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厨房 -...

1
主编:郭瑞 电话:010-82296734 编辑:钟原电话:010-82296569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2017年3月22日 13 课程观察·潘月俊 校本课程, “少即是多”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许多学 校纷纷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重要的课程变 革行动。少则十来门,多则上百门,校本课 程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只是,当我走进那 所自称拥有280门校本课程的学校,翻阅 课程方案、观摩校本课程学习后,发现了一 些不足:课程分科过细,仅艺术一类就有近 百门课程,如果稍加综合,充其量是十门课 程左右;课程内容普通,没有特色课程;课 程要求浅显,均属于普及型课程,学生学习 浅尝辄止;课程开发随意,没有课标,与社 团无异;等等。 我想,这样的学校并非一所。那么,为 什么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如此高涨? 也许有人觉得课程众多,至少说明学校实 力雄厚,理念先进;可以推动更多教师参与 课程变革,促进成长;可以丰富学生校园生 活,让学生兴趣得到发展等。总之,校本课 程效益即便不高,总要比教师刻板单一地 执行国家课程强。 这看似有道理。只是,对于校本课程 开发这样的专业行为,我们应该秉持专业 思考:首先,课程开发不一定是做加法,还 包括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 多不是必然。其次,学校课程不是学生发 展的全部诱因,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也在经历“课程”学习,学校课程所要提供 的是更专业的滋养,多不是必需。更重要 的是,当我们回到原点去反思,以校本课程 开发的意义和功能来考量:课程贪多,不仅 没有效益,反而会让教育乏力。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焦需求,促进学 生发展。校本课程从何而来?不少学校是 源于地方特色、教师特长,也有些学校是领 导授意。其实,校本课程开发更应源于本 校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学校应尊重学生 的特殊性,对其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了解 “学生发展需要什么”,再充分考虑当地社 区和学校课程资源,深入研究“我们能提供 什么”,继而开发课程。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焦目标,凸显学 生特质。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 养人,学校应在贯彻国家意志的基础上,综 合考虑学校教育实际、社区与家长期望、学 生特质与需求等因素,全面设计理想的毕 业生形象,并以理想学生特质为指引,审视 现有课程的不足,开发新的课程,为学生成 长留下本校的烙印。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智变革,引领 课堂创生。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满足 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 校要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堂变革的先 锋队和试验田,突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努力创生动态、生成、体验的课堂范式。 课程开发可以借鉴美国课程学者威廉姆· 多尔的“4R”标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基 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创造学生综合运用知 识的机会,鼓励学生结为学习共同体,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发现自己。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力拓展,催生课 程整合。校本课程一般课时很少,最多每 周一节,即使特色鲜明,但如此少的课时, 又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客观地说, 没有相应的国家课程变革,校本课程只是 “盆景”。学校应基于培养目标,以校本课 程开发与实施为契机,牵一发而动全身,对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创造,使之 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合资源,推进特 色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 地,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有课程专家、家 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 择、改编、创造的过程。课程少,可以聚集 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探讨,专业化操作;课 程少,还可以集中资金优势,加强校本课程 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 多样化学习条件。 总之,过多的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而言, 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干扰胜过滋养。校 本课程也应追求包豪斯主义者的设计理 念,回归功能和标准, “少即是多”。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 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课程图纸 课改笔记 晒晒学习空间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将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提出了“给生活以教 育,用生活来教育”的基本观念。结合生活教育理论,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小二小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基础上, 开发美味厨房课程,让厨房里的知识和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舌尖上的厨房 钟玲 开放式创意空间 为了让学生能够畅通无阻地交 流,培养创新性思维,浙江省宁波市 北仑区淮河小学为学生创设了创意 空间。 创意空间主要有 3 大主题区域, 分别是人脑无限机械区、个性服装设 计区、糕点创意生活区。在创意空 间,低段学生主要进行图形裁剪、拼 凑、组合和创作,中段学生开展动物、 植物、建筑物、服装设计等创作活动, 高段学生将科技与造型艺术进行整 合,不仅懂得了如何将美术绘画艺 术、雕塑造型艺术运用到人物造型及 服装设计之中,还能将造型艺术和文 化艺术、书法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 很有创意的糕点作品。 创意空间既可以安排 3 个不同 班级同时开课,也可以由学生自选活 动内容,即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 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实现了走班 教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翁飞霞/文 如何跳出 只“教教材”的局限 田希城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只是 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对习作进行简单 的任务布置,教学仅停留在“教教材”的 层面,导致了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学生学 到的知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语文素养 得不到整体提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整合 成为课改的理念和策略。以语文为例, 参与课改的教师摒弃了一堂课教一篇课 文的做法,开始围绕主题对教材内容进 行重组和整合。经过重组和整合后,教 师在一堂课能够完成两篇课文甚至多篇 课文的教学任务,整合的课文既可以是 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但是,即便如 此,语文教学也没能摆脱“教教材”的 藩篱。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站在语文课程 的高度教语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 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 要基于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打通阅 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板块 的界限,充分整合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 元,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包括4篇课 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等内容。我 在教授这一单元时,首先带领学生进行 单元预习,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大体 了解,明确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再指导 学生重点阅读口语交际及习作要求,明 白两个板块的学习任务是什么;然后根 据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给学生布置以 秋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与爸 爸妈妈或小伙伴一起走进秋天、开展活 动、了解秋天、感受秋天。 我在讲授4篇课文时,根据教学需 要把描写秋天的课外文章整合进来,如 张爱玲的《秋天的雨》、罗玥汐的《秋色如 画》、袁鹰的《枫叶如丹》等,让学生在阅 读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作品中积累语 言文字知识,习得表达方法,感受不同作 者笔下描写的秋天。同时,推荐学生阅 读与秋天有关的书籍《一片叶子落下来》 《叶子先生》等,观看动画片《秋天储粮好 过冬》。根据语文课标,我还开发了以秋 天为主题的课程,如秋天的诵诗、秋天的 成语、秋天的小古文等,带领学生积累关 于秋天的诗歌、童谣、成语、小古文。在 本单元学习即将结束时,家委会还组织 了游学活动,让学生来到田间地头,深切 感受秋的韵味。 经历了众多体验活动后,学生对秋 天有了多方面的感受。口语交际课上, 他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如制作的 树叶贴画、绘制的秋天的图画、拍摄的照 片、采集到的果实等,进行交流。在充分 交流的基础上,他们有了写作素材,有了 表达欲望,采用阅读课习得的写作方法 以及在自主开发的主题课程中积累的语 言,关于秋天的文章便自然而然地在笔 下生成。 这样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整 合及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把阅读、口语 交际、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等板块进行重 整,打破了板块间不相融合的藩篱,把教 材作为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载体, 整合了各种资源。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更 加系统,跳出了只“教教材”的局限,提升 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 第五中学) 课程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新 颖、芳香四溢、色味俱佳的食物悄然走 进了学生们的世界。他们不再仅仅满 足于品尝食物,对研究食物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好吃的三明治是怎么做出来 的?蔬菜怎样搭配更有营养?油炸食 物吃多了到底好不好?怎样才能制作 出美味又健康的佳肴? 学校一直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将 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研发 系列课程。美味厨房课程以食物为载 体,让学生探索食物的种类、卫生、来源 及如何制作美食等相关问题,更加关注 每天赖以生存的食物世界,自觉养成正 确合理的饮食习惯。 课程目标 长远目标: 美味厨房课程旨在让学 生感受美食带来的快乐,教师带领学生 体会美食对生活的影响,换一个角度审 视生活,从生活中感悟人生,提升生活 品质,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以积极 的心态融入社会。 具体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勤于动 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 的自理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 动,乐于实践,掌握一些生活所必需的 实践技能;了解食物的分类及营养摄 取,明白平衡膳食的作用;掌握基本的 饮食卫生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 惯,能进行简单的食品制作,追求科学 的饮食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 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自觉服务 他人和社会,增强责任感,提高自我管 理和规划能力。 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纲要,分年级确定美味厨 房课程内容。 二年级 理论:教师从学生的日常饮食为切 入点,让学生了解日常食品的基本营 养,讲解基本的营养均衡饮食。 实践:学生初步掌握日常食品快捷 简单的制作方法。 三年级 理论: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美食文 化,引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美食菜系, 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美食历史。 实践: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 拼盘的基本技能和色彩搭配。 四年级 理论: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 了解日常饮食中健康美食与不良饮食 对身体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 的饮食卫生习惯。 实践:学生学会制定健康美食菜 单,并说明各自美食菜单的特点。 课程资源 网络、电视、书籍中相关美食知识 及美食制作的方法。 课程组教师有一定食品制作的经 验,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食品 制作。 学校餐厅的大厨可以成为美食制 作的有力后盾。 课程实施 对象安排:二、三、四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 课程的实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方式。教师通过饮食文化、饮食 卫生、营养搭配等理论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饮食卫生常识、养 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生通过实 践操作,掌握一些简单的食品制作 技能。 学校要提供与饮食操作相关的烹 饪用品,按照任课教师要求提前准备好 实践操作的相关材料,能确保相关领导 的支持与相关场地的使用。学校为授 课教师提供相应培训,促进专业化 成长。 教师要注重过程性材料的积累, 通过课程的实施逐渐摸索出该课程 的系统性资料,保证课程的持续 实施。 课程建议 学生进行理论常识的学习,营造科 学健康的美食氛围。学生通过亲手制 作美味饮品拼盘以及制定个人健康美 味食谱,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并能够 做到对家人和周围人群的饮食进行基 本的评价。 课程评价 评价原则。科学性原则:教师对课 程考核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 的效度和信度。 可操作性原则:教师的考核方法要 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素质培养原则:教师对课程考核要 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与性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注 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等级 考核的依据。 评价方法。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 价,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等级制。 教师的等级评定应考虑三方面 因素:一是学生参加课程学习的出席 情况,根据出席情况给予不同的等 级;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教师 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等级;三是学生 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完成 作品的质量进行考核。三方面因素 中以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为主,结果为 辅,最终的等级要把三方面因素综合 起来考虑。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小 二小)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Sep-2019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主编:郭瑞 电话:010-82296734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3月22日 13版

课程观察·潘月俊

校本课程,“少即是多”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许多学校纷纷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重要的课程变革行动。少则十来门,多则上百门,校本课程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只是,当我走进那所自称拥有 280 门校本课程的学校,翻阅课程方案、观摩校本课程学习后,发现了一些不足:课程分科过细,仅艺术一类就有近百门课程,如果稍加综合,充其量是十门课程左右;课程内容普通,没有特色课程;课程要求浅显,均属于普及型课程,学生学习浅尝辄止;课程开发随意,没有课标,与社团无异;等等。

我想,这样的学校并非一所。那么,为什么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如此高涨?也许有人觉得课程众多,至少说明学校实力雄厚,理念先进;可以推动更多教师参与课程变革,促进成长;可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让学生兴趣得到发展等。总之,校本课程效益即便不高,总要比教师刻板单一地执行国家课程强。

这看似有道理。只是,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这样的专业行为,我们应该秉持专业

思考:首先,课程开发不一定是做加法,还包括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多不是必然。其次,学校课程不是学生发展的全部诱因,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也在经历“课程”学习,学校课程所要提供的是更专业的滋养,多不是必需。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回到原点去反思,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功能来考量:课程贪多,不仅没有效益,反而会让教育乏力。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焦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校本课程从何而来?不少学校是源于地方特色、教师特长,也有些学校是领导授意。其实,校本课程开发更应源于本

校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学校应尊重学生的特殊性,对其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了解

“学生发展需要什么”,再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深入研究“我们能提供什么”,继而开发课程。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焦目标,凸显学生特质。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学校应在贯彻国家意志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教育实际、社区与家长期望、学生特质与需求等因素,全面设计理想的毕业生形象,并以理想学生特质为指引,审视现有课程的不足,开发新的课程,为学生成长留下本校的烙印。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智变革,引领课堂创生。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校要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堂变革的先锋队和试验田,突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努力创生动态、生成、体验的课堂范式。课程开发可以借鉴美国课程学者威廉姆·多尔的“4R”标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创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鼓励学生结为学习共同体,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发现自己。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力拓展,催生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一般课时很少,最多每

周一节,即使特色鲜明,但如此少的课时,又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客观地说,没有相应的国家课程变革,校本课程只是

“盆景”。学校应基于培养目标,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契机,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课程不需要多,但要聚合资源,推进特色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创造的过程。课程少,可以聚集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探讨,专业化操作;课程少,还可以集中资金优势,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学习条件。

总之,过多的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而言,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干扰胜过滋养。校本课程也应追求包豪斯主义者的设计理念,回归功能和标准,“少即是多”。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课程图纸

课改笔记

晒晒学习空间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将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提出了“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的基本观念。结合生活教育理论,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小二小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开发美味厨房课程,让厨房里的知识和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舌尖上的厨房□□钟 玲

开放式创意空间为了让学生能够畅通无阻地交

流,培养创新性思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为学生创设了创意空间。

创意空间主要有3大主题区域,分别是人脑无限机械区、个性服装设计区、糕点创意生活区。在创意空间,低段学生主要进行图形裁剪、拼凑、组合和创作,中段学生开展动物、植物、建筑物、服装设计等创作活动,高段学生将科技与造型艺术进行整合,不仅懂得了如何将美术绘画艺术、雕塑造型艺术运用到人物造型及服装设计之中,还能将造型艺术和文化艺术、书法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很有创意的糕点作品。

创意空间既可以安排 3 个不同班级同时开课,也可以由学生自选活动内容,即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实现了走班教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翁飞霞/文

如何跳出只“教教材”的局限

□□田希城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只是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对习作进行简单的任务布置,教学仅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导致了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学生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语文素养得不到整体提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整合成为课改的理念和策略。以语文为例,参与课改的教师摒弃了一堂课教一篇课文的做法,开始围绕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经过重组和整合后,教师在一堂课能够完成两篇课文甚至多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整合的课文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但是,即便如此,语文教学也没能摆脱“教教材”的藩篱。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打通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板块的界限,充分整合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包括 4 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等内容。我在教授这一单元时,首先带领学生进行单元预习,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大体了解,明确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再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口语交际及习作要求,明白两个板块的学习任务是什么;然后根据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给学生布置以秋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与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一起走进秋天、开展活动、了解秋天、感受秋天。

我在讲授 4 篇课文时,根据教学需要把描写秋天的课外文章整合进来,如张爱玲的《秋天的雨》、罗玥汐的《秋色如画》、袁鹰的《枫叶如丹》等,让学生在阅读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作品中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习得表达方法,感受不同作者笔下描写的秋天。同时,推荐学生阅读与秋天有关的书籍《一片叶子落下来》

《叶子先生》等,观看动画片《秋天储粮好过冬》。根据语文课标,我还开发了以秋天为主题的课程,如秋天的诵诗、秋天的成语、秋天的小古文等,带领学生积累关于秋天的诗歌、童谣、成语、小古文。在本单元学习即将结束时,家委会还组织了游学活动,让学生来到田间地头,深切感受秋的韵味。

经历了众多体验活动后,学生对秋天有了多方面的感受。口语交际课上,他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如制作的树叶贴画、绘制的秋天的图画、拍摄的照片、采集到的果实等,进行交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他们有了写作素材,有了表达欲望,采用阅读课习得的写作方法以及在自主开发的主题课程中积累的语言,关于秋天的文章便自然而然地在笔下生成。

这样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整合及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等板块进行重整,打破了板块间不相融合的藩篱,把教材作为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载体,整合了各种资源。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更加系统,跳出了只“教教材”的局限,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

课程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新颖、芳香四溢、色味俱佳的食物悄然走进了学生们的世界。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品尝食物,对研究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吃的三明治是怎么做出来的?蔬菜怎样搭配更有营养?油炸食物吃多了到底好不好?怎样才能制作出美味又健康的佳肴?

学校一直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研发系列课程。美味厨房课程以食物为载体,让学生探索食物的种类、卫生、来源及如何制作美食等相关问题,更加关注每天赖以生存的食物世界,自觉养成正确合理的饮食习惯。

课程目标

长远目标:美味厨房课程旨在让学生感受美食带来的快乐,教师带领学生体会美食对生活的影响,换一个角度审视生活,从生活中感悟人生,提升生活品质,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

具体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乐于实践,掌握一些生活所必需的实践技能;了解食物的分类及营养摄取,明白平衡膳食的作用;掌握基本的饮食卫生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

惯,能进行简单的食品制作,追求科学的饮食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自觉服务他人和社会,增强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

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纲要,分年级确定美味厨房课程内容。

二年级理论:教师从学生的日常饮食为切

入点,让学生了解日常食品的基本营养,讲解基本的营养均衡饮食。

实践:学生初步掌握日常食品快捷简单的制作方法。

三年级理论: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美食文

化,引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美食菜系,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美食历史。

实践: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拼盘的基本技能和色彩搭配。

四年级理论: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

了解日常饮食中健康美食与不良饮食对身体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卫生习惯。

实践:学生学会制定健康美食菜单,并说明各自美食菜单的特点。

课程资源

网络、电视、书籍中相关美食知识

及美食制作的方法。课程组教师有一定食品制作的经

验 ,可 以 指 导 学 生 进 行 相 应 的 食 品制作。

学校餐厅的大厨可以成为美食制作的有力后盾。

课程实施

对象安排:二、三、四年级学生。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课程的实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方式。教师通过饮食文化、饮食卫生、营养搭配等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饮食卫生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生通过实践 操 作 ,掌 握 一 些 简 单 的 食 品 制 作技能。

学校要提供与饮食操作相关的烹饪用品,按照任课教师要求提前准备好实践操作的相关材料,能确保相关领导的支持与相关场地的使用。学校为授课 教 师 提 供 相 应 培 训 ,促 进 专 业 化成长。

教师要注重过程性材料的积累,通过课程的实施逐渐摸索出该课程的 系 统 性 资 料 ,保 证 课 程 的 持 续实施。

课程建议

学生进行理论常识的学习,营造科学健康的美食氛围。学生通过亲手制

作美味饮品拼盘以及制定个人健康美味食谱,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并能够做到对家人和周围人群的饮食进行基本的评价。

课程评价

评价原则。科学性原则:教师对课程考核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可操作性原则:教师的考核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素质培养原则:教师对课程考核要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与性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等级考核的依据。

评价方法。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等级制。

教 师 的 等 级 评 定 应 考 虑 三 方 面因素:一是学生参加课程学习的出席情 况 ,根 据 出 席 情 况 给 予 不 同 的 等级;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等级;三是学生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品的质量进行考核。三方面因素中以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为主,结果为辅,最终的等级要把三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小二小)