在为专业选手搭建展示平 台的同时,也通过多项举措让基层 群众共享艺术创作新成果。各场比 赛均采取惠民低票价;比赛间歇组 织优秀参赛选手到南宁民歌湖水上 大舞台等地开展惠民演出;在汇报 演出时运用当下流行的直播平台, 方便区内各地观众同时在线观看, 统计显示直播时段网友访问量达 20745人次,形成了有效的传播力。 演绎桂风壮韵,展现中国气 派,广西文艺工作者将不忘初心, 努力耕耘,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主 题、展现人民心声的优秀舞台艺术 作品。 近日,由广西音乐家协会等单位 主办的“韦柳春师生钢琴音乐会”在 广西艺术学院举行。整个音乐会充满 了中国元素和爱国情怀,既庄重又活 泼。韦柳春教授领衔弹奏了《山歌好 比 春 江 水》《多 谢 了》《黄 河 颂》《歌 唱祖国》《祝酒歌》 等钢琴曲,9 位在 读研究生以饱满的热情合奏《步步 高》《红 旗 颂》 等 曲 目 , 赢 得 现 场 观 众热烈的掌声。韦柳春教授说:“作 为钢琴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授 高超的音乐技巧,还要让音乐艺术紧 跟时代脉搏,传播正能量,为人民 服务。” (苗 晓) 广西秦似诞辰100周年 纪念会在桂林举行 韦柳春师生钢琴 音乐会在邕举行 文化新闻 本地热辣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11 炎炎夏日,夹五六只或十余只腌制 好的酸梅,切上紫苏、蒜头、香菜、辣椒, 再浇上生抽和自制的花生油,捣鼓出一 碗色香味俱全的凉拌酸梅,佐粥入口,美 味至极。 别小瞧了这碗酸梅,在人口100多万 的宾阳大地上,无论富丽堂皇的大酒店、 歌 声 鼎 沸 的 KTV,还 是 本 地 接 地 气 的 鹅 牛肉排档、酸粉摊等,都可在蘸汁或菜肴 里觅到其“芳踪”,全都免费食用。一碗 实惠而味美的酸梅,能降伏食客的味蕾, 那大方中透着宾阳人生意上的精明。难 怪,宾阳百年商埠、“小香港”等美誉绝不 是浪得虚名。如果你初来乍到,进入街 头巷尾的排档酒肆,甫一落座,在饭菜上 桌前,就如梁山好汉般叫道:“老板,先来 碗酸梅洗肚(开胃)!”老板就以为你是地 道的宾阳人,要不至少也是一名“闻香识 货”的异乡人或“宾阳通”。如此,老板不 但不会“欺生”,还会露出压箱的手艺服 侍周全。他们深知懂得酸梅佐菜的“回 头客”,一定怠慢不得。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山好水好梅 花。乡亲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几十年默 默生长在江畔、田边、旮旯里的梅树,也 有被开发之日。2014年,故乡的酸梅,同 身后不远处那座莽莽“小名山”,被慧眼 识宝的新一届镇政府大力开发,修筑游 泳池,辟建“梅花三弄”农庄,开设梅子酒 坊,打造“十里梅林”,连续举办了两届梅 花登山节。一时间,山区沸腾,游客纷至 沓来。之后,每逢周末或节日都有各地 游客前来赏梅、登山,还有就地露营的, 聆听鸟语虫鸣,与小桥流水、连绵群山、 疏朗梅林为邻。 梅花的芬芳,引客如潮。而梅子酒坊 的建设以及梅子酒的热销,给乡亲们带来 了实惠。据在镇政府工作的朋友透露,今 年梅子的价格曾飙至三四元钱一斤。 故乡的酸梅,沉寂了半个世纪,酝酿 了满腹才情,终如小家碧玉,被人们青睐 着、追 逐 着。 它们配得起这份尘世的荣光。 近百年来,它们经历了跌宕浮沉,见 证了故乡变迁。乡亲们的每一场喜怒哀 乐,它们看在眼里。每一位考上大学的 学子离乡赴校,都从村中那片疏朗的梅 林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故乡每一 位逝者,必经村后那片繁密的梅林,才能 抵达村庄背山那片坟岗;而它们更多的 是充当乡人嫁娶队伍的“报喜鸟”,迎接 游子归乡步履的“消息树”…… 梅树,不事张扬,低调生长。故乡的 各种果树或农作物,种了一茬又一茬,换 了一茬又一茬,唯独梅树经百年风雨,生 生不息。 近年来,为了生活,乡亲们先后涌向沿 海发达都市或省城谋业。尽管谋生艰难, 但他们仍秉承故乡梅树的性情,低调而顽 强地活着,仍然秉承故乡梅花的高洁,不卑 不亢地开枝散叶,闯出一番天地…… 故乡向南,我居小城。一剪梅花, 一碗酸梅,使我愿做故乡上空飞不远的 风筝。 陆阿勇 它,大如拇指,圆润如李,虽奇 酸,却缕缕在我40年的生命长河中掀 起阵阵涟漪。它,就是故乡的酸梅。 乡亲们对酸梅的喜爱,宛如水牛对 青草的执着。 我们村人多地少,人均四分水田。 村子不远的前方,有座巍峨大山,名曰 “小名山”,海拔876米,是宾阳县第三 高峰。从山中涌出数泉,汇聚成江,流 水潺潺,两岸杂草荆棘丛生,是村妇们 争抢的“香饽饽”。当然,最后成功抢 到手的往往是村中最聪明勤恳、最能吃 苦、最会持家的妇人。因为能“一眼识 地”的必是聪明之人,而后又能挥汗如 雨开荒种地的必是勤劳吃苦之人,两者 兼有,必是会持家之人。打“江山”容 易,守“江山”难。要想长久“圈地为 财”,栽种酸梅是最有效、最简便之 举。酸梅易栽,耐旱易活,拔节生长的 梅树,远远望去,就像村人自家的卫 兵,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主人的地盘。 那时村里的梅树多。村前屋后,山 间地头,江河两岸,随处可见。每逢一 月,梅花盛开,近处错落的屋舍,梅枝 斜逸,洁白的梅花点缀枝头,映亮整个 村庄。稍远处,江河两岸、丘陵岭 坡,皑皑如雪,时常有麻雀、斑鸠扑 棱棱飞过,几只淘气的项鸡跳上枝 头,搔首弄姿,高傲地“俯视”脚下 方寸土地,树下两只小黄狗在撒欢追 逐,一幅料峭岭南梅花山水图,洗尽铅 华地铺陈在眼前。 改革开放的气息,吹到故乡,最 初就是从酸梅开始的。 儿时,梅树众多,梅子也生得讨 人欢喜。尤其令人高兴的是,每逢梅 子成熟的四五月间,就会有广东、福 建等地老板前来收购。他们往往会租 下位于公路旁和村道交叉路口的农舍作 为收购梅子的仓库。我们村是村委所在 地,村前有一幢 3层高的楼房,叫“三 层楼”,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田公社 名山供销社的办公大楼,占地面积约 2000平方米,像座椭圆形的巨无霸,耸 立在公路边,无比显赫。甚至到了 20世 纪 80年代初,我对那些站在“三层楼” 柜台里卖糖果、日杂、布匹,衣着光 鲜、“咔咔”踢踏着脚步的女售货员, 真是“羡慕嫉妒恨”。想来她们可是那 个时代的“白领”,难怪人家高傲哟。 “三层楼”的底层原是公家用于 堆放农用化肥的,足够宽阔,常常被 财大气粗的老板租下来收购梅子。在 梅子成熟时节,每天午后,骄阳有所 收敛时,从附近几个村庄里,就会有 三三两两的村民,或挑或扛着梅子, 从村庄、山间、江边走向“三层楼”。 那用于称梅子的杆粗如手臂,砣大如 拳,那阵势仿佛在称一两百斤的大肥 猪。随着梅子生意的红火,“三层楼” 周边慢慢地有了两三家竞争对手,最 热闹时,就连在村头开小卖部的二四 叔、六三公都加入收购行列,一时梅 子生意风光无限。 大人高兴,小孩也撒得欢。悄悄 从别人家果园里“捡漏”捡来的梅 子,哪怕三五斤,哪怕有轻微破损, 都会有人收购。记得那一年,梅子竟 卖到 3元多钱一斤,当时上好的五花肉 才 3元一斤,一斤梅子换一斤猪肉,这 在油水寡淡的年月,对于小孩的诱惑 之大,毋庸多言。于是,小伙伴们一 放学就会往自家的或别家的果园里 钻。故乡的梅树下,配种着粽叶,粽 叶的根部常常有枯黄的稻草和黑乎 乎、软塌塌的牛粪覆盖。那些成熟的 梅子,被风吹雨打,常常会掉落到粽 叶和稻草中,有的几乎全身没入牛粪 里,因此主人是不易察觉的。这就给 小孩们创造了“发财”和“淘宝”的 机会。他们眼尖脚轻,没过多久,手 中的塑料袋子便见丰盈。时光荏苒,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 捡了一“盐袋”子的梅子,卖得四五 元钱,直奔二四叔家的小卖部,买了 几个大大的鸡仔饼,站在小卖部门 前,美滋滋地大快朵颐,从此我和弟 弟做了鸡仔饼一辈子的“臣民”。 十里春风,三里梅花。转眼又是一 年梅子成熟的季节,姐姐带着安徽的姐 夫回来了。 那一年,我和妹妹、弟弟还在读书。 姐姐初为人妇,姐夫的事业还十分迷茫, 父亲依旧是普通的乡村教员,母亲依旧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妇,家境依旧窘 迫。但由于恰逢梅熟采摘季节,全家人的 脸上都漾着甜蜜、乐观的笑靥。梅子丰 收,密密匝匝地争先恐后地挤满了枝头。 那时的梅树都是陈年老树,沧桑中不乏健 硕,常常能容七八个成年人同时上树采 摘。姐夫很高兴地“噌噌”爬上树,笑咧 着嘴,迎着阳光,尽情采摘,末了,还肩 挑背扛着一袋袋梅子往家里运送。母亲在 后面怎么追也追不上,只能用夹生的普通 话在身后喊:“小吴,慢点走,慢点走, 别闪着腰啰……”姐夫背着梅子路过村中 的碾米房,引来村中三叔婆的羡慕:“九 婶哟,有福了,这个安徽姑爷勤快,扛着 百斤果子,行走如牛。”说得母亲心头 暖融融,笑咧了嘴。 如今,父母相继离世。我翻箱倒 柜,竟找不到一张全家福。想来,那岁 月,是该感谢故乡的酸梅,因为有了它 们,父母的笑声弥足珍贵,我的童年有 了阳光的味道,我和弟弟、妹妹的学费 才“支出有源”。 毋庸置疑,那年月,乡亲们也如我 们一样对酸梅心生感恩。 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还摧残了 我们一些美好的回忆。 20世纪90年代,故乡酸梅的行情 一年不如一年。到四五月间,再也寻不 见广东、福建等地来的老板身影了。酸 梅的价格一落千丈,在故乡方圆几里, 常常低至一两元一斤。当然也有村民想 拿到县城等大圩市去摆卖,可那收入还 抵不过来回的路费和饭钱,而且还误农 时。于是,许多酸梅只在逢高田、陈平 圩日时,才在稀稀落落的街头短暂地、 “羞答答”地露露脸,之后很快就结束 了一年的“档期”。“高田酸梅”的雄风 与招牌,渐行黯淡。 梅贱伤农。于是,许多陈年的梅树 被砍掉或任其在田间地头、江畔岭坡上 寂寂生长。而曾承载着我家一家人的期 望和快乐的梅树,更由于父母去世,无 人打理,不复风光,大多枯死荒野。 仅存的几株,尽管长势不错,但逢果 熟之时,多是约上朋友或同事随行, 任由采摘,当作人情。只是痛惜,在 每年梅子成熟时,家里的电话再也没 有准时响起,再也听不到母亲熟悉 的、叫唤我们快点抽空回乡摘果的话 语。逝者如斯。这两年倒是在乡下的 婶子或堂嫂来电提醒时,方知又是一 年梅熟季,我们都尽量抽空回去。尽 管心头弥漫着惆怅,但面对乡下婶 子一大早特意为我们煮好的一大锅爽 口白米粥,暖流便悄然抵达内心最柔软 之处…… 酿出甜生活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节期间村民摆卖梅子酒、腌制酸梅等特产。 梅子挂枝头。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Dec-2019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副刊部责编 主编:黄祖松 蒋林 编辑:赵娟 美编:何冬玲 …gxrb.gxrb.com.cn/page/1/2017-10-24/024/36561508811606117.pdf读研究生以饱满的热情合奏《步步

花山 2017年 10月24日 星期二

副刊部责编 主编:黄祖松 蒋林 编辑:赵娟 美编:何冬玲 值班电话:0771-569011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今年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长子

秦似诞辰 100 周年,为纪念这位中

国现代文学史杂文流派“野草派”

代表作家,近日,由桂林市文化新

闻出版广电局主办,广西桂林图书

馆、广西抗战研究会、桂林抗战研

究会承办的“秦似先生诞辰 100 周

年专题展暨图书捐赠仪式”在桂林

图书馆举行。

活动内容包括图书捐赠、专题

展、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秦似

家属向桂林图书馆捐赠了秦似生前

著作、手稿等文献。桂林图书馆首

次展出了秦似生前创办的杂文刊物

《野草》 和秦似收藏的图书、手稿札

记、来往信函等珍贵资料。展览分

“光影记忆”“著书立说”“手稿札

记”“往返信函”“书法艺术”“ 《野

草》 特辑”“回忆秦似”等专题,以

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深入展示了秦

似各个时期的精神风貌。与会广西

文化专家围绕秦似学术成果与文学

思想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认为秦似

对广西抗战文化事业和桂林抗战文

化城做出了特殊贡献。

(杨白柳)

这是一群用歌声表

达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的歌者,这是一群透过

器乐奏响生活赞歌的演

奏者,这是一群舞动身

姿 演 绎 壮 乡 风 韵 的 舞

者。他们满怀对演艺职

业的热爱与敬意,于 10

月 11 日至 15 日,汇聚

南宁参加每两年一届的

全区性艺术赛事——广

西音乐舞蹈比赛,在这

个已经举办到第九届的

艺术盛会上,在 4 天 12

场激烈的角逐中,尽情

地 展 示 自 我 , 讴 歌 时

代,赞美人民。

“ 本 次 比 赛 重 原

创、推新作,重团队、

推新人,是广西年轻的

艺术精英们一次精彩的

集体亮相。”活动主办

方、自治区文化厅相关

负责人表示,本次比赛

的参赛作品为近两年我

区 文 艺 工 作 者 深 入 生

活、扎根人民新创作的

歌曲、器乐曲和舞蹈,

原创类作品占参赛作品

总数的 70%以上,呈现

出桂风壮韵浓郁、民族

特色鲜明的特点。比赛中,组委会

还邀请区内外专家组成评委会,对

参赛选手进行点评指导,以达到通

过比赛提升创作表演水平的目的,

推动广西音乐舞蹈创作不断繁荣发

展。

壮乡被称为“歌海”,这里的人

们能歌善唱,所见所闻所感都能变成

动人的吟唱。广西歌舞剧院歌手赵嘉懿

声情并茂演绎的歌曲《起航》,采撷海

上丝绸之路的元素,用音乐的语言描绘

“歌声传四海,友谊结八方,碧海丝路

情,百世仍流芳,梦想新起航,前路更

辉煌”的美好往昔与灿烂未来。取材于

经典彩调剧《刘三姐》的小组唱《三姐

的歌万人和》,生动再现了壮乡热闹非

凡的、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对歌景象。

参赛作品的用心创作、参赛选用

的精心备赛,给声乐组评委、中国音

乐学院声歌系教授陈燕留下深刻印

象:“广西是歌海之乡,有好听的山

歌 , 有 出 色 的 嗓 子 。 作 为 美 声 老

师,我一直琢磨着怎么把中国特有

的山歌挖掘出来。这次比赛中有不

少作品,不管是流行的还是美声的

都蕴含着民族特色,让我很心动,

想把它们改编,会非常好听。”

声 乐 组 评 委 、 国 家 一 级 作 曲

罗 怡 林 向 广 西 歌 手 建 议 , 在演唱

新 作 品 时 , 首 先 要 对 作 品 进 行 思

考,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对美的

追求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努力把作

品的美感发掘出来。在舞台上除了

要 有 好 的 技 术 , 还 要 有 好 的 表 现

力,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品所蕴含

的情感,才能较好地展现一首歌曲。

此次比赛共有 40 个器乐类作品

进入决赛,涵盖了独奏、重奏、合

奏等形式,催生了一批具有时代精

神、广西特色的优秀作品,如融入

本土音乐语言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

五重奏 《走山》,在舞台上很有魅

力 。 比 赛 中 , 无 论 是 管 弦 还 是 民

乐,在创作上都有结构完整、构思

新 颖 的 作 品 呈 现 。 一

些 独 奏 作 品 在 传 承 中

创 新 发 展 , 将 全 新 技

法 和 全 新 的 音 乐 语 言

合 理 地 运 用 到 乐 曲

中 , 展 现 出 作 者 独 特

的 想 法 , 产 生 很 好 的

效果。

比赛之后,如何将

新创作的作品在学术化

与市场化之间做更好的

平衡,避免束之高阁的

命运,是赛事直面的问

题。器乐组评委、中国

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洪

侠给出好意见:将历年

来的优秀作品录入比赛

的固定曲目库,今后一

些没有约到新作品的选

手可以从该曲库中选择

作 品 进 行 演 奏 参 加 评

比,这既能让更多优秀

的选手涌现出来,又能

更广泛地传播和弘扬优

秀作品,特别是具有广

西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

“ 动 作 好 看 、 配

乐 好 听 、 服 装 好 靓 、

灯光好炫,4 场舞蹈决

赛我都追着看!”观众

张 岩 兴 奋 地 说 。 舞 蹈

比赛以赏心悦目的视听感受吸引了

众多“舞迷”,4 场决赛场场爆满,

摄影发烧友更是早早候场,抢占前

排“最佳拍位”,定格精彩瞬间。

群舞 《蛙鼓声声》 呈现的是山

清水秀的生态家园中,自然与人文

交相辉映的美景;《风起苗舞》 拂动

的是春风吹过苗寨时的美丽情愫;

《海的女儿》 从辽阔自由的大海边走

来,她们热情开朗的性格与海滨之

城的无限生机相得益彰;《田间·斗

笠》 透过晴日遮阳、雨天挡雨的斗

笠,演绎壮族女人的勤劳淳朴和她

们对大地母亲的挚爱深情……

“这些参赛作品都是在熟悉的

生活里提取体会,进行歌颂,有浓

郁 的 生 活 气 息 , 有 深 沉 的 爱 和 表

达,还有对身边点点滴滴细节的关

注,通过智慧、双手仔细打磨,给

我深刻印象。”舞蹈组评委、空政文

工团国家一级编导杨威如是说。

文化部优秀专家卢慧认为,广

西的舞蹈编导把现当代的美学技法

当作支撑作品的一个手段,把现当

代美学和本地民俗文化融合,巧妙

地把地域文化的魅力阐发出来,值

得赞扬。

作为集专业性、综合性、观赏

性 、 公 益 性 于 一 身 的 全 区 艺 术 盛

会,比赛在为专业选手搭建展示平

台的同时,也通过多项举措让基层

群众共享艺术创作新成果。各场比

赛均采取惠民低票价;比赛间歇组

织优秀参赛选手到南宁民歌湖水上

大舞台等地开展惠民演出;在汇报

演出时运用当下流行的直播平台,

方便区内各地观众同时在线观看,

统 计 显 示 直 播 时 段 网 友 访 问 量 达

20745人次,形成了有效的传播力。

演 绎 桂 风 壮 韵 , 展 现 中 国 气

派,广西文艺工作者将不忘初心,

努力耕耘,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主

题、展现人民心声的优秀舞台艺术

作品。

近日,由广西音乐家协会等单位

主办的“韦柳春师生钢琴音乐会”在

广西艺术学院举行。整个音乐会充满

了中国元素和爱国情怀,既庄重又活

泼。韦柳春教授领衔弹奏了 《山歌好

比春江水》《多谢了》《黄河颂》《歌

唱祖国》《祝酒歌》 等钢琴曲,9位在

读研究生以饱满的热情合奏 《步步

高》《红旗颂》 等曲目,赢得现场观

众热烈的掌声。韦柳春教授说:“作

为钢琴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授

高超的音乐技巧,还要让音乐艺术紧

跟时代脉搏,传播正能量,为人民

服务。” (苗 晓)

艺苑硕果庆丰年

——第九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掠影

本报记者

李湘萍

秦似诞辰 100 周年纪念会在桂林举行

韦柳春师生钢琴音乐会在邕举行

文化新闻

本地热辣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11

炎炎夏日,夹五六只或十余只腌制

好的酸梅,切上紫苏、蒜头、香菜、辣椒,

再浇上生抽和自制的花生油,捣鼓出一

碗色香味俱全的凉拌酸梅,佐粥入口,美

味至极。

别小瞧了这碗酸梅,在人口 100 多万

的宾阳大地上,无论富丽堂皇的大酒店、

歌声鼎沸的 KTV,还是本地接地气的鹅

牛肉排档、酸粉摊等,都可在蘸汁或菜肴

里觅到其“芳踪”,全都免费食用。一碗

实惠而味美的酸梅,能降伏食客的味蕾,

那大方中透着宾阳人生意上的精明。难

怪,宾阳百年商埠、“小香港”等美誉绝不

是浪得虚名。如果你初来乍到,进入街

头巷尾的排档酒肆,甫一落座,在饭菜上

桌前,就如梁山好汉般叫道:“老板,先来

碗酸梅洗肚(开胃)!”老板就以为你是地

道的宾阳人,要不至少也是一名“闻香识

货”的异乡人或“宾阳通”。如此,老板不

但不会“欺生”,还会露出压箱的手艺服

侍周全。他们深知懂得酸梅佐菜的“回

头客”,一定怠慢不得。

酒 香 不 怕 巷 子 深 ,好 山 好 水 好 梅

花。乡亲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几十年默

默生长在江畔、田边、旮旯里的梅树,也

有被开发之日。2014 年,故乡的酸梅,同

身后不远处那座莽莽“小名山”,被慧眼

识宝的新一届镇政府大力开发,修筑游

泳池,辟建“梅花三弄”农庄,开设梅子酒

坊,打造“十里梅林”,连续举办了两届梅

花登山节。一时间,山区沸腾,游客纷至

沓来。之后,每逢周末或节日都有各地

游客前来赏梅、登山,还有就地露营的,

聆听鸟语虫鸣,与小桥流水、连绵群山、

疏朗梅林为邻。

梅花的芬芳,引客如潮。而梅子酒坊

的建设以及梅子酒的热销,给乡亲们带来

了实惠。据在镇政府工作的朋友透露,今

年梅子的价格曾飙至三四元钱一斤。

故乡的酸梅,沉寂了半个世纪,酝酿

了满腹才情,终如小家碧玉,被人们青睐

着、追逐着。

它们配得起这份尘世的荣光。

近百年来,它们经历了跌宕浮沉,见

证了故乡变迁。乡亲们的每一场喜怒哀

乐,它们看在眼里。每一位考上大学的

学子离乡赴校,都从村中那片疏朗的梅

林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故乡每一

位逝者,必经村后那片繁密的梅林,才能

抵达村庄背山那片坟岗;而它们更多的

是充当乡人嫁娶队伍的“报喜鸟”,迎接

游子归乡步履的“消息树”……

梅树,不事张扬,低调生长。故乡的

各种果树或农作物,种了一茬又一茬,换

了一茬又一茬,唯独梅树经百年风雨,生

生不息。

近年来,为了生活,乡亲们先后涌向沿

海发达都市或省城谋业。尽管谋生艰难,

但他们仍秉承故乡梅树的性情,低调而顽

强地活着,仍然秉承故乡梅花的高洁,不卑

不亢地开枝散叶,闯出一番天地……

故 乡 向 南 ,我 居 小 城 。 一 剪 梅 花 ,

一碗酸梅,使我愿做故乡上空飞不远的

风筝。

陆阿勇

它,大如拇指,圆润如李,虽奇

酸,却缕缕在我 40 年的生命长河中掀

起阵阵涟漪。它,就是故乡的酸梅。

乡亲们对酸梅的喜爱,宛如水牛对

青草的执着。

我们村人多地少,人均四分水田。

村子不远的前方,有座巍峨大山,名曰

“小名山”,海拔 876 米,是宾阳县第三

高峰。从山中涌出数泉,汇聚成江,流

水潺潺,两岸杂草荆棘丛生,是村妇们

争抢的“香饽饽”。当然,最后成功抢

到手的往往是村中最聪明勤恳、最能吃

苦、最会持家的妇人。因为能“一眼识

地”的必是聪明之人,而后又能挥汗如

雨开荒种地的必是勤劳吃苦之人,两者

兼有,必是会持家之人。打“江山”容

易,守“江山”难。要想长久“圈地为

财 ”, 栽 种 酸 梅 是 最 有 效 、 最 简 便 之

举。酸梅易栽,耐旱易活,拔节生长的

梅树,远远望去,就像村人自家的卫

兵,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主人的地盘。

那时村里的梅树多。村前屋后,山

间地头,江河两岸,随处可见。每逢一

月,梅花盛开,近处错落的屋舍,梅枝

斜逸,洁白的梅花点缀枝头,映亮整个

村 庄 。 稍 远 处 , 江 河 两 岸 、 丘 陵 岭

坡,皑皑如雪,时常有麻雀、斑鸠扑

棱 棱 飞 过 , 几 只 淘 气 的 项 鸡 跳 上 枝

头,搔首弄姿,高傲地“俯视”脚下

方寸土地,树下两只小黄狗在撒欢追

逐,一幅料峭岭南梅花山水图,洗尽铅

华地铺陈在眼前。

改革开放的气息,吹到故乡,最

初就是从酸梅开始的。

儿时,梅树众多,梅子也生得讨

人欢喜。尤其令人高兴的是,每逢梅

子成熟的四五月间,就会有广东、福

建等地老板前来收购。他们往往会租

下位于公路旁和村道交叉路口的农舍作

为收购梅子的仓库。我们村是村委所在

地,村前有一幢 3 层高的楼房,叫“三

层楼”,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高田公社

名山供销社的办公大楼,占地面积约

2000平方米,像座椭圆形的巨无霸,耸

立在公路边,无比显赫。甚至到了 20世

纪 80 年代初,我对那些站在“三层楼”

柜台里卖糖果、日杂、布匹,衣着光

鲜、“咔咔”踢踏着脚步的女售货员,

真是“羡慕嫉妒恨”。想来她们可是那

个时代的“白领”,难怪人家高傲哟。

“三层楼”的底层原是公家用于

堆放农用化肥的,足够宽阔,常常被

财大气粗的老板租下来收购梅子。在

梅子成熟时节,每天午后,骄阳有所

收敛时,从附近几个村庄里,就会有

三 三 两 两 的 村 民 , 或 挑 或 扛 着 梅 子 ,

从村庄、山间、江边走向“三层楼”。

那用于称梅子的杆粗如手臂,砣大如

拳,那阵势仿佛在称一两百斤的大肥

猪。随着梅子生意的红火,“三层楼”

周边慢慢地有了两三家竞争对手,最

热闹时,就连在村头开小卖部的二四

叔、六三公都加入收购行列,一时梅

子生意风光无限。

大人高兴,小孩也撒得欢。悄悄

从 别 人 家 果 园 里 “ 捡 漏 ” 捡 来 的 梅

子 , 哪 怕 三 五 斤 , 哪 怕 有 轻 微 破 损 ,

都会有人收购。记得那一年,梅子竟

卖到 3 元多钱一斤,当时上好的五花肉

才 3 元一斤,一斤梅子换一斤猪肉,这

在油水寡淡的年月,对于小孩的诱惑

之大,毋庸多言。于是,小伙伴们一

放 学 就 会 往 自 家 的 或 别 家 的 果 园 里

钻。故乡的梅树下,配种着粽叶,粽

叶 的 根 部 常 常 有 枯 黄 的 稻 草 和 黑 乎

乎、软塌塌的牛粪覆盖。那些成熟的

梅子,被风吹雨打,常常会掉落到粽

叶和稻草中,有的几乎全身没入牛粪

里,因此主人是不易察觉的。这就给

小孩们创造了“发财”和“淘宝”的

机会。他们眼尖脚轻,没过多久,手

中 的 塑 料 袋 子 便 见 丰 盈 。 时 光 荏 苒 ,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

捡了一“盐袋”子的梅子,卖得四五

元钱,直奔二四叔家的小卖部,买了

几 个 大 大 的 鸡 仔 饼 , 站 在 小 卖 部 门

前,美滋滋地大快朵颐,从此我和弟

弟做了鸡仔饼一辈子的“臣民”。

十里春风,三里梅花。转眼又是一

年梅子成熟的季节,姐姐带着安徽的姐

夫回来了。

那一年,我和妹妹、弟弟还在读书。

姐姐初为人妇,姐夫的事业还十分迷茫,

父亲依旧是普通的乡村教员,母亲依旧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妇,家境依旧窘

迫。但由于恰逢梅熟采摘季节,全家人的

脸上都漾着甜蜜、乐观的笑靥。梅子丰

收,密密匝匝地争先恐后地挤满了枝头。

那时的梅树都是陈年老树,沧桑中不乏健

硕,常常能容七八个成年人同时上树采

摘。姐夫很高兴地“噌噌”爬上树,笑咧

着嘴,迎着阳光,尽情采摘,末了,还肩

挑背扛着一袋袋梅子往家里运送。母亲在

后面怎么追也追不上,只能用夹生的普通

话在身后喊:“小吴,慢点走,慢点走,

别闪着腰啰……”姐夫背着梅子路过村中

的碾米房,引来村中三叔婆的羡慕:“九

婶哟,有福了,这个安徽姑爷勤快,扛着

百斤果子,行走如牛。”说得母亲心头

暖融融,笑咧了嘴。

如今,父母相继离世。我翻箱倒

柜,竟找不到一张全家福。想来,那岁

月,是该感谢故乡的酸梅,因为有了它

们,父母的笑声弥足珍贵,我的童年有

了阳光的味道,我和弟弟、妹妹的学费

才“支出有源”。

毋庸置疑,那年月,乡亲们也如我

们一样对酸梅心生感恩。

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还摧残了

我们一些美好的回忆。

20 世纪 90 年代,故乡酸梅的行情

一年不如一年。到四五月间,再也寻不

见广东、福建等地来的老板身影了。酸

梅的价格一落千丈,在故乡方圆几里,

常常低至一两元一斤。当然也有村民想

拿到县城等大圩市去摆卖,可那收入还

抵不过来回的路费和饭钱,而且还误农

时。于是,许多酸梅只在逢高田、陈平

圩日时,才在稀稀落落的街头短暂地、

“羞答答”地露露脸,之后很快就结束

了一年的“档期”。“高田酸梅”的雄风

与招牌,渐行黯淡。

梅贱伤农。于是,许多陈年的梅树

被砍掉或任其在田间地头、江畔岭坡上

寂寂生长。而曾承载着我家一家人的期

望和快乐的梅树,更由于父母去世,无

人 打 理 , 不 复 风 光 , 大 多 枯 死 荒 野 。

仅存的几株,尽管长势不错,但逢果

熟 之 时 , 多 是 约 上 朋 友 或 同 事 随 行 ,

任由采摘,当作人情。只是痛惜,在

每年梅子成熟时,家里的电话再也没

有 准 时 响 起 , 再 也 听 不 到 母 亲 熟 悉

的、叫唤我们快点抽空回乡摘果的话

语。逝者如斯。这两年倒是在乡下的

婶子或堂嫂来电提醒时,方知又是一

年梅熟季,我们都 尽 量 抽 空 回 去 。 尽

管 心 头 弥 漫 着 惆 怅 , 但 面 对 乡 下 婶

子 一 大 早 特 意 为 我 们 煮 好 的一大锅爽

口白米粥,暖流便悄然抵达内心最柔软

之处……

梅酸 酿出甜生活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节期间村民摆卖梅子酒、腌制酸梅等特产。

梅子挂枝头。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